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6五下语文14、再见了,亲人导学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五下语文14、再见了,亲人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4《再见了,亲人》导学案

年级:五学科:语文编号:14-1小组:姓名:

本周习惯:学会更有效使用导学案,有效使用双色笔。

课题:《再见了,亲人》课型:精读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人:冯树升审核人:张景晴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8个生字和会书写12个生字(重点)

2.我能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重点)

3.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时间预设】

导入2′合作学习10′预展5′展示探究15′达标检测8′

【知识链接】

朝鲜战争: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战争。

阿妈妮:

学习流程教与学

【自主预习】(预习时一定要多读,读熟)

1、认读写生字词任务一

★①读、记、写下面的词语:(要读对并且读好,需要的加上拼音!)

阿妈妮、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跺脚、挎着、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捣米谣、金达莱

★②多音字我知道:(拼音书写要规范)

(供应)(血泊)(空着肚子)(心血)

供泊空血

()()()()

★③正确、流利读课文。

2、任务二

★①我能写出这个字的正确笔顺:(用红笔标出易错笔画,重点,书写一定要一笔一画、规范)

“挎”的第9笔是,笔画名称是

★②我能写形近字并组词:(要求:组课外的词)

妮()役()硝()谊()谣()

()()()()()

跺()嫂()挎()篮()

()()()()

★③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任务三

★①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需要知道,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噩耗:

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

★②朗读课文4——6自然段,感受依依不舍的分别。

★③通过认真读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基本上知道了,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写一写吧。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课文主要写到了志愿军与、、这些“亲人”的告别、再见。

家长签字:

【导入新课】

1、简要谈朝鲜战争及抗美援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明确目标。

【合作学习】

群学:①组内交流、学习【自主预习】1、2、3

【展示探究】

1、抽签、预展。

2、展示、探究。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加上正确的读音

防空洞()空着肚子()血泊()

同归于尽()情谊()噩耗()

大嫂()挎着()战役()阻击战()

★2、选字组词,用“√”标出

(恶噩)耗(刚钢)强难(道到)(硝消)烟

昏(到倒)(崎奇)岖供(应映)(篮蓝)子

★3、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②、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③、你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你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总结评价】

本节课,我的收获:。

14《再见了,亲人》导学案

年级:五学科:语文编号:14-2小组:姓名:

本周习惯:学会更有效使用导学案,有效使用双色笔。

课题:《再见了,亲人》课型:精读课时:第二课时

主备人:冯树升审核人:张景晴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我能背诵课文4——6自然段。(重点)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朝深厚而伟大的友谊。(难点)

【时间预设】

导入4′合作学习10′预展5′展示探究16′达标检测5′

学习流程教与学

【自主预习】

1、读课文,理解内容。任务一

①从课文中,能够知道“再见了,亲人”是()对()说的话。这里的亲人有()、()、()。

②为什么称呼他们为“亲人”?(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的理解)

③朗读和亲人告别的段落,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2、品读课文,感受深情厚谊。任务二

①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什么被称为亲人?(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②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词语能感受到?

大娘:

小金花:

大嫂:

③三个亲人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情深的事情?

大娘:

小金花:

大嫂:

3、品读课文,感受写法。任务三

①亲人只有这三个人吗?为什么只写了这三个人?

②课文中有很多抒发强烈感情的语句,找到三处,读出强烈的感情。

③大声地、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

【导入新课】家长签字: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明确目标。

【合作学习】

群学:组内交流、学习【自主预习】1、2、3

【展示探究】

1、抽签、预展。

2、展示、探究。

【达标检测】

★1、改写成陈述句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你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给对子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

【总结评价】

本节课,我的收获:。

精选阅读

14再见了,亲人(A、B案)


14再见了,亲人(A、B案)

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14再见了,亲人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谊(yǐ)、耗(h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

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14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二,再见了,亲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见了,亲人》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引入新课

师:课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生:亲人在课文中是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也就是指朝鲜人民。

师:说得对!(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谁说再见了,亲人?

生: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

师: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我们今天认真学习课文便会知道了,请打开书本。

〔留下悬念,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学课文〕

二、讲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大娘、小金花、大嫂都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生:大娘在志愿军叔叔急需粮食时,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们送打糕;还丢下小孙孙,救志愿军的伤员;小金花和妈妈救志愿军的侦察员;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

师:对!讲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用小标题来概括出大娘、小金花、大嫂所做的事,然后写下来。

(请一同学出来写,其余同学在笔记本上写)

〔让学生既动脑,又动口,再动手,还训练其概括能力〕

(那学生在黑板上板书:送打糕

救伤员

救侦察员

挖野菜)

师:写得对!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个句子(打出幻灯片1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了我们花了多少心血!)句中的您、我们在课文中指谁?

生:您在课文中指大娘,我们在课文中指志愿军。

师:对啦!那多少的意思呢

生:多少的意思是数不清,很多、很多。

师:好!谁能改换人称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八年来,大娘给志愿军很多慈母般的温暖,大娘为了志愿军花了许多心血。

〔既理解了句子意思,又为本组的作文改写训练作了准备〕

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导想象,加深理解,学生思考片刻便纷纷举手〕

生:我仿佛看见老大娘正为志愿军叔叔洗衣服,好像母亲一样关心志愿军叔叔。

生:我看见老大娘戴着老花镜正在细心地为志愿军叔叔缝补衣服。

生:我看见老大娘与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志愿军叔叔送打糕。

生:我仿佛看见老大娘正把志愿军的伤员背进防空洞。

生:我看见大娘正在给志愿军叔叔包扎伤口。

〔学生发言很热烈,老师抓住时机,用激动的语调再加以强化〕

师:是啊!整整八年,大娘象慈爱的母亲一样,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关心志愿军,帮助志愿军,使志愿军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所以志愿军对大娘棗

生:(齐讲)十分感激。

师:对!我们读这句话时,就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老师范读,学生朗读)

〔这时师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因而读得很有感情。〕

师: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许多事,文中只列举了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打出幻灯片2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师:把这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师:当时,为什么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因为当时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天夜,非常需要粮食。

师:对!就在这时。(打出幻灯片3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学生齐读句子)

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

生:当时的环境十分危险。

生:当时的环境很恶劣。

师:对!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

生:(齐读这句子)

师:哪些地方应该读得快些?

生: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为什么?

生: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对!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同学们齐读句子,比刚才读得好多了。这样指导朗读,切合学生实际。〕

师:这就是慈母给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让学生读幻灯片3、2的句子。)

师: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有危险了,该怎么办呢?在这紧急关头,大娘怎样做?

生: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师:这也是慈母给自己儿子的爱。结果棗(打出幻灯片4: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生:(齐读这句子)

师:唯一的意思是什么?

生:唯一的意思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师:唯一的亲人是指谁?

生:是指大娘的小孙孙。(齐读句子)

师:为了志愿军宁愿失去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这是什么情谊?

生:这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师:(打出幻灯片5: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老师范读)对高、深要读得重些,句子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志愿军不会忘记这种情谊,我们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老师再范读)

生:(齐读句子后开火车读:我们怎么会忘记?)

〔同学们读得一个比一个好,要珍惜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的思想自然地渗入学生心中。〕

师:中朝人民之间的情谊确实比高还高,比海还深,现在要分别了,志愿军和大娘都是依依不舍的,尽管大娘年纪大,而且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已经几夜没合眼了,现在又赶来送行了,那志愿军应怎样呢?

(让学生朗读第一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体会这种深厚的情谊。)

〔老师通过导语

创设情景,加上有上述感情基础,所以,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朗读中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师:请同学们看下一段课文,先默读课文,后做填空。(打出幻灯片6小金花的妈妈为救志愿军的侦察员而与敌人〖CD#4〗)

生:应填同归于尽。

师: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一起被炸死。

师:也就是说

生:小金花的妈妈为救侦察员老王而牺牲了。

师:对!这件事是怎样的?

生:(一学生复述这件事)

〔以事激情〕

师:妈妈牺牲了,小金花有没有哭?

生:(齐答)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生:因为她把悲痛化为仇恨,她是个刚强的孩子。

生:因为她把悲痛化为对敌人的仇恨,所以小金花没有哭。

师:对!对这,课文是怎样讲的?谁来读读!

(学生纷纷举手)

(一女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同志们伤心地多么刚强呀。)

师:注意小金花的动作:跺、抽动应读得重些、快些,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而末尾那句呢?

生:应读得轻些,慢点,对刚强读重些。

师:对!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这句子)

〔从朗读中,可看出同学们对敌人充满仇恨,读到末句时,又饱含着对小金花的赞美。〕

(收到了自然渗透的效果。)

师:现在志愿军要走了,小金花有没有哭?

生:(齐答)哭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把志愿军看成是最亲最亲的人,所以落泪了。

生:因为志愿军叔叔和小金花相处了八年,小金花与志愿军生活在一起,还把志愿军叔叔当作亲人,现在亲人要走了,所以小金花落泪了。

师:是啊!八年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生活,亲如一家。在战场上,并肩战斗,出生入死。为了抗美援朝,不少志愿军叔叔在朝鲜的国土上流血牺牲,现在亲人要走了,想到这一切,小金花会不落泪吗?

生:(齐):不会。

师: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么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生:(学生自己练习读第二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

生:(一男生表情朗读这片断。)

师:我们应像对小妹妹说话一样,亲切、自然,劝她别难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得好!现在我们来听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这件事的课文录音。(老师放该段的课文录音,同学们专心地听。)

师:大嫂跑到哪里为志愿军叔叔挖野菜?

生: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为志愿军叔叔挖野菜。

师:你从前沿阵地想到了什么?

生:我从前沿阵地想到大嫂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叔叔挖野菜的。

生:我想到前沿阵地是个十分危险的地方。

生:前沿阵地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是两军对垒的地方。

生:在前沿阵地挖野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生:我从这词体会到大嫂是不顾危险,去挖野菜的。

生:大嫂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挖野菜的。

生:大嫂挖野菜时,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

〔抓住重点词语大做文章,可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师:从这可看出大嫂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关心志愿军胜过关心自己,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失去了双脚。(打出幻灯片7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生:(一学生读这句子。)

师:代价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是指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脚。

师:这个反问句肯定了什么?

生:肯定了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生: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脚,充分表达了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这句子。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这句子。)

师:现在志愿军要回国了,看!大嫂背着小孩,架着双拐赶来送行了,她已经送了几十里了,仍不愿往回走。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请听第三段开头的告别片断的录音。

〔适时的导语

加播放课文录音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生:(一学生朗读该片断,读得情真意切)

师:(老师指着左边的板书)看,这些就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就是这些吗?

生:不是,还有很多、很多。

师:对!课文只选取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来写。为了帮助志愿军,朝鲜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累得

生:昏倒在路旁。

师:(板书:昏倒在路旁。)大娘为救志愿军的伤员,而

生:失去小孙孙。

师:(板书:失去小孙孙)小金花为救志愿军的侦察员,而

生:失去了妈妈。

师:(板书: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

生:失去了双脚。

师:(板书:失去了双脚)

生:(齐读:昏倒在路旁、失去小孙孙、失去了妈妈、失去了双脚。)

〔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板书,更突出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师:(激动地问)这些都是什么代价?

生:(激动地回答)这些都是血的代价。

师: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流血牺牲,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

生:(齐说)亲人!

〔点题十分适时〕

师: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而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抗美援朝,也流血牺牲,所以,我们说,中朝人民的友谊

生:是用鲜血凝成的。

〔归纳中心思想水到渠成〕

师:对!(打出幻灯片8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生:(齐读这句子。)

师:八年来,中朝人民结下了这么深的情谊,一旦分开,大家都是依依不舍的。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分别情景:看,在站台上棗

生:志愿军正和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及很多、很多朝鲜人民告别。

师:列车即将启动了

生:志愿军叔叔正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朝鲜人民也频频挥手致意。

师:列车开动了。

生:有许多朝鲜人民跟着列车跑,高喊:再见!再见!不少人站在站台上擦眼泪。

生:志愿军也激动地高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启发学生想象,缩短学生和课文描写的情景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段。

生:(先个别朗读,最后全班齐读)

〔在朗读时,同学们已经沉浸在那告别的情景之中,有些同学的眼里还闪着激动的泪花。〕

论文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这些内容都寓于具体的语文文字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之中。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

中,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逐步加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锻炼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学习习惯。要达到大纲的要求,就必须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

之中。教师要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一、抓词、句、段,潜移默化

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应抓住重点词、句、段,运用多种教法,发挥课文内在的思想性,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段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

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

同时还穿插看幻灯片、听课文录音、朗读等,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教育。

又如一文,在讲读一、二、三段课文后,我抓住重点词代价,设计了一个问题:朝鲜人民为帮助志愿军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学生经过读书、思考,作出了准确的回答。老师趁势通过一系列的板书:昏倒在路旁、失去小孙孙、失去了妈妈、失去了双腿。突出朝鲜人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这样,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思想便自然地在学生心中扎下根。

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个句子: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深含的思想内容,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句子所讲的在当时有可能实现吗?②为什么?

③小女孩在当时的社会里有的只是什么?学生通过联系上文所讲的内容,并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便纷纷要求发言。他们说:不可能实现。因为小女孩的奶奶死了,不死也无法让她得到幸福。她们当时所处的社会是十九世纪的丹麦社会,是人剥削人的社会。小女孩在那个现实社会中只有寒冷、饥饿、痛苦。在分析议论中,学生对小女孩十分同情,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剥削人的社会给广大人民带来寒冷、饥饿和痛苦,要想人民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推翻人剥削人的制度。

又如《金色的鱼钩》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这个片断反映了老班长宁愿自己吃苦,也要照顾好三个病号走出草地的崇高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我深受感动的心情,十分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片断。教学时,我首先范读,然后问学生:同学们,当你的喉咙被鱼骨刺着时,感觉怎样?老班长把草根,鱼骨头硬咽下去时,就好像什么一样?为什么他还要咽下去呢?同学们激动地回答:因为老班长要把鲜鱼、野菜让给三个病号吃,他宁可吃草根、鱼骨头。因为老班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照顾好三个病号。因为他认为,如不咽下去,就没气力为三个病号找吃的,所以再难受,他也要咽下去。同学们在思考、回答、议论中,不知不觉地被老班长这崇高的精神世界所感染,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自然渗透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如《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在教学时,可利用电教手段,再现书中所讲的情景,播放课文录音,视听结合。在课堂上创设课文所讲的情境,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景的感觉。领略到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自然美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在心底埋下爱祖国的种子。

在教《梅雨潭》时,我把播放课文录音磁带与放映梅雨潭的幻灯片及重点词句的讲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学完该课时,同学们激动地说:梅雨潭太美了!

在教《可爱的草塘》一文,我自制了一幅幻灯片,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然后让学生根据书上的语言把第三、四段的内容想象成一幅幅图画,画下来,然后自己对画面加以解说。同学们很有兴趣地读书、画画,兴致勃勃地解说,在眼看、动手画、动口讲的过程中,逐渐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对美丽、富饶的北大荒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自然渗透的效果。

三、以读激情,引起共鸣

对于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老师应多花点精力,指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以读激情,引起共鸣。

如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通过听录音,看幻灯片以及老师的导语

,学生的想象,创设告别情景,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断,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又如,对《金色的鱼钩》一文,对表现课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段落,老师进入课文角色,认真进行范读,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边朗读,边体会语感。不少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为老班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的伟大精神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收到了单靠讲解难以取得的效果。

四、联系实际,强化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我除了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外,还利用这些内容,有意识地联系实际,设计一些听、说、读、写的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训练中既提高语文能力,又受到熏陶、感染、以强化教育效果。

如学了《幸福是什么》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英雄对幸福的看法的材料,然后召开主题队会,加以交流、表演,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初步确立起正确的幸福观。如学了《金色的鱼钩》后,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让学生走访老革命干部,收集有关的革命故事,召开故事会,从而让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在学生心中扎下根。

又如学了《凡卡》一文后,让学生写《幸福的童年生活》。与课文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起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珍惜幸福生活的感情。对余味未尽的课文,如《草地夜行》、《穷人》等,采用续写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给课文写结果部分,从而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点评

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种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课文。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景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法,效果不好。黄艳碧教师根据叙事抒情的散文的特点,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间的联系后,即以体会语言的意义和情味的方法,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情感曲线起伏跌宕,心灵不断得到净化的情感内化状态,收到教学上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自然渗透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黄老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段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教师注意以读激情、以情激情,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但情感目标的实现又建筑在认知目标的实现的基础上,使知与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为完成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

服务。

黄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感知全文,认识亲人指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便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配合采用导语

拨动情思、设疑触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幻灯、录音创设情思、品味词句激发情思等情思结合读议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的伟大情怀,对朝鲜人民付出血的代价缔结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知与情,理解与情感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引起情感上的和谐共振,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知情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完成双基教学任务,实现文道统一,渗透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也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思和道德感的升华。

再见了,亲人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九册9课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思想教育要点:教育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从具体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法选择:引导、自学、议论

教、学具准备:反映抗美援朝的文字资料,音乐磁带,投影片。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败了美帝国主义。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这激动人心的情景,通过作者的描述,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讲解课文,重点探究。

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懂得内容。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2、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了解志愿军与朝鲜大娘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板书: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送打糕雪中送炭

救伤员失去唯一亲人

4、通过表演的方式汇报小金花母女俩救志愿军侦察员的情景,让其他学生做导演,评价表演的情况。

相机板书:救侦察员失去妈妈

5、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汇报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挖野菜而失去双腿的情景。

相机板书:挖野菜失去双腿

6、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汇报最后三自然段所展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上恋恋不舍的情景。

三、交流质疑。

1、小金花为什么在自己的妈妈牺牲时不哭,而在志愿军战士就要离开的时候会哭呢?

2、再见了,亲人是谁说的?

3、想想朝鲜人民在分别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将朝鲜人民可能会说的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领悟写法

1、选取典型,以点带面。

大娘老年

大嫂中年

小金花儿童

2、抒情叙事,相互交织

情感线索,一脉相连

二、延伸拓展,开故事会。

课外搜集的关于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如: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杨思根等。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下请阅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9、再见了,亲人

朝鲜人民

大娘

送别中国人民志愿军

小金花

大嫂

中朝情谊深

6《再见了,亲人》


6《再见了,亲人》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9《再见了,亲人》


9《再见了,亲人》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了结课文内容。在教学本课第三自然段,讲到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时,我引导:你们能从大嫂的举止中体会到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都依据课文中的中心谈体会,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但有查阅课外资料的同学就在此时很好地利用了课外资料。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就说:老师,我查过资料知道,象大嫂这样的朝鲜人民,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志愿军妈妈柳梅,在严寒的冬天,敲开冰层,在冰冷的水中,为志愿军洗了七百多件衣服;还有一个叫韩桂芝的姑娘,家里住着四个伤员,敌人的炮弹击中了她的家,她先后把四个伤员背了出来,最后才背出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烧死了。还有一位同学当场补充了一则名为《路标》的感人故事。多好的材料啊!我非常高兴,当即表扬了他们,并且马上作出总结:文中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其实代表得就是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他们为了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的解放事业,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教学至此,还是不够的,我接着引导:难道志愿军叔叔都没有作出牺牲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但引用了书上的例子,还大量引用了课外资料;有一位学生说:有,八年来,志愿军叔叔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有战斗,就有流血,就有牺牲。课文中提到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侦察员老王被抓;还有文中提到的那位伤员;还有文中说志愿军叔叔吃的是野菜。还有一位学生马上引用了课外资料:老师,我上网查了资料,知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牺牲了十四万人,其中还有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还有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叔叔在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二十三天。著名的战斗英雄,邱少云被烈火活活烧死;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奋不顾身;黄继光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课外查阅多好啊!我在激动之余,总结道:是啊!在两年零七个月的战争中,一共有两百多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36万人把热血洒在了朝鲜三千里江山。所以说,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鲜血凝成的。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有了很深的感悟。

课前不但要给孩子充分的自学、查阅时间,教给孩子正确的查阅方法,在课堂上还要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教案


5、再见了,亲人

教材剖析

《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的口气,深情地追忆了与朝鲜人民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文章第一节写和大娘话别。作者选取了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典型事例:①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②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敌人的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③在敌机轰炸时,为救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这几件事突出表现了朝鲜阿妈对志愿军慈母般的爱。

和小金花话别,着重讲述了小金花的妈妈为救出志愿军侦察员牺牲了生命。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小金花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她是那样坚强,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但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样一个平时很爱唱歌的孩子,在送别志愿军时难过得连歌也唱不起来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说明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和大嫂话别这段,讲了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阅读到这一段,读者的心不禁会隐隐作痛:大嫂为志愿军失去了双腿;大娘和小金花为志愿军失去了亲人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本段中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最后,值得强调的一点是:阅读本篇课文,我们不仅要体会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的代价,对志愿军战士的亲情、真情、深情,而且还应深刻地体会到我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战斗、流血牺牲等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永远是值得讴歌的!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11个新词。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收集关于抗美援朝的有关资料,通过整理信息资料,帮助理解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2、从课文中直接表达强烈情感的句子中,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6、再见了,亲人


6、再见了,亲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2、能用唯、深情厚谊造句。

3、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重点: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激发情感,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主要是叙事的话,那么接下来的3个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与朝鲜亲人话别,那么后面这3个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车上。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教师引读: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流血牺牲,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优秀中华儿女鲜血洒落。因此,在志愿军眼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朝鲜人民眼里志愿军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列车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别。隔着鸭绿江,从心底里高声呼唤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讨论: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讨论:为什么课题再见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难以忘怀的场面)

四、轮读或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作业。

1、将文中有关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五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五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会供、唯、谣、噩、耗5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抗美援朝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国人民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三年抗战,五年建设,1958年,他们要回国了,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纷纷前来送行,他们握着志愿军的手,激动的泪水不往地流:志愿军握着朝鲜人民的手,干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们发出深情地呼喊:亲人,再见了!再见了,亲人!(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

问:亲人,再见了与再见,亲人有什么区别呢?等课上完了咱们再来讨论、解答。

二、自读课文,完成作业。

1.把这篇课文分为两大段,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2.学会五个生字:供、唯、谣、噩、耗。

3.说说这几个词的意思:雪中送炭、唯、同归于尽、代价。

三、检查讨论作业。

第1题:课文按主要叙事和主要抒情分为两段,第大段三个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差不多。分段的依据是自然段归并法。

第2题:提供多音字,读g6ng;谣(yo)随口唱出的没有伴奏的歌:噩耗(ho),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第3题:释文见资料拾阙部分。具体检查步骤为:在哪里出现(读一读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字、词典上是怎么说的,课文中的具体意思。(这4个词语为第一大段的重点词语,通过4个词语的检查讨论.使学生了解这3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指读、齐读、试背第二自然段,指导背诵的方法按结构线索记忆:请求回忆安慰。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

2、看拼音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举一反三法学习第大段,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学会3个生字跺、莱、挎;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课题是再见了,亲人,那么,亲人指谁呢?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举学第一自然段。

1.指读(读出亲切、劝慰和感谢的语气)。

2.梳理,给这一自然段分为3个层次。并说说每个层次各对大娘说了什么。(第一层中劝,劝大娘停住送别的脚步,劝大娘别担心,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妈妈;第二层是忆,回忆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具体说了两件事,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子:第三层是颂,赞颂大娘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3.理解。

(1)这一自然段有一个词语雪中送炭,词面我们都知道是下雪的时候送来了炭。那么在这一段中,雪炭送分别指什么?(雪:供应困难、空着肚子三天三夜;炭:打糕,更重要的鼓励、关怀与爱:送:带、顶、冒、穿、送)(板书送打糕昏倒路旁)

(2)这一自然段还有一个词语,唯一。为什么用唯一这个词?(儿子、儿媳和家里的其他人都战死了,只剩下这么一个亲人)。大娘为什么为救伤员而不顾自己唯一的亲人?(板书:救伤员,失去孙子)

4、感受反问句的作用。

这位老大娘是志愿军的亲属吗?可是为了志愿军战士,她却付出了这样大的代价,在大娘的心中,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志愿军战士在心里深情地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是不会忘记的。课文是这样说的吗?(对比: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板书:比山高,比海深)

三、齐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比较与第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相同,在话别对象上有何不同,该用怎样的朗读语气(亲切、关怀、鼓励的语气)。

2.你能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板书,补上这一自然段的板书吗?

3.根掘板书,说一说这一段的内容。

(提要: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不顾生命危险,失去妈妈没有落泪,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却落泪了,她把志愿军看作是比妈妈还亲的亲人,即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

4.小结本段写法:劝忆颂。

四、放手自读第三自然段。

1.补充板书。

2.指导朗读:用关切、敬重的语气。

3.检查3个生字:跺、莱、挎。

五、依据板书,总结升华,知道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附:板书

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路旁比山高

大娘

志愿军救伤员失去孙孙比海深

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刚强流泪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脚代价

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永垂不朽

六、作业。阅读第3自然段,做以下作业: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注音,打。

深情厚谊(yly)挎着篮子(kuāku)

血泊(p6b6)嫌(xinyn)架着(jiji)

2.将第三自然段划分为3层。

3.按起因、经过、结果分别用6个字概括事例:

上山去挖野菜()()。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能用唯、深情厚谊造句: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过程

一、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主要是叙事的话,那么接下来的3个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与朝鲜亲人话别,那么后面这3个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车上。

二、借助配乐(火车启动,缓慢离站),教师引读: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流血牺牲,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优秀中华儿女鲜血洒落,黄继光、邱少云,其中也有包括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烈士。因此,在志愿军眼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朝鲜人民眼里志愿军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列车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别。隔着鸭绿江,从心底里高声呼唤(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三、讨论:为什么课题再见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难以忘怀的场面)

四、分角色或轮读全文。

五、作业。

1.将文中有关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5、再见了,亲人


5、再见了,亲人

教材剖析

《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的口气,深情地追忆了与朝鲜人民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文章第一节写和大娘话别。作者选取了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典型事例:①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②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敌人的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③在敌机轰炸时,为救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这几件事突出表现了朝鲜阿妈对志愿军慈母般的爱。

和小金花话别,着重讲述了小金花的妈妈为救出志愿军侦察员牺牲了生命。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小金花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她是那样坚强,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但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样一个平时很爱唱歌的孩子,在送别志愿军时难过得连歌也唱不起来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说明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和大嫂话别这段,讲了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阅读到这一段,读者的心不禁会隐隐作痛:大嫂为志愿军失去了双腿;大娘和小金花为志愿军失去了亲人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本段中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最后,值得强调的一点是:阅读本篇课文,我们不仅要体会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的代价,对志愿军战士的亲情、真情、深情,而且还应深刻地体会到我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战斗、流血牺牲等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永远是值得讴歌的!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11个新词。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收集关于抗美援朝的有关资料,通过整理信息资料,帮助理解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2、从课文中直接表达强烈情感的句子中,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后,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雄壮、有力。)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刚才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正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五十五年周年,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去了解这段令人难忘和骄傲的历史吧。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很多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的内容会比较广泛,教师也可参与其中,作一些恰当的补充。)

相关资料:

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在战斗中,和朝鲜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经过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1953年725日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回国,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回到祖国。

战果:1988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统计数字为,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余人(含朝鲜人民军独立作战歼敌13.6万余人),其中美军39万余人,韩军66万余人,其他仆从军2万余人。

伤亡:我志愿军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在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的共36万余人,(其中阵亡11.5万余人,战伤22.1万余人,事故伤亡和病故等非战斗死亡2.5万余人),失踪、被俘2.9万余人

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杨根思等

师:援朝八年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真实地再现了1958年志愿军奉命凯旋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小声读课文,要读得正确,还要有一定的速度。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出示生词,指名读。注意下面字的读音:暂是平舌音,四声,与斩的读音区分;谊是四声。

3、指导学生学会字形。注意嫂字右半部分的写法;指导学生书写噩,注意笔画的疏密匀称,要写得美观。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意,质疑问难。

师:大家想不想再读一次课文,这次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的说。比如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这就需要我们边读书边思考,能行吗?(学生开始读书)

学生交流:

⑴我想说整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去说的,有他们想的、回忆的、当时说的。

⑵课文是用三个人物的事例来描写朝鲜人民为什么是他们的亲人。

⑶从课文中我读出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谊。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⑴什么力量使大娘不顾小孙子,先保护志愿军?

⑵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被炸死后,她把脚一跺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为什么不写她的痛苦?小金花很刚强,那为什么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时候掉眼泪了?

⑶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

⑷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五、巧用课题,以点带面。

1、师: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师:为什么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呢?因为他们是什么呀?(亲人。)

师:听了大家的话以后,我觉得似乎有道理。但又觉得你们说得都不对。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学生列举)

师: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不是。)

师板书:不是亲人。

2、师:因此我说作者说的不对。既然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想跟我辩论是吗?但现在你还辩论不了。我希望你们好好做第三轮阅读。这回读,一要看看课文上写了什么事,再仔细看看这些事里蕴含了什么道理?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二要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来写的?他表达了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的什么感情?不但能体会,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最后让我承认大家的看法,承认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亲人。行吗?(学生读书,教师行间指导。)

第二课时

一、教师指导,读讲结合。

1、师: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

生:老师,您说的不对!来送行的不只是三个人,好多朝鲜人民都来送行,只不过作者只写了三个人。

师:为什么只写三个人?

生:我想,很多人来给志愿军送行,但是作者如果一个一个都要写上,那就写成长篇小说了。作者要在这么一篇比较短的文章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他们的心意,就得选出代表人物来写,重点地写。用他们,就是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做代表重点地写。

师:由于写作选材上的原因,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概括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

2、师:哪位同学还敢说老师,我要说服您!或是老师,我要感动您!要说服我的,就先把你作为依据的课文读出来,然后再讲理。要感动我,就得读得有声有色,有感染力。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第一段课文写了是由于敌机封锁,志愿军战士没的吃,朝鲜大娘领着全村的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表示她们很勇敢。

师:但是我又有点不明白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上为什么却说是送炭?

生:雪中送炭是一个成语,是说下雪天给别人送去炭,烤火,帮助人,也比喻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去帮助人家。志愿军三天三夜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东西了,大娘送去打糕,像雪中送炭一样。

生: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这句话是说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可是回来时还没走到村子,就累得昏倒了,说明她的身体很虚弱,但她不顾自己的虚弱,坚持给志愿军送打糕。

生:我也要说服老师。(读)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对大娘来说,小孙子是她唯一的亲人,可是敌机来了,她不顾小孙子,先抢救伤员,伤员比她的小孙子还重要,在她心里,伤员也是她的亲人。(指导读这句话。)

生:我来说服老师(读)八年来,你给了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爸爸妈妈,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不是亲人也变成亲人了。

师:是啊,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亲人。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地照顾、爱护志愿军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所以一开头志愿军怎么说的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3、师:刚才大家主要讲了大娘的事实,读出了感情强烈的语气。抓得准,读得好。小金花和大嫂这两段你们一定比刚才找得更好,读得更好。

师:先看大嫂那一段。(学生各自朗读)

生:我说服老师。一个班的鬼子是很多的,她妈妈和小金花就敢去把老王解救出来。小金花的妈妈为了解救志愿军与敌人同归于尽,说明她与志愿军的情谊很深。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同时感动您。(学生读)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她都没有哭,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分别的时候却哭了,我认为她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了。

师:这里我有一个想不明白的地方,她不忍和志愿军分别,所以掉泪了,那么她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时怎么没哭啊?

生:她妈妈是在和敌人斗争中牺牲的,她伤心,她想哭,但她没哭,她的眼泪流到心里,流到心里,变成了仇恨,变成了力量。

指导生读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我一定要报!

师:但是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小金花再也忍不住了,流下了眼泪,这是怎么回事?

生:她经常和志愿军在一起聊天,在一起战斗,还给志愿军唱歌,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生读)。

4、师:读得很有情感。第三段我听听你们读,就知道你们理解了没有,被感染了没有,敢让我听吗?(学生齐读第三段,教师指点)

师:读了这段,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生:大嫂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因为志愿军的蔬菜如果不够,体力就不充沛,就没精神,很可能就打输了。

5、师:那么我还有一点不懂,朝鲜的大娘、小孩和大嫂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关爱?

生:因为志愿军战士的血流在了朝鲜的土地上。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烈士,大娘的小孙子、小金花的妈妈,还有大嫂,他们的血都流在一起。我原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学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段,你们该告诉我怎么样了?(是亲人。)

师就是亲人。

6、教师指导学生一齐朗读最后三段。

师:从所有的这些描述中,你们看出了什么呀?(这伟大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师:为什么这样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呢?

生: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朝鲜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志愿军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洒在一起,凝在一起,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一、总结全文。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被大家彻底说服了,感动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他们不但就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在板书就是亲人后加胜似亲人)大家看,这实际上也是作者的思路,把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不是亲人的两种人,通过描述他们的感人事实,通过抒发他们之间的感情,使我们感到他们就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

二、拓展延伸。

想象:就在这分别的时刻,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学生说)

例:孩子们,不要哭了,你看阿妈妮我都没落泪,你怎么泪流满面了呢?你们那么勇敢,为什么还要流泪?你们顽强地和敌人战斗。记得你们的黄继光战士,为了夺5979高地,他奋不顾身,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最后英勇牺牲了。我还记得,邱少云战士为了消灭敌人,不暴露目标,被一个燃烧弹在身上烧了十几个小时,都一动不动。而今天和你们离别的今天,你们怎么落泪了呢?

板书:

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

抓事实抓情感

思考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znshgōngyngchngjīhnjn

()()()()

cngjīngyǒuyzhēnchxuězhōngsngtn

()()()()

二、按意思写词语。

1.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帮助别人非常及时。()

2.形容一起走向死亡,共同毁灭。()

3.深厚的感情与友谊。()

4.全世界各地。()

5.事先并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

三、把课文中的两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再见了,亲人(片断)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再见了,亲人(片断)”,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见了,亲人(片断)

某老师导读《再见了、亲人》,抓住了写小金花的一句话: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等来的是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开展了生动的训练:

师: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块儿走向毁来。

师:谁能说说这儿的归和尽是什么意思。

生:归在这儿是走向的意思,如果把其中的同归于尽一词抽去,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再表达出来?

生:你回去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等来的是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一块炸死,她自己也牺牲的噩耗。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谁说得好,与课文中的句子相比又怎么样?

[评析]在导读过程中教师并不孤立地进行词句训练,而是运紧紧抓住词与句的联系,释词为了更好地理解句子、练句又能更深入地理解词义。如同归于尽的确切含义在单独理解中是难以体会的。因为同归于尽,一语双关,一是敌,一是我,性质不同,情感不同,在重新组句中,如不精细斟酌,就会文理相悖。如一学生统说牺牲,对敌人说就不妥当;第二位学生统说死去,对志愿军战士又欠敬重;第三位学生把它分开来说,对敌人是死去,对志愿军战士用牺牲,就又太罗嗦。相比之下,还是原句用同归于尽最为简洁。在这里,教师抓的虽只一词一句,但不仅训练了语言,还训练了思维,练出了那么多的收益,这是高超的训练艺术。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T:可是(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五、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六、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四、课外拓展

1.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2.关于作者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

《2016五下语文14、再见了,亲人导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548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