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6春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6春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16春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教案

1草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1.背诵课文第1段。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2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3白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emailprotected]);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

扩展阅读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语文学科五年级(下)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总课时1

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课时)课型习惯培养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1页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3、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1页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看图导入,板书揭题

打开课本,翻到第1页,看看上面的图中是谁在什么地方于什么。好!今天我也来给同学们讲--讲修改作文的问题。

(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草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1.背诵课文第1段。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2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3白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emailprotected]);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

2016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16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16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草原》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选自《内蒙风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第2课:《丝绸之路》
1.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2.重点词语理解
①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②浩浩荡荡:水势盛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③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④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⑤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3.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
第3课:《白杨》
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理解: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理解:“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赞扬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
2..开凿风火山隧道主要遇到三点困难:一是冻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氧。
5.理解句子
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理解:句子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②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理解:“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③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理解:“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句子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筑路大军遇到的这些困难,都属于世界级难题。
7.理解词语
①银装素裹: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②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③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④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⑤杯水车薪:这个词语原来是指:一杯水去就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文中是指工人背的氧气瓶里的氧气不够人的正常呼吸。⑥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

2016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苏教版)


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析单元主题:八一壮歌——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

《七律长征》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都是写长征的故事,但写法不同。前者以囊括宇宙、包容古今的巨人的心灵总揽长征,仅用56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所遇到的千难万险以及表现出来的英雄豪迈气概。后者是概括的写,截取漫漫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写成的一篇感人的文章。不论是概揽,还是细描,两篇文章都展现出红军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新时期的中国军人是怎样的呢?他们继续走长征之路,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激发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激发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3、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激发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运用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口语交际:影视剧评说。

排课题课时数起止日期备注

21.七律长征25.20-5.23

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25.24-5.25

23.大江保卫战25.26-5.27

习作625.30-5.31

练习646.1-6.3

No:070

课题:21、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教师简介历史背景: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个性化调整

No:071

课题:21、七律长征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个性化调整

No:072

课题: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3、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4、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2、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你了解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指名说)

 2、师针对学生回答,简介一些红军长征的故事。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长征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

 出示课题: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让学生齐读)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简介彭德怀生平。

 过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回答)(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2、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纠正读音。

3、再读课文,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4、小组讨论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交流:

第一段:(1节)讲红军过草地时饥寒交迫,后继部队连野菜都挖不到。

第二段:(2~20节)讲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第三段:(21节)讲大黑骡子的身影融进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

 5、指名按分好的段落朗读课文并评议。

二、指导写生字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个性化调整

No:073

课题: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3、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22课(学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这是一头怎样的骡子呢?(学生找句,读句)

二、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一)理解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非常喜欢他的大黑骡子?

2、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彭德怀喜爱大黑骡子的语句:

理解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

句(1).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一直看着它吃完。(理解“悄悄地”一词的涵义:)你能读出感情来吗?

句(2).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说……

句(3).彭德怀背过脸去。

句(4).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对于句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补充一些令人感动的细节(场面)。

句(5).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我吃不下,端开。

3、学生读找出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句中“悄悄地”一词的涵义。

 (2)对于第四句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补充一些令人感动的细节。

师:彭德怀这位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得深情,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话连起来读一读,再来体会体会。

4、学生自由练读这几句话。

(二)感悟彭德怀虽深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怀。

1、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

2、读读课文,对于这个问题,其实课文有一节已经告诉我们了,找找看?

3、齐读第三节。理解“燃眉之急”什么意思?近义词(迫在眉睫)。请用“燃眉之急”造句。

4、“燃眉之急”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读第一节)

5、是啊,草地上断粮了,战士们的情况已迫在眉睫了,怎么办?

6、所以,彭德怀决定杀坐骑来解决燃眉之急。你从彭德怀杀骡子看出了什么?

7、战士们同意彭德怀杀骡子吗?战士们在这个问题上是怎样的态度?

8、请大家找出11--20节描写彭德怀在杀大黑骡子问题上有什么感情变化?找词语。

9、你能读懂彭德怀“不耐烦”的背后的原因吗?指导朗读。谁来读出“怒吼”背后的感情?

10、“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时的彭德怀又在想些什么?

三、小结。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是更爱他的战士。这种深沉的爱,多么感人啊!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然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引读课文最后一节,为什么说:“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

(这句话看来是写大黑骡子,实际暗含着彭德怀要和战士们一起徒步走出草地,后面路途将更加艰难。后面两个“融进了”告诉我们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大功,更是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鼓舞了战士们奋勇前进。)

六、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个性化调整

No:074

课题:23、大江保卫战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5自然段。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述: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请听--《为了谁》。

2、过渡: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3、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

4、教师简介背景

5、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归纳整理出几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简述段意

第一段(1):写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第二段(2~5):写我部队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赞扬了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三、学习第一段

1、范读,思考: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概括归纳:一、灾情危急,二、奔赴战场

2、圈画出反映灾情危急的词语、标点,读一读并体会。

“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以及三个“!”。

3、指导朗读。

4、画出子弟兵奔赴战场的词语,读一读。

“日夜兼程”、“挺进”

5、指导朗读,体会子弟兵们大战洪水的英勇气概。

6、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内容。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造句 

个性化调整

No:075

课题:23、大江保卫战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5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第一段(媒体播放灾情,渲染气氛),说说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

(1)默读。

(2)交流概括。

(3)板书小标题:

大堤抢险

铁汉本色

勇救群众

2、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1)听录音、看插图、画句子,“--”画战士们是怎样做的,“~~”画战士们是怎样想的。

①交流所画的句子

②逐句交流、体会、朗读。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援神速)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2)看媒体播放战士们抢险的场面,身临其境地体会战士们的心情。

(3)把你想到的用笔写下来,在交流。

(4)指导朗读,面对险情,战士们的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事例之二:铁汉本色

师过渡:如果第一层写的是子弟兵的群体形象,那么第二层就是特写个体形象,黄晓文的事迹。(媒体播放黄晓文的人物形象)

(1)自由读,说说这一层主要讲了什么?

(2)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准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黄晓文的事迹,先同桌说,再集体交流。

(4)体会“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5)课前搜集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感人的事迹?

(6)再次朗读这句话。

(7)齐读第四节。

4、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师过渡: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们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

(1)轻声读第五节,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①同桌先交流,交流你感动的原因。

②再集体交流。

(2)体会了这么多,那么在你们心目中,子弟兵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用笔把他们写下来。再交流。

(3)朗读,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4)齐读这一节。

5、总结,引读第六节。

6、有一首歌《为了谁》,唱的就是这群可歌可泣的抗洪英雄,让我们一起再来聆听,永远记住这群英雄,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三、回顾全文

1、概述全文的思想内容。

2、课文中哪些句段令你感动,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说话训练

1、以“当长江大堤遇险时”领起说一段话。

2、1998年洪涝灾害后,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五节

2、摘抄课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

个性化调整

No:076

课题:习作6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训练学生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2、继续锻炼、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1、揭题:今天,我们写一写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一个人。

2、指名汇报各自收集的资料。

二、说说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

(一)导语激趣。

师:把你喜欢或崇拜的人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二)提出说的要求:

1、想好要介绍的人有什么特点,他(她)的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这些特点,他(她)长什么样?有没有在说话、做事方面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等等。

2、重点讲清你为什么喜欢或者崇拜他(她),他(她)的哪件事你喜欢或者崇拜?你崇拜他(她)什么?

3、谁都可以,只要是你喜欢或者崇拜的人都行。

(三)、练习说。

1、先想后说。

2、小组练习说,然后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参加班内比赛。

3、进行班内比赛,一人说,其余评分。

4、师出示评分标准:(满分5分)

a:能抓住特点介绍人物外貌,给人印象深刻。(1分)

b:能把人物的事例介绍具体,从动作、语言、神态几方面来展示人物特点。(2分)

c:事例较典型,能有力突出自己的喜欢或崇拜。(1分)。

d:能按顺序、有条理、较流畅地介绍清楚。(1分)

5、根据学生说的情况,给以相应评判。

6、选出本次说人物的冠军。

三、根据所说,打草成文。

(一)、师相机点拨。

1、导语:大家拿起笔来,把你心中最喜欢或者最崇拜的他(她)写下来吧!

2、请大家对照评分标准写好本文。

(二)、生列提纲,师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四、修改习作交流评议

1、反复朗读细心修改

⑴、自主修改。

⑵、相互修改。

2、交流习作师生评议

⑴朗读习作。

⑵学生自评。

⑶师生评价。

个性化调整

No:077

课题:评讲习作6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介绍自己喜欢的或崇拜的人,要说清楚喜欢或崇拜的原因。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2、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的写作方法。知道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与错误,进一步纠正,完善。

教学重难点:

1、选择典型事例把事情写具体。

2、注意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作文要求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文6的习作要求。(指名说)

2、小结:介绍自己喜欢的或崇拜的人,要说清楚喜欢或崇拜的原因。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总体情况分析。

本次习作,多说同学按要求完成习作,也有不少同学写的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事例不具体,语句不够生动。

成绩统计:

优秀人数:10人

良好人数:31人

及格人数:4人

三、习作成功之处,师生共同评讲。

1、出示习作(赵珊萌),让该文作者读一遍,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有什么感受?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2、学生评讲,教室加以鼓励、肯定、引导,并板书主要优点,例如:叙述具体,倾吐真情等。

3、小结:赵珊萌同学的文章确实不错,她不仅具体写出了敬佩的原因,也抒发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这归功于她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她写了文章,有学会了做人,收获真大!有哪位同学也想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大家听的?

4、继续展示成功之处,其他同学点评。

5、小结:实际上每个同学的文章都有精彩之处、得意这笔,下面就请同学相互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四、修改不足之处。

1、示例文:记叙不够具体的文章。

2、指名读这篇文章,小组讨论:怎样把这篇文章写得更具体。

3、各组交流修改意见。

五、动笔修改自己的作文。

1、启发谈话:经过刚才的交流,互相启发,大家一定发现了别的同学写得更好的地方,现在我们就来取长补短,修改自己习作中的不足之处。

2、修改自己的习作。

反馈修改情况,教室总结指导。

六、现在谁想让大家欣赏一下你修改后最满意的地方?

1、读修改后的习作片段。

2、总结谈话:通过今天的习作评改课,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但乐于写作,还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灵活地吸收到自己的习作中。我非常赞赏你们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更佩服你们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课余时间你们还可以继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所写的人听。

七、评后练习。

1、认真阅读领悟教师的批阅意见。

2、再一次进行明确修改。

3、订正错别字。

No:078

课题:练习6

教学目标:

1、诵读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体会诗歌情感;区分“重”的不同诗意和意思。

2、通过诵读《清平乐六盘山》帮助学生学习毛泽东诗词,积累诗词,丰富文化知识,体会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胜利的喜悦之情。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评说影视剧中的人物、剧情等,表达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要留心别人的发言。引导学生关注文化艺术。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本课用3课时此教案为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诵读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体会诗歌情感;区分“重”的不同诗意和意思。

2、通过诵读《清平乐六盘山》帮助学生学习毛泽东诗词,积累诗词,丰富文化知识,体会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胜利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三部分。诵读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

(1)学生读歌词,读通读顺。

(2)小组内试说出这首歌词的意思。集体交流。

(3)师生交流四渡赤水相关资料。

(4)练习诵读,读出情感。

(5)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演唱录音。再读加深体会。

2、教学第二部分。

(1)读这两句。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两个“重”的不同诗意和意思。

(3)小结: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多音字的正确诗意和意思。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讨论:这首诗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情感?

(4)集体交流。

3、练习。

(1)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个性化调整

No:079

课题:练习6

教学本课用3课时此教案为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写好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朗读,知道这段话选自《22、彭德怀和它的大黑骡子》。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哪些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4)教师重点指导“骡、彭、抚摸、念叨”等字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青、盖。

2、指导。

(1)学生读贴,小结写好“青、盖”的要点。

(2)教师范写,讲解“青、盖”的结构特点和写法,以及在米字格的位置。

3、练习。

4、反馈。个性化调整

No:080

课题:练习6

教学本课用3课时此教案为第3课时

课时目标: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评说影视剧中的人物、剧情等,表达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要留心别人的发言。引导学生关注文化艺术。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指导。

1、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看一些影视剧,注意收集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等资料。

(2)让学生就其中的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影视剧,有侧重的准备材料。

2、审题。

(1)复习《彭德怀和它的大黑骡子》,说说文中人物特点。

(2)学生说出上文在介绍时的方法和特点。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要求: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你看过的影视剧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可以评评剧中的人物,说说剧情和故事,也可以模仿一下剧中人的精彩台词。要留心别人的发言。

二、练习。

1、练习。(1)学生分组,在小组里介绍各自感兴趣的影视剧,小组内互相评论、交流。(2)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同学之间相互交际。(3)全班同学评议:介绍的哪些地方讲得精彩?

2、反馈。个性化调整

2016五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教案(苏教版)


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析本单元主题是“人与自然”,主要包括课文《古诗两首》、《望月》、《灰椋鸟》、《水》、作文7、练习7和《学和做》。《古诗两首》培养学生借助古诗,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望月》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灰椋鸟》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水》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激发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激发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结合具体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观察夜空,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想象作文。

5.培养学生用词得体的习惯,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6.练习口语交际,敢于发表意见,说话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排课题课时数起止日期备注

24.古诗两首26.3-6.4

25.望月26.4-6.5

26.灰椋鸟26.6-6.7

27.水26.7-6.8

习作726.8-6.9

练习736.13-6.14

学和做26.14

No:0

课题:24、古诗两首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1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疾雨变幻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指名画出停顿。

(3)自读古诗,读正确。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堂交流。

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3.明诗意:

(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

(3)理解全诗。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悟诗情:

(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会怎么诵读?

(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6、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五、拓展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个性化调整

No:002

课题:24、古诗两首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荷花。

2.揭题。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指名读古诗。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2、补充:

(1)前两句意思是: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同。(2)后两句诗写了西湖的荷叶、花,色彩鲜亮,而且对仗工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再次学习交流。

1、你还想了解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同学之间讨论。反馈交流。(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3、看着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有感情地读一读。配乐读。指导背诵。

四、深入研究学习。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风雨天——景物多、变化快、动态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晴天——只写“莲叶”和“荷花”,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两句议论,两句写景。)

2、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写西湖六月美景,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皆具诗情画意。)

五、作业设计

1、把诗变成一幅画,把六月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2、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3、朗诵并背诵古诗。

个性化调整

No:0

课题:25、望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交流积累: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顺读通课文,理解部分词语。

(2)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单写月亮吗?除写赏月外还写什么?

2、指导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月光下江景太美、美丽如画。

3、这画上有那些景物、景物是什么样子的?把它画出来?

4、出示图画,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五、指导书写。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个性化调整

No:0

课题:25、望月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学生练习。

2、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

2016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2016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语文教材分析

冰心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在阅读中,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选编的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紧密地围绕阅读。《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我的“常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学生自识字以来一直在阅读,本组教材将其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这也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与爱读书人交流读书体会;了解图书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选择不同角度说、写读书经历或访谈、辩论等;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交流读书收获和体会。进行本组教学,教师要统筹安排,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把阅读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使阅读成为生命内在的需要。一个语文教师若能让自己的学生爱上阅读,则功莫大焉。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4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1~2课时。

1.窃读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生字卡片;媒体资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讲述,引发兴趣

孩子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学生畅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给以激励与点评。)

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窃读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学生朗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后,你是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请在课题旁边写上批注。

2.学生在文中勾画出生字词,自学生字词。

利用生字卡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读生字词,达到熟记的目的。

3.体会有关词语的含义: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4.再次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5.小结:

原来课文记叙了“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6.齐读课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下面,就让我们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3.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四留有思考,布置作业

1.本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地阅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但要体会小姑娘那种窃读时的复杂滋味,还需要细细读课文,认真揣摩,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本课。

2.抄写词语: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3.在家长的监督下熟读课文,并听写今天的新词。

第二课时

一、援引思考,导入新课

上节课,孩子们不但课文读得好,生字学得也不错。这节课我们接着来体会小姑娘的复杂滋味吧。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集中体现小姑娘复杂滋味的语句,用“_____”线勾出。

(1)检查学生查找的情况

(2)全班齐读这句话: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3)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

 为什么“快乐”之后又“惧怕”?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种感受吗?不妨让大家分享一下。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明白,从哪些语句的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文中小姑娘的“快乐”与“惧怕”。

3.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感受小姑娘的快乐和惧怕。

4.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博学的人。

三、课文小结

本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是文中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尤为传神,充分表达了对读书的酷爱。

四、作业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制作成文化走廊板。

2.参考父母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新学期的读书计划。

2016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教案(苏教版)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析本单元主题为“亲情依依”,安排了《爱如茉莉》《月光启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谈礼貌》四篇课文,一次习作和一次练习。

《爱如茉莉》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学本组课文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胆地把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感悟作者的感情,并得到美的熏陶。

5、习作,能选择一两个具体事例来写身边的一位小能人。

6、口语交际:小小即兴演讲会。

排课题课时数起止日期备注

17、爱如茉莉24.27——4.28

18、月光启蒙25.2——5.3

19、我和祖父的园子25.6——5.7

20、谈礼貌25.8——5.9

习作525.10——5.13

练习535.14——5.15

No:061

课题:17、爱如茉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4、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三段,通过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什么是真爱。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个性化调整

No:062

课题:17、爱如茉莉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三段,通过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什么是真爱。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2、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

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和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诵读积累

1、朗读全文,整体回归。

2、出示小诗,练习诵读。

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

 爱是妈妈羞红的脸,

 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

 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

 爱是轻轻的叮嘱,

 爱是心情的坦然,

 爱是亲密的牵手,

 爱是阳光的恬淡。

 爱是真诚理解,

 爱是沟通无限,

 爱是会心一笑,

 爱是温情款款。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个性化调整

No:063

课题:18、月光启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读书、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第一段(1~5):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6~13):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14):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个性化调整

No:064

课题:18、月光启蒙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个性化调整

No:065

课题:19、我和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读书、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十年代有这样一个人,鲁迅先生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就是萧红。有这样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烂漫的童年生活中,著名作家茅盾称之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就是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

(课件出示:萧红及《呼兰河传》的简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呼兰河传》中第三章的一个部分,题目叫——《我和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4、质疑问难。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分别找出相关段落。(园子里的景象以及园子里发生的趣事、分别是第2、13小节和第3——12小节)

四、感悟园子

这令萧红魂牵梦萦的园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请同学们拿起笔,默读课文的第二、第十三小节,把你想到的词就写在句子的旁边。

1、学习第2小节

(1)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板书)

(2)迁移写法

这一小节写的都是什么?那么它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详细写了什么?蜻蜓、蚂蚱作者一笔带过,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有详有略。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个性化调整

No:066

课题:19、我和祖父的园子

教学本课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3、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在品读文字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和祖父的爱,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品“趣”。

1、板题读题。

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第一段,能说说这个园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吗?

2、师:那在这样一个童话般的园子里,我跟着祖父都做了些什么呢?(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嬉戏、浇菜……),是呀,作者写了这么多的事情,有趣吗?那你觉得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呢?

二、进入文本,品味“有趣”。

1、学生按要求自读。(出示要求)思考:哪一自然段写得最有趣?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划一划,在旁边写下自己想说的话。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2、汇报交流。

预设小节3:

1、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体现动作的词来读,来体悟乐趣。

溜平——下了种,一般都是用手把土窝抹光滑,磨抹平整;可这里呢?我是怎么弄平?像溜冰一样,滑行。

2、指导学生抓住“东一脚西一脚”、“踢”等词体会并读出我的淘气和快乐。

预设小节4:

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读书。

自由朗读,交流想象到的乐趣

乐趣一:拿着祖父给我的锄头;二:动作;想象一下我跟在后面怎么乱勾的?(生做动作)三:我铲过的地的样子。

预设11小节:

指导学生抓住四个“又”感受我的自由(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只拣儿童多处行

3.早

4.古诗两首

习作1

练习1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歌谣绿袍裸露煎熬寂寞松鼠叽叽支撑锨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3、描红。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读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投影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苏教版)

本单元主题为“春光无限”,安排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只拣儿童多处行》《早》和《古诗两首》等课文,一次习作,一次练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春游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和快乐。《早》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蜡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古诗两首》中选取的是两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教本组课文时应注重指导学生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春天的生机勃勃。注重引导学生按照游览、参观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以花喻人的写法及作用。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文章、段落。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4.体会文章以花喻人的写法的作用。

重难点: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2.《只拣儿童多处行》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3.《早》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4.《古诗两首》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

突破措施:

1.潜心会文,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要指导朗读,品味语言,读出语感、情趣韵味来。例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第一节,抓住“一路春风”,“一路欢笑”,引导学生想象向荒山野岭进军的画面,感受同学们参加植树造林的豪情。《只见儿童多出行》读课文第三段,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味儿童多的地方春光显得更加饱满和烂漫。引导学生抓住“密密层层”、“繁花”、“从……开到……”、“不留一点空隙”、“喷花的飞泉”等词语体会春天的勃勃生机。

2.电教辅助,强化体验

由于学生年龄小,积累少,生活经验不足,对单元课文中描绘的生动具体的形象,不能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表象。在教学中,可采用图画、录像、音乐等手段让学生画面结合,读中想象。如教学《早》第二段时,指导学生先观察挂图或投影,再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词句描述画面的。

3.引导合作,自主探究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探究。如《宿新市徐公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不仅让学生弄懂诗句的字面意思,还要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师生搜集有关文字、图片资料。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2课时

《只拣儿童多处行》2课时

《暖流》1课时

《早》2课时

《古诗两首》2课时

《习作1》2课时

《练习1》3课时

主题学习丛书《春天的旋律》读书汇报交流

导学目标:

1.会读文中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学习工具理解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对课文语言品味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导学重点难点:

在对课文语言品味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突破措施:

1.认真地关注学生养成自学词语句的好习惯,注重经常收取学生的摘抄笔记检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识字、学词和练句,加强基础知识与阅读紧密结合来加以巩固,要在阅读等其他语文活动中落实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注重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继续培养和加强学生做摘录笔记和批注笔记等圈点勾画的自学习惯。

3.引导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在语文的学习实践中领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积极探索问题的习惯。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主题读书活动已经开展了近2周了,我们读完了《春天的旋律》这本书,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下面我们来进行读书交流会,比一比看谁的收获多。

二、宣布规则

1.今天的读书特色展示共分四大项:一是生字新词我最棒,二是美文佳句诵读会,三是诗词擂台大赛,四是快乐读书心得。

比赛规则:每个小组基础分都是100分,答题规则是每组出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参赛,人人发言,有一人不发言的扣小组2分,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或不完整不得分也不减分,小组内每人发言最多不能超过三次。全对者闯关成功。

过渡语:下面我们先进行第一关——生字新词我最棒,看谁读书仔细认真,知识积累的多。请看大屏幕:

三、精美词语博览园

1.比比谁读得准!(生词认读)

2.赛赛谁懂得多!(词语理解)

3.看看谁积累的多。(查看笔记)

4.活学活用我最棒。(用词造句)

总结: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鼓励发言积极的同学。

过渡:品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同品尝一杯甘醇的美酒,让人沉醉其中,回味无穷。让我们挑战第二关——美文佳句诵读,尽情发挥你的朗读才能吧!

四、第二关——美文佳句诵读会

相信大家在平日的读书中都遇到过很多美文佳句,今天我们先来一个美文佳诗展示会,想不想把你积累的优美段落或句子声情并茂地读给大家听听?记分标准:感情朗读一段1分,感情诵读一段2分。点评恰当加1分。

1.写景的段落

2.抒情的段落

3.写人的段落

先小组内交流,选出最佳段落,准备全班集体交流。再集体交流点评。

小结:我们现在积累的只是沧海一粟,在书的海洋中,还有许多美文佳句等着我们去采摘,希望大家的平日的读书当中能够勤于积累,只要坚持这样的美文诵读,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笔下生花,下笔成文。

五、第三关——诗词擂台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有多少文人墨客,挥毫写下了无数精彩的诗篇。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相信你们各小组都有关于春天的美丽诗篇跟大家一起分享,下面让我们接着进行诗词擂台赛。

规则:各组诵读自己选出的诗词,要求落落大方,声音洪亮,感情到位,口齿清晰,背诵熟练,形式不限。

师:我们现在积累的只是文海一粟,在文学的海洋中,还有许多浪花等我们去采摘。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坚持背诵积累的好习惯。

下面我们紧接着挑战更精彩激烈的第四关——快乐读书一得,把你们在读书当中的所想,所得,所感与大家共同交流,看看谁与书的对话最认真,最用心,最精彩。

六、第四关——快乐读书一得

《春天的旋律》让我们认识了美丽的春天,每一位作者笔下的春天各具特色,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绚丽多姿。哪一篇文章给你的印象深刻?一起来交流分享吧。

1.小组交流,确定集体交流的段落篇章。

2.集体交流,评价哪个小组读书感悟深刻。

七、总结

如果说书是海,读书就是游泳;书是山,读书就是攀登;书是天,读书就是飞翔;书是生命,读书就是走过人生。让我让我用一句耳熟能详的名句来与大家共勉,那就是———“爱书吧,它会给我们力量!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使学生了解学会自主修改习作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逐步养成自主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懂得多种渠道学语文的道理,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多方面积累,多渠道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真观察图画,理解如何修改作文和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方法。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好一篇寒假里写的作文

2、复习已学过的一些修改符号

第一课时(授课时间:2月21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使学生了解学会自主修改习作的意义和作用。

2、初步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逐步养成自主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提出新学期的学习目标

2、学生交流:新学期中的一些打算。

3、教师总述,提出新学期的学习要求。

二、导入新课

师述:要想达我们的学习目标,要让自己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我们必须在平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开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师板书课题。

201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201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部分

(一)生字

1、易读错

哟——拼音是yō,学生易错写成yōu

目的地——的读作dì

踮起脚尖——踮读作diǎn

暂时——暂读作zàn

某——读作mǒu

奔向那里——奔读作bèn

沉甸甸——叠词读作一声

全班之冠——冠读作guàn

分外——分读作fèn

禁不住——禁读作jīn

(多音字)

《水浒传》《济公传》——传读作zhuàn

绿林好汉——绿读作lù

一百单八将——将读作jiàng

恰似、如饥似渴——似读作sì

似的——似读作shì

美差——差读作chāi

差不多——差读作chà

2、易写错

饿、惧、檐、酸、撑、豫、零、某

方法:笔画较多的字,教师可板书师范,同时用红笔标出易错笔画,进行强调。同时记忆时也可引导学生采用形声字或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3、形近字

惧诵编娱

具涌偏蜈

(二)难理解的词语

窃——原意是指偷盗,但在本文中是指作者只读书不买书。

贪婪——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饥肠辘辘——饿的肚子直叫。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贯通——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

绿林好汉——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

一百单八将——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

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

鲜味——即新鲜的味道。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色彩明丽。

一阕——一首。阙,量词。

眼羡——看得到而得不到,令人羡慕。

饱览——尽情地看。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文中指作者读书读到入迷的程度。

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悲欢离合——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黯然神伤——心情不愉快,无精打采的样子。

大显身手——显:表露,表现;身手:指本领。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

心安理得: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三)日积月累

1、课后积累

《窃读记》课后第二、三题均提出了积累要求。

表现如饥似渴读书的句子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②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①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②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

③吓雨天,六颗天。

……

2、园地积累

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

[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方法。这些句子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作为劝学的名句引用着,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四)语文常识

1、《窃读记》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相关背景

季羡林文学翻译家、学者。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1930年就读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员。1935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从事印度语言及佛典研究工作。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下属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他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和政治之争,以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再现了这一历史风貌。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小说塑造了108个农民起义英雄形象。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古文观止》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学习文言文散文的入门读物。熟读了其中的文章,就把握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

3、《我的“长生果”》作者简介

叶文玲女作家。1942年11月4日生于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1958年发表处女作《我和雪梅》,从此走上文坛,后以短篇小说《心香》名闻遐迩。她恪守“美是文学的生命”的宗旨,孜孜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致力于散文创作,收获颇丰。至今已有36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文集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很有影响的作家,其作品曾获多种奖项。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散文集有《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品味文集》等多种。其作品曾获海内外多种奖项──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所颁的“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的“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及数十种省部级奖项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4、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

①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摘录词语,可以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分类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②体会式。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

③提纲式。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④批注式。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圈圈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画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如,毛泽东读书就经常采用批注法,有时整篇文章画满了符号,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意见。有的文章内容写得有出入,不符合实际,他就写上批语,提出修改意见。

⑤书签式。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⑥卡片式。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在卡片上,分类存放。还可以按类别编上号码,写上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

二、阅读部分

(一)重点段落语句

《窃读记》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走遍天下书为侣》

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②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我的“长生果”》

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②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不求甚解”引用于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③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鲜味”,即新鲜的味道。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落窠臼。

④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是薄发的基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⑤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借鉴”,拿别人的事作为镜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鉴,镜子。“模仿”,仿效,照着样子做。“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后悟出的道理。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二)表达方法

1、整体把握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

《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本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走遍天下书为侣》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2、文本细读

⑴从语言的角度细读文本。

《窃读记》的三四自然段,其语言就极具特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人之多,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爱之切;作者还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生动表现心情的变化。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形象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就很值得学生学习运用。口语交际.习作里要求学生说说写写自己的读书故事,《窃读记》这篇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⑵从作者本意的角度细读文本

文本细读应该是读出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同学们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反而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观点。然后课文围绕这个观点阐述了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口语交际内容:教材中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角度:说写自己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交流采访经过和体会,整理采访记录;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辩论,再写下经过或自己的看法。

交流角度:1、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

2、在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基础之上加以整理,根据自己在课外学习的收获选择一个角度,然后再请选同一个角度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交流。

口语交际锻炼目的:1、在口语交际课中展示自己的采访提纲或采访纪要;

2、在辩论时,引用搜集到的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以及展示自己的阅读记录卡等。

2016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2016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2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荷花图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2)指名画出停顿。(3)自读古诗,读正确。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堂交流。

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3、明诗意:

(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

(3)理解全诗。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悟诗情:

(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会怎么诵读?

(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6、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五、拓展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荷花。

2、揭题。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指名读古诗。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2、补充:(1)前两句意思是: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同。(2)后两句诗写了西湖的荷叶、花,色彩鲜亮,而且对仗工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再次学习交流。

1、你还想了解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同学之间讨论。反馈交流。(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3、看着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有感情地读一读。配乐读。指导背诵。

四、深入研究学习。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风雨天——景物多、变化快、动态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晴天——只写“莲叶”和“荷花”,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两句议论,两句写景。)

2、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写西湖六月美景,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皆具诗情画意。)

【作业设计】

1、把诗变成一幅画,把六月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2、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3、朗诵并背诵古诗。

25.望月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准备】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交流积累: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顺读通课文,理解部分词语。

(2)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单写月亮吗?除写赏月外还写什么?

2、指导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月光下江景太美、美丽如画。

3、这画上有那些景物、景物是什么样子的?把它画出来?

4、出示图画,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五、指导书写。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学生练习。2、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

201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201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结合课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从诗句中品读出绿化、改造祖国的豪情壮志。

三、教学难点:

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结合课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从朗读中感悟植树造林给我带来的好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植树造林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插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就要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最令我们欣慰的就是那些红色了,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在春天栽花种草、植树造林的习惯,为此,还专门设立个植树的节日,你们知道这些吗?(让学生简短讨论)。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诗歌,板书课题: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齐读课题)

我们的双脚怎么会被春光染绿呢?一起来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指导

1.齐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绿线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的意思:

锨镐彩翼荒山野岭

裸露咆哮枝繁叶茂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要求学生能非常准确快速读出。

(2)指名分节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感知理解以下词语。

荒山野岭锨镐裸露枝繁叶茂咆哮

4.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1)分节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能读得正确。

(2)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

(3)植树造林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再在读中感知)

(三)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先仔细观察,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2.有重点地指导。

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

描红、临写

3.给予充足时间完成写字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从读中感悟“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激发改造自然的激情。

四、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1.写课题,有感情地朗读。

2.谁能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呢?(可以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精读感悟

1.第一部分。

(1)自由读

(2)讨论: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同学们是怎样来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

(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春光能染绿我们双脚呢?

(5)怎样读好这一节?自己试一试。(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2.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2~7节,想一想:这部分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热闹的植树场面,美好的遐想)

(2)指名读笫2节,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热火朝天)

指导朗读,表现出同学们劳动的干劲。

锨镐/丁丁当当,

奏响了/植树歌谣;

清水/哗哗流淌,

滋润着/棵棵树苗。

(3)简要讲解植树造林与保持水土的关系。

(4)默读第3—7节,思考:

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丁怎样的变化?

交流(相机

《2016春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565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