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生物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结构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生物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结构复习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jAB88.coM高考考点3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结构
本类考题解答锦囊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以选择题题型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以非选择题题型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本考点在近5年高考中的重现率为100%,且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本考点的重点和难点。要答好本考点的题,首先要理解生态系娩的概念,掌握生态系娩的结构,特别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也就是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因为它们之间的和谐协调是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的基础,是重要考点。另外生物之间的生物链有多种,而考点只涉及到一种——捕食链,且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属第一营养级。
Ⅰ热门题
)以单位而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
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
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
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
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功能。在生态系统中,温度高,水分充足,细菌真菌等分解者生长繁殖快,数量多,故有机物分解快。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残枝落叶中所含有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热带雨林中的温度,水分条件比温带森林更适合于细菌、真菌等分解者生长繁殖。故在热带雨林中土壤中的有机物的积累量小于温带森林。
A
1.以下可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答案:B指导: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只要具备这个方面,就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2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A.ABCB.CBA
C.C;BA:D.AC;B
答案:A指导:落叶供给量大,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少,说明残枝落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快;反之,落叶供给量小,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高,说明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慢。
3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生物种类甲乙丙丁
有机物总量520104600020.8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F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D指导:概括题图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所含有有机物的总量,得到食物链:丙→甲→乙→丁。一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会影响前后营养级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条食物链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当乙种生物数量增加时,丁因为食物充足,数量也增多,而对甲来说会因乙增多数量减少,丙会因甲减少而增多。
4全年对太阳能量的利用率,森林生态系统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
A.以木本植物为主B.土壤肥沃
C.不施农药D.植物体有分层结构
答案:D指导: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有分层结构,且以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为主,而农田生态系统,一是农作物一般无分层结构(少数有分层结构如玉米和大豆的间行套种),二是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期是一年(半年或更短),其幼苗期的光能利用率特别低,故森林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串远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本题考查学生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理解,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5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植物通常是
A.海带B.裙带菜C.硅藻D.紫菜
答案:C指导: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其中硅藻的数量最多。它们数量极多,个体小,是檀食性动物的主要饵料。而海带、裙带莱和紫菜等。虽然数量也很多,但它们主要分布于浅海区。本题易误答A,因为对海带的认识较多,加上它的个体较大。
6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图中甲~庚代表各种不同的生物。请据图分析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____;作为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_。
答案:戊甲、乙、丁
(2)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盐污染,那么在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
答案:丙
(3)生物甲与己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捕食和竞争
(4)该生态系统只表示了部分成分,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下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kg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_________kg。
答案:3250kg
指导:(1)图中给出食物网,能看出戊“没有食物”,即戊为生产者,则初级消费者有庚、乙、甲,次级消费者有丁、甲、乙。
(2)重金属物质不分解会在食物链中积累,营养级越高则其含量越多。
(3)甲与已两种关系甲以已为食,为捕食关系;甲与己都以戊为食,为竞争关系。
(4)食物网只有动物和植物,即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据题意:丁以甲和庚为食,则按能量转换效率10%计算:各需甲、庚:10kg÷10%÷2=50kg,甲要增长50kg需吃己和戊共:50kg÷10%=500kg,则己、戊各250kg,己要长250kg,剐需吃戊:250kg÷10%=2500kg。庚要增长50,kg则需戊:50kg÷10%=500kg。共需戊:500+2500+250=3250kg。
Ⅱ题点经典类型题
拟)在一个阴湿性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满的腐木,其中聚着蚂蚁、蚯蚓、蜘蛛和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生物群落B.种群
C.生态系统D.生物群体
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考查生态系统的定义,一定要弄清楚在一个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和他们生存的无机环境一起构成生态系统。
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根据题意,由草、苔薛、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群体是某些生物的集合,不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概念。
A
1拟)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
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B.水稻虫害严重
C.的数量迅速增加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答案:B指导: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大量捕捉青蛙时,害虫因失去天敌而有所增加,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蛇捕食鼠的数量将增加。
2拟)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A.蚯蚓B.硅藻C.硝化细菌D.酵母菌
答案:B指导: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功能。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其固定在有机物中。题中选项只有硅藻是绿色植物。硝化细菌虽然作为生产者。但不能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
3拟)下列哪项不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A.高度开放
B.不能独立于其他生态系统而存在
C.分解功能不强
D.营养结构复杂
答案:D指导: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最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口密集,居民所需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输入,所以不能独立于其他生态系统而存在。城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动净化能力远远不如自然生态系统,分解功能弱,易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4拟)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
B.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
C.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流动
D.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答案:D指导:本题考查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但由于缺水,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常少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5拟)下图为温带落叶林中食物网的一部分示意图,请据下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包括_________条食物链。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可属于第三营养级又是三级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_;
答案:5兔鼠、昆虫狼、红狐
(2)狼和红狐的关系是_________;
答案:竞争和捕食
(3)此图若添加_________,可构成较完整的生物群落,再加上_________就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分解者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指导: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由多条食物链纵横交错构成。每条食物链都应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最终一个营养级生物为止,凡有一级营养级生物不相同,即构成一条食物链。由于同一生物在各条食物链上所居营养级不同,所以在一个食物网里就在同一生态环境里,可以吃多种不同的食物对象而占有多个营养级。同时在一个食物网中,某一生物为多种生物所食,所以会有多种生物属于同一级营养级。其统计方法、营养级次应以绿色植物开始,而消费者级次则从初级消费者开始。也因为食物网中各生物存在得失营养关系,在这条食物链里两种生物表现出捕食关系,但对另一食物链而育,可能又表现为竞争关系了。食物网只是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并不包含分解者,更不包含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它不是指生态系统。
Ⅲ新高考探究
1森林中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蜘蛛和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它们共同组成一个
A.种群B.群落
C.生态系统D.生物圈
答案:C指导:此题中既包括苔藓、藻类等自养生物,又包括白蚁、蠕虫、蜘蛛、鼠等动物,朽木及其环境又包含了阳光、温度、水分、土壤、空气、分解者等。即它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是一生态系统。
2.下列关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B.人的作用突出,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C.有机物基本上保持在系统内部,基本上实现物质循环的自给自足
D.抵抗力稳定性低,易受旱涝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
答案:C指导: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人的作用突出,种植哪些植物由人来决定,需要不断劳动,才能保证农业生态系统朝着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系统内的生物成分,除按人们意愿种养的优势物种外,其他物种通常要予以排除或抑制。导致系统内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差,容易受旱涝灾害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产品,往往被大量地输出到系统以外,所以需要经常大量输入物质,如肥料、种子等,才能使农业系统的物质循环正常进行。
3在一个由植物→雷鸟→猛禽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猛禽,雷鸟的种群数量就会
A.缓慢上升
B.迅速上升
C.仍保持相对稳定
D.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
答案:D指导: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种群有调节作用,由于有猛禽捕食,雷鸟种群数量受到限制。去除天敌后,其种群数量失控、迅速上升。由于种群密度太大,产生了栖息地不够,食物缺乏,雷鸟体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密度大,接触机会多又容易出现流行病等问题、。因此,种群数量上升到一定限度后,必须有大量个体由于饥饿和疾病等原因而死亡,并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4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是什么
A.是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是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答案:D指导: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数量。A是一种鹰,从曲线A、B的变化看,鹰种群增多的同时B的数量减少,A减少的同时B的数量增多,且开始时B的数量多于A。可见,B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5位于淀山湖畔的“东方绿舟”是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它由知识大道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组成。青少年在这里和大自
然亲密接触,开展各类活动,不但能获取科学知识,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还将体验到实践和创造的快乐。
某同学在生活实践区的宿舍窗台上见到了一个实验装置,如图。根据瓶上的标签知道这是两星期前留下的。这个小生态系统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生态平衡,是由于其中的绿色植物能为动物提供_________和_________。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_________,能提供植物进行光作用合成有机物。在这小的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特点是_________。
答案:氧气养料(养料也可以写为“有机物”“食物”等)二氧化碳单向、不可逆、逐级减少
指导: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知识。小生态瓶中存在生产者(浮藻、金鱼藻)消费者(螺蛳、虾)、分解者(微生物)、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泥沙、阳光)。
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氧气和养料,各成分间通过食物关系,相互联系(特别是沿着食物链与食物网,能量流动呈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其中的绿色植物能为动物提供有机物和氧气(或“养料”或“食物”)。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和尿素的代谢废物,能提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在这小的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特点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相关推荐

2012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4、5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概念: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
①含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2)恢复力稳定性:
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传递的具体体现
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而且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项目区别联系
来源途径特点范围
能量
流动太阳能食物链或
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
减食物链各营养级生
物间共同把生态系
统各组分联系
成一个统一整
体,并调节生
态系统的稳定

物质
循环生态系统反复出现,循环流
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

信息
传递生物或
无机环境多种发生生理或行为的
变化(单向或双向)生物与生物之间或
生物与环境之间
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呜叫时,小鸟作出隐蔽反应。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亲鸟的报警呜叫属于()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对信号刺激的反应
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某种信息,亲鸟的报警呜是对小鸟传递的信息。
C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及其调节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不是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不会变化太大。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能量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2、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包括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某同学做了一个生态系统功能的实验,他在一只透明的玻璃缸内装入适量的水和河泥,水中养了几条小鱼和适量的水藻,然后把缸口密封起来与外界隔绝,制成一个小型人工生态系统。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
(1)要保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应采取的措施是。
(2)缸内的小鱼能较长时间生存的原因是。
(3)水藻生活所需要的矿质养料来自。
(4)绘出玻璃缸内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及分解者是生态系统重两种最基本的生物因素,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来源,并为之提供O2,消费者为生产者提供CO2,而分解者则分解水藻、鱼的残溶物等为生产者提供无机营养,从而使该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得以循环利用,但由于能量在流经每一营养级时使逐级递减的,且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热能,故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正常流动,必须源源不断地供应能量。
(1)把玻璃缸放在光下,保证该人工生态系统有充足的能量来源
(2)水藻为鱼提供需要的有机物和氧气
(3)河泥中的腐生微生物分解的鱼粪、尿等有机物
(4)示意图


(2010全国2高考)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南方热带雨林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北方森林中的代谢要旺盛的多,这与南方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C
(2010新课标高考)31.(8分)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高)。(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个。
a与b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最初a、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在a、b竞争的过程中,a最终胜利。如果d的数量大量减少,即c的天敌数量减少,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锐减。而如果干旱导致a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的减少。生态系统低于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抵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营养结构负责程度等都很低,因此抵抗力,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
⑴竞争;⑵c、a;⑶降低;⑷恢复力稳定性、低;(5)400
(2010江苏高考)15.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及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表中看出,改造后的生态系统水生植物较多,应是增加了湿地面积,从而使植物多样性加大,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提供生产、生活物质,正确先项为D。
D
(2009福建高考)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所以D不正确。
D
(2009广东高考)1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A.心猿意马B.飞蛾扑火C.花香引蝶D.老马识途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飞蛾扑火是通过光,属于物理信息;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是通过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A
(2009海南高考)20.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D.物种多样性上升
C
(2009海南高考)24.(9分)
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和____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的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

(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2分)
(2)无机环境生物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每空1分,共4分)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3分)
(2008广东高考)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沟通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生物群落内各种群生物之间的关系上有重要意义。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这些信息最终都是经由基因和酶的作用并以激素和神经系统为中介体现出来的。它们对生态系统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D
(2008海南高考)17、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节、难度中等。早期调节属于负反馈,反馈的作用是使藻类减少。后期调节属于正反馈,反馈的作用是污染越来越严重。负反馈是由于反馈调节作用导致作用或者效应减弱,正反馈正好相反。不理解反馈的内涵,误认为反馈就一定是负反馈。
B


1.蟑螂喜欢在夜间出来活动。某生物兴趣活动小组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把蟑螂放在纸箱内,并人为地将纸箱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以后,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实际是白天)时间活动。这个实验说明C
A.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B.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C.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D.蟑螂可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2.(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一模)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C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传递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3.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B)
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4.(2010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下列属于化学信息应用的是(B)
A.利用光信息调节和控制生物的发育
B.虫媒花通常有发达的蜜腺,吸引昆虫来采蜜,同时帮助它完成受粉
C.利用昆虫的趋光特点进行诱杀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
5.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D)
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B.控制日照时间以控制开花时问
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
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植物田地中的双子叶杂草
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D)
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
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
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
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
7.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猫、狗等动物的生活离不开息的传递,其中既有物理信息.又有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下列信息属于物理信息的是(C)
A.生态系统中生物代谢产生的生长素、抗生素
B.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舞蹈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C.花朵鲜艳的色彩
D.松鼠数量的消长依从于云杉种子的丰歉情况
8.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稳定不变
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
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
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
9.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D)
A.呼伦贝尔大草原B.青海湖
C.人工蔬菜大棚D.西双版纳雨林
10.(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一模)下列各项措施中,最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A
A.增加物种的数量B.减少肉食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C.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D.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
11.要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B )
A.减少分解者的数目B.增加食物网中的生物种类
C.改变环境中的湿度D.减少消费者的数目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程度的关系正确的是(C)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一种描述,此现象能说明:(C)
A.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高
B.草原生态系统的更新速度很快,生产力很高
C.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很高
D.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很强,不易受外界干扰的影响
14.(2010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广东的湿地是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B
A.湿地的破坏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C.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负反馈调节
D.湿地生态系统遭受污染,鱼类死亡进而加剧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
15.如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C.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
答案CD
16.自然界中不同种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会有差异,但同一种植物开花的季节一般是固定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植物的开花与接受光照的时间长短有关,即有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以下是有关人员对某种植物所做的三组实验,请你据图所示实验结果分析回答:
第一组:把两株植物分别进行不同光照处理;
第二组:把植物的不同部位隔开,分别进行不同光照处理;
第三组:把两株植物中部的茎进行嫁接,分别进行不同光照处理。
(1)第一组实验说明了什么?

(2)第二组实验说明了什么?

(3)第三组实验说明了什么?

(4)通过上述实验可初步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该植物是短日照植物(或短日照诱导该植物开花)
(2)感受短日照刺激的部位是叶片
(3)短日照诱导产生的物质可运输到没有接受短日照的植株导致开花
(4)该种植物的叶片能感受短日照的刺激,并产生相应的物质,运输到芽诱导其开花。(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17.(2010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当今全球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有关。
(1)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______3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动物种群自动调控模型。该动物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
①该自动调控模型中右侧的调节机制为______.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于____________。变化起决定作用。
②若此模型便是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可看出,灭鼠时采用直接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根据此模型提过更有效的灭鼠策略:。
(3)下表是五个种群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所含有的总能量和和含高残留污染物X的平均浓度。已知水中X的质量分数为0.003mg/L,请分析说明:
①处于本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种群有。
②若每一种生物都可被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的说有生物捕食,请你绘出该生态系统最可能的食物网。
答案:

2012届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专题复习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输入
①源头:太阳能。
②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传递
①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过程:

a.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b.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产者的有机物中。
c.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被释放出来。
d.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
(3)转化
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热量散失
①形式:热能
②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能量流动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同时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
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一、能量流动的相关分析
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内容:
1、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2、能量的输入总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散失的能量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的,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4、能量流动特点的原因分析
(1)单向流动:食物链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和被吃关系不可逆转,能量不能倒流。
(2)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每个营养级生物都经自身呼吸而消耗一部分能量。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被利用的过程
C.系统内伴随物质循环的能量转移的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的过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随着物质的循环而完成的。
C
二、能量传递效率及应用
1、能量传递效率
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
2、能量流动的极值计算
(1)在能量流动的相关问题中,若题干中未作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是20%。
(2)在已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若求“最多”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按“最低”效率传递;若求“最(至)少”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按“最高”效率传递。
(3)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若求“最多”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按“最高”效率传递;若求“最(至)少”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按“最低”效率传递。
右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A.200g
B.250g
C.500g
D.1000g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的传递效率问题,至少消耗多少是按照最高传递效率计算。
C


(2010山东高考)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④)较少,其④/③一般高于变温动物。哺乳动物与其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为:③/(①+未获取量)。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的③/②大小无法比较。③/②越高,说明有更多的食入量转变成饲养动物的同化量,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量。
C
(2010江苏高考)11.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臂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本题借助食物结构改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规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吃肉时人的营养级比吃素食时的营养级高,因此能量消耗多,消耗的粮食多。
C
(2009广东高考)51.图11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11、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依题意Ⅰ是生产者,Ⅱ是初级消费者,Ⅲ是次级消费者,Ⅳ三级消费者,E1为生产者利用的能量,应是太阳能,E2为各营养级的生物释放出的能量,应为热能,故C正确。
C
(2009江苏高考)17.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力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性和逐渐递减。A中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处在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容易成为濒危物种。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给蓝藻提供营养物质,利于蓝藻的生长,因此没有能量流动。C中牛、羊等属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成本低,产量高。D中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能量便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
B
(2008上海高考)32.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能量传递效率是以各营养级所同化能量的数值为研究对象的,大约在10%--20%之间,乙、丙相差不多,可能是同一营养级。
A
(2008上海高考)38.(10分)下图中甲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
(2)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①
;②;③。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
(4)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致细菌数量增加,通过甲图的食物关系,引起沼蟹数量增加;同时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
也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
(5)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容易受到破坏。
能量金字塔的研究对象是营养级,死亡率最大的时期应该是种群数量下降最快的时期。蜘蛛会随食物食草虫的减少而减少。
(1)细菌(2)藻类、大米草食草虫、线虫、海螺沼蟹、蜘蛛(3)一龄幼虫
(4)减少细菌→线虫→沼蟹(言之有理即给分)藻类→线虫→沼蟹(5)下降生态平衡(生态系统)

1.在一个光照和水肥充足的小岛上,各种植物生长茂盛。在树上有飞翔的小型益鸟、猫头鹰,地上有鼠、蛇及蛙等动物在活动,还有许多昆虫、真菌和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下列对此说法错误的是(C)?
A.这个小岛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小型益鸟是第三营养级?
C.在该岛上的食物网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草→鼠→蛇→猫头鹰”?
D.这个小岛上的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B)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3.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太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如果其他的因素都一样,则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A.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但乙生态系统则相反
B.甲、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C.甲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
D.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大于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
答案C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C)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
A、图中蛇处于最高营养级,该营养级所含的能量最少
B、图中全部生物称为生物群落
C、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是流入黄雀体内能量的125倍
D、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
6.在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如果每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均为20%,且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各种生物中获得的能量相等。虎要获得1KJ能量,则需要消耗草的能量为D
A.150KJB.125KJ
C.100KJ D.75KJ
7.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D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与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8.(2010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若C的食物中D占1/4,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10kg,至少需要A为325kg
C.若火山爆发将上述生态系统毁灭,在火山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D.此图示可以表示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动情况(秃鹫以动物的尸体为食),该生态系统中D
A.M仅代表光能,N仅代表热能,P仅代表无机盐、水、CO2等物质
B.共有4条捕食食物链,秃鹫所占有的营养级最多
C.图中狼与蚊子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0.(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二模)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B

A.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B.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C.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⑥途径中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11.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多选)AD

A.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多少
B.通常情况下,C所获得的能量不会超过B的20%
C.A固定的能量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A固定的能量是B、C、D的能量之和
12.(2010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二模)下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能量流动的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
A.上一营养级能量的50%被鳞翅目幼虫同化
B.食物中的能量只有15%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
C.鳞翅目幼虫摄入419J的能量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1047.5的能量
D.鳞翅目幼虫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循环的
13.有关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①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
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③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④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A.①②③B.②③?
C.②③④D.③④?
14.(2010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一模)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A.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A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由B到C的能量传递率是15%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食物网
15.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A)

A.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④途径中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的,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16.(2010江苏省南通、扬州、泰州三市高三二模)某生态学家对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调查后,得到了甲图所示的食物网和乙表中的能量数据,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有食物链条,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的种间关系是。
(2)浮游植物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的去向有。
(3)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4)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鲈鱼的产量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
(5)该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开办了一个采矿场,土体、土壤和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采矿中的混浊黏土水排放到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经检测发现,水中的含氧量大幅度下降,原因是

答案:(7分)
(1)3捕食和竞争
(2)自身呼吸释放、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
(3)18.52%
(4)增加下降
(5)水变浑浊,妨碍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氧气的释放量减少
17.某大麦田中长有许多狗尾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蜘蛛和蛇类等动物。请回答:
(1)该农田中的所有生物称为,其中大麦与狗尾草的关系称为___________。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调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其调查项目包括:
非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成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3)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在温室中进行大麦和燕麦的混种,在样方中以各种比例进行播种,从纯大麦到纯燕麦种子,在生长季末收获种子,计算大麦/燕麦的输入比率和输出比率,结果如下表。
①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见输入比率计算方法是:输入比率=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温室条件继续不变,任其连续繁殖多代,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物群落竞争
(2)非生物因素:温度、光照强度、土壤pH等(至少回答两项)生物成分:①生产者:大麦、狗尾草等②消费者:食草昆虫、青蛙、蜘蛛和蛇类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①大麦播种种子数÷燕麦播种的种子数②大麦将燕麦完全排挤掉

2012届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专题复习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3)范围:生物圈。

2、实例——碳循环

(1)主要形式:CO2.

(2)过程:

(3)特点:

①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具有循环性。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1、大气中CO2的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2、目前由于碳循环平衡被打破,形成温室效应的分析

(1)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

①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危害:

①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这样就使沿海城市和国家面临灭顶之灾。

②由于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

3、缓解措施:

(1)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开发清洁能源。

如图为碳循环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循环实质上是物质在圈与圈之间转移。请在下列表格中填出各圈中碳素的贮存形式,用“十”或“—”标明是否参与碳素交换过程。

项目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群落

碳素贮存形式

是否参与交换

上述分析得知,碳循环带有__________性。

(2)碳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循环的。

(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是[ ]__________;由绿色植物通过②__________传递到各级消费者。

(4)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③表示__________;④表示__________;⑤表示__________。

本题考查碳循环有关知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是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合成的含碳有机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到各级消费者。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产者、消费者的细胞呼吸,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应该说明的是,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也参与碳循环。

(1)

无机盐CO2HCO有机物

-+++

全球

(2)CO2 

(3)①光合作用 食物链和食物网 

(4)细胞呼吸 分解作用 燃烧等利用

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式以有机物为载体主要是无机物

特点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往复循环

范围生物群落生物圈(全球性)

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图示

分析下面碳循环示意图并据图回答问题:?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①是在细胞内中进行的;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中进行的。?

(2)岩石圈中的碳以形式储存,故不直接参与碳循环。水圈中碳的存在形式是。?

(3)由图中可见,碳循环带有性,属于气体型循环。?

(4)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除此之外,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还可通过进入生物群落;②表示的是关系,其②内部之间还可存在关系;④表示。?

(5)参与过程④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

(6)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效应。?

(7)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是:?

①;

②;

③。

(8)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因而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

(1)过程①是绿色植物利用大气、水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内的叶绿体。过程③通过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将碳返回到大气中去,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2)碳在岩石圈中以无机盐(碳酸盐)的形式贮存,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不能直接参与碳循环,水圈中的碳以HCO3-形式存在,因为CO2+H2OH2CO3H++HCO3-。?

(3)由图示可看出碳循环是全球性的,属于气体型循环。?

(4)由图解可看出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极少数特殊生态系统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②表示生物群落中的捕食和竞争关系。图示中④表示动植物尸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有机碳转化为无机碳返回无机环境中。?

(5)参与④过程的微生物的同化类型是异养型。异化作用类型为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生物群落。?

(6)大气中CO2增多,则产生温室效应。?

(7)从图中看出,导致大气中CO2增多的因素可能是①过程减弱或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即绿色植物减少,也可能是⑤过程增强,即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因此减少温室效应应从这两方面考虑。?

(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由于生物体在代谢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热能,因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渐递减、单向流动。

(1)叶绿体线粒体?

(2)无机盐(碳酸盐)HCO3-(3)全球?

(4)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捕食竞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5)异养需氧型、异养厌氧型和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群落?

(6)温室?

(7)①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②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除化石燃料以外的诸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

(8)能量流动热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010广东高考)26.(16分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碳元素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由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则主要依赖于各类生物的呼吸作用。在一个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并引起全球气温变暖。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发生咋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1)光合呼吸

(2)A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

(3)碳循环CO2

(4)光反应有机物

(2009重庆高考)5.题图5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量与各h产生的总量相等

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悲生产这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生态系统的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用a表示,h是生态系统中各成份的呼吸量,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10%-20%),用x表示(x=10%-20%,假设为1/5),而各级呼吸量占各能量级的一部分,用Y(Y1/4据图)表示,则各成份呼吸量的总量为aY(1+X+x2+1/8+1/8x+1/8x2)[生产者呼吸量aY+初级消费者呼吸量axY+次级消费者及以上呼吸量ax2Y)+分解者的呼吸量(1/8a+1/8ax+1/8ax2)Y][生产者K值为1/8a(据图)+初级消费者K值为1/8ax+次级消费者及以上K值为1/8ax2],可得出小于a;生产者i的量等于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除去粪便量才等于同化量;流向分解者的解者须经分解者分解才能被生产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能循环利用,而能量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要注意图形的识别与知识的联系。此题为中难题,理解分析类。

B

(2009北京高考)30.(16分)

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美国一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3年实验。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1、2),两个山谷各有一条小溪。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两条小溪中的硝酸盐含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有。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

(2)氮元素以N2、NO3-和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两类生物大分子。

(3)图中显示,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

(5)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不宜饮用。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可转变成亚硝酸盐。NO2-能使DNA中C-G碱基对中的“C”脱氨成为“U”。上述发生突变的碱基对经两次复制后,在该位点上产生的碱基对新类型是、。

(6)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是。

(7)该实验结果说明森林群落中植被的两个主要作用是。

(1)大气中N2进入生物群的主要途径是生物固氮,另外还有闪电固氮。能够固氮的生物有植物(如:大豆)和微生物(如:圆褐固氮菌和根瘤菌)。

(2)氮元素以N2、NO3-和NH4+的形式被生物吸收,并参与生物体内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类生物大分子的合成。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有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而N元素是核酸和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

(3)据图分析可知,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可能是不同季节生物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从来源和去路上分析:一个是因为硝酸盐的去路减少,二是因为硝酸盐的来路增加。根据题意,1965年冬,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被砍倒留在原地,丧失了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导致小溪中硝酸盐的含量急剧升高。

(5)U-AU-AA-T(新类型)

C-GU-G

G-CG-CC-G

(6)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为N2返回大气或雨水的冲刷,可以将N元素从森林群落中输出。

(7)植物被砍倒,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增加说明植物可以同化无机环境中的N元素;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说明植被还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1)生物固氮闪电固氮植物和微生物

(2)蛋白质,核酸

(3)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

(4)①丧失了植被对硝酸盐的吸收

②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

(5)T-AU-A

(6)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成N2,返回大气,雨水的冲刷

(7)涵养水源,同化无机环境中的氮元素

(2008江苏高考)26.(8分)江苏某农户创建的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牛棚内产生的_________可扩散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大棚,提高蔬菜的光合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__可扩散进入牛棚。

(2)秸杆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堆入进行___________,腐熟的产物肥效提高,这是因为

。这种肥料用于蔬菜栽培可以提高蔬菜产量。

(3)在牛的品系、饲料品种和用量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这种养殖模式,牛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4)牛棚保温所需的热能来源于牛身散热、地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从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这种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

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是生态农业的突出特色。(1)牛的呼吸为蔬菜提高光合作用的原料,蔬菜产生的氧气为牛棚更新空气;(2)秸秆和牛粪经微生物的分解,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3)外界温度与牛体温相差越少,牛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就较少;(4)太阳光能是牛棚内热能的主要来源,另外微生物发酵也产热;(5)生态农业的优越性体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高效利用)。

本题以生态农业为切入点,以生态模式图为图解信息,考查了图文转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二氧化碳氧气(2)发酵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3)牛棚内温度较高因而牛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较少(4)太阳光能发酵产热(5)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1.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把CO2释放到大气中有多种形式,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

A.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

C.分解者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D.化工厂对碳酸盐的分解作用

2.(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一模)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3.右图表示a、b、c三个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由弱到强依次是(B)

A.a→b→c

B.c→b→a

C.b→a→c

D.a→c→b

4.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不可缺少是因为B

A.食物链中重要一环B.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C.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D.与生产者、消费者都有关系

5.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从细胞结构来看属于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的是(A )

A.蓝藻B.细菌 C.水稻 D.病毒

6.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C )

A.只有物质循环过程B.只有能量利用过程

C.既有物质循环又有能量利用过程D.无法确定

7.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M为空气中的SO2,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②和③过程加剧

B.若M为空气中的CO2,则C元素在图中①②③④过程中循环形式是CO2

C.若M为空气中的N2,则①过程可表示固氮蓝藻的固氮作用;②过程一般不存在

D.若M为环境中的NH3,则①过程可表示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②过程表示另一些厌氧型细菌作用

答案C

8.(2010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一模)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B)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CO2

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9.研究表明:固氮酶对氧极端敏感,一旦遇氧就很快导致不可逆

失活。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一部分,A、B、C

三类微生物参与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A类细菌是自养需氧型,B类细菌是异养厌氧型

B.C类微生物只能是异养厌氧型的,否则只能得到氮氧化物

C.进行C过程的微生物,有的是自生的,有的是共生的

D.A和C的活动可增加土壤肥力,而B的活动导致土壤氮素丧失

10.题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总量与所有h产生的CO2

总量相等

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11.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注: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

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

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

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

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③表示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最与消费量相等

1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1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其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描述正确的是(A)

A.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产生的物质可提高土壤肥力

B.土壤中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圆褐固氮菌、反硝化细菌等都是需氧型生物

C.“中耕松土”有利于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活动

D.土壤中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都是分解者

14.右图是氮循环以及氮在生物体内的转化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完成⑦、⑧过程的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分解者

B.完成②过程的生物有利于氮循环,但不利于土壤肥力保持

C.完成③过程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与根瘤菌相同

D.生物完成④、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15.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C)

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16.下图为自然界中氮循环示意图,根据图回答:(11分)

(1)大气中的氮主要通过[ ]进入生物群落

(2)图中的A物质代表尿素及动植物遗体,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形成B物质,则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B物质在土壤中,在细菌的作用下形成C。C物质代表 。

(3)将B物质转化成C物质的细菌,其同化类型属于型,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

(4)在条件下,另一些细菌可将C物质最终转化为,返回到大气中,因此,这些细菌的代谢类型属于。

答案(1)[1]生物固氮(2)分解者;硝化;硝酸

(3)自养;生产者(4)缺氧;氮气;异养厌氧型

17.(2010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凋考)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中国政府作出了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到2020年中国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一50%,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起人们重视。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的是▲过程,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无机环境

的途径为图中的▲(填数字序号)。

(2)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回收后无法直接利用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

成分。

(3)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

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上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

(4)若上图虚线框中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中的能量至少是▲kJ。

答案:(1)光合作用③④⑤(2)分解者

(3)CO2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4)4.5107

2012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式地位

非生物

成分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

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

化能合成细菌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异养型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4、关系:

一、正确理解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关系和地位

1、相互关系

2、地位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是依据各自的代谢类型和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来决定的。即:根据某种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性分为三大类群:

①生产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自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够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生物。绝大多数进行光合作用,少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

②消费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虽然存在着不同的级别,但是生态系统的非必要成分。主要指各种动物。不过有些寄生细菌,它们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小型消费者”的角色,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③分解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主要包括应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食性动物(如:蚯蚓、蝇、蜣螂等),它们都能分解残枝败叶、尸体、粪便等有机物,故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

总之,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作用是为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的作用是转化物质和能量;消费者的作用是推动物质和能量在群落中的流动;分解者的作用是把物质和能量归还到无机自然界。

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代谢类型描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是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只有异养型

B.植物都是生产者,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

D.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

一般地,动物属于消费者,特殊的动物如蜣螂、蚯蚓等属于分解者;一般地,植物属于生产者,特殊的植物如寄生类植物菟丝子等则兼有异养型特点;细菌也并非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等就属于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D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如题图(课本)中的阳光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

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如题图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昆虫、鼠。

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如题图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

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A项中,在这个食物网中,从生产者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不重复的食物链有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E→D→H;⑤A→E→F→G→H,共五条,表述正确。B项中,在该食物网的五条食物链中,H分别处于第三(链①中)、第四(链②、④中)和第五(链③、⑤中)营养级,表述也正确。C项中,先要清楚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而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表述不正确。D项中,在该食物网中,若C种群的数量下降,则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B或E)来弥补,通过食物网中生物的这种相互补偿、相互制约的自动调节机制,生态系统可维持平衡状态,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保持相对的稳定,表述正确。

C

(2010海南高考)23.(10分)请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的太阳能。

(2)分解者通过_____和____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10分)

(1)CO2(1分)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2分)

(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或发酵)(每空1分,共2分)

(3)3(1分)兔和鼠(2分)

(4)食物链营养级(每空1分,共2分)

(2010江苏高考)14.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此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

C

(2010广州高考)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共生

C.寄生D.捕食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从“欺”入手,苗和草不同种,但是会争夺阳光,营养,种间竞争关系。

A

(2009浙江高考)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图甲图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因此A正确。

A

(2009广东高考)73.图1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本题考查食物网的相关知识,食物链有6条。所以A错。

A

(2009广东高考)14.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此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

C

(2009海南高考)19.右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溞下降D.乌鱼上升

B

(2009全国Ⅰ高考)34.(10分)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即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无机环境中的碳以

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1)分析题意,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是

玉米人

(2)牛与鸡之间所需食物资源不同(牛食玉米秸秆、鸡食玉米子粒),所以它们之间无竞争关系,人与鸡之间构成捕食与竞争的关系,人与牛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3)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因此,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玉米所固定的太阳能,无机环境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该人工群落的。

(4)依题意,理论上该农场供养日人数将减少,因为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1)

(2)无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捕食与竞争捕食

(3)玉米(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太阳能CO2

(4)减少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不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2008广东高考)14.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菟丝子吸收果树而不是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与龙眼、柑橘为寄生而不是竞争关系。

D

(2008广东高考)15.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

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可能为植物、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的细菌,固定CO2合成有机物,自养型,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

(2008广东高考)32.(10分)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和。

(2)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是和,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

(3)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4)挺水植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是和。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

(1)杀藻剂处理水华的主要缺点: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和使藻类产生抗药性。

(2)在该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产者是藻类和挺水植物,鱼类属于消费者.

(3)种间关系的主要变化: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投放鱼类捕食藻类等.

(4)挺水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固定在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和使藻类产生抗药性。(2)藻类挺水植物消费者.

(3)种间关系的主要变化: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投放鱼类捕食藻类等.

(4)挺水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固定在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008海南高考)24、(9分)

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KJ和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2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

:(1)食物链都是从生产者(绿藻、水草)开始,到最高营养级图中的鲫鱼为止,可以看出其中水草开始的有2条,绿藻开始的有3条,共计有5条食物链。(2)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来自绿藻提供的就是50KJ,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那么需要绿藻500KJ;其中轮虫提供的就是100KJ,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那么就需要轮虫500KJ。(3)水面长满了浮萍,将会遮光,导致水草缺少光照而死亡,同样绿藻也大量死亡,轮虫缺少食物而死亡。五种生物死亡3种只剩下引入的浮萍和剩余2种构成两条食物链。(4)绿藻爆发覆盖水面,水中溶解氧气减少,动物死亡。最终绿藻大量死亡导致细菌大量反正消耗氧气,厌氧菌大量繁殖产生硫化氢等气体,导致水体发臭。

(9分)(1)5绿藻和水草(每空1分,共2分)

(2)500500(每空1分,共2分)

(3)光线绿藻(或食物)(每空1分,共2分)

1.下列各项中,包含非生物因素的是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

答案C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3.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就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D)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中属于互利共生

C.这种细菌在繁殖时不可能发生有丝分裂

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02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食草动物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如大肠杆菌D.能量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5.右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成分的相互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字母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b的种群密度

B.如果大量捕杀e,则d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

C.由于长期使用DDT,c类群产生了对DDT的抗药

性,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变异的结果

D.若b产生60mol氧气,则流入c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

2mol葡萄糖的能量;进入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c的呼吸作用

被消耗,一部分传给f,约有10%—20%的能量传给d

答案C

6.有研究表明,一些生活在阔叶树上的食叶甲虫是落叶林中的重要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有误的是

A.食叶甲虫属于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

B.食叶甲虫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食叶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食叶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不应位于最底层

答案B

7.(2010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一模)下图是某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①和⑤

B.②和④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C.通过食物链①→③→②→④→⑧,⑧获得的能量最多

D.若⑥种群因某种原因数量下降5%,短时间内⑧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8.右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

B.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少

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

答案D

9.认真观察下图的食物网中,可以看出“蛇”所处的营养级是:

A.初级消费者B.次级消费者

C.三级消费者D.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

答案D

10.(2010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蛇处于2个不同营养级

C.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D.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同化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同化的总能量

11.右图表示有关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中的信息,指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这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图中所有生物和光能、CO2、H2O、N2

B.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

C.图中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蝉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

D.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约为流入螳螂能量的25~100倍

12.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A.光合作用B.化能合成作用

C.绿色植物D.太阳光能

答案D

13.2008年7月初,青岛奥帆赛海面被大量浒苔(一种绿藻)覆盖,形似草坪,一人躺在上面不会下沉。经多方努力,浒苔被及时处理从而保证了奥帆赛的正常进行。2007年5月的太湖“蓝藻事件”也曾引起全国关注。关于上述两个自然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它们都可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B.浒苔和蓝藻都可通过有丝分裂快速繁殖,二者的繁殖速率均受温度的影响

C.浒苔和蓝藻都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但是只有浒苔细胞中具有叶绿体

D.这两种现象警示我们应该积极治污减排,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14.水华和赤潮分别是淡水水域和海水水域长期被污染,使水富营养化而产生的,都会给水产养殖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与此现象关系最大的生物是(A)

A、蓝藻类B、苔藓类C、草履虫D、细菌类

15.对生态学相关知识,叙述正确的是(C)

A.各种生态因素可以影响生物各项生命活动,其中温度对植物的形态分布起决定性作用

B.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且水平方向上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分层现象

C.由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所构成的捕食食物链中,猫头鹰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

16.用联系词把概念之间有意义的联系表示出来的一种图形叫做概念图,由概念、连线和联系词组成。联系词和概念能表达一句话或一个观点。下列是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概念图(部分),①~⑦表示有关连线的序号,箭头⑦的意义是“C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C代表的是。写出连线⑥上的联系词。

(2)若①~④表示碳循环的有关连线,则“BC”表示B通过作用提供原料给C。若①~④表示能量流动的有关连线,则其中不应该画出的箭头联系是。

(3)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通过紧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依据此原理,可以合理巧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

,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7分)解析: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理解生物学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用通过概念图的读图,学会补全概念图的同时,能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是今年高中出现的新题型,要引起各位老师的足够的重视。

(1)生产者固定(只要合理均给分)

(2)分解④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食物链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17.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福寿螺可做成美味的菜肴,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1988年,四川某公司从国外引入福寿螺,投放在水田中进行人工养殖。由于出口受阻,1992年放弃养殖,该公司将水田里的大螺进行了清理后,还给农民种水稻。农民种下稻秧后,又有大批福寿螺出现在稻田中,并通过各种渠道蔓延扩散,它们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造成粮食大幅减产。

材料二:水葫芦1901年作为一种花卉引入我国,50~6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由于水葫芦疯长,滇池草海60年代还有16种高等植物,到90年代只剩下3种。

(1)右图为上述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其中共有条食物链,占二个营养级的生物是。

(2)福寿螺属于第营养级,它急剧增多的原因是

、(写出两个原因)。

(3)若每只幼螺重5克,要长到重150克,则至少要消耗克水稻(假设单位质量的螺和水稻含相同的能量)。

(4)从上述材料可知,外来人侵物种给当地生

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是,从而使当地生态系统稳定状态遭到破坏。

(5)为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带来的问题,有关方面设想从原产地引进天敌,然而,专家们仍不无忧虑。你认为专家们的忧虑是什么?。

答案:(1)4蛇(2)二食物(水稻)充足;没有天敌;空间条件充裕(答出一点给1分,满分2分)

(3)725

(4)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或“破坏了遗传多样性”或“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5)这些天敌可能会成为新的外来人侵物种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439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