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教学设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难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
三、教学设想
 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课堂研讨学习的方式来了解王安石变法所受的反对与阻挠。
 2、从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进而掌握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规律。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三、背景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四、题解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五、听课文录音
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
六、文字疏通
重点的字词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讨论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4、第2段作何理解?
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5、第3段作何理解?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6、第4段作何理解?
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点拨:教学设计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二、练习巩固
(一)段落层次
1、第1段:交代写信的。
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
3、第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4、第4段:书信常规的 语,使全文结构 。
参考答案:
1、缘由2、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3、反对派原因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 4、结束 严谨
(二)字词过关
1、解释加点字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
③、而天下之理得矣( )④、辟邪说( )
⑤、故略上报()⑥、故今具道所以()
⑦、举先王之政()⑧、不恤国事()
2、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参考答案:
1、①持②优厚③明白④排除,驳斥⑤简略⑥详细⑦推行⑧考虑
2、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三、写作特点
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
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四、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五、译文参考
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大凡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六、教后记

相关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王安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点难点】
1.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课文提示】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当政时,推行变法。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
【正音正字】怨谤(bàng) 难壬人(nàn) 胥怨(xū) 盘庚(gēng) 会晤(wù)
【阅读课文】
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课文简析】
王安石任宰相时,为了抑制豪强势力的膨胀,增强国力,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变法的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是其代表,三次写信给王安石,攻击变法,要求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给司马光及其同党的答复。
本文是以书信形式写成的驳论。文章列举司马光的种种责难,然后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本文不仅严正表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受命于人主”,还借此机会重申自己“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的决心,矢志不悔。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王安石、司马光以及王安石变法。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翻译:我说: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认为和您交游相处友好的日子很长久了,但是议论政事常常合不来,这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
原文: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如果硬要辨解,最后一定不会被理解,所以简单地写回信给你,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再三想到您对我的重视厚遇,对(书信)往来不应草率莽撞,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情况,希望您也许能谅解我。
原文: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翻译:读书人争论的问题,主要在于名称和实际的关系,名称和实际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原文: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翻译:现在您用来教训我的是认为我超越权限、惹事生非、搜刮钱财、拒绝批评,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原文: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翻译: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拟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不能叫作越权;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兴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生非;为国家清理财政,不能叫作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问巧言小人,不能叫作拒绝批评。
原文: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翻译:至于怨恨和诽谤那么多,那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原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随波逐流、讨好众人为上。皇帝才想改变这种状况,而我就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闹呢?
原文: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翻译: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怨恨,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而改变他的计划,因为计划合理才行动的,这事看不出可以后悔的地方。
原文: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翻译: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认有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规而已,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原文: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翻译:没有机会见面,我不胜仰慕到极点。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原因 )②终必不蒙见察。( 被,表示被动 )
 ③故今具道所以。( 说 ) ④辟邪说,难壬人。( 批驳 )
 ⑤非某之所敢知。( 领教 )
2.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未能助上大有为( 作为 ) 
为天下理财。( 替 ) 
不为征利。( 是 )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表示承接关系,而且 )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表示转折关系,然而 )
3.下列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人们学习苟且之事不是一天了。
 B,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C,人们对得过且过的学习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D,人们对苟且之事反对不是一天了。
4.下列对“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如果说应当今天一切事情都不做。
 B,如果说现在应该一切不把事当事做。
 C,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情都不做。
 D,像你所说,现在应该一切事情都不做。
5.文中“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一句,表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政见不一。
6.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就一定错了。证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一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改革的决心不变。
7.文章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否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
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
8.本文是驳论。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
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9.作者是如何驳论的?
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10,在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
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态度。
11.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王安石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出师表》。
3.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教学后记】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2.通过品读,学习本课的写景方法。
3.通过悟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郦道元一起欣赏了三峡两岸的美丽风光,今天,我们继续游山玩水,学习一篇如诗如画的写景佳作《答谢中书书》,一起来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解读题目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读起来比较拗口,有谁能根据课下注释解答一下呢?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指导学生阅读,明确:中书是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由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及背景情况。
出示幻灯片明确: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者读得不通顺的地方。之后听老师范读课文,自己纠正自己刚才出现的问题。
①同桌之间互读,组内点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比一比谁读的最好。学生单读,学生点评。
出示:
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tu)(y)
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
(二)译一译
学生自己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不明白的地方,借助工具书,与同桌合作,共合完成任务。
1.解释加点字
交辉、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与
2.翻译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说一说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的特点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3.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合作探究品一品
(一)品美景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请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尤其是字用的好,它写出了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尤其是入字用的好,写出了高峰直入云霄的高耸之势。
提示:请你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来赏析景物之美。
(二)品写法
山川之美,美在高峰,美在清流,美在每一个景物上。作者描写的景物很多,那么这些景物,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视线: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
时间:四时晨昏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的?
可以让景物更加生动,更加活泼。也使描写更有条理性,更清晰。
五、深化中心悟一悟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呢?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背景链接: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36岁时归隐,就在这短短的36年中,南朝就换了两个时代,七个皇帝,每一次政变,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争夺最高的权力,而这争夺必须伴随着血腥的屠杀。陶弘景本为道家,但却借用了佛教对人间的称呼,称之为欲界,也就表明了他不愿参政以及对尘世的厌恶之态。
欲界之仙都可以看出来作者对这里的高度赞美。自康乐以来有什么用意呢?谢灵运被称为山水诗派的鼻祖,是开辟山水诗歌的第一人。他同样是出生于南朝,为了摆脱政治压迫,他游历山水,把自己的烦恼全部倾泻于美景之间。大家都认为他所见到的景色是最美的,所以当作者看到这里的景色时,便想到谢灵运曾经也到过这里,这将是何其地荣幸和自豪。
六、拓展延伸写一写
将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或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七、试背课文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大家可以按照刚才的写景方法,从仰视、俯视到平视,从四季到晨昏的顺序进行记忆,看谁能快速地试背出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
试背结束后,出示图片,让学生在感悟美景的同时,再次朗读课文。
八、课堂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这里的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称之美,让我们沉醉其中,这里有山、有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答谢中书书》。
2、积累写景的诗句。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疏通文字。
二.感受富春江美丽的山水风光。
三.自由体会作者表现富春江美景的技巧。
【教学设计】
一、研(独立)——初次解读
(一)导入: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节录,文章没有一般书信的格式,也没有通常书信中事务的叙述和问候的套语,而是向友人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富春江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也是一篇音韵和谐的骈文。
(屏显)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其诗多与友人的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被人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多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后来发展成每句四字或六字,又叫四六文,是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二)疏通文字:
1、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2、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自然段:①缥碧:青白色;缥。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三)读通读顺:
一读,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读懂大意,建议同桌合作,互相读,纠正字音;互相说,理解大意。
二读,要求把握节拍,读出韵味,建议同学们自划节奏,自由诵读体味。
技巧点拨:这篇骈文基本上由对偶句和四字句组成,读时要注意它的节奏,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有时我们可通过它的音节读出有些句子对偶的特点,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等。
三读,翻译难点语句: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它飘向哪个方向。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好像飞奔的马。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在长久不断地叫,从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鸣。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像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四读,要求发挥联想和想像,想像文中的景,体味文中的情,读出情味。
教师示范:如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我们眼前就会出现江水波浪翻滚、浪花飞溅的画面,诵读可将重音落在“箭”“奔”二字上,读时语速稍快,显出江水的急速和磅礴的气势。再如,读“夹岸高山……”一句,声调要略微上扬,语气也应稍稍转急,表现出负势竞上的气势;当读到“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以下几句时,可以平缓深沉的语气,以表现作者由山水景物而悟到的人生哲理。

二.演(合作)——初次体验
(一)寻找表演点:1.行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2.看水:水、游鱼、急湍。3.看山:峰、泉、鸟、蝉与猿、人、树。
(二)自由组合表演。
三.评(合作)——二次解读
(一)教师点拨,引导评出要旨和细节
师:看表演,仿佛我们一路领略了富春江山水的奇异风光,下面要借你们的一双慧眼和精彩的语言,紧扣文章,从词、句、手法、结构、情感等多角度去发现文章的美妙,同时对照评价表演者对美妙之处表现的程度!

教师示范第一段:“共色”二字写得美,不仅写出了天与山的颜色,而且还有一种形象感,青青的山霭渐渐溶入蓝蓝的天空,境界阔大;“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写得美,读着它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这一段在文中起总说作用,与下文构成总分式结构。同学们表演出了行船者的惬意,但没有表现出天山共色的情景。
同学们读第二、三段,进行自由发现。
读第二段我们感受到了秀美:“缥碧”强调水的青绿、澄清;“千丈见底”夸张写出江水清澈透明;静静的细石与娓娓的游鱼,相映成趣,这一切清美秀丽。读第二段我们也感受到了壮美:急流快如飞箭,猛浪势若奔马,既再现波浪翻滚的气势,又描摹振耳欲聋的声响,突出江水飞动雄奇。读第二段我们还感受到了动静美:这一段从两个层次,表现江水时而平缓无波,时而怒涛裂岸的状态,传神展示富春江水的千姿百态。
第三段句句精美。第一句不仅画出峰峦迭起,层出不穷的磅礴气势,把无生命的群山写得生机勃勃,充满动态美。再看,写山奇却写树生寒、竞长、繁多,以树奇来衬托山奇;写山的幽静,却写泉响、鸟鸣、蝉转、猿啼各种音响,以声衬静,表现出映衬美。第四句抒写感受,流露出一个失意文人对庸俗官场和动乱社会的厌恶之情,传达出高洁的情趣美;也侧面表现奇山的美好及其诱人的魅力,实写人,虚写山,呈现虚实美。结尾看似多余,却使全文充满浓郁的诗意,给人遐思无穷、余韵不尽的味道,可见作者的运思美。
[或引导紧扣美点简要评说:文中描写的山水之美,美在哪里?示例:美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美在水清皆缥碧、水深若千丈、水急甚箭、浪高若奔;美在山势之奇,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美在山音之妙,泉水泠泠、鸟鸣嘤嘤,蝉转不穷,猿叫无绝;美在山意之绝,沉醉于山水之间,能望峰息心,能窥谷忘反,抛弃功名利禄;美在山林之异,横柯上蔽,疏条交映……]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总写:奇山异水
分写: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静态之美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之美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感”(望峰息心,窥谷望返)(感觉)
(二)评出表演杰出小组和三类杰出个人(语言设计杰出个人、情态设计杰出个人、情节设计杰出个人)。
(三)确立示范表演组。
四.诵(独立中合作)——二次体验
(一)自由诵读
(二)朗诵式背诵与计时背诵。
(三)结合示范组表演进行背诵并体验。
五.结(合作中独立)——三次解读
要旨把握:抓总领句段第一段。
细节品味: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结合。动静结合。比喻。四六句节奏。
六.悟(独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一)扩读欣赏一:
师:当代有一位女作家叶文玲,同样钟情于富春江水,她在青海戈壁滩奔波时,曾千百次做过关于富春江的梦,后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于是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乌篷摇梦到春江》这篇散文,让我们欣赏其中精彩片段:
(屏显)富春江的俏,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富春江裙裾一闪,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舍农民,更添无限情趣。
富春江的娇,在于它的色泽,那江水,活脱脱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船行江上,望两岸,千嶂染翠,峰峰岭岭都浓浓淡淡地绿进去;立船头,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地绿出来。
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静。千里涧水汇清流,那汇和流,仿佛在水底暗处悄悄进行,那或顺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
师:叶文玲笔下的富春江,“俏”在江流的曲折多姿,“娇”在江水翡翠般的色泽,“美”在那无与伦比的静,展现了今日富春江的美景。再看看,吴均笔下的富春江有怎样的特点?(明确:山奇水异)
(二)扩读欣赏二:
师:《与朱元思书》再现了富春江自然之美。历来无数文人雅士也曾留下过许多吟咏富春江山水的佳句。请同学们读一读,背一背。
(屏显)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七.练(独立)——全面检测
《与朱元思书》综合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的字注音。
泠泠作响()缥碧()急湍()鸢飞戾天()()

轩邈()()嘤嘤()成韵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风烟俱尽()(2),从流飘荡()(3),一百许里()

(4),水皆缥碧()(5),直视无碍()(6),急湍甚箭()

(7),皆生寒树()(8),负势竞上()(9),互相轩邈()

(10),争高直指()(11),千转不穷()(12),鸢飞戾天()

(13),望峰息心()(14),经纶事务()(15),窥谷忘反()

(16),横柯上蔽()(17),在昼犹昏()(18),疏条交映()
3.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字、朝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2),作者描绘富春江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山水之美,概括为“、”八个字;第二段写“”二字,抓和特点;第三段又分写“”,多层次展开描绘。
[课堂探究]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蝉则千转不穷(尽)B、负势竞上(凭依)C、横柯上蔽(隐蔽)D、好鸟相鸣(美丽)
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B、任意东西C、互相轩邈D、天下独绝
3.下列加点字不是虚指的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此人----为具言所闻
5.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6.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
(1),视觉上的对偶句
(2),听觉上的对偶句
(3),表达效果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文章来源://m.jab88.com/j/7323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