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16吹糖人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充满着浓浓的乡情和友情。题目是吹糖人,但实际上讲的是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文章通过描写孩子们对糖人的企盼,对糖人师傅手艺的惊奇,对糖人的分享,使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自主识字,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学会品味生活中平凡的乐趣与美。
重难点分析:
1.本课生字比较多,主要是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自主交流或教师点拨来学习。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可以借助字、词典来理解,还可以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3.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是文章的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进去,能抓住重点字、词、句读出相应的情感,以语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达到声情一致的朗读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了解糖人,搜集吹糖人的有关文字资料、图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教师板书课题:吹糖人。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糖人的资料。
交流预设:
学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糖人图片。
可以展示实物。
可以介绍糖人的制作过程。
可以介绍糖人的色、香、味。
还可以针对糖人的历史进行介绍。
……
(二)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糖人资料进行补充说明,并展示相关课件。
(三)教师在学生对糖人充分了解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能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二)教师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2.出示词语:清脆、脚板下生风、诞生、惊奇、宁静、郑重、羡慕、端详、融化。
3.学生在文中将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4.学生自由练读词、句,指名练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一)小组讨论如何记忆本课生字的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出示课件。
例:“脆”字在理解字义后,可以用猜谜的形式记忆。“看似月照危楼,实是肉块进嘴中;只因肉嫩骨头少,吃起来真酥松。”
“巧”字可以用顺口溜的方式来记忆。“物件曲曲又弯弯,做工精巧不一般。”
(二)指导重点字的书写。注意本课生字除了“凭”是上下结构,其他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在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划”字例外是左宽右窄。
(三)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预设:
学生可能要说课文讲的是一件吹糖人的事,还有可能会说课文讲述了孩子们看吹糖人以及分糖人吃的情景……
如果孩子有这样的回答,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进行修正评述,最后归纳为:这篇课文实际讲的是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的欢乐和享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一)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二)采取分组方式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二、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一)品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糖人”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快乐和享受?
2.针对这一问题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
(二)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来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
交流预设:出示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理解的相关课件
1.第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飞起”、“生风”、“不一会儿”、“围”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追看“糖人”的急迫和热切。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当时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2.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糖人师傅手中还可以变出什么?”,引导他们抓住“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恨不得撬开”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对吹糖人过程的好奇。
3.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个糖人一个故事,会有哪些糖人和有趣的故事呢?”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你有这个时候吗?买了形象的糖人后,会马上就吃吗?”最后抓住“端详”、“舔舔”、“郑重”、“小心”、“不想咬碎”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舍不得吃糖人、对糖人的无比珍爱,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
(二)整体回顾全文,引导理解最后一段“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融化呢”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预设:作者对糖人的回忆,不仅有童年的快乐,还有作者对故乡、对童年伙伴的深切怀念之情。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即可。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品读《吹糖人》,我们品到了“甜”。“甜”在哪里?“甜”在对童年的回忆,有浓浓的深情在里面。“甜”在对故乡的回忆,有浓浓的乡情在里面。糖人粘连起了乡情,粘连起了现实与童年,粘连起了他乡与故乡,粘连起了我与童年的小伙伴。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出示课件
1.读一读有关童年的故事、散文、诗歌等。
2.练习课后生字。
17五月的田野
教材分析:
读《五月的田野》,感受至深的是跃动的童心和贯穿全篇的童趣。课文从对田野风景的勾勒,到对田间孩子们的描摹,让我们了解到农村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本文的写作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田野这个广阔的背景下,儿童那极纯朴、纯净的日子构成本文独特的意境,田野因孩子们而富有生气,孩子们因田野而快乐;二是作者只通过田野中有代表性的两种植物“麦子”和“豆荚”展开全文,描绘出一幅惬意、自由的童年生活图景,线条简单,语言凝练;三是情景交融,物随情移,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所以笔端流溢出的都是田野带给自己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读懂课文,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本文适宜伴着音乐欣赏田野美丽的景象,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情境中。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1.读懂课文,感受五月田野的美丽以及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是本文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读、画、说、议的方法自主学习,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和媒体辅助,给学生充分地创设语言情境,从而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是本文的难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
引起情感的共鸣,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一)教师板书课题“五月的田野”,学生齐读课题。
(二)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三)教师课件展示五月的田野的魅力景色,引导学生谈感受。
交流预设:
五月的田野多么美丽、多么惬意、多么有趣、多么神奇、多么广阔……
(四)教师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感受五月的田野,体验乡下孩子的童年。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一)初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遇到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可以问老师,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二)教师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田埂、竹管、铁锅、忙碌、喷香、清香、撒欢儿、撵鸭子。
2.学生在文中将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然后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全班进行交流。
例如:“田埂”、“竹管”可以利用图片进行交流。
“喷香”、“清香”、“忙碌”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3.学生自由练读词、句,指名练读。
4.学生将文中的好词佳句积累到《我的采蜜集》中。
三、再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先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二)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1.小组内推选一位同学汇报组内讨论结果。
2.教师进行总结:课文从对田野风景的勾勒,到对田间孩子们的描摹,让我们了解到农村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教师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一)自读要求:出示课件
1.边读边思考:五月的田野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二)全班交流。
五月的田野是一幅广阔的、美丽的、快乐的、有趣的……画面。
交流预设:出示课文段落及相关解释
1.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们甜甜地笑了”一句。“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一个“笑”字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却更表现了乡下孩子的快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自由练习怎样读才能表现田野的广阔和美丽。
2.第三自然段“光脚在田埂上走”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和自己的童年生活对照。可以让学生想象,再通过朗读,抓住“泥土软软的”、“冷不丁”、“冒”等词语体会光脚走的乐趣。
从“撵着鸭子”、“赶着羊群”、“为小兔拔草”的语句中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体会孩子们的懂事和勤劳。可以从“那里的草虫最多”、“那里的青草真嫩”体会乡村孩子们的纯朴、善良。
引导想象农村除了养羊和鸭,还会养什么?仿照课文中的样子来说一说。
把(),那里();
把(),那里()。
3.第四自然段重点抓“喷香的饭菜比什么都可口”,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热爱生活。
4.第五自然段主要通过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
5.引导学生体会“!”中所蕴涵的快乐的情感。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节奏,读出文中蕴涵的情感。
三、整体回味。
(一)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对五月的田野的喜爱与留恋,伴着优美的乐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月的田野》。播放音乐,出示课文文字。
(二)在反复朗读课文后,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一)认读本课生字,组词,并能用词语说一句话。
(二)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三)指导重点字“摘”、“嫩”、“喷”的书写。
(四)学生练习生字。
五、拓展练习,积累实践。出示课件
作者能留心生活,细心体会生活,把五月的田野描绘得如此美妙。我们也可以到田野里去玩耍,也可以用美丽的画笔或文字记录下美好的时刻、美妙的感受,再把它珍藏在小本本上。
18*书本里的蚂蚁
教材分析:
《书本里的蚂蚁》是一篇童话。这篇作品从形象塑造上来说,非常简单,全篇只有一个形象“蚂蚁”,而且发生在这个形象身上的故事也非常简单:小蚂蚁爬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其中的花采了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被夹得扁扁的,像书本里的一个小字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情节,因为作家的构思非常巧妙,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和恰当的比喻,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了必然的故事。“书本里有了一个会走路的字”——这是一种十分灵动的生命的力量的冲击,是一种想象力的张扬。正是有了这种独特的“气息”,书本里的故事才因为有了“小蚂蚁”而变得丰富多彩,变得神奇迷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2个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自学或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或自己讲解课文等形式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
重难点分析: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成为本课的重难点。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或自己讲解课文等形式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
1.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动物的童话。
2.教师板书课题:书本里的蚂蚁。
3.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好奇走进文本:书本里的蚂蚁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神奇有趣的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一)初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
2.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小组内先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二)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小组内读课文,教师指名读课文。
2.教师检查认读字词情况。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
花蕊、陈旧、细碎、密密麻麻、挺乐意、封面。
“花蕊”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陈旧”、“密密麻麻”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教师仍然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来理解词语。
3.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记忆字形,学习书写。
小组内讨论如何更好地记住这些字,如何把字写好看。教师重点指导“喂”和“碎”的书写。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同桌互读课文。
2.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全班同学交流。
交流预设:小蚂蚁趴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其中的花采了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被夹得扁扁的,像书本里的一个会走动的小字。
四、整体感知文本,走近童话的人物。
(一)课件出示读文提示:
1.学生反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在书中做批注。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二)问题预设:课件出示
1.书本里为什么会有一只小蚂蚁?
2.书本里的这只小蚂蚁都做了什么?
3.书本里的蚂蚁为什么会使旧书变成新书?
……
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相机指导。
教师总结:“书本里有了一个会走路的字”——这是一种十分灵动的生命的力量的冲击,是一种想象力的张扬。正是有了这种独特的“气息”,书本里的故事才因为有了“小蚂蚁”而变得丰富多彩,变得神奇迷人。课件出示教师总结
五、学生回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来复述课文。
六、拓展阅读。课件出示
1.阅读一些经典童话。
2.对比一下这篇童话和以往的童话有什么不同。
19带雨的花
教材分析:
《带雨的花》是一首叙事诗。诗的第一句就写出了孩子的率真:“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第一小节首先概述“我”因为受到美好世界的诱惑而偷偷跑出家,尽情地玩耍。第二、第三小节具体地讲了“我”淘气地追赶蝴蝶,好奇地看叔叔钓鱼,看爷爷捉虾。第六小节写出了“我”淘气后的心虚和害怕。文中字字洋溢着童心,体现着诗人对儿童精神生命的重视。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深沉的爱:一是对母亲的爱,在担忧“挨一顿打,还是一顿骂”时,还想着给妈妈采一束带雨的花;二是对生活的爱,“妈妈最爱带雨的花”;三是诗人对儿童的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达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这首诗歌与孩子的生活非常贴近,需要孩子在读中感悟,边读边议,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激发孩子们读诗的兴趣,感受诗的韵律美,享受美好的儿童诗的润泽。
重难点分析:
1.课文中有几个字例如“诱”“躲”等比较难写,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
留意这些字,并能通过查字、词典理解它的意思,以便更好地记忆,也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2.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时,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图片放映等多种形式进行美读,并及时指导背诵,由此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关于作家金波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一)教师板书课题:带雨的花。学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金波的作品,例如《春的消息》。
(二)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作家金波的资料。
(三)教师针对学生介绍资料的情况加以总结及补充。课件出示作者介绍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文中小朋友都跑到哪里玩了?
(二)教师检查初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诱饵、尽情、原谅、香甜、鱼缸。
“诱饵”“鱼缸”可以通过学生的介绍或者图片展示让学生明白词语的意思。
“尽情”“原谅”“香甜”等词语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练读。
3.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全班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课件
交流预设:
课文讲述了“我”偷偷跑出了家的经历。学生还可以说得更具体一些。
“我”去追赶蝴蝶,在湖边看叔叔钓鱼,看爷爷网小虾,在雨中采野花……
(四)指导书写。
本课大部分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所以要注意书写时笔画间的紧凑。
1.偷、请、谅、诱、虾、顿在书写时注意都是左窄右宽。
2.躲、叔在书写时注意左右宽窄差不多。
3.疼字是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一)听写本课生字。
(二)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文本,情感体验。
(一)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小声读课文,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说明理由。还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二)交流预设:课件出示每一小节,及导读提示。
1.学习第一小节。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偷偷地”、“尽情”、“忘记”等词语进行理解。
(2)联系实际,学生谈一谈:你有没有偷跑出去尽情地玩耍过?当时的心情如何?
(3)总结:文中的孩子是一个贪玩的、不听话的、淘气的、无忧无虑的孩子……
2.学习第二、第三、第四小节。
(1)教师重点抓住“香甜”、“鲜嫩”、“蹦蹦跳跳”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我”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热爱小动物的孩子。
3.学习第五、第六小节。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我”太贪玩,以至于下雨了才想起家。下雨了“我”还想着给妈妈采一束带水珠儿的鲜花,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爱妈妈的孩子。
4.学习第七、第八小节
(1)“我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教师引导学生谈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时的心情如何?
(2)由此体会出“我”在做错事后的心虚和害怕。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情感时,要注意适时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可以指导背诵。
三、情感朗读,加深理解。
(一)学生练习朗读,形式可以多样。可以自己读,可以同桌读,也可以小组合作读。
(二)扮演文中不听话的孩子,伴着音乐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课件出示
(三)试着背诵诗歌。
四、补充金波其他作品。
(一)阅读《雨》、《红蜻蜓》两篇文章。课件出示两篇文章
(二)体会其中与课文的异曲同工之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出示课件
(一)小练笔:回到家里,“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吗?如果你是那位妈妈,你会怎样对待孩子呢?代替妈妈给孩子写几句话吧。
(二)阅读金波其他作品。
20珍贵的教科书
教材分析:
《珍贵的教科书》记述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重点记述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全文突出了“珍贵”,从写缺书、取书、护书到最后的嘱咐,真实形象地写出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所发生的真挚感人的事迹,让我们明白了这教科书的珍贵,懂得了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新词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和教科书的珍贵,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勾画批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方式在品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这教科书的珍贵,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3.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忆过去,说现在,谈未来,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升华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和教科书的珍贵,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重难点分析:
1.理解教科书的珍贵是课文的重点,主要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本文重点。
2.理解教科书的珍贵也是课文的难点,通过拓展活动,忆过去,说现在,谈未来,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的时代背景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背景,走进文本。
(一)教师板书课题:珍贵的教科书。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二)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背景资料进行补充说明,并课件展示。
1947年春天,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党中央和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毅然于3月中旬放弃延安,之后在延安西北战场上消灭了蒋军十多万。延安小学的转移正是在胡宗南部队猖狂进攻的时候,所以当时环境十分险恶。
(三)教师在学生对背景充分了解后,引导学生理解“珍贵”的意思。
(四)质疑课题,走进文本。
交流预设:
教科书为什么这么珍贵?
教科书珍贵在什么地方?
……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一)课件出示初读课文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二)教师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文中“持、刷、抄、睁”是翘舌音。“嗓”是平舌音。
2.课件出示词语:珍贵、炮火连天、渴望、振奋人心、争先恐后、俯冲、叨念。
3、学生在文中将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指导本课生字的书写。
书写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找出字的偏旁;学习书写,知道每个生字的笔顺笔画。
三、再读课文,概括大意。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相关课件
1.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二)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重点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
(三)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交流预设:缺书——取书——护书——最后的嘱咐。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
(一)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解释“珍贵”这个词的含义。
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蕴涵的情感。
(一)精读学习要求:出示课件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围绕“教科书为什么这么珍贵?”这一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交流预设:
1.学习第1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哪些自然段讲的是在战争环境中,我们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的?”自己找出要学习的段落。
(2)根据课文填空,理解当时条件的艰苦。课件出示
没有(),就();
没有(),就();
没有(),就();
没有(),就()。
教师总结:填写的内容,让同学们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当时的困难和同学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突出的困难是没有书,从而使同学们体会渴望得到教科书的迫切心情。
(3)理解“渴望”一词,与“盼望”、“希望”两词进行对比,更好地理解战争年代教科书的奇缺。课件出示
2.学习二至七自然段。出示课件
(1)“我们”领到教科书回村时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2)在路上“我”和指导员会说些什么呢?大家猜猜。
在充分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后,引导学生怀着“渴望”得到书和听到有书以后的兴奋心情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跨着大步”、“恨不得一步回到村里”这些词句,体会指导员和我在领到书后的高兴心情。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朗读第7自然段。
3.学习第八至十一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回村的路上遇到了什么情况?出示课件
(2)讨论并体会第九自然段中两处省略号的用法,教师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交流预设:
“快卧倒……”(表示说话声音被打断,因为当时情况非常紧急,非常危险,指导员的喊声刚出口,就被炸弹的爆炸声打断了。)
“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省略“我”被炸伤昏迷后发生的事情。)
(3)在第九自然段中找出指导员受伤的句子,重点理解、体会“完整无缺”的意思,感受张指导员用生命护书的崇高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提问来完成这一段的学习:课件出示
①完整无缺的书是什么样子?
②这捆书是什么情况下完整无缺的?
③这捆书怎么会压在张指导员的身子下面?
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希望是什么?
(4)理解第十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书……书……”引导学生想象张指导员因为伤势过重,生命垂危,没有力气,说话断断续续的语气,指导朗读。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前两个表示指导员伤势严重,说话断断续续,后一个表示话没有说完就牺牲了。
(5)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张指导员要说的话的内容,补充完整,体会指导员的崇高精神。
(6)教师引导学生总体回顾“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出示课件
交流预设:
在艰苦条件下得到的书。
书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党中央节省文件用纸而印制的。
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
那捆教科书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三、拓展活动。出示课件
可以在班上举行一次专题活动,主题为“我和先辈比童年”。忆过去,说现在,谈未来,激发学生热爱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情。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7《菩萨兵》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板书课题后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3)齐读词语。
(4)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糟蹋、翻译、糊涂、热火朝天
3.各自轻声读课文一遍。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分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习评议。
读讲第1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说对“长征”、“藏族”的理解。
3.指名说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4.指名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完成课文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读讲第2~5自然段
1.自由读第2~5自然段,思考:这几自然段讲了什么?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引导概括,主要讲朱总司令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
指名读“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教师提问:这句话表达了朱德怎样的心情?
再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深知藏民疾苦的阶级感情和对藏胞一片赤诚爱心。
三、读讲第6、7自然段。
1.自由读。
2.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指名说说所画词语。
4.指名读“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这一句,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面上讲春耕,实质上是要让红军的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
5.指名说说这两段讲什么。
四、读讲第8、9自然段
1.自由读。
2.默读思考:藏胞为什么全都流出了感激的泪水?为什么会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3.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4.指名读第8自然段,引读第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藏胞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3.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长征途中,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的事。我们从中体会到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六、作业
1.朗读全文。
2.写一段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
附板书:
7菩萨兵
朱德:急坏了怎么受得了尽心尽力
藏民:躲跑返回流泪
课尾拓展:朱德和藏胞们各说了什么?试着在小组中演演。
8《李广射虎》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多媒体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
2教学效果。
(1)指读课文,卡片正音,强调“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导比较“扎”的其他读音和意义。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石棱、朦胧、疾风、巡逻、警惕、影影绰绰
3.指导书写生字。
(1)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4.范读课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点)
6.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说说塞下曲每句诗的意思。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对诗意只要初步弄清即可。
(3)范读塞下曲。
(4)指名读、齐读塞下曲。
三、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后讨论: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
(3)介绍卢纶和他的塞下曲。
(4)指名读塞下曲。
(5)齐读塞下曲。
2.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读读议议。
(1)诗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将军是谁?
(2)他是怎样的将军?
(3)齐读第2自然段。
3.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
这一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讨论,相机板书:夜晚风吹草动以为有虎拉弓猛射)
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练习朗读,对照挂图,说说李广射虎的经过。
(3)继续讨论。
课文写将军听见风吹草动的声响,想到虎,搜寻虎、发现虎、射虎这一过程说明了李广怎样?(机警、敏捷、善射、勇敢沉着)
(4)指导朗读。
(5)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前两句。
4.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
(1)轻读课文。
(2)讨论。
“蒙蒙亮”指什么时候?
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为什么全都惊呆了?(相机板书:清晨寻找猎物扎进石头)
“深深地扎进”、“怎么也拔不出来”说明什么?(武艺高超,力大无穷)
(3)指读课文。
(4)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后两句。
(5)将全诗的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三、总结全文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教师小结:本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李广将军一次夜巡,路过一片松林,光线暗淡,风吹草动,误以为虎,射箭入石的故事,表现了李将军的机警勇敢,武艺高超,力大无比。
四、课堂练习
背诵塞下曲。
附板书:
8李广射虎
夜晚风吹草动以为有虎
拉
弓
猛
射
清晨寻找猎物扎进石头
9、《少年王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7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事情的起因。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名读题。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a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吗?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
3.出示生字词。
(1)自生字词。
(2)正音
“昌、章”:读翘舌音。
“诵”:读平舌音。
“都、督”:“都”是多音字,在这儿读“du”。
(3)带读,指读。
4.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6.(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一、(1-2)二、(3-4)三、(5)
2.教学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一段,你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吗?
(2)“探望”可以换什么词?
(3)(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4)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5)齐读第一段。
(6)王勃是如何面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
“读、篇”:学习课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
“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
2.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默词:探望、南昌、景色、宴请、文章、千古传诵、文思如泉。
3.用以上默的词,说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新授。
1.教学第3自然段。
(1)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2)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3)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4)(出示)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有感情地读第2句。
(5)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2.教学第4自然段。
(1)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2)自读第4自然段。
(3)齐读诗句。
(4)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5)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6)他为什么能写么好的诗句?
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7)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8)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9)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有感情地齐读全书。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再次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奇才。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二、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1.(放多媒体)读读书,看看景色,把3~4自然段背下来。
2.自背,同座位互背。
3.指名背,齐背。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萧伯纳的话中体会其谦逊自律的宽广胸怀,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的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作家的小老师》(齐读课题)
2、老师这儿有几个词,谁来读一读?
(1)出示词语:萧伯纳娜塔莎(师:这是两个外国人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能说说他们的身份吗?)
(2)出示一个字:教(师:教是一个多音字,你能用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吗?读第一声时,一般单用,指一种具体行为。如教书、教课等。
读第四声时,组的词就多啦,如:教学、教育、教室、教师等。课文中,这个字组成的词是:教育。师:生活中,一般是谁教育谁?
在这篇课文中,是谁给了谁教育呢?(小姑娘给了萧伯纳教育)
(3)难怪课题叫《大作家的小老师》呢!再一起读读课题。
3、质疑
一个普通的苏联小姑娘居然能让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称她为老师,你们想认识这小女孩吗?
二、品读课文
(一)认识小老师
1、(出示:小姑娘的课文插图)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那书上是怎样描写她的呢?打开书本,划出描写小姑娘外貌的句子,好好读一读。(课件出示:小姑娘白白胖胖,……真是可爱极了。)
抓住外貌特点来表现一个人的可爱,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手法,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试一试。
2、(课件出示第一段,再读读,这小姑娘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是个讨人喜欢的小姑娘……(萧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同她玩了好久。)
利用他人对她的态度,从侧面来表现小姑娘的可爱,这又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
(三)释疑
1、过渡: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会给萧伯纳怎样的教育呢?好好读一读2-4自然段,品味萧伯纳与小姑娘临别时的对话。
2、师:让我们来再现他们分别的情景。
出示:“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1)自己读读,想想萧伯纳说这句话时会有什么样的动作神态呢,又是怎样的语气呢?(出示填空:临别时,萧伯纳______对小姑娘说……)
观察插图,学生联系当时情境设想。
(预设:自豪、神秘、自以为是、骄傲、摸了摸小姑娘的头……)
(3)师:你是怎么想到填这个词的?这句话中哪些词给了你启发?
(抓住“别忘了”|“世界有名”、“大作家”等词来说)
(4)萧伯纳真的就是一个自夸自大的人吗?他这样一个大文豪有必要在一个小姑娘面前炫耀自己吗?
(5)(课件出示)他暗想:当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
谁来把萧伯纳内心的想法读出来。
3、那这个小姑娘是不是像萧伯纳料想中那样惊喜万分呢?(不是)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谈谈感受。(课件出示第三段)
(1)理解“出乎预料”
师:小姑娘的做法与萧伯纳想的完全不同,这就是“出乎预料”。瞧,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多好的一种学习方法啊!
(2)这段话中还有哪个字告诉我们萧伯纳根本没想到?(竟)
指名读,注意这两个词语。
(3)同学们,好好读读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发现?(小姑娘在学萧伯纳说话,句式是一样的。)仅仅是句式相似吗?还有什么也会相似?(语气)这就是“口吻”,谁来学学这个小姑娘?
(4)从小姑娘这种出乎预料的做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天真可爱、勇敢无畏、聪明机智、有礼貌……)
(5)那就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读这段话吧。
4、一个是世界有名的大文豪,一个是普通的苏联小姑娘,他们之间的对话多么有趣啊!同桌之间分角色读一读?出示二、三自然段。
(1)指名分角色读
(2)男生——萧伯纳,女生——小姑娘
5、过渡: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小姑娘天真的一句话在萧伯纳听来却意味深长。
(1)、(课件出示第四段)齐读。你怎样看待萧伯纳的反应?
(2)、学生谈感受(围绕“为之一震”、“马上”来谈)
(3)、师:读到这儿,你觉得萧伯纳是个怎样的人呢?(谦虚、善于反思……)
三、升华主题
1、师:是啊,就是这一次偶遇,苏联小姑娘一句天真的话语,却促使萧伯纳回去后仍在深深地反思,他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课件出示:“一个人……永远谦虚。”)
2、自己读读这段话,谈谈你的理解。
3、引导学生抓住“不论……都……任何人……平等相待,永远谦虚……”等重点词句读好萧伯纳深有感触说的这段话
4、这句话是小女孩有意教育萧伯纳的吗?(不是,是萧伯纳自己体会出来的一种感受。这就是“感触”,深有感触,就是感受很深。)
5、小姑娘无意中的话给了萧伯纳启发,于是萧伯纳说——她是我的老师(引读),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萧伯纳对小姑娘充满着一种怎样的情感?(佩服、感激、尊重……)
6、这里的老师是一种职业吗?(不是)难怪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了不起的人总是能够谦虚地向周围的一切事物学习。
7、让我们记住萧伯纳悟出的道理。
8、瞧,这就是一种大作家的胸怀,这就是一种大作家的气度!一点点缺失就让他有了如此深刻的反思,让他把一个小姑娘称为自己的老师。同学们,让我们再回头看看课题,此时,你觉得大作家的“大”还仅仅指写了几部伟大的作品,名气大吗?
——是呀,萧伯纳不仅有着出众的才华,更能够严于律己,有着宽广的胸怀,真不愧是人们心目中的大作家、大文豪!
9、当然我们更不要忘记大作家的这位小老师,这个“小”字,不仅仅是年龄小,更包含着大家对她的喜爱!
10、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课题。
四、作业:
1、收集一些关于平等相待或者谦虚的名人名言,我们来比比谁找得多。
2、把《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并告诉他们其中的道理。
习作三
教材分析:
本次作文共分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例文”。主要写小作者仔细观察看到的景物。写得清楚、明白,充满同趣。第二部分是“习作要点讨论”。紧扣本次习作训练要点,对“例文”的有关写作方法)作了提示。第三部分是“作业”。先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然后建议充分进行习作的交流。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按顺序抓住重点把在观察所见景物写出来的。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领会写发现一要新,二要细。
3、按照“作业”要求,从观察到的景物中,选择两三次,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交流,导入新课
1、交流平时生活中新发现的情况
二、揭示要求,明确目标
1、出示要求,思考:
(1)、写什么?
(2)、怎样写?
三、学习例文,总结写法
1、指名读,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新发现?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默读,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把发现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3、小结:这篇例文通过小作者细致的描写小作者又抓住了“新”这个重点,使文章变得具体、生动、有趣。所以,要写好这次作文,我们必须做到:细观察,抓重点。(板书)
四、迁移写法,循序练习
1、口述。
①自由练说。
②同桌互说
③指名说
④师生共同评议
2、写稿。
第二课时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练习3
教学要求
1、按笔顺规则,把“陷、遮、傻”写正确、写端正。
2、写出海带有指定偏旁的字。
3、读一读,认识含有数量词的词语。
4、读一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打比方的。
5、照样子,修改病句。
6、熟记8条成语。
7、通过口语交际,学会商量。
教学准备:小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学生认读。
(2)看看这3个字是什么结构。
(3)从笔顺规则来看,这几个字的书写笔顺怎样?
(4)在书写时,你认为哪些地方该提醒大家注意?
(5)教师范写,学生注意观察。
3、练习
(1)按笔顺规则,边说边书空。
(2)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3)根据情况,及时小结。
4、反馈
(1)请同学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端正。
(2)展示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进行表扬。
(3)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练习。
二、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6个偏旁的名称。
(2)指名读一读。
(3)出示“反犬旁”,说说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
3、引导学习其他的偏旁。
4、练习
(1)学生字自己的书上填上带有指定偏旁的字,请同学板演。
(2)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
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指出存在的问题。
三、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请学生试读6个词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集体读一读,教师指导。
(3)指名读,思考:这6个词语有一个相同之处,是什么?
(4)小黑板出示:万众一心瞬息万变万里长城
*通过查字典,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结合词语,理解词语中的“万”。
*小结:这两个词语中表示数量的“万”并不是指“一万”。
*让学生用笔画出其他词语中表示数量的词,看看它们是什么意思?
(5)小结:遇到类似的词语,就要细细地分辨,揣摩,搞懂它们的真正意思。
3、练习读
4、反馈
第二课时
一、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请同学读一读句子,其他同学思考:这两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
(2)想一想:为什么云雾一会儿像“茫茫的大海”,一会儿又像“巨大的天幕”?
*引导进行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增添感性认识。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情境,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与我们以前学的打比方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3、练习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练习
4、反馈
二、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例句:
*讲解修改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指名读改过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改?
(2)出示第一个病句
*轻声读一读。
*找一找,这句话有什么毛病?
*思考:毛病找到了,该怎样修改呢?
*指导学生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让学生读一读修改后的句子,凭借语感检查是否正确。
(3)归纳修改病句的一般步骤:一读(读读有毛病的句子);二找(找出句中的毛病);三思(思考如何改);四改(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五再读(读改过后的句子,检查所做的修改是否恰当)。
3、练习
(1)让学生用以上的方法步骤练习修改两个病句。
(2)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反馈
(1)评议
(2)表扬修改全对的同学,让有错的同学进行订正。
(3)朗读修改以后的句子。
三、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8个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自由练习读
(2)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找几位同学排演
一、第七题
1、谈话,揭示课题
2、自由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4、让学生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5、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每幅图中所遇到的事情的原因。
6、以第一幅图为例,让学生说说,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准备怎么办,你准备怎样去同别人商量?
7、根据发言,进行指导:
(1)态度要诚恳(2)在与别人商量时,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取长补短。(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4)在一起商量时要注意有礼貌,互相谦让。
8、分组练习商量,准备表演。
9、请几组学生表演每幅图遇到的情况。
10、小结,启发学生出题,根据情况练习商量的话题,也可以进行表演。
11、总结谈话:我们平时遇到难事应该多商量,这样可以把我们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春的消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1课《春的消息》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理解“消息、漂白、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拼读“漂、禁”两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诵、背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春的气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随堂反馈(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我想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让我们随着歌声一起去寻找春天。
2.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这就是美丽的春天。刚才我们从歌声里欣赏了春天,你能说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或诗句吗?
(指名说)
3.大家真棒,当春姑娘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周围会发生很多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春姑娘来到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春的消息》。
二、初读课文
1.指名按小节读课文,并相互评价,随读正音并解决字词问题。
三、再读课文,品悟诗情。
1.师: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春的消息,让我们看到了春天就是一副最美丽的画,一首最美丽的诗,请同学们从诗中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思考,从中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读
3.全班交流
理解诗意并指导朗读
4.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看来,大家都是用心在读,用心在体会,才能有这么多收获,真是太好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发现大家都爱上了这美丽的春天,大家想不想配上音乐来读一读呢?那就来点音乐吧!
(学生配乐齐读)
四、拓展积累
1.师:你们精彩的朗读仿佛把我带进了春天绚丽多彩的画卷中了。当然,也要谢谢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春的消息。关于春的消息还有很多,只要你做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一定会发现的更多。现在,就请把你知道的春的消息写在你的采密集中,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开始吧!
2.展示
《燕子》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百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象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一张剪纸。一张燕子的剪影。一张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范读课文。自学课文。讲读课文一、二两节。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讲读课文三、四节。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
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
五、指导看图。
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如右图)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观察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两翼”“翼尖”,并根据学生回答,点明观察顺序。)
六、讲读课文。
第一节.
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4.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5.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呢?我们大家一齐轻轻地读课文。
6.你们觉得燕子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为,把有关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二,表示重点词句的???????)
7.“俊俏”是什么意思?“俊俏”即“样子好看”。
8.指导朗读: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从“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写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所以语调柔和一些,声音轻些。(示范)
学生各自练习,然后再指名读。
9.现在我们来体会体会,这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在小节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凑”成了?
教师指点: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又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的形象。这一句在小节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朗读时,音调可提高些,不过那“小燕子”的“小”要轻些,突出“小”,以突出它的可爱。
10.另外,这一节三个量词用得很准,哪三个?(“一身”“一对”“一个”)
11.现在我们轻声齐读这一小节,注意这些量词的用法。
第二节
1.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放大插图)
2.指导看图。
提示观察顺序:观察图画,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由近远;由上下)
3.现在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情感,同时对教材产生亲切感。)
4.谁能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教师提供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
5.学生口述。
6.现在我们再来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你们看课文,再对照图,看课文上写春天的美景,写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
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8.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这些景物,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怎么把它们联成句子。
(学生回答后出示小黑板: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草、叶、花,都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我请一位同学念念是,并说说感觉。
9.你们觉得这样写很干巴,没有美感,那么课文上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读一读,再比一比。课文上写的和黑板上的这一段意思相同,但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三月”,“阳春三月”,“阳春”即明亮的充满阳光的春天。这是春天最好的一段时间。
△“下过雨”下过什么样的雨呢?(“细雨”“蒙蒙的细雨”)加上一个“细”,一个“蒙蒙的”我们就觉得怎么样呢?
(这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学生可能联系到学过的古诗和散文来回答:如烟如雾;春雨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像牛毛、像细针)
△“风吹拂着柳”,(通过逐步递加附加成分,引导学生了解这一长句的含义。)
①怎样的风,怎样的柳,在前面加上一个字。“微风吹拂着柔柳”加上一个字,就觉得柳枝儿在微风中飘动起来了。课文上它写出柔柳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谁能说说。
②微风吹拂着什么样儿的柔柳?(“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眉眼的柔柳”,什么颜色的眉眼?“黄绿”的色彩,使我们感到柔柳是那样青嫩。)这里运用了什么的法,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感觉?(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柔柳也有眉有眼,这样一定就把柔柳写活了,而且好像是才睡醒了一般,舒展开眉眼。)
③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真是美极了。(板画:春风杨柳)
④朗读全句,指导节奏:“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⑤这一句描写的情景和学过的哪首古诗意境是很相似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阳春三月,细雨蒙蒙,微风轻轻,柳枝飘荡。课文接着写了草、叶、花,你能在这些景物的前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吗?可以是表示色彩的,也可以是表示姿态的,也可以是既表示色彩又表示姿态的,甚至数量的,课文上说“各种鲜艳的花”,你也可以具体说说什么花怎么样:
()草______________
()叶______________
()花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现在你们想,我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这春天的花儿草儿色彩?(“光彩夺目”,明亮的色彩非常耀眼。)
△这么多美丽的花儿一起开了,好像在比谁最美,我们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百花争艳”“艳”:色彩鲜明而好看;“争”:比。)
△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比喻?(_________________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释:“赶集”,本来是指农民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来卖,这叫“赶集”。这里的“集”主是指“集市”。是“赶集”,注意这个“赶”字,有一种唯恐落后的意思。
你们看这一句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我们觉得怎样?教师小结:这样一比喻、一拟人,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花儿、草儿,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这就写了春天树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充满了生气,一下子赶到春天里来了。
△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词语和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读时要突出些。不过突出并不是等于用重音,要根据描写的事物状态的不同,决定轻读还是重读。如“蒙蒙的”“细雨”“微风”“柔柳”是轻柔的状态,应该怎么读呢?而“像赶集似的”“百花争艳”,又应该怎么读呢?(结合示范)
△学生练习
10.你们这些小燕子看到这样的美景,心里想说什么?(“赶”)
△“赶来做什么”?赶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注意是“盛会”,盛大的集会:什么的盛会?百花争艳的盛会。从“百花争艳的盛会”这一组词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启发学生回忆在春天里观察的景象,进行想象,然后加以表达。教师提供导语: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
△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小燕子也赶来参加了,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了生趣”呢?
释:生趣,很有生气,很有情趣。
指点:注意这儿是“增添生趣”。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生趣了,所以说是“增添生趣”。
11.指导朗读。这一段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的图画,我们怎么来朗读呢?欣赏读,把好词佳句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三,表示好词佳句的:~~~~~~~~~~)
12.现在我们大家再看看图,再体会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请一个小朋友朗读。
13.指导背诵。
△理清层次,一共四句,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了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练习背诵。
七、练习。
扮演角色口述。(通过表演,在情境中对话,以巩固新课。)
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妈妈;一人扮小燕子。
要求从春天来到说起,说到小燕子在春天里所看到美景。注意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最后说到春天这么美,我们也赶着去参加这盛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俏(俊俏)、伶、俐(伶俐)、唧(唧的一声)、偶(偶尔)
复习朗读;轮读一、二两节,读一遍。
二、讲读课文。
第三节.
1.导入:课文第一节写了小燕子的形状;第二节写了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那么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三、四两节。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美丽的图画。
2.指导看图
我们先看正在飞行的燕子。图上画了有在高处飞的,也有低处飞的,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呢?(由上下)
高处的燕子在怎么飞;低处的燕子又在怎么飞呢?
3.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谁能用最少的字,概括出燕子飞行的特点。(快,美)
4.课文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燕子飞得快?(板书:掠、唧------的一声、已经???????)
如果说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里飞过“和”掠过“有什么不同?
5.过去我们学的《翠鸟》一课,写翠鸟飞得快,怎么定的,记得吗!(疾飞、一刹那、一瞬间、像箭一样飞过去)。
6.谁能根据书上描写的内容、画面,联系平时你所观察到的想象一下,说说小燕子飞行怎么快、怎么美?上面这些词语注意运用。
提示:这一节开头,简单的两笔“在微风中”“在阳光下”描写了春风轻轻,春光明媚的画面。这是燕子飞行的背景,小朋友描述的时候,也要把这情景描绘出来。
7.学生口述。
8.“掠”“唧------的一声”等词语注意用上。我们看这些词语还可以在哪儿用上?如果象声词“唧------的一声,用不上,可以换上“砰----------的一声”“嗤-------的一声”“嗖--------的一下”等等。反正用来形容某动物或其他事物运动速度的快。(引导运用)
9.我们再来看课文,你觉得这一节中哪一句写得更美些?“还有几只横惊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
这个长句子,谁能学习上一节老师和你们一起讨论的“微风吹拂着???????”那个长句子的方法,说说这个长句子,主要意思是什么?加上什么,使我们感到什么?加上什么你觉得怎样?
学生学习自己讲书。
释:荡漾,水波起伏。(板书:荡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理解。
燕子飞行这么快、这么美,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的燕子(伶俐可爱,非常灵巧,聪明。)
10.看图作接近原文的复述。(课文第三节)
照应:这就是写小燕子以它飞行的灵巧、轻快、优美,给春天带来的生趣。
第四节.
1.上节写燕子飞行的美,其实燕子停在那儿又有另一种美。
2.看图,你们觉得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情景象什么?
3.课文上打了一个很美的比喻。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你们想怎么像曲谱?--------
△为什么说是“几痕电线”不说“几根电线?(板书:几痕)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这电线上,这“落”字你觉得怎么样?(板书:落)
从高处到底处;由动到静,把燕子伶俐轻巧的动作写出来了。这一个“落“字用得真好。)这燕子像小黑点,正像那一个一个音符。
△课文最后不只说“这多么像曲谱啊”还加上“正待演奏的”,你觉得好在哪儿?这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板书: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4.齐读第四节。
5.指导朗读:你们说第三节是写燕子的什么美?第四节又写燕子的什么美?(飞行的美,即动态的美;停息的美,即静态的美。板书:动态静态)这两节就具体写出了燕子给春天带来的生趣。写动态的美,朗读的速度应该怎么样?语调也可以怎么样?第四节,写静态的美,速度和语调又应该有什么变化呢?语气适当加强些。
朗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接着从燕子飞行的美,又写到它信息的美。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四、练习:《燕子的自述》
1.模样2.赶来了3.飞行4.停息
学生口述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燕子春天
一身羽毛细雨
一对翅膀凑微风
一个尾巴柔柳
()草______
()叶_________
()花________
第二课时:
飞行的美(动)停息的美(静)
掠倦了落
唧---------的一声几痕细线
已经几个小黑点
沾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荡漾
《柳笛和榆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的情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榆、沐、浴、呈、奉、混、弊”9个生字,理解“沐浴、呈现、奉献、浸润、披散、齐整、浑厚、晶莹、混合”等词语。
教学难点:学习默读、理解文章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
在同学预先准备的基础上,让大家围绕“温馨家园的美丽童年”的话题交流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教师简单小结,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看在北方农村作者的童年生活和他的家乡是怎样的,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去分享他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的故乡有怎样的风光?
“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2.课文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
三、默读课文,质疑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文章中的字、词、句和文章提出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并交流学习的方法。文章的事件和情感学生一般都能把握,但深入的体味还要教师巧妙的引导。注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学习。如文章中很多动词用得传神,要让学生学习体会,“探”“绿”“找”等,在语言环境中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四、朗读课文,以情会文
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再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故乡的热爱、童年的热爱、因文感情,因情见意,因意生情,使学生受到到美好情感的感染。反复朗读或默读课文。
五、多元评价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积累词语,填写词语花篮,互相交流。
3.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说原因。
通过交流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中感悟。
通过交流自读感悟,同学间互相补充、亲身体验的方法,深入理解文本,感受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创设情境学习古诗,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和反复朗读,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能力。
2.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读诗的乐趣。
过程、方法目标:
1.从“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欣欣向荣之美。
2.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用此的考究和魅力。体会“寻”“识得”“总是”的妙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春天的景物的名句。
教师准备:《游园不值》《春日》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以旧引新
1.语言渲染激起求知欲望
现在正是春天,美丽的春天总是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在这个百花争艳的日子里,我给大家朗诵一段朱自清的《春》,好不好?
(课件配合,音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介绍诗人,引入新课
听了刚才老师的一段朗诵,大家觉得春天美不美?——的确,春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字眼,一个多么温柔的字眼,一个令人陶醉的字眼,一个让人忍不住想要走出去亲近大自然的字眼。你想去春游吗?好,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距今800多年前南宋,细细欣赏诗人笔下的春天。(课件出示朱熹)他叫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酷爱读书,才学渊博,有“南方孔子”之称。有一年他去春游,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师板书课题《春日》
二、品味古诗,感悟春天
(一)学习春日
1.诵读
(1)自由读。
(2)范读。
(3)个别读。
(4)交流学习心得。(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
重点把握:(1)“胜日”、“寻芳”、“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作者。
2.想象:
(1)作者胜日寻芳泗水滨,看到了“无边光景一时新”,他看到了什么?(自由说)
(2)出示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3)小结反复朗读“无边光景一时新”。
3.说理:
(1)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天,作者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一阵微风拂面而来,作者灵感一动,涌出了一句千古佳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为什么会“等闲识得东风面”?
(3)反复朗读“万紫千红总是春”。
(4)“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姑娘翩翩而来,挥舞剪刀,裁剪出了“千万条绿丝绦”,裁剪出了“千万朵鲜艳的红花、紫花、白花、黄花”,裁剪出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裁剪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因此,“万紫千红”这个词语就有了新的含义。
(5)出示各类报刊出现的与“万紫千红”有关的标题。读中感受理解“万紫千红总是出春”的另一意义。
(6)除了这些,还有哪里也是万紫千红的?
(7)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孔子”儒家思想“万紫千红”,书本的知识“万紫千红”,懂得诗句中“劝学”道理。
()8.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懂得读书。
4.总结:万紫千红总是春,等闲识得唐宋诗!
(二)、学习《游园不值》
1.引入。
春天的田野是美丽的,春天的景色是迷人的,面对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谁都会心情舒畅,谁都会深深陶醉。当然,春天不仅是春游的好时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节。看,同是南宋诗人的叶绍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诱惑,合上了苦读的诗书,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为此写下的诗。(出示)
师板书题目
2.解读诗题
这个“不值”其实课文里已经非常清楚地写着——(不遇)
完整地说题目意思。
3.自读全诗
诗人这次未遇主人的游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好好地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请生读,齐读(要求:字正腔圆)
读文后老师面对着一张张因兴奋而涨红的脸,微笑着点头并告诉他们:“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还有谁会相信你呢?
4.咬文嚼字’、品悟诗意
探寻“不值”原因
找出印证“不值”的诗句。(小扣柴扉久不开)
理解“柴扉”
重点理解“扣”什么意思?(敲)
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训练朗读(读出“轻轻”的感觉)
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
是啊,诗人如此久扣柴扉,而柴扉却久久不开,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交流)
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用诗句回答。
(应怜屐齿印苍苔)
理解“苍苔”、“屐齿”
重点理解“怜”(爱惜)
叶绍翁最初写这首诗的时候用的是“嫌”,代进去读一读,体会不同(用“怜”拉近与主人距离,说明不光主人爱惜,其实叶绍翁同样爱惜)
所以这“应”可以理解为(应该)
诗人的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的爱惜?(印)为什么不用“踩”?(进一步理解诗人对苍苔的爱惜)
训练朗读(读出爱惜)
大家想过吗?为什么主人和诗人都如此爱惜这苍苔?(爱苍苔其实是爱春色)
再读“应怜屐齿印苍苔”
体会诗人此时心情(失落)(板书:失落)
再读诗的前两句。
欣赏红杏,感受春意
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却让他眼前一亮。(生读后两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啊,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与“出”相对的是哪个字?(关)
想想诗人为什么用“关”?(讨论,交流)
(“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更显示其生命力之旺盛。)
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红杏,肯定长得非常(美丽)
你喜欢这枝红杏吗?(喜欢)训练朗读(读出喜欢)
同学们,这一枝出墙的红杏让诗人想到的其实是(春色满园)
你觉得这墙内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学生交流)
是啊,其实墙内肯定春意盎然。
训练朗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生机)
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诗人为什么不写“一束红杏”而偏偏写“一枝红杏”?
假如你就是那枝红杏,我问你:“大家都在园子里,你为什么偏偏要出来呢?”(生交流)
是啊,外面多么精彩,外面同样春意盎然(齐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读诵深化、感悟诗韵
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请你把这次游园的过程和心情写下来。
(生写,交流)
学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雪夜访戴不遇》中的名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生齐读)
把这句话改成游园的感慨。
是啊,诗人见这满园春色已然尽兴,何必苦求得见园主呢?
诗题虽说“不值”其实,看到这一片春色,诗人已经觉得非常(值)
6.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朱熹的《春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春天,千百年来,许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天,美丽的年华如同美丽的春色,请好好把握多读书,读好书。希望你们也能描绘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万紫千红的春天。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逐渐培植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老师只提供一个方法,而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咬文嚼字”,自悟自得。
这一过程中,我没有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而是先让个人充分思考,在其力所不能及时,教师点拨,但前提是个体必须在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之后。
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共同探究是难能可贵的,但对于个体善思品质的形成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亦不容忽视
。
由于古诗文体有特殊性,其每一字、每一词都体现着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技艺。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就无法躲避“咬文嚼字”,否则将无法透视其深层意蕴。
对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意义上,“诗人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入境呢?学生在理解“春色满园关不往,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将其简单地解释为“主人园中的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有一枝红杏伸出墙来。”我便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想象随处闪烁着灵动的光辉。”
板书设计:
《春日》《游园不值》
胜日寻芳泗水滨,扫兴喜悦
无边光景一时新。想满园春色
等闲识得东风面,看一枝红杏
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节气歌、谚语等。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春季的谚语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春的诗歌,春的散文,春的古诗,还有春的谚语“大罢春,阳气升”奶奶对我说,可是我不明白啊,同学们,你们明白吗?
(学生背诵)
师:让我们来一起进入文章深入体会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主读文,明确要求:
(1)、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
(2)、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
2、理解词语:
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佝偻”、“锈”、“垛”、“疙瘩”、“轱辘”、“溢”、“荠”、“蠕动”、“耙”等字词的意思。
3.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概括奶奶说的谚语的意思。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结合阅读体验,说说自己对阳气的理解
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从整体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以及动态、静态、颜色、气息、声音等方面体会语言的丰富、美好。
“一阵腾腾的脚步声”、两次“朗朗的笑声”,进一步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带来的希望。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枣”字,上下两部分的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收集有关于春天的谚语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春》
文本细读:
课文以一句谚语“打罢春,阳气升”开头,通过“我”与奶奶的一问一答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将“我”眼中所见的冬春交替的景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此处,“我”的视角是多元的,对立春时节的体验也是多元的:
“尖溜溜”的风,将抽象、空泛的“冷”具体化,形象化了。同时点明了季节特点。一个“仍然”,道出了冬的痕迹依旧。
接下来,作者通过小动物的活动写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几只麻雀在叽叽喳喳叫着;几只鸭子在冰上走,不时拍拍翅膀,嘎嘎叫起来;尤其是“河当中的冰裂了缝,向外冒着气泡儿”一句为冰封河面静态的肃杀赋予了动态的生机,继而笔锋再转,用“或许”一词引出“我”的猜测——大概鱼儿最先得到了春天的消息吧,不然,怎么会“在水下憋急了,不住地吐着泡泡儿呢”?
“河岸的柳林,近看呈灰色,远看呈黄色,细瞅瞅,枝条上已经长出小米粒儿大的疙瘩”。则描绘出了初春色彩的美丽,美得那样自然、那样富有生机、富有层次,可是走近了仔细瞧,却原来是“小米粒儿大的疙瘩”——那是春的孩子柳芽萌发了。
作者把肃杀的冬景与丝丝春意对比描写,将大地之春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体会“打罢春,阳气升”的深刻含义,使读者从冷酷的冬天中看到希望,看到了“阳气”,看到了涌动在大地上的勃勃生机。读罢,让人也许产生对春天的赞美,也许油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也许让人想到很远……热爱生活,会使你变得幸福;留心生活,会使你变得聪慧。一个人,只要留心,只要热爱,就会有许多感慨,有许多发现。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结合阅读体验,从整体上了解“阳气”、“地气”等词语的意思;同时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与生活经验理解“佝偻”、“朗朗的笑声”、“洋溢”、“蠕动”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策略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鳞、嵌、撒”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媒体: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鱼鳞”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让学生根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词语,比如:山巅、汪洋、漂砾、妙不可言等,“山巅”可以看图片;“汪洋”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漂砾”则由教师读有关的资料;“妙不可言”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C:小蝌蚪一出现,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E:树上的年轮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告诉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I: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从来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在学生读文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水到渠成。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板书: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
4.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
5.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最好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一)
文本细读: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1——5自然段讲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6——15自然段讲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16——17自然段讲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感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训练。
教学媒体: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平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提前预习课文。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习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
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竺爷爷,杏花开啦!”()。
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问:“什么时候?”
孩子():“刚才。”
竺爷爷()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是。”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很认真,从来不使用“大概”和“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
4.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植物的“感情”》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植物的“感情”》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事例介绍了植物神奇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出“植物似乎也是有感情的”,这与人们平常认为的“草木无情”的常理相背,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而且不同的植物表现的感情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接着文章重点介绍了植物之间的“感情”既丰富又奇特。课文第三自然段进行了概括说明。“萎靡不振”“和睦相处”点明了植物有着鲜明的爱憎感情,说明了植物间相处的两种不同情况。
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就围绕这两种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大豆和玉米是一对好邻居;棉花特别欢迎大蒜在身边。”
“黄瓜讨厌西红柿,喜欢菜豆角做伴;铃兰花和丁香花势不两立,而喜欢勿忘我作邻居。”“谷子与水果长时间在一起,谷子霉烂而水果干瘪。”你看,不光植物之间有感情,就连植物的果实之间也有感情。
植物之间为什么会有感情呢?文章第七自然段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是由于植物有一种生长的本能:
1.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养料,排斥对自己生长不利的因素。
2.外界的能量对植物新陈代谢有影响。这一部分讲的是植物有感情的本质,与前面讲的植物有感情的表象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文章从表达上,运用了列举数字、举例和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三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这些词语的意思,掌握“曲”和“给”多音字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课文的同时,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媒体: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生长方面的有关知识及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事例。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植物的“感情”)师:“同学们,人有感情,其实植物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它的表达方式与我们人类不同,你知道那些植物是有感情的?”(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
2.师: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去看看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含羞草”、“丁香花”、“货轮”、“棉花”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
“迅速”、“较浅”、“讨厌”、“竞赛”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恰恰”一词可以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进行换近义词的方法帮助理解;
如:“促使”、“供给”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干瘪”、“霉烂”“窒息”等放在文本中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读书中的句子)
A:我明白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植物奇妙的感情)
B:我明白了有的植物碰到合不来的伙伴会萎靡不振。农民就给它们安排能够和睦相处的邻居。
师问:“你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读4——6自然段)
4.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理解刚才那些不明白的词语。
5.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引导学生说出,①植物为什么有感情呀?②题目中的感情为什么加引号呀?)
学生讨论后交流。
6.整体回顾全文。
7.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对这些植物说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感情很神奇、可爱、有趣、奇特等)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注意读准“较”(jiào)、“供”(ɡōnɡ)、“曲”(qǔ)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注意“迅”字的比画书写顺序。“勿”不要写成“匆”,“柿”右半部分是“市”。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学生知道的其它植物的感情说一说。
《蜜蜂》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这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他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实验。
实验基本情况:
实验目的:证明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要素:
数量——四十只
特征——背上做了白色记号(过程中二十只蜜蜂受伤)
条件——两里半、沿途有许多景物、逆向的微风
结果——四十分钟,两只飞回,并带有满身花粉;
第二天又有十五只飞回;共计十七只蜜蜂飞回。
实验结论: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法布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昆虫学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让我们获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严谨与条理,又可以让我们体会人文的细腻与真诚。从科学的角度,法布尔的思考是比较周密的,实验过程是条理清楚的,对实验的记述也是比较客观的。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辉。如过程中小女儿爱格兰的表现,以及作者对蜜蜂“眺望”“遥远的家园”和“怀念巢中的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的猜想,使我们在了解科学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几许亲情与关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媒体】
课前让学生搜集动物奇特的本领。
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常识和他的《昆虫记》。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1(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
5.师: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拥、括”;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趣闻。
《矿矿的研究》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这是旅美华裔学者黄全愈写的一篇介绍自己的儿子在国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完成蓝鲸研究论文的文章。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内容却能给我们和孩子带来巨大的冲击。
事情的经过可以分成如下三部分:
从开头到“……你们可以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去看看。”是第一部分,讲儿子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我”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
从“两个小时以后……”到“这回矿矿告诉了我不少我以前并不知道的东西。”讲儿子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于蓝鲸的书籍,在儿子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也学到许多知识。
从“矿矿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到结束。讲矿矿完成了他的蓝鲸研究报告,这是“我”看到的最简短最感兴趣的论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矿矿是怎样查阅资料完成他关于“蓝鲸”的研究的,了解矿矿写的论文的大致内容。
3.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首先向孩子介绍黄全愈,而后过渡到他在国外上小学的孩子。
黄全愈,美籍华裔教育的学者。2000年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成为当年国内非文艺类的第一畅销书。2003年,黄全愈又推出了“新书”《生存教育在美国》和《“高考”在美国》。其他的请学生介绍。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比如:“纠缠”;另外“迈阿密大学”可以看图片或由教师介绍;
(除了要求认的字、词语外,学生还有可能提出“抱怨”等,教师给予及时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矿矿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爸爸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
○2矿矿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于蓝鲸的书籍,在矿矿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爸爸也学到许多知识。
○3讲矿矿完成了他的蓝鲸研究报告,这是爸爸看到的最简短最感兴趣的论文。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体会矿矿的认真和执着,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可以补充矿矿在美国学习的一些常识。(见参考书)
3.讨论:读了课文,你有过矿矿这样类似的研究成果吗?
4.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5.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本课要求认识11个生字,要求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教学中注意比较“介——分”是“人”字头,不是“八”字头。
2.用形声字比较字形的方法记忆“订、攻、吨、矿”等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孩子领到图书室,或者把孩子引导到丰富的生活,去问父母、大人或者街坊邻居,或者某些专业人士,让孩子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也像矿矿一样完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提高学生随文识字,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体会祖孙间的亲情。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本课,解决部分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前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自己的感受。
2.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把“倾斜的伞”下,去感受一下“我”与外公之间浓浓的爱吧。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读课文,解决生字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布置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勾画出不懂的词语。
3.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淅沥声.困惑.混浊……”
4.检查读文情况,并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来。
2.引导学生就提出的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或看法。
注:①在雨中的伞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年代,雨中伞下场景的相似和变化)引导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课后练习二)②在雨中,那把伞为什么会倾斜?从“倾斜的伞”中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前后两部分的情节,谈体会)
3.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哪些词语或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抓住“伞歪了”,“总是一半干的一半湿的”。同次描写外公的笑和文中最后一段等处,让学生谈出体会)
适当指导朗读
四、拓展延伸
“小练笔”让学生观察生活,感受身边的温暖和快乐,把在生活中这样的小细节及亲身体验,说一说,并写下来。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归类识字,如:“淋.混.浊.泪”
2.注意“丹”字,容易多写一点。
3.班内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我们继续学习30课《倾斜的伞》,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且自学了生字词,下面老师先来看看同学们字词都掌握了吗?
(1)检查生词淅沥挽住肩膀混浊笑眯眯仍然撑伞颤动颤抖困惑
(2)检查生字淅挽眯肩撑仍颤混浊
2.夏天的时候,们经常遇到雨天,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有关雨中的动画,请看大屏幕,你从动画中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小结:在茫茫的雨中,人们撑着伞行走,犹如一叶叶扬帆的小舟涌动,远远望去,仿佛五颜六色的花朵,美丽极了。雨中,伞不仅美丽,在这把倾斜的伞下还有着动人的故事呢!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阅读情感)
3.讲故事。
谁能结合课文把倾斜的伞下的动人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不是说主要内容,而是生动的讲述。一方面有利于语言的内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抒发情感,进而感染他人。这是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形式。)
二、感悟课文
1.听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外公→丹丹)
(先从直觉上把握文章的主旨,下面还深入体会。)
2.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外公对丹丹的爱?
(抓住语言感悟点,深入体会。)
(1).外公头顶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绿色的,一半是灰蒙蒙的。
(2).外公抬头望了望,笑眯眯地说:“没歪呀。”我困惑了:“明明是歪向我这边了呀!”外公笑而不语。
丹丹困惑,不明白,你明白吗?外公笑的是什么?他想要说什么?
(3).指导朗读。你能读出丹丹的困惑和外公的高兴吗?谁来读丹丹?谁来读外公?
(4).“你是不是被淋湿了”
(5).就这样,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身子总是一半干的一半湿的。“每次”.“总是”这两个词去掉和原来意思还一样吗?
(6)齐读这一感人的情景。
(小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丹丹在外公这样的关爱下健康幸福的成长着。
3.你又从哪感受到了丹丹对外公的爱?
(1).我做着外公当年做的事。
(2)“回到家里,接过外公递过来的毛巾,看见外公嘴角微微一颤,已开始混浊的双眼泪光点点”。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解。“微微一颤”.“泪光点点”体会到外公的激动与幸福。
(3)指导朗读。
(过渡)这篇课文通过对雨中两个感人小场景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亲情。
(以上这部分教学,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凭借对重点语言文字的形象化感悟,进而深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挚爱亲情。这个环节是课改前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合理部分,如果抛开语言文字,空对空的说教,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会有好处。)
三、扩展
1.续编故事。
老师这还有一篇这样的文章,但雨中的情景需要同学们去想象。请听录音:
(1)我忍不住向头上望去。我望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妈妈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你充分展开想象,把下面发生的故事说给同学们听听!
(2)我急忙向公交站台跑去。下面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你继续展开想象。
在雨的世界中,亲人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多么温馨与甜蜜啊?
(以上这个环节同样是整体性很强的训练。选择了跟课文主题近似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大胆想像,这是采取“投映”的方法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程度。工具性与思想性结合的比较恰当,既是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又是思想上受教育的过程。教学时应当注意对学生的思想要宽容,想法可以丰富多样;在语言的表达上,比如体态.表情,言语的连贯.口齿的清楚等应注意培养。)
2.现场采访
(1)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个现场采访的机.会,同学们都当小记者去采访在座的听课老师,看看老师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孩子和学生的?还可问问老师们听了这一课后的感受。
(2)采访之前,老师先考验一下同学们会采访吗?一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二要把采访的内容说清楚。
(3)祝你们采访成功!
(4)汇报采访结果。
(这个环节是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采访前引导学生注意学习交际的技巧.礼仪等,这是工具性的体现;采访内容则是课文内容的生活化。力图使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追求。)
四、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对老师的现场采访,结合你课前搜集的有关长辈关心孩子的资料和你的日常生活经历,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五、总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长生活中,有亲人的疼爱,有邻居的关心,有老师的体贴,有同学的帮助,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爱的包围中成长着,我们在接受别人关爱的同时,更应学会去帮助别人!
《伙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感知大意。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2课《伙伴》(板书:伙伴),我知道同学们在课下都做了预习,谁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伙伴,故事中谁和谁是伙伴?
教师随生回答板书:马哈多猎狗乌鸦
2.师:下面我们就打开书,看一看他们是怎样成为好伙伴的?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师:看来,同学们在课下预习的都不错,课文读的很流利,本课的生字特别少,我想,你们也一定都认识了吧!检查生字词。
巡逻抹药焦急不安叼着
自己认读,指名认读
理解:巡逻,什么是巡逻呢?
注意“抹”右半部分“末”,第一横要长。
“叼”右半部分不是“刀”第二笔要写成“提”
二、细读文本,交流感动
1.师:《伙伴》是一篇很感人的故事,老师也曾为之感动,请同学们拿起书让我们再一次静静的用心去感受这个动人的故事。(教师配乐范读)
2.师:看来,你们真的是被三个好伙伴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拿起笔,把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认真地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使自己感动。
(学生默读课文,在书上勾画,自己读勾画部分)
(师:好了,如果你已经找好了就可以和你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读一读。同桌互读)灵活掌握
3.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
交流重点:
★第二段:“马哈多把受伤的乌鸦带回了家,给它抹药,帮它养伤。乌鸦很快就好了。”
学生读后谈感动,从哪些词体会到马哈多对乌鸦的关爱?抓住带回家、抹药、养伤来理解。马哈多多么关心乌鸦呀,如此细心的照顾着乌鸦,乌鸦心里会怎么样呢?
生:很感动,热乎乎的。
师:是呀,交朋友就得用真诚打动对方,就得用心去交。板书:用心结交。
★第三段:“马哈多和猎狗外出护林,乌鸦就守在家里。护林回来,乌鸦‘哇哇’地叫着迎接他们,日子过得很富有诗意。”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日子是“富有诗意”的?
生:幸福、开心的、
师:是呀,好伙伴在一起生活会很幸福,很开心。板书:幸福、开心。
指导朗读。每天早晨,马哈多和猎狗外出护林,乌鸦就守在家里。夕阳西下,马哈多和猎狗护林回来,乌鸦在门口‘哇哇’地叫着迎接他们,多么幸福快乐的日子啊,你体会到了吗?读一读。
★第四段:“马哈多两天两夜都没见到可爱的猎狗了。他很担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像得了一场大病。”学生读后谈体会。
师:你生过大病吗?当时你心里感觉怎样?马哈多两天两夜都没见到可爱的猎狗了,你能想象得到马哈多当时的心情吗?
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
师:是呀,好伙伴就该互相牵挂。板书:互相牵挂。
★第五段:“‘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马哈多抬头望望乌鸦,那乌鸦也飞出飞进,焦急不安。令马哈多更惊奇的是,乌鸦把它放在院子里的肉一块一块都叼走了。”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焦急不安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想象出乌鸦是什么样子吗?
师:如果乌鸦会说话,他会说些什么呢?
师:此时此刻,乌鸦和马哈都不由得为猎狗焦急不安,他们都在想:出示: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
重点指导“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飞出飞进,焦急不安”读出那种焦急不安之情。
师:他们三个谁也离不开谁,都把自己的伙伴装在心里,他们真是好伙伴啊!
★第八段:“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物。”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你怎样理解“一次一次”?乌鸦为救猎狗,在家与枯井间一趟又一趟的奔波着,它累吗?它饿吗?可是为了自己的好伙伴不被饿死,乌鸦不辞辛劳,一次一次的给他送食物,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师:好伙伴就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板书: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师:此时“马哈多看着他的两个好伙伴,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师:是呀,拥有这样的两个好伙伴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四、升华理解,扩展再创造
1.师: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的想法,愿意与老师合作把这种感动读出来吗?我来开头,如果读到使你感动的地方,就和老师一起大声地读出来,好吗?
(师生配乐合作朗读全文)
2.师小结:马哈多、猎狗、乌鸦,多么好的三个小伙伴啊!他们互相关爱、互相牵挂、互相帮助,真心诚意地对待自己的伙伴,有这样的伙伴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啊!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也能这样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伙伴,相信,你们也会像他们一样幸福,快乐。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有感情朗读。
二、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完整的复述出来。
三、检查生字词的记忆情况,教学会写的字。
1.检查会认的字是否熟练掌握。
2.出示: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
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地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
师:读读这两句话,你知道究竟在两个句子中意思吗?
师:像这样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样,叫做一词多义的现象。回忆一下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谁能举一个例子?(学生举出一词多义的现象)
3.小组合作,开心写字
(1)师:本课一共有11个要求会写的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习,看一看你能学会哪些字,你能想出哪些记字的好办法。你认为学起来困难的字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学生自学)
(2)师: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交流,不好学的字请小组的同学帮帮忙,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解决的问题多。
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指导:
“猎”可以和“借、错”等字对比来记。
“巡”的写法。
“食”的最后一笔是“点”
(4)小组内一起在田字格卡片上制作生字卡片。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生字卡制作的好。
四、扩展
1.扩展阅读《三个好朋友》
自己阅读,读后交流对文章的感受。
2.师:交朋友就得用心去交,课下我们收集一些关于如何结交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的格言,读一读,选自己喜欢的读给同学们听,好吗?
师:最后让我们伴着《永远是朋友》这首歌,找到自己的好伙伴,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
检查学生课下预习情况,了解课文大意。
了解学生读课文情况,根据预习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做到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即可。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静下心来感受,整体感受故事带给心灵的冲击。
以“感动”为主线贯穿文本的感悟,通过勾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与同桌合作,一方面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暗扣主题“伙伴”
通过交流,抓住重点语句,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伙伴在一起的快乐,及伙伴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学生经过细致深入的阅读文本,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动。
联系实际生活,加深理解
与老师的合作读,教师的情感有助于进一步感染提升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
通过完整复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初步感知多义词。让学生举出学习中曾经遇到过的一词多义的现象,达到知识的扩展。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制作生字卡片实际上是让学生趣味写字,在制作卡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读有关友谊的格言从中会受到更深一层的启示,与自己的伙伴说说心里话,增强学生伙伴间的情感,指导学生将对本科的理解迁移到生活中。
《信任》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有“告示”的图片),图上有什么?(公路、告示)这个告示,告诉了我们了什么?看后,你有什么想法或疑问?((1)那里的桃子真的能自己采吗?(2)真的是三里路吗?(3)真的有桃园吗?)
既然大家有这么多疑问,你们想不想去看个究竟?(板书课题:信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完后,把结果告诉老师。
2.思考: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写了“我”和姐姐到一个无人看管的桃林,自己摘桃子,自觉付钱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次采摘桃子,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默读课文,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2.仔细读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画出有关的语句,写简单的批注。(先自己找,再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1)告示牌
a.出示:桃子——自采——三里路
b.告示牌上只写了七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它把人们引向什么地方?
c.三里之外真的有桃林吗?“我”和姐姐找到果园,采摘到了桃子吗?
(2)木桌上的留言
出示: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a.纸条上哪些词最能表现主人对客人的信任?“尽管”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b.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c.从这张纸条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主人?(热情,有礼貌,信任客人,友好……)
d.让我们以主人的语气,把这张纸条读一读。
e.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这段留言的时候,心情怎样?为什么?
(3)自采桃子。
a.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钻进桃林,亲自体验一下自采桃子的乐趣?(放有关桃林的图片)看到这些桃子,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想干什么呢?
b.现在默读第四自然段,看一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沁人心脾”是什么意思?沁,渗入。本课指桃子芳香的气味让人感到非常舒适。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你感受到了吗?)
c.课文为什么要写果实的长势呢?我们从中又可以体会到什么?
d.师:正因为彼此的信任,我们才能感受到亲手摘桃的愉悦。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从哪里还能感受到桃园主人对我们的信任呢?
(4)无人看管的钱箱
“我们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进汽车,然后掏出钱放在箱子里。”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师:瞧,主人不担心人们摘了桃子不付钱,不担心大家多摘了桃子少给钱,也不担心有人会把无人看管的钱箱抱走,充分的尊重信任客人,让客人感受到受人尊重的喜悦。
3.文章中提到狗和猫,找到有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体会到了什么?
A、从狗对客人的行为,我们联想到什么?
(主人是多么的热情好客,把狗训练的如此盛情,为我们领路。)
师:果园的主人虽然没有出现,但处处与人为善,相信每一位客人。课文通过对狗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的美好品质。
四、整体回顾,感情升华。
1.师:这次桃园之行,让我们感受到了被信任的喜悦,所以,当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时,我不禁回头……学生接读
2.作者为什么不禁回头,为什么久久注视着?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这份留恋与不舍呢?
五、拓展延伸
你尝到过被人信任的喜悦吗?(讨论交流)
六、总结
让我们相互之间充满信任,并把这份信任传递给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信任吧!
板书:
信任
桃子——自采——三里路
迎客领路亲手摘桃如数付款愉悦返程
由告示牌引发学生对信任的有意注意,对阅读本文产生期待
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信任一课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更进一步地了解课文内容。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懂得要相信他人,同时体会被人信任的喜悦。
引导学生崇尚诚信,分享被人信任的快乐。
以“信任”为主线贯穿文本的感悟,通过交流、分析,培养良好的理解课文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她们”开心的笑,不仅仅是摘到桃子,而是体会到了被人信任的喜悦,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升华。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文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意义,品味感悟“信任”。
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地相互信任是美好的品质,也使学生从文中感受被人信任的喜悦。
《金色的蒲公英》教学设计(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角”。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介绍了自己一次怎样的经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考并理解妈妈告诉孩子的道理,体会母亲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和循循善诱的亲情。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刚刚看到《金色的蒲公英》这个题目时,你想到了什么?
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
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二、初读课文,理清时间线索,把握课文的来龙去脉。(第一课时)
师: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掌握生字读音的同时思考:“我”在念小学的时候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
2.读完课文后和你刚看到题目的想法一致吗?说说你的想法。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会读并能组词,讲解学生易错的字。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惟一、滚瓜烂熟、委婉、振作、会心等词师生共同解决。漫不经心、意味深长、可放在分析课文中去理解。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课文。
读懂词语,为下一步分析课文打下基础。
让学生理清时间线索,并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的来龙去脉。
三、深入读文,品词析句,从细微之处体会字里行间的浓浓爱意。(第二课时)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再读课文并思考:
①课文中“我”的心理发生了许多变化,勾出来并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②妈妈是如何帮助我的?独立思考,并在班内交流。(提示:假装要拔掉蒲公英,从而开导我:每种花都以自己的美丽带给我们快乐,不是每个人③妈妈是如何帮助我的:假装要拔掉蒲公英,从而开导我:每种花都以自己的美丽带给我们快乐,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公主,不再演公主也不是丢脸的事。
3.文中哪些词语或语句能让你体会到浓浓的爱意。
①在“微笑、唯一、慈爱、意味深长、不厌其烦”等词语中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爱,朗诵相应的语句。
②妈妈漫不经心地弯下腰,要拔掉蒲公英,其实是别有用心。(理解词语漫不经心)
③妈妈不是直接给“我”讲道理,而是通过养花的事来教育“我”,体会妈妈对孩子的良苦用心。
4.分角色朗读对话。注意语气
这是一个发散性话题,要尊重和及时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认识,只要能就相关的语句谈出自己的体会就可以了。
四、拓展延伸
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长听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同时是一次和家长之间的口语交际。
五、指导书写
1.“励”可以跟“厉、历”对比学习。
2.“练”注意右半部分不要写成东。
3.“肃”字的笔顺应注意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文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知道巨人的花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勾画重点语句,情感朗读,抓住文中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巨人砌墙和拆墙后态度和感觉进行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以更好的体会课文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学会分享。
2.由课文故事引发开去,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不仅要懂得与他人分享快乐,更要懂得与他人分担忧愁。
二、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吗?你最喜欢哪篇童话?为什么?
生:喜欢!并说出喜欢的童话集读后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
二、范读课文。
师:你们想知道巨人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我们赶快来看吧!(出示范读课件)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刚才我们听了示范朗读,下面就请大家自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默读、自己读、小组合作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生字的读音,读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四、检查朗读。
师:同学们读可真认真。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课文,每人一段)
五、理清线索,复述课文。
师:通过读课文,大家对这篇童话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在这篇童话故事中,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
生:发生了3次重大的变化。
师:为什么发生变化呢?
生:复述课文内容。
师:做相应的指导。(指名说)
六、生字教学。
1.认读带拼音的生字。
师:同学们说得很棒,能用既精炼又准确的语言复述课文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课的生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这些生字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大家都见到了,现在老师把它们从文中拿了出来,你还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太棒了!谁愿意领着大家读一读。(指名领读)
2.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
师:那我去掉拼音你还能准确地读出来吗?(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3.交流记字方法。
师: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关于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记忆的好方法吗?
生:选择其中的字,自己说记忆方法。(老师随机指导书写)
组词,造句。
师:看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方法把字记得又准又牢。字是拿来用的,你能选一个字族一个词并造个句子吗?
生:组词造句。
书写生字。
师:现在就请大家把这些字写一写吧!(教师巡视)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了解学生对童话的认识。
通过范读,让学生对课文中生字的读音有个正确地认识。
给学生一个充足的、自由的空间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规范读音。
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复述课文,训练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通过反复指导,规范学生的语言,是复述课文落到实处。
通过一系列的生字教学使学生,使学生能准确地读,认真地写,在记忆生字方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拓展学生的思维,使生字掌握的更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回忆旧知,引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熟读了《巨人的花园》,还学习了其中的字词。谁还记得《巨人的花园》这一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复述课文)
师:说得真不错,看来这个童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巨人的花园是一个什么样的花园呢?
生:这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板书:美丽)
二、分析品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读第一段
师:你喜欢这个大花园吗?你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在这个美丽的大花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发挥想象并描述。)真是太美了,老师都闻到花的香味了!谁再来读一读?(指名品读)
师:在这个美丽的大花园中,孩子们是多么的——(板书:孩子)
生:快乐!(板书:快乐)
2.学习第二段:
师:在这个美丽的大花园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第二段。
师:哦,这个巨人的喊声都把孩子们吓跑了,应该怎样读?(指导朗读)
生:读“你们在这里做什么”
师:读的真不错。谁来读一读这块告示牌?
生:读“不准擅入,违者重惩”
师:什么是“擅入”,什么叫“重惩”?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
3.学习第三段:
师:春天又来了,在巨人的花园里有春天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
生:春姑娘讨厌自私的巨人,没有光顾他的花园。(板书:自私)
师:哦,因为巨人的自私,现在的花园是什么样的?
生:读(课件出示:巨人的花园……弄坏了一大半)。
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指导朗读)
生:感觉很荒凉。(板书:荒凉)朗读相关句子。
师:这会的巨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苦恼!(板书)
4.学习第四段:
师:你们瞧!有一天,春天终于光顾了巨人的花园。(课件出示:一天早晨……春天来了)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谁带来了春天,是春姑娘吗?
生:不是。
师:那是谁?
生:孩子们。
师:课文中还能从哪里看出是孩子们带来了春天?
生读第四段剩余部分。
师:春天又回来了,此时巨人的花园不再是荒凉的花园了,又变成——
生:美丽的花园了!(板书:美丽)
5.学习第五段:
师:看到花园的变化,你们高兴吗?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五段吧!
生:读第五段。
师:哦,巨人和孩子们是“快乐”的!(板书:快乐)
师:为什么巨人开始是苦恼的,又变得快乐了呢?
生:因为他变得不自私了!(引导板书:
宽容)
师:此时的快乐和故事一开始提到的快乐一样吗?(板书:共同)
三、拓展延伸:
师:巨人的快乐是来源于他的宽容、无私,愿意把自己美好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让我们帮巨人重新在告示牌上设计一句话吧!
生:编告示牌。
四、小结:
师:(指着板书)由于巨人的自私使原本美丽的花园变的荒凉,又由于巨人懂得了宽容与分享,花园又恢复了美丽的景象。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像巨人一样,能把自己的快乐与他人分享,做个真正快乐的人。(板书:学会宽容,分享快乐)
咱们班也是一个集体,希望每一个同学今后在为人处事上,也要学会宽容,学会分享,使每个人都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能做到吗?
生:能!通过复述课文,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回忆,为新授课奠定基础。
通过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有感情的朗读作铺垫,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反复品读巨人的话语和行为,感受到巨人的性格。体会到花园变化的原因,体会本文的主旨。
《吹糖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吹糖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羡慕、舔、瞪”等8个生字,正确书写“脆、恨、凭”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意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书边想象,调动生活积累,引起情感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乡村孩子童年的快乐生活,学会品味生活中的平凡美。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情。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糖人及相关文字、图片或实物资料;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问题记录在旁边,有感而发的内容进行简单标注。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一件令你时常想起,不断回味的趣事呢?
有这样一群孩子,每当听到清脆的锣声响起,就个个精神抖擞。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板书课题:吹糖人)
从学生自己的生活话题入手,一下子拉进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带着疑问走向课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教师检查朗读效果,即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纠错,遇到共性的问题要指导全班学生多读几遍。
如:一会(huì)儿、好(hào)奇、
“糖摊儿、钢镚儿、小玩意儿”等儿化音。
3.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①出示词语:
清脆锣声糖稀划破灵巧师傅瞪眼羡慕捏住托起咬碎子孙郑重端详猛然任凭钢笔恨不得舔舌头猜谜语
(多种方式检查,如齐读、领读、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同桌互读、组内轮读等等,在检查认读的同时,可以抓住一些重点词让学生说说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还有一些词语在此不必处理,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效果更好,如羡慕、郑重、端详、恨不得。)
②出示生字:
脆锣糖稀划巧傅瞪羡慕捏托碎孙猛凭钢恨舔猜
(方式同上)
4.学生提出有关字词方面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
5.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6.小组交流讨论,全班进行汇报,教师适时板书。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渐缩小语言环境,使字词不断重复再现。
运用多种形式认读字词,巩固所知,为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打基础。
给学生创设轻松的氛围大胆地提出不明白的地方,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
对文章进行初步的感知、归纳,训练理解和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验。
1.刚才同学们说了,糖人没来盼糖人,糖人来了看糖人。那孩子们在盼望师傅到来时是什么样的状况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乡下孩子究竟是怎样一种心情呢?你从哪句话,哪个词语看出来的,说说理由。
②重点抓住“立刻飞起”、“脚板下生风”、“围”、“睁大眼睛”、“眼珠儿随着……滴溜溜地转”、“惊奇”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乡下孩子追看糖人时的急迫和热切。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欢快、愉悦、急迫、热切和惊喜的心情。
2.糖人师傅到来之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句里的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达到情与情的交流,随情入境,更好地懂得、接受、感知作者之情,实现感情的碰撞。
有效激发学习期待。
四、板书设计
吹糖人忆糖人
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追随着那清脆的锣声,在乡下孩子的带领下,初步了解了糖人师傅刚刚到来时的情景,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乡村,走近糖人。
顺承着上节课的情感流淌,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再次进入书中描述的场景之中。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验。
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糖人究竟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快乐?找依据,说理由,解情感,读课文。
2.四人小组内互相读一读,说一说。
3.全班汇报交流。
①第二自然段:
a“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生灵。”——说明糖人师傅的作品种类繁多,技艺纯熟,令人称奇。
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展示收集来的“糖人”资料,然后再让学生补充可能还会有哪些“小生灵”呢?用“一会……一会……”的句式练习说话。
b“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恨不得撬开”——写出了孩子们对吹糖人过程的好奇。
此时,可以插入“吹糖人”的视频资料,加深认识。
C“羡慕”——说明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自己钟爱的糖人。
d“老远、老远”——说明大家紧紧跟随,不肯离去。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情感,适时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②第三自然段
a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个糖人一个故事,会有哪些糖人和有趣的故事呢?”
b引导学生抓住“端详”、“舔舔”、“郑重”、“小心”、“不想咬碎”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舍不得吃糖人,以及对糖人的无比珍爱,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
C大家都还没有吃够、玩够,糖人就这样融化了,消失了,你觉得可惜吗?为什么?
糖人虽然融化了,但是由它带来的那份美好的情谊却深深印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③第四自然段
整体回顾全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前文说“糖人融化了,消失了”,而这里却说“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4.齐读全文。
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
继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感情,发掘文字背后的故事,想象文字描述的场景,感受文字带来的的魅力。同时,这也是解读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
矛盾的语言,不矛盾的心情。前后对比,提升认识。
三、教师小结。
作者用他细腻传神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分享着令人向往的童真与与友情。愿这甜甜蜜蜜的糖人也能钻进你的心坎儿里,融进你的情感之中!教师简简单单的几句描述,将这份浓浓的乡情、亲情再度渲染,使情感得到升华!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卡片,组词并试说一句话。
2.指导学生观察字型、结构和占格。
3.全班交流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如:
形声字“稀”“糖”“猛”等;
比较记忆“恨—狠—很”、“钢—刚—岗”等。
4.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
“捏”字的右下角是“土”不是“王”和“工”;
“托”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并且要与“拖”和“脱”进行区分;
“恨”的右半边不要写成“良”等。
5.学生描红,独立书写。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所以学习汉字,不仅要正确认读,最终还必须落实到运用之中。因此让学生说说怎么用非常必要。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小记者活动:采访身边的长辈或农村朋友,看他们的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做好记录。
2.搜集并阅读有关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五月的田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识“撒、削”等7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嫩、篮、摘”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舒畅与快乐。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加深情感体验,指导感情朗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体会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舒畅与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想象田野中的生活场景,体会乡下孩子们的快乐。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田野的资料;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做好标记。
教师:田野风景的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田野吗?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五月的田野”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在美妙歌声的陪伴下,一起去走走,看看这次旅程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板书课题:五月的田野)
2.在《美丽的田野》歌声伴奏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五月田野的自然景观。
自然而然的话题导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而且怀着感情期待和对课文的疑问,有利于深刻地理解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不熟悉的地方做好标记,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检查勾画出的词语和句子。
3.教师使用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效果。
①出示词语:
舒服柔软削初甩动嫩绿手捧竹篮摘掉田埂铁锅喷香吃饱乏了忙碌皮鞭撵走撒欢儿咕咕叫冷不丁
(多种方式检查,如齐读、领读、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同桌互读、组内轮读等等)
②认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记忆的好方法,并对词语的意思进行简单了解。如: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忙碌、柔软”等词语、结合图片理解“田埂”……
③还有一些词语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效果更好,如撒欢儿、
冷不丁、喷香、乏了、舒服……
②出示生字:(认读方式同上)
4.小组里合作朗读全文,说一说: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5.全班汇报交流感受。
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渐缩小语言环境,使字词不断重复再现。
运用多种形式认读字词,巩固所知,为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打基础。
对文章进行初步的感知、归纳,训练理解和概括能力。
三、细读文本,体悟感情。
1.刚才大家都谈到了五月的田野风景如画,令人陶醉,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看一看那绚丽迷人的景色。
播放教学课件:田野春季风光图→锁定成片的麦田→青绿的豆荚
2.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教师范读。
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呢?请你放开声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想一想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
3.指名朗读并回答。
(麦苗和豆荚都长大了,它们露出了甜甜的笑容。我们开始忙碌了。)
4.抓住关键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①比较: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
麦子是黄的,豆荚是青的。
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②比较: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们甜甜的笑了。
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们笑了。
说法有何区别?
③“它们”指谁?它们怎么会笑呢?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为什么?
(以上环节都要做到读议结合,想象、感受、朗读、师生共评与
适时指导有机融合。)
5.小组合作,朗读第一二自然段,组内评价。
6.指名朗读,鼓励个性化的展现。
7.全班分男女声读课文。
8.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迈开脚步,踏入了五月田野的土地上,一同欣赏了那里的美丽风光。下节课,我们会继续甩开臂膀,和田野中的孩子们分享快乐。
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下进行学习,不但轻松,而且高效。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情感,这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之一。
“想”是“感”的出发,“感”是“读”的基础,没有了真实情感的朗读就等于无源之水。
四、课下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小本本上积累诸如“黄黄的、青青的、甜甜的”的叠词,并用其中两个词语造句。
积累语言素材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同乡下孩子来到五月的田野,结交了新的汉字和词语朋友,还一起分享了麦苗和豆荚的心情。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田野,瞧瞧乡下孩子独有的乐趣,感受那份自由与快乐。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五月田野的自然风光,引发孩子走入回忆。)
顺承着上节课的情感流淌,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再次进入书中描述的场景之中。
二、读中感悟。
1.师生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教师追问:你还记得乡下孩子都在忙碌些什么吗?
3.交流讨论:
他做了这么多事,你对其中的哪儿最感兴趣?请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读一读、说一说。
(阅读和交流提示:
①仔细阅读,把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
②抓住重点字、词,体会人物心情。
③给同伴说感受,把心情读出来。)
1.全班交流。
第三自然段:
①“五月的风暖暖的,油光光的泥土软软的……冒出来,真舒服。”
“暖暖的、软软的”是什么样的感觉?结合生活谈一谈,读一读。
“冷不丁地”是怎么冒出来的?通过这句话,你觉得在田埂上走路有何感受?读出来。
②“折一根柔软的柳条……在田野上撒着欢儿地跑。”
注意一系列的动词,可以让学生用动作加深理解。
“撒着欢儿地跑”是怎么跑?想象着你就在田野上撒着欢儿地跑,来读读这句话。
③“把鸭子……把羊儿……家里的小兔又有青草吃了。”
通过这段描写,你发现乡下孩子怎样的品质呢?
他们撵鸭、赶羊、为小兔拔青草时心里在想什么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吧。
第四自然段:
“喷香”是怎么香啊?为什么自己做的饭会喷香?把你的想法送进你的朗读中。
第五自然段:
“乏了”是什么意思?哦,干了那么多的活,当然累了。让咱们都找个舒服的姿势,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
教师读“吃饱了,我们也乏了,往草地上一躺,闭上眼睛。(停顿一会儿)当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
学生睁开眼睛,看——(课件播放黄黄的麦田图和青青的豆荚图。)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哦,黄的是麦子,青的是豆荚!”
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
继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感情,发掘文字背后的故事,想象文字描述的场景,感受文字带来的的魅力。同时,这也是解读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深化主题。
1.教师思考:五月的田野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读后的心情和想法。从分析课文局部回归到全篇的整体感知。
四、教师总结
五月的田野里,不仅麦苗在欢笑,羊儿在奔跑,孩子们在尽情地撒欢、热情地劳动,五月的田野里还充满着无数纯洁而美妙的故事……在这节课结束之际,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畅想一起聆听这首歌——《我们的田野》。歌没有唱完,我们对自然的向往也才刚刚开始。希望你在奔向田野、拥抱朝阳的同时,能为它写下动人的歌!
深化主题
情感升华
五、课下作业
1.亲自到田野里去感受一下这独特的童年的乐趣,然后把你的快乐记录下来,我们一起分享。
2.借助工具书,了解十二个会写字的基本意思,口头组词至少两个。
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第三课时(略)
1.背诵课文。
2.学写生字,完成作业。
《书本里的蚂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蕊、陈”,掌握七个会写的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蚂蚁进入书本后发生的有趣的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激发想象,读写结合,指导角色朗读和童话表演的方式,使学生融入童话作品中,体会小蚂蚁的灵动与汉字的活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童话神奇的魅力。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并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字的喜爱。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情朗读,体会小蚂蚁住进书本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特别是它让陈旧的书发生了怎样奇妙的变化,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感受童话神奇的魅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展开想象,自由写作。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你们都见过蚂蚁吗?说说它留给你什么印象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一只小蚂蚁的有趣的童话故事,名字叫《书本里的蚂蚁》,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词,初步感知。
1.带着自己的疑问,认真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检查生字、生词的自学情况。
学生自己交流记字方法;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如:“花蕊”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陈旧”、“密密麻麻”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趴”、“喂”等通过动作体会理解。)
3.说说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交流初读的感受。
三、深入文本,朗读感悟、表演体验。
1.小蚂蚁是怎样跑到书本里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中。
2.师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指导朗读的方法: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启发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读相关句子时仿佛听到了什么,眼前看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心情走进故事中来。(生范读或师范读)
3.来到书本里的小蚂蚁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抓住人物对话,相机边读边指导进入情境,分角色表演朗读,展示个性化阅读。(抓住“当然”、“细碎”、“奇怪极了”、“不好意思”、“挺乐意”等地方感悟、体会着读出自己的独特情感。)
4.字说自己太傻了,现在它们的生活什么样?角色扮演书中的字,学着小蚂蚁串门、跳舞的情景,体会书本里的字和小蚂蚁的快乐。
5.会走路的字会让旧书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做一个文字小游戏,让学生领会会走路的字带给这本书每天的新奇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文字的生命力有一种新感觉。
四、放飞想象,练笔创作。
1.读完故事,你认为书本里的蚂蚁指的是谁?为什么?
2.你喜欢书本里的蚂蚁吗?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3.现在,你再看看这些书本里的文字有什么感觉?出示幻灯片(让孩子把汉字视为活生生的小蚂蚁,感受它的色彩、声音、气味、形象、动作、表情等。)
4.这些书本里的蚂蚁可爱吧,让我们加入它们的行列中,一起游戏,把我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获记下来,也可以大胆创造,编写出你独特的童话故事,和大家共同分享快乐与甜蜜!(自由写作)
5.课后交流点评。
五、课外拓展,不断延伸。
1.推荐王一梅阿姨的其他童话作品,进行自由的课外阅读。注意给孩子创造一个交流研讨的机会,把自己的阅读感悟与他人分享。
2.对不同时代的人们童年生活想进一步了解的,可以通过收集老照片、珍藏的小物件、阅读相关的作品等,在班级内进行一次“童年、童趣”的语文主题活动课。
由孩子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引入童话故事里,先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好奇,拉近与孩子的距离。通过读课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走进文本。
字词的问题以学生自己解决为主,注意学习方法的点拨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略读课更应有意识地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方法的指导。从故事开始即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有着花香与书香的童话背景中,借助人物的对话、动作等,想象情节的生动有趣,体会人物的活灵活现,带着童心去品读、去体味,在读中感悟,在悟中体验,在角色扮演中抒发内心的情感,使学生深入拟人化的形象中。在悟中再进行个性化朗读与表演的外化表达,从而获得自己内心的独特审美享受。
通过创设情境,体会小蚂蚁给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欲望。
让孩子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不用老师去灌输,而是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去影响。
语文文本的教育力量,最根本的还应落在对学生心灵进行润泽。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语言。激发想象、拓展延伸都是从课堂走向生活,由知识转为实践,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从而实现阅读创新。
《带雨的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谅、诱”等5个生字,掌握“偷、请、躲”等9个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诗的内容,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激发孩子们读诗的兴趣,享受美好的儿童诗的润泽。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内容,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诗歌,搜集有关诗歌、金波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诱饵”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尽情”、“香甜”、“原谅”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
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
(诗歌描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尽情玩耍,又爱妈妈,不忘给妈妈采朵带雨的花,又怕回家挨打的愧疚心情。)
2.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畅所欲言)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诗歌。
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带雨的花》,齐读课题。
2.师:请大家回忆一下,金波老爷爷的这首叙事诗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回忆诗的主要内容)
3.是呀,金波爷爷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小姑娘偷偷跑出了家,尽情地玩耍的情景,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充满童真的世界,请同学们打开书81页。
二、品读文本,情感体验
1.师范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2.师: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三、交流体验,升华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朗读,在读中品位情感。
【预设】
1.“我偷偷的跑出家,尽情地玩耍。我忘记了您,也忘记了家。”
(生:调皮的孩子)
师:你有没有偷偷跑出去玩耍的经历?玩的怎么样?开心吗?有没有担心回家后被责骂?把你的经历和大家说一说。
(学生谈自己偷跑出家的经历,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情。)
2.“我去追赶蝴蝶,它躲进了一朵小花。”“我向叔叔要一条小鱼,向老爷爷要一条小虾,我保证不会吃掉它们。”
师:从中你能看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文中的‘我’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热爱小动物的孩子)
3.“忽然下起了雨,雨点又急又大,打在脸颊上,又疼又麻。我想起妈妈最喜欢这带水珠儿的鲜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孩子贪玩,爱妈妈)
4.“我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说你当时的心情。
四、情感朗读,加深理解
1.师:其实我们每个少年儿童都爱玩,有好奇心,充满童真。那就让我们自己来扮演文中那个不听话的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吧!(学生练习朗读,可以自己读,可以小组合作朗读。)
2.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议。
五、扩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如果你就是那位妈妈,望着那把带雨的花,会怎样对待您的孩子呢?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代替那位妈妈给孩子写几句话吧。
从题目入手,质疑激趣,产生阅读期待。
用多种方式来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自主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检查朗读情况,发现阅读障碍,彻底扫清字词障碍。
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
了解学生对“我”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体会。
复习旧知,引出新授。
依中心问题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日常玩耍时的情趣积累,边读边想象,使学生的情感自然与诗歌融为一体。
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味诗中所蕴涵的情感。
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珍贵的教科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
2.引导学生在读懂句子,了解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体会张指导员的舍身护书的牺牲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的学习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是本组的训练重点,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先了解全文是围绕什么写的,进而了解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懂了文章的顺序。
难点:理解教科书为什么珍贵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投影片。
学生:搜集有关的背景知识。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简介背景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珍贵的教科书》这一课。[板书课题]
师:什么是“教科书”?
生:就是课本。
师:“珍贵的教科书”和“教科书”意思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教科书”前加了“珍贵的”三个字,说明这教科书是很贵重的。
生:说明这教科书是很宝贵的。
生:说明这教科书是很有价值的。
师:课文里讲到的教科书为什么如此珍贵呢?
每到开学,我们都会发新的教科书,可是在战火纷纷的年代里,拿到一本新书是多么的不容易!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1947年的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了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当时孩子是怎么样在艰苦的环境中来学习的吧。需要补充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题、解题。怎样才算得上“珍贵”?(意义不寻常,十分的宝贵的)
2.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勾画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课文是围绕着什么写的,都写了几方面的内容?边读边填写下面的空:
“我们渴望得到教科书”→()→()→教科书和指导员的话激励“我”前进
三、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读课文,你找出了哪些地方能体现教科书的珍贵?
1.四人小组一起讨论一下,找一个代表汇报。
2.你认为是哪一段,读出来,读出自己的感受;也可是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感悟:
(1)在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同学们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读出你的感受。
(2)思考:强调“没有书”是“最困难的”,和“珍贵”有什么联系?
(3)印书用的纸是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还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和“珍贵”有什么联系?
小结:延安小学的学生没有教科书,这是他们学习上最大的困难。因此,他们急切地盼望着能得到教科书。印书用的纸是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还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4)因为这教科书是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所以珍贵。
(5)书浸透了指导员的鲜血,每当我看到这鲜血染红的书时,就会想起指导员说的话,指导员说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你就怎么读。
小结:所以课文的题目不能叫《一捆教科书》,而应该叫《珍贵的教科书》,它是用生命换来的呀。
四、训练表达。
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呢?请你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五、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阅读知道了教科书的珍贵,谁说说体现在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列出预设的回答)
二、创设情景,进一步研读课文。
(1)50多年前的延安小学,是那样的困难,再来读读课文的有关段落,你有没有心新的发现?这些困难中哪一个是最困难的?(出示句子:没有……就……最困难……只能……)
我们说困难不只是缺这少那,还有敌人的炮火硝烟,再体会体会,读出你的感受。生读,教师评价。
现在终于有了书了,大家要去领书了,这里非常像电视剧的场面。我们能根据这段文字排电视剧,你们想排吗?(生组合选择角色排练)
指导学生体会“争先恐后、兴高采烈、振奋人心”等词。
2、学习第二部分(第8——11自然段)
(1)质疑一:“我”和张指导员取到书的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①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相关的句子。(高兴地跨着大步,恨不得一步赶回村子,把书发给大家。)
②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高兴又急切的心情)
(2)质疑二:“我”和张指导员领到书之后高兴又急切地往村子赶,途中发生了什么事?
指导学生朗读,并理清这部分的叙述顺序:
①敌机轰炸。
②“我”头部受伤。
③那困书完整无缺的压在张指导员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④张指导员伤势严重,牺牲了。
(3)质疑三:“我”昏倒后,张指导员是怎样保护书的?(板书:护书)
①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张指导员护书的词、句,(出示课件,让学生结合图片)加以体会。(那困书完整无缺的压在他身子下面,板书:献出生命)
②理解“完整无缺”的含义:一点儿也没有损坏。
③让学生体会张指导员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他想到的是那困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自己的生命更珍贵,体现了张指导员的献身精神,进一步突出了教科书的珍贵。
(4)质疑四:文中多处用到省略号,每处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①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带有省略号的句子。
②教师出示带有省略号的句子并引导学生体会各处的用法。
③学生练习朗读带有省略号的句子。
(5)过渡:张指导员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牺牲了,他想说什么?你们知道吗?
①学生动脑思考,试着把张指导员想说的话说完整,然后集体评议。
师:这是指导员流尽最后一滴血,用尽全身力量留给大家的一句话,我们再来读读。生齐读: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师:将来干什么?没说呀,指导员这时候——
生:牺牲了。
师:话还没说完,他要说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打败敌人,为我报仇,为国争光。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出力,就只能靠你们了。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
师:让我们把指导员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酝酿好感情,再来读一读课文。
②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的内容。
3、学习第四部分(12自然段)
张指导员两眼望着那捆书(板书:望),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他想的是什么?如果他能说下去的话,会说些什么?张指导员在这种时候的希望是什么?请你写下来。
交流写作。
(4)让我们把指导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一齐来读一读第十二节。
生满怀深情地读第十二节
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了,临终还嘱咐“我”好好读书,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三、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作品,如:《红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保卫延安》、《小兵张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起交流感受。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小记者活动:采访身边的长辈或农村朋友,看他们的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做好记录。
2.搜集并阅读有关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课件:鹳雀楼)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自渎课文
1.有些同学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看到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我看到大家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大家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同学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三、写字教学
1.同学们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四、(一)简介作者。(课件:王之涣生平)
(课件:配图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
(课件:古诗关键字下划线,点击后可看到相关注解,及配图。)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尽黄河流)
2.课件(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用语言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诵读《登鹳雀楼》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在学习了《登鹳雀楼》之后,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课件:文字配图)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课件: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八、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九、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十、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十一、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将学生引入诗境
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配图注解可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悟。
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熟读成诵,达到教学目标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一个新家》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最后一片树叶》吗?
生:记得
师:谁能把这个故事再简单地复述一下吗?(1-2名同学)
师:你们知道这片树叶落下来以后会怎样呢?
生甲:树叶被风吹跑了;乙:树叶腐烂了;丙:树叶被人焚烧了;丁:变成肥料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师:树叶不论到了哪里,最终都会变成肥料,奉献给更多的新生命。不信,你们看。(课件演示:一片树叶降落到数根附近,慢慢地腐烂,第二年小草、树木、花,更加艳丽、茂盛)
师:树上的叶子是这样,如果是一棵死了的大树,它又能奉献些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今天让我们去跟随一位老爷爷和他的孙子去看一看《一个新家》(课件演示:一个新家)
二、教学新知
1、初读课文,明确要求
a、利用工具书中的注音把不认识的字读正确,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b、遇到难读的长句子,同桌合作交流读正确、流利。
①预设容易读错的字:摩(mó)读成mō;吐(tǔ)读成tù。
师:辨别区分控制不住时读tù,其它读tǔ
②预设难理解词语:障碍、眼睛好尖、欣慰、残骸、帽子、灌木、抚摩
③长句子:(课件:小孙子围着大树转了一圈,摘了一颗鲜红鲜红的、又酸又甜的草莓送进爷爷嘴里。那上面长满了一丛丛水灵灵的、半透明的东西。望着这片长满草莓、蘑菇的土地。
师:读时注意读出停顿的语气。(点拨顿号的用法:表示并列关系,不分前后)
2、检查初读效果
a、认读词语(开火车读、同桌互读、学困生重点读、部分词语你演我读、分小组读、全班读)(课件演示词语卡片:老鹰、粪便、又甜又酸、灌木、抚摩、鸟窝、肥壮、残骸、颗粒、有趣、帽子、刺猬。)
b、扩词游戏(口头抢答)(教学预设:有错相机改正)
c、朗读验收
(1)开火车读;(2)分角色读;
3、师生对话,品悟课本
师:再读课文,你都知道什么?
生甲:我知道了这个新家指的上“大树”
乙:我知道了新家里的成员既有动物也有植物
丙:我知道大树死了以后会给动物和植物带来快乐。
丁:大树成活和死了的作用同样大。
师: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再读一次走进课文,看看你都发现了些什么?
生:看到了大树上有个啄木鸟洞……还看到了地上的团团(猫头鹰吃了田鼠以后吐出的残骸林貂的粪便)
师:如果你看到这些以后你会想写什么?
预设:
生:大树洞成了动物的家,有了家它们多幸福的呀!
生:这些动物不再为自己没有家而烦恼了。
生:它们可以经常在一起游戏,讲故事,替大树解闷……
师:小孙子看到这些他明白了吗?
生:小孙子明白了这棵大树成了动物的招待所。(招待所就是居住的地方)小孙子明白了这是动物的新家。
师:你们真棒,和作者一样,都想到一起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招待所是收费的,可是这棵树是无偿地给动物们提供了一个新家,一个可以歇息地方,一个拥有爱和友谊的地方。你能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吗?
(大屏幕:“啊,爷爷,我明白了:这棵树,它变成动物招待所了。”)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新家的第一批成员吧。
课件演示:啄木鸟、小松鼠、猫头鹰
师:住在这棵大树上的不仅仅有啄木鸟、小松鼠、猫头鹰、还有其它动物都可以住进来,多么快乐的一家人呀!
师:小孙子除了发现大树成了动物的招待所,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在爷爷的指点下,他发现了大树周围还有草莓、灌木、新鲜的木耳、肥壮的蘑菇。
课件演示:出现草莓、灌木、木耳、蘑菇
师:小孙子看到了这些,他做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用笔在书中画下来。再读一读,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和内心的想法。
小孙子说:“爷爷,这棵树真有意思……并不是这样。”)
师:如果你是这位小孙子,你会怎么做,又会怎么想呢?
预设:
生:这么多的蘑菇,我也和朋友一起来采采蘑菇。
生:别采完了,留点给动物吧。
生:哇,这么多的植树,我从来没见过,真有意思。太漂亮了。
师:是啊!一棵大树死了,更多的生命在这儿住下来了,不仅有动物,还有植物。
预设:
师:如果你看到这样一棵大树你会想到什么?
生:他然死了,但他还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生:大树虽然死了,但是他能让动物和植物们在这里和谐生长。
生:我们也应该像大树一样,要有奉献精神。
师:你们说的真好。看到这一切老爷爷欣慰地笑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说的对……植物。”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大树不孤单了,老爷爷很开心,所以老爷爷欣慰地笑了。
生:因为很多动物和植物找到了自己的新家,他为小动物和植物高兴,更为大树有了新朋友而高兴,所以老爷爷笑了。
生:因为森林又焕发了更加旺盛的生机,老爷爷不再为大树的死难过,所以他欣慰地笑了。
教学预设:如果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些不着边际,再引出一个这样的话题: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这棵死了的大树,心中有何感受?再把自己想象成动物和植物中的一员,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在想象中加深对课文蕴涵的道理的理解。
师:新家的成员他们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好吗?
(用准备好的头饰,请部分学生表演课本剧)
《尝试》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从来不曾引人注意的小蜘蛛带给我们的启示却足以让我们受益一生,大家快来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认读生词、生字。
4.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师生共同归纳出提纲:兵败逃走---观察蜘蛛----受到鼓舞----赢得胜利。
结合提纲,请同学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三、潜心品读,体悟哲理。
1.学生自学。你认为布鲁斯是一个怎样的人?再读课文,勾画有关的语句并做批注,边读课文边写感受和体会
2.小组合作。与伙伴交流自己的感受。
(1)布鲁斯躺在一个破旧的小茅屋里,疲倦地听着雨滴的声音,他感到灰心丧气,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2)布鲁斯轻轻地叹口气,悲观地摇了摇头。
(3)布鲁斯受到了莫大的鼓舞,猛地站起来,喊道:“我也要试第七次!”
……
四、联系自我,深化主题。
(1)让学生说说从文中受到哪些启发,说完之后把说的内容记到小本本上。
(2)搜集有关挫折与失败的格言警句。
(3)说说自己曾经“尝试”的经历与感受。
五、学习生字,完成作业。
(1)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总结规律,加强比较,加强反馈矫正,提高巩固率。
(2)完成书写作业。
设下悬念,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
学生理清故事的主要线索,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勾画、朗读、感悟、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通过朗读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所感所想。
开发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
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中,也让学生充分自主,发挥优势,省时高效。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
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
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1——9段、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3.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总结课文
这则寓言采用了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有和。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比,更不能因此而。
六、作业:
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三个问题的答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大家都有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要来一起看看小木偶的问题,并来帮他解决,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三、配乐听读感知,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在一段轻松活泼的音乐中进行范读。
2.学生自己读课文,勾出不认识的生字。
3.师指名读课文(2——3名)。
4.小老师进行检查。(检查时个别字可让学生组组词、或说句话。)
四、再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师明确读文要求: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流利。
五、精读体悟
在学生初步感知、感悟课文后,指导学生精读体悟
1.师:大家了解了小木偶的三个问题了,你能帮他回答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要强调答案的正确统一,要倾听孩子的想法,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
2.师:你们的想法都很好,小天使也为小木偶作了解答,让我们看一看小天使的答案。
(1)首先找学生把小木偶的第一个问题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快速的默读第一部分,找到小天使的答案。后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
(2)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和课文对照,谈谈自己的想法。
3.指导学生进行联想,然后四人小组针对联想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果。
4.交流各小组联想内容。
5.小组同学合作学习,然后全班讨论学习。
6.分角色朗读。配上音乐,使学生在读悟中受到“能学着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面对生活。遇到问题用心体验、认真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一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熏陶和感染。
第二课时
一、演读见悟
在经过精读体悟后,让学生带上自制头饰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机指导,把表演落到实处。最后,可以推荐比较优秀的小组在班上表演,也可以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一同表演。
二、指导书写生字,拼读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2.生字书写。在学生自己练习的基础上,交流写字的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如:“丘”容易写成“兵”;“朗”与“浪”的区分。
3.识记、拼读十三个认读字。指导学生把十三个认读字在文中画出来,做上记号,反复连词诵读。
三、总结,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爱的包围呵护中散发着温馨的气息.让我们珍惜生活中看似平常的浓浓珍情,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面对生活,遇到问题用心去体验,认真去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七个生字,给十一个认读字加注拼音。
2.朗读课文,把你课上所学内容及懂得的道理讲给家长听。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供剧本,有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排练演出。
由学生的喜好与生活实际入手,使其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自然地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可提出此类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朗读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配乐范读环节教师可选取一些轻松舒缓且带有童真童趣的音乐进行,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环境中去寻找答案。
识字教学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认字,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认字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从而达到流利的朗读。
通过指导重点句的朗读,使学生了解懂得珍惜生活中看似平常的浓浓亲情、真诚的友谊,能学着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面对生活。
该环节中,教师要在四人小组演练中相机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将联想内容与生活实际融入到表演中去。
在课本剧改编、表演中,不必苛求改编的完整性和表演的艺术性,要多做肯定。
《一颗小豌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这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颗小豌豆在一座小楼的窗台裂缝里发芽、长叶、开花;房间里住着一位病得很厉害的小姑娘,小豌豆顽强的生命力,使小姑娘鼓起勇气,战胜病魔,小豌豆从中得到了快乐。
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本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豌豆长大了,小姑娘也慢慢地长好了”这句话的内涵。
方法与过程:继续学会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赞赏小豌豆有理想,热情,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小豌豆长大了,小姑娘也慢慢地长好了”这句话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小豌豆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揭题,读题。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不会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同学。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对方的错音。
4.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5.指名检查读,评读。
6.再读课文,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读中感悟
1.自由读,你知道了什么?
读一读最小的那颗小豌豆说的话,想想该怎样读?
2.分角色读,想一想小豌豆实现了它的“能为大家做点事就高兴”的愿望吗?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下面的问题:
A..小豌豆滚到了哪里,它是怎样帮助别人做好事的?
B.小姑娘原来病得怎么样?后来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C.读书汇报
D.读好小姑娘和小豌豆的话,体会小姑娘和小豌豆高兴的心情。
四、总结课文
1.你喜欢这颗小豌豆吗?为什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读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答)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多么幸福啊!不过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她在街上卖火柴会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什么?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答)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大家都是一群爱学习的好孩子,希望下面的录像能帮你解答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留意画面,用简洁的言语说说故事的内容。
2.录像毕竟太直观了,而我们想了解这位来自丹麦的童话大师笔下的精彩,还必须读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3.好,请大家读下面的句子。(生读)老师相信你们把这些句子放到课文中,会读得更好。
4.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说说你认为小女孩怎样,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最感动?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5.你觉得小女孩怎样?,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生:小女孩很可怜。)“可怜”这个词用得好,还可以用别的词吗?(悲惨)
6.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从那些地方体现出来呢?
三、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以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生:我从“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体会到小女孩很可怜,本来大年夜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小女孩却在街上卖火柴,多可怜啊!
生:我从“她的旧围群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知道小女孩是多么悲惨,她生在一个人情冷漠的社会里,那里的人没有一点同情心。
生:我从“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体会到小女孩很凄凉,爸爸不疼爱她,小女孩有家不能回,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又死去了。
生:我还从小女孩在墙角擦燃火柴看到美好的幻象中体会到小女孩很悲惨。这里作者运用的是侧面描写。
师:大家同意这说法吗?(生异口同声:同意)谁来谈谈你的见解?
生:我来谈。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冷,她需要温暖,她就幻想有火炉;因为饿,她就幻想有食物;因为圣诞节就要来了,她就幻想圣诞树;因为现实没人疼爱,又想念奶奶,她就幻想出奶奶。
生:就是因为现实与幻想有着如此大的区别,幻想越美好,就让读者觉得她更悲惨。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小结: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令人同情的小女孩!面对冷冰冰的天气、冷冰冰的亲人、冷冰冰的社会,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2.延伸: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此悲惨,你们可以为她改写命运吗?
《丑小鸭》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丑小鸭》是一篇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历经种种挫折,磨难,最后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让他们体会丑小鸭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幸以及变成天鹅后它的心情变化。在理解丑小鸭的不幸时,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更容易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更深刻的理解文本的内涵。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引导学生体会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迹,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丑小鸭为什么能成为白天鹅,体会文章内涵。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格林兄弟的童话,谁一说是哪个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这篇故事是享誉世界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写的,名叫《丑小鸭》。(板书课题:28丑小鸭)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线将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划出来,多读几遍,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或查字典来解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检查生字的读音,注意下面生字的读音。
惩罚、嫉妒、姊妹、沼泽、嘲笑、自卑、清澈、清晰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可以小声地跟着读,进一步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4.边读课文边看图,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指名回答上述问题。(课文主要讲的是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自出生以来就被人欺负,被迫离开家,在历经了种种苦难、歧视、挫折之后,终于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
6.出示《丑小鸭》的插图,根据插图讲故事。
7.师生点评。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四、作业。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所带的词,读一读,写一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着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分段学习课文。
1.学习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小鸭子因为太丑,所以他的兄弟姐妹都欺负他。)
联系上下文理解“惩罚、排挤、嫉妒“等词的意思。
为什么兄弟姐妹都欺负他?(因为他长的难看。)
为什么他们说小鸭子长得难看?
(因为他们是以鸭子的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他们说小鸭子长的难看。)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小鸭子离开了家。)
最后使小鸭子下决心离开家的是谁的态度?什么样的态度?
理解“冷漠”,指导朗读妈妈的话,读出冷漠的语气。
如果你听到妈妈用冷漠的语气赶你出家门,你的心情回怎样?(非常伤心、难过)
指导朗读小鸭离家出走的句子,读出非常伤心、难过的语气。
(3)快速默读阅读1—2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小鸭子不愿忍受兄弟姐妹的欺负而离开了家。)
2.学习3、4、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讲小鸭子离开家后遇到的种种磨难。)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讲过沼泽地时差被猎狗咬死,在婆婆家遭到母鸡和猫的嘲笑。)
母鸡和猫为什么要嘲笑他?(因为他不会生蛋。)
母鸡和猫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小鸭子的?(以自己的标准,猫会捉老鼠,母鸡会下蛋,所以鸭子也应该下蛋。)
理解“嘲笑”,指导朗读母鸡和猫的话,读出嘲笑、讥讽的语气。
他听到别人的嘲笑就离开了,这说明了什么?
(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人要活的有尊严,没有尊严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他还要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3)指名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冬天小鸭子差点被河水冻死以及遭到孩子们的追打。)
当小鸭子看到大雁妈妈带领孩子们往南飞时,他的心情怎样?(羡慕)
“羡慕”是什么意思?
小鸭子羡慕他们什么?这说明什么?(羡慕他们能在蓝天展翅高飞,说明小鸭子虽然历经苦难,可是他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勇气,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对生活依然充满希望。)
指导朗读,读出小鸭对天鹅的羡慕。
(4)指名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3.指名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看图、边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经历种种磨难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当丑小鸭发现自己是美丽的只天鹅时心情怎样?(欣喜、高兴、快乐)从那些句子读出来的?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欣喜的语气。
三、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四、质疑。
五、拓展引申。
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把对他们想说的话写下来。
我想对丑小鸭说:_____________。
我想对鸭妈妈说:_____________。
我想对丑小鸭说:_____________。
我想对猫说:―――――――――――――――。
我想对猎犬说:――――――――――――――。
我想对孩子们说:―――――――――――――。
板书:
丑小鸭
经历磨难丑小鸭白天鹅
拓展阅读: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
《童年的记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文中率真质朴的童话语言。
2.通过插图和文章细节感受安徒生小时候家庭生活虽然艰辛,但乐观的父母让家中充满了温馨,充盈着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几天我们一直都沉浸在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中,他用手中的笔,优美的文字,向人们展示着生活。他用自己的童心,抒写着爱心。说说你都读了哪些?
生:《一颗小豌豆》、《买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夜莺》……
师:那谁能用自己查阅的资料来介绍安徒生?
师:1805年4月,安徒生就出生在一个窄小、破旧的小屋里,他的爸爸是个鞋匠,妈妈是个洗衣妇,这个家庭会给他留下什么样的童年记忆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家的氛围。
(一)自读课文。把你预习过程中不理解的词或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们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问到的:
天赋:自然赋予,生来就具备。
贵族:旧制度下享有特权的人。
即兴: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性质而创作。
圣餐:基督教的一种仪式,礼拜时,基督徒们分食少量的面饼和红酒来纪念耶酥。
霍尔堡:是第一个用丹麦语创作的戏剧家,一生创作了三十三部喜剧。
(二)再读课文,说说安徒生的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安徒生的家很窄小破旧。
生2:安徒生的家很贫穷。
生3:安徒生的家很温馨。
生4:安徒生的家很美好、有生机。
生5:安徒生的家很幸福。
生:……
(三)在安徒生的童年里,谁给他的影响最深?(父母)
三、品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安徒生的父母?找一找,读一读并在书上批注。说说你的感受。
师生交流:
涉及到父亲的:
(一)我度过童年时光的那间小屋,整个空间几乎都被作坊和我睡觉的床占据了。好在墙上挂满了画,抽屉里也满是玻璃杯和装饰品,门的镶板上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现在想想,那对我来说犹如一个画廊。
生1:我觉得他的家很美丽,门的镶板上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生2:我觉得他家的房子很拥挤。
生:……
师:什么是画廊?虽然安徒生的家窄小破旧,但是喜欢艺术的爸爸却用一些饰品和画装点了这个空间,使生活发生了改变,为家增添了美的色彩。(总结出:他的爸爸喜欢艺术)
(二)父亲汉斯安徒生非常爱我。每到他的休息日——星期天,他都会用整天的时间给我做玩具和画图画。到了晚上,他还常常给我大声朗读拉封丹、霍尔堡的作品《天方夜谭》里的故事。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是呀,安徒生不但得到了父爱,还从父亲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受到了启发,爸爸经常给他朗读文学作品对他长大以后从事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总结出爸爸喜爱文学)
(三)我可怜的父亲,美梦从未成真。记得有一次,一个文法学校的学生来订做一双新鞋,当看到他的课本时,父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他深情的对我说:“这也是我应该走的路!”那个晚上,父亲在没有说什么。
生1:他的爸爸很想上学学习,可家庭贫穷,上不起学。
生2:他的爸爸很可怜,只能学修鞋。
生:……
师:安徒生的爸爸有着美好的追求,可因生活所迫,美梦从未成真。(总结出爸爸有追求)
(四)冬天的晚上,父亲给我读书,做玩具;夏天,几乎每个星期天,他都带我去林间散步。他并不和我说话,只是做着沉思。我高兴的到处跑着,把采集来的草莓编成花环。
生1:爸爸很爱他。
生2:我也想有这样的爸爸。
生:……
师:是呀,多好的爸爸呀,给他读书,做玩具,领他去散步,给他带来了快乐。
涉及到母亲的:
(一)我们与邻居家之间隔着的排水沟有个土箱子,里面种着香葱和西芹。这就是妈妈的花园。在我的童话《白雪皇后》里,哪个花园仍盛开着鲜花。
生1:他的妈妈很热爱生活。
生2:妈妈把排水沟里土箱子种上香菜和西芹,当作自己的花园。
生:……
师:还记得《白雪皇后》里那个开满五颜六色的鲜花的花园吗?虽然生活贫穷,但妈妈很热爱生活。(总结:妈妈热爱生活)
(二)妈妈总跟我说,我比她小时侯幸福多了,她是把我当成贵族的孩子来抚养的。
生1:安徒生小时侯的生活比他的妈妈幸福。
生2:妈妈把他当成贵族的孩子来抚养,妈妈很爱他。
生:……
师:贵族的孩子生活是富足的,安徒生的妈妈给了他哪些财富呀?(总结:妈妈爱孩子)
(三)妈妈和我们愉快的散步,这时妈妈就穿上去领圣餐时才穿的那身褐色印花棉布衣服。在我的记忆里,这是那些年她最好的一件长服。每当散步回家时,妈妈都要带回一大抱桦树枝放在擦亮的炉子后面,还总把带叶的小枝插在屋梁的缝隙里,妈妈用这些生命来标记我们生命的生长。
生1:她的妈妈热爱生活。
生2:妈妈每到散步时会穿上那件褐色印花棉布衣服,那是她最好的一件长服。
生:……
师:家境虽然贫穷,但这是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呀!(板书:幸福)
四、整合课文。
文章题目《童年的记忆》,你觉得安徒生有一个怎样的童年记忆?
生1:他的童年很幸福。
生2:他的童年很快乐。
生:……
师总结:的确,虽然安徒生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忧郁、悲伤的情节,但他的大部分作品还是那样的美好和善良,这正是源于他那充满快乐的童年记忆。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造就了安徒生这个童话大师。(板书:童话大师)
五、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优”与“犹"对比记忆。
“修”注意中间不要
六、拓展延伸。
(一)出示:“生命里有积雪的时刻,也有绿草如茵的时节;有欢笑的脸庞,也有哭泣的容颜;有幸运的项圈,也有残酷的魔掌……我们一生既幸运又坎坷,它本身就是一个美好曲折的故事。”——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
(二)向学生推荐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人生》。
课外延伸:安徒生的童话《白雪皇后》
《安徒生公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坐落在奥登赛的安徒生公园的情况,向人们介绍了童话之外的相关知识。内容的安排,意在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之后,搜集资料,进一步全面了解安徒生,认识安徒生。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阅读,搜集整理材料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安徒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查找资料使学生深入了解安徒生这个人。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找的资料,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里几篇安徒生童话大师的作品,我们都由衷的敬仰他,他为世界人民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为了纪念他,人们在他的故乡欧登塞,建了一个美丽的公园《安徒生公园》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小公园到底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30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白桦”、“毛茸茸”、“铜雕”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疏疏落落”、“幻想”、“描绘”、“请悠”、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三、品读文本,感悟文本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
A:你认为欧登塞美吗?从文中的语句中找出来?
(引导学生用美的感情读出来)
B:小公园里有那些事物与安徒生有联系?从文中的语句去找,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C:读完文本的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学生交流。
4.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所蕴涵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又了解了安徒生作品之外的很多知识,有关这位大师的资料很多,出示安徒生的剪纸《丰富人生》的画面。引导学生根据每幅剪纸画面,进行童话想象或命题。最后谈谈写一写《我心中的安徒生》。
回家以后给父母讲一讲安徒生的故事。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安徒生公园:古老美丽
清悠的小河、红叶的丹枫、疏疏落落的白桦、长条拂水的垂柳、
洁白的天鹅,马头鱼身的铜雕,
构成童话世界、竖立一座安徒生铜像
《春的消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1课《春的消息》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理解“消息、漂白、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拼读“漂、禁”两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诵、背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春的气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随堂反馈(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我想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让我们随着歌声一起去寻找春天。
2.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这就是美丽的春天。刚才我们从歌声里欣赏了春天,你能说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或诗句吗?
(指名说)
3.大家真棒,当春姑娘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周围会发生很多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春姑娘来到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春的消息》。
二、初读课文
1.指名按小节读课文,并相互评价,随读正音并解决字词问题。
三、再读课文,品悟诗情。
1.师: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春的消息,让我们看到了春天就是一副最美丽的画,一首最美丽的诗,请同学们从诗中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思考,从中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读
3.全班交流
理解诗意并指导朗读
4.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看来,大家都是用心在读,用心在体会,才能有这么多收获,真是太好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发现大家都爱上了这美丽的春天,大家想不想配上音乐来读一读呢?那就来点音乐吧!
(学生配乐齐读)
四、拓展积累
1.师:你们精彩的朗读仿佛把我带进了春天绚丽多彩的画卷中了。当然,也要谢谢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春的消息。关于春的消息还有很多,只要你做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一定会发现的更多。现在,就请把你知道的春的消息写在你的采密集中,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开始吧!
2.展示
板书设计
1春的消息
树梢吐绿
冰雪融化
蝴蝶飞舞喜悦之情
雏菊绽放
……
《燕子》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百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象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一张剪纸。一张燕子的剪影。一张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范读课文。自学课文。讲读课文一、二两节。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讲读课文三、四节。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
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
五、指导看图。
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如右图)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观察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两翼”“翼尖”,并根据学生回答,点明观察顺序。)
六、讲读课文。
第一节.
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4.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5.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呢?我们大家一齐轻轻地读课文。
6.你们觉得燕子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为,把有关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二,表示重点词句的???????)
7.“俊俏”是什么意思?“俊俏”即“样子好看”。
8.指导朗读: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从“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写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所以语调柔和一些,声音轻些。(示范)
学生各自练习,然后再指名读。
9.现在我们来体会体会,这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在小节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凑”成了?
教师指点: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又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的形象。这一句在小节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朗读时,音调可提高些,不过那“小燕子”的“小”要轻些,突出“小”,以突出它的可爱。
10.另外,这一节三个量词用得很准,哪三个?(“一身”“一对”“一个”)
11.现在我们轻声齐读这一小节,注意这些量词的用法。
第二节
1.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放大插图)
2.指导看图。
提示观察顺序:观察图画,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由近远;由上下)
3.现在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情感,同时对教材产生亲切感。)
4.谁能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教师提供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
5.学生口述。
6.现在我们再来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你们看课文,再对照图,看课文上写春天的美景,写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
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8.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这些景物,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怎么把它们联成句子。
(学生回答后出示小黑板: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草、叶、花,都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我请一位同学念念是,并说说感觉。
9.你们觉得这样写很干巴,没有美感,那么课文上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读一读,再比一比。课文上写的和黑板上的这一段意思相同,但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三月”,“阳春三月”,“阳春”即明亮的充满阳光的春天。这是春天最好的一段时间。
△“下过雨”下过什么样的雨呢?(“细雨”“蒙蒙的细雨”)加上一个“细”,一个“蒙蒙的”我们就觉得怎么样呢?
(这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学生可能联系到学过的古诗和散文来回答:如烟如雾;春雨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像牛毛、像细针)
△“风吹拂着柳”,(通过逐步递加附加成分,引导学生了解这一长句的含义。)
①怎样的风,怎样的柳,在前面加上一个字。“微风吹拂着柔柳”加上一个字,就觉得柳枝儿在微风中飘动起来了。课文上它写出柔柳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谁能说说。
②微风吹拂着什么样儿的柔柳?(“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眉眼的柔柳”,什么颜色的眉眼?“黄绿”的色彩,使我们感到柔柳是那样青嫩。)这里运用了什么的法,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感觉?(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柔柳也有眉有眼,这样一定就把柔柳写活了,而且好像是才睡醒了一般,舒展开眉眼。)
③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真是美极了。(板画:春风杨柳)
④朗读全句,指导节奏:“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⑤这一句描写的情景和学过的哪首古诗意境是很相似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阳春三月,细雨蒙蒙,微风轻轻,柳枝飘荡。课文接着写了草、叶、花,你能在这些景物的前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吗?可以是表示色彩的,也可以是表示姿态的,也可以是既表示色彩又表示姿态的,甚至数量的,课文上说“各种鲜艳的花”,你也可以具体说说什么花怎么样:
()草______________
()叶______________
()花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现在你们想,我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这春天的花儿草儿色彩?(“光彩夺目”,明亮的色彩非常耀眼。)
△这么多美丽的花儿一起开了,好像在比谁最美,我们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百花争艳”“艳”:色彩鲜明而好看;“争”:比。)
△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比喻?(_________________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释:“赶集”,本来是指农民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来卖,这叫“赶集”。这里的“集”主是指“集市”。是“赶集”,注意这个“赶”字,有一种唯恐落后的意思。
你们看这一句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我们觉得怎样?教师小结:这样一比喻、一拟人,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花儿、草儿,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这就写了春天树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充满了生气,一下子赶到春天里来了。
△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词语和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读时要突出些。不过突出并不是等于用重音,要根据描写的事物状态的不同,决定轻读还是重读。如“蒙蒙的”“细雨”“微风”“柔柳”是轻柔的状态,应该怎么读呢?而“像赶集似的”“百花争艳”,又应该怎么读呢?(结合示范)
△学生练习
10.你们这些小燕子看到这样的美景,心里想说什么?(“赶”)
△“赶来做什么”?赶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注意是“盛会”,盛大的集会:什么的盛会?百花争艳的盛会。从“百花争艳的盛会”这一组词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启发学生回忆在春天里观察的景象,进行想象,然后加以表达。教师提供导语: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
△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小燕子也赶来参加了,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了生趣”呢?
释:生趣,很有生气,很有情趣。
指点:注意这儿是“增添生趣”。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生趣了,所以说是“增添生趣”。
11.指导朗读。这一段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的图画,我们怎么来朗读呢?欣赏读,把好词佳句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三,表示好词佳句的:~~~~~~~~~~)
12.现在我们大家再看看图,再体会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请一个小朋友朗读。
13.指导背诵。
△理清层次,一共四句,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了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练习背诵。
七、练习。
扮演角色口述。(通过表演,在情境中对话,以巩固新课。)
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妈妈;一人扮小燕子。
要求从春天来到说起,说到小燕子在春天里所看到美景。注意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最后说到春天这么美,我们也赶着去参加这盛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俏(俊俏)、伶、俐(伶俐)、唧(唧的一声)、偶(偶尔)
复习朗读;轮读一、二两节,读一遍。
二、讲读课文。
第三节.
1.导入:课文第一节写了小燕子的形状;第二节写了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那么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三、四两节。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美丽的图画。
2.指导看图
我们先看正在飞行的燕子。图上画了有在高处飞的,也有低处飞的,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呢?(由上下)
高处的燕子在怎么飞;低处的燕子又在怎么飞呢?
3.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谁能用最少的字,概括出燕子飞行的特点。(快,美)
4.课文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燕子飞得快?(板书:掠、唧------的一声、已经)
如果说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里飞过“和”掠过“有什么不同?
5.过去我们学的《翠鸟》一课,写翠鸟飞得快,怎么定的,记得吗!(疾飞、一刹那、一瞬间、像箭一样飞过去)。
6.谁能根据书上描写的内容、画面,联系平时你所观察到的想象一下,说说小燕子飞行怎么快、怎么美?上面这些词语注意运用。
提示:这一节开头,简单的两笔“在微风中”“在阳光下”描写了春风轻轻,春光明媚的画面。这是燕子飞行的背景,小朋友描述的时候,也要把这情景描绘出来。新-课-标-第-一-网
7.学生口述。
8.“掠”“唧------的一声”等词语注意用上。我们看这些词语还可以在哪儿用上?如果象声词“唧------的一声,用不上,可以换上“砰----------的一声”“嗤-------的一声”“嗖--------的一下”等等。反正用来形容某动物或其他事物运动速度的快。(引导运用)
9.我们再来看课文,你觉得这一节中哪一句写得更美些?“还有几只横惊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
这个长句子,谁能学习上一节老师和你们一起讨论的“微风吹拂着???????”那个长句子的方法,说说这个长句子,主要意思是什么?加上什么,使我们感到什么?加上什么你觉得怎样?
学生学习自己讲书。
释:荡漾,水波起伏。(板书:荡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理解。
燕子飞行这么快、这么美,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的燕子(伶俐可爱,非常灵巧,聪明。)
10.看图作接近原文的复述。(课文第三节)
照应:这就是写小燕子以它飞行的灵巧、轻快、优美,给春天带来的生趣。
第四节.
1.上节写燕子飞行的美,其实燕子停在那儿又有另一种美。
2.看图,你们觉得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情景象什么?
3.课文上打了一个很美的比喻。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你们想怎么像曲谱?--------
△为什么说是“几痕电线”不说“几根电线?(板书:几痕)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这电线上,这“落”字你觉得怎么样?(板书:落)
从高处到底处;由动到静,把燕子伶俐轻巧的动作写出来了。这一个“落“字用得真好。)这燕子像小黑点,正像那一个一个音符。
△课文最后不只说“这多么像曲谱啊”还加上“正待演奏的”,你觉得好在哪儿?这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板书: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4.齐读第四节。
5.指导朗读:你们说第三节是写燕子的什么美?第四节又写燕子的什么美?(飞行的美,即动态的美;停息的美,即静态的美。板书:动态静态)这两节就具体写出了燕子给春天带来的生趣。写动态的美,朗读的速度应该怎么样?语调也可以怎么样?第四节,写静态的美,速度和语调又应该有什么变化呢?语气适当加强些。
朗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接着从燕子飞行的美,又写到它信息的美。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四、练习:《燕子的自述》
1.模样2.赶来了3.飞行4.停息
学生口述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燕子春天
一身羽毛细雨
一对翅膀凑微风
一个尾巴柔柳
()草______
()叶_________
()花________
第二课时:
飞行的美(动)停息的美(静)
掠倦了落
唧---------的一声几痕细线
已经几个小黑点
沾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荡漾
《柳笛和榆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榆、沐、浴、呈、奉、混、弊”9个生字,理解“沐浴、呈现、奉献、浸润、披散、齐整、浑厚、晶莹、混合”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的情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默读、理解文章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
在同学预先准备的基础上,让大家围绕“温馨家园的美丽童年”的话题交流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教师简单小结,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看在北方农村作者的童年生活和他的家乡是怎样的,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去分享他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的故乡有怎样的风光?
“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2.课文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
三、默读课文,质疑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文章中的字、词、句和文章提出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并交流学习的方法。文章的事件和情感学生一般都能把握,但深入的体味还要教师巧妙的引导。注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学习。如文章中很多动词用得传神,要让学生学习体会,“探”“绿”“找”等,在语言环境中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四、朗读课文,以情会文
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再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故乡的热爱、童年的热爱、因文感情,因情见意,因意生情,使学生受到到美好情感的感染。反复朗读或默读课文。
五、多元评价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积累词语,填写词语花篮,互相交流。
3.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说原因。
板书设计
3柳笛和榆钱
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创设情境学习古诗,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和反复朗读,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能力。
2.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读诗的乐趣。
过程、方法目标:
1.从“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欣欣向荣之美。
2.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用此的考究和魅力。体会“寻”“识得”“总是”的妙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春天的景物的名句。
教师准备:《游园不值》《春日》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以旧引新
1.语言渲染激起求知欲望
现在正是春天,美丽的春天总是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在这个百花争艳的日子里,我给大家朗诵一段朱自清的《春》,好不好?
(课件配合,音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介绍诗人,引入新课
听了刚才老师的一段朗诵,大家觉得春天美不美?——的确,春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字眼,一个多么温柔的字眼,一个令人陶醉的字眼,一个让人忍不住想要走出去亲近大自然的字眼。你想去春游吗?好,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距今800多年前南宋,细细欣赏诗人笔下的春天。(课件出示朱熹)他叫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酷爱读书,才学渊博,有“南方孔子”之称。有一年他去春游,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师板书课题《春日》
二、品味古诗,感悟春天
(一)学习春日
1.诵读
(1)自由读。
(2)范读。
(3)个别读。
(4)交流学习心得。(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
重点把握:(1)“胜日”、“寻芳”、“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作者。
2.想象:
(1)作者胜日寻芳泗水滨,看到了“无边光景一时新”,他看到了什么?(自由说)
(2)出示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3)小结反复朗读“无边光景一时新”。
3.说理:
(1)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天,作者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一阵微风拂面而来,作者灵感一动,涌出了一句千古佳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为什么会“等闲识得东风面”?
(3)反复朗读“万紫千红总是春”。
(4)“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姑娘翩翩而来,挥舞剪刀,裁剪出了“千万条绿丝绦”,裁剪出了“千万朵鲜艳的红花、紫花、白花、黄花”,裁剪出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裁剪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因此,“万紫千红”这个词语就有了新的含义。
(5)出示各类报刊出现的与“万紫千红”有关的标题。读中感受理解“万紫千红总是出春”的另一意义。
(6)除了这些,还有哪里也是万紫千红的?
(7)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孔子”儒家思想“万紫千红”,书本的知识“万紫千红”,懂得诗句中“劝学”道理。
()8.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懂得读书。
4.总结:万紫千红总是春,等闲识得唐宋诗!
(二)、学习《游园不值》
1.引入。
春天的田野是美丽的,春天的景色是迷人的,面对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谁都会心情舒畅,谁都会深深陶醉。当然,春天不仅是春游的好时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节。看,同是南宋诗人的叶绍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诱惑,合上了苦读的诗书,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为此写下的诗。(出示)
师板书题目
2.解读诗题
这个“不值”其实课文里已经非常清楚地写着——(不遇)
完整地说题目意思。
3.自读全诗
诗人这次未遇主人的游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好好地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请生读,齐读(要求:字正腔圆)
读文后老师面对着一张张因兴奋而涨红的脸,微笑着点头并告诉他们:“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还有谁会相信你呢?
4.咬文嚼字’、品悟诗意
探寻“不值”原因
找出印证“不值”的诗句。(小扣柴扉久不开)
理解“柴扉”
重点理解“扣”什么意思?(敲)
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训练朗读(读出“轻轻”的感觉)
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
是啊,诗人如此久扣柴扉,而柴扉却久久不开,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交流)
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用诗句回答。
(应怜屐齿印苍苔)
理解“苍苔”、“屐齿”
重点理解“怜”(爱惜)
叶绍翁最初写这首诗的时候用的是“嫌”,代进去读一读,体会不同(用“怜”拉近与主人距离,说明不光主人爱惜,其实叶绍翁同样爱惜)
所以这“应”可以理解为(应该)
诗人的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的爱惜?(印)为什么不用“踩”?(进一步理解诗人对苍苔的爱惜)
训练朗读(读出爱惜)
大家想过吗?为什么主人和诗人都如此爱惜这苍苔?(爱苍苔其实是爱春色)
再读“应怜屐齿印苍苔”
体会诗人此时心情(失落)(板书:失落)
再读诗的前两句。
欣赏红杏,感受春意
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却让他眼前一亮。(生读后两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啊,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与“出”相对的是哪个字?(关)
想想诗人为什么用“关”?(讨论,交流)
(“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更显示其生命力之旺盛。)
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红杏,肯定长得非常(美丽)
你喜欢这枝红杏吗?(喜欢)训练朗读(读出喜欢)
同学们,这一枝出墙的红杏让诗人想到的其实是(春色满园)
你觉得这墙内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学生交流)
是啊,其实墙内肯定春意盎然。
训练朗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生机)
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诗人为什么不写“一束红杏”而偏偏写“一枝红杏”?
假如你就是那枝红杏,我问你:“大家都在园子里,你为什么偏偏要出来呢?”(生交流)
是啊,外面多么精彩,外面同样春意盎然(齐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读诵深化、感悟诗韵
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请你把这次游园的过程和心情写下来。
(生写,交流)
学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雪夜访戴不遇》中的名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生齐读)
把这句话改成游园的感慨。
是啊,诗人见这满园春色已然尽兴,何必苦求得见园主呢?
诗题虽说“不值”其实,看到这一片春色,诗人已经觉得非常(值)
6.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朱熹的《春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春天,千百年来,许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天,美丽的年华如同美丽的春色,请好好把握多读书,读好书。希望你们也能描绘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万紫千红的春天。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逐渐培植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老师只提供一个方法,而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咬文嚼字”,自悟自得。
这一过程中,我没有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而是先让个人充分思考,在其力所不能及时,教师点拨,但前提是个体必须在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之后。
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共同探究是难能可贵的,但对于个体善思品质的形成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亦不容忽视。由于古诗文体有特殊性,其每一字、每一词都体现着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技艺。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就无法躲避“咬文嚼字”,否则将无法透视其深层意蕴。
对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意义上,“诗人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入境呢?学生在理解“春色满园关不往,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将其简单地解释为“主人园中的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有一枝红杏伸出墙来。”我便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想象随处闪烁着灵动的光辉。”
板书设计:
《春日》《游园不值》
胜日寻芳泗水滨,扫兴喜悦
无边光景一时新。想满园春色
等闲识得东风面,看一枝红杏
万紫千红总是春。
《阳气》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结合阅读体验,从整体上了解“阳气”、“地气”等词语的意思;同时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与生活经验理解“佝偻”、“朗朗的笑声”、“洋溢”、“蠕动”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策略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节气歌、谚语等。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春季的谚语等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春的诗歌,春的散文,春的古诗,还有春的谚语“大罢春,阳气升”奶奶对我说,可是我不明白啊,同学们,你们明白吗?
(学生背诵)
师:让我们来一起进入文章深入体会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主读文,明确要求:
(1)、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
(2)、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
2、理解词语:
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佝偻”、“锈”、“垛”、“疙瘩”、“轱辘”、“溢”、“荠”、“蠕动”、“耙”等字词的意思。
3.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概括奶奶说的谚语的意思。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结合阅读体验,说说自己对阳气的理解
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从整体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以及动态、静态、颜色、气息、声音等方面体会语言的丰富、美好。
“一阵腾腾的脚步声”、两次“朗朗的笑声”,进一步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带来的希望。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枣”字,上下两部分的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收集有关于春天的谚语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春》
文本细读:
课文以一句谚语“打罢春,阳气升”开头,通过“我”与奶奶的一问一答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将“我”眼中所见的冬春交替的景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此处,“我”的视角是多元的,对立春时节的体验也是多元的:
“尖溜溜”的风,将抽象、空泛的“冷”具体化,形象化了。同时点明了季节特点。一个“仍然”,道出了冬的痕迹依旧。
接下来,作者通过小动物的活动写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几只麻雀在叽叽喳喳叫着;几只鸭子在冰上走,不时拍拍翅膀,嘎嘎叫起来;尤其是“河当中的冰裂了缝,向外冒着气泡儿”一句为冰封河面静态的肃杀赋予了动态的生机,继而笔锋再转,用“或许”一词引出“我”的猜测——大概鱼儿最先得到了春天的消息吧,不然,怎么会“在水下憋急了,不住地吐着泡泡儿呢”?
“河岸的柳林,近看呈灰色,远看呈黄色,细瞅瞅,枝条上已经长出小米粒儿大的疙瘩”。则描绘出了初春色彩的美丽,美得那样自然、那样富有生机、富有层次,可是走近了仔细瞧,却原来是“小米粒儿大的疙瘩”——那是春的孩子柳芽萌发了。
作者把肃杀的冬景与丝丝春意对比描写,将大地之春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体会“打罢春,阳气升”的深刻含义,使读者从冷酷的冬天中看到希望,看到了“阳气”,看到了涌动在大地上的勃勃生机。读罢,让人也许产生对春天的赞美,也许油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也许让人想到很远……热爱生活,会使你变得幸福;留心生活,会使你变得聪慧。一个人,只要留心,只要热爱,就会有许多感慨,有许多发现。
板书设计
5阳气
万物开始复苏
立春到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热爱生活)
人们春耕喜悦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第一课《春的消息》
一、第一小节春的消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摇绿”“漂白”让春天有了____________;“盼望”“整整”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小节春的消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过”“飞上”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了本课后的体会:孩子们再大自然中尽情地寻找、感受春的消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这个世界。
第二课《燕子》
一、主要内容: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春天的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而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和热爱之情。
二、词的用法:
第三自然段中“掠”字燕子飞过水面时,飞得很低,距离水面很低;“沾”字写出燕子身体并没有触到水面,只有尾尖偶尔挨了一下水面,可以看出燕子轻捷灵巧了。
第三课《柳笛和榆钱》
一、主要内容:作者写出了故乡科尔沁草原的春天,描写了春天里柳树和榆树奉献给孩子的礼物——柳笛和榆钱。表现出对春天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还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二、第二自然段制作柳笛的过程要分清楚。
第四课《古诗二首》
重点体会每句每字的意思。
游园不值(遇)
应(大概、也许)怜(怜惜、爱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想象中,感受春色}
这首诗的意思:是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敲了半天门,也没有人来开。主人大概不在家,也许是担心游人踏坏了地面上的青苔,有意不开门。但是一扇柴门,虽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的春色,一枝红杏早已探出墙来。
春日
胜日(晴天)寻芳(寻找美好的春景)泗水滨(指地点),无边光景一时新(指春回大地,焕然一新)。
等闲识得(认识到、感觉到)东风面(指春天),万紫千红总是春。
后两句写出寻芳所得的感受。
这首诗的意思是:天气晴朗的日子,在泗水江旁边探寻春景。一望无际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哪里都可以领略到春风的气息,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美景。
这两首诗都是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古诗积累
咏柳鸟鸣涧春晓
碧玉妆成一树高,人闲桂花落,春眠不觉晓,
万条垂下绿丝绦。夜静春山空。处处闻啼鸟。
不知细叶谁裁出,月出惊山鸟,夜来风雨声,
二月春风似剪刀。时鸣春涧中。花落知多少。
诗人的另一篇文章朱熹《春日》《观书有感》
第五课《阳气》
主要内容:对早春情景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是富有生命与活力的季节。
从与奎五爷及张二伯对话中来看,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热爱生活,会使人变得更幸福。
最后一段:风尖溜溜的……暖的了。
天气还是冷的,但我心里却是暖暖的,是因为我心中有了暖暖的春意,看到了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美好生活。
什么是阳气?
是指春的希望及涌动在大地上的勃勃生机。
第六课《大自然的语言》
读后体会:要学会观察,做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课外积累,其他大自然中的语言。(雨中蝉叫,晴天到。……)
第七课《第一朵杏花》
内容: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如何想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故事。
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学习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完成34页填空题。
第八课《植物的“感情”》
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介绍了植物神奇的“感情”,写出了植物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表达方法中运用了列举数字、举例、比较的说明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感情”一词为什么加引号?
它是指植物之间的联系,不是真正像人一样有感情的,只是一种植物的本能。
第九课《蜜蜂》
本文作者法国法布尔选自《昆虫记》科普文章
从实验中体会法布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法布尔是一个做事仔细认真、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的人。还是一个做事爱观察、思考周全、有条理的人。
向法布尔学习什么?
要学习他大胆合理的猜测,有步骤,有条理地对自己的设想进行周密的实验,在做事过程中认真仔细,具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好品质。
要了解动物的本能。书中44页4个,补充的有飞蛾扑火、螳螂捕蝉。还要了解植物具有的本能。如:向日葵永远面向太阳,夜来香在夜间开放等。
第十一课《倾斜的伞》
最后一段:“那是一把……”
仿写:那还是一把……是把充满爱心的伞…………是把爱心传递的伞……
理解句子:“我抬头,发现我头……”(第三自然段)是什么意思?
外公将伞倾斜给了我,大伞将我全部都罩上了,而外公那边一半是伞,一半是淋雨的。
第十二课《伙伴》
主要内容:
讲述的是发生在猎人和他的伙伴——猎狗和乌鸦之间的故事,它们互相关心、彼此牵挂,令人感动。
读后你有什么启示?
与同学、朋友相处时,要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彼此互相牵挂,这样才是真正的朋友。
句子理解:
1、“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马哈多抬头望望乌鸦,那乌鸦也飞进飞出,焦急不安。
通过语言描写,写出马哈多对猎狗的担忧,“飞进飞出”从动作中写出乌鸦对猎狗的担心。“焦急不安”从神态中写出对猎狗的担心,表现出朋友之间相互关心、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谊。
2、“沁人心脾”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第十三课《信任》)
吸进了新鲜芳香的空气,感到身心很爽。
两层含义:一、丰硕的果实使人感到沁人心脾。二、果实主人对自己的信任,感到沁人心脾。
3、“小心翼翼”中,写出作者对自己亲手采摘果实的珍惜,也说明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珍惜。
第十四课《金色的蒲公英》
本文讲述了妈妈用一株蒲公英开导“我”认真准备,演好次角的故事,说明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付出努力,就会取得成功,就像蒲公英一样灿烂美丽。
妈妈教育女儿采取的方式是借物喻人式的。词语:“春风化雨”;诗句:“润物细无声”也可以形容妈妈的教育方式。
第十五课《巨人的花园》
内容:本文讲述了巨人的花园的变化及其原因,从这篇故事中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美好的事物要与别人分享,不能自私,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你喜欢巨人吗?
喜欢。因为巨人做错事能够及时反思,有错就改。
推算时间方法
1、在一天中,只用末尾时刻去掉前面时刻
A、同一种计时方法时,如果都在上午或下午不必转换。(普通计时法)
如:上午7:30——上午11:00时,只用11时-7时30分=
上午6:50——上午11:05
B、如:下午4时——晚8时
8时-4时=4小时
C、一天中,如有上午和下午不是一种计时方法时,必须转换24时计时法再进行计算。
如:上午7:00——下午2:30,下午2:30是14:30,再用14时30分-7时
2、不在一天之内所经过的时间,推算分两段:首先将两个时间化成24时计时法再计算。
如:晚上9时到次日下午3时,应先转换。
晚上9时是21时,下午3时是15时
草表格
21时————15时(用线分开)
24时
24时-21时-3时
3时+15时=18时即可
推算经过多少天的算法
1、先确定两个时间的日期。
如:从今天算起到7月6日放假还要()天。4月20日——7月6日
2、再确定首尾日期算不算。
本题,从今天算起(包括今天)到7月6日,(7月6日不算)。
3、写出每月多少天
4月5月6月7月
11天31天30天5天
4、再列式加起来。
11+31+30+5=77(天)
(首尾时间的确定要看文字叙述,结合实际情况)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冀教版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下册 At the Zoo 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冀教版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下册AttheZoo教案三年级英语下册《Tigersandbears》学案冀教版
Lesson8Tigersandbears
教学过程:
ClassOpeningandReview
1.GREETING
2.SING"OLDMACDONALDHADAFARM"
3.PLAYASENTENCEGAME
WriteCanaontheblackboard.
AskthestudentstocalloutthenamesoffiveanimalsandfiveactionsinEnglish.Makeseparatelistsofthesewordsontheblackboardandnumbereachformonetofive.
Askthestudentstocalloutnumbers,inEnglish,forthefirstblankandthenthesecondblank.
Asktheclasstoanswereachquestionitmakesup.
二.NewConcepts
1.SUTDENTBOOK:L25N1
InChinese,discussthephotographatthebeginningofthisunit.
a.Whatdoesthephotographshow
b.Whohasvisitedazoo
教学侧记
c.Whatanimalsdidyouseethere
Writezooontheblackboardandsayitafewtimeswiththestudents.
Explainthatthisunitisaboutzooanimalsandthatthestudentswilllearnfouranimalsinthislesson.
PointtoeachpictureinNumber1asteacherandthestudentssaylion,tiger,elephantandkangarooafewtimes.
PointtoeachpictureandsayAhas.Sayeachsentencewiththestudentsafewtimes.
Playtheaudiotapeasthestudentsfollowintheirbooks.
2.STUDENTBOOK:L25N2
Introducethesentences:DoesahaveaWhathasa
WhatelsehasaShowthestudentshowtosubstitutedifferentwordsinthestructure.
Tellthestudentsthereissomethingwrongwiththepicture.
Playtheaudiotapeasthestudentsfollowintheirbooks.
3.DRILL
T:Doesatigerhavefur
C:Yes,itdoes.
T:Doesatigerhaveatrunk
C:No,itdoesnot.
T:Whathasatruck
C:Anelephanthasatrunk.
三.ClassClosing.
教学反思: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英语下册《CanIhelpyou?》学案冀教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三年级英语下册《CanIhelpyou?》学案冀教版
Lesson6CanIhelpyou?
第三人称做主语,拼写他人名字,询问与他人有关的问题。
根据音标词能够正确拼写出单词。
its和it’s的辨析。
询问与他人有关的问题。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日常口语会话。
游戏:猜猜他是谁。教师叙述,学生猜,如果学生程度较高,也可以由学生来叙述。
eg:Thereisaboy.Hehasshorthair,smallnose…Whoishe?
学生用Heis…或Hisnameis…回答。
说说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复习第四单元内容,同时为新课做准备。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教师展示图片(小猫和小鸟)
教师问:Whoisshe?Whoishe?Whataretheirnames?
Doyouknowhowtospelltheirnames?
教师播放腾图教育资源中的配套课件。
回答刚才教师的提问。
模仿课文对话。教师播放声音,学生跟读。
两人一小组,练习对话。
请几组到前面来表演。
学习单词:教师读词,由学生试着拼字母。
教师带读单词。
学生做拼读练习。
游戏:看看哪组写的快:发给每组一张小纸条,从排头开始写:Canyouspellyourname?这句话,然后向后传,看哪组写得快,哪组写得好。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给课件配音:教师播放课件,但关掉声音,由学生来配音。
自编小对话:学生自愿结合,编写小对话。
请几组到前面来表演。
师生共同给予评价。
看图练习:教师或学生做示范:Ihaveabird.Itsnameis[′pCli].[ka:l][′mimi][rEUz][sAm][keit]Canyouspellitsname?
让几个同学模仿。(第51页练习)
待学生明白教师的要求后,学生在小组中练习。
拼读音标词,拼出相应的字母。
替换操练。
小组竟赛:每组出一位同学,为下一组点一幅图,点一位同学。如果这个同学说得很好,就为组里加一分,否则不加分。最后看哪组分高,哪组胜。
its和it’s的辨析。教师提问:你们知道“its”是什么意思吗?
那么“it’s”呢?
这两个词一样吗?(同时板书这两个单词)
学生可以讨论。
请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
请同学试着用这两个词造句,检查一下学生是否理解了。
四、扩展活动(add-activities)
介绍我的好朋友:学生根据平时的了解,和热身时同学的自我介绍,来描述自己的好朋友,但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请同学猜一猜他是谁?
拼一拼,写一写:根据音标词写出下列单词:教师给出下面单词的音标,请同学来写词:
can spell we wash hurry sorry weather water sun read do pass give very much big clock today Monday day week many fourteen
三年级英语下册《Atthezoo》学案冀教版
Lesson7Atthezoo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形容词big、small、long、short.能用“lookat……Ithas……It’sso……的句型介绍动物的特征。
2、通过练习和游戏等方式使学生掌握have和has的用法,并能正确运用,语调自然。
课前准备:
1、准备教材配套的录音带
2、准备大象、猴子、狗、兔子等几种常见动物图片和long、short、big、small的单词卡片。
3、准备第一册Unit4Blet’chant磁带
4、准备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唱英文歌曲
(2)、复习动物单词,教师出示动物卡片,要求学生分组认读,进行认读单词比赛。
(3)、教师播放第一册Unit4Blet’schant的录音带,将cat、pig、m、mouse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边指图边听录音复习歌谣,做出相应动作。
(4)、说关于动物的句子,自由说。
2、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出示形容词big、small的单词卡片利用手势和动作教这两个形容词,待学生练习几遍,初步掌握时,可出示大象的图片,对学生说:“Lookattheelephant.It’ssobig.”再出示老鼠的单词卡片,对学生说:“Lookatthemouse.It’ssosmall.”
(2)、出示形容词long、short的单词卡片,通过直尺或铅笔来教这两个形容词,练习几遍后,教师可对学生说:“Lookattheruler,It’ssolong,lookattheruler,It’ssoshort.”让学生用长短不同的两支铅笔进行仿照练习。加深对形容词的掌握,同时更进一步了解so的用法。
(3)、出示单词卡片,复习long、short、big、small,通过实物、动作复习这四个形容词,达到熟练。
(4)、教师将Unit6let’stalk挂图贴在黑板上,播放配套的录音磁带,让学生初步感知对话含义。
(5)、根据学生平日积累和对大象观察,让学生试着用shortlongbigsmall等几个形容词来描述大象。教师根据学生描述情况将课文内容再次导出,并板书在黑板上。
3、趣味操练(practice)
(1)、看挂图,试着描述大象的特征,教师可先示范一遍,再让学生试着描述。
(2)、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图片,如m,让学生仿照课文描述其特征。
(3)、每组学生拿着一个动物图片在组内进行特征介绍,然后在全班表演,每组一名代表。
(4)、教师布置一个任务,利用本课学习的几个形容词介绍自己,注意区别第一人称“我”要用have,然后分组自我介绍。
(5)、做let’spractice部分的练习。按照课本呈现方式,教师拿一个小猪的面具,请一名学生到台前扮演小猪,并自我介绍:
Iamapig,Ihavebigearsandsmalleyes.让另外一名学生转述。It’sapig,Ithasbigearsandsmalleyes.
再拿出小兔子的面具进行一样的练习,句子可再多说一些。如:Iamarabbit,Ihavebigearsandsmalleyes.Ihavelonglegsandshorttail.再让学生转述。
4、课堂评价,总结鼓励
做活动手册上的练习,给予表现积极进步较大的同学“英语之星”的奖励。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丰收的快乐。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心中的秋天。本组由四篇课文组成。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
一本组教材的的特点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本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揭示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
2、联系单元专题,加强了精度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本组单元围绕“心中的秋天”这一专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
3、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本组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二是,在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引导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词、句、段多读读,或抄一抄;三是,教材之后列出词语表,体现对积累词语的重视。
4、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生活实际,适时安排“小练笔”。
二、教学目标:
⒈认识12个生字,掌握34个生字和29个词语;
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和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⒊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⒋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⒌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⒍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积累好词佳句。
⒎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⒏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四、教学重点:
⒈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五、教学难点:
⒈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⒉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六、课时的划分:
《古诗两首》2课时、《风筝》2课时、
《秋天的雨》2课时、《听听,秋的声音》1课时、
《语文园地》3-5课时
9.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夜书所见》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
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八、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孤独寂寞
感:动客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10.风筝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4.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学情分析
要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同时在读文、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会通过品析描写人物心情神态等的句子,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3.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结合语境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词的意思。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时是充满期待、向往的,放风筝时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产生的疑问,如:我们的心情为什么回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激励学生主动起来读。
(2)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3)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4)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课文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适时理解“憧憬”。)
(5)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这一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立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可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五、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读字、组词。
(2)观察要求会写的字,交流写字经验。
(3)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
六、课外延伸
上网搜索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检查。
2.听写部分词语。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四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比较读的方式进行)
(4)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的怎么样?从哪些词语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五至八自然段。
(1)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飘走了,你会怎样呢?
(2)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第五至八自然段。
(3)生读:让学生在读中逐渐表现出孩子们难过而不甘心的心情来。
(4)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们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的?
四、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风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五、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1.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10.风筝
概括———————————最大的快乐
做风筝充满憧憬怀着希望高兴
放风筝自由自在充满快乐快活
线断了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着急
找房子没有踪影垂头丧气伤心
11课《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12个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会写“扇、枚”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1.播放秋天下雨时的情景的课件。
2.激发情感,大家喜欢这秋天的雨吗?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一定会有全新的感受。
3.板书课题:11.秋天的雨。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优美的文字。
2.出示课文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1)翘舌音:扇(shàn)爽(shuǎng)柿(shì)
(2)后鼻韵母:粮(liáng)杨(yáng)
3.让学生说说是如何记这些生字的?
4.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互相正音。
三、质疑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补充说明。
2.读词。
四、练习写生字
1.学习写生字、交流写法。
2.练习写生字。
3.抄写词语表中的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用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指导学生如何将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学生的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了解如何将句子写生动、具体。1
8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春天的雨润物无声,夏日的雨给人带来一阵清凉,而秋天的雨则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一起来看:(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读
(2)指导写“爽”字,读准多音字扇,和三个轻声。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小诗))看!这几句话连起来像一首美丽的小诗,谁来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指一生读
这首诗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请同学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秋天的雨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_
1、生读。
2、反馈秋天的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指名学生说。
在我们的课文中,小作者也写了自己对秋雨的印象,请同学自读全文,把印象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
4、指名读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并说说为什么?
三、重点感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
2、指名说。
3、第二节中这些漂亮的词语分别给了谁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读第二小节,注意要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读清楚,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4、学习第二句
刚才老师听见许多同学喜欢读这两个句子:
出示句子1: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A(1)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结合图画,反复读这句话。
(2)刚才我们通过想象银杏树的叶子,把句子读活了,谁能结合想象读下面的句子,自己练一下。
(3)生练读。(4)指名读。(5)为什么把“飘哇飘哇”读这么慢?学习这种读书方法,想象画面,齐读这句话。(6)谁还想读自己喜欢的句子?(7)读关于田野、果树、菊花仙子的句子。
6、这么多漂亮的颜色,课文用一个成语进行了概括。它是?请找出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们把能概括整段文字的句子叫作中心句。
7、刚才我们随着蒙蒙秋雨,看到了银杏树、枫树、田野、果园、菊花都变得分外美丽。现在请一个同学跟配乐朗读,同学欣赏。
8、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几种,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吧,瞧,
()苹果像(),(),()
()像(),()。同学们真能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秋天变得更美丽了。秋天的雨不愧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除了好看的颜色,秋天的雨还有好闻的气味和好听的声音呢!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并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2、生回答。.
师:秋天的雨藏着哪些气味?(生答)这么香甜的气味,难怪小朋友的脚会被勾住。
3、齐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过渡:除了好闻的气味,还有好听的声音呢!它们好象在告诉人们——冬天来了(生答)
小喜鹊,你在干什么——
小松鼠?——
大肚皮的小青蛙—
松柏爷爷——
连杨树、柳树也赶紧躲进树妈脚下。他们都在准备——(过冬了)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过渡:秋天的雨,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她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使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秋色,闻到了那香甜诱人的气味,还听到了充满关爱的声音。也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5、让我们把这丰收的喜悦,满天的欢乐用朗读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吧。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秋雨的脚步走进了美丽、神奇、又充满活力的秋天,秋天的雨——(课件出示每段开头一句组成的诗)同学们真会读书。在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快乐,体验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秋天的景物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秋天的山、秋天的水、秋天的树等很多自然景色都很美,选择你喜欢的景物,仿照课文的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颜色气味声音_
钥匙丰收欢乐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颇有一些体会:
在第一课时,我检查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做到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第二课时又在感受秋天美好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自由练读,在指导朗读时,则以点带面,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不同的自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二自然段采用分句理解朗读的方法,第三自然段则用“吃水果”的方式调动学生兴趣,第三自然段则运用引读的方法,一篇课文因采用不同的方法,读得美,读得兴趣盎然,读得充满兴趣。
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中,还有理解“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意思,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理解,教会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理解它。最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画的树叶在黑板上进一步形象生动地理解了这一词语。从工具书的运用到分解词素,方法多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符合多样性的教学课堂。
另外,在整个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时时感到,我会说,我会学。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处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你想怎样去读”“你喜欢哪一段“,自主的火花时时闪现,但自主的同时也不忘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丽。
12.听听,秋的声音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自学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非常喜欢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喜欢多媒体上那一系列神奇的变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想象丰富不受限制,并且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小脑瓜思考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积极表达。
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他们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了解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了解了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诗打下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炼,跳跃性强,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
课前准备
1.各种音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叫声)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五、5.自由诵读自己的作品,给学生配上音乐。
六、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七、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修改自己写的诗,然后再朗诵。
板书设计:
12听听,秋的声音
大树
12听听,秋的声音蟋蟀
大雁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英语下册《Alittlemonkey》学案冀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三年级英语下册《Alittlemonkey》学案冀教版
Lesson24Alittlemonkey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单元单词和句子。
能力目标:能在餐厅或商店进行流利的对话。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在外要讲文明,讲礼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单词和句子
2、难点:组织对话
教学过程:
1、数字接龙游戏(1――20)
2、Sing“It’stimeforlunch”.EncouragethestudentstopickfruitsandWesternfoodstofillintheblanksforthissong.Thisisagoodwaytoprerareforthetest.
3、Play“What’smissing”Usevocabularycardsforbanana,chicken,donut,Frenchfries,grapes,hamburger,hotdog,melon,orange,pizza,popandsandwich.
4、引导对话
T:Howmuchisthepencil
S:___yuan.
T:I’lltake____,please.
S:(给教师一支铅笔)
T:Thanks!
S:You’rewelcome.
5、复习对话
T:Doyouhaveanypencils/books/markers
S:Yes.
T:Iwanta____./Ineeda____.MayIborrowone,pleaseMayIhavea____,please/MayIborrowit/them
S:Yes/Sure.
T:Thanks.
S:You’rewelcome.
6、布置两个场景,KFC和shop,贴上张贴画。
出示一些卡片,问What’sthis(复习了单词)学生每说出一个,老师把它放在相应位置。偶尔出现卡片带有价钱,问:Howmuchis/are____(复习了数字)
7、老师说出没有的东西,Ineed_____.MayIborrow_____
把学生的东西补充到shop中,再让学生借。
8、老师引导场景对话
a.KFCT:Whatwouldyoulike
S:I’dlike_____.Howmuch_____
b.shopDoyouhaveany____
Howmuch_____I’lltake______.
Thanks.
9、板书本单元重点句子,领读。
10、小组编对话,展示。
板书设计:
Lesson24AlittleMonkey
Howmuchforone_________yuan.
I’lltake____,please.
Thankyou.You’rewelcome.
Howmuchis/arethe_____
MayIborrow____
Weneed____.Let’sborrow_____.
课堂教学资源:
中国小吃的英文表达
油条friedbreadstick馒头steamedbuns
豆浆soya-beanmilk春卷springrolls
混沌wonton米粉ricenoodles
课后习题:
一、选择填空
What,How,Howmany,Howmuch1、_____bananasdoyouhaveTwo.
2、_____areyouFine,thanks.
3、_____wouldyoulikeI’dlikeasandwich.
4、_____arethecookiesFiveyuan.
二、连线
11+7ten
5+5twenty
17-4eighteen
16+4fourteen
54-40thirteen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331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