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大拇指汤姆教案及原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语文的备课活动一直被视为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既然如此,那不妨和小编一起来欣赏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大拇指汤姆教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五年级上册语文大拇指汤姆原文
从前有个魔法师,名叫默林。一天,他装扮成乞丐在乡村乞讨。他来到—个农夫家里,农夫和他的妻子热情地接待了这个衣衫褴褛(lánlǚ)的乞丐。
默林发现,虽然夫妇俩有温暖的房子,食物也够吃,但似乎不太愉快。
“怎么啦?”默林问,“为什么愁眉苦脸呢?”
“唉,”农夫的妻子说,“我俩结婚(hūn)快二十年了,日子还算过得去,只是没有孩子。这是多大的不幸啊!我老是想啊想啊,想有个儿子,哪怕只有我丈夫的大拇指那么大也行啊!”
默林很同情他们。他暗暗施展法力,让农夫的妻子生了个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夫妇俩很喜爱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大拇指汤姆。几年过去了,汤姆一点儿也不见长大。
有一次,汤姆的母亲调[tiáo]好面糊,准备做点心。汤姆趁她不注意,爬上盆沿儿,想看里面是什么。忽然,他脚下一滑,扑通—声掉进面糊里,顿时,嘴里塞满了面糊。他又踢又踹,拼命挣扎。
“哎呀。”母亲说,“这面糊着[zháo]魔了,好像有个妖精在里面。”她赶紧把面糊从窗口倒了出去。恰好有个补锅匠经过。“嘿,这面糊可以做顿饭吃!”他一边想,一边包好面糊,放进工具袋。汤姆吐光了嘴里的面糊,哇哇地大声喊叫起来。
“奇怪,”补锅匠自言自语道,“什么东西跑到我袋子里去了?难道是我捡了团面糊,妖精就来吓唬我?”他连忙打开工具袋,一股脑儿倒出里头的东西,然后转身跑了。汤姆带着满身的面糊跑回了家。母亲正在为找不到汤姆而痛哭流涕,一见到他,喜出望外,赶紧把他放在盛满温水的茶杯里洗了又洗。
第二天,母亲带着汤姆到院子里去挤牛奶。她怕汤姆被风刮跑,挤牛奶时,就把他拴在一棵蓟(jì)草上。一头奶牛正在寻找食物,看见那棵蓟草,伸出舌头就把蓟草和汤姆卷到嘴里。汤姆吓坏了,放声大喊:“妈妈,妈妈,救命啊!”
母亲听到了汤姆的喊声,连忙站起身来,一边大喊:“你在哪儿?”一边到处寻找那棵拴汤姆的蓟草。
“在这儿!“汤姆喊,“在牛嘴里!”
奶牛听到自己嘴里发出尖叫声,吓了—跳,把嘴一张,汤姆掉了出来。母亲飞快地打开围裙,及时接住了汤姆。真是好险哪!
没多久,汤姆拿着父亲用大麦秆为他做的鞭子,骑在牛背上玩儿。一只乌鸦飞过来,把他当做食物叼走了。乌鸦翻山越岭,一直飞到大海上空。它想喘口气,谁知刚一张嘴,汤姆就从它嘴里掉了出来。
汤姆在空中飘哇,飘哇,最后落到了海里。一条大鱼游过来,张开大嘴,把他吞进肚子里。没多久,那条鱼让渔民逮住了,第二天被送到了王宫。当厨娘剖(pōu)开鱼肚子,准备给国王做菜时,发现了鱼肚里活蹦乱跳的汤姆。她惊讶得张大了嘴,连菜刀砸到自己的脚背上都没反应。厨娘把汤姆带到国王面前。汤姆站在国王的餐桌上,向周围的人鞠躬问好,还跳起了舞。大家的肚子都笑疼了。从此,汤姆便成了国王的玩偶,非常受宠(chǒng)。
有一天,国王问汤姆:“你父母是什么样儿的?也像你这么小吗?”
“不,”汤姆说,“我的父母是穷苦的农民。他们长得不比别人大,也不比别人小。”
国工说:“那好吧,你到我的宝库里去,拿点儿金银,给你穷苦的父母亲带去,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于是,汤姆带了一个鱼鳔(biào)做的袋子来到国王的宝库。他挑了一枚三便士的银币,这对他来说已经很重了。汤姆背上钱,走了两天两夜才到家。他的父母因为找不到他,眼睛都哭肿了。看见儿子回来,他俩高兴极了,连忙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给汤姆吃,还细心地照料他,因为他扛着银币走了这么远的路,简直要累死了。
此后,汤姆住在王宫里。他每月都要回父母的小屋一趟,给他们讲王宫里的故事,逗他们开心。农夫和他的妻子很为自己的儿子骄傲。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多年前他们款(kuǎn)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大拇指汤姆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注意“剖”读pōu,不读pāo;“褴”“褛”这两个字因为与衣服有关,所以都以“衤”为偏旁;“拇”和“姆”要区分开。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的道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两课时
大拇指汤姆(mǔ)
从前有个魔法师,名叫默林。一天,他装扮成乞丐在乡村乞讨。[句导读:从“装扮”一词可看出,魔法师默林扮成乞丐在乡村乞讨是有目的的。]他来到一个农夫家里,农夫和他的妻子热情地接待了这个衣衫褴褛(lánlǚ)的乞丐。[①“热情地接待”“衣衫褴褛”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农夫和他的妻子热情地接待了魔法师默林装扮成的乞丐。
默林发现,虽然夫妇俩有温暖的房子,食物也够吃,但似乎不太愉快。
段导读:用“虽然……但……”的句式写出夫妇俩并不快乐。
“怎么啦?”默林问,“为什么愁眉苦脸呢?”[②默林主动询问夫妇俩不愉快的原因,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唉,”农夫的妻子说,“我俩结婚(hūn)快二十年了,日子还算过得去,只是没有孩子。这是多大的不幸啊!我老是想啊想啊,想有个儿子,哪怕只有我丈夫的大拇指那么大也行啊!”[③“哪怕只有我丈夫的大拇指那么大也行啊”一句写出了农夫的妻子怎样的心情?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妻子告诉默林,他们是因为没孩子而感到不幸。
默林很同情他们。[④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他暗暗施展法力,让农夫的妻子生了个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句导读:这句话说明了魔法师和农夫夫妇一样,也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夫妇俩很喜爱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大拇指汤姆。几年过去了,汤姆一点儿也不见长大。[⑤写汤姆还是和农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介绍汤姆离奇的身世。
有一次,汤姆的母亲调[tiáo]好面糊,准备做点心。汤姆趁她不注意,爬上盆沿儿,想看里面是什么。[⑥“趁她不注意”“爬上”“想看”写出了汤姆怎样的性格特点?]忽然,他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掉进面糊里,顿时,嘴里塞满了面糊。[⑦“忽然”“顿时”“塞满”等词分别说明了什么?]他又踢又踹,拼命挣扎。[⑧本句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特点?意在说明什么?]
段导读:汤姆不小心掉进了母亲和面的盆子里,处境危险。
“哎呀,”母亲说,“这面糊着[zháo]魔了,好像有个妖精在里面。”[句导读:面糊里的汤姆“又踢又踹”,让妈妈以为面糊着了魔,把妈妈吓了一跳。作者的想象既合理又奇特。]她赶紧把面糊从窗口倒了出去。恰好有个补锅匠经过。“嘿,这面糊可以做顿饭吃!”他一边想,一边包好面糊,放进工具袋。汤姆吐光了嘴里的面糊,哇哇地大声喊叫起来。[⑨这段描写与汤姆有什么关系?]
段导读:母亲倒了面糊,恰好被路过的补锅匠拾起。
“奇怪,”补锅匠自言自语道,“什么东西跑到我袋子里去了?难道是我捡了团面糊,妖精就来吓唬我?”[⑩这两个句子在语气上有什么特点?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他连忙打开工具袋,一股脑儿倒出里头的东西,然后转身跑了。[“连忙”“一股脑儿”说明了什么?]汤姆带着满身的面糊跑回了家。母亲正在为找不到汤姆而痛哭流涕,一见到他,喜出望外,赶紧把他放在盛满温水的茶杯里洗了又洗。[这句话表现了汤姆的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段导读:补锅匠以为是妖精来吓唬他,倒出工具袋中的东西跑了。汤姆自己跑回了家。
第二天,母亲带着汤姆到院子里去挤牛奶。她怕汤姆被风刮跑,挤牛奶时,就把他拴在一棵蓟(jì)草上。[句导读:由于汤姆只有拇指那么大小,母亲怕汤姆被风刮跑,所以把他拴在蓟草上。母亲想得真周到,也为下文汤姆被牛卷进牛嘴里作铺垫。]一头奶牛正在寻找食物,看见那棵蓟草,伸出舌头就把蓟草和汤姆卷到嘴里。汤姆吓坏了,放声大喊:“妈妈,妈妈,救命啊!”
段导读:一头奶牛把拴着汤姆的蓟草卷到嘴里,汤姆急喊妈妈来救命。
母亲听到了汤姆的喊声,连忙站起身来,一边大喊:“你在哪儿?”一边到处寻找那棵拴汤姆的蓟草。[这句话中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在这儿!”汤姆喊,“在牛嘴里!”
奶牛听到自己嘴里发出尖叫声,吓了一跳,把嘴一张,汤姆掉了出来。母亲飞快地打开围裙,及时接住了汤姆。真是好险哪!
段导读:第10~12自然段,写母亲及时赶到,救了汤姆。
没多久,汤姆拿着父亲用大麦秆为他做的鞭子,骑在牛背上玩儿。一只乌鸦飞过来,把他当做食物叼走了。[句导读:可怜的汤姆被乌鸦叼走了,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历险。]乌鸦翻山越岭,一直飞到大海上空。它想喘口气,谁知刚一张嘴,汤姆就从它嘴里掉了出来。
段导读:汤姆被一只乌鸦当做食物叼走了,乌鸦一张嘴,他掉了下来。
汤姆在空中飘哇,飘哇,最后落到了海里。一条大鱼游过来,张开大嘴,把他吞进肚子里。[句导读:幸运的汤姆刚摆脱鸦口又进了鱼肚,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没多久,那条鱼让渔民逮住了,第二天被送到了王宫。当厨娘剖(pōu)开鱼肚子,准备给国王做菜时,发现了鱼肚里活蹦乱跳的汤姆。她惊讶得张大了嘴,连菜刀砸到自己的脚背上都没反应。[用“连……都……”的句式说明了什么?]厨娘把汤姆带到国王面前。汤姆站在国王的餐桌上,向周围的人鞠躬问好,还跳起了舞。大家的肚子都笑疼了。从此,汤姆便成了国王的玩偶,非常受宠(chǒnɡ)。[句导读:汤姆历经艰难,来到了王宫,成了国王的玩偶,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段导读:写汤姆成了国王的玩偶,非常受宠。
第二部分(第6~14自然段):介绍汤姆历险的经历。
有一天,国王问汤姆:“你父母是什么样儿的?也像你这么小吗?”
“不,”汤姆说,“我的父母是穷苦的农民。他们长得不比别人大,也不比别人小。”[汤姆用“不比……也不比……”的句式意在说明什么?]
国王说:“那好吧,你到我的宝库里去,拿点儿金银,给你穷苦的父母亲带去,能拿多少就拿多少。”[句导读:从国王的举动中能看出他也有善良的一面。]
段导读:通过汤姆的话,国王了解到了汤姆的父母是穷苦的农民,于是国王决定让汤姆拿些金银去看望父母。
于是,汤姆带了一个鱼鳔(biào)做的袋子来到国王的宝库。他挑了一枚三便士的银币,这对他来说已经很重了。汤姆背上钱,走了两天两夜才到家。[句导读:“走了两天两夜才到家”,可见汤姆一路的艰辛。]他的父母因为找不到他,眼睛都哭肿了。看见儿子回来,他俩高兴极了,连忙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给汤姆吃,还细心地照料他,因为他扛着银币走了这么远的路,简直要累死了。[“哭肿了”“高兴极了”“连忙”“细心地照料”这一系列词语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汤姆到家后,父母十分高兴。
此后,汤姆住在王宫里。他每月都要回父母的小屋一趟,给他们讲王宫里的故事,逗他们开心。[汤姆的行为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农夫和他的妻子很为自己的儿子骄傲。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多年前他们款(kuǎn)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段导读:写汤姆每月都回去看望父母,父母也很为儿子骄傲,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
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写汤姆每月都回家与父母相聚,成了父母的骄傲。
重点句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农夫和他的妻子帮助了一个不认识的乞丐,在不经意间给自己带来了幸福。告诉我们善良是一种美德,可以给人带来幸福。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新词。
2.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字、新词卡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童话故事,知道了童话故事不仅有趣,还能给我们讲道理,给我们以启迪。童话还有许多作用呢,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感受《大拇指汤姆》给我们带来的神奇。
二理解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
(1)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它们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出示:姆褴褛婚剖宠款
自学时,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个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快指出来,告诉大家。
重点:剖(pōu)
读准字音。剖开解剖
(2)记、写生字、新词。
出示:拇汤姆趁妖倒厨剖鞠躬宠肿趟逗款善
如果让你给同学听写这些字,你认为哪些字令你关注?你打算怎样识记?
褴褛:形容衣服破旧。因为与衣服有关,所以两个字都是“衣”字旁。
鞠躬:“鞠”左边是“革”字旁,比较容易写错。你知道“鞠”字为什么是“革”字旁吗?“鞠”的本意是古代游戏用的一种皮球,所以是“革”字旁。因为“鞠”有圆包之意,引申为弯曲。记住了字的本义,我想同学们就不会写错了。
款:左上部是个“士”字。
(3)理解词语意思。
出示:大拇指妖精剖开鞠躬受宠款待善良
这些词语中,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款待:亲切优厚地招待。)
除了这几个词语,你觉得课文中哪个词语也很重要?(喜出望外)
它出现在课文的哪句话中?(母亲正在为找不到汤姆而痛哭流涕,一见到他,喜出望外,赶紧把他放在盛满温水的茶杯里洗了又洗。)
你能结合语句,说说“喜出望外”的意思吗?(“喜出望外”的意思是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本课是说母亲找不到汤姆了,认为他一定是遇到了危险,十分着急。在这样的情形下,母亲看到他平安地回来,十分出乎意料,心里特别高兴。)
你能用“喜出望外”说一句话吗?
(今天我真是喜出望外,因为我看到了仰慕已久的偶像——杨利伟叔叔。)
三整体把握,理出线索
1.学了几篇童话,回忆前三课,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都先做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先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找出线索。)
2.题目是《大拇指汤姆》,自学了课文,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文章主人公。)围绕大拇指汤姆,介绍了哪些内容?(离奇的身世、可怕的历险、成为父母的骄傲。)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这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介绍汤姆离奇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6~14自然段):介绍汤姆历险的经历。
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写汤姆每月都回家与父母相聚,成了父母的骄傲。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句投影。
一导入
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拇指汤姆》这篇课文。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昨天,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谁来说说这篇童话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总结方法:把三段内容连起来,就可以说清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
2.在评价中读懂课文内容:你喜欢这篇童话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从故事情节奇特、故事含义深刻等几方面说。)
(1)感受这篇童话想象的大胆、奇特。
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引导:
①从大拇指汤姆离奇的身世中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出示句子:
默林很同情他们。他暗暗施展法力,让农夫的妻子生了个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夫妇俩很喜爱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大拇指汤姆。几年过去了,汤姆一点儿也不见长大。
(引导学生从“暗暗施展法力、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几年过去了、一点儿也不见长大”等入手分析,联系人类生育常识,谈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大拇指汤姆的身世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奇”,你能读出这种奇特吗?指名读。
②从可怕的历险中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历险原因历险过程怎样获救
自己读课文,按表格提示把汤姆几次历险的过程复述下来。
指名复述课文,同学评价是否说清楚了。简要说说你认为怎么奇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作者的想象丰富、大胆。
汤姆因为太小,遇到了很多危险。他的经历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险”,但每次都能神奇地化解,非常幸运。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有惊无险、化险为夷……)
你能读出这“险”吗?指名读。
(2)体会童话故事蕴含的思想感情。
①课文中有没有直接点明作者写这篇童话要说明的内容?
出示句子:
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多年前他们款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读了这两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善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善良是一种美德,并不是为了索取;做人要善良。)
朗读。
②角色换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果你们就是这对贫苦的夫妇,当得知是因为自己的善良之举而获得了今天的幸福时,你们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对魔法师默林说——
对国王说——
对汤姆说——
三总结全文,体悟情感
总结:正像同学们体会的那样,作者通过这样的童话,表达了自己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善良能给人带来幸福。
1.突出了一个“险”字。汤姆因为太小,遇到了很多危险,但每次都能神奇地化解,非常幸运。这种一波三折的叙事手法,可避免叙事的平铺直叙,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曲折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写作方法。
2.在拓展阶段,可让学生再通读全文,教师提问启发:“汤姆身上还可能发生什么惊险的事?与同学交流交流。”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和迁移,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拇指汤姆导学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编号:课题:大拇指汤姆课型:预习+展示+达标练习主备人:学习目标
1、会认“姆、褴、褛、婚、剖、宠、款”7个生字;会写“拇、汤、姆、趁、妖、倒、厨、剖、鞠、躬、宠、肿、趟、逗、款、善”16个生字;掌握“大拇指、结婚、妖精、倒出、剖开、鞠躬、款待、善良”等词语。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重难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通过读文,理清故事线索,了解主要内容。通过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一、课前预习教学反思:
教学
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2.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课文都描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3.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感受自然界的奇特与神妙,培养自己热爱和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
难点1.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筝”4个生字。
2.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
课时一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①开篇有什么特点?]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②“睁开眼就能看见”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小节):写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个晴天。[③本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节导读:讲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告诉人们明天是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雨伞。[④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举例说明的?]
节导读:讲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搬家,预示要下雨。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句导读:把水中游动的蝌蚪比喻成黑色的“逗点”,十分贴切。反问句的运用,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⑤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举例说明的?]
节导读:讲蝌蚪在水中游泳,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这是大自然给人们发出的信号。
大雁(yàn)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句导读:把编队南飞的大雁比作“省略号”,很有创意,与上一小节的比喻相映成趣。]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⑥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举例说明的?]
节导读:讲大雁南飞,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大树若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⑦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举了什么样的例子来说明的?]
节导读:讲树上的年轮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若钓到大鱼,
鱼鳞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岁,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⑧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举例来说明的?]
节导读:鱼鳞上的圈圈,同样记载着它们的年龄。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句导读:“嵌”字用得十分贴切,说明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雕刻家,把“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的顶峰。]
这是在告诉人们: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⑨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举例来说明的?]
节导读:讲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告诉人们“世界屋脊”最早是海洋。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lì)”,
撒在江南的庐(lú)山。
那又在提醒大家,
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⑩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的?]
节导读:庐山的“漂砾”告诉人们温暖的江南曾有过寒冷的冰川。
第二部分(第2~9小节):告诉我们几种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
只要你肯刻苦地钻研;
假如你害怕开动脑筋,
那就常常会视而不见。[以上诗句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节导读:总的说明只要积极动脑、肯于钻研就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比如斗转星移,
那何止千年万年!
可直到哥白尼出现,
才把“太阳中心说”创建。[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jiàn)别皇冠[ɡuān]。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把浮力计算?[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暴雨中放风筝(zhenɡ),
富兰克林捉到雷电。
放风筝的人千千万,
为什么没有这项发现?[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本节指出如何才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2指明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只有爱学习、细心的人才能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部分(第10~14小节):举例告诉我们认识大自然语言的方法。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一 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 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新词,并把诗歌读通顺。
皇冠(ɡuān):“冠”也读guàn,如:冠军,勇冠三军。
风筝(zheng):“筝”读zhēng。这里要读轻声。
鉴别:通过观察,辨别真伪优劣。
视而不见: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斗(dǒu)转星移:指季节和时间的变化。“斗”也读dòu,如:斗争,搏斗。
妙不可言: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妙,美妙。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小节):写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第二部分(第2~9小节):告诉我们几种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部分(第10~14小节):举例告诉我们认识大自然语言的方法。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 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练习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燕)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雁)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去。
2.查一查。“鉴别”的意思是通过观察,辨别真伪优劣。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各种各样的新奇的知识,使人们明白事物发生的变化,告诉人们大自然的奥秘。
(2)完成表格。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白云、蚂蚁天气的变化
蝌蚪、大雁季节的变迁
大树年轮、鱼鳞圈圈年龄的计算
“三叶虫”化石、漂砾地貌的变迁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竖起耳 睁开眼)(听见 看见) 理由:指出大自然的语言很常见。
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学会了鉴别皇冠。可别人也都洗澡,为什么不会把浮力计算?(计算浮力。 把浮力计算?)
理由:用反问句引起人们反思,同时也写出阿基米德肯开动脑筋。
四 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你从课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 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 仿照第2~9小节自创一节诗歌。
黄色的树叶纷纷飘落,就像蝴蝶在飞舞。大自然在地面上写着:秋天已经来到人间。
七 拓展阅读
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1.本诗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特别适合朗读。在朗读本诗的时候,要抓住重点词句,读明白大自然的语言到底是什么,读懂要表达的意思。
2.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首)诗 一(道)红霞 一(座)山峰 一(幅)画 一(块)化石 一(棵)杨树
3.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语言都告诉我们些什么?
4.你知道大自然还有哪些独特的语言吗?
一 物候学
物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学科。例如:比较和分析植物的抽叶、开花、结实、落叶的日程和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羽、迁徙和换毛等日程与气候节令的关系等。非生物变化的现象,如:始霜、始雪,河湖的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二 蚂蚁搬家
天气变坏时,空气中水蒸气增加,泥土返潮,蚂蚁窝特别潮湿,蚂蚁难以安居。动物能预感空气湿度,当它感觉湿度过大时就会知道要下雨了。蚂蚁的窝是直通地下的,所以下雨会把它们的窝完全淹没,因此它们要搬到地势更高的地方。
三 军事气象作用大
三国时赤壁大战前,诸葛亮利用大雾,诈攻曹营,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草船借箭。赤壁大战中,诸葛亮又巧借东风,火攻曹营,大败魏军。其实诸葛亮并不能借助神力借来东风,而是他懂得天气变化的规律,做出了准确的预测,因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四 “神舟”七号为什么选择在夜间发射
飞船的发射时间之所以选择在夜晚而不是白天,最重要的原因是便于飞船发射升空时,地面的光学跟踪测量设备易于捕捉到跟踪目标。道理很简单,在漆黑的夜空中,喷射着火焰向太空飞行的载有飞船的火箭非常显眼和突出。
五 关于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的“人间”是平原,“山寺”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因此气温比人间寒冷,桃花开花迟,所以人间(平原)花谢,山寺(山地)花开。这是植物随温度不同而周期不同的见证,被诗人化为意象入诗。
教学
要求1.认识“鄙、夷、兑、蠢”4个生字,理解“投注、欣喜若狂、半信半疑、怦然动心、不可思议、熠熠”等词语。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林海燕诚信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帮助那位中奖人给林海燕送一面锦旗,设计上面的内容,以表达中奖人对林海燕诚信美德的赞颂和感谢。
重点
难点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林海燕诚信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2.帮助那位中奖人设计锦旗上所写的内容。
教学
课时一课时
彩票
一天,一位在外地出差的先生,通过电话,向一个他经常光顾的彩票投注站买了七百零七元钱的彩票。[①故事以此开篇,交代了什么内容?]他对彩票投注站的一位女工作人员说,帮他留着彩票,等他出差回来后再把钱给她送去。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他耽搁了归程。[句导读:此句讲出他没有亲自买彩票、兑彩票的原因。]彩票开奖后不久,他接到了彩票投注站的电话,说他委托买的彩票中了大奖,奖金是五百一十八万元。
段导读:本段写彩票投注站接受别人委托购买的彩票中了大奖。
然而,这个电话并没有使他欣喜若狂,相反,他心里还有一丝气愤和鄙夷(bǐyí)。[②他为什么气愤和鄙夷?]他冷冷地说:“你别蒙[mēnɡ]我了,我怎么可能中大奖呢?即使中了大奖,彩票也在你那里。”说完,他搁下电话,不再理她。他想,大概那位工作人员以为他不想付那七百零七元钱了,故意骗他去投注站呢![句导读:此句写出他不相信中奖和他有些气愤、鄙夷的原因。]
段导读:工作人员第一次给购买彩票者打电话。
“唉,现在的人哪,大家相互不信任。”他在心里感叹着。[句导读:这句写中奖者怀疑彩票站里为他买彩票的人在欺骗他。此处简单的心理描写,道出他也不信任别人的心态,说明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道德因素,使人与人之间缺少了诚信。]
第二个电话又随即而来了,打电话的还是那位工作人员。电话中,她显得十分焦急,甚至都带着点儿恳求的语气对他说:“先生,你委托我买的彩票真的中了大奖,你快回来拿吧!”[③“焦急”“恳求”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工作人员第二次给他打电话。
工作人员迫切的语气让他犹豫了。片刻间,他觉得自己仿佛真的中了大奖。想到这里,他不禁怦(pēnɡ)然心动。可是转念一想,几百万的巨奖哪能这么轻飘飘地降临在自己头上呢?不可能,还是不可能![④连续两个“不可能”说明了什么?]再说,这时还在别人手里的彩票就像水中之月,离自己远着呢![句导读:此句再一次说明他不相信自己中奖的原因——即使中奖,彩票也在别人手里。]于是,他还是没好气地回应那位工作人员:“你我算是熟人了,我不会少你钱的。”说完就不耐烦地撂(liào)下了电话。
段导读:他在第二次接到工作人员的电话后,还是不相信自己中了奖。
三天后,他拿着七百零七元钱来到投注站,想结清欠款。[句导读:此处说明这位先生很讲信用。]他一进投注站,那位工作人员马上迎了过来,激动地把一张彩票放到他的手中,说:“终于把你盼来了!这是你的彩票,你真的中了大奖,快去兑(duì)奖吧!”[句导读:“迎了过来”“把一张彩票放到他的手中”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工作人员急切热情的样子,并从“快去兑奖”等话语中看到了真诚与善良。]
段导读:工作人员把彩票交到了他的手里。
他看了看手中的彩票,真的中了大奖?[⑤这是一个疑问句,用疑问语气说明了什么?]他有些反应不过来,半信半疑地到了兑奖中心,等领到五百一十八万元巨奖时,他还仿佛在梦中一般。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广东省化州市。那个在大奖面前毫无贪念的彩票投注站的工作人员名叫林海燕。[⑥文章到此公开了林海燕的名字,有什么好处?]2003年底,她被中国体彩中心授予“中国体育彩票发行诚信先进个人”称号,化州市和附近的市民纷纷慕名前来看望这位真诚得有些“愚蠢(chǔn)”的普通人。[句导读:这句话表面上是说林海燕“傻气”,实际是在赞扬她为人做事的真诚,体现了她的善良。]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了彩票投注站工作人员在别人委托购买的彩票中奖后,两次打电话给中奖人。
她的行为在一些人看来真的有些不可思议。当彩票没有交给他人,还在自己手上的时候,五百一十八万元归谁只不过是一个说法问题,她只要说是自己购买的,别人就没有权利获取那笔巨款。而她偏偏没有这样做。[句导读:“偏偏没有这样做”更突出了她的无私,展现了她金子般澄澈的心灵。]
面对这种可贵的行为,我们不得不为人性中的闪光点而感动。它们犹如夜空中的星辰熠(yì)熠生辉,让人相信世界的美好。[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写作者通过这件事情引发的感慨。
1.学会本课的生字。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字、新词,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所讲故事的内容。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林海燕的诚实与正直,激发自己学习这种优良美德的决心。
多媒体课件。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到过彩票吗?
如果这上面的号码跟摇奖等所得的号码相同,就可以获得奖金,叫做中奖。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就是关于购买彩票中大奖的故事。
二 自读感悟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字新词,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1)读准字音。
bǐyíchāiduìchǔn
鄙夷 出差 兑奖 愚蠢
(2)词语解释。
欣喜若狂:欣喜像发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怦然心动:心怦怦地跳动。
半信半疑:有点儿相信,又有点儿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不可思议: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2.指名朗读,读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留待进一步阅读时理解。
3.研读课文。按照课文后面提出的问题,读书思考、感悟。
(1)边读书边画出林海燕把中奖彩票交给中奖人的过程。想一想林海燕几次打电话给中奖者,为什么中奖者不相信。
(2)画出描写中奖者的语句和林海燕的心情的语句。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体会中奖者和林海燕的心理。
第一次:中奖者:“你别蒙我了,我怎么可能中大奖呢?即使中了大奖,彩票也在你那里。”“唉,现在的人哪,大家相互不信任。”
第二次:中奖者:“几百万的巨奖哪能这么轻飘飘地降临在自己头上呢?不可能,还是不可能!再说,这时还在别人手里的彩票就像水中之月,离自己远着呢!”
“你我算是熟人了,我不会少你钱的。”
林海燕:她显得十分焦急,甚至都带着点儿恳求的语气。
第三次:中奖者:“他看了看手中的彩票,真的中了大奖?他有些反应不过来,半信半疑地到了兑奖中心,等领到五百一十八万元巨奖时,他还仿佛在梦中一般。”
林海燕:激动。
4.出示:
林海燕是真诚得有些“愚蠢”的普通人。
林海燕是真诚得有些愚蠢的普通人。
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愚蠢”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高度赞扬了林海燕诚信待人的行为。)
5.此时你想对林海燕说些什么?
三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好描写中奖人前后不同心态的语句。
四 实践活动
假如那位中奖的先生要送林海燕一面锦旗,请你帮他设计一下锦旗上写的话吧。(“诚信无私”“诚实守信的楷模”……)
1.课前,可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彩票的相关基本常识。
2.读课文的时候,要读出林海燕和中奖者在两次打电话中的不同语气。
1.给多音字组词。
2.画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里改正。
欣喜苦狂(苦—若)垦求(垦—恳)不可思意(意—议)真城(城—诚)
3.为什么那个中大奖的人不相信自己中奖了?
因为现在大家相互不信任,彩票中奖的几率又很小,彩票中奖者认为是林海燕害怕自己不给她买彩票的钱才给自己打的电话,所以才不相信自己中奖。
4.请你代那位先生给林海燕写一封感谢信。
一 彩票
彩票是印有号码或图形(文字),由人们自愿购买并能够证明购买人拥有按特定规则获取奖励的书面凭证。它是一种建立在机会均等基础上,公平竞争的娱乐性游戏。彩票最早出现在两千年前的古罗马。我国南宋时期也有类似彩票形式的博彩。
二 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下令在都城附近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笑了。五年后,犬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三 商鞅立木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两。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四 彩票票种的票代号
G指即开型刮开式彩票。 J指即开型揭开式彩票。 C指传统型固定设奖式彩票。
N即开型双开式彩票内票。 W即开型双开式彩票外票。 DN即开型袋装式彩票。
五 彩票在中国的历史
彩票在我国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世纪末,上海开始流行彩票,当时叫“发财票”。新中国成立后,彩票在我国一度销声匿迹,直到1988年才由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发行中心发行首期奖券,也即彩票。1989年发行了第一期福利彩票,1990年发行了第一套体育彩票。
教学
要求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丰功伟绩。
2.引导学生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重点
难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丰功伟绩。
教学
课时一课时
黄帝
传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和创始人。[①文章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黄帝时代一系列灿烂的制作和发明,诸如衣冠、宫室、舟车、蚕桑、文字、音乐、历法、指南车,等等,为古代中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chǔ)。[句导读:承接上句,举出黄帝时代的制作和发明的一些实例,来说明他确实为古代中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②文章列举这些古代文明,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黄帝的历史地位,表明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黄帝本姓公孙,因为出生于轩辕(xuānyuán)之丘,因此号称轩辕氏。黄帝是在姬(jī)水边长大的,所以又以姬为姓。由于黄帝是有熊国国君,人们又称他为有熊氏。[③这几句话交代了黄帝的哪些信息?]
段导读:介绍黄帝的姓氏来源。
黄帝生活在五千多年前,是著名的部落首领。据说他一生下来就异常聪慧,青年时敦(dūn)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句导读:本段开头两句介绍了黄帝生活的年代、地位及他一生中各年龄段的特点。作者用“异常聪慧”“敦厚能干”“聪明坚毅”三个词分别形容黄帝童年、青年、成年的特点,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伏笔。]当时,发明了农耕和医药的天下共主炎帝族已经衰落,而九黎族的部落首领蚩(chī)尤十分强悍暴虐(nüè),侵凌弱小,兼并其他部落。炎帝族也被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只好向黄帝求援。[④写炎帝向黄帝求援,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黄帝毅(yì)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联合炎帝族与蚩尤大战于涿(zhuō)鹿。[⑤“毅然”二字说明了什么?]这是远古时代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在后来的传说中也真的加进了鬼神。[⑥后来的传说中人们为什么真的加进了鬼神?]双方的将士英勇无畏,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句导读:这两句概括描写了“涿鹿之战”的情景。]最终黄帝胜利了,擒(qín)获蚩尤,并将他处死。战争之后,各部落一致拥戴轩辕氏为天子,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古人认为生长万物的大地土色呈黄,黄色是大地的正色,象征着吉祥喜庆,是大家所崇尚的颜色,因此,他们称轩辕氏为黄帝。[⑦概括黄帝名字的命名原因。]
段导读:写大战蚩尤及轩辕氏被称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一面让人画了蚩尤的像送给那些企图妄(wànɡ)动的部落,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蚩尤败亡的教训,一面用武力讨伐(fá)那些敢于作乱的人。于是,来归附黄帝的部落更多了。后来,炎帝族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和黄帝族发生了冲突。[⑧炎帝和黄帝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炎帝族战败后,并入了黄帝部落,黄帝族的力量更大了。从此,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的一部分在黄河流域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他们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使这个地区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句导读:讲黄帝族等各族人们共同开发黄河流域。]相传尧、舜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是他的后裔(yì),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句导读:讲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段导读:写三族壮大力量,繁衍生息,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的原因。
黄帝在位时间很长,他带领先民们为中华民族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⑨这句话说明突出了什么?]几千年来,凡是中华儿女,不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都公认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句导读:讲黄帝得到了所有中华儿女的认同。]现在,在陕西省黄陵(línɡ)县松柏常青的桥山上,还保留着黄帝陵和轩辕庙。[句导读:指出黄帝陵和轩辕庙的地理位置。]每年清明节,各界人士都要前往黄帝陵公祭黄帝,缅(miǎn)怀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黄帝带领中华民族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被后人公认为“人文始祖”。
⑦重点句解析:用大地的正色来称代轩辕氏,充分说明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由于他聪明坚毅,敢于在混乱中挑起安定天下的担子,并凭借自己的力量,使得天下太平,所以被大家用他们所崇尚的颜色来称代,进一步说明了他的贡献之大。
骚(sāo)乱:混乱不安。
⑧炎帝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
尧(yáo):传说中上古帝王名。
舜(shùn):传说中上古帝王名。
夏:文中指夏代,禹(一说启)所建。
商:朝代名,汤所建。
周:周朝,姬发所建。
⑨这句突出了黄帝的功绩,肯定了他“为中华民族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蛮荒时代”到“文明时代”,可见黄帝的功绩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
1.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了解华夏族的形成分成几个过程,了解与黄帝有关的历史知识。
学生查找的关于黄帝的生平资料以及相关神话故事。
一 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导入:在远古时代,有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为了天下安定,黄帝携炎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这场大战杀得天昏地暗,异常惨烈。最终黄帝胜利,成为天下的共主。作为中华儿女,作为炎黄子孙,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
2.考查学生预习效果。
出示两组词语,请学生认读。
A组:基础 暴虐 毅然 妄动 擒获 讨伐 缅怀 黄帝陵
B组:异常聪慧 敦厚能干 聪明坚毅 人文始祖
点拨:“妄动”的“妄”下半部分是“女”,不是“心”,要与“忘记”的“忘”区别开;“伐”的左面是“戈”,要与“代数”的“代”区别开;“虐”的读音是nüè,不要读错。
二 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试用小标题概括每个自然段的重要内容。
(1)介绍黄帝的历史地位,表明黄帝是中华文明创始奠基人。(历史地位)
(2)介绍黄帝的姓氏来源。(姓氏称号)
(3)写大战蚩尤及轩辕氏被称黄帝。(称为黄帝)
(4)写三族壮大力量,繁衍生息,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传奇经历)
(5)写黄帝带领中华民族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被后人公认为“人文始祖”。(陵墓庙宇)
2.交流讨论,理清脉络。(1)这篇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黄帝的?(①历史地位。②姓氏称号。③称为黄帝。④传奇经历。⑤陵墓庙宇。)
老师点拨:引导学生理清脉络的同时,要注意每部分的内在联系。
三 深入品读,感悟探究
1.为什么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学习提示:
(1)什么叫始祖?(始祖:有史料可考的最早的祖先。)
(2)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可先画下来,再细细感悟。
要点:
(1)黄帝时代一系列灿烂的制作和发明,为古代中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2)从此,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的一部分在黄河流域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
(3)他们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使这个地区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4)相传尧、舜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是他的后裔。
(5)带领先民们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几千年来,被后人公认为“人文始祖”。
2.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华儿女都公认黄帝为“人文始祖”,你怎么理解“人文”?(提示:可联系全文内容,也可结合相关资料。)
要点:最重要的是他对中华民族文化作出的贡献,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带领人民告别了蛮荒时代。
四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师总结: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那个时代的灿烂发明和悠久文化,历经几千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让我们秉承祖先的聪慧与坚毅,为中华之腾飞而努力。
2.出示黄帝陵图片,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 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内容搜集与黄帝有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画照片,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期介绍黄帝或黄帝陵的板报。
1.上课伊始,要让学生分辨“黄帝”和“皇帝”两个词的内涵。
2.本文是故事性记叙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由来。在读“大战蚩尤”这部分内容时要能从中感悟到战争的惨烈和黄帝的勇猛。
1.写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衣冠(guān)宫室(shì)涿鹿(zhuō)讨伐(fá)
2.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愚蠢—(聪慧)强盛—(衰落)瓦解—(联合)仁慈—(暴虐)
3.为什么中华儿女认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一 黄帝与嫘祖
相传有一年春天,一位少女在桑园养蚕时,碰到黄帝。黄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着一件金色彩衣,闪着灿烂的黄光,地面上堆着一堆蚕茧。黄帝就问少女身上穿的是什么,少女就说了植桑养蚕、抽丝织绸的道理。黄帝听后,想起人们还在过着夏披树叶、冬穿兽皮,一年四季衣不蔽体的生活,感觉到这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能让人们穿衣御寒。于是,他就与这位少女结为夫妻,让她向百官和百姓传授育桑养蚕的技术。这位少女就是黄帝的正妃嫘祖。
二 《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三 皇帝与黄帝
皇帝不同于“黄帝”,皇帝是专制政治体制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一词相传为秦始皇所创,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时期。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则称皇帝为“陛下”“万岁”或“圣上”等。秦朝时,秦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作,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比如王莽篡政。
教学
要求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3.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教学
课时两课时
小 麻 雀
有只黄嘴小麻雀名叫普季克,住在屋檐下那个温暖的窝里。[句导读:交代了小麻雀的窝在屋檐下,为下文写普季克从窝中摔下来遇到危险作了铺垫。][①课文开篇介绍了文章的哪些要素?“黄嘴”写出了什么特点?]他还不会飞,只能拍着翅膀,伸着脖子,往窝外东张西望,想快点儿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合不合自己的心意。[②“东张西望”写出了小麻雀怎样的神态?]麻雀妈妈看见了,有些不放心,就说:“孩子,小心,会摔下去的!”[③“看见了”“就说”表现了麻雀妈妈怎样的心情?]
段导读:普季克不会飞,在窝里东张西望,妈妈不放心。
“摔下去会怎么样呢?”普季克歪着脑袋问。
“一摔下去,猫就会把你吃了!”妈妈向他解释。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可普季克的翅膀长得不紧不慢。[句导读:“不紧不慢”表现出小麻雀想飞出去的急切心情。]
有一回,天上刮起了风,普季克又问妈妈:“这……这是怎么回事啊?”[④句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妈妈向他解释:“这是刮风。刮风时,你要当心,不然的话,被风刮到地上,就会让猫给吃了!”[句导读:妈妈两次提醒,说明妈妈时刻关注着孩子,唯恐他出意外。][⑤用“不然……就……”的句式说明了什么?]
普季克不爱听这些,他摇着脑袋说:“树为什么要摇来晃去呢?树不摇,风就没了……”[句导读:这里的省略号表示普季克还问了许多问题,这是对问题的省略。][⑥“不爱听”“摇着脑袋”表现了普季克怎样的心理?]
妈妈说不是那么回事儿,可普季克还是不相信,他样样都爱按照自己的意思解释。[⑦“还是”“样样都”“按照自己”说明普季克是个怎样的孩子?]
一个庄稼汉从屋檐下走过,两条胳膊摆来摆去。普季克就说:“他翅膀上的毛都让猫给咬掉了,光剩两根骨头了!”[句导读:从普季克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勤奋好学,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急切地想去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
妈妈纠正说:“你说得不对。他是人,人没有翅膀。”
“为什么?”
“人是高一等的动物,他们不是用翅膀飞,而是用双脚走。”[⑧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意在说明什么?]
“不对!谁都该有翅膀。我长大了,要让所有东西都能飞。”[⑨“不对”“都该有”“都能飞”与前文有什么关系?表现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13自然段):写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听妈妈的劝告,总爱按自己的意愿做事。
普季克不相信妈妈的话。[⑩这句话起什么作用?]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这句话与下文有什么关系?]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他越唱越高兴,不知不觉就手舞足蹈(dǎo)起来,一不留神,掉到窝下边去了。[“越唱越高兴”“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这些细节,写出了普季克怎样的神态?]一只大花猫,眼睛绿莹莹的,正好蹲在那里。[句导读:这句话表明大花猫很想吃小麻雀,也说明麻雀妈妈的告诫是正确的。“绿莹莹”是描写大花猫的眼睛的,给人一种恐惧的感觉。]普季克惊慌失措,拼命扇动着翅膀。
段导读:写普季克从窝里掉了下去,正好有一只大花猫蹲在那里,情况十分危急。
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dènɡ)着大花猫。[这两句话中“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等词语说明了什么?]她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段导读:写妈妈不顾一切地挡在普季克身前。
普季克又害怕又着急,一下子竟从地上飞了起来,落到了窗台上。[句导读:“竟”字写出小麻雀能飞起来是件出人意料的事。]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上的羽毛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儿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一点儿也不在乎”“欢天喜地”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妈妈询问普季克的情况。
“嗯,没什么!”普季克说,“总得一样一样学嘛!”[句导读:普季克告诉人们,小孩儿获得本领,不仅需要长辈们的言传身教,更需要在实际生活中经受锻炼,这样才能快快成长。]
大花猫蹲在地上,舔(tiǎn)了舔爪上麻雀妈妈的羽毛,绿莹莹的眼睛盯着他们,懊恼地叫着:“妙极了的一只肥嫩小麻雀,像老鼠一样妙,喵喵,可惜没有了!”[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二部分(第14~18自然段):写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地保护他,尾巴上的羽毛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普季克终于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鼻子酸酸的”说明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普季克会飞了,心里很高兴;可看到妈妈光秃秃的尾巴,心里又很难
过。
说明了妈妈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孩子,对自己受的伤根本没放在心上。表现了妈妈对普季克的爱。
拟人手法。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花猫在麻雀们逃开后的馋涎欲滴相完全暴露出来了。
说明了普季克感到心疼与内疚,他已经开始懂得母爱的伟大,他已经长大了。
1.学习本课的生字及新词,提高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字、新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 回忆旧知激趣,导入课文题目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好多篇有意思的童话,你们还记得哪些呢?这些童话,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看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2)重点指导:蹈。(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
右边部分谁认识?(舀 yǎo。)
你还知道哪些带“舀”的字?(稻、滔、韬。)
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o。)
这个字哪儿最容易写错?(右边容易写成“”。)
你还知道哪些带“”的字?(馅、焰)这些字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韵母都是an。)
(3)理解词语。
手舞足蹈:双手舞动,两只脚也跳起来,形容高兴到极点。
惊慌失措:由于害怕慌张,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懊恼:心里别扭,烦恼。
纠正:改正。
3.整体把握,理出线索,感受小麻雀的成长过程。
(1)找出写成长发展的阶段。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画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 ),后来( ),最后( )。(第8自然段:不相信,样样按自己的意思解释——第14自然段: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第19自然段:会飞了,感到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
(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第一部分(第1~13自然段):写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不听妈妈的劝告,总爱按自己的意愿做事。
第二部分(第14~18自然段):写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地保护他,尾巴上的羽毛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普季克会飞了,心里很高兴;可看到妈妈光秃秃的尾巴,心里又很难过。
4.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明确重点问题。
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小麻雀普季克是个自负、不虚心的孩子;麻雀妈妈是个对孩子十分关心体贴的好妈妈。)
三 总结感悟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有感情地熟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1.理解课文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重点句投影。
一 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屋檐脖子嗓子手舞足蹈绿莹莹 懊恼老鼠光秃秃
2.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 引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中,动物与人的成长过程有着相同的经历,妈妈们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着共同的做法。高尔基就介绍了这样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他的妈妈。今天,我们就随着大作家高尔基去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过程,或许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长经验呢。
三 交流探究,品评赏鉴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第1~13自然段,你对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了什么了解?
(1)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普季克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2)他的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分角色朗读:同座位两个同学一个读妈妈,一个读普季克,只读两人的对话。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普季克的天真与幼稚。
2.品读重点段,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普季克的成长。
(1)出示第14、15自然段。
①对比读:
普季克不相信妈妈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他越唱越高兴,不知不觉就手舞足蹈起来,一不留神,掉到窝下边去了。一只大花猫,眼睛绿莹莹的,正好蹲在那里。普季克惊慌失措,拼命扇动着翅膀。
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她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对这对母子,你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这段话中“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巴”“直瞪”说明妈妈心里只挂念普季克的安危,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使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小结: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②朗读,展开想象。
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出示书中的图)教师激情设疑: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有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渺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孩子。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朗读。
(2)出示第16自然段。
普季克又害怕又着急,一下子竟从地上飞了起来,落到了窗台上。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上的羽毛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儿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重点体会“一点儿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一点儿也不在乎”“欢天喜地”说明了妈妈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孩子,对自己受的伤根本没放在心上,表现了妈妈对普季克的爱。)
谈感受,朗读。
(3)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的伟大。指名分角色朗读第14~18自然段。(分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感人的话语!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扑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当你看到妈妈因保护你而失去了尾巴,因你学会飞而高兴得忘却自己的疼痛时,你又有什么感受?经历了这些事,你都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母爱的伟大;一方面认识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另外,明确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生活的本领。)
(4)学习第19自然段。
普季克终于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表达同样的内容吗?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普季克为什么觉得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你有话要对普季克的妈妈说吗?(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谈:一方面感受妈妈的爱,一方面请妈妈不要唠叨,应该多教小麻雀一些本领。)
四 拓展延伸,检验成长
创设新的情境:看来普季克从中总结了成长的经验与教训。学会飞的小麻雀普季克,开始在妈妈的带领下练习捕食了。这回,妈妈会吸取经验,怎样教普季克,普季克又会怎样学习呢?想象场景,动笔写写人物之间的对话。注意提示语在不同位置上的使用。
1.自然界的动物和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因此可以让学生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经历,并联系自身实际吸取成长经验。
2.课外链接老舍的《小麻雀》和屠格涅夫的《麻雀》,让学生比较阅读,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梳理自己的发现,体悟感情和写作方法的异同。
1.看拼音,写词语。
2.照样子,写词语。
绿莹莹 红彤彤 金灿灿
不知不觉 不紧不慢 不慌不忙
欢天喜地 顶天立地 惊天动地
3.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1)普季克惊慌失措,拼命扇动着翅膀。
(2)她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4.读句子,给加点的词写出意思相近的词。
(1)他还不会飞,只能拍着翅膀,伸着脖子,往窝外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2)妈妈纠正说:“你说得不对。他是人,人没有翅膀。”(改正)
一 作者资料库——高尔基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代表作《母亲》描绘了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共产党员工人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二 麻雀
麻雀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处觅食,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主要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结成大群飞向农田掠食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繁殖力强。在北方,三、四月开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两窝。在南方,几乎每月都可见麻雀繁殖雏鸟。巢简陋,以草茎、羽毛等构成,大都建在屋檐下或墙洞中。
三 人类对麻雀的评价
在历史上,麻雀曾经一度被列入“四害”而遭到捕杀,但是在2000年8月,国家已经将麻雀列入保护动物的目录之中,从那时起,任何捕杀、销售和食用麻雀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麻雀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四 有关麻雀的歇后语
麻雀嫁女——细吹细打麻雀饮河水——干不了
麻雀搬家——叽叽喳喳麻雀飞进照相馆——见面容易说话难
教学
要求1.认识本课的生字,学会书写。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课文叙述中领悟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重点
难点1.阅读课文内容,领悟本文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
2.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
课时两课时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日寇(kòu)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jì)根据地大举进犯。[句导读:从“集中兵力”“大举进犯”中可看出敌人兵力强大,与下文担任掩护任务的五位壮士形成对比,说明敌众我寡,五位壮士接受的任务将十分艰巨。][①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七连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连队的任务。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②他们是采取怎样的策略来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句导读:这句既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又是总起下文的中心句。][③“一次又一次”说明了什么?]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ɡ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④这句话表现了什么?]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ɡ)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⑤以上几句话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⑥“横七竖八”说明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tuó),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句导读:这是一个设问句,告诉我们五位战士走向狼牙山顶峰的原因。一个“走”字,体现出班长态度坚决果断,饱含着五位战士高昂的斗志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⑦试分析“斩钉截铁”和“热血沸腾”这两个成语的表达效果。]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⑧如何理解“绝路”二字的含义?]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五壮士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⑨用“一面……一面……”的句式表达五壮士怎样的性格特点?]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句导读:概括了诱敌上山途中,五位壮士英勇歼敌的情况。]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jiàn),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句导读:具体介绍了班长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有效地利用手中的战斗武器。从“他举起石头”,指挥战士“用石头砸”这个举动,可见他的机智善战。“砸”字体现出战士对敌人刻骨铭心的仇恨。]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⑩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段导读:写五壮士痛歼敌人。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sōu)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句导读:“用尽”一词体现了五位战士对敌人的仇恨。同时这句与上段中“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一句照应,突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的作用。]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五壮士诱敌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
五位壮士屹(yì)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回头望望”四个字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说明了什么?]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句导读:文中“说”“砸”“走”“跳”“昂首挺胸”等词写出了五位战士跳崖时的无畏与悲壮,好像不是走向死亡,而是又投身于一场新的战斗。]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两个词语赞扬了五壮士怎样的崇高精神?]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写五壮士英勇跳崖,为革命献身。
赞扬了五壮士为祖国、为人民壮烈牺牲的崇高精神。他们那壮烈豪迈的口号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表达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
1.认识本课的生字,学会书写。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并能概括出各部分的小标题。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生字、新词卡片。
一 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1.出示狼牙山风光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2.导语:同学们欣赏了这组风光图,你们一定被那绮丽的景色吸引了。这里由于群峰状似狼牙,直刺云霄,故名为狼牙山。狼牙山有五坨三十六峰,山上既有流泉飞瀑、苍松翠柏,又有石棋盘、老君堂等历史遗迹。在巍然耸立的顶峰棋盘陀有一座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高大雄伟,你们想知道这座纪念塔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将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一同了解他们的事迹,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3.书写课文题目——狼牙山五壮士。
二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规范书写,注重积累。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投影生字、新词卡片)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壁 坠 雹半包围结构:庙
左右结构:榴 弹 抡 绷 瞄 拧 眺
②形近字识记法。
换偏旁的字:抡——论 壁——璧 眺——桃
加偏旁的字:留+木=榴 朋+纟=绷 苗+目=瞄 包+雨=雹 队+土=坠
(3)一字组多词。
坠——坠落 坠毁 坠地 耳坠
(4)规范书写。
①字变部首、笔画变形的字:“雹”部首是“雨”,作为部首应该写成“”。
②“抡”的笔顺:
(5)理解词语。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山涧:山间的水沟。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惊动了天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辉煌。
全神贯注:全部精神(精力)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贯注,集中。
(6)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
三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五壮士”是哪五个人。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自己英勇跳崖的故事。“五壮士”是指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2.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讨论每一部分的意思。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学生讨论全文的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七连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五壮士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五壮士诱敌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写五壮士英勇跳崖,为革命献身。
3.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请同学试着概括小标题,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完成填空。
接受任务→()→()→()→英勇跳崖
(可概括为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
4.分部分朗读课文,谈一谈你被哪部分内容所感动。
5.有感情地朗读令自己感动的内容。
四 总结全文,拓展资料
1.总结:这节课我们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层次,学习了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课文的表达方法,同时我们还准确概括了各部分的小标题,更清晰地把握了课文的脉络。
2.拓展:开课伊始,我们欣赏了狼牙山的风光图。在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是晋察冀边区的东大门,它不仅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据地的武器装备库。1941年秋,日军纠集三四千人的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当时在这一地区隐蔽着许多干部和三四万群众。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到敌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七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决定将连队主力和干部群众转移到龙王庙,由这个连的六班担任掩护任务。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即由此引发。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学习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一些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重点语句投影。
一 课文题目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文题目,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狼牙山”告诉了我们地点,“五壮士”告诉了我们主要人物。)
2.“五壮士”可以换成“五战士”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能换。因为文中的五位战士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敢于献身,所以用“壮士”。)
3.一个“壮”字,已经让我们对他们油然而生崇敬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题目。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回忆课文的记叙顺序,用小标题的形式汇报。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2.自读全文中令自己感动的部分,与同学们交流。
三 精读课文,体会伟大的献身精神
1.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五壮士英勇战斗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结合当时的背景,谈谈自己的体会。
(2)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交流、汇报成果。
(1)痛击敌人。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①找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说说你的感受。
(动作:吼、抡、瞄准。神态:沉着、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从他们各自的动作和神态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他们英勇杀敌,他们一心想拖住敌人,为群众和连队转移争取时间。)
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以及他们英勇杀敌的无畏精神。
(2)引上绝路。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①朗读这一部分,想一想五壮士完成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他们完成掩护任务后,准备转移时面对两条路:一条是生路,一条是死路。他们没有选择生路,是为了吸引敌人,他们要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于是他们毅然往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②读一读描写班长和战士们的表现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走”字,铿锵有力,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出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饱含着五壮士对人民深切的爱,以及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③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他们的崇高精神。(坚定不移、勇于献身。)
④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班长和战士们的表现的句子,体会他们的精神。
(3)顶峰歼敌。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①朗读课文,说一说顶峰歼敌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
(从两个方面记叙顶峰歼敌:一方面写五壮士英勇奋战,用石头砸;另一方面写敌人的惨败,抓住了“叽里呱啦”的叫喊声,“纷纷滚落深谷”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敌人的可耻下场。)
②找出五壮士共同英勇歼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得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的英勇杀敌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③在这部分,你又能用什么样的词语概括他们的精神呢?
(英勇顽强、坚强不屈。)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他们英勇顽强、坚强不屈的伟大革命精神。
(4)英勇跳崖。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屹立”的意思。
(“屹立”本义是像山峰一样高耸、稳固地立着。这里指五壮士意志坚强,不可动摇,突出他们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②五壮士站在狼牙山顶峰,知道自己将要牺牲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谈谈自己的感受。
(他们为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已经平安转移而高兴,表现出他们高度的责任感。)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①找出五壮士是怎样跳崖的语句,你从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中体会出什么?
(从班长马宝玉把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能体会出他不给敌人留下一枪一弹,也表明了他跳崖的决心。从“纵身”“相继”“昂首挺胸”体会出壮士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
②播放国际歌,引读。
师: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师: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师生齐读: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③同学们,此时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呢?
(五壮士的口号,体现出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并背诵五壮士壮烈跳崖部分。
四 播放影片,升华情感
1.同学们看书上插图,这是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画面,此时你们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敬爱的战士们,你们为了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的安全,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你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名字: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请接受少先队员对你们的崇高敬礼。)
2.播放影片片段:壮士跳崖。
3.总结。
狼牙山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他们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们的名字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斗志,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放光彩,他们的名字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
1.《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解。
2.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
3.在教学“顶峰歼敌”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石头像雹子一样砸向敌人”中“雹子”是什么样的。孩子们有的喊“很大很硬”,有的说“砸人很疼”,你一言我一语地把壮士们痛恨敌人、不畏牺牲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和其他战士的“热血沸腾”。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
2.“立”可以组很多词语,根据下面的句子,用所组词语填空。
(1)人民英雄纪念牌(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
(2)新建的北京电视塔高高(矗立)在三环路旁。
(3)董存瑞像钢铁巨人一样(屹立)在桥底。
3.根据画线部分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观察成语的特点,再照样子写出两个成语。
(1)战士们也仰起头,挺起胸脯,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昂首挺胸 狂风暴雨 左顾右盼
(2)在崎岖的山路上,有横的,有竖的,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横七竖八 惊天动地 七上八下
4.照下列表格中的样子,写成语。
坚强不屈
坚忍不拔
坚定不移
坚持不懈
坚贞不屈
一 狼牙山
狼牙山坐落在河北省易县西南部。因其群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狼牙山,以八路军五壮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其实,狼牙山还是一座雄险奇伟、景色秀丽的名山。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狼牙竞秀”就是当时燕国十景之一。远远地可以看到群山中的一个山头上,有一组白色建筑,五角五层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两座五角亭,一座石牌坊,一圈围墙。如今,这里既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一座省级森林公园。
二 勇斩双头蛇的孙叔敖
有一次,孙叔敖外出玩耍,忽然看到路上爬着一条双头蛇。他以前听别人说,谁要是看见双头蛇,谁就会死去。孙叔敖乍一见这条蛇,心中不免一惊。但是,他决定马上把这条双头蛇打死,不能再让别人看见。于是他拾起路边的大石块,打死了双头蛇。
三 “撒尿”小英雄
14世纪时外国侵略军准备炸毁布鲁塞尔这座城市,小于连急中生智,用一泡尿浇灭了正在燃烧的导火线,从而挽救了布鲁塞尔古城,使全城百姓幸免于难。比利时人民以小于连引以为豪,盛赞他那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四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学
要求1.指导学生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若有所思、舒坦、若有若无”等词语。
2.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精神。
3.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重点
难点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
课时一课时
紫 桑 葚
“小鬼,怎么好像不太对头啊?”[句导读:“不太对头”指这里的情况有点儿不正常。]他四下里扫了一眼,问警卫员。[①本文开篇使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警卫员扭头向西面的山峰看了一下——每个山头硝烟滚滚,枪声炮声此起彼伏——就把两脚啪地一并:“报告首长,老乡都躲了,门没顾上锁。”[②“没有锁门”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本段写警卫员解释“好像不太对头”的原因。
“唉,打仗嘛。”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咱们就在这里落脚吧。老乡的东西,我们要照管好啊!”[③从本段看,许世友是怎样一个人?]
段导读:写许世友在老乡家落脚。
紧张忙碌过后,瞅点儿空隙,他走出房门,两手举过头顶,伸了个懒腰,然后看看田野里的青草和绿树,感到舒坦了一些。正想转回身去,钻进耳朵里的枪炮声中,似乎夹杂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咝(sī)咝的声音。[句导读:许世友将军能在嘈杂的炮声中听到“咝咝”的声音,说明他是个乱中有序、忙中有细的人。][④“似乎”和“若有若无”说明了什么?]他仔细听了一阵,就来到西屋门口。警卫员立即跟了过来。他先敲了敲门,没动静,就慢慢推开虚掩着的秫秸(shújiē)扎的门。[⑤“先敲了敲门”说明了什么?]迎门是一个大秫秸笸箩(pǒluo),里面养着已长到一寸左右的蚕宝宝。一条条蚕虫,在蠕(rú)动着,叠压着,有的还把头抬起来,来回扭动几下。他笑了笑,慢慢退出来,又轻轻地把门关上。[句导读:“笑了笑”指的是许世友将军发现发出细微声音的原来是这些“蚕宝宝”,这是喜爱的笑。“慢慢退”和“轻轻地”说明了他对老乡家里东西的爱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文明有礼。]
段导读:写许世友发现了蚕宝宝。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许世友在老乡家落脚,并发现了老乡留下的蚕宝宝。
回到正房的指挥所,他问了一下25、26、27师所在的具体位置,命令道:“不许从任何人手下漏掉一个敌人!”[句导读:讲许世友将军短暂休息后,又回到了指挥战斗的沉着冷静中。][⑥从本句看,许世友是怎样一个人?]
他端起茶杯,举到嘴边,还没碰到嘴唇,又猛地放下,桌面被碰得响了一声,人们都抬起了头。他谁也没看,大声叫道:“警卫员!”
“到!”两个警卫员跑到他跟前,举手敬礼。
他严肃地看了他俩一眼:“我命令你俩,马上去给我采一筐桑树叶子来,要干净,要肥实。”[⑦“猛地”“大声”“严肃”这几个词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第6~8自然段写许世友命令警卫员去采桑树叶喂蚕宝宝。
警卫员稍一愣神,随即大声应道:“是!”看着警卫员跑步出了院子,他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然后,又大步走到地图前,看了看部队目前所在的位置,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两个警卫员还没回来。他默默地站起来,又慢慢地走到西屋门前。手刚伸到门上,又猛地缩回来。[句导读:“站”“走”“伸”“缩”等词,体现了将军急切盼望警卫员采桑叶回来的心情。]他自嘲地笑了笑,走到大门口:“这两个小鬼,怎么搞的?”[句导读:这句话不仅写出了将军对警卫员长久不归的担心,也很自然地承接了上下文的内容。]
段导读:写许世友发现警卫员还没有回来。
又过了一会儿,门口传来怯怯的声音:“报告首长!我俩没看到桑叶。”[句导读:“怯怯”写出警卫员没有完成首长的命令,没有采到桑叶的内心的紧张心情。]
他看了他俩一眼,见他们还喘着粗气,一副疲劳的样子,就把心里腾起的火强压下去,指指他俩,冷冷地问:“怎么回事?”[⑧“冷冷”二字说明了什么?]
警卫员回答:“在方圆两公里之内我们找了一圈,没有桑树,所以……”
另一警卫员说:“西边倒是有三棵桑树,但被炮火打得光秃秃的了,树上一片树叶也没有了。”[句导读:此句既是写警卫员没采到桑叶的原因,又从侧面烘托出当时这场战斗的激烈。]
他锁着眉头,没吭声。[句导读:“锁”在这里是皱的意思,写出了许世友为找不到喂养老乡蚕宝宝的桑叶而着急的神情,表现出了许世友将军心系群众利益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情感。]过了半天,才又轻声说道:“你俩再去一趟,要扩大搜索的范围。”他把手使劲儿往下一按,声音略大了一点儿,“但必须采到桑叶。”[⑨“必须”二字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许世友再次命令警卫员去采桑叶。
“保证完成任务!”两人的眼角有点儿湿,敬礼后拿着筐又跑了出去。
四下里的炮火仍很激烈。他的心里有点儿为自己的警卫员担心,两个小鬼可要小心哟。[“两个小鬼可要小心哟”说明了什么?]他不敢分散自己的精力,又马上把注意力转回到对战事的考虑上。
段导读:写许世友担心警卫员的安全。
太阳已经过午,当他再次抬眼往大门外看时,两个警卫员终于走进了视野。
段导读:“已经过午”说明用了很长的时间,也说明警卫员到了很远的地方才采到桑叶。
两人抬着一大筐碧绿的桑叶回来了,脸上显露着兴奋的神情。
他走出来,高兴地说:“给我给我,你俩快去喝口水。”
段导读:本段再一次表现了许世友对警卫员的关心、爱护。
但警卫员并没有走,与他一起抬着桑叶来到西屋。
他瞅着一个个蚕宝宝,嘿嘿地笑着,慢慢抓起一把桑叶,反过来顺过去地看了看,没有杂质,只是叶柄上带着几个紫色的桑葚。他把桑葚摘下来,塞到警卫员的嘴里。[许世友往警卫员嘴里塞桑葚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
警卫员没防备,只好吃了:“首长?”
他笑了:“慰劳你俩一下。”
段导读:把桑葚给战士吃。
说着,他小心地把桑叶撒[sǎ]到笸箩里。[“小心地”说明了什么?]蚕宝宝快速地蠕动起来。刷刷刷,绿油油的桑叶一会儿就被咬出一个个大豁(huō)口。他又抓起一把桑叶,摘下桑葚放到旁边的一个小凳子上,再把桑叶撒给蚕宝宝。[句导读:“抓”“摘”“放”“撒”这一系列动作细致地描绘出许世友给老乡的蚕宝宝喂食的情景,表现了他对人民群众的关心。][“摘下桑葚”这一细节说明许世友是个怎样的人?]
警卫员看到首长非常投入,就咂(zā)咂嘴,小声说:“首长,桑葚真好吃,您尝尝吧。”
他摇摇头:“不,给房东的孩子留着吧。”
段导读:许世友把桑葚留给房东的孩子,表现了许世友的爱心。
第二部分(第5~27自然段):写许世友让警卫员两次去采集桑叶和喂蚕的经过。
炮火越来越猛了……
段导读:这是一个过渡句。
不久以后,被写入战史的孟良崮(ɡù)战役(yì)胜利结束。
躲出去的房主人回来了,他发现自己养的蚕吃得很饱,旁边一只筐里还有小半筐桑叶。在一堆紫色的桑葚边,还压着一张纸条:
打扰了,感谢给我们留门。
许世友
1947.5.13
看到这里,老乡的眼睛湿润了。蒙眬(lónɡ)中,他发现那堆紫桑葚更加鲜亮了。[试简要分析这段话。]
段导读:给老乡留信的举动感动了老乡。“蒙眬”说明老乡非常感动。
第三部分(第28~31自然段):写许世友离开后给老乡留下纸条。
重点句解析:躲出去避难的群众本来是狼狈的,但进门后看到被喂饱的蚕,以及旁边剩的桑叶,还有许世友留的感谢字条,他们觉得未来有了希望,因为胜利一定是属于这样爱护他们的部队的。“紫桑葚更加鲜亮”一是因为眼睛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与光明。
1.学会本课的生字。注意“葚”是上下结构,正确读写“若有所思、舒坦、若有若无”等词语。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精神。
3.简要复述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复述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革命英雄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一 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已经初读了《紫桑葚》,你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一件事吗?(许世友)
2.通过课文后的“学习链接”,我们可以对许世友同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咱们快来读读吧。(学生自由读“学习链接”中的内容,读后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
二 结合背景,整体感知
1.这样一位将军是怎样对待普通的老百姓的呢?相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后一定会有很深的感受。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在激烈的孟良崮战役中,喂养群众家的蚕宝宝的故事。)
2.孟良崮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的战役,从1947年5月13日一直激战到16日,最终歼灭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击毙师长张灵甫,共歼敌三万二千余人。由此可见,孟良崮战役是十分紧张激烈的。许世友同志在如此激烈的战役中,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看看许世友同志是个怎样的人。
3.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许世友在老乡家落脚,并发现了老乡留下的蚕宝宝。
第二部分(第5~27自然段):写许世友让警卫员两次去采集桑叶和喂蚕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28~31自然段):写许世友离开后给老乡留下纸条。
三 掌握字词
1.学习生字。
葚:读音是shèn,不要误读为rèn。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甚。
蠕:左边是虫字旁,右边是需。
豁:这里读huō,另一个读音是huò,如:豁亮、豁达。
役:“投”去掉“扌”,加上“彳”就是“役”。
眬:目+龙=眬,组词:蒙眬。注意与朦胧区分。
蒙眬:①形容两眼半睁半闭,昏昏欲睡的样子。②形容景象模糊不清。
朦胧:月光不明。
2.解释词语。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文中指枪炮声不断。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若,好像。
肥实:肥壮。多用于口语。
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四 感悟写法,积累运用
(一)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我们学习了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谁来回忆一下?(抓住人物自身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抓住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通过环境描写体会人物。)
就让我们利用这些方法来自学课文,了解许世友同志。我们可以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作适当的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1.同学们先进行自学画批。
2.自学后可以在学习小组里和其他同学交流。
3.在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到许世友同志在激烈的战斗中还不忘关心、爱护老百姓的蚕宝宝的崇高精神。)
(二)如果要你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别人听,你准备怎样讲?
1.回忆一下简要复述的方法。(抓住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还可以先编写一个提纲,再练习简要复述。)
2.我们就自己选择的方法来练习简要复述课文。
3.指名在全班进行简要复述。
五 布置作业
1.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记住这些生字。
2.简要讲述一个你敬仰的革命前辈的故事,和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敬仰他。
教师点拨:有很多革命前辈为我们民族的解放而流血牺牲。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也教给了我们很多道理。找一位你比较熟悉、敬仰的革命前辈,讲讲他的故事,说说他都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以及你为什么敬仰他。
1.孟良崮战役是一次十分紧张激烈的战斗,它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本文作者以“紫桑葚”为题,将文章的中心用这样一个鲜明清香的物象来表现,让人回味无穷。在教学的过程中,从课题入手,搜集孟良崮战役的背景资料与之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军民之间的浓浓鱼水情。
2.课文在描写许世友给蚕喂桑叶的时候用词非常准确、生动。如:“他小心地把桑叶撒到笸箩里。蚕宝宝快速地蠕动起来。刷刷刷,绿油油的桑叶一会儿就被咬出一个个大豁口。他又抓起一把桑叶,摘下桑葚,放到旁边的一个小凳子上,再把桑叶撒给蚕宝宝。”这段话中的“小心”“抓起”“放”“再把”等词就非常准确、生动。这些词语从侧面反映了许世友对老百姓财物的关爱。让学生思考: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怎样才能用词准确、生动。
3.“吭声”“大豁口”中的“吭、豁”是多音字,读音容易读错,学生难以把握,教学时应给出指导。正确读法为:吭(kēng)、豁(huō),顺势写出另外的读音:“引吭(háng)高歌”“豁(huò)然开朗”。此外,还应注意“朦胧、蒙眬、曚昽”的用法,指导推荐词形为“蒙眬”。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2.填字成词。
硝烟(滚滚) 此(起)彼(伏) 若有所(思)
若(有)若(无)前仆后(继)大义(凛)然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地面上种着西瓜。(扩句)
(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缩句)
(3)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修改病句)
4.课文以“紫桑葚”为题好在哪里?
这样的题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紫色代表高贵,那堆鲜亮的紫桑葚不正象征了许世友司令员在生与死的炮火中,时刻不忘人民群众的可贵精神吗?这样的题目让人经久不忘,以后每当我们再次见到紫桑葚时,就会想起那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这样的题目将文章的中心用这样一个鲜明清香的物象来表现,让人回味无穷。
一 桑葚简介
桑葚又名桑果,为多年生木本植物桑树的成熟果穗。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桑葚味酸,性微寒,具有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润肠等功效。现代研究证实,桑葚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并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常吃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延缓衰老、驻容养颜的功效。
二 许世友
许世友(1906~1985),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北麻城许家洼(今属河南省新县)人。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三 孟良崮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地区歼灭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战役。此战役歼敌三万二千余人,击毙敌师长张灵甫。
教学
要求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4.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
重点
难点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
教学
课时两课时
西风胡杨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沙漠。[句导读:开篇交代了胡杨悠久的历史和生长的环境。“只生在沙漠”表明胡杨生的长环境很艰苦,是沙漠植物。][①本句指出了胡杨的哪些特征?]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②“全世界百分之九十”说明了什么?]我去过塔里木。在那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mǎ)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句导读: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胡杨林,二者相互映衬。作者运用具体数字,说明了沙漠的辽阔和胡杨林的广袤。][③“一边……一边……”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出了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主要生长在塔里木。
胡杨,是最坚韧(rèn)的树。[④本句指出了胡杨的一个什么特点?]胡杨的根茎(jīnɡ)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shì)度的炙(zhì)热中耸(sǒnɡ)立,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suǐ)的斑斑盐碱(jiǎn),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句导读:介绍了胡杨的生长特点,从中“我”感受到胡杨能适应沙漠恶劣的环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也是它能生存一亿三千万年的原因。][⑤胡杨林不怕炙热和严寒的原因是什么?]
段导读:指出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⑥本句又指出了胡杨的一个什么特点?]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yún)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⑦胡杨为“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提供保护,说明了什么?]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cuī)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⑧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指出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⑨三个“不”写出了胡杨怎样的性格特点?]在塔里木和内蒙古的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胡杨林,它们生前为保卫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⑩“它们生前……死后……”是紧扣胡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段导读:指出胡杨是最悲壮的树。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出了胡杨的性格和特点——坚韧、无私、悲壮。
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yù)文明。[说“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两千年前,西域被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qiūcí]等西域文明。[两千年前的西域的景色是怎样的?]可是,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句导读:笔锋逆转,写由于拓荒与征战,那里的水域干涸了,古老的文明也随之消失了。][西域变成沙漠的原因是什么?]
段导读:本自然段描写了胡杨的过去。
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zhēnɡ)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它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cì)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留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的沙土上,即便是入地即干,也会让这批战士继续屹(yì)立在那里奋勇杀敌。[“奋勇杀敌”这一成语说明了什么?]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kěn)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爷爷和爷爷的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è)梦。[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在说明什么?]
段导读:本自然段写出了胡杨的现在。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出了胡杨的过去和现在。
我站在这孑(jié)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上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我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无比心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我坚信”表达了什么?]
段导读:本段表现了胡杨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作者对胡杨的赞美。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会有无数声音回答:我们是胡杨![本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在表达什么?]
段导读:本段写了“我”坚信“直到某日”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大片的胡杨林依然挺立在烈烈的西风中。结尾点出了课文题目的含义。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写作者祈求上苍要给予胡杨生存的环境,让这些美丽忠直的生命永存。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课件或挂图;搜集到的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的相关资料。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西风胡杨的图片,师生谈话,认识胡杨。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会读的向同学请教,有难度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3)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西风胡杨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启发学生体会胡杨的特点。)
2.学生汇报,分享学习成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茎(jīnɡ):不要误读为jìng。
炙(zhì):与“灸(jiǔ)”区分。
躯(qū):左边“身”最后一笔不出头。
垦(kěn):与“恳”区分。
祈(qí):左边是“礻”,不要写成“衤”。
铺天盖地:布满天空和大地。形容来势迅猛,到处都是。
芸芸众生:原指世间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文中指的是后一种意思。
稍纵即逝:稍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饱食终日: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
三 深入学习,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并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汇报。
教师点拨总结: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出了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主要生长在塔里木。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出了胡杨的性格和特点——坚韧、无私、悲壮。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出了胡杨的过去和现在。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写作者祈求上苍要给予胡杨生存的环境,让这些美丽忠直的生命永存。
四 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从第1自然段中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主要生长在塔里木。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三十多万平方千米、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2自然段中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韧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找、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3自然段中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和句子(它们将……让给了……让给了……让给了……而将……留给了……)。
(4)从第4自然段中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借物寓人)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
课件或挂图;搜集到的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的相关资料。
课文重点句投影。
一 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作者笔下的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2.出示句子:
(1)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沙漠。
(2)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3)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4)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
归纳:胡杨是秋天最美、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树。
二 深入学习,聚焦胡杨的特点
1.整体感知胡杨的特点。
2.从第2自然段中体会到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1)引导学生抓住“耸立、挺拔”两个重点词语,了解胡杨在沙漠中的生存状态。
(2)抓住重点句子“它能在零上四十……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反复朗读,感悟胡杨“最坚韧”的特点。
教师点拨:教师通过激情引读,让学生从读中感受胡杨的“最坚韧”。
(3)通过“胡杨为什么能在这样残酷的气候,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这样一个问题,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从第3自然段中体会到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留给……”,体会作者反复用“让给”强调胡杨的“最无私”。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摧肝裂胆、芸芸众生、不在乎”,领悟作者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了胡杨的“最无私”。
4.从第4自然段中体会到胡杨是最悲壮的树。
创设情境,通过师生交流,音乐、图片渲染,引导学生感悟胡杨悲壮的特点,升华学生对胡杨的敬佩之情。
三 深入思考,关注胡杨的命运
1.默读课文,思考:胡杨为什么流泪?
2.拓展教材,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3.创设情景,师生对话,训练说话能力。
通过学习前面的内容,胡杨的品格已经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通过背景资料的引入,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学生能感受到胡杨流泪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师生对话的环节,让学生对胡杨流泪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对话,让学生体会胡杨的生存现状,体会作者为什么而担心,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强环保意识。
四 升华感情,祈盼胡杨永存
1.范读课文片段,定下感情基调。
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
(1)理解“祈求”是什么意思?(祈求:请求;恳切地希望得到。)
(2)思考:作者祈求的是什么?师生交流。
(3)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胡杨深深的爱。)
2.指导朗读,熏陶感染。
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上面的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环保事业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人类崇高理念和可贵品格的追怀。)
3.师生对读,升华感情。
通过师生对读,再次激发学生对胡杨的敬佩,升华学生对胡杨的情感,祈盼胡杨永存。
五 课后拓展
利用各种资源,搜集有关胡杨、塔里木、西域的信息及其他类似情况的介绍,编辑手抄报。
1.学生能通过朗读感受到胡杨的坚韧,但对于重点词语表达的意思和传递的情感可能理解得不到位,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耸立、挺拔”等感悟胡杨的生存状态,为体会胡杨的“最坚韧”埋下伏笔。
2.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尽量增加信息密度,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量,用教师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外查阅资料也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触动,为下面的教学构建良好的氛围,从而体会人类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3.课后拓展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掌握搜集整理有用信息的方法,培养忧患意识,从我做起,切实行动。
1.看拼音,写词语。
2.辨字组词。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挚爱—(热爱)屹立—(耸立)怜悯—(可怜)干涸—(干枯)
4.课文内容回放。
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再仿写一段话。
一 作者资料库——潘岳
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历史学博士,副研究员。原为新闻工作者,后任国家环保总局领导。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环保工作者的职责,使他关注胡杨命运,关注环保工作。对于祖国环保事业的忧患意识是贯穿《西风胡杨》全文的骨骼和精髓。
二 西域的地理概念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即今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地区。
三 丝绸之路
西汉初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张骞将大汉文明带到了西域,同时也将西域的葡萄、胡桃、西瓜、黄瓜和音乐、文化带回了长安,开拓了一条闻名世界的、从长安至古罗马的丝绸之路,将自古隔绝的东方和西方连接起来。
四 碱树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盐碱沙漠上,有一种胡杨树,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盐分,而后从树皮裂缝中排出碳酸钠(碱面)。当地居民把它收集起来,供蒸馒头和加工肥皂用。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习作4》备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习作4》备课教案
习作4
教学要求:
1、鼓励学生走近山川河流,“行万里路”,领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无限风采。
2、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诗意的思考,从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3、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4、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仰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名人游记,并从内容和思路上做适当的记录和摘抄。推荐文章:福克纳-《日本素描》;卡夫卡-《族途札记》;夏多布里昂-《金字塔感言》阅读要求:1,把你觉得作家描写最传神、最细致的部分反复朗读,并摘抄。2,选择其中的两篇,就文章的思路做一个提纲式的记录。
二、赏析部分作品
1、同学们,我们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不少的名人游记,有哪些收获呢?
2、请同学们从自己所读的作品中选择一篇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1)在小组里交流。
(2)大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师生共同阅读习作例文。
(1)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描写的?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就开凿在这只“大乌龟”肚子里。
(2)读了文章,你感觉到了“绝”吗?为什么?
(3)小作者重点写了哪些部分?文章是怎样抓住一个“绝”字来介绍和描写的呢?
三、指导练笔
1、同学们,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老师相信在我们如此丰富的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的习作也一定是精彩纷呈的!
2、指导学生写提纲。
提纲要求:(1)列出写作的顺序。(2)在提纲中反映出重点部分。(3)一些精彩语言。
3、交流写作提纲。
(1)在小组内交流,小组成员互提修改意见。
(2)小组推荐在大组交流、汇报。
4、学生练写习作。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练习4》备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五年级下册语文《练习4》备课教案
练习4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习惯,了解有些病句就是由于错用、漏用标点所致。
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学习欣赏自然美,学习写景的用词和方法,积累词句,丰富文化知识,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句子,看看这个句子可能会有几种意思。
(2)通过阅读,说出这个句子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出现句子意思表述不明确的原因。
(4)学生给句子加标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小芳的日记。
(2)学生试着改日记加标点。
(3)指名读出自己所加的标点,说出理由。
(4)教师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句意表述的明确,注意标点的使用。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讲明出处与阅读要点)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这个片段描绘大明湖、千佛山的景色,文字精彩大哪些地方?
(4)指名回答上面问题。
(5)小结:一边读一边体会色彩、光影的变化对写景的作用。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方法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分角色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三、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埃及的金字塔》。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矗立、埃及、智慧”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四、教学第四题
1、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世界名城的资料。
(2)让学生就其中的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名城,找寻它的雅号与城市特点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侧重的准备材料。
2、审题。
(1)复习《音乐之都维也纳》。
(2)学生说出上文在介绍时的方法和特点。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要求: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1、练习。
(1)学生分组,在小组里介绍各自感兴趣的城市。
(2)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
(3)全班同学评议:介绍的哪些地方讲得精彩?
2、反馈。
五、教学第五题。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亚、赤。
2、指导。
(1)学生读贴,小结写好“亚、赤”的要点。
(2)教师范写,讲解“亚、赤”的结构特点和写法,以及在米字格的位置。
3、练习。
4、反馈。
语文乐园三
教时
(25)
学习
目标
阅读《猫》,体会猫的性格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习
重点
体会猫的性格以及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自主阅读
(一)看图片,激发阅读兴趣
(四)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1、教师导读:那么,作者是怎样把猫的古怪和可爱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好好地品味一下老舍的语言特点。
2、指名反馈:你们发现了老舍先生语言上的什么表达特点?
(1)通过性格的截然相反比较突出猫的古怪。
(2)处处流露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3、教师: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
(1)学生反馈语句。
(2)教师根据句子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体会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课外阅读描写小动物的文章3篇,思考每篇文章的写法有什么异同,做简单的纪录。
2、抄写文中划记得词语。
学生活动
同学们再读课文,好好地品味一下老舍的语言特点。
反馈:你们发现了老舍先生语言上的什么表达特点?
学生反馈语句。
熟读课文,课外阅读描写小动物的文章3篇,思考每篇文章的写法有什么异同,做简单的纪录。
板书设计
语文乐园三
看图片学生欣赏
初读感知,把握课文条理
再读感悟,体会猫的性格
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反思
有了阅读的基础,学生能迅速地找出问题的答案。
课题
语文乐园三作文指导课
教时
(26)
学习
目标
介绍一种熟悉的动物或者植物,把熟悉的动物和植物清楚、具体地表达出来。在介绍动物或植物时能够流露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学习
重点
把熟悉的动物和植物清楚、具体地表达出来。在介绍动物或植物时能够流露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谈话,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读了《松鼠》和《猫》,你们一定喜欢上这两种动物了吧。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2、教师小结:同学们一谈到动物和植物就滔滔不绝、喜形于色,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动物或植物。
二、读提示,明确要点
1、指名读题目,其他人思考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小结。
(1)抓住特点写。
(2)写动物可以写它的外形、动作、习性等。
(3)写植物可以写它各部分的样子、习性、生长过程、用处等。
(4)可以写自己和动物或植物之间的小故事。
三、指导表达
(一)怎样写植物
1、写好植物的形态。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3、可介绍有关植物方面瘄知识。
4、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植物,可使植物更加形象、生动,语言更加鲜明活泼。
5、要真实地抒发感情。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回答。
指名读题目,其他人思考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指名反馈,学生评议。
学生自由回答,学生之镴相补充。
(二)怎样写动物
四、学生练习写作,教师个别辅导。
五、赏析、修改习作。
六、布置作业:整理草稿。
1、要抓住动物的特征。
2、要表达自己的感情。
3、语言要准确、生动。
板书设计植物:
1、写好植物的形态。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3、可介绍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
4、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植物,可使植物更加形象、生动,语言更加鲜明活泼。
教学反思
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学习效果好。
课题
语文乐园三作文讲评课
教时
(27)
学习
目标
使学生知道自己习作的优点以及缺点,以伿今后加以改正。
学习
重点
是否抓住了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你们之间的趣事来写。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进行习作讲评。
本次习作中,同学们能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来细致描写,并且还能把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趣事写具体,写出来了真情实感。表现突出的是《我家的咪咪》作者徐洋;《虎子》作者刘畅。
二、新课
请学生打开习作,细看评语。
1、指名同学读,其余的同学注意听。指出优点、缺点。
2、打开自己的习作,按老师的要求进一步修改。
三、四、自己修改习作
1、改错字。
2、改错句。
四、整理习作。
学生活动
学生评议。
学生自由修改。
板书设计
习作讲评
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反思
课题
10蒲公英不说一语
教时
(28)
学习
目标
1.识记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学习
重点
在反复诵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美妙的画面,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播放课件或图片)
同学们,你们对这飞舞飘洒的蒲公英一定不陌生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蒲公英的小诗。(
《五年级语文上4大拇指汤姆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528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