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知识点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知识点

(一)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西安事变对蒋介石是个极大的震动,使他感到对内反共打内战,对外对日妥协退让的政策不能继续下去了。为了讨论、制定对共产党、对日本的政策,国民党决定于1937年2月15日召开五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1937年2月10日致电即将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五项要求是: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如果国民党能够实现上述五项要求,中国共产党愿意作出如下四项保证: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在特区政府区城内,实行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四项保证是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救亡的全局出发,在对红军和根据地保持绝对领导权的前提下,对国民党作出的有原则、有条件的让步,其目的在于取消国内两个政权的对立,以利于组成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地反对日本帝目主义的侵略。

中共的主张得到了国民党内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人的赞同,他们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与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指出近半年来,中国共产党多次致我党中央委员会书函通电,屡次提议国共合作,联合抗日,足证团结御侮已成国人一致之要求,呼吁“应乘此机会恢复总理三大政策,以救党国于危亡,以竟革命之功业。会上,国民党民主派同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进行了激烈斗争,最终通过了一个实际接受中国共产党提议的决议案。表示“整个的民族利益将超出一切个人一切团体利益之上”,承认“和平统一为全国共守之信条”,在对日政策上,“如果让步超出了限度,只有出于抗战之一途”。这表明国民党的政策已经由内战转向抗日,由反共转向联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

(二)国共两党为联合抗日继续谈判

国共合作的格局虽然基本确定,但怎样实现合作,尚有一系列具体问题亟待解决。从1937年2月至3月,以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组成的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代表顾祝同、贺衷寒、张冲在西安就一些具体事宜进行了谈判。3月8日,双方商定由周恩来把近一个月谈判大体趋于一致的意见写成条文,即:“三八协议”,主要内容是:(1)红军现驻在地区改为陕甘宁行政区,执行中央统一法令与民选制度,其行政人员经民选推荐,请中央任命;(2)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服从中央军事委员及蒋委员长之统一指挥,其编制人员给养及补充,按照国军同等待遇,其各级人员由自已推选,呈请军委任命,政训工作由中央派人联络;(3)在红军改编的三个师以上设某路军总指挥部,其直属队为特务营、工兵营;等等。两天后,贺衷寒提出—个修改方案。限定红军改编为三个师后,每师只能1万人,政训人员和各级副职由南京政府派人参加,“陕甘宁行政区”改为“地方行政区”,直属所在省。将“改选推荐”改为:地方推荐”,删掉“民选制度”。这种以“谈判”、“改编”为名,行“收编”、“招安”之实的无理要求,为中共代表严词拒绝;3月13日周恩来向顾祝同提出:“西安无可再谈,要求见蒋解决。”

同年3月下旬至4月初,周恩来与蒋介石在杭州继续进行谈判。周恩来重申了我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和立场,蒋介石基本上同意了中共代表提出的有关边区政府和红军改编的意见,并提议由周恩来起草一个两党合作的共同纲领。周恩来返回延安后,中央政治局召集扩大会议,。听取周恩来汇报杭州谈判的情况。6月,由周恩来携中共中央草拟的《关于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赴庐山与蒋介石谈判。在庐山,蒋介石又推翻了在杭州的许诺,提出成立一个由他领导的“国民革命同盟会”,由国共派出同等数量人员组成,红军改编为三个师,共4.5万人,副职由国民党员担任,并要毛泽东、朱德离开部队,陕甘宁边区的正职官长也要由国民党政府指派等无理要求。中共对蒋介石企图通过谈判来达到收编红军、取消陕甘宁边区政府、溶化共产党的企图进行了揭露和斗争。同时,我党从大局出发,重新拟定了同国民党的谈判方案,在两党合作的组织形式以及边区政府的人事安排上作了重大让步。正当国共两党庐山谈判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爆发,国共两党加快了谈判的步伐。

(三)苏区代表会议的召开及其主要精神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巩固和平、争取民主、早日实现抗战,于1937年5月2日至14日在延安召开了由苏区、白区和红军代表参加的全国代表会议(当时称苏区代表会议)。毛泽东先后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和《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两个报告。毛泽东这两个讲话,主要阐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1.我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依据。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完全征服中国的政策,使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中的中日之间的矛盾变得特别突出特别尖锐,把若干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和中国的矛盾推入次要地位,从而扩大了日本帝国主义同其他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便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的任务。”“我们的统一战线应当以抗日为目的,不是同时反对一切帝国主义。”“中日矛盾变动了国内的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都遇到了存亡的问题,在他们及其政党内部逐渐地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的过程。这就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

2.党在当前阶段的任务。当前阶段的任务是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三位一体。“为了建立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国内和平固然不利,没有国内民主也不行。所以争取民主,是目前发展阶段中革命任务的中心一环。”“争取民主,“…必须立即开始实行下列两方面的民主改革。第一方面,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全国必须发起一个广大的民主运动,这运动的当前目标,应当放在国民大会和宪法的民主化的完成上。第二方面,是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实现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革,就不能动员人民进入抗战,取得保卫祖国和收复失地的胜利。”“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革和人民的自由权利”,“是建立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条件。”

3.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与实行三民主义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在对外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实现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和增进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之下,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而应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所明白认识的。”“我们不但不拒绝三民主义,而且愿意坚决地实行三民主义,而且要求国民党和我们一道实行三民主义,而且号召全国人民实行三民主义。”毛泽东同时又强调说:“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4.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革命成败的关键。毛泽东在回顾了第一次大革命的教训时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已判定不能经过资产阶级的领导,而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够完成。”在当前,“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祖国就不能保卫,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就不能成功。”毛泽东还从原则上提出了实现政治领导的方法:(1)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为了实现这种口号而提出每一发展阶段和每一重大事变中的行动口号,作为全国人民一致行动的具体目标。(2)必须依靠和发挥共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成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模范。(3)共产党要在不失掉确定的政治目标的原则上,建立与同盟者的适当的联盟,要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下,发展和巩固这种联盟。(4)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全党在思想政治上高度的一致性和纪律上的严格性。最后,毛泽东号召全党要以艰苦卓绝的努力,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接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还召开了白区党代表会议。总结了党在白区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批判了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和冒险主义倾向,进一步明确了我党在白区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斗争策略。

延伸阅读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教案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掌握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与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等主要史实。通过华北事变及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事实,明确由于日本得寸进尺加紧侵华步伐,使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运用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学习并掌握毛泽东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在问题的引导下,在分析、归纳中掌握一二九运动的基本史实;通过设问、探究、答疑等活动,强化对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实质──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通过一二九运动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学生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相联系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过程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团结抗日已成为当时全民族的呼声,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及时制定出符合民族利益的正确决策,顾全大局,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民族利益的政党,也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从教科书、课外读物、互联网中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西安事变中的重要人物的材料。
教师根据学生搜集的材料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类和整理。
教师精心选择一些文献材料和《毕业歌》、“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影视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是如何扩大对华侵略的,然后指出随着日本侵略的扩大,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播放《毕业歌》)导入新课。
一、华北事变
教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由来已久。日本为实现其侵华野心,制定了什么方针?采取了什么措施和行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按照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的设想,“灭亡满蒙”只是日本“征服中国”的第一步。为了继续实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本把侵略的下一个目标放在了华北。
提问:华北为什么成为日本侵华的下一个目标?
投影显示:
材料一:全国煤产量不过2800万吨,而(华北)五省每年所有产量约在1300万吨左右;河北棉花和山东小麦的产量,均为当时全国之冠;全国国有铁路实有长度13017公里,……五省境内实有4631公里,占实有总长度的35%;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等地,为五省对内对外贸易的重要进出港口;在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中,五省关、盐、统三大税收合计,每年有13200万元。
──《中国现代史大事纪事本末》(上)第688-689页
材料二: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在给关东军的秘密情报中说:“1931年九一八,发动满洲事变而占据之,一时帝国市场与原料,得稍缓和。……现在,满洲市场亦臻饱和,短期内亦难再行扩大,即不能与帝国生产率之增进相调和。”“帝国原料与市场问题的解决是不能不注意易于进攻的。……中国华北。”“华北,诚我帝国之最好新殖民地。”
──《中国现代史大事纪事本末》(上)第688—689页
学生研读材料,讨论后回答。
教师:正由于华北在全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且交通优越,日本为了满足其扩张的需要,自然把新的侵略目标放在华北。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看到的材料,思考一下,日本侵略华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为了达到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的目的,1935年,日本在华北先后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3页有关《何梅协定》的背景和内容,思考为什么说《何梅协定》的签订,使华北危机日益严重?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日本通过《何梅协定》,实际控制了河北省。日本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又积极策划所谓“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华北五省是指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面对日本对华北地区的分裂活动,国民政府不允许华北脱离中央政府的管辖而“自治”,但又慑于日本的武力威胁,于是采取了适应日本“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的方针,成立了一个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实际上又有很大独立性的委员会。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6页多田峻的声明,并结合华北事变的史实,想想看,日本是如何侵略华北的?
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进行归纳。
教师进而提出问题:华北事变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影响有两点:一是使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日趋殖民地化,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二是日本在华北经济势力的扩张,损害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经济利益,引起英美对日本的不满。
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正是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也是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客观条件。
二、瓦窑堡会议
教师: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在政策上作出了重大调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4—25页有关瓦窑堡会议的内容,找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教师:第一是发表“八一宣言”。
投影显示:
无论各党派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和利害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应该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八一宣言”
请同学们阅读投影片所示材料,思考两个问题:(1)材料中的三个“无论”,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有什么变化?(2)中国共产党向全中国人民发出什么号召?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研读材料、思考并回答。
教师:“八一宣言”的发表,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在大敌当前之时,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反映了全国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
第二是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到来之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土地革命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必须及时制定出适合新情况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1935年底,结束万里征战的中央红军刚刚在陕北站稳脚跟,中共中央即在瓦窑堡召开会议,制定了正确策略。
投影显示:
党的策略路线在于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
党在发动、团结与组织中国人民的力量以反对全中国人民的公敌时,应当坚决不动摇地同反日统一战线内部一切动摇、妥协、投降与叛变的倾向作斗争。一切破坏中国人民反日运动者……应该起而攻之。共产党应该以自己彻底的、正确的反日反汉奸卖国贼的言论与行动,去取得自己在反日战线中的领导权。也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反日运动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
──瓦窑堡会议《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投影所示材料,想想看,党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怎样的抗日方针?
学生研读材料,思考后回答。
教师:必须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在这个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第三是瓦窑堡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一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投影显示:
材料一:由于当时政治形势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这就使一切不愿当汉奸亡国奴的中国人起来参加抗日民族战争,党就要“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55页
材料二: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这种情形,就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中国的工人农民都是要求反抗的,小资产阶级也是要反抗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在今天的时局下有变化的可能性。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是要发生破裂的。……他们中的英美派,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英美的督促下,是有可能参加抗战的。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136页
学生研读材料思考:毛泽东的这两段话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教师:在这两段话里,毛泽东阐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毛泽东的这个报告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教师:毛泽东的这个报告,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入手,分析了当时中国政治形势的特点,论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就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建立统一战线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说明中国共产党这一方针是在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
教师:关于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同学们已有了明确答案,这里也请同学思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学生讨论,代表回答,然后教师归纳。
中国共产党是广大工农利益的代表者,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党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党,领导着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红军,又是统一战线的发起人。因此,共产党理应成为而且能够成为统一战线的领导者。
教师: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在当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运用具体史实说明。
三、一二九运动
投影显示:
亲爱的全国同胞:
华北自古是中原之地,现在,眼见华北的主权,也要继东三省热河之后而断送了!……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亲爱的全国同胞,中华民族的危机,已到最后五分钟。我们,窒息在古文化城里上着最后一课的青年,实已切身感受到难堪的亡国惨痛。……
──《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1935年12月9日
请同学们阅读投影所示材料,思考后回答:一二九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
教师:华北事变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华北存亡危在旦夕。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号召下,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大学生成立了联合会,并于12月9日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一二九运动爆发。一二九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2月9日这一天的示威游行。第二阶段12月16日是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日子,这天,北平学联又组织了浩大的游行。
播放录像“一二九运动”,了解游行的概况。
教师:了解了一二九运动发生的背景和经过之后,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一二九运动发生在当时有什么意义和影响?它与五四运动有何根本区别?二是作为现代青年,我们应该向当时的青年学习什么?
第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最后一自然段,归纳概括出四点。至于一二九运动的深远现实意义,则是在运动之后才逐渐显现出来的,那就是使学生走上了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都是在国难当头爆发的爱国运动,但五四运动是学生自发掀起的,一二九运动自始至终都是在中共领导之下。
第二个问题,先由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然后教师概括。
教师:作为现代青年,应该发扬一二九运动的爱国主义传统,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时刻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应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现在,在千百万张平静的书桌都能放下的时候,国家和民族需要什么?我们又应怎样去做呢?
四、西安事变
同学们对西安事变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都比较熟悉,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西安事变”的相关片断,然后采取边设问、边探究、边答疑的方式,来重温这段历史,也更加深刻地认识这段历史。
教师:西安事变为什么会发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西安事变一目的第一段正文和小字内容,结合自己的认识,提示从当时中国的形势、中共、张学良和杨虎城、蒋介石四方面思考西安事变为什么会发生?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
教师: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张、杨二将军的爱国热情,蒋介石坚持反共政策是导致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教师:西安事变发生,举世震惊。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当时形势的认识以及所掌握的有关西安事变的史实,从国际、国内两方面讨论各种力量对西安事变持何种态度?原因何在?
投影显示:
国际方面:日本、美、英
国内方面:南京政府方面:何应钦、宋氏兄妹、东北军、西北军将士张学良、杨虎城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当时因事变而出现的复杂局面,是张、杨二将军始料不及的,也是难以驾驭的,因此他们通知了中共中央,希望中共协助解决。由不同的主张,引发了不同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的局面,做了冷静的分析。
投影显示:
西安事变发展的两个前途及其拥护者:
(一)或者由于这一发动,使内战爆发,使南京中派(民族改良派)一部或大部主观上与客观上走向亲日,削弱全国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以致造成日寇侵略的顺利条件。这一前途是日德意国际侵略阵线,特别是日本及中国亲日派所欢迎的。(二)或者由于这一发动,结束了“剿共”的内战,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而得到了早日的实现,使全国抗日救亡的统一战线反而更迅速的实际建立起来。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阵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救国的各党各派各军所竭诚拥护并要使之实现的。
──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节选)
请同学们阅读投影所示材料,思考:西安事变后存在着哪两种前途?各对谁有利?
学生研读材料,思考并回答。
教师: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了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和平解决事变,反对新的内战,推动蒋介石政府走向抗日,争取光明的前途。中共中央派周恩来为全权代表赴西安参加谈判,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终于达成停止剿共、联合抗日等六项和平协议。最后,周恩来会见蒋介石,指出目前形势是“非抗日无以图存,非团结无以报国”,只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才是惟一出路。蒋介石被迫同意达成的协议,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教师: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意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最后一自然段思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意义?为什么说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概括。
投影显示:
1.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谋。
2.迫使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使中共的“逼蒋抗日”方针得以实现。
3.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教师: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概括:启示一: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计前嫌,愿意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在复杂的形势面前,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作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表明中共进一步成熟起来;启示二:中华民族各阶层人民,痛恨日本的侵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抵抗。以张、杨为代表的国民党大多数人,也是赞同抗日的,在大敌当前之时,还是能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侵略目标转向中国的华北,制造了华北事变。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策略。在华北事变后,突出反映全国人民抗日要求的历史事件,一是1935年底的一二九运动,二是1936年底的西安事变。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本节课文又是本章的结束课,所以应对全章内容作一概括:
1927—1937年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1.国共政权对峙
1927.4建立的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1931.11建立的中华苏维埃政权代表工农利益
2.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创立
由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城市,最后取得全国范围胜利的道路。
3.“围剿”与“反围剿”
国民政府1930—1934年,先后五次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前四次以失败告终,第五次中共失利,被迫长征。
4.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交叉
1927—1935年以国内阶级矛盾为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1935年华北事变后,以民族矛盾为主。
国共两党关系(1927—1936)
注: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西安事变》。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教案
教学重点: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五卅运动。

教学难点:

对国共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对“党内合作”方式的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以及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是难点。

[导入新课]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导入新课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经验表明:仅凭工人阶级赤手空拳、孤军奋斗,无法战胜全副武装的敌人。中国共产党及时吸取这个用烈士鲜血换来的教训,冷静、正确地分析了时局,决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使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讲授新课]

一、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1.中国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只有400多人,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非常强大。所以,在中国,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闹革命不行,必须联合各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第二、那时候,中国的政党很多,但具有影响的大党只有国民党,并且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在历次革命失败以后,仍然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苦苦求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第三、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热情帮助孙中山认识革命的道路和方法。

2.中共“三大”召开,确定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1923年)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太雷等30人,代表党员432人。大会的中心议题:讨论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现状,正确估计了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内容,很重要,在课文大字中都写得清清楚楚,请同学们作个记号。在这段大字下面,还有一大段小字,内容是介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陷于苦闷、彷徨之中。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热情帮助孙中山找到新的革命出路,开始伟大转变的情况。请同学们阅读这段小学,要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等一会,大家要讨论这个问题。(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下面,同学们再想想国共合作为什么要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为什么同时又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这两个问题较难,请同学们注意听我分析:

关于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应该看到,那时候的国民党不是一个阶级的组织。它的前身同盟会曾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士绅结成的反清革命联盟。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成份更复杂了。这样,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以后,就容易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国民党也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其次应该看以,当时国民党在群众中有相当的影响。它在许多地区有合法地位。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就能够在自己不能公开活动的地区,打着国民党的旗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参加民主革命,扩大革命影响。

最后还应该看到,共产党员只有加入国民党,才能从内部来影响国民党的政策,真正“改组国民党成为左翼的政党”。

关于保持共产党独立性的问题。

首先,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政党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暂时的革命联盟,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掌握的策略问题;而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坚持的原则问题。这就是说,国共合作,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完全必要的。但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之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继续奋斗。试问在国共合作期间,如果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和组织上,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岂不是取消了共产党的元首阶级性质,岂不是取消了共产党?

其次,国共合作,共产党只有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独立性,才能保证自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才能保证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二、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年初)

1924年广州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到会的代表156人。共产党李大钊、林祖涵、毛泽东、瞿秋白等,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工作。大会主席团由5人组成,李大钊在其中,并发挥了主要作用。

2.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出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各国代表大会宣言》节录)“国民党之主义:……(一)民族主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位;二曰节制资本。”)

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孙中山什么时候提出了旧三民主义?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回忆不起来的同学可以翻翻课文。然后,大家比较一下,新旧三民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找同学来回答。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旧三民主义没有从正面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问题,而新三民主义从正面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问题。新三民主义是跟“三大政策”相结合的,“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灵魂和革命方法。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3.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5月)

1924年,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军事干部。孙中山亲自担任黄埔军校的总理,国民党左派廖仲恺任军校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黄埔军校开办之初,死气沉沉。后来,应廖仲恺等人邀请,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任军校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经周恩来整顿,面貌焕然一新,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的、军事的骨干力量。

三、五卅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开展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工农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工人运动迅速复兴,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出现了以“五卅”运动为标志的工农革命高潮。

1.“五卅”运动

①导火线:顾正红事件

1925年5月,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顾正红,为抗议日本资本家无理开除工人而举行罢工。日商竟以关厂、关发工资来威胁工人。工人们进厂交涉,日本资本家蛮横地向工人开枪。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身受重伤致死。日本资本家的暴行,激起群众愤怒。

②五卅惨案,1925年5月30日,随后形成遍及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5月30日,上海学生2000多人,到公共租界抗议帝国主义暴行。英国巡捕开枪打死打伤几十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五卅惨案”发生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实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20万市民集会,向帝国主义提出撤退驻沪英、日海驻军、取消领事裁判权、惩办凶手等条件,斗争持续三个月。

③省港大罢工,邓中夏、苏兆征,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由上海掀起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持。共产党员邓中夏、苏兆征领导广东省港大罢工,坚持斗争16个月。这次罢工采取“单独对英”的策略,即“凡不是英国货、英国船及经过香港者,可准其直来广州”。这样,既拆散了帝国主义之间的联合,又解除了广东经济的困难,从而保证罢工能长期坚持。英帝国主义经济损失空前严重,香港变成了“死港”“臭港”;香港总督也被撤职。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遭到沉重打击。

2.农民运动

①广东,彭湃,1926年,海丰、陆丰成立,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与工人运动相呼应,南方各省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1925年5月,共产党员彭湃领导广东农民,在22个县建立了农会。到1926年初,广东农民协会有会员60多万人,农民自卫军3万人。五卅惨案发生以后,广东50万农民示威游行,声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广东农民自卫军还协助省港罢工工人封锁海面;开展减租抗捐斗争;维持地方治安。

②彭湃、毛泽东和广州主持农民讲习所

广东农民运动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典范。为了适应全国农民运动发展的需要,彭湃、毛泽东先后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干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名义上是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从1924年7月创办至1926年9月结束,共举办六届,培养了772名毕业生和25名旁听生。这就是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旧址——番禺学宫。它在今天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毛泽东同学曾在这里主持工作。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孙中山的逝世(1925年3月12日)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内部日趋分化。宋庆龄、廖仲恺等左派人士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国民党右派排斥、打击共产党,分裂统一战线。

2.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

①背景:陈炯明趁孙中山在北京患病之机,进攻广州、阴谋推翻广东革命政府。

1925年2月革命形势的发展,引起反动派的仇视。1925年初,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支持盘踞在广东东江一带的军阀陈炯明进攻广州,阴谋推翻广东革命政府。

②第一次东征,1925年初

主力: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黄埔学生军。1925年7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改为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主席。

2月,广东革命政府组织第一次东征,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士的黄埔军校学生作主力军。在海击丰农民的支援下,不到两个月,东征军打垮陈炯明的主力部队,粉碎了敌人的进攻。7月,广东革命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

③第二次东征,1925年秋

彻底打跨陈炯明主力,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北伐奠定了巩固的后方。1925年10月,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段祺瑞支持下,重新占领东江,准备进攻广州。10月,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第二次东征。东征军长驱直入,仅一个月时间,全歼陈炯明的主力,取得彻底胜利。两次东征,实现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课堂小结同学们想一想,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它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回答以后,

教师总结:国共两党合作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A.中国共产党鉴于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孙中山接受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积极改组国民党。

C.国民党“一大”,同学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分加入国民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从而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小结:中共“三大”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1924年1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北伐的胜利进军提供了核心领导略力量,工农运动的发展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胜利进军打下了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1.中国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中共“三大”召开,确定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1923年)

二、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年初)

2.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5月)

三、五卅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开展

1.“五卅”运动

2.农民运动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孙中山的逝世(1925年3月12日)

2.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

1、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另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有借鉴作用。

2、国内背景:“文革”的十年动乱使中国的经济濒于崩溃;中国和人民吸取“文革”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

1、创办经济特区

(1)设立及发展: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诞生了,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这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2)概念:中国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特殊政策的行政区域。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3)经济特点:外向型经济

(4)影响: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适宜场所。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2、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什么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2)范围: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3)主要目的: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中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兴办生产性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发挥四个窗口(技术窗口、知识窗口、管理窗口和对外政策窗口作用)

(4)经济特点: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型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

(5)影响: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改革试验、促进区域经济新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窗口、辐射、示范、带动等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3、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1)建立: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3)地位:将成为我国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4、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建立:1985年以后,国务院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扩展: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5、实施“走出去”战略

(1)原因: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

(2)目的: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鼓励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6、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1)背景:浦东是上海的一个行政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浦西区。

(2)开发的决定: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区。

(3)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的新飞跃。

(4)有利条件: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

(5)影响: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特点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当今改革开放和与旧中国的“开放”有何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

(2)内容不同: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3)影响不同:当今中国和开放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4)性质不同: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是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被动开放。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工农武装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开始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下表为两大武装起义及“八七会议”等内容的概述。

二、井冈山的星火——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1.实践探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地武装起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发展: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军队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理论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概括、总结

(1)理论提出的背景: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并巩固;②这条道路在当时不为全党所认识、所理解,对此应给予解释说明;③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用三篇文章来说明中国选择这条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理论内容: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概括指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五个要点和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前提、三个必要条件。

理解:如何正确认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联系?

中国革命必须进行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进行武装斗争必须建立革命根据地,没有根据地的存在,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采取流寇式的武装斗争必然走向失败,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藉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没有土地革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就不会支持根据地政权,也不愿参加红军,根据地一天也不能存在,也就谈不上武装斗争。

(3)理论提出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3.“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到1930年夏,全国已有十几块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井冈星火已成燎原之势。

三、根据地建设

1.背景

(1)从1930年底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三次反革命“围剿”,毛泽东领导取得了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2)国民政府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

2.建设

(1)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

(2)土地革命:①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作用: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同时使农民政治上翻了身。

(3)经济建设:①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同时兴办了一些工业,包括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②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44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