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单元教材分析】m.JAb88.CoM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勤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令人感动,引人思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单元目标】

1.正确读写25个生字,会认28个生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章,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课文,体会父母之爱,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与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个人的判断。

4.正确认识父母之爱,能写出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表达真实情感。

5.懂的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惊,让人感动

【单元重点】1.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2.正确认识父母之爱,能写出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表达真实情感。

【单元难点】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与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个人的判断。

【单元教学建议】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与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之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单元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2课时。

编辑推荐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教材特点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通过讲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展现了爱的奇迹。《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勤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我已渴望至极的《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母爱的深沉。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了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表现了父母之爱的不同方式。《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孩子感冒发烧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说明冷漠也是一种爱。

本单元这种“爱”的情感贯穿始终,父母爱的角度、方式、表现虽然不同,但都源于对孩子的爱。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发现、体会、享受、回报各种不同的爱。另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每天都被爱包围着,可他们常常忽视这些平常的爱,总是从主观的角度去认识、处理这些爱,因此在教学本组课文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主观体验,在朗读中感受爱,在辩论中明析爱,在想象中升华爱,从而学会主动去爱父母、爱他人。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阅读能力,能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侧重于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进而感悟人世间最伟大的爱。

学生在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里这方面的细节描写上比较欠缺,因此教师要利用本组教材优势,结合文本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指导和训练。在得言中得意。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反复品味,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4、在感受爱的同时学会回报爱。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感受各种不同形式的爱的真谛。

难点:

依托教材,学习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

2.搜集汶川地震中伟大的父亲图片和简单事迹。

3.学生预习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设计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的事?

3.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文中的哪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读。

二、明确目标,品读体验。

1.同学们就像刚才那样我们拿来一篇文章阅读后先要跳出课文看看作者究竟写了什么,围绕什么来写的。接下来我们要跳进每一个文字,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的。

2.静心默读关于父亲的描写,从哪些句子、甚至是哪个词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也可以做上批注。

3.交流、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重点一:

一)在语言中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父亲在挖儿子时,说话很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2.这三次回答中父亲的心情分别是什么样的?

3.采访:请问这位父亲,你当时在想什么?

4.朗读指导

重点二:第十二自然段

1.体会父亲挖的时间之长、艰难和执著。

36小时到底有多长?课文是怎样描写这36小时的。指名读。

2.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讨论.

3.从“再”中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读第一句话,读出自己的理解。

5.这是怎样的36小时,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爆炸、倒塌、)父亲依然挖了引读第一句。

2).体会父亲很坚定信念、。

同学们再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课件演示:他满脸(),为什么会这样?双眼(),为什么会这样?衣服(),为什么会这样?到处都是(),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请把你看到的父亲读出来。

3).是什么支撑这位父亲坚持36小时(对儿子的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对孩子的爱)

地震降临,父亲来到学校时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坚定站起身向学校走去,因为他说过,别人劝她离开,他失常地说:“谁来帮帮我”,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因为他坚守着一个承诺。

父亲用行动谱写了爱的诗篇,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段话吧!读第12自然段。

三、资料引入,升华情感

1.播放汶川地震中英雄的父亲图片及简介。

2.小结: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同学们,父爱如山,让我们再一次大声朗读这如山的父爱。读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直抒胸臆,体验儿子的了不起。

1、我们看到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读读了不起的儿子。

2、阿曼达哪儿了不起?

A教师随机引导: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同学们是怎样度过的?

B父亲的出现给孩子们带来了生的希望,阿曼达却放弃了,让别的同学先出去。此时,随时可能发生,随时可能,随时可能。阿曼达能这样做是因为他坚信

3.齐读23、24自然段。

二、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播放音乐:生死不离

1.被救的孩子的父母或周围的群众又会说些什么?学生动笔写。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生死不离

2这是生死离别后的重逢;这是父与子创造的生命奇迹;有爱,生命就有了希望。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一写。

三、布置作业

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我给大家推荐两篇文章《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背影》相信阅读后你会对爱又新的理解。

明确读书要求,整体感知全文

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深挖字词,边品析边想象,在想象中再现情境,在朗读中升华情感

以读代讲,突出文章中心

在真实的生活事件中感悟父亲形象

在想象中体验阿曼达的了不起

抒发情感,培养学生学有所感 学有所想 学后善写的能力。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慈母情深》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揭题,抓住题眼扣主题

1、齐读课题,读到慈母,你自然想到了什么(一句话,一个画面,一首诗,一个故事,一句名言……)

2、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起去感受一位平凡母亲的深情厚爱。

二、初读,抓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画面,初步凸现慈母形象。

1、默读,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写出了母亲的情深,找找描写母亲的几处地方,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2、你找到了哪处描写母亲的句子,

句一: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这是写母亲的样子,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瘦弱的母亲)

句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疲惫的母亲)

这是写母亲的动作、神态。

句三: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句四:母亲说完,立刻又做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忙碌的母亲)

3、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一起来说说这个故事中的母亲。老师问学生答

我想要一块五毛钱买一本我梦寐以求的《青年近卫军》,于是我来到了母亲工作的地方,在震耳欲聋的噪声中,我看到了(学生接读:句一)

我大声叫妈,我又看到了这样的母亲。(学生接读句二)

我向母亲要一元五毛钱买书,(学生接读句三)

我遭到母亲同事的指责,母亲却高兴地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说完,(学生接读:四个立刻句)

(板:动作、神态,外貌)

三、我们走进了文章,看到了一位瘦弱的母亲、疲惫的母亲、忙碌的母亲,可问题出来了,这瘦弱的母亲、疲惫的母亲、忙碌的母亲怎么让我们体会到这个深字呢?让我们再走近一点这位母亲,再近点,直至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每一处外貌、每一句话语。

(一)我们先来看看映入我眼帘的第一眼的母亲:

出示: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1、自己读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极其瘦弱)

2、一个辛苦的母亲,辛苦到了极其瘦弱。极其瘦弱到怎样?(极其瘦弱的脊背,面黄肌瘦、皮包骨头)指读。

3、知道这个极其瘦弱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吗?找到书上的一句话: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躁声震耳欲聋。”

(1)什么是震耳欲聋,关键是欲是什么意思?(马上、将要)摇摇欲坠、清脆欲滴、心碎欲绝都是这个欲

(2)震耳欲聋就是(生接),齐读,读出震耳欲聋的感觉

(3)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过吗?什么滋味?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句话。

(4)母亲工厂里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响了多久?(没停过)找出依据

(5)作者一遍又一遍提醒我们,母亲就在这样一个震耳欲聋的环境中挣钱。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4、这样一个极其瘦弱的母亲,我在梁晓声《母亲》中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出示:

“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几回回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又去上班……”

当你了解这些,再看看这瘦弱的脊背,你想说什么。

(二)一个简单的外貌描写就刻画出一位慈母的深情,那么这个情深在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中我们能否也感受到呢?我们再来看看这句。

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自己读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母亲?(疲惫的母亲)

2、谁能发现这句话的特别之处?(我的母亲,三次放在一个句末)

3、改说,比较: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再读,看看有什么感觉?

4、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你看到了怎样的背;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你看到了怎样的脸;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

5、一个疲惫的母亲深深震撼了我,当看到这样一位母亲,你心理什么感觉?

6、是啊,这样一个疲惫的母亲让我们心痛,心碎、更让我们心存敬意,因为母亲的疲惫里深藏着慈母的情深啊。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

(三)这样的句子还有一句:

A、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四个立刻又,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忙碌)读

2、为什么要连用四个立刻?换几个词好吗?难道仅仅写出忙吗?来,反复读,有什么体会?

3、这样的忙碌,这样的单调,那就是慈母情深啊。(学生齐读课题)

(四)这样的情深还在这样一个细节中.出示: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1、读读,母亲的情深在什么地方?(掏龟裂揉得皱皱)

A、龟裂的手指,手指裂开了,母亲非常的辛苦

母亲用龟裂的手指曾经还为我们做些什么?

B、这一叠揉得皱皱的毛票,母亲生病了,她舍不得买药;衣服旧了,她舍不得换件新的;手指龟裂了,她舍不得添双手套,甚至我们几个孩子想吃口肉,她都舍不得买,可今天,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母亲却拿出来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母亲是怎么拿出来的?

2、母亲为什么是掏出来的,而不是拿出来的?指名读

3、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文字,补充: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三年才回来一次。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梁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

我们上床睡觉,母亲则在床角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一针一针、一线一线缝补衣裤。

母亲一个月拼命工作,得来27元工资。分到30天,平均每天0.9元,我们兄妹五个,加上母亲共6口人,平均每天的生活费为0.15元,而一元五角就相当于我家一个人10天的基本生活费。

(1)母亲掏出来的是什么?

(2)母亲掏出的仅仅是这些吗?(母亲的心血、母亲滚烫的爱,母亲对我的期望)

一个掏字,那就是——“慈母情深”。

四、结尾

这是一位真实的母亲,这位母亲就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梁晓声的母亲。多年后,他在回忆母亲时,这样写道:她生育了我们,她就要把我们抚养成人。她从未怀疑她不能够,这是唯一的始终不渝的信念。

她奉献的是满腔满怀恒温不冷的心血供我们吮吸!母亲啊,娘!我的老妈妈!遥远的,我呼喊您一声,您可听到……

五、作业:阅读梁晓声《母亲》中的其它内容。

抓住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初步建立母亲形象,并随机纠正字音

抓住外貌和环境描写体会母亲深情

找到相关依据,并引导学生接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躁声震耳欲聋。

通过比较体会出作者的吃惊、震撼、难以置信

体会立刻的更深层含义反复,更枯燥、更单调,没有一点点变化。

原文内容的补充,感受母亲对孩子深深的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确实、誊写、自豪、敬仰、判断、出版、创作、谨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把字音读准,初步知道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将来人生道路的成功起很大的决定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2.指名读课文,解疑。

A.随机纠正兴奋誊写 腼腆一如既往等词语。

B.“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为什么要加引号。

极说明什么,透说明什么?再读题目,读出相反的语气。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画出生字,并拼读。

2、检查生字读音。

3、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读文。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引导。

四、学生质疑,讨论解疑。

1、教师提出疑问:

巴迪是不是因为父亲的批评从此不再写作了?(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老师的疑问)

2、根据学生的质疑,讨论、解疑,学习课文最后两节,完成板书。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节。

五、小结。

巴迪后来的成功,与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分不开。你们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好好翻一下回忆的匣子,准备下节课写一写。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名言大比拼。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母爱柔情似水,(父爱深重如山)。

2、揭示课题。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童年部分)

学法指导。

课件出示:

(1)、读:自由读。

(2)、勾:用“…”、“—”、“~~”分别勾画出描写母亲、父亲不同评价以及巴迪不同反应的句子。

(3)、品:从勾画的语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按学习提示,自读、品味课文1-14自然段。

交流:

(1)母亲怎样评价巴迪的诗?巴迪的反应如何?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2)听了母亲的话后,巴迪以怎样的心情等待父亲回家?

指导朗读描写巴迪心情的词语

(3)父亲怎样评价巴迪的诗?这一次巴迪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课件展示:“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我不明白,”“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指导朗读。

(4)母亲理解父亲这样做的用意吗?你理解吗?

5、小结。分角色朗读5—14小节。

四、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小结学法。

2、用同样方法自学本部分。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重点语句:

课件出示:

(1)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2)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3)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指导朗读。

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

联系实际谈谈自己体会到的父母之爱和自己打算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六)总结全文。

阳光是幸福的起点,风雨是成长的伙伴。快乐地享受阳光,勇敢地接受风雨,学会理解,懂得感恩。让我们在鼓励的呼唤中进步,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成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

整体感知全文,初步形成对文中人物的看法。明白这都源于父母对他的爱

丰富学生积累,为体会课文做好铺垫

明确本课学习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学案分析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学案分析

19.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2016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2016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通过讲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展现了爱的奇迹。《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勤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我已渴望至极的《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母爱的深沉。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了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表现了父母之爱的不同方式。《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孩子感冒发烧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说明冷漠也是一种爱。

本单元这种“爱”的情感贯穿始终,父母爱的角度、方式、表现虽然不同,但都源于对孩子的爱。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发现、体会、享受、回报各种不同的爱。另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每天都被爱包围着,可他们常常忽视这些平常的爱,总是从主观的角度去认识、处理这些爱,因此在教学本组课文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主观体验,在朗读中感受爱,在辩论中明析爱,在想象中升华爱,从而学会主动去爱父母、爱他人。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阅读能力,能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侧重于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进而感悟人世间最伟大的爱。

学生在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里这方面的细节描写上比较欠缺,因此教师要利用本组教材优势,结合文本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指导和训练。在得言中得意。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反复品味,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4、在感受爱的同时学会回报爱。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感受各种不同形式的爱的真谛。

难点:

依托教材,学习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

2.搜集汶川地震中伟大的父亲图片和简单事迹。

3.学生预习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设计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的事?

3.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文中的哪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读。

二、明确目标,品读体验。

1.同学们就像刚才那样我们拿来一篇文章阅读后先要跳出课文看看作者究竟写了什么,围绕什么来写的。接下来我们要跳进每一个文字,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的。

2.静心默读关于父亲的描写,从哪些句子、甚至是哪个词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也可以做上批注。

3.交流、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重点一:

一)在语言中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父亲在挖儿子时,说话很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2.这三次回答中父亲的心情分别是什么样的?

3.采访:请问这位父亲,你当时在想什么?

4.朗读指导

重点二:第十二自然段

1.体会父亲挖的时间之长、艰难和执著。

36小时到底有多长?课文是怎样描写这36小时的。指名读。

2.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讨论.

3.从“再”中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读第一句话,读出自己的理解。

5.这是怎样的36小时,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爆炸、倒塌、)父亲依然挖了引读第一句。

2).体会父亲很坚定信念、。

同学们再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课件演示:他满脸(),为什么会这样?双眼(),为什么会这样?衣服(),为什么会这样?到处都是(),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请把你看到的父亲读出来。

3).是什么支撑这位父亲坚持36小时(对儿子的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对孩子的爱)

地震降临,父亲来到学校时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坚定站起身向学校走去,因为他说过,别人劝她离开,他失常地说:“谁来帮帮我”,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因为他坚守着一个承诺。

父亲用行动谱写了爱的诗篇,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段话吧!读第12自然段。

三、资料引入,升华情感

1.播放汶川地震中英雄的父亲图片及简介。

2.小结: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同学们,父爱如山,让我们再一次大声朗读这如山的父爱。读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直抒胸臆,体验儿子的了不起。

1、我们看到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读读了不起的儿子。

2、阿曼达哪儿了不起?

A教师随机引导: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同学们是怎样度过的?

B父亲的出现给孩子们带来了生的希望,阿曼达却放弃了,让别的同学先出去。此时,随时可能发生,随时可能,随时可能。阿曼达能这样做是因为他坚信

3.齐读23、24自然段。

二、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播放音乐:生死不离

1.被救的孩子的父母或周围的群众又会说些什么?学生动笔写。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生死不离

2这是生死离别后的重逢;这是父与子创造的生命奇迹;有爱,生命就有了希望。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一写。

三、布置作业

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我给大家推荐两篇文章《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背影》相信阅读后你会对爱又新的理解。

明确读书要求,整体感知全文

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深挖字词,边品析边想象,在想象中再现情境,在朗读中升华情感

以读代讲,突出文章中心

在真实的生活事件中感悟父亲形象

在想象中体验阿曼达的了不起

抒发情感,培养学生学有所感 学有所想 学后善写的能力。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慈母情深》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揭题,抓住题眼扣主题

1、齐读课题,读到慈母,你自然想到了什么(一句话,一个画面,一首诗,一个故事,一句名言……)

2、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起去感受一位平凡母亲的深情厚爱。

二、初读,抓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画面,初步凸现慈母形象。

1、默读,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写出了母亲的情深,找找描写母亲的几处地方,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2、你找到了哪处描写母亲的句子,

句一: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这是写母亲的样子,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瘦弱的母亲)

句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疲惫的母亲)

这是写母亲的动作、神态。

句三: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句四:母亲说完,立刻又做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忙碌的母亲)

3、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一起来说说这个故事中的母亲。老师问学生答

我想要一块五毛钱买一本我梦寐以求的《青年近卫军》,于是我来到了母亲工作的地方,在震耳欲聋的噪声中,我看到了(学生接读:句一)

我大声叫妈,我又看到了这样的母亲。(学生接读句二)

我向母亲要一元五毛钱买书,(学生接读句三)

我遭到母亲同事的指责,母亲却高兴地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说完,(学生接读:四个立刻句)

(板:动作、神态,外貌)

三、我们走进了文章,看到了一位瘦弱的母亲、疲惫的母亲、忙碌的母亲,可问题出来了,这瘦弱的母亲、疲惫的母亲、忙碌的母亲怎么让我们体会到这个深字呢?让我们再走近一点这位母亲,再近点,直至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每一处外貌、每一句话语。

(一)我们先来看看映入我眼帘的第一眼的母亲:

出示: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1、自己读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极其瘦弱)

2、一个辛苦的母亲,辛苦到了极其瘦弱。极其瘦弱到怎样?(极其瘦弱的脊背,面黄肌瘦、皮包骨头)指读。

3、知道这个极其瘦弱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吗?找到书上的一句话: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躁声震耳欲聋。”

(1)什么是震耳欲聋,关键是欲是什么意思?(马上、将要)摇摇欲坠、清脆欲滴、心碎欲绝都是这个欲

(2)震耳欲聋就是(生接),齐读,读出震耳欲聋的感觉

(3)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过吗?什么滋味?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句话。

(4)母亲工厂里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响了多久?(没停过)找出依据

(5)作者一遍又一遍提醒我们,母亲就在这样一个震耳欲聋的环境中挣钱。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4、这样一个极其瘦弱的母亲,我在梁晓声《母亲》中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出示:

“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几回回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又去上班……”

当你了解这些,再看看这瘦弱的脊背,你想说什么。

(二)一个简单的外貌描写就刻画出一位慈母的深情,那么这个情深在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中我们能否也感受到呢?我们再来看看这句。

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自己读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母亲?(疲惫的母亲)

2、谁能发现这句话的特别之处?(我的母亲,三次放在一个句末)

3、改说,比较: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再读,看看有什么感觉?

4、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你看到了怎样的背;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你看到了怎样的脸;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

5、一个疲惫的母亲深深震撼了我,当看到这样一位母亲,你心理什么感觉?

6、是啊,这样一个疲惫的母亲让我们心痛,心碎、更让我们心存敬意,因为母亲的疲惫里深藏着慈母的情深啊。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

(三)这样的句子还有一句:

A、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四个立刻又,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忙碌)读

2、为什么要连用四个立刻?换几个词好吗?难道仅仅写出忙吗?来,反复读,有什么体会?

3、这样的忙碌,这样的单调,那就是慈母情深啊。(学生齐读课题)

(四)这样的情深还在这样一个细节中.出示: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1、读读,母亲的情深在什么地方?(掏龟裂揉得皱皱)

A、龟裂的手指,手指裂开了,母亲非常的辛苦

母亲用龟裂的手指曾经还为我们做些什么?

B、这一叠揉得皱皱的毛票,母亲生病了,她舍不得买药;衣服旧了,她舍不得换件新的;手指龟裂了,她舍不得添双手套,甚至我们几个孩子想吃口肉,她都舍不得买,可今天,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母亲却拿出来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母亲是怎么拿出来的?

2、母亲为什么是掏出来的,而不是拿出来的?指名读

3、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文字,补充: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三年才回来一次。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梁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

我们上床睡觉,母亲则在床角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一针一针、一线一线缝补衣裤。

母亲一个月拼命工作,得来27元工资。分到30天,平均每天0.9元,我们兄妹五个,加上母亲共6口人,平均每天的生活费为0.15元,而一元五角就相当于我家一个人10天的基本生活费。

(1)母亲掏出来的是什么?

(2)母亲掏出的仅仅是这些吗?(母亲的心血、母亲滚烫的爱,母亲对我的期望)

一个掏字,那就是——“慈母情深”。

四、结尾

这是一位真实的母亲,这位母亲就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梁晓声的母亲。多年后,他在回忆母亲时,这样写道:她生育了我们,她就要把我们抚养成人。她从未怀疑她不能够,这是唯一的始终不渝的信念。

她奉献的是满腔满怀恒温不冷的心血供我们吮吸!母亲啊,娘!我的老妈妈!遥远的,我呼喊您一声,您可听到……

五、作业:阅读梁晓声《母亲》中的其它内容。

抓住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初步建立母亲形象,并随机纠正字音

抓住外貌和环境描写体会母亲深情

找到相关依据,并引导学生接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躁声震耳欲聋。

通过比较体会出作者的吃惊、震撼、难以置信

体会立刻的更深层含义反复,更枯燥、更单调,没有一点点变化。

原文内容的补充,感受母亲对孩子深深的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确实、誊写、自豪、敬仰、判断、出版、创作、谨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把字音读准,初步知道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将来人生道路的成功起很大的决定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2.指名读课文,解疑。

A.随机纠正兴奋誊写 腼腆一如既往等词语。

B.“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为什么要加引号。

极说明什么,透说明什么?再读题目,读出相反的语气。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画出生字,并拼读。

2、检查生字读音。

3、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读文。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引导。

四、学生质疑,讨论解疑。

1、教师提出疑问:

巴迪是不是因为父亲的批评从此不再写作了?(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老师的疑问)

2、根据学生的质疑,讨论、解疑,学习课文最后两节,完成板书。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节。

五、小结。

巴迪后来的成功,与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分不开。你们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好好翻一下回忆的匣子,准备下节课写一写。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名言大比拼。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母爱柔情似水,(父爱深重如山)。

2、揭示课题。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童年部分)

学法指导。

课件出示:

(1)、读:自由读。

(2)、勾:用“…”、“—”、“~~”分别勾画出描写母亲、父亲不同评价以及巴迪不同反应的句子。

(3)、品:从勾画的语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按学习提示,自读、品味课文1-14自然段。

交流:

(1)母亲怎样评价巴迪的诗?巴迪的反应如何?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2)听了母亲的话后,巴迪以怎样的心情等待父亲回家?

指导朗读描写巴迪心情的词语

(3)父亲怎样评价巴迪的诗?这一次巴迪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课件展示:“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我不明白,”“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指导朗读。

(4)母亲理解父亲这样做的用意吗?你理解吗?

5、小结。分角色朗读5—14小节。

四、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小结学法。

2、用同样方法自学本部分。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重点语句:

课件出示:

(1)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2)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3)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指导朗读。

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

联系实际谈谈自己体会到的父母之爱和自己打算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六)总结全文。

阳光是幸福的起点,风雨是成长的伙伴。快乐地享受阳光,勇敢地接受风雨,学会理解,懂得感恩。让我们在鼓励的呼唤中进步,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成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

整体感知全文,初步形成对文中人物的看法。明白这都源于父母对他的爱

丰富学生积累,为体会课文做好铺垫

明确本课学习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一、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三角形的面积。

3.梯形的面积。

4.组合图形的面积。

5.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主要是增加方格纸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2.让学生会用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4. 让学生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材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安排顺序: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教材在编排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增加了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这是推导面积公式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这里适时给出了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在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分别增加了转化过程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和推导面积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估测意识、策略。

教材新增来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教学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接触到不规则图形,它们的面积无法直接用面积公式计算。那么如何估测它们的面积呢?教材安排了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树叶)面积的内容,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主题图

设计了一幅街区图。由小精灵提出观察的要求:“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引入面积计算的教学。

(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材分以下三个步骤安排。

(1)从主题图中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2)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试一试。在方格纸上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数,说明不满1格的按半格计算。完成填表后,发现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为转化作准备。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出转化思想,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教材用直观图展示了这一过程,通过观察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图示,用字母表示面积计算公式。

例1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教学中注意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三角形的面积

1. 继续用转化的方法探究。有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继续渗透转化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就能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是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转化的方法可以割补,也可以拼摆。教材通过拼摆两个同样的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推导过程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便于推导公式。

2. 推导过程学生独立完成。转化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特别要强调除以2的理解。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

3.例2同样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四)梯形的面积

1.转化的方式有多种:一种是分割的方法,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或将梯形剪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一种是拼摆的方法,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转化方法都是可以的,但其中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比较容易推导和理解,另外两种因为涉及代数式的运算,学生的推导有困难。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拼摆方法为研究重点,让学生叙述推导的过程,得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其他方法可视学生接受能力,进行介绍。

2.例3是梯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3.“你知道吗?”介绍古代割补的转化方法,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丰富学生转化的方法。

(五)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材提供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物品,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例4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由于一个组合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分解方法,也就有不同的面积计算方法,教材展示了两种方法。当然,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要让学生体会怎样分解能使计算更简便。

(六)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例5编排了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编排意图主要是:

1.培养估算意识。

教材安排了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树叶)的面积,这是估算思想在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

2.培养估算策略。

不规则图形不像规则图形,可以找到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只能估算出它的面积。而估算策略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要估计的事物找到一个适合的测量标准,然后利用这个测量标准去估计。比如,前面我们学习的长度的估计,估计学校到家的路程,可以借助步长、单位时间走的距离或者自己熟悉的一个长度等,来进行估计。这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同样也要找到一个度量的标准,根据树叶的大小,我们选择了每个小方格面积为1cm2的方格纸,当然学生也可以利用其他熟悉的测量标准来估计,比如用一个已知面积的图形(物品)来估计。

教学中,可以直接出示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来估计它的面积,通过交流体会选择测量标准的重要性。

3.体会估算方法多样。

借助方格纸估计树叶的面积,首先可以确定它的面积范围。如教材所示,分别数出满格和不是满格的格子数,就能确定面积的区间。接下来,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计,比如取面积区间的中间值;或者借助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经验,把不是满格的看作半格,估计出面积;或者把超过半格的当一格,不到半格的忽略不计(也就是四舍五入)的方法;等等,只要合理都可以。还可以引导学生:如果想估的更准确一些,可以将方格纸的每个小方格等分成更小的正方形,就能探索更接近实际面积的估计值。也就是说,选择的测量标准面积越小,得到的估计越精确。

此外,还可以将不规则图形近似看作为规则图形来估计面积,利用方格纸的刻度,找出计算规则图形面积的条件进行估算。教材也呈现了这样的方法,将树叶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来估计面积。

(七) 整理和复习

1.突出转化。

复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重点是突出转化的思想。

2.建立联系。

让学生发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当梯形的上、下底相等时就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上底为0时就成来三角形面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公式。

五、教学建议

1.经历探究过程,渗透转化思想。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2.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如计算梯形的面积,不一定要把上底、下底、高都找到才能计算。练习中就有根据上底、下底之和来计算面积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的能力,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选文别具匠心,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刚光复,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境;《最后的一分钟》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题材、体材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单元总体目标】

1.正确读写28个生字,会认2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3.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4.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1.了解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通过阅读,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单元教学难点】

1.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2.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单元教学建议】

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还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外引导学生看相关影视节目,查资料,访问老人,了解中国近代史。

【单元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首案编写:
二度修改:
《成语故事》: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个成语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推敲》: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
《嫦娥奔月》: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课文的意境美,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读书莫放拦路虎》:教育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伊索寓言》:知道三则寓言小故事,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31个生字,认读18个二类字,掌握3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熟记成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画龙点睛》,复述故事、寓言和《嫦娥奔月》
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能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4.了解《红灯记》故事,朗读唱词,体会弦外之音。
5.口语交际《学会拒绝》。。
情感目标:
1.从故事和各个寓言中得到启发和教益。
2.学习嫦娥追求幸福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2.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成语和寓言的寓意。
8成语故事
首案编写:
二度修改:
教学内容:
《自相矛盾》写的是古代一个人卖矛又卖盾,先夸卖的盾坚不可摧,又夸卖的矛锋利无比。旁边的人让他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他哑口无言。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设计意图】
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学生阅读。教学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并进行语言积累。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形象,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时,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运用情境创设法、质疑问难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创设学习环境,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形的画面、有声的情感,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成语故事的深刻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要求: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养成训练点:
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质疑问难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一则存在矛盾的广告,引导学生指出广告存在的问题,并导入新课。
2.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全班交流。
3.介绍韩非子,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人教版2017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人教版2017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第六单元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刮倒)。我从心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2、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二、理解填空。

1、第六组课文的主题是(父母的爱)。

2、《地震中的父与子》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汉林),故事发生在(洛杉矶)(地名)。父亲经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也是儿子在恐惧和黑暗中信心和力量的源泉。

3、《慈母情深》的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课文中的“我”拥有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青年近卫军》。现代诗《纸船——寄母亲》的作者是(冰心)。

4、《“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

5、世界著名漫画集《父与子》的作者是(德)国的(埃·奥·卜劳恩)。

三、日积月累。

(关于诚信、孝敬、立志的名言警句)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huán桓宽)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教材解读

【单元整体概述】

第六单元由一首律诗和两篇叙事文章组成,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军人的风采。前两篇课文都是写长征的,歌颂中国工农红军的崇高精神,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后一篇是讲人民解放军如何与洪水作斗争的,表现了新时期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形象。

《七律长征》这是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10月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壮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途中过草地时,彭德怀为了解决红军战士的断粮问题,忍痛下令枪杀自己钟爱的坐椅大黑骡子的事,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以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大江保卫战》这是一篇充满激情的通讯,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3、学习运用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激发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以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5、口语交际:影视剧评说。大胆与别人交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6、习作教学: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单元课时安排】

《七律长征》2课时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2课时

《大江保卫战》3课时

《习作6》2课时

《练习6》2课时

单篇教材解读

第20课《七律长征》

【文本解读】

《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一首律诗。以囊括宇宙、包容古今的巨人的心灵总揽长征,仅用56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所遇到的千难万险以及表现出来的英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4联8句,首联以“不怕难”为纲,开宗明义就把全篇的中心思想鲜明地揭示出来。长征的“难”,确实是历史上未有的,对于这些困难,红军是怎样对待的呢?简单的两个字“不怕”!第二句又加深了一层,红军面对“万水千山”不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在眼里是“只等闲”。颔联紧承“千山”,把五岭、乌蒙这有代表性的难关极力往大处说——“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把红军的看法极力往小处说——“腾细浪”、“走泥丸”。愈说得大,愈见“远征”之难;愈说得小,愈见“红军不怕远征难”。颈联紧承“万水”,在表述上与颔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尾联以“尽开颜”作结,上文历尽艰险,有惊心动魄之观,到此一片欢腾,一片欢笑,红军的快活而又自豪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四联衔接紧凑,结构严整,叙述的次序完全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勾勒出一幅红军万里长征行军路线的示意图。

教学中要紧扣文章主旨,把文中诗句的讲读、课后练习的设计和课外收集的长征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情境的创设、语言的品味和朗读的训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学生学什么】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我们怎么教】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

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请注意加线的字的读音,谁来试试。(生读诗歌,评价)

师: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评评。(师范读)

小结:谢谢同学们的夸奖。其实这首诗并不难。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4、6、8行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哪些字是韵脚?听一听范读,自己再读一读。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二)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边读边思考。质疑。

师:同学们都是爱思考的孩子。我们既要敢于质疑,更要善于解疑。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吗?

三、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指导背诵

(一)出示学习提示:

(1)悟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说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师提示学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碰到问题就查资料或问别人,自己应该先想一想,一猜,可能是这个意思,可能是那个意思,然后再通过查资料或问别人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这叫--猜读法)

(3)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合作交流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

2交流理解,读中悟,悟中读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学懂了一字说一字,学懂了一词说一词,学懂了一句说一句,各抒已见。

生:(汇报学习体会)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说说自己的理解。抓住诗句中的词语“万水千山”“远征难”。“不怕”和“只等闲”理解。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腾”能否换成“流”呢?“走”能否换成“跋”呢?

指导、练习朗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质疑:为什么说“金沙水暖,大渡桥寒”呢?)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图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单元分析》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单元分析》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四个部分。它们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的。这是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也是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把不规则的平面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平面图形来计算,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的认识及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空间观念和直观几何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学习本单元之前,他们在生活中积累了有关图形认识和图形测量的经验,再加上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此,学习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数、剪、拼、摆等操作活动中,完成对新知的构建。所以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操作中学习新知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切忌由教师带着做。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接下来学习圆的面积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相应图形的面积;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在推理公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计算公式的过程。

问题解决:能用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思考、比较、推理和概况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划分】 9课时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

2.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

3.梯形的面积………………………………2课时

4.组合图形的面积…………………………2课时

5.整理和复习………………………………1课时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人教版)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人教版)

生字词语

驿yì差chāi 故伎jì重 心急如焚fén 灼zhuó痛 赫hè赫有名 猝cù死 

陷阱jǐng逆nì耳 铤tǐng而走险郭guō氏 赐cì予 抢劫jié 

憧chōng憬jǐng 署shǔ名烽fēng火戏诸侯hóu 报刊kān 基础chǔ 

警惕tì奴nú役 束缚fù 瞳tóng孔深渊yān 毒dú害 瘫tān痪huàn 

珊珊shān来迟 宠chng妃fēi 褒bāo姒sì昏庸yōng无能 侵略lüè 

陇lǒng头人 肋lèi骨 硫liú酸 刑xíng法 

绘声绘色灵机一动 头晕眼花 一落千丈 源远流长 人才辈出 按兵不动

多音字

驿差chāi 差chā错 方便biàn头晕yūn眼花发fā现 新鲜xiān

差chà一点 参差cī便pián宜红晕yùn头发fà 鲜xiǎn见

形近字:

烽(烽火) 署(署名) 灼(灼痛) 刑(刑法) 惕(警惕) 拙(笨拙)

锋(雷锋) 暑(暑假) 钓(钓鱼) 刊(报刊) 赐(赐予) 础(基础)

焚(焚烧) 奴(奴役) 阱(陷阱) 憧(憧憬) 动(运动)

禁(禁止) 如(如果) 进(进步) 撞(撞车)劫(抢劫)

近义词

按兵不动(按甲不出)凝视(凝望)心急如焚(心急如火)憧憬(向往)

词语搭配

昏庸无能的周幽王 胜利的消息 万里之外的友人 神奇的魔术师 

寂静的图书馆痛苦的感觉 不争的事实 美好的未来 

蔚蓝的晴空 新鲜的空气 

点燃烽火 传递信息 增强信心 送去问候 提出计划制作邮件 

造就人才 调整心态 利用资源 束缚心灵 告别网吧 治理污染 

阅读报刊奠定基础 皱了皱眉头

感到自豪 一刻不停地跑 快速地增长

词语意思:

绘声绘色:绘:描绘,描摹。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一落千丈:原指琴声陡然降落。后用来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心急如焚:焚:烧。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灵机一动:在苦思冥想之下,突然来了灵感,知道怎样去做。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理解课文

《古代传递信息故事》让我们知道古代采用烽火、人报信、漂流瓶等形式,尽管也能传递信息,毕竟速度太慢,有时还会误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让我们知道信息传递的发展变化过程:古代,依靠驿差长途跋涉;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现代,电报、电话;当代,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现代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神奇的电脑魔术师》让我们知道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它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声音、图像等信息。

研究报告分四部分: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

背诵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代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赠范哗》晋代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人物:北宋女词人李清照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 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

 唐太宗李世民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 

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

一、本单元教材解读。

主题:【亲情依依】——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

第五单元由3篇叙事散文《爱如茉莉》、《月光启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和1篇说理文《谈礼貌》组成,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另包括一次习作和一次练习。

《爱如茉莉》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学本组课文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胆地把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习作五:请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写出一两个事例,要写真事,讲真话,题目自定。

练习五: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项目,内容包括语文于生活、诵读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感悟作者的感情,并得到美的熏陶。

5、能选择一两个具体事例来写身边的一位小能人。

三、时间安排:

《爱如茉莉》2课时

《月光启蒙》2课时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2课时

《谈礼貌》2课时

《习作5》2课时

练习5》2课时

16爱如茉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4、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三段,通过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什么是真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2、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

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和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共5条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诵读积累

1、朗读全文,整体回归。

2、出示小诗,练习诵读。

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

爱是妈妈羞红的脸,

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

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

爱是轻轻的叮嘱,

爱是心情的坦然,

爱是亲密的牵手,

爱是阳光的恬淡。

爱是真诚理解,

爱是沟通无限,

爱是会心一笑,

爱是温情款款。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17月光启蒙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第一段(1~5):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6~13):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14):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课时安排:

制订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一课时

“有趣的汉字”分组活动二课时

阅读《仓颉造字》二课时

“我爱你汉字”分组活动三课时

“我爱你汉字”全班交流 二课时

阅读《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二课时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学习目标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4、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能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5、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培养独立、合作的探究意思。

2、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学习,学会搜集相关资料,增进对汉字的了解,增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相关的教学挂图、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关于汉字的资料.

教学课时

十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导语: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打开书第76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板书课题“遨游汉字王国”)

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第78~83页,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4”,感受汉字的神奇吧.

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b.除了上述四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关于字谜:请学生先独立猜出谜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汇报.

b.关于《有趣的谐音》:

师:课本中例举了几种有趣的谐音?(答:歇后语和笑话.)

师:能说出哪些字是字谐音吗?

c.关于《仓颉造字》:学生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传说.

d.关于《“册”“典”“删”的来历》:学生读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然后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汉字的来历.注意检查几个生字的读音.

总结拓展,激发学生探究

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汉字的有趣.的确,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进一步学习汉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利用这些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二课时

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引语: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开展活动来进行综合性学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好综合性学习呢?

提示: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第77页.

学生自由读第77页上面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a.指名读“活动建议”.

b.汇报读懂的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注意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

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第三、四课时

(说明:在确保活动中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师要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第五课时

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汇报大家开展活动的情况.

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字谜大擂台.

a.教师引言:首先,我们从汉字的猜字谜开始.同学们,大家在课外一定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现在,我们要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大家准备好了吗?

(活动说明:教师事先将学生收集和编写的字谜和谜底集中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必答题、抢答题若干道,分别用不同的信封装好,以便主持人活动时使用.)

b.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全班分成四个活动大组.将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每个组人数尽可能相等.

(2)在班级中选出一位活动主持人,五位裁判员,一位记分员.

(3)必答题每题5分.答对加5分,答错不扣分.

(4)抢答题每题8分.答对加8分,答错扣8分.

(说明:教师根据活动的效果和学生人数进行控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c.交流体会,感受乐趣.

活动结束后,可以请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和自己的体会,也可以介绍自己在收集字谜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谐音俱乐部.

a.教师谈话:刚才我们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字谜大擂台,大家不仅通过猜字谜积累了汉字的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进人我们的谐音俱乐部,再次享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b.互动游戏.

(1)歇后语:一学生说自己搜集的歇后语前半句,指名其他人说其中的谐音字.

(2)古诗:一学生读自己搜集的古诗,指名其他人说后半句.

(3)对联:一学生说自己搜集的对联上联,指名其他人说对联下联,并说出其中的谐音字.

(4)笑话:一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笑话.其他人说为什么好笑.

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实践

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充分感受到汉字的无穷乐趣.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学习的主人.课下,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的字谜,有趣的谐音现象整理归类,还可以在教室里出一期黑板报.

总结全课

同学们,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制订活动计划,我们还通过搜集大量的学习资料,感受到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我们的收获真大.大家还想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吗?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六、七课时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进行了第一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

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

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资料,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多地了解汉字.那么,在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本的第85—90页的“阅读

材料”.

整体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教师谈话:首先,让我们阅读“阅读材料l一7”,具体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

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7”,想一想这7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

b.除了上述7个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关于《汉字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

b.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讨论.

c.关于《一点值万金》:先由学生自读,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d.关于《街头错别字》: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出示的街头标牌,说一说哪些字错了,并给予改正,然后对自己的作业本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学互查.)

e.关于《赞汉字》:学生自由读一读.

f.关于《书法作品赏析》:学生仔细观察两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

g.关于《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1)教师谈话:这是一篇很有感情的文章,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在遇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主读文章.

(3)检查课后生字表中生字掌握的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将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作者热爱汉字的感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点.

(6)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下来.

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教师总结:通过上面“阅读材料”的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更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大家在学习中有了很多收获.

布置任务:下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方面的内容,制定活动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

活动.

第八课时

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引语:同学们,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看一看第84页.

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第84页的“活动建议”.

(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指名读“活动建议”

.b.汇报活动的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做适当调整.)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第九、十课时

(说明:因为要进行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同时为确保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教师要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所以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第十一、十二课

激趣谈话,明确任务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汉字历史和文化的资料,在活动中一定有不少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首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打算怎样汇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评点.

(说明:若学生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教师可以予以采纳;若没有,则按照如下建议进行.)

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小小展示台——汉字历史大揭秘

a.教师引导:同学们,汉字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其问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下面请大家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拿出来和其他同学一同分享.

b.分组交流,共享资料.学生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介绍,介绍完后,大家可以互相传看.

(说明:学生提供的材料最好是多种多样的.如,有一般文本的文字、图片的,有在网上搜集到的电子文本,也有口头介绍的……)

C.全班汇报展示.由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

小小故事会——“一字之差”的教训

a.教师引导:正确使用汉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字值万金”的教训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教训还有很多很多.通过前一段时间的活动,相信大家一定搜集到不少这样的事例吧.

b.组内互说,推选代表.

C.说说听完故事的体会和感受.

小主人在行动——我为规范用字出点力

a.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的综合性学习计划中,安排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活动.大家是如何开展这一活动的呢?请每个组的组长汇报一下活动开展的情况.

b.组长汇报活动开展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和评价.

C.教师小结,并提出展示社会调查成果的要求:

(1)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打算怎样汇报.

(2)然后进行合理的分工.

(3)在小组内进行预演.

(4)小组合作在全班汇报.

教师提示注意的几点.

展示的形式要多样.

实物类:书籍报刊、小型招牌广告、商标……

照片类:大型招牌广告、大型商品的商标、各种食物菜谱、各种商品信息……

记录类:电视字幕、各种公文、信函……其他.展示的内容要全面.

不规范的字与规范字对比表.

简单的调查报告.

给有关部门的建议书.

有关部门的回信或答复书.

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

a.同学们,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历来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喜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喜欢书法艺术的人数不胜数.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我们将举办一次书法作品展览.看,我们的教室被大家布置成了书法艺术的殿堂.大家可以自由参观.

b.教师提出参观要求.

(1)参观时,注意言行文明,不要拥挤,不要大声喧哗.

(2)参观时,注意认真欣赏,了解各种书法艺术的特点.

(3)参观时,可以向班上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请教练字的方法.

C.学生进行参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总结回顾: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希望大家把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

拓展延伸: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科技之光”,有三篇课文组成。一篇是通讯报道,两篇是科普性说明文。《梦圆飞天》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课文以“孪生兄弟”这一亲切有趣的表达方式阐释了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神奇的克隆》以浅显的话语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2.积累辨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4.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5.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三)单元学期分析:本次教学要注重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上要引导朗读,让学生充分投入激情朗读,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涵。

(四)教学建议 

《梦圆飞天》引导学生对“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几个场面的感受,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神奇的克隆》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习作2在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练习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象。

6.梦圆飞天

首案编写:陈娟

教材简析

这是一则通讯报道。作者饱含激情,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抒发了中国人民梦想成真的壮志豪情。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首先,文章具体描写了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情景;其次,写了发射前倒计时的情景;最后,写了发射成功后的情景。

二是文章成功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分别描写了送行、发射、问候三个不同的场面。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发挥了作用。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具体场面的感悟和理解上。一方面搞清楚文章描写了哪些场面,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场面来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但是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杜绝生硬的“写作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互动过程中逐步感悟场面描写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法学法:在读中感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抒发自己对“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

(1)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教师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479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