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汇总

作者简介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家。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

2相关背景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3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4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倒装句】

1、宾语前置:JaB88.COM

何以战?

“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译文: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2、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译文:在长勺交战。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省略了主语“曹刿”。

译文: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2、省略宾语:

必以分人。省

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

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省略动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相关阅读

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语文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第27课《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⒈《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我们接触过的史书还有纪传体史书《史记》。(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

⒉《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⒊“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1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3官渡之战。

二、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

⒈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⒊《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

⒋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⒌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⒍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⒎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⒏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

⒐“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

曹刿(ɡuì)又何间(jiàn)焉弗(fú)小信未孚(fú)玉帛(bó)下视其辙(zhé)

登轼(shì)败绩(jì)遂(suì)逐(zhú)齐师夫(fú)战旗靡(mǐ)

五、古今异义

⒈又何间焉古义:参与jiàn今义:隔开,不连接jiàn

中间,空间或时间jiān

⒉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⒊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

⒋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⒌忠之属也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今义:忠诚

⒍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⒎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⒏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⒐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今义:增加

⒑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六、一词多义

⒈从民弗从也(听从)⒉间又何间焉(参与)

战则请从(跟从)其间千二百里(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⒊请曹刿请见(请求)⒋作一鼓作气(振作)

战则请从(请允许)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奋起)

⒌属忠之属也(shǔ类)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zhǔ连缀,连续)

⒍夫夫战,勇气也(fú句首发语词,表示抒发议论)

荷担者三夫(fū成年男子)

⒎故问其故(原因)⒏其其乡人曰(他的)

故克之(所以)下视其辙(他们的)

公问其故(其中)

⒐之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⒑以何以战(凭借,用、靠)

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必以分人(把)

小大之狱(的,结构助词)必以情(按照)

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必以信(用)

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

⒒于战于长勺(在)⒓焉惧有伏焉(于此,兼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又何间焉(呢,语气词)

七、词性活用

⒈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⒉公将鼓之鼓:击鼓,名词作动词

⒊惧有伏焉伏:伏兵,动词作名词

八、文言句式

⒈何以哉?(“何”是“以”的宾语,本句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即“以何哉”)

译:“您”凭借什么作战?

⒉战于长勺(“于长勺”作“战”的状语,本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译:在长勺交战。

⒊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此句是判断句)

⒋译:作战,是靠勇气的。

⒌必以分人[省略句“必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必以(之)分人”]

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⒍可以一战[省略句,“可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可以(之)一战”]

译: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即“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译: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衰减了,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九、阅读理解

⒈标题“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⒉文章结构

第一自然段: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自然段: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自然段: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⒊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分三层:十年春……公将战。//曹刿请见……乃入见。//问:“何以战?”……战则请从。//

第一层: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也可分为两层:十年春……乃入见。//问:“何以战?”……

第一层: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⒋“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的对象和战争的性质。

⒌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⒍第一自然段曹刿与鲁庄公谈话的中心内容是:“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⒎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⑴点明请见的原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

⑵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⒐“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的作用:

⑴结构上,承上启下

⑵内容上写出了曹刿的远见,也写出了打了胜仗却不知其故的庄公的“鄙”。

⒑“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三鼓进军后,鲁人才第一次击鼓时。

⒒找出选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⑴“三而竭”照应上文“齐人三鼓”“齐师败绩”

⑵“视其辙乱,望其族靡”照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⑶“公将战”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遥相呼应

⑷“可以一战”与下文两次“可矣”相照应

⒓本文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是对话描写。

⒔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特征:

曹刿:深谋远虑鲁庄公:鼠目寸光

文中对二人的描写形成对比,课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

以第二段为例:“将鼓”“将驰”表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而“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

⒕“远谋”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篇的文眼,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⑴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二次答话,皆着眼于“民”。这就是他的“远谋”。

⑵战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⒖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

⑴善于抓住有利战机,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后发制人。

⑵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步步谨慎。

⒗分析曹刿、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曹刿:⑴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略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⑵有卓越的政治远见,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⑶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够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⑷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

鲁庄公:

看法1:⑴政治上昏庸无能,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⑵军事上无知,作战时急躁冒进,不察敌情,迫不及待地“鼓之”“驰之”。战争结束后,不知取胜的原因。

看法2:是位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君主,是能体恤民情的开明君主,是具有乐于纳言,从善如流精神的君主。

⒘概括本文的中心: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知己知彼等。

1⒏课后练习三:曹刿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解释。

曹刿这句话是对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答话的肯定,他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作为国君应尽心尽力为人民做好事来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忠于职守在今天依然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应努力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出处: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二、注释

(1)伐:攻打(2)间(jiàn):参与。(3)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7)彳扁:通“遍”,遍及,普遍。

(8)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9)加:虚报。(10)信:实情。

(11)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12)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3)狱:案件。(14)察:明察(15)情:实情。

(1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17)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0)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1)驰:追赶。(22)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23)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横木

(24)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25)盈:满,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26)测:估计,预料。(27)靡(mǐ):倒下。(28)虽:即使。

(29)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

(30)遂:于是,就。(31)败绩:大败(32)属:类

三、课文理解

1、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论战的双方是曹刿和鲁庄公,但文章开头却写写了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目的何在?

(1)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用民不愿与官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不得民心。(2)曹刿的答话是全文的总纲,下文就是围绕“鄙”来写鲁庄公,围绕“远谋”为刻画曹刿的(为下文作铺垫)。

2、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基础是什么?

(1)战前鲁国政治上取信于民,有广大人民作后盾;(2)在作战中曹刿避敌锋芒,养我军锐气;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有军事指挥才能,克敌制胜的本领。

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请见,使鲁庄公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争于进攻和追击,避敌锋芒,养我锐气,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大败齐师;战后总结条分缕析,入情入理表现了他在战略上远谋。

4、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是本文一大“特征,请你谈谈作者塑人物使用了哪些方法?使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一方面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另一方面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把乡人对国事的冷漠,不愿与统治者为谋和曹刿的主动请见对比,突出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把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庄公浅陋;曹刿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如何评价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昏庸。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手艺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和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7、依据文章内容,分析曹刿在这次战役中所起的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依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必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了有利战机。也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8、一介草民的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指挥打胜了一场决定国家生死的战役,曹刿的这一行动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我们应当学习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国家有难,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曹刿论战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曹刿论战”,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1.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文章来源://m.jab88.com/j/6710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