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云南的歌会》听课反思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云南的歌会》听课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上周四下午,我校举行了为期两周的名师、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他们的课堂生动活泼、独具风采,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赵盼老师的《云南的歌会》。她的课气质独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态从容显优雅。赵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声音、语气语调、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她的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学环节紧相连。赵老师在轻松美妙的歌曲背景中,进行了图片的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学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这篇课文。在这环节中学生采用了画画的形式,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三幅场景进行了勾画和讲解。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三、课堂练笔展风采。在这一环节中赵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每人一句云南的歌会,是的歌会,更是的歌会!学生每人一句,一个小组就组成了一首优美的诗。
四、课堂小结有新意。赵老师的板书简单明了,左边列出了文中的三个板块:年轻妇女、赶马女孩、传歌老人。右边标出了本真、本色、本土的民族特色。在课堂小结时,她娓娓道来,声音像歌声一样动听,年轻女孩有朝一日会长成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也会变成传歌的老人,传歌的老人又会把歌传给谁呢?也许又是赶马的女孩,这就像一条河流,也像一条生命之河,文学之河。赵老师用一条曲线把这三组画面连起来,是那样的感人,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教学的方向,也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有前进的动力。

延伸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反思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觉得路老师这节语文课在精简教学内容方面很成功。
1.教学思路清晰,精简内容,重点突出。先抓住重点语句和词语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的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再让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痛恨侵略者的暴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从而化难为易,实现教学目标。
2.读中感悟,以写促读。杨老师在教学中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读:个读,引读,齐读,默读等,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生情,以写促读。
《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路老师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我和祖父的园子》听课反思


今天晚上通过钉钉听了潘文彬老师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萧红。我家书柜里有萧红的作品集,但我没有翻看过,今天这堂课让我对萧红的笔风有了了解,本周末我会读一读萧红的作品,做以对照。
先来说说潘老师的这堂课。这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放在文段的品读上,通过品读精彩语段,体会作者情感和文笔特色。大概环节是这样的:
1.谈话导入。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生回答,师总结,并在课题下面板书“人、事、物”三个字。
2.聚焦文中叙述的三件事,体会作者感情。师:“这3件事在祖父的眼里是最普通的农活,在作者萧红眼里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师评价总结,并指名读自己最感兴趣事,要求学生读完说喜欢的原因。
3.交流作者情感。师总结:“这些人、物、事构成了萧红的童年生活,来读一读萧红是怎么描述她的童年的。”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怀。——萧红”。提问学生:“读了这句话,此时,你的脑海里有没有闪现一些词语,写在文章题目旁边。”几分钟后,师提问,生回答,说明闪现这些词语的原因,并一一到讲台上把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师看着板书,做总结。
4.质疑、默读、交流。师要求学生质疑,学生质疑后师不做解答,接着要求学生按照提示默读课文,然后交流问题答案。
5.品读精彩句段。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答案,带领学生品读课文精彩语段,体会作者的“儿童习语式”语言带给读者的节奏感和画面感。
6.联系写作提建议。师要求学生自主找出类似的语言品读,并建议学生在写作中也运用这种“儿童习语式”语言。
7.推荐阅读萧红作品《呼兰河传》。师通过问题“萧红的童年真如课文所写的这般快乐吗?”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推荐《呼兰河传》。
以上是我总结的课堂流程。这堂课我认为有以下优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启发下自主学习,体会作者思想和语言魅力。
2.课外延伸的地方比较多。比如作者对童年的描述,作者作品《呼兰河传》和茅盾对此书的评价。
3.环节连贯,层层深入。
4.课前谈话给学生亲切感。课前通过问候学生们辛苦了,回顾刚上过的课,要求学生根据提示猜自己名字等,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当然,再好的课堂也难免会有不完美的地方,我作为一名教龄不长,没教过5年级的年轻老师,对这堂课,我也有质疑和建议的地方:
1.课堂上被老师提问的学生大多就那几位,其他学生思考了吗?学到心里了吗?怎样让这样的品读课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我认为可以适当采用小组先讨论再交流的方法,这样老师就可以在学生小组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适时解决。还可以提问不举手的学生,即使自己没有观点,他们也可以交流小组内其他同学的观点。这样能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随时在关注自己,上课必须积极参与。
2.对于萧红的“儿童习语式”语言特点,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习作,试着说上一两句话。通过回答,老师可以看出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儿童习语式”语言。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听一堂课,不仅仅要看到执教教师的优点,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果自己执教这堂课,该怎样去教。立足自身教学风格,学百家之长,思自身不足,学思并举加实践,终会让自己的课堂趋于完美。

《搭石》听课反思


听了《搭石》,一股清新、和谐之美感似泉水不由自主的从心中涌出,搭石听课心得。这节课贾老师以陶老先生的名言为切入点——“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以此开篇激发学生的学习引导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层层解读文本,感悟词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以读为经,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这篇课文文字并不难懂,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心得体会《搭石听课心得》。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贾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刘老师便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节奏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语言的美,感悟音乐的美,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书写美”延伸课文,知识拓展是本节课又一亮点。“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狐假虎威》听课反思


今天听了《狐假虎威》一课。这篇童话讲的是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森林中百兽的经过,说明了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助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本事,也启发我们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蒙住了自己的视线。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前,甄老师让孩子们讲《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引导孩子们体会故事中狐狸的狡猾,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是非常有好处的。可见老师注意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读书积累的好习惯。课堂上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也可见一斑。故事导入新课很快就把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了。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学习课题中的生字“假”和“威”,分别与熟字进行字形比较,再巩固组词。学习“假”时,学生说出另一个读音,并组词。由此可见,字词的学习扎实有效。
二、环节紧凑、语言精练
教学环节紧凑,教师课堂用语精炼。一节课安排了很多内容:从故事导入、新课、角色表演到小结拓展,以至巩固练习,环环紧扣,紧密衔接。无论是知识与能力,还是情感态度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教学氛围。
三、以读代讲、加强理解
甄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读悟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语读等,抓住狐狸与老虎的三次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转、扯着嗓子”,让学生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一愣、蒙住、松开”,让学生感受到老虎的心理变化。带领学生深入感受,体会到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疑惑。
四、角色体验、情感升华
在学习到狐狸和老虎走进森林时的情景,甄老师抓住狐狸的表现: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的表现:东张西望、半信半疑。师生合作扮演老虎和狐狸的角色,用动作表演代替机械的词语解释,让学生理解狐狸和老虎内心的想法。深入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以读代讲,以演代悟,为学生理解文本打好了基础。学生轻松领悟课文内容。读一读,演一演的环节充满了欢声笑语,不仅加深了孩子们的印象,更是把课堂的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课堂上抓住关键词语指导朗读以及精美的课件都令人印象深刻。听甄老师的课,如同春风化雨,不仅滋润课堂上每个孩子的心田,更对听课的我们起到示范作用。

《美丽的小兴安岭》听课反思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听课反思”,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小兴安岭》听课反思
近期,学校举行了以“品质课堂教学研讨”为主题的全体教师集体听评课活动,我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她们或浅唱低吟,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老师们教学的思路明晰,句句鼓励的语言,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沉思,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吴老师执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给我印象最深。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吴老师从文章的结构入手,以写作特点为突破口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先整体把握教材,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再引导学生搞清“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地方?哪些事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这几个问题来理解感悟。随着板书的完成,文章的全部内容、全部结构已经完整地刻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了如何构思文章,如何把事物写具体等写作知识。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吴老师讲《美丽的小兴安岭》时,通过课件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激发起学生对小兴安岭美的向往。春天的小兴安岭,充满了生机,充满着生命的气息。接下来的几个段落,她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学生用语言来解读;有的学生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来展现语言文字的美;有的学生把课文语言转换成画面,形象地再现美丽的景色;有的学生发挥想象,把文中没有的景物也添加了进去,这就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既能舒展灵性,又能获得一种愉悦的体验。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第四,注重教师师范作用。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回答精彩时,她带头鼓掌,当某个学生鼓起勇气举起双手时,让学生给他鼓掌,当全班齐读课文很棒时,让学生自己给自己鼓掌,让学生在掌声中成长。看着学生因鼓掌而激动的脸庞,我不禁也深深感动了,不经意的一点掌声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啊!我觉得教师要很好地运用学生的掌声,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掌声的内涵,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听课反思


1、教师的提问方式要准确、明确。比如让学生读过叶老的评语后,问:叶老的评语给你什么样的启发?学生一时语塞,接着回答的五发八门。我及时反思调整为:你从这则评语中领悟到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是什么?这样,问题就明确的。
2、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要靠老师的巧妙的过渡语。
3、教学要层层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
4、抓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理解文意,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5、文中三次提到爬山虎,三个段落做到一个课件,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激动——舒畅——铭记,文品、人品激励着作者前进。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奠定了学生的价值观。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6、抓重点词句段。在品读体验环节,重点采用的是抓住重点词句段来理解课文,指导朗读。程序是: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再在句子中抓重点词理解体会---最后指导朗读。方法很得当,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7、重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整节课中,李老师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边总结写作方法,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一目了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写作方法的熏陶。
评价语言可以再丰富些。

《惊弓之鸟》听课反思


《惊弓之鸟》听课反思
今天实习生邹XX执教了第三单元《惊弓之鸟》一课,教态大方,教学过程流畅,学生配合默契,能较机智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评价有针对性,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下面就具体来谈一谈。
一、指导书写,详细有效
本课的生字不仅多,而且笔画多,邹老师能够让学生结合字形、字音方面谈发现,提醒大家注意的关键笔画,学生都观察的很细致,说得很具体,为写好这些字埋下了伏笔。在教师范写环节,运用了学生范写,谈评价,培养了学生认真看的习惯。
二、抓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邹老师以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抓住第九段,进一步引导分析更羸说的话,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式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最后通过简洁的板书,进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三、分角色朗读,以读悟情
本节课的教学也始终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寓意。特别在学习更羸与魏王的对话时,邹老师紧紧抓住魏王的语气,由不信到大吃一惊的情绪变化,让学生带着语气自读后,再进行男女生分读、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不仅让学生弄清了事情的经过,还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明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也更好地理解更羸仔细分析、准确判断事物的能力。
不足之处:
1.课时内容安排要合理,环节用时要突出重点。第一课时的容量少,导致讲完之后,还有很多时间。
2.朗读指导有效但学习关键语句的过程有些颠倒。先学生读悟,再抓关键词体会,最后指导朗读。
3.学生写字时,老师要有效的巡视,多加指导,让学生把字写规范。

三年级语文下册《卖木雕的少年》听课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卖木雕的少年》听课反思

5月5日听了郭延法老师执教的《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不禁为郭老师精湛的教学功底、对教材独特的理解及扎实有效的课堂效率所钦佩。从郭延法老师的这节《卖木雕的少年》,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十分全面的,有很多地方的教学设计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不禁感动于郭老师的独具匠心!纵观本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特别好,凝聚着教师的学识和智慧。

一、积累语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应该说,郭老师这节课的字词教学是非常有特色的,特别是对于四字词语的教学理解,首先是在结合课文的教学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运用词语进行拓展练习,最后还出现一段话让学生练习运用四字词语填空,出示一段话,例如: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学生边填边读,反复朗读感受,落实了积累四字词组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非常有新意,也很有实效。

二、有效指导,学有发展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老师仅仅满足予学生对于知识的简单获取而忽略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提升,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对思维发展的有效提升,使学习层次表面化,学习效果眼前化。而郭老师却深深地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学文中,课件出示美丽壮观的大瀑布图片,让学生想一想:大瀑布这样美丽,作者为什么没有多写几句,只是一笔带过呢?学生很快的领悟到课文的题目是“买木雕的少年”重点自然是写买木雕的少年。本课的对话较多,出现了两次对话,郭老师利用媒体出示两次对话内容,指导学生就人物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学生朗读比较充分。

三、壮观的景色衬托美丽的心灵

本课最大的特点是围绕课后思考题贯穿课文的教学,这个环节的设计多么巧妙啊!文本理解后发现的语言训练点,拓展训练的内容又与文本紧密结合!例如: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这对课文表现买木雕的少年的美好的心灵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学生学习了全文,也领悟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为了衬托买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

总之,郭老师的这堂课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巧妙,结构严谨。通过这次听课研讨活动,我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我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为构建高效高质量的课堂,而不懈努力。

《争论的故事》听课评价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争论的故事》听课评价”,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争论的故事》听课评价

《争论的故事》听课评价

一,导入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盛老师给她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就是——(学生读题)《争论的故事》,你们能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二,学习讲述《争论的故事》

(一)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练讲故事,要求: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学生,根据要求讲述故事,教师计时.再练习,再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

2,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

相机板书有关词语: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3,导:既然是争论的故事,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对吗现在增加点难度.

(二)课件出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同桌练讲故事,要求:讲出争论的语气,并说清兄弟俩各自的意见和理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桌共同合作.

3,指名上台讲故事,集体评议.

(三)同学们的本事可真大!都能按照每一次的具体要求把故事讲的请清楚楚.

1,黑板上这几个词语你理解吗: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指名说说词义.

2,导: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象的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

(四)课件出示:四人一小组练习表演故事.要求:配上动作,表情.

出示课件.

指名上台表演,集体评议.

三,感悟故事道理

1,师:同学们讲的真不错!故事听到这,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把有价值的发言简短地写到黑板上.

2,盛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同学们听,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6——11)小节.

(2)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谈谈你的体会.

相机理解:兄弟俩笨在哪里他们没有抓住什么时机……

(3)指导学生读好文中同学们的话.

(4)引读:第1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赞许,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四,总结课文.

1,《争论的故事》学完了,这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2,拓展: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评价: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读—讲—演—评—悟—写的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提升了.教学中,教师抓住听,说,读,写这四个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进行学习,训练的引导和推进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使学生在听中明白事理,在写中掌握字词,在读中感悟课文,在说中加深体会.可见,教学的每个过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教者才能有的放矢.另外,教师注重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尽管三年级的学生概括水平还比较低,但教师没有因此而忽略训练,而是教给方法,引导练说,鼓励学生尝试用提供的词语来进行概括,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有了说的愿望,最终学生能将课文大意用完整,简洁的话表达了出来.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和互动.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为交往,就是告诉我们:师生双方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和时间赛跑听课札记案例课文教学反思


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和时间赛跑听课札记_案例_课文_课堂实录_教学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有幸听了吉春亚老师的《和时间赛跑》一课,真是有如沐浴着春光般舒畅,令人受益匪浅。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堂上她那丰富的、恰到好处的评价语言。吉老师那诗一般的语言犹如涓涓细流流入孩子们的心田,也流入了在座各位老师的心田。

孩子们!

多么亲切、暖人的称呼呀!学生平日里听惯了一声声平淡无味的同学们,听到这饱含爱的孩子们,还有谁会不感到高兴呢?还有谁会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

能找到吗?找到以后老师再来叫你,好吗?

多么耐心的等待!当老师提出问题而学生没能马上正确回答出来的时候,我们大多数老师会显得很急躁,特别是在公开课上,面对众多的听课老师,执教者会因此而感到面子上过不去,要么埋怨学生启而不发,要么埋怨自己启发不到位。而吉老师呢?从她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急躁、埋怨的样子,反而显得那样从容自若。因为她知道,课堂上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是很正常的,这就更需要我们老师多一份耐心一步步引领学生揭开云雾见青天。

这位爸爸朗读得语重心长。这位爸爸朗读时带有一丝哀伤。

这样的朗读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最棒的。吉老师鼓励学生朗读时要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求千篇一律,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才能不抹杀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你不仅把这段话背出来了,还背出感情来了。

背诵,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将一些美文佳句背诵出来,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有了丰厚的储蓄,到用时只须信手拈来。但平时,我们很多老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可一到背诵时,便把感情全抛了。吉老师很注重让学生背出感情来。一句你不仅把这段话背出来了,还背出感情来了,不但肯定了那一位学生,更暗示了全班同学,背书就要背出感情来。这样一箭双雕的评价,我们多用点又何妨呢?

课堂上最美的是琅琅的书声。你的朗读不仅灿烂了自己,也照亮了大家!

这样的赞美,谁听了会不喜欢呢?我们的课堂上,就要多一些这样的鼓励和赞美,少一些不必要的批评和责骂,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信,让自信照亮每个学生成长的道路。

吉老师美妙精彩的语言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揣摩、借鉴。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和时间赛跑》听课札记,和时间赛跑,希望对你有帮助!

《给予是快乐的》听课感受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给予是快乐的》听课感受》,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给予是快乐的》听课感受

《给予是快乐的》听课感受

王茂萍老师“一人一课”

一、整体感知,抓住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这篇课文,是以保罗为主要的人物,主要记叙他所经历的事情。用以上这个问题,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学中王老师从整体入手,抓住关键词“惊讶”“又错了”“懂得了”组织教学,从而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文章的中心。

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结构。

这篇课文的重点并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情节是比较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王老师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对于划分课文的段落,记住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在圣诞节前夜,保罗用轿车载着小男孩和弟弟兜了圈。再读一读课文,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抓住关键词“惊讶”“又错了”“懂得了”,可以把课文分为三段。这样,课文的思路就理清了。

三、仔细品味,理解句子含义。

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因此能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体会保罗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

王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以下问题:

1、在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天哪!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小男孩讲的哪一句话使保罗惊讶?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想错了。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2、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后来,保罗怎么知道自己又错了呢?

这在第三段,是不能看出保罗错的原因的。实际上,保罗也是在看到他背了弟弟出来后才知道的。“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这句话是作者讲的。必须让学生阅读第四段话后,再回答。

3、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的那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

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启发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

4、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为什么“难忘”?

这是课后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发散性。同学们要经过想象,想象那兜圈的情景,体会小男孩和弟弟的欢乐;体会保罗那天的心情。

四、深研题目,理解文章中心。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用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点了题。我们不仅要学生理解这句话与题目之间的关系,而且要理解内涵的意思。

仔细地想一想,在文章中,谁给了谁什么?

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懂得“给予”别人的东西是多方面的,物质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只要你能够给别人一点帮助、安慰,别人都会感激你,你也会快乐。

五、重视拓展,重视课外延伸

王老师在课本的基础上又加以了延伸。从课本的“保罗为什么错了”、“保罗为什么又错了”、“在这个夜晚,他们三人分别对于什么感到难忘?”“你有没有曾经以为给予而快乐?”、出示名人名言、推荐课外阅读等等,立足于课堂,拓展于课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延伸,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作者江苏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潘湘云

《赶海》听课札记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赶海》听课札记”,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赶海》听课札记

昨天有时间听了一节挂牌课,是三年级戚老师执教的《赶海》。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课文内容浅显,语言生动活泼,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文。

对于挂牌课,戚老师作了一定的准备,使用了常规教具小黑板,把重要的句子抄录在上,便于上课时指导学生“圈、划、点”。整节课上戚老师也很投入,并且充满了一定的感情,体现了一位好老师的基本素养。

本课是第二课时,在复习上一节课的一些词语过后,戚老师能抓住课文重点段落(第3节)组织教学,并紧扣一个“趣”字,可谓重点突出。同时在重点段落教学完后,也兼顾了课文开头和结尾两节的内容,渗透作者“热爱大海”的思想感情。对于重点段落的教学,戚老师能贯彻新课程理念,给学生阅读的自主权,让学生在“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事情上互相就自己感兴趣的事进行交流。在理解的过程中,戚老师也很重视阅读理解后的朗读训练,这对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很有帮助的。

从本课的教学情况看,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第一,老师能从“闹”入手,联系生活,激发“趣”味。

戚老师在课开始,为了把“赶海”这件童年的“趣”事激发出来,抓了一个“闹”字。“你从这个闹字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很快能领悟到了是指作者“很想去”。教师继续追问:“你平时有没有闹过?”这一追问,意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联想,进而体会“闹”的更丰富的含义——这个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这个“闹”是孩子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惯用的手法----“哭闹、吵闹、耍赖”等等。但接着戚老师继续让学生讲讲自己有没有和父母闹过,为了什么事而闹的,这个引导我感到偏了一点,有游离课文的感觉。我想如果教师在这里让学生演一演“我”

和“舅舅”是如何“闹”的——那么就更贴近课文,效果或许会更好。

第二,老师能抓住叹词,体会句意,感受“趣”味。

课文中有许多重要的句子,其中有这样四句话:“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的?”“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这四句话还是课后的练习,要求体会句中含者的情趣。戚老师在备课时注意了这一点,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能穿插结合,提高了效率。尤其是对“嘿、哎、咦、哦”四个语气词的指点,戚老师不仅让学生说说它们所含着的意思,更能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使学生在悟中读、读中悟。这个方法戚老师还有运用,如课文中对“摸海星”这趣事写得很简洁,老师问“你觉得摸海星简单不简单?”学生以为很简单,此时老师通过对“摸呀摸呀”这个词语的朗读点拨让学生再次体会,学生恍然大悟,其实摸海星也不简单呢!

第三,老师要能深入理解教材中的“趣”是据于作者的“情”。

这篇课文写的是童年“趣”事,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趣”字的理解上,这是不够的。“趣”从何来?我以为是从“情”中而来。在作者的眼里,“海”是最让我记忆和留恋的。如果课文单是写趣事,那么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完全可以删去的。但是作者还是二次写了“大海就是我故乡”,其用意一目了然。由第1节中的“唱”到最后一节的“哼”,感情有了升华。“哼”是在我赶海后满载而归时的特定情感——陶醉在对“海”的情感里了。对这两个字是否可以“挖”一下?

再说课文中的那四个含有叹词的句子,在教学时除了要理解“嘿”是表示“高兴”,“咦”是表示“好奇”等,更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并展开想象,体会我当时的内心活动。让学生即要见“树木”——课文中的几件趣事,更要见“森林”——几件事背后作者所表达的对大海、对生活的“情”。不然,被大螯夹住了手,痛得“哎哟”一声叫起来,怎么也不可能让人感到是有“趣”的。

所以如果关注了“情”这条线索,知道是因“情”而生“趣”,那么教学设计中还可以增加一些环节,象文中的“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等句子我们就可以反复朗读,推动课堂气氛,这样或许课堂更出彩。

第四,老师要善抓机会,利用板书进行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戚老师的板书是这样的:

追浪花

赶海趣摸海星

抓螃蟹

捉大虾

这个板书的整体思路是对的,它展示了课文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同时告诉我们“赶海”就是指在大海退潮的时候,人们都到海滩边去“摸海星,抓螃蟹、捡贝壳”等的活动。老师在概括出“追浪花”这件趣事后,对学生提了一个阅读要求,请大家自由阅读自己喜欢的“趣事”,并把几件有趣的事用“追浪花”这样的词语概括出来。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环节。我猜想老师的意图是要训练学生推敲用词,为日后作文中准确用词打基础的。但在板书的时候老师却没有表现出这样的意识。

应该预见学生可能会用同一个“捉”或“抓”,这都对。老师也可以“故意”用同一个“捉”或“抓”板书。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来读书,让学生联系课文“推敲”出究竟应该用哪个字更合适。课文中说“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那么这里用“擒螃蟹”好象最有说服力。课文中说“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那么这里用“捏大虾”或许最可取。虽然只是两个字的训练,但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读书概括能力都会得到充分训练。这样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也就告诉了学生“概括”有时是“有依据”且可在课文中寻找的。日积月累,学生读课文的能力会大大增强。

还有,“追浪花”是否可以和“摸海星”这些事情相提并论?如果不能,那么还是不要板书出来。因为“追浪花”不属于人们“赶海”时必做之事,它只是作者被美丽的大海所激动时的单纯的“撒欢”罢了。我设想了这样的板书:

摸海星

赶海(趣)擒螃蟹大海就是我故乡(情)

捏大虾

以上所说仅是个人的不成熟看法,也许还有错误,请戚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辩正。再次谢谢戚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节课。

《鸟的天堂》听课笔记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鸟的天堂》听课笔记”,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鸟的天堂》听课笔记课前谈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一、揭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选读。

挑自认为最优美或最生动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2、同桌互读

3、点评

师:学会欣赏往往是进步的开始。

二、局部感悟

1、选择角色,朗读展示。

师:大榕树生机盎然,鸟儿们活力充沛,选择树还是

鸟?

选择树的同学齐读(7、8段)

选择鸟儿的同学齐读(12、13段)

2、树、鸟分组对话。

1)细读描写树、鸟的段落,找出描写各自特点的词

写在黑板上,允许同桌讨论(可以是文中,也可自己想)。

2)梳理已呈现的词语

学生观察,自主上前修改或擦除重复词语。

3)选用、串连词语做第一人称介绍。

自由选择、组合准备上讲台介绍

树:......

鸟:......

(争锋相对)

三、换位整合

1、教师介入导向:文中的树和鸟应该是什么关系?

2、变换角色朗读。(欣赏、体验)

1)分角色朗读。

2)谈体验

这次读下来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谈体验。

师:互相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和谐

3、教师引读第13段。

现在允许我也吐露一下心声......

四、拓展体验

1、假如你是小画眉,此时会有什么感受?

你可以像歌唱家那样唱一唱。

你可以像诗人那样读一读。

你可以像画家那样画一画。

可以组合、合作完成。

2、交流共享

《画眉之歌》

诗、画

打油诗

诗歌......

结束语(师):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云南的歌会》听课反思》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学设计”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255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