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课堂教学实录(部编本新人教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课堂教学实录(部编本新人教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课堂教学实录(部编本新人教版)

品味课文内容,初步接触按照一定顺序描绘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师:在了解课文内容后,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端午粽是什么样子的。

生1: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生2:学生一边读课文,教师一边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粽子的图片。

师:说一说课文中描写端午粽的外形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A.从外往里B.从里往外)

生:课文中描写端午粽是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描写的。

师:如果我们要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该怎么说呢?

生:粽子的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枣的外面裹着白白的糯米,最外面是青青的箬竹叶。

师:我们描绘事物的时候,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西瓜的图片。

生1:我是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来描绘的。西瓜的外面是带有波纹图案的绿绿的皮,里面是红红的瓜肉,还有一颗颗黑色的籽镶嵌在中间。

生2:我是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来说的。西瓜的里面是甜美多汁的肉,肉中夹杂着一颗颗黑色的籽;西瓜外面是一件绿衣裳。

师:同学们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描绘事物,将事物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赏析:本课对端午粽外形的描写是课文中的重点片段,描写端午粽外形的句子内容比较长,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确、读流利,读懂句子内容,还要更深入地挖掘不同的描写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拓展延伸,用同样的表现方式和手段来进行仿句练习。

小编推荐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端午粽导学案(新人教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端午粽导学案(新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端午粽导学案(新人教版)

课题

端午粽

课型

授课

设计说明

《端午粽》是一篇有趣的儿童散文,通过对端午节品粽子的习俗活动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美味香甜的粽子,让小朋友们对端午粽有了深刻的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所以本课教学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同时,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用时:3分钟)

1.多媒体课件出示:游戏——猜谜语。

2.引导学生说一说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3.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学生读谜面,联系生活经验猜谜语,得出谜底——粽子。

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吃过的不同种类的粽子。

3.齐读课题。

1.猜谜语——外面绿绿的,里面白白的,咬上一口黏黏的。猜一食品: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并圈画生字。

2.教师出示本课会认字,检测学生生字预习情况,引导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本课生字。

(1)引导学生同桌互动交流,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轮读词语。

(3)小组比赛读词语。

(4)教师组织做游戏,给词语找朋友。

1.学生听准字音,结合拼音试读课文,圈画本课会认字。

2.学生合作交流,汇报认字情况。

(1)同桌间相互认读生字,我来读,你来听。一人拿字卡,一人读生字。

(2)同桌两人共同站起来读教师出示的字卡。

(3)每组派代表比赛,领读词卡上的词语。

(4)学生做游戏给词语找朋友。

2.连线找朋友。

端午节zònɡzi

粽子duānwǔjié

总是zǒnɡshì

中间nuòmǐ

糯米zhōnɡjiān

3.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自学喜欢的生字,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

(1)教师点拨运用熟字法识记生字。

(2)指导学生运用部件组合的方法识记生字。

3.学生观察、挑选自己喜欢的生字,与同桌交流合作学习,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形近字识记法:联系已有的学习情况,在13个会认字中找到形近字,并且和同桌交流形近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部件组合法。

学生汇报:我喜欢“粽”字,它是左右结构的生字,左边是“米”,右边是“宗”。我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

3.读一读,注意不同之处。

牛—午吐—叶

直—真内—肉

4.我会加一加。

米+宗=()

门+日=()

八+刀=()

今+心=()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找出描写端午粽外形的句子。

(2)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中有哪些种类的端午粽。

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

(2)小组内比赛读课文,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纠正字音。

(3)学生汇报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品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读出描写端午粽外形的语句。

(2)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找出描写端午粽种类的词语。

5.我知道的粽子的种类有:()、()、()。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用时:12分钟)

1.指导书写生字——午、真、节。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生字。

2.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

(1)这节课你都学会什么了?和同学交流交流。

(2)把你今天学会的识字方法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1.学生学写汉字——午、真、节。

(1)运用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如:形近字对比法、扩词法。

(2)学生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先描红,按照正确笔顺书写汉字。

午:最后一笔悬针竖不出头。

真:上短下长,中间三横才封口。

节:上下结构,注意书写方法。

2.学生总结本课所学习的知识。

(1)学生汇报本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回家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和家里人讲一讲。

6.做一做。

(1)我们一起来组词。

午()()()

真()()()

节()()()

(2)仔细看一看。

(3)认真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引入(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利用生字卡片复习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选择生字,用扩词、造句的方式复习字义。

1.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要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扩词,说完整的句子。

7.给下面的生字组词并造句。

端()()

总()()

二、朗读指导,感受内容(用时:15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导学生在第2自然段中找出描写端午粽的语句。

(2)指导学生说出AAB式的叠词。

(3)指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做仿句练习。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外婆包的端午粽有哪些种类。

(2)教师指导学生说出ABB式的叠词。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朗读方法。

(1)学生通过小组读、比赛读、汇报读等多种方式朗读第2自然段。

(2)学生在第2自然段中找出描写端午粽的语句,依据端午粽的外形特点,做选词填空的练习。

(3)学生观察发现AAB叠词的特点,说出AAB式的叠词。

(4)学生按照课文对事物的描写顺序进行仿句练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读出描写端午粽的种类的句子。

(2)学生找出并观察ABB式的叠词的特点,结合认知说出这样的叠词。

8.选词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枣。

A.白白的B.青青的

C.红红的

9.照样子,说一说。

美美的大大的

小小的红红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0.照样子,说一说。

乐哈哈亮晶晶

白花花绿油油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游戏巩固,快乐书写(用时:15分钟)

1.教师做字卡和学生玩照镜子的游戏,巩固复习生字。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分、叶、米、豆。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分。

(2)多媒体课件出示“米”的笔顺,指导学生书空。

(3)演示“叶、豆”的笔顺,指导学生书空。

3.引导学生用“一看二比三对照”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1.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卡片找出相应卡片。

2.学生观察生字结构,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汉字。

(1)学习生字——分。

①我会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写法。

②我会用反义词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的意义。

③我会用扩词法记住这个字的用法。

(2)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并根据老师的指导书空“米”。

(3)学生认真观察后书写“叶、豆”,写后与老师范写的生字进行对照。

3.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点评等多种方法提升自己的写字能力。

11.照样子,写一写。

12.写出下面生字的笔顺。

分:__。

叶:__。

米:__。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1.说一说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1.学生汇报本课学习的收获。

2.学生说一说自己熟悉的中国的传统节日。

13.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0 端午粽

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13个字,认识

偏旁。
过程与方法: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这篇

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

文内容,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时:2



日期:
教学内容:初读

文,认识生字。
教学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法:示范,引导,启发,创设情景
学法:练习,朗读,书写
教具:多媒体


学具:预习生字,做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揭示


1.多媒体

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

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

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

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

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

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

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

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二、初读

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

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

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

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

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

文,注意生词在

文中的读音。
三、再读

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

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

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

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

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

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

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

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

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

文说

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

文。
(3)学生根据

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

口要扁些。
四、总结全文,1.指导回顾:这节

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作业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10 端午粽


日期:
教学内容:朗读

文,学写生字。
教学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法:示范,引导,启发,创设情景
学法:练习,朗读,书写
教具:多媒体


学具:预习生字,做生字卡片。
过程:

、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

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

我们先来做

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

个本

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

文。
二、诵读

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

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

二自然段内容说

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

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

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

文。

件出示:根据

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

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

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

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

二自然段。
2.品读

四自然段。

件出示:依据

文内容,说

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

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

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

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

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

说通过本节

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作业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10 端午粽

一年级语文下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实录(部编本新人教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下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实录(部编本新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语文下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实录(部编本新人教版)

◆感悟“我”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师:是啊,大山里的小朋友和同学们一样,当他听了妈妈的讲述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遍一遍地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其实,想去看看的人除了你们和大山里的小朋友,老师也想去呀,我心中急切的情感没有语言能描述,我心中激动的情绪没有办法控制,我要读,我要把心中这份感受读给大家听,让所有的人都知道——

师:(朗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怎么样,你们感受到了吗?

生1:我听见您的声音很大,说明您的愿望很强烈。

生2:我看见老师的眼睛似乎在发光,老师一定很激动。

生3:老师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您心里很自豪。

师:不错,大家真会观察,真会思考。谁来读一读,来表达一下自己心中的感受,我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读得好。

生1: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很快,我听出了你想去看看的急切心情。

生2: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声音大,我听出了你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生3: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很重,我知道你想去北京看看的心情很急切,对北京的热爱更强烈。

生4: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很慢,我听出了你对北京那份深沉的爱。

生5: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的声音越来越大,我听出你对北京越来越强烈的爱,越来越想去的心情,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你们的心情,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同学们,再次拿起你们的课本,带着心中的这份感受,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全班齐读)

赏析:阅读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也是如此。从“读会”到“会读”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意识,本片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里,激发了学生对北京的向往,表达了他们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学生们在朗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这句话时,或快或慢、或轻或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了灵性的生命体。

一年级语文下第1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实录(部编本新人教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下第1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实录(部编本新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年级语文下第1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实录(部编本新人教版)
◆细读感悟(教学难点)
(出示句子: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村子里没有井。
生2:没有井就没有水喝。
生3:我知道了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你觉得乡亲们吃水方便吗?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生1:不方便。我是从“很远的”这个词知道的。
生2:还有“挑”。
师:谁能做一个“挑”的动作?(生做动作)如果让你从很远的地方挑两桶满满的水,你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有什么感觉?
生1:我会觉得很累。
生2:我会觉得两条腿发酸。
生3:我会觉得两条腿发软,会摔跤,会把水弄洒。
师:真想不到沙洲坝的乡亲们要想吃水,竟然要走那么远的路,要费那么多的力气。
师:毛主席看到乡亲们吃水这么难,心里会怎么想?他是怎么做的?
生:毛主席看着他们那么辛苦,所以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出示: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师:有了水井之后,人们的心情会怎样?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
生1:他们很高兴。
生2:不用很辛苦地去挑水了。
生3:吃水方便了。
…………
师:以前吃水很不方便,现在却变得方便了,这都是谁的功劳?
生:毛主席。
师:如果你是村里的人,你想对毛主席说什么?
生:毛主席,谢谢你。
…………
赏析:“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看似通俗直白的一句话由于立碑撰文而蕴含着深广的意蕴。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他们的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只是表层化的阅读。如何消除学生与课文的间隔和距离?这个教学片段努力寻找语言材料与学生经历的“共通处”,设法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调动相关知识,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表象,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中获得生命,使课文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有了水井之后,人们的心情会怎样?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从多角度、多层次交流中感受这口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从心中涌起感谢毛主席的情怀。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端午粽》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端午粽》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感受浓浓的端午情。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板书课题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小小吃货猜猜猜",来一起看大屏幕,看,什么节日吃元宵?--正月十五元宵节!再看,什么节日吃月饼?--八月十五中秋节!大家可真厉害,那最后一个老师觉得也难不倒你们了,端午节要吃什么呢?--吃粽子!没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一起去品尝那香香的粽子!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讲解生字"午"。相继指导生字午的书写。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要想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生字学会,那本节课的生字,那你会读了么?这么有信心,那让我们来看看谁读得好,生字第一关--带拼音读生字。全班齐读,小老师领读。

2、夹粽子游戏。去拼音读生字。

3、每个生字宝宝不喜欢自己一个人,于是他们每个人都找了一个自己的朋友,组成了词语宝宝,你还能认出它吗?练习读词语。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种不同的豆子,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都认识它们吗?

(2)课件出示:出示蚕豆、豌豆等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有的豆子长得扁扁的,就像是一张口,有的长得长长的,就像是一条长横,还有的短一些,就像是一条短横,还有的小小的,就像是点。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豆。

学生描红、书写。

四、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讲解"总会""盼着"理解词语,抓住词语理解句子,感受端午节吃粽子是习俗,初步感受外婆的深深的情。

(2)教师提出问题:端午节包粽子,那包粽子要用什么材料?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再看: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他们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预设:表示颜色。

指导学生说出,这是AAB式的叠词。

(5)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粽子的味道。找到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抓住词语"清香""又黏又甜"体会粽子味道。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读,进一步体会粽子的色美、清香、味美。

2、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不仅有红枣粽,还有豆沙粽和鲜肉粽。

(1)、从"不仅,还有"体会到粽子的种类多。

(2)、提出问题:那平时大家还吃过什么口味的粽子?

预设:八宝粽、豆沙粽、鲜肉粽、蛋黄粽。

(3)、现在我们一起来吃粽子喽!出示图片,进一步体会粽子的美味!

3、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从这里,你能感受到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善良、有爱心、关怀别人。

教师总结:是啊,外婆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有爱心、关怀别人的人。每年端午节,外婆都在家包着粽子,等着我们回家团圆,一片粽叶一片情,每年的端午节,少不了的是粽子,更少不了的是像外婆那样的一片深深的爱意!这就是在我们万千中华儿女心中的端午情!

4.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5、端午节不仅仅可以吃粽子,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现在我们一边听儿歌,一边端午节!

五、课堂小结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节日,课下请同学们思考下,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分享!

六、板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彩虹教学实录(部编本新人教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彩虹教学实录(部编本新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彩虹教学实录(部编本新人教版)

亲历阅读实践,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学生整体读文自学第二自然段后)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行吗?

生:行。

师:谁能说说文中的“我”想怎么做?

生:“我”想提着爸爸浇花用的水壶走上桥,把水洒下来,浇在山上的田地里。

师:哦,原来小女孩是想浇田地。那么,文中哪些语句是写“我”想怎么做的呢?画一画,再读一读。(学生读后,教师将句子用课件展示出来)

师:找得真准,想一想,小女孩这样做时心情怎样?如果你就是小女孩,和同桌读出你此时的感受。

师:发现读得好的同学了吗?推荐一个给我们读一读,再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生:我推荐王明,因为她在朗读的时候声音很轻快。

师:为什么声音轻快就好呢?

生1:因为帮助爸爸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生2:因为小女孩帮助爸爸做事很快乐。

师:掌声欢迎王明为大家范读。(生王明范读)

生:我推荐李丽,她在读的时候,感觉很幸福。如果我是爸爸,我一定很高兴。

师:掌声欢迎李丽为大家范读。(生李丽范读)

师:文中的“我”为什么这样做呢?你们知道吗?能把描写“我”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画一画,再和小组同学读一读吗?(接下来在教师点拨中展开汇报交流)

赏析:在本环节设计中,教师以“‘我’想怎么做”和“小女孩这样做时心情怎样?如果你就是小女孩,和同桌读出你此时的感受”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互读互补,并在推荐朗读中将学生对人物语气和心情的理解引向深处。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点火器”,学生亲历阅读体验的这一过程成为“导火线”,最终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人物的理解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焰火”。

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多种方法阅读课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识字教学与阅读相结合,体会汉字在文中所表述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作业布置,通过朗读感受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反思

1.《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2.“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语文教案


端午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传统民俗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感受传统民俗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囊、喝雄黄酒等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还有那清香美味的粽子,谁能不喜欢呢?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这篇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文章,快去看看作者是怎样度过端午节的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粽、总”,翘舌音“真、知”和鼻音“念”。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叶、米、分、豆”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节”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午、真”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谜语示例:

卫字脚没了,头上长满草。意为纪念日,欢乐气氛好。(谜底:节)

形近字歌示例:

午:牛儿肥又壮,午后耕地忙。秋来大丰收,生活奔小康。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午”的第三笔横要长些,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节”上宽下窄,最后一笔悬针竖要直。

“叶”的“口”小且偏上,“十”的横略向右上倾斜。

“米”的点、撇写时相对,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些。

“分”的“八”的撇捺舒展,“刀”的横折钩向内收。

“豆”中间的“口”扁平,封口横写在横中线上。

易错提示:

“午”最后一笔竖不要向上写出头。

“真”的中间是三横,不要多写或少写。

“分”上面撇捺不相连,不要写成“人”。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十—叶(叶子)—计(计算)—什(什么)

真—填(填空)—镇(城镇)—慎(谨慎)

(4)多音字辨析。

辨析:“分”在表示“分开”“分配”“分支,部分”“分数”等意思时,读

fēn;在表示“成分”“职责、权利等的限度”“情分,情谊”等意思时,读fèn。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认真倾听。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给课文标出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1自然段:写每到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粽子盼着家人团聚。

第2自然段:介绍粽子的做法、原料和味道。

第3自然段:写外婆包的粽子不仅好吃,花样还多,外婆还会让“我”们回去分给邻居吃。

第4自然段:写“我”长大后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作者每逢端午节都要到外婆家吃粽子。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看看外婆都包了什么样的粽子。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上午节日叶子大米真好十分红豆

2.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每逢端午节,“我”都会到外婆家吃粽子。

3.导入:既然粽子这么好吃,那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去“尝尝”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想: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的“总会”和“盼着”两个中词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事物。“盼着”这个词则体现了外婆期望在传统节日中与亲人团聚。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表现出了外婆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因此要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总”“盼”两个字要重读,强调端午节煮粽子已经是一种习惯。

(3)全班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4)思考: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端午节是要吃粽子的”?

明确:“端午节是要吃粽子的”,这样直接开头本来是可以的,但是没有本文的开头好。本文由外婆煮好粽子盼着“我们”回去,表现了外婆对一家团聚的期盼和对“我们”的牵挂和爱,自然而然地引出对粽子的介绍。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读完后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

明确:共有三句话。这三句话分别是从眼睛看外形、鼻子闻味道、嘴巴尝口感这三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

教师点拨:

描写一件事物时,需要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才能把事物描写得清楚明白。同学们以后在描写一种食物时,也可以学习课文中的描写顺序。

(2)指导学生读好这三句话:

①读第一句话时要抓住“青青”“白白”和“红红”这三个词,这些词要读得重一些。

②读第二句话时,要抓住“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以及“掀”和“飘”这两个动词,读出句子的连贯性。

③读第三句话时,要读好“剥”和“咬”这两个动词以及“又黏又甜”这个词,体会ABAC式的词对粽子美味的准确表达。

(3)全班齐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1)朗读指导:“十分”重读,强调粽子好吃。“还会”重读,读出外婆的无私、大方。

(2)学生自由则读,读后想一想:文中讲了几种粽子?分别是什么?

明确:文中讲了三种粽子,分别是红枣粽、红豆粽和鲜肉粽。

(3)文中讲了三种粽子,叙述时作者用了这样一组关联词语:“除了……还有……”,你也来用这个关联词语讲一句话吧。

明确:这座果园里除了杏树、苹果树,还有几颗桃树。

(4)思考:第一句话是个什么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过渡句。承接或总结上文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文的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学习第4自然段。

(1)朗读指导:“长大”重读,突出小时候只是吃粽子,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吃粽子。

(2)同学们都知道了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可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吗?请你们从第4自然段中找找答案吧。

明确: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请知道的同学来讲一讲屈原投江的故事。

(4)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能删掉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段话简单介绍了端午节的来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呼应了前文。如果删掉,我们可能就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__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__的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__的枣。

外婆包的粽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青青白白红红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2)拓展:写一写你还知道哪些节日习俗。

明确:清明节:踏青、郊游、扫墓。

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登高、敬老。

春节:贴窗花、贴春联、吃饺子。

2.总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通过文字感受到了粽子的色、香、味。课后可以尝一尝粽子,或是和家人一起包一包粽子。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

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

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时安排
2

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揭示


1.多媒体

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

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

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

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

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

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

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

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

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

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

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

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

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

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

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

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

文,注意生词在

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

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

文,感受

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

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

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

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

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

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

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

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

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

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

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

文说

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

文。
(3)学生根据

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

口要扁些。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多种方法阅读

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识字教学与阅读相结合,体会汉字在文中所表述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

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

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梳理

文内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作业布置,通过朗读感受

文内容。


、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

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

我们先来做

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

个本

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

文。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

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

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

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诵读

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

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

二自然段内容说

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

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

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

文。

件出示:根据

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

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

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

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

二自然段。
2.品读

四自然段。

件出示:依据

文内容,说

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

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

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

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

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

说通过本节

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

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

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反思
1.《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

。上

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

步的认知。
2.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

起。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

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

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时安排
2

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揭示


1.多媒体

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

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

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

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

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

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

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

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

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

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

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

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

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

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

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

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

文,注意生词在

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

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

文,感受

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

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

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

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

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

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

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

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

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

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

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

文说

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

文。
(3)学生根据

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

口要扁些。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多种方法阅读

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识字教学与阅读相结合,体会汉字在文中所表述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

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

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梳理

文内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作业布置,通过朗读感受

文内容。


、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

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

我们先来做

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

个本

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

文。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

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

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

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诵读

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

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

二自然段内容说

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

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

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

文。

件出示:根据

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

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

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

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

二自然段。
2.品读

四自然段。

件出示:依据

文内容,说

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

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

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

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

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

说通过本节

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

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

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反思
1.《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

。上

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

步的认知。
2.“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

起。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堂教学实录(新部编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堂教学实录(新部编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吃水不忘挖井人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细读感悟(教学难点)

(出示句子: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村子里没有井。

生2:没有井就没有水喝。

生3:我知道了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你觉得乡亲们吃水方便吗?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生1:不方便。我是从“很远的”这个词知道的。

生2:还有“挑”。

师:谁能做一个“挑”的动作?(生做动作)如果让你从很远的地方挑两桶满满的水,你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有什么感觉?

生1:我会觉得很累。

生2:我会觉得两条腿发酸。

生3:我会觉得两条腿发软,会摔跤,会把水弄洒。

师:真想不到沙洲坝的乡亲们要想吃水,竟然要走那么远的路,要费那么多的力气。

师:毛主席看到乡亲们吃水这么难,心里会怎么想?他是怎么做的?

生:毛主席看着他们那么辛苦,所以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出示: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师:有了水井之后,人们的心情会怎样?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

生1:他们很高兴。

生2:不用很辛苦地去挑水了。

生3:吃水方便了。

…………

师:以前吃水很不方便,现在却变得方便了,这都是谁的功劳?

生:毛主席。

师:如果你是村里的人,你想对毛主席说什么?

生:毛主席,谢谢你。

…………

赏析:“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看似通俗直白的一句话由于立碑撰文而蕴含着深广的意蕴。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他们的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只是表层化的阅读。如何消除学生与课文的间隔和距离?这个教学片段努力寻找语言材料与学生经历的“共通处”,设法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调动相关知识,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表象,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中获得生命,使课文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有了水井之后,人们的心情会怎样?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从多角度、多层次交流中感受这口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从心中涌起感谢毛主席的情怀。

2我多想去看看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感悟“我”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师:是啊,大山里的小朋友和同学们一样,当他听了妈妈的讲述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遍一遍地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其实,想去看看的人除了你们和大山里的小朋友,老师也想去呀,我心中急切的情感没有语言能描述,我心中激动的情绪没有办法控制,我要读,我要把心中这份感受读给大家听,让所有的人都知道——

师:(朗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怎么样,你们感受到了吗?

生1:我听见您的声音很大,说明您的愿望很强烈。

生2:我看见老师的眼睛似乎在发光,老师一定很激动。

生3:老师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您心里很自豪。

师:不错,大家真会观察,真会思考。谁来读一读,来表达一下自己心中的感受,我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读得好。

生1: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很快,我听出了你想去看看的急切心情。

生2: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声音大,我听出了你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生3: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很重,我知道你想去北京看看的心情很急切,对北京的热爱更强烈。

生4: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很慢,我听出了你对北京那份深沉的爱。

生5: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的声音越来越大,我听出你对北京越来越强烈的爱,越来越想去的心情,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你们的心情,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同学们,再次拿起你们的课本,带着心中的这份感受,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全班齐读)

赏析:阅读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也是如此。从“读会”到“会读”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意识,本片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里,激发了学生对北京的向往,表达了他们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学生们在朗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这句话时,或快或慢、或轻或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了灵性的生命体。

3一个接一个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深入角色,以读代讲(教学重点)

师:孩子们,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一个凉爽的月夜里,正和小伙伴们玩踩影子游戏,妈妈却叫你回家睡觉,你的心情怎么样?心里会怎么想?

生1:我会不高兴,不想回去。

生2:我心里有些不情愿,想再玩一会儿。

师:课文中的“我”也是这么想的!你们就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读一读这一小节的前两句话。

师:要想读好,要注意读好哪些字或词。

生1:要重读“叫着”。

生2:“唉”这个字也要重读。

生3:“再”也应该重读。

师:你们真是小小朗诵家,说得真好!老师为你们鼓掌。

下面,就请你们先自己练一练,然后,看一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你们读得太棒了!读出了孩子的不情愿和不高兴。

师:“我”真的就这样一直闷闷不乐了吗?

生:不是!

师:“我”又是怎么想的?把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生:不过,回家睡着了,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

师:“不过”这个词在这里表示转折,是“我”转“忧”为乐的开始,读的时候要注意提高音量,重读。

生:朗读最后一句话。

师:你们读得不错!读出了“我”心态的变化。

师:我们再看一下,这句话的标点符号是什么?

生:感叹号。

师:对了!那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语气上扬,读出高兴、兴奋的心情。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最后一句话。

师:你读得真好,让我感觉到了你的兴奋。

师:谁能把这一小节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儿。

生1:我觉得他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儿。

生2:我觉得他是一个遇事想得开的小孩儿。

生3:我觉得他是一个可爱的小孩儿。

…………

师:你们说得真好!“我”就是一个爱玩,但又乐观、向上的可爱小孩儿。现在让我们来一起朗读课文,感受孩子的顽皮、可爱。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赏析: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感悟,张扬学生个性。在阅读中体验,在入情中感悟。阅读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也是如此。从“读会”到“会读”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意识,本片段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里,激发了学生对“我”的喜爱之情。学生们在朗读“不过,回家睡着了,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这句话时,流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了灵性的生命体。

4四个太阳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识字品词,多元感悟(教学难点)

师:“甜、温”这两个字,你是怎么记的?

生1: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的。用“舌+甘”记“甜”字。用“氵+日+皿”记“温”字。

生2:我用口诀来记“甜”字:吃糖舌头很甘甜。“温”字我用的也是“加一加”的方法。

师:我也有一个识记生字的方法想和你们分享。(出示图片)这是一种很好吃的水果,叫甘蔗,你们吃过吗?

生1:吃过,很甜。

生2:妈妈说甘蔗可以做糖。

师:所以我们吃甘蔗的时候,舌头上就会有甜的感觉,这就是“甜”。“温”字就更有趣了!(课件出示一幅图:图上画一个盆,盆里装着水,上面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生:老师,我知道了。盆就是“温”字里那个“皿”,用盆装满水,放在太阳下晒,水就是温的。

师:你说得太好了,就是这个意思。这种方法很有趣吧,你们也可以考虑用这样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生:老师,这种方法叫什么呀?

师:我还没给它起名字呢!你们起一个吧。

生:叫画画法。

师:可以,就叫这个名字吧。老师想到了办法,同学们给起了名字,看我们合作得多么愉快呀!

赏析: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后进行学习汇报,教师不能只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创造“认知再提高”的机会。片段中,教师用绘画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氵”“日”“皿”的关系,胜过简单枯燥的字理分析,使学生对生字的形、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堂教学实录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堂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堂教学实录

1 吃水不忘挖井人

名师 设计片段

◆细读感悟 ( 难点)

(出示句子: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村子里没有井。

生2:没有井就没有水喝。

生3:我知道了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你觉得乡亲们吃水方便吗?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生1:不方便。我是从“很远的”这个词知道的。

生2:还有“挑”。

师:谁能做一个“挑”的动作?(生做动作)如果让你从很远的地方挑两桶满满的水,你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有什么感觉?

生1:我会觉得很累。

生2:我会觉得两条腿发酸。

生3:我会觉得两条腿发软,会摔跤,会把水弄洒。

师:真想不到沙洲坝的乡亲们要想吃水,竟然要走那么远的路,要费那么多的力气。

师:毛主席看到乡亲们吃水这么难,心里会怎么想?他是怎么做的?

生:毛主席看着他们那么辛苦,所以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出示: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师:有了水井之后,人们的心情会怎样?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

生1:他们很高兴。

生2:不用很辛苦地去挑水了。

生3:吃水方便了。

…………

师:以前吃水很不方便,现在却变得方便了,这都是谁的功劳?

生:毛主席。

师:如果你是村里的人,你想对毛主席说什么?

生:毛主席,谢谢你。

…………

赏析:“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看似通俗直白的一句话由于立碑撰文而蕴含着深广的意蕴。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他们的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只是表层化的阅读。如何消除学生与课文的间隔和距离?这个教学片段努力寻找语言材料与学生经历的“共通处”,设法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调动相关知识,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表象,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中获得生命,使课文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有了水井之后,人们的心情会怎样?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从多角度、多层次交流中感受这口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从心中涌起感谢毛主席的情怀。

2 我多想去看看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感悟“我”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师:是啊,大山里的小朋友和同学们一样,当他听了妈妈的讲述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遍一遍地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其实,想去看看的人除了你们和大山里的小朋友,老师也想去呀,我心中急切的情感没有语言能描述,我心中激动的情绪没有办法控制,我要读,我要把心中这份感受读给大家听,让所有的人都知道——

师:(朗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怎么样,你们感受到了吗?

生1:我听见您的声音很大,说明您的愿望很强烈。

生2:我看见老师的眼睛似乎在发光,老师一定很激动。

生3:老师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您心里很自豪。

师:不错,大家真会观察,真会思考。谁来读一读,来表达一下自己心中的感受,我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读得好。

生1: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很快,我听出了你想去看看的急切心情。

生2: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声音大,我听出了你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生3: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很重,我知道你想去北京看看的心情很急切,对北京的热爱更强烈。

生4: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很慢,我听出了你对北京那份深沉的爱。

生5: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的声音越来越大,我听出你对北京越来越强烈的爱,越来越想去的心情,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你们的心情,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同学们,再次拿起你们的课本,带着心中的这份感受,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全班齐读)

赏析:阅读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也是如此。从“读会”到“会读”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意识,本片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里,激发了学生对北京的向往,表达了他们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学生们在朗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这句话时,或快或慢、或轻或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了灵性的生命体。

3 一个接一个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深入角色,以读代讲 (教学重点)

师:孩子们,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一个凉爽的月夜里,正和小伙伴们玩踩影子游戏,妈妈却叫你回家睡觉,你的心情怎么样?心里会怎么想?

生1:我会不高兴,不想回去。

生2:我心里有些不情愿,想再玩一会儿。

师:课文中的“我”也是这么想的!你们就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读一读这一小节的前两句话。

师:要想读好,要注意读好哪些字或词。

生1:要重读“叫着”。

生2:“唉”这个字也要重读。

生3:“再”也应该重读。

师:你们真是小小朗诵家,说得真好!老师为你们鼓掌。

下面,就请你们先自己练一练,然后,看一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你们读得太棒了!读出了孩子的不情愿和不高兴。

师:“我”真的就这样一直闷闷不乐了吗?

生:不是!

师:“我”又是怎么想的?把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生:不过,回家睡着了,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

师:“不过”这个词在这里表示转折,是“我”转“忧”为乐的开始,读的时候要注意提高音量,重读。

生:朗读最后一句话。

师:你们读得不错!读出了“我”心态的变化。

师:我们再看一下,这句话的标点符号是什么?

生:感叹号。

师:对了!那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语气上扬,读出高兴、兴奋的心情。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最后一句话。

师:你读得真好,让我感觉到了你的兴奋。

师:谁能把这一小节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儿。

生1:我觉得他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儿。

生2:我觉得他是一个遇事想得开的小孩儿。

生3:我觉得他是一个可爱的小孩儿。

…………

师:你们说得真好!“我”就是一个爱玩,但又乐观、向上的可爱小孩儿。现在让我们来一起朗读课文,感受孩子的顽皮、可爱。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赏析: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感悟,张扬学生个性。在阅读中体验,在入情中感悟。阅读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也是如此。从“读会”到“会读”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意识,本片段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里,激发了学生对“我”的喜爱之情。学生们在朗读“不过,回家睡着了,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这句话时,流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了灵性的生命体。

4 四个太阳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识字品词,多元感悟 (教学难点)

师:“甜、温”这两个字,你是怎么记的?

生1: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的。用“舌+甘”记“甜”字。用“氵+日+皿”记“温”字。

生2:我用口诀来记“甜”字:吃糖舌头很甘甜。“温”字我用的也是“加一加”的方法。

师:我也有一个识记生字的方法想和你们分享。(出示图片)这是一种很好吃的水果,叫甘蔗,你们吃过吗?

生1:吃过,很甜。

生2:妈妈说甘蔗可以做糖。

师:所以我们吃甘蔗的时候,舌头上就会有甜的感觉,这就是“甜”。“温”字就更有趣了!(课件出示一幅图:图上画一个盆,盆里装着水,上面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生:老师,我知道了。盆就是“温”字里那个“皿”,用盆装满水,放在太阳下晒,水就是温的。

师:你说得太好了,就是这个意思。这种方法很有趣吧,你们也可以考虑用这样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生:老师,这种方法叫什么呀?

师:我还没给它起名字呢!你们起一个吧。

生:叫画画法。

师:可以,就叫这个名字吧。老师想到了办法,同学们给起了名字,看我们合作得多么愉快呀!

赏析: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后进行学习汇报,教师不能只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创造“认知再提高”的机会。片段中,教师用绘画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氵”“日”“皿”的关系,胜过简单枯燥的字理分析,使学生对生字的形、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堂教学实录(新部编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堂教学实录(新部编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堂教学实录(新部编版)
8静夜思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从生活入手,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师:(指多媒体课件)小朋友,你们看,图上有一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才会这么圆,这么亮呢?
生1:元宵节的时候。
生2:中秋节的时候月亮最圆。
师:是呀,中秋节、元宵节的月亮最圆了,这些节日的晚上,我们都会与家人在一起过节。谁来说说你和家人是怎么过节的呢?
生1: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在一起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月饼,很开心。
生2:元宵节的晚上,我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街,看兔子灯,到商店里去猜谜语,好热闹!
生3:中秋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回到乡下,与爷爷奶奶一起吃晚饭,看月亮,吃月饼,一家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不知有多高兴。
师:月圆之时是我们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假如此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1:我会非常想念家里的爸爸妈妈,想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生2:我会很难过的,别人都与亲人在一起,而我却孤单一人。
生3:我会怀念以前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说不定我会忍不住哭的。
师:是呀,别人团聚,自己却孤单一人,心中肯定很难受。(指图)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在外,此时此刻,他正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讨论交流)
赏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出发,去感受诗人此时的心情,使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会水到渠成。
9夜色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朗读指导,感受小朋友对夜晚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重点)
师:通过诵读诗歌,说一说“夜色”在“我”的心中是怎样的。
生1:从前“我”很害怕夜晚,后来在爸爸的带领下,“我”不再害怕夜晚了。
生2:从前“我”的胆子很小,一到夜晚就很害怕,不敢往外瞧,后来,爸爸晚上带“我”去散步,“我”才发现原来夜色也很美好,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发现小朋友害怕夜晚的?
生1: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生2: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师:读“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这两句时,怎样才能读出害怕的语气呢?
生:读的过程中,音调放低些,读出害怕的语气。
师:让我们试着读一读这一段,体会小朋友害怕夜晚的心理。
师:诗歌中的小朋友一到夜晚就害怕,为什么后来又不害怕夜晚,反而喜欢上夜晚了呢?
生:因为爸爸晚上带“我”出去散步,“我”发现原来夜晚也没有那么可怕,反而很美丽。
师: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我”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
生:我从“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这句话感受到小朋友不再害怕夜晚了。
生:我从“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这句话感受到小朋友的心理发生了变化。
师:在读的过程中,体会“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这一句话,“我”原本不想出去,可是爸爸偏要拉“我”出去,要读出无可奈何又撒娇的语气,“偏要”一词要读得重一些。“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当“我”出去时,“我”发现原来外面和“我”想象的不同,外面的夜晚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反而景色迷人,这句话要读出既惊讶又欣赏的语气。“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这句话读得轻一点、慢一些,仿佛真的有小鸟在月光下睡觉。
师:让我们试着读一读这一段,体会小朋友的心理变化。
生:一边诵读诗歌,一边在读中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我们不仅仅学会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还会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小朋友的心情,并且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读出不同的感觉。
赏析: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所以本环节设计以读为主,在朗读中学生仿佛看到了夜晚神秘而又迷人的景色。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汇报朗读等形式来诵读课文,亲身感受到小朋友的心理变化。
10端午粽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品味课文内容,初步接触按照一定顺序描绘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师:在了解课文内容后,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端午粽是什么样子的。
生1: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生2:学生一边读课文,教师一边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粽子的图片。
师:说一说课文中描写端午粽的外形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A.从外往里B.从里往外)
生:课文中描写端午粽是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描写的。
师:如果我们要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该怎么说呢?
生:粽子的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枣的外面裹着白白的糯米,最外面是青青的箬竹叶。
师:我们描绘事物的时候,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西瓜的图片。
生1:我是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来描绘的。西瓜的外面是带有波纹图案的绿绿的皮,里面是红红的瓜肉,还有一颗颗黑色的籽镶嵌在中间。
生2:我是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来说的。西瓜的里面是甜美多汁的肉,肉中夹杂着一颗颗黑色的籽;西瓜外面是一件绿衣裳。
师:同学们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描绘事物,将事物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赏析:本课对端午粽外形的描写是课文中的重点片段,描写端午粽外形的句子内容比较长,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确、读流利,读懂句子内容,还要更深入地挖掘不同的描写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拓展延伸,用同样的表现方式和手段来进行仿句练习。
11彩虹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亲历阅读实践,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学生整体读文自学第二自然段后)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行吗?
生:行。
师:谁能说说文中的“我”想怎么做?
生:“我”想提着爸爸浇花用的水壶走上桥,把水洒下来,浇在山上的田地里。
师:哦,原来小女孩是想浇田地。那么,文中哪些语句是写“我”想怎么做的呢?画一画,再读一读。(学生读后,教师将句子用课件展示出来)
师:找得真准,想一想,小女孩这样做时心情怎样?如果你就是小女孩,和同桌读出你此时的感受。
师:发现读得好的同学了吗?推荐一个给我们读一读,再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生:我推荐王明,因为她在朗读的时候声音很轻快。
师:为什么声音轻快就好呢?
生1:因为帮助爸爸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生2:因为小女孩帮助爸爸做事很快乐。
师:掌声欢迎王明为大家范读。(生王明范读)
生:我推荐李丽,她在读的时候,感觉很幸福。如果我是爸爸,我一定很高兴。
师:掌声欢迎李丽为大家范读。(生李丽范读)
师:文中的“我”为什么这样做呢?你们知道吗?能把描写“我”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画一画,再和小组同学读一读吗?(接下来在教师点拨中展开汇报交流)
赏析:在本环节设计中,教师以“‘我’想怎么做”和“小女孩这样做时心情怎样?如果你就是小女孩,和同桌读出你此时的感受”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互读互补,并在推荐朗读中将学生对人物语气和心情的理解引向深处。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点火器”,学生亲历阅读体验的这一过程成为“导火线”,最终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人物的理解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焰火”。

《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课堂教学实录(部编本新人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09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