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三个小板登凳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三个小板登凳”,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三个小板凳》是二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这个单元以努力为主题,。本篇课文是以侧面描写的方法交代爱因斯坦和第三个小板凳之间的故事,考虑到课文本身的这一特点,我把老师和同学前后态度的变化作为教学的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老师和同学态度的变化来感受爱因斯坦的努力。围绕着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的这一条主线,我让学生分析三个小板凳的不同,感受爱因斯坦在做小板凳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课堂上,通过分析,孩子们观察到了板凳的变化,也顺理成章的体会出爱因斯坦的努力。二年级的学生识字任然非常重要,我在导入时复习了词语,并通过区分偏旁、查字典区别了同音、形近字像和象。孩子们通过区分,基本能分清这两个字,并且能在词语和句子中简单运用。由于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文书的教学,我在课文讲解结束后引入了爱因斯坦另一个努力的故事,让孩子在课外文本中去感受爱因斯坦的努力,进而明白爱因斯坦的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因为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写字指导上,我选择了品字,通过这个字的教学引入一种新的字形结构,品字结构。

这节课总体来说进展比较顺利,孩子与我之间的互动比较多,朗读课文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过渡语不够简洁,课堂上,由于担心学生不理解,反复解释,略显罗嗦,用语不够精致。JaB88.COM

2.提问的有效性不够,对部分学生的关注不多够,应该思考一下如何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

3.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有效,评价语略显单一。在评价学生方便还要加强学习。

经过这次公开课,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我要更加努力的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争取能有更大的进步。

精选阅读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课外拓展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课外拓展”,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911事件

概况

9.11事件(又称911、美国911事件等)指的是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2001年9月11日,四架民航客机在美国的上空飞翔,然而这四架飞机却被劫机犯无声无息地劫持。当美国人刚刚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之时,纽约世贸中心,连续发生撞机事件,世贸中心的摩天大楼,轰然倒塌,化为一片废墟,造成了3000多人丧生。

过程

8:45,Boeing(波音)767-B-223ER在飞离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不久后就被劫持,撞毁在世贸中心北楼,大楼随后坍塌。机上人员:92,遇难:92。

9:03,BoeingB-767-222同样地在飞离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不久后就被劫持,撞毁在世贸中心南楼,大楼随后坍塌。机上人员:65,遇难:65。

9:45,Boeing757-223飞离杜勒斯国际机场后不久被劫持,随后撞向五角大楼一角。机上人员:64,遇难:64。

10:20,BoeingB-757-222飞离纽华克国际机场后不久被劫持,直向华盛顿飞去。随后高速坠毁在宾夕法尼亚乡间,据猜测是乘客与劫机者搏斗阻止了这架飞机撞向目标。机上人员:45,遇难:45。

整个美国都为之震惊,人们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这是美国历史上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疑问为何选择这一天?

本来在美国911是作为报警电话号码的。恐怖分子选择9月11号是对美国的挑衅。

美国911报警电话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67年,美国总统法律实施与司法管理委员会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一个统一的电话号码,以便于人们及时报告紧急事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很快宣布选择911作为报警电话号码。1968年2月,全国第一个911报警台在亚拉巴马州的哈利维尔设立。上世纪70年代后,911报警电话开始大量增加。1976年,17%的美国人可拨打该号码,1979年上升到26%,1987年为50%,而今已达到85%。美国大约50%的国土面积已接通911号码,其中95%是加强版系统,可提供每个呼叫者的姓名与位置信息。

正是这样恐怖分子才会选择9.11这一天对它进行袭击。

影响

1、〖对美国〗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经济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对一些产业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和影响。地处纽约曼哈顿岛的世界贸易中心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起来的摩天大楼,造价高达11亿美元,是世界商业力量的会聚之地,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共计1200家之多,平时有5万人上班,每天来往办事的业务人员和游客约有15万人。两座直冲云霄的大楼一下子化为乌有,五角大楼的修复工作至少在几亿美元之上,人才损失难以用数字估量。

无论对美国总统布什,对美国民众或者对美国政坛人士来说,9月11日所遭遇的恐怖分子攻击事件都是一次历史性的震撼。在两小时之内,造成美国本土遭遇数以千计的伤亡,连白宫、总统的空军一号座机、国防部大楼、金融财务中心的世界贸易大楼,都成了恐怖分子攻击的目标。

这次事件使美国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较重。地处纽约曼哈顿岛的世界贸易中心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起来的摩天大楼,造价高达11亿美元,是世界商业力量的会聚之地。五角大楼的修复工作至少在几亿美元之上,人才损失难以用数字估量。而且交通运输和旅游业造成严重损失。美国国内航班一天被劫持了四架,并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实是历史罕见。

事件发生后,布什立即采取适当行动,恢复政府、社会正常活动,为了显示他不受恐怖威胁,9月11日晚上,虽然白宫仍有受到攻击的威胁,他仍决定返回白宫,并在白宫向全国民众发表谈话,借此显示:恐怖分子并不能阻断美国行政中心的运作。

美国911事件的经济影响不仅局限于事件本身的直接损失。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人们的投资和消费信心,使美元相对主流货币贬值、股市下跌、石油等战略物资价格一度上涨,并实时从地域上波及欧洲及亚洲等主流金融市场,引起市场的过激反应,从而导致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减慢。

2、〖对中国〗

可以看到的是,911事件前的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和911事件后的情况已经明显不同,美国反对恐怖活动的战争将引起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新变化,引发大国关系的互动。国际政治、军事、外交形势的变化肯定会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选择,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应根据事态的发展及时进行跟踪研究,相应调整经济政策。

所以,对于我国而言,为了尽量减少美国911事件对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有所准备,未雨绸缪。不仅要关注美国911事件本身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更要研究美国和国际社会为对付恐怖活动所采取战略取向、策略取向和政策取向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影响。及时跟踪研究911事件后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

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可以主要依靠国内的巨大市场把经济搞好,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措施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刺激民间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利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加快利用外资的步伐,通过制度创新和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及蓬勃发展的经济来吸引外资。

3、〖对世界〗

对于全世界的人民而言,反恐怖活动将是人类社会一项长期、艰苦和复杂的斗争。这次事件沉重地告诉我们,在今天的文明世界里,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恐怖主义,它是现代的魔鬼撒旦,它那阴冷的利爪,随时会夺取我们身边亲人的宝贵生命。恐怖分子可能随时随地用各种办法制造事端,打击世界金融和商品市场,瓦解人们的信心。国际投机基金也会兴风作浪,利浪,利用恐怖活动提供的机会进行投机活动,通过制造恐怖事件牟取暴利,增加金融风险。

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严厉打击恐怖活动;另一方面,应研究增加对国际战略商品的储备特别是石油储备的问题,尽量减少恐怖活动引发的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打击恐怖主义,保护公民生命安全,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起码在这点上中美的利益是一致的。

公元2007年9月12日《武汉晚报》的第32版国际观察版指出,在9.11事件中有2749人丧生。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札记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上课也是如此,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有效的新课引入。

所谓引入新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这是学习知识的第一关。如果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就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上课前总是板着面孔,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学习来引入新课,学生则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也就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好的,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的设计中,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反思,设计了不同的引入方式。

第一次是这样设计的:电脑情景导入(2001年9.11事件),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9.11事件的大致情况。

询问学生:同学们,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通过试讲,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发现,其实9.11事件的视频虽然能烘托出当时的情景,但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目标的达成并没有实际作用,很大程度上成了摆设。没有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于是我结合年段目标重新设计了一个引入:

概括内容,直接引入。

大家初读了《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遇难者是谁?在什么事件中遇难的?你知道这次事件吗?(学生简单介绍后由老师简介故事背景。)

再次试讲后发现,这样仍然有很大的弊端,虽然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大致了解的文章内容,但是直接概括主要内容切入,大大降低了孩子继续学习的兴趣,不能很好的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基础,所以,我再次做了调整:

质疑引入,激发兴趣

板书三个电话,齐读。

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自由提问,补充题目,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试讲后发现,学生自主质疑,主体地位看起来发挥得不错,但是在教学中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怎样解决的都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陷入了迷茫,到底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呢?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我的引入调整为了以下几步: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生命的药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友谊。其实人与人之间还有很多同样美好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一个同样感人至深的故事《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遇难者是谁?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打的电话?第一个电话、第二个电话、第三个电话分别是打给谁的?他在电话里说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个人自读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

试讲后,我觉得这样设计效果不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还让他们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提高了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这堂课几次的教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有效的课堂引入对整堂课乃至整篇课文的教学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课堂引入,希望不断的教学反思促使我在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说课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说课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说教材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中刻画了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在911事件中,爱德华在知道自己没有生还机会的危急关头拨通了最重要的第三个电话,对母亲说了生命留言妈妈,我爱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观察插图图文对照,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性认识。

(2)体会母子之间的亲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品味作者优美的词句过程中,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

三、说教法

品读悟情

四、说学法

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五、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激发兴趣

1.电脑情景导入(2001年9.11事件),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9.11事件的大致情况。并询问学生:看了图片、报道,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四人小组交流)

(恐怖分子可恶、亲情重要、世间充满爱)

2.揭题。

在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那一刹那,一段母子亲情的故事在这危难时刻演绎,这便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齐读课题)

3.看题质疑,导入课文: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遇难者打了三个电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遇难者打了哪三个电话?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交流识字、学词情况,重点指导废墟婚姻悲恸等词语,并让学生分辨悲痛与悲恸的异同。(悲痛:伤心。悲恸:极其悲哀伤心。)

(2)分小组分部分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1.学生反馈思考情况:遇难者给助手、律师、母亲各打了一个电话。

2.课文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电话?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感受那份人性中至纯至真的感情。

(1)情况危急。

①什么是生死关头?(指关系到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时刻。)哪些词句让你看到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抓住第五十六层熊熊的大火爆裂声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危急的气氛。

②小组讨论:生死关头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在生死关头你会想到什么?

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生死关头的危急。

(2)情感对比。

①你觉得爱德华打电话给他的助手、律师是为了什么?(财产、事业)并相机板书:助手、律师(事业、财产)

②然而在这生死关头,他却没等电话接通,又拨打了第三个电话,因为他想起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这是拨给谁的电话呢?(母亲)(相机板书:母亲)

③想象一下,他可能会在电话里给他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并作答)

④爱德华的助手与律师也推断,第三个电话很可能与他的遗产归属有关。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推断。(因为一个腰缠万贯的银行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肯定有很多的话要说,特别是遗产的问题。在只可能打出一个电话而且说的话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推断这个电话应该与遗产归属有关。)

⑤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这句话?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人的生命留言?

师总结:对于一位拥有巨额遗产的人,临终不是忙着处理自己的财产,也不是向下属交代工作,在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母亲。电话传去的那一声妈妈,我爱您道尽了母亲的辛劳,也道尽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道尽了儿子对母亲的牵挂短短的五个字,蕴含其中的爱的力量没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儿女对母亲的深情不也是伟大的吗?这种超出一切世俗与金钱的纯真的感情怎能不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呢!妈妈,我爱你!简短的五个字,是爱德华最后一次向母亲袒露心声,最后一次向母亲表达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板书:爱),这一句看似平凡的话是儿子用生命来书写的。相机板书:妈妈,我爱你!(生命留言)

⑥朗读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通过情感朗读,将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

3.反馈说说你还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4.学生质疑:为什么文章一开始不揭示电话留言的内容而是放到最后?作用是什么?(设出悬念,增添了第三个电话的神秘色彩,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突出重点。)

文章出现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留给读者猜想的空间。)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适当渗透本课在表达上的特点。(本课围绕第三个电话的内容是什么而展开,并层层设悬念。)

四、拓展阅读,交流资料

1.人最需要的是爱,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爱是需要建立在相互付出的条件下的,特别是亲情之爱。)

2.学习小组交流汇报,阅读课外资料。

你做过孝顺父母的事情吗?交流一下。

3.说说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五、课堂小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妈妈,我爱您!这简短的五个字,蕴含其中爱的力量没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儿女对母亲的深情不也是伟大的吗?这种超出一切世俗与金钱的纯真感情怎能不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呢!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指南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指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初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9.11事件的相关材料。搜集写亲情的名言或名篇。

教学建议

第1部分是第1、2段,在9.11事件中,银行家爱德华意识到自己没有生还的可能,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财产、名声,还是其他?爱德华拿起手机,开始拨打电话。第三个电话,是他最后的遗言,也是最重要的电话。电话内容是什么?课文偏偏用上留给读者猜想的空间。文似看山不喜平,因为这样的悬念,增加了第三个电话的神秘色彩,使得文章可读性更强。

第2部分是第3、4段,课文透露了前两个电话的通话对象,但是,他们都没有听到爱德华的声音。显然,爱德华在生命最后的短暂时刻,已经没有与他们讲话的时间了。他想起的是第三个电话,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3部分是第5~7段。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作者在最后关头依然卖了一个关子:只对我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作者再次用将它掩藏起来。不仅使悬念进一步深化,也将这句话推到更为显要的位置。第三个电话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全文就是围绕它来展开。谜底终于揭晓,悬念终于解开。当那句话被放到报纸的醒目位置时,每一个读到的人都被它深深震撼。妈妈,我爱您!这一句留言是用生命来书写的!

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个真实的事件,但在平凡中那不平凡的母子之爱却那样打动人心。掩卷沉思,足以令人回味,使人久久难忘。本文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从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引导学生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他们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材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初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9.11事件的相关材料。搜集写亲情的名言或名篇。

教学建议

第1部分是第1、2段,在9.11事件中,银行家爱德华意识到自己没有生还的可能,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财产、名声,还是其他?爱德华拿起手机,开始拨打电话。第三个电话,是他最后的遗言,也是最重要的电话。电话内容是什么?课文偏偏用上留给读者猜想的空间。文似看山不喜平,因为这样的悬念,增加了第三个电话的神秘色彩,使得文章可读性更强。

第2部分是第3、4段,课文透露了前两个电话的通话对象,但是,他们都没有听到爱德华的声音。显然,爱德华在生命最后的短暂时刻,已经没有与他们讲话的时间了。他想起的是第三个电话,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3部分是第5~7段。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作者在最后关头依然卖了一个关子:只对我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作者再次用将它掩藏起来。不仅使悬念进一步深化,也将这句话推到更为显要的位置。第三个电话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全文就是围绕它来展开。谜底终于揭晓,悬念终于解开。当那句话被放到报纸的醒目位置时,每一个读到的人都被它深深震撼。妈妈,我爱您!这一句留言是用生命来书写的!

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个真实的事件,但在平凡中那不平凡的母子之爱却那样打动人心。掩卷沉思,足以令人回味,使人久久难忘。本文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从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引导学生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他们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相关知识


概况

9.11事件(又称911、美国911事件等)指的是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2001年9月11日,四架民航客机在美国的上空飞翔,然而这四架飞机却被劫机犯无声无息地劫持。当美国人刚刚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之时,纽约世贸中心,连续发生撞机事件,世贸中心的摩天大楼,轰然倒塌,化为一片废墟,造成了3000多人丧生。

过程

8:45,Boeing(波音)767-B-223ER在飞离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不久后就被劫持,撞毁在世贸中心北楼,大楼随后坍塌。机上人员:92,遇难:92。

9:03,BoeingB-767-222同样地在飞离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不久后就被劫持,撞毁在世贸中心南楼,大楼随后坍塌。机上人员:65,遇难:65。

9:45,Boeing757-223飞离杜勒斯国际机场后不久被劫持,随后撞向五角大楼一角。机上人员:64,遇难:64。

10:20,BoeingB-757-222飞离纽华克国际机场后不久被劫持,直向华盛顿飞去。随后高速坠毁在宾夕法尼亚乡间,据猜测是乘客与劫机者搏斗阻止了这架飞机撞向目标。机上人员:45,遇难:45。

整个美国都为之震惊,人们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这是美国历史上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疑问为何选择这一天?

本来在美国911是作为报警电话号码的。恐怖分子选择9月11号是对美国的挑衅。

美国911报警电话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67年,美国总统法律实施与司法管理委员会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一个统一的电话号码,以便于人们及时报告紧急事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很快宣布选择911作为报警电话号码。1968年2月,全国第一个911报警台在亚拉巴马州的哈利维尔设立。上世纪70年代后,911报警电话开始大量增加。1976年,17%的美国人可拨打该号码,1979年上升到26%,1987年为50%,而今已达到85%。美国大约50%的国土面积已接通911号码,其中95%是加强版系统,可提供每个呼叫者的姓名与位置信息。

正是这样恐怖分子才会选择9.11这一天对它进行袭击。

影响

1、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经济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对一些产业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和影响。地处纽约曼哈顿岛的世界贸易中心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起来的摩天大楼,造价高达11亿美元,是世界商业力量的会聚之地,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共计1200家之多,平时有5万人上班,每天来往办事的业务人员和游客约有15万人。两座直冲云霄的大楼一下子化为乌有,五角大楼的修复工作至少在几亿美元之上,人才损失难以用数字估量。

无论对美国总统布什,对美国民众或者对美国政坛人士来说,9月11日所遭遇的恐怖分子攻击事件都是一次历史性的震撼。在两小时之内,造成美国本土遭遇数以千计的伤亡,连白宫、总统的空军一号座机、国防部大楼、金融财务中心的世界贸易大楼,都成了恐怖分子攻击的目标。

这次事件使美国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较重。地处纽约曼哈顿岛的世界贸易中心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起来的摩天大楼,造价高达11亿美元,是世界商业力量的会聚之地。五角大楼的修复工作至少在几亿美元之上,人才损失难以用数字估量。而且交通运输和旅游业造成严重损失。美国国内航班一天被劫持了四架,并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实是历史罕见。

事件发生后,布什立即采取适当行动,恢复政府、社会正常活动,为了显示他不受恐怖威胁,9月11日晚上,虽然白宫仍有受到攻击的威胁,他仍决定返回白宫,并在白宫向全国民众发表谈话,借此显示:恐怖分子并不能阻断美国行政中心的运作。

美国911事件的经济影响不仅局限于事件本身的直接损失。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人们的投资和消费信心,使美元相对主流货币贬值、股市下跌、石油等战略物资价格一度上涨,并实时从地域上波及欧洲及亚洲等主流金融市场,引起市场的过激反应,从而导致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减慢。

2、可以看到的是,911事件前的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和911事件后的情况已经明显不同,美国反对恐怖活动的战争将引起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新变化,引发大国关系的互动。国际政治、军事、外交形势的变化肯定会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选择,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应根据事态的发展及时进行跟踪研究,相应调整经济政策。

所以,对于我国而言,为了尽量减少美国911事件对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有所准备,未雨绸缪。不仅要关注美国911事件本身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更要研究美国和国际社会为对付恐怖活动所采取战略取向、策略取向和政策取向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影响。及时跟踪研究911事件后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

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可以主要依靠国内的巨大市场把经济搞好,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措施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刺激民间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利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加快利用外资的步伐,通过制度创新和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及蓬勃发展的经济来吸引外资。

3、对于全世界的人民而言,反恐怖活动将是人类社会一项长期、艰苦和复杂的斗争。这次事件沉重地告诉我们,在今天的文明世界里,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恐怖主义,它是现代的魔鬼撒旦,它那阴冷的利爪,随时会夺取我们身边亲人的宝贵生命。恐怖分子可能随时随地用各种办法制造事端,打击世界金融和商品市场,瓦解人们的信心。国际投机基金也会兴风作浪,利浪,利用恐怖活动提供的机会进行投机活动,通过制造恐怖事件牟取暴利,增加金融风险。

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严厉打击恐怖活动;另一方面,应研究增加对国际战略商品的储备特别是石油储备的问题,尽量减少恐怖活动引发的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打击恐怖主义,保护公民生命安全,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起码在这点上中美的利益是一致的。

公元2007年9月12日《武汉晚报》的第32版国际观察版指出,在9.11事件中有2749人丧生。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案之一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案之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初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

难点:感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关于9.11事件的相关资料。

学生:搜集写亲情的名言或名篇。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激发兴趣

1.电脑情景导入(2001年9.11事件),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9.11事件的大致情况。并询问学生:看了图片、报道,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四人小组交流)

(恐怖分子可恶、亲情重要、世间充满爱)

2.揭题。

在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那一刹那,一段母子亲情的故事在这危难时刻演绎,这便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齐读课题)

3.看题质疑,导入课文: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遇难者打了三个电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遇难者打了哪三个电话?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交流识字、学词情况,重点指导废墟婚姻悲恸等词语,并让学生分辨悲痛与悲恸的异同。(悲痛:伤心。悲恸:极其悲哀伤心。)

(2)分小组分部分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1.学生反馈思考情况:遇难者给助手、律师、母亲各打了一个电话。

2.课文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电话?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感受那份人性中至纯至真的感情。

(1)情况危急。

①什么是生死关头?(指关系到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时刻。)哪些词句让你看到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抓住第

五十六层熊熊的大火爆裂声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危急的气氛。

②小组讨论:生死关头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在生死关头你会想到什么?

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生死关头的危急。

(2)情感对比。

①你觉得爱德华打电话给他的助手、律师是为了什么?(财产、事业)并相机板书:助手、律师(事业、财产)

②然而在这生死关头,他却没等电话接通,又拨打了第三个电话,因为他想起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这是拨给谁的电话呢?(母亲)(相机板书:母亲)

③想象一下,他可能会在电话里给他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并作答)

④爱德华的助手与律师也推断,第三个电话很可能与他的遗产归属有关。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推断。(因为一个腰缠万贯的银行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肯定有很多的话要说,特别是遗产的问题。在只可能打出一个电话而且说的话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推断这个电话应该与遗产归属有关。)

⑤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这句话?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人的生命留言?

师总结:对于一位拥有巨额遗产的人,临终不是忙着处理自己的财产,也不是向下属交代工作,在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母亲。电话传去的那一声妈妈,我爱您道尽了母亲的辛劳,也道尽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道尽了儿子对母亲的牵挂短短的五个字,蕴含其中的爱的力量没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儿女对母亲的深情不也是伟大的吗?这种超出一切世俗与金钱的纯真的感情怎能不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呢!妈妈,我爱你!简短的五个字,是爱德华最后一次向母亲袒露心声,最后一次向母亲表达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板书:爱),这一句看似平凡的话是儿子用生命来书写的。相机板书:妈妈,我爱你!(生命留言)

⑥朗读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通过情感朗读,将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

3.反馈说说你还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4.学生质疑:为什么文章一开始不揭示电话留言的内容而是放到最后?作用是什么?(设出悬念,增添了第三个电话的神秘色彩,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突出重点。)

文章出现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留给读者猜想的空间。)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适当渗透本课在表达上的特点。(本课围绕第三个电话的内容是什么而展开,并层层设悬念。)

四、学习生字及词语

抄写令你感动的句子(表达作者论点的句子)。

五、小结本课

1.在这篇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说出你们关于生命的看法吗?小组交流。

六、拓展阅读,交流资料

1.人最需要的是爱,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爱是需要建立在相互付出的条件下的,特别是亲情之爱。)

2.学习小组交流汇报,阅读课外资料。

你做过孝顺父母的事情吗?交流一下。

3.说说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附:板书设计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优质课教案


教材简析:

在“9.11”事件中,银行家爱德华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给自己的母亲打了一个电话,说:“妈妈,我爱您!”向我们展示了不平常的母子之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初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

教学难点:

感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关于“9.11”事件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

1、导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看题质疑: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遇难者是谁?为什么打第三个电话?)

3、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若有错误,及时指正)。

(2)结合课文让学生分辨“悲痛”与“悲恸”的异同。

(悲痛:伤心。悲恸:极其悲哀伤心。)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3人)

4、自读探究: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归纳的问题,用横线画出与问题相关的句子,全出主要词语,在旁边批注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再把所找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解疑合探:(20)

A.遇难者是谁?

1、指名交流,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引导学生结合字词理解人物的身份:“银行家”、“这关系到您儿子庞大遗产的归属问题”、“他留在人世的财富”等。)

(课件出示:银行家、庞大遗产、财富)

2、体会人物情感:

你认为这样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银行家,临终时交代他人的最应该是什么?(遗产的归属问题)

B、爱德华为什么要打第三个电话?

1、一个腰缠万贯的银行家,临终时给自己的母亲打电话,而且只说:“妈妈,我爱您”,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因为银行家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所以要打第三个电话。

2、体会灾难:

(1)读出自己找到的句子。

出示句子:

“当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时,银行家爱德华被困在南楼的第五十六层上。到处是熊熊的大火和门窗的爆裂声,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没有生还的可能。在这生死关头,他掏出了手机。

爱德华迅速按下第一个电话。刚举起手机,楼顶忽然坍塌,一块水泥板重重地将他砸翻在地。他一阵眩晕,知道时间不多了,赶紧按下了第二个电话。可还没等对方应答,他想起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于是拨通了第三个电话……”

(2)什么是“生死关头”?(指关系到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时刻。)

(板书:生死关头)

(3)哪些词句让你看到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

(抓住“第五十六层”、“熊熊的大火”、“爆裂声”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危急的气氛。

(4)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生死关头的危急。

(谁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当时的危急?)

指名读,指名评价,再指名读。

(5)师小结:生死关头,银行家爱德华掏出手机打了电话。

3、体会亲情的地位:

(1)除此之外,还有原因,谁来回答?

因为银行家爱德华(已不关心他留在人世的财富),所以要打第三个电话。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我儿子临终前已不关心他留在人世的财富”来理解。)(7-8人)

4、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插图的下方。

5、学生颂读:“妈妈,我爱您!”

师:的确,当灾难来临,我们可以抛下金钱、地位、名誉,但惟独不能抛下亲情;同样,在生命的尽头,金钱、地位、名誉都可能远去,唯有亲情可以永恒!在银行家爱德华这里,永恒的亲情就浓缩在这看似简简单单的五个字里。同学们,读这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呢?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反复读。

4、师总结:

同学们,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道尽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道尽了儿子对母亲的无限牵挂……这一句看似平凡的话是儿子的生命留言。(相机板书:生命留言)

5、感受人间亲情:(课件出示图片)

自古“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孝敬父母的故事。在我们的家乡西峡,有一个广为传诵的孝女崔英丽。她是西峡县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子。2006年,她50多岁的父亲被查出身患尿毒症后期,唯一解救的办法就是换肾。在体检出她的肾最匹配时,她不顾儿子还不满周岁,毅然捐献出一个肾,挽救了父亲的生命,被社会广泛赞誉。2007年被西峡县妇联授予“感动西峡巾帼女杰”荣誉称号。

三、质疑再探:(5)

课文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遇难者是一个腰产万贯的银行家,知道了在他心中只有亲情最为重要。(擦去副板书)你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吗?一定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互相解疑。

(预设:

(1)、为什么文章一开始不揭示电话留言的内容而是放到最后?作用是什么?

(设出悬念,增添了“第三个电话”的神秘色彩,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突出重点。)

(2)、文章出现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留给读者猜想的空间。)

四、运用拓展:(5)

1、总结小收获。

2、设计小练习:

(1)自由设计;

(2)交流展示:

(如:抄写令你感动的句子,背诵、积累等。)

五、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这一颗颗孝心澎湃着我们的身心,激荡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再次放开声音,读一遍爱德华先生的生命留言!

第六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第六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关于”9.11”事件的相关资料.

学生:搜集写亲情的名言或名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

难点:感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激发兴趣

1.电脑情景导入(2001年”9.11”事件),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9.11”事件的大致情况.并询问学生:看了图片,报道,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四人小组交流)

(恐怖分子可恶,亲情重要,世间充满爱……)

2.揭题.

在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那一刹那,一段母子亲情的故事在这危难时刻演绎,这便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齐读课题)

3.看题质疑,导入课文: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遇难者打了三个电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遇难者打了哪三个电话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交流识字,学词情况,重点指导”废墟”“婚姻”“悲恸”等词语,并让学生分辨”悲痛”与”悲恸”的异同.(悲痛:伤心.悲恸:极其悲哀伤心.)

(2)分小组分部分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1.学生反馈思考情况:遇难者给助手,律师,母亲各打了一个电话.

2.课文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电话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感受那份人性中至纯至真的感情.

(1)情况危急.

①什么是”生死关头”(指关系到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时刻.)哪些词句让你看到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抓住”第五十六层”“熊熊的大火”“爆裂声”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危急的气氛.

②小组讨论:生死关头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在生死关头你会想到什么

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生死关头的危急.

(2)情感对比.

①你觉得爱德华打电话给他的助手,律师是为了什么(财产,事业)并相机板书:助手,律师(事业,财产)

②然而在这生死关头,他却没等电话接通,又拨打了第三个电话,因为他想起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这是拨给谁的电话呢(母亲)(相机板书:母亲)

③想象一下,他可能会在电话里给他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并作答)

④爱德华的助手与律师也推断,第三个电话很可能与他的遗产归属有关.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推断.(因为一个腰缠万贯的银行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肯定有很多的话要说,特别是遗产的问题.在只可能打出一个电话而且说的话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推断这个电话应该与遗产归属有关.)

⑤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这句话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人的”生命留言”

师总结:对于一位拥有巨额遗产的人,临终不是忙着处理自己的财产,也不是向下属交代工作,在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母亲.电话传去的那一声”妈妈,我爱您”道尽了母亲的辛劳,也道尽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道尽了儿子对母亲的牵挂……短短的五个字,蕴含其中的爱的力量没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儿女对母亲的深情不也是伟大的吗这种超出一切世俗与金钱的纯真的感情怎能不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呢!”妈妈,我爱你!”简短的五个字,是爱德华最后一次向母亲袒露心声,最后一次向母亲表达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板书:爱),这一句看似平凡的话是儿子用生命来书写的.相机板书:妈妈,我爱你!(生命留言)

⑥朗读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通过情感朗读,将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

3.反馈说说你还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4.学生质疑:为什么文章一开始不揭示电话留言的内容而是放到最后作用是什么(设出悬念,增添了”第三个电话”的神秘色彩,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突出重点.)

文章出现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留给读者猜想的空间.)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适当渗透本课在表达上的特点.(本课围绕”第三个电话”的内容是什么而展开,并层层设悬念.)

四,学习生字及词语

抄写令你感动的句子(表达作者论点的句子).

五,小结本课

1.在这篇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说出你们关于生命的看法吗小组交流.

六,拓展阅读,交流资料

1.人最需要的是爱,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爱是需要建立在相互付出的条件下的,特别是亲情之爱.)

2.学习小组交流汇报,阅读课外资料.

你做过孝顺父母的事情吗交流一下.

3.说说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三年级上《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初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

难点:感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关于“9.11”事件的相关资料。

学生:搜集写亲情的名言或名篇。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激发兴趣

1.电脑情景导入(2001年“9.11”事件),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9.11”事件的大致情况。并询问学生:看了图片、报道,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四人小组交流)

(恐怖分子可恶、亲情重要、世间充满爱……)

2.揭题。

在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那一刹那,一段母子亲情的故事在这危难时刻演绎,这便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齐读课题)

3.看题质疑,导入课文: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遇难者打了三个电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遇难者打了哪三个电话?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交流识字、学词情况,重点指导“废墟”“婚姻”“悲恸”等词语,并让学生分辨“悲痛”与“悲恸”的异同。(悲痛:伤心。悲恸:极其悲哀伤心。)

(2)分小组分部分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1.学生反馈思考情况:遇难者给助手、律师、母亲各打了一个电话。

2.课文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电话?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感受那份人性中至纯至真的感情。

(1)情况危急。

①什么是“生死关头”?(指关系到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时刻。)哪些词句让你看到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抓住“第五十六层”“熊熊的大火”“爆裂声”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危急的气氛。

②小组讨论:生死关头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在生死关头你会想到什么?

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生死关头的危急。

(2)情感对比。

①你觉得爱德华打电话给他的助手、律师是为了什么?(财产、事业)并相机板书:助手、律师(事业、财产)

②然而在这生死关头,他却没等电话接通,又拨打了第三个电话,因为他想起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这是拨给谁的电话呢?(母亲)(相机板书:母亲)

③想象一下,他可能会在电话里给他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并作答)

④爱德华的助手与律师也推断,第三个电话很可能与他的遗产归属有关。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推断。(因为一个腰缠万贯的银行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肯定有很多的话要说,特别是遗产的问题。在只可能打出一个电话而且说的话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推断这个电话应该与遗产归属有关。)

⑤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这句话?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人的“生命留言”?

师总结:对于一位拥有巨额遗产的人,临终不是忙着处理自己的财产,也不是向下属交代工作,在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母亲。电话传去的那一声“妈妈,我爱您”道尽了母亲的辛劳,也道尽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道尽了儿子对母亲的牵挂……短短的五个字,蕴含其中的爱的力量没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儿女对母亲的深情不也是伟大的吗?这种超出一切世俗与金钱的纯真的感情怎能不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呢!“妈妈,我爱你!”简短的五个字,是爱德华最后一次向母亲袒露心声,最后一次向母亲表达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板书:爱),这一句看似平凡的话是儿子用生命来书写的。相机板书:妈妈,我爱你!(生命留言)

⑥朗读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通过情感朗读,将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

3.反馈说说你还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4.学生质疑:为什么文章一开始不揭示电话留言的内容而是放到最后?作用是什么?(设出悬念,增添了“第三个电话”的神秘色彩,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突出重点。)

文章出现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留给读者猜想的空间。)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适当渗透本课在表达上的特点。(本课围绕“第三个电话”的内容是什么而展开,并层层设悬念。)

四、学习生字及词语

抄写令你感动的句子(表达作者论点的句子)。

五、小结本课

1.在这篇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说出你们关于生命的看法吗?小组交流。

六、拓展阅读,交流资料

1.人最需要的是爱,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爱是需要建立在相互付出的条件下的,特别是亲情之爱。)

2.学习小组交流汇报,阅读课外资料。

你做过孝顺父母的事情吗?交流一下。

3.说说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2020三个和尚


《三个和尚》这部谐趣动画由著名动画导演、漫画家阿达执导,儿童文学家包蕾担当编剧。强强合作,碰撞的结果就是,《三个和尚》比《红高粱》更早一步登上柏林电影节领奖台,拿到了银熊奖,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传世经典,并成为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当中的三部入选动画电影之一。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 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不久,来了个长和尚。他一到庙里,就 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 ,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 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 样总算还有水喝。后来,又来了个胖 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长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 ,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

《三个太阳》教案16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能理清文章结构、顺序;

2.体会南极人身上所表现的民族胆识、气概和崇高的南极精神;

3.能说出自己对“三个太阳”的理解和认识;

4.品析文章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5.能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续写,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文章,能理清文章结构、顺序;

2.体会南极人身上所表现的民族胆识、气概和崇高的南极精神;

3.能说出自己对“三个太阳”的理解和认识;

4.品析文章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欣赏歌曲《种太阳》。

2.教师:歌中的一个美丽的愿望就是将太阳、将温暖送给寒冷的南极,其实这也是几代中国人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黄传会的《三个太阳》,看一看女画家陈雅丹是如何将三个太阳挂在南极天空的。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并思考:

1.课文是如何组织结构的?(4个小标题)

2.四个小标题有何特点?(都由一个动宾短语构成)

这些动作是谁发出的?(女画家)

三、合作探究、深入学习

(一)投下一个漂流瓶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朗读课文并讨论、概括;

(2)师生交流;

(3)明确:这部分写了一个女画家乘坐“极地号”科考船随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去南极体验生活。

2.文中插叙了画家申请赴南极的始末,申请过程中画家遇到了哪些困难?交代这些困难有何作用?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画家遇到的困难,探讨交代这些困难的作用;

(2)师生交流;

(3)明确:

所遇困难:名额挤不上,自筹部分经费,性别不方便,行业不对口等。

作用:突出女南极之旅成行的曲折、艰难,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3.当女画家随科考队向南极进发时,她有何表现(“投漂流瓶”第2段)?又有何举动(“投漂流瓶”第15段)?画家的表现及举动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情感?

(1)找学生朗读第2段、第15段,其他同学思考、讨论问题;

(2)师生交流;

(3)明确;表现了女画家内心的激动、自豪,表明了她对南极、对人类的热爱。

(二)终于踏上乔治岛的雪原

思考:到南极后,文章借画家的眼睛给我们介绍了每一位科考队员,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什么精神?

(1)学生先自读本部分中的第7-12段,概括出每位科考队员身上分别体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2)学生边读边口头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3)明确:这些科考队员身上凝聚的是一种“南极精神”,即热爱祖国、热爱南极及南极事业,吃苦耐劳、乐观坚毅、无私奉献的南极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科考队员,激励着女画家,使他们面对困难奋力拼搏、永不退缩。

(三)站在长城站后山上

1.站在长城站后山上,画家除了看到了南极壮丽的景象外,还看到了什么?

(1)学生阅读本部分内容,思考并讨论问题;

(2)学生回答、交流意见;

(3)明确:看到了女画家父亲生前所在单位也派人来南极考察。

2.由此文章引出对女画家父亲的介绍,写父亲的有关内容有何作用?

(1)学生思考、讨论;

(2)师生交流;

(3)明确:突出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告诉读者,我们一代代科学家都做着美丽的南极梦,也使女画家的行为更加合情合理。

(四)留下三个太阳

1.简述女画家是如何为长城站做画的,她为什么能这样做?

(1)学生阅读本部分内容,探讨上述问题;

(2)师生交流;

(3)明确:环境——异常艰苦时间——历时6天

精神——吃苦耐劳动力——南极精神

2.画家在离开南极前为长城站所做的画上有三个太阳,那么这“三个太阳”有何特殊含义呢?(教师可展示这幅画)

(1)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科考队员们的分析;

(2)学生自行理解、讨论,说出自己对“三个太阳”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1.解题:

文章以“三个太阳”为题,既紧扣画家的画,又突出了南极的特点——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充分想象、深入思考的余地。

2.明确主题:

这篇通讯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为线索,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五、作业布置

女画家来到南极后曾将一个河流瓶投进大海,请你展开想象,以这个情节作为开头创作一个故事。

三个问题的答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三个问题的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个问题的答案
文本细读:
什么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什么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什么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这些问题,不但是值得孩子们去追寻的,而且也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应该认真思考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得到的答案就不相同。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本篇课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带领孩子们去追寻问题的答案,将深刻的思考演绎得轻松自如。在带给孩子们启迪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亲情、友谊、爱的体会感悟,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萌发出美好的情感体验。
更为宝贵的是,这篇课文还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许多问题的答案要靠自己去追寻、去体验、去付出、去实现……我们应该相信,这种探索意识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揉、殿、茅、逐、丘、谊、腔、”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案、胖、朗、茅、丘、翁、姓、谊、浪、挡、航”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中的剧情,理清文章线索,感受亲情、友谊、爱的神奇与美好,体会文中真挚的情感。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和伙伴合作表演剧本。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扶放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珍惜生活中看似平常的浓浓亲情、真诚的友谊,能学着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面对生活。遇到问题用心体验、认真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策略与方法:
抓住对话,读中感悟。“扶”“放”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表演,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三个问题”,指名学生读。
2、师: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大家都有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要来一起看看小木偶的问题,并来帮他解决,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孩子们,那么就先让我们把课文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4、引导学生快速的默读,找出小木偶的三个问题。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师:大家了解了小木偶的三个问题了,你能帮他回答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要强调答案的正确统一,要倾听孩子的想法,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
2、师:你们的想法都很好,小天使也为小木偶作了解答,让我们看一看小天使的答案。
(1)首先找学生把小木偶的第一个问题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快速的默读第一部分,找到小天使的答案。后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
(2)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和课文对照,谈谈自己的想法。
3、合作表演,加深理解。
先让学生认真读剧本,体会人物情感,把课文读通读熟。然后,在小组中,分配角色,练习表演。在小组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机指导,把表演落到实处。最后,可以推荐比较优秀的小组在班上表演,也可以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一同表演。
4、整体回顾全文,分角色的朗读,美读中品位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茅”:注意不要丢落最后一撇。“丘”:要注意和“乒、乓、兵”的区别,注意写正确。“案”和“翁”每部分要写得扁一些,宽一些,要把字写紧凑。
3、学生独立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写在问题本上,找自己的好伙伴是这解答出来。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供剧本,有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排练演出。

《第三个小板登凳》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必修三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1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