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归纳
《草原》
1.内容中心
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抓住描写草原的景词: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草原的人:热情,好客
2.注意读音
蒙(měng)古包好(hào)客同行(xíng)似(sì)乎
3.重点句子
(1)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个比喻句把草原比为绿毯,把羊群比成大花,让读者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作者将草原比喻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草原辽阔碧绿,草原人热情好客,举目皆是诗情画意,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2017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一、读音细分类
平舌音:蓑suō醉zuì
翘舌音:棹zhào毡zhān蚱zhà澄chénɡ汁zhī遮zhē锄chú傻shǎ痴chī
前鼻音:毡zhān啃kěn患huàn
后鼻音:嗡wēnɡ樱yīnɡ蚌bànɡ澄chénɡ窘jiǒnɡ妨fǎnɡ
零声母:媪ǎo袄ǎo
整体认读:樱yīnɡ痴chī
二、字形记得牢
澄:右上部的顺是横撇、点、再写两撇,捺;
卸:9画,第7笔是“提”;
傻:右上部分里面是“×”不是“夕”。
三、多音字分得清
jué咀嚼──jiáo嚼烂xìnɡ高兴──xīnɡ兴奋bànɡ蚌壳──bènɡ蚌埠
jì系鞋带──xi关系bāo剥莲蓬──bō剥削huǎnɡ明晃晃──huànɡ晃动
yuè清平乐──lè快乐zuān钻研──zuàn钻石wú亡赖──wǎnɡ死亡
pū铺路──pù当铺chénɡ澄清──dènɡ澄沙
四、形近字看仔细
蓑(蓑衣)──衰(衰老)遮(遮挡)──蔗(甘蔗)醉(醉汉)──醒(觉醒)
媚(妩媚)──眉(眉毛)锄(锄头)──助(帮助)毡(毡帽)──沾(沾染)
卸(装卸)──御(抵御)嚼(咀嚼)──爵(爵位)妨(妨碍)──访(访问)
漠(沙漠)──寞(寂寞)袄(夹袄)──妖(妖娆)袍(长袍)──泡(灯泡)
祸(祸害)──锅(铁锅)淘(淘气)──陶(陶器)绞(绞杀)──狡(狡猾)
愧(愧疚)──槐(槐树)瓢(瓢虫)──飘(飘动)篷(帐篷)──蓬(莲蓬)
词语:注意读写与运用
一、词语会理解
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课文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禁:控制。
一本正经: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二、词语会运用
绞尽脑汁──这道数学题太难了,我绞尽脑汁都没有做出来。
随心所欲──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做事,在班规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情不自禁──看着中国队夺得了冠军,我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一本正经──期中成绩公布后,我问朋友:“你的成绩如何?”他一本正经地说:“对不起!无可奉告!”这家伙,居然还吊我胃口!
三、词语巧辨析
1.近义词是朋友。
侵犯──侵害情趣──情调清脆──悦耳重临──重来
想念──惦念寂寞──孤寂存心──故意喧闹──喧哗
闪烁──闪耀驱逐──驱除商量──商讨汲取──吸取
天赋──天性轻盈──轻巧惩罚──处罚迷恋──痴迷
绞尽脑汁──费尽心机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一动不动──纹丝不动
2.反义词是对手。
侵犯──保卫幼稚──老练清脆──沙哑明亮──黑暗
整齐──杂乱轻松──沉重漂亮──丑陋承认──否认
独立──依赖澄澈──浑浊淘气──老实轻盈──笨拙
随心所欲──任人摆布一本正经──油嘴滑舌情不自禁──无动于衷
句段:品味含义与特点
一、佳句品其味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品读: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宽阔无边的草场为牧童的出场提供了场景,悠扬悦耳的笛声,烘托出牧童劳作后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品读: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品读: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
4.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品读: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5.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品读: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显然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骆驼队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声仿佛也响在耳边,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
二、修辞一点通
1.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品读: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的态度;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这个排比句写出了孩子的真实想法,活现出了孩子好奇的表情,天真的神态。
2.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品读:这句话巧用了双关手法,一方面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另一方面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相提并论,这真是能安慰自己的理由。这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话语里包含着愤慨之意。
3.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品读:这拟人、排比句把孩子心中事物的形象活现出来了,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4.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品读:这句话采用拟人、比喻手法,突出了溪水的平静、清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推敲》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推敲》知识点
【原文】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
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字词学习】
字:敲、僧、吟、闯、撞、响
词:贫寒、拜访、返回、妥帖、簇拥、冲撞、斟酌、宽恕
【重点句子】
1.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2.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3.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qiāoqièqièxù
推()()()私语()曲
二、写出近义词。
妥帖()推敲()
或许()吟诵()
三、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贾岛去( )到( ),留下( )。
2.他对诗中( )二字犹豫不决。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qiāoqièqièxù
推(敲)(窃)(窃)私语(序)曲
二、写出近义词。
妥帖( 妥善 )推敲( 研究 )
或许( 只怕 )吟诵( 吟哦 )
三、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贾岛去( 长安城 )到( 李凝的家 ),留下( 《题李凝幽居》 )。
2.他对诗中( 僧推 )二字犹豫不决。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学案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知识点:狼牙山五壮士”,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小学五年级语文知识点:狼牙山五壮士
1、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一痛击敌人一引上绝路一顶峰歼敌一跳下悬崖。
2、强化生字:
绷(běng)得紧紧的
嗖(sōu)磨(mò)盘坠(zhuì)入骨髓(suǐ)
沉着(zhuó)豪迈(mài)
【练习题】
形近字组词:
抡()寇()骑()腔()壮()
抢()冠()崎()控()状()
把词语补充完整:
叽里呱啦的()()的口号声()的地形
满腔的()()的山路浑身的()
指挥()痛击( )坠落( )
眺望()( )地瞄准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金蝉脱壳》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五年级语文《金蝉脱壳》知识点
【原文】
我最爱捉蝉。有一天,我无意中捡到了几个透明发亮的壳。叔叔们说,那是蝉虫脱的壳。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我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这天傍晚,下了一阵毛毛细雨。雨过天晴,空气十分新鲜,我向菜园跑去。菜园里柿子树枝繁叶茂,在夕阳映照下显得更加翠绿。我的目光顺着树干上下搜索着。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等待着金蝉脱壳这一时刻的到来。
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刚出壳的蝉儿除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外,全身都是灰白色的,折叠的翅膀也只有一点点。但是,很快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又小又嫩的翅膀逐渐大了起来,很快盖住身子,像两把扇子长长地拖在身后。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每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变成了棕黑色。翅膀上出现了排列整齐、图案精巧的斑纹。蝉触角也显现出一道道灰白色的光环。
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我高兴得几乎叫起来。
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它是那样五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而留在一旁得蝉壳,透明发亮,闪着金光。这阵儿,蝉儿长久地趴在树上,恢复体力,准备开始它的歌唱生涯。
【字词学习】
字:蝉、尾、趴、嫩
词:透明、有趣、翠绿、枝丫、抽搐、腾空、棕黑、触角、雕刻、枝繁叶茂
【重点句子】
1.我最爱捉蝉。有一天,我无意中捡到了几个透明发亮的壳。叔叔们说,那是蝉虫脱的壳。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2.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等待着金蝉脱壳这一时刻的到来。
3.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
4.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5.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它是那样五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而留在一旁得蝉壳,透明发亮,闪着金光。这阵儿,蝉儿长久地趴在树上,恢复体力,准备开始它的歌唱生涯。
【练习题】
一、按要求完成句子题。
1.我们大声叫喊,对着它指手画脚。它依然一动也不动。
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
缩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按原文填空。
最有趣的是()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向后仰去,又()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地离开了蝉壳。
【参考答案】
一、按要求完成句子题。
1.我们大声叫喊,对着它指手画脚。它依然一动也不动。
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__虽然我们大声叫喊,对着它指手画脚。但是它依然一动也不动_。
2.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
缩写:__我发现了蝉虫。__
二、按原文填空。
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小学五年级语文知识点:圆明园的毁灭
一、引入新课。
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颐和园》,知道了北京的颐和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古典园林,在园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在北京西北郊还有一座被誉为万国之园的皇家园林。遗憾的是,这一园林艺术杰作,被英法联军劫掠和焚烧,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了解一下昔日园林的风采和侵略者对它的毁灭情况。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己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被毁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1)、记清字形。
置是上下结构,下面的直字里面是三横。
统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充字,不要写成流字的右边。
略是左右结构,左边是田字,右边是口,不要把两部分颠倒了。
注意损和捐;销和锁;征和证几个形近字的区别。
(2)、理解词语的意思。
西洋:泛指欧、美各国。
先秦:即秦统一中国以前,一般指春秋战国时期,为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距离清朝2000多年。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估计:量,读liang,推算、计算的意思。
众心拱月:拱,环绕。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不要把碧误写成壁。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练习题】
1、读句子,说说从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五年级语文草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
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
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
天涯、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
新疆、陷入、热乎乎、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襟飘带舞、浑黄一体
2、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矗立、戎装、
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妖娆、
机械、开凿、巍峨、媒体、狰狞、逞凶、
撕扯、效率、贯通、下马威、精神饱满、
美轮美奂、银装素裹、严阵以待、始料不及、杯水车薪、废寝忘食
3、词语积累:赏心悦目、栩栩如生、浩浩荡荡、
不计其数、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丰富多彩、高大挺秀、七零八落、
不翼而飞、劈头盖脸、夜以继日
二、形近字组词
吟(低吟)疆(新疆)狰(狰狞)涯(天涯)
戎(戎装)效(效果)拨(拨转)媒(媒体)
冷(冰冷)僵(僵硬)挣(挣扎)崖(山崖)
戒(戒备)郊(郊外)拔(拔牙)谋(计谋)
娆(妖娆)遐(遐想)蹄(马蹄)晰(清晰)
浇(浇水)暇(闲暇)啼(啼叫)淅(淅沥)
三、近义词
盼望(渴望)沉思(深思)巍峨(高大)
狰狞(凶恶)惊叹(惊讶)表白(表明)
控制(掌握)融化(溶化)热闹(喧闹)
高昂(昂扬)提供(供应)迅速(敏捷)
飞驰(飞奔)天涯(天际)舒服(舒坦)
实验(试验)威胁(要挟)高傲(骄傲)
确实(确凿)矗立(耸立)欢腾(欢跃)
庆祝(祝贺)勾勒(勾画)乐趣(情趣)
疾驰(飞驰)繁华(繁荣)凝望(凝视)
清晰(清楚)沉思(凝思)洒脱(潇洒)
软弱(柔弱、脆弱)响亮(洪亮)关键(关节)
分辨(争论)精神饱满(精神焕发)精彩(出色)
四、反义词
舒服(难受)洒脱(拘束)冷清(热闹)
大方(拘束)复杂(简单)坚硬(柔软)
狰狞(慈祥)羞涩(大方)淡雅(粗俗)
鲜艳(素净)漫长(短暂)丰富(贫乏)
软弱(坚强)表白(沉默)恶劣(优良)
响亮(低沉)通明(漆黑)高傲(谦虚)
动摇(坚定)严肃(随便)稀薄(稠密)
凝固(融化)清晰(模糊)热闹(冷清)
五、填合适的词
(清新)的空气(明朗)的天空(满心)的愉快
(鲜艳)的旗帜(奇丽)的小诗(欢迎)的阵势
(无边)的绿毯(柔美)的线条(欢腾)的人群
(无限)的乐趣(精彩)的表演(漫长)的大道
(粗壮)的枝干(各色)的衣裳(静寂)的草原
(响亮)的歌声(会心)的微笑(尖尖)的帽子
(好客)的主人(狰狞)的面目(恶劣)的天气
(高傲)的头(坚硬)的冰渣子(高大挺秀)的身影
(茫茫)的大戈壁(悠悠)的驼铃声
(高大)的白杨树(巍峨)的昆仑山
(古朴典雅)的石雕
(忽飞忽落)的小鸟(天高气爽)的早晨
(浩浩荡荡)的大军(丁零丁零)的驼铃声
六、重点词语含义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迂回:回旋,盘绕。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
遐想:漫无边际地想象。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
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
栩栩如生:形容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
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
银装素裹: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形容冰雪覆盖树木的样子。
七、课文解析
第1课:《草原》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选自《内蒙风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第2课:《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1.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2.重点词语理解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浩浩荡荡:水势盛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3.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
第3课:《白杨》
《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理解: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理解:“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歌颂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
1.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赞扬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
2..开凿风火山隧道主要遇到三点困难:一是冻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氧。
5.理解句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理解:句子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理解:“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理解:“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句子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筑路大军遇到的这些困难,都属于世界级难题。
7.理解词语
银装素裹: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杯水车薪:这个词语原来是指:一杯水去就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文中是指工人背的氧气瓶里的氧气不够人的正常呼吸。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
八、日积月累:
1、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交警叔叔、阿姨为了维护交通,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们总是坚守岗位。
3、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知识点
1.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解词
①甚:很
②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③诣:拜见
④乃:就,于是
⑤示:给……看
⑥曰:说
⑦未:没有。
3.注意读音
为(wèi)设果应(yìng)声
4.内容简介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5.课文翻译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6.杨氏子的特点
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杨氏之子是个聪明、机智、幽默的人。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
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
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
天涯、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
新疆、陷入、热乎乎、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襟飘带舞、浑黄一体
2、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矗立、戎装、
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妖娆、
机械、开凿、巍峨、媒体、狰狞、逞凶、
撕扯、效率、贯通、下马威、精神饱满、
美轮美奂、银装素裹、严阵以待、始料不及、杯水车薪、废寝忘食
3、词语积累:赏心悦目、栩栩如生、浩浩荡荡、
不计其数、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丰富多彩、高大挺秀、七零八落、
不翼而飞、劈头盖脸、夜以继日
二、形近字组词
吟(低吟)疆(新疆)狰(狰狞)涯(天涯)
戎(戎装)效(效果)拨(拨转)媒(媒体)
冷(冰冷)僵(僵硬)挣(挣扎)崖(山崖)
戒(戒备)郊(郊外)拔(拔牙)谋(计谋)
娆(妖娆)遐(遐想)蹄(马蹄)晰(清晰)
浇(浇水)暇(闲暇)啼(啼叫)淅(淅沥)
三、近义词
盼望(渴望)沉思(深思)巍峨(高大)
狰狞(凶恶)惊叹(惊讶)表白(表明)
控制(掌握)融化(溶化)热闹(喧闹)
高昂(昂扬)提供(供应)迅速(敏捷)
飞驰(飞奔)天涯(天际)舒服(舒坦)
实验(试验)威胁(要挟)高傲(骄傲)
确实(确凿)矗立(耸立)欢腾(欢跃)
庆祝(祝贺)勾勒(勾画)乐趣(情趣)
疾驰(飞驰)繁华(繁荣)凝望(凝视)
清晰(清楚)沉思(凝思)洒脱(潇洒)
软弱(柔弱、脆弱)响亮(洪亮)关键(关节)
分辨(争论)精神饱满(精神焕发)精彩(出色)
四、反义词
舒服(难受)洒脱(拘束)冷清(热闹)
大方(拘束)复杂(简单)坚硬(柔软)
狰狞(慈祥)羞涩(大方)淡雅(粗俗)
鲜艳(素净)漫长(短暂)丰富(贫乏)
软弱(坚强)表白(沉默)恶劣(优良)
响亮(低沉)通明(漆黑)高傲(谦虚)
动摇(坚定)严肃(随便)稀薄(稠密)
凝固(融化)清晰(模糊)热闹(冷清)
五、填合适的词
(清新)的空气(明朗)的天空(满心)的愉快
(鲜艳)的旗帜(奇丽)的小诗(欢迎)的阵势
(无边)的绿毯(柔美)的线条(欢腾)的人群
(无限)的乐趣(精彩)的表演(漫长)的大道
(粗壮)的枝干(各色)的衣裳(静寂)的草原
(响亮)的歌声(会心)的微笑(尖尖)的帽子
(好客)的主人(狰狞)的面目(恶劣)的天气
(高傲)的头(坚硬)的冰渣子(高大挺秀)的身影
(茫茫)的大戈壁(悠悠)的驼铃声
(高大)的白杨树(巍峨)的昆仑山
(古朴典雅)的石雕
(忽飞忽落)的小鸟(天高气爽)的早晨
(浩浩荡荡)的大军(丁零丁零)的驼铃声
六、重点词语含义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迂回:回旋,盘绕。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
遐想:漫无边际地想象。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
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
栩栩如生:形容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
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
银装素裹: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形容冰雪覆盖树木的样子。
七、课文解析
第1课:《草原》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选自《内蒙风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第2课:《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1.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2.重点词语理解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浩浩荡荡:水势盛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3.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
第3课:《白杨》
《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理解: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理解:“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歌颂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
1.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赞扬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
2..开凿风火山隧道主要遇到三点困难:一是冻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氧。
5.理解句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理解:句子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理解:“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理解:“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句子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筑路大军遇到的这些困难,都属于世界级难题。
7.理解词语
银装素裹: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杯水车薪:这个词语原来是指:一杯水去就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文中是指工人背的氧气瓶里的氧气不够人的正常呼吸。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
八、日积月累:
1、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交警叔叔、阿姨为了维护交通,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们总是坚守岗位。
3、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加上标点符号换成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知识点归纳
《白杨》
1.内容中心
课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3.重点句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爸爸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指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指边疆建设者的孩子们。这句话的含义:爸爸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文末再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3.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引入课题
1.播放歌曲《天堂》。
腾格尔的天堂是哪里?这里呈现了怎样的景色?让学生尽情描述。
提到草原,许多人就会想到“一望无际”,想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就会想到蒙古包,想到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
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作者来到草原,也被眼前草原的美丽、辽阔深深吸引了,他提笔留住了眼前迷人的景色。今天我们将在作者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一碧千里的美丽草原。引入课题《草原即景》。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释题。
3.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草原。
4.同学们,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访问内蒙古塔木钦大草原。那里一碧千里、翠色(se)欲流。大草原是那样令人神往,让我们走进大草原,亲眼目睹她那迷人的风采!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并勾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1)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读。
(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
2.学生自由结成伙伴,通过阅读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1)学生浏览课文。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引出对草原美丽和辽阔的介绍。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朗读第1段,勾画出比喻句,体会其作用。
(1)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勾画出比喻句,并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汇报交流对比喻句的体会。①指名读比喻句。②指名交流比喻句的作用。③引导学生批写比喻句的作用,交流学生的旁批。
塔木钦草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它多像海呀!)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课件演示)“没有缝隙”“寂静”“广袤”这些词让我们知道了塔木钦草原像海一样辽阔的特点。(相机板书:草原——广袤)
2.学习第2段。
(1)默读,并勾画出比喻句,想一想。(2)小组汇报学习所获。(3)全班交流,读中评议。
说说你跟随作者看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谈感受,谈比喻句的作用。
(4)教师指导批写:把呼啸的风比作奔腾而至的千军万马,可见风声之大呀!
(5)齐读第2段。引导学生想象广袤草原上牧民的雄姿。(板书:牧民——雄姿)
3.学习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思考:塔木钦草原过去为什么被称作“旱海”?
(2)从这段的描写中,可以体会到塔木钦草原的什么?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的作用,并做好旁批。把石堆比作野兽,把牛群、马群比作巨石,从中让人体会到塔木钦草原之大。
4.读中体会,学习4~7段。
(1)分小组,用喜欢的方式读4~7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断进行理解体会,把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听。小组内交流自己所得。
(3)全班交流学习所得。
(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演示):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地方。
①把云彩比作雄狮,顷刻间变成煤层,可见云彩的变幻无穷,从而形象地写出了塔木钦草原的无常气候。引导学生及时写好旁批。(板书:云彩——变幻无穷)
②彩云顷刻之间会变成乌云,骤雨之中又透出太阳的亮光。把太阳的一道亮光比作一匹薄纱,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和描写的细致。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写好旁批。
③从“完整”和“虹的两端跟地面衔接”想到草原上的彩虹形成了一道巨门,美丽无比。(板书:彩虹——绮丽)
④作者把云彩比作肋骨、岛屿、苍松古柏、银鱼,形象地勾画出了塔木钦草原上空云的各种形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旁批。
⑤作者把公路比作黄色带子,以公路的小更衬托出了草原的大。提示学生做好旁批。
⑥草原上云彩变幻无穷,骤雨后又出现绮丽的彩虹,雨停之后,云彩又在空气中飘荡,而蓝天下的通天大道,将人们引向又一片草原。由此让我们了解到塔木钦草原是多么美丽、辽阔呀!(板书:美丽辽阔)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回顾全文内容,配乐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写草原的美丽、辽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假如我们在塔木钦草原上,我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3.体会的表达特点。
充分运用比喻句这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的辽阔。
五、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第一、六段。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
3.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大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是萧乾爷爷几十年前看到的塔木钦大草原的景象,今天的塔木钦草原又是什么景象呢?请根据你查阅的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一下草原的新景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360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