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2届高考历史我国的对外关系复习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12届高考历史我国的对外关系复习教案
专题六我国的对外关系
一、古代对外关系:
1、基本特征: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对外关系格局基本形成;隋至元朝,对外关系的规模不断扩大;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对外关系发生重大转折。
2、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发展对外贸易;学习外国文化;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3、发展的条件和途径:①、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大,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开明,政策开放等;②、途径:官方和民间贸易;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宗教和文化传播;战争;
4、对外政策:①、对外开放政策: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②、闭关锁国政策:A、含义:B、C、影响: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自卫性质;但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却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为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埋下了祸根。
5、外贸商路:
①、秦汉:以陆路为主;陆上丝绸之路:路线、交换物品;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②、隋唐:分海、陆路。海路从广州出发,最远可达波斯湾;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
③、明清: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清康乾以后,实行闭关政策,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6、启示:①、只有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开展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②、加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④、和平友好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主流,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晚清:①、五口通商大臣;②、1858年,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③、1861年,设总理衙门;④、1901年,划北京东交民巷民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民国时期:①、南京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内容、目的);②、北洋军阀政府:A、《二十一条》;B、巴黎和会上:C、1927年初,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③、南京国民政府:A、从“绝对不抵抗”到“攘外必先安内”。B、1943年,收回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④、特点:晚清时期,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既斗争又勾结;民国时期,一方面投靠帝国主义,成为其代理人,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外交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新中国的外交
1、1949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①、政策与方针;②、简要成就:A、同苏联等17国建交;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日内瓦会议;D、万隆会议。
2、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方针:“一大片”;概况:中美关系紧张、中苏关系恶化;
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1972年、1979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1971年第26届联大;
4、新时期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A、B、C、D、E、
四、规律认识:①、自古以来,中国就实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是我国传统的外交政策。②、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国际地位,取决于本国的综合国力。《战争背后的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战争背后的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一、日本
1.明治维新
2..中国日安全困境及其出路?
3.简述民族性格对日本兴衰历史命运的影响。
①日本民族具有矛盾的性格,
②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所著《菊与刀》所言:“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③日本民族的岛国心态使近代的日本民众比较保守和自卑,武士道精神又容易使之刚勇偏激,文化的缺失又使之习惯于丛林原则,塑造了其只有强弱没有善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特征集表现在武士道精神和近代“脱亚入欧”的外交战略中。
④日本的国民性是军国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从而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自强,战争侵略周边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而也为日本走向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4.日本的耻感文化和德国的罪感文化有何不同?
一、世界格局
1.冷战:“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期间,以美苏为主的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冷战”的核心是遏制苏联,是美国由战前的局部扩张转变为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开始。表现为经济制裁、贸易禁运、军事封锁和文化渗透。
2.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针对美国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这次危机持续了13天,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夺霸权、进行核讹诈和玩弄战争边缘政策所造成的。同时也是美苏以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手段进行的一次空前危险的对抗。
3.马歇尔计划
4.杜鲁门主义
5.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协定,从而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1945年底,在华盛顿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即世界银行WB)。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战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该体系于1973年终结。
6.雅尔塔体系(答案略)
7.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①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阵营对抗;
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
③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霸走向关系缓和;
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
⑤“冷战”后出现“一超多强”
⑥未来走向:多极化
二、朝鲜问题
1.名词解释:朝核问题(背景、过程及现状)
2.中国政府的立场:朝鲜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3.为何中国抗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
三、苏联问题
1.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
2.匈牙利事件
3.欧亚经济联盟
4.休克疗法
四、中东问题
1.犹太复国主义(答案略)
2.茉莉花革命
3.伊朗人质危机
4.巴以冲突的原因?
5.颜色革命
6.为什么耶路撒冷被称为三大宗教的“圣城”?
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曾先后长期统治该城,其中犹太教500多年,基督教400多年,伊斯兰教1200多年。①传说耶稣受难地,基督教的圣墓教堂所在地;②犹太教圣殿唯一的残迹哭墙;③传说穆罕默德曾在此拴过马,阿克萨清真寺所在地。
五、中国外交
1.三个世界:毛泽东把世界上的国家分成:第一世界:经济和国防很发达的国家,具体就是指美国和前苏联。第二世界:经济和国防比较发达的国家,以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如英国、法国、加拿大等等。第三世界:经济和国防相对落后的国家,毛泽东给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发展中国家”,以非洲国家为主的落后国家。
2.“一边倒”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另起炉灶”
5.邓小平对全球的“东西南北”战略判断
6.为何中国提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7.简述习近平提出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
七、恐怖主义和非传统安全
1..简述恐怖主义概念、产生的根源和中国政府的反恐立场?
有预谋、有政治目的、伤害平民以及非国家行为或者地下组织这四个要素是国际社会就恐怖主义定义问题进行磋商的重要基础,这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恐怖主义的本质。
恐怖主义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国际背景和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根源,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有现实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恐怖主义是一国之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范围内南北发展不平衡两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不公、政治纷争、局势动荡则是恐怖主义盛行的温床。美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贫穷和不公正的国家政治经济旧秩序。
恐怖主义是危害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大公害,中国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积极参与国际反恐。
美国反对恐怖主义的真实战略目的在于对新世纪世界政治秩序重新洗牌,把世界纳入美国主导的政治秩序之中,实质上仍然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中国对此持反对态度。
2..非传统安全是什么?国际社会应如何应对?答案略。
3.试比较珍珠港事件和“9.11事件”对国际关系、世界格局和世界安全产生的影响?
八、判断
1.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中美的共识。(╳)
2.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资本主义的胜利。(╳)
3.“一带一路”中的“五通”最关键的是民心相通。(∨)
4.冷战后,非传统安全问题呈上升趋势。(∨)
5.美国在中东的大民主计划是成功的。(╳)
6.亚洲"四小龙"是指新加坡、韩国、台湾、日本。(╳)
7.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8.中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9.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雅尔塔体系。(∨)
10.随着美国的衰退,中国已经是全球化的领导者。(╳)
高二历史教案: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及实质;联合国的成立、主要机构和宗旨;纽伦堡审判和四国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美国占领日本和东京审判;丘吉尔演说;美国发动"冷战";"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成立;德国分裂;美国侵略朝鲜和派舰队驶入台湾。
二、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雅尔塔体系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辩证分析能力。
2.通过比较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通过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2.通过对联合国的成立的理解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饱经战乱的人民要求建立一个和平安全、平等合作的世界的共同愿望。
点击下载://files.eduu.com/down.php?id=272246
2012届高考历史我国民族关系复习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2届高考历史我国民族关系复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2届高考历史我国民族关系复习教案
专题五我国民族关系
一、古代的民族关系
1、统一多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炎黄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扩大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借助自己的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2、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历史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自先秦到明清,这两种形态交替或并存,一直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
(1)、战争形态:①、民族掠夺战争:通过战争掠夺物资,是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游牧或狞猎民族的一般特点,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②、民族征服战争:如1125年金灭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灭西夏、吐蕃等;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如清初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和回部贵族叛乱;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如内迁的“五胡”反抗西晋残酷统治与压迫的起义;⑤国内民族抵御外国异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如明朝的抗倭战争、清朝的雅克萨战争。
(2)、和平形态:①、和亲:其实质是政治联姻,汉唐王朝与游牧君主的和亲在历史上影响最大:汉高祖、汉武帝(细君公主入乌孙)、汉元帝、唐太宗、唐中宗、唐德宗;对于多数和亲来说,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同化等;②、通贡:是一种由官方控制的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如唐朝时,黑水靺鞨向唐纳贡;两宋向辽夏金纳岁币等;③、互市:这是民族间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如北宋与辽、明朝与鞑靼等;④、会盟:民族国家双方以缔结条约的方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如唐蕃会盟、1005年和宋辽澶渊之盟等;⑤、归附和臣服:如南匈奴归附东汉、南宋向金称臣、漠南漠西漠北臣服清朝;⑥、设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如秦朝设三郡管越族、两汉设西域都护管西域、唐朝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设元设澎湖巡检司管台湾及澎湖列岛等、清设驻藏大臣,设将军辖区;⑦、册封:唐玄宗册封三个(怀仁可汗、渤海郡王、云南王);清顺治帝和康熙帝册封达赖和班禅。
3、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1)、东北:①、隋唐:唐玄宗:A、黑水靺鞨B、粟末靺鞨;②、元:设辽阳行省;③、明清:A、明朝的奴尔干都司B、清朝的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C、《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西北:①、两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东汉时重设西域都护;②、隋唐:唐太宗在东突厥地区设都督府、在西突厥地区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③、元朝设甘肃行省;④、清朝:乾隆帝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南:①、秦汉:汉武帝时,在西南夷设郡;②、隋唐: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③、元朝时,设云南、四川行省,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西藏地区,同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④、明清:A、明朝在乌思藏设卫所,建立僧官制度;B、清朝时,中央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C、明朝时延用元朝的土司制度来管理西南少数民放地区,永乐时开始部份“改土归流”;D、清朝时,平定“三藩叛乱”后,大规模“改土归流”。⑤、近代:(略);⑥、现代:新中国成立后,A、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B、改造西藏的交通状况,先后修通三条进藏公路和青藏铁路;C、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D、进行西部大开发,援助和促进西藏的经济文化等的发展。
4、民族融合;
(1)、含义:指历史上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渗透,落后民族接受了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形成自然同化(本质含义:民族间相互学习,吸收优点,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的、经常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
(2)、原因:①、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②、封建国家分裂战乱时期,民族迁徙加速,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加强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推动了民族融合;④、封建统治者采取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也有利于民族融合;
(3)、基本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管理;②、统治政权的强制措施加速了民族融合,如秦始皇的移民,孝文帝的改革;③、政权之间的友好交往,推进民族融合,如文成公证入藏、俺达汗与明修好;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斗争(联合斗争)加强了民族融合,如班超经营西域;⑤、经常的、大量的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深化了民族融合,如互市、榷场等;⑥、各族人民杂居、通婚,巩固了民族融合;民族迁徙,促进了民族融合;
(4)、特点:①团结友好是民族关系的主流;②、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③、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促进国家大统一,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④、民族融合是各民族优点的融合,在融合中不断充实和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⑤、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反被先进民族同化,汉族也在不断吸收兄弟民族的长处和人口的过程中发展着。
(5)、实质:从形式上看,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经济上看,是农业化的过程;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6)、意义:①、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统一,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②、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经济;③、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共同组成和缔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5、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①、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东汉发后的五胡内迁;②、中原人口南迁到江淮流域,如西晋末年开始的北民南迁;③、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迁大批人口到河套地区;④、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明朝更多)(华侨开发南洋);⑤、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的一些地区居住,到元朝时形成回族。
二、近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民族政策
1、孙中山: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全国各民族团结成一个坚强的集体,以抵御列强欺凌,以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2、新中国:
(1)、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援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各民族共同繁荣:人民政府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文章来源://m.jab88.com/j/9208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