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浙教版数学四下:《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浙教版数学四下:《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59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学会凭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通过复合应用题解答,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投影出示准备题。M.jAb88.cOM

2.说题,审题。问,要求出问题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四年级种的棵数不知道怎么办?

3.学生尝试列式,指名板演:36+362

4.问:还有其他方法吗?指名板演:36(l+2)

5.学生列式计算。校对答案。

(二)新课教学

1、导课

我们如果把准备题的问题改成五年级种的棵数比三、四年级种的总数少8棵,五年级种树多少棵应该怎样解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揭示课题)

2.出示例1,理解题意。

(1)读题后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3.摸索解题思路。

(1)问:要求问题,我们必须知道什么?

(2)学生讨论发言。

(3)小结。

要求五年级种树多少棵,需要知道三、四年级的种树总棵数,就是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种树多少棵。已知三年级种树36棵,因此,必须先求四年级种树多少棵。

4.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校对答案。

5.教学检验方法。

(1)把得数当作已知数再算一遍,板书36+362一100=8(棵)

(2)用倍比法验算,板书36(1+2)-8=1oo(棵)

6.指导学生看书,并把例1补充完整,

7.试一试:

(1)学生尝试练习并说说解题思路。

(2)集体评析、校对。

8.归纳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学生讨论,指名说说。

(2)教师归纳并请学生填写书本中的方框。

(3))齐读,理解巩固解应用题的四个步骤。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卫题。

(1)学生读题、审题,分析数量间的关系。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辅导,校对答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解答应用题一般步骤有哪些?

(五)作业:《作业本》第49页

精选阅读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127页例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己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自由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答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解题思路,学会根据信息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计算机硬软件一套及每个学生一张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了解学生:现在正是春天,老师想知道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你们最想参加什么活动。

2.播放春游片断:如果老师请同学们组织春游活动,事先你们会考虑到哪些相关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显示如下内容:

春游

|去哪儿→走哪条路线→组织哪些活动|去多少人→租多少辆车→付多少钱|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春游中的几个数学问题。首先来关注"去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1.屏幕出示:

同学们参加春游活动。三年级去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去3个班,每班38人。

2.引导思考。

(1)仔细阅读这段材料,从中你们知道些什么?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2)根据空答课件补出例3问题:三、四年级一共去多少人?

(3)借助线段图怎样表示这些条件和问题?生答后电脑分步画图。

3.学生独立解答在课本上,组织汇报交流,师完成板书。

4.思考课本"想一想"。

(1)刚才还有同学说知道"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去多少人?"他没有计算怎么就知道三年级比四年级去的.人数一定多呢?(渗透估算和推理意识)

(2)这个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呢?(课件显示改变问题和线段图)

(3)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怎样列式呢?

5.课堂小结。

观察例3和想一想,在分析解答这两道应用题时我们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根据问题想,也可以根据条件来想,师板书课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师:我们已经解决了春游中的第一个数学问题:"三、四年级一共去多少人",学校还计划在春游中组织植树和捐赠体育用品两大活动(课件显示相关情境)。请同学们帮的做一做。

1.独立做一做。

(1)学校向希望小学赠送体育用品。要买3个排球,每个30元;买2个足球,每个4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课本做一做第1题,两积求和,基础练习。 )

(2)同学们计划植树。一班有4214人,一共要植树126棵;二班有40人,一共要植树160棵。哪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多多少棵?(课本练习第2题,两商求差,变式练习。)

学生练习,组织集体订正。

2.相互议一议。

师:同学们帮助学校完成了春游中的活动计划,下面可以考虑乘车春游了。客运公司告诉我们:一辆大客车5小时行175千米,一辆小客车2小时行140千米。(屏幕显示课本练习第3题,两商求倍改为综合练习。)

你能根据条件和算式提出问题吗?哪几个问题需要经过三步计算呢?

(1)175÷5=35(千米)

(2)140÷2=70(千米)

(3)70-35=35(千米)

(4)70+35=105(千米)

(5)70÷35=2

3.分组试一试。

师:刚才的问题都与速度有关。现在租车我们不考虑速度了,只考虑人人都要去,租金又要少。客运公司还告诉我们:大客车限坐乘客60人,每辆租金1000元;小客车限坐乘客30人,每辆租金600元。(课件继续显示相关材料)、

(1)谁知道这里"限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乘车要限坐一定的人数呢?

(2)如果春游的师生共有328人。该怎样租车呢?客运公司主动服务,为我们提供了4种租车方案。

序号 大客车辆数 小客车辆数 座位总数 应付租金(元)

一  011  330 6600

二 193306400

三  2  73306200

四  3  5 330

(3)引导学生观察、评价和优选方案,并用所学知识验算原方案。

①师介绍第一种租车方案。谁来说第二、三种方案是怎样的?

②第四种租车方案的租金没告诉,你们能知道吗?如果有学生发现规律,猜想是6000元,师肯定后再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步验算。

③比较这四种租车方案提供的座位总数和春游人数,你们认为座位够吗?

④再看租金这一栏,你们愿意选择哪一种租车方案?为什么?

⑤你们相信客运公司提供的这个方案是最好的方案吗?'我们能不能自己找到新的方案呢?

(4)组织每4人一组分组讨论,尝试设计新方案。(师巡视,参与讨论)

(5)汇报和评价新方案。

①哪些小组有了自己的新方案?还有不同的方案吗?

②在设计这些方案时,你们是怎么想的?(可能有的学生是发现规律再设计验证,有的学生则是根据条件推理计算而设计,师都给予充分的鼓励。)

③现在你们还愿意选择客运公司提供的方案吗?为什么?(师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128页做一个做第2题。

附:板书设计

例3:

(1)三年级一共去多少人?

40×4=160(人)

(2)四年级一共去多少人?

38×3=114(人)

(3)三、四年级一共去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四年级一共去274人。

教学设想

本节课所教学的内容是含有四个已知条件求两积之和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三步应用题的开始。基于本节应用题中的数关系比较简明,生活中应用又较普遍,因而遵循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我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设想:

1.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由于教学本课时正是春天,春游为学生所熟悉和向往,因而本节课以"春游"为主线,围绕着教学的整体目标改造教材,、通过研究春游中的午个个数学问题,使学生自觉产生求知的需要。

2.努力体现开放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有了开放的情境和问题,学生往往便会有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本节课开始让学生积极思考春游前应考虑哪些问题,课中又让学生根据材料展开说你知道些什么,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认真动脑、主动探究和积极表述,力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分组讨论和全班汇报等多形式的开放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3.注重解题思路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设计在分析例题时,先让学生根据材料想得到了哪些显性和隐性信息,再思考借助线段图怎样表示这些信息,然后分析每一步算什么。练习中通过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让学生在"做、议、试"中想和说,口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注意信息的选择和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创新。

未来社会是信息化社会,需要我们学会选择、加工和处理各种信息。本课在租车练习中,注意让学生选择相关信息验算原方案,进而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优选新方案,结果有的学生是通过观察和猜想,有的学生则是通过分析和计算找到了新方案。不同的策略解决相同的问题,学生不仅会在"创造"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质疑探索的科学精神得到培养。

5.突出?quot;应用"中学应用题,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不懈追求。本节课围绕目标所教学的"去多少人→租多少辆车→用多少钱"这些问题不仅相关联,而且都来源于生活。通过解答这些应用问题,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三步计算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练习七第11~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三步计算一般复合应用题的方法,比较熟练地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明确了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今天这节课,就按照解答一般应用题的步骤,练习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

2.根据下面的条件或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

(1)苹果树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多15棵。

(2)葡萄的重量是香蕉和橘子总重量的2倍。

(3)剩下的4天铺完,平均每天铺多少米?

(4)余下的每小时织12米,要织多少小时?

二、基本题练习

1.解答下列各题。

(1)服装店有花裙子40条,红裙子的条数是花裙子的3倍,蓝裙子的条数比花裙子和红裙子的总数少20条,蓝裙子有多少条?

提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怎样想?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

让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追问:为什么前两步要先求出红裙子和花裙子的总条数?

(2)服装店有2q0套服装,卖了8天,平均每天卖15套。余下的如果每天卖20套,还可以卖多少天?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小括号里两步各是求的什么?这道题为什么要先求还余下的套数?

2.小结。

解答应用题要一步一步思考、分析,其中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

量关系,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和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最后算什么,然后列式解答。

三、对比练习

1.做练习七第ll题。

指名读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第(1)题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是先求什么?

为什么?(求这个问题要知道桃树和梨树的棵数,其中梨树的棵数不知道,所以要先求出来)求梨树的棵数为什么用38x2+14来计算?

第(2)题前两步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用38+38x2求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

2.做练习七第13题。

看图,理清图意。

(1)做第13题第(1)题。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可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让学生列出算式,指名口答。

提问:这道题要用图里哪些条件来列出算式呢?

指出:图中告诉我们四件商品的价格,我们要根据题意从中选 择有用的条件列出算式。

(2)做第13题第·(2)题。

读题理解题意。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提问学生有哪几种解法,老师板书。

比一比:第(1)题和第(2)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指出:两道应用题都要结合图意选择有用的条件来列式解答, 都是求两积之和的应用题。第(1)题是求两积之和的三步计算应用 题,第(2)题求两积之和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答。 (3)做第13题第(3)、(4)题。

读题理解题意。

比一比:这两道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指出:题目类型一样,解题思路也相同。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在做的过程中如果发 现问题,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

集体订正,讲评。

指出:当剩下的钱不能正好买整数条毛巾,出现余数时,即55 ÷8=6条……7元时,按照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就只能买6条,7元钱作为找回的钱。

(4)追问:解答这四个应用题要注意什么?

指出:要审清题意,根据问题从多余条件中选择有用的条件, 按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来解决出现的数学问题。

四、课堂作业:练习七第12题,第13题第(1)、(2)题。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47-48页例2。

教学目的:认识归一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并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具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3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①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让学生说出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几步计算。

2.谈话: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步应用题,第一步要先算出单一量,第二步再算出总量。这是一道归一应用题,现在老师把复习题里的第三个条件"现在有35条船"改成"现在增加了15条船",还能用两步解答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老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们要学到什么知识,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目标。

[评析:在学生原有知识上探索新知识,既激发学习兴趣,又为新知识作了必要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很有特色。]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滨柯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2)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习.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要求平均每条船每天收入多少?由题里的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

③ 要求现在每天有多少条船?由题里的哪两个条件求出?你怎样理解"现在增加了15条船"这个条件的?

④ 要求增加15条船后每天收入多少元,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⑤你会列综合算式吗?怎样对你的解答做出检验?

(3)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运用投影覆盖片对线段图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要求增加15条船后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要算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即:教师板书

(1)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20=18(元)

(2)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

20+15=35(元)

(3)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18x35=630(元)

(4)让学生说出检验方法。

2.教师小结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

3.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让学生看书学习,弄清楚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①学生看书学习。

②让学生说说要求增加15条船后每天一共收人多少元,还可以先算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15条船收入多少元。

③板书解题过程。

(1)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20=18(元)

(2)15条船收入多少元?

18×15=270(元)

(3)现在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60+270=630(元)

4.比较例2的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用除法先算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也就是先求单一量。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求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再算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最后算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而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再算出15条船收入多少元,最后算现在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评析:对例题数量关系的分析,思考自学,抓住了关键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条件,使学生对每一步的列式思之有源,追之有根。新知识学习后,立即引导学生与原有的知识进行对比,以及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在比较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使学生不断改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8页"做一做"第13题。

(1)小强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42页,照这样计算,又看了2天,前后一共看了多少页?(用两种方法解答)让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把复习题的问题改成:"每天可多收入多少元?"该怎样解答?

2.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图画纸?

3.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制多少件?

4.请你根据应用题和老师列的算式,写出每步算什么。小玲看一本290页的小说,前4天每天看20页,以后每天看20页,再看几天可以看完?

① 20×4=80(页)

② 290-80=210(页)

③ 210÷30=(天)

[评析:练习设计,既有本节课知识的练习,又有不同题型的三步应用题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作业

课本第50-51页练习十二第45题。

[总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教师采用了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点拨释题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在重点知识上提探索性问题,在难点知识上提引导性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关键上提方向性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中。

这节课重点突出,难点解决,教学设计也颇有新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体现了老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水平。]

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0页练习六第10~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两积之和(差)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比较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初步理解求两商之差(和)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求两商之差(和)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可以两步计算的求两商之差(和)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分析推理的方法和规律,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把数量关系说完整。

(1)苹果和梨一共的千克数=( )

(2)苹果比梨多的千克数=( )

(3)每行杉树比杨树多的棵数=( )

(4)第一组平均每人比第二组少加工的个数=( )

(5)每千克单价x第二筐比第一筐多的千克数=( )

(6)第二筐比第一筐多卖的元数÷每千克单价=( )

2.引入课题。

熟悉了一些数量关系,就可以用来帮助分析、解答应用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和练习一些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题练习

解答下列应用题。

1.商店里卖出4个蓝花瓶,每个24元;还卖出5个红花瓶,每个30元。

(1)卖出两种花瓶一共收入多少元?

(2)卖蓝花瓶比卖红花瓶少收人多少元?

让学生解答,然后口述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请大家比较一下,求这两个问题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都要先求蓝花瓶和红花瓶卖的元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2.商店里卖出蓝花瓶和红花瓶各4个,蓝花瓶每个售价24元,红花瓶每个售价30元,蓝花瓶比红花瓶少卖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

让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第一种解法是怎样想的?第二种解法是怎样想的7

三、对比练习

1.做练习六第10题。

(1)让学生解答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在这个算式里先求的什么?为什么要先求第一组和第二组割草的千克数?最后一步为什么要用减法?

(2)解答第(2)题。

上学生读题。提问:第(2)题和第(1)题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要求“第一组平均每人比第二组多割草多少千克”要先求什么?怎样求?

这道题会做吗?请大家做在作业本上。(同时指名板演)

提问:这两题在解答方法上哪一步是相同的?为什么相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先算的两步第(1)题里用乘法,第(2)题里用除法?

小结:第(2)题要求“第一组平均每人比第二组平均每人多割多少千克”,按照数量关系,要先求第一组和第二组平均每人各割草多少千克。根据题里的条件,要用除法来算。

2.做练习六第11题。

(1)解答第(1)题。

读题。提问:要求“两筐苹果一共卖了多少元”,可以怎样想?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老师板书,并提问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数量。

提问:你们还有怎样不同的解法?(老师板书)

这样列式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提问:这两种解法的思路有什么不同?

(2)解答第(2)题。

提问:告诉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第二筐苹果比第一筐多多少千克”,要先算出什么数量,再算什么?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做这道题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求每筐重量时都用除法?

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解答吗?请大家试着列出一道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呢?这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来算的?

四、练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可以用以前学习的解题思路来分析。在确定每一步要求什么以后,要注意按题里条件之间的联系,用正确的方法来解答。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六第12、13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14题。

浙教版数学四下:《发展的归一和归总应用题》教案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以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回答归一和归总的发展应用题。

2.通过对应用题的分析、比较,搞清两步计算应用题和三步计算应用题,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例题教学

1.准备题①:(投影)

(1)学生练习,指名回答,间:你是怎样思考的?

(2)小结,这是一题简单的归一应用题,要求7次搬砖多少块,必须先求一次搬砖多少块。

2.出示例2:

(1)与准备题比较,有什么异同?

(2)数量关系式可怎样列?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每次搬的块数一共搬的次数=一共搬砖的块数

(3)综合式又应怎样列?板书:20告4x (4+3)

(4)还有其他方法吗?板书:20+20今4x3

(5)学生练习计算,教师巡视,校对答案。

(6)如果把例2的问题改成搬7次可以比原来多搬多少块应怎样解答?

①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

②校对答案,指出注意点。

3.出示准备题②。(投影)

学生解答后教师小结,这是一道归总应用题,它的特征是总量不变。

4.出示例3:

(1)讨论:与准备题比较,有什么异同?

(2)借助投影(抽拉投影片),请学生说说基本关系式。

(3)学生完成书本例3。

(4)问:还有其他解法吗?板书:44(12一4)+4

5.问:把例3的问题改成每行排8人,可以多排多少行应该怎样回答?学生列式回答,教师结合学生作业板书两种列式方法:

1248一4

(12一8)48

(二)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发展的归一和归总应用题,同学们首先应理解题意,根据题意确定正确的数学关系式,再列出综合式进行计算。

(三)作业

(1)书本中练一练。

(2)(作业本)第51页(五十一)。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14页例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接替思路,掌握接替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引出新课,运用知识迁移,指导学生学习新知。

2.引导学生试算,掌握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确定求某个问题需知道哪两个直接条件,进而确定解题步骤。

2.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2.改(3)为下面习题。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和四

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这道题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缺少什么条件?

要求学生直接补充四年级人数。列式,分步解答。

(二)探究新知

有个学生是这样补充的条件,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你能不能解答呢?

如果能解答,该怎样解答呢?

出示例3:

(通过补充条件的练习,自然引出例题,可使学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步、两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与复习题的区别和联系。

(补充了两个条件,有四个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没有改变。)

(2)、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

三年级有多少人?四年级有多少人?

(3)、让学生自己解答。

(4)、想一想,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4.反馈练习:“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四第1、2题

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口头列算式解答。

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

(通过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二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解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及解答方法。

六、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3题

七、板书设计(略)

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

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2、教学例4:

出示例题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

讨论题:

(3)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

3、引导概括

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

5、板书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78

168—17×4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


课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培养和发展学生连贯、有顺序地进行思维的能力和综合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如何列综合算式正确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依据题意正确使用小括号列出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用综合算式解答下面各题.

(1)500减去150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2)500减去150的差,再除以5,商是多少?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订正: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第(2)题的“500—150”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2.以旧引新.

出示:三年级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剩下的分3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

独立审题,列出分步算式.

300—180=120(棵)120÷3=40(棵) 答:平均每次要浇40棵.

教师提问:说说你是怎么分析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一步的结果在第二步的算式中作什么数?

根据分步解答的过程,这道题还可以用综合算式解答,怎么列综合算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2.出示例4:三年级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剩下的分3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教师让学生再次审题,讨论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分步计算应该怎样列式?

观察上面的分步算式,小组讨论:分步算式中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这两步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提问:你能试用文字题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分步算式中第一步求的是还剩多少棵数;第二步求的是平均每次种多少棵树.第一步的结果在第二步中做被除数.用文字题概括是300减去180的差,再除以3,商是多少?)

教师提问:该怎样列出综合算式呢?(学生独立动手列式)

订正并且板书:

(300-180)÷3

=120÷3

=40(棵)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表示的是什么?“300-180”不加小括号行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根据题意用文字题概括成“300减去180的差,再除以3,商是多少?”所以这样列式.算式表示是剩下的平均每次种多少棵.“300-180”不加小括号不行,因为根据题意,必须先求出剩下的棵数,并且在分步算式中300-180的结果在第二步中作被除数,所以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加小括号.)

3.再次尝试,领悟规律.

将例4改为“三年级要浇300棵杨树,浇180柳棵.分3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

(1)让学生讨论:“把哪些树分3次浇完?”

(2)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00+180)÷3 300+180÷3

(3)开小辩论会:哪个算式对?说说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题目要求的是300与180的和,把“和”的两种棵数分成3次浇完,所以要给“300+180”加上小括号,这样符合题意了.)

三、反馈调节,总结归纳.

1.用综合算式解答下面各题.

同学们栽树.一班要栽58棵,二班要栽67棵.平均栽5行,每行栽多少棵?

学校组织同学去博物馆参观.三年级去了62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两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

订正:

教师提问:说说怎么想的?第(2)题还有别的解法吗?

2.做一做.

(1)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

(2)16与24的和除以8,商是多少?

教师提问:第二题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四、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选择正确答案.(可用反馈牌)

王左乡今年修水渠1800米,相当于去年修的3倍,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

A.1800÷3-1800 B.1800-1800÷3 C.1800×3-1800

同学们到果园摘梨,一班摘了8筐,比二班少摘了3筐,每筐梨重40千克.二班摘了多少千克?

A.40×(8+3) B.40×(8-3) C.40×8+3

2.列综合算式解答.

纺织厂一、二两车间工人听科学报告.一车间有工人83人参加,二车间参加的人数是一车间的2倍.听报告一共多少人?

花市电影院原来每天放映4场电影,现在每天多放映3场.每场买票930张,现在每天可以买票多少张?

王老师要批改48篇作文,已经批改了3小时,每小时批改12篇.还剩多少篇?

五、看书质疑,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依据题意正确使用小括号列出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

六、布置作业.

1.中、高年级同学听科学家作报告.中年级有84人参加,高年参加的人数是中年级的3倍.听报告的一共有多少人?

2.王老师要批改48篇作文,已经批改了12篇.如果每小时批改6篇,剩下的作文要多少小时批改完?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猜年龄

游戏目的

训练学生四则计算的速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程序

1.设疑引趣.教师说,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把你的年龄乘以10、加上5、又乘以10、加上你出生的月份,然后减去152,这样运算以后,把结果告诉我,我很快就能知道你的年龄和出生月份.试验几位学生之后,教师讲述其中的奥妙(把算得的结果加上102,所得的和,前一位数表示年龄数,后两位数即出生的月份),并请学生想想其中的道理.

2.熟悉运算顺序,请一学生说出自己的年龄和出生月份,其余学生集体加以验算.

3.学生之间按规则互猜年龄.

4.全班学生猜老师的年龄.

注意事项

1.提示学生记住正确的运算顺序.

2.想一想“102”是怎么来的.

错题诊室

活动目的

1.通过对“病题”的诊治,加强辨析,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丰富练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做题错误,提高计算能力.

活动过程

请2位学生扮演病人,分别手持下面各题来到讲台前,请其他学生扮演小医生为病人会诊.全班或分组讨论错题原因,找到病因病改正错误为治好,病人回家(回座位).

36+64÷64×0130+60-90×2

=100÷64×0=190-90×2

=0 =100×2

=200

注: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时要留心寻找具有普遍性的错例,提供出来更有实际意义.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这种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50+470=750-360=6300÷300=

12×400=81÷27=70×80=

3、混合运算。

315×(75+225÷25)(185-52×3)+496

二、新课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例1,请一位学生读题。

教师提问:想一想,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接着提问:要求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可以先算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求5个人4天编多少个筐?可以先算5个人1天编多少个筐。

然后教师再问:怎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呢?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提问:那么第一步要求的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写出第一步的小标题:

1、5个人1天编多少个筐。

教师指名让学生列出算式:16×5=80(个)

教师接着提问:下面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写出第二步的小标题和算式:

2、5个人4天编多少个?

80×4=320(个)

教师提问:谁能根据上面分步列式的解答步骤和计算方法写出综合算式?

指名在黑板上列综合算式,集体纠正。

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计算?

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7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2、做练习二的第1-3题。

四、作业。

练习二的第4、5题。

五下数学《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教案


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预设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掌握求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复习。

(1)4是5的几分之几?5是4的几倍?

(2)一根钢管长12米,截去8米。截去全长的几分之几?

(3)五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1人板演)

订正时,提问:谁和谁比?谁为单位1?

2.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百分数一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板书: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将复习题中问题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成为例1:五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教师启发:

例1和复习题比较,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都没有变,只是表示两数倍数关系的形式从几分之几变为百分之几。同学们想一想,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没有变化?(没有)也就是说关于百分数的应用题的解法和分数应用题相同。那么我们运用解分数应用题思路和方法解答例1。

(3)提问:

①根据这道题的问题,想一想: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怎样计算?

②计算结果应是什么数?

(4)请学生说出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20160=0.75=75%

答:占六年级人数的75%。

(5)教师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因此解题方法也是相同的,只是计算结果的表现形式不同。

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一班植树40棵,二班植树48棵,二班植的棵数占一班的百分之几?一班植的棵数占二班的百分之几?(1人做在胶片上)

订正时提问: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

2.教学例2

(1)出示准备题:

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种子作发芽试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棵。发芽的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

学生做题,投影出示:

28833=0.96=96%

答: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96%。

(2)我们把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叫做发芽率。

(板书:发芽率)谁能说说什么叫发芽率?

教师说明:我们科学种田,播种前都要进行种子发芽试验,根据发芽率的高低来决定单位面积的播种量。这样,既可以保证所需苗的棵数不多不少,又可以避免种子的浪费。所以求发芽率对农业生产丰收有重要作用。这部分知识我们一定要学好。

(3)提问:求发芽率实际上是求什么?

通常我们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100%

发芽率=

引导学生弄清:公式中为什么乘以100%?

因为发芽率是百分率的一种,公式本身应该用百分数形式表示。

(4)把原题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改为求发芽率成为例2。

请同学们根据求发芽率的公式列式计算。提问:发芽率是96%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六)

(5)其它百分率的计算

①学生看书,了解除发芽率以外,求百分数的计算还有很多。并读一读有关公式。

②教师说出其它求百分数的例子,要求学生说出计算公式。

如:出油率、出米率、及格率、升学率

(6)做一做

(7)小结:求发芽率、出油率等百分数,只要我们弄清楚所求百分数的意义,并正确运用公式,就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九 第1题

提问:谁是单位1?要求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整数,除得的商的近似值应取几位小数?商要算到小数第几位?

教师强调:取近似值时注意使用约等号,同时答句不要丢掉约字。

2.练习九第2题(直接做在书上)

订正后提问:做试验的种子数都是300粒,每次试验的发芽率有没有变化?是在哪个范围内变化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分数应用题大致相同,只不过要把结果化成百分数。在做题时,我们一定要准确判断谁作单位1,这是做题的关键。同时我们要掌握求有关百分率的公式,解答求有关百分率的问题。

五、创意作业:

回家做一次种子发芽试验,算一算种子的发牙率。

浙教版数学四下:《四则计算的混合式题》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浙教版数学四下:《四则计算的混合式题》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四步计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小黑板出示)

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

120-14418+35 (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二)新课教学

教学例1。

(1)把准备题①中的144改写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

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2.教学例2。

(1)把准备题②中的45改写成95的形式,引出例2,

(58+37)(64一95)

(2)比较例2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3.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例,归纳并作出鼓励性评价。

4.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让全体学生做填空题。

(1)280-436+54036可以同时计算的是( )和( )

(2)120+(285-120)10第一步应该算( )。

(3)100-(80+48024)8第二步应该算( )。

(4)317+1041352一270最后一步应该算( )。

2、课本练习第1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每位学生首先认真对4个小题进行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各题。

(3)全班集体校对,指出错误原因并订正。

3、课本第48页练习第2题;比较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1)设问:这三道题目的数字及运算符号有什么特征?(相同)

(2)设问:这三道题目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学生答:第一题无括号,第二、三题有1个、2个括号。

(3)设问:你仔细思考一下,括号起到了什么作用?

(4)追问:括号起作用后,运算结果是否不变?

(5)领悟:让全班学生讨论这三道题做完后领悟到了什么?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再看例1、例2使我们明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确。

(五)作业:

《作业本》第39页(三十九)。

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内容: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浙教版数学四下:《总复习(三)》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浙教版数学四下:《总复习(三)》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18页,总复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13、14、15题的训练,进一步明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技巧。

2.对第16题学习后,能独立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第一层次

1.让学生自行复习课本第47页的例1、例2和第50页中的例3

2.对以上三道题目加以比较,明确有递迸关系,即例1是没有括号的,例2带有小括号,例3带有中括号和小括号。

3.让全体学生先做第118页第13题,分两类进行校对。

4.先分析14题,然后做最后2题带中括号的题。

5.小结、表扬正确率高的学生。

(二)第二层次

1.出示(用投影仪)第118页第15题。

这道题的错误处在哪儿?请每位同学引起警觉。

2.加一道 100025100025

(为什么有的同学认为这题是门)

(三)第三层次

1.对第13题的第1小题70-5056请一位同学用数学语言加以叙述:70减去50除以5再乘以6的差是多少?

2.先让全班同学对第119页第16题共4小题进行列式。

3.校对列式的正确情况。

4.沟通式题文字题应用题或应用题文字题式题之间的联系;

(四)第四层次

小结,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回头,落笔反思,笔尖与思维同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五)作业:《作业本》第84页(八十二)。

新版人教四下:《一般的小数加减计算》教学设计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新版人教四下:《一般的小数加减计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王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用加法或者减法解决的问题。谁还记得什么是加法吗?减法呢?

预设:

学生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学生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出示:妈妈把一根绳子截成两段,一段长83厘米,另一段长59厘米。

教师:你能根据妈妈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预设:

学生1: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厘米?83+59=142(厘米)。

学生2:两根绳子相差多少厘米?83-59=24(厘米)。

3.教师:这两道都是整数加减法的题目,你能说说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预设:

学生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学生2: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4.教师:同学们已经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记在心了,如果换成小数的加减法,你们还有办法解决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般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小数加法

出示:

(1)教师:两位同学到书店买书,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编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

学生1: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5元,一本《童话选》4.29元。求一共花了多少元?

学生2: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5元,一本《童话选》4.29元。《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2)教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能先估一估买这两本书小丽要花多少元吗?

预设:

学生:

因为两本书的价钱都往小估了,所以小丽买书的钱会比10元多。

【设计意图】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师: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学生独立尝试,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预设: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试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教师:同学们刚才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问题,比较这几位同学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预设:

学生1:都是用加法解决,结果相同都是10.74元。

学生2:前两种方法是把小数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进行计算的,第三种方法是直接用小数进行计算的。

(5)教师:有的同学借助我们学过的旧知识,将新知识进行转化从而把问题解决了。有的同学是用小数进行竖式计算的。谁能来具体说说小数加法该如何计算呢?

预设:

学生: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6)教师: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预设:

学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

学生2:6.45表示6个一,4个十分之一,5个百分之一;4.29表示4个一,2个十分之一,9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4得到10个一。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7)教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预设:

学生:喜欢第三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简单,并且所有小数加法都可以这样计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小数减法

出示:《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1)教师:关于小数加法,同学都会计算了。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学生独立解决。

预设:

学生:

小数点对齐。从百分位减起,5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一当十再减,15-9=6,得到6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6;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得到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得到2个一,在个位上写2。

(2)教师:在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学生1:和小数加法相同,竖式计算时都要将小数点对齐;

学生2: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3)教师: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吗?

预设:

学生1: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即每一位都是在求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差。

学生2: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设计意图】将小数加法的笔算经验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减法中,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3.比较内化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学生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完善与计算有关的知识网络。

(三)知识运用

1.基础练习

教材第72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6 .07+4 .89 5 .64-1 .78

【设计意图】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2.综合练习

(1)教材第74页第3题。

教师:两幅图中分别称出的质量是多少?

预设:

学生1:要想知道两幅图中分别称出的质量,我们需要先确定0千克的位置,以及每一个小格表示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学生2:左图一个杯子重0.35千克,右图杯子和水共重0.95千克。

教师:杯里有水多少千克?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

学生1:

学生2:

我们学过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95-0.35=0.60(千克),小数的末尾有0,我们将0去掉,小数的大小没有改变。

(2)教材第72页,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看图、读数据、思考与计算充分结合起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学生1:可以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学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

学生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做到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浙教版数学四下:《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76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