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7五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苏教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17五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苏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017五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苏教版)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读准字音。

苍劲(jìng)刚劲(jìng)劲(jìng)敌干劲(jìn)云锦(jǐn)芬(fēn)芳

二、课文填空:

1课题的含义是(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

2、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们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A,这段话既是文章的(开头),也是文章的(结尾),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神奇,召唤着人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开头和结尾运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作用是(使全诗首尾呼应、节奏鲜明、结构严谨)。

C,这段话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为什么?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

(答:因为大自然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绿色的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同时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活力,所以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喜欢这样的课本,因为大自然中隐藏着许多奥秘,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收获。)

3、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热切地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走进自然,探索自然),鼓励我们(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三、拓展练习:

1、描写自然风光的成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湖光山色、水平如镜、波光粼粼、连绵起伏、波澜壮阔、草长莺飞、风和日丽、绿草如茵

2、仿写诗句: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小鸟说):(飞翔吧),(飞向辽阔的天空),(展示少年的才华)!

(沃野说):(耕耘吧),(付出辛勤的汗水),(收获甜蜜的果实)!

3、学完这课,你想到了那些名言?(实践出真知;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装满昆虫的衣袋

一、读准字音。

载zǎi(三年五载、刊载、记载登载)载zài(装载、满载而归、怨声载道、载歌载舞、下载)

恶ě(恶心)恶wù(可恶、厌恶、深恶痛绝)恶è(凶恶、险恶、恶劣、罪恶、无恶不作)

着zhuó(着手、着落、附着、着陆、衣着、不着边际)

着zháo(着急、着凉、着火、着慌、睡着)着zhe(笑着)

鸟栖(qī)虫居蠕虫(rú)鼓鼓囊囊(nāng)

二、课文填空:

1、课文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重点叙述了(捉纺织娘和捉甲虫而被责备)两件事,告诉我们(从小就应当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

2、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装满昆虫的衣袋”最能集中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珍爱,懂得一个人只有执著追求,才能在他从事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

3、读了《装满昆虫的衣袋》你懂得了什么?

我懂得了(1)一个人有执着的追求,才能获得成功。(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拓展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甜滋滋:香喷喷、水灵灵、白花花、湿漉漉

鼓鼓囊囊:勤勤恳恳、支支吾吾、吞吞吐吐、风风雨雨

鸟栖虫居:龙吟虎啸、龙腾虎跃、狼吞虎咽、龙飞凤舞,兔死狐悲

2、颁奖词:法布尔,一个从小就迷恋昆虫的人,对科学、自然的热爱,执着追求的精神引领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昆虫学家,写就一部宏伟诗篇《昆虫记》。

3、含有动物的佳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6、变色龙

一、读准字音。

伺(sì)机刹(chà)那间霎(shà)时间棕(zōng)色

似(shì)的似(sì)乎相似(sì)似(sì)睡非睡

二、课文填空:

1、变色龙,学名(避役),因为它能够(根据环境迅速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求得自身的安全,所以俗称变色龙。

2、本文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应当(保护动物)。

3、简要的介绍一下变色龙。(变色龙会变色,外形奇特,一目二视,捕食神速)。

三、拓展练习:

写出表达“看“的词语:窥探、观望、凝视、眺望、端详

写出表示时间快的词语:刹那间、顷刻间、霎那间、一瞬间

写出含有动物的成语:、鼠目寸光、鸡飞狗跳、画蛇添足,龙腾虎跃、鹤立鸡群

7、金蝉脱壳

一、读准字音。

壳qiào(地壳、金蝉脱壳)壳ké(贝壳、核桃壳、鸡蛋壳)

钻zuān(钻研)钻zuàn(钻石)

二、课文填空:

1、金蝉脱壳,本义是(蝉脱去幼虫时的壳,变为成虫)。后来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2、《金蝉脱壳》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事物)。

三、拓展练习:

1、照样子写词:

枝繁叶茂:桃红柳绿、风和日丽、山清水秀、风平浪静、草长莺飞

2、当你阅读“金蝉脱壳”的具体过程时,一定被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吸引了吧。那你想到那些名言呢?(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知识积累:三十六计(部分)

瞒天过海、围魏救赵、暗度陈仓、隔岸观火、偷梁换柱、金蝉脱壳、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打草惊蛇、釜底抽薪、空城计、连环计、苦肉计

练习2

仿写句子

1.大自然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滴水可以穿石,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那是在启示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苍翠的青松在雪中挺立,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勤劳的蜜蜂辛勤采蜜,那是在启示我们要无私奉献。

2.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3.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好比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书籍好比一叶扁舟,它能载着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书籍好比一盏明灯,它能指引我们踏上前进的方向。

书如甘霖,滋润着我们久旱的心田;书如春风,驱走我们心灵的严寒;书如方舟,渡引我们脱离灾难。

4.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沉醉其中;语文是意境深远的画卷,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5.金钱能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金钱能买来书籍,却买不来知识;金钱能买来玩具,却买不来快乐;金钱能买来化妆品,却买不来青春;金钱可以买来名贵的钟表,但买不来宝贵的时间;金钱可以买来美味的佳肴,但买不来好的胃口;金钱可以买来名贵的补品,但买不来健康的身体。

扩展阅读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慈祥(详)、境(竟)遇、欺(期)凌、衰(哀)老、低(底)头折节、风欺(期)雪压
2、易读错的字词:
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钟山之隔数重(chóng)山那畔(pàn)行聒(guō)碎秉(bǐng)性朦(méng)胧婀(ē)娜(nuó)多姿波光粼(lín)粼干涸(hé)
点缀(zhuì)螃(páng)蟹(xiè)唱和(hè)潺(chán)潺流水
分(fèn)外抹(mā)净低(dī)头折节
3、易混淆的形近字:
祥——详衰——哀欺——期低——抵陵——凌——绫
洛——络逾——瑜——喻——榆魂——魄腮——鳃
谓——猬侨——娇——矫
4、应掌握的词语意思:
不甚在意:不太在意。
玷污:弄脏。
大抵:大多;大都。
折节:屈服。
隆冬:冬季最冷的时候;深冬。
眷恋:怀念,留恋。
潺潺:指流水的声音。
婀娜:形容姿态轻柔美好。
粼粼:形容水很清澈的样子。
干涸:本文指小溪枯竭。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本文指小溪使家乡的风景更好看。
守望相助:为防备外来的侵害,相邻各处协同守卫瞭望,遇警互相通报支援。
5、日积月累:
(1)课后日积月累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意思是:在空旷的天宇之下,我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这句诗中的游子指的是李白。所谓“浮云游子意”,人们拿浮云比游子,是说他们的行踪都是飘浮不定的。这句诗的意思是:浮云整日地飘来飘去,远去的朋友已好久没有相见了。可以看出诗人心中充满思念和惆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意思是:他乡的树已经落叶了,夜里,在寒冷的灯光下,也是飘泊他乡的孤独的人啊。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意思是:如果明月有情的话,它应该认识我啊,因为每年我们都能在他乡相见。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意思是:家乡只在我的梦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你看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去的呢?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意思是:记不清江南的梅花开了有多少次了,离开家乡的我已是双鬓斑白了。
(2)本单元佳句
①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②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③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引导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6、课文背景资料
(1)《泊船瓜洲》:
①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临川(现江西抚州市)人。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后来两次做过宰相。王安石执政后,积极推行新法,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以增加国家收入,加强国防力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坚决反对,新法最后归于失败,王安石也被迫辞职,于1086年死于南京。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和散文都很著名。他的诗风格雄健,语言精炼,常用散文句法入诗。
②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从江宁(今南京市)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京(今河南开封市)任职。船过京口时,与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然后横渡长江,停船在瓜洲。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而位于江宁的家,因为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
(2)《秋思》: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3)《长相思》: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
二、课内精读课文重点内容:
1、《古诗词三首》:
(1)《泊船瓜洲》:
①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②从“只”“又”“何时”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③从表达上体会“绿”的巧妙之处在于: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2)《秋思》
①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②从“意万重”“复”“说不尽”“又开封”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长相思》
①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②“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③“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4)表达方法异同:
课题
相同点
不同点
泊船瓜洲
都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侧重于写景抒情
秋思
侧重于叙事抒情
长相思
写景与叙事相结合抒情
2、《梅花魂》
(1)梅花魂。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①本段通过对外祖父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分外珍惜。
②本段通过“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是对比描写,也写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分外珍惜。
(3)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①这一大段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这里不乏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②本段共有三层意思: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花;中华民族有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三、本单元的主要表达方法: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1、借景抒情,如《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2、叙事抒情,如《秋思》《梅花魂》一课中写了五件小事,有的直接表达这种感情,如,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有的间接地表达这种感情,如,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1、口语交际:
①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浓浓的乡情”。
②本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借助策划活动,学习怎样和别人围绕着一个话题来讨论,商量出一个结果。
③本次口语交际的前期准备:一是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乡情的诗词、歌曲、文章等,二是加深对课文内涵的体会。
④本次口语交际的注意事项:策划这次活动,学生重点讨论的问题是活动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要积极地参与,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还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2、习作:
①习作主题:二十年后回故乡
②习作要求: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回忆课文中学过的表达方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③习作指导: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需要教师用情感去点燃情感,用变化去促成想象,开启思路。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家乡二十年前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或请学生通过采访家长来完成这一体验;再比如,教师可结合诗人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让学生体会又见家乡时感受到的人事的变化;学生有了表达欲望之后,要引导学生具体想象,从哪些方面来写;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要结合一两个学生的发言,相机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选择材料,起到示范作用;在学生写之前,提醒学生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④应避免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发挥自己的想象时要合理,不能漫无边际的严重脱离现实基础之上的想象。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二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二
日积月累
这首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风的不同特点,诗句的意思浅显易懂。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自读这首诗,将其读通顺后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课外书屋
1、围绕本单元内容推荐著名科普读物《森林报》、《笔记大自然》、《比安基动物小说》、《森林报》、《自然珍藏图鉴丛书》、《恒星与行星》、《昆虫记》、《笨狼旅行记》及其他一些科普名著。
2、情感价值目标: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通过组织读书交流会、评选“我最喜欢的科普读物”等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还可以在班里建立一个科普读物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科普读物带到学校来,与其他同学共享。
第四单元词语盘点、日积月累
词语盘点:熟读熟记读读写写和读读背背,易错字写一写。如:捕捞辉映剧烈沮丧告诫分辨争辩小心翼翼等
日积月累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一句汉族谚语,意思是说,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意思相近的谚语还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路在人走,事在人为”“不怕无能,只怕无恒”“有志者,事竟成”等。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欲,想。究竟,结果,原委。留心,注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把事情(问题)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观察。这句话点明了平时养成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虚心,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自满,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这句话的意思是:虚心能帮助你把许许多多的事办成功;而自以为是,骄傲自满,那十件事可能会有九件办不成,也就是说事情办成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这句话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虚心学习的重要。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滴水,一滴一滴往下落的水。功,功夫和力气。自然,理所当然。这句话说的是:滴水可以穿石,只要有恒心,不怕花时间和力气,坚持下去,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锋,锋利。磨砺,摩擦使其锐利,比喻磨练。苦寒,极端寒冷,严寒。这句话的意思是:宝剑的锋利,需要经过反复磨砺,梅花的清香是经历了严冬的考验才释放出来的。人要成材,事要成功,都得付出代价,经历考验。和这句谚语相似的还有:“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等。
同学们应该在背诵默写的基础上会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如:大书法家王羲之七岁时就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每次练完字都要到水池里洗毛笔,坚持练了两三年,结果水池变成了墨池,他写字的技巧也日渐娴熟,但他还是坚持不懈地练字,最后终于成了颇负盛名的大书法家。这个事例说明什么?用一句谚语来说就是“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也可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四单元讲读课文复习 (《钓鱼的启示》、《落花生》)
13、钓鱼的启示
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体会到两层意思。第一,父亲也很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鱼是那样的大,“我”平时虽然经常跟父亲去小岛钓鱼,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鱼是那样的可爱,鱼鳞在“银色的月光下”闪闪发光,还“轻轻翕动着”鱼鳃,父亲和“我”一样喜欢并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第二,正因为大鲈鱼这么漂亮可爱,所以从情感上说父亲也舍不得放掉它,“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是因为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
②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沮丧”:灰心失望。当年那件让孩子“沮丧”的事,与后来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句子“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来理解。懂得这一点很不容易,也许花了数十年时间;懂得这一点又很了不起,他能让人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我──这是他后来能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对父亲从小严格教育的最好回报。
③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比较难懂,需要引导联系实际。诱惑人的“鱼”: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
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理解这句话要联系课文内容。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之难,实践道德,放掉到手的鱼,就需放弃个人利益。
对词语的理解。
涟漪:细小的波纹。
小心翼翼: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翕动:翕,收敛。(嘴唇)一张一合。
皎洁:(月亮)明亮而洁白。
乞求:请求(对方)答应。
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解。
诱惑:吸引。
抉择:挑选,选择。
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15 落花生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
对句子的理解。
①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是父亲对花生的第一次议论。“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这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②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当然更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外表美毕竟不能与内心美相提并论,更看重的当然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的人更难,但如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
③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受到的感悟。作者当时虽然年纪还小,但从父亲对花生的评议中,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而有没有实际用处,主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对词语的理解。
开辟:开拓发展。课文中指把原来荒着的地,开垦出来。
翻地:用工具把土翻松。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农作物成熟时,收取果实。也用来比喻心得、战果,课文中指前者。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第五单元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分为“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部分,同学们一定要熟读课文。
以下资料可以阅读:
猜字谜主要有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干”字,加上河的边上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合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比如,“客满”猜一个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猜谜的时候,常常要把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这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歇后语可以分为喻意性和谐音性两类。教材中出现的是谐音性歇后语。它们的特点是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如,“孔夫子搬家”我们会想到他有很多书,而“书”跟“输”同音,所以隐含“净是输”的意思。用这个歇后语来形容比赛或战斗老是失败,幽默诙谐。古诗中有时也运用谐音达到一语双关的表达效果。《“枇杷”与“琵琶”》则告诉我们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闹笑话。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甲骨文最早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出土,1899年才被学者发现,1928年后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十余万片。这些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商王朝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有关的记事文字。是殷代到纣亡273年间的遗物,日前成为研究商周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4500个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文字中有大批的形声字,尽管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但从可识的文字可以看出,甲骨文是相当进步、且十分完备的古文字体系。近年来在陕西等地,也发现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文。
在几千年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为了记录语言、相互交际的需要,人们在不断地改进着汉字的书写形体。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体,字体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主要指小篆)、隶书和楷书。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
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削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4.隶书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形成构字的元素──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今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也称今隶)。汉隶书写风格多样,一种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一种以圆笔为主,如,《曹全碑》。
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章草中还保留隶书的波磔,以杜牧《急就章》为代表。今草将隶书的偏旁结构、象形性消失,由于它笔画相连,越发展越潦草难认,不合楷模,所以渐渐由实用转变为书法艺术了,如,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代张旭的狂草等。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至今成为汉字通用字体。从书法艺术上看,以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主,形成不同风格的楷书大家。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既不像草书潦草,也不像楷书工整,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认得清。是人们常用的手写体,它和楷书一样并行使用至今。
从以上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
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体现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
书法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审美取向、艺术气质关系最为密切,是书法家对艺术个性追求的结果。
书法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也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这也是数千年历史积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反映,体现在线条中的微妙之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等。著名行书字贴。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浙江绍兴)兰亭“修禊”时所作的诗序。相传的本子共28行,324字。唐代《兰亭序》为太宗所得,推崇王羲之为书家代表。由于《兰亭》出得最早,在它之前的行书没有传下来,《兰亭序》排在历代法书的前列,且书法艺术最高,因此,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柳公权《玄秘塔碑》。全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楷书四大书体之一。唐会昌元年(公元841)立碑。碑文28行,每行54字,共计1512字。碑书字体严谨,用笔干净利落,瘦劲俊丽。历代学楷书柳体字的人,多以《玄秘塔碑》为范本,此碑影响很大。
字谜一组
1.一点一横长,一撇向西方,并排两棵树,栽在石头上。(磨)
2.二十四小时,莫当日字猜。(旧)
3.一个字,两张口,下面还有一条狗。(哭)
4.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两边一起看,脚踩万里沙。(驼)
5.一阴一阳,一短一长,一昼一夜,一热一凉。(明)
6.高爷爷的头,李爷爷的脚,郑爷爷的耳朵。(郭)
7.有水可养鱼虾,有土可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马走遍天下。(也)
8.一点不出头。(术)
9.十字尾巴弯弯,算算数目少三。(七)
10.十个哥哥力量大,一切困难都不怕。(克)
11.多出一半。(岁)
12.一只小帆船,载着一粒米,向东又向西,不知到哪里。(迷)
13.三面有墙一面空,一个小孩坐当中。(匹)
14.一人住在山旁边,从来没有见过面。(仙)
15.再会。(观)
歇后语
飞机上吹喇叭──想(响)得高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老虎拉车──谁敢(赶)
膝盖上钉掌──离题(蹄)太远
骑自行车下坡──睬(踩)都不睬(踩)
第六单元知识梳理
一、基础知识
1、易错字
爆(右下易写成水)颤容易写错墟(右下为“业”)
誊(上边是两横)谨(右下三横)慎(真里面三横)
2、易错读音
混(hùn)乱“混”易读错为hún
瓦砾(lì)“砾”易读错为lè
颤(chàn)抖“颤”易读错为zhàn
歧(qí)途“歧”易读错
3、多音字
混hùn(混乱)
hún(混浊)
4、难理解的词语
17课: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希望。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19课:腼腆:本课指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得意扬扬: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的样子。
一如既往:跟过去一样。
灵感: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想法。
源泉:泉源,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
歧途:错误的道路。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5、日积月累
(一)单元中的日积月累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好词积累
混乱安顿昔日废墟坚定挖掘绝望
叹息悲痛颤抖拥抱糟糕确实自豪
誊写敬仰严厉灵感源泉歧途谨慎
把握极端龟裂腼腆打蔫艰涩拖沓
欢声笑语破烂不堪满怀信心一如既往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大吃一惊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来日方长
忐忑不安聊胜于无失魂落魄按图索骥忐忑不安
(3)好句积累
17课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18课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19课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誊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画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20课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了自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6、课文的背景资料
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 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断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0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利用地震前动物、地声、地光、水位、水质等客观存在的宏观前兆现象,观测其异常变化,为临震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关于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震区群众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这是震区人民群众在监视预报地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地震越大,越是临近地震发生,动物异常的反应就越明显。因此,既要发现动物异常,又要进行分析鉴别,排除干扰影响,发现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地震主管部门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动物异常往往与气象、环境等因素有关,必须注意分析鉴别。
大地震发生前常常伴有来自地底下低沉的轰鸣声,它与平时城市噪音完全不同,或天空中出现强烈闪光,要提防其后可能出现大地的颤抖和房屋的晃动。如有这些现象,应及早采取家庭应急防御措施。
美国地震 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大地震,震级里氏6.9级,地震死亡逾270人。地震袭来之际,正值交通高峰时期,加州北部数条高速公路及桥梁坍塌,数地发生大火。地震损害了机场、使大厦倒坍,电讯中断……。
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6.6级大地震。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地震毁坏建筑物2500余座,高速公路多处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约11条主干道被迫关闭。地震还造成该市约4万户住宅断水,5.2万户断电,3.5万户断煤气,通讯网络出现严重阻塞,累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18《慈母情深》
梁晓声(1949—)小说家。山东荣城人。1968年去北大荒劳动。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先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小说集《天若有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烟火》、《白桦树皮灯罩》、《黑纽扣》。《慈母情深》选入小学语文教材。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巴德·舒尔伯格生于1914年3月27日,美国纽约州纽约城,逝世于2009年8月5日,享年95岁。作为知名的编剧、作家,由巴德·舒尔伯格担任编剧的好莱坞影片《码头风云》最为人知晓。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里,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20《学会看病》
作者:毕淑敏,女,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被中国海洋大学聘为驻校作家。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处女作《昆仑殇》(《阿里》)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
二、阅读
(一)重点句子的理解
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1、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①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
②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③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2、“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①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②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18《慈母情深》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2、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20《学会看病》
1、“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路线图”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样做是父母的责任。“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是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可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二)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课文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外貌描写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地震中的父与子》外貌描写体现父亲为了儿子历尽艰辛,表明父亲决不放弃。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慈母情深》
对母亲外貌的简单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瘦弱的母亲形象。
2、语言描写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地震中的父与子》对父亲语言的描写。父亲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这是父亲发自内心的痛苦声。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慈母情深》对母亲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位通情达理的母亲形象。从母亲的语言中我们体会到母亲十分支持我买书、读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中第6—13自然段通过栩栩如生的的人物对话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父母对巴迪这首诗的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是为七八岁的巴迪写诗而感动,并没有去想诗的内容。父亲注重的不是巴迪写诗的行为,而是写诗的质量,所以他没有考虑到巴蒂的承受能力。
“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本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学会看病》这段细节的语言描写说明目清对儿子不放心,字里行间透着深沉的爱,令人感动。
3、动作描写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慈母情深》通过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一个勤劳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文中连续用了三个“我的母亲”表明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慈母情深》这一自然段对母亲连续动作的描写感人至深。说明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拼命赚钱。挣钱这样不容易,母亲还给钱让“我”买书,足见慈母情深。
4、心理描写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学会看病》“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学会看病》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是母亲对自己行为的深深自责,足见爱子情深,是深深母爱的体现。
三、口语交际·习作
(一)口语交际
1、口语交际的主题:父母的爱
2、口语交际的目的:这次口语交际是本组教材“父母之爱”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
3、前期准备:准备一个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读一读书上的三则生活中的小故事。
4、实施过程
①先通过出示三则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②口语交际的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课后还可以给爸爸妈妈讲上面的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与父母交流。
5、注意事项:教学中,结合三个故事谈看法,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口语交际过程中,要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交流。同时,要注意搜集反馈信息。在教学的全过程,教师都要加以引导。
(二)习作
1、习作主题:通过具体的事,体现对父母由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2、习作要求:选择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3、习作过程
①首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选好写的内容,这是习作能否做到真实具体、言之有物的关键。
②沟通要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做到表达真情实感。
③把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好,目的是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这也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的具体体现。
4、注意事项
针对学生作文中叙事空洞,感情牵强附会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打破常规的思维和习作的定势,多角度地去观察、认识事物,多层面地进行回忆、思考、分析、想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最适合这个题目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抒发最诚挚的情感。使学生的作文记事真实,抒情真挚;使学生的作文在“真”与“情”这一层面有所突破。
第六单元课文复习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要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8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这段话不是直接写38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理解。
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
“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②“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对词语的理解。
昔日:指往日,从前。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希望。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18* 慈母情深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描写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在车间一角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这些地方突出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学习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2)对词语的理解。
失魂落魄──形容极度惊慌,行动失常的样子。
震耳欲聋──耳朵都震得快要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龟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先讲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我”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映是“得意扬扬”,而对“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映是“痛哭起来”。显然,这时候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再讲作者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的他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不得不承认”,说明作者已认识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但在感情上似乎还不好接受。最后讲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又有非常严厉的父亲非常幸运。成年以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的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作者不仅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看来截然不同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一部分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选编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②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对词语的理解。
腼腆:本课指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得意扬扬: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的样子。
一如既往:跟过去一样。
灵感: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想法。
源泉:泉源,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
歧途:错误的道路。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20* 学会看病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来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说明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接下来的对话,可以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更坚定了母亲“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会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子真情饱含其间。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二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②“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③“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路线图”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样做是父母的责任。
对词语的理解。
打蔫:本文指精神萎靡不振。
残忍:本文是狠心的意思。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雪上加霜:比喻由于另外的原因使祸事加深。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做。
艰涩:本文是艰难、缓慢的意思。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毫无疑义:一点不怀疑。
第七组“勿忘国耻”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玲珑(拢)剔透(踢)侵入(浸)销毁(消)灰烬(尽)
掩护(俺)坠落(堕)众星拱月(供)斩钉截铁(崭)
2、易读错的字:
估量(liáng)众星拱月(gǒng)剔透(tī)蓬莱(lái)
瑶台(yáo)统统(tǒnɡ)侵入(qīn)日寇(kòu)
葛振林(ɡě)棋盘陀(tuó)嗖(sōu)刹那(chà)
骨髓(suǐ)眺望(tiào)脊梁(jǐ)
3、形近字辨析:
玲(玲珑)——铃(铃声)剔(挑剔)——踢(踢球)
瑶(瑶族)——谣(歌谣)侵(侵略)——浸(浸泡)
瑰(瑰丽)——魂(灵魂)斩(斩断)——折(曲折)
绷(绷带)——棚(大棚)吼(吼叫)——孔(孔隙)
4、难理解的词语:
不可估量:“估量”是推算、计算的意思。“不可估量”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众星拱月:圆明园的主园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除三园外,还有许多小园。“拱”,环绕。“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描绘出了圆明园的总体格局。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西洋景观:“西洋”,泛指欧、美各国。在长春园内,有一个景点叫“西洋楼”。这是一座西式宫殿建筑,石柱的柱头柱身皆仿罗马式,庭院中的松柏灌木模拟欧洲几何图案修剪,围墙和道路铺装以及石雕陈设等也都是西洋式。文中“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一句所说的“西洋景观”指的就是“西洋楼”。这座西式宫殿建筑,占地面积达100多亩。
全神贯注:贯注,精神、精力集中。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5、日积月累:
(1)会写的词语:
估量损失殿堂宏伟侵入销毁瑰宝灰烬进犯转移
掩护任务崎岖尸体坠落雹子仇恨眺望豪迈
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
奇珍异宝满腔怒火斩钉截铁
(2)会读的词语:
停泊港口真挚崇高敬意统治准许礼堂浓厚叩问
旗帜旗杆脊梁刹那硝烟骨髓伤痕痛苦礼炮扎根
悬崖绝壁
(3)佳句积累: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圆明园的毁灭》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圆明园的毁灭》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的毁灭》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狼牙山五壮士》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狼牙山五壮士》
(4)成语积累:
同仇敌忾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前仆后继力挽狂澜中流砥柱大义凛然
豪情壮志不屈不挠披荆斩棘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众志成城舍生取义
任重道远再接再厉
6、语文常识:
(1)走近背景: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全园占地5200余亩,方圆20多华里。全园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甚广。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天下胜景和名园精华。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办公处。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到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洲清宴”、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
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南部。狼牙山是晋察冀边区东大门,因其峰峦状似狼牙而得名,有5坨36峰,远远望去,群峰突兀连绵、壁若刀劈斧凿。它不仅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据地的武器装备库。
1941年9月25日,日军纠集三、四千人的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当时在这一地区隐蔽着我们的许多干部和三、四万群众。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到敌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七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决定将连队主力和干部群众转移到龙王庙,由这个连的六班担任掩护。
六班的5名战士,为掩护连队和群众转移,一边打,一边撤,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坨的悬崖绝壁。他们与敌人激烈战斗,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打死敌人50多名。当手榴弹、子弹打光后,他们宁死不屈,纵身跳下身后深不见底的悬崖。
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一棵横生的树挂住,身体负伤,没有牺牲。他俩苏醒后,不顾剧痛坚持爬上山头,经群众帮助,又回到了连队。著名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老人因病于2005年3月21日23时10分在湖南衡阳逝世,享年88岁。
(2)资料分类方法:
主题分类法──每学期有8个专题,每个专题的相关资料归一类;项目分类法──“勿忘国耻”可分为“列强欺辱类”“中华儿女抗争类”“爱国名人名言类”等。
二、阅读理解
1、重点段落:
《圆明园的毁灭》: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不量的损失。“不可估量”一词说明圆明园的损失之大。“是……也是……”一句,从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两个方面说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损失,表达了作者无比痛惜和愤怒的情感。
(2)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此句作者巧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圆明园比作月亮,把许多小园比作星星,形象直观的给我们描述了圆明园的总体布局。
(3)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此段具体描写了圆明园内风格各异的建筑,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
本段中“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圆明园中不同景物呈现的不同特点。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一句透过“饱览、流连其间、境界”等词语,可以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4)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这是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描写圆明园毁灭经过中的一句话,其中“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充分地体现出英法联军侵略者的残暴、贪婪与野蛮。
《狼牙山五壮士》:
(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2)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这一段话主要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的情景,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把他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展现了出来。
本段中“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3)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是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们的力量之源,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英雄儿女们的力量之源。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2、表达方法:
《圆明园的毁灭》:
(1)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2)结构特点:题目为“毁灭”,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狼牙山五壮士》:
(1)叙述顺序: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2)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突出人物特点与中心思想的部分详写,其余内容略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有多个人物时既突出重点人物,又兼顾其他人物等。
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1、口语交际:
(1)本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2)学习目标: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
(3)交际指导:首现想想从哪几个方面表达自己的意思,用哪些事例说清楚;其次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组织讲稿,准备演讲;鼓励学生运用恰当的手势和表情来配合演讲;倾听的同学要用心倾听,积极给与同学鼓励性的评价。
2、习作:
(1)习作内容:读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也就是写一篇读后感。
(2)习作要求:注重“读”,要读懂文章告诉我们什么?写好“感”,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习作时要做到独立选材,尽量做到新颖。
(3)习作步骤:审题——选材——交流读文的内容、感受或启发——按照读后感的结构习作——修改习作——誊抄习作。
第八单元知识点梳理
基础知识:
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及相关形近字、同音字。
易错字的读音字形,书写要规范。
背诵默写:日积月累及第二十五课《七律·长征》、二十六课《开国大典》的第七自然段。
课文一定要熟读,了解内容及写作方法。
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诞生(挺)、瞻仰(詹)、爆发(暴)、悬崖(涯)飘拂(佛)、电钮(扭)、
汇集(会)
2、易读错的字词:
磅礴(pángbó)拟(nǐ)定地域(yù)奔赴(bēnfù)
踌躇(chóuchú)黯(àn)然石碾(niǎn)簸箕(bōjī)
笤帚(tiáozhou)夜以继(jì)日舀(yǎo)水沏(qī)茶
殉(xùn)职
3、易混淆的形近字:
丸——九崖——涯珉——泯宾——殡泽——择
协——胁奏——揍——凑——秦钮——扭——纽拂——佛——弗
嗓——搡——槡
4、应掌握的词语意思:
等闲:平平常常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典礼:郑重举行的意识。
擎:举。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干涸:本文指小溪枯竭。
二、各课重点:
精读课文
《七律·长征》(能够背诵默写)
写作背景: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主要内容: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2、中心思想:
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英勇豪迈的气概。
3、重点句的理解: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句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总领全文,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细浪:小浪花。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句意: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逶迤”和“磅礴”是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势雄险;“细浪”和“泥丸”是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它们在红军眼里的渺小,这样写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③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句意: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句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开国大典》(第七自然段要求默写)
1、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2、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激动、喜悦、自豪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3、顺序: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4、重点句的理解:
①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自己当家作主了。
②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③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这里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④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⑤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短文中的“红流”指的是游行的群众众多,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远远看去,就如同“红流”。
“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使全中国永远摆脱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略读课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
1.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彭总司令请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毛泽东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依然决定答应朝鲜人民的请求,把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的事。
2.中心思想:
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及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3、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能找到相应的语句)
4.重点句理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毛主席在花山》(事情发展顺序)
1、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1948年春夏之交,毛泽东住在花山村时,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泽东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的三件事。
2、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写于1962年冬,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联合起来反华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我国遭受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写此词,首先在干部中传阅,用意在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词的大意是:
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走,
漫天飞雪又迎春天来到。
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坚冰,
凌寒霜却盛开花枝艳俏。
虽艳俏却不同桃李争春,
只把那春消息向人间预报。
等鲜花光灿灿开遍山野,
那梅花在花丛摇曳含笑。
成语故事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201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201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慈祥(详)、境(竟)遇、欺(期)凌、衰(哀)老、低(底)头折节、风欺(期)雪压

2、易读错的字词:

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钟山之隔数重(chóng)山那畔(pàn)行聒(guō)碎秉(bǐng)性朦(méng)胧婀(ē)娜(nuó)多姿波光粼(lín)粼干涸(hé)

点缀(zhuì)螃(páng)蟹(xiè)唱和(hè)潺(chán)潺流水

分(fèn)外抹(mā)净低(dī)头折节

3、易混淆的形近字:

祥——详衰——哀欺——期低——抵陵——凌——绫

洛——络逾——瑜——喻——榆魂——魄腮——鳃

谓——猬侨——娇——矫

4、应掌握的词语意思:

不甚在意:不太在意。

玷污:弄脏。

大抵:大多;大都。

折节:屈服。

隆冬:冬季最冷的时候;深冬。

眷恋:怀念,留恋。

潺潺:指流水的声音。

婀娜:形容姿态轻柔美好。

粼粼:形容水很清澈的样子。

干涸:本文指小溪枯竭。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本文指小溪使家乡的风景更好看。

守望相助:为防备外来的侵害,相邻各处协同守卫瞭望,遇警互相通报支援。

5、日积月累:

(1)课后日积月累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意思是:在空旷的天宇之下,我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这句诗中的游子指的是李白。所谓“浮云游子意”,人们拿浮云比游子,是说他们的行踪都是飘浮不定的。这句诗的意思是:浮云整日地飘来飘去,远去的朋友已好久没有相见了。可以看出诗人心中充满思念和惆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意思是:他乡的树已经落叶了,夜里,在寒冷的灯光下,也是飘泊他乡的孤独的人啊。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意思是:如果明月有情的话,它应该认识我啊,因为每年我们都能在他乡相见。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意思是:家乡只在我的梦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你看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去的呢?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意思是:记不清江南的梅花开了有多少次了,离开家乡的我已是双鬓斑白了。

(2)本单元佳句

①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②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③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引导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6、课文背景资料

(1)《泊船瓜洲》:

①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临川(现江西抚州市)人。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后来两次做过宰相。王安石执政后,积极推行新法,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以增加国家收入,加强国防力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坚决反对,新法最后归于失败,王安石也被迫辞职,于1086年死于南京。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和散文都很著名。他的诗风格雄健,语言精炼,常用散文句法入诗。

②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从江宁(今南京市)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京(今河南开封市)任职。船过京口时,与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然后横渡长江,停船在瓜洲。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而位于江宁的家,因为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

(2)《秋思》: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3)《长相思》: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

二、课内精读课文重点内容:

1、《古诗词三首》:

(1)《泊船瓜洲》:

①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②从“只”“又”“何时”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③从表达上体会“绿”的巧妙之处在于: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2)《秋思》

①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②从“意万重”“复”“说不尽”“又开封”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长相思》

①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②“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③“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4)表达方法异同:

课题

相同点

不同点

泊船瓜洲

都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侧重于写景抒情

秋思

侧重于叙事抒情

长相思

写景与叙事相结合抒情

2、《梅花魂》

(1)梅花魂。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①本段通过对外祖父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分外珍惜。

②本段通过“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是对比描写,也写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分外珍惜。

(3)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①这一大段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这里不乏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②本段共有三层意思: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花;中华民族有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三、本单元的主要表达方法: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1、借景抒情,如《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2、叙事抒情,如《秋思》《梅花魂》一课中写了五件小事,有的直接表达这种感情,如,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有的间接地表达这种感情,如,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1、口语交际:

①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浓浓的乡情”。

②本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借助策划活动,学习怎样和别人围绕着一个话题来讨论,商量出一个结果。

③本次口语交际的前期准备:一是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乡情的诗词、歌曲、文章等,二是加深对课文内涵的体会。

④本次口语交际的注意事项:策划这次活动,学生重点讨论的问题是活动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要积极地参与,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还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2、习作:

①习作主题:二十年后回故乡

②习作要求: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回忆课文中学过的表达方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③习作指导: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需要教师用情感去点燃情感,用变化去促成想象,开启思路。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家乡二十年前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或请学生通过采访家长来完成这一体验;再比如,教师可结合诗人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让学生体会又见家乡时感受到的人事的变化;学生有了表达欲望之后,要引导学生具体想象,从哪些方面来写;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要结合一两个学生的发言,相机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选择材料,起到示范作用;在学生写之前,提醒学生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④应避免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发挥自己的想象时要合理,不能漫无边际的严重脱离现实基础之上的想象。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第五单元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分为“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部分,同学们一定要熟读课文。
以下资料可以阅读:
猜字谜主要有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干”字,加上河的边上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合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比如,“客满”猜一个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猜谜的时候,常常要把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这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歇后语可以分为喻意性和谐音性两类。教材中出现的是谐音性歇后语。它们的特点是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如,“孔夫子搬家”我们会想到他有很多书,而“书”跟“输”同音,所以隐含“净是输”的意思。用这个歇后语来形容比赛或战斗老是失败,幽默诙谐。古诗中有时也运用谐音达到一语双关的表达效果。《“枇杷”与“琵琶”》则告诉我们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闹笑话。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甲骨文最早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出土,1899年才被学者发现,1928年后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十余万片。这些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商王朝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有关的记事文字。是殷代到纣亡273年间的遗物,日前成为研究商周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4500个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文字中有大批的形声字,尽管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但从可识的文字可以看出,甲骨文是相当进步、且十分完备的古文字体系。近年来在陕西等地,也发现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文。
在几千年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为了记录语言、相互交际的需要,人们在不断地改进着汉字的书写形体。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体,字体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主要指小篆)、隶书和楷书。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
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削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4.隶书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形成构字的元素──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今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也称今隶)。汉隶书写风格多样,一种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一种以圆笔为主,如,《曹全碑》。
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章草中还保留隶书的波磔,以杜牧《急就章》为代表。今草将隶书的偏旁结构、象形性消失,由于它笔画相连,越发展越潦草难认,不合楷模,所以渐渐由实用转变为书法艺术了,如,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代张旭的狂草等。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至今成为汉字通用字体。从书法艺术上看,以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主,形成不同风格的楷书大家。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既不像草书潦草,也不像楷书工整,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认得清。是人们常用的手写体,它和楷书一样并行使用至今。
从以上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
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体现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
书法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审美取向、艺术气质关系最为密切,是书法家对艺术个性追求的结果。
书法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也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这也是数千年历史积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反映,体现在线条中的微妙之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等。著名行书字贴。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浙江绍兴)兰亭“修禊”时所作的诗序。相传的本子共28行,324字。唐代《兰亭序》为太宗所得,推崇王羲之为书家代表。由于《兰亭》出得最早,在它之前的行书没有传下来,《兰亭序》排在历代法书的前列,且书法艺术最高,因此,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柳公权《玄秘塔碑》。全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楷书四大书体之一。唐会昌元年(公元841)立碑。碑文28行,每行54字,共计1512字。碑书字体严谨,用笔干净利落,瘦劲俊丽。历代学楷书柳体字的人,多以《玄秘塔碑》为范本,此碑影响很大。
字谜一组
1.一点一横长,一撇向西方,并排两棵树,栽在石头上。(磨)
2.二十四小时,莫当日字猜。(旧)
3.一个字,两张口,下面还有一条狗。(哭)
4.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两边一起看,脚踩万里沙。(驼)
5.一阴一阳,一短一长,一昼一夜,一热一凉。(明)
6.高爷爷的头,李爷爷的脚,郑爷爷的耳朵。(郭)
7.有水可养鱼虾,有土可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马走遍天下。(也)
8.一点不出头。(术)
9.十字尾巴弯弯,算算数目少三。(七)
10.十个哥哥力量大,一切困难都不怕。(克)
11.多出一半。(岁)
12.一只小帆船,载着一粒米,向东又向西,不知到哪里。(迷)
13.三面有墙一面空,一个小孩坐当中。(匹)
14.一人住在山旁边,从来没有见过面。(仙)
15.再会。(观)
歇后语
飞机上吹喇叭──想(响)得高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老虎拉车──谁敢(赶)
膝盖上钉掌──离题(蹄)太远
骑自行车下坡──睬(踩)都不睬(踩)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苏教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苏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作者是著名作家孙友田。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
2.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是因为大自然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绿色的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亲近自然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健康成长。
二.《装满昆虫的衣袋》
1.《装满昆虫的衣袋》课文记叙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赞扬了法布尔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探索和钻研精神。《昆虫记》是他的代表作。
2.之所以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是因为这个题目最能集中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珍爱。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只有执著地追求,才能在他所从事的事业中取得辉煌成就。
三.《变色龙》
1.《变色龙》一课,记叙了作者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从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变色三个方面描述了变色龙的特征。提醒人们要保护动物。
2.“变色龙”比喻没有原则见风使舵的人。类似的三字俗语有:
纸老虎(外强中干的人)井底蛙(孤陋寡闻见识不广的人)
千里马(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哈巴狗(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
四.《金蝉脱壳》
1.《金蝉脱壳》从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介绍了蝉脱壳的过程,脱壳时身体各部分出来的顺序是背→头→脚→尾。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翅膀与颜色。
2.“金蝉脱壳”还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现。“三十六计”还有:调虎离山、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打草惊蛇、苦肉计、空城计等。
3.歇后语列举: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扁担挑水——心挂两头
西施脸上出天花——美中不足孙悟空闹天宫——打上前去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玻璃杯沏茶——看到底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一形近字
磁---滋侨---桥涸---固缀----辍诵---涌编---篇
锻---缎厉---沥
二多音字
中间---间隔绿草---绿林好汉数学---数数重新---重量婀娜---娜儿珍藏---西藏露珠---裸露分(fèn)外分(fēn)别
三近义词
盛名---著名稀罕---稀奇郑重---庄重眷恋---留恋姿态—姿势
悦耳---动听境遇---环境慈祥---慈爱气节---骨气
四反义词
唯独---所有干涸---潮湿衰老---年轻
五成语或四字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葬身异国颇负盛名顶天立地香飘十里风欺雪压守望相助
六课文知识
1《古诗词三首》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他们的乡愁分别是(明月)(家书)(风雪)引起的。
《泊船瓜洲》王安石,宋。“春风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秋思》张籍,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做家书意万重”意思: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里的诗人想写信给家乡的亲人,要说的话很多,不知从何说起。《秋思》中描写寄家书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的诗句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清朝,纳兰性德。“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意思:夜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找了,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6《梅花魂》魂:精神,梅花魂,指的是梅花精神。课文通过a吟诗落泪b珍爱墨梅图c因不能回国而痛苦d送墨梅图e送绣梅手绢。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梅花魂》13自然段重点段分三层意思:一,赞美梅花那种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二,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那种“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三,对外孙女的勉励,希望她学习梅花的品格。
句子练习
修改病句
1香山的秋天是令人向往的地方。
2经过这次外出调查,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3我昨天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
改比喻句
1天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的。
2她的嗓音很好听。3我贪婪地读着。
改成拟人句
1每棵树都那么苍翠。2溪水中小鱼游来游去.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部分
(一)生字
1、易读错
哟——拼音是yō,学生易错写成yōu
目的地——的读作dì
踮起脚尖——踮读作diǎn
暂时——暂读作zàn
某——读作mǒu
奔向那里——奔读作bèn
沉甸甸——叠词读作一声
全班之冠——冠读作guàn
分外——分读作fèn
禁不住——禁读作jīn
(多音字)
《水浒传》《济公传》——传读作zhuàn
绿林好汉——绿读作lù
一百单八将——将读作jiàng
恰似、如饥似渴——似读作sì
似的——似读作shì
美差——差读作chāi
差不多——差读作chà
2、易写错
饿、惧、檐、酸、撑、豫、零、某
方法:笔画较多的字,教师可板书师范,同时用红笔标出易错笔画,进行强调。同时记忆时也可引导学生采用形声字或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3、形近字
惧诵编娱
具涌偏蜈
(二)难理解的词语
窃——原意是指偷盗,但在本文中是指作者只读书不买书。
贪婪——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饥肠辘辘——饿的肚子直叫。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贯通——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
绿林好汉——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
一百单八将——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
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
鲜味——即新鲜的味道。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色彩明丽。
一阕——一首。阙,量词。
眼羡——看得到而得不到,令人羡慕。
饱览——尽情地看。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文中指作者读书读到入迷的程度。
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悲欢离合——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黯然神伤——心情不愉快,无精打采的样子。
大显身手——显:表露,表现;身手:指本领。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
心安理得: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三)日积月累
1、课后积累
《窃读记》课后第二、三题均提出了积累要求。
表现如饥似渴读书的句子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②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①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②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
③吓雨天,六颗天。
……
2、园地积累
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
[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方法。这些句子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作为劝学的名句引用着,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四)语文常识
1、《窃读记》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相关背景
季羡林文学翻译家、学者。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1930年就读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员。1935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从事印度语言及佛典研究工作。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下属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他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和政治之争,以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再现了这一历史风貌。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小说塑造了108个农民起义英雄形象。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古文观止》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学习文言文散文的入门读物。熟读了其中的文章,就把握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
3、《我的“长生果”》作者简介
叶文玲女作家。1942年11月4日生于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1958年发表处女作《我和雪梅》,从此走上文坛,后以短篇小说《心香》名闻遐迩。她恪守“美是文学的生命”的宗旨,孜孜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致力于散文创作,收获颇丰。至今已有36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文集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很有影响的作家,其作品曾获多种奖项。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散文集有《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品味文集》等多种。其作品曾获海内外多种奖项──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所颁的“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的“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及数十种省部级奖项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4、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
①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摘录词语,可以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分类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②体会式。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
③提纲式。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④批注式。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圈圈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画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如,毛泽东读书就经常采用批注法,有时整篇文章画满了符号,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意见。有的文章内容写得有出入,不符合实际,他就写上批语,提出修改意见。
⑤书签式。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⑥卡片式。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在卡片上,分类存放。还可以按类别编上号码,写上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
二、阅读部分
(一)重点段落语句
《窃读记》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走遍天下书为侣》
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②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我的“长生果”》
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②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不求甚解”引用于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③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鲜味”,即新鲜的味道。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落窠臼。
④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是薄发的基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⑤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借鉴”,拿别人的事作为镜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鉴,镜子。“模仿”,仿效,照着样子做。“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后悟出的道理。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二)表达方法
1、整体把握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
《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本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走遍天下书为侣》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2、文本细读
⑴从语言的角度细读文本。
《窃读记》的三四自然段,其语言就极具特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人之多,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爱之切;作者还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生动表现心情的变化。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形象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就很值得学生学习运用。口语交际.习作里要求学生说说写写自己的读书故事,《窃读记》这篇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⑵从作者本意的角度细读文本
文本细读应该是读出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同学们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反而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观点。然后课文围绕这个观点阐述了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口语交际内容:教材中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角度:说写自己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交流采访经过和体会,整理采访记录;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辩论,再写下经过或自己的看法。
交流角度:1、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
2、在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基础之上加以整理,根据自己在课外学习的收获选择一个角度,然后再请选同一个角度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交流。
口语交际锻炼目的:1、在口语交际课中展示自己的采访提纲或采访纪要;
2、在辩论时,引用搜集到的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以及展示自己的阅读记录卡等。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第八单元知识点梳理

基础知识:

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及相关形近字、同音字。

易错字的读音字形,书写要规范。

背诵默写:日积月累及第二十五课《七律·长征》、二十六课《开国大典》的第七自然段。

课文一定要熟读,了解内容及写作方法。

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诞生(挺)、瞻仰(詹)、爆发(暴)、悬崖(涯)飘拂(佛)、电钮(扭)、

汇集(会)

2、易读错的字词:

磅礴(pángbó)拟(nǐ)定地域(yù)奔赴(bēnfù)

踌躇(chóuchú)黯(àn)然石碾(niǎn)簸箕(bōjī)

笤帚(tiáozhou)夜以继(jì)日舀(yǎo)水沏(qī)茶

殉(xùn)职

3、易混淆的形近字:

丸——九崖——涯珉——泯宾——殡泽——择

协——胁奏——揍——凑——秦钮——扭——纽拂——佛——弗

嗓——搡——槡

4、应掌握的词语意思:

等闲:平平常常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典礼:郑重举行的意识。

擎:举。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干涸:本文指小溪枯竭。

二、各课重点:

精读课文

《七律·长征》(能够背诵默写)

写作背景: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主要内容: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2、中心思想:

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英勇豪迈的气概。

3、重点句的理解: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句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总领全文,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细浪:小浪花。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句意: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逶迤”和“磅礴”是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势雄险;“细浪”和“泥丸”是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它们在红军眼里的渺小,这样写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③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句意: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句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开国大典》(第七自然段要求默写)

1、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2、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激动、喜悦、自豪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3、顺序: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4、重点句的理解:

①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自己当家作主了。

②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③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这里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④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⑤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短文中的“红流”指的是游行的群众众多,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远远看去,就如同“红流”。

“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使全中国永远摆脱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略读课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

1.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彭总司令请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毛泽东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依然决定答应朝鲜人民的请求,把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的事。

2.中心思想:

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及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3、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能找到相应的语句)

4.重点句理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毛主席在花山》(事情发展顺序)

1、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1948年春夏之交,毛泽东住在花山村时,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泽东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的三件事。

2、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写于1962年冬,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联合起来反华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我国遭受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写此词,首先在干部中传阅,用意在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词的大意是:

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走,

漫天飞雪又迎春天来到。

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坚冰,

凌寒霜却盛开花枝艳俏。

虽艳俏却不同桃李争春,

只把那春消息向人间预报。

等鲜花光灿灿开遍山野,

那梅花在花丛摇曳含笑。

成语故事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第七组“勿忘国耻”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玲珑(拢)剔透(踢)侵入(浸)销毁(消)灰烬(尽)

掩护(俺)坠落(堕)众星拱月(供)斩钉截铁(崭)

2、易读错的字:

估量(liáng)众星拱月(gǒng)剔透(tī)蓬莱(lái)

瑶台(yáo)统统(tǒnɡ)侵入(qīn)日寇(kòu)

葛振林(ɡě)棋盘陀(tuó)嗖(sōu)刹那(chà)

骨髓(suǐ)眺望(tiào)脊梁(jǐ)

3、形近字辨析:

玲(玲珑)——铃(铃声)剔(挑剔)——踢(踢球)

瑶(瑶族)——谣(歌谣)侵(侵略)——浸(浸泡)

瑰(瑰丽)——魂(灵魂)斩(斩断)——折(曲折)

绷(绷带)——棚(大棚)吼(吼叫)——孔(孔隙)

4、难理解的词语:

不可估量:“估量”是推算、计算的意思。“不可估量”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众星拱月:圆明园的主园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除三园外,还有许多小园。“拱”,环绕。“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描绘出了圆明园的总体格局。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西洋景观:“西洋”,泛指欧、美各国。在长春园内,有一个景点叫“西洋楼”。这是一座西式宫殿建筑,石柱的柱头柱身皆仿罗马式,庭院中的松柏灌木模拟欧洲几何图案修剪,围墙和道路铺装以及石雕陈设等也都是西洋式。文中“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一句所说的“西洋景观”指的就是“西洋楼”。这座西式宫殿建筑,占地面积达100多亩。

全神贯注:贯注,精神、精力集中。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5、日积月累:

(1)会写的词语:

估量损失殿堂宏伟侵入销毁瑰宝灰烬进犯转移

掩护任务崎岖尸体坠落雹子仇恨眺望豪迈

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

奇珍异宝满腔怒火斩钉截铁

(2)会读的词语:

停泊港口真挚崇高敬意统治准许礼堂浓厚叩问

旗帜旗杆脊梁刹那硝烟骨髓伤痕痛苦礼炮扎根

悬崖绝壁

(3)佳句积累: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圆明园的毁灭》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圆明园的毁灭》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的毁灭》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狼牙山五壮士》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狼牙山五壮士》

(4)成语积累:

同仇敌忾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前仆后继力挽狂澜中流砥柱大义凛然

豪情壮志不屈不挠披荆斩棘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众志成城舍生取义

任重道远再接再厉

6、语文常识:

(1)走近背景: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全园占地5200余亩,方圆20多华里。全园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甚广。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天下胜景和名园精华。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办公处。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到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洲清宴”、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

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南部。狼牙山是晋察冀边区东大门,因其峰峦状似狼牙而得名,有5坨36峰,远远望去,群峰突兀连绵、壁若刀劈斧凿。它不仅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据地的武器装备库。

1941年9月25日,日军纠集三、四千人的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当时在这一地区隐蔽着我们的许多干部和三、四万群众。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到敌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七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决定将连队主力和干部群众转移到龙王庙,由这个连的六班担任掩护。

六班的5名战士,为掩护连队和群众转移,一边打,一边撤,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坨的悬崖绝壁。他们与敌人激烈战斗,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打死敌人50多名。当手榴弹、子弹打光后,他们宁死不屈,纵身跳下身后深不见底的悬崖。

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一棵横生的树挂住,身体负伤,没有牺牲。他俩苏醒后,不顾剧痛坚持爬上山头,经群众帮助,又回到了连队。著名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老人因病于2005年3月21日23时10分在湖南衡阳逝世,享年88岁。

(2)资料分类方法:

主题分类法──每学期有8个专题,每个专题的相关资料归一类;项目分类法──“勿忘国耻”可分为“列强欺辱类”“中华儿女抗争类”“爱国名人名言类”等。

二、阅读理解

1、重点段落:

《圆明园的毁灭》: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不量的损失。“不可估量”一词说明圆明园的损失之大。“是……也是……”一句,从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两个方面说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损失,表达了作者无比痛惜和愤怒的情感。

(2)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此句作者巧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圆明园比作月亮,把许多小园比作星星,形象直观的给我们描述了圆明园的总体布局。

(3)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此段具体描写了圆明园内风格各异的建筑,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

本段中“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圆明园中不同景物呈现的不同特点。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一句透过“饱览、流连其间、境界”等词语,可以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4)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这是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描写圆明园毁灭经过中的一句话,其中“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充分地体现出英法联军侵略者的残暴、贪婪与野蛮。

《狼牙山五壮士》:

(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2)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这一段话主要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的情景,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把他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展现了出来。

本段中“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3)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是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们的力量之源,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英雄儿女们的力量之源。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2、表达方法:

《圆明园的毁灭》:

(1)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2)结构特点:题目为“毁灭”,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狼牙山五壮士》:

(1)叙述顺序: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2)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突出人物特点与中心思想的部分详写,其余内容略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有多个人物时既突出重点人物,又兼顾其他人物等。

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1、口语交际:

(1)本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2)学习目标: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

(3)交际指导:首现想想从哪几个方面表达自己的意思,用哪些事例说清楚;其次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组织讲稿,准备演讲;鼓励学生运用恰当的手势和表情来配合演讲;倾听的同学要用心倾听,积极给与同学鼓励性的评价。

2、习作:

(1)习作内容:读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也就是写一篇读后感。

(2)习作要求:注重“读”,要读懂文章告诉我们什么?写好“感”,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习作时要做到独立选材,尽量做到新颖。

(3)习作步骤:审题——选材——交流读文的内容、感受或启发——按照读后感的结构习作——修改习作——誊抄习作。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一、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肺部、高矮、藕断丝连、废水、嫌疑、上颚、退化、噪音、盗窃、垂直、即使、急促、哺乳

2、易读错的字

鱼(鳍)(qí)(榉)实(jú)橡栗(lì)尘(埃)(āi)

湿(漉)漉(lù)(哺)育(bǔ)(触)动(chù)追(逐)(zhú)

(潜)水(qián)苔(藓)(xiān)

3、多音字

粘贴(zhān)看守(kān)夹丝(jiá)处理(chǔ)

调动(diào)划破(huá)削弱(xūe)朝晖(zhāo)调节气候中(tiáo)单调(diào)较短(jiào)

4、不易理解的词语:

(1)哺乳动物:指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出生幼体。哺乳动物大都是胎生的。

(2)企图:图谋打算。

(3)“藕断丝连”原是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实际上仍有牵连

(4)嫌疑:被怀疑有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本课是指被怀疑有盗窃博物馆里的展品的可能性。

(5)警报:用电台、汽笛、喇叭等发出的将有危险到来的通知或信号。

(6)问世:指作品、产品等与世人见面,本课是指吸热玻璃早就生产出来和用户见面了。

(7)噪音:嘈杂、刺耳的声音。

(8)“安然无恙”是形容平安,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

(9)分贝:计量声音强度大小的单位,在大、中城市的繁华街道上都有这种计量装置;科学家说,声音超过54分贝就称为噪音,对人体有害。

5、课程资源拓展:

地球之最──蓝鲸蓝鲸是地球上目前最大的动物,一头成年蓝鲸能长到非洲公象体重的30倍左右。蓝鲸是真正的海上巨兽,平均长度约26米,最高记录为33.5米,平均体重150吨。一头蓝鲸的舌头厚3米多,其重量比一头大象还重。蓝鲸也是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大力士。一头蓝鲸以每小时28千米的速度前进,可产生1250千瓦的功率,相当于一个中型火车头的拉力。曾有一头蓝鲸把一艘27米长的捕鲸快艇拖着游了8个半小时,平均时速为9千米,当时这艘快艇开足马力向后退行,却仍被它拉着向前行驶了74千米。

“口技专家”──白鲸白鲸是鲸类王国中最优秀的“口技”专家,它们能发出几百种声音,而且发出的声音变化多端,让人惊叹不已。为了了解白鲸的声音,科学家在河口三角洲白鲸度假地进行了现场水下录音,结果大大出乎人的想象。他们竟然听到了猛兽的吼声、牛的哞哞声、猪的呼噜声、马的嘶鸣声、鸟儿的吱吱声、女人的尖叫声,病人的呻吟声、婴孩的哭泣声……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白鲸还可以发出铰链声、铃声、汽笛声等。

海中霸王──虎鲸(逆戟鲸)虎鲸属于齿鲸类,是鲸类中较小的一种。它最大全长不过10米,体重7吨~8吨。雌的略小一些,也有6米~8米。游泳时,雄鲸高达1.8米的背鳍突出于水面上,颇与一种古代武器──“戟”倒竖于海面的形状相似,虎鲸因此而另有“逆戟鲸”的别名。虎鲸的口很大,上、下颌各有二十几枚10厘米~13厘米长的锐利牙齿,大嘴一张,尖齿毕露,显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虎鲸身体强壮,行动敏捷。凭着它每小时55公里、在追扑猎物时还可加快一倍的游泳速度,不管海洋中什么动物,只要被它发现就难逃虎口,小到鱼虾海鸟,大到鲨鱼海象甚至大型鲸类都是它经常扑食的对象。它的胃口之大令人惊骇,有人曾在一头长7米的虎鲸胃里发现13头海豚、14只海豹;还有人发现过一头虎鲸竟能一次吞下60头海狗崽子。据推测,虎鲸每天的摄食量至少要占其体重的4%,就是说,一只8吨重的虎鲸每天要吃0.32吨重的食物。奇妙的是如此凶残的虎鲸竟是鲸类王国中的“语言大师”。研究表明,虎鲸能发出62种不同的声音,而且不同声音具有不同的含义

二、课文重点段落理解:

《鲸》:

1、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这一段落的知识点:

说明的方法:

A、列数字:作者先列举具体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用重量说明鲸大。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用这些具体数字说明鲸大。

B、举例子:然后又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从它的体重、身长、舌头及口腔的宽大等四方面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非常大。

C、作比较:然而,这头鲸虽然有4万公斤重,可还不是最大的,已知的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通过这样比较,更进一步说明鲸是体态庞大的海洋动物。

D、总结:

这段话通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的方法,叙述更加准确、清楚,使人对鲸是个庞然大物深信不疑。

2、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这一段落的知识重点:

说明方法:

A、打比方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

B、这样写的好处: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小练笔: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

3、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这一段

A、讲授这一段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

B、这段话主要讲了鲸的进化过程。抓住关键词语“在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渐渐”等词语理解鲸的样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退化”是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逐渐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这里指鲸的后肢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变小,最后完全消失。

《新型玻璃》:

本文结构特点:

全文一共6个自然段。前5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了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的重要作用,预言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这篇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前5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且富于变化。如,第2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3自然段的开头既连接了上文,又直接进入下一种玻璃的介绍,清楚明白;第4自然段的首句过渡非常自然,令人感到亲切。第5自然段的开头则以形象的比喻引起读者的注意,激起读者阅读的愿望。

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说明: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的玻璃。

理解作者如何把夹丝玻璃介绍清楚的:

1、开头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接着运用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这两个词语介绍了玻璃坚硬的特点。

3、最后写了玻璃的用途。

整篇段落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把玻璃的特点及用途介绍得极为生动具体。文章用怎么样的方法把玻璃介绍的如此清楚明白的?这是我们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小练笔:运用作者介绍玻璃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你喜欢的物品,要求把事物叙述清楚,把事物特点展示出来。

重点句段:

1、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知识点:

A、“安然无恙”本意:是形容平安,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本课指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不会伤人。

B、“藕断丝连”原是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实际上仍有牵连。本文是指玻璃虽然碎了,但玻璃片仍粘在一起,不会四处飞溅伤人。这两个词语生动而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正是由于“夹丝玻璃”有这个特点,所以高层建筑上采用这种玻璃才安全可靠。

2、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A、文中把变色玻璃比作“自动窗帘”,生动形象,比喻句用得恰如其分。

B、这句话具体介绍了变色玻璃的作用:阳光强,玻璃颜色就暗,室内光线也就暗些;阳光弱,玻璃颜色就淡,室内光线也就亮些。所以说变色玻璃能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

3、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这段话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总结全文,作者用“正在”一词指出新型玻璃并不是无法实现的奇迹,它们已经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二是点明主旨,作者又用“将会”一词启示人们创造出更多品种的新型玻璃。

课程资源拓展:

变色玻璃变色玻璃是怎样制成的?生产普通玻璃时,在原料中加入大约5%的光敏感物质(如,氯化银),加入0.015%的氧化剂(如,氧化铜),而后经过1500°C的高温熔化后就制成了变色玻璃。这种玻璃为什么会变色呢?由于氯化银和氧化铜的颗粒很小,又均匀地分布在玻璃中,当然不会影响透明度,但当遇到强光照射时,氯化银分解,产生许多银离子,阻止光线通过玻璃,使玻璃由暗变黑;而等到外界的光线变弱,在氧化铜的作用下,氯和银又重新化合成氯化银,玻璃颜色于是由深变浅。

玻璃微珠大白天能不能放露天电影呢?能!有种反射力很强的玻璃微珠银幕能担任这个角色。微珠的直径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得多。这种银幕反射光线的本领比最白的白纸还高出一千倍。只要银幕不在阳光直射之下,即使是白天看电影也十分清晰。玻璃微珠除了“白昼银幕”外,还有其他用途。用它做交通标志,黑夜里受到车灯光的刺激马上发亮,使驾驶员在500米外就能清楚地看到交通标志。车辆一过,标志的亮光又自动消失。将玻璃微珠嵌在救生艇或救生圈上,遇难时就容易被发现了。

憎水玻璃冬天,眼镜片上有时会蒙上水汽,遮住视线,怪讨厌的。现在发明了用憎水玻璃做的新型眼镜,水滴在上面就像荷叶上的水珠一样,会形成圆形点滴迅速溜去。汽车驾驶室装上憎水玻璃后,雨天就不必使用雨刷了。潜水艇的潜望镜如用憎水玻璃制造,当潜水艇浮出水面,就不必担心水痕遮住视线了。

微晶玻璃玻璃家庭中的新秀──微晶玻璃比钢还硬。如果用一根微晶玻璃管当榔头,把钉子敲进木头里,玻璃管丝毫无损。它还有一个特性:几乎受热不胀,遇冷不缩。将微晶玻璃杯放在冰块上,再倒入沸腾的金属熔液,玻璃杯依然无恙,用微晶玻璃做杯盘锅碟,不仅摔不碎,而且高温不裂。用它做刀具能削铁如泥。用它做导弹头的外罩能抵得住高速飞行产生的高温。

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口语交际

1、主题:让学生尝试做“小小推销员”,向别人介绍一种商品。口语2、情感目标:设计这样一次尝试性推销商品的活动,旨在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在活动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给学生以商品推销的初步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3、准备内容: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商品推销的知识、故事,丰富对商品推销的认识。

4、实施过程:

1、先让学生自己介绍搜集的有关商品推销的知识、故事等,谈一谈知道的推销知识、方法或从某些推销故事中受到的启示。

2、让学生自由组成商品交易小组,把自己准备的商品向小组内的同学推销。

3、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商品,合作进行推销.

4、最后评选出最佳推销小组、最佳广告语、最佳广告牌、荣誉顾客等,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习作:

1、习作主题:

这次习作是围绕本组专题设计的,在阅读了四篇说明文之后,让学生也来练习写一写说明文。

2、教学过程:

a、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所选物品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如,介绍蔬菜的为一组,介绍水果的为一组,介绍玩具的为一组,介绍文具的为一组,介绍电器的为一组……教师最好能为每个小组提供一篇相关的例文。

b、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明确应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

c.在学生确定作文的内容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注意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恰当运用说明方法。

d.要把习作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e.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进行鼓励,并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指导,指导的重点一是按一定顺序写,二是恰当运用说明的方法。

F.讲评习作时,可选一篇较为典型的学生习作,请全班学生共同评议。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再次修改。

3、注意事项:

指导作文时应该明确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可以从商品的形状、颜色、味道,以及种类、产地、产量、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还可以介绍产品的特点、构造、用途以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介绍。

总结回顾本单元知识:

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课内外阅读的说明文,想一想每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哪些事物及其有关知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然后按照下面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

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总结回顾:

题目

获得的知识

说明的方法及例子

说明方法

例子(包括课内课外)

日积月累

这首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风的不同特点,诗句的意思浅显易懂。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自读这首诗,将其读通顺后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课外书屋

1、围绕本单元内容推荐著名科普读物《森林报》、《笔记大自然》、《比安基动物小说》、《森林报》、《自然珍藏图鉴丛书》、《恒星与行星》、《昆虫记》、《笨狼旅行记》及其他一些科普名著。

2、情感价值目标: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通过组织读书交流会、评选“我最喜欢的科普读物”等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还可以在班里建立一个科普读物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科普读物带到学校来,与其他同学共享。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第四单元词语盘点、日积月累

词语盘点:熟读熟记读读写写和读读背背,易错字写一写。如:捕捞辉映剧烈沮丧告诫分辨争辩小心翼翼等

日积月累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一句汉族谚语,意思是说,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意思相近的谚语还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路在人走,事在人为”“不怕无能,只怕无恒”“有志者,事竟成”等。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欲,想。究竟,结果,原委。留心,注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把事情(问题)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观察。这句话点明了平时养成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虚心,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自满,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这句话的意思是:虚心能帮助你把许许多多的事办成功;而自以为是,骄傲自满,那十件事可能会有九件办不成,也就是说事情办成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这句话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虚心学习的重要。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滴水,一滴一滴往下落的水。功,功夫和力气。自然,理所当然。这句话说的是:滴水可以穿石,只要有恒心,不怕花时间和力气,坚持下去,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锋,锋利。磨砺,摩擦使其锐利,比喻磨练。苦寒,极端寒冷,严寒。这句话的意思是:宝剑的锋利,需要经过反复磨砺,梅花的清香是经历了严冬的考验才释放出来的。人要成材,事要成功,都得付出代价,经历考验。和这句谚语相似的还有:“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等。

同学们应该在背诵默写的基础上会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如:大书法家王羲之七岁时就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每次练完字都要到水池里洗毛笔,坚持练了两三年,结果水池变成了墨池,他写字的技巧也日渐娴熟,但他还是坚持不懈地练字,最后终于成了颇负盛名的大书法家。这个事例说明什么?用一句谚语来说就是“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也可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四单元讲读课文复习 (《钓鱼的启示》、《落花生》)

13、钓鱼的启示

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体会到两层意思。第一,父亲也很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鱼是那样的大,“我”平时虽然经常跟父亲去小岛钓鱼,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鱼是那样的可爱,鱼鳞在“银色的月光下”闪闪发光,还“轻轻翕动着”鱼鳃,父亲和“我”一样喜欢并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第二,正因为大鲈鱼这么漂亮可爱,所以从情感上说父亲也舍不得放掉它,“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是因为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

②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沮丧”:灰心失望。当年那件让孩子“沮丧”的事,与后来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句子“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来理解。懂得这一点很不容易,也许花了数十年时间;懂得这一点又很了不起,他能让人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我──这是他后来能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对父亲从小严格教育的最好回报。

③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比较难懂,需要引导联系实际。诱惑人的“鱼”: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

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理解这句话要联系课文内容。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之难,实践道德,放掉到手的鱼,就需放弃个人利益。

对词语的理解。

涟漪:细小的波纹。

小心翼翼: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翕动:翕,收敛。(嘴唇)一张一合。

皎洁:(月亮)明亮而洁白。

乞求:请求(对方)答应。

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解。

诱惑:吸引。

抉择:挑选,选择。

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15 落花生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

对句子的理解。

①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是父亲对花生的第一次议论。“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这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②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当然更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外表美毕竟不能与内心美相提并论,更看重的当然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的人更难,但如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

③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受到的感悟。作者当时虽然年纪还小,但从父亲对花生的评议中,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而有没有实际用处,主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对词语的理解。

开辟:开拓发展。课文中指把原来荒着的地,开垦出来。

翻地:用工具把土翻松。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农作物成熟时,收取果实。也用来比喻心得、战果,课文中指前者。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一、基础知识
1、易错字
爆(右下易写成水)颤容易写错墟(右下为“业”)
誊(上边是两横)谨(右下三横)慎(真里面三横)
2、易错读音
混(hùn)乱“混”易读错为hún
瓦砾(lì)“砾”易读错为lè
颤(chàn)抖“颤”易读错为zhàn
歧(qí)途“歧”易读错
3、多音字
混hùn(混乱)
hún(混浊)
4、难理解的词语
17课: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希望。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19课:腼腆:本课指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得意扬扬: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的样子。
一如既往:跟过去一样。
灵感: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想法。
源泉:泉源,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
歧途:错误的道路。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5、日积月累
(一)单元中的日积月累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好词积累
混乱安顿昔日废墟坚定挖掘绝望
叹息悲痛颤抖拥抱糟糕确实自豪
誊写敬仰严厉灵感源泉歧途谨慎
把握极端龟裂腼腆打蔫艰涩拖沓
欢声笑语破烂不堪满怀信心一如既往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大吃一惊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来日方长
忐忑不安聊胜于无失魂落魄按图索骥忐忑不安
(3)好句积累
17课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18课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19课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誊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画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20课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了自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6、课文的背景资料
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 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断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0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利用地震前动物、地声、地光、水位、水质等客观存在的宏观前兆现象,观测其异常变化,为临震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关于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震区群众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这是震区人民群众在监视预报地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地震越大,越是临近地震发生,动物异常的反应就越明显。因此,既要发现动物异常,又要进行分析鉴别,排除干扰影响,发现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地震主管部门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动物异常往往与气象、环境等因素有关,必须注意分析鉴别。
大地震发生前常常伴有来自地底下低沉的轰鸣声,它与平时城市噪音完全不同,或天空中出现强烈闪光,要提防其后可能出现大地的颤抖和房屋的晃动。如有这些现象,应及早采取家庭应急防御措施。
美国地震 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大地震,震级里氏6.9级,地震死亡逾270人。地震袭来之际,正值交通高峰时期,加州北部数条高速公路及桥梁坍塌,数地发生大火。地震损害了机场、使大厦倒坍,电讯中断……。
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6.6级大地震。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地震毁坏建筑物2500余座,高速公路多处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约11条主干道被迫关闭。地震还造成该市约4万户住宅断水,5.2万户断电,3.5万户断煤气,通讯网络出现严重阻塞,累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18《慈母情深》
梁晓声(1949—)小说家。山东荣城人。1968年去北大荒劳动。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先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小说集《天若有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烟火》、《白桦树皮灯罩》、《黑纽扣》。《慈母情深》选入小学语文教材。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巴德·舒尔伯格生于1914年3月27日,美国纽约州纽约城,逝世于2009年8月5日,享年95岁。作为知名的编剧、作家,由巴德·舒尔伯格担任编剧的好莱坞影片《码头风云》最为人知晓。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里,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20《学会看病》
作者:毕淑敏,女,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被中国海洋大学聘为驻校作家。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处女作《昆仑殇》(《阿里》)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
二、阅读
(一)重点句子的理解
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1、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①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
②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③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2、“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①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②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18《慈母情深》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2、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20《学会看病》
1、“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路线图”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样做是父母的责任。“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是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可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二)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课文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外貌描写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地震中的父与子》外貌描写体现父亲为了儿子历尽艰辛,表明父亲决不放弃。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慈母情深》
对母亲外貌的简单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瘦弱的母亲形象。
2、语言描写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地震中的父与子》对父亲语言的描写。父亲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这是父亲发自内心的痛苦声。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慈母情深》对母亲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位通情达理的母亲形象。从母亲的语言中我们体会到母亲十分支持我买书、读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中第6—13自然段通过栩栩如生的的人物对话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父母对巴迪这首诗的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是为七八岁的巴迪写诗而感动,并没有去想诗的内容。父亲注重的不是巴迪写诗的行为,而是写诗的质量,所以他没有考虑到巴蒂的承受能力。
“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本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学会看病》这段细节的语言描写说明目清对儿子不放心,字里行间透着深沉的爱,令人感动。
3、动作描写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慈母情深》通过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一个勤劳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文中连续用了三个“我的母亲”表明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慈母情深》这一自然段对母亲连续动作的描写感人至深。说明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拼命赚钱。挣钱这样不容易,母亲还给钱让“我”买书,足见慈母情深。
4、心理描写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学会看病》“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学会看病》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是母亲对自己行为的深深自责,足见爱子情深,是深深母爱的体现。
三、口语交际·习作
(一)口语交际
1、口语交际的主题:父母的爱
2、口语交际的目的:这次口语交际是本组教材“父母之爱”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
3、前期准备:准备一个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读一读书上的三则生活中的小故事。
4、实施过程
①先通过出示三则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②口语交际的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课后还可以给爸爸妈妈讲上面的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与父母交流。
5、注意事项:教学中,结合三个故事谈看法,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口语交际过程中,要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交流。同时,要注意搜集反馈信息。在教学的全过程,教师都要加以引导。
(二)习作
1、习作主题:通过具体的事,体现对父母由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2、习作要求:选择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3、习作过程
①首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选好写的内容,这是习作能否做到真实具体、言之有物的关键。
②沟通要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做到表达真情实感。
③把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好,目的是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这也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的具体体现。
4、注意事项
针对学生作文中叙事空洞,感情牵强附会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打破常规的思维和习作的定势,多角度地去观察、认识事物,多层面地进行回忆、思考、分析、想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最适合这个题目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抒发最诚挚的情感。使学生的作文记事真实,抒情真挚;使学生的作文在“真”与“情”这一层面有所突破。
第六单元课文复习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要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8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这段话不是直接写38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理解。
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
“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②“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对词语的理解。
昔日:指往日,从前。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希望。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18* 慈母情深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描写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在车间一角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这些地方突出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学习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2)对词语的理解。
失魂落魄──形容极度惊慌,行动失常的样子。
震耳欲聋──耳朵都震得快要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龟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先讲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我”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映是“得意扬扬”,而对“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映是“痛哭起来”。显然,这时候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再讲作者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的他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不得不承认”,说明作者已认识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但在感情上似乎还不好接受。最后讲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又有非常严厉的父亲非常幸运。成年以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的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作者不仅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看来截然不同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一部分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选编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②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对词语的理解。
腼腆:本课指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得意扬扬: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的样子。
一如既往:跟过去一样。
灵感: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想法。
源泉:泉源,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
歧途:错误的道路。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20* 学会看病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来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说明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接下来的对话,可以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更坚定了母亲“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会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子真情饱含其间。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二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②“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③“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路线图”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样做是父母的责任。
对词语的理解。
打蔫:本文指精神萎靡不振。
残忍:本文是狠心的意思。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雪上加霜:比喻由于另外的原因使祸事加深。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做。
艰涩:本文是艰难、缓慢的意思。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毫无疑义:一点不怀疑。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一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一”,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一
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部分
(一)生字
1、易读错
哟——拼音是yō,学生易错写成yōu
目的地——的读作dì
踮起脚尖——踮读作diǎn
暂时——暂读作zàn
某——读作mǒu
奔向那里——奔读作bèn
沉甸甸——叠词读作一声
全班之冠——冠读作guàn
分外——分读作fèn
禁不住——禁读作jīn
(多音字)
《水浒传》《济公传》——传读作zhuàn
绿林好汉——绿读作lù
一百单八将——将读作jiàng
恰似、如饥似渴——似读作sì
似的——似读作shì
美差——差读作chāi
差不多——差读作chà
2、易写错
饿、惧、檐、酸、撑、豫、零、某
方法:笔画较多的字,教师可板书师范,同时用红笔标出易错笔画,进行强调。同时记忆时也可引导学生采用形声字或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3、形近字
惧诵编娱
具涌偏蜈
(二)难理解的词语
窃——原意是指偷盗,但在本文中是指作者只读书不买书。
贪婪——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饥肠辘辘——饿的肚子直叫。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贯通——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
绿林好汉——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
一百单八将——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
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
鲜味——即新鲜的味道。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色彩明丽。
一阕——一首。阙,量词。
眼羡——看得到而得不到,令人羡慕。
饱览——尽情地看。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文中指作者读书读到入迷的程度。
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悲欢离合——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黯然神伤——心情不愉快,无精打采的样子。
大显身手——显:表露,表现;身手:指本领。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
心安理得: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三)日积月累
1、课后积累
《窃读记》课后第二、三题均提出了积累要求。
表现如饥似渴读书的句子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②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①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②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
③吓雨天,六颗天。
……
2、园地积累
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
[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方法。这些句子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作为劝学的名句引用着,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四)语文常识
1、《窃读记》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相关背景
季羡林文学翻译家、学者。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1930年就读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员。1935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从事印度语言及佛典研究工作。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下属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他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和政治之争,以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再现了这一历史风貌。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小说塑造了108个农民起义英雄形象。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古文观止》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学习文言文散文的入门读物。熟读了其中的文章,就把握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
3、《我的“长生果”》作者简介
叶文玲女作家。1942年11月4日生于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1958年发表处女作《我和雪梅》,从此走上文坛,后以短篇小说《心香》名闻遐迩。她恪守“美是文学的生命”的宗旨,孜孜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致力于散文创作,收获颇丰。至今已有36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文集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很有影响的作家,其作品曾获多种奖项。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散文集有《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品味文集》等多种。其作品曾获海内外多种奖项──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所颁的“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的“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及数十种省部级奖项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4、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
①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摘录词语,可以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分类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②体会式。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
③提纲式。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④批注式。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圈圈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画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如,毛泽东读书就经常采用批注法,有时整篇文章画满了符号,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意见。有的文章内容写得有出入,不符合实际,他就写上批语,提出修改意见。
⑤书签式。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⑥卡片式。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在卡片上,分类存放。还可以按类别编上号码,写上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
二、阅读部分
(一)重点段落语句
《窃读记》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走遍天下书为侣》
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②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我的“长生果”》
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②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不求甚解”引用于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③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鲜味”,即新鲜的味道。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落窠臼。
④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是薄发的基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⑤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借鉴”,拿别人的事作为镜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鉴,镜子。“模仿”,仿效,照着样子做。“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后悟出的道理。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二)表达方法
1、整体把握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
《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本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走遍天下书为侣》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2、文本细读
⑴从语言的角度细读文本。
《窃读记》的三四自然段,其语言就极具特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人之多,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爱之切;作者还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生动表现心情的变化。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形象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就很值得学生学习运用。口语交际.习作里要求学生说说写写自己的读书故事,《窃读记》这篇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⑵从作者本意的角度细读文本
文本细读应该是读出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同学们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反而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观点。然后课文围绕这个观点阐述了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口语交际内容:教材中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角度:说写自己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交流采访经过和体会,整理采访记录;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辩论,再写下经过或自己的看法。
交流角度:1、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
2、在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基础之上加以整理,根据自己在课外学习的收获选择一个角度,然后再请选同一个角度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交流。
口语交际锻炼目的:1、在口语交际课中展示自己的采访提纲或采访纪要;
2、在辩论时,引用搜集到的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以及展示自己的阅读记录卡等。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慈祥(详)、境(竟)遇、欺(期)凌、衰(哀)老、低(底)头折节、风欺(期)雪压
2、易读错的字词:
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钟山之隔数重(chóng)山那畔(pàn)行聒(guō)碎秉(bǐng)性朦(méng)胧婀(ē)娜(nuó)多姿波光粼(lín)粼干涸(hé)
点缀(zhuì)螃(páng)蟹(xiè)唱和(hè)潺(chán)潺流水
分(fèn)外抹(mā)净低(dī)头折节
3、易混淆的形近字:
祥——详衰——哀欺——期低——抵陵——凌——绫
洛——络逾——瑜——喻——榆魂——魄腮——鳃
谓——猬侨——娇——矫
4、应掌握的词语意思:
不甚在意:不太在意。
玷污:弄脏。
大抵:大多;大都。
折节:屈服。
隆冬:冬季最冷的时候;深冬。
眷恋:怀念,留恋。
潺潺:指流水的声音。
婀娜:形容姿态轻柔美好。
粼粼:形容水很清澈的样子。
干涸:本文指小溪枯竭。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本文指小溪使家乡的风景更好看。
守望相助:为防备外来的侵害,相邻各处协同守卫瞭望,遇警互相通报支援。
5、日积月累:
(1)课后日积月累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意思是:在空旷的天宇之下,我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这句诗中的游子指的是李白。所谓“浮云游子意”,人们拿浮云比游子,是说他们的行踪都是飘浮不定的。这句诗的意思是:浮云整日地飘来飘去,远去的朋友已好久没有相见了。可以看出诗人心中充满思念和惆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意思是:他乡的树已经落叶了,夜里,在寒冷的灯光下,也是飘泊他乡的孤独的人啊。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意思是:如果明月有情的话,它应该认识我啊,因为每年我们都能在他乡相见。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意思是:家乡只在我的梦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你看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去的呢?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意思是:记不清江南的梅花开了有多少次了,离开家乡的我已是双鬓斑白了。
(2)本单元佳句
①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②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③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引导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6、课文背景资料
(1)《泊船瓜洲》:
①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临川(现江西抚州市)人。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后来两次做过宰相。王安石执政后,积极推行新法,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以增加国家收入,加强国防力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坚决反对,新法最后归于失败,王安石也被迫辞职,于1086年死于南京。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和散文都很著名。他的诗风格雄健,语言精炼,常用散文句法入诗。
②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从江宁(今南京市)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京(今河南开封市)任职。船过京口时,与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然后横渡长江,停船在瓜洲。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而位于江宁的家,因为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
(2)《秋思》: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3)《长相思》: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
二、课内精读课文重点内容:
1、《古诗词三首》:
(1)《泊船瓜洲》:
①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②从“只”“又”“何时”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③从表达上体会“绿”的巧妙之处在于: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2)《秋思》
①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②从“意万重”“复”“说不尽”“又开封”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长相思》
①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②“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③“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4)表达方法异同:
课题
相同点
不同点
泊船瓜洲
都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侧重于写景抒情
秋思
侧重于叙事抒情
长相思
写景与叙事相结合抒情
2、《梅花魂》
(1)梅花魂。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①本段通过对外祖父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分外珍惜。
②本段通过“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是对比描写,也写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分外珍惜。
(3)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①这一大段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这里不乏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②本段共有三层意思: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花;中华民族有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三、本单元的主要表达方法: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1、借景抒情,如《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2、叙事抒情,如《秋思》《梅花魂》一课中写了五件小事,有的直接表达这种感情,如,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有的间接地表达这种感情,如,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1、口语交际:
①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浓浓的乡情”。
②本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借助策划活动,学习怎样和别人围绕着一个话题来讨论,商量出一个结果。
③本次口语交际的前期准备:一是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乡情的诗词、歌曲、文章等,二是加深对课文内涵的体会。
④本次口语交际的注意事项:策划这次活动,学生重点讨论的问题是活动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要积极地参与,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还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2、习作:
①习作主题:二十年后回故乡
②习作要求: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回忆课文中学过的表达方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③习作指导: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需要教师用情感去点燃情感,用变化去促成想象,开启思路。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家乡二十年前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或请学生通过采访家长来完成这一体验;再比如,教师可结合诗人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让学生体会又见家乡时感受到的人事的变化;学生有了表达欲望之后,要引导学生具体想象,从哪些方面来写;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要结合一两个学生的发言,相机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选择材料,起到示范作用;在学生写之前,提醒学生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④应避免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发挥自己的想象时要合理,不能漫无边际的严重脱离现实基础之上的想象。
语文五年级第三单元知识盘点
一、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肺部、高矮、藕断丝连、废水、嫌疑、上颚、退化、噪音、盗窃、垂直、即使、急促、哺乳
2、易读错的字
鱼(鳍)(qí)(榉)实(jú)橡栗(lì)尘(埃)(āi)
湿(漉)漉(lù)(哺)育(bǔ)(触)动(chù)追(逐)(zhú)
(潜)水(qián)苔(藓)(xiān)
3、多音字
粘贴(zhān)看守(kān)夹丝(jiá)处理(chǔ)
调动(diào)划破(huá)削弱(xūe)朝晖(zhāo)调节气候中(tiáo)单调(diào)较短(jiào)
4、不易理解的词语:
(1)哺乳动物:指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出生幼体。哺乳动物大都是胎生的。
(2)企图:图谋打算。
(3)“藕断丝连”原是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实际上仍有牵连
(4)嫌疑:被怀疑有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本课是指被怀疑有盗窃博物馆里的展品的可能性。
(5)警报:用电台、汽笛、喇叭等发出的将有危险到来的通知或信号。
(6)问世:指作品、产品等与世人见面,本课是指吸热玻璃早就生产出来和用户见面了。
(7)噪音:嘈杂、刺耳的声音。
(8)“安然无恙”是形容平安,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
(9)分贝:计量声音强度大小的单位,在大、中城市的繁华街道上都有这种计量装置;科学家说,声音超过54分贝就称为噪音,对人体有害。
5、课程资源拓展:
地球之最──蓝鲸蓝鲸是地球上目前最大的动物,一头成年蓝鲸能长到非洲公象体重的30倍左右。蓝鲸是真正的海上巨兽,平均长度约26米,最高记录为33.5米,平均体重150吨。一头蓝鲸的舌头厚3米多,其重量比一头大象还重。蓝鲸也是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大力士。一头蓝鲸以每小时28千米的速度前进,可产生1250千瓦的功率,相当于一个中型火车头的拉力。曾有一头蓝鲸把一艘27米长的捕鲸快艇拖着游了8个半小时,平均时速为9千米,当时这艘快艇开足马力向后退行,却仍被它拉着向前行驶了74千米。
“口技专家”──白鲸白鲸是鲸类王国中最优秀的“口技”专家,它们能发出几百种声音,而且发出的声音变化多端,让人惊叹不已。为了了解白鲸的声音,科学家在河口三角洲白鲸度假地进行了现场水下录音,结果大大出乎人的想象。他们竟然听到了猛兽的吼声、牛的哞哞声、猪的呼噜声、马的嘶鸣声、鸟儿的吱吱声、女人的尖叫声,病人的呻吟声、婴孩的哭泣声……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白鲸还可以发出铰链声、铃声、汽笛声等。
海中霸王──虎鲸(逆戟鲸)虎鲸属于齿鲸类,是鲸类中较小的一种。它最大全长不过10米,体重7吨~8吨。雌的略小一些,也有6米~8米。游泳时,雄鲸高达1.8米的背鳍突出于水面上,颇与一种古代武器──“戟”倒竖于海面的形状相似,虎鲸因此而另有“逆戟鲸”的别名。虎鲸的口很大,上、下颌各有二十几枚10厘米~13厘米长的锐利牙齿,大嘴一张,尖齿毕露,显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虎鲸身体强壮,行动敏捷。凭着它每小时55公里、在追扑猎物时还可加快一倍的游泳速度,不管海洋中什么动物,只要被它发现就难逃虎口,小到鱼虾海鸟,大到鲨鱼海象甚至大型鲸类都是它经常扑食的对象。它的胃口之大令人惊骇,有人曾在一头长7米的虎鲸胃里发现13头海豚、14只海豹;还有人发现过一头虎鲸竟能一次吞下60头海狗崽子。据推测,虎鲸每天的摄食量至少要占其体重的4%,就是说,一只8吨重的虎鲸每天要吃0.32吨重的食物。奇妙的是如此凶残的虎鲸竟是鲸类王国中的“语言大师”。研究表明,虎鲸能发出62种不同的声音,而且不同声音具有不同的含义
二、课文重点段落理解:
《鲸》:
1、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这一段落的知识点:
说明的方法:
A、列数字:作者先列举具体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用重量说明鲸大。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用这些具体数字说明鲸大。
B、举例子:然后又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从它的体重、身长、舌头及口腔的宽大等四方面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非常大。
C、作比较:然而,这头鲸虽然有4万公斤重,可还不是最大的,已知的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通过这样比较,更进一步说明鲸是体态庞大的海洋动物。
D、总结:
这段话通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的方法,叙述更加准确、清楚,使人对鲸是个庞然大物深信不疑。
2、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这一段落的知识重点:
说明方法:
A、打比方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
B、这样写的好处: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小练笔: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
3、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这一段
A、讲授这一段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
B、这段话主要讲了鲸的进化过程。抓住关键词语“在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渐渐”等词语理解鲸的样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退化”是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逐渐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这里指鲸的后肢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变小,最后完全消失。
《新型玻璃》:
本文结构特点:
全文一共6个自然段。前5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了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的重要作用,预言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这篇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前5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且富于变化。如,第2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3自然段的开头既连接了上文,又直接进入下一种玻璃的介绍,清楚明白;第4自然段的首句过渡非常自然,令人感到亲切。第5自然段的开头则以形象的比喻引起读者的注意,激起读者阅读的愿望。
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说明: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的玻璃。
理解作者如何把夹丝玻璃介绍清楚的:
1、开头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接着运用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这两个词语介绍了玻璃坚硬的特点。
3、最后写了玻璃的用途。
整篇段落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把玻璃的特点及用途介绍得极为生动具体。文章用怎么样的方法把玻璃介绍的如此清楚明白的?这是我们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小练笔:运用作者介绍玻璃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你喜欢的物品,要求把事物叙述清楚,把事物特点展示出来。
重点句段:
1、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知识点:
A、“安然无恙”本意:是形容平安,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本课指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不会伤人。
B、“藕断丝连”原是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实际上仍有牵连。本文是指玻璃虽然碎了,但玻璃片仍粘在一起,不会四处飞溅伤人。这两个词语生动而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正是由于“夹丝玻璃”有这个特点,所以高层建筑上采用这种玻璃才安全可靠。
2、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A、文中把变色玻璃比作“自动窗帘”,生动形象,比喻句用得恰如其分。
B、这句话具体介绍了变色玻璃的作用:阳光强,玻璃颜色就暗,室内光线也就暗些;阳光弱,玻璃颜色就淡,室内光线也就亮些。所以说变色玻璃能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
3、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这段话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总结全文,作者用“正在”一词指出新型玻璃并不是无法实现的奇迹,它们已经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二是点明主旨,作者又用“将会”一词启示人们创造出更多品种的新型玻璃。
课程资源拓展:
变色玻璃变色玻璃是怎样制成的?生产普通玻璃时,在原料中加入大约5%的光敏感物质(如,氯化银),加入0.015%的氧化剂(如,氧化铜),而后经过1500°C的高温熔化后就制成了变色玻璃。这种玻璃为什么会变色呢?由于氯化银和氧化铜的颗粒很小,又均匀地分布在玻璃中,当然不会影响透明度,但当遇到强光照射时,氯化银分解,产生许多银离子,阻止光线通过玻璃,使玻璃由暗变黑;而等到外界的光线变弱,在氧化铜的作用下,氯和银又重新化合成氯化银,玻璃颜色于是由深变浅。
玻璃微珠大白天能不能放露天电影呢?能!有种反射力很强的玻璃微珠银幕能担任这个角色。微珠的直径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得多。这种银幕反射光线的本领比最白的白纸还高出一千倍。只要银幕不在阳光直射之下,即使是白天看电影也十分清晰。玻璃微珠除了“白昼银幕”外,还有其他用途。用它做交通标志,黑夜里受到车灯光的刺激马上发亮,使驾驶员在500米外就能清楚地看到交通标志。车辆一过,标志的亮光又自动消失。将玻璃微珠嵌在救生艇或救生圈上,遇难时就容易被发现了。
憎水玻璃冬天,眼镜片上有时会蒙上水汽,遮住视线,怪讨厌的。现在发明了用憎水玻璃做的新型眼镜,水滴在上面就像荷叶上的水珠一样,会形成圆形点滴迅速溜去。汽车驾驶室装上憎水玻璃后,雨天就不必使用雨刷了。潜水艇的潜望镜如用憎水玻璃制造,当潜水艇浮出水面,就不必担心水痕遮住视线了。
微晶玻璃玻璃家庭中的新秀──微晶玻璃比钢还硬。如果用一根微晶玻璃管当榔头,把钉子敲进木头里,玻璃管丝毫无损。它还有一个特性:几乎受热不胀,遇冷不缩。将微晶玻璃杯放在冰块上,再倒入沸腾的金属熔液,玻璃杯依然无恙,用微晶玻璃做杯盘锅碟,不仅摔不碎,而且高温不裂。用它做刀具能削铁如泥。用它做导弹头的外罩能抵得住高速飞行产生的高温。
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口语交际
1、主题:让学生尝试做“小小推销员”,向别人介绍一种商品。口语2、情感目标:设计这样一次尝试性推销商品的活动,旨在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在活动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给学生以商品推销的初步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3、准备内容: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商品推销的知识、故事,丰富对商品推销的认识。
4、实施过程:
1、先让学生自己介绍搜集的有关商品推销的知识、故事等,谈一谈知道的推销知识、方法或从某些推销故事中受到的启示。
2、让学生自由组成商品交易小组,把自己准备的商品向小组内的同学推销。
3、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商品,合作进行推销.
4、最后评选出最佳推销小组、最佳广告语、最佳广告牌、荣誉顾客等,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习作:
1、习作主题:
这次习作是围绕本组专题设计的,在阅读了四篇说明文之后,让学生也来练习写一写说明文。
2、教学过程:
a、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所选物品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如,介绍蔬菜的为一组,介绍水果的为一组,介绍玩具的为一组,介绍文具的为一组,介绍电器的为一组……教师最好能为每个小组提供一篇相关的例文。
b、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明确应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
c.在学生确定作文的内容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注意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恰当运用说明方法。
d.要把习作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e.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进行鼓励,并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指导,指导的重点一是按一定顺序写,二是恰当运用说明的方法。
F.讲评习作时,可选一篇较为典型的学生习作,请全班学生共同评议。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再次修改。
3、注意事项:
指导作文时应该明确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可以从商品的形状、颜色、味道,以及种类、产地、产量、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还可以介绍产品的特点、构造、用途以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介绍。
总结回顾本单元知识:
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课内外阅读的说明文,想一想每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哪些事物及其有关知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然后按照下面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
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总结回顾:
题目
获得的知识
说明的方法及例子
说明方法
例子(包括课内课外)










《2017五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苏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478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