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一年级下册《称象》教案分析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一年级下册《称象》教案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下册《称象》教案分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式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板书:称。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你们见过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二、初读

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三、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

1.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相机板书:议论)

2.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3.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思考:

(1)官员们想用什么办法称象?

(2)曹操听了他们的称象办法后是什么态度?

四、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师过渡: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师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全过程。

(1)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2)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

(3)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4.在此基础上,老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四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五、课外活动

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3.提问: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

二、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先自己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2.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上──止(停止)干──杆(秤杆)到──倒(倒水)

你──称(称象)平──秤(大秤)像──象(大象)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让学生进行观察,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互相交流、提示。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美观;“再”字的后三笔笔顺是:竖、横、横,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一些,左右出头。注意比较“在”与“再”二字的字义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师检查,并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21.称象

上船画线

上岸装石头沉到线

称石头

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扩展阅读

一年级语文下册《称象》教案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下册《称象》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年级语文下册《称象》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称象》(两

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文,初步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

3.学习复述

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本

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复述故事。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多媒体

件、大象和小船模型。

教学过程:

、自读梳理,整体感知。

)激趣导入。

1、展示有关大象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并猜测

下大象的身高、宽度以及它们每天所吃食物的重量。

2、“象”就是我们在动物园里或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大象。大象又高又大,我们要知道它的重量,有什么办法呢?

3.板书

题:称象

4、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简单谈谈称象的方法。

5.今天学习的

文也提到了

种称象的方法,让我们

起看看。

(二)、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

文。

2、画出生字,自读生字。

3.思考:

文讲了

件什么事?

(三)、检查预习效果。

1、出示认读生字,学生自由拼读。

2、引导学生上讲台“带读”生字。

3、生字分类认读。

4、指名分段读

文,点评生字音。

5、巩固生字练习。

6、生字归类指导书写。

二、细读解疑,合作助力。

1、自由读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学生自由汇报对

文的大致理解。

3、归纳。

七岁的曹冲通过动脑筋,摒除别人意见中不合理的部分,吸收其他人合理的部分,利用

艘船和石头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动脑筋,吸收别人的意见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三、品读体味,赏思并行。

1、组成学习小组自由读文,讨论、交流自己对

文的理解。

2、汇报对

文内容的了解。

3、自渎,小组讨论:用简短的话概括

文主要讲了谁的称象方法:,分哪几步,每

步要人们做什么?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找

找,

4、小组合作找“问题”,解决“问题”。

(1)鼓励学生就

文内容提出自己能想到的问题。

(2)汇报。

组问,其他组学生帮助解答,师及时点拨指导。

四、读中积淀,迁移反思。

1、师:自读

文,思考:曹冲称象的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从官员的办法中得到启发,称象要有

杆“秤”,要分成

块地称。他通过动脑筋,用船代替“秤”,用

块的石头代替部分,得出称象的办法。

2、表演。指名用自己的话互相说

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鼓励学生用“再……然后……”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利用教具把

文表演出来)

3、有感情地朗读

文。

4、谈谈学完这篇

文你有什么启发?

五、练写运用,延伸创造。

1、查阅

外书或上

找到另

种称象的好方法,写

写。

2、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或家人听。

六、板书设计:

称象

官员曹冲(聪明)

造秤宰象

块块称赶象上下船画线装石称石

摇头点头

一年级下册《曹冲称象》导学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曹冲称象》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年级下册《曹冲称象》导学案

课题

21曹冲称象

使用教师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良好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教学重

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方法

观察、讲解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备记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

(板书: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

4、小组同学合作,帮助认字有差距的同学学会生字。

三、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3、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4、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写字(针对学生实际,激发写字兴趣。)

5、出示“我会写”中的“再、象、像、做”四个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先描红,再书写。

6、针对学生实际,对典型字进行重点指导。如“象”等。

7、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精讲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

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4、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陈述理由。

5、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多媒体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6、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

7、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8、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爱观察、爱表现的特点,将演示与读文结合,培养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学生的认识,从中受到启发,激起对曹冲的喜爱。

扩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

(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点、照”,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特点。

2、指导书写,强调“四点底”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

作业:书写生字,朗读课文。

官员们(造大称杀小象)行不通

赶上大象-----画线

象曹冲赶下大象-----装石头(爱动脑爱观察)

称石头---------知象重

称象


教学目标:

1、学会曹、操、秤、砍、割、线、量这7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堵、宰、舷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2、知道曹冲的办法为什么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3、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象吗?象很大,也非常重。

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可以称一称。)教师板书称。

谁听过的故事?怎么称?结果怎样呢?请带着问题学习第23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把语句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生字和读课文情况。

(1)出示生字及生调卡片,请学生认读,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2)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曹:平舌音,读co。

称、秤:这两个字的偏旁相同,读音相近,声母都是翘舌音ch,韵母都是后鼻音eng,只是声调不同,意思也不同,容易用错,要注意区别。

量:多音字,本课读ling。

3、练习把课文读熟练。

4、说一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的事?简介曹冲、曹操。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的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1700多年。

(3)人家送给曹操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

(2)结合学生回答指名读、齐读写象样子的句子,再看图回答:从哪些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结合学生回答官员们议论的句子,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揩名朗读写官员议论的句子,读出问话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学生读课文

(二)说一说通过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以及大象很重。

(三)继续理解第3-5自然段的内容

1、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3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官员们说出了两种的办法。你认为行不行?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3)读最后一句话,理解直摇头的意思。

幻灯出示句子:

(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于官员们提出的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4)再读一读,体会曹操的态度。

2、学习第4自然段。

(l)朗读第4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

(2)比较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和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体会才7岁,说明曹冲的年龄太小了。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用实验演示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赶上船,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赶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称船上的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

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程度是一样的。

以小组为单位边说边演示过程。

(4)说说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5)在当时的条件下,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

3、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结果怎样?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4、讨论:曹冲是怎样想出的办法的?

想一想: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讨论宰大象块的办法后又可能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5、你向曹冲学习什么?

启发学生从两方面思考:

(1)学习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学习曹冲善于观察。

(四)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词卡片,注意读准秤、舷的音。

2、分析各字字形,同时扩词、说话(造句),巩固字义。

(1)自由读生字,想一想,哪些字难记?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2)交流记忆方法:

砍:可利用熟字识记字形,把吹字的口字旁换成石字旁。

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注意区分右半部分。

曹和线要注意笔画笔顺:

曹:共11画,下半部分是曰字

线:左边是纟,右边不要忘记写最后一点。

量、割、秤、砍可利用熟字识记。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曹、操、割、线、量等字,提醒学生注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曹:上下结构,上宽下窄,笔顺是:一曹,共11画。

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扌,右边是,写时要把最上边的口字写得大一些,两部分的结构要紧凑。

线: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纟,右边的写法跟钱字的右边相同,不要忘记写最后一点。

割: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左边中间的丰,笔顺是:三丰。

(五)扩展练习

1、要是让你,你会用什么办法?

2、回答后把《》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随堂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2、选词填空。

头条根杆棵块艘把

一()秤一()肉一()船一()象

一()树一()针一()钱一()刀

3、用下面的词语练习说话。

议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有的也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

1、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曹冲秤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动笔画一画每一步,给同学每讲一讲。

2、仿照曹冲秤象的故事,动手做做小试验,把物体化整为零,看看能不能称出重量。

3、动脑筋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能不能想想办法简便快捷的称出大象的重量。

《称象》教案


《称象》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1课《称象》,P88~P91。

教学目标:

1、学会“再、象、像、做、点、照”这6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认识“称、象、官、腿、柱、议、杆、秤、倒、艘、沉、止、微”这1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2、知道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指导学生向曹冲学习,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象吗?象是怎样的呢?

生:象有大耳朵、长鼻子,体形很大,也非常重。(展示大象的图片)

2、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

生:可以称一称。

3、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称象》。(板书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谁称的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并划出文中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把语句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2、检查学生字和读课文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本课易读错的字较多。在检查学生读书时,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如①曹:平舌音,读cáo;

②称、秤:这两个字的偏旁相同,读音相近,声母都是翘舌音ch,韵母都是后鼻音eng,只是声调不同,意思也不同,容易用错,要注意区别;

③量:多音字,本课读“liàng”。

(2)出示生字及声调卡片,请学生认读,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3、分析各字字形,同时扩词、造句,巩固字义。

(1)组织学生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汇报。出示田字格,演示两个生字的笔顺,其它的让学生演示,教师指正。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正。“再”字要下横长,后三笔是:竖、横、横。并注意“在”与“再”二字的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师检查,并单个指导。

(4)交流记忆方法:

“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注意区分右半部分。

“曹”和要注意笔画笔顺:曹:共11画,下半部分是“曰”字。

“柱、秤、杆、倒”可利用熟字识记字形。

(5)组词语

再(再见)象(大象)像(好像)

做(做事)点(点头)照(按照)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说一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简介曹冲、曹操。

2、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的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1700多年。

(3)人家送给曹操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讲读第2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

(2)结合学生回答,指名读、齐读写象的句子,再看图回答:从哪些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结合学生回答官员们议论的句子,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指名朗读写官员议论的句子,读出问话的语气。

3、说一说通过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以及大象很重。

四、随堂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2、选词填空。

头条根杆棵块艘把

一()秤一()肉一()船一()象

一()树一()针一()钱一()刀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3、预习课文第3、4、5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21称象

时间:古时候

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事情:看大象

身子:像一堵墙

象:又高又大有多重?

腿:像四根柱子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称象》(板书课题),注意“称”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称象。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1、2自然段段,今天我们学习第3、4、5自然段。

一、学生朗读全文

二、讲读第3自然段。

学习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后,谁来说说人家送曹操一头怎样的象?

师:是啊!这头大象真大,曹操非常想知道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官员们想出了那些称象的办法?曹操是怎么反映的?

1、自由轻声读第3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官员们说出了两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行不行?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方法一: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早一杆大秤。(不好:没人提得起这杆秤。)

方法二: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不好:大象会死,很可惜。)

板书:曹操

官员们:造大称宰象直摇头

3、读最后一句话,理解“直摇头”的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于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4、再读一读,体会曹操的态度。

三、讲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曹冲一共说了几句话?

2、开火车一人读一句。思:曹冲说的五句话里,哪几句是写他说的称象的过程?

3、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划出),齐读2——4句

4、师:曹冲的5句话,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曹冲说的第1句:告诉我们他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二层就是第2、3、4句:告诉我们曹冲说的称象的过程。

第三层是曹冲说的第5句话:告诉我们曹冲的办法产生的结果。

5、曹冲说这话的时候是怎么说的?他说就行了,为什么要站出来说?比较“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和“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体会“才7岁”,说明曹冲的年龄很小。

6、重点学习第二层。

(1)默读,思:曹冲说的称象的办法,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引读: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2)画出曹冲说的称象的过程中表示动作的词语。(交流——齐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用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赶上“船”,“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赶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

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程度是一样的。以小组为单位边说边演示称象过程。观看电脑演示。

(4)出示四个小问题,想一想曹冲当时:

①为什么把大象赶上船后,要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②为什么要到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再称船上的石头?

③为什么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④为什么要往船上放石头,而不放别的?

(5)讨论:曹冲说的以船代秤的方法比官员们说的方法哪个好?为什么?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杀大象。)

(6)由此可以看出曹冲是怎样的孩子?(聪明,爱动脑筋)

(7)刚才我们所说的都是曹冲称象中的问题,让我们把曹冲说的方法再读一读。读的时候要读出曹冲聪明、爱动脑筋,把有志不在年高的志气读出来。

四、讲读第5自然段

1、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哪个词告诉我们?(果然)

“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2、“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3、讨论: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想一想。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讨论宰大象称象块的办法后又可能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思考:

(1)学习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学习曹冲善于观察。

五、扩展学习

1、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和动脑子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什么比曹冲更好的办法?请你大胆地说一说。

2、动脑筋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能不能想想办法简便快捷的称出大象的重量。

3、回答后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随堂练习

1、用下面的词语练习造句。

议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有的……也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说说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直”,说明曹操对官员们的想法非常不同意。)

(2)曹操的儿子7岁。

曹操的儿子才7岁。(“才”,说明曹冲刚刚7岁,强调年纪很小。)

(3)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到底”,说明大家都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3、按曹冲称象的方法的先后顺序标序号。

()赶象上岸()称石重量()船舷画线()赶象上船()船上装石

七、板书设计

板书:

11称象

曹操

官员们:造大秤宰象直摇头

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点头微笑

《称象》课文


中国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有人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能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把大象杀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条大船上,看船身下沉了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里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里的石头,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吗?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他叫人按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北师大版第四册课文]

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高兴,带着他的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呢?有人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颗大树做秤杆。可是立刻有人反驳:有了大秤也不成,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又有人说: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操才七岁,他站起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然后尚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装到船下沉至画线的地方。再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点头微笑。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称象》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感受到曹操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

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读懂课文,能以语文、逻辑-数学、音乐、身体-运动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室资源:

①聪明故事系列。

②《聪明的一休》歌曲。

③《称象》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截水面,画上蓝色的水纹;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的石头。教具的大小要易于操作,便于观察。

④投影仪。

学生课前必要的准备:

①集中识字。

a用硬纸板制作字盘,上面分画13格,分别写上本课的13个字,转盘中间钻个孔,削一根又短又细的竹签做中间的轴,让纸版能转动,在黑板某一处作个记号,把转字盘放置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学生快速说出停在记号处的是什么字。

b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这些字,记录下来,小组内交流。

②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技能。

其他建议:班级人数在40以内为宜。

[学习活动]

语文活动:阅读、理解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

逻辑-数学:提供数据,模拟测算大象的重量;

身体-空间:创造性地配乐表演曹操称象的过程;

音乐:让学生依据课文重新编写《聪明的一休》歌词,表达学习课文(第五组学习专题)后的感受。

自省:想一想,自己应该向司马光、曹操等人学习什么?

[学习活动(续)及评价方式]

多元智能学案

一、导入

1、导语(幻灯出示称象图):同学们,这篇课文讲得是一个7岁的小朋友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板书课题)

2、导读:

(1)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

(2)教师归纳问题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听教师朗读课文(也可自己阅读)。

二、建议学习方式,分类解决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何what:一些表示事实内容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是什么,有关本质、实质、要素,在答案中含有事实性要素。

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记忆

导例:称是什么?称是什么样的?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教师联系图片直接讲解;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第二类问题:为何why:一些表示目的与理由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为什么,有关目的、价值、意义、理由的问题。

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也可以通过探究获得。

导例:为什么曹操不采用官员建议的办法?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小组讨论

第三类问题:如何how: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怎么样,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或情况等问题。如果是表示一种方式,通常需要了解其过程。如果是表示一种状态,通常需要了解其具体的程度。

学习的基本方式:方式做中学,也就是只有通过经历才能获得经验;状态体验中学习

导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利用教具,小组讨论练习曹冲称象的过程(第一步: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条线;第二步:赶象上岸,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步:称船上的石头的重量;第四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指导大象有多重了。)

第四类问题:若何if:一些表示情境条件变化的问题。

基本概念: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要是,是否,即使的情况下的问题。

学习的基本方式:猜想,情境中学习,发散与创造性地学习。

导例: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小组讨论或请教他人;教师提供思考方向。

三、交流自读收获。

1、谁愿意将课文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2、你从这个故事中了解了什么,受到什么教育请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

3、你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请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有必要可与其它小组交流或请老师帮助。

4、再次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小组合作,选择适合于自组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或读后的感受。

教师用生动的形式出示提供的展示方式:

*演讲: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表演:角色可以是官员、曹冲、曹操等。

*测算:教师提供石头的重量和石头的树木,算出大象的重量,此题可不断变换条件作为课外延伸。

*歌唱:采用自己熟悉的曲调的节奏和旋律,填写适合于课文内容的歌词,如聪明的一休并歌唱。

1、小组合作、准备、排练。

2、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注意:认真倾听、观看他人的展示,并作评价,评出小一休、小画家、小演员。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阅读教师提供或自己收集的聪明故事,与家长或同学交流。并摘录上面的生字

★★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做过什么聪明的事,并试着用文字和拼音把它记录下来(选做题)

《称象》教学札记一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称象》教学札记一”,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早已熟悉。而曹冲称象的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创造性思维来解决的。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如,司马光破缸救人、牛顿发明万引力定律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也可以叫做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即通过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存联系,而且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是在文艺创作、科学发明或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既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1、创造性思维突出标志是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创造性思维也有高低之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层次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性价值或社会意义的大小。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是创造思维过程,而学龄前儿童能续编故事结尾也是创造过程。只是创造程度不同、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不同而已。

2、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密不可分。如,建筑师以创造性的构思设计新大楼时,首创性、新颖性和独特性等思维活动和创造性想象揉合在一起。

3、执着和目标明确是创造性思维的又一特点。当所要解决的创造性的问题象磁石对铁一般地吸引着人,使人着迷,使人忘掉周围的一切,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着了迷的人,创造就成为其生活的目的。如果创造的成果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承认,反过来又会使其迷恋的程度更深刻。着名数学家陈景润对数学的研究达到入迷状态。他在一次散步时,一不小心撞到了大树上将眼睛撞掉了,他连忙说?quot;别闹、别闹了。这类事例很多。

4、创造性思维中既含有发散性思维,又含有集中性思维的成分,而且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性思维更为重要。吉尔福特认为,人的创造性是经由发散性思维而表露于外显行为上的。如学生在做数学习题时的一题多解就是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

5、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成分,在科学创造活动中做出预见和假设。虽然直觉思维所产生的还只是未经检验和证明的猜想、假设,但它促使一个人继续深入思考,从而创造性地提出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当然,单凭直觉思维是有局限性的,由直觉得出的假设,还需要经过实践以及逻辑推理来加以检验。因此,根据创造性思维的上述特点,要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就要重视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创造欲望,重视直觉思维,发展良好的创造性个性。

《称象》学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称象》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材理解:

《称象》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21课。这篇课文记叙了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的故事,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曹操带着官员和儿子曹冲一同去看别人送的一头大象;第二自然段写大家看到大象又高又大,都在议论称出它重量的方法;第三段写曹操对大家提出称象办法都不满意;第四段写了曹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第五自然段是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通过学习课文后,使学生了解并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

学情分析:

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教学时,要避免分析,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创新,训练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拓展思维。

学习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像、点、照、做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会用一边一边说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小朋友。并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第一课时

目标:

1、读通课文,认识生字,正确书写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意思。

3、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一、观察图画,故事引入。(大象图片)

(课件)

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头大象,曹操高兴地召集大家观看,大象是朝中难得一见的动物,因此大家都感到很兴奋,曹操想知道那只大象的重量,大臣们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替大象量体重。这时,曹操的小儿子曹冲从人群里走出来,告诉大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然后,他走到父亲的身前,在父亲的身边轻轻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曹操听了,连连点头说:好,真是好办法。

小朋友们,想知道曹冲说的是什么好办法吗?(出示课题《称象》),齐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课件)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到等字。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课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情及时调整教学。

三、会认

1、师范读课文。

2、屏幕出示本课应会认的生字词,整体认读。(课件)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认读。

引导学生自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4、认读检查(去掉拼音)。(课件)

四、会读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课件)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同学听。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再、象、像、做四个字。(课件)

2、请学生认读观察。

3、说说哪几个字比较难写,应注意些什么?

4、师范写(注意独体字和两个亻旁字的组合)。

5、学生自由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能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3、愿意把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三个生字词,现在老师想请小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是否和生词交上了朋友呢?

2、学生认读生字词。

3、听歌,导入新词。(《小机灵的歌》),请小朋友用上自己的智慧来学习《称象》这课。(课件)

二、引导感悟1-3节。

1、自由读课文第1-3节。

2、大象有多大?(请学生用文中的语言说说再想像)(课件)

3、大臣们想了几种称象办法?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课件)

4、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陈述理由。

5、分角色朗读,引导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围绕核心问题,读书讨论,避免繁琐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学生合作及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朗读感悟4-5节

1、曹冲用什么办法来称象呢?曹操听了怎么样?

2、师生、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称象的过程。(课件)

师生合作(叙述加演示)--分组合作(语言表达方面)

3、自读课文,找出两处写曹操神情的句子。板书:直摇头、点点头

4、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问题?

5、朗读、体会。

充分利用学生爱观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演示与课文相结合,培养细致观察与善于思考的习惯,从实践合作中巩固认识,受到启发,激起对曹冲的喜爱。

四、拓展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课件)

(启发学生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像。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点、照,引导观察特点。(课件)

2、指导书写,强调四点底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并范写。

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

六、作业:

我会填:在再

我()家里玩。

今天的苹果很甜,奶奶你()吃一个吧。

七、总结全文。

1、读了这个故事后,说说你喜欢曹冲的原因,想想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做?

2、把故事完整地说给家人听,好吗?

《称象》教案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称象》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及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演示曹冲称象过程的投影片及实验模拟物。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式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板书:称。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你们见过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二、初读

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三、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

1.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适机板书:议论)

2.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3.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思考:(1)官员们议论的两种办法是怎样的?

(2)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办法后是什么态度?

四、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师过渡: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师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全过程。

(1)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2)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指名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称象》教学设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师: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有一次,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自己的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起看大象。他们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也去看看吧!(多媒体展示大象图片)

2.请同学们描述大象的样子。(注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顺序和方法)出示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3.出示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问题,老师注意疏理、归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师巡视,了解学生初读情况。读后请几位同学分读课文,师生评价。自读课文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默读、小声朗读、几个人在一起读等都可以。)

2.再读课文,重点让学生带着自己前面所提疑问读课文。(师强调,当我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时,应该采用哪种方法好呢?使学生明白,带着问题读课文时最好采用默读的方法。)

3.交流解疑。针对前面所提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三、细读深究,突破难点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古时候,那时科技不发达,只有一种秤,(多媒体展示古时候的秤的图片)这样的秤怎么能称象呢?

1.找出有关官员称象方法的句子。(多媒体显示内容)小组讨论:官员们的办法到底好不好呢?不好在哪里?汇报交流。

2.曹操听了是什么态度呢?(显示:曹操听了直摇头。品读这句话,理解直在这句话中的意思,并练习用直说话。)

3.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1)找出写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读一读。

(2)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称象过程。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同桌互相说,再指名说。)

(3)出示填空,加深理解。

把大象()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多少,就沿着(),在船舷上画()。再把大象(),往船上装(),装到船()到()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有多重,就知道()有多重。

4.小组讨论:

(1)曹冲称象的方法好在哪里?(引导学生与官员所提方法比较。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让学生感受曹冲的聪明。品读这句话,并用才练习说话。)

(2)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引导学生明白曹冲称象的方法不是凭空想出的。第一,是听别人议论,受到了启发;第二,是他平时注意观察,勤于动脑的结果。)

5.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能说一说吗?

2.读读课文后边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要是让你称象,你会用什么办法?

3.小结。

五、作业:(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

1.请你写几句话夸夸曹冲。

2.用在课文中学到的办法做一做实验。

3.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小朋友们听。

《称象》练习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称象》练习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读读下面的拼音,再填空。

ch?ng

xi?ng

c?o

c?o

y?

l?n

xi?

ch?n

()()()()

zh?ng

li?ng

y?o

t?u

gu?

r?n

hu?

xi?n

()()()()

二、写出下面字的形近字,再分别组词。

____()提

()线

()竿

()称

()____()____()____()____()象

()块()吹()____()____()

三、用称字的不同读音写三个句子。

分析:先弄清称的三个读音,根据读音组词,最后用词造句。

ch?ng时为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特指杆称;

读ch?n时为适合、相当称心;

读ch?ng时赋予某人、某单位或某事物的名称。

四、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秤

一()大象

一()大船

一()线

一()墙

一()鱼

一()大树

一()柱子

一()帽子

五、把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在括号里标上序号。

()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把大象赶到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

上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里的石头。

【答案】

一、

称象

曹操

议论

下沉

画线

重量

摇头

果然

二、

称(称象)

提(提问)

线(电线)

竿(竹竿)

秤(秤杆)

题(问题)

浅(很浅)

杆(栏杆)

砍(砍树)

象(大象)

块(石块)

吹(吹牛)

像(好像)

快(快乐)

三、

称(ch?ng):他获得了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称(ch?ng):称砣是用来使秤平衡的金属物体。

称(ch?n):他的出色表现,我称心如意。

四、

一(杆)秤

一(头)大象

一(艘)大船

一(条)线

一(堵)墙

一(条)鱼

一(棵)大树

一(根)柱子

一(顶)帽子

五、

《称象》教学札记


学习《称象》一课时,学生在讨论中被7岁曹冲巧妙地想出称象方法深深感染,大家不仅仅认识到了曹冲的聪慧,更可贵的是激起了自己更为丰富的创造力。

一位学生在曹冲称象方法的基础上,又做了一种设想:曹冲的父亲曹操手下有百万兵将,如果曹操下令让士兵充当石头,省去搬运石头的人力和物力,不是更好吗?又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用士兵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万一船上装满了人可还到不了划线的位置怎么办?与其这样,不如弄来一群小象,没有小象可以弄来一群牛,让它们充当士兵,因为一头小象或一头牛的重量会比几块石头或几名士兵重量的总和要重。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回荡,赞赏的目光一次次地投向发言的学生,这是何等的激动!这是多么大的推动力!在这节关于称象方法的新设想中,我发给两位学生各一份证书:新设想奖。当我看到学生双手捧着证书那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激动时,我的内心受到震撼,与此同时我真诚地为他们喝彩。

我想,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称象》词句教学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称象》词句教学”,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称象》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第二册中一篇充满才干、闪烁智慧的经典课文。文中的曹冲聪明过人,才智超群源于他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爱动脑筋的美好品质,为了引导孩子们学习曹冲的聪明才智,我在文本中加以引导领悟,还在识字中得以应用。在识字过程中孩子们巧妙奇怪的识字方法,着实让我如同曹操和官员们一样意想不到。下面是一段实录,让我们共同走进孩子们异常活跃的思维空间吧!

下面是这一课一共要认识的13个生字:

称象官腿柱议杆秤倒艘沉止微

师: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一记这些生字。

全班交流:

生1:我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字。左边一个禾字旁加上右边一个平安的平字就是一杆秤的秤。

生2:我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杆。干净的干加上木字旁就是秤杆的杆。

生3:我说个谜语你们猜:天狗要吃月亮了,月亮就使劲往后退,你们猜是什么字?

生齐:是一条腿的腿。

生4:我也打个谜语大家猜:禾苗喜欢出尔反尔,什么字?

少数学生:这个字是称,是称象的称。

生5:我给倒组几个词:倒车倒水倒立倒转

生:还有倒茶倒垃圾

生6:我发出一种声音,大家来猜字:

(该生发出类似喇叭的颤音,孩子们很兴奋都跟着叫起来,并且齐声说:是大象的象字)

生7:我来画一画,你们猜:

(该生上台用简笔画画出了大象的图案,学生大声说:也是大象。)

生8:我来做表情大家猜:

(该生站在讲台前面对大家微微一笑,学生说微笑)

生8:是黑板上的什么字?

生齐:是微字。(说着大家都做出了微笑的表情)

生:我来画图大家猜:

(该生在黑板上画下了一张略带笑容的脸)

生齐:是笑脸,微笑的脸。

生9:我来指地方,你们来猜字:

(该生站在前面用手拍了拍自己的腿,孩子们都跟着拍起来很兴奋地说:是大腿的腿字)

师:谁来记艘?

生:我用组词的方法来记:一艘轮船

众生:一艘军舰

生10:我用编儿歌的方法来记柱字:主人靠在柱子旁,柱子细又长。

生11:我来记止:正字屋顶被接掉。

生12:我也来记为止的止:上字左边加上1

生13:我用止组词:为止终止停止行人止步

师:你们比曹冲还要聪明,想出了很多奇妙的方法记生字,真是让老师大开眼界!我们的交流就到此为止吧。

教学反思:

汉字具有音形义赏四位一体的特点。因此,识记汉字就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在上述课例中,孩子们除了应用比较常用的加一加、减一减、编儿歌等方法以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听声音猜字、看表情猜字、画图形猜字、指实物猜字等一系列的识字方法。也许有人认为,这些是识字方法吗?其实,我也有类似的思考。但是,我觉得这些方法首先是建立在识记者认识汉字的音,理解汉字的义的基础上的。比如:那个发声音猜字的学生,他首先要弄清象字的读音,要发出大象的叫声,他还要进一步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我想在完成这两方面的时候,他本人对象的字形也是目睹了很多遍的,好似字认多遍便熟记于心了。并且,他的这种方法给人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我想效果也应该是好的。所以采用这些方法孩子们至少要弄清汉字四位中的两位,而在弄清这两位的过程中,其他的一位或两位也便随之而解了。

《一年级下册《称象》教案分析》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音乐教案小学一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93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