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轮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2012届高考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轮复习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5)

江苏省丰县顺河中学高二地理备课组

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6)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洋流世界洋流及其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六、水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1)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按照发生的领域分为、、。

(3)水循环的环节:

请填写右图中水循环的环节:A

BCD

EFG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②促进和;③流水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

考点七、洋流

1、概念:洋流是指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它是多种因素

的结果,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2、分类:

(1)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如下图所示。

(2)根据成因,可以将洋流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等。其中风海流是世界洋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在盛行风应力作用下发生的海水流动,称为;两片相连海域之间海水密度的差异而发生的海上流动,称为;一个海区的水流走后,海平面较高海区的海水过来补充从而造成的海水流动,称为。

3.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请写出下图左图阴影部分代表的气压带,将斜线加上箭头并写出代表的风带,根据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将右图大洋表层洋流分布图补充完整。

由世界洋流分布图可以得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海区,形成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方向:;③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全球性的,性质为;④北印度洋海域受南亚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冬季受季风影响,为方向,夏季受季风影响,为方向。

(3)世界洋流分布简图

根据上图填写世界上主要的风海流

盛行风风海流名称

低纬信风()(北半球)

()(南半球)

中纬西风()(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北半球)

()(南半球)

季风(北印度洋)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3、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对促进全球热量平衡、气候、渔场形成、海洋航运、海洋污染会产生影响,如下表所示。

影响对象影响举例

气候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作用,寒流则起

的作用。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加拿大渔场、日本渔场、欧洲渔场都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渔场则受上升流的影响。

海洋航行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海洋污染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油轮发生泄漏。

考点八、河流的补给类型及水系、水文特征

一、河水的补给类型

(一)补给的主要类型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水的补给,主要包括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和湖沼水五种类型。河流径流量在一年内不同季节之间的差异称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在不同年份之间总径流量的差异称为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径流量的变化特征由补给水量的变化特征所决定。

1.大气降水是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如我国季风区的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2.冰川和积雪(永久性积雪和季节性积雪)对河流的补给。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的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东北地区的河流,受冬季积雪春季消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春汛特征。

3.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水位高的水体可补给水位较低的水体。如黄河下游地上河段,河流水位高于两侧地下水水位,河流单向补给河流。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人工湖泊——水库更是可以起到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二)特点对比

补给类型补给地区补给时间河水径流量及其变化

雨水分布最普遍,主要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补给时间与降水时间相一致径流量决定于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积雪融水温带、寒带地区。春季,积雪融化,成为河水补给来源,形成春汛。径流量决定于地表积雪的厚度和广度。

冰川融水分布于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冰雪消融,补给河流,形成夏汛。径流量随气温高低而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但年际变化小。

地下水分布普遍常年补给径流量稳定、均匀,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小。

湖沼水分布于湖泊、沼泽分布区。常年补给径流量稳定,季节变化缓慢,其补给量大小取决于湖沼对河流径流量调节作用的大小。

二、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分析

(一)河流的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是指河流的干、支流组成的形状特征,主要有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向心状水系、梳状水系和羽状水系。海河五条支流在天津汇合,独流入海,状如芭蕉扇的茎与柄组成的形状,故称其为扇形水系;长江支流众多,无规律地从两岸注入,与干流之间组成的形状似树木的主干与枝桠的形状,称为树枝状水系;四川盆地四周地势高,支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形成的是向心状水系;淮河主要支流平行分布在淮河北岸,且几乎与干流垂直,状如木梳,称其为梳状水系;若平行分布的支流在干流两侧对称分布,状如羽毛,则为羽状水系。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梳状水系和羽状水系的河流,若雨季来临,支流同时涨水,干流短期内不能有效泄洪,则容易产生洪涝灾害。

(二)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所指的是与河水相关的性质特点,主要表现在水量的多少、水位的变化、流速的快慢、含沙量的高低和是否结冰等五方面。

水文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

主要内容径流量河水的补给量和流域面积。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一般较大;以冰雪融水、地下水和湖沼水补给为主,流量一般较小。流域面积大,流量一般较大。

水位补给量。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随降水的季节变化而升降。降水多的季节水位高,为洪水(汛)期;降水少的季节水位低,为枯水期。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明显;而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水位则相对平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随气温的变化而升降,夏季气温高,融水量大,为洪水期;冬季气温低,融水量小,为枯水期。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春季,季节性积雪消融,水位上升,称为春汛。以地下水和湖沼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因其补给稳定,水位的季节变化小。

流速河流的落差。落差大,河流纵比降则大,流速则快;反之,流速则慢。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和峡谷地段,流速较快。河流下游多流经平原地区,流速较慢。

含沙量流域内的土质、植被、降水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强度大、滥垦陡坡等,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则小。

冰情河流所在地的冬季气温。冬季气温在0℃以下,则会结冰,并且持续的时间越长,结冰期也越长;冬季气温在0℃以上,则不会结冰。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1.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7分)

(1)图中丁→甲→丙→丁过程属于________循环。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资源。丙图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4分)

(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填字母)________环节。人类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3分)

(4)河流对城市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请简要分析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5分)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2~4题。

2.该流域()

 A.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3.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D.地面沉降

4.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6..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D.增加地下水储量

7.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8.表l为珠江、淮河流域有关数据对比表。读表并回答问题。(12分)表1

※为2005年数据

(1)淮河流域面积约为珠江流域的3/5,而径流总量却不足珠江的1/5,其主要原因是。(2分)

(2)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远高于珠江流域的主要原因是。(2分)

(3)珠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季节多突发性暴雨洪水,主要原因是;冬季河口处常受海水入侵的威胁,主要原因是。(4分)

(4)淮河流域7、8月份多洪水。主要气候原因是。(2分)

(5)珠江、淮河流域的耕地面积分别约为480万公顷和l200万公顷。若两流域单位面积耕地的农业污染量相当,根据耕地面积和径流总最的对比关系,淮河受农业污染的程度约为珠江的倍(取整数)。(2分)

(2006年高考广东卷)下图为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河流位于()

A.亚热带季风区B.亚热带大陆西岸

C.温带季风区D.高寒地带

10.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A.由雨水和地下水补给B.有一个汛期

C.冬季断流D.年径流总量大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下图为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①②③代表三大类岩石。回答1~3题。

1.关于图中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a环节的水量和d环节的水量相等

B.若该地位于北美西部,则c通常为向西南方向输送的水汽

C.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的补给主要靠d环节

D.e环节表示地下径流

2.关于图中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e环节在海岸带地区主要为侵蚀作用

B.g环节属于内力作用

C.i、h、l三环节分别属于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

D.②③两种岩石可以相互转化

3.若乙处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则()

A.汛期时e环节输送量减少B.f环节蒸腾加强

C.i处岩块上升加速D.甲处泥沙淤积增强

“鲇鱼”是2010年全球范围内的最强台风。回答4~6题。

4.台风多形成()

①冬春季②夏秋季③低纬度洋面④高纬度洋面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5.台风从形成、移动到登陆,主要涉及的水循环环节有()

①蒸发②地表径流③水汽输送④下渗⑤降水⑥地下径流

A.②④⑤B.①②⑥C.①③⑤D.③④⑥

6.从水循环的角度看,台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①促进水资源的更新②促进高低纬度之间能量交换

③塑造地表形态④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等物质

A.②④B.①②C.①③D.③④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7~8题。

7.根据图6中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知,该海区()

A.在北半球,A处有暖流经过B.在北半球,A处有寒流经过

C.在南半球,A处有暖流经过D.在南半球,A处有寒流经过

8.A洋流可能出现在图7中()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写出洋流名称:甲________,乙(2分)

(2)简要分析洋流在渔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分)

(3)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和____。(2分)

(4)简要分析③地区人均粮食生产量高的原因。(3分)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湖泊水B.雨水C.冰川融水D.地下水

11.这种河流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是()

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12、下图是我国某河流的综合补给示意图,读后回答:

(l)图中A、B、C分别是这条河流水源补给形式,该判断:

A是补给

B是补给

C是______补给

根据是。

(2)该判断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哪一条是在修坝后测到的

为什么。

(3)这条河流位于我国的_____地区。

(4)从图中看出河流径流量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是,原因是

13.下图为我国某河流的年径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流位于()

A.亚热带季风区B.亚热带大陆西岸C.温带季风区D.高寒地带

(2)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A.有雨水和地下水补给B.有一个汛期C.冬季断流D.年径流量大

参考答案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1.(1)海陆间 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2)水 水能 流水沉积作用(3)c 修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

(4)位于汉水与长江干流的汇合处;交通便利;地处平原地区;省级行政中心

2.A3.B4.C5.A6.C7.A: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对水域环境污染防控相关知识的掌握。据图,供水系统提供可利用水源,产出有用产品及通过b转化为废水,故b为污水收集;废水通过a可返回区内水体及供水系统,遵循水资源循环利用原则,a为污水处理。故第5题选A。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是对废水进行处理,回收循环利用,提高水的利用率。故第6题选C。区域内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治理的关键在于增强水体的流动性,要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故第7题选择A。

8.解析:该题在于了解中国由南向北的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河流流量大小、汛期以及汛期长短、含沙量、结冰期等,中国河流流量与中国雨带的推移有很大关系,淮河水系呈不对称的羽状,北侧支流位于华北平原,但都比较长,7、8月,华北地区迎来降水,而且多暴雨,这些支流很快将洪水汇入淮河,很容易造成涝灾。

答案:(1)珠江流域降水丰富(淮河流域降水少)(2)淮河流域的水库库容与径流总量的比值高(3)台风影响冬季流域内降水少,径流量小(4)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5)13

9.C10.C

11.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1.C2.C3.D4.D5.C6.B7.C8.D

9.(10分)(1)(2分)日本暖流千岛寒流(2)(3分)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海水上泛运动将无机盐带到表层,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鱼群集聚,易于形成大的渔场。(3)(2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4)(3分)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地广人稀③机械化程度高10.C11.D

12.本图把河流的补给同流量融合在一起,比较全面地考查河流知识,重点要抓住河流的补给形式,再结合"我国东部某地区"这一前提予以分析。由于我国东部河流无冰川融水补给,主要有大气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四种补给。大气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均具有季节性,前者集中于5-11月(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后者则是在春暖(春季)以后,所以从水情上看,A属大气降水,B为冰雪融水补给。地下水和湖泊水有全年补给、径流稳定的特点。但两者仍有区别,湖泊水对河流径流量有调节作用,地下水与河流水有互补关系,特别是洪水期河水水位高于潜水面,河水向两岸潜水含水层渗透,成为潜水的补给来源。图中典线所示的两次高水位期,C的补给量减少,就反映了河水与地下水的互补关系,因此C是地下水不是湖泊水。由于水库的作用是调节径流量,故径流量变化较小的②曲线是修筑大坝以后测知的。

答案:(1)大气降水 季节性积雪融水 地下水 我国东部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在春分日以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积雪融化出现在春季,地下水补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补给形式,且洪水期地下水补给量小于枯水期,所以A为雨水、B为冰雪融水、C是地下水(2)②曲线因为全年流量比较平稳,已受到水库调节(3)东北(4)径流量越大,地下水补给越少因径流量大到一定程度,河水水位超过或接近地下水面

13.(1)C点拨:该河流汛期集中在7、8月,流量大,属于温带季风区河流。

(2)C点拨:该河有两个汛期,春季和夏季,应该是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为春季的积雪融水和夏季的大气降水,年径流量不大,冬季径流量为零,即断流。

扩展阅读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3)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三、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宇宙空间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到达地球,首先到达的是地球大气层,被大气反射、散射、吸收等削弱,其中反射作用的削弱最为强烈,因而阴天是气温一般较低,这是云层的反射作用所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性,其中臭氧和氧原子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直接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以后又形成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增温后产生大气辐射,其中朝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它将大部分能量偿还给地面,从而体现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一般阴天的时候夜间温度不会太低主要是大气逆辐射强的缘故。

请写出下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

ABCDE大气的消弱作用(反射、散射、折射)

F

2、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1)形成原因:。

(2)形成过程:

右图中A、B为近地面冷热状况不同的点,请动手画出A、B两地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

地面的冷热不均空气的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的运动热力环流

(3)规律总结:

同一高度:气温高,则气压低、等压面下凹;气温低,则气压高、等压面上凸。“高高低低”

不同高度:越往高处,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4)案例:①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②城市风:启示:污染严重的工业应设置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

③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如下图所示: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读风向形成示意图,回答:

(1)图中①是_________压,②是_______压。

(2)图中③是_______力,④是______力,⑤是______。

(3)在______的作用下,大气由_______气压区向_______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

(4)当风一旦形成,马上就受到_______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_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_____偏。_______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5)近地面的风,除受_______力的影响外,还受______力的影响,该力的作用是减小风速。

(6)在三种力的作用下,风向不与等压线垂直,而是_______(成一夹角)。

(7)该风向形成图是()

A.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B.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C.图中的风向右偏D.图中的风向左偏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2010年江苏高考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图l2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双选

A.①B.②C.③D.④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读图5,回答1~2题。

1.M地的气温最可能是()()

A.3.4℃B.4.6℃

C.5.30CD.6.20C

2.图6中正确表示上海市区与N地之间的环流形式是()

图2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回答第3题。

3.若图2表示热力环流,则()()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B.甲处气温比乙处高

C.丙处气压比丁处低

D.甲处气温比丙处低

下图是沿某一理想大陆45°N所作的剖面示意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地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月均温③地大于②④两地B.7月均温③地小于②④两地

C.②④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③地D.②④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③

5.若图中M、N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该季节盛行风向,正确的是

A.②吹向①B.④吹向⑤C.⑤吹向④D.④吹向②

图5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6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由图5和图6可知()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

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

7.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图6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图7为某地某时刻的气压和气温分布图。读图,回答8~9题。

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此图表示的是夜晚②此图表示的是白天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作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低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作下沉运动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作下沉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作上升运动

10.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材料一: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

材料二:北京晨报2010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三: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宜居人口”最接近()(2分)

A.环境承载力B.人口合理容量C.最高人口D.最低人口

(2)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3分)

(3)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3分)

(4)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3分)

(5)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1、AC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1、C2、B3、B4、D5、B6、C7、C8、A9、D

10、(1)B(2分)

(2)由市中心向郊外呈波浪式降低;(2分)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1分)

(3)略(3分)

(4)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1分)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1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1分)

(5)不合理。(2分)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容易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回城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2分)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变质岩岩浆岩

岩浆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边界类型

地区

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非洲板块内部

红海

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

亚欧、非洲-美洲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亚欧

落基山脉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美洲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一般状况)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

建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为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

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

2.3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水平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地区

东亚(东亚季风)

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冬季

向夏季

西北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

东北季风(源地:亚洲大陆)

东南季风(源地:太平洋)

西南季风(源地:印度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大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只出现在锋前

天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尘暴

(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2.4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

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了解岩石的分类,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2、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的相互转化,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二)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

1、简单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说明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3、通过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的关系说明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了解褶皱的形态及对地貌的影响,能列举事例说明。了解断层及对地貌的影响。知道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

4、通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了解流水、风力作用等分别有何表现形式及对地貌有何影响,能列举事例说明。

5、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三)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读图了解大气垂直分层情况。

2、明确大气的根本热源和直接热源分别是什么,能阐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即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了解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能用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知道大气热力环流的原因,能用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能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现象。

4、知道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能判断在不同情况下的风向、风速。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四)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能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了解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

3、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了解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

4、了解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知道季风分布情况及对气候的影响。

5、能列举事例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的影响,说明移动规律对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西南季风等的影响。

6、读图了解世界各种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五)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知道气团、锋面等概念,了解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区别,并能分析他们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分别会带来什么变化,主要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等方面去分析。

2、知道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气压和气流状况,并明确受这些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知道影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天气系统,能列举事例说明。并能了解影响本地区的天气系统。

4、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六)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2.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

3、能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七)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并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归纳洋流流向和洋流性质的关系.

2、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材标题

要点解读

基本内容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①概念

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②矿产

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③矿物的基本

存在形式

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石英(SiO2)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④矿物的分类

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其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

2、岩石

①概念

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②分类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砾岩、页岩、石灰岩、砂岩。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 。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 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 石英岩、页岩→ 板岩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65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