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优秀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优秀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设计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在我来给大家上课之前,大家已经初读了《木笛》一文,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近那位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

生:“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师:这么长的一段话,你一口气把它读了下来,而且通顺流畅,字正腔圆,可见你平时的语文基本功非常扎实,请坐。这就是那曲木笛声,她听到了。你们听到了吗?

生:(齐)听到了。

师:继续听,这曲木笛在课文的结尾处还在吹,还有谁听到其它声音了吗?来,你来。

生:“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是的,这一处不太容易被人发现,被你发现了,非常关键,真好。这曲笛声散见在课文的最后2个自然段的字里行间,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都听到了这曲笛声。老师还特地把描写笛声的优美词语摘录了下来,谁来字正腔圆地读读这4个词语?

(大屏幕出示词语: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生:“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读得不错,有个地方需要纠正一下。读“脉管滴血(xiě)”。大家跟我读。

生:(齐)“脉管滴血(xiě)”

师:我再请一个同学字正腔圆地,不紧不慢地,一板一眼地读读这四个词。请你读。

生:“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读词语光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有时候在读词语的时候,你需要用心听,由词语散发开来,词语,它有魔力呀,你往往能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这4个词语,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师:(课件呈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4个词语flash动画。)(深情范读)“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你好像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来,你说。

生1:我仿佛听到了一种非常凄凉的木笛声,让我感觉浑身发冷。

师:好极了。还有谁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生2:我觉得好像四周围荒芜人烟似的,独自一人时听到很凄凉的声音,非常的恐怖。

师:凄凉、恐怖、可怕。还有呢?你说——

生3:这木笛声非常的悲伤,好像在哭诉,让人很难过。

师:悲伤!难过!哭诉!是这个词——如泣如诉(板书)。这个“泣”,三点水加个“立”,什么意思?

生:哭泣。

师:那么这里的“诉”难道是告诉的意思吗?

生:应该是倾诉的意思。

师:是啊!倾诉、倾吐的意思。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夜空中回旋,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来,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一齐有滋有味地、很有感觉地再来读一读这4个词语。(课件呈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4个词语flash动画。)

生:(齐)“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跟着这种感觉,读着这些词语,耳畔听着这曲木笛声,你就想像一下,站在你面前的青年朱丹,孩子们,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冒出来了,想要问问朱丹呢?

生1:朱丹,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音乐?

师:是啊,问得好。

生2: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朱丹吹奏的这曲笛声,如此悲凉?

师:是啊,如此悲凉,你这个问题问得多好啊,还有谁想问?

生3:朱丹,你吹奏这曲悲凉凄切的笛声,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师:是啊,问得好,你来。

生4:朱丹,你在考官面前不肯吹欢乐的笛声,而现在在这里(面对这片烛光),为什么吹奏悲凉凄切的笛声?

师:是啊,你把课文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问得很有价值。

师:是呀,朱丹,你是为何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哭泣?你又是在向谁倾诉些什么?让我们一齐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走近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先随着笛声去寻找他为何流泪?显而易见,众所周知,朱丹由“一丝悲戚”到“苦涩泪涌”,是因为——是因为——

生:是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这样想着,脑海里不由地回想起那一段我们每个人都不堪回首的血泪史——

(大屏幕呈现南京大屠杀的画面及配乐解说词:“上海失守一个月后,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陷落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开始了。东京在狂欢,南京却在燃烧;东京在庆功,南京却成为人间地狱。侵华日军把南京变成了屠杀场,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军人,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的男女老幼用机枪扫射,用火焚烧,甚至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赌注,展开杀人比赛。”)

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组血红的数字。

(大屏幕适时呈现: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其中数字颜色为红色)

生:齐读这一组文字。

师:孩子们,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你说——

生:这是我们不能忘掉的国耻。

师:这是国耻!(

扩展阅读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朗读后,使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品读课文语段,感受小仲马永不言败、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主题升华,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挫折,应该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

教学过程:

一、走进大仲马和小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1802—1870,文学史上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他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类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代表作为《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大仲马被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也是马克思“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小仲马(1824-1895年),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代表作。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小仲马也因此一举成名,他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了。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当小仲马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时的父亲时,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父亲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小仲马后来写了20余部剧作,现实主义倾向更为鲜明。其中有《半上流社会》《金钱问题》、《私生子》、《放荡的父亲》、《欧勃雷夫人的见解》、《阿尔丰斯先生》、《福朗西雍》等。小仲马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者之一,其剧作富有现实的生活气息,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结构比较严谨,语言通俗流畅。

二、引入,听到这些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1、其实,在了不起的背后,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2、初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讨论交流。

出示幻灯片:(1)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

(2)一张张冷酷无情的退稿笺。

4、解读“总是”、“一张张”、“碰壁”、“退稿”

5、面对这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的父亲是怎么对他说的呢?

6、(1)假如小仲马接受了他父亲的建议,情况会怎么样?编辑会怎么想?

(2)这样做对今后的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7、小仲马有没有接受父亲的建议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1)找到文中的语句幻灯片“小仲马说,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有味道。”

(2)理解小仲马说的话的意思?

(3)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齐读,理解“不露声色”。

他都怎么做的呢?

(4)尽管他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笔名,不露声色地坚持创作,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5)对呀,正因为他心里是这么想的,所以他才会这么说,他才会这么做。

三、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退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对一次又一次地碰壁,而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正因为我们的小仲马这样不露声色,正因为我们的小仲马这样的坚持创作,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反映《茶花女》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1、指名读4、5两节,划出相应的语句交流。

2、小仲马为什么会获得这么大的成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3、幻灯片出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碰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财,我们应该像小仲马一样”。读这句话

四、同学们,悠悠岁月,漫漫人生,挫折与困难会常与我们相伴,我们只有像小仲马一样(读上述词语)才能实现自己“真实的高度”。

五、面对小仲马的一举成名,你有什么感言?(坚持就是胜利……)你们说得都很好,不是名人也说出了名言。把这些名言写下来,最后写上自己的名字。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聆听生命心曲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进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当他面对一片莹莹烛光时,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

(指向如泣如诉的乐声,直达人物心灵)

回答范围:“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评价,应对学生发言,从内容的准确,朗读的流利,情感的传递等角度予以引领。

师:真是慧眼识珠,如果我们继续将句子读薄,将描写笛声的语句读成几个词,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

生:

师:看来,我们拥有高度的共识。请看屏幕

(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谁来字正腔圆,字字入心地读读这四个词。

生:

师:词语是能够传递情绪的,它还带有母体语句所特有的情感色彩,请你用心的听,静静地想,你一定会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请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想象。(师读)

师:你好象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生:汇报同时请他们把感情带入句子中。

师:最后落在“如泣如诉”

泣::(板书“诉”)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南京城飘雪的夜空中回旋,你们听到了,我们大家都听到了,让我们一起很有感觉的把我们的情绪、感觉递进这些词语中,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

生:

师:保留着这种感觉,读着这些词语,如果朱丹此时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朱丹?(意在指向那段痛楚的历史)

生:

生:

二、揭开惨痛历史

师:朱丹,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泣?你又向谁倾诉?让我们一起叩问朱丹。显而易见,朱丹由“一丝悲戚”到“苦涩泪涌”再到“一曲悲音”,是因为______生: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师:是因为__________生:

师: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是一段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堪回首又绝对不能泯灭必须铭记的血泪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呈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佐证:教师解说词: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丧心病狂的侵略者悍然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遭到屠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章节。

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就有一个生命消失。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组数字。

(屏幕打出: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消失一个生命)

生:

师: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国耻)

师: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快的曲目并不难,但他是那么的热爱他的木笛,已达人、笛合一,乐曲即心曲的境界。所以当朱丹想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他又怎么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快的乐曲呢?来,现在你就是考场上的朱丹,酝酿一下情绪,谁愿意和我一起对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体验朱丹内心的痛楚与决绝。

就在这段话中,朱丹放弃了什么?他在坚守什么?为了祖国的尊严,别说是艺术前途,即便是自己的生命,他也会无所畏惧的放弃,所以话语中即便不忍,但却万分的坚决,没有丝毫的回旋,没有丝毫的卑微。来,谁还愿意再做一次朱丹。

(对读)

三、烛照一片心灵

师:孩子们,不要从朱丹的苦涩中走出来,就这样融进去吧,从考场走出来的朱丹泪流满面,他能向谁倾诉呢?他披着雪花,径直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师: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生:接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课堂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以重点语段的自读、感悟为凭证,感受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内涵,在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和言语实践的过程中,追求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2.通过文本的互参、比照,加深对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及其表达效果的理解,主动构建语言文字和形象意义的关联。

3.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言语实践,并体现分层原则,关注个体,注重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让每个孩子学有所得。

教学目标

借助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领会人物不忘国耻的爱国情操以及为了民族大义不顾个人利益的高尚气节;在阅读中尝试文本的互文、参照,主动构建语言文字和形象意义的关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用三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反馈,聚焦全文重点内容

在读课文的时候,读到哪个地方,你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聚焦课文第9自然段。

三.品读文字,感受音乐形象。

1.朱丹究竟演奏了怎样一首乐曲呢?找出写朱丹吹奏木笛的一段,好好读读。(课文27自然段)

2.指名朗读第27段。

3.抓重点词,感受音乐形象和文字表现力。

自己读一读,哪几个词最有表现力?画下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联系本组第五组课文《我爱你,中国的文字》,再用心读读这几个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假如你就是那些孩子中的一员,听着听着,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问朱丹?在音乐声中默读语句,边想问题。

四.了解历史背景,自读、写话,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1.由学生发言,引出屈辱历史。

2.投影文字介绍。默读,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牢记民族血泪和耻辱。

3.阅读考场上的对话,读后填写:他放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没有放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结,写话。

从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几句话:

朱丹一边演奏木笛,一边心里默默地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们静静地听着,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感受人物形象,领悟精神内涵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朱丹的形象的语句。

2.指名朗读,读着这个片段,你想起了本学期哪篇课文?

3.联系旧文《梅花魂》,重读重点语句。

4.读了这些,你理解了课文为什么这样描写朱丹的形象吧?

六、小结,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创新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创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聆听生命心曲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进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当他面对一片莹莹烛光时,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

(指向如泣如诉的乐声,直达人物心灵)

回答范围:“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评价,应对学生发言,从内容的准确,朗读的流利,情感的传递等角度予以引领。

师:真是慧眼识珠,如果我们继续将句子读薄,将描写笛声的语句读成几个词,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

生:

师:看来,我们拥有高度的共识。请看屏幕

(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谁来字正腔圆,字字入心地读读这四个词。

生:

师:词语是能够传递情绪的,它还带有母体语句所特有的情感色彩,请你用心的听,静静地想,你一定会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请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想象。(师读)

师:你好象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生:汇报同时请他们把感情带入句子中。

师:最后落在“如泣如诉”

泣::(板书“诉”)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南京城飘雪的夜空中回旋,你们听到了,我们大家都听到了,让我们一起很有感觉的把我们的情绪、感觉递进这些词语中,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

生:

师:保留着这种感觉,读着这些词语,如果朱丹此时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朱丹?(意在指向那段痛楚的历史)

生:

生:

二、揭开惨痛历史

师:朱丹,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泣?你又向谁倾诉?让我们一起叩问朱丹。显而易见,朱丹由“一丝悲戚”到“苦涩泪涌”再到“一曲悲音”,是因为______

生: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师:是因为__________

生:

师: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是一段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堪回首又绝对不能泯灭必须铭记的血泪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呈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佐证:教师解说词: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丧心病狂的侵略者悍然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遭到屠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章节。

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就有一个生命消失。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组数字。

(屏幕打出: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消失一个生命)

生:

师: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国耻)

师: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快的曲目并不难,但他是那么的热爱他的木笛,已达人、笛合一,乐曲即心曲的境界。所以当朱丹想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他又怎么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快的乐曲呢?来,现在你就是考场上的朱丹,酝酿一下情绪,谁愿意和我一起对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体验朱丹内心的痛楚与决绝。

就在这段话中,朱丹放弃了什么?他在坚守什么?为了祖国的尊严,别说是艺术前途,即便是自己的生命,他也会无所畏惧的放弃,所以话语中即便不忍,但却万分的坚决,没有丝毫的回旋,没有丝毫的卑微。来,谁还愿意再做一次朱丹。

(对读)

三、烛照一片心灵

师:孩子们,不要从朱丹的苦涩中走出来,就这样融进去吧,从考场走出来的朱丹泪流满面,他能向谁倾诉呢?他披着雪花,径直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师: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生:接读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看,这段话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读

生:听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萌动的,初绽的,晕染的,自发的,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的,幼松林。

师:侍机板书(幼松)

师:敲打“显然”

师:“显然”这个词在语段中想强调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感觉到了什么?

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将这句话作了修改: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整齐的排列在那里。他们的头上、肩上......”

师:请谈谈你对这两组语句的理解

(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的反差)

师:源于自发的挚诚,祖国自在心中。那萌动的曙色,那初绽的蓓蕾,那无声晕染的墨滴,以其内在的神圣,悼念上世纪遇难国人的亡灵,自发的他们才是真正的幼松林,将来_________

生:接答

师: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诺贝尔诗人伊利·威塞尔(美国作家,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年前就曾提出警告: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列宁也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一刻,朱丹并不孤独。

师:他看到了这一片莹莹烛光(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设计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纤弱悲戚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曙色萌动伫立晕染蓓蕾初绽脉管滴血如泣如诉等。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细节描写,走进课文人物内心世界,感悟“笛声”如泣如诉的悲戚情怀。

4.唤起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笛声”如泣如诉的悲戚情怀。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生词、理清脉络:

1.同学们,在你家有没有一个特别的日子让家人都铭记在心?在老师家里也有这样一个日子:1992年4月29日,那年我和你们一样上五年级,一艘渔船被风浪掀翻了,我最可亲的、最勤劳善良的爷爷奶奶双双被富春江水吞噬了生命,这一天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2.、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有一个日子我们应该铭记于心。,预习了课文,你一定知道。直接出示,齐读: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板书12月13日)

3.让我们记住这个日子,走进课文--“木笛”,齐读课题。

检查预习:指名读,正音,齐读。

纤弱悲戚伫立晕染

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曙色萌动

蓓蕾初绽脉管滴血如泣如诉

4.课文题目是“木笛”,其实是写吹木笛的青年--朱丹。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在两个不同的场合做出了不同的举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两个场景?朱丹做出怎样不同的举动?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概括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事情、人物,谁能根据这四要素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先试着自己说一说--指名说

同学们,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把这四要素弄清了,就能把较长的课文浓缩成简短的两三句话,这就是概括。(板书)

二、走进考场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考场”:默读课文1-23自然段,考场上,朱丹的哪个细节让你心头一震?请用横线划出。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反馈:

句组一、: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轻轻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听到这句话,朱丹的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水。

A.学生读句子,师引:朱丹的说的这句话让你心头一震,也让在场的考官心头一震,大家震惊的究竟是什么?

师:你们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真好!如此高水平的考试,朱丹挤进终试,可见朱丹是一个--很有音乐才华的人。我们还可以从考场上朱丹的一两个细节中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谁找到了?

引出句组二:1.朱丹轻轻走进屋,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子。

2.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

是啊,小心地取出,小心地放回,好一个热爱音乐的青年啊!让我们来读读这两句话。

B这样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却说了一句如闷雷般的话:“……”。这是为什么呢?请你自由去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出示:朱丹拒绝吹奏欢乐的曲子,不是因为(),也不是因为(),而是因为今天是()。

C“12月13日”这个日子,对大师而言再平常不过了,可是对朱丹,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噩梦啊!让我们走进那段不堪的血泪史,补充资料:这一幅幅画面,这一个个数字,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日子?

准备评价语:那是一个屈辱的日子;那是一段让人毛骨悚然的历史;那是我们祖国的悲哀啊!那是我们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日子;那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国耻。(板书国耻)

D因此,当朱丹看过卡片,他的眼里……当朱丹听到大师叫他回去的时候,他的眼中……(引出两处眼神句子)

一个“悲戚”,一个“苦涩”让我们心头一震,让我们感受到考场上的朱丹是极度?极度?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悲戚的眼神,这苦涩的泪水,仿佛在说?

准备评价:朱丹宁可放弃这次大好机会,也绝不吹奏欢乐的曲子。

在别人看来朱丹失去了这次机会有些遗憾,但朱丹却做出了自己神圣的决定。

E那么一个热爱音乐的艺术才子,最终果断的拒绝吹奏欢乐的曲子,这拒绝意味着他放弃了?这放弃都缘于他有着?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处句子。

同学们,轻轻说的一句话,不露痕迹的一个眼神,不起眼的一个小小动作,就是这一个个细节,让我们心头一震。(板书细节)

三、走近纪念碑

入夜,南京城开始飘雪。朱丹披着雪花,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让我们一起走近纪念碑,请你默读课文24-32自然段,纪念碑前的哪一幕也让你心头一震?把句子划下来并反复读读。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反馈:

笛声处:出示句子,谁也为此而心头一震,也请你来读一读。

A同学们,让我们静静地来聆听这悲凉凄切的笛声,请你再去反复读读这几句话,你想朱丹是要用笛声告诉我们什么?出示:

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在叹息;

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在诉说;

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在呐喊……

B这悲凉凄切的声笛我们读懂了(齐读),这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的声音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读懂了(齐读)。

C这笛声吹响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坚强和不屈,这笛声化作了浓浓的爱国情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这笛声怎能不让我们震撼呢?在朱丹的身上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种?(板书国魂)让我们来看看朱丹出场时的那一幕,出示句子:话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中站起一个人来,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作者借梅花是为了突出朱丹那--强烈的爱国精神。

此时此刻,你想起了这学期我们学的哪篇课文?出示《梅花魂》片段,齐读。

孩子们:出示句子谈感受

同学们,你从这些手擎红烛的孩子们身上看到了什么?是啊,这一个个孩子和朱丹一样心中有祖国,他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啊!(板书希望)让我们合作着来读读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大师:出示句子谈感受

A是啊,之前那严肃、冷峻的音乐大师也被朱丹的笛声打动了,也被这些手擎红烛的孩子打动了,大师做出的决定不禁让我们心头一震。

B.站在纪念碑前,大师感慨万千……让我们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写写他心中的话。生练笔

C.反馈交流。

朱丹的一举一动,让大师敬佩不已!。

大师被朱丹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震撼着。

四、总结升华、走进历史:

1.同学们,正如作者赵恺在原文结尾处写到

出示原文对话: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是啊,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应该是一个有灵魂的人!吹木笛的青年朱丹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仅热爱音乐,更是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让我们把12月13日这个日子铭记在心。阅读推荐:赵恺《军刀》

2.引出教材第七组提示,主题: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板书:

木笛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3、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抽出词语,引入文本探究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板书课题)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中抽出关键词语:“进入终试”,“放弃终试”,“破格录取”

面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一)、关注对话,初步感知

1、浏览课文,看看朱丹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了考试?为什么放弃?

教师引导过渡:你是通过朱丹和大师的对话读懂的,让我们都来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边读边思考,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到“沉寂”,

追问学生考场上因为什么而沉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二)、引入资料,震撼心灵

1、有关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2、教师引入资料:

师述:1937年12月23日,日军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疯狂地刺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无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烧、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原本美丽繁华的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30多万人惨遭杀害!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引读:同学们,读一读这串带血的数字吧。(齐读)

这仅仅是一串数字吗?(再读从这些血淋淋的数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3、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用一个词概括)?(再读集体)

教师小结:在朱丹的心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痛,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受得到的耻辱的痛。

(三)、品味感悟,体会原因

1、教师引读:所以当大师冷峻地问朱丹为什么不能演奏欢乐的乐曲时,朱丹说——(教师指示屏幕引导读出朱丹的话)

2、就是这样的日子里,当朱丹接到这张(出示卡片:第一项,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的乐曲)卡片时,他在想什么呢?请你读读有关段落,说说你是通过什么读懂的?(画出相关词语,适当批注)

出示: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3、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悲戚”“沉默片刻”“深深鞠躬”等词语,体会朱丹的难过(为什么)、矛盾(为什么)、歉意(为什么)……

★联系一、二自然段中“要求苛刻”“竞争激烈”体会机会来之不易。

★抓住文中描写朱丹对木笛珍爱的语句,体会对音乐的酷爱。

4、教师引导:在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放弃了考试、艺术前途,坚守了爱国心、民族魂,坚决、勇敢)

教师小结:为了祖国的尊严,别说是艺术前途,即便是自己的生命,他也会无所畏惧的放弃,所以话语中即便不忍,但却万分的坚决,没有丝毫的回旋,没有丝毫的卑微。来,谁还愿意再做一次朱丹。师生对读(一对一、一对全体)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等词语的意思。

2.品读朱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语句,适当引用资料,体会他真挚的爱国情怀。

3.初步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教学重点难点:在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中感受朱丹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赵恺的小说《木笛》,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小说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朱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笛》,走近朱丹。

二、品读考试,

1、《木笛》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2、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快速浏览课文第1-6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意思,学习抓关键字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朱丹却选择了放弃,大师能接受吗?为什么?你体会到大师怎样的心情?

4、朱丹为什么放弃考试,他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补充材料,理解背景。

理解朱丹不愿吹奏欢乐曲目的原因,感受朱丹炽热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指导朗读,读中体会朱丹的情感。

了解语言描写的特点,在表达内心情感上的作用。

你还能从朱丹的穿着打扮上读懂朱丹的情怀吗?

朱丹取出木笛,又放入木笛,从一取一放中,你又能体会他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是小说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反复品读这些关键语句,你就能读活人物,读懂人物。

三、感动悼念

1、引读课文,说说朱丹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说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2、配乐范读,理解是什么让朱丹感到寒冷,又是什么让朱丹感到温暖。

3、配乐诵读,升华情感。

4、小练笔:笛声中有什么?内化情感。

四、感动结局

朱丹被破格录取的原因是什么?大师被什么打动了?这个故事打动你的是什么?

朱丹的手中仅仅握住木笛吗?

五、升华情感,点化主题

对本文写作特点总结,对朱丹性格特点的总结。

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木笛

引导读题:见过木笛吗?听过木笛吹奏的声音吗?

2、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来认识一位叫朱丹的木笛乐手。

二、初读感知:

1、组织自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课文。不认识或有困难的请教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2、指导读正确重点词语:

苛刻纤弱打量悲戚歉疚冷峻婉惜乐坛应试者

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蓓蕾初绽

3、交流:课文写了朱丹的什么事?

根据回答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运用电教媒体,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一、出示课题

1、指名读题。你觉得他读的怎样?评价:读出颜色,读出美。

2、文学大师笔下的白鹭很美,出示赞颂白鹭的诗句。“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你还知道哪些写白鹭的诗句。

3、出示:漠漠水天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

怪生白鹭飞无数,水落滩生易取鱼。——陆游

3、郭沫若笔下的白鹭也很美。请你认真的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二、课文赏析

1、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2、组织交流

(1)、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2)、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白鹭是首精巧的诗的?

(3)、出示白鹭图片让学生欣赏白鹭的美像首精巧的诗。配乐

(4)、你能用朗读来展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吗?

3、小结过渡:因为白鹭的颜色配合和谐、身段大小精巧,所以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在作者的眼中它还是什么呢?(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4、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课文6、7、8、9自然段,感受一下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

5、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6、组织交流

(1)、第六节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2)、出示画面。请给起个名。(白鹭钓鱼。白鹭垂钓)

(3)、第七节呢?出示画面,能给起个名吗?(白鹭极目远眺、白鹭观景、白鹭思乡、白鹭……)

(4)、第八节呢?出示画面,(我仿佛看到白鹭在低飞、白鹭低飞、白鹭在暮色中翱翔、白鹭飞翔。)

(5)、回想一下这三个自然段。白鹭垂钓,白鹭低飞,白鹭了望。想想你比较喜欢哪幅图,为什么?

(6)、放声读一读你比较喜欢的那一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让你感觉很有味道。

(7)、引导感悟白鹭是首韵味无穷的诗。你喜欢哪幅图?可以说说原因吗?

A、钓鱼图

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B、瞭望图:

师:什么叫嗜好?

生:爱好;与众不同的爱好

师:白鹭与众不同的爱好是什么?

师:假如这是一只少年白鹭。他在了望什么?

假如这是一只妙龄白鹭,她在了望什么?

假如这是一只白鹭先生,他在了望什么

假如这是一只白鹭妈妈,她在了望什么?

不同的白鹭了望的景观不一样。假如他不是在了望,他在干吗?

他会想干嘛?

生自由发挥想象发言。

C、低飞图

师:白鹭低飞。飞向哪里,你们有品味,有欣赏,有独到的见解。夕阳西下,忙完了一天的功课,放学回家的孩子,偶尔看到白鹭,会说什么?

生:。。。。。。

师:干完一天的农活正要回家的父亲,看到后会说什么?

生:。。。。。。

师:有人说白鹭不会唱歌是美中不足,你怎么看?

生:。。。。。。

师: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无声胜有声”,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三、总结课文

1、小结:不管是早晨、白天,还是黄昏,不管是白鹭觅食、栖息,还是飞行,白鹭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虽然它不会唱歌,但它那么美,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歌,怪不得作者那么喜欢白鹭,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它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让我们借用作者的语言,再一次来赞美一下白鹭,齐读1、10节。

(出示1、10自然段的内容)

2、你还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学生说话训练)

3、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景也充满韵味?(竹涛声声;白鸽群飞;日升日落……)

4、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

四、拓展深化

1、白鹭如诗,是一首……白鹭如画,是一幅灵动的画,白鹭如歌,是一首无言的歌,白鹭如舞,是多姿的舞,曼妙轻盈的舞。让我们再看一眼美丽的白鹭。让我们的心与之共舞。

2、出示一组白鹭的图片

(多媒体出示一组白鹭的图片,配以优雅的轻音乐。包括白鹭的外形图、觅食图、栖息图、晚飞图等。)

3、小练笔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理解到了,欣赏到了白鹭的美,同时也领略到了大作家的文笔的魅力。你一定也想对白鹭唱一首赞歌吧?那么,请拿起你的笔写一首赞美白鹭的诗。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3、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倍、庄稼、野兽、凝结、埋、炭、水滴、钢铁、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具准备:1、识字课件。2、有关太阳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知道你们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

[从学生的爱好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同学们,这个动画片讲了什么事?谁来说说。

3、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下来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说明太阳的课文。(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圈出自己不会的字。

2、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不会的生字,互教互学。

(2)小组成员都不会的生字可以一起查字典学习。

(3)小组成员接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4、出示生字课件,学生读熟巩固。

5、重点指导以下字的写法“嫁、兽、蔬、滴、凝、菌”

(1)观察字形,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2)生写字,同桌互评。(3)写字交流展示。

三、再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

1、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远大热)

3、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4、互相交流读书体会。

四、作业:

1、向家长介绍太阳的特点。

2、搜集有关太阳及太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影像导入,激发兴趣。

1、早晨,当红通通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把它那金灿灿的光芒洒向大地的时候,你可曾想过,是太阳给我们带来了这个可爱的世界。(播放太阳升起的录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太阳。

2、质疑梳疑:

太阳是怎样一个星球?

太阳与我们有着怎样的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学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抓词理解,品读课文。

1、讨论:太阳是怎样的一个星球?

(1)根据学生选择来学习

①远:重点词句:三万万里远

日夜不停的走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飞二十几年;从地球上看只有盘子那么大。

②大:重点词句: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抵得上

③热:重点词句:大火球很高

表面六千度钢铁碰到变成气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三千倍

(看课件体会理解“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以学定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3)在你读出的这些句子中,有什么发现?(引导生体会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用你的朗读来再现一下太阳的特点吧!

2、太阳离我们那么远,那么大,还那么热,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讨论:太阳与我们有着怎样的关系?

(1)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发言。

(2)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真是很密切。请你找出最能表现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句话。(学生练读)

(3)看录像:有关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联系录像及生活实际谈太阳与我们的关系。

(4)根据你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提供句式:①有了太阳……②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

[出示两种句式,由学生自己任意选择,体现因材施教。]

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5)太阳与人类有这么密切的关系,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三、朗读展示,读出体会

同学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知道了太阳与动植物、人类生活、雨雪形成、风的形成、人类健康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这些密切的关系吧!

[读是理解文章的很好表现形式,也是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简易方法。]

四、课外资料交流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五、小结升华

人们说太阳是光辉灿烂的,不仅仅指它的光彩夺目,还有对它无私精神的赞美,让我们也做一个小太阳,无私的把光和热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太阳》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太阳》,学生跟唱。

2、刚和小朋友们唱得真好听,我想大家一定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吧。(学生说出歌名)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诗歌,诗歌的名字也叫《太阳》,你们想不想学?(引出课题、板出课题)

3、谁来拼一拼,读一读“太阳”?(指名读、齐读)

4、谁来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并进行扩词)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贴出课文的插图)小朋友们仔细看图,从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说话

我们一起来看看,一轮红通能的(太阳)正从(大海)上升起来。阳光下,一片碧绿的(草地),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树),一座座漂亮的(房子),还有一只(大公鸡)正迎着太阳“喔喔”地唱歌呢。

3、你们说这幅图怎么样?(美丽)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是怎么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请小朋友们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在学生说完之后,教师小结)

3、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刚才圈出来的字。

4、听录音机范读,请小朋友们特别注意刚才你不会读的字。

5、学生自己读课文一遍。

6、老师要看看你们是不是与词宝宝交上朋友了?(检查学生对词的掌握情况)

a、指名拼读生字词

b、全班拼读生字词

c、指名直接读生字词

d、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说一名话

7、调皮的字娃娃从词宝宝时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娃娃的卡片,小组合作学习,争取认识每个字娃娃,与他们交上朋友。

8、我们来看看你与哪些生字娃娃交上朋友了(检查生字)

a、指名拼读生字卡片并组词

b、全班齐读(指导个别字,如:“森”是由三个“木”组成;“从”是由两个“人”组成;“跳”让学生表演一下;“美”经常是与“丽”在一起;“世”经常是与“界”在一起。)

c、开火车读

9、刚才字娃娃从“家”是跑出来玩,可现在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能帮它们回家吗?(游戏“送字娃娃回家”)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看到小朋友们读得那么开心,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老师范读)

2、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3、那你也像老师这样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让大家听听,好吗?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回家之后,把这首诗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学习重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VCD《烛光里的妈妈》。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我们深受感动。一位父亲经过38小时挖掘终于救出了遇险的儿子。这件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爱是伟大、无私的。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1)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

(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1.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______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如,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从“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可以体会出来。

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了背……”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位母亲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母爱。

再如,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小结: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二)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更何况是文中的“我”。请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2.指名有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六、精要总结,歌曲结束

1.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跟着轻轻哼唱。

七、作业超市,注重积累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等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无名岛》优秀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无名岛》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将军”的言行,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3.陶冶学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分钟

一、审视课题,导入新课。

1.质疑课题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

本文中的岛为什么称为“无名岛”?(一座孤零零漂在海上的小的可怜的岛)

课文为什么以“无名岛”为课题?(课文讲了一件发生在无名岛上的事)

2.南海简介

我国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海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是太平洋西部海域,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总面积的3倍,其中中国领海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我国南海广泛分布着252个岛、礁、沙滩,其中被称为岛的有25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南海的最南端,走进“无名岛”,看一看在“无名岛”上发生了什么事。

(板书课题:无名岛)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质疑课题入手,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意愿。】

新课教学()分钟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落

出示课件1: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读、讲生字词。(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学习生字词的方法)

(2)认读词语

出示课件2: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

搅舀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3)

学生交流。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自学第1自然段。

出示课件4:你从第1自然段捕捉了哪些信息?(无名岛树少、草少、土少——环境恶劣;有军队驻守)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优秀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297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