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m.JAb88.COm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学法指导
1.本课内容涉及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这两次转变说明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为民主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
2.三民主义的内容:
内容关系来源范畴
民族主义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核心创立民国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补充发展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3.新旧三民主义特点之比较(“新”在何处?)
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突出反满反清反对帝国主义
民权主义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普遍平等的民权,反帝反封相结合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对旧三民主义的认识
(1)民族主义:
①实质:反对封建统治
②进步性:
A.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平等思想,超越长期以来“反清”口号狭隘的种族倾向。
B.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朝的瓦解。
C.反满带有反对满洲贵族和反帝的双重含义。
D.把反满与建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结合在一起,集中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纲领中最有号召力,最有群众基础的一条。
③局限性:A.表现: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B.根源:软弱性所致。害怕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幻想帝国主义支持。
(2)民权主义:
①实质:夺取政权。
②进步性:
A.把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紧密结合,把废除专制和建立民国联系在一起。
B.指出了封建专制制度是封建上层建筑的核心,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在理论上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问题——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③局限性:只重视国家政权形式,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
(3)民生主义:
①实质:资产阶级的经济纲领。
②进步性:
A.主观上反映了对人民的同情。
B.认识到了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并想解决这个问题。
③局限性:没有反映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新旧三民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1)内容:
①三民主义——民族:强调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前提)推翻清政府这个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客观上有反帝作用;民权:强调建立民主共和国;(核心)民生:平均地权。
②新三民主义——民族:发展为民族自求解放(反帝)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凡反帝之个人和团体享有民权,主张在反帝反封建的基础上实现各阶级联合专政。民生: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实践:
①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
②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3)评价:
①三民主义: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②新三民主义:进步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国共合作的基础;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解决了革命的依靠力量问题),从而推动了大革命的高涨;局限性: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4)联系:两者立足于民主革命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但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决定着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
3.孙中山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
(1)萌发: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
(2)提出:同盟会成立,《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三民主义
(3)传播: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4)实践: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5)挫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的相继失败
(6)发展: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三大政策,把旧三民发展为新三民
(7)再实践:以北伐战争为标志的国民大革命
(8)再挫折:蒋汪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
4.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关系
(1)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新三民主义是革命斗争的纲领,是民主革命奋斗的目标,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
(3)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有了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和完善的方法、手段,纲领和目标就无法实现。实现奋斗目标惟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5.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
①时代特征: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断深化。
②历史教训:辛亥革命前,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相继失败。
③社会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④革命实践:孙中山放弃改良思想,走上革命道路,逐步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
⑤欧美启示:欧美主要国家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走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道路的成功启示。
(2)基本内容
①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②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
(3)评价
①进步性,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实践
①创立民主共和:辛亥革命、《临时约法》。
②扞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新课标第一网
例一: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为时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粹主义
答案:C
辨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关键要理解三民主义的具体含义。“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地价,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故答案为C。
例二: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有较大进步,主要表现在()
①在民族主义方面,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②在民权主义方面,倡导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③在民生主义方面,充实了“耕者有其田”等具体内容④提出了扶助农工的政策⑤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
答案:A
辨析: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无论是旧三民主义还是新三民主义都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故答案为A。
例三: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孙中山先生为促进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包括()
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②同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A.①②都正确B.①正确②不正确
C.①不正确②正确D.①②都不正确
答案:A
辨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和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故答案为A。
例四: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后,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①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②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③民生主义涉及到工农的要求④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反对帝国主义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辨析:孙中山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它不可能提出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将带④的选项排除。故答案为B。
例五:(2007年扬州)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
①反对帝国主义②“耕者有其田”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④“制定劳工法”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答案:D。
辨析: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②④属于民生主义。故答案为D。
五、体验高考
例一:(2007年广东单科7)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A.军阀、官僚、政客B.资产阶级保皇派
C.地痞、土匪、烟贩D.清朝皇室
答案:A.
辨析:从材料中:“1919年”“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可以知道政治不良是辛亥革命最终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故答案为A。
例二:(2008广东单科7)《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B
辨析:黄帝被公认为华夏族的祖先,中华民族的象征,把他画像印在《民报》创刊号,蕴涵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意,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体现。故选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例三:(2008年高考海南卷)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
答案:C
辨析:“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后出现贫富分化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故答案为C。
例四:(2007年高考天津卷)“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答案:D
辨析: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即是“平均地权”,在后来发展的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又进一步提出“耕者有其田”,但由于他不敢发动贫苦农民,通过自上而下的斗争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因而最终没有真正得以实施。而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从而使“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真正得以实行,且卓有成效。故答案为D。

延伸阅读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最得力的助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导学案优势,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掌握课本基本内容;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达到知识升华。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精神。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其历史思维有所提高,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能够运用理论逻辑思维,思维也比较活跃所以常会提出一些新的设想,新的见解,但总体历史理论思维水平还有待提高。同时,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听讲但没有积极思考,学习动力不够,积极性不高,学生基础不扎实,解题能力较差。
3重点难点
(1)、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播放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简介视频。
设问: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法和设问导入法,便于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大致了解,树立对孙中山先生的感性、直观的认知,为理解三民主义做好铺垫
活动2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自主学习:
学生通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突出重点,自主研究。把不理解的知识点做好记录,留给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质疑讨论。
各小组成员先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讨论。如果本组不能解决可以请求外援帮助。
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以下5个问题,进行分层教学:A层学生完成2)、5)题,B层学生完成3)、4)题,C层学生完成1)、2)题。(多媒体展示)
1)、三民主义的内容及三者的关系?
2)、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并理解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
3)、新三民主义为什么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三民主义形成和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后,以孙中山为首资产阶级革命派分别进行了哪些实践?
5)、民生问题是个长效热点和高频考点,如何理解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回答,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目的。
3、合作探究:
问题: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奋斗一生中,他在方式、目标和思想三方面发生过哪些变化,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理念及教学目标设计这一过程,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在合作过程中,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4、成果展示:
明确方法:各小组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统一认识,形成文字材料,可以口头表述或板书展示。
5、激情点评:
明确点评方法(如第五组学生点评第一组),教师在学生点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引导型点拨或启发型点拨等。
设计意图:体现课堂上学生主体性原则。
活动3第16课 三民主义形成与发展
高考链接:多媒体展示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第37题第2、3问。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播放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简介视频。
设问: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法和设问导入法,便于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大致了解,树立对孙中山先生的感性、直观的认知,为理解三民主义做好铺垫
活动2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自主学习:
学生通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突出重点,自主研究。把不理解的知识点做好记录,留给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质疑讨论。
各小组成员先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讨论。如果本组不能解决可以请求外援帮助。
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以下5个问题,进行分层教学:A层学生完成2)、5)题,B层学生完成3)、4)题,C层学生完成1)、2)题。(多媒体展示)
1)、三民主义的内容及三者的关系?
2)、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并理解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
3)、新三民主义为什么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三民主义形成和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后,以孙中山为首资产阶级革命派分别进行了哪些实践?
5)、民生问题是个长效热点和高频考点,如何理解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回答,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目的。
3、合作探究:
问题: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奋斗一生中,他在方式、目标和思想三方面发生过哪些变化,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理念及教学目标设计这一过程,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在合作过程中,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4、成果展示:
明确方法:各小组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统一认识,形成文字材料,可以口头表述或板书展示。
5、激情点评:
明确点评方法(如第五组学生点评第一组),教师在学生点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引导型点拨或启发型点拨等。
设计意图:体现课堂上学生主体性原则。
活动3第16课 三民主义形成与发展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查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一生革命活动
2、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三民主义是当时最进步的思想
2、孙中山具有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重点难点
1、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
2、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过程
导课
1、单元引言:投影三次历史巨变
2、出示图片,缅怀孙中山。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3、图片为我们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主要活动,你知道孙中山在民主革命过程中领导的重大革命运动是什么?
4、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你知道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创立三民主义的理论?
新课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师生交流看书。教师点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
2、提出:学生看书列举:中国同盟会纲领《民报发刊词》
3、内容:学生看书解释,教师投影内容
4、从内容中分析三民主义的进步意义(提一下局限性)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用谈话法与学生交流,回忆列举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捍卫共和的重大事件。
过渡:实践证明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西方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孙中山没有放弃----实现了他一生当中的有一次重要的飞跃。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四、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中心问题探索
1、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反映出孙中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
对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教师可将内容做成表格形式,指导学生结合投影阅读教材文字内容,并自己理解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2、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结局的历史教训、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3、新三民主义影响及评价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的提出,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形成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关于新三民主义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问题。问题一、新三民主义为什么会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问题二、新三民主义同国民大革命的迅速发展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是本部分内容的难点。建议教师处理好二个角度:一、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二、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小结:以问题代替小结
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3、孙中山一生中两次转变,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
我们应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什么?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2)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成败;
(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查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一生革命活动。
(2)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三民主义是当时最进步的思想,但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引导学生学习孙中山具有适应时代潮流和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
(1)各种救国方案屡屡失败:如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失败等。
(2)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出示教材P78《时局图》。
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上书改革: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2)成立团体:(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
(3)发动起义: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由于内部步调不一致,丧失了时机,再加上叛徒告密,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清朝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陆皓东被杀,孙中山遭到通缉,被迫流亡海外,后孙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通过考察,他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
(4)组建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资产阶级政党)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1)内容: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面对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所表现出的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况,孙中山将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来,开创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正面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2)评价:
进步性: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大方面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将满洲贵族称为鞑虏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具体表现为:
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
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是中华民国当时的最高法律,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为防止袁世凯今后擅自篡改《临时约法》,特地在附则中规定,修改约法,必须“参议院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由于三民主义自身具有局限性,在它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斗争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的结局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等,说明两点:一是同盟会和国民党组织涣散,需要重组;二是建立革命联盟。
(2)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早在1921年马林同孙中山会晤时就建议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同中国共产党合作。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指出:中国现在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并提出共产党同国民党共同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民主联合战线的建议。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三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不顾国民党顽固分子的反对,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并赞同依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随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表、张太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相继加入国民党,并开始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3)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
(1)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等一批国民党高层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共产党高层共一百五十六人参加了会议。孙中山以总理的身份任大会主席。
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此外,大会讨论了国民党改组问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①新民族主义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这种民族主义不同于过去那种单纯反清排满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两个方面,一是主张国家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二是剥夺“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的政治权利,实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专政。可见新民权主义不同于旧民权主义只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的空洞口号,而是主张民权不为资产阶级所专有,而为人民所共有;
③新民生主义也强调两条原则,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旧三民主义早已提出,但内容空泛。新民生主义指出,将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政府照价征税,或收买,征收;对“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这就给平均地权注入了新的内容。不久,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节制资本是指: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对于工人,则由国家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其生活,把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结合起来。
(3)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二者的原则区别(中共民革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5)新三民主义地提出意味着孙中三确立了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6)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目标;三大政策则是实现纲领目标的方法手段,有纲领目标无正确的方法手段纲领目标就无法实现。正如毛所讲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7)影响见教材最后一段
★小结:孙中山一生的两次转变
A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弃资产阶级改良走革命道路,提出指导革命的三民主义。
B20世纪20年代,改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完成国共合作,实现其一生最伟大的转变。
★作业: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

高二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高二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三民主义”理论提出的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经济也随列强入侵加剧而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促进了思想理论的发展。同时,清政府实施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资的发展。
(2)(政治)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更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3)(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邹容、陈天华等,积极宣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中心。
(4)(现实)救国探索不断碰壁。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方案时都以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为前提,改良方案在两半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5)(个人)孙中山个人转变。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遭到冷遇。他深刻感到,清政府已腐朽不堪。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这些主张,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他在《檀香山兴中会章程》中,痛陈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危机局面:“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在中国人民面前树起了革命大旗。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通缉,被迫流亡海外。在英国,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他又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2.“三民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1)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是三民主义的前提。
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义所反的只是满族贵族封建统治,且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2)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3)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也是三民主义的补充与发展。
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封建剥削依然存在,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尽管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在“三民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取得了很大进展。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并取得军事成功。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同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是中华民国当时的最高法律,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为防止袁世凯今后擅自篡改《临时约法》,特地在附则中规定,修改约法,必须“参议院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
《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3.进行其它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处于苦闷与彷徨中的孙中山看到希望。他热烈欢迎十月革命,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指出,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它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第17课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来到北平,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他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他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时期。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曾想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在大城市发动起义,建立政权,但接连遭到失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起义队伍,在攻打长沙受挫后,当机立断,改变原定部署,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并非“一夜春风”,它是在中国漫长的革命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1921—1927)——发端阶段
毛泽东经过实地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
相关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
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指出“若无农民从乡村奋起……根本倒塌”。
意义: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革命对象等问题。
2.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初步形成阶段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要坚持党的领导,进行武装斗争。
行动:进行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结果:起义一再失败。启示:不能照搬照抄俄国模式,走适合自己的路。
为此,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在坚持共产党领导前提下,把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结合起来。
相关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思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抗战时期(1937-1945)——正式形成阶段
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相关文章:《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作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当党内一些同志提出要宣传毛泽东思想时,毛泽东在1943年4月写信给中央宣传部,说:“我的思想(马列)……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为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
两年后,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报告中,毛泽东又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帐上,所以我要对此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在其他场合,他也多次表明,“如果同志们要为这种思想找一个人的名字作为代表,我可以接受,但是必须说明,这是中国革命的产物,是中国革命长期斗争经验教训的结晶,是很多同志的正确思想集合而成的”。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各阶段发展表现与作用)
1.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报告
1949年春,毛泽东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的社会情势,指出:党的工作中心……的袭击。
意义:报告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文章回顾了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指出:资产阶级的方案在中国……人民民主专政。
意义:文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了指导,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伟大的变革。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
提出一系列……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4.毛泽东思想的其它方面
毛泽东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也有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
——邓小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段分析
阶段特征主要思想理论著作意义
大革命时期发
端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革命对象等问题。土地革命时期初


成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抗战时期正


成作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首创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与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四.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3.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了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俄国D.日本
3.孙中山将解决土地问题引入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最早是在()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B.同盟会时期
C.武昌起义时期D.兴中会时期
4.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准确表述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C.1923年的《中国国民党宣言》
D.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5.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A.反对满洲贵族统治B.反对封建统治
C.反对帝国主义压迫D.反对民族压迫
6.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
①按照三民主义思想制定的
②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③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具有进步意义
A.①不正确,②③正确B.①②③都正确
C.①②正确,③不正确D.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8.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不包括()
A.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废科举,举办新式学堂
C.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D.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9.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这是因为()
①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它反映了中国人们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③它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④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者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
10.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包括()
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改良道路的失败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④民主革命思想的不断丰富
⑤孙中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1.下列有关三民主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民族主义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
C.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
D.民生主义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1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中国国民党宣言》
C.新三民主义
D.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13.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伟大功绩不可磨灭,其依据不包括()
A.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对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起了指导作用
C.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D.对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4.下列对三民主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B.三民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C.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D.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15.孙中山之所以把“民族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部分提出,主要是因为()
A.清王朝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B.鉴于维新改良失败的教训
C.汲取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经验
D.国内汉族与满族的矛盾尖锐
16.“民权主义”在当时的进步作用主要是()
①否定清王朝存在合法性
②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
③保障了汉族君主政体的重建
④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7.下列对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定的新三民主义性质的表述中,最准确的是()
A.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B.各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D.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斗争纲领
18.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原则与孙中山以下哪一主张一致()
A.兴中会纲领B.同盟会纲领
C.新三民主义D.三大政策
19.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20.对三民主义的认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B.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C.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2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B.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等理论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D.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斗争的理论
22.下列哪些文章的发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①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论十大关系》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A.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3.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主张不包括()
A.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B.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C.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4.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毛泽东强调的是()
A.理论联系实际B.理论的指导性
C.学习经典著作D.实践检验真理
25.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主要著作是()
A.《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C.《论十大关系》
D.《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
26.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七届三中全会D.中共八大
27.标志着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的著作是()
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
C.《将革命进行到底》D.《论人民民主专政》
28.下列图片中所显示报告出现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B.解放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大革命时期
29.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A.新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新民主主义 D.邓小平理论
30.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④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
⑤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31.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而完整地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论联合政府》
D.《新民主主义论》
32.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其依据是()
A.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正确经验的总结
B.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正确经验的总结
C.毛泽东思想是全体智慧的结晶
D.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33.毛泽东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
A.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34.下图所示著作,阐明了当时的中国应走什么革命道路()
A.中心城市武装暴动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和平谈判,维护国民政府
D.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
35.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的标志是()
A.遵义会议B.中共“一大”
C.中共“三大”D.中共“七大”
36.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端于()
A.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37.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A.共产国际的指示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
C.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D.中国的国情
38.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的报告内容有()
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④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39.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但后来到了1949年,党的工作重心又转移到城市,原因是()
A.国民大革命的胜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40.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十大关系》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试观日本……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清政府,建设民国……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1903年在檀香山的一次演讲
材料三:“这十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们贫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然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的改组》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之半殖民地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至苏联遗书》1925年3月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孙中山经历了怎样的思想转变?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做了哪些努力?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孙中山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是什么?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阅读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
(1)驱逐鞑虏。今之满洲……和中国多事,长驱入关,来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其政府,还我主权……
(2)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的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民族的国家。
——1911年《军政府宣言》
材料二: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三、凡革命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国家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起以后则否。
——1924年孙中山〈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三:
(1)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当时的民族主义的宗旨是什么?这种看法有何局限和失误?
②据材料二、三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有何区别?影响孙中山产生区别的主要历史因素是什么?
③根据以上材料,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什么变化?从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
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毛泽东
材料二:
图一图二
图三中共八大会场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的哪篇文章?阐明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哪一幅图片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为什么?
(3)中共八大上,毛泽东关于当时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是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B4.D5.C
6.D7.B8.B9.A10.A
11.D12.C13.C14.C15.A
16.D17.B18.D19.C20.B
21.D22.A23.D24.A25.C
26.B27.D28.A29.B30.B
31.D32.B33.C34.B35.A
36.A37.D38.B39.C40.C二.材料解析题
1.(1)从改良维新转向暴力革命;
(2)理论上,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实践上,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推动了三民主义的进一步传播;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斗争。
(3)最伟大的转变是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阐发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重大影响: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2.(1)孙中山当时的民族主义的宗旨是推翻清政府统治,光复汉民族国家。局限:此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还没有提到反帝国主义。失误:把国内的民族矛盾、民族问题与外国侵略的界限混淆,把满族排挤到“中国”之外。
(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已取得的特权,承认不平等条约;1924年他则明确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历史因素:斗争的屡次失败,孙中山接受苏俄的建议与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带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
(3)早期只反对满洲贵族统治,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望帝国主义支持中国革命,后来发展到较明确地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等反帝斗争的纲领。孙中山在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认识不断深入,反映出孙中山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3.(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图二的《新民主主义论》。因为它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系列重大问题。
(3)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20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