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四单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第1课 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四单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第1课 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四单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第1课 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

12世纪开始佛罗伦萨逐渐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佛罗伦萨出现了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美第奇家族推动了佛罗伦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佛罗伦萨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等因素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运用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的原理,分析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佛罗伦萨的原因。

史料研习

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发祥地是佛罗伦萨政治、经济、文化政策诸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建造背景、设计者、建造过程、建筑特色和历史意义。

理解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建筑诞生的标志。

通过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与万神殿和科隆大教堂的对比,认识到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新时代的报春花。

分析比较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新时代的报春花。

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

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的建造过程和收藏情况。

理解美第奇家族对艺术品的珍爱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体现。

通过《椅中圣母》和中世纪圣母像的比较,探究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

分析比较

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是欧洲著名的艺术宝库。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难点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的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佛罗伦萨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能够反映佛罗伦萨历史特色的建筑。

本课的基本线索是:12世纪以来,佛罗伦萨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共和国,并于14世纪出现了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在主掌佛罗伦萨政权的美第奇家族的襄助下,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佛罗伦萨蓬勃开展起来,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摇篮。佛罗伦萨城里有许多著名的建筑,这些建筑或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或收藏了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如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见证,从而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佛罗伦萨的历史地位:欧洲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城市之一、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哺育了文艺复兴的灿烂群星,留下了丰厚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注意的是:列入世界遗产的不是单个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而是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佛罗伦萨历史中心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既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繁荣的商业重镇的历史见证,又是充满永恒之美的举世闻名的名胜区。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是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

第一目 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

本目概括介绍了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政治上,从12世纪开始,意大利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共和国,这既促进了佛罗伦萨经济的发展,也为文艺复兴的兴起奠定了政治前提。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佛罗伦萨的历史:佛罗伦萨原为罗马帝国殖民地,962年起隶属神圣罗马帝国。1115年成为独立的城市公社。1187年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1434年,美第奇家族夺取政权,建立僭主政治。1494年法国侵入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被逐。1569年,美第奇家族依靠西班牙支持,建托斯卡纳大公国,以佛罗伦萨为首府,共和国历史结束。1861年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1187年佛罗伦萨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最为关键,因为这是佛罗伦萨逐渐由一个封建城市公社向文艺复兴模式的城市国家转变的开端。这个转变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政治上佛罗伦萨逐渐实行民主政治,一是经济上佛罗伦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城市公社体制下,佛罗伦萨政权是由城市贵族垄断的。1293年佛罗伦萨制定的、名为《正义法规》的带有宪法性质的法令,代表着佛罗伦萨政治发展的新阶段: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成为文艺复兴模式的城市国家。《正义法规》的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行会控制政权。佛罗伦萨有七大行会,分别是羊毛商、丝绸商、毛皮商、银钱商、呢绒商、律师、医生等行业。它们俗称“肥人”行会。这些“肥人”,就是早期的资产阶级。一是严治城市贵族,禁止城市贵族进入行会,从而也就堵绝了城市贵族进入政权之路。建议教师摘录《正义法规》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佛罗伦萨政权的性质,具体操作见教学案例。资产阶级政权在佛罗伦萨的建立,极大地刺激了佛罗伦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二、经济上,从14世纪开始,佛罗伦萨出现了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这构成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恩格斯曾经指出:“欧洲式文艺复兴的时代是以封建制度普遍解体和城市兴起为基础的。”意大利处在地中海贸易区的中心,其北方城市很早就凭借地理优势,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频繁的国际贸易,为城市带来了巨额财富,促进了手工业、银行业和经营技术的发展,使意大利成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地区。被誉为“黄金城市”的佛罗伦萨在当时是欧洲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其纺织业和银行业居全欧之冠。14世纪30年代,佛罗伦萨有300多家呢绒纺织工场,雇佣工人近三万,年产优质呢绒近十万匹。而且,佛罗伦萨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其银行家有代教皇在欧洲各地收取税款的权利,从中牟取到大笔钱财。需要注意的是,毛纺织业的发展和金融业的发展是互为促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资本原始积累,而佛罗伦萨金融业的发展就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善于经营的佛罗伦萨人,搞了一套佛罗伦萨式的“三角贸易”:在英国、法国、尼德兰和西班牙等地收取税款后买羊毛、粗呢运到佛罗伦萨加工,制成高级毛呢后销往欧洲各地和东方。在这个过程中,佛罗伦萨人借教皇的鸡生下了蛋,还赚取了代收税款和代汇业务费,真是一箭双雕。

第三、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文艺和建筑活动的大力扶植和资助,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兴起之后,城市居民的生活在日益世俗化,他们希望能够尽情享受物质生活;与此相适应,他们的艺术欣赏旨趣也在日益世俗化,这就为文艺复兴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文化的资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使佛罗伦萨一举成为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建议教师增加一些美第奇家族扶植文化活动的具体事例,如美第奇家族的大家长科斯莫将八千本书捐给圣·马可图书馆(该馆后来成为欧洲第一家公共图书馆),洛伦佐投下大笔经费赞助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这些都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总而言之,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和中心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等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之于意大利,正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之于希腊。

第二目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从建造背景、建造过程和建筑成就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圣母玛利亚教堂的情况。

第一、建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时代背景和目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和其他许多同时期的建筑一样,是为了提高共和国的声誉和公民的自豪感。13世纪末,行会从城市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决定把原来的主教堂拆除,新建一个可以反映佛罗伦萨现时大发展气魄的天下最壮观的教堂,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决议中指出:新教堂必须“具有人们能想象到的绝顶宏伟豪华之貌,其美丽壮观亦须穷尽人所能有的智力与创造”。这种豪言壮语倒也不仅是佛罗伦萨所特有,当时在托斯卡纳地区作为佛罗伦萨主要对手的西埃纳在修建大教堂的决议中就同样要求它的宏大富丽必居天下第一,据说当时西埃纳人甚至扬言:我们的教堂要造得那样宏伟,以至后代会把我们看作疯子!

第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建造的过程。大教堂从13世纪末决定建造;1418年对大圆顶进行招标;1471年最终完工。前后历时近200年。圣母亚玛利亚大教堂和洗礼堂、钟楼共同组成了佛罗伦萨大教堂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凝聚了坎比奥(大教堂除圆顶外的部分)、布鲁内列斯奇(大教堂的圆顶)、乔托(钟楼)、基培尔蒂(洗礼堂大门青铜装饰)等人的智慧,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

第三、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建筑成就。教材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大,可以同时容纳3万人同时从事宗教礼拜活动(当时佛罗伦萨城最多也就9万多人);二是高,高达107米,是佛罗伦萨城最高的建筑,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同四周山峰一样高,老天爷看了也会嫉妒”;三是创新,如不用支柱,椭圆形,建筑材料较轻,空心的内外两层,采光充分,等等。

佛罗伦萨大教堂被公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个作品,是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为什么说佛罗伦萨大教堂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呢?这是本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潮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与封建神学相对立。封建神学提倡来世主义、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人文主义是当时出现的一种绝然不同于封建神学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可以简单概括为从信仰走向理性,从神性走向人性。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要求将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享受现世生活中的幸福;它强调个性,肯定自我,倡导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尊重知识与人才,进而否定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将人文主义的这些精神渗透其中,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修建体现了人类的自信心和世俗政权(而非教会)对文化的领导权,圣母玛丽亚大教堂的建筑成就则体现了创新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补充其他材料,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和中世纪流行的哥特式教堂(如教材上的科隆大教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大穹顶和古罗马时期的万神殿大穹顶的比较,直观地反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体现出来的开阔明朗的世俗情怀和创新基础上的古典倾向。最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为什么说佛罗伦萨大教堂是新时代的报春花?这是对本课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也是本课的精髓所在。具体操作见教学案例。

第三目 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

本目主要介绍了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的建造过程和收藏情况。

乌菲齐宫是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一世任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建筑家、美术史论家(著有《艺苑名人传》,书中第一次提出“文艺复兴”这个词)设计并监工建造的。最初的目的是作为共和国的行政中心。后来经过美第奇家族中热爱艺术、科学的弗兰西斯科一世的改造,乌菲齐宫成为美第奇家族收藏艺术珍品的场所。再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乌菲齐宫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艺术宝库。

帕拉蒂纳美术馆是皮提宫的组成部分。皮提宫最初是卢卡·皮提的府邸,布鲁内列斯奇修建。后来,科西莫一世购买了皮提宫并予以改、扩建,将其作为府邸,也收藏艺术品。

两个美术馆虽然由著名的建筑家布鲁内列斯奇、瓦萨里建造,而且也不能说其建筑毫无特色,但是,这两个美术馆的主要价值却体现在其收藏品上。因此,本目不能向上目那样重点分析建筑成就体现出的人文主义,而应该着意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补充美第奇家族苦心经营艺术品收藏的情况,以此体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艺术品的珍爱(这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一是将美术馆中的藏品与中世纪的艺术品进行比较,以此体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的人文色彩。具体操作见教学案例。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导入部分

以佛罗伦萨的地位作导入,如“鲜花之城”、“罗马的女儿”、“当代的雅典(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人的自称)”、“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中心”、“文化之都”,均可以作为切入点导入本课。

第一目

提供《正义法规》的相关内容材料,组织学生讨论《正义法规》颁布后佛罗伦萨政权的性质,点出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对佛罗伦萨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佛罗伦萨毛纺织业和银行业的互相促进作用,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佛罗伦萨文化艺术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

讲述美第奇家族襄助佛罗伦萨的生动事例,体会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需要一种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开明的文化政策。

作一小结,认识到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和中心不是偶然,而是佛罗伦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体会文明中心对文明拓展所起的历史作用。

第二目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围绕人文主义这一核心,从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建造背景、过程和特色中选择材料。重点是要分析圣母玛丽亚的建筑特色,从大教堂与科隆大教堂、罗马万神殿的对比中得出结论: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体现出开阔明朗的世俗情怀和创新基础上的古典倾向,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提供或者发动学生搜集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立面图、平面图、古代罗马的建筑图片、中世纪建筑图片和相关数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展开讨论进行分析,切忌变成简单的建筑欣赏课,而应是历史建筑课,将历史感和建筑味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目

对于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通过修建过程和美第奇家族收藏艺术珍品情况的讲述,感受只有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的时代才可能天才辈出、群星灿烂。

比较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中圣母、圣子像的差异,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中的人文主义倾向。

小结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许多建筑或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或收藏了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的艺术珍品,它们既是建筑史上的杰作,又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见证,从而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佛罗伦萨政权的性质

教师出示材料:

它(指《正义法规》)还规定任何一个贵族杀死一个市民,都将被处死刑,并没收其财产,摧毁其房屋,假如罪犯本人未受到惩罚,他的近亲就将受到惩罚。贵族不能参加行会,因而不能担任长老,也不能参加市民武装的高级会议。任何一个家族,其成员在最近20年有是贵族骑士者,将根据公众意见宣告其为“权贵”。在这次革命中还组织和承认了9个小行会,准其配备武器,参加城市治安工作。……共和国的最高政权机关是“长老会议”,由行会领袖抽签选举的6名长老(后增至9名)组成。长老会议和正义旗手(其职责主要是惩罚权贵)除总理国内政务和指导外交外,还有权拟定法律。候选人必须是30岁以上的佛罗伦萨公民,必须是行会成员,不是封建贵族,没有拖欠过税款,而且从未破产。

──《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

王挺之等著,第101页

教师提问:《正义法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严格限制贵族;行会控制政权。

教师出示材料:

佛罗伦萨的大行会并不是一般的中世纪手工业行会,它源自商人公会,本是大商人大业主的组织,后来因从事银行、毛织等的商家专业化倾向益趋明显,遂按各自的行当而组成行会,但又要强调它们和普通行会不同,遂加一个“大”字……佛罗伦萨历史上始终保持其大行会称雄之制,它们是银行、毛织、舶来毛呢加工、丝织、毛皮、医药、律师七大行业。……直到1282年,当局才允许屠宰、制鞋、铁匠、瓦工、做衣等五业组织各自的行会。……这五个行会因有别于大行会,又较其他尚无权自组行会的贱业为高,故有“中等行会”之称。而其他小工小贩的贱业则要拖到1293年《正义法规》制定时,为争取广大群众,才获准让酒贩、油商等业组成九个小行会,于是大、中、小总共21个行会构成了佛罗伦萨工商业的有组织的整体,但实际上未包括进来的行业仍有不少,更有甚者,所有为雇主干活的职工都被排除在行会之外,自己更不能另组新行会。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

朱龙华著第82-83页

1343年……决定首长会议按城内4区每区选2人之制共为8人,加上正义旗手使首长(也就是“长老”)达9人之数,而9个席位在大小行会间分摊,大行会(共有7个大行会)占2席,中行会(共有5个中行会)占3席,小行会(共有9个小行会)亦占3席,正义旗手则由大中小行会轮流担任。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

朱龙华著第107页

教师提问:佛罗伦萨行会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资产阶级的组织。从加入行会的成员所从事的行业可以看得出来。而且,根据“所有为雇主干活的职工都被排除在行会之外”这句话可以推断出,参加行会的都是“雇主”,即资产阶级。

教师提问:综上所述,我们判断一下,佛罗伦萨政权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资产阶级政权。因为佛罗伦萨政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它镇压封建贵族的反抗,并在资产阶级内部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资产阶级政权在佛罗伦萨的建立,极大地刺激了佛罗伦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就为文艺复兴运动在佛罗伦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案例二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人文色彩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潮是什么?这种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要求将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享受现世生活中的幸福;它强调个性,肯定自我,倡导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教师: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被后人称作是“新时代的报春花”,也就是说,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现在,我们看两组图片。

教师出示第一组图片:德国科隆大教堂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见本课教材第38页)。

教师:德国科隆大教堂属于中世纪非常流行的哥特式建筑,其双塔高达157米。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高107米。大家从外形上看,二者有何区别?

学生:科隆大教堂是尖顶,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圆顶。

教师:结合中世纪的情况,想想哥特式建筑为什么要设计成高耸入云的尖顶?

学生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回答: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中世纪是神主宰一切而人的个性被泯灭的时代。哥特式建筑高耸入云,就是为了营造神秘氛围,使人匍匐在神的脚下。

教师: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既然教堂是神的栖息场所,自然与世间凡人的住所有所区别,所以就要建造得高耸入云、神秘莫测、弃绝尘寰。著名的德国诗人海涅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曾经对科隆教堂的双塔作过这样的描述:“看啊,那个庞大的家伙,在那儿显现在月光里!那是科隆的大教堂,阴森森地高高耸起。”除此之外,哥特式建筑还大量使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总之,哥特式建筑就是要制造一种神秘莫测、人神相殊的效果。

教师:和科隆大教堂的高矗神秘不一样,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设计了一个内径达43米的圆顶,展现给世人的是一种开阔明朗的风格,而且,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与周围的世俗建筑十分协调。这是什么精神的体现呢?

学生:人文主义精神。

教师:对。从这个事例我们应该能得到一种认识:对于历史上的重要建筑,不仅要欣赏其建筑风格,更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们体现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它们进行准确的历史定位。

教师出示第二组图片:罗马万神殿(见人教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插图)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见本课教材)。

教师:大家比较一下两个建筑的穹顶有何异同?

学生:同:都是圆顶。异:万神殿的穹顶是圆形,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穹顶是椭圆形;万神殿的穹顶在外观上半露半掩,后者的穹顶则通过鼓座全部展现出来。

教师:与古代罗马的万神殿和中世纪的科隆大教堂相比,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更接近哪一种建筑的风格?

学生:万神殿。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家们逐渐抛弃中世纪的传统,开始向古希腊、古罗马寻求灵感。

教师:的确如此,当时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古代文化的“再生”。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大穹顶和万神殿的穹顶的造型毕竟还有所不同,它在继承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诞生的标志,是新时代的报春花。

案例三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艺术作品对比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椅中圣母》(帕拉蒂纳美术馆收藏,网上通过搜索找到)和《中世纪圣母像》(见北京出版社《历史》第5册第55页)。

教师: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和中世纪的圣母像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并回答:中世纪圣母像中,圣母和圣婴坐姿僵硬,神态严肃,形象呆板。圣婴的眼睛位于面部的三分之二处,不符合婴儿的特征,其脸庞是圣母脸庞的小型化。总的来说,圣婴给人以“小老头”的感觉。

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像中,圣母非常秀美,圣婴表情可爱。

教师:艺术家们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呢?

学生:前者是为了突出圣母和圣婴是“神”,与“人”不同。后者则强调圣母和圣婴与人无异。

教师:这两个作品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和中世纪艺术作品的不同。在中世纪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呆板僵化,静穆神秘,表现出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而文艺复兴时期则将神人性化,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收藏了大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从而成为文艺复兴的独特见证。

相关推荐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四单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应用

西斯廷小教堂的壁画

1.拉斐尔和西斯廷小教堂挂毯艺术、绘画杰作《雅典学院》

2.米开朗琪罗的杰作──《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

1.西斯廷小教堂壁画是罗马暨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绘画艺术的宝库,也是世界文化的珍贵遗产。

2.《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所体现的卓越绘画成就和深刻思想内涵,既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丰碑,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1.认识西斯廷小教堂壁画、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建筑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并进而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2.赏析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人的艺术成就,进而认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功绩。

知识学习、问题探究

1.西斯廷小教堂壁画和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建筑等艺术成就,既是罗马暨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人文主义艺术辉煌的历史见证,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珍贵遗产。

2.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艺术大师的成就表明,顺应时代发展、锐意进取和勇于创新,是走向成功的真谛。

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

1.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特色

2.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建筑的特色

3.米开朗琪罗和贝尔尼尼的建筑、工艺成就

1.圣彼得大教堂是罗马暨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化的珍贵遗产。

2.米开朗琪罗和贝尔尼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艺术家。

知识学习、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西斯廷小教堂的《创世纪》壁画;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成就和艺术特色。

难点

《最后的审判》的人文主义体现。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教材从两个方面叙述了罗马暨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的艺术和建筑成就:西斯廷小教堂的壁画成就;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成就。

教材引言

引言开宗明义,主要点明了两个问题:其一,16世纪初,罗马取代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的中心;其二,罗马暨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的艺术和建筑成就,尤以西斯廷小教堂壁画和圣彼得大教堂建筑最为著名。

对于第一个问题,教材仅仅给出“16世纪初,罗马取代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这一结论,而未说明其背景原因。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引言时,联系前课(“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所学,并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加以说明。其要点有:

①15世纪末佛罗伦萨共和国进入了危机时期,统治者美第奇家族遭市民反对被驱逐。尽管后来美第奇家族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保护”下重返佛罗伦萨,但昔日光辉已去。

②而同一时期,罗马却先后出现了几位“强有力的具有雄心壮志”的教皇。他们在加强政治统治的同时,提倡学术和艺术,大兴土木,修建各种宏大建筑。特别是教皇朱理二世(1503—1513年在位),经过多次对周边地区的征战,扩大了教皇国的疆土。为了树立罗马教廷的威信,他决定以气势恢宏的各种美术品(建筑、绘画、雕刻及其他各种工艺品)来美化和装饰整个罗马城。为此,他从意大利各地重金招聘各种艺术人才,这其中就包括著名建筑师布拉曼特、艺术巨匠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人文主义艺术家。由此,罗马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全面繁荣。16世纪初,罗马成为欧洲最壮丽的都市,并取代佛罗伦萨而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的中心。

第一目 “西斯廷小教堂及其壁画”

本目正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叙述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西斯廷小教堂的特点和(祭坛)两侧的壁画;其二,拉斐尔和西斯廷小教堂挂毯。第二、三自然段着重叙述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创世纪》内容及其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这样,教材通过点面结合和详略有致的叙述,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西斯廷小教堂及其壁画艺术成就。

(1)西斯廷小教堂的特点和(祭坛)两侧的壁画

教材首先说明:“西斯廷小教堂是罗马教皇的私人礼拜堂,建于1475—1481年,屋顶是平坦的圆顶。”接着教材切入主题:“它是文艺复兴兴盛期绘画艺术的宝库”和展开对教堂内部墙体壁画的叙述:“内部各面墙壁上和天花板上都用壁画装饰,两侧墙壁上共有12幅壁画,左边6幅描绘摩西的生平事迹,右边6幅描绘耶稣基督的生平。这些壁画场面宏伟,情节复杂,刻画了不同年龄、性别、身份和处境的众多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

本目第一自然段这一部分的叙述,由于是概述和切题,比较简明扼要。因此,建议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注意两点:

其一,适当补充有关西斯廷小教堂的地理位置及近况的资料:西斯廷小教堂位于梵蒂冈城国内,是圣彼得大教堂群中主教堂大殿内的一间厢房式小礼拜堂,它长、宽、高分别为40.5米、13.3米、20.7米。取名“西斯廷”,是因为该教堂是在教皇希克斯图斯四世时期(1471—1484年在位)修建的,故以教皇之名命名。西斯廷小教堂今为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虽然仅是一个小型礼拜堂,但它却是梵蒂冈城国和天主教世界的权威中枢,来自世界各地的红衣主教就是集会在西斯廷小教堂遴选教皇和召开全球天主教主教会议的。

其二,对于西斯廷小教堂内部墙体壁画的说明,教材对其方位的表述“两侧墙壁上共有12幅壁画,左边6幅描绘摩西的生平事迹,右边6幅描绘耶稣基督的生平”,似过于含糊,学生不易明白。对此,教师应直接点明:“两侧墙壁即指西斯廷小教堂内祭坛两侧的墙壁(见图1,祭坛位于此图的右边角),因祭坛座西朝东,故其两侧墙壁分别为南墙和北墙。南、北两墙各绘有6幅壁画,分别构成《圣经·旧约》中的摩西事迹组画和《圣经·新约》中的耶稣事迹组画。这些壁画出自不同艺术大师之手,集中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的绘画艺术成就。”

(2)拉斐尔和西斯廷小教堂挂毯

对于拉斐尔和西斯廷小教堂挂毯,教材是这样表述的:“拉斐尔曾受罗马教皇的委托,在两块挂毯上设计彼得和圣保罗的形象,送到布鲁塞尔编织,悬挂在这些壁画的下面。”

由于教材表述比较简约,建议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注意:

其一,适当补充有关内容:朱理二世逝世后,接任的教皇利奥十世(1513—1521年在位)继续倾注巨大财力美化和装饰罗马城。他登基不久,即决定用挂毯装饰西斯廷小教堂的墙壁来纪念自己就任教皇。利奥十世委托拉斐尔根据《使徒行转》中的圣彼得和圣保罗等使徒的事迹,设计10幅挂毯图案草图,作为织工编织的底图。结果,拉斐尔在1515年至1516年间,足足工作了18个月才完成该任务,其中,每幅草图尺寸为3.3×5.28米。这10幅草图送到当时欧洲毛纺织技术最好的布鲁塞尔,由拉斐尔的弟子主理编织。1520年前后,挂毯全部织就。10幅挂毯挂在西斯廷小教堂祭坛两侧壁画的下面,平列起来,面积竟达175平方米,几乎相当于墙上其他艺术大师全部作品所占面积的一半。据当时人记载,当挂毯展出后,“整个教堂的人见了这些挂毯都目瞪口呆,一致认为系旷世佳作。”拉斐尔的这一杰作,为西斯廷小教堂增添了新的艺术光彩。他绘制的挂毯彩色画稿更成为西方最广为人知和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如今,在梵蒂冈博物馆,设有专门的“挂毯厅”,悬挂陈列这些挂毯,供游人观赏。

需要指出的是,教材称拉斐尔“在两块挂毯上设计圣彼得和圣保罗的形象”,当有所本。但联系后续之语“送到布鲁塞尔编织,悬挂在这些壁画的下面”,若作全句通读,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西斯廷小教堂祭坛两侧壁画下悬挂的就这两幅挂毯。

而据多数研究者认为10幅挂毯的绘画设计,虽有拉斐尔的弟子参与,但主要的绘画设计还是出于拉斐尔手笔。

其二,从教材的编排看,讲述西斯廷小教堂的壁画成就是本课教学的主旨。因此,在讲述拉斐尔对西斯廷小教堂的艺术贡献时,宜简明扼要,“点到”为止。然而“物事”的体现是通过“人事”而为的,尤其是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的“美术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正因为此,教材通过设置相应的栏目的介绍和《雅典学院》的呈现,对拉斐尔其人、特别是他创作《雅典学院》的背景、作品内容及特点、作品成就及其蕴含的时代精神,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由此,教师在讲述拉斐尔和西斯廷小教堂挂毯时,可先引导学生阅读的内容和赏析《雅典学院》,以期使学生对拉斐尔的主要艺术成就及作品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有所感悟。

对于拉斐尔创作《雅典学院》,略为补充的是,1508年,年仅25岁的拉斐尔应教皇朱理二世之邀,为教皇的“签署厅”绘制壁画。其时,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正在为西斯廷小教堂绘制《创世纪》天花板壁画,著名建筑师布拉曼特也在设计新的圣彼得大教堂。一时间,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精英荟萃罗马。

1508—1511年,拉斐尔完成了教皇签署厅的壁画创作。其中,尤以《雅典学院》最为杰出,被誉为西方美术史上壁画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画面以古希腊多利亚柱式的宏伟大厅为背景,大厅两侧的壁龛里分别安置着阿波罗(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同时也是音乐之神)和雅典娜(希腊神话中的智慧、艺术女神)的石像。在巨大的回廊拱门下,古希腊(还有古罗马)不同时期的众多杰出智者,相逢集会。画面中心的两位人物,左为哲学家柏拉图,右为其弟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白发飘逸,深沉的眼睛炯炯有神,他以一只手指向天空,仿佛在向人们昭示着他的“理想国”;而亚里士多德静静地走在老师身旁,英俊睿智,他的一只手手掌向下,好像是要将老师远大的理想带到人间可行之处。柏拉图右侧的人群中,身穿白色长袍者是驰骋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身披绿袍、似乎正在与人辩论的是柏拉图的老师、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亚里士多德的前面,意态从容、随便靠卧在大理石台阶上的是哲学家第欧根尼。而画面左下角挥笔疾书的学者,是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提出“数即万物”的学说。画面中央偏左的前景中坐着一位孤独的神秘人物,那是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专家考证,赫拉克利特的形象来自于米开朗琪罗。画面右下方的人群中,手持代表地球的圆球者是古罗马地理学家托勒密;而弯腰在平板上用圆规专心画图的人,则是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他的著作,在明朝晚期传入中国。而欧几里得的形象,是以著名建筑师布拉曼特为模特儿的。在画面中,拉斐尔把自己也忝列其上,即托勒密背后最边上的那位留有胡髭的年轻人。

对《雅典学院》众多先哲群集聚会的构思安排,美国当代著名史学家威尔·杜兰评论说:“总之,这种智慧之精品,是从没有人画过的,也许根本就是空前的构想。……这幅图画,……为文艺复兴的理想──异教古迹与基督教信仰,和谐共存于一室。”

的确如此,在《雅典学院》里,拉斐尔以精巧、大胆的构思和庄重、典雅的画面,把古代希腊罗马不同历史时期的杰出哲学家、科学家“请来”,和拉斐尔及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精英们一起“集会”,相互“研讨”各种各样的学术问题,从而充分体现了其人文主义思想,并鲜明昭示了文艺复兴时代传承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和倡导理性、崇尚人性的新气象、新活力。

(3)米开朗琪罗和西斯廷小教堂天花板壁画──《创世纪》

西斯廷小教堂的壁画出自众多艺术大师之手,而尤以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

对此,教材首先点明:“西斯廷小教堂最著名的壁画,是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天花板壁画《创世纪》和祭坛后面墙壁上的《最后的审判》。”接着,教材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创世纪》的构图和主要内容:“《创世纪》由九幅取材于《圣经》故事的巨画,塑造了343个人物形象。这些壁画分成三组,分别表示宇宙、人类和邪恶的起源。第一组是《光明与黑暗的分离》《上帝创造日月与动植物》《上帝创造鱼和其他海洋动物》;第二组是《上帝创造亚当》《上帝创造夏娃》《堕落和被逐出伊甸园》;第三组是《诺亚献祭》《大洪水》和《诺亚醉酒》。”再续,教材进一步说明:“在九幅壁画之间的三角拱顶中,米开朗琪罗分别画了12位先知,尽管他们性别、年龄和个性各不相同,但形象也极其雄伟,对主体画面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最后,教材说明《创世纪》创作的主旨和深刻内涵:“米开朗琪罗创作了一系列理想中的英雄,他们强健的体魄和突起的筋肉都向世人表明,这是一个人类能够创造世界的时代。这幅壁画无愧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一座丰碑。”

教材的上述表述,不仅指明了《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是西斯廷小教堂壁画艺术成就的核心精华,而且直接点明了“《创世纪》壁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建议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注意:

其一,最好找《圣经》看看,以期熟悉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的主要内容。按《创世纪》是《圣经·旧约》的首卷,记述的是上帝耶和华如何创造世界和人类的始祖,以及传说中的以色列民族起源及其著名先祖的故事。全卷共计50章,内容大致分为:第1~4章叙述的是上帝创造天地、创造人、建立伊甸园、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第5~9章描写亚当的后代、特别是诺亚夫妻的事迹;第10~50章叙述了诺亚的后代以及传说中的以色列民族先祖的事迹。米开朗琪罗创作《创世纪》壁画,即主要取材于《圣经·旧约》中的《创世纪》卷的前9章。

《最后的审判》壁画内容,主要取材于《圣经·新约》中《马太福音》和《启示录》。《马太福音》记述了“耶稣生平和受难”;《启示录》记述了大量的宗教寓言,还有包括有“关于世界末日动乱的预言”。

其二,对于“《创世纪》壁画”的教学,有条件的话,可结合《世界美术史·文艺复兴美术卷》(朱伯雄主编、山东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世界文明史·文艺复兴卷》([美]威尔·杜兰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等有关著作,赏析《创世纪》各部分画面,以期较深刻体会《创世纪》所寄寓的作者理想和蕴含的蓬勃时代精神。

下面,对米开朗琪罗创作《创世纪》略作补充评述:

应教皇朱理二世之“请”,1508~1512年,逾四年时光,米开朗琪罗完成了《创世纪》壁画。斯时,年仅37岁。《创世纪》覆盖了西斯廷小教堂的整个内圆顶,画面面积约达500平方米,是世界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据记载,米开朗琪罗为了创作这幅巨作,呕尽心血,他谢绝助手协作,一切亲自动手,工作极为艰辛。由于长期仰面作画,他的脖颈畸变僵直,以至于后来看书信只能放置头顶仰视。但艰辛的劳作获得了巨大成功:《创世纪》场面恢宏,气象万千,但始终以人物表现为主。画中的芸芸众生,体态健壮,气魄雄伟,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而且,大部分人物画像比常人还大,有的甚至两倍逾常人。在《创世纪》各部分画面中,《上帝创造亚当》中的人物形象尤为出色,被誉为文艺复兴兴盛期美术最完美的创造。在米开朗琪罗的笔下,上帝被描绘成既威严而又慈祥的老人,他须发飘逸,目光慈祥,其前伸的右臂和强健的躯体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而亚当(意为“出自泥土”或“被造者”)却孤独地斜躺在荒芜的土地上,显得既无生气又无力量,他集中了全身力气,才勉强把左臂抬放在左腿膝盖上。他静静地注视着上帝老人,渴望上帝老人赐予他生命和力量。

画面中,以人、特别是人的伟岸体魄为代表的天与地,既相隔又相通,既悲壮又炽烈。虽然是“上帝创造亚当”,但世间的人情、人性却得到了全面的宣示。通过浓情的笔触和壮烈的绘景,米开朗琪罗的寄寓理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它热烈和庄严地向世人宣告:人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是创造世界的英雄。由此,《上帝创造亚当》和全部的《创世纪》,不仅显示了米开朗琪罗的卓越画艺和深刻思想,以至于成为他一生的最高绘画杰作,而且,也是意大利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最出色的杰作之一。从思想史看,也是意大利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乃至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其三,关于“《最后的审判》壁画”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最后的审判》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按教材的编排,教材通过相应的和两个栏目,对《最后的审判》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评价,分别作了阐述。因此,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和赏析《最后的审判》画面,按照提出的思考题:“想一想,米开朗琪罗创作的《最后的审判》,为什么整个画面充满了严肃和恐怖的气氛,这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情绪?”引导学生思考和阅读,以求释疑;或者,先引导学生阅读,对米开朗琪罗创作《最后的审判》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次后引导学生阅读,回答思考题。总之,务求使学生明白:米开朗琪罗不仅是位卓越的艺术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关注社会,反对暴政,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等级。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而且亲身参加了当时的进步正义斗争。如果就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这两位人文主义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相比较,前者比较多的是反映人文主义所追求的人性理智和幸福恬静的生活的情趣,譬如《雅典学院》、譬如《西斯廷圣母》;而后者则突出反映了人文主义追求人性解放、反对专制压迫和关注社会、主张社会平等的忧患意识。这其中,尤以《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为代表。

下面,对米开朗琪罗创作《最后的审判》略作补充评述:

1535年,即米开朗琪罗完成《创世纪》壁画24年后,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正式委任米开朗琪罗创作西斯廷小教堂祭坛壁画《最后的审判》。“经过6年的苦工之后,这幅画终于在1541年的圣诞节揭幕。”而此时,米开朗琪罗已经是67岁的老人了。

在中世纪,有不少画家画过《最后的审判》,但那些画在构图和人物塑造上往往按封建等级观念来处理。基督、圣母和诸门徒均按其等级,庄严地坐在天国各相应的宝座上。画中的其他人物,即使是被打入地狱的,也要按照其生前社会地位的穿戴来处理。

但在米开朗琪罗的《最后的审判》中,不仅没有宝座,也没有社会等级的标记。除了圣母玛利亚全身着装外,包括耶稣在内的大部分人像都是裸体。而且,整个画面充满了威严和恐怖的气氛:“200多个千姿百态的裸体人像,正在天堂与地狱、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希望与幻灭的瞬间,进行殊死搏斗。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明暗交迭,瞬息万变,似乎能听到凄厉的呼号和愤怒的呐喊。”而“耶稣基督,以其宽阔的双肩,强而有力的双臂,把那些自视高于上帝之命令的叛徒掷入地狱。”

米开朗琪罗为何要这样处理《最后的审判》?对此,威尔·杜兰有精辟的评论,他说:“那些可怕的命运之预言、那些对人类劣根性的讨伐、教会的腐败、美第奇的暴政、知识的骄傲及异教的欢乐”,“在他内心汇成一股痛苦的洪流,在这幅画中化为神圣的愤怒”;“(他)将恐怖的景象绘制在墙壁上,使后代的教皇在主持弥撒时无法逃避在他们面前的审判。”

显见,米开朗琪罗这样安排画面是有深刻用意的。他运用高超的绘技,透过五彩世界的无声语言,强烈抒发了自己的爱憎情感。特别是通过塑造耶稣──这一审判官的强力威严和公正形象,控诉罗马教皇和美第奇家族的暴政,深切悼念在1527—1530年佛罗伦萨起义中牺牲的烈士,强烈祈望人世间的公正与平等。因此,米开朗琪罗创作的《最后的审判》壁画,不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的艺术杰作,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社会动荡、进步与反动交锋的历史见证。

其四,教材有关《最后的审判》壁画之高、宽叙述:“画面高70米,宽10米”,不知何所本。按《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1991年版)“米开朗琪罗”条称:“此画宽13.4米,高14.6米”;《辞海》(1999年版)“末日审判”条谓:“壁画。1370厘米×1220厘米”;而一些介绍梵蒂冈旅游知识的文章则说:“壁画高20米,宽10米。”所举3例数据虽相互歧异,且与教材数据亦相矛盾。但西斯廷小教堂仅高20余米,若该壁画“画面高70米”,超出教堂墙高的部分,不知如何绘就?上述四例(包括教材之例),究竟以哪一例数据为准?还有待查证确实。

第二目 “圣彼得大教堂”

本目正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叙述圣彼得教堂改建的缘起和主要建筑设计师;第二自然段着重叙述改建竣工后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外观结构及特征,以及米开朗琪罗的设计成就;第三、四自然段主要叙述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结构和艺术珍品;第五自然段重点介绍圣彼得广场的建筑特点和贝尔尼尼的设计成就。这样,教材通过前后相连和内外结合的叙述,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建筑的艺术成就。

(1)圣彼得教堂改建的缘起和主要建筑设计师

教材首先点明圣彼得教堂改建的缘起:“16世纪初,为了树立罗马教廷的威信,教皇朱理二世决定改建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旧圣彼得教堂。”接着,教材述明改建圣彼得教堂的目的:“他(朱理二世)希望改建后的圣彼得大教堂,不仅超过古代异教的罗马万神殿,而且超过现有的任何基督教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再续,教材说明改建工程的正式动工和先后参与改建工程的主要建筑设计师:“1505年,经过激烈的设计竞赛,著名建筑师布拉曼特的设计方案中选。第二年,改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在后来的120年里,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都参与了设计方案的修改和施工。”

对于本目第一自然段的叙述,由于是引题铺路,对圣彼得教堂改建的缘由和目的、改建设计方案的确定和正式动工、先后参与工程的主要建筑设计师等都有所交代,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因此,教师授课时可以顺势成章,引导学生阅读本段内容,明确上述要点即可。下面,建议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再注意几点:

其一,圣彼得教堂和罗马万神殿。关于圣彼得教堂的得名。可引导学生参考对应的解释。称“(圣彼得教堂)最后成为一座拉丁十字形的长方形教堂”。所谓“拉丁十字形的长方形教堂”,即指罗马式教堂。因古希腊人称意大利人为拉丁人,而罗马曾为古罗马共和政体和帝国时期的首都。4世纪初,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始建教堂。最初多由异教的神庙、宫殿等改建或仿造。11世纪确立罗马式教堂,其特点是整个建筑平面呈长十字形状。

关于罗马万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7年,至公元124年定型为由矩形门廊加圆形圆顶大殿组成的神庙建筑,并延存至今。因起初供奉古罗马诸神,故称“万神殿”。万神殿圆顶高度和直径均为43.5米,是罗马帝国时期和中世纪,欧洲乃至世界跨度最大的圆形圆顶建筑。

其二,教皇朱理二世和圣彼得教堂的改建。前面对教材引言等内容的分析中,已经对朱理二世略有介绍。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认为,罗马取代佛罗伦萨而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的中心,其标志性事件就是朱理二世时期圣彼得教堂开始大规模改建。

其三,圣彼得大教堂及其主要建筑设计师。这里,对教材的叙述稍加补充:

从1506年正式动工开始,圣彼得教堂的改建工程前后长达120年。这期间,杰出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布拉曼特、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和贝尔尼尼等人先后参加了新教堂的设计和施工。

布拉曼特(1444~1514年)原以绘画擅长,他曾和艺术大师达·芬奇共事近20年。作为建筑师,15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米兰设计了不少成功的作品,包括教堂、府邸、庭院等,获得了广泛的影响。1499年,他从米兰来到罗马。而此时,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建筑师”了。1505年,教皇朱理二世征集改造圣彼得教堂的方案,他提出的按希腊式十字形教堂(与拉丁式长十字形教堂不同,教堂平面为正十字形)设计的改建方案一举胜出。朱理二世委托他全面负责圣彼得教堂的改建工程。他主持开工后,果断地拆除了几乎整个旧教堂,但开工没几年他就离开了人世。此后,工程设计方案屡有变动。虽然如此,但布拉曼特所确立的建筑整体布局和建筑风格却基本延续下来。后来主持圣彼得大教堂修建工程的米开朗琪罗曾中肯地评论说:“人们不能否定,布拉曼特精通建筑,正如自古以来任何精通建筑的人一样,他规定了圣彼得大教堂的第一个平面,不是充满混乱的,而是清晰、单纯、明快的……它被认为是优美的设计,而且现在仍然证明是如此。”

布拉曼特逝世后,接手主持圣彼得大教堂修建工程的拉斐尔只工作了6年,因辛劳过度而去世,工程未能取得重大进展。直到1546年,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委托年已72岁的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主持修建工程后,工程才有重大进展。米开朗琪罗的重大贡献是,创造性地设计了两块半球面形的壳型结构,其内外相应部位用肋拱进行加固,解决了圣彼得大教堂圆顶跨度太大又没有立柱支撑的难题。在米开朗琪罗逝世之前,圣彼得大教堂圆顶鼓座的施工已近完成。大教堂的圆顶及其上的采光亭,是其他建筑师根据米开朗琪罗的设计建成的。1626年,圣彼得大教堂最后竣工。而圣彼得大教堂外面的广场建筑,则是艺术大师贝尔尼尼在圣彼得大教堂建成20余年后的艺术杰作。

(2)圣彼得大教堂的外观结构及特征

教材首先点明圣彼得大教堂最后竣工的时间和外观结构及其最显著特征:“1626年,圣彼得大教堂最后竣工。教堂平面呈纵长十字形,正面墙顶的左右两角各有一座大钟,墙前端有13尊雕像,正中的一座为手持十字架的耶稣。教堂外观的最显著部分,就是在远处可以看见的大圆顶。”接叙说明大圆顶的特点和米开朗琪罗的设计成就:“这个大圆顶,是72岁的米开朗琪罗设计的。为了解决跨度过大又没有立柱支撑的难题,它设计了两块半圆形的壳型结构,再用辐条状的肋进行加固。米开朗琪罗逝世后26年,这个大圆顶在其他建筑师的指导下建成。大圆顶上的十字架尖端高约138米,是罗马城的最高点。大圆顶的直径和万神殿相近,内部顶点高123.4米,是万神殿的三倍。大圆顶是真正球面形的,显得立体感更强,实现了教皇朱理二世当初建造最宏大建筑的愿望。”

本目第二自然段叙述了竣工后的圣彼得大教堂外观壮丽景象和显著特征,并追叙说明了米开朗琪罗成功解决教堂圆顶建筑难题的设计成就。教材叙述虽然简约,但已很全面。

下面的几点建议,仅供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参考:

其一,结合有关圣彼得大教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圣彼得大教堂外观景象和最显著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因改建工程设计方案多次变动,最后竣工的圣彼得大教堂已经不全是当初布拉曼特所确定的“希腊式十字形教堂”,而是“希腊式十字形教堂”和“拉丁式十字形教堂”的综合体。故教材称“教堂平面呈纵长十字形”。

其二,关于米开朗琪罗对圣彼得大教堂圆顶的成功设计。对此,教材是“追叙”说明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可灵活掌握,或按教材编写顺序“顺延”讲述,或结合前段有关内容“提前”说明。

其三,关于对圣彼得大教堂的评价。对于教堂圆顶的设计成就,教材采用对比叙述,以万神殿圆顶和圣彼得大教堂圆顶相比较,从而说明两者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并进而说明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对建筑艺术的深刻影响、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对社会新生事物的深刻影响。此处略为补充的是:圣彼得大教堂东西长187米、南北最宽处137米,圆顶直径达42米,能容纳5万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宏大最壮丽的天主教堂。它融汇一个多世纪意大利众多艺术精英的智慧,而成就罗马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辉煌的建筑艺术;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珍贵遗产。

(3)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结构和艺术珍品

教材先述圣彼得大教堂收藏的珍贵艺术品:“在教堂正门长廊下,镶嵌着乔托的名画《小帆》。教堂正门向右拐角处有米开朗琪罗所作的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圣母玛利亚右手紧搂着受难后遍体鳞伤的耶稣尸体,左手微微摊开,垂首凝目,怜子之情呼之欲出。这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古代艺术品之一。”次说教堂内部的结构和装饰:“教堂内部,按东西方向共分为五个长方形大厅,各以四方立柱隔开。中央大厅比两边的厅大一倍。地上都铺砌名贵的花斑岩石,光滑明亮,花纹别致。内部的墙壁,布满各种雕刻、壁画和玻璃镶嵌画,精美绝伦。”再叙教堂内部的主要建筑物和装饰品:“大厅中央是主祭坛,上面覆盖着贝尔尼尼设计建造的镀金青铜华盖,它由四根螺旋形镀金铜柱支撑,每根铜柱上都装饰着金色橄榄枝,有裸体儿童在玩耍,还有蜜蜂在飞舞。祭坛下是圣彼得的坟墓。主祭坛后面是圣彼得主教座,上面(内部)安置了据说是圣彼得曾经坐过的木椅。”

本目第三、四自然段叙述了圣彼得大教堂内部的结构、收藏的艺术珍品以及主要建筑物和装饰品。由于叙述内容比较翔实,条理清晰,因此,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可结合有关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自学。此处略作补充的是:

其一,米开朗琪罗和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哀悼基督》是米开朗琪罗受法国红衣主教之托,为圣彼得教堂(斯时尚未进行改建工程)制作的。他在合同中写道:他将雕刻一件“在罗马所能见到的最美丽的云石雕像”。结果,他用了一年时间,在1499年完成了这件出色的雕刻作品,当时他只有24岁。作品完成的时候,整个罗马艺术界都难以相信这件无与伦比的杰作是出自一位年轻人之手。于是,米开朗琪罗不得不在圣母的衣带上刻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他终生惟一留有签名的雕塑作品。

其二,贝尔尼尼和镀金青铜华盖。圣彼得大教堂大厅中央的镀金青铜华盖,是贝尔尼尼于1624—1633年,用了9年时间建造起来的。它高达10余米,由4根螺旋形镀金铜柱支撑,这件巨型青铜华盖是罗马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刻与建筑完美结合的艺术佳作。

其三,应使学生明晰,圣彼得大教堂及其所藏的艺术珍品,既是文艺复兴时期辉煌艺术成就的鲜明体现,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

(4)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建筑和贝尔尼尼的设计成就

教材叙述首先说明圣彼得大教堂前面广场的设计者:“17世纪中期,教皇又委任贝尔尼尼设计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接着,教材说明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建筑布局的特点和产生的效果:贝尔尼尼以在大教堂前原有的方尖碑为中心,设计了一个近二百米长的椭圆形广场和一个小型梯形广场。位于中轴线上的方尖碑两边,各建有一座喷水池,增强了广场的几何形状。两个广场的两侧,都配以四排粗大的柱廊,顶部排列着圣徒雕像。柱子之间的光线互相掩映,产生复杂的明暗对比效果。最后,教材说明贝尔尼尼的设计用意:“梯形广场自外向里地势逐渐上升,目的是为了让椭圆形广场上的信徒都能瞻仰站在高处主持弥撒礼的教皇。两侧柱廊的宗教寓意深刻,它们犹如教皇张开的双臂,时刻准备拥抱来自各地的朝圣者。”

本目最后一个自然段叙述了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建筑的特点和产生的效果,并由此说明了艺术大师贝尔尼尼卓越的建筑艺术成就。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不难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结合有关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此处略作说明的是:

其一,圣彼得广场的中心标志──方尖碑。方尖碑高30米,重327吨。此碑原在埃及,公元37年运至罗马。1586年,教皇希克斯图斯五世(1585—1590年在位)动用800名工人和140匹马,将碑移至现今位置。而贝尔尼尼以此碑为中心标志,设计了圣彼得广场。

其二,贝尔尼尼和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的修建始于17世纪50年代,至1667年最后竣工。是艺术大师贝尔尼尼一生中最出色的建筑艺术品,其设计与气势均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关于贝尔尼尼将圣彼得大教堂广场设计成前后相连的梯形广场和椭圆形广场的用意,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有关内容时,可结合有关圣彼得广场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的贝尔尼尼的自我解释。应使学生明晰,椭圆形广场的设计,意在突出“迎”和“融”;而梯形广场地势由外向内、向圣彼得大教堂逐渐升高的设计,意在强调“圣”和“威”。贝尔尼尼的这一设计,从其建筑成就看,鲜明体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创新精神,但从其设计的寓意看,昭示异教徒的皈依和罗马教皇的神圣地位是很明确的。而这正反映了进入17世纪以来,罗马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逐渐式微。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第一目 “西斯廷小教堂及其壁画”

(1)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西斯廷小教堂壁画,代表了罗马暨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的艺术成就?由此导入本目学习。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出示相关图片、示意图:“梵蒂冈城位置图”、“西斯廷小教堂”照片等。以使学生对梵蒂冈城的位置、西斯廷小教堂的方位和建筑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3)提出问题:西斯廷小教堂的壁画艺术是罗马暨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绘画艺术的宝库。哪些人文主义艺术大师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代表作品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教学由此深入到具体的“人与事”。

(4)提出问题:教材中提到了艺术大师拉斐尔的哪些绘画代表作?你怎样赏析《雅典学院》?这幅画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对这位大师的作品,你还知道哪些?

指导学生阅读,了解拉斐尔的艺术成就;出示拉斐尔的西斯廷小教堂挂毯草图、《雅典学院》等图片,引发学生“猜出”《雅典学院》画面中的主要人物“身份”、试着说出他们的有关事迹。

(5)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代表了西斯廷小教堂壁画的最高成就?这两幅巨画分别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为什么说这两幅巨画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出示《创世纪》主要画面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回答问题;出示《最后的审判》等图片,指导学生阅读,了解米开朗琪罗创作这幅杰作的社会背景,并结合赏析《最后的审判》主要画面,思考提出的问题。

(6)提出问题:同为人文主义艺术大师,但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的画作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侧重点各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学生小结本目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二目 “圣彼得大教堂”

(1)提出问题:在圣彼得教堂的改建工程中,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和贝尔尼尼分别作出了什么重大贡献?

出示有关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2)提出问题:概括说明竣工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外观结构及特征。

出示有关圣彼得大教堂(外部)图片,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3)提出问题:概述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结构特点和艺术珍品。

出示有关圣彼得大教堂(内部)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整理所学有关圣彼得大教堂的知识。

(4)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圣彼得广场的竣工,既是人文主义创造精神的鲜明体现,也是罗马暨意大利文艺复兴逐渐衰落的反映?

出示有关圣彼得广场等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提出的问题,相互研讨,教师指导学生小结本目学习的内容。

(5)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按艺术家和绘画、雕刻、建筑等类别列表整理所学知识。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导入:“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这个国家和这座教堂的名字各是什么?”引发学生竞答,激发学生求知,由此导入本课引言。

案例二 在引导学生赏析米开朗琪罗的《最后的审判》壁画时,对比其他画家同题材作品,以帮助学生理解米开朗琪罗作画的寓意,体悟其绘画的鲜明特点和风格。

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12世纪开始佛罗伦萨逐渐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佛罗伦萨出现了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美第奇家族推动了佛罗伦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佛罗伦萨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等因素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运用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的原理,分析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佛罗伦萨的原因。史料研习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发祥地是佛罗伦萨政治、经济、文化政策诸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建造背景、设计者、建造过程、建筑特色和历史意义。理解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建筑诞生的标志。通过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与万神殿和科隆大教堂的对比,认识到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新时代的报春花。分析比较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新时代的报春花。

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的建造过程和收藏情况。理解美第奇家族对艺术品的珍爱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体现。通过《椅中圣母》和中世纪圣母像的比较,探究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分析比较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是欧洲著名的艺术宝库。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难点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的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佛罗伦萨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能够反映佛罗伦萨历史特色的建筑。

本课的基本线索是:12世纪以来,佛罗伦萨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共和国,并于14世纪出现了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在主掌佛罗伦萨政权的美第奇家族的襄助下,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佛罗伦萨蓬勃开展起来,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摇篮。佛罗伦萨城里有许多著名的建筑,这些建筑或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或收藏了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如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见证,从而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佛罗伦萨的历史地位:欧洲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城市之一、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哺育了文艺复兴的灿烂群星,留下了丰厚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注意的是:列入世界遗产的不是单个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而是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佛罗伦萨历史中心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既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繁荣的商业重镇的历史见证,又是充满永恒之美的举世闻名的名胜区。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是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

第一目 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

本目概括介绍了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政治上,从12世纪开始,意大利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共和国,这既促进了佛罗伦萨经济的发展,也为文艺复兴的兴起奠定了政治前提。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佛罗伦萨的历史:佛罗伦萨原为罗马帝国殖民地,962年起隶属神圣罗马帝国。1115年成为独立的城市公社。1187年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1434年,美第奇家族夺取政权,建立僭主政治。1494年法国侵入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被逐。1569年,美第奇家族依靠西班牙支持,建托斯卡纳大公国,以佛罗伦萨为首府,共和国历史结束。1861年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1187年佛罗伦萨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最为关键,因为这是佛罗伦萨逐渐由一个封建城市公社向文艺复兴模式的城市国家转变的开端。这个转变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政治上佛罗伦萨逐渐实行民主政治,一是经济上佛罗伦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城市公社体制下,佛罗伦萨政权是由城市贵族垄断的。1293年佛罗伦萨制定的、名为《正义法规》的带有宪法性质的法令,代表着佛罗伦萨政治发展的新阶段: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成为文艺复兴模式的城市国家。《正义法规》的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行会控制政权。佛罗伦萨有七大行会,分别是羊毛商、丝绸商、毛皮商、银钱商、呢绒商、律师、医生等行业。它们俗称“肥人”行会。这些“肥人”,就是早期的资产阶级。一是严治城市贵族,禁止城市贵族进入行会,从而也就堵绝了城市贵族进入政权之路。建议教师摘录《正义法规》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佛罗伦萨政权的性质,具体操作见教学案例。资产阶级政权在佛罗伦萨的建立,极大地刺激了佛罗伦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二、经济上,从14世纪开始,佛罗伦萨出现了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这构成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恩格斯曾经指出:“欧洲式文艺复兴的时代是以封建制度普遍解体和城市兴起为基础的。”意大利处在地中海贸易区的中心,其北方城市很早就凭借地理优势,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频繁的国际贸易,为城市带来了巨额财富,促进了手工业、银行业和经营技术的发展,使意大利成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地区。被誉为“黄金城市”的佛罗伦萨在当时是欧洲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其纺织业和银行业居全欧之冠。14世纪30年代,佛罗伦萨有300多家呢绒纺织工场,雇佣工人近三万,年产优质呢绒近十万匹。而且,佛罗伦萨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其银行家有代教皇在欧洲各地收取税款的权利,从中牟取到大笔钱财。需要注意的是,毛纺织业的发展和金融业的发展是互为促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资本原始积累,而佛罗伦萨金融业的发展就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善于经营的佛罗伦萨人,搞了一套佛罗伦萨式的“三角贸易”:在英国、法国、尼德兰和西班牙等地收取税款后买羊毛、粗呢运到佛罗伦萨加工,制成高级毛呢后销往欧洲各地和东方。在这个过程中,佛罗伦萨人借教皇的鸡生下了蛋,还赚取了代收税款和代汇业务费,真是一箭双雕。

第三、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文艺和建筑活动的大力扶植和资助,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兴起之后,城市居民的生活在日益世俗化,他们希望能够尽情享受物质生活;与此相适应,他们的艺术欣赏旨趣也在日益世俗化,这就为文艺复兴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文化的资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使佛罗伦萨一举成为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建议教师增加一些美第奇家族扶植文化活动的具体事例,如美第奇家族的大家长科斯莫将八千本书捐给圣马可图书馆(该馆后来成为欧洲第一家公共图书馆),洛伦佐投下大笔经费赞助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这些都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总而言之,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和中心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等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之于意大利,正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之于希腊。

第二目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从建造背景、建造过程和建筑成就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圣母玛利亚教堂的情况。

第一、建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时代背景和目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和其他许多同时期的建筑一样,是为了提高共和国的声誉和公民的自豪感。13世纪末,行会从城市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决定把原来的主教堂拆除,新建一个可以反映佛罗伦萨现时大发展气魄的天下最壮观的教堂,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决议中指出:新教堂必须“具有人们能想象到的绝顶宏伟豪华之貌,其美丽壮观亦须穷尽人所能有的智力与创造”。这种豪言壮语倒也不仅是佛罗伦萨所特有,当时在托斯卡纳地区作为佛罗伦萨主要对手的西埃纳在修建大教堂的决议中就同样要求它的宏大富丽必居天下第一,据说当时西埃纳人甚至扬言:我们的教堂要造得那样宏伟,以至后代会把我们看作疯子!

第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建造的过程。大教堂从13世纪末决定建造;1418年对大圆顶进行招标;1471年最终完工。前后历时近200年。圣母亚玛利亚大教堂和洗礼堂、钟楼共同组成了佛罗伦萨大教堂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凝聚了坎比奥(大教堂除圆顶外的部分)、布鲁内列斯奇(大教堂的圆顶)、乔托(钟楼)、基培尔蒂(洗礼堂大门青铜装饰)等人的智慧,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

第三、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建筑成就。教材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大,可以同时容纳3万人同时从事宗教礼拜活动(当时佛罗伦萨城最多也就9万多人);二是高,高达107米,是佛罗伦萨城最高的建筑,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同四周山峰一样高,老天爷看了也会嫉妒”;三是创新,如不用支柱,椭圆形,建筑材料较轻,空心的内外两层,采光充分,等等。

佛罗伦萨大教堂被公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个作品,是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为什么说佛罗伦萨大教堂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呢?这是本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潮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与封建神学相对立。封建神学提倡来世主义、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人文主义是当时出现的一种绝然不同于封建神学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可以简单概括为从信仰走向理性,从神性走向人性。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要求将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享受现世生活中的幸福;它强调个性,肯定自我,倡导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尊重知识与人才,进而否定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将人文主义的这些精神渗透其中,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修建体现了人类的自信心和世俗政权(而非教会)对文化的领导权,圣母玛丽亚大教堂的建筑成就则体现了创新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补充其他材料,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和中世纪流行的哥特式教堂(如教材上的科隆大教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大穹顶和古罗马时期的万神殿大穹顶的比较,直观地反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体现出来的开阔明朗的世俗情怀和创新基础上的古典倾向。最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为什么说佛罗伦萨大教堂是新时代的报春花?这是对本课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也是本课的精髓所在。具体操作见教学案例。

第三目 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

本目主要介绍了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的建造过程和收藏情况。

乌菲齐宫是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一世任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建筑家、美术史论家(著有《艺苑名人传》,书中第一次提出“文艺复兴”这个词)设计并监工建造的。最初的目的是作为共和国的行政中心。后来经过美第奇家族中热爱艺术、科学的弗兰西斯科一世的改造,乌菲齐宫成为美第奇家族收藏艺术珍品的场所。再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乌菲齐宫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艺术宝库。

帕拉蒂纳美术馆是皮提宫的组成部分。皮提宫最初是卢卡皮提的府邸,布鲁内列斯奇修建。后来,科西莫一世购买了皮提宫并予以改、扩建,将其作为府邸,也收藏艺术品。

两个美术馆虽然由著名的建筑家布鲁内列斯奇、瓦萨里建造,而且也不能说其建筑毫无特色,但是,这两个美术馆的主要价值却体现在其收藏品上。因此,本目不能向上目那样重点分析建筑成就体现出的人文主义,而应该着意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补充美第奇家族苦心经营艺术品收藏的情况,以此体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艺术品的珍爱(这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一是将美术馆中的藏品与中世纪的艺术品进行比较,以此体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的人文色彩。具体操作见教学案例。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导入部分

以佛罗伦萨的地位作导入,如“鲜花之城”、“罗马的女儿”、“当代的雅典(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人的自称)”、“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中心”、“文化之都”,均可以作为切入点导入本课。

第一目

提供《正义法规》的相关内容材料,组织学生讨论《正义法规》颁布后佛罗伦萨政权的性质,点出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对佛罗伦萨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佛罗伦萨毛纺织业和银行业的互相促进作用,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佛罗伦萨文化艺术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

讲述美第奇家族襄助佛罗伦萨的生动事例,体会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需要一种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开明的文化政策。

作一小结,认识到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和中心不是偶然,而是佛罗伦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体会文明中心对文明拓展所起的历史作用。

第二目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围绕人文主义这一核心,从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建造背景、过程和特色中选择材料。重点是要分析圣母玛丽亚的建筑特色,从大教堂与科隆大教堂、罗马万神殿的对比中得出结论: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体现出开阔明朗的世俗情怀和创新基础上的古典倾向,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提供或者发动学生搜集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立面图、平面图、古代罗马的建筑图片、中世纪建筑图片和相关数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展开讨论进行分析,切忌变成简单的建筑欣赏课,而应是历史建筑课,将历史感和建筑味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目

对于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通过修建过程和美第奇家族收藏艺术珍品情况的讲述,感受只有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的时代才可能天才辈出、群星灿烂。

比较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中圣母、圣子像的差异,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中的人文主义倾向。

小结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许多建筑或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或收藏了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的艺术珍品,它们既是建筑史上的杰作,又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见证,从而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佛罗伦萨政权的性质

教师出示材料:

它(指《正义法规》)还规定任何一个贵族杀死一个市民,都将被处死刑,并没收其财产,摧毁其房屋,假如罪犯本人未受到惩罚,他的近亲就将受到惩罚。贵族不能参加行会,因而不能担任长老,也不能参加市民武装的高级会议。任何一个家族,其成员在最近20年有是贵族骑士者,将根据公众意见宣告其为“权贵”。在这次革命中还组织和承认了9个小行会,准其配备武器,参加城市治安工作。……共和国的最高政权机关是“长老会议”,由行会领袖抽签选举的6名长老(后增至9名)组成。长老会议和正义旗手(其职责主要是惩罚权贵)除总理国内政务和指导外交外,还有权拟定法律。候选人必须是30岁以上的佛罗伦萨公民,必须是行会成员,不是封建贵族,没有拖欠过税款,而且从未破产。

──《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

王挺之等著,第101页

教师提问:《正义法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严格限制贵族;行会控制政权。

教师出示材料:

佛罗伦萨的大行会并不是一般的中世纪手工业行会,它源自商人公会,本是大商人大业主的组织,后来因从事银行、毛织等的商家专业化倾向益趋明显,遂按各自的行当而组成行会,但又要强调它们和普通行会不同,遂加一个“大”字……佛罗伦萨历史上始终保持其大行会称雄之制,它们是银行、毛织、舶来毛呢加工、丝织、毛皮、医药、律师七大行业。……直到1282年,当局才允许屠宰、制鞋、铁匠、瓦工、做衣等五业组织各自的行会。……这五个行会因有别于大行会,又较其他尚无权自组行会的贱业为高,故有“中等行会”之称。而其他小工小贩的贱业则要拖到1293年《正义法规》制定时,为争取广大群众,才获准让酒贩、油商等业组成九个小行会,于是大、中、小总共21个行会构成了佛罗伦萨工商业的有组织的整体,但实际上未包括进来的行业仍有不少,更有甚者,所有为雇主干活的职工都被排除在行会之外,自己更不能另组新行会。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

朱龙华著第82-83页

1343年……决定首长会议按城内4区每区选2人之制共为8人,加上正义旗手使首长(也就是“长老”)达9人之数,而9个席位在大小行会间分摊,大行会(共有7个大行会)占2席,中行会(共有5个中行会)占3席,小行会(共有9个小行会)亦占3席,正义旗手则由大中小行会轮流担任。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

朱龙华著第107页

教师提问:佛罗伦萨行会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资产阶级的组织。从加入行会的成员所从事的行业可以看得出来。而且,根据“所有为雇主干活的职工都被排除在行会之外”这句话可以推断出,参加行会的都是“雇主”,即资产阶级。

教师提问:综上所述,我们判断一下,佛罗伦萨政权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资产阶级政权。因为佛罗伦萨政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它镇压封建贵族的反抗,并在资产阶级内部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资产阶级政权在佛罗伦萨的建立,极大地刺激了佛罗伦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就为文艺复兴运动在佛罗伦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案例二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人文色彩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潮是什么?这种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要求将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享受现世生活中的幸福;它强调个性,肯定自我,倡导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教师: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被后人称作是“新时代的报春花”,也就是说,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现在,我们看两组图片。

教师出示第一组图片:德国科隆大教堂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见本课教材第38页)。

教师:德国科隆大教堂属于中世纪非常流行的哥特式建筑,其双塔高达157米。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高107米。大家从外形上看,二者有何区别?

学生:科隆大教堂是尖顶,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圆顶。

教师:结合中世纪的情况,想想哥特式建筑为什么要设计成高耸入云的尖顶?

学生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回答: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中世纪是神主宰一切而人的个性被泯灭的时代。哥特式建筑高耸入云,就是为了营造神秘氛围,使人匍匐在神的脚下。

教师: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既然教堂是神的栖息场所,自然与世间凡人的住所有所区别,所以就要建造得高耸入云、神秘莫测、弃绝尘寰。著名的德国诗人海涅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曾经对科隆教堂的双塔作过这样的描述:“看啊,那个庞大的家伙,在那儿显现在月光里!那是科隆的大教堂,阴森森地高高耸起。”除此之外,哥特式建筑还大量使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总之,哥特式建筑就是要制造一种神秘莫测、人神相殊的效果。

教师:和科隆大教堂的高矗神秘不一样,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设计了一个内径达43米的圆顶,展现给世人的是一种开阔明朗的风格,而且,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与周围的世俗建筑十分协调。这是什么精神的体现呢?

学生:人文主义精神。

教师:对。从这个事例我们应该能得到一种认识:对于历史上的重要建筑,不仅要欣赏其建筑风格,更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们体现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它们进行准确的历史定位。

教师出示第二组图片:罗马万神殿(见人教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插图)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见本课教材)。

教师:大家比较一下两个建筑的穹顶有何异同?

学生:同:都是圆顶。异:万神殿的穹顶是圆形,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穹顶是椭圆形;万神殿的穹顶在外观上半露半掩,后者的穹顶则通过鼓座全部展现出来。

教师:与古代罗马的万神殿和中世纪的科隆大教堂相比,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更接近哪一种建筑的风格?

学生:万神殿。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家们逐渐抛弃中世纪的传统,开始向古希腊、古罗马寻求灵感。

教师:的确如此,当时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古代文化的“再生”。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大穹顶和万神殿的穹顶的造型毕竟还有所不同,它在继承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诞生的标志,是新时代的报春花。

案例三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艺术作品对比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椅中圣母》(帕拉蒂纳美术馆收藏,网上通过搜索找到)和《中世纪圣母像》(见北京出版社《历史》第5册第55页)。

教师: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和中世纪的圣母像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并回答:中世纪圣母像中,圣母和圣婴坐姿僵硬,神态严肃,形象呆板。圣婴的眼睛位于面部的三分之二处,不符合婴儿的特征,其脸庞是圣母脸庞的小型化。总的来说,圣婴给人以“小老头”的感觉。

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像中,圣母非常秀美,圣婴表情可爱。

教师:艺术家们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呢?

学生:前者是为了突出圣母和圣婴是“神”,与“人”不同。后者则强调圣母和圣婴与人无异。

教师:这两个作品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和中世纪艺术作品的不同。在中世纪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呆板僵化,静穆神秘,表现出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而文艺复兴时期则将神人性化,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收藏了大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从而成为文艺复兴的独特见证。

第1课 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课 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1课 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识记佛罗伦萨的主要文化遗产、建筑特色、历史意义。

运用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的原理,分析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佛罗伦萨的原因。

理解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建筑诞生的标志。

教学重点

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教学难点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以佛罗伦萨的地位作导入,如“鲜花之城”、“罗马的女儿”、“当代的雅典(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人的自称)”、“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中心”、“文化之都”,均可以作为切入点导入本课。

第一目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

讲述:佛罗伦萨的历史:佛罗伦萨原为罗马帝国殖民地,962年起隶属神圣罗马帝国。1115年成为独立的城市公社。1187年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1434年,美第奇家族夺取政权,建立僭主政治。1494年法国侵入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被逐。1569年,美第奇家族依靠西班牙支持,建托斯卡纳大公国,以佛罗伦萨为首府,共和国历史结束。1861年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

为什么12世纪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

第一、政治上,从12世纪开始,意大利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共和国,这既促进了佛罗伦萨经济的发展,也为文艺复兴的兴起奠定了政治前提。

教师出示材料:

它(指《正义法规》)还规定任何一个贵族杀死一个市民,都将被处死刑,并没收其财产,摧毁其房屋,假如罪犯本人未受到惩罚,他的近亲就将受到惩罚。贵族不能参加行会,因而不能担任长老,也不能参加市民武装的高级会议。任何一个家族,其成员在最近20年有是贵族骑士者,将根据公众意见宣告其为“权贵”。在这次革命中还组织和承认了9个小行会,准其配备武器,参加城市治安工作。……共和国的最高政权机关是“长老会议”,由行会领袖抽签选举的6名长老(后增至9名)组成。长老会议和正义旗手(其职责主要是惩罚权贵)除总理国内政务和指导外交外,还有权拟定法律。候选人必须是30岁以上的佛罗伦萨公民,必须是行会成员,不是封建贵族,没有拖欠过税款,而且从未破产。

──《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

王挺之等著,第101页

教师提问:《正义法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严格限制贵族;行会控制政权。

教师出示材料:

佛罗伦萨的大行会并不是一般的中世纪手工业行会,它源自商人公会,本是大商人大业主的组织,后来因从事银行、毛织等的商家专业化倾向益趋明显,遂按各自的行当而组成行会,但又要强调它们和普通行会不同,遂加一个“大”字……佛罗伦萨历史上始终保持其大行会称雄之制,它们是银行、毛织、舶来毛呢加工、丝织、毛皮、医药、律师七大行业。……直到1282年,当局才允许屠宰、制鞋、铁匠、瓦工、做衣等五业组织各自的行会。……这五个行会因有别于大行会,又较其他尚无权自组行会的贱业为高,故有“中等行会”之称。而其他小工小贩的贱业则要拖到1293年《正义法规》制定时,为争取广大群众,才获准让酒贩、油商等业组成九个小行会,于是大、中、小总共21个行会构成了佛罗伦萨工商业的有组织的整体,但实际上未包括进来的行业仍有不少,更有甚者,所有为雇主干活的职工都被排除在行会之外,自己更不能另组新行会。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

朱龙华著第82-83页

1343年……决定首长会议按城内4区每区选2人之制共为8人,加上正义旗手使首长(也就是“长老”)达9人之数,而9个席位在大小行会间分摊,大行会(共有7个大行会)占2席,中行会(共有5个中行会)占3席,小行会(共有9个小行会)亦占3席,正义旗手则由大中小行会轮流担任。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

朱龙华著第107页

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佛罗伦萨行会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资产阶级的组织。从加入行会的成员所从事的行业可以看得出来。而且,根据“所有为雇主干活的职工都被排除在行会之外”这句话可以推断出,参加行会的都是“雇主”,即资产阶级。

教师提问:综上所述,我们判断一下,佛罗伦萨政权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资产阶级政权。因为佛罗伦萨政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它镇压封建贵族的反抗,并在资产阶级内部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资产阶级政权在佛罗伦萨的建立,极大地刺激了佛罗伦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就为文艺复兴运动在佛罗伦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第二、经济上,从14世纪开始,佛罗伦萨出现了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这构成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

第三、第三、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文艺和建筑活动的大力扶植和资助,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兴起之后,城市居民的生活在日益世俗化,他们希望能够尽情享受物质生活;与此相适应,他们的艺术欣赏旨趣也在日益世俗化,这就为文艺复兴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文化的资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使佛罗伦萨一举成为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

总而言之,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和中心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等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之于意大利,正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之于希腊。

第二目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讲述:

第一、建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时代背景和目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和其他许多同时期的建筑一样,是为了提高共和国的声誉和公民的自豪感。13世纪末,行会从城市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决定把原来的主教堂拆除,新建一个可以反映佛罗伦萨现时大发展气魄的天下最壮观的教堂,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决议中指出:新教堂必须“具有人们能想象到的绝顶宏伟豪华之貌,其美丽壮观亦须穷尽人所能有的智力与创造”。这种豪言壮语倒也不仅是佛罗伦萨所特有,当时在托斯卡纳地区作为佛罗伦萨主要对手的西埃纳在修建大教堂的决议中就同样要求它的宏大富丽必居天下第一,据说当时西埃纳人甚至扬言:我们的教堂要造得那样宏伟,以至后代会把我们看作疯子!

第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建造的过程。大教堂从13世纪末决定建造;1418年对大圆顶进行招标;1471年最终完工。前后历时近200年。圣母亚玛利亚大教堂和洗礼堂、钟楼共同组成了佛罗伦萨大教堂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凝聚了坎比奥(大教堂除圆顶外的部分)、布鲁内列斯奇(大教堂的圆顶)、乔托(钟楼)、基培尔蒂(洗礼堂大门青铜装饰)等人的智慧,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

第三、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建筑成就。教材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大,可以同时容纳3万人同时从事宗教礼拜活动(当时佛罗伦萨城最多也就9万多人);二是高,高达107米,是佛罗伦萨城最高的建筑,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同四周山峰一样高,老天爷看了也会嫉妒”;三是创新,如不用支柱,椭圆形,建筑材料较轻,空心的内外两层,采光充分,等等。

师生互动: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潮是什么?这种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要求将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享受现世生活中的幸福;它强调个性,肯定自我,倡导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教师: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被后人称作是“新时代的报春花”,也就是说,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现在,我们看两组图片。

教师出示第一组图片:德国科隆大教堂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见本课教材第38页)。

教师:德国科隆大教堂属于中世纪非常流行的哥特式建筑,其双塔高达157米。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高107米。大家从外形上看,二者有何区别?

学生:科隆大教堂是尖顶,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圆顶。

教师:结合中世纪的情况,想想哥特式建筑为什么要设计成高耸入云的尖顶?

学生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回答: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中世纪是神主宰一切而人的个性被泯灭的时代。哥特式建筑高耸入云,就是为了营造神秘氛围,使人匍匐在神的脚下。

教师: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既然教堂是神的栖息场所,自然与世间凡人的住所有所区别,所以就要建造得高耸入云、神秘莫测、弃绝尘寰。著名的德国诗人海涅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曾经对科隆教堂的双塔作过这样的描述:“看啊,那个庞大的家伙,在那儿显现在月光里!那是科隆的大教堂,阴森森地高高耸起。”除此之外,哥特式建筑还大量使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总之,哥特式建筑就是要制造一种神秘莫测、人神相殊的效果。

教师:和科隆大教堂的高矗神秘不一样,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设计了一个内径达43米的圆顶,展现给世人的是一种开阔明朗的风格,而且,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与周围的世俗建筑十分协调。这是什么精神的体现呢?

学生:人文主义精神。

教师:对。从这个事例我们应该能得到一种认识:对于历史上的重要建筑,不仅要欣赏其建筑风格,更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们体现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它们进行准确的历史定位。

教师出示第二组图片:罗马万神殿(见人教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插图)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见本课教材)。

教师:大家比较一下两个建筑的穹顶有何异同?

学生:同:都是圆顶。异:万神殿的穹顶是圆形,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穹顶是椭圆形;万神殿的穹顶在外观上半露半掩,后者的穹顶则通过鼓座全部展现出来。

教师:与古代罗马的万神殿和中世纪的科隆大教堂相比,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更接近哪一种建筑的风格?

学生:万神殿。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家们逐渐抛弃中世纪的传统,开始向古希腊、古罗马寻求灵感。

教师:的确如此,当时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古代文化的“再生”。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大穹顶和万神殿的穹顶的造型毕竟还有所不同,它在继承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诞生的标志,是新时代的报春花。

第三目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

帕拉蒂纳美术馆是皮提宫的组成部分。皮提宫最初是卢卡皮提的府邸,布鲁内列斯奇修建。后来,科西莫一世购买了皮提宫并予以改、扩建,将其作为府邸,也收藏艺术品。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椅中圣母》(帕拉蒂纳美术馆收藏,网上通过搜索找到)和《中世纪圣母像》(见北京出版社《历史》第5册第55页)。

师生互动:

教师: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和中世纪的圣母像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并回答:中世纪圣母像中,圣母和圣婴坐姿僵硬,神态严肃,形象呆板。圣婴的眼睛位于面部的三分之二处,不符合婴儿的特征,其脸庞是圣母脸庞的小型化。总的来说,圣婴给人以“小老头”的感觉。

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像中,圣母非常秀美,圣婴表情可爱。

教师:艺术家们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呢?

学生:前者是为了突出圣母和圣婴是“神”,与“人”不同。后者则强调圣母和圣婴与人无异。

教师:这两个作品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和中世纪艺术作品的不同。在中世纪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呆板僵化,静穆神秘,表现出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而文艺复兴时期则将神人性化,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收藏了大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从而成为文艺复兴的独特见证

小结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许多建筑或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或收藏了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的艺术珍品,它们既是建筑史上的杰作,又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见证,从而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识记罗马的主要建筑、艺术成就

认识西斯廷小教堂壁画、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建筑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赏析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人的艺术成就,进而认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功绩。

教学重点

西斯廷小教堂的《创世纪》壁画;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成就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最后的审判》的人文主义体现。

教学过程:

导入:“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这个国家和这座教堂的名字各是什么?”

第一目 “西斯廷小教堂及其壁画”

西斯廷小教堂的特点和(祭坛)两侧的壁画

适当补充有关西斯廷小教堂的地理位置及近况的资料:西斯廷小教堂位于梵蒂冈城国内,是圣彼得大教堂群中主教堂大殿内的一间厢房式小礼拜堂,它长、宽、高分别为40.5米、13.3米、20.7米。取名“西斯廷”,是因为该教堂是在教皇希克斯图斯四世时期(1471—1484年在位)修建的,故以教皇之名命名。西斯廷小教堂今为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虽然仅是一个小型礼拜堂,但它却是梵蒂冈城国和天主教世界的权威中枢,来自世界各地的红衣主教就是集会在西斯廷小教堂遴选教皇和召开全球天主教主教会议的。

对于西斯廷小教堂内部墙体壁画的说明,教材对其方位的表述“两侧墙壁上共有12幅壁画,左边6幅描绘摩西的生平事迹,右边6幅描绘耶稣基督的生平”,似过于含糊,学生不易明白。对此,教师应直接点明:“两侧墙壁即指西斯廷小教堂内祭坛两侧的墙壁(见图1,祭坛位于此图的右边角),因祭坛座西朝东,故其两侧墙壁分别为南墙和北墙。南、北两墙各绘有6幅壁画,分别构成《圣经旧约》中的摩西事迹组画和《圣经新约》中的耶稣事迹组画。这些壁画出自不同艺术大师之手,集中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的绘画艺术成就。”

拉斐尔和西斯廷小教堂挂毯

由于教材表述比较简约,建议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注意:

其一,适当补充有关内容:朱理二世逝世后,接任的教皇利奥十世(1513—1521年在位)继续倾注巨大财力美化和装饰罗马城。他登基不久,即决定用挂毯装饰西斯廷小教堂的墙壁来纪念自己就任教皇。利奥十世委托拉斐尔根据《使徒行转》中的圣彼得和圣保罗等使徒的事迹,设计10幅挂毯图案草图,作为织工编织的底图。结果,拉斐尔在1515年至1516年间,足足工作了18个月才完成该任务,其中,每幅草图尺寸为3.3×5.28米。这10幅草图送到当时欧洲毛纺织技术最好的布鲁塞尔,由拉斐尔的弟子主理编织。1520年前后,挂毯全部织就。10幅挂毯挂在西斯廷小教堂祭坛两侧壁画的下面,平列起来,面积竟达175平方米,几乎相当于墙上其他艺术大师全部作品所占面积的一半。据当时人记载,当挂毯展出后,“整个教堂的人见了这些挂毯都目瞪口呆,一致认为系旷世佳作。”拉斐尔的这一杰作,为西斯廷小教堂增添了新的艺术光彩。他绘制的挂毯彩色画稿更成为西方最广为人知和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如今,在梵蒂冈博物馆,设有专门的“挂毯厅”,悬挂陈列这些挂毯,供游人观赏。

米开朗琪罗和西斯廷小教堂天花板壁画──《创世纪》

西斯廷小教堂的壁画出自众多艺术大师之手,而尤以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

建议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注意:

《最后的审判》壁画内容,主要取材于《圣经新约》中《马太福音》和《启示录》。《马太福音》记述了“耶稣生平和受难”;《启示录》记述了大量的宗教寓言,还有包括有“关于世界末日动乱的预言”。

其二,对于“《创世纪》壁画”的教学,有条件的话,可结合《世界美术史文艺复兴美术卷》(朱伯雄主编、山东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世界文明史文艺复兴卷》([美]威尔杜兰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等有关著作,赏析《创世纪》各部分画面,以期较深刻体会《创世纪》所寄寓的作者理想和蕴含的蓬勃时代精神。

其三,关于“《最后的审判》壁画”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最后的审判》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按教材的编排,教材通过相应的和两个栏目,对《最后的审判》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评价,分别作了阐述。因此,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和赏析《最后的审判》画面,按照提出的思考题:“想一想,米开朗琪罗创作的《最后的审判》,为什么整个画面充满了严肃和恐怖的气氛,这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情绪?”引导学生思考和阅读,以求释疑;或者,先引导学生阅读,对米开朗琪罗创作《最后的审判》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次后引导学生阅读,回答思考题。总之,务求使学生明白:米开朗琪罗不仅是位卓越的艺术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关注社会,反对暴政,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等级。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而且亲身参加了当时的进步正义斗争。如果就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这两位人文主义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相比较,前者比较多的是反映人文主义所追求的人性理智和幸福恬静的生活的情趣,譬如《雅典学院》、譬如《西斯廷圣母》;而后者则突出反映了人文主义追求人性解放、反对专制压迫和关注社会、主张社会平等的忧患意识。这其中,尤以《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为代表。

第二目 “圣彼得大教堂”

(1)圣彼得教堂改建的缘起和主要建筑设计师

讲述:16世纪初,为了树立罗马教廷的威信,教皇朱理二世决定改建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旧圣彼得教堂。”“他(朱理二世)希望改建后的圣彼得大教堂,不仅超过古代异教的罗马万神殿,而且超过现有的任何基督教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1505年,经过激烈的设计竞赛,著名建筑师布拉曼特的设计方案中选。第二年,改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在后来的120年里,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都参与了设计方案的修改和施工。

(2)圣彼得大教堂的外观结构及特征

讲述:1626年,圣彼得大教堂最后竣工。教堂平面呈纵长十字形,正面墙顶的左右两角各有一座大钟,墙前端有13尊雕像,正中的一座为手持十字架的耶稣。教堂外观的最显著部分,就是在远处可以看见的大圆顶。这个大圆顶,是72岁的米开朗琪罗设计的。为了解决跨度过大又没有立柱支撑的难题,它设计了两块半圆形的壳型结构,再用辐条状的肋进行加固。米开朗琪罗逝世后26年,这个大圆顶在其他建筑师的指导下建成。大圆顶上的十字架尖端高约138米,是罗马城的最高点。大圆顶的直径和万神殿相近,内部顶点高123.4米,是万神殿的三倍。大圆顶是真正球面形的,显得立体感更强,实现了教皇朱理二世当初建造最宏大建筑的愿望。

(3)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结构和艺术珍品

讲述:在教堂正门长廊下,镶嵌着乔托的名画《小帆》。教堂正门向右拐角处有米开朗琪罗所作的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圣母玛利亚右手紧搂着受难后遍体鳞伤的耶稣尸体,左手微微摊开,垂首凝目,怜子之情呼之欲出。这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古代艺术品之一。教堂内部,按东西方向共分为五个长方形大厅,各以四方立柱隔开。中央大厅比两边的厅大一倍。地上都铺砌名贵的花斑岩石,光滑明亮,花纹别致。内部的墙壁,布满各种雕刻、壁画和玻璃镶嵌画,精美绝伦。大厅中央是主祭坛,上面覆盖着贝尔尼尼设计建造的镀金青铜华盖,它由四根螺旋形镀金铜柱支撑,每根铜柱上都装饰着金色橄榄枝,有裸体儿童在玩耍,还有蜜蜂在飞舞。祭坛下是圣彼得的坟墓。主祭坛后面是圣彼得主教座,上面(内部)安置了据说是圣彼得曾经坐过的木椅。

(4)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建筑和贝尔尼尼的设计成就

讲述:17世纪中期,教皇又委任贝尔尼尼设计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贝尔尼尼以在大教堂前原有的方尖碑为中心,设计了一个近二百米长的椭圆形广场和一个小型梯形广场。位于中轴线上的方尖碑两边,各建有一座喷水池,增强了广场的几何形状。两个广场的两侧,都配以四排粗大的柱廊,顶部排列着圣徒雕像。柱子之间的光线互相掩映,产生复杂的明暗对比效果。梯形广场自外向里地势逐渐上升,目的是为了让椭圆形广场上的信徒都能瞻仰站在高处主持弥撒礼的教皇。两侧柱廊的宗教寓意深刻,它们犹如教皇张开的双臂,时刻准备拥抱来自各地的朝圣者。

小结:引导学生按艺术家和绘画、雕刻、建筑等类别列表整理所学知识。

知识结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05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