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科学家的问题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家的问题”,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材分析:

这是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科学家,一个奇怪的问题;一群小朋友,一些离奇的答案。最后是玛利亚自己动手,亲自实践,用事实证明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课文文字浅显,但启迪深刻。它启迪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迷信权威,努力实践就会解决一个个疑惑,得到许多正确答案。共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生字、词并读通课文;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本篇教案是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4.学习按正确的方法抄写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说的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利用抽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检查。

2.听写词语。

问题错误答案

(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的正确姿势。)

教师巡视,抽生把听写的词语拿到展示台,师生一起订正,可以强调书写规则。教师问:谁能用“问题”一词说句话呢?

抽生说。

问:孩子们说的真好,那你们知道本文讲的谁的问题吗?生:是科学家的问题。

教师板书:科学家的问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请孩子们打开书,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一找,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抽生读科学家提的问题。齐读带有问号的句子。

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呢?理解“议论纷纷”的意思。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多离奇的答案呢?

师引渡:所有的孩子们都相信了吗?生:玛丽亚不相信。

2.学习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读第三、四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能体会玛丽亚不相信科学家提出的问题的句子。抽学生说。

当孩子说到玛丽亚“满腹疑惑”一词,想象她会想些什么呢?从而理解这一词语。

(2)年幼的玛丽亚虽然不相信科学家提出的问题,但自己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她请教了谁?(妈妈)妈妈是怎么对她说的呢?

(3)玛丽亚听了妈妈的话,她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请一名学生读。

(4)玛丽亚得出了什么结论?结合插图和回家实践的理解“漫”的意思。

(5)得出结论后,玛丽亚很生气。思考:她为什么生气呢?

抽学生说。齐读第四自然段。如果是你,会生气吗?

师引渡:是呀,玛丽亚的确很生气,我很崇拜的科学家怎么会骗小孩呢?得找那个科学家问问。

3、学习四、五、六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四、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玛利亚的问的句子。抽学生回答。

生:“你怎么可以提出错误的问题来骗我们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为什么她会这样问呢?联系前文说。体会玛利亚这是心情怎样的?把这种生气的语气送进句子中读。指名学生玛丽亚的话。从你读中我听出来了你是很生气的。

(2)科学家听后,他有什么表情呢?(生:哈哈大笑)

师:科学家回答这个问题时哈哈大笑?

生:科学家为自己提的问题而发笑。

生:科学家看到玛利亚的认真实践而高兴。

(3)科学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生自由回答。勾画出反复读。出示小黑板。齐读。

(3)玛利亚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只有不迷信权威,多动手做才能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

……

三、作业:

(1)抄写科学家的话。这道题是第一次出现,教师要求学生:把一句默记完整后再抄,不能看一个字或词就写。(教师巡视,如果发现没掌握方法及时纠正)

(2)抄写词语。

议论纷纷满腹疑惑

板书设计:

25科学家的问题

议论纷纷

满腹疑惑

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编辑推荐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1

认读本课词语,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杯子,金鱼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小实验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

一次,一位科学家向几个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一个叫玛利亚的小朋友发现这个问题是错误的。那科学家为什么要向小朋友提出这个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讨论!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和课文中的汉字娃娃打打招呼。

2

认读生字

3

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1

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科学家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

读后交流

(1)科学家提出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读第一自然段。

(2)你觉得这个问题奇怪吗?哪儿奇怪?

(3)指导读,读出奇怪的语气来。

3

小朋友是怎么议论的呢?

(1)根据小朋友的发言,相机理解抢着说

(2)你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刚才大家都争着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就是课文里说的哪个词语?议论纷纷。

(3)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4

引读第三段

(1)玛利亚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又说不出什么道理来。因此,她的心里充满了疑问,课文里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赶快去找找吧!理解满腹疑惑

(2)妈妈怎么说?

5

玛利亚动手实验,发现了什么?读第四自然段,勾画有关的句子。

6

是这样的吗?我们也来做做这个实验。

(1)

演示实验。理解水漫出来了

(2)

这样的结果是玛利亚根本没有想到的。因此,她感到又奇怪又生气,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读句子:哎呀,水漫出来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3)

玛利亚这么生气,是为什么呢?

7

第二天,玛利亚找到那位科学家,质问他怎么可以提错误的问题来骗他们,科学家听了,哈哈大笑。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后相机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导学生读科学家说的话。

8

玛利亚听了,高兴地说哦,我明白了!玛利亚明白了什么?指导读第七自然段,读出高兴。

三、总结拓展

生活中你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类似的事吗?讲一讲。

四、作业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先说在请完成书上的最后一题。

板书设计:

不迷信

25

科学家的问题

动手做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之三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能读懂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事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句子意思,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杯子,金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质疑激趣

1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有一天,一位科学家来到一所学校,许多孩子都惊喜地围住了他,向他问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位科学家都做了回答,孩子们听了可崇拜他啦。这时,科学家也向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许多小朋友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于是都抢着回答,但都不正确。这时,有个聪明的小朋友通过自己动手,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2设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认读字词,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呀,都在课文里呢。带着你们的问号去读读课文吧,一边读一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学生读后,老师用课件出示勾画的生字让学生对照。)

2请把你已经会认的字大声地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或夸夸他,或帮帮他。

3我们一块儿来和生字娃娃打打招呼吧,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

(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容易读错的多读几遍。)

4小组合作学习。

由小组长带领组词,找形近字,用自己最喜欢的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5教师:同学们都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了吗?瞧,他们又回到了课文里。没关系,有它们帮忙,我们读课文就更容易了。谁愿意来试一试?

(抽读。)

6小朋友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

7学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三、重点探究,品读体会

1再读课文,思考科学家提出的是什么问题。

抽读评议范读齐读

2细读课文,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有些什么答案?围绕议论纷纷指导朗读,他们的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思考。

3玛丽亚做了什么?她为什么生气?(学生找出文中相关内容,反复阅读后,老师再作提问。)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和老师可以亲自做一做。)

4科学家为什么提这个问题?

反复读科学家说的话,讨论科学家在回答玛丽亚的问题时为什么哈哈大笑。

5玛丽亚明白了什么?

6学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拓展

1在生活中你看到、听到或经历过这样的事吗?讲一讲。

2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附:板书设计

科学家的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为什么)

(动手试)

(只有才能)

《孩子考科学家》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考科学家》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段落,了解孩子想考科学家原因。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达乐文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孩子考科学家。

(2)板书课题,齐读,认识生字

2、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韪,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1)学生自由质疑

(2)教师梳理问题,加以板书。

3、教师小结导入读文:我们班的孩子真会动脑筋提问题,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识字,读通课文

1、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

2、引导感受知故事中的人物。

3、学生自由读文。

4、分段指名读课文。

5、评议,纠错正音。

6、结合评议,认识各自然段中的生字词。

7、回到文中,同桌一起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教师给提示,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3、学生独立给课文分段

4、分明名反馈,评议。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孩子考科学家的原因

1、质疑:孩子为什么要考科学家呢?

2、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3、指名反馈,交流、评议,认识兄弟俩与达乐文

(1)小兄弟俩很喜欢捉虫子玩

(2)爸爸讲著名科学家达乐文的故事

(3)兄弟俩对达乐文很感兴趣,想见达乐文,于是想考考达乐文工团是否真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五、总结课堂,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

1、教师总结:酷爱虫子的兄弟俩得知达乐文是个著名的科学家,懂得许多有关虫子的知识,于是,他们就盼望着见见达尔文,并且想考考达尔文。

2、学生齐读课文第1~4自然段。

3、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兄弟俩接下来是怎么考达尔文的,结果呢?达尔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呢?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去读课文,查资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查找资料,了解达尔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说说上节课学了文中哪些内容,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回忆兄弟俩到底是怎么考达尔文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兄弟俩考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2、教师导言:听说达尔文要来,兄弟俩的心情如何,他们有什么想法?

3、指名反馈

4、学生装有感情地朗读第5、6自然段,读出文中感叹号表示的兴奋、高兴的语气

5、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弟弟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他会说些什么?

6、质疑:兄弟俩是怎样制作这个怪虫标本的呢?

7、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了解兄弟俩考的过程与结果

1、教师导言?过了几天达尔文爷爷缍来了,兄弟是怎么考达尔文工团的?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兄弟俩表情的语名,引导体会

4、教师质疑:达尔文真的被考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学生装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6、议一议?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这对调皮而聪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个拼凑而来的“怪虫“来考倒达尔文爷爷,然而就被博学多才的达尔文爷爷一眼识破,在这之后,他们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2、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把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一些昆虫的知识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

丰润区韩城中心小学任伟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学生能够从喜欢的科学家、科学事件入手,通过对科学事件的追踪,对科学家的关注,引发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初步的科学意识和态度。

课前准备:课下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学家的书籍和资料。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一些科学事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再设计

与教学随笔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对哪些科学家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学们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指名学生说。

2、师:你们还发现了哪些和科学有关的内容?

二、回归文本

1、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科学家,走进科学的乐园好不好?请同学们打开书42-43页,自己读一读书上的内容。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找同学汇报

3、师:同学们,当你们读完这两篇和科学家有关的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谁来说一说?

4、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很生动,这说明你们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和对科学的热爱。

5、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科学家的一些资料和一些科学事件,你们都带来了吗?下面就请大家拿出来和同学们一同分享。

6、师:首先请大家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我们的资料。然后找小组同学来汇报。

三、小组汇报,升华情感。

1、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汇报?

小组同学到前面展示资料,并讲解。

2、师:其他小组的同学听完之后有问题要问吗?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围绕搜集的资料展开交流和讨论。

四、直抒胸臆,踊跃表达。

1、师:我们的祖国正是有了这么多的科学家,才使得我们的祖国日益的强大,才使得我们的科技飞速进步,这些科学家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要对他们说吗?

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做准备,然后找3-4名同学说一说。

2、师:同学们说得这么好,不知道你们今后做得怎么样,能不能和我说一说呀!

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

五、扩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我们的更高追求却没有结束,就让我们在身边的小事做起,好好学习,勤奋努力,早日实现我们心中美好的愿望。

六、课下作业

小练笔:试着给一位科学家写一封信。

通过对课文的回顾,对文本的把握有一个准确的方向。

训练学生利用默读的方式,能够对文章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结合语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资源共享。

将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发挥语文教学的综合效益

科学家推断月球上存在冰


由于科学家说,他们已经在月球环形山内部深处发现了冰,人类有一天也许可以生活在月球上的梦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五角大楼昨天说,不载人航天器克莱门坦在月球南极附近的一个巨大环形山上找到了一个小的湖状冰块,而科学家很早就认为月球上干燥无水。

月球上水的发现──也许是由于彗星的缘故沉积在那里的──增加了未来人类定居月球表面的可能性。

洛杉矶格里菲斯天文台的天文观察人员安东尼。库克解释说,如果月球上有冰,就省去了用宇宙飞船运送大量水的巨额开支。

他说:有了水你就可以圈出几块地来栽种作物,生产你的口粮,制造你需要的燃料和空气。你不必用大型火箭将那些东西都从地球上发射过去。

五角大楼弹道导弹防御组织的发言人里克。莱纳说,科学家不仅推断月球上存在冰,他们还一致认为,这种冰是凝固的水,而不是其它一些凝固的液体或气体。

五角大楼今天已召集一次新会议来详细探讨克莱门坦航天器的发现,该航天器用雷达信号检查月球深处环形山的深度。

莱纳说,雷达发现了一个深达数十英尺、大小同一个小湖泊相当的冰层结构。该环形山约为塞浦路斯面积的两倍,深12公里──远远超过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早在1961年就有人暗示月球上可能有冰。

莱纳说:人们从理论上推断,月球上可能存在水,但是阿波罗飞船的六次飞行均未发现任何证据。

科学家最近才达成月球有冰共识:造价7500万元、专为跟踪导弹和试验星球大战传感器而设计的克莱门坦航天器,为了这次意想不到的发现提供了良机。

莱纳说,克莱门坦航天器是1995年1月由五角大楼和航天局发射的,科学家几个月后得到了有关冰层结构的信息。但是达成共识,确定为凝固水却是最近的事。他说科学家认为,约36亿年前,由于一颗彗星撞击月球,其尾部的水滴从而留在了环形山底部,因为月球的南边总是很暗,这个环形山的温度几乎低到最低温度,约为零下230摄氏度。莱纳说,这些水不可能逃过该环形山的冷陷阱。

一些科学家持怀疑态度:事实上,尽管五角大楼在分析一颗军用卫星发回的数据之后作出很有把握的断言,但一些科学家仍怀疑月球上到底有没有冰。

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哈佛──史密森氏天文中心的科学家约翰。伍德说:有一些人过早地谈论到月球上建立殖民地的问题,他们对此非常热心。这一冒险活动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能否发现水。

伍德还说:我个人对整个事情一直持怀疑态度,我认为这是人们非常渴望做的事情。但我能克制自己的热情。

一些人对制造那些数学模式的假定提出质疑,另一些人提出关于月球地理的其它可能的理论,这些理论也可以解释这些数据。

即使最后证明是冰,它对太空探索到底有没有实用价值,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仍各不相同。

康奈尔大学月球研究人员约翰。伯恩斯说:我认为这将是非常有用的──不是在下个十年,而是从现在起的一个世纪后。

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温德尔。门德尔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投资,可以在一二十年内在月球建立有实际意义的人类活动站。但是他说,包括一座遥远的环形山中的冰是否有任何实用价值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门德尔说:我不清楚对人类探索活动会有什么影响。即使那里有冰,你又怎么开采它和运输它?而且水是不可能再生的。如果第一个人把它用完了,第二个人就没有了。

三年级语文《孩子考科学家》教案


设计理念:紧密围绕三维目标,让学生在乐趣中认识生字,学习语文,简单的应用语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知生字能力,训练其表达能力以及培养朗读热情和语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必须掌握的词语有:兄弟、捉虫、蜜糖、著名、长角须、粘成、标本、鬼脸、盖子、忍不住。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只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难点是理解达尔文为什么称兄弟俩是“小叫虫”,以及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达乐文的有关资料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

思路介绍

第一课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课题后对课题进行质疑,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并让他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根据教师提示,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解决“达尔文是怎样考科学家的”,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解决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兄弟俩为考达尔文而做的准备工作。然后指导学习8——17自然段,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让学生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孩子考科学家。

(2)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生大胆质疑,畅所欲言)

教师梳理问题,加以板书。

3、教师小结导入读文:我们班的孩子真会动脑筋提问题,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看能否从文中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思维从疑问始,读题质疑,以疑促思。激发学生读的欲望。)

二、初读识字,读通课文

1、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感知故事中的人物。将不会读的生字加注拼音。

2、分段指名读课文。读文中纠正字音,理解生词,学习每段出现的生字,大体了解段意。重点强调钩与钓忍著与着眨是翘舌音目字旁多音字模和粘

(设计意图: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有层次性地、有目的性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自主识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让学生大体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教师给提示,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每部分大体讲了什么,然后再次将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完整概括。[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孩子考科学家的原因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孩子为什么要考科学家呢?

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汇报:

小兄弟俩很喜欢捉虫子玩

(2)爸爸讲著名科学家达乐文的故事

(3)兄弟俩对达乐文很感兴趣,想见达乐文,于是想考考达乐文工团是否真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2出示句子,让学生品位作者是怎么把孩子的高兴心情写出来的,让学生仿写高兴心情的句子。

(设计意图: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读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用语言情的能力)

五、总结课堂,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

1、教师总结:酷爱虫子的兄弟俩得知达乐文是个著名的科学家,懂得许多有关虫子的知识,于是,他们就盼望着见见达尔文,并且想考考达尔文。

2、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兄弟俩接下来是怎么考达尔文的,结果呢?达尔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呢?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去读课文,查资料。

(设计意图:交流读后感受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参与查找资料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找资料,了解达尔文

(设计意图:过恰当的练习,积累语言文字,初步培养收集资料能力)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概括内容

1、谁来介绍有关达尔问的资料?默读全文,想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梳理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实现温故知新。)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兄弟俩考前的准备工作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2、教师导言:听说达尔文要来,兄弟俩的心情如何?试着读一读5-6自然段,赛读,比一比谁能把当时情形用朗读表达出来。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弟弟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他会说些什么?(小组内研究讨论,集体交流)

4、质疑:兄弟俩是怎样制作这个怪虫标本的呢?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在熟悉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怪虫标本的样子。

设计意图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并进行课文补白,展开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于单一的思考模式,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了解兄弟俩考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导言:过了几天达尔文爷爷来了,兄弟是怎么考达尔文的?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兄弟俩表情的语名,引导体会并感情朗读

弟弟向哥哥挤挤眼睛,然后对达尔文说:“爷爷,前几天我们从树上抓到一只虫子,样子怪极了,可就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哥哥赶紧接着说:“真的,我们翻了好些书,也没有查出它的名字。”

兄弟俩可得意啦!心里说:达尔文爷爷让我们考住了。

教师质疑:达尔文真的被考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议一议: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适时点拨引导,理解叫虫的含义,突破难点

小组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小组内表演着部分内容。

(2)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意图在分角色朗读基础上的表演,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每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的特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这对调皮而聪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个拼凑而来的“怪虫“来考倒达尔文爷爷,然而就被博学多才的达尔文爷爷一眼识破,在这之后,他们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2、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把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一些昆虫的知识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会将自读时的感受、课堂学习的感受融为一体,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板书设计

11孩子考科学家

兄弟俩拼凑虫子

达尔文识破小计

尊敬

三年级语文上11孩子考科学家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11孩子考科学家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
要求1.教育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重点
难点1.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2.体会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教学
课时两课时
孩子考(kǎo)科学家
在英国有一对小兄(xiōng)弟,很喜欢捉虫子玩儿。[①这句话作为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要是抓到了一条虫子,他们心里就甜滋滋的,像吃了蜜糖似的。[②这个比喻句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爸爸见他们这样喜欢虫子,就给他们讲著名的科学家达尔(ěr)文的故事。[③爸爸为什么要给他们兄弟俩讲达尔文的故事?]
爸爸说,达尔文家里有很多很多的虫子。那些虫子有几只脚、几只眼睛,爱吃什么……达尔文都知道。[④介绍达尔文对虫子的喜欢和了解的程度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兄弟俩可感兴趣了,他们缠着爸爸,非要见见达尔文不可。[⑤用“缠”字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绍事情发生的原因,兄弟俩为什么非要见达尔文。
有一天,爸爸告诉他们,过些日子,达尔文爷爷要来家里做客。[句导读:承接上文,说明兄弟俩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兄弟俩高兴极了。调皮的弟弟眨巴着眼睛,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⑥这句话从哪些方面对弟弟作了描写,其用意是什么?]哥哥点着头,连声说:“好!好!”[句导读:对弟弟的主意哥哥连声称好,到底是什么好主意呢?文章在此处留下了一个悬念。]
段导读:交代了兄弟俩已想好了主意。
第二天清早,兄弟俩拿着竹竿和网兜(dōu),来到树林里,东奔西跑,忙了整整一天,捉了许多虫子。[⑦“东奔西跑”“整整一天”说明了什么?]回到家里,他俩悄悄关上房门,忙开了。[句导读:“悄悄关上房门”说明兄弟俩的工作是保密的,可见为了考住达尔文,兄弟俩的确很用心。]他们剪下知了的翅膀和脚,留下了光光的身体,用花花绿绿的蝴蝶翅膀和带着小钩(gōu)子的蚱蜢(zhàměng)大腿,还有天牛的长角须,拿胶(jiāo)水粘(zhān)成一只怪模[mú]怪样的虫子标(biāo)本。[⑧用一句话概括上面几句话的主要内容。]他们想考考达尔文,看他是不是真的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段导读:讲了兄弟俩不盲目相信别人的话,想考考达尔文。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写了兄弟俩为考达尔文所做的准备工作。
过了几天,达尔文真的来了。弟弟向哥哥挤挤眼睛,然后对达尔文说:“爷爷,前几天我们从树上抓到一只虫子,样子怪极了,可就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⑨弟弟为什么这样说?]
哥哥赶忙接着说:“真的,我们翻了好些书,也没有查出它的名字。”[句导读:哥哥想让达尔文确信他们捉到的是一只很怪的虫子,说不能在书中查到它。]
达尔文一听这两个孩子逮到了怪虫子,可来劲儿了,马上要看看。[⑩达尔文的行为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兄弟俩互相做了个鬼(guǐ)脸,拿出一只匣(xiá)子,递给达尔文。[“互相”“鬼脸”两个词表现了什么?]
达尔文揭(jiē)开盖子。看到那条怪模怪样的“虫子”,差点儿笑起来。[这是对达尔文神态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可是,他马上装出惊奇的样子说:“哎(āi)呀,这条虫子真怪,我也没见过呀!”[“装出惊奇的样子”意在说明什么?]
兄弟俩可得意啦!心里说:达尔文爷爷让我们考住了。[“得意”一词说明了什么?]
“你们留意没有,”达尔文问,“在捕捉的时候,它会不会叫哇?”[达尔文的问话意在说明什么?]
“会叫,会叫,(qū),叫得可好听呢!”[“”是蟋蟀的叫声,叫声说明了什么?]
这时候,达尔文再也忍(rěn)不住了,笑了起来,说:“那就把它称做‘叫虫’吧。”[真的是“叫虫”吗?]接着,达尔文指指他俩的鼻子,笑着说:“你们这两只有趣的小‘叫虫’!”[达尔文为什么“笑”?]
这下子,全家人都笑了起来。[句导读:达尔文的话很委婉地揭穿了兄弟俩的小把戏,全家人都听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所以都笑了起来。]兄弟俩对达尔文爷爷更尊敬了。
段导读:写了达尔文用风趣的语言识破了兄弟俩的把戏。说明了达尔文的见多识广,这也是“兄弟俩对达尔文爷爷更尊敬了”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8~17自然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是事情发展的经过和结果。
1.学习本课生字,能规范书写。
2.理解词语的意思,扩展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生字卡片。
一质疑导入
1.读课文题目,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1)科学家是谁?
(2)孩子为什么考科学家?
(3)他们是怎样考科学家的?结果怎样?
2.谈话:同学们提出的这些疑问都很好,这也说明你们动脑筋去思考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共同学习课文,读了课文后,同学们的疑问一定会得到解决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说说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左右结构的字:捉抓眨须粘标糖钩胶揭半包围结构的字:考
上下结构的字:兄著盖装忍弟独体字:鬼
3.理解词语意思。
标本:供学习或研究用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本。
网兜:口袋或像口袋一样的东西。揭开:掀去,掀开。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考”,半包围结构,下面的笔顺是“”。
“须”,左右结构,左面的三个“撇”要写匀称。
“忍”,上下结构,上面不要丢掉点。

5.认读多音字。
四朗读全文,巩固生字、新词
1.教学本课生字时,可利用字形结构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如“抓”“眨”“粘”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还可以通过旧字加偏旁记忆:示+木=标、占+米=粘、乏+目=眨。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以便于学生记忆。
2.提出问题:“科学家是谁?孩子为什么考科学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反复地读课文,从课文中获取信息,既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又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3.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的意识。
投影,课文插图。
一板书课文题目,谈话导入
1.朗读课文题目。
(1)说说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什么。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共同来解决同学们的问题。
2.老师简介达尔文。
(达尔文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说明了生物界物种的发生和发展,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是一对怎样的小兄弟?从文中哪儿看出来的?(这对小兄弟很喜欢虫子。从他们抓到虫子,心里就甜滋滋的看出来的。)
(3)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感情来。
2.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这部分内容。
(2)说说读了这段你对达尔文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第五至第七自然段。
(1)默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3)兄弟俩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考达尔文?
(用胶水粘成一条怪模怪样的虫子标本来考达尔文。)
(4)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个标本怪模怪样,找出来读一读。
(5)朗读句子,体会兄弟俩的顽皮。
4.学习第八至第十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
(2)说说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结果怎样。
(3)全班讨论。
(4)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三朗读全文,进行总结
1.朗读全文。
2.说说学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四完成课后练习
读句子,想想标点符号用得对不对,为什么。
1.投影出示句子:

兄弟俩高兴极了。调皮的弟弟眨巴着眼睛,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哥哥点着头,连声说:“好!好!”
(“悄悄话”后面应该用句号。因为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的停顿。这句话讲的是弟弟在干什么,表达了完整的意思,下句讲的是哥哥,所以应该用句号。)
2.朗读句子,体会句号的用法。
五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有关达尔文的哪些故事,说给大家听。
1.教师对达尔文的介绍简单明了即可,不必深入。切勿长篇大论,以免脱离课文,打乱讲解步骤。
2.教师可在课前搜集一些关于蚱蜢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3.课文结束时,教师可将搜集的有关达尔文的趣味故事向学生展示,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信息,扩大知识面。
1.看拼音,写词语。
bǔzhuō(捕捉)zhùmíng(著名)zhǎbɑ(眨巴)biāoběn(标本)mìtáng(蜜糖)xiōngdì(兄弟)
2.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3.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解释的序号。
装:①穿着的衣服②修饰;打扮③装配;安装
服装(①)装扮(②)装电灯(③)
须:①须要②胡须③像胡须一样的东西
胡须(②)必须(①)根须(③)
4.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1)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
(2)北方城市空气干燥,沿海城市空气(潮湿)。
(3)中午光线强,傍晚光线(弱)。
5.达尔文明知道没有那种怪模怪样的虫子,他为什么不直接揭穿孩子们的伎俩呢?
提示: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一达尔文简介
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该书提供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被恩格斯评价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二我国重点保护动物知多少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确定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57种,其中一级96种,二级161种。丹顶鹤、台湾猴、扭角羚、白唇鹿、华南虎、褐马鸡、黑颈鹤、绿尾红雉、扬子鳄、中华鲟等在我国珍稀动物之列。
中国近百年来,10余种动物绝迹,如高鼻羚羊、野马、犀牛、新疆虎等。目前,有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雪豹、白鳍豚等20余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初步学会用只有才等写句子。

3、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简介竺可桢生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通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拼读几遍

2、指名朗读全文

3、竺可桢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不要求说得很完整)

三、学习词语、生字

1、比较形近字:篇骗偏扁。注意融的左下部分

2、理解与世长辞、山桃始花等词语的意思。

四、指导分段

1、课文介绍了竺可桢哪些事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自由讨论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朗读第一段,思考:竺可桢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干什么?划出写竺可桢动作、神态的词语。

2、讨论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3、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竺可桢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记录大自然的笔记的?

4、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平时,重病

5、指导朗读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每一个变化。

6、指导理解第四自然段。

北海冰融、山桃始花是什么意思?六月、七月其他的日子里,竺可桢可能会记些什么内容呢?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请学生读课文

2、说说课文怎样分段

3、每一段各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四段

(一)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概括这一段内容。

2、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研究句群:他从街道旁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自由读读句子,发现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写第一片、第一声、第一只呢?

※作者写了树上的绿叶,水中的蛙鸣,空中的燕子,竺可桢还可能观察到什么?(请学生仿说句子)

※学生读句子,试背句群。

(二)学习第四段

1、读课文第四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理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凝聚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的内容

三、.总结全文

1、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的研究上?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朗读

2、点名读,你觉得读得最好的一部分来读

3、其他学生评议

4、教师提供一些情节,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5、指导背诵竺可桢步行上班观察大自然变化的句子。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中的作业,有困难的可以举手提问。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之一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初步学会用只有才等写句子。

3、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简介竺可桢生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通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拼读几遍

2、指名朗读全文

3、竺可桢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不要求说得很完整)

三、学习词语、生字

1、比较形近字:篇骗偏扁。注意融的左下部分

2、理解与世长辞、山桃始花等词语的意思。

四、指导分段

1、课文介绍了竺可桢哪些事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自由讨论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朗读第一段,思考:竺可桢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干什么?划出写竺可桢动作、神态的词语。

2、讨论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3、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竺可桢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记录大自然的笔记的?

4、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平时,重病

5、指导朗读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每一个变化。

6、指导理解第四自然段。

北海冰融、山桃始花是什么意思?六月、七月其他的日子里,竺可桢可能会记些什么内容呢?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请学生读课文

2、说说课文怎样分段

3、每一段各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四段

(一)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概括这一段内容。

2、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研究句群:他从街道旁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自由读读句子,发现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写第一片、第一声、第一只呢?

※作者写了树上的绿叶,水中的蛙鸣,空中的燕子,竺可桢还可能观察到什么?(请学生仿说句子)

※学生读句子,试背句群。

(二)学习第四段

1、读课文第四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理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凝聚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的内容

三、总结全文

1、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的研究上?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朗读

2、点名读,你觉得读得最好的一部分来读

3、其他学生评议

4、教师提供一些情节,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5、指导背诵竺可桢步行上班观察大自然变化的句子。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中的作业,有困难的可以举手提问。

解决问题的策略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

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5题。

《鸟的天堂》问题探讨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教师把不可计数的数读成shǔ,而有的教师则读成sh。这两种读法都有其理由。数是个多音字,表示计算之义时读shǔ,如数一数;表示数目之义时读sh,如人数数量。不计其数的数很显然是数目之义,该读sh;而不可计数的数意思是计算还是数目,应该读shǔ还是读sh?

江苏省常熟市虞山镇城东小学朱燕

计数和计数是一对同形异义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作为两个词条的:[计数]jshǔ统计(数目);计算;不可、难以。[计数]jsh数(shǔ)事物的个数;统计数目:计数器、计数单位。

从词典的表述上可以看出:计数(shǔ)是由两上同义语素组合而成的,这个数也是计的意思,所以读shǔ,数目二字放在释文后的括号内,表明计数的数并非指数目;计数(sh)是由动词语素计与名词语素数组合而成的,这个数即指数目,所以读sh,释文中数目二字没有加上括号,表明计数的数指数目。

不可计数不是成语,因此数的读音就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考察了。例如: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鸟的天堂》)

2.每天来来往往经过大桥的车辆和人群,多得不可计数。

例1中的计数显然是计算、统计之义,如把数解释为数目,就显得别扭,因为前面已有数目二字。因此这里的数应读shǔ。例2中的计数应是统计数目之意,不可计数相当于不计其数,形容很多很多。因此,这里的数应读sh。

除了从数字的意义上辨别其读音外,还有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那就是看是否能用不计其数来替换不可计数。能替换的,数应读sh,如例2;不能替换的,数应读shǔ,如例1。

《人类的“老师”》问题探讨


文读则读b,也就是说书面语色彩较重的薄多读b。如薄弱、淡薄、薄命、薄暮、尖嘴薄舌,等等。

怎么分别呢?《异读词审音表》中说:bo(语)常单用,b(文)多用于复音词。语音的特征是常常单用,这比较好掌握。至于复音词就比较难区分了。如薄纸与薄命,哪个是复音词,哪个不是复音词呢?我们大致可以这么来区分:看看它们是不是结合得紧密,是不是比较凝固。后者结合得比较紧密,应视为复音词,读作b命;前者结合得不紧密,结合得不紧密就等于单用,应读作bo纸。薄雾是属于结合得不紧密的,所以应读作bo雾。

附带说一下:前不久,不少老师打电话询问《金蝉脱壳》一课中,金蝉脱壳中的壳注音作qia,其余的几个壳没有注音,该怎么读呢?我们的答复是:其余的几个壳都读作k。什么道理?跟上面的情况相同:前者在成语中,是文读,故应读qia;后者有口语色彩,是bo语音,故应读k。

以上的收藏是为了自己查阅的方便。看过张老师的讲解清楚多了。可是,如何区分词语间是不是结合的紧密,比较凝固呢?比如苏教版第八册中《人类的老师》一文的薄壳结构,两个较难辨的字都出现在一个词语中,课文中并没作特别说明。如果按照张老师的说明薄壳结构一词,既然是一个建筑术语了,应该算作结合的比较紧密吧,那是不是该算文读呢?如果是,那就该读bqia结构。可这样读对不对呢?我们组的几个老师讨论一番,多数说该读bok结构,最后,还是莫衷一是。本人询问过建筑方面的专业人员,他们说读作bk结构,这时就出现了一文读音,一语音音。到底该怎么读呢?希望读过此文的老师们说说你们的看法。

读《伊索寓言》——德汉学家:钱钟书的外文笔记


钱钟书先生的外文笔记是富有文化趣味的。1936年他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饱蠹楼”(Bodleian)读书,开始做笔记。此后五十年来,钱先生从欧美各国的书籍报刊里抄下了成千上万的摘录。这份笔记,展现了西方文化在一位中国学者眼里反映出来的迷人境象。

最初的笔记大都摘自英国文学,以后就兼及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以及拉丁、希腊的原文。题材之广,令人吃惊。笔记包括了文学、语言学、哲学、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心理学、人类学,还有通俗小说、侦探故事、笑话,以至大词典和百科全书。

这篇目录是我在1999年和2000年的两个暑假里在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教授家编的。承她尽量给予种种帮助。外文笔记收藏在三只大纸箱里。钱钟书先生在不少笔记本上加有目录。笔记大多半是手抄的;一小部分是用打字机打的,他标上了页数。他自己的笔记目录里,原作的页数一般都加上括号。

部分笔记读来很费功夫。有缺页,也有纸张破损的。有好多页像刮去了原文重新书写的羊皮纸,有重重叠叠的含意。钱钟书先生抄完第一遍笔记,又把历年来从其他各处摘取的引文一一添补,还加上中文和外文的评语,有时连插图都画上。他手写的字,有的我不能辨认,就打上个问号。可是免不了还有许多处缺字,并有错字。我最遗憾的是时间太匆促,不及把笔记按年月的顺序编排,只能随手从纸箱里拿一本、编一本。因此,我举例说吧,最早的两本笔记是1936年的《饱蠹楼读书记》,目录上却编排在118和119的条目下。

据杨绛教授说,钱钟书先生很重视这份笔记。他的笔记,奇迹般从“文化大革命”中保留了下来。钱先生打算根据这份资料,用英文写一部综合西方文学的论著,这部论著如能写成,就是《管锥编》的续编了。一集《管锥编》,相当于一部中国文学的大百科全书。《管锥编》是第一次联系着世界文学来商讨中国经典准则的。反过来说,用英文写成的这个续编,就该是对照着中国文学而体现出来的西方经典准则了。

钱先生的打算虽然只是梦想而未能实现,他这份笔记是具有历史价值的重要文献。尽管仍然是笔记,却构成了一部很特殊的词典,作为资料的渊源,是无价之宝。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可从中吸取灵感。

文汇报2002/5/24

■莫宜佳莫芝(德国女汉学家)文杨绛译

《科学家的问题》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科学的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43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