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壮丽的青春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壮丽的青春”,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壮丽的青春》是一篇新课文,讲的是革命烈士欧阳海挺身而出勇拦惊马的故事。这篇文章虽然是阅读课,但我在教学中却把它当作一类课来处理。可以说它在写法是别具一格的,是以往所有课文所没有的。它的特点集中表现于语言特色上:简洁、凝炼,节奏感强,富有激情,感染力强。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朗读,朗读,再朗读。

2、分析文章特色,欣赏语言魅力。

3、积累背诵课文,丰富词汇。

4、模仿写作。

朗读,朗读,再朗读

我首先组织学生用相当长的时间进行朗读。决不能小瞧学生,他们的感悟能力很强,读得特别带劲儿,一次比一次熟练,一次比一次有激情。有的学生甚至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激动,声音越读越高,教室里回荡着他们的读书声。尤其是读到50米,马不动!40米,马不动!30米,马还是一动不动和上去,粉身碎骨!不上,车毁人亡时,学生那专注的表情实在令人兴奋。

分析文章特色,欣赏语言魅力

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和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学生总结出的东西是比较全面的,也是比较准确的。他们从文中发现大量的四字词语,如。

胆小性躁 竖耳瞠目 瑟瑟发抖死活不动雷霆万钧 喷吐浓烟

鼓起强风 风驰电掣 脱轨翻车 响声隆隆排山倒海越逼越近

粉身碎骨 车毁人亡 风云变色

数了数,竟然有25个之多。

学生还以仅有的不多一点的对仗知识发现了本文语言上对仗的特点,如 微风拂面 明晃晃 湿淋的雨衣。

细雨沾衣 亮铮铮 扑拉拉在飘起。

看看朝夕相处的战友。

又看看转危为安的列车。

一首时代的颂歌。

一支青春的壮曲。

很快,孩子们又发现文章中几乎没有长句,而短句却很多,如前面提到的50米,马不动!40米,马不动!30米,马还是一动不动和上去,粉身碎骨!不上,车毁人亡等,同时学生还发现作者用了许多!

积累背诵课文,丰富词汇

分析够一段落后,学生开始背诵。我要求他们准确无误地背,背的时候也要注意语速的变化和情感的体验。由于课堂读了很多次,学生又非常感兴趣,文章又琅琅上口,学生很快就背会了许多段落。

模仿写作

一节课的时间,读读、说说、背背,很快40分钟就快过去了,我稍作辅导,布置学生仿写一篇作文片断:《决定胜败的一瞬间》,让学生尽量模仿本文的语言特色,把比赛的关键时刻写下来。

整堂课学生都处于思维兴奋状态,阅读、理解、积累、运用、情感体验、语言领悟,多种语文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我自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比较成功的。

扩展阅读

卢沟桥的狮子、三味书屋、和时间赛跑、加了一句话、珍贵的教科书、爸爸和书、壮丽的青春、颐和园、海滨小城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卢沟桥的狮子、三味书屋、和时间赛跑、加了一句话、珍贵的教科书、爸爸和书、壮丽的青春、颐和园、海滨小城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1卢沟桥的狮子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正确读写“歇后语、联拱石桥、厘米、甚至、鼻子、大概、淘气、清楚、挑衅、驻扎、抗日战争“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有关卢沟桥狮子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卡片。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卢沟桥和有关抗日战争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题
在北京西南广安门外,有一座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你们想看看吗?
(出示投影片)这座桥就叫作卢沟桥。图中都有些什么?(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对卢沟桥,你想知道些什么?
根据学生资料收集的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卢沟桥因横跨在卢沟桥上而得名。卢沟桥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造拱桥。它始建于金大定29年,成于明昌三年,清朝康熙时毁于洪水,后又重建。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朝乾隆皇帝题的“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
三、指导看图。
先看大图,再看小图,看后交流: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四、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多读两遍,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再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在文中将自己喜欢的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检查交流。
(1)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词,并提示易错的地方。
“联、侵”是前鼻音。
“抗”是后鼻音。
“概”读“gài”,不读“kài”。
(2)交流词语的理解情况。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类似谜语的迷面,后一部分类似谜语的迷底。人们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隐去,所以叫歇后语。如文中的“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向学生介绍几则歇后语,或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歇后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联拱石桥:板画或出示图片,并问学生在那见过联拱时桥。
望柱:桥栏板之间的柱子。结合看图理解。
挑衅:借口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五、精读课文(第1——3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第1——3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找出概括卢沟桥狮子特点的一句话,在下面画上“”。
2、学生反复自读这句话后,体会这句话概括了卢沟桥狮子的哪些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这三个特点?哪些语句你最喜欢或很有感受?为什么?
4、通过全班交流,明确这些特点是这些语句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读,分别说出自己读这些句子的感受。相机解决:为什么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5、重点探究“形态各异”的特点。
(1)课文描写了卢沟桥狮子的哪些形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谈谈打算怎么学。
可从文中找处描写狮子的动作、形态的词来想象狮子不同的形态。
可看图想象狮子的不同形态,并结合语言文字体会。
可通过边读边想,想象不同形态狮子的画面。
也可通过表演,再现狮子的不同形态。
还可结合句末的省略号,想象其他狮子的形态。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学法,自读感悟后,全班交流讨论,适时评价,并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3)看到这些形态各异的狮子,你想说什么?
6、学生整体朗读第1——3自然段,注意读出欣赏、赞美的情感。
六、小结。
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识记字形,抄写生字词。
2.完成思考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卢沟桥的闻名不光桥上的狮子多、各具形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指名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在七七事变中,卢沟桥的狮子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
3、引读课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狮子亲眼目睹了——(学生接读)“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
4、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5、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三、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理清层次。
2、请学生交流打算用什么方法背诵。
3、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
四、拓展练习。
1、交流观察当地的石狮子所得,或展示收集到的有关石狮子的资料。
2、引导学生用“有的……好象……”练习说话、写话。
3、交流抄写的句子。
五、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写狮子形态各异的句子。
板书
1卢沟桥的狮子
数量多:数不清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甚至历史意义的建筑
形态各异:有的……有的……
2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鲁迅、绍兴、纪念管、戒尺、家务、严厉、当铺、料理、绣像、毫不松弛“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把握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4、图文对照,学习课文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和抓住重点词句感悟、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课文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2、了解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体会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或有关三味书屋的投影片,鲁迅的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指导看图。
1、(出示挂图,或有关三味书屋的投影片)让学生看图,知道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板书课题)
2、介绍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从小喜欢看书、绘画。鲁迅青年时代学过医,后来为了国家的兴盛,他用手中的笔写了许多文章揭露社会的黑暗,以唤醒劳苦大众起来与反对势力斗争。鲁迅先生的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书已经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世界人民敬爱鲁迅先生,喜爱他的作品。
这篇课文写的就是鲁迅先生童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和在那儿发生的一个故事。
3、让学生自主观察。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这幅图?然后交流、比较,看哪一种观察顺序更好。
4、‘按从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观察图中都画了什么,并说出观察所得。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听教师范读课文,思考:三味书屋是什么样子的?找出叙述三味书屋的部分。
2、探究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依次画出文中表示方位的有关词语。
(2)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把三味书屋的摆设放到相应的位置。相机看图理解“分别、戒尺”两词。
(3)练习朗读,让学生说说该怎么读,才能让人感到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在反复练习中体会写方位和主要事物的词语要读重音。
(4)小结: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条理非常清楚。我们在观察事物或习作时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写事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三味书屋是个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生交流各自收集到的有关鲁迅先生、三味书屋的资料,教师随即出示鲁迅的放大照片。
四、检查生字词的学习。
1、请学生当小老师,提示同学们读音、字形上的易错之处。
2、重点练写“鲁、戒、断、弛”。
五、课堂小练习。
1、用上适当的量词:
一()画一()古松一()梅花鹿
一()椅子一()戒尺一()八仙桌
2、学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三味书屋。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看图介绍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提示: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读书,有个什么故事另人难忘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交流了解大意:课文写了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
相机引导理解“来历”:本课指“早”字是怎么刻在书桌上的。
2、学生自由读书质疑,再交流,梳理出主要问题。
(1)鲁迅为什么会迟到?
(2)当受到寿镜吾老先生严厉批评时,鲁迅为什么不向先生解释,而是“默默”的回到座位上呢?
3、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合作讨论。
探究问题(1)时,要抓住“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个关键句来体会。
探究问题(2)时,要联系“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这个句子来体会。
提示:鲁迅为什么,不向先生解释,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想什么?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体会。
“坚定的信念”指什么?“信念”前加上“坚定的”又告诉我们什么?
从“默默地”、“深深得体会到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读好以上两个关键句,通过自读与听教师范读,在比较中体会。
5、背诵指导。
(1)让学生读读想想。
围绕“早“字写了几层意思?
(2)提示方法。
熟读后,可逐层试背,再把整段连起来背
(3)你还打算用什么方式练习背诵?
(4)学生练背,同桌对背。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练笔:按一定顺序观察教室或自己住处的室内陈设,并用一段话写下来。
2、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读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板书设计
(墙)正中一幅画
样子正中:先生的座位
(画)前面四面:学生的座位
三味书屋
东北角:鲁迅的座位
形状
“早”字的来历来历:迟到、批评、默默、刻
3和时间赛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初步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4、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教学重点
“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和生活体验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或有关课文插图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平时的额学习、生活中,会不会留意时间的流逝,有没有觉得时间似乎总是有的,用也用不完呢?我们学习了第三课,也许你回改变相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3、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
三、检查自学。
1、让学生当小老师,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
四、学习课文第一至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边读边将这部分难理解的词句画下来。
2、交流不理解的词句,重点解决思考*练习3中的四个句子。投影或电脑课件出示这四个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这句话是理解的难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理解、体会。
读父亲的话,看看父亲是怎么理解的。
引导学生读读“我”的生活体验,看看“我”怎么理解的,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么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明天即使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
出示父母或自己小时侯的照片,计算一下自己的年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从中感受到“时间一去不复返”。
指导朗读爸爸的话及“我”的生活体验。
五、小结。
1、朗读课文第一至七自然段,朗读时注意声调应缓慢、低沉些,带有一点淡淡的哀愁。
2、让学说交流学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摘抄思考*练习3中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回忆课文第一至七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1、时间那么宝贵,我们怎么利用好时间呢?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和时间赛跑,课文写了几件事?
2、在书中标上序号,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说说内容要点。
3、画出写“我”跑赢了时间的感受的句子,读一读。
4、追问学生:你跑赢了时间了吗?了解昨晚完成作业的时间。
5、指导朗读,体会“我”与时间赛跑取得成功的快乐。朗读吖,力求体现出跑在时间前面的胜利者的喜悦和自豪。
三、学习第九、十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作者和时间赛跑后的体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受益无穷”。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表达“我”和时间赛跑深刻体会的句子,并画上“——”。
3、投影或课件出示句子:“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1)读读句子。用换词法理解“假若”。
(2)小组合作讨论: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名人的事例来说明,谈谈自己的看法。
4、投影出示填空题。
在战斗中的时间赛跑();在工业生产中和时间赛跑();在体比赛中和时间赛跑();在科学研究中和时间赛跑(),在学习上和时间赛跑()。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完成该题,并交流。
5、指导朗读第九、十自然段,可读的慢一点。
四、总结课文。
说说自己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板书
3和时间赛跑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受益无穷就能成功
4*加了一句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魅力,说说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从故事中体会到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体现课文插图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明确要求,自学课文。
1、读一读阅读提示,说说阅读要求。
(1)了解盲妇人乞讨过程中情况的变化的原因。
(2)说说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阅读感受。
2、按阅读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工具书,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边读边在课文上做记号,把表现盲妇人乞讨过程中情况变化原因的重点词句画出来。
(3)把课文最后一段话多读几遍,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把自己的感受用铅笔写在课本上。
3、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有疑难的问题做好记录。
4、教师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巡视指导。
三、检查自学,集体释疑。
1、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收获,提出疑难问题,要求说清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2、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加以梳理,确定解释重点。
3、学生集体解疑,教师适时点拨。重点讨论: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会产生这么大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1)比较朗读下面这组句子,说说在意思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2)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话边读边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
(3)交流各自的感受,理解“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的含义,体会这句话能打动人的原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以抒情的语调来读,教师可范读最后一段话。四、相互采访,感悟内化。
1、请一位同学扮记者,其他同学扮采访对象,进行现场采访,深入理解加上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
2、变换采访角色,换位体验。
五、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板书
4*加了一句话
“我什么也看不见”(不幸)
(风烛残年)(贫困交加)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更不幸)
5珍贵的教科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渴望、俯冲、轰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经过.
2、理解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
教学准备
背景资料、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珍贵的教科书>:什么叫“珍贵”,你在生活中将什么视为“珍贵”的?
2、检查预习,出示一组词语.
渴望激励振奋人心争先恐后炮火连天完整无缺兴高采烈
根据课文内容,以上哪些词语你觉得最能体现教科书的珍贵?为什么?并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讨论练说:将词语连起来说一说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轻声读每个自然,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讨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讲下面内容的,并完成提纲
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
教科书和张指导员未说完的话激励”我”前进.
3、课文围绕着“珍贵”写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同学们能从提纲中筛选出最重要的词语来作为每个大段的小标题吗?请上黑板板书.
盼书
取书
护书
激励”我”前进
三、细读课文,理解“珍贵”.
1、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从四个方面来写教科书的“珍贵”.你最感到的是哪个部分?
2、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部分最令人感动.默读自然段.
3、四人小组中一名同学大声读课文,其余三名边听边用“_____”画出张指导员说的话,用”*”画出描写张指导员护书时动作的词语.
4汇报成果,投影出示句子.
“快卧倒……”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5、交流讨论:这三处话张指导员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各处的省略号有什么不同用法?并进行朗读指导.
(1)敌机突然轰炸,情况紧急,张指导员说的话被打断.朗读时语速要稍快.
(2)张指导员伤势太重,生命垂危,说话断断续续.
(3)最后张指导员嘱咐下一代要好好学习,话没说完就牺牲了.
6、指导朗读.
7、年轻的张指导员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教科书献出了生命;这些来之不易的教科书显得尤为珍贵.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8、讨论.
(1)“趴”能改成“倒”吗?
(2)为什么要用“压”
(3)结合“完整无缺”体会张指导员的献身精神.
9、分角色朗读.
10、总结:张指导员牺牲了,这浸染着他鲜血的教科书成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四、学习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张指导员未说完就牺牲了,请你想象他想说写什么.请写下来.
3、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理清叙述顺序。
1、这篇课文围绕教科书的珍贵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理清叙述顺序。
二、谈谈议以,精读课文。
1、同学们,年轻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了,他临终前惦记的是什么?
2、交流了上节课作业。
3、同学们决不会辜负张指导员的期望,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一群在战争中坚持学习、热爱学习的孩子。《珍贵的教科书》中的“珍贵”还表现在“盼时”、“取书”和“激励”等情节中。
4、小组合作探究。
5、反馈交流,研读课文。
(1)孩子们为什么“盼书”?简介历史背景。
(2)出示题板,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没有();就()没有();就()没有();就()没有();就()
(3)怀着渴望教科书的心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4)终于有了教科书,它又是怎么来的?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党中央如此关心说明了什么?
(5)“取书”片段用小剧本表演,配合感情朗读完成,并在其中体验“振奋人心、争先恐后”的语气,读出张指导员的激动和孩子们的急切。
6.总结;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三、课外延伸,进行小练笔。
1、说一说,当孩子们拿到这沾染着张指导员鲜血的教科书时,会是怎样一种场面?孩子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再动笔写写当“我”拿到血染的教科书时……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2、3题
板书设计
5珍贵的教科书
盼书保护
来之不易珍贵寄托先烈的期望
极激励“我”前进
6*爸爸和书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
2、体会爸爸对子女的关怀和期望,引导学生热爱书籍、热爱学习。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体会父亲对子女的深情,懂得书的来之不易和读书的乐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1)你读懂可什么?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2)还有哪些地方你没读懂?请同学们一起探讨。
3、质疑问题归纳如下。(用幻灯出示)
(1)爸爸的公司倒闭了,我们家的生活艰难,为什么爸爸还要带“我”去买书?
(2)为什么“我”捧着这本刚买的童话集就像捧着一件珍宝似的?
(3)爸爸问“我”:“怎么样,乘汽车比坐汽车强!”这举话怎么理解?
(4)“我”大声回答:“买书比坐汽车强!”这时,“我”心里想些什么?
(5)这本薄薄的童话集为什么“我”缠着爸爸读了一遍又一遍?
(6)为什么许多年过去了,对“我”来说,这本薄薄的童话集比任何一本书都珍贵?
三、再读课文,演剧激趣。
1、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表演课本剧。
一、合作探究,自学感悟。
1、讨论。
2、分析。
(1)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
(2)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3)思考讨论。
①“我”和爸爸是在哪里挑中了这本童话集的/
②如果把“挑”换成“买”好吗?
小结:同学们在表演时,要演好爸爸“挑”书的动作。
(4)思考讨论。
A、书买下了,此时,“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我”捧着就像捧着珍宝似的
B、那么,该怎样表演好这个“捧”的动作呢?谁来试一试?
3、讨论。
对刚才同学的表演,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4、分析。
思考讨论:对“冷”的表演重要吗?为什么?
A、因为路远天冷,“我”实在走不动了。“爸爸问我:‘怎么样,成汽车比买书强吧?’”在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B、是寒风呼啸,“我”冷得直发抖,“我”却大声说“买书比坐车强!”这是为什么?
5、讨论。
“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在说这番话的。”你理解了吗?谁能体会爸爸当时的心情?请发表你的看法。
6、请同学们再表演三至十二自然段课本剧,同时给予较高的评价。
五、总结。
板书
6爸爸和书
爸爸和书
希望我们热爱学习节衣缩食买一百多本
7黄继光
教学目标
1、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其中4个。正确读写“战役、占领、进攻、枪弹、愤怒”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4、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舍身堵枪口直至壮烈牺牲的经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阅读有关黄继光的故事,了解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等知识。
2、准备课件、课文插图
3、地图一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交流预习时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激发情感。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生在学习小组中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读书情况。
(1)各组派代表,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就不理解的词语,学生间交流、解答。教师适时予以点拨。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1、学生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3、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应重点讲清划分的依据,只要言之有理均给予肯定,可指导学生学会用归并法分段。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名读一、二自然段,思考:从这两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1)上甘岭战役的时间:1952年10月。
(2)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
(3)任务:要在黎明前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
3、指导朗读。
全班齐读,读出紧张的感觉,以烘托气氛。
二、复习巩固生字词。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预习第三至十二自然段,做课后思考*练习第2、3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继光》这一课,知道了黄继光所在的迎接受的新的任务——要在黎明之前夺下597.高地的主峰。当进攻开始后,战士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文中怎么说的?黄继光有何表现呢?
二、讲授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三至六自然段),思考上述问题。
2、汇报交流。
(1)比较句子。
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枪弹压了回来。
(2)出示并朗读句子。
3、学习地三部分(第七至十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三部分,学生默读,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描写深深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画下来。
(2)学生深情朗读,思考:这些片段为什么会打动你?
(3)汇报交流,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①啊!黄继光突然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全班起立,有感情地齐读,要读出对英雄的赞美、歌颂。
教师引读:就在这猛烈的炮火中,在探照灯的山东下,我们看见黄继光那英雄的身躯——学生接读: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
②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剖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③讨论并引读。
④再读一遍,体会情感。
(4)播放课件,激起情感共鸣。
(5)齐读第三部分。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你此时此刻一定有许多感受和体会,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呢?你觉得怎么读最能表达你的感情呢?
4、学习第四部分(第十二自然段)
全班朗读后小结:正是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二、拓展延伸,抒发情感。
1、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束了,“黄继光”的名字与他那不朽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同学们看着这座纪念碑(课件展示),你会用一句怎么的话来纪念来讴歌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呢?
2、学生包含激情撰写后朗读。
3、教师总结。
三、布置作业。
板书
6黄继光
进攻受阻接命令逼近敌人
主动请站露真情战友牺牲
胸堵枪口为祖国负伤又站起
惊天动地奏凯歌晕倒又站起
胸堵枪口
8*壮丽的青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这一真实而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学习英雄欧阳海舍身忘死的大无畏精神。
4、学习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体会英雄欧阳海舍身忘死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二、学习“提示”,指导自学。
1、认真读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2、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词,朗读课文,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
(2)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
(3)这篇文章那里最让你感动?把它找出来,多读几遍,为什么令你感动?
三、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1、汇报自学情况。
(1)每个人都把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受感动,互相补充。
(2)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1、讨论;课题为什么叫“壮丽的青春”?你认为还可以取什么题目?比较一下,哪个题目好?
二、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用自己的话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朗读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读读自己为什么受感动。
引导学生谈:
(1)当时的情况如何危急?
(2)欧阳海是怎样挺身而出的?启发想象,体会欧阳海崇高的思想境界。
(3)事情的结果怎样?
3、为什么以“壮丽的青春”为题?
三、感情朗读,体会境界。
1、激情。
2、指导学生怀着对这位英雄无限崇敬之情,充分的读,练习把课文朗读好。
四、课后延伸,布置作业。
板书
8*壮丽的青春
峡谷险,驮马惊
箭步飞身,推离轨道舍生忘死无怨无悔英勇献身,谱写颂歌
9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白鹭、西岭、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写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和插图,理解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阅字典待工具书或请教别人。
三、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学习内容:
1.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四、汇报学习情况。
1.汇报朗读和生字掌握情况。
(1)指名朗读,看看是否能读得正确、流利。
(2)“鹭、含、岭”这三个字的读音和字形好记吗?
(3)集体朗读。
2.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的大意。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句的意思。
(4)你能说说三、四两行诗句的意思吗?
(5)这两行诗句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
(6)大家再认真读读古诗,想一想,诗人在描写这些景物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3.你认为诗人杜甫在写这首诗时,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1)学生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五、感受诗的对仗工整。
1.这首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是数量对数量,“黄鹂”对“白鹭”是鸟对鸟名。诗人将它们对得多么工整啊!这首诗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对子,你能试着将它们找出来吗?
2.注意这些地方,再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六、总结。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
第二课时
一、汇报课后自学的古诗《绝句》。
二、导入新课。
三、介绍诗人。
四、解题。
五、指导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这首诗。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六、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学习要求:
1.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七、汇报自学情况。
1.汇报朗读和自学生字的情况。书写生字。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讲了行船之快。指导朗读。
八、体会诗人心情。
1.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
2.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
3.试想: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怎么欣喜呢?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5.背诵。
九、总结。
这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把行船写得惊心动魄,表达了诗人重新获得自由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十、布置作业。
10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
(2)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1)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总结。
五、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完成思考?练习3。
八、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11高大的皂荚树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皂荚树的特点。
3.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法。
2.了解皂荚树的特点和一年四季为同学们提供的方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二、指导自学。
课文除了写皂荚树的高大,还写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皂荚树的高大表现在哪里?课文哪几个段落描写了它的高大?
2.课文还写了什么?
3.画出你读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
2.通过刚才的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四、学习第一至四自然段(第一部分)。
1.请大家默读第一至四自然段,想一想,你从这四个段落中读懂了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皂荚树高大、茂盛的特点的?
3.作者在描写皂荚树这两个特点的时候,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之处,你们发现了吗?
教师小结:这种写法直接明了地点出了皂荚树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2.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至十自然段(第二部分)。
1.课文最后说“皂荚树啊,你给我们多少快乐,多少启迪”。皂荚树给了同学们哪些快乐?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至十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2.这部分与课题“高大的皂荚树”之间有什么联系?
3.这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4.指导朗读。
5.皂荚树给了同学们什么启迪?
6.“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一句中,“一颗种子”指的是什么?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六、总结全文,谈感受。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皂荚树具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你还知道有哪些人和物具有这种品格吗?启发学生谈感受.。
七、布置作业。
把你要赞美的人或物写一写。
12*海滨小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记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指导自学。
这座海滨小城将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说明这是一座怎样的海滨小城。
三、汇报自学情况。
1.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2.找出概括说明这是一座怎样的海滨小城的一句话,并指导朗读。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座海滨小城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四、小组合作学习。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滨小城的?
2.课文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这座海滨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五、展示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汇报:
1.作者通过描写天、天上的海鸥和云朵,海、海面上的船只等景物我色彩,以及这些景物在早晨时的色彩变化来表现大海的美。
2.沙滩的美主要通过描写贝壳的多,出海捕鱼队归来时的情景来表现的。
3.小城庭院的美主要写栽了很多树。
4.小城的公园美主要写榕树茂盛,给人们提供了休息的好去处。
5.小城的街道不但美,而且很干净。街道是用细沙铺成的,它干净到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六、总结。
如此美丽又整洁的海滨小城究竟在哪里呢?
感情朗读课文。
七、复习巩固生字。
八、布置作业。
抓住景物特点记叙的方法,观察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再说给同学听。
13五彩池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12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3.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五彩池的特点成因,从而感受叁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引导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自然段之间的停顿。
2.检查读书情况。
3.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字形。
四、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讨论课文记叙的顺序:让学生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来说。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五彩池究竟在什么地方?自读第一自然段,找答案。
2.找出作者概括五彩池特点的一个词。
3.朗读第一自然段。
六、学习第二自然段。
1.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放投影片,教师以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加以解说。
(2)交流观看后的感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词句,思考:这一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五彩池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交流,这一自然段介绍了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形状。
(2)朗读体会句子的意思。
①这段第一句话介绍了五彩池什么特点?
②指导朗读理解第二句比喻句,展开想像,体会五彩池的晶莹耀眼的美。
③通过导读、用手比划、简笔画,引导学生理解五彩池的“大小、深浅、形状”等不同特点。
(3)讨论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水池还像什么。
(4)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5)背诵第二自然段。
七、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的(1)、(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什么?指名读。
2.指导朗读,抓住三个“却”字,让学生理解池水的颜色发生的神奇变化,体会作者见到这神奇变化时的惊叹。
3.小结: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池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
2.让学生自读课文,对这一自然段进行质疑。
3.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池水颜色变化的原因。
(1)学生分小组读书、讨论。
(2)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或纠正,教师做适当的点拨。
(3)小结讨论的结果。
4.熟读成诵。
5.说说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可以用书上的句子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读出恍然大悟和赞美的语气。
五、总结全文,再次调动学生激情。
看到这神奇的景象,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1.学生自由发言,抒发情感。
2.作者也情不自禁地赞叹:“原来五彩池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3、学生齐读。
六、布置作业。
1.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2.向父母介绍五彩池,并说说颜色变化的原因。
14*珍珠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可爱,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了解课文记叙的顺序。
教学重点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了解课文记叙的顺序。
教学准备
珍珠泉的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象听到的景象。
2.学生谈自己想象到的景象,再次激发阅读兴趣。
三、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学习生字。
1.先读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对第一次的想象内容进行补充,并让学生读国出的有关语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根据学生选择的句子进行组合,把选择同样语句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起朗读,讨论自己的体会。
(2)各学习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反复诵读,教师进行点拨并指导朗读。
(3)让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其他同学倾听,对他们的想法进行补充、质疑。
(4)齐读全文。
四、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1.(出示练习)文章先介绍了珍珠泉在_______,接着重点描述了珍珠泉周围的_______,以及潭底冒出的_______,最后抒发了作者对珍珠泉的_______之情。
2.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
五、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小结,激发习作和课外阅读的兴趣。
15小狮子爱尔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
4.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重点
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激发兴趣,引导质疑。
大家听了老师的介绍,看了课文的题目,心里会想些什么问题?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了解记叙顺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的读音。
(2)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2.快速读课文,画出点明小狮子爱尔莎年龄的语句,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具体地说是按照爱尔莎出生、成长、回到大自然的顺序来记叙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把这些部分再好好地读一读。
四、引发想象,谈体会。
1.读了最使自己感动的段落,说说对小狮子爱尔莎和那位女科学家的印象。
2.概括出“我”和爱尔莎之间感情深厚。
五、小结。
1.复习生字词。
2.学习了解文章叙述顺序的又一种方法——找关键词语,理出顺序。
3.一边读一边想,认真体会,发现问题。
六、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组织学习小组。
1.根据小狮子爱尔莎出生、成长、和被放回大自然的经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指名读。
3.按照学生找到的语句进行分组,分成“出生、成长”、“放回大自然”两组。
二、开展朗读比赛。
1.讨论出比赛规则:分别给自己的队起名字,进行合理的分工。
2.学生准备,教师引导、点拨。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互相帮助,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
3.进行比赛,引导感悟、体会。
(1)“出生”部分要引导学生体会爱尔莎的可爱和作者对它如母亲般的关怀。
(2)“成长”要透过三个事例中的重点词语,了解狮子的生活习性,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
(3)“放回大自然”部分,抓住女科学家内心的感受,她和爱尔莎难舍难分的情感,体会她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小结,深入体会。
1.了解了狮子的生活习性,体会出作者与小狮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大家还有什么感想和不明白的问题,都可以说出来。
2.如果让你给课文改个题目,你会怎么改?
四、画出描写“我”无限关爱小狮子爱尔莎的语句,把它们工整地抄在摘抄本上。五、布置作业。
思考:学习了《小狮子爱尔莎》后,你认为爱尔莎是放回大自然好呢,还是留在女科学家身边好?
16*朱鹮飞回来了
教学目标
1、识本课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解科考队员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读懂“阅读提示”,把握学习目标。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要在一节课中读懂、学会,有什么好办法?
我们可以根据阅读提示中的要求来进行阅读,也可以使用自己习惯的学习方法。
2.引导朗读阅读提示。
2.提示告诉我们可以怎么读?
(1)读读想想,课文样一步一步叙述的。
(2)在课文中找一找小光和小伙伴们为了寻找、保护朱鹮都做了哪些事。
(3)想想他们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三、自读课文,弄清课文的记叙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不熟练、不通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认读生字。
2.讨论: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1.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
2.讨论:小光和小伙伴为了寻找、保护朱鹮都做了哪些事?
3.小光和他的小伙伴们为保护朱鹮立了大功,我们应该好好把他们的事迹宣传一下,也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队伍中来。谁把他们的事迹读一读?
指导朗读。
五、创设情境,激发谈话,进一步理解课文。
1.如果小光和他的小伙伴们今天来到我们班,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会向他们提出什么问题?
2.选两位同学扮演小光和小胖子。其他同学谈自己的体会,或向他们提问。
六、小结。
同学们,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让我们向小光他们学习,从现在开始,保护身边的动物,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地球永远生机勃勃,永远多姿多彩!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生字。
2.把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
17捞铁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经过。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覆盖式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三、深入探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思考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
4.用覆盖式投影片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
5.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
五、书写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查阅课外书,查找怀丙和尚的故事或有关水的浮力的课外小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观察图画,引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画面。画面上有哪些人物?简单地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打捞第一只铁牛的经过?哪个自然段写打捞其他铁牛的经过?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超铁牛?
(2)根据课后思考?练习3的提示,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1.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2.师生交流。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读后评议。
4.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读。
(2)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3)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第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读。
(2)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也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回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2.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习说,全班交流。
二、延伸课外。
1.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保?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
3.要是现在打捞水底沉物的话,有没有其他办法?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或者由教师适当地介绍,现代有哪几种打捞方式。
18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来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示。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

好一曲《长相思》──听帅壮丽老师的《长相思》有感


​在这丹桂飘香、秋风送爽的季节,在这风景迷人、诗意飞扬的杭州,我有幸聆听了保俶塔实验学校五年级帅壮丽老师的《长相思》。帅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充满诗意,她的《长相思》荡气回肠、回味无穷。这堂课也扣击了我诗词教学的软肋,给我的教学以理性的启迪。

一、读词

诗词教学,读是它的主旋律。怎样细化读,让读成为诗歌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在帅老师的《长相思》的课堂中,读就是它的主旋律,帅老师用读贯穿了整首词的教学。而她的读,不是单一空白的读,是一种盘旋环绕,回复上升的读。帅老师用她诗歌般的语言,循序渐进地浮载起长相思的意境,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美梦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乡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请看帅老师的课堂片断:

师:谁再来读《长相思》?在这荒无人烟、风雪交加的边关,没有了家的温暖,没有了亲人的关切,这里只有──

生1:(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在这里,没有了暖暖的炕头,没有了在炕头上与妻儿相偎在一起的那份温馨,那份幸福,这里只有──

生2:(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你真的是用自己的心在读啊!在这风雪的边关,没有了老家的那棵果实累累的石榴,没有了花香袭人的桂花,更没有了与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齐读!

生:(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同学们,闭上你们的眼睛,进入诗人那身与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次齐读《长相思》。

这样的读把词与纳兰性动魂、词情深深地根植在了学生的记忆中,使学生在与纳兰性德同呼吸共命运的螺旋式上升的诵读中,将词中的完美形象在心底扎根。

二、创境

中国诗词的丰富意象决定了它深沉的内涵和表达的含蓄,如何把诗歌教学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它一起深呼吸?这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情景的创设。然而,合理有效的情境创设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又是一根软肋,我们创设的情境很多时候要么过于注重外在的花哨,要么与文本本体的意境隔着一层皮。而在帅老师的《长相思》里,却感觉教师与文本浑然一体,课堂与文本浑然一体,学生置身其中,也与课堂的意境浑然一体了。于是,听课成了一种诗意的享受。

听着帅老师委婉中包含深情的陈述,看着虽是静态却与文本亲和的故园画面,我们的思绪在不断地奔涌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纳兰性德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让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到处是果实累累的石榴、柿子和橘子,他的妻子在洗菜准备做饭,他的孩子们在庭院中嬉闹。

师:多么幸福的一家子啊,好一个温馨的家。这是他看到的,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那些?

生2:我看到了牛羊在悠闲地吃着草,还有一位牧童在吹着悠扬的笛声,姑娘们在绣着美丽的花儿,一群孩子在田野里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大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

师:哇,好一幅安居乐业的乡村图呀!好像还有同学看到了。

生3:我看到了圆圆的中秋月,看到了满天的繁星,纳兰性德的家人正在做月饼,鸟儿在叫哦,桂花在飘香,亲人在盼着他早日归来,一家人可以在一起赏月吃月饼。

师:多么宁静美好的夜晚啊。

如果说,曾经听过,也曾明白过语文课堂要创设意境,一种与文本贴近的意境,可却还是不曾意象过意境的贴近能达到这样一个极致;如果说,曾经听过,也曾经明白语文教师要有一种语文的气质,可不曾意象到这种气质可以达到这样一个水乳交融的高度。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怎么能不深切呢?

三、会意

一首36字的词,如何能解读得深刻,仿佛是一口古井被发掘后,涌泉不断?这里除了读、除了创设意境,更有教师春风化雨的点拨神功。

师:(简介纳兰性德)他为什么会远离家乡去往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的家乡呢?

生1:为了镇守边关,保卫祖国。

生2:为了保卫大清帝国的疆土不受匈奴的侵略。

师:真是一个历史通。那么作者的身在何处?注意是身体的身,(板书身)心又在何处呢?(板书心)

生1:身在榆关,心在故乡。

师:请站着,身在榆关,心在故园。继续说,还有谁说?

生2:身在山海关的路上,心在家乡。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3:身在山上,心在故乡。

师:在怎样的山上?

生3: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山一程有了,那么水一程呢?

生4:他的身在船上。

师: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里?

生5:可能在营帐里。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5位同学,纳兰性德的身在哪儿?5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地点,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小河大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身在征途。(板书)心在何处呢?心在故园,刚才讲了。(板书:心系故园)我们不难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亲人。

帅老师的课堂没有简单教化的冲动,曾经也听过专家的一些解读,但帅老师的《长相思》,让我的一些见地,经过她原生态的实践的过滤点拨,思绪变得越来越清晰,成了我思绪拔节的一段历程。

好一曲《长相思》呀!感谢您,帅老师!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争论的故事》的争论,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宝应县城南小学沈志彬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

……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师: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

课堂上的争论平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阅卷老师认为,学生的独特感受应当予以尊重,如“要抓住时机”算对,“关键做起来”等也算对。而试题问的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兄弟俩真笨”“兄弟俩浪费时间”只能是当时的状况和简单的判断,你能说这也叫道理吗?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体现了如何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这一矛盾。

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是一致的。不应该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材料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也必须予以保护与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而“文本的道理”却是不是个人感受的问题,它应该是明确的,最多数元的,不应该存在“一个个读者就有一个道理”的说法,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呢?在争论中,全体老师再次达到共识: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教师应予以具体的分析,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只要他的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但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从更广、更深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学生的体验也有可能回归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来,也有可能超越文本。

三、来自教后记的争论:

1、教后感交流

原以为这场争论应该结来了,可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又引发了全校语文老师的一次争论。

在一次教师交流教后记的活动中,课堂上的老师在提出《争论的故事》教学中,他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或者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其中只问“感想”,没问“道理”,以致于课文学会了,感想很丰富独特,但“道理”却只有一半的人掌握。“一石激起千层浪”,应问“感想”还是应问“道理”呢?

2、争论的声音

支持问“道理”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道理”是这则故事的核心内容,如果一篇文章学完了“道理”学不懂,可以说教学的失败、教育的失误。其二,从当前的教学评价来看,一个学生只有体验感受,考试怎么办?

支持问“感想”的教师认为,“感想”即感悟以及想到的内容,其中包括道理的感悟,还包括联系自己看到听到的情况产生的联想。语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和体验。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的道理,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真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争论后的反思:

这次争论的其实体现了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和还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对矛盾上。故事学完了,问“学生有什么感想”和“学生懂得什么道理”这本身本无谁优谁劣之分,两者可以兼得,既问“感想”又问“道理”,在感想中学生谈出道理最好,如牵不出“道理”也可顺势深究一下。但从教师的争论中,要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的不同的倾向。主张问“道理”的,是从文本出发,从落后课程评价出发,他们是在围绕教材教,围绕考试教。主张问“感想”的,他们不仅是教材忠实的“消费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他们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教材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是一对矛盾。多少年来“教师一直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主管部门考教材”,“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也成了教师思想的“枷锁”。新的教育理念指出,要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课程设计、实施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课程评价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理念

3的倍数的特征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3的倍数的特征”,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师生互动,自由对话,激发生命的活力。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两个主体因素。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平等对话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教学不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实现了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志趣。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利用了学校捐款献爱心的教学资源,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生理解特征之后,又让学生把该问题(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到底是不是整元数)进行了解答,然后再通过判断熊爸爸的工资问题,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志趣。

3. 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本节课教师设计了6道练习题。在巩固练习部分,第(1)、(2)题是基本题;第(3)题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其中第①题先让学生填数,观察、发现所填的 3个数之间相差3的规律,第②题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填数,第③、④题让学生直接确定有几种答案。在解决问题部分,第2题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示,第3题让学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把3的倍数先去掉的判断技巧。

4.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的基础上,出示100以内的数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和判断2、5的倍数一样只看个位,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提出到底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这一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克服困难,解决了力所能及的问题,达到了新的平衡。整个过程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5.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促进生命质量的提升。

有生命力的课堂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且能让师生不断地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促进师生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本节课教师努力尝试构建数学生态课堂。首先从学生认知的原生态出发,利用了捐款的情景,让学生进行了第一次的猜想,又让学生推翻了首次猜想,引发认知冲突。接着让学生通过摆卡片组数,尝试分类,发现某一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的数要么都是3的倍数,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再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第二次的猜想,继而举例验证,最后加以应用。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分类讨论 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鸟的天堂》的语言


《鸟的天堂》的语言

语言大师巴金的文章,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热情。《鸟的天堂》一文更是如此,语言上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洒脱,富有节奏感。

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

巴金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在表现榕树生命力之美时,这样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如果去掉似乎变成写实,就显得不真实了;如果换成我觉得就把感觉和景物截然分开,语气平淡。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写榕树的叶子亮丽,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第二次去看榕树,写群鸟嬉戏,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极言场面之广大。从听觉写声,从视觉写影,写影比写鸟本身更能体现当时的热闹纷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充分写出形态的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

《鸟的天堂》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自然流畅,琅琅上口。课文开头多用短句,简洁明快,令人渐入佳境。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具体生动,情深意厚,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读时就给人以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又较多运用排比、复迭的句子,体现热闹欢腾的景象。

在感情上,作者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如在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写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当没看到鸟后失望、迷惑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明写想法暗写心情。当被大榕树生命力所倾倒和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前面的间接抒情对后面的直接抒情又给予衬托铺垫,使结尾的抒情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结尾如豹尾般有力: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

文贵曲忌直,本文围绕作者的思想变化,欲扬先抑。先写第一次看到是几株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撼,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全文读之自然流畅,诵之琅琅上口,归功于文章的气韵贯通,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下面的一段,则体现了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的连通: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一文,自然朴素而又细致周密,看似平常中,显示作者娴熟的技巧,奏响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6~10。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用卡片出示已学过的一些乘法算式,指名口算。

2.完成“想想做做”6。

先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集体校对。

二、应用题练习。

1.看图口头列式解答:

(1)小鸡:

小鸭:

是小鸡的3倍

(2)分析:小鸡有几只,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几倍,也就是几个几只?求小鸭有多少只,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

(4)老师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因此用乘法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7。

(1)出示第7题图,提问:一只小船坐多少人?一只大船坐的人数是小船的几倍?求什么?

指名完整地说说题意。

(2)分析:一只大船坐的人数是小船的4倍,也就是大船可以坐几个几人?求大船坐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口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题,指名说说图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题中已知小松鼠采了5个松果,大松鼠采的个数是小松鼠的3倍。求大松鼠采了多少个松果?)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口答。集体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4、完成“想想做做”9。

(1)出示第9题,说说这题有几个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说说各是怎样列式的?并指导工作名学生用两句话口答题中所问的两个问题。

三、想一想。

完成“想想做做”10。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出示第一组数3,6,9,12,(),()。观察:这一组中后面的数和前面的数比,怎样?(多3)

想一想后面的两格该怎样填?为什么?

2、独立完成第2小题,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填?

四、作业布置:

1、列式计算。

(1)4个5是多少?(2)4的3倍是多少?

(3)4和5的和是多少?(4)3的2倍是多少?

2、应用题:

(1)小红用5天的时间读完一本书,每天读4页,这本书有多少页?

(2)小红读一本书每天读4页,小明读的页数是小红的3倍,小明每天读多少页?

(3)小红读一本书第一天读4页,第二天读5页,两天一共读多少页?

3、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1,4,7,10,(),()。

(2)1,2,4,7,(),()。

习作的主题:校园的风景


习作的主题:校园的风景

习作的目的: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注意观察的习惯。

2、练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

3、学会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法写景。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每天,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校园已经和你的童年生活融为一体,一提起校园,你一定会感到格外的熟悉和亲切。你可以把校园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二、出示要求,讨论理解

??1.出示要求

?大家读题,想想习作有哪些要求?

??2.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我最喜欢校园的(),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

下课了,同学们都想小鸟一样飞出教室。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3.大组交流

??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写作要有顺序,注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

??三、导航,打开思路

??1、你可以按照方位顺序。先逐一简略介绍校园的景物及其特点作用,再祥写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最后由景及人,略写一下校园里同学们的活动。

2、你还可以仔细观察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写出它的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或一天中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我爱校园》《校园一角》《校园的四季》)

第二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快乐的事例”。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教学板书设计

《剪枝的学问》的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剪枝的学问》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我”的心理变化“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为主线,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体会。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剪枝的学问,揭示“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明白剪枝的学问,揭示“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桃园之谜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剪枝的学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王大伯是一位——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所以,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了桃园想探个究竟。[板书:满怀好奇]

二、初探桃园之疑

1、在王大伯的桃园中“我”究竟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产生了什么想法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2、3小节,边读边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体会。

2、指导学生交流:

(1)看到的:“……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看到这情景你感受到了什么?(从“挥舞”中体会到剪枝技术的熟练,从“一根根”中体会枝条剪掉得很多)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此时你心中有什么疑惑?(生:王大伯为什么要将好好的枝条剪掉呢?剪掉了枝条还能结出那么多又大又甜的桃子吗?……)

3、是呀,文中的“我”也感到很疑惑,听,“我”正着急地问王大伯呢!指名学生读“我”问王大伯的话,读出“我”当时的疑惑,从语气(着急)、表情(一脸疑惑)等方面进行指导评价。[板书:一脸疑惑]

4、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是怎么回答我的呢?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5、指名交流,出示王大伯的话。

6、引导学生理解:

(剪去的是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如果不剪去这种枝条,就会影响其他枝条开花结果。)

(抓住“笑了笑”、“充满信心”体会王大伯的自信)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且配上动作,模仿王大伯语气读一读。

7、王大伯充满自信,可是“我”呢?(将信将疑)[板书:将信将疑]

8、“将信将疑”就是说——(生: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不是肯定)有个词也是这个意思,那就是——(生:半信半疑)

9、“我”究竟相信的是什么?怀疑的又是什么呢?指名学生交流

(相信的是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他决不可能做不利于桃树丰产的事,再说他的话也确实很有道理)

(怀疑的是:按照一般的推理,枝少了,桃子就少了,况且他剪掉的都是“好好的枝条“)

10、指导学生读出“我”的将信将疑。

11、指导学生分角色读2、3自然段。

三、享受桃园之乐

1、时间过得飞快,春天到了,王大伯的桃园里又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2、播放课件配乐(桃园美景欣赏)

3、指名学生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4、出示第四小节1、2两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抓住“红云片片”“浓郁的花香”“无数的蜜蜂”“欢天喜地”体会桃花的多、美,以及桃树的生机。

5、来到这样的桃园中你都在想些什么?又想做些什么呢?指名学生交流。

6、文中的“我”也和大家一样呢!出示第四小节3、4两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抓住“奔跑着”“嬉戏着”体会作者与小伙伴嬉戏的欢乐,抓住“盼望”、“早日”体会“我”盼望桃园丰收的急切心情。

四、感受桃多之喜

1、暑假里,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学生自读课文第五小节,划出相关的句子,细细体会。

2、出示第五自然段,指名学生交流,谈感受。

(“一棵棵”、“挂满”:桃子多;“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体会果实的丰美)

3、此时的“我”真是——又惊又喜,你知道文中的“我”“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呢?指名学生交流。

(“惊”:大伯的话居然一点没错,预料变成了现实;“喜”的是:桃园丰收,结出了那么多光鲜红润的大桃子)

4、指导学生朗读1-3句,读出“又惊又喜”的心情,特别指导读好语气词“啊”。

5、此时“我”不禁想起了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出示第三自然段王大伯的话,齐读。

这其中到底蕴涵着什么道理呢?播放剪枝录象,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奥秘。

看过录象后,现在你明白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减少”是为了“增加”。(板书:“减少”是为了“增加”)

王大伯的话还真有道理,剪枝也是有学问的。(再读课题)

五、领悟生活之理

1、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还有哪些事例也包含着“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呢?

(给月季花剪枝,来年长出更多的枝条,结出更多的花蕾。)

(考试的时候不能想得太多,要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

2、“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发现奥秘,更好地生活。

六、作业设计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情中也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请将你的发现写下来。

板书:

26、剪枝的学问

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减少”是为了“增加”

《济南的冬天》的绘画美


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这就是语言的启示性。《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正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种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像,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老舍先生是如何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济南的冬天》具有绘画艺术的特色呢?

第一,运用色调的对比烘托形象:

老舍先生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引发读者的想像,让读者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朔风怒号、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用这幅画面中的寒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又以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调动读者的想像,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图画,用这幅画面中的暗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这还不够,作者还让我们看了一幅热带地区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画面,再用这幅画的热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正是用了色调和对照,用了绘画艺术的以色赋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将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画面勾勒了出来。

第二,从纷繁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突出的表现:

这是山水画法。描绘济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正是以大观小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取景方法。作者展开想像的翅膀飞上济南的云天俯瞰大地,然后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画城,不画它的东西南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注:此句中的山是济南城中的山)。一些琐碎的细部都被略去了,画的只是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留下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去联想、想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画山,不画它的上下左右,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一起笔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紧接着就引导读者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像: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借这种联想、想像,使画面活灵飞动起来。画人,不画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国画一样略去耳鼻眉目,连形体也完全略去,而只画了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的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与山,浑然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三,精心设计景物和构图,层层展现景物形象:

绘画是空间艺术,须将空间并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则加以巧妙的布置。这种绘画的技巧,老舍也用到他的散文中去了。如果说第二段画的浑然一体的济南大地是一幅写意画,那么第三段画的美态纷呈的济南雪景则更接近于工笔画。

作者依山写景,通过写美的小山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画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艺术结构上取了两层布置。先进行工笔的分笔描绘,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地轻描: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它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分笔描绘,从方法看是用工笔,从意境看依然着力于写意。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分笔描画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动的。一连串的动词,将读者带入联想、想像的意境,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的美。作者所创造的,正是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正是为了让这种画境更完美,第四段作了雪景的第二层描绘。在分笔勾写后总绘雪景,将古老的城,城内,城外,山坡,村庄,整个大地放入雪景之中。结句直接点明: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第四,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济南称泉城,水是有名的;济南的水来自大地的深处,浩浩荡荡,一年四季奔涌不息,这样美的形象如何画出?作者舍弃了济南冬水的种种表象,借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去概括水的鲜明形象,在鲜明的形象中深入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先是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绿,一连串五个绿字,作者描写的是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托出的却是水的绿。读着这些绿萍、绿藻、绿柳,我们会自然联想到滋养出它们的水,感受到蕴蓄在济南冬水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接着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活。水流的一切细节乃至具体形态都淡化了、消失了,留在笔端的,只有水的那股蓬勃的生机: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自然中的水是不可能流到天上去的,这已是感情化的水,艺术化的水,是老舍先生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所得到的独特的印象。在平面的绘画艺术中,为了表现出水的特有的态、特有的势,流水就完全可以流向空中,流到天上去,这不是出色的绘画艺术又是什么?结尾处,作者又在水色、水光、水影之中,用了全篇最鲜亮明丽的色彩给泉城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倩影: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从立意看还是从构图、笔势看,本篇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阳光、山川、人物、白雪、绿水,各物各景所表现的都是暖这一个字。绘天绘地,绘出了这幅山水图的大布局;写雪写水,写的是这幅图的特定细部,而且由天上的暖阳画到暖阳照耀下的暖城暖山,就山而描出山上的雪,由雪而引出雪中的水,笔势顺畅,一气呵成;老舍真是一位丹青高手。

学生的感悟是“多彩”的──《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的感悟是“多彩”的──《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春雨的色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课文文质兼美,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色彩斑谰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

在课前我便有意创设情境,请学生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成语,在导入时,请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成语,如: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绿草如茵、春暖花开、翠色欲滴、莺歌燕舞、春光明媚等把学生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好春光的意境之中。

课前的准备为课中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进入课文的角色:我就是那只回来的燕子,我就是那只可爱的麻雀,我就是那只歌声优美的黄莺。因为我们就是美丽的春天的其中一员!

在教学中,每个孩子喜欢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理解也不同,给自己的定位也有差异。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化,对话。因此,我将朗读做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并附以表演。《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请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朗读,而后进行分角色表演,我自认为这样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实践机会,通过角色扮演,又能潜移默化地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从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也的确收到了这样的效果,学生都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春雨的细柔……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还没说在你眼中“春雨是什么颜色的?”的时候,有个小朋友说:“老师,不对,不对,春雨的颜色是彩色的。”

“为什么?”

“因为我看到春雨落在大地上,草儿绿了,桃花儿红了,油菜花黄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有很多很多的颜色。”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感悟。学生的感悟有深有浅,有多有少,但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我们都要加以保护。

因此,我大大地表扬了这位同学:“你真棒!你真会观察,也会思考,有不同的想法就提出来和大家分享,一起讨论。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有了不同的感悟,带动了孩子的灵感,有了教师的鼓励,激发了孩子的欲望。学生就接二连三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想法:“春天是……”

根据教材特色和儿童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上努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愉快的生活,美好的理想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愉快的生活,美好的理想”,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愉快的生活,美好的理想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专注的听,响亮地说,得体的交际,正确地坐立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说一说。
3、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点:初步使学生感受到上课专注的听,响亮地说,得体的交际。
教学难点:让学生响亮地说,得体的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上学了,以后我们会学到很多很多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语文书6、7页,看一看图上的小朋友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二、讨论:
1、看语文书,可以与旁边的同学小声讨论。(教师注意巡视,对学生的语言进行规范。)
2、谁愿意第一个说?
注意:别人说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听,说的时候声音要洪亮,要说完整话,同时也要注意礼貌。(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回答问题时的站立姿式等。)
3、那么你喜欢什么?你长大了想做什么?自己想一想,想好后大声地告诉大家。
(评价:对好地加以鼓励。你能够像他一样这样说一说吗?)
三、课堂小结:我们这么小就都有了自己的理想,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那样的话我们就会离自己的理想更进一步,老师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学反思:学生思维活跃,多数学生勇于展现自己。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青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65-66页例1、例2及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具准备:卡片,例1复式投影片等。

学具准备:10个小圈片,7个梨子图,3个盘子图,11根小棒,红、绿牌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卡片出示,口答:( )里最大能填几:

3×( )

( )×2

2.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和齐练)

二、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板书:10÷3)

2.导入: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三、学习新课

1.教学例l

第一层次(1)教师出示例1左图,说明图意:把6个梨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学生口述,教师在投影仪上演示)

(2)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口述,教师在投影仪上演示) 2

(3)怎样列式计算?(板书:6÷3=2)

(4)在竖式上怎样表示呢?边提问边板书:

有6个梨,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2个)所以商2分掉了几个?(6个),所以在被除数6的下面写6。分完了没有?(刚好分完)所以在横线下面写0。

(5)小结导入:把6个梨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我们已经会分了,如果添上1个梨你会分吗?

第二层次(1)出示例1右图,说明:把7个梨平均放到3个盘子,请你实际分一分。

(2)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口述,教师演示)

启发:剩下的1个梨,如果继续分,每个盘子里还能分到一个梨吗?最后分的结果是什么?(每盘放2个,还剩1个)

板书:7÷3=

(4)谁能说一说怎样列竖式计算?被除数是几?除数是几?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几个?所以商几?写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分掉了几个?被除数7下面写几?7个梨分掉6个还剩几个?强调说明:7个梨分掉6个,还剩1个,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跟读两遍)

(5)横式结果的写法7÷3=2……l

强调: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读作"商2余1"。让学生再齐读一遍。

(6)指导读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表示什么?

(7)返回尝试题: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l每份有几个"现在同学们会分吗?请同学们分一分。

②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1o÷3=3………1(与10÷2=5上下对齐)并齐读算式。

3.打开书:做第65页"做一做",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和竖式的写法。

4.教学例4

38÷5=

(1)38÷5商是多少?请同学们试着做。

(2)教师将学生中出现的几种做法归纳写在黑板上,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3)逐题分析上述3种情况。

问:a.38除以5商6余8,对不对?为什么?(强调:8够5分,还可以再分,所以商6小了)

b.38除以5商7余3,对不对?为什么?(强调:5和7相乘的积接近38,而且比38小,余数3比除数5小,所以对)。

c.第三种情况对不对?为什么?(强调:余数3在横式上写在商7的后面,并?quot;……"分开,竖式上不那样写)

(4)启发:算38÷5时,怎样想呢?(师生共同总结)

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而且小于38?

完成课本上例2。

(5)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例2中的余数和除数。启发: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间为什么?然后,打开书划一划,读一读结语。

(6)练习:第66页的"做一做"。

四、巩固练习

1.板演与齐练。(算完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试商的)。

9÷2 25÷4 27÷5 38÷6

2.改错题。

3.判断题。(对的举绿牌,错的举红牌)

①22÷4=5uh--2()②34÷5=7h·h·1()③25÷3=7h·h-4()

④计算有余数的除法,除数要比余数大。()

⑤50除以8商6余2。()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第1题下面一行4道题及第3题。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课型

新授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回顾整理。上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设计意图:学生畅所欲言,以复习唤起记忆。]二、作业延续。1、要求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人,先要知道每人分几块,有很多种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尝试列式18÷2=9(人)18÷3=6(人)18÷4=4(人)……2(块)18÷5=3(人)……3(块)18÷6=3(人)18÷7=2(人)……4块)2、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3、先独立观察,然后小组讨论、交流。4、你是怎样做出来的?以18÷7=2(人)……4(块)为例,师:“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求出。如果不摆学具,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启发学生说出“因为18里面最多有2个7,所以18除以7商2”。或者说“乘法口诀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因为18大于14,而小于21,所以只能商2。”[设计意图:作为作业的习题,学生思考时间相对较长,思考也较充分,在此作为新课延伸,会容易启发学生由旧知导入新知。总结出学生已掌握的两种求商方法:摆学具、用口诀。]三、先摆一摆,再计算。

1、9根小棒,每两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2、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根,还剩()根。

学生在答题纸上填写,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试商的过程。

[设计意图:加深摆学具求商的印象,理解算理。]四、试一试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

1、师:老师手里拿着几个气球?(18个),要分给几个小朋友?(5个),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你能自己填一填算式吗?(学生填答题纸,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交流自己是怎样找到合适的商的。

2、找规律

通过刚才的练习,比较每道题里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同位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3、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都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增强口诀求商的意识,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五、解决问题。

1、思考:一件衣服钉几个扣子?30个扣子可以钉多少件衣服?还剩多少个?

集体交流,订正。2、自主练习4题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多少?各剩几只?独立观察图。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3、自主练习5题剩下的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学生观察图,交流自己的想法,4、自主练习第6题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业设计】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18÷2=9(人)18÷3=6(人)18÷4=4(人)……2(块)18÷5=3(人)……3(块)18÷6=3(人)18÷7=2(人)……4(块)

《壮丽的青春》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健康的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28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