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1届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专题复习”,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三单元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是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影响日益严重、损失巨大,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探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助于提高人类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地球健康与世界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自学指导
1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节引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
(学生活动)阅读引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板书)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或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上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图示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
(板书)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并阅读P58教材正文内容,想一想:生态破坏是由哪些原因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填下列关系图
(学生活动)阅读P58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1.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9,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水土流失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哪里?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地区或红壤区的水土流失图片、数据、资料。
(总结归纳)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危害主要有:土壤变得更贫瘠、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诱发和加剧水文灾害。我国的水土流失区有三个区域:黄土高原区最严重,南方红壤和黄壤分布区其次,东北黑土区近几年流失也非常触目惊心。
(板书)
2.水土流失灾害
(课件展示)石漠化地区景观、资料。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P59“知识窗”及课件资源,分组讨论,总结石漠化的定义、危害、发生地区、目前发展状况。
(板书)
3.石漠化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0,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什么是土地荒漠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有什么危害?
(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地区的荒漠化景观图片、资料。
(总结归纳)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耕地、草场逐渐退化为荒漠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他的成因,其中自然原因影响较为缓慢,人为原因影响较为强烈。其危害较严重,是世界上头号生态环境灾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蔓延迅速、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板书)
4.土地荒漠化
(提出问题)咸海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内陆湖泊,最近几十年荒漠化发展十分迅速,什么原因使咸海的荒漠化发展如此迅速?
(学生活动)自学P60“知识窗”,完成P61活动题。
(转承)世界上有十大公害事件(如:20世纪50年代的发生在日本水俣湾的水俣病,也就是有机汞中毒事件等等),这些公害事件都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灾害事件。人一直以为地球上的陆、空是无穷尽的,所以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海洋。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我们错了,其实地球虽大(半径6300多公里),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围内生活,而占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间约3公里的范围内,人竟肆意地从三方面来弄污这有限的生活环境。
(板书)
二、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
(课件展示)世界十大公害事件或各种环境污染的图片、资料。
(提出问题)什么是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为灾害?你还能举出发生在我国的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为灾害的例子吗?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62第一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由环境污染导致的灾害事件频发。比如:前几年的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导致松花江流域取水困难;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愈演愈烈,在淮河流域的某些村落,甚至出现集体患癌事件,这与淮河流域水污染有直接关系。类似例子还有很多。这也给我们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
(板书)
1.什么是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为灾害
(提出问题)结合生物知识和P62本节课教材内容,想一想:为什么土壤是各种污染的“归宿地”?简述土壤污染的危害严重性?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分组讨论,总结条目,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阅读P63“知识窗”,理解土壤污染灾害应如何检测,以及土壤污染灾害的严重性。
(板书)
2.土壤污染灾害
(提出问题)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和教材内容想一想:水体污染是如何产生的?地表水污染灾害链的产生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自学P63教材内容,自己思考并总结答案。
3.水体污染灾害链
(转承)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板书)
三、气候变暖诱发的自然灾害
(提出问题)阅读P64两幅图以及教材内容,找一找:哪些数据说明全球气候在变暖?气温升高的幅度有多大?
结合必修一所学内容,想一想:什么原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吗?(提醒学生保证答案的全面性)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答案,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全球变暖的原因概括有以下几点:1.人口剧增因素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6.酸雨危害因素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8.水污染因素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等等。(鼓励学生踊跃回答)
(板书)
1.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和原因
(提出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可以带来哪些危害?
(学生活动)结合刚才讨论结果,认真分析,总结答案。
(总结归纳)危害主要有:海平面上升,造成沿海低地淹没;气候异常现象增多;生态失调,全球自然灾害加剧等等
(学生活动)阅读P65“知识窗”,看一看乞力马扎罗的冰雪变化给我们哪些启示?
(板书)
2.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
(课堂小结)略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1.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2.水土流失灾害
3.石漠化灾害
4.土地荒漠化
二、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
1.什么是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为灾害
2.土壤污染灾害
3.水体污染灾害
三、气候变暖诱发的自然灾害
1.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和原因
2.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
读某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2题。
1.A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风沙、旱涝、盐碱B.水土流失C.土壤酸化D.土地荒漠化
2.关于上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地有丰富的煤炭和稀土资源
B.B地是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
C.冬季严寒多暴风雪是c地发展牧业生产的不利条件之一
D.B地的河流在此段不易出现凌汛现象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如下图)。建国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几乎拦截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据此回答3~5题。
3.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气候变暖B.土地荒漠化C.旱涝灾害D.水土流失
4.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用水B.沙漠广布C.过度放牧D.气候干旱
5.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合理措施有()
①放弃全部耕地②合理调水③加强能源建设④恢复自然植被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6.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2006年10月30日,英国政府公布了一份有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报告。这份长达700页的报告指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灾难程度将不亚于世界大战和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回答7~8题。
7.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①石油、煤炭等燃烧时大量释放温室气体②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③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索取④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⑤人类在使用冰箱、冰柜等电器时排放出氟氯烃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
8.下列现象与全球变暖无关的是()
A.非洲乞力马扎罗山雪线上升
B.全球大量的野生物种灭绝
C.严重的干旱和洪水将在地球上肆虐
D.日本发生地震
完成P66活动,写在作业本上。
本节课与学生初中所学知识以及必修所学知识联系密切,比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必修3学过);水体污染(必修1学过);全球气候变暖(必修1学过)等等。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网络性,强化记忆和理解。
[学案设计]
第三单元第三节
课题: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1.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4.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1.生态破坏的直接表现主要是和,其灾难性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和。
2.水土流失灾害的直接危害是。
3.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地区最为严重。
4.土地荒漠化是指地区逐渐演化为荒漠的过程。
5.荒漠化的成因包括:、。
6.荒漠化灾害本质上是一种。
二、环境污染诱发自然灾害
1.环境污染诱发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和。
2.土壤污染灾害主要是指土壤中的污染物会向
和中迁移。并会飞扬到,通过大气环流在全球传播。
3.水体污染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和最终造成、和。
三、自然灾害多发区案例分析
1.气候变暖的原因目前普遍认为
。
2.过去的100年全球气温升高了。
3.全球变暖使得全球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呈现出的态势。气候变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主要表现为、
、。
关于西北地区人口、耕地与土地荒漠化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缩小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
B.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扩大和荒漠化土地面积缩小
C.耕地面积扩大导致人口增长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
D.人口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从而导致荒漠化范围扩大
解析:分析该问题时要注意理顺人口增长、耕地面积的变化和荒漠化发展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要结合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建国以来,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对粮食的需求快递增加,而生产力的发展相对落后,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要扩大耕地,只有大面积开垦土地,加大对草原、林地的植被破坏、从而导致荒漠化不断蔓延。因此荒漠化是伴随着耕地面
积扩大而发展的。很显然,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发展的直接原因,人口增长是耕地面积扩大的直接原因,是荒漠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D
原因
水土流失灾害危害
我国分布
生态破坏诱发概念
自然灾害自然因素
成因
土地荒漠化人为因素
世界上:
自然灾害与危害
人类活动我国:
土壤污染灾害
环境污染诱发自然灾害
水体污染灾害链
事实
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诱发自然灾害原因
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
1.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发展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灾害
A.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
B.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等建设不当
C.水土流失、荒漠化
D.人口过多、工业集中
2.生态破坏的直接表现主要是
A.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日趋严重
B.森林锐减和草原退化
C.水源枯竭,水质下降
D.泥石流多发、旱涝频繁
3.在水体污染灾害链中,导致地下水超采的最直接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增加,水源不足
B.污水排放量增加,地表水污染严重,水危机加重
C.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减少,水危机加重
D.全球变暖,海面上升,地下水位上升,水源充足
4.不属于对气候变暖事实叙述的是
A.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含量迅速增加
B.全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上升幅度也有明显增加
C.某些特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呈现出加速增长趋势
D.某些传染性疾病蔓延的风险增加,防治难度加大,死亡率增加
5.由于暴雨而形成的城市地面径流,汇入河湖,可能引发的人为灾害是
A.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缺氧而亡
B.泥沙淤积,导致河湖面积减小
C.水质变坏,危及人类健康
D.水量剧增,淹没农田,冲毁交通
6.从全球角度来看,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几十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的加剧,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展活动中不理智行为的报复,下列现象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B.臭氧层出现空洞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
C.日本群岛发生火山、地震
D.留民营村建设的生态农业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改善了环境
7.读“自然灾害关联性网络示意图”,请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分别解释①、②箭头的含义:
①,
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地理地域联系专题突破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地域联系
考点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交通运输:交通是运输和邮电的总称。运输是人和物借助交通工具的载运,产生有目的的空间位移,邮电则是邮政和电信的总称。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和文明标志,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纽带,现代工业的先驱和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土开发、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促进社会分工、大工业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加强国防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发挥重要作用。总之,交通运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国防意义。
2、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优点缺点备注
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历史最悠久
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管道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3、如何选择运输方式:
(1)货运应根据货物性质、数量、运距、价格、时间效益等情况选择运输方式。
(2)客运也要根据运距、价格、时间来选择运输方式。
运输方式特点选择依据
运量运价运速灵活性连续性成本
水路大
小低
高慢差差低大宗远程
铁路较快差好投资大、占地广远程量大
公路较慢好好短途运输成本低鲜货、活物、短途
航空快差差投资大贵重、急需、量少
管道损耗小、平稳安全、管理方便差好投资大流体
4、综合交通运输网:彼此协作、相互补充与紧密配合的各种运输方式的交通线路、港站和枢纽共同组成,并以交通线路为连接线,交通港站与枢纽为连接点,可进行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的交通运输网络。具有一定的组合结构与等级层次,是交通运输生产力在地域上组合的具体体现。其特点有:①为地域生产综合体(全国、大区域地区生产综合体)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分布图式大体与其所在区域的对外运输联系及区内各地间运输联系的总格局相近似;②在运输部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组合特点,且取决于所在区域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交通位置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特征;③由若干地位、作用与功能不同的交通线路(全国主干线路、开发或先锋线路)所组成;④有一定的地域等级层次,除最高一级的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外,尚有大区、省区和地区等其他一些较低等级或层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5、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仍很重要,应尽可能利用有利条件、避开不利条件(山、河、沼泽等),减少工程量,便于维修养护。此外,技术因素也影响铁路的区位。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区位因素主要影响
自
然
因
素
地
形平原平原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
山地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公路在陡坡修成“之”字型弯曲或者开凿隧道;
水文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选择最适宜的位置跨越河流,以尽量减少桥、涵的总长度;
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尽量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频率及其强度,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要根据当地暴雨的强度来设计;
经济因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国道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使运输网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产生的障碍;
6、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由于港口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的一个天然界面,因此,人们也把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特殊结点。
7、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因此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可以综合归纳为:自然因素(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筑港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城市依托)两个方面。
8、飞机场:亦称航空港,较正式的名称是航空站,为专供飞机起降活动之飞行场。除了跑道之外,机场通常还设有塔台、停机坪、航空客运站、维修厂等设施,并提供机场管制服务、空中交通管制等其他服务。
必备的机能:
机场必须要具备以下的功能。
让飞机安全、确实、迅速起飞的能力。
安全确实地载运旅客、货物的能力,同时对于旅客的照顾也要求要有舒适性。
对飞机维护和补给的能力。
让旅客、货物顺利抵达附近城市市中心(或是由都市中心抵达机场)的能力。
国际机场的话,则必须要有出入境管理、通关和检疫(CIQ)相关的业务。
9、飞机场区位: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港口汽车站航空港
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平原地形对港口平面布局有利,但航道往往容易淤积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面开阔平坦、位置适宜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社会经济技术因素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其中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另外还需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运作机制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选址要求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与其他交通干道系统有方便联系的地方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点地势开阔平坦,坡度适当,低云、雾和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距离城市较远的地方
10、交通枢纽:交通枢纽(transportationjunction)又称运输枢纽,是几种运输方式或几条运输干线交会并能办理客货运输作业的各种技术设备的综合体。一般由车站、港口、机场和各类运输线路、库场以及运输工具的装卸、到发、中转、联运、编解、维修、保养、安全、导航和物资供应等项设施组成。又称运输枢纽。综合运输网的重要环节。
交通枢纽形成的主要制约或影响因素有:①地理位置。②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③经济条件,如生产和贸易的结构及水平、工业企业的分布等。④历史交通线和既有交通网的基础。⑤运输技术的发展。⑥大宗客货流的集散。
交通枢纽可按汇集的主要运输方式分为:铁路公路河海枢纽,如上海、天津、汉堡、纽约;铁路公路内河枢纽,如南京、武汉、莫斯科、法兰克福;铁路公路航空枢纽,如北京、东京、巴黎;内河公路枢纽,多为中小城市。由同种运输方式,两条以上干线组成的枢纽为单一枢纽;由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干线组成的枢纽为综合枢纽。
11、城市交通网: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形成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如:铁路网、水运网等;铁路-公路运输网;省级、地区级、国家级综合运输网等。特点: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运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是高峰;行人与车辆交叉是典型的混合交通,安全问题格外重要;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形式:主要有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和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二种形式。放射线有利于进入市区,环行线避免将车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有利于对外联系,同时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
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12、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方法:
⑴城市交通两大问题:交通线路拥堵;交通环境污染。
⑵解决措施:
①解决交通线路拥堵的根本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来自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
14、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是世界研制最早的新型高速列车之一,它是依靠电磁作用力把车辆悬浮在轨道上方,利用直流电机进行推动,其速度可达500—1000千米每小时。磁悬浮列车高速、安全、平稳、不污染、节约能源,是一种理想的交通工具。由于磁悬浮列车具有投资风险大,无法与既有铁路联网,只能适用于点对点的直通客流,运量小的等缺点,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商用。
考点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①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如:株洲“火车拉来的城市”,日本筑波沿交通干线形成南北狭长带状形态。
②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嘉兴市聚落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由团块状沿交通线而扩展成星状。
③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如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
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①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
②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③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如上海、北京等。
④对集镇发展的影响: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因素影响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对农业的影响交通线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最明显,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如乳畜业、园艺业等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要沿交通线分布;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
对工业的影响交通线对工业的影响最明显。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都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
对城市的影响沿重要的交通线可以形成城市轴线;交通线交会处或相交处往往可以形成新的城市;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对商业的影响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都布局在重要交通线沿线
对旅游业的影响交通通达性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新的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的发展
考点3、通信
1、通信:是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同过某种行为或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从广义上指需要信息的双方或多方在不违背各自意愿的情况下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媒质,将信息从某方准确安全传送到另方。
通信的方式:以视觉声音传递为主的古代的烽火台、击鼓、旗语、现代电信等及以实物传递为主的驿站快马接力、信鸽、邮政通信等。古代的通信对远距离来说,最快也要几天的时间,而现代通信往往以电信方式为主如电报,电话,快信,短信,E-MAIL等注重即时通信,作为自然科学来说邮政通信更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沟通,但在现今注重经济利益的时期往往不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致使邮政通信相对即时通信不宜接受。
3、电信通信:(telecommunication):指利用电子技术在不同的地点之间传递信息。电信包括不同种类的远距离通讯方式,例如:无线电,电报,电视,电话,数据通讯以及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组成通信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发信机,通道以及收信机。发信机负责将信息进行编码或转换成适合传输的信号。信号通过信道传输至收信机。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噪声的存在,信号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改变。收信机端试图应用适当的解码手段从劣化的信号中恢复信息的原样。描述信道的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带宽。
通信系统的结构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一点对多点,广播则是一种特殊的一点对多点的传播形式。
4、国际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是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光纤、微波或卫星为物理传输通道的通信线路,网站以及丰富的信息内容组成的。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减少了物质消耗,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流成本,提高了通信效率,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但是,国际互联网也给世界带来了许多新麻烦。例如,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使用时需判别真伪。此外,发展互联网需要经济实力,发展中国家可能受到不平等竞争和文化挤压等。
5、电子邮箱:电子邮箱是通过网络电子邮局为网络客户提供的网络交流电子信息空间。电子邮箱具有存储和收发电子信息的功能,是因特网中最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在网络中,电子邮箱可以自动接收网络任何电子邮箱所发的电子邮件,并能存储规定大小的等多种格式的电子文件。电子邮箱具有单独的网络域名,其电子邮局地址在@后标注。电子邮箱业务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和通信网的信息传递业务,是利用电信号传递和存储信息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传送电子信函、文件数字传真、图像和数字化语音等各类型的信息。电子邮件最大的特点是,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时间收、发信件,解决了时空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办公自动化,商业活动提供了很大便利。
考点4、商业贸易
1、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而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商业的四个环节: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收购是前提,是商业活动的开始;储存、调运是购销时空矛盾的缓冲器,联结商品购销得必要流通纽带;销售是商业活动的终结,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2、商业网点:
指根据网点建设规划管理需要所界定的从事商品流通,为生产经营和生活服务的单体商业经营场所或在同一区域内统一开发,统一经营或统一管理的综合商业经营场所,包括零售商店,商品交易市场,旧货市场,汽车交易市场,物流基地,餐饮店及其他生活服务业设施等。
商业网点: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制约,
⑴形成:自然条件为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如山区、平原自然条件不同、产品种类不同,产生地域分工,导致地区间大规模商品流通,出现商业网点。
⑵密度: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分布。山区网点少于平原。
⑶效益:
①与距离生产地远近有关:靠近商品生产地,有利于及时进货,缩短商品运输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例如: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最主要原因是上海本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广阔腹地(闽赣皖鲁苏浙沿江沿海等消费地)。远离商品生产地,降低效益。
②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加速商品流通,商品冷冻技术的提高、包装技术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长途)。
⑷组织形式:①流动形式:人口稀少地区,采用货郎担、大篷车流动服务形式(积累门槛人口);
②固定形式: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地区采用固定形式如商业街、商业小区;
③新形式: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出现又出现了电视、网上购物和无人售货机等办法。
3、商业中心:
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4、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
周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也就是服务区;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专题突破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四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2届高考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专题突破复习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讲义
一、地球的公转
1.运动轴心及轨道:
(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3.周期:
(1)恒星年,公转36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4.速度:
(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10
(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二、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1.概念: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的赤道面与公转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目前是23°26′。如图。
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图。
三、主要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影响,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描述。如图。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
计算公式:H=90°-纬差
纬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直射点和所求地点同在南半球或北半球时用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别在赤道南北两侧时两数相加。
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的地区,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由于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⑤计算楼距。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房时,为保证一楼全年均有光照,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与楼高的关系如右图所示(H为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L应大于hcotH。
⑥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应等于当天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如右图所示,α+H=90°时效果最佳。
(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1)昼夜长短的判读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与夜长。弧长15°为1小时。在日照图中,常常画出经线,上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经度差为30°,地方时相差2小时。昼夜的时间长短可通过读经度差数得出。
(2)昼夜长短时空规律总结
①纬度分布规律总结:
a.赤道处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b.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c.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d.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南、北(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现象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②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3)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一天中上午和下午的时间是等长的,因此已知某地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其方法为:
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三)四季更替
①从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24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②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③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四)五带划分: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75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