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教学目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B.识记)。
2.兴奋的传导、植物性神经调节和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C:理解)。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A:知道)。
教学难点
1.兴奋的传导。
2.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教学用具
投影仪;脑模型。
电脑动画:反射弧模式图;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突触小体构模式图;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
投影片:神经纤维传导的投影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结合直观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在初中生物第二册第九章中,我们学习过神经调节的基础知识,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现在大家先看四组画面。
(演示电脑动画。)
1.脊蛙的搔扒反射;2.马戏团的狗熊耍杂技;3.经过训练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4.刚出生的小猪吃奶。
提问:哪组画面属于非条件反射?什么叫非条件反射?哪组画面属于条件反射?什么叫条件反射?
(回答:略。)
提问:条件反射有什么意义呢?
(回答: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讲述:以上我们搞清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那么究竟什么叫反射呢?
(回答: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讲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提问: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
(回答:略。)
讨论:就缩手反射的反射弧(针刺指尖)分析一下反射弧的五部分。
(由学生完成。教师小结,归纳板书要点。)
讲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只有完整才能完成反射。试想:当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兴奋怎样经过反射弧的各部分从感受器最终到达效应器呢?现在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演示反射弧模式图,并借助此图复习神经元结构的知识。(细胞体、突起、神经纤维,为兴奋传导打基础设伏笔。)]
(演示反射过程中兴奋沿反射弧传导的电脑动画。)
提问:根据上述讲解、观察,兴奋在一个反射弧上传导时,有的在一个神经元内(主要在神经纤维上),有时需要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这两种情况下的传导方式是否相同呢?
教师答:不相同。这是两种不同的传导方式。
我们先来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讲述:(出示神经纤维传导的模式图投影片。)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即物理课中的电势)表现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的膜发生很快的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但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
提问:请同学们按照物理课的电学知识讨论一下将会出现哪些情形?
(回答:略。)
归纳: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电位差,有了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
提问:电流方向如何呢?(要求回答:膜外电流从本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则相反。)
结论:在膜内外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可用示波器记录到其存在。
讲述: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依次进行下去,兴奋则不断向前传导,已兴奋部位又依次恢复原先电位。
需要说明的是兴奋传导在神经纤维上以电流形式进行,但它与电流在金属导线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全过程的电脑动画,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理解。)
提问: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如轴突)的末稍时,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也就是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兴奋是如何传递的呢?
讲述: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演示突触小体结构模式图。)
讲述:边指图边讲解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叫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突触由三部分构成:
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
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联系生活实例加以分析说明)。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用电脑动画演示上述过程。)
请同学们阅读“细胞间传递部分”的倒数第二段内容,阅读后回答问题。
提问: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吗?为什么?
(回答:是单向的。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传递。)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兴奋的传导为重点,整个过程连续起来可表示为:刺激——膜电位变化——突触小泡内递质释放——膜电位变化。
大家在掌握上述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联系模式图,并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如临床上用药物局部麻醉的机理是什么?(药物抑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兴奋不能传递。)
提问:我们知道,进食后食物要消化,食物消化的过程离不开胃肠蠕动。你能感觉到胃肠蠕动吗?为什么?
胃肠蠕动我们是感觉不到的。原来调节其活动的神经叫植物性神经。
什么叫植物性神经呢?植物性神经调节作用有何特点?有关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课下阅读课外读“植物性神经调节”。(第二课时)
初中生物课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人的大脑皮层中有神经中枢,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请同学们根据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提问:中枢神经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回答:脑、脊髓。)
提问;中枢神经与神经中枢相同吗?
(回答:不相同。)
提问:人和高等动物的高级神经中枢指什么?。
(回答:大脑皮层。)
讲述: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大脑皮层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无论在控制躯体运动、人类的语言活动和内脏活动方面都是如此。下面我们首先看看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出示脑模型,并找到中央前回。)
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都有它的代表区,第一运动区的机能有哪些特征呢?
当刺激中央前回顶部时,可引起下肢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底部时,倒出现头部器官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其他部位时,可以出现相应器官运动。这不仅说明躯体各部分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都有其代表区,而且二者位置关系倒置。即:中央前回从顶部→底部,正好与躯体代表区从下肢→头部相对应。
同学们看课本图4-14,并注意图下注释。
讲述:从图可以发现,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代表区范围的大小只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而与躯体的大小无关。如人类最灵巧的手虽然在整个人体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大脑皮层代表区中所占的区域却很大;又如:我们的一张小巧的嘴,却在大脑皮层代表区张开大口占据“地盘”;人体的躯干虽然占了人体的很大体积,但在大脑皮层代表区的范围却只有很小一部分。因此,运动区的机理主要有上述两点特征。
讲述:语言活动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语言功能在大脑皮层也有其特定代表区域,我们称之为言语区。
(看课本中图4—15。)
临床资料表明:当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受到损伤时,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即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不能讲话,不能用语词表达自己的思想;当皮层额上回后部(H区)受到损伤时,则会出现病人会讲话、会书写,能看懂文字,却听不懂别人讲话,这种情况叫做听觉性失语症。
注意两类“失语症”的核心分别为:
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
另外,临床资料表明,当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受损,还会造成失写症、失读症等。
下面请大家阅读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相关的两段内容(包括小字部分,了了解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以及下丘脑的重要调节作用。
小结:总之,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行。
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脑干中有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脊髓灰质里有排便中枢、排尿中枢;通过对本册小字部分的阅读,我们也了解到,位于间脑的下丘脑与内脏活动密切相关。它们的活动都要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这说明神经系统各部分的调节作用是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正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协调统一,机体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适应内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
研究结果还证实:大脑两半球的作用也存在类似特点,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如,左半球支配说话、写字,并在进行数学计算和抽象推理等方面起决定作用;而右半球在形象思维、认识空间、理解音乐和理解复杂关系方面的能力则优于左半球。二者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有助于人体的全面发展。
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神经调节的一些新的知识。前面大家还学习过动物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动物体内是同时存在的,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二者这两种调节作用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就是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就是大脑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在上述这两种调节作用中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
但是由于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因此,这两种调节方式各有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比较一下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不同特点。
(投影展示表4-2。表中只给比较项目,具体内容采取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提问的方式完成。)
小结: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系统结构复杂,调节功能也很多,既有各自的独立性,更表现出高度的协调统一,神经系统的调节还与激素调节相互配合,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使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得以顺畅有序地进行,以适应机体内部对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板书设计二、神经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条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
(二)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传导
(1)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
膜内——负电位
(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
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
(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
(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2.细胞间的传递
(1)突触的定义
(2)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三)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1.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
(1)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2)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
2.言语区
(1)运动性失语症
(2)听觉性失语症
3.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
4.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教学目的
1.激素调节与动物行为产生的联系(A:知道)。
2.神经调节与动物行为产生的联系(A:知道)。
3.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A:知道)。
教学重点
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与动物行为产生的联系。
教学难点
先天性行为(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与后天性行为(包括印随、模仿、条件反射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用具
投影片:激素调节与行为的导读思考题;先天性行为与后天性行为的遮覆式比较表格;草履虫应激性实验;育雏的母鸡和小猫;大山雀偷饮牛奶;狗吃肉分泌唾液和铃声引起狗分泌唾液的示意图。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阅读、归纳相结合。
讲述与谈话、观察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前面我们学习的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对动物个体的代谢活动、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调节活动。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动物行为虽然是以动物个体为基础,但很大程度上是表现为生理基础在同种个体之间(种群内部)或不同种个体之间的复杂生命活动。因此生命调节的含义就更加丰富。范畴就更大了。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有关动物行为的知识。
提问:初中学过哪些动物的行为?
(回答:略。)、
提问:根据行为的来源,可将这些行为分为几类?
(回答:两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提问:这些行为的产生都需要哪些系统的直接参与?
(回答: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讲述:我们今天就重点学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与动物行为的关系。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阅读“激素调节与行为”这部分内容,并注意以下三个问题(出示投影片:“激素调节与行为”导读思考题。)
1.激素调节在动物的哪些行为中表现明显?
2.请用最简单的表述方法,总结一下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
(学生阅读,教师巡视。大部分同学阅读完时,组织学生回答问题1。)
(甲回答:激素调节在动物的性行为和对幼仔的照顾方面表现明显)
(乙回答:激素调节在动物的繁殖行为方面表现明显。
引导:两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好。乙同学的回答与教材表述有些不同,请你解释一下你是如何理解繁殖行为与性行为,以及对幼仔的照顾行为之间的关系的?
(回答:繁殖行为主要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卵以及对子代的哺育等。性行为和对幼仔的照顾行为可涵盖在繁殖行为中,因此,繁殖行为对性行为和对幼仔照顾行为来说是大概念。)
讲述:关于问题2请两位同学(该同学的选定应根据巡视掌握的情况定)上黑板写出自己总结的情况,其他同学对照自己的总结分析一下是否合理。
(甲板书:见板书栏。)
(乙板书:见板书栏)
评价:甲和乙都总结得很好,概括性都很高,特别是乙。具体在这节内容中,主要讲述的是激素对繁殖行为的调控,因而甲的总结更贴近课本内容,但乙的总结概括了所有腺体激素在行为调控中的机理,可以说是激素对行为调节的通式。
讲述:下面我们来看问题3,请另外一些同学发表自己的见(甲回答:每年春天的夜间会听到雄猫和雌猫在墙沿或屋顶上“二重唱”,这是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在猫体内作用的结果。)(乙回答:每年春季,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衔泥做窝,产卵育雏,也是性激素对繁殖行为调节的例。)讲述:甲乙两位同学所举例子都很好,很贴切。现在我们学习下一个问题,神经调节与行为。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除课文最后一段),并注意用最简练的文字,填写下列表格。(出示投影片:先天性行为与后天性行为的遮覆式比较表格。)
类型
先天性行为
后天性行为
趋性
非条件发射
本能
印随
模仿
条件发射
概念
举例
特点
异同点
(注:填写表格时需用到初中“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人类的神经调节”两节知识,因此课前教师需布置学生复习)
(教师巡视,待同学完成时,把投影片遮盖部分打开,显示答案。请同学们对照检查。并强调在先天性行为与后天性行为中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之间,印随、模仿、条件反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帮助同学真正理解上述概念,可举如下事例进行分析。)
事例1:(出示投影片:草履虫应激性实验)当草履虫培养液与清水滴连通时,草履虫聚集在培养液滴处;当在培养液滴边放一·粒食盐时,草履虫向清水滴处聚集。
(回答:草履虫的这一行为属于趋性。)
事例2:用针轻轻地刺激蚯蚓身体的后部,可以看到它只是身体后部很快地发生反应,而身体的前部反应比较微弱。
(回答:该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
事例3:(出示投影片:育雏的母鸡和小猫)一只失去雏鸡的母鸡,会把两只失去母猫的小猫当成自己的雏鸡,对小猫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而小猫也安然地接受母鸡的抚爱;跟随母鸡行走,把母鸡当作自己的猫妈妈。
(回答:母鸡的行为属于本能,小猫跟随母鸡的行为属于印随。)
事例4:(出示投影片:大山雀偷饮牛奶)若干年前在英格兰,人们发现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巧打开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的盖,它偷饮了牛奶,后来过了不久,其他的大山雀也学会了偷饮牛奶。
(回答:大山雀的行为属于模仿。)
事例5:(出示投影片:狗吃肉分泌唾液和铃声引起狗分泌唾液示意图)狗吃肉时分泌唾液;后来,人们在狗吃肉前先摇铃,经过若干次训练后,只要铃声响起,不给肉,狗也分泌唾液。
(回答:狗吃肉时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铃声响起,没有肉吃,仍分泌唾液属条件反射。)
讲述: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大家不仅对各种行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还知道除单细胞动物外,其他动物的行为无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还是印随、模仿、条件反射,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越发达的动物,行为的表现也就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本课最后一段,注意弄清楚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提问: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是什么?
(回答:略。)
小结:本节所学内容中,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与动物行为产生的联系是重点。课后,请同学们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附表:
项目
概念
举例
特点
异同点
先天
性行
为
趋性
动物对环境因素的刺激所引起的最简单单的定向反应。
臭虫趋热性。
鱼类趋光性。
从单细胞动物开始出现。
①生来就有;
②遗传物质决定
①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非条件反射
动物身体某一部分的运动反应。
膝跳反射。眨眼反射。
从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开始出现。
本能
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顺序连锁发生构成的
蜜蜂采蜜。蜘蛛织网。
许多非条件反射的有机集合。
后天
性行
为
印
随
刚孵化的动物对于第一次接触到的能活动的较大物体都能紧紧追随。
刚孵化的小天鹅,跟着母天鹅游水。
刚孵化的小鸡,紧随母鸡左右。
刚孵化出的动物具有此行为。
①根据后天经验生成;②环境决定(也有先天的基因基础)
②与神经调节有关。除单细胞动物外,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模
仿
是学习的一种形式,主要表现在幼年动物对年长者的行为进行模仿。
小鸡模仿母鸡用爪扒地索食。
幼黑猩猩学从树洞取食白蚁。
幼年动物学习的主要形式。
条件
反射
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体验新事物,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建立的反射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听到铃声,狗分泌唾液。
吃过梅的人在看到或谈到梅时会分泌唾液。
幼年,成年动物都可建立,但需强化板书设计三、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一)激素调节与行为
(二)神经调节与行为
神经系统越发达,行为表现越复杂,适应环境能力越强。
(三)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相互协调作用,神经调节处于主导地位。
生物生命活动调节(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调节
调节:处于主导地位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
调节调节
微生物代谢调节的基本形式:的调节和的调节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1、概念:植物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种类:胚芽鞘、幼苗的性,根的性,茎的背性,向水、向肥性。
3、意义:向性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具体表现。
难点突破:
①向性、反射、应激性、适应性的比较
概念刺激类型适用生物举例相互关系
向性植物受到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运动单一方向;
来自外界植物向性反射
应激性
适应性
反射动物通过系统对内、外刺激作出的反应无性;
来自内、外有的动物昆虫的趋光性(非条件)
应激性生物体对、刺激作出的反应无方向性;
来自内、外
草履虫的避盐运动;含羞草、合欢遇刺激合拢小叶
适应性
生物与表现相的现象不一定有刺激所有生物
②几种向性的比较
图示刺激原因意义
向光性
单测光
单测光:
单向单侧光使在背光侧分布(多得正好)、侧分布少(少得不足),于是背光侧、向光侧长得慢使植物的、处于最适于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吸收进行光合作用
向地性
茎
根
重力
重力:
单向重力使侧分布多,生长被;远地侧生长素分布少,促进生长有利于植株的和从土壤中吸收和
背地性
芽
茎
重力
重力:
单向
重力使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
促进了生长;远地侧生长素分布少,促进作用弱(不叫抑制)有利于植株占有和吸收
二、生长素的发现
1、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
科学家实验方法观察结果结论
达尔文
(不用琼脂)
①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这种物质在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都是推想)
②用单侧光照射的胚芽鞘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③用单侧光照射用的胚芽鞘胚芽鞘生长
④用单侧光照射用,
的胚芽鞘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温特
(用琼脂)
①实验组:把切下的胚芽鞘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
生长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这种物质从运输到,并且能够促使某些部分的生长(达尔文的推想被证实)
②(空白)对照组:把
,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郭葛
①你认为应该从胚芽鞘尖端还是从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中分离生长素?
②借鉴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实验,提出你分离生长素的方法(提示:生长素能溶于水)
③如何验证提取液中确实含有生长素?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不是氨基酸)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1)产生:主要:、叶原基、嫩叶、中的种子少量:成熟叶片、根尖
大多集中在生长的部位: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
(2)分布幼嫩的种子
少数在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
①极性运输: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倒过来运输,如在胚芽鞘实验中、在顶端优势中。
(3)运输②横向运输:如在向光性实验中,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在向地性、背地性现象中,从远地侧运输到近地侧
③方式:(低浓度到高浓度、消耗ATP)
3、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部位运输到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作用的,叫做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有何不同?)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生长)
难点突破:
1、两重性:过低浓度促进生长的能力弱、低浓度(指适宜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过高浓度引起死亡,即,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因此,生长素究竟发挥哪一种作用,取决于植物的不同种类、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同一种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和生长素的具体浓度。
2、最适浓度和敏感性比较(根据书本P81图)
最适浓度:根芽茎;敏感性:根芽茎
解释:根为什么具有向地性?茎为什么具有背地性?
3、顶端优势:生长素两重性的体现
(1)概念:植物的、而的现象。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大量积累在,使过多,生长受到
(3)解除:摘掉顶芽,使,侧芽受到的抑制作用就会,不久,侧芽就可以发育成枝条了。
(4)应用:解除顶端优势的如:棉花摘心、果树整枝、绿篱修剪;
保留顶端优势的如:树木成材、向日葵的高产
四、生长素的应用
1、生长素的应用:如保留或解除顶端优势
2、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
自然条件下,雌蕊受粉,在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中,发育着的种子能合
成,刺激发育成果皮,产生有籽果实
子房果实人工条件下,雌蕊没有受粉,在其溶液也能刺激,产生无籽果实(该无籽性状(能否)遗传,为什么?)
(3)防止落花落果(4)除草:可杀死麦田中的子叶植物的杂草
五、其他植物激素
1、五大植物激素的比较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作用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生长促进茎的;解除促进细胞和组织
作用特点生长促进剂生长抑制剂
同时存在于同一株植物体内;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的
2、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共同使用时,能强烈地刺激组织的形成
3、当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浓度比高时,有利于的形成;
当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浓度比低时,有利于的形成
六、[实验十]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实验原理]1、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向性运动的运动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
3、在单侧光的刺激下,植物表现出向光性运动;在重力的影响下,植物的根表现出向重力性运动。
[方法步骤]向光性方法步骤:
(1)用剪刀在的纸盒一侧挖一个直径为1cm的孔,待模拟照射时使用。
(2)将几株但真叶尚未出胚芽鞘的小麦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两个花盆中。在幼苗的旁边插一根火柴杆,作为对比的参照物。
(3)将制作好的遮光罩扣住花盆(一组用的纸盒,另一组用的纸盒)。白天将装置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台灯代替光源,并使。(为什么要夜以继日地照?)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温度、天气等情况,并间断地拍照,保留图片记录。但要注意,打开纸盒观察实验现象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地短,并保持透光孔的方向与前次一致。为什么?
向重力性的方法步骤:
(1)取四粒同样大小、已萌发并长出的玉米粒,平放在一个培养皿内,使其胚根尖端部分朝向培养皿中央。各萌发的玉米粒分别位于罗盘的东、西、南、北位置。
(2)将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盖在玉米粒上,然后再盖上棉花,直到填满整个培养皿。注意不要将棉花塞紧,以免影响根的生长。
(3)盖上培养皿盖,边缘用胶布封口;竖起培养皿,用橡皮泥固定住。将竖立的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培养,注意培养皿中的玉米粒的位置必须保持不变,使最上面的玉米粒的胚根垂直向下,最下面的玉米粒的胚根垂直向上,左右两个玉米粒的胚根处于水平位置。
例题:
1、同一株植物的不同部位的呼吸强度可以不同,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幼叶的比老叶的高B、萌发种子胚的比胚乳的高
C、枝条尖端的比基部的高D、老根部分的比根尖的高
2、将酵母菌放含有培养液的的密闭的锥形瓶中,测得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一倍,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
A、1/6B、1/3C、1/2D、1
3、用刚从蟾蜍后肢取下的两块腓肠肌(A和B)进行实验,A在有氧条件下(置于空气中),B在无氧条件下(置于氮气中),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同时给予连续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先发生疲劳的肌肉是。
(2)当A和B都疲劳后,休息一段时间后,再给予电刺激,哪块肌肉能恢复收缩能力?
(3)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4、下图表示野外松树(阳生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其中的纵坐标表示松树整体表现出的吸收CO2和释放O2量的状况。请分析回答:
(1)当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强度
(2)当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
等于呼吸作用放出CO2的量。如果白天光照较长时
期为a,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为什么?
(3)如将该曲线改绘为人参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b点位置应如何移动?为什么?
第一轮复习材料13——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一、内环境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
1、体液:人体内的液体
细胞外液:主要是组织液、血浆、淋巴
(1)体液之间的数量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
(2)不是体液的液体:消化液、泪液、汗液、尿液
2、内环境: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细胞的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是“内环境”通常所指的含义
(1)内环境的含义
细胞内的环境:在细胞内,包括细胞器、细胞质基质、细胞核等
(2)体液关系示意图
血细胞血浆毛细血管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血液方向淋巴图二
组织液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组织间隙细胞内部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细胞内液
组织细胞淋巴
图一毛细淋巴管图三
①说出图一中各种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②如何判断四种体液的名称?寻找单箭头:二个单箭头之间所夹部分即为淋巴
3、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
(1)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是的(直接或间接),即必须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的四个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
外界环境组织细胞
泌尿系统:排出水、盐、尿素的主要途径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排出少量水、盐)
(皮肤:是器官不是系统:排出少量水、盐、尿素)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排出CO2的唯一途径
循环系统:完成物质(营养、O2、代谢终产物、激素、抗体等)的运输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调节
(1)血浆pH:正常数值是7.34~7.45之间,是由血液中的缓冲对(弱酸+它的强碱盐,如H2CO3/NaHCO3等)来调节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液,由NaHCO3与之反应;碱性物质进入血液,由H2CO3与之反应,以此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2)体内水分的相对稳定:由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共同完成
(3)无机盐的调节:
血Na+(或血K+)肾上腺醛固酮肾小管吸Na+、泌K+
(4)血糖的调节:
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
血糖升高
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血糖降低
(5)体温的调节: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调节下,通过骨胳肌、内脏等产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等散热器官,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共同参与,维持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3、意义: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稳态失衡的危害
温度、pH偏高、偏低,代谢紊乱;
血Ca、血P过低,成人患、儿童患;老人患
血Ca过高,患肌无力;血Ca过低,患抽搐;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低,水分渗出增多,组织液增多
组织水肿的原因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增多
过敏反应,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水分渗出增多,组织液增多
三.免疫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休能够识别,排除,以维持。
(一)特异性免疫
概念: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后天产生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防御功能。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人体的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是,由、、共同组成。
2、抗原: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特性:性;性;性。
特异性是指:
特异性取决于:
3、抗体的定义:
抗体主要分布于,也分布于及中。
4、体液免疫:抗原进入体内被体液中相应的抗体消灭,称为体液免疫。
过程:
体液免疫可分为三个阶段:
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抗体与病菌结合,可以;
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还能形成,进而。
5、细胞免疫:抗原进入体内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称为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一般针对的抗原。过程也分为、和三个阶段。
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与体液免疫的不同之处是:
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如:细菌外毒素:主要是发挥作用;
已侵入细胞的胞内寄生菌:先经、后经才能将其消灭。
对病感染:往往先经体液免疫、再通过
的作用彻底消灭。
(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
概念:
特点:
请画出过敏反应发生机制示意图:
常见的过敏原有:
对过敏反应的治疗原则是:
2、自身免疫病
概念:
常见实例:
3、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或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称为。另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叫做。
艾滋病,由引起,
HIV存在于;
传播途径有:;
HIV能攻击人体的系统,尤其是能导致细胞大量死亡。
记住相关症状及预防的主要措施
(三)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2、免疫治疗
3、器官移植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353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