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家以前见过我吗?
生:没有。
师:这是第一次见面,肯定比较陌生,是吧!
生:是。
师:那么大家再向下看,今天来了这么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看着这么多的老师,你们心里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是吧!好,那么一般情况下,人在紧张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来什么呢?来,你来说。
生:冒出一身冷汗。
生:就是全身颤抖。
师:手会发抖,那么腿会怎么样呢?
生:心跳加速。
师:心跳加速,腿会发软。
师:好,那么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还比较陌生。那么如果,我们通过这节课的了解以后,我们彼此之间有了了解后,我们就会成为什么呢?
生:朋友。
师:好,那么想不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呢?
生:想。
师:想的请把手举起来。对,那位同学举得非常高,非常有诚意,好,好,咱们把手放下。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老师告诉你们的,好,你说。
生:屏幕上面还有。
师:你是个观察仔细的孩子,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好,老师来自哪里呢?
生:陕西。
师:是的,来自陕西西安。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西安的?你去过吗?
生:我去过!
师:你对西安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西安有兵马俑。
师:秦始皇兵马俑。
生:我知道那里还有大雁塔。
师:对,大雁塔。
生:我去过那里的大唐芙蓉园。
生:我去过秦始皇墓。
师:看来大家对西安了解的非常多,那能不能介绍下你自己啊?你来
生:我叫,今年十岁了!在实验小学上学。
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你来!
生:我叫,我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能不能说一些其他的?爱好?
生:我叫,我的爱好是发明创造。
师:看来大家已经介绍了自己,那么还有许多同学想介绍的,那么把这个机会留到我们的课堂上,等会儿我们来认识。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西安许多同学已经去过,也了解过了,那你知道在古时候的西安它又叫什么吗?你来。
生:秦国。
师:秦国当时的国都在咸阳。好,古时的西安又称长安,有长治久安的意思,同学们,在汉与唐时期,长安尤其的繁荣,特别是在唐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吗?你来!
生:我知道李白。
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背得倒不错,但这仅仅是在读字,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是不是有点紧张?
生:恩。
师:好,是这样,不要紧张。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棒,小诗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下去好吗?
生:好。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遥知兄弟登高处,
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师:是的,这首诗是王维17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在古都长安所做的,同学们,王维当时17岁,不仅才华横溢,就对人生之间的离情别处理解的如此的深刻,可见,他能写下这样的千古名篇,与他的一些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其实、王维还与宁夏?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赞美生在沙坡湖的黄河岸边。好了,经过现在这段谈话后,你们还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好,手还发抖吗?
生:不发抖。
师:手还发软吗?
生:不发软。
师:心还跳吗?
生笑。
师:如果心不跳那就坏了,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
生:可以。
师:好了,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接下来,请大家把书翻到101页,老师来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来先读一读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好开始吧!
生读课文。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从课题手中你读懂了什么?好你来说。
生:我知道了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的?
生:送。
生:我觉得这是一首很有情分的师,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出的。
师:从课题中。
生:送元二使。
师:送谁呢?
生(齐):元二使。
师:元二在这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
生齐:元二。
师:如果一个人姓董,在兄弟中排行为老大,我们称他为
生:董大。
师:董大,《别董大》,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好,从课题中你还懂得了什么?
生:这是在安西,王维送元二使。
师:有么有不同意见?是在安西吗?
生:不是驶向安西,是从安西往外走,是送元二驶向安西。
师:在这里,驶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出使。
师:谁出使安西呢?
生:元二呢?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
生:王维。
师:对,是的。王维,送谁。
生:元二。
师:出使安西,知道安西在什么地方吗?好,你来说。
生:安西在陕西。
师:是吗?你来。
生:安西,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对,你一定预习了,很好。下面谁来读一读课题,好你来读。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注意,在元二后面稍微停顿下。
生再读:送元二使安西。
生2:送元二使安西。
生3:送元二使安西。
师: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
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注意看大屏幕,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自己读自己的,读到你满意为止。
生自由读。
师:好,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都通诗句。
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他不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而且还带上了自己的情感。好,你来。
生读。
师:非常的准确!谁在来?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题目怎么读?送元二使安西。
生读。
师:好,同学们。刚才大家读的非常准。在这首诗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刚才大家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读错了,好了,看一下,这是一个多音字,那我们可以判断一下,根据不同的意思,在这首诗中应该读什么呢?
生:舍sh。
师:那么客舍是什么意思?
生:旅店。
师:对,旅店的意思。同学们,舍,不仅是多音字,而且是我们教材中需要会写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怎么写的。
师:舍:是个会意字,因此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面人与一字是屋顶,十子字架放正中,口字根基定要稳,一所房子就建成。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写字的纸,来把这个字写两遍,在写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姿势要正确,头要正,身要直,臂要?,足要安。来,开始。师:写两遍,好多同学已经写好了,写好的,请放在桌上。好了,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好,我们再根据要求来读读这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预备起。
生齐读。
师:好的,大家读的声音真响亮。好,同学们,读懂了,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诗,这是我们学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首诗,结合注释,想想古诗写了什么?
生轻声读课文。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了哪些诗句!好,你是说词语还是读懂了诗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送元二和他离别。
师:好。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这杯酒喝完了,元二就走出了阳关,王维就在阳关没有了故人。
师:好,谁能再来说得具体。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就是西出了阳关就没有了比我们更好的朋友了。
生2:朝雨的意思是早晨下雨。
师:对,早晨下了一场怎样的雨?
生:非常大的雨。
师:恩?有没有不同意见?你来。
生:应该是早晨下了一场小雨。
师:为什么?你从哪个地方看出下来了一场小雨?
生:邑轻尘!
师:从哪个字?
生:邑。
师:邑,是什么意思呢?
生:湿了。
师:对,湿了路上的尘埃说明是一场?
生:小雨。
师:那么谁能句子连接起来再说一遍?好,你来。
生:这种下起了小雨,路上的尘土。
师:尘土怎么样了呢?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很下的雨打湿了路上的轻尘。
师:湿了地上的尘埃,这就是润物细无声。谁能再说说第二句的意思,好,你来。
生:第二句意思是客舍周围的青青的柳树的颜色更加青青了。
师:为什么更加青青了?你来。
生:因为早上下了一场小雨。
师:在细雨润物中,柳树的颜色更加。
生:鲜艳。
师:那么谁能把前两句连起来说一说呢?好,你来。
生:意思说渭城早上一场零星下雨,滋润了路上的尘埃,客舍周周的柳树在雨水中显得更青了。
师:这样的景色怎么呀?是啊,那你能不能带上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你觉得他读出了这样的美了吗?
生:读出了。
师:好,读出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好,谁来说一说后一句什么意思?好,你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请你再干一杯别离酒吧,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师:在这里故人就是什么意思呢?
生:老朋友。
师:不仅在这里是老朋友。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故人也是指?
生:老朋友。
师:好,那么接下来,谁能用完整的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整个诗的意思呢?好你来。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旅店旁边的柳树都显得更加亭亭玉立了,王维好像再向元二说请再饮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个老朋友了!
师: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一起读读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渭城的景色,美丽吗?
生齐:美。
师:然而就在这么一个美丽的早晨,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渭城在古城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因此被称为渭城。而阳关在今甘肃西南,是古时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当时的阳关以西就是那么遥远。这又是一幅怎么样的画呢?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同学们,这就是元二一路所经之处,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触的?你来说。
生:我感觉元二当时很艰苦。
师:路途非常的。
生1:遥远。
师:还有。
生2:人们现在不保护地球,让那些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故址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元二一路上特别的艰辛。
生3:我觉得元二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累了,再看见这一幕,肯定要累趴下了。
师:好,说不定啊元二一路非常的辛苦,非常的艰辛。那么作为王维的好朋友,他知道这些吗?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日子里,王维深知元二此行的艰辛,在这一刻,王维心里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呢?现在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同桌互说。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心里会想些什么?对朋友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觉得王维这时心里很伤心,因为多年的好朋友,就在此时离他而去了。
师:为什么会伤心呢?因为在这时侯对朋友很
生:思念。
师:思念?对吗?还可以怎么说。
生:他会对老朋友觉得惋惜。
师:惋惜,你来。
生:恋恋不舍。
师:恋恋不舍,除了恋恋不舍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心里很伤心,他希望元二能快点回来,和他重逢。
师:对希望他早点回来。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就想王维肯定恋恋不舍,想老朋友到了阳关没有朋友,要记得给我写信。
师:对,还有吗?
生:元二,你就要出使安西了,安西好遥远,而且还要跋山涉水,希望你好运。
师:好个之心的朋友啊。
生:王维希望元二能多陪他一会儿多在这里多呆一会。
师:这是对朋友的留恋,那么想一想,此次元二是奉着朝廷的旨意去安西的,肩负着建功立业的伟任,想一想在这离别的时刻元二还会对他说些什么?他又希望怎么样?好你来说。
生:他希望他朋友也和他一起去。
师:是谁去呢?
生:元二。
师:是元二吗?
生:应该是王维,王维希望元二不要去,留在这里陪他。
师:是吗?有没有不同的?
生:元二说,王维你在这里等我,等我出使完朝廷的旨意后,向皇上辞行后就回来陪你,你一定要等着我啊。
师:好,想一想,在这个时候王维还会希望朋友怎么样呢?他这次是带着朝廷的使命去的,如果是你,你希望他怎么做。
生:如果是我,我希望他能完成使命。
师:这是对朋友最好的。
生:使命。
师:好,从同学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此刻的王维他一定充满了对朋友的留恋,还有对朋友的关心关起,同时呢,还有对朋友最好的。
生:祝福。
师:然而在这离别的时刻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学们,此时此刻,这还是一杯简单的酒吗?这酒中还包含了王维的什么情意?包含了什么?
生:恋恋不舍之情。
师:好,带着这种感情,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充满了留恋。还有呢?
生:对他的朋友充满了关爱。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关爱,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我们就来多几杯酒读一读课文。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除了留恋,除了关心,还会有什么?
生:还会有王维对元二的祝福。
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好,数不清这是第几杯了,可是,喝了这杯酒,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让我们也一起举起酒杯再送元二一程吧!劝君更尽一杯酒预备起。
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在这里离别的时刻,酒逢知己千杯少,离别方知故人情。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配乐朗读一生读。
师:你已经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了,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了。
再指名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理解来了。
再指名读。
师:你已经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等到有一天,你能刷刷刷写出到纸上来,你就是诗人。好,你来。
再指名读。
师: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配乐朗读。
师:好,一起来。
配乐生齐读。
师: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根据这首诗,人们把它谱成一首曲,叫《阳关三叠》,也叫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想听一听吗?
生:想。
师:老师来唱。
老师配乐唱诗。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唱好吗?
师生共唱。
师:当时一杯酒,千古仍唱曲三叠,一杯酒,一句话,一首诗,一声情,同学们,让我们现在闭上眼睛,想像当时的画面,背诵这首诗,预备起。
学生背诵古诗。
师:人生自古多离别,要想真正理解那段穿越时空的离别之情,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去品味这首诗。好,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在学习这首诗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首先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我们运用了读准字音的方法。
师: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好,其次呢?
生:其次是结合古诗,理解诗句。
师:然后呢。
生:联系生活,体会诗情。
师:最后呢
生: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师: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些好的方法,同学们,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我们写出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地离别之情,那么当朋友远去之后,诗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接下来,让我们欣赏王维的另外一手送别诗《山中送别》。同学们可以结合我们刚才总结的学习古诗方法,也可以总结我们平时的学习经验来读一读这首诗,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好,现在开始吧!
生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师:好了,同学们,哪个小组先来给我们读一读,你们是一个个读呢?还是一起读呢?
小组齐读古诗。
师:好,非常好。你们是一起读呢还是。
小组齐读。
师:你们读的非常棒,特别是把最后一个标点。我们一起再来把最后两句读一读。
好,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吗?好,你来。很难说,但是老师相信你们能说。
生:山中把老朋友相送之后,太阳落山的时候把日落了,把柴堆掩盖了。
师:是吗?太阳落山后,诗人回到家里关闭了家门后两句谁能来说一说。
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意思是,春草明年还能绿,但是王孙明年还能不能归来?
师:王孙在这里就是
生:老朋友元二,故人。
师:那么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念王孙。
师:很想念王孙,就是很想念他的什么?
生:老朋友。
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听到了朋友的召唤,你明年还会不会回来啊?
生:会。
师:即便是不能回来,但我也相信啊只要友情在,哪怕天涯海角,我们的心也在一起,这就是。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这也是送别诗中的名句。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中还有很多有关送别的诗句,下课以后我们可以搜集这样的名句,搜集出来读一读,背一背。最后还留给大家一个作业,试着把《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最后老师还想借用高适的送别诗送给大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宣布下课。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情景渲染学习法对话交流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舍更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指名朗读一二句诗。⑦、齐读一二句诗。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出示课件。
⑥、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品酒
v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指导朗读。
⑧、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齐读三四句诗。⑩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教学目标】
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
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
1、师范读:
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
交流质疑:
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随机体会诗情:
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
(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诗
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四、吟诗
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3、生跟学吟。
五、舞诗
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六、拓展,深化诗情
同学们,元二走了,出使到遥远的安西。王维也曾一度奉使出塞。他会有怎样的想念呢?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分别是伤感的,但因为有了你们,一群真正的朋友,我不再伤感,因为我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教学反思】
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其它杂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刘微老师的这节课让听众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刘老师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精彩的是,刘老师运用填空的形式提取孩子们对于诗人、诗题及有关背景知识信息。这样做,即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孩子们自选表现送别意思的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方法自学。这个环节是孩子们体验诗意,体验学法的实践过程,有教有放。
思维很重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比较有效的,语文课在帮助孩子们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大有作为。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训练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老师要求孩子们读课文时,非常注意图文对应,诗与图对应,内容与图对应,说话、表演与图对应;听他人读书,与自己手指到的图上画面内容都是对应的,对应中,孩子们读、想、说、做、演融为一体,张开想象的翅膀,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人们信奉的把一切知识教给孩子,暴露不适应性和局限性。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刘老师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课标》指出: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小学生自主探究实施策略的研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要提高效率,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学方式的整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探索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的策略。采用师生对话(引导探究),生生对话(合作探究),生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安排充足对话交流过程,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如果老师进一步提示,在结尾与《别董大》一诗区别时尽量不要太近,《别董大》描述了诗人鼓舞友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表现了诗人乐观开朗的胸怀。《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点明送行的地点,季节,细雨似乎为友人拂尘,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烘托出一种送行的气氛。后两句直接描写送行的场面,抒发了对老朋友未来担忧之情,一种离情笼罩全诗。在对比朗读时应该先理解诗意然后朗读。读第二首时也应该从第一首的意境中跳出来在读,体验送别诗的情感,不仅有依依惜别之情,还可以分为豪情、衷情、感情等,更妙。即使时最好的演员也不能同时饰演悲剧和喜剧。我的评课无异于抛砖引玉,用意在于求教各方。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札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王维写的一篇送别诗。戴老师执教本课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精心地确定教学目标,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地选择教法,让学生感悟到了古诗语言文字的精妙,以及诗人所蕴涵的独特感情。
回到学校,戴老师上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觉得他上课的特点是朴实、扎实。
一、朴实的风格
说戴老师的课朴实,是因为他的课不搞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的东西,而是步步踏实,每一个步骤都精心雕刻。他不会因为赶时间而放弃某一次知道学生的机会,也不会因为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教学的过程。比如说,在引导学生读好课题《送元二使安西》这个课题时,光是解题、读题就花去了十五分钟的时间,直到每一个学生能正确读题为止。回想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读好诗题往往就被忽略,而
戴老师这一点却做得非常好。他花这么长的时间是有道理的,因为诗题对于一首诗来说就好比是龙的眼睛。戴老师在读好诗题是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颇具匠心,体现他朴实的教学风格。
二、扎实的过程
戴老师在上这堂课时,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吟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唱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舞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诗的最后两句,选取了饯别宴席的劝酒词劝君更进一杯酒凝离别之情于美酒之中。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全部真挚感情。戴老师在引领学生读这一句时,先让学生充分体悟诗人的情感。他是这样启发提问的:身为好友的你,在元二临行前,还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听音乐交流后,戴老师又悲伤地告诉大家,几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应该怎么读?千言万语化作薄酒一杯,一切尽在不言中,来吧,举起酒杯吧!接着,戴老师问:喝下这杯酒了吗?我怎么觉得这不是一杯酒,这究竟是什么呢?学生答:是浓浓的情意。喝一杯够吗?那我们再喝一杯,你还喝出什么滋味?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回答:有痛苦,有难过,有悲伤,有难舍难分那么再喝一杯,干了它,再喝一杯我听着看着,也多想举起酒杯来送一送元二呀!是的,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让我们举起杯送他一程吧!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这浓浓的愁情别绪,笼罩着大家。戴老师醉了,学生醉了,在场的所有听课老师也醉了。此时但愿长醉不用醒,喝呀喝,读呀读,已不能表达诗人的感情了,就让我们来唱吧!学生跟着老师,合着《阳关三叠》的曲调,动容动心的吟唱起来,是多么和谐的课堂氛围呀!戴老师在引导学生读好这首诗的时候,没有机械地让学生枯燥乏味地读,而是在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过程中,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在有滋有味的朗读吟诵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他把这首古诗中情感最细腻的,描写最感人的场面,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的目光穿越时空的隧道,仿佛看到诗人送别友人时泪满衣襟的样子。这充分体现了戴老师的娴熟地驾驭课堂的扎实功底以及灵活的教学机智。
总之,这趟无锡之行,让我亲眼目睹了古诗词的魅力,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古诗词所表达的古今相通的人性情。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我将多向名师学习,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下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前,教师发教材
生1: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中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
生1:我发现少了一个浥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
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
(学生开始写字)
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旁,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你来。
生2: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高兴的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来着,看着他,你能和他比一比吗?(生1点点头。师高兴地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
(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浥的意思是湿润。
师:很好,请坐。
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小声说不知道。)
师:能不能插上你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我为什么被你们感动了?你来。
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祝贺你,你的肩上有了想象的翅膀,可还不大。如果再大一点儿呀,知道吗,有了想象以后你就离诗人不远了。(生自豪地坐下)
生4:因为你看到我们是会学习的孩子。
师:对,所以我感动了是吗?
生4:是的。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再想。
(学生歪头沉思。)
师: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师指着台下)我昨天静静地坐在那里,观看了一台节目。(一生举手)
生:我知道了,因为老师昨天看了我们四(5)班演的节目。
师:我们四(5)班演了什么节目呀?
生:诗歌朗诵。
师:你有没有参与?
生:没有。
师:噢,真可惜,如果当时我能够看到你就更感动了。请坐。还要说的吗?还有谁敢于想象一下吗?(一生举手)真好,来。
生:你觉得我们很聪明。
师:是呀,我觉得你尤其聪明。请坐。
同学们,昨天参加这台演出的小朋友举手。
(六位学生举起了手。)
这六个孩子我想问一问你们,你们昨天是不是和一位姓李的,八十岁的爷爷一块在吟诗呀?(生摇头)
有没有?
生:没有。
师:(看着另一位学生)你呢?
生:没有。
师(惋惜)哎哟,真可惜,那你们会不会吟诗呀?
生高兴地齐声说:会!
师(指着一女生):你会?你来吟一段。
生自豪地站起来: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生念完后)
师:你刚才是在
生(笑嘻嘻的):吟诗。
师(指着另一位学生):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她在念经。
(生大笑。)
师(指着女生):看着我,看着黑板,你刚才是在(板书:读)读诗。而且是我们现在的方法读诗。而我昨天所听到那叫(板书:吟)吟诗。读和吟不一样。(一生举手。)你要说什么?
生:我也想吟。
师:你也想吟?好,那你来吟一吟。
生(大声地):渭城朝雨浥清晨
师:停,好朋友,请停一下,很遗憾的告诉你,你仍然是读诗。而且是现代的读诗。请坐。
师(郑重的):同学们,看着我。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一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这一篇篇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若有所思)而如今,在今天,我感动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八十岁的老人,他姓李。而同时我也感到伤心,在座的你,或者是你,都不知道这种方法。同学们,在如今的日本,在如今的韩国,乃至亚洲的一些其他国家,他们好多人都会这种吟诗的方法,而我们,炎黄的子孙,不会。
(指着一生)你有什么想法?你说说。
生(羞愧的):我很自卑,我不会吟诗。
师:不用自卑,今天有我帮着你,好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还有谁愿意加入我们这个队伍?
(全班学生都举手。)
师:我喜欢自信的孩子。只有自信,我们才能成功;只有自信,我们的神州六号才会飞入太空。把手放下。
一、读诗
师:所以今天,我和大家一块要来学习一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谁了解王维?
生1(拿起书):王维是永济县人。
师:好的,知道了他的出生地。还有吗?
生1:他九岁就负有才名。二十一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赛,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
师:你认为完了就可以坐下去。完了是吗?(生点点头。)
(亲切的)好孩子,告诉你,读书要把书读完整,读书要把每个字都读进去。如果你读了一个字,或者只读了一个片断,你记住,那不叫读书。明白了吗?
生1:明白了。
师;请坐。(一生举手,师看着他)你要补充吗?你来说。
生2:王维,701到761,今山西永济县人
师:停,什么叫补充,明白吗?就是说他没有说过的话。来,补充。
生2:王维
师:很好。(面向群体学生)来,一起拿着书。瞧,学会了看注释,我们学起来就方便多了。王维是山西永济县人,他曾经一度
生:奉使出塞。
师:你知道什么叫奉使出塞吗?
生:奉了皇帝的旨意到塞外去。
师:去干吗?
生:去打仗。
师(指着另一生):你说。
生:去完成皇上给的任务。。
师:很好。奉了谁的命令?
生齐答:皇上。
师:这叫作
生:奉使出塞。
师:能不能不去?
生(齐答):不能。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是皇上命令他去做的。
师:为什么不能不去呢?
生1:因为不去做要砍头的。
师:噢,告诉你不单单一个人(做砍头状),而且要
生2(插话):诛九族。
师:你的学识很渊博,肯定平时很爱看书是吗?
生摇摇头。
师(故作奇怪):没有?谦虚!至少你知道诛九族。我相信从今天开始你一定会看更多的书,对吗?
生2(点点头,轻声说):对。
师:很好。
出使,奉命出使。课题当中也有这样一个字,(指着板书)谁找到了?你来。
那个字?
生:是送元二使安西的使。
师:在这儿它解释为
生:在这儿它解释为奉使。(台下学生小声议论)哦,出差。
师:出差去了?(师笑)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另一生举手)你来。
生:应该是出使。
师:对呀。谁会读这个题目?(学生纷纷举手)你来试试。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师:噢,这个人姓元,叫
生1:二使安西。
师:姓元叫
生1:二使。(老师们大笑,学生马上低下头。)
师(微笑着走进学生):你想看什么?
生笑而不答。
师:想看注释了是吗?
生笑着点点头。
师:那就拿起来呀,学习哪能这样犹豫呀!
生1(拿起书本认真读起来):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指着板书):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生插话:元一。
师(笑着说):还有一个哥哥,我们一般称为老大。我们这个班级里面有没有小朋友除了你之外还有一个哥哥或者弟弟妹妹的,有吗?
生纷纷举手。
生1:我有个弟弟。
师:你姓什么?
生1:我姓朱。
师:你叫朱大。上面有哥哥姐姐的有吗?
生2:我有个哥哥。
师:那你姓什么?
生2:姓姚。
师:噢,那你叫
师生齐说:姚二。
师:明白了?这个元二清楚了没有?
生齐说:清楚了。
师:再来读一读。元二去干什么呀?
生:元二去出使安西。
师(指着课题):读一读。
生:元二使安西。
师:谁送元二使安西呀?
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听我来把这个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
生1正确读题。
师(翘着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脑袋还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
生2正确读题。
师:哦,我感受到你的脑袋一摆一摆的,那又是一种韵味儿。还有谁来读?
生3快速朗读题目,把安西读成了山西。
师(稍停,看着学生,会意地一笑):明白了?再来。
生3刚想读,师打断,师:告诉你,深呼吸,静下心,看仔细,才能读准确。明白了吗?(生点点头)看仔细了吗?
生3:看仔细了。
师:预备读。
生3正确朗读。
师:好呀,如果在二的后面略停一会儿就更好了。再来。
生3大声正确朗读课题。
师:真棒,给他点掌声。(掌声响起)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课题。
师: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吗?
学生小声议论西安
师:对,马上去看注释,你来
生:安西是今新疆库车附近。
师:好的。谁去过新疆?
一女生举手,师问:什么时候去的?
生:暑假里。
师:乘着什么去的?
生:飞机。
师:飞机飞了多久?
生:忘记了。
师:是不是因为路途太过遥远而忘记,新疆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你去过。
师指着屏幕:来,谁把这首诗完整的读一读?
生纷纷举手
师:为了读的更好,为了表现的更出色,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看看注释,认认准,读一读,有的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来朗读你会读的更出色。
群生小声朗读
师:好了,谁来读?
学生纷纷举手
师指一生:哟,我发现你真是我的知音,每次总是你第一个举手,知道吗,这样下去你离诗人不远了。指另一生:来,你来读.眼镜博士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师:停,打住,二字后面略停一停行吗?来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师:这样吧,由于他提醒了我们,我们一起来一遍,预备,起
群生一起朗读:送元二使安西
师:别读的那么有力,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送元二使安西
师指一生:读下去
生1: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
轻尘
师:别忙着拍手,会思考的人那才是个智者,就是个聪明的人,听了他的读有发表意见吗?(指一生)瞧瞧,瞧瞧他,你要说什么?
生2:我要说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对,提意见前先表扬他,你会交到更多朋友,明白啦。说下去
生2:他读得很有感情,而且每句话的后面三个字读得都很轻
师: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生2:没了
师:没了,没听出来,
指另一生:来,
生3:我认为他读得很有韵味
师:对
生3:让他改进的是不要读得太紧张
师:喔,你感觉到他紧张了是吗?
生3:对
师对生1:我请你把第二句再读来读一读
生1: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指一生4:你看着我干嘛?我脸上有字吗?再读一遍(指生4说:你看仔细了,)预备,读
生1: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喔,后鼻音读得那么准
生4:应该是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瞧你,一看书就看出来了,看我脸能看出来吗?
生4摇头
师:就是呀,他错在哪里?
生4:把那个舍读成舍
师:为什么要读舍?
生4:因为旅店
师:哦,解释为房子馆,就读舍
生小声读舍
师:对,什么时候读舍?
指生5:你来。
生5:自己的房间。
师:那还是房间,还是读舍呀。
指生6:你来。
生6:舍不得。
师:对呀。你舍不得谁呀?
生6:舍不得朋友。
师:哪个朋友?
生:姚东东。
师:姚东东是谁?
生指出。
师:哦,现在还在一块儿就舍不得啦?
生6:如果我们要到别的地方去,长大了要去上班,我们要分开了
师:哎呀,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呀,是吧,你是未雨先愁啊,还没分手,还没长大就要担心以后了是吗?(看姚东东,指生6)和他交朋友,肯定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最好的朋友。好呀,都会读这个字了吗?
生齐说:会
师做举手状:谁再来读?
指生:好,你来。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能完整的读一遍吗?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做不满意状:总有点怪。
生想了想:送元二使安西
师翘起大母指:聪明。
生欲言又止,师:聪明的孩子总是要定一定的,他在思考,接下来我应该用怎么样的情感读下去是吗?(生点点头)嘿,你看你,眼睛都是发亮的。
生接着读:唐,王维(生有感情的,一字不错的读完整首诗。)
(师伸出手要与学生握手,而学生却缩回手。)
师:干嘛把手躲起来呀?来呀!(学生重新起立,高兴地与老师握手。)为什么要与你交朋友?
生:因为你觉得我读得很好。
师:不仅好,而且你聪明。知道吧,以后你成了文学家,成了大诗人,千万记着我曾经表扬过你。好吗?
生(乐呵呵的):好。
师:请坐。
听了大伙这么一读啊,我也想读。能不能人能够我来读一读啊?
生齐答:能。
师:好,大伙听着。
(师按照平仄规律,有感情的读完整首诗,响起一片掌声。)
师:别忙着拍手,学会思考。
生纷纷举手,师指一学生,生1:就是你在最后一句读错了,关读成了光。
师:我读错了吗?那我就再读一遍。
师又读一遍:对了吗?
生点头。
师:好,谢谢你们的提醒。还有谁要说点别的吗?
生2:你读得很有感情,并且你每读一个句子后面有一点停顿。
师:你感受到了停顿了是吗?
生:嗯。
师:哪儿停了,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每一句读完了后面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再度后面一段。
师:对。你说出了读诗的一个很关键的,那就是要缓缓地读。明白吗?还有谁要
说?
生3:我觉得你读书的时候好像自己仿佛就是王维,很舍不得朋友的那种感觉。
师:我陶醉了,是吗?
生3:是的。
师:你有没有陶醉?(生点点头)也被我陶醉了是吗?(生再次点头)陶醉是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你陶醉了,你就成诗人了。如果你陶醉到一定程度,刷刷刷拿起笔来能写了,你就是真正的诗人了。明白了吗?
生3兴奋地坐下。
师:同学们,这就是读诗的方法,这就是古人读诗的方法。现在明白了吗?为什么我称你们的,刚才那种朗读方法为现代的读法,明白了吗?(生点头)想不想学这种文化的瑰宝?想不想学这种民族的瑰宝?想学吗?
生齐声回答:想!
师:那你就听着。怎么读?两个字两个字一读。渭城连着读,朝雨连着读,浥轻连着读,尘单独读。读的时候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平仄的规律。
(师板书平仄)
师:什么叫做平仄的规律?听清楚。在我们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这四种声调我们把它分成两类,第一种我们称它为是:平声,也就是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我们用一个符号表示:一横(师板书一横)。如果我们遇到平声的时候,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
生:城。
师:还不够长。再来。
生:城。
师:看到过城墙吗?看到过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吗?
生:看到过。
师:那是怎样的绵延起伏啊!城谁来?(指一生)你来
生:城。
师:没有,还不够,(指另一生)你来。
生:城。
师:那是陷下去了。(指另一生)你来
生:城。
师:再拖一点点就入味了。
生:城。
师:再来一点。(师做手势)看着我。
生:城
师伸出手,和生握手,说:我感动,因为我们的瑰宝被你捡回来了。(又请几位学生朗读)告诉大家一个窍门,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韵味自然出来了。(指着另一生)来来来,你来。
(该生摇头晃脑,读得韵味十足。)
(又请了两位学生,都读得很好。第三位学生语速略快了些。)
师:摇得太快,就没味了。慢一点。
(该生缓缓地读了一遍。)
师:对。渭城
生反复练读,感受平仄。
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一竖)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板书短)
师:朝雨。雨字一读马上收。
生练读。
师:对呀,两个字两个字一读,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一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候,这种音我们南称它为是入声,(板书入)入声归入在仄声里面,所以在这里面这个出也读短促的仄声。预备读。
学生练习。
师:表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投影出示标有平仄的诗)听老师把这首诗来读一读好吗?闭上眼睛听。(师配上《阳关三叠》曲有感情地朗读,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别忙着拍手,要学会思考。当你这样静静的闭着眼睛聆听我的朗读的时候,你的眼前看到些什么?
生1: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王维。
师:看到他在干什么?
生1:他在送元二。
师:你呢?
生2:我看到了王维正在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
师:敬了一杯酒?你看得比他多,富有想象力。
生3:我还看到王维在送元二的时候正在下雨。
师(若有所思):正在下雨?这场雨下得好长啊!
生4:我看到了王维送元二,而且跟他敬了一杯酒,那时候是下了一场雨,雨后,王维还吟了一首诗。
师(指着生3):噢哟,你看看,你看到下雨,而他看到雨下完了。(指着生4)再起来,雨后,呼吸!(师生一起做深呼吸状。)怎么样?
生4:这种感觉很好。
师:好极了。(转过身,面对另一生)你呢?
生5:我补充一下,他在摇头晃脑的读诗。
(师一转身,发现一位学生还闭着眼睛在感受。)
师:你还在呼吸呢!
生6:我觉得当时的空气很新鲜。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
生6陶醉地朗读:渭城柳色新。
又请一位学生读,也读得很有韵味。
师: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看到一位女生忙着在书上标上平仄符号)别忙着写,你来读。
(该生读得停顿不明显。)
师:平仄还不够明显。平声尽量延长,(指着投影)看上面的,渭称读。
生(缓缓地):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多美啊!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
(台下学生纷纷举手)
师:想一起读了是吗?预备,读。
(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朗读完两句诗。)
师:多美啊,老师帮着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投影出示渭城图。)渭城这里的柳色
生1:很美。
生2:很美。
师:除了很美,就没有别的词了吗?
生2:很青。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
生3:很新鲜。
生4:很干净。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
生5:很舒服。
师:身舒适是吗?
生6:渭城这里的客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
生7:是知音。
生8:是知音。
师:还能感受到点别的吗?
生8: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师:对呀,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在这样信心相通的朋友之间,分手了。到哪里去了?
生纷纷说:到安西去了。
(投影出示阳关图)
师:同学们请看。(深情地)当时阳关以西,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学生们惊讶万分)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
生3: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师:即使元二一刻不停地返回来也要整整一年哪,孩子。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呀。一年能回来吗?
生3:一年不能回来。要好几年才能回来。甚至是十几年。
师:那么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3:元二,也许你当你回来之后,我已经认不出你了。
师:好朋友怎么会认不出呢?(师恍然醒悟)变老了是吗?
师: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怎么样的读啊?来,我为大家配上音乐,一起来读一读。
(《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师(指着一生):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
生:喝下了。
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呢?你品出来了吗?
生:品出来了。
师:什么滋味?
生:是个悲伤的滋味。
师:这么悲伤地送别你的好朋友,这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咱们就
生:再喝一杯。
师:来吧!
生:来吧!
师:举起酒杯吧!
(师生做举杯饮酒状,师生共读:劝君无故人。)
师:喝干它再坐下去。
生举杯仰头喝干后坐下去,师转身问另一位同学:你感受到什么滋味?
生:我感受到一杯酒里还有难舍难分的滋味。
师:既然这样的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做举杯状:来吧。生举起了酒杯。师生深情共读:劝君更进
师:还有谁品出别的滋味吗?
生:我品出了痛苦滋味。
师:为何?
生:因为离开朋友很伤心。
师:这一杯酒够不够呀?
生:不够。
师举起酒杯:再来一杯。和生干杯。生深情地读:劝君更尽
师:干了它。
师生举杯共饮。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群生举起酒杯,师:预备,起。群生深情得共读:劝君更尽
二、唱诗
师:同学们,当诗人的情感读啊读,读到一定的程度他的情感充分发挥出来的那一刻,读已不能足已表达他这种情感。那我们就是来唱了。
师板书唱
师:这首诗的唱曲很有名,叫《阳关三叠》。
音乐响起。师: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合着音乐深情地唱起。同学们仔细聆听。
师:第二遍,如果你能行,那大家就一块儿跟我一起唱一唱,如果还暂时不行仍然请听,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
师第二遍唱完。问:能行了吗?暂时还不行,千万别着急,第三遍,我们不用音乐试着回忆一下,看着我的手势,这会儿看着我的手势非常重要。
师遍做手势边唱,群生小声跟着唱。
三、吟诗
师:同学们,按照平常仄短的规律我们来读,(师读),合着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师唱),把这两种混在一块儿就叫作(板书:吟)
生:吟。
师:什么叫做吟?半读半唱就是吟。吟是诗歌最好的体现,吟是情感最丰富的体现,吟诗是你自我陶醉的体现,所以我们古人这样说吟诗作画,诗就是吟的。
师吟诗,群生跟吟,(台下响起掌声。)
师:这就是吟诗,莫管它走调,莫管它不会唱,只要把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吟诗(对一生)小女孩懂了吗?回家会吟了吗?今天你可掌握了一门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是一项很大本领,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回家去把它教给你的爸爸妈妈,他们肯定不会的。
生:知道了。
师:好。
对群生:一起再来吟一吟,如何?
群生:好。
师:来。(师举起手,翘起大拇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
师生齐吟。台下掌声响起。
四、舞诗
师:好的,老师们响起了掌声,那就说明他们也在羡慕你们,因为你们掌握了这种方法。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指一生)他的脑袋就舞动起来喽,所以我们今天又要来舞一舞。(板书舞)可是这一时半会儿哪来的动作呀,所以今天戴老师想教大家一种特殊的语言,他们来一些特殊的人,这些人不会说话,这些人听不见你的说话,我们称它们为
生:聋哑人。
师:对,好多人忘记了自己的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你们有没有忘记?
群生:没有。
师:谁的身边有这样的人?你来说。(师走到一生身边,抱紧她)
生:我那边有一个(师把生的头贴在胸前)盲人。
师:盲人,我们说的是聋哑人,盲人看不见,你再给它他手语他也看不见。请坐,但是盲人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他们是盲文。身边有聋哑人吗?
群生:没有。
师:没有。可是看过千手观音吗?
群生大声说:看过。
师:他感动了我,他有没有感动你们?
生纷纷举手。师请一生:你说。
生:千手观音的爸爸长了一个很大的疮,要用自己亲身女儿的手才可以治疗他,大女儿和二女儿全都不捐手,三女儿捐手。
师:所以她长出了更多的手,是吗?
生:对。
师:因为她有一颗爱心去帮助别人,是吗?(生点头)因为她有一颗爱心去关心别人,是吗?
生:是。
师:你还说你不看书呢,你看了比别人更多的书啊。电视,包括电脑。(面向群生)同学们千万别把书只看作(拿起书)这才叫书,现在你应该把书看得更多一些,好多东西都和书一样,它能给我们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好孩子你明白吗?有了知识,我们的神舟六号才能飞入太空,有了知识,我们的神舟六号才会又飞回我们中国大陆了,对吗?(面对群生)千手观音的这些演员,听不见,不会说话,可他们同样是中国人,还有好多孩子和这些演员一样,也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可他们同样是中国人,他们也想学习我们名族的文化,可他们不行。(师很伤悲,声音哽咽)所以今天,让我们学习他们的语言,让我们和他们交朋友。你回去以后,如果哪一天遇到这样的人,请你和他交朋友,好吗?
生:好。
师:来,看着老师,把这个手语做给你们看。(师站到台前)第一遍看仔细,渭
(师伸出三指)这是一个大写的W,三个手指伸得直直的,渭城(双手食指做屈伸动作)渭城这个手势明白吗?你说。
生1:两个手指,这个手指就是一个人走掉了。
师:看来你没有看过城墙,你呢?
生2:城墙是很宽的。
师边走边说:来来来,看着小男孩。(来到黑板前,画城墙的形状)去过长城吗?
群生:去过.
师边画边说:哦,去过。长城中华名族的象征,好多城墙跟长城很相似,看看(指画),再看看我的(再次做双食指屈伸动作),像吗?
生边做边说:像。
师:像啊。做做(教师边打手语边讲解,学生跟做)渭城朝(做抹脸状)早上起来洗把脸,雨(双手十指往下,指一生)雨是往下的,你别这样往上呀。渭城朝雨浥,中间两个手指加上大拇指雨水湿润了灰尘就落下去了,这样空气才会更新鲜。可客舍青青柳色新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师:让我们边吟边舞吧,如果你能跟着我一块儿舞出来,孩子,你的魄力使惊人的,神舟六号就需要你这样的孩子。来吧,出来吧,来谁愿意跟我一块儿舞?来呀(指一生),给他掌声,(生拍手)还有谁愿意来?机会只有一次,看你是否能够把握(生高兴地上来)来,预备,起(师生一起边吟边舞)真好,请回吧。
五、拓展
同学们,我们学了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没有送过你的朋友啊?你有没有送过你的亲人哪?有吗?(一生举手)你来。你送过谁呀?
生:我送过我的叔叔。
师:都送他到哪里去?
生:送到苏州。
师:噢,苏州,那么他走了以后你有没有和他联系过呀?
生:有的。
师:有的。当你和他通电话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
生:我,很想他。
师:听到他的声音了,你还怎么样?
生:很高兴。
师:你有没有通过电话感受到你的叔叔怎么样啊?
生:嗯。
师:他高兴吗?他也高兴是吗?千万别忘了你远方的亲人,千万别忘了你远方的朋友,他们想念着你,你也同样想念着
生:想念着他。
师:对。当有朋友来的时候,当有来自故乡的朋友的时候,那是一副怎样的情景啊。同学们请看王维就曾写过这样一份情。(屏幕显示《杂诗》,音乐响起)《杂诗》注意,请大家按照平仄规律来读,君自故乡来(响起了唱曲)请大家认真听(师示范唱学生跟唱。来到一生前)你来自我的故乡,应该知道我故乡发生的事情吧?在你来的那一天,在我那雕刻着美丽花纹的窗前的那一棵梅花开了没有啊?
生:没有。
师:还没有啊?
生:开了。
师:谢谢你,请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感谢你为我带来了故乡的消息,有朋友来那多好呀。可是,元二呢,他这一去3000多公里啊,有没有这个可能朋友到那里去啊?
生:没有。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和这首《杂诗》完全不一样,可分明有一个是相同的,谁能感受出来?
生1:都是王维写的。
师:这个很简单,谢谢你的提醒。还有吗?你来。
生2:都是些朋友的。
师:好。你的体会比他深了点。你呢?
生:都是写的王维思念元二。
师:思念这个词是诗人才会用的呀。思念,深深地
生:思念。
师:发自内心的
生:思念。
师:这就是一个情啊。(板书情)因为有了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我们才会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舞啊舞,因为有了情,他们才被为称为是名族的瑰宝啊。我们读着这一些带着情感的文字,我们的内心会被他吸引。通过今天的课堂,我分明感受到了你们对我的情,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受到我对你们的情呢?(指一生)你来说说,我和你之间有什么情?大胆的说。
生:师生之情。
师:哟。浓不浓?
生:浓。
师伸出手:那就握个手。瞧,握手非要手和手握在一块儿,那才叫握手。孩子啊,有的时候心和心贴在一块儿那才叫作
生:真正的情。
师:真正的情,真正的朋友,对吗?
生:对。
师:握手。
师生握手。师:握到我的心了吗?
生:握到了。
师:我的心怎么样?说说。
生2:很热。
师:很热。热血沸腾。同学们第一次来无锡,就被你们感动了好几回。刚才的课上还只是一回,如今是好几回。眼看着就要分手了,我想送大家一样礼物,如果你对我有情,我对你有情,就让我们用这种情感朗读这一段文字。那就是一千多年以后离现在不远的李叔同先生写的《送别》。谁来读读呢?(面向一位学生)该是我最好的朋友来朗读前三句。
(一生起立朗读前三句,师生共读其余部分。)
师:分手是多么的伤感,可是因为有了你们我不再伤感。有两句诗这样写道:莫愁前路
生: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生:姚东东。
师:姚东东,未来的诗人,莫愁前路
生: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谢谢。你们感受到了吗?台下这一千多位老师的心你们感受到了吗?他们和我是朋友,他们和你们也是朋友。把这两句诗也同样送给他们吧。看,那个冲着你笑得最甜最美的就是你最好的朋友,指着他,把这两句诗送给他。
师生共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下课。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送元二使安西》教材理解”,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
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
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
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
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知识点复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知识点复习
【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
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
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县)。21岁中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42),任右拾遗等职。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时曾授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此称王右丞。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田园山水诗的创作上。他融合并发展了陶潜、大小谢田园山水诗的特点,清新自然,词秀调雅,独树一帜。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的诗佳句颇多,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苏轼曾赞美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由形象识记转为意义识记,能借助教科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展开较丰富的想象来理解诗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过去的经验,自主合作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新设计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题
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题
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
《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复习资料》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37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