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是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1)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习。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2.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各单元介绍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
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
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解决问题。
同前几册一样,教材仍然在单元之前,安排一个大情境,引出后面的几个例题。每个例题的情境或是主题图的一个局部,或是主题图中某一情节的发展,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不同的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1)主题图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园”为背景,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有多少人在玩沙包?”等等。从图中还可以得到其他信息,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2)对于每一例题中的问题,教材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解决。使学生感受到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四、具体内容
主题图(游乐园情境)(P2~P3)
设计了四个活动:看木偶戏(包括正在看戏,以及准备去玩丢沙包的和准备来看戏的)、跷跷板乐园、玩沙包(包括正在玩和准备来玩的)、买面包。这些活动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
学生观察图时,开始说得可能比较概括,进一步引导他们描述每个情境时,为了更好地说明图意,最好把人物进行量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观点观察问题。
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学生可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对于一步计算的,可当时就让学生解答;对于两步计算的可以暂时留下,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由此情境,引出了后面三个例题。
例1(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1)由看木偶戏引出,通过人数的变动,教学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2)给出了学生三种不同的解法。
例2(教学使用小括号)
(1)是一个买面包的热闹场面,通过对话给出信息和所求问题。
(2)呈现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引出小括号。
练习一
第2题,所有信息、问题全通过对话呈现,以收集易拉罐为背景,渗透环保教育。第4题,以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为题材,
通过计算B组各队得分,既练习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又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5*题,是一个关于年龄的思考题,也需要用加、减两步运算来解决。有多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
(1)过多少年爸爸50岁:50-35=15,(1)父子俩相差多少岁:35-8=27
(2)爸爸50岁时小朋友的年龄:8+15=23。(2)爸爸50岁时小朋友的年龄:50-27=23。
例3(教学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1)以玩跷跷板活动为实际背景,教学用乘加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2)教材提出“还可以怎样算?”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做一做P9
创设一个美丽的童话情境,让学生学习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可提出下面一些问题。
◎鸟:现在有几只鸟?(可用加、减两步运算解答)
◎花:一共有多少朵花?(可用乘加两步运算解答)
◎蜜蜂:有多少只蜜蜂在采蜜?(?)
练习二
第3题,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二年级上册出现过,是父女俩去海洋馆,算两人买票一共要花多少钱。这里是算一家三口逛动物园买票一共要花多少钱的问题,既可以用乘加两步运算,也可用连加进行计算。
第4题,与练习一的第4题对应,也是计算参赛各队的总分,只是这里其中一个条件要用乘法计算出。
第5*题,选做题,通过计算方木块的个数,既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又练习用乘加或乘减运算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
1.注意例题与主题图的联系。
由于例题的情境都与主题图有关,所以在例题教学时,最好先由主题图引入,让学生看到情节上的联系,过渡比较自然,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取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教材中设计的场景均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学生特点,选取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实际价值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3.让学生自主选择解答方法。
这部分内容,每个例题都呈现了解答方法多样化的特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对于不同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如数的方法),保护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于解答方法的优化,要允许学生通过交流、反思自主选择。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一、教学内容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解决问题”结合上面内容进行。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
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
(1)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过去只有一个(分木块)例题,教学“平均分”含义。
现在“平均分”专门列为一段(以毛毛虫的形式),安排3个例题,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为教学除法建立良好的认知基础。
(2)更加注重概念的本质特征。
除法不再从两种分法进行教学,而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
两种分法安排在“平均分”中,作为分东西的不同分法。
2.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P14:展示了学生生活经验中不同的分法。
P23: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呈现了学生自主探讨的不同求商方法。
3.解决问题结合相应的内容进行。
“解决问题”的内容,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1)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在建立“平均分”概念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平均分
主题图
(1)呈现了二(1)班学生分春游食品的情境,其中包含了四个“每份同样多”的例子:矿泉水每份2瓶,面包每份2个,橘子每份3个,糖每份6块。使学生知道分东西每份分得同样多在生活中到处存在,为引入“平均分”做准备。
(2)学生会列除法算式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用除法算一算主题图的每份东西的数量。充分利用主题图。
例1(引出“平均分”)
(1)由学生分糖和橘子的情景图引入,让学生说一说糖和橘子是怎么分的,糖每份几块,橘子每份是同样多吗,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2)看一看主题图中其他两种食品是怎样分的。
由上,引出“平均分”。
做一做P13
呈现10个面包实物图,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例2(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1)由主题图分橘子引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2)探讨分的方法:可能有的每次每盘放1个,有的每次每盘放2个,也可能两种方法同时并用,教材提出“还可以怎样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但可以问一问哪种分法比较快。
(3)通过操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做一做P14
呈现12瓶矿泉水的实物图,要求学生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说说是怎样分的。让学生再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平均分的方法。
可增加矿泉水的瓶数,如15瓶、18瓶,让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比较快的方法。
例3(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1)呈现了一幅学生准备租船的情境,要算租几条船,要用平均分来解决。
(2)可用直观方法,每4人站在一起,数有几个4。这里不要求列算式。
(3)学完除法后,可回头来列式解答。
做一做P15
用平均分帮助小熊解决分筷子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每位分几根。
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法。
加法:1位2根,2位4根,……6位12根。
减法:1位分2根,还剩10根;再给1位分2根,剩8根……。
乘法:1位2根,6位几根。
练习三
第1~2题,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第3~6题,用分实物卡片或连线等方法,寻求平均分的结果。
◆除法
例4(教学除法的含义)
通过熊猫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说明除法的含义(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由此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
做一做P18
通过多次平均分18块饼干,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熟悉除法算式的写法。
每次写出算式后,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例5(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熊猫每4个一盘地分20个竹笋,分了5盘。使学生看到分的结果仍然是每份同样多,也是平均分,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由此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做一做P19
第1题
通过多次实际分○,熟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每次写出算式后,说说除法算式的含义,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练习四
第2、3题,都是把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分成了几份。
第4~6题,都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东西。
使学生看到实际生活中两种分东西的方法确实存在,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第9题,练习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填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为用口诀求商做准备。这样的练习可以经常做。
第8、10题,被除数可通过乘法求出,由此体会乘、除法的关系,为教学用口诀求商做准备。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分成两段。
(1)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的)。
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以及“平均分”的实践经验,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的求商方法。
(2)被除数不超过36。(突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解决问题(结合除法计算出现)。
(1)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孕伏。P20第2、3题,体会生活中存在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中进一步孕伏。如P23例1,使学生在学习除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初步体会怎样用除法解决问题。
(3)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
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素材。如P29例3(15个小朋友做游戏),P31例4(用儿童商店里购物情境展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除法计算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NextPage]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被除数不超过12,探讨求商的方法。)
(1)除法的结果,前面学生已学会通过分、连线等直观方法得出,这儿的重点是探讨求商的方法。
(2)从猴妈妈分桃,引出两个除法计算问题。
(3)第(1)题:多种算法:连减(算剩下的)、乘法口诀(算分掉的),小精灵用口诀求商。
(4)提出:你喜欢哪种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索和交流不同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快。
(5)第(2)题,鼓励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但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
例2(被除数不超过36,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
(1)呈现学生植树情境,用乘法算出一共栽了多少棵树(一个乘法算式)。
(2)结合情境和乘法算出的结果,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列出两个除法算式,对照乘法算式,想口诀求商。
(3)“你是怎样算的?”组织学生交流,加深对用乘法口诀求商思路的理解。
做一做P24
第1题(被除数不超过12,配合例1)
没有插图和乘法算式,每组是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鼓励学生直接想出用哪句乘法口诀求商。
第2题(被除数不超过36,配合例2)
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两个除法算式编排在一组,帮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方法。
填完得数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明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练习五
第1、2题,根据除法算式的含义,去解决实际问题。(题目中没说平均分,但所提问题是关于除法的,其根据是题目中的除法算式。)
第1题,根据除法算式的含义,看图提出“每个同学分几个气球?”再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第2题,数出鸽子的只数,鸽房的个数,根据算式中的“÷”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要求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7题
练习用一句乘法口诀说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体会乘除法的关系,为熟练求积求商做准备。
使学生明确:当两个因数相同时,只有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第12题,平均分的实际应用,为教学解决问题做准备。
解决问题
例3(教学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呈现15个小朋友做游戏的情境图(3组,每组5人),由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分别提出两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式解答。
(2)紧扣题意说明单位名称的写法。
(3)“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用几人?”
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对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直接把又来的3人,每组分1人,得到每组平均6人。
列除法算式计算:18÷3=6。
做一做P29(获得初步的提出除法计算问题,并加以解决的经验。)
设计了一个小刺猬运苹果的童话情境,从中教材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每次运3个,几次可以运完?让学生解答。
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还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练习六
第1题,用对话形式给出了部分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其他信息(有5个人)比较隐蔽,需要学生自己去找。
第3题,开放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解决的问题。
例4(教学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设计了儿童商店购物的情境,通过对话呈现了需用除法和乘法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这种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
(2)通过小精灵明明和聪聪的对话揭示解决问题的步骤。教学时,可让学生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仿照教材,看图提出类似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做一做P31(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如,问题不变,改条件:“每3盆花摆一个图案”、“每2盆花摆一个图案”等。)
练习七
第1~4题,配合例4,其余是有关乘、除法的综合练习。
第4题,开放题,有不同算法。
先算每群兔子需要几个萝卜(3×2),再算3群要几个(6×3)。
先算一共有几只兔子(3×3),再算3群需要几个萝卜(9×2)。
第5题,信息资源比较丰富,给出了四种商品的价钱。
教材根据其中2件商品的价钱,提出了两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根据4件商品的价钱,学生自己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整理和复习
1.第1题:除法的有关知识: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2.第2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可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怎样想商。
3.第3题:解决问题:重点是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开放性。可提的问题:“几次运完?”“需要几辆车?”等。
练习八
第4题,开放题,可以提出不同的乘除法计算的问题。
一步的:18箱饮料,每人抱走2箱,需要几个人?
18箱饮料,每次运走6箱,要运几次?
二步的:18箱饮料,每次3个工人来运,每人运走2箱,需要运几次?
地上有12箱饮料,3个工人每人抱走2箱,原来一共有多少箱饮料?
第5题,联系实际的题目,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是第一次出现,要让学生切实理解。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充分的体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2.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求商的过程。
3.合理地组织练习,完成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
表内乘除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要求比较熟悉的掌握,教师要合理地组织练习。
(1)经常安排与乘法口诀有关的练习。
经常练习2~6的乘法口诀
适当安排把口诀填完整以及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的练习。
(2)适当加强课堂练习的密度。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NextPage]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一、教学内容
1.锐角和钝角。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中,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学习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角时,可以说“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只能说出红领巾上有角)。另外,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2.平移和旋转(《课标》要求增加的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它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平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
旋转: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2.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3.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编排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
不管是锐角和钝角的认识,还是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介绍平移和旋转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概念。
认识锐角和钝角时,通过动手做、动手画锐角、钝角和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三种角的认识。
学习平移和旋转时,通过拉转圆片;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画出在水平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使学生感知旋转、平移。
四、具体内容
主题图P37
(1)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包含了本单元涉及到的主要概念。
三种角。如,风车上相邻两片扇叶之间组成的直角,秋千架上的直角,观览车上的锐角,滑梯上的钝角。
平移和旋转。如,火车在铁轨上直行是平移现象,大风车、观览车、转椅都是旋转现象。另外,学生滑滑梯也是一种平移现象,但不同于本单元所讲的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的平移,而秋千、跷跷板都属于摆动现象。
(2)利用主题图教学。
让学生说说图上有哪里有角,哪些是直角,那些不是直角的角是什么角,从而引出锐角和钝角的课题。
学生掌握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再次利用这幅主题图,判断一下图上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
教学图形变换时,既可以用主题图上的情境引入课题,也可以在学生学完了平移和旋转后,判断图上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锐角和钝角
锐角和钝角P38
(1)呈现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图上有直角,也有锐角和钝角。
(2)从图上抽取三个角的局部进行放大,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我们所要观察的角。通过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看到这三个角的大小不同。
(3)从实物图中抽象出角的图形,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并提供判断的标准。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编排顺序,符合儿童认识数学概念的规律。
做一做P38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折纸、用铅笔搭、做活动角),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还可以设计更多形式的活动。
此外,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通过多种活动认识各种角。
练习九
第3题
利用不同的工具(如三角板、直尺)画角。
画完角后,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判断是什么角,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判断。
第4题
用几个相同的三角板拼摆,初步体验几种常见角之间的关系。第1个图,两个三角板上较小的锐角拼在一起还是锐角,两个较大的锐角拼在一起是钝角;第2个图,三个较小的锐角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直角;第3个图,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是一个正方形;第4个图,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与第1个图中的两个三角形相同,但拼法不同)拼在一起是一个长方形。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还可以自由地拼摆,拼完以后再说一说各种角的关系。
生活中的数学P40页
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上有直角、锐角或钝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平移和旋转
例1(平移)
(1)引入平移现象
教材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移现象:建筑工地上的升降机的移动、观光缆车和推拉窗的移动。
还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利用教具或课件把平移的过程动态展示出来,还可以让学生表演帮助理解平移。
学生在描述平移时,可能说得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引导。关键是把握住物体作平移运动时,本身的方向不改变。学生说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
(2)在方格纸上平移
通过在方格纸上按不同的方向平移小房子,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以向上平移5格、向右平移7格示例,了解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的意思,其他两种情形让学生填完整。
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造成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7格理解成两个房子中间的空格是7格,教学中可以通过用学具展示平移过程加以引导。
还可以利用这个图进行进一步的巩固练习,如提问:最右边的房子向哪个方向移动多少格就回到原来的位置了?
做一做P42
让学生利用学具,用平移的方式画一排小鸭子,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教学时,先让学生想:怎样才能使鸭子学具的移动是平移?启发学生在教材上的鸭子底部向右画一条横线,以这条横线为基准,画出的鸭子就是平移得到的。当然,不必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这种方式来画,只要学生能基本按照平移的思路来画就可以了。
例2(旋转,编排思路与平移基本一致。)
(1)通过生活中旋转的实例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现象,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2)教学时,只要学生举出的例子大致符合旋转的概念就可以了。关键是把握住物体旋转时,是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圆周运动。
做一做P42(很有意思、非常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
圆片上按一定比例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快速旋转以后,看到的是三种颜色混合后的一种颜色,按照光学原理,看到的应该是白色,但在实际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粉红色。
不必向学生解释这一现象的原理,只要让学生通过活动看到旋转可以引起这么神奇的结果,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可以了。
还可将书后P129中的其他圆片,做成旋转学具,拉一拉,看看颜色有什么变化。
练习十
第2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画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先把每个点平移后的位置找到,再连起来,就是平移后的图形。
第4题
渗透了两次平移的思想。如左上角的小鱼可以通过先往右平移,再往下平移的方式,到达红色小鱼的位置。
学生涂完后,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些小鱼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启发学生说出这些小鱼头尾方向相同的结论。
第6~8题
让学生利用学具通过拼一拼、拉一拉、转一转,在游戏过程中体会平移和旋转。
第7、8题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组合的思想。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案。教学时,重点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下,通过一些不合理的组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建议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概念。
(1)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
(2)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为学生准备其他的实物,帮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现象。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教学中可以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除了教材上提供的活动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例如,让一名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再如,让一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要求。
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
再如,本单元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实践活动:剪一剪
一、教学内容
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
1.剪出排成一排的小纸人。
2.剪出围成一圈的小纸人。
二、目的
1.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通过观察图形的形成过程,找出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学生要求不易过高,有初步的认识即可。
三、教学建议
1.在剪纸活动中,注意让学生感受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
2.留给学生一定的创作空间。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比如蝴蝶、雪花等等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NextPage]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一、教学内容
第一阶段(第二单元):主要学习除法的概念,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二除段(本单元):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应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义务教育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P49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练习十一
第5题,求一个因数和除数的练习。既体会了乘除法的关系,又锻炼逆向思维。
第7、9、11题,直接用除法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学生在二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在此基础
上,来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个例题的层次: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做一做P54
通过摆学具,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P55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练习十二
第1~3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第1、3题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教材只提出了一个,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
第4题,开放题。
第(1)题,要求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第(2)题,通过涂两种颜色的圆片,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为减少涂色的盲目性,可先让学生填下表。
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另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你能提哪些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表中的某一种方法涂色,并根据涂色情况提出问题。
第7题,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数据。既体现了问题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又体现了条形统计图的直观性(可直观判断两种数据的倍数关系)。
第8题,第(2)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提高题。先想“去年妈妈几岁?小红几岁?”再求“去年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几倍?”
2.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P59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2)有序出示两幅图表示上面情景,第一幅图隐含的问题是第二幅图所需的信息。
(3)两幅图有序出示,直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序思路。
(4)自主探索,展示学生两种解法:分步、列综合算式。通过“你是怎样想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解法。
练习十三
第1、2题,允许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解答。组织学生交流,从他人的解法中感悟思考问题角度的多样性,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已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由具体到抽象。例2及“做一做”,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由抽象回到具体。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有初步认识后,可让学生摆学具表示:12是3的4倍。
3.加强基本练习。
整理和复习
1.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复习
(1)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先按乘法口诀表填出45个除法算式,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出所有的排列规律:横向、纵向、斜着。
(2)按一定的规律整理除法算式。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如,按除数相同整理,按商相同整理等等,只要说的有道理,都可以。使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创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2.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
除了利用教材的素材,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学习资源。
练习十四
第3题,开放性很大,使学生通过从身边的事发现、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从数学化的角度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第7题,结合“按医嘱吃药”的生活实例,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一瓶药够吃几天”的问题。
第8题,开放题。
给出了很多信息(通过情境和对话),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教学时(1)按一定的要求提问。如提出有关倍数的问题,或提出需用两步解答的问题等。(2)将学生有创意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解答。如,20元买冰淇淋和雪糕,可以各买几根?
第9题,通过游戏,复习“倍”概念。可让同桌两人进行类似的猜数活动。
[NextPage]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认识: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编排特点
1.优化教材知识结构。
(1)仍分两段(同义教):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2)不同的是:把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和认数结合起来,有利于对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再分开教学。把数的读、写、组成结合起来教学。
2.密切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数感。
(1)创设丰富的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情境。如体育馆、长江大桥、广场上的鸽子、空中气球、树林里的树、飞机、火车、轮船的速度及可载人数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数,体会数在各方面的用处,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
(2)用生活中的用语“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等,描述数的关系。
(3)培养估计意识,增加近似数的教学。
3.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用木块数数(P68、P73),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一千地数,十个一千是一万。
整理万以内数位表,学生自己尝试制作数位顺序表。
四、具体内容
千以内数的认识
主题图P67
(1)呈现一个体育馆(能坐10000人)开运动会的场景图。
(2)猜猜大约能坐多少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培养数感。
也可使用本地(校)大型集会的图片,让学生猜猜其中的人数,感受大数。
例1(认识计数单位千)
(1)通过数方木块,认识计数单位“千”。
(2)“怎样数更大的数?”启发学生:一百一百地数。
(3)“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出:数更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做一做P68
克服数数难点,重点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下一个数该怎样数。
例2(教学1000以内数的读、写)
(1)写出计数器的数,再读出来,并说出各个数的组成。
(2)教学304、580时,提醒学生看哪位上没有珠子,该怎样读写。
例3(教学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1)借助计数器,直观比较,可以从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去比较。
(2)分两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
(3)不给学生概括比较数的大小的抽象法则。
做一做P70
第2题
通过在计数器上表示数,体会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可以在计数器上拨出一些类似的数,让学生加深体会。
第3题,通过“少一些”“多得多”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培养数感。
练习十五
第5题,借助行车距离,让学生看图填数,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第6题,估计书架上书的数量,培养数感。学生的估算策略可能很多,只要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万以内数的认识
情景图P73
(1)呈现壮观的南京长江大桥,给出其公路桥的长度和铁路桥的长度,让学生感受大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产生认识万以内数的需要。
(2)可以提供贴近本地学生的与万以内数有关的情境,增强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感知。
例4(认识计数单位“万”)
(1)借助方木块和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2)可以先用方木块数,再在计数器上数;也可配合着数:每用方木块数一千,就在计数器上拨上一千。
(3)提供创设更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10000的大小。如
课前让学生数出10000粒粮食,课堂上交流是怎样数的,并感受10000粒粮食有多少。再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过的万以内数的情境。
例5(教学万以内数的读、写)
(1)用方木块表示数,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读、写,并说出数的组成。
(2)明确数位顺序,让学生制作数位顺序表。
例6(教学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1)同1000以内数一样(例2),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
(2)总结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教学时可通过读写具体的数,进行总结。
例7(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有两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借助两种家用电器的价钱);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直接出数比较)。
(2)加强对容易出现错误的情况的指导,如2859和2895,3010和3100的大小比较等。
(3)可多提供有现实意义的材料让学生比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例8(教学近似数)
(1)不出近似数的概念,而是通过两个情境,对比育英小学和新长镇的准确人数和近似人数,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列举生活中碰到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用途。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唯一的,只要接近都可以称作近似数。
练习十六
第7题,可以在课外进行调查,课上交流。调查的内容也可以超出课本上的。
第9题给出三个数据让学生判断,判断的依据,是根据学生的对话,他们用“多得多”“少一些”来描述三种交通工具能坐的人数情况。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两类:(1)整千数的加、减法(可以归结为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整十数、整百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可以归结为20以内的加减法)
例9(教学整千数的加、减法)
(1)通过计算老爷爷家新添的两件家用电器一共花多少钱,教学加法,通过计算冰箱比彩电贵多少钱,教学减法。
(2)鼓励学生探讨算法,但应通过交流优化算法。
例10(教学整十数、整百数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加减法对照编排,引导学生归结为2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计算。
数学游戏P82
猜数游戏,采取的策略可以很灵活。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本单元主要体现:
(1)在现实素材中感受万以内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2)体会万以内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进行估计。
(4)会用万以内数表示具体事物的数量和交流信息。
2.突出教学的重点,切实解决难点。
重点:万以内数的读写,数的组成,数位等。
难点:(1)数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2)多位数中的数位的意义,以及十进关系。(3)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NextPage]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一、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
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
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
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内容
1.主题图。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地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3.认识常见的秤。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4.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5.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6.练习十八
第1题和第2题,都是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练习,让学生读取常见的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
第6题,是先估测再实际测量的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先让大家估测其中一名同学的体重,记录下来,再称出这名同学的体重,比一比,看谁估得准。重复上面的过程,直到称出组内每一名同学的体重,比较一下组内同学的体重,看一看谁最重,谁最轻。
第7题,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教材呈现了“在水果店买水果”这样一幅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图,给出6种水果的价格,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要求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NextPage]
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教学内容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本单元遵循这一原则,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坐船出游、收集矿泉水瓶等情境。使学生一方面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受到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单元仍然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既呈现了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在教学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还出现口算的方法。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
3.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前面在二年级上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已经正式出现过估算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本单元共安排了5个例题。
情景例题教学内容
上船情境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例2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
收集矿泉水瓶子例3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笔算)
例4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笔算)
例5加、减法估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见下表)。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例如,一位数除多位数,试商时从被除数里减去除数和商的积,如果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比较熟悉,就能较快地判断出余数的大小以及商是否合适。
100以内的计算
口算
一年级(下册)笔算
二年级(上册)口算
二年级(下册)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1)主题图。
教材在第91页呈现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坐船“去鸟岛”的热闹场景。图中给出了二年级四个班各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供现实背景。
(2)例1
例1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其情境图是主题图的继续:二(1)班、二(2)班两个班正在上船,老师在问“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小精灵也在问:“二(3)、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教材从解决老师和小精灵的问题入手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31)和进位加(32+39),并通过对话形式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口算思路,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解答自己对主题图提出的问题,并交流计算结果以及思路。
(3)例2
例2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其情境是例1的发展:二(1)班、二(2)班全坐下后,船上还剩一些位置,教师问:“还能上几人?”之后小精灵问:“二(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由此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并呈现了学生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包括在脑中想竖式计算),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由于两位数加、减算理基本相同,通过例1,学生已了解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思路,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对于不同的方法,教师要给予鼓励。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开始学生可能比较慢,所以最初的练习要注意正确,不要强求速度,还可以适当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以后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如准备一些式题卡片)经常带着练习。
(4)练习十九
第3题,是实际应用的问题。教材给出了4件商品的价钱,让学生计算买两件商品要用的钱数。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按教材给的示范,计算阿姨买一个台灯和一个闹钟一共用的钱数,然后再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计算。
第8题,结合学生打篮球的情境,让学生用两位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题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除了计算教材上提出的问题外,学生还可以根据图中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科书第96页上面呈现的是一幅学生爱护环境,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境图:学生有的在捡矿泉水瓶,有的正将收集的情况记录在表里。教材通过解决从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引出例3、例4。
(1)例3。
例3教学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教材以上面的情境图为实际背景,从“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引出解决“第一周、第二周共收集了多少个”的问题,列出算式180+340。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以两位数加为基础的几百几十加的口算、笔算方法,并以一个学生的疑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引起对笔算中应注意的问题的思考。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然后分小组讨论怎么算,教师也可适时点拨: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答?由于前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学生已接触过转化的方法,这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可能有的会想到把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两位数来口算,也可能有的会想到列竖式计算。不管哪种方法都应让学生说说算理,同时提醒学生各种算法中应注意的问题。如笔算可通过启发性的问题:“百位上为什么是5,而不是4?”引起学生对进位时应注意的问题的重视。之后,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尝试一下其他算法,通过对照、比较选择出适合自己的算法。
(2)例4。
例4教学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教材仍然以例3上面的情境图为计算的实际背景,从解决“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的问题,引出340—180。计算方法探索的过程教材采取了与例3相同的方式,仍然呈现了口算和笔算的两种方法,同时以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减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3.估算。
(1)例5
例5教学估算,仍然以收集矿泉水瓶为现实背景。教材给出一个表,表中呈现了学生四周收集的矿泉水瓶的数量,通过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引出估算(见下图),让学生探索解答方法,同时解决“大约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500个可以送一次)。教材给出了两对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再进行交流,教师尽量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1)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计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如,估算第三、四周一共收集的个数,如果把192看成200,219看成200,估算结果是400个;如果把192看成190,219看成220,估算结果是410个。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只是一种稍微粗略些,一种稍微精确些。(2)在解决问题时,估算、精确计算可以同时采用。如,解决“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时,可以用估算,在解决“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时,可以精确计算。
最后,教材还提出“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提示教师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培养合理运用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2)练习二十
第3题,以种树为题材,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里只有一个问题,练习时,还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如今年比去年多植多少棵),或者改变题中的数据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既增加了练习的密度,同时又使学生受到绿化环境的教育。
第4题,借助小明在一年间眼镜度数的改变,练习几百几十的减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爱护眼睛。此题应让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其中的用意。
第6题,通过计算从北京到大连的火车票比飞机票便宜多少钱,让学生体会估算策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7题,给出两种商品的价钱,判断妈妈的钱买这两种商品够不够,让学生通过解决这种实际问题,学习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估算策略。此题有多种不同的估算策略,如将两种商品的价钱245、187,看作250,190或200,200甚至是250,180,其中看作200,200的估算结果是400,与实际情况不符,这时需要通过交流、讨论,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调整估算策略。
第8题,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题,让学生估算一本书大约还有多少页没看。教材通过学生的自言自语给出全书的页数,通过翻开的书上显示的页码给出已看的页数。此题的第二个条件比较隐蔽,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
第10题,计算两个年级共需要多少个一次性的注射器,其内容是学生生活中的事。学生可能对一次性注射器不太熟悉,练习时,教师可作适当说明。
第12题,是联系生活实际的估算题,要求估算冷饮店一天卖出的冰棍和矿泉水的数量。学生估算出结果后,可以引导学生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预测冷饮店叔叔第二天两种冷饮的进货情况。如,矿泉水比冰棍卖得多,第二天矿泉水要多进些。
4.整理和复习
教材主要结合教科书第102页的第1、2题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结合第3题复习估算,教材创设了学生看木偶戏,需要估算一、二年级同时观看能不能坐下的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策略的灵活性。
复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可以让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如用口算的,在把几百几十归结为两位数计算后,要注意得数后面别忘了加0;用笔算的,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在加百位上的数时,别忘了十位上进上来的数。
复习估算时,要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符。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如23+31,可以分解为:23+30=53,53+1=54。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因此教学时,应注意相关内容的复习。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NextPage]
第八单元统计
一、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编排特点
1.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统计学生体重的变化和视力情况、统计学生参加什么课外小组、过往车辆,调查同学们喜欢吃什么蔬菜等。
2.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如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动物卡片、什么玩具、喜欢吃什么主食、喜欢什么体育比赛等,了解到大家的爱好、特长是什么,知道一些生活常识等等,使大家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教学内容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合理的预测,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据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
四、具体内容
本册教材与上一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在已经学习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复式统计表;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5个单位。
1.例1
(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做一做
课外小组的项目不一定适合所有学校,教师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
地使用教材。
3.例2
(1)是在前面学习简单的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20分钟过往车辆的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1格表示2个单位的基础上,体会1格表示5个单位的必要性。
(3)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统计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4)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第3小题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
4.做一做
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市场经济意识,体会统计在经
济活动中的作用。
5.练习二十二
第2题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思想教育。
第3~4题具有一定的弹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去调查收集数据,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五、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4.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
第九单元、找规律
一、教学内容
在学习了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后,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
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三、编排特点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生活
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例如,在生活中,家庭和一些公共场所如商场、宾馆的室内装修有很多美丽的有规律的图案;在本单元开始设计了家庭厨房装修的画面,装饰的瓷砖都是有规律排列的,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四、具体内容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意体现这一要求,二年级下册教材继续学习找规律的内容。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1.主题图
教材的主题图设计了小东家厨房装修的画面,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都是有
规律排列的。排列的规律是这样的:在墙面和地面的每四组图形中,各有4种图形,每一行和每一列都有这4种图形,呈循环排列。在学生探索完它的排列规律后,安排了学生独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境。
2.例1
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设计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本规律与主题图是一样的;
区别是图形不再按行列方阵的形式排列,而是排成了一行,每组图形呈循环排列:从左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3.做一做
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巩固例1的练习,没有任何提示,基本规律类似,只不过每组图形循环变化的方向相反,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4.例2
例2是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类似的地方是:
无论是图形还是数的排列,不再研究形状和位置的变化,而是研究数量的变化,图形的变化也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的差来找出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不同的地方是:它的规律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而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数列本身就是一个等差数列。
5.做一做
例2下面的做一做与例2类似,区别是相邻两项的差组成的新的等差数列,等差的差不是1,是2。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启发学生通过迁移类推完成。
6.练习二十三
第1题与例1基本类似,不同之处是图形按顺时针旋转循环,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的题型与前面学过的略有不同,在一年级上册思考题中出现过类似的习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来思考(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每一项上的数的10倍是后一项上的数。
第7题启发学生根据数位知识思考。
第8*题第(1)小题是著名的裴波那契数列,从第3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教师可向学生略做数学史料的介绍。第(2)小题是等比数列,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一半。
练习二十三的最后是思考题。是一个特殊的数列,每一个数是这个数所在项数的平方。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除法
第一课时:除法(一)认识竖式
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第3页“分苹果”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投影仪,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显示20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b.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20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20÷5=4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20÷5=4
竖式:4
5丿20
20
0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4……商:“4”表示分4盘。
除数……5丿20……被除数:“20”表示有20个苹果。
“5”表示每盘20……商和除数的乘积:“20”表示需20个苹果。
放5个苹果。0……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说明:“丿”表示横式中的“÷”。
(5)练习:第2页“试一试”的四道小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2.体会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课件再次显示20个苹果画面。
(2)组织小组讨论:有20个苹果,如果每盘放6个呢?
请每个同学用代表苹果的圆片实际分一分,再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3)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投影显示学生的圆片图,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6=3(盘)……2(个)
3
6丿20
18
2
答:可以放3盘,还剩2个。
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20”表示把20个苹果拿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3”表示放了3盘(强调单位“盘”),“18”表示3盘共18个(6×3=18)。“2”表示放了3盘后还剩下2个(强调单位:“个”),说明“2”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
3.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第3题试一试中的第(1)题”。
(2)学生讨论:淘气的列式对不对,为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6还可以接着分”,正确的式子应是笑笑做的。
(3)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什么?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题。
四、总结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五、反思:
第二课时:除法(二)试商方法
教学内容:P4~5“分草莓”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P5“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五、反思:
第三课时:除法(三)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6~8“租船”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8×()<387×()<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5=36÷6=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P6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每条船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时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1÷4=5(条)……1(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1人。4×5+1=21。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2人,一条3人。4×4+5=21。
(3)其中3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3条船,每条船3人。3×4+9=21。
4.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5.练习:P6“试一试”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条件:每时租金3元。问题:10元钱最多划几时?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10÷3=3(时)……1(元)
答:10元钱最多划3时。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1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
三、巩固练习:P7“练一练”的第1~4题。
1.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要5壶茶而不是4壶茶。
4.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至少要8张桌子?7张桌子够吗?
四、总结
五、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8~9练习一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验。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
4.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板书:除法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开火车对答案。
2.第2、3题
全班齐练,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4题
先提问:画面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集体订正。
4.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巡视学生的书写格式,特别检查单位名称是否正确。
5.第6题
此题使被除数数目较小,可要求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后分类。
6.第7题
(1)帮助学生理解图意: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派车的可能性有5种,只要求学生说出一种。至于怎样派车比较合理,只要说得出道理即可。
7.第8题
本题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题实际上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先观察图,让学生找出规律。第(1)、(2)题学生可通过看图和接着画确定颜色。第(3)题通过规律:5个圆为一组,第25颗正好是第5组的最后一颗,因此是蓝色的。
五、反思:二.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P10~11“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点: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3×5=4×8=7×6=36-17=80-43=
9×3=8×5=37-15=8+15=36+7=
2.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5-1845-18+20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提出问题:假如你们是顾客,你想买哪两种食品?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
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如: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需付多少钱?
3.解决问题。
(1)列算式:3×4+66+3×4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组织学生讨论:3×4+66+3×4各表示什么意思。
①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12+6=18(元)表示4块面包和1瓶饮料共付18元。
②算式“6+3×4”红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也要先乘。6+12=18(元)表示1瓶饮料和4块面包共付18元。
这两种情况所付的钱都是相等的。所以,3×4+6与6+3×4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共付多少元。
(3)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3×4+66+3×4
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
讨论: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认识脱式计算的格式。(板书)
解法一:3×4+6解法二:6+3×4(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12+6=6+12
=18(元)=18(元)答:该付18元。
4.尝试独立解决
(1)提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几元?
(2)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解答。
a.3×4=12(元)20-12=8(元)答:应找回8元。
b.20-3×4(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20-12
=8(元)答:应找回8元。
(3)重点讨论解法b。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认识: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计算的式题中,应先算乘法,在算减法。
5.小结
观察三个混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以上三个算式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式题。
板书课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提问:这样的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P11“试一试”
1.第(1)、(2)题注意注意提醒学生把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2.第(2)题齐3学生板演并订正。
3.第(3)题让学生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也可自己创设情景来叙述算式的意义。
四、总结: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反思:
第二课时:除加、除减
教学内容:P12~13“花店买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40÷828÷736÷624÷881÷915÷3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练习(二人板演,全班齐练)
4×8+640-6×4
二、探索新知
出示P12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3.解决问题。
(1)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24÷8=3(元),5-3=2(元)答:(略)
b.5-24÷8
=5-3
=2(元)答:(略)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小组讨论:5-24÷8表示上意思。
算式“5-24÷8”中的“24”表示8枝康乃馨(即1束)24元,“24÷8”表示1枝康乃馨多少元。所以“5-24÷8”表示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也可以表示1枝玫瑰花比1枝康乃馨贵多少元?
因此计算“5-24÷8”的时候,应先算24÷8=3,再算5-3=2,用脱式计算式:
5-24÷8
=5-3
=2(元)答:(略)
(3)引导学生发现: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P13“试一试”。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2.P13“练一练”。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后放手独立完成。
四、总结
五、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14~16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重点难点:通过练习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熟练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板书: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练习。
2.第2、3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明确问题,然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第4题。
注意图中“5个人”也是解决问题的一条信息。
4.第5题
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12÷6=2(元)解法二:3×6=18(元)解法三:12÷3=4(听)
3>218>12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听便宜多少元?3-12÷6
=3-3
=1(元)答:每听便宜1元。
5.第6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并独立思考有什么规律,然后小组讨论,订正。
6.第7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练习。
7.第8题
先审题,指名说说错在哪里,再让学生改错。可指名板演。
三、介绍“数学万花筒”中的内容
四、总结
1.评价自我及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五、反思:
第四课时: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17“过河”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题:
(1)2+7×5,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40-36÷4,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计算
32-8÷820+16÷430-4×5
二、探索新知
出示P17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答:(略)
5.练习
(1)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结果不一样。
(1)独立完成P17“做一做”
6.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16-8×2(6-8)×2
2.P18“练习三”的第1题。
四、总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能举例说明吗?
五、反思:
第五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18~19练习三
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投影仪、学生每四人准备1副扑克牌,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第2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上?(小括号)
2.第3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3)指导提问。
根据这个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3.第4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要求每个班多少人,必须知道什么?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分步列式:24+29+28=81(人)81÷9=9(人)
综合算式:(24+29+28)÷9
=81÷9
=9(人)答:(略)
4.第5题
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让6学生板演,全班齐练。
5.第6题
对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6.第7题
可用列表的方式表示结果。
7.数学游戏:“24点”
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
1.评价自我及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五、反思:
三、方向与路线
第一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P20~21“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1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2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1、引入。
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3.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
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
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四.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观察地点面朝方向西北方向东北方向西南方向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五、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路线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2能结合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3对学生进行保护大自然,爱护庄稼、树木的教育,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嫩个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难点:
根据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我们要去什么地方春游吗?我们将要沿着一条什么样的路线走呢?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春游的路线。板书:认识路线。
二探索新知。
(一)示春游路线图。
教师由简单介绍图中要进行的军事活动开始,直至讲到营地进行野炊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谁想按照这条路线图向大家介绍我们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1)指名介绍路线图。
(2)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3)你喜欢哪一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在倾听中交流、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二)接龙游戏。
1游戏规则:每人说出从起点到某一地点的方向,前一位同学的终点就是后一位同学的起点。
2指名表演接龙游戏。师某某同学把我们带到了营地,这里的风景怎样呢?
三、练一练。
1辨认营地周围环境的方位。出示营地方位图:
(1)二年级和三年纪的营地分别在指挥中心的什么地方?
(2)三年级的同学要到小山坡上放风筝,他们可以怎么走?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认识返回路线。
(1)小组内介绍返回路线。
(2)指名介绍返回路线。
3认识学生的回家路线。
出示本班四位同学从学校回家的路线图:
(1)想一想,他们四人回家分别可以怎么走?
(2)小飞同学回有几条路可以走?哪条路最近?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体会和收获。
五、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24--25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
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相对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顾: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会了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第(1)小题
先让学生观察这副情景图,可以先小组讨论,然后独立完成。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这副图充分交流,说出图书馆在小军家的东南方,在商场的北面,在电影院的西北方,在公园的东北方……对于某一建筑物的具体位置,鼓励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坚信叙述。
第(2)小题
指导练习时,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交.......路口,怎样找交.......路口才能找到邮局所在的位置。
第(3)小题
这题的答案不惟一,有很多条路线可以到达。练习时引导学生可以先讨论一下怎样走最近。
第(4)小题
这是道开放题,应该让学生自己确定起点和重点,说一说在小组中交流。
第2题。
通过设计希望小区各建筑物的位置这样一个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组织这一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将书后附页中的图片剪下来,然后按所给的信息将医院、健身房和商店贴在希望小区中,最后鼓励学生将剩余的图按自己的设计贴在希望小区中,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小区图。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各建筑物的位置。如1号楼的东南、东北等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谁在商店的东、西、西北方向等等。
三、总结
1.评价自我及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反思:
四生活中的大数
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重点: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难点: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1.投影仪和相对应的图片
2.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天津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吗?
生:天津广播电视塔。
师:那你知道天津广播电视塔有多高吗?
(出图)师:谁能读给大家听?生略。
师:天津广播电视塔在刚建好时,它的高度位居亚洲第一。
2.师:你们知道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
生:珠穆朗玛峰。
师:那你知道它的高度吗?
(出图)师:谁能读给大家听?生略。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个之最。老师这还有两幅图(出图),我们一起来看看。
3.⑴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
⑵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
师:在这几幅图中都有一些数字,以前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那这些数字和100以内的数比较,怎么样?
生:这些数字比100以内的数大很多。
(板书:大)
师:那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
(板书:生活中的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
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
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
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
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样数的。
⑵计算机演示
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到一千。
(同学跟着计算机数)
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怎么数。
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
⑶师:先一个一个地数(出示
),数到10个;
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
),数到100;
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
(出示),
2个一百是多少?3个一百呢?5个一百?9个一百?数到10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
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
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计算机演示: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数到一万。(学生一起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是多少?
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
(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①
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100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20个小木块,第三幅图有5个小木块,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生2:先看1个一百,再看2个十,最后有5个一,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②
师:我只看到3个十?
生:最后的12个小木块里有1个十,就是4个十,所以是142个小木块。
③
师:一百在哪了?
生:10个十就是100,所以是105个小木块。
④
(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活动要求: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
小组汇报
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
组1:我们组有963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3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豆子。有9个百,7个十,2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豆子。有9个百,5个十,4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豆子。有10个百,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8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6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豆子。有9个百,3个十,3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豆子。有9个百,1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豆子。有9个百,8个十,9个一。
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拿几个。
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组1:我们组有963个,还差37个,我们拿了3个十,7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还差28个,我们拿了2个十,8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还差46个,我们拿了4个十,6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还差10个,我们拿了1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多了12个,拿走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还差12个,我们拿了1个十,2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还差5个,我们拿了5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还差67个,我们拿了6个十,7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还差90个,我们拿了9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还差11个,我们拿了1个十,1个一。
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
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
④九百零七
师:我们班一共有10个组,如果把10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就是多少了?
生:一万
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
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
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
生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
(四)反思:
第二课时拨一拨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拨一拨”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重点: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难点: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计数器正方体学具袋
教学过程:
活动一:拨一拨
(一)出示信息(投影)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2、民族小学共有1706个学生。
3、陈老师在广场路买了一套每平方米3080元的房子。
4、我们学校有880人。
5、买一台洗衣机要1008元。
6、发明造纸术距今有1900年。
学生试着读读划线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二)分四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这4种数的读法,并将自己讨论的一类数各摆出5个。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活动二:练一练
1、说一说商品的价钱
2、写出横线上的数
3、填一填
(五)反思:
第三课时比一比
教学目标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重点: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活动一:比一比
创设情境:小鸟认数
1、学生扮演小鸟认数:
108498237564184
2、比大小
出示108498237564184
3、讨论:
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4、交流:
说一说各自的想法
5、明确:
(1)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2)位数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活动二练一练
在里填上“”或“”
107484638998251025184
(1)学生独立练习
(2)交流想法,着重说一说最后一题。
活动三:试一试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独立思考
(2)讨论:
这么多的数,怎样能很快地从小到大排列呢?
(3)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
(4)独立完成
(5)想一想:
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
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
活动四:猜数游戏
活动五:估一估
1、大约有多少粒豆子?
2、估一估,填一填
树上大约有一()个桃子,大约有三()片叶子,河里大约有五()只鸭子。
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具体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数学活动,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重点: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意义
难点:几个数的排列
教学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一看,读一读
(1)看图写数:20032040
(2)读数:二千零三二千零四十
(3)你拨我写
同桌合作,一人拨珠,一人写数
活动二:找规律
出示题目
(1)388,389,,,392,393
(2)3260,6370,,3290,,3310
(3)5725,5825,,,6125
1、找规律
2、独立填写
3、交流,评议
活动三说一说
1、在小组内先读数
3077543717594
2、说一说,“7”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3、汇报,交流
4、猜一猜
淘气的书可能有多少本?
活动四:小兔吃萝卜
1、故事引入
2、连一连
3、在小组内读一读,写一写
4、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5、小结易错的地方。
活动五:数学游戏
转一转,比一比
活动六:实践活动
有多少片树叶?
1、先估计50或100片树叶占多大面积,再估计所有树叶有多少片,在小组内交流。
2、实际数一数有多少片
想一想:怎样数得又快又对,设法表示出来。
反思:
第五组测量
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资源”,如发现不从尺子0刻度开始量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或奖励,如没有发现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进行启发引导,体现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写作“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
(教师板书:1m=100cm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6.3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写作“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
[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反思:
第二课时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米尺、表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二.玩中学
1.走一走。
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想一想。
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1)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课件:从文化大楼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的距离,约1千米。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
4.读一读。
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5.填一填。
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
完成数中42页填一填。
(2)(课件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i.公路边的里程碑
ii.摩拖车的速度表
iii.限速标志
iv.指路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6.估一估。
(1)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2)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三.学中做
1.完成43页的第1题。
2.完成43页的第2题。
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逐渐养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形成能主动研究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
教学准备:1投影片。
2每人准备一件最喜欢的物体。
教学过程: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0厘米、1毫米、10毫米……
2.量一量:一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毫米。
3.填空:(投影显示)
(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是,可以用()作单位。
(2)38米+54米=()米
1米-6分米=()分米
570分米-170分米=()分米=()米
1米-85厘米=()厘米
(3)小明身高94厘米,在长()厘米,正好身高1米。
(4)用一根长70厘米的铁丝,做了一个每边长都是15厘米的正方形框架,还剩()厘米。
(5)3只苹果+4只香蕉+1只梨=1090克
3只苹果+4只香蕉+4只梨=1690克
1只梨重()克
(6)先数出5毫米厚度的纸的张数,再算一算。
5厘米厚度的纸约有()张。
20厘米厚度的纸约有()张。
学中做
1.完成练习6的第1题。
2.完成练习6的第2题。
3.完成练习6的第3题。
做中得
完成练习六的实践活动。
反思:
第四课时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3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优秀的作业、作品……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一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图1,看图说一说。
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说一说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
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
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出示图2,看图说一说。
仔细看图,说一说个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
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
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
集体汇报。
(3)出示图3。
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重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2.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a.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
b.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3.评一评。
a.自我评价。
b.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c.教师评价。
4.忆一忆。
a.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b.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c.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5.写一写。
a.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
b.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学习技能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个复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各种情境挂图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二、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玩中学
凳上智慧梯。完成46页的第2题。
你知道吗?完成46页的第3题。
完成46页的第4题。
完成46页的第5题。
完成46页的第6题。
完成46页的第7题。
完成46页的第8题。
反思:
第六课时走进乡村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通过“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从中能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3.对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加以讨论,学生间要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看图提出问题,并运用自己以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绿草茵茵的小村庄。潺潺的河水从那流过,一片片麦田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翻滚着,几只欢快的小鸟在树林上空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那真实人间仙境。你们想去看看吗?
玩中学
看一看。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整体感知画面。
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在小组内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说一说。
分布引导,循序渐进。
(1)出示书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看图,说一说方向和路线,要求小组内交流。
(2)每组派代表汇报。
3.算一算。
解决发现的问题,体现数学的使用价值。
对于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尝试进行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放在问题银行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学中做
看图,出了课本中的问题外,你还能提出有关方向和路线的问题吗?并试着解答出来。
做中得
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走一走,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并根据所看到的内容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再回到教室进行交流。
反思:
六加与减(一)
第一课时买电器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卡、计数器、人民币学具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买家电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家都有哪些电器?
2、师:看来小朋友们对电器都很熟悉,那张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跟我去买电器,帮我参考一下价钱,好吗?
(课件显示:四幅电器图)
3、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4、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5、看来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张老师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500+800=1300(元)
你们是怎样算出1300元的?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请你们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师:谁能先说说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再说自己的?
课件演示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7、师:看来呀,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正确,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一台电视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钱?你们能解决吗?试一试。
8、师:谢谢小朋友们刚才帮了我一个大忙,真棒!现在你能帮自己家也添置一些电器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需要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很好,大家都有这么多种不同的买法,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9、师小结。
活动二:练一练
1、师:小朋友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是要想算得又对又快,还得进行一定的练习,你们敢不敢试试?
(1)做练习卡上的第一题“我会做”。
(2)做练习卡上的第二题“我能行”。
(3)做练习卡上的第三题“我真棒”。
活动三:说一说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反思:
第二课时回收废电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法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吗?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你们快想想办法,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
对,我们应该集中回收,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
借助情境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出示图表。同学们,童星小学从本学期起开展了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教育活动。这是该校二年级各班在开展活动以来回收废电池的情况。
(2)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先自己想一想,在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3)那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汇报出来?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关于加法或减法的问题,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在交待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
2、算一算。
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试。
教师板书:102+97=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的数大约是多少。
指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进行计算。102+97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各小组展示算法并进行汇报。
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完成第52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计算,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指正,予以辅导。
(2)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学生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还可以采用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
完成第53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解决“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结合本班的数学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完成第54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想一想。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得比算加法,大家想一想,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和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谁能对照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说说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做?
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55页的第1、2题。
做中得
完成第55页的第3题。
反思:
第三课时小小图书馆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学准备: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一看。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6-118=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
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236-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的问题。
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3、试一试。
探索减法验算的方法。
出示前两幅图,说出图意。
结合实际讨论:找回32元对不对?
总结减法验算的两种方法。
完成教材第57页的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4、议一议。
探索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讨论300-97怎么算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看那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简便。?
各小组间交流、汇报。
要求学生汇报时说出计算过程。
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看黑板,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再来说一说。
5、想一想。
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
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得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在下面记一记。
运用笔算法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第58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并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6、议一议。
讨论加法算式验算方法。
出示747+87=?独立计算出来。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算呢?与同伴互相交流。
汇报验算方法。
7、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通过动物卡片游戏,练习三位数的减法。
还利用这四个动物卡片,练习列出三位数的加法。
8、做中得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3题。
先让学生判断这三道题的对错,然后再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七
教学目标: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道具。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1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2、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3、6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4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4、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7题。
6、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7、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9题。
第(1)小题要帮助学生会看火车里程表。
第(2)小题可利用北京到上海的铁路路线图或线段图帮助理解。
第(3)小题在学生能够能够看懂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反思:
七、认识图形
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教师板书单元题目:七、认识图形)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找出图形后,指名回答。(有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角”。(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
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到电脑前指“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从图中抽出“角”。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角”的样子。)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角”。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角”,为学生独立画“角”做好准备。)
(三)画一画:了解“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1.学生试画
师:你能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画在纸上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角”,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方法。
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吗?
生1:我把三角板放在纸上,沿着它的两条边描。
师:你是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纸上,还有谁也是这样描的。
学生大多数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个“角”。
生2:我看着三角板上的“角”,自己画出来的。
2.教师示范
(1)描“角”
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请你仔细看老师描,从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下面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来了。
师:请同学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1:“角”是尖尖的。
生2:“角”的样子像小于号。
生3:“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生4:“角”有两条边,比三角形少一条边。
生5:我们只描了一个“角”,比三角形少两个“角”。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会儿看看谁会用。
(借助三角板引导学生描出一个“角”,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出“角”的过程,同时体会到三角形与“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画“角”
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教师指着黑板说)我把“角”画在这儿,就先点上一个点,(教师边说边点)它就是“角”的——顶点。(教师故意停顿,请同学回答,强化学生对名称的记忆。)再从顶点开始,用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边,(教师仍然停顿,请同学回忆并说出名称)还从顶点开始再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在学生说出“角”各部分名称的同时,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组成一个“角”。(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角”,使同学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势,再次感悟出什么是“角”。)
(3)表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呢?从“角”上面的这条边到“角”下面的这条边画一条弯弯的线,它就表示由这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现在有两个“角”,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个“角”,我们可以给“角”编编号。(教师边说边给一个“角”编上1号,学生自觉想出另一个“角”要编2号。教师再介绍“角”的符号,并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的符号像什么?
生1:它像一个小小的角。
生2:它像我们美术课上画的鼻子。
生3:它像写4的第一笔。
生4:它像钟表的时针和分针。
(教师请同学观察并想象,帮助同学记忆“角”的符号。)
师:注意“角”的符号下面的线是平平的。
3.学生再次画“角”
请同学对比自己画的“角”,再次画“角”,画好后要边指“角”边介绍,讲给小组同学听。
(四)摆一摆:感受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1.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开的大小有关
师:请同学用两根小棒做一个会活动的“角”。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制作情况,等学生做好,要求都把做的“角”举起来,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大一些吗?
学生听到老师的要求后,兴致很高,很多同学马上就把“角”变大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1:我拿着“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我和他不同,我只动了“角”的一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小一些吗?
学生操作后,请同学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角”的两条边往里推,“角”就变小了。
师:通过玩活动“角”,你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角”有大有小。
生2:我发现把“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往里一推,“角”就变小。
听了生2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的点点头,看起来很多同学都同意生2的说法,同学们已经悟出“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只是在用语言叙述时还有困难。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角”的一条边慢慢展开使“角”变大,再逐步变小的过程,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说:同学的意思是说,“角”的两边.......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
师: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活动角捏紧,(教师用活动角摆好一个“角”,请一位同学固定“角”的两条边.......开的角度,教师把“角”的两条边分别延长)大家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两边.......开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请同学再次观察、体验“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五)比一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角”有大有小,有一组“角”朋友为了比出大小,争论不休,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师:请每位同学把5个“角”摆好,仔细观察。你认为哪个“角”最大,(教师请同学选出最大的“角”并举起来)互相看一看是几号“角”。
生:4号“角”。
师:为什么4号“角”最大?
生:4号“角”的两条边.......开的最大。
师:你能找出几号“角”最小吗?
学生自己观察,找出最小的“角”,教师请同学说说为什么2号“角”最小?
师:剩下的1号、3号、5号“角”,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2号“角”、4号“角”的大小很明显,1号、3号、5号“角”的大小很接近,看不出它们的大小了。
师: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比一比1号、3号、5号的大小。
学生自己动手比较,教师请同学汇报。
生1:我比1号“角”和5号“角”,我把它们的顶点对齐,5号“角”的两条边在外边,所以5号“角”大。
生2:我比1号“角”和5号“角”,也是5号“角”大,我还把一条边对齐了,看另外一条边就可以了。
师:生1比较方法是把顶点重合,生2比较方法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
生3:我是用直尺量的,我用直尺量1号“角”的开口是21mm,5号角的开口是22mm,所以5号“角”大。
教师征求同学的意见,显然同学都认同生3的方法,于是我用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
师:请同学看,这个角的开口,(教师由“角”的顶点处指起,请同学观察“角”的开口越来越大)都是一个“角”的开口,它们一样大吗?请同学思考,1号“角”和5号“角”的边不一样长,我们量它们的开口比大小,你们认为公平吗?
生:不公平。
生3:我把1号“角”和5号“角”的两条边都延长到3cm,再量它的开口就可以比大小了。
生4:我用三角板量,都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它比1号“角”大一些,比5号“角”小一些,所以5号“角”大。
师:生4是借助另一个角帮助比大小。
师:还有3号“角”,它的大小怎样?
生1:我比1号“角”和3号“角”,它们一样大,我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来比的。
师:请同学都比比看。
同学自己把1号“角”和3号“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比大小,这时许多同学露出惊奇的神情,“它们真是一样大”。此时,再一次使同学认识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六)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它吗?并请你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七)全课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八)反思:
第二课时练习八
教学目标:
1对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
2能借助三角尺辨认三种角。
3让学生了解“角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到处可以找到角。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教学重难点:准确的数角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挂图。
学具:三角尺、学具钟、放大镜。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完成练习八。
对话平台
玩中学
再玩中学的过程中,以“去角国做客”为线索,完成书本上的基本练习部分。
1.继续展示课件1。
它们就是陪同我们玩的向导,我们来向他们打个招呼,认识一下吧!记住,一定要把角的名称说的准确呀!
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1题。
2.展示课减2(一列小火车、6节车厢,车厢上面分别画着教材第2、3题中的6个图形)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一节车厢,就请你们标出这节车厢上的图形的各个角,注意直角用符号“┐”表示。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都找到了什么角,有多少个?
(1)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答案。
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2、3题。
3.展示教材第69页的第6题。
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角的王国吧!请你一边看,一边认,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角?
(1)自己找,自己认。
(2)全班交流,角的名称叙述要准确。
学中做
在角的王国里,到处充满了新奇有趣的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1.展示课件4。
(1)你们看到了什么?
(2)(显示教材第69页的第5图)你能说出钟面上显示的是什么时间吗?
(3)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你发现了什么?
(4)分组活动:用学具钟拨一拨,说一说,还有哪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同样大,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5)拿起手中的放大镜看看手中的钟面,你又发现了什么?
(6)指针长了,角的大小变了吗?
做中得
1.又一个角很顽皮。(出示68页第4题第1个角图)数一数它有几个角。
2.它在自己身上填了一条线(出示68页第4题第2个角图)。数一数它现在又有几个角。
3.哎呀,它又给自己添了一条线!(出示68页第4题第3个角图)同学们快数数,现在又有几个角?
反思:
第三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够按要求在之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回用正方形、长方形设图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
学具:①附页2上的长方形、正方形;②放一张长方形彩纸的信封;③三角尺、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放一些几何图形,请你认一认,它们都是谁?
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认得这么准确的?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活动一。
学生分组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教师出示若干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几号图是正方形,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2)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进行操作。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
(4)完成“填一填”。拿着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活动二。
通过小游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长方行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2)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3)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一会是长方形,一会是正方形,一会又变成长方形呢?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思:
第四课时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2在观察与比较中,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成长方形与四边形间的区别与联系。
3体会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教具:活动长方形框架点子图。
学具:七巧板。
教学过程:
课件引入。
请同学们找一找,你在这幅图上找到了什么你认识的图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做一做。
引出平行四边形,同时渗透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师示“活动长方形框架”。
老师要拉动框架两角,猜猜会是什么结果。用你的小手比一比,和同桌说一说。
谁愿意来试一试?
请学生到前面来拉动长方形框架两角,将其变成平行四边形。
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
2.说一说。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1)先对你的好朋友说说。
(2)谁愿意告诉老师?
学中做
1.画一画。
教师出示点子图。
书上附页3有点子图,请同学们是这在上面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吧!
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你觉得自己画得棒不棒?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拼一拼。
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巩固对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1)每个同学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我们的七巧板着急了,它也想和平行四边形做朋友,请你帮帮它,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快动手试一试!
(2)拼完的同学可以将你的平行四边形展示在前面。
(3)看一看,评一评,你最喜欢谁的平行四边形?
反思:
第五课时欣赏与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电视、电脑、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经过调查我发现咱们班有许多同学的家买了新房子,装修得特别漂亮,谁愿意把自己的家介绍给大家,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2、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家,想一想这里复习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
(学生说,教师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复习学过的基本图形)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让我们一起再欣赏几幅图,(看书上的图片)
2、你喜欢这些图案吗?为什么喜欢?
3、每个同学说说第一个图案里有哪些我们学习过的图形?
(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
4、汇报基本图形(学生边汇报,教师边用彩色笔勾出图形的轮廓)
5、小组2个人互说第2幅图的基本图形,说完后汇报。
(学生能够从各种图案中分析出基本图形,并能借助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
6、要是你画,你怎么画?(举例子说明,并用电脑演示)
(感受旋转、平移、对称的现象)
7、你能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设计图案吗?一会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设计,设计之前先想一想你打算用哪些图形去画,然后选自己最喜欢的图形设计漂亮的图案,也可以自己进行创作。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涂色,鼓励学生设计独特的图案)
8、学生自己设计
9、下面我们进行分组评价,大家先说说怎样去评选呢?(让学生说出评选的条件再进行评选)
10、展示作品并分析图形。(按照得星的先少后多评选,把优秀作品放到投影仪)
11、评选最佳设计奖、最佳创作奖、色彩鲜艳奖、态度认真奖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谈谈学习收获
四、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颁发奖状
五、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反思:
八加与减(二)
第一课时捐书活动
教学目标:
1.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甚至巧妙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重点: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直尺和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巩固旧知):
师: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很多的爱心活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吧(展示照片)这是我们学校的什么活动?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捐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出示统计表)这里就是我们学校捐书情况的统计表,谁来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生搜集信息)
师:你们能提出哪些和加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呢?回忆一下,用竖式计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今天就来用以前的计算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我们学校低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独立列式
2、估算:你是怎么估计的?
3、计算{教师巡视、指导,请个别孩子板演}
4、交流算法,互相评价
5、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自己探索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其实啊,无论用怎样的计算方法,最重要的是要确保计算准确,有没有同学计算出现了失误的?大胆说说你错在哪?
(肯定、表扬:诚实、勇敢!感谢:正因为有了你的问题,同学们计算时才会更加注意)
6、试一试:
“我们学校高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先估算,然后独立练习,小组交流算法(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计算,做完了的同学把你的计算方法跟你的同座说一说)
(2)小组汇报
三、我能行
计算比赛p751.用竖式计算
小结:用竖式进行连加计算时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根据你的经验,用这种方法计算时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想提醒大家的?(两至三人谈)
四、联系生活、发散延伸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要到了,你们想不想收到爸爸妈妈送的礼物呢?商店里有很多儿童商品,如果这次爸爸妈妈让你自己去挑选购买,只能买三件,你想买些什么?该付多少钱?
如果你买的商品限制在100元以内,钱够用吗?如果不够,你打算怎么办?
五、小调查:
调查我们学校一至三年级学生人数,填写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捐书活动
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118+104+95=317(本)
1.估算100+100+100=300,大约300本。
110+100+100=310,大约310本。
2竖式计算:118118
+104104
————+95
222————
+95317
——
317
3凑整简算
(1)118+104+95=100+100+100+18+4-5=317
(2)118+104+95=110+100+100+8+4-5=317
答:建设小学一共捐书317本。
反思:
第二课时运白菜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
2连减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
教学准备:相对应的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农民伯伯种的大白菜又获得了大丰收,他们正忙着收白菜、运白菜呢!
出示主题情境图。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如下数学信息,第一运走288棵,第二运走256棵,原有850棵。
二问题探索。
1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1)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2)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
问题(1)(2),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出来。然后重点研究问题(3)。
2思路探究。
(1)教师启发与引导:想要知道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3)交流想法。
会有以下两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1先运走第一车后还剩多少棵,再算运走第二车后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2先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再算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4)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这两种方法的思路。
3算法探究。
引导学生把具体的问题情境、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计算的方法步骤有机结合起来,弄明白其中的算理。在此重要的思想指导下,以下两种算法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1)从总数里面连减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594—288
=306(棵)
(2)从总数里面减去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850—544
=306(棵)
三应用练习。
1计算方法的练习。
完成试一试的习题和练一练中的第1、3题。
2解决问题的练习。
(1)第2题。
a出示问题情境及第(1)问。
b学生独立解答。
c交流算法与想法。
d出示第(2)问。
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提出与第(1)问类似的连减问题,并试着解答出来,再与小伙伴交流。
(2)第4题。
a出示题目内容,带领学生读懂所提供的信息。
b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从整体上看,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里程表上的读数是逐渐增大的,但有一天很特殊,星期三和星期四里程表上的读数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c学生讨论。
可能性1:如果小军是每天晚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四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可能性2:如果小军是每天早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三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d引导学生继续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以“晚上统计”为例,完成第(2)问。(思考)
e第(3)问。
〈1〉一般方法:把第(2)问中所求出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数相加。
〈2〉简便方法:将星期日与星期一在表上显示的数相减,即1830—301=1529(千米)
四课堂总结。
围绕“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中心目标展开讨论,师生共同结课。
板书设计:
运白菜
两车运走后,还剩多少棵?
850-256-288850-(256+288)
=594-288=850-544
=306(棵)=306(棵)
答:还剩306棵。
反思:
第三课时买洗衣机
教学目标:
1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渐渐混合运算的方法,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买洗衣机”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讲述。
1教师谈话:星期天到了,小刚一家都在忙什么呢?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后讲述:
(1)这副图画的是什么事情?
(3)从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活动(一):自主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小刚的爸爸妈妈一共收入多少元?
(2)小刚的爸爸比妈妈每月收入多少元?
。。。。。。
2活动(二):解决问题(1)。
(1)出示问题:小刚家每月生活费需要98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钱?
读读问题,理解“生活费”“节余”的意思。
(2)列出算式“786+632—980”或“632+786—980”。
讲述列式的理由:把爸爸妈妈的月收入合起来,去掉生活费,就是节余。
(3)独立估算。
(4)实际计算。
a学生独立探索计算。
b小组内交流算法,共同订正答案。
c集体展示计算过程与结果。
3活动(三):解决问题(2)。
(1)出示问题: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需要积攒几个月?
(2)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
(3)在小组内讨论。
(4)集体交流。
路径1:估算法。
1个月节余438元,不足450元;2个月不足900元,不够960元;3个月的节余足够960元,需要积攒3个月。
路径2:先加后比较法。
438+438=876(元)
876元比960元少不到100元,2个月的节余不够,得积攒一个月。需要积攒3个月。
路径3:960—438=522(元)522—438=84猿(元)
用洗衣机的价钱连续减去两个月的节余,还差84元,需要积攒3个月。
……
三试算练习。
完成试一试中的两道题,要求学生细心计算,注意进位与退位的方法,争取全算对。
四课堂总结。
学生交流课堂学习的收获和体会,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总结:
1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怎样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运算题。
3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灵活。
板书设计:
买洗衣机
(1)小刚家每月生活费需要98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钱?
786+632-980
=1418-980
=438(元)
答:每月可以节余438元。
(2)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需要攒几个月?
〈1〉估算法2个月不够,3个月足够。
〈2〉连加法438+438=876(元)2个月不够,3个月足够。
〈3〉连减法960-438-438=84(元)2个月不够,3个月足够。
答:需要攒3个月。
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九
教学目标:
1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甚至巧妙地进行计算
3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渐渐混合运算的方法,
4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草稿纸和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回顾一下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说说你都学会了什么?
二完成练习:
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
此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在第(3)小题是思考题,在计算上有一定的难度,不做检测要求,可以让学生利用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4题
表格中是小乐家点表的数据,教师要先让学生理解电表读数的意思,再解答教材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可以与前面里程表相联系。
第5题
这是一道思考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各自的想法。
最后一题的答案不唯一的,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看能填是哪些数。
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
第7题
在学生独立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先独立解决,再交流算法。
方法1
2米=200厘米
200-50=150(厘米)
200-75=125(厘米)
150-125=25(厘米)
答:第一条剩下的长,比第二条长25厘米。
方法2
第一问可以不经过计算,直接回答出第一条比第二条剩下的长。因为两条彩带原来同样长,用去的多,剩的就少;用去的少,剩下的多。第一条比第二条少用去25厘米,所以就剩下的就比第二条长25厘米。
第8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选择合适的数据,独立解答后,再进行交流。
三小结。
这节课,和同桌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第五课时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连加和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运用估算,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可以顺利运算。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连加连减等有关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习加减法。教师可以通过这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教科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比整理与复习(一)提高了一步。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三.练一练
1.第1题
练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可以列竖式计算,要求学生计算正确,在速度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2.第2题
教材通过“五一”旅游的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不仅复习了万以内数的感受和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3题
复习认识图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反思:
第六课时美丽的植物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2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渗透了对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准备: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教材创设了美丽的植物园这一有趣的情境,综合复习了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教育。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编成一个小故事,并根据图意提出问题。课文中提出的三个问题都是开放性的,经过比较后,才能找出最近的路线,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尝试。
一、植物园导游图。
1创设情境,导入题目。
2出示主题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说你所看到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3解决问题:
(1)从盆景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2)从牡丹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3)从月季园到菊花园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4老师分析,小结。
二、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1根据笑笑的身高来估计模型的高度,培养他们的估测能力。
2通过各展区植物数量的统计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1)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数量最多?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树立最少?相差多少?
(2)牡丹园、菊花园和桃花园共有多少盆植物?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以先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提出来,全班交流。
三你知道吗?
结合教材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说一说有什么感想。
四小结。
同桌互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反思:
九统计
第一课时读统计图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中和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中1格代表1个单位。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1根据实例,读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读懂纵向统计图。
1.会看统计图。
师:这是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统计图和你们以前接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会发现:
(1)现在的统计图中有很多的直条.
(2)在统计图的左边还有许多数。
师:你知道统计图中的直条和左边的数各表示什么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说明:图中的直条表示喜欢各种电视节目的人数;图中左边的数的意义是:1格代表1个单位,在这里1格代表1个人,2格代表2个人……
2.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师:这个统计图告诉了你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
(2)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最后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可能会从图中看出:喜欢卡通片的人数最多,有12热;喜欢看歌舞片的人数最少,才4人;喜欢看新闻和喜欢看电视剧的人数同样多……从图中还能计算出一共统计了39个人。
3.延伸。
师:根据统计图表中的信息,你又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给统计图起名字。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统计图,你认为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1)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名字。
(2)教师指出:因为这种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数量的多少,所以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条形统计图”。
5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1)学生说一说用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有哪些优点。
(2)教师总结: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只管得看出数量的多少,一目了然。
二读懂横向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可以是横向的。
师:这是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这副统计图和第一副比较,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第一副统计图是直条是竖着的,第二副的直条是横着的……
教师肯定:条形统计图也可以是横向的。
2会看横向统计图。
鼓励学生自己说一说横着看、竖着看各表示什么。
3从图中获取信息。
让学生与同伴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4讨论。
师:如果我们班要组织单项体育竞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最受欢迎?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当他们的意见不一致时,使学生体会到通过统计有助于做出决策。
三读懂统计表。
1会看统计表。
师:这是某地安装电话情况的统计表。你们知道这个统计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二行各表示什么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引导学生说出: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年份,每隔5年统计一次,而第二行表示这个地区安装电话的部数。
2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分析。
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分析,学生会感到比较捆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出简单的分析:如1985年安装的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五年统计一次,电话数量逐年增加:1985到1990年增加142部;1990—1995年增加190部;1995—2000年增加950部,远远高于前些年的增长速度。
3估计。在学生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简单分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表中组数的变化情况估计一下现在可能有多少部电话。
四课堂总结。
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教师给予评价。
反思:
第二课时小调查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调查生活中的睡眠时间,让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同时对学生进行“充足睡眠”的健康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调查过程中遇到的“计算睡眠时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每人1份统计表、统计图。
2每人1份记录单。
3教师准备“全班同学睡眠时间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引导:老师知道,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身体,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呢?
学生围绕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讲究卫生与预防疾病等多方面展开交流、讨论。
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睡眠时间”的问题。
二正确计算睡眠时间。
1讨论:你每天睡眠几小时?是怎样算出来的?
2交流:
(1)以某某同学晚上9时睡觉,早上6时起床,午休1小时为例。
从晚上9时到12时是3时,从晚上12时到早上6时是6时。3+6+1=10(时)
(2)以某某同学晚上8:30开始睡觉,早上5:30起床,午休30分为例。
从晚上8:30到12:00是3十30分,从晚上12:00到早上5:30分是5时30分。3时30分+5时30分+30分=9时30分。
……
3计算。
请学生按正确的方法重新计算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并写下来。
三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1数学“分段时间记录法”。
(1)时间段的规定可以是这样的:11时以上,含11时;10—11时,含10时,不含11时;9—10时,含9时,不含10时。以此类推。
(2)可以自主选择句路方法,即在相应时段内记.......喜欢的符号。
2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调查,收集本组成员每天睡眠时间的数据,记录好。小组长把结果填入本组的“睡眠时间记录单”。
3全班汇总。
教师出示“全班同学睡眠时间记录单”,随着各小组的汇报,依次记录出相应时间段的人数,然后共同计算汇总出各时间段的总人数。
四呈现数据。
1填写统计表。
每位同学把统计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并提示学生注意把班级和填表时间写完整,然后集体展示交流。
2绘制统计图。
(1)出示空白统计图,看清每格表示几人。
(2)学生自主选择涂色或阴影的形式绘图。
(3)集体展示、交流。
五分析数据。
1观察统计表和条件图,你发现了什么?
例如,可能会有以下发现。
(1)睡眠10—11时的人数最多。
(2)睡眠8时以下的人数最少。
(3)大部分同学每天睡眠时间是10时左右,全班共36人,有28人集中在10—11时和9—10时这两个阶段。
2小组展开讨论:你还有什么发现?或是有什么想法大胆提出来小组内交流交流?
六小结。
板书设计
小调查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每天睡眠保证10小时
呈现数据
分析数据
反思:
第三课时小讨论
教学目标:
1能看懂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图表。
2学会分析统计图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进行简单预测的能力。
3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1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预测能力。
教学准备:两副相对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活动(一):话说身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身高一词,让学生用其说一句话。例如:
我的身高是110厘米。
杨树是身高是是我身高的3倍。
爸爸与妈妈的身高相差10厘米。
两个同学的身高可能不一样。
和去年的今天相比,我的身高增长了5厘米。
……
2活动(二):话说年龄。
教师再在黑板上写出“年龄”一词,学生再由此产生联想并说一句话。例如:
我们家爷爷的年龄最大。
年龄相差12岁的人,属相一样。
一年级的同学比我们年龄小。
动物和植物都有年龄。
人到了一定的南岭,就不再长高了。
……
3活动(三):话说身高和年龄。
教师用“和”字把身高与年龄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联想、表达。
学生会感觉此时遇到了困难,并对某些说法产生了怀疑,相互争论。
教师适时导入:身高和年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因为,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同的人,身高和年龄的变化情况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二讨论活动。
1.读表。
教师出示小军1—7岁身高增长情况统计表,组织学生观察,看懂表意,说说自己从中获取的信息。
学生读懂表的内容后,进行表达:这张表说的是小军1—7岁身高的变化情况。第一行表示的是年龄;第二行表示的是小军每个年龄时的身高,单位是厘米。
2.议表。
出示讨论(1)、(2)、(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A身高和年龄有什么关系?
1岁到7岁,是小军的儿童时期。总的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也不断长高。即年龄越大,身高越高。
B什么年龄长得最快,什么年龄长得最慢?
经过计算可以知道:小军1—2岁长高了12厘米;2—3岁长高了8厘米;3—4岁长高了8厘米;4—5岁长高了6厘米;5—6岁长高了6厘米;6—7岁长高了5厘米。
由此可以看出:小军1—2岁身高长得最快,6—7岁增长得最慢。
C预测8岁时,小军可能有多高?
小军的身高在7—8岁这一年中应增长5厘米左右为宜,所以8岁时,小军可能有122厘米。
另外,应当明确:人的身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学生回答“117+4=121(厘米)”或“117+6=123(厘米)”等也是较合理的,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3.问答。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所提供的信息和刚才的分析讨论活动,自己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一练”的内容,让学生先读懂统计图:这是某商店10天中电脑销售情况统计图。图中时间没有从周一开始,而是从周三开始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统计图下面的三个问题。
3.集体汇报。
(1)哪天卖的多?哪天卖的少?
学生应根据前面7天的情况,分析出星期一、二、三电脑的销售很少,星期五的销售量明显增加,星期六、日的销售量最高。
(2)一周内大约卖了多少台?
学生看前7天或后7天的均可以,估计出30台左右的数均可以。
(3)预测接下来的周六、周日、周一可能卖出多少台?
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预测的依据,并能说出较合理的数就可以了,不必强求一致。
4.同桌二人看统计图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小讨论
身体和年龄
反思: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预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并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草稿纸
这次实践活动安排的是一个小实验,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一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用统计的方法表示出豆芽生长的规律。可以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做这个小实验,并提出实验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适当,坚持每天同一时间测量记录等。有条件的班级也可以同时在教室布置一处实验角,由专人负责。没有黄豆用绿豆代替也可以的。实验7天后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这里应该注意,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去请教家长、老师,也可以自己查阅书本。让学生从小就体验实验的过程,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二、出示要求:
(1)把几十粒黄豆泡在水中,一天后将水倒掉,盖上一块湿布。
(2)待黄豆发芽后,选择一颗豆芽测量长度并记录。
(3)填入下表,并制成统计图。
三、布置任务。
1自己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有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或家长请教。
2我们一周后,看看你的统计图。
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从这个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变化?
四、小结。
反思:
总复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的意识。
3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4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5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
6能看懂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图表。学会分析统计图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进行简单预测的能力。
7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能正确地数出角的个数。
8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正确辨认各个方向。
4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熟练地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草稿纸、三角板、主题图片和投影仪。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要点:万以内数的读写,混合运算,多位数加减法等知识。
1、复习万以内的写法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四百六十八米。
(2)黄河的通航河道长约三千七百九十四千米。
(3)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六千七百千米。
先请学生独立填写然校对。
2、找规律,填一填。
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说说找到的规律
按照规律填一填
校对
3、填一填,使横行、竖行几个数的和相等。
看懂题意
明确算法
生填
汇报
4、怎样租车
明确题意
独立设计两种方案
在小组内交流
5、说说上学路线
独立完成第(1)、(2)两小题。
小组内交流
提出其它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6、课堂作业
竖式计算并验算。
7、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要点:加减混合运算,角的知识等。
1、复习角的知识:
回忆学过哪些角?
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独立完成第八题
校对
2、怎样买袋子合适?
弄清题意
独立填写
组织交流
3、复习加法完成第10题
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交流
4、独立作业
复习三位数加减法,完成第7题。
5、反思:
第三课时
复习要点:
1、完成第11题
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第12、13、14题
说说从每题中各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题中问题
汇报交流
3、复习方向知识
在地图上复习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
看图说说相对应的位置。
在小组内说一说完成第15题第(1)小题
每人设计出几条路线,求出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并进行比较哪条路最短。
4、反思:
第四课时
复习要点:平面图形和统计图表
1、数角填表
锐角()个直角()钝角()
独立完成
交流数的方法
2、折一折并剪一剪回答问题
把一张正方形纸沿直线剪掉一个角后,剩下的部分是几边形,它有几个角,说说各是什么角?
让学生实际操作,由于有不同的剪法,就有不同的答案:
(1)三条边,三个角,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2)四条边,四个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3)五条边,五个角,三个直角,两个钝角。
3、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再回答问题。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里涂色,绘制条形统计图。
独立想想打算怎样组织小小运动会。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小结
说一说本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最感兴趣,哪些内容感到还有困难,提出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5、反思: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课题统计
课时1课时班级二(7、8)
一、教材内容分析
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物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
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统计等。例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题单及课件,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一、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统计的重要性与生活性。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2、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3、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4、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
区别。
5、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
6、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7、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1、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2、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设计意图】:在新课的教学中,创造了学生认识的矛盾冲突,达到激趣探究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白,复式统计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的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
1、讨论
2、活动、统计数据。
3、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4、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讨论,巩固、深化知识的掌握。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收获。【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统计
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时分的认识》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时分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认真观看动画"认识钟面".一组同学观察时针的走动,另一组同学观察分针的走动;结合阅读课本第62页第一段,使学生懂得时针走了一个字是一小时,分针走了一圈是60分钟;这两根指针是同时走,同时停的,所以1小时=60分.
4.结合生活实际,领会1小时、1分钟分别大约有多久.
(1)1小时等于1节课的时间加课间活动20分钟的时间.
(2)1分钟有多久?请学生听一段优美的音乐(播放音频“梁祝片段”).同时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
5.讨论.
理解和掌握如何在钟面上用时针与分针表示时间.
(1)“整点钟”的表示.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正.
(2)“几点几分”的表示.结合学习课本第62页第二段,认真理解“时针刚过数字几……”的意思,从而导出结语.
6.归纳正确表示钟面时间的读、写方法,并小结.(教师把新课学习内容编成快板,用投影仪打出,师生共读.)时针走1字1小时,分针走1格1分钟.1小时=60分,60分就是1小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点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三、练习
1.基本练习.
(1)说出钟面上所指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全班抢答.)
1:00,5:30,7:15,12:45,12:46.
(2)看卡片读时间.
8:25,11:50,12:00,6:55,4:53.
(3)写出钟面上所指的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学生写出时间.)5:10,6:05,2:31,7:59,9:02.
2.实践性练习.
教师板书时间,学生在自己钟面上拨针,同座同学相互检查.
6:00,4:30,9:45,10:10,11:55.
3.综合对比练习.
要求学生辨别接近整点钟和时、分针靠得比较近的钟面所指的时间.
(1)按标出的时间,在钟面上加上分针或时针.
(2)看钟面,选择正确的时间填在方框里.
4.思考性练习.
说出钟面间所经过的时间.
四、总结(略)
五、质疑问难(略)
六、反馈练习.
1.配乐朗诵(或组织小品表演:拨时间)
放录音,在优美抒情的音乐声中,朗诵声起.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人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人所拥有的全部财富.让我们好好珍惜每一分钟吧!
2.师说时间,生拨数.
小喇叭开始广播:6:45
大风车:6:05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7:00
有线1台的儿童动画片:6:00
(下课铃响)
师:(指着时钟)这节课是8:50上课,9:30下课.大家想想,这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生:上了40分钟.
师: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40分钟.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设计:略.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秒的认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同学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或挂图)、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其中的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
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同学可能会举例:火箭发射、跑步竞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习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组织小组讨论,同学广泛发表意见。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
(1)电子表(或钟)。
(2)有秒针的钟表。
(3)秒表。
2.学习1分=60秒。
师:电子钟表、秒表以和有秒针的钟表都可以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现在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假如同学有困难,教师就提示: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少?秒针走1圈,分针走多少?)
同学活动,教师巡视。
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同学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
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
教师接通钟面的电源,让同学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师: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要求第1、2、3大组同学从做口算、画画、写一段话中任意选一件做,第4组的同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反馈。
教师强调:尽管1分钟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
2.联系实际,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师: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果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
师:假如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方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
在同学充沛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
师:有兴趣的同学再去找一些资料,下次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后,要求同学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反馈。
师:你估计得怎样?回家后好好验证一下,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帮你记录时间。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笔算减法练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笔算减法练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法则,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认识数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能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几条?今天我们按照减法的法则来练习减法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第9题
2、完成第11题。做之前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中相应的特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笔算:练习十三第10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做完后提问:这三道题在计算时有不同的地方吗?
4、小结:笔算减法要按减法的法则计算。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所以在每一位计算时,该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算,不该退位的只要直接减。
5、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13、14题。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5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10题剩下的三题,第12题前面两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年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找春天》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听说二(5)班的同学们很聪明,老师邀请了手工小能手小明和小红和大家一起做手工。不过小明和小红有个条件,他们说只要你们能认真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就和大家一起玩,你们同意吗?好!让我们请出他们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看,他们已经准备好一些物体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中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数学王国的新朋友——“角”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感受角
师:我们常用的三角板上有角吗?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什么感觉。
(生活动,师指导示范)
师:同学们摸一摸尖尖的地方,是什么感觉?生:刺手。
师:同学们再摸摸角的两边是什么感觉?
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再找找这张手工纸上的一个角,摸摸什么感觉?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和小红准备的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三角形尺、纸工袋、闹钟)我们把它们请下来
(二)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师:我们把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指其中一个角问)顶点在哪?边在哪?通常我们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用这样的符号表示这就是一个角(教师比画)。
师:观察这些角,你们能总结一下每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吗?
学生汇报,师指导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全班一起说说好吗?(教师板书)
边
顶点
边
(三)画角
师: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但是我们不仅要认识角的样子,还要会把它绘画出来。
师:(演示画角)先画顶点,然后从顶点起画一条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的方向再画一条边。
师:你们能在纸上画出一个角吗?
生:在纸上练习画角。
(练一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个小朋友的作品。(评价生作品)
(四)找角
师:其实我们身边有没有角,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在身边发现角
师:你找的角在哪?给大家说说顶点在哪?边在哪?(指名学生回答)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角,请你们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和你的同座位小声说说角在哪儿。
(五)辨角
师:请同学们来当裁判,是的用“√”表示。
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师: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
(有没有一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
(六)数角
角其实是平面图形中的一员,现在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先给角做上记号,数一数,再填空。(想想做做第2题)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一)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拿出老师给你们的学具,请你做个角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能把你的角变得大一点吗?再变大一点,再大一点。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我把角打开,角就变大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师:说得真好,(师演示)确实是这样的。现在你们能把角变得小一点吗?再小一点。(生操作)这次又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两条边合回来,角就变小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演示)非常正确。
师:哦,(师边演示边说)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知道这个重要知识,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第85页的钟面图)一起说吧。
师:角的大小与边长有关系吗?猜一猜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猜想,还要学会验证,请看红角与蓝角之争。它们是怎么比的?
(课件演示边长变长变短角不变)
小结:原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什么有关呢?(只与两条边的开口大小有关。)
四.拓展练习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很努力表现非常棒,小明和小红来和大家一起做手工了,看看我们一起做什么吧
1.拿出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2.准备一张三角形的纸,剪一刀后会剩下几个角?
五:全科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六、板书设计
认识角
边
顶点
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开口越小角越小。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课时
1课时
设计人:
教学目标设计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1、操作法:通过操作整理人民币,初步感知人民币,认识人民币。
2、观察法:通过观察发现各种面值的热民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
1、数数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快速说出数的组成。
3、复习数位表
(二)导入:
(三)新课:
1、教学例四: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24?
2、教学例五:
(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
信息窗二是窗一的延续,在了解了南极的整体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天上有47只贼鸥,冰上有32只贼鸥,由此引出对两位数的读、写方法的探讨以及对两位数比较的认识。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利用计数器来拨不同的两位数,因此对于两位数的读写困难不大,但是对于读法与写法的区别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存有一定的困难。而相对于两位数的比较,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比较,因此这部分只是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太困难。
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利用学生的经验,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探讨算法的多样化,并密切结合学具进行教学。
学生利用计数器表示出天上贼鸥的数量,并根据计数器上的表示写出数量,并学会读数。
1、数数:从100倒数到1
从35起,五个五个地数到80
从10起,十个十个数到100
从50起,二个二个数到64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快速说出数的组成。
3、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百)对!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7?”(指名回答,并上来拨珠子)板书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3)同桌2人合作,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五)做34页:学生独立完成,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对47和32进行比较,鼓励学生多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既可以用书中展示的两种方法,也可以有不同的思路,比如从小数到大数47在32的后面,所以47大,32小。
引导学生对两个数字进行比较,强调几十几和整十数间的比较,十位相同的两个数间的比较以及100与其他数间的比较。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24?(指名回答)
想:24由2个十和4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2,在个位上拨4。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写作:171915212440
读作:十七十九十五二十一二十四四十
课后反思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有了生活中的经验,读数写数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要让孩子从数的组成和数位进制的角度去认识读数和写数;数的比较的方法应该是孩子有不同的方法,不需要统一成一种方法;多得多,少一些是一个难点,可以重点单独拿出来练习。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加强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同学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3.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初步培养同学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同学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算盘等。
教学过程
一、辅垫孕伏
(一)口答:(投影出示)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10个千是( )。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说这些数分别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463
9528
4000
2089
9030
8006
3507
2800
3.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写出下面各数。(小黑板出示)
四千零五十
四千五百
四千零五
五千四百
五千零四十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同学们观察:4050、4500、4005、5400、5040,这些数有什么相同点?这些数虽然都是四位数,并且都是由2个0、一个4、一个5这些数字组成的,那么它们的大小一样吗?谁大谁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例11(1)比较1230和965的大小。(板书:1230、965),师生在算盘上拨出1230和965两个数。
(1)提问:1230是几位数?965是几位数?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同学知道:1230是四位数,965是三位数,位数不同。(板书:位数不同)1230的最高位是千位,965的最高位是百位。1230超越了1 千,965不够1千,四位数比三位数多一位数,所以1230和965比较,1230比965大,也就是,1350>965。(板书:>)
(2)师生一起小结:1230是四位数,超越了1千,965是三位数不够1千,所以1230>965。
(3)反馈练习:在○里填上>或
635○1001 2527○934
练习后,同学们考虑:我们刚才比较了三组数的大小,那么位数不同的数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引导同学说出: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2.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1)出示例11(2)比较5640和8790的大小。(板书:5640 8790)
①在算盘上拨出5640和8790两个数,观察两个数,发现了什么?
②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板书、位数相同)5640的最高位是千位,有5个千,8790的最高位是千位,有8个千。
③引导同学得出:5640和8790都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比较它们的最高位,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
④反馈练习:比较大小。
8006○9528 4000○3507
通过例11(2)的教学和练习,使同学明确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时,比较它们的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2)教学例11(3)
第一辆汽车载了多少瓶汽水?(板书:3864)
第二辆汽车载了多少瓶汽水?(板书:3529)
哪辆汽车载的汽水多?
引导:
①同学们在自身的算盘上拨出这两个数。
②观察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有什么特点?
(同学答后,教师在板书中3864、3529这两个数中3的下面加“.”)
③3864和3529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这样的数怎样比较呢?同学们自身试试看。教师巡回指导,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的?针对同学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④师生一起小结: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时,也是从最高位比起,千位相同,看百位。3864的百位是8,3529的百位是5,8个百比5个百大,所以,3864>3529。(板书:8个百>5个百和3864与3529之间的“>”)。
⑤假如把3864改成3564,又如何比较3564和3529的大小呢? 3524与3529呢?
(3)提问:通过以上学习,谁来说一说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大小?
使同学认识到: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从最高位比起,千位相同,看百位,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假如百位也相同,看十位……
(二)师生一起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指板书),谁来说一说位数不同的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位数相同的数又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三)看书质疑
看书第33页内容,并把书中空白填好,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巩固发展
1.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398○402 3940○5230 1020○999
同学自身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指名同学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2.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用手势表示“>”或“
744○447
1000○999
3458○7005
2600○2599
499○2042
9437○9432
重点让同学说一说:3458○7005 9437○9432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3.填空:
(1)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2)四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3)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比四位数中的最小的数少( )。
4.找出下面一组数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463
9528
4000
2089
9030
8006
3507
2800
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同学独立练习,同桌互相订正,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找到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的。
5.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排列的对吗?(投影出示)
(1)1001>941>914>893( )
(2)3050>3005>3049>3500( )
手势判断对错,并指名同学说出错误的原因,通过此题练习,教育同学做题要认真仔细,看清楚题目要求。
6.现在你会比较4050、4500、4005、5400、5040的大小了吗?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此题是课始的复习题,注意有两种排列方法,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都可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同学们想一想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有几种情况?你是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
五、安排作业:课本第34页练习九第5题。
六、板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学案设计(全册)》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全”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43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