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2、能力目标: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课前准备:《盲人摸象》课件、玩具狗等。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创
设
情
景
1.讲故事:从前,有四个盲人,他们从来没看见过大象。有一天,这四个人商量好,一起去看大象。到了大象身边,第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四条腿,说道:大象像一根柱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身子,说道:大象像一堵墙。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说道:大象像一条绳子。最后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说道:大象像一把大扇子。
2.提问:这四个人摸到的大象的样子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3.全班汇报交流。
4.引入新课:由于每个人摸到的位置不同,对大象的感受也就不同。那么如果我们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又是什么样呢?这节课共同探讨一下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生:他们摸得地方不同,所以摸到的大象的样子也就不同。生:他们都只摸到了大象身体的一部分,所以他们都不能完整地说出大象的样子。……
情景引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探
究
体
验
探
究
体
验
1、观察同一物体。
(1)定位观察
提出要求:请组长把玩具狗放在桌子的中间,头对准1号同学。
组织学生分组观察:你看到的玩具狗是什么样子的?把看到的样子用笔画出来,画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组织汇报交流。
小结:虽然观察的是同一物体,由于每个人坐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请学生按顺时针的方向换位观察物体,请学生说说:你们现在看到的玩具狗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你形状看到了玩具狗的哪一面?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个玩具狗,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玩具狗的形状就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
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游戏规则:听清楚老师说哪个小组要看玩具狗的哪一面,想一想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
通过从不同位置对玩具狗进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使同学们明确: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2、观察不同的物体
请同学们拿出你带来的玩具放在桌子中间,并把玩具正面对着1号同学。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2)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观察,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看到的玩具狗的样子。
学生换位观察,并自由交流自己看到的玩具狗的样子。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个玩具狗
通过定位观察、表述看到的物体的样子等活动,体验观察物体的方法。
通过换位观察,加深了学生自身的感受,使他们亲身体验到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同的。
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进行实际的观察、比较,体会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通过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物体,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发现,从而验证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这一结论。
实
践
应
用
1、教材第67页的例1。
(1)出示例1的情景图。
(2)组织学生观察判断。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是谁看到的就在下面标出他的名字。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体验观察物体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2、教材67页的“做一做”。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7页,这本数学书的侧面、正面、后面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请你连一连。
3、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学生观察情景图,并在书上的三个图片下面标明是谁看到的。
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在自己书本上直接完成。
学生交流自己的判断结果。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同学体验观察物体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课后活动:
板书设计: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课堂教学反思报告单
教学成功之处
教学遗憾之处
最想说的一句话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4 画家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每一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教师的指导下,画自己的家乡。教学重难点:正确书写生字,指导朗读.教学准备:课前学生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在脑海里留下印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通过观察插图,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
新课听录音----韩红的一首歌曲《家乡》.你们的家乡在哪里呀?指名说说你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今天老师领大家一起去看看你们的同龄伙伴的家乡.(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2学生看插图,教师范读课文.
3再读课文,说说涛涛山山青青的家乡分别在什么地方?
4分小组完成两个任务,
①标出自然段;
②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机板书词语.
那么宽
鱼和虾
赤着脚
捡贝壳
草原
奔跑又绿又密
一匹
城市
楼房
男孩子
爱家乡
6自由认读生字,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讨论.
7组织多种形式读词语.
8出示生字,分小组用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分析生字的字形.
9全班交流,共同矫正.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指导感悟
1抓住美的景色,指导欣赏.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小朋友在做什么?你喜欢吗?
2抓住美的语言,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知语言的美.
(2)学生自由朗读,画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指导朗读重点词句,那么那么的句式,表达了对大海的喜爱.一艘艘装满要重读,体现鱼虾很多.
3看图介绍涛涛的家乡.
(四)小组合作学习其他自然段
(五)汇报学习
(六)总结布置作业
(七)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书写,巩固生字;完成课后练习.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教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3汇报交流,指导书空.
4指导书写.
5针对写字中的不良现象进行指导.占格不当:要顶天立地.指导写好
市
男
贝比例失调:
偏旁占的位置太大,影响字体美观.指导写好
爱虾
笔画错误:
增减笔画,改变笔画.指导
原
跑
6
质疑
(三)巩固练习
1读生字,用生字口头组词.比一比,看谁组的词语多.
2完成课后练习.
(1)读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读.
(3)思考讨论:你还能说出这样的句子吗?
(4)说给大家听.
(四)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结布置作业.
(六)
教后反思: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24小时》,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科学24小时》创刊于1980年,是全国创办较早、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综合性科普期刊,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科学24小时杂志社、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浙江科技报社主办。
做最热门的科学,做最精彩的科学。《科学24小时》强调科学趣味性,每期聚焦一个重大科学话题,设立视点、科学探秘、评述和拓展阅读 等栏目,深度挖掘科学题材,拓展知识点,让您对全年发生的重大科学事件有一个广度和深度的了解。杂志设置热点聚焦、探索发现、科幻迷城、 科学成长、科技生活和封面故事等六大板块,下设宇宙奥秘、奇妙生物、神秘万象、军事博物馆、科幻吧、我的晒场、心灵鸡汤、百事通、科学幽默等重点栏目,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探秘、生物、军事、健康、心理、人文等。尤其适合科学爱好者和青少年阅读。创刊以来,《科学24小时》曾影响了几代青少年成长和成才,载文大量被《读者》、《人大复印资料》收录,《化石吟》一文还被收录至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历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浙江十佳期刊、全国优秀科普期刊奉献杯奖、中国科协优秀科普期刊、浙江省精品科技期刊奖等奖项,至今仍保持浙江省科技期刊的发行纪录,在全国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4 黄昏的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24黄昏的蝉24南极风光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9个生字:糙、雕、隧、剔、瘠、绚、焰、曳、旗。理解并积累“晶莹剔透、绚丽夺目、望而生畏、惊叹不已、摇曳”等词语。
2、朗读并积累描绘南极冰雪和南极光的两句比喻句。
3、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体会南极风光奇异而神秘的特点,表达对南极风光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盼望南极更美好的情感。
4、能课外查找资料,并结合课文介绍南极的一些风光。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并能积累文中的一些词语。
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体会南极风光奇异而神秘的特点,表达对南极风光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盼望南极更美好的情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结合查找的资料,尝试运用比喻句介绍南极的一些风光。
教学流程一、激趣说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去探索一个特别的地方,它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叫——
板书:南极。
2、那儿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出示课文第一节:
地球上的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在那里,没有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长满各种庄稼的田野。
(1)指名读、齐读
(2)读了这些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学生交流
(3)小结: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没有”,强调了南极是一个看不到绿色生命的冰雪世界。
(4)填空练习
地球上的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在那里,没有()江河和()溪流,没有()树木和()小草,更没有()田野。
3、补充课题:南极虽然是个很贫瘠的地方,但那里的自然风光非常奇特、美丽。今天我们就去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光。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2-6节,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南极的哪些风光?还介绍了什么?
2、检查反馈,板书
冰雪动物南极光南极开发
3、指名分别朗读描写南极冰雪、动物、南极光的有关段落。评议
4、教学字词
字音:剔曳绚
字形:瘠隧
词义的理解安排在随文的朗读、理解和说话训练中。
三、研读品味,深入理解
1、轻声朗读2、3、4节,看看最吸引你的是南极的什么风光?
2、交流,重点研读(随学生的交流顺序进行)
第二节:
(1)出示句子:狂暴的风吹起沙子般的雪粒,又把它堆积起来,形成一条条雪浪。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悬崖;有的像宫殿,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2)读了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3)理解词语:晶莹剔透
(4)出示图片,让学生运用课文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讲述画面。
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____,有的像____,有的像____,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5)引读记诵。
第三节:
(1)读句子,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或问题?理解:望而生畏(板书)
(2)想想为什么动物们望而生畏?理解:贫瘠
(3)理解句中“仅有的”含义。(板书:仅有)
(4)指导朗读,积累。
第四节:
(1)看图片,教师范读
(2)南极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交流
南极有十分罕见的景象,那就是南极光。在漫长的极夜中,突然,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______,有时像_____,有时像______,有时像______。几百年来,凡是见过南极光的人,______。
(3)指导朗读,读出感叹的语气
(4)引读记诵
(5)小结:四个“有时像……”,既写出了南极光的美,又写出了南极光的变化之快。
(6)练习用比喻句,观看投影介绍南极光。
在漫长的极夜中,突然,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绚丽夺目的光彩,有时像______;有时像______;有时像______,让人看了惊叹不已。
3、小结:南极的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无论是南极的冰雪、动物还是绚丽夺目的南极光,都证明了这块土地是奇异而神秘的。板书:奇异神秘
4、学习5、6节
读这两节,对南极还了解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交流板书:明天更好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设想你从南极回来,带回了南极美丽风光的照片,你怎样向周围的人介绍。
板书设计24南极风光南极开发
冰雪晶莹剔透
动物望而生畏仅有
南极光绚丽夺目
(神秘奇异)(明天更好)
本课小结这篇课文是由来校应聘的老师上的,我主要抓住进行词语教学,复习一下课文,要求学生读读背背。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1、照样子用划线的词语写一段话(二选一)
(1)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悬崖,有的像宫殿,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2)在漫长的极夜中,突然,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绚丽夺目的光彩,有时像空中垂下的帘幕,有时像不断蹿动的火焰,有时像强大的探照灯光动荡摇曳,有时像天上的流星一掠而过
24、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能写一段我的外貌描写。
4、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教学难点:理解他们不知道四角的天空。
教学重点:朗读说话训练;我的外貌描写。
教学过程:
一、学生确定学习方向、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5自然段,同学们,看看课后习题,这节课我们该研究什么问题?
生: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习6-10自然段
1、自由读6-10自然段,想想我了解到什么?(从闰土身上体会到什么?)
1、学生回答。
2、随机出示: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
知道的。
①稀奇的事是指什么事?
(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师:这稀奇的事也就是少见的事,有吸引力的事。(板书:有吸引力)
4、选择你自己觉得最稀奇的一件事读一读,把它读得有吸引力。
5、学生朗读,评价。
6、师:同学们大部分选择了雪地捕鸟、看瓜刺猹这两件事来读,都觉得这两件事有趣、稀奇。准备一下,能否从这两件事中选一件,像闰土一样说给别人听?等会儿,老师来当鲁迅。
7、学生准备。
8、说话练习。
①雪地捕鸟
师:闰土啊,你能不能帮我捕鸟呀,鸟儿可好玩啦!
生:
师:那么你们是怎样捕鸟的?
生:
②看瓜刺猹
生: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师:管什么呢?
生: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师:怎么管?
生:月亮地下,轻轻地走去
师:然后呢?
生:走到了,反从胯下窜了。
师:想不到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真新鲜,真稀奇!
9、从这几件事中,你能体会闰土是位怎样的农家少年?(见识丰富见多识广眼界广阔)
10、朗读
闰土地聪明、能干、见多识广,你们对他佩服吗?鲁迅也从心底
里羡慕、佩服闰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二、再读16小节,突破难点
1、闰土能干、见多识广,我和朋友们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读16自然段,想想读懂了什么?
2、出示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①句子中你有哪些地方不懂?
②他们和我指谁?四角的天空指什么?
③出示:闰土在海边时,我和我的朋友看不见____________;
看不见______________;看不见_______________,只看见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的井底之蛙。
三、展开想象,写写我的外貌
1、我和闰土除了身份、经历不同,还有哪些方面不同?(外貌不同)
2、我的外貌怎样?(出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下来。
3、学生练写。
4、选择一位同学互相交流。
5、评讲,修改自己写的句子。
四、课外延伸
1、后来,闰土走了,那么我和闰土所建立起来的友谊还能持续下去吗?我和他还会见面吗?会的,确实见面了,在三十年后,
2、出示:
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脸,他就是闰土。
3、想不想知道闰土变化的原因,课外去读一读小说《故乡》。
板书:
闰土我
农家少年少爷
外貌?
雪地捕鸟
经历海边拾贝四角天空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经典之作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全文没有一个字提到秋,但恰恰写出了经典的秋天景象,其感受也是传统的忧愁,阅读者关注的核心应该是:这里的忧愁,和前面几篇有什么不同?全文只有五句,一眼望去就可感到,其特点首先在句法上,前面三句都是名词(意象)的并列,没有谓语。但是,读者并不因为没有谓语而感到不可理解。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这三者,虽然没有通常的谓语和介词等成分,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因此而混乱。它调动着读者的想象,构成了完整的视觉图景。三者在音节上是等量的,在词性上是对称的,枯、老、昏在情调的悲凉上是一致的,所引起的联想在性质上是相当的。小桥、流水、人家,也一样,只是在性质上不特别具备忧愁的感觉。(有入解释,这是诗人看到别人家的生活,是反衬。)后面一句: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互相之间没有确定的联系,但与前面的枯藤、老树、昏鸦在性质上、情调上有精致的统一性,不但相呼应,而且引导着读者的想象进一步延伸出一幅静止的国画。这时,在静止的图景上,出现了一个行人和一匹马。如果是俄语、德语或者法语,就不能这么简洁,人家的语言要求明确性数格。昏鸦是一只还是数只,瘦马是一匹还是多匹,而且还得交代:鸦和马,乃至风和树,是阴性还是阳性;断肠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本来,骑马可以引起生气勃勃的感觉,但却是瘦马,反加深了远离家乡(漂泊天涯)之感。这种感触,又是在西风中。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西风,就是秋风,秋风肃杀的联想已经固定。所以作者没有正面说肃杀,而是把联想空间留给读者。古道,是古老的,或者是从古以来的道路,和西风、瘦马组合在一起,在感情的性质上,在程度上,非常统一、和谐。
也许有同学会提出疑问,这样的每子是一种破句,为什么有这么多好处呢?因为这是汉语抒情诗。诗比之散文,要给读者留卞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的想象参与形象的创造,参与越自然,越没有难度,诗歌的感染力越强。比如,古道、西风、瘦马,这匹马是骑着的,还是牵着的,如果交代得清清楚楚,反而煞风景。这就产生了一个现象,在散文里看来是不完整、不够通顺的句法,在诗歌里却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促使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这正是汉语古典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也是很大的优点:前面范仲淹词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这种手法,在讲究对仗的律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唐朝已经十分普及,精彩的例子唾手可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这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一联。虽然构不成完整的句子,但上联提供的三个意象,却能刺激读者的想象,构成完整的画面,鸡声和月亮足够说明,这不是一般的早晨,月亮还没有落下,这是黎明。茅店,更加提醒读者回想起诗题早行,是提早出行的旅客的视觉。下联的人迹和霜联系在一起,互为因果,进一步强化了早行的季节和气候特点,虽然自己已经是早行了,但是还有更早的呢。而板桥,则是作者聪明的选择,只有在板桥上,霜迹才能看得清楚,如果是一般的泥土路上,恐怕很难有这样鲜明的感觉。
西方诗歌,语法和词法的规律与汉语不同,他们在诗歌里,也很讲究语法和词法的统一性。西方诗歌中,像《天净沙》这样的句法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即使有个别句子,也是十分偶然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诗歌语言,在二十世纪初,受到了美国一些诗人的特别欣赏,他们把我们这种办法叫做意象并列,并且由此发展出一个流派来,叫做意象派。这个流派的大师庞德,还用这种办法写了好多相当经典的诗。其中最著名韵是《地铁车站》,原文是这样的:
InaStation0ftheMetro
Theapparil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
Petalsonawet,blackbough.
有人把它翻译成这样:
人群中这些面孔骤然显现
湿漉漉的树枝上纷繁的花瓣
在原文中,两个词组之间没有介词和谓语,这显然是学习汉语诗歌意象叠加的办法。有人不满意这样的译法,改译成:
在这拥挤的人群中,这些美丽的突现
一如花瓣在潮湿中,如暗淡的树枝
香港诗评家璧华就认为前者是不朽的,后者是平庸的。他看重诗歌中空间的空白,这对读者想象的调动,是十分关键的。
从写作实践上来说,以这样的并列,以不完整的句法来表现诗人的直觉,最大的好处,就是留给读者的想象比较自由。第二种译文把本来留在想象中的词语补充出来,反而窒息了诗的想象p同样的道理,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补充为在古老的驿道上,西风紧吹,来了一匹瘦马,诗意就可能损失殆尽,变成散文了。
当然,如果一味这样并列下去,五个句子全是并列的名词(或者意象),就太单调了。所以到了第四句,句法突然变化了,夕阳西下,谓语动词出现在名词之后,有了一个完整的句子。但是,其他方面并没有变化,仍然是视觉感受。后面如果继续写风景,哪怕句法有变化,却因为一味在视觉的感官上滑行,也难免给人肤浅之感。故作者不再满足于在视觉感官上滑行,而向情感更深处突进,不再描绘风物,而是直接抒发感情断肠入在天涯。这里点出了秋思的情绪特点,不是一般的忧愁,而是忧愁到断肠的程度。这就不仅仅是凄凉,而且有一点凄苦的感觉了。人在天涯,也就是远离家乡。被秋天的景象调动起来的马致远的心灵和范仲淹、杜牧是何等的不同,他对大自然的欣赏只限于凄苦,不涉及国家的责任,故悲而不壮。对家乡的怀恋,倒是相近的,虽然没有明净的图景,但并不妨碍它的动人,诗人个性化的生命就在这不同之中。这首小令幸亏有这最后一句,使它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有了层次,避免了单调。
相比之下,白朴、张可久和无名氏同样曲牌的作品,大抵都显得浅。白朴的诗,五句都在描绘风景,停留在视觉感官上: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尤其是最后两句,完全在玩弄色彩(青、绿、白、红、黄),甚至给人以为色彩而色彩的感觉。这里看不出作者情绪的主要特点,是马致远式的忧愁,还是杜牧式的对秋景的赞叹。读者很难感觉到情绪是悲凉的还是明快的。如果说是明快的,为什么在明快的景色中夹入老树寒鸦呢?如果要强调老树寒鸦,为什么不贯穿到底,让山水带上和老树寒鸦相近的性质呢?而且,五句都属视觉感知,没有在视觉感知饱和的时候,深入到情绪层面。文字的色彩脱离了人的情感,就难免空洞了。
教材简析
【主要内存】课文讲述了M48年春未夏初毛主席在河北省阜平乡
花thrt,rf,让警卫员请乡亲渡]Dn花椒树下限米,拿出珍藏的茶叶让炊事
员警卫员沏茶给乡亲们喝,并亲自到乡亲们中讲喝芜的好处,替大但橱
茶、椎碾子等几件互相关联的事。
【中心思想】课文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反映了毛主
席关心群众、热爱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崇高槽神品质。
【段落结构】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毛主席来到花山村,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
日夜操劳,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段(第2~8自然段)写毛朔鹏卫员请乡亲们回花椒材下限米。
第三段(第9~11自然段)写毛主席让警卫员、炊事员沏茶给甲米
的群众喝。
第四段(第12自然段)讲毛主席来到群众中讲解喝茶的好处,并为
大娘闺茶、推碾子。
【写作方法】为了突出表现毛主席热爱关心群众,完全彻底为人民
群众服务的精神品质,作者围绕这一中心,只选取几件发生在花椒树下y
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生活小事,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内容安排主次
分明,写得详略得当。请回乡亲和为乡亲彻茶最能突出中心,写
得详细具体,说茶、倒茶、推碾子等能够深化中心,但为了文章
槽炼,作为次要内容安排,写得比较简略。对情节发展和表达中心没有
多大作用的内容就一笔带过。如警卫员如何迭茶叶给牧事员,炊事员L
如何沏茶等只用茶沏好了这句话一笔带过。
【教材重点】课文的第二、三段是重点段。~
第二段写请回乡亲,表现出毛主席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绝不因
自己的工作影响群众生活。课文先写毛主席发现问题后的一连申反应:
L询问原因;又不满,重视,担心,焦急:默说服警卫员,要他尽快
纠正。通过对他的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致描写,说明毛主席发现问皿1
早,解决问题及时。接着写毛主席教育警卫员,打消他的顾虑。不能因1
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这是毛主席坚持要请回乡亲们】
(3)乡亲们需要喝茶,喜欢喝茶吗?毛主席为群众沏茶说明了什么?
(尊重群众,热爱群众,为群众服务热情周到。,
己有感情地朗读毛主席的话。
(读出毛主席庄重。诚恳和语重心长的情态,读好三个连续问句,体
会感情。)
四、阅读第四段
L指名朗读第四段。
思考回昏
毛主席来到群众中做了几件事?说明了什么)
(毛主席乐意和群众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J
L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的。
(联系生活经验和插图理解。,
五、总结课文
L说说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读了课义受到了怎样的教育。
L课文中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是次要的,
写得比较简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参考
毛主席在花山
请回乡亲(主要)1热爱、关,6群众
沏茶。主要)
i1i#\、倒茶、推碾子瞅要)r全彻底为人民。民务
2.默看课文,说说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些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扎请回、沏茶、说茶、倒茶、推碾子)
3。试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意思。
1思考回答:
课文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三、阅读课文重点段落
第二段
L轻声自读课文。
思考并讨论:
(1)毛主席发现异常情况后反应怎样?
(引导学生注意毛主席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找一找有关词句。)
(2)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上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这句活是什么
意思?
GI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
(3)抖卫员如果不按毛主席叮嘱的那比礼貌诚恳地去请,乡亲们
会回来吗?这件事反映出毛主席怎样的思想品质?
(关心体贴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乙分角色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两人语气的不同和变化,尤其是读出毛主席从奇怪到焦
急、担忧的心情,严肃、耐心而诚恳的神态。,
第三段
L默读课文
思考并讨办
(1)毛主席是怎样急切地给警卫员新任务的:
。联系课文有关词句J
(2)毛主席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他的话有几层意思?
(联系课文同句具体分析。)
的原因,意思是说我们在工作中,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始终要把群
众利益放在首位,不能影响群众利益。最后,文章写了警卫员按毛主席
的教导和要求,热情、诚恳他说服村长,请oqT乡亲们。IARB毛主席对
警卫员教育有方,通过严肃耐心说服,讲道理,细叮咛,及时解决了问
题。
课文第三段写为乡亲沏茶,反映出毛主席敬重群众,与群众同欢
乐为群众呷乡热情周到。课文先写毛主席迫不及待地下命令。刚回、
就呷等词语写出毛主席早有准备,心情急切,接着写毛主席说服感到
为难的警卫员,南方的同志送的、经过几道手\一直没舍得喝\说
明了茶叶的珍贵。毛主席为1f%8J1员做好服务工作,又对他进行了耐心
教育和开导毛主席的话道thT他敬重群众的根本原因,包括三层意思。
L老百姓是我们的重要支持者,我们的胜利是靠了他们的支持才取得
的;L我们J:作、斗争的目togr是为全国的老百姓谋利益;凡自己不
愿脱离群众搞特殊化,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最后写警卫员热情地为乡
亲们送茶倒茶。
教学要求
L阅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毛娜热爱关心群众、完全彻底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
z自学课文生字词,联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了解课文围绕中心详略得当的写法。
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自学课文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L读通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i#T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情,
试给课文分段。
入把课文中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L出示图像(幻灯)(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谁?在那里干什么;
(毛主席推碾子。)
z板书课题:毛主席在花山
二、检查预习情况,并分段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并说说每节讲了什么。
(注意读准生字字音,并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第1自然段
房舍(she)(读准多音字舍勺
夜以继日:日夜不停。(这说明了什么?)
第2自然段
花椒(j旧o)树
碾子(ni6n)(根据插图认识一下)
第3~8自然段
耽误、干扰
第9~10自然段
簸箕
第11~13自然段
特殊(sh0\特别、下一般。
拎(lTn)祖瓷(cl)碗
山旮(gO)旯(伯,,山角落,意思是偏僻的山村里。
第14自然段
首(1}6o)帚(ZhOU)
五米惨(sh层n)儿
端详:仔细地看。
返回
24果园机器人
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的第99页至101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机器人是怎样的。
2.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与同学交流讨论。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
1.上网查询并下载智能机器人的图文资料及课文插图。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参观机器人表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阅读猜想
1.(板书:机器人)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对机器人有哪些了解。
2.(板书:果园机器人)让我们来大胆地猜想一下果园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会干哪些活。
自读自悟
1.打开课本,认真朗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默读课文。
3.找出文中果园机器人最新奇有趣的地方,有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想。
小组交流
1.小组内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文中果园机器人新奇有趣的地方。
全班交流
1.(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小组认为果园机器人最新奇有趣的地方。如:
a.机器人的样子设计可爱合理:它的外表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各个部位都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它的电子眼能够发现浓密枝叶后的每一个成熟的水果;胳膊可随意弯曲旋转伸缩,手上戴有手套,不会将水果抓伤;它的脚能够依据地势保持平衡。
2.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来表现果园机器人的神奇有趣。
感悟积累
1.抄写三句文中加有引号的句子,同桌间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给大家读一句你感到最有趣的句子,并说说原因。(如,“让果农在大片密密的果树林里一个个地去找‘饿倒’了的机器人,那可太麻烦了。”本来人才知道饿,饿了没有力气就干不动活,那么机器人没电也干不了活,作者说它们被“饿倒”了,让我感觉到它们就像一群饥肠辘辘的工人,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躺在果树林里向果农抗议,感到非常生动有趣)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资料,说说机器人还能干什么。
板书:
24果园机器人
聪明能干新奇有趣
科学幻想不断探索
课后反思
1、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2、学生已经可以上网查找一些有关机器人的资料。
重庆市高新区石桥铺小学人教版实验教材集体备课组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激发学生对神奇的科技世界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3.提高对文章的略读能力。
教学准备
1.上网查找有关机器人的资料,了解机器人在哪些领域起了哪些作用。
2.准备一个电动智能小狗玩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1.出示智能小狗玩具,指名上台玩一玩。(通过玩耍,感受智能小狗的聪明灵活,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师引导:机器狗是多么有趣、多么聪明啊!机器人是怎样的,会有多么能干呢?你想知道吗?那就请自己读一读24课果园机器人(师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你能用比较简短的几句话来说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然后再指名说,注意引导学生把内容说清楚完整。)
2.课文中的机器人是怎样的呢?哪些地方有趣?找到有关的句子勾出来,再反复地读几遍。
3.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三、读课文,想想你在课文中读到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人的本领也将会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多,你们都上网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咱们来交流交流,更多地了解神奇的科技世界。(指名汇报收集的资料。)
五、听着大家收集来的资料,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情不自禁地瞪大了眼睛,不停地发出由衷的赞叹,你们大家到底是在赞叹什么?谁来说一说。(师总结:机器人的能干令人赞叹,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令人赞叹,勤劳智慧勇于创造的人类更令人称赞!)
六、作业:(小练笔)让我们展开想象,想一想自己将来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它有哪些本领,先说给爸爸妈妈听,再写下来。
板书设计
聪明能干
24果园机器人人类勇于创造科技迅猛发展
自己充电
读作品,要真正读懂,最起码的就是要读出个性来,读出它的与众不同。读过之后;感觉不到经典文本的独特,就是没有真正读懂。孤立地欣赏经典文本,可能造成对作者和读者两方面个性的蒙蔽。为了剖析经典文本的个性,一个最方便、起码的方法,就是同类经典文本共组。其目的是提供现成可比性,帮助读者从被动接受进入主动分析和评价。比较是分析的前提,分析建立在可比性上。一般情况下,作品之间缺乏可比性,须要相当高的抽象力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可比性。但是题材同类的作品有现成的可比性,这就为我们进入分析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果仅仅把杜牧的《山行》拿来分析,未尝不可,但是充其量,读者感到这首诗不错,很可能并不能感觉到杜牧这首诗的个性。这不能完全怪读者水平低。
没有参照系,孤立地考察任何事物,都是难以讨好的。
最简单的比较,就是同类比较。
同样写秋天,你这样写,我也这样写,叫做落入套路,你这样写,我偏不这样写,叫做别具一格。这个格,也许是人格,也许是作品的风格,不管是人格还是风格,都是突破,都是出格。
我们这里,选择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同样写秋天的诗词,把现成的差异和矛盾摆在面前,这有利于激发感悟思考。正是因为同中有异,才显出个性的多彩,心灵的丰富,语言运用的出奇制胜。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这首诗的可贵就在于:1.他打破了多年来天经地义的想象机制。在一般人的想象中,花肯定比叶子美好,而杜牧却说,叶子比花更美。在一般人看来,秋天肯定不如春天美好,而杜牧却说,秋天比春天美好,不但比一般春天的景色鲜明,而且比春天最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这表现了一个诗人精神的活跃,不为常规所拘,这是诗人艺术想象的突破。2.这首诗的灵魂,全在最后这一句,以一个比喻而使这首诗经受了千年的考验,保持住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力。这个比喻的生命的奥秘在于,它是一种远取譬。
比喻分为近取譬和远取譬。所谓远取譬,是从空间距离来说的,为了求新,不在人身近处,而是在人身的远处,在人的想象遥远的、为流行的传统的想象所忽略的空间展开。严格说来,远取和近取,是许慎第一个在《说文解字叙目》中提出的。但是,许慎说的不是比喻,而是传说中文字的创造,近取诸身,远取诸大自然。
实际上,从文学,尤其从诗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个心理观念。有时从空间而言并不远,但是,从心理来说,却处于被遗忘的地位。杜牧把秋天的叶子比作春天的花就是一例。从秋天想到春天,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是远取譬,但是,从叶子想到花却是近取。我们之所以觉得它新异,是从心理、从想象和联系的角度来说的,这是被忽略了的,因而是出奇制胜的,是突破性的,个性特别突出,是很有创造性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能不从根本上来研究一下比喻的特殊规律。
比喻的矛盾是:第一,它发生在两个东西(秋天的叶子和春天的花朵)之间。用修辞学的术语说,是本体(叶子)和喻体(花)。所以朱熹对比喻下过一个定义,说是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这话说对了一半。并不是任何两个不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都能联系得起来。要成为比喻,还得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让这两个东西,在共有的一个特点(红)上联系起来。这是从正面来说的,从反面来说,要构成比喻就得有一种魄力,除了这相通的一点以外,其他的一切性状都暂时略而不计。在这里就是,不管叶子和花的区别有多大,都放在一边,而把红当作全部。第二,这从表面上来说,是很有点粗暴的,但是,从深层来说,又是很精致的。这个联系必须是很精确的,不但表层的性质要相同,而且隐含的联想的意味也要相近。据《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天下大雪,谢安和他的侄儿侄女聚会。谢安说,下这样大的雪,如何来形容它好呢。一个侄儿就说了:撒盐空中差可拟。但是,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赞成谢道韫的。这是因为,盐和雪在白的字面意义这一点上虽然是相通的,但盐所引起的联想却和雪花引起的不太相同。盐有一定的重量,是直线下降的,速度也比较快,而柳絮比较轻,下降的速度不但比较慢,而且运动的线路飘飘扬扬,方向是不固定的。就霜叶和二月鲜花而言,它们在红这一点上,不但相通,而且在红所引起的联想上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也是自然而然的。
通过对红色的强调,杜牧表达了从秋天的叶子感受到的生机勃勃的情致,这表现出诗人的内心迥异于其他诗人的特点。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美的欣赏,对生命中哪怕是走向衰败的过程,都充满了热情,以美好的语言加以赞美。
从这里可以得到启发,要把作品写出个性来,并不完全靠观察、贴近生活,而要通过贴近生活来调动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经验、记忆和思想。这个过程与其说是贴近生活不如说是贴近自己,贴近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思。也许有人感到这是一句怪话,一句废谲,自己就在身边,不是已经很贴近了吗,还要贴近什么呢?不然。这恰恰是人类的一个弱点,越是自己内心的、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的东西,越是难以接近。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会被一些现成的套话包裹住,一开口,一写文章,这些套话就自动冒出来,因为它很现成,不费劲。因为不费劲,所以它有一种自动化韵、自发的倾向。正是因为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如果不排除现成的(别人的)套话,自己的个性就不能顺利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章、诗歌中的个性是排除现成套话的结果,同时又是自觉调动自己被套话淹没的深层情思的结果。会写文章的人,善于调动自己内心深处的储存,能超越感觉的近处,从感觉的远处找到自己的话语。
杜牧这首诗之所以动人,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样一个为读者赞叹了千年的比喻,还因为诗的结构很有层次。诗人并没有把这个比喻放在第一层次的前景位置上,而是把它安排在第二层次的位置上。在第一层次,他先引诱读者和他一起欣赏寒冷山坡上的石路。一个斜字,有很大的潜在量,不但写出了山的陡(不陡,就不用斜,而用横了),也表现了人家的高,居然在云端里。这样的人家,有诗的味道,是因为它很遥远,有的版本上是在白云深处,有的则是在白云生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像白云生处,更有遐想的空间。它更缥缈。对于读者,这很能引起超越世俗的神往。
如果作者满足于这样的美景,就很可能使有修养的读者产生一种缺乏个性、没有特殊心灵感悟的印象,虽然在文字上(构图上)不能说没有功夫,但是,对于诗来说,心灵感悟的特殊性好像不够。如果写到这里为止,就不能不令人产生比较平庸的感觉。在唐诗中,有许多这样的诗,文字可以说无可挑剔,但因为缺乏心灵微妙的感兴,而只能处在很普通的水平。
这首诗的杰出在于,在用目光欣赏着自然的美好景色的时候,情绪上突然来了一个转折。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固然是美好的,但诗人一直让车子按常规行进着。后来他突然把车子停了下来,原因是枫叶竟美丽到如此程度,需要停下来慢慢品味,让视觉更充分地享受。这首诗动人的奥妙就在于用突然停车的动作,表达他内心对美的瞬间惊异和发现。从结构上说,这不是以单层次的平面,而是以第二个层次的提升来强调心理的转折。从这个意义上说,白云深处,不如白云生处。因为深处,只是为远处、超凡脱俗之境所吸引,而白云生处,则是深而又深的境界,这种吸引,有一种凝神的感觉。这个凝神的感觉,有一点静止的暂停,和后面的突然发现的惊动,是一个对比。多少人对霜叶司空见惯而无动于衷,或有动于衷而不能表现这种心灵深处的突然惊动。而诗人却抓住了这突如其来的无声的、只有自己才体验得到的欣喜,把它表达了出来,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所以经受住了千年以上的历史考验,不仅由于这句诗本身,还应该归功于前面的铺垫,没有这个铺垫,就没有心灵转折的过程了。
景色的美好固然动人,然而,人的惊异,对美的顿悟却更加动人。
文学形象凭什么感动人?当然要靠所表现的对象的特点,但是比之对象的特点更加重要的,是人的特点,人的心灵特点,哪怕这特点是无声的、瞬时的触动,潜藏在无意识中的。如果不加表现,它也许就像流星一样,永远消逝了。而一旦艺术家把它用独特的语言表现出来了,就可能像这首诗一样,有千年的,甚至像一些入说的那样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艺术家在想象和语言上的成功,这种成功是不可重复的。后世的诗人就是满足于把它当作典故,也是没有出息的。也许是杜牧把枫叶的想象水准提得太高了,从杜牧以后,拿枫叶作文章,似乎就很少杰出的。可能唯一的例外,就是王实甫。他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让他的女主人公崔莺莺送别自己的心上人,又一次勇敢地把枫叶放在了她的面前,崔莺莺的唱词就成了千古绝唱: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不仅是对女主人公情感的一次成功的揭示,而且是一次成功的突围。同样的枫叶,不再从美好的、花一样的春色方面去想象,而从悲痛方面去开拓,千古绝唱就这样产生了。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4、乌鸦喝水 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课题
24、乌鸦喝水课型新授课时2
教学目标1、认识“乌,鸦”等9个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能用“渐渐”说句子。
4、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重点难点认字,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小黑板、挂图、瓶子,小石子、录音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乌鸦图片。谈话导入:老师曾经给同学们讲过关于乌鸦的一个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2、乌鸦不仅是个孝顺的好孩子,还十分聪明可爱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另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
3、出示课题,学习“乌,鸦,喝”三个生字,。
1、明确学法:用感情朗读的方法感悟课文内容。
2、教师范读。
5、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的生字和课文的朗读情况,然后汇报。
2、指名读,学生评价,自己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3、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4、想办法:如果乌鸦旁边没有小石子,怎么能喝到水?
学习三个独体字“石、可、办”注意“办”字的两个点的书写。(小乌鸦爱妈妈,乌鸦反哺的故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三个字
3、学生回答:课文写了关于乌鸦的什么事?
4、学生自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并自学课文中的生字。
1、学生练读课文,认为给怎样读就怎样读,并想想为什么要这么读。
(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朗读课文
二、实践活动
三、识字写字
四、写字指导。
1、探究活动。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体会“渐渐”一词的含义。
3、比一比,看谁想的办法比乌鸦的好。
2、指导”喝、渴“两个字的区分。
它们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怎样记住?
3、小结:我们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生字。找一找,生字中还有哪些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字形相近?你能用这个办法学习其它生字吗?
1、复习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
3、这几个字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乌鸦喝水的小实验。
同时也可随学生说的进行演示。
1、学生自己在课文里找到要求会认的和要求会写的字,连词勾划,再读一读。
(喝水需要用口,口渴需要水,渴字是三点水旁)
4、学生汇报。
2、找一找,哪几个字写的时候是从左到右?
(法、找、许)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24*味道果然不同》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提出不同意见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527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