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备课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备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备课教案

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之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4.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5.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6.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2.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之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具准备

挂图、ppt

五、教学过程

(一)解题。

1.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

2.介绍作者。

(二)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听录音,听示范朗读。

2.随录音磁带播放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3.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勾画出不懂的词语。

4.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指名逐句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是: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院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三)精读赏析。

1.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老师范读,指导有节奏,读出重音。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启发想象:

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

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

a.有柳树,有美丽的,各色的花。

b.有蝴蝶,有蜜蜂。

c.有浓郁的花香。

3.学生讲完后,自己动手设计,画画。

4.将满园的春色展现出来(打在投影仪上)。

5.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来描写园中的春景。

编儿歌或诗:老师示范

春色满园绿青苔,

鸟语花香蝶蜂缠,

花红柳绿笑开怀,

红杏出墙引客来。

6.背诵诗句。

(四)小结。

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

(五)作业。

背诵、默写《游园不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四、教学具准备

挂图、ppt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

《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

3.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

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1)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延伸阅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西师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西师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搜集唐代诗人王昌龄、南宋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塞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学一学。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3)说一说。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4)看一看。出示资料: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5)诵一诵:指导读这两句诗。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引: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生读诗句。引: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生读

诗句。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齐读诗句。

(6)说一说。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生活,你想说什么?(出示)对征人:对战争:

(7)讲一讲。指名讲诗句的意思。

4?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过渡:所以诗人这样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说一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的观点和希望。征人的希望,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看一看,出示: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3)诵一诵。指导读出诗人不同的感受。

A.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引读。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B.对朝廷的失望。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廷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指导读出诗人和征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5?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的同情。

附:板书设计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凝重同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渴望失望

(二)示儿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你们知道什么叫“压轴之作”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2?了解背景: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二、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相机评价引导。

三、新授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哪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

1?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2?自读古诗。让学生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合作学习。(生合作学习,师巡

视指导)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①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②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5?体验感情。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诵诗爱诗
1、挖掘积累:小朋友,周老师每次走过你们的教室的时候,总发现你们的黑板上写着一首古诗,是不是一直在进行着古诗的背诵活动,那我们肯定会背许多适拢??敢獍炎约鹤钕不兜囊皇资?掣?蠹姨?浚ㄖ该?乘校?br评价:背的不错,谁愿意比他的声音更响亮。
你背的是哪一首?对,咱们背诗还要记住诗的名字。
瞧,摇头晃脑背得真投入。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朗朗的背诗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宝库,去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二、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2、告诉学生: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出示袁枚及诗)
3、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谁会读?(请两个)正音。——请你读给同桌听一听,读错的字帮忙纠正一下,读的好的,请你送上你的掌声鼓励一下。——都会读了,那我们一齐读。
(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蝉、振、声、意、欲这几个字稍难读,注意这些字的发音。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闭:谁能为他找个朋友?立:说反义词,做动作。)
4、离开了古诗,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认读——做小老师读)
有谁愿意为其中的一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呀?(生字组词)
怎么样的孩子叫牧童?(放牛的)
5、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中,可是拼音娃娃不见了,谁还会读?(指名读——齐读)
6、大家读的真好。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推荐一个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朗读评价)
7、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
8、看到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加入好不好?你们帮助我一起读。(齐读)
三、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评价:你的话说的真完整。你说的真美,也像一位小诗人。你可真会观察。)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播放音乐,学生跟着做律动操)他的歌声怎么样?(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2个)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他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补充)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指名——齐读)
7、我们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会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林樾就是茂密的树林)
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回荡)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老师配音: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
10、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正音,齐读。
1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1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13、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闭口立:谁愿意帮助他?能不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
12、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13、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所见。——齐读。
四、表演朗读,探寻诵背乐趣。
1、小朋友,我的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喜欢这首诗吗?你最喜欢什么?(牧童、知了……是呀,袁枚真是个有心人,把自己看见的写下来就是一首好诗。我们也日记也要像他一样,把自己看见的,听见的写下来就行了)
2、你们真能干,又会学习,又会提问。想不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诗配音朗读)
3、听着我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那就请你也做一回大诗人,用你的方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背,也可以是表演读来把你的所见表达出来吧。
5、学生展示——齐背
6、是呀,诗人们之所以成为大诗人,就是因为他们很细心,把所见的及时写下来,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所见,看看这位大诗人写的内容是什么时候的所见?在哪里写的?齐读题目。再读诗看见了什么?
(指名读——交流所见——齐读)
五、复习生字,写字指导。
1、你们学得真好,虽然只上了一节课,但老师已经喜欢上你们了。我要把好吃、的水果送给你们,看谁能接住。出示带苹果的生字,学生认读。
2、别着急,我这儿还有许多,只要你能把两个生字宝宝写漂亮,看他们停在田字格里,谁认识他们?要想把这两个字写漂亮,要注意些什么?仔细观察,谁愿意给大家提醒一下。
3、老师范写。学生写字。互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所见》
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分析西师版


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分析西师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搜集唐代诗人王昌龄、南宋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塞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学一学。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3)说一说。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4)看一看。出示资料: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5)诵一诵:指导读这两句诗。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引: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生读诗句。引: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生读诗句。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齐读诗句。

(6)说一说。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生活,你想说什么?(出示)对征人:对战争:

(7)讲一讲。指名讲诗句的意思。

 4?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过渡:所以诗人这样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说一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的观点和希望。征人的希望,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看一看,出示: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3)诵一诵。指导读出诗人不同的感受。

A.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引读。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B.对朝廷的失望。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廷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指导读出诗人和征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5?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的同情。

附:板书设计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凝重同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渴望失望

(二)示儿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你们知道什么叫“压轴之作”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2?了解背景: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二、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相机评价引导。

三、新授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哪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

 1?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2?自读古诗。让学生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合作学习。(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①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②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5?体验感情。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程导航)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时期年月日

教学内容

4.古诗两首

共几课时

2/1

课型

讲读

第几课时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作画、写作能力。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源《春江花月夜》磁带、课文插图

1.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2.诵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并通过查阅工具书等途径去解决。

3.阅读《一课一练》知识窗。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板块一】学生背诵古诗、读诗题、观察课本插图

【板块一】激发兴趣,精讲引思。(3分钟)

1.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反映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歌颂了祖国山川田园之美,赞扬了英勇将士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具有【板块二】学习古诗

(一)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2.复习古诗学法。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学习单1】

1.进一步准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结合课前的预习情况,小组合作按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并全班交流。

3.诵读全诗,完整地说说诗意。

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师生互动。

【板块三】

【学习单2】

1.再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及园主人的品格。

2.通过诗句及插图,想象满园春色的景象。

3.背诵古诗,感受春景之美。

【板块四】思维拓展,延伸探索。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或者叶绍翁的诗句。(小组选一名同学读)

2.用真挚的语言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哲理性的古诗。(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第一课时预习提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2.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义。3.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4.搜集有关描写春景的诗词。教学目标1、能理解作者描绘的意境。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二、初读古诗 1.自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3.指导读古诗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先分组再全班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1)交流难理解的词。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2)朗读诗句。 女生读,男生想象诗意。齐读。指名试说诗意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上,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什么?(2)创设情境(看图画)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首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指名朗诵,体会情感: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5.体会写法。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诗人正是采用了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情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板书设计:游园不值(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五.课堂检测:1.看拼音写词语Jchqngtáicháifi()()()2.说说下面字词的意思。怜:屐齿:扣:柴扉:3.《游园不值》的作者是()诗人(),诗的前两行()()后两行()()。这首诗的千古名句是()(),读到这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情景是()。第二课时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1.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齐读。4.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通俗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5.解释题目意思:宿:过夜新市,地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的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读理解每句诗意。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三、再读古诗,感受诗意。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3.齐读一,二句: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1)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一首十一古古一居亡一忙因一烟口一知

(2)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一诗对一树一村睡一眠闪一问一间一闻屋一居

醒一醉亲一童外一处岁一多放一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古诗冬眠到处见闻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

可适当引导:

(1)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2)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3)闻:就是听的意思。

(4)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2)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自由练习背诵。

(4)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5)集体背诵。

(四)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村居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chu村san

首sh6u醉zui

处shi散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恬·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唐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1)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2)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3)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古声多处知忙

2.学生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心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韩愈《晚春》

(五)板书设计

4古诗二首

春晓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练习写好本课生字。

2.填空,再读一读。

(1)()()闻啼鸟。(3)花落()()少。

(2)夜来风雨()。(4)()趁东风放纸鸢。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20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引导学生在感受爱、表达爱、奉献爱的过程中体会爱的重要性,把握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抒发了人世间最普通的友人离别之情,作为感情基石,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课文打下了基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四年级是学生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发展的过渡期,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比较弱。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之作,无论从斟词酌句还是写作技巧上,对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要通过含蓄的诗句理解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通过赏析诗人以景写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刻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主要教法有“谈话法”、“情景教学法”、“重点字词品味法”、“角色体验法”等。

主要学法有“想象画面法”、“联系生活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激趣导入,介绍李白

1.背诵《赠汪伦》: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白)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3.品读诗题: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二、复习方法,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1)自读自悟: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2)查读正音:通过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3)集体交流: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4)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谈话:李白与孟浩然是什么关系呢?你怎么知道的?

(2)请喜欢读第一、二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3)指名说诗意。

教师适当点拨如下:

西辞:从西边离开。(展示地理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孟浩然由西向东顺流而下)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象浮动的烟雾。(指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景象)

谈话:这两行诗分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所以前两行诗是叙事。请用重点符号勾画出关键词。(“黄鹤楼”、“三月”)

(4)齐读第一、二行诗句。

过渡: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三月送别朋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2.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请喜欢读第三、四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2)谁愿意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相机指导如下:

孤帆:一只孤独的帆船或一片孤独的帆船。(并不是江面上只有一只船,这里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唯:唯独,只。(也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担忧)

天际:天边,天水之间。

(3)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指名汇报说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朗读诗句,体会诗情

1.谈话:刚才我们理解了诗意,老朋友孟浩然要远去他方,诗人李白送别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2.提问:谁愿意把这两行诗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两行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眷恋和牵挂呢?(“孤帆”、“唯见”)

3.请同学们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4.师导:这两行诗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情意比江水更深,比江还长,应该读得怎样?(舒缓而情深意长)

5.请男生来试一试。(读后,女生评,师评)

6.请女生再来读一读。(读后,男生评,师评)

7.齐读。

五、扩展延伸

1.谈话:听了大家情深意长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看啊看啊,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2.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

3.指名上台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江水啊,请把我的好朋友平安载到扬州吧,朋友,你慢慢走吧,我们会再相见的……)

六、总结,诵读

1.谈话:悠悠黄鹤楼,依依惜别情,同学们,请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我们用深情的诵读再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2.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3.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七、作业布置

诵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一、激情入境,揭示课题

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2.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3.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

3.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注释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教师总结诗意,学生回顾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3)学生配乐齐读。

三、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2)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生齐读)

(3)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2.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地相距大概有3000多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

(2)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3.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4.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5.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6.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读。

7.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叙事抒情写景

借景抒情送别

依依惜别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附:相关链接

送别诗几首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诗两首》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

字词。

空山

人语

返景

深林

复照

白帝

轻舟

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3.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本课挂图或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新邱区新发小学 张爽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引导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2.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检查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的形式或找朋友的游戏快速反馈识字情况。抓住重点字,如所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发现错误或不会读的字及时让学生多读几遍。)

三、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1.指名试读。

2.教师范读,导读(引导学生感语诗句的韵律、停顿。如:句尾的抑扬,声音的长短)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接龙读

5.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前3个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范写。(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的字)

3.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作业。

五、布置作业

把诗背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背古诗《所见》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引出新课。

2.介绍作者。

三、回顾《所见》学习方法,运用此方法自学课文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学习情况。

四、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陈述本组学习情况。

2.全班共评。

五、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1.指名试读。

2.师范读(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尾)。

3.学生练读(可用多种形式练读)。

4.背诵古诗(可采用比赛读等多种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5.拼诗游戏(可检查学生背诵及识字情况)。

六、指导书写(后3个字)

重点指导黄字的中间一横要长些,教师要大胆放手相机示范。

评价作业。

七、课后作业

自己创作两句描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案例(二)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

1.出示课文插图: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说)清代有一位诗人为这写了一首诗,你想读读吗?

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1.出示挂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什么?(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歌声振林越)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四、读诗想画面

1.师配乐读古诗,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根据画面练习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五、读一读,想一想

从林直、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

第二课时

(一)看图导入

1.出示挂图: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图文对照,再读感悟

1.看图:池塘是怎样的?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引导学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图上还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全班齐读。

(四)指导朗读

1.个别读。

2.评读。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分小组练习(一人读诗,其他人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指导背诵。

(六)巩固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七)拓展练习

学生背诵其他自己学会的诗,比如杨万里的诗,或描写夏天的诗等。

(八)作业设计

1.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一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所见

骑振捕闭

小池

泉眼树阴

小荷蜻蜓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两首诗描绘的情景。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五、

拓展练习。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诗意。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同桌讨论题目意思。

3、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边读边想,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4、集体交流。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篱落、疏疏、径、树头、未成阴、急走

(3)点名逐句理解诗意。

(4)看图连说诗意。

(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5、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色。

(2)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拓展练习。

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春景图,向班级墙报投稿。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枯、荣、宿、徐”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授新课

1.《草》(白居易)

(一)导入新课

春天多么美丽啊,春天里有很多美丽的事物等着我们去发现,比如我们脚下的小草,那么大家平时有留意脚下的小草吗?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就来通过一首古诗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1)找人逐句读诗。

(2)纠正字音。

(三)课文讲解

二下《2.古诗两首》教案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写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3.作品注释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原:原野,旷野,或平原旷野。指没有树林、建筑物或巨大岩石的大片土地。

草:青草。

岁:年,每年。

枯:枯萎。

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野火:燃烧地里野草的火。

烧:燃烧。

尽:完。

吹:吹打。

生:生长,生机勃勃。

4.翻译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5.思想感情

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2.《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一)导入新课

春天多么美丽啊,春天里有很多美丽的事物等着我们去发现,比如我们脚下的小草,那么大家平时有留意脚下的小草吗?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就来通过一首古诗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1)找人逐句读诗。

(2)纠正字音。

(三)课文讲解

二下《2.古诗两首》教案

1.作者简介

杨万里,南宋杰出爱国诗人。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2.写作背景

南宋王朝偏安杭州。新市在杭州北边,为京畿之地,文风鼎盛,又地处南北通途的要道上;又盛行酿酒,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楼,痛饮大醉,因留住新市徐公店。第二天醒来,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两首诗。

3.注释

篱落:词语,村庄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

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深,深远。

头:树枝头。

未成阴:未:没有;成:长成;阴:树阴,树木枝叶在日光下形成的阴影。“树阴”不能用作“树荫”。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

儿童: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急走:奔跑着、快追。走,是跑的意思。

黄蝶:黄颜色的蝴蝶。

菜花:蔬菜的花朵。

寻:寻找。

4.翻译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捕那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后,孩子们就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5.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教授生字

二下《2.古诗两首》教案

1.枯[k]木左右

枯萎(因干枯而萎缩)

秋天里,很多植物都枯萎了。

干枯(无水,枯竭)

大旱灾使得小河都干枯了。

枯燥(没趣味,无生趣)

老师讲的课很枯燥。

2.荣[róng]艹上下

光荣(受人敬重,与“辱”相对)

光荣的日子即将来临。

繁荣(草木茂盛,也指经济或事业蓬勃发展;昌盛)

这里的草木长得很繁荣。

荣誉(由于成就和地位而得到广为流传的名誉和尊荣)

国王剥夺了他的一切荣誉。

3.宿宀上下

[sù]

宿舍(住人的房子)

她平时住在学的宿舍里。

住宿(住,过夜)

她目前住宿在一家旅馆里。

[xi]

一宿(一夜)

她一宿没睡。

[xiù]

星宿(星座。)

他非常迷信星宿。

4.徐[xú]彳左右

徐徐(速度或节奏缓慢地。)

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徐步(缓慢地步行。)

他徐步向我走来。

徐姓(百家姓之一。)

我们班里有很多徐姓同学。

5.篱[lí]竹上下

篱笆(用竹、苇、树枝等编成的围墙屏障。)

这个地方可以看见许多篱笆。

寄人篱下(比喻依附别人,不能自立。)

寄人篱下的感觉很不好受。

竹篱(用竹编的篱笆。)

这个竹篱看起来很好看。

6.疏[sh]疋左右

稀疏(宽松;不稠密。)

这片树木长得很稀疏。

生疏(不熟悉。)

我和班上新来的那位同学的关系很生疏。

疏远(关系、感情不亲近,冷淡)

因为一件小事,我和我表弟之间的关系慢慢疏远了。

7.未[wèi]木单一

未来(现在往后的时间。)

你们的未来一定很美好。

未雨绸缪(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现在我们就要未雨绸缪,为期末考试做准备。

未必(不一定,不见得。)

她未必去了北京。

8.追[zhu]辶半包围

追捕(追踪逮捕。)

警察正在追捕逃犯。

追踪(追索踪迹。)

夜里她发现有人在追踪她,这引起了她的警惕。

追寻(追踪查寻。)

她一直在努力追寻着儿时的梦想。

9.店[diàn]广半包围

酒店(又称为宾馆、旅馆、旅店、旅社、商旅、客店、客栈,台湾作饭店,港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作酒店)其基本定义是提供安全、舒适,令利用者得到短期的休息或睡眠的空间的商业机构。一般地说来就是给宾客提供歇宿和饮食的场所。)

他今晚要在这家酒店休息。

商店(一般是指商品开架陈列,顾客自我服务,货款一次结算,以经营生鲜食品、日杂用品为主的经营商。是一种消费者自我服务、敞开式的自选售货的零售企业。)

我家在这个城市开了十家百货商店。

药店(指零售药品的门市。中医史上第一家官办的药店诞生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是大名鼎鼎的改革家王安石批准创建的。)

这家药店的药品很实惠。

10.烧[sho]火左右

烧饭(方言中指的是做饭。)

你要学会自己烧饭。

烧鸡烧茄子(一种烹饪方法。其中部分烹饪方法是将涂过饴糖的鸡油炸,然后用香料制成

的卤水煮制而成。)

我喜欢吃妈妈做的烧鸡烧茄子。

烧饼(经烘烤制成的饼。)

我喜欢吃妈妈做的烧饼。

燃烧(使东西着火。)

干燥的东西很容易燃烧起来。

11.菜[cài]艹上下

白菜(供作副食品的植物。)

我喜欢吃醋烧白菜。

蔬菜(指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一类植物或菌类,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

蔬菜使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东西。

青菜(又名小白菜、油菜、小油菜。)

这里种满了青菜。

饭菜(经常供应或食用的饮食,简单的家常饭菜。)

这些饭菜非常下胃。

四、复习听写

枯萎光荣宿舍徐步篱笆稀疏未来酒店追寻燃烧蔬菜

五、作业布置

今日作业

1.把课内笔记抄写1遍。

2.生字按照2042这种要求完成。

3.把听写的词语交上来。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枯、荣”等七个生字,会写“未、追”等九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春景.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课文插图,自制图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资料.

第一课时《草》

教学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建议与评价

谈话

导入1.指导学生回忆并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2.出示小草实物,问:你在哪里看到过草,它的一年四季有什么特点?

3.揭示课题.

4.课前预习反馈.1.学生抢答背诵.

2.交流自己观察到小草长

的地方,所知道的小草特点.

3.齐读课题.

4.生生、师生共同交流查找有关诗人或古诗的资料.

初读

古诗提出要求:

1.借助课后拼音把古诗练读

三遍.

2.划出生字读一读,再放入

课文读正确.1.按要求自读.

2.同桌互读.

精读

古诗,

理解

诗意1.出示课文插图,师配乐范

读.

2.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3.出示自制图片,帮助理解

“离离、枯荣”的意思.

一幅是荒原上野草繁茂图,

一幅是冬天野草枯萎图.

请把第一句和第二句放到相应

的图片下.

4.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5.出示图片,你能看着图把这

首诗背下来吗?1.听师范读,跟读.

2.质疑:“离离、枯荣”的意思.

3.连图理解.

4.用自己的话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

5.小组交流对草的感想.

6.全班交流.

7.有感情地读古诗.

8.看图片试背.

学写

生字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

2.范写指导.(未、荣、烧)

3.巡视指导,适当纠正,

表扬好字.1.学生认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2.观察后说说书写要注意什么.

巩固

练习出示不完整的古诗:请你把这

首古诗补充完整.补充古诗.

拓展延伸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课后

“我知道”中的内容,把

《草》这首诗的后四句背下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建议与评价

激趣

导入1.检查《草》的背诵情况.

2.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哪些东西?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幅图吗?1.小组比赛背诵.

2.观察图,说图意.

自主学习,

体会感情1.帮助回忆学习《草》的方法:先读几遍,然后划出不理解的地方,用查字典或看图或问他人等方法理解,最后体会诗意.

2.请你用上节课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习.

3.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相机引导.重点理解“疏疏、急走”的意思.

4.出示插图,配乐范读.

5.出示诗句条,请把每句诗贴到图相应的地方.1.回忆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

4.听范读,跟读,小组比赛有感情朗读.

5.贴诗句条,根据画面理解古诗.

熟读成诵1.出示插图,你能根据插图背古诗吗?

2.你能有感情地背吗?1.看插图齐背.

2.个人展示背.

3.配乐有感情背.

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卡片,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有哪些地方要注意?

2.你希望老师写什么字?师范写.(菜、追)

3.巡视指导.

4.展示个别作业.1.学生观察后说自己的认字方法,及注意点.

2.练习书写.

3.评价个别作业.

拓展延伸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回家编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听.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关注“”公众号

回复“期末试题”即可获得word版本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备课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351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