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学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学习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学语文有一个好处,就是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美景。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全是写景的佳作。前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三峡的水,钱塘江的潮,陶弘景笔下的人间天堂和苏东坡笔下的月夜小景。今天我们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欣赏湖心亭的雪。(板书:《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表明这是一部回忆录。作者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检查预习
(一)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读完后请学生指出读错得字音,老师将读错的字及字音写到黑板上。
2.再点人朗读。这一次请同学指出字音和停顿上的错误。
3.老师范读。老师用慢速读,力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停顿。
4.学生齐读。要求读音准确,节奏停顿清楚。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解释文中的一词多义字:是、更、一、白。(板书)
2.请学生解释词性活用字“客”,通假字“拿”,文眼词“痴”。(板书)
3.请学生解释:毳衣、雾凇、沆砀、焉得、强饮。(板书)
4.质疑: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二)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展示板书)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夜晚,是一天中最冷也是最静的时候。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
——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不是)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是金陵人,客此。”)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说明他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三)事件——看雪。作者更定时分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诵读。
2.翻译。
3.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①分析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②采用的修辞——夸张,排比,比喻。
③分析写景的方法。哪些词语既生动传神,又抓住了景物特征?从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孤独落寞之感。)
④思考: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习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白描手法有什么作用?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见习题一2)白描手法能通过寥寥数笔,勾勒景物的外部轮廓,使人有一个整体印象。文字朴素,笔墨简省。
四)品读课文,读出湖心亭雪景之美、作者的情趣之雅。
六、归纳小结
(一)提问:通过学习课文,你认为张岱是个什么样的人?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好一个的张岱!
(学生自由表达:好一个遗世独立的张岱!好一个清高孤傲的张岱!好一个不忘故国的张岱!……)
(二)提问:你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最能生动传神地体现张岱的性格特点?(痴)文人墨客对景物的“痴”,怎样理解才对?(“痴”是喜爱、酷爱的意思。)
(三)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使用白描手法,写一景物,200字左右。

相关推荐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课题

28.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绝、定、拏、是、客、焉;注意2个字词的写法:“毳”“雾凇沆砀”。

2.翻译重点句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美景。

4.体悟作者痴情自然,痴情山水的志趣和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通过朗读,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美景。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痴情自然,痴情山水的志趣和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学习过程

备注

布置预习

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2.给加粗的字注意:拏()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

3.读顺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疏通文意。

4.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一课时

一、预习展评(1.请三位同学分别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注音写在黑板,前两项学生能写多少就多少;2.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听其读音和停顿;3.结合注释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绝、一、更、是、客、焉;注意2个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毳”“雾凇沆砀”。

2.翻译重点句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1:从文章的标题看,我们获得什么信息?

预设问题2:“绝、一、更、是、焉”等的一词多义;“客”等的活用;

预设问题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翻译。

四、精讲点拨

预设问题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预设问题2:诵读指导:要求学生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和品味的习惯。

五、当堂达标(20分)

1.解释加点的字词。(8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

(3)更定矣()(4)惟长堤一痕()

(5)上下一白()(6)客此()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8)及下船()

2.下列加粗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6分)

A.(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1)及下船/(2)及鲁肃过寻阳

C.(1)是日,更定矣/(2)问今是何世

D.(1)问其姓氏/(2)择其善者而从之

E.(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而不知人之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六、布置预习

熟读成诵,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

1.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2.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

3.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评(1.请全体学生诵读课文;2.个别学生背诵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美景。

2.体悟作者痴情自然,痴情山水的志趣和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1: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预设问题2: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

预设问题3:作者借西湖雪景寄托了怎样的情怀?与柳宗元在《江雪》中所表达的情怀是否相同?

四、精讲点拨

预设问题1:描写景物的方法。

预设问题2:理解作者的“痴”。

五、当堂达标

(一)必做题(20分)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3.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文笔精练,写景很有特色,“_______________”从声音角度写出西湖雪夜的奇静;“_______________”则从色彩角度描绘了西湖夜雪的全景。作者还抓住雪光的特点,捕捉了此时湖中特有的景物,运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痕”、“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创造出一幅意境朦胧、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用原文词句回答)(8分)

4.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粗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上下一白。/一碧万顷

B、更有痴似相公者。/即更刮目相待

C、湖中人鸟声俱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5.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二)选做题(10分)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划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为下列横线字注音。(2分)

突兀()如颊()目酣神醉()丁酉()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4分)

(1)突兀层崖中()(2)山色如娥()

(3)已不觉目酣神醉()(4)余游西湖始此()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4.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初时的心情?(2分)

六、布置预习

学习心得

第28课湖心亭看雪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1:文章的标题,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中心事情。

预设问题2:整理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消失,停止)②率妻子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是:①是日(代词,这,此)②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

焉:①湖中焉有此人(怎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语气词)

一:①上下一白(完全,全)②一碧万顷(数量词)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更加)②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词类活用:

客: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预设问题3:(1)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2)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3)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当堂达标】

1、(1)消失、停止(2)这(3)止、停(4)只有(5)全(6)客居(7)怎么(8)等到

2、B、D

3、(1)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2)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1:(1)“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2)湖中人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崇祯五年十二月)。

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净美精约,简洁通透,写出了雪中西湖的空阔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细微点睛,生气毕显。将静阔衬得更加静阔,而又为清冷增添了丝许活力,由远而近,轻重有致,或泼墨或点染地写意出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雪在其中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白色苍渺之景,却借影而得神,寥寥数笔,有酣畅淋漓之味,也引出秀影浮动的灵气。

预设问题3:本文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是作者志趣的外化。作者痴情于自然,痴情于山水,陶然自乐于真性情中。文章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与《江雪》清奇意境、孤高情怀不同。

【当堂达标】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人鸟声俱绝;上下一白;一芥;两三粒。

4.C

5.D

(二)选做题(10分)

1.wùjiáhānyǒu

2.(1)高耸的样子(2)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

(3)喝足了酒(4)从这一次开始

3.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轻软柔滑。

4.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5.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作者介绍: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典型例题: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一、基础部分
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二、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填空: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贯)人。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5.分析“绝”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8.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三)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
()拉余同饮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

一、导入
师: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的美。
打开记忆的背囊,分享一下你所熟悉的诗句中的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师:同学们分享的诗句中,西湖多姿多彩,但是明代的汪珂玉却说过这样一段话:“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学生齐读)
师:他认为西湖最美的是什么景?(雪景)然而他又感慨很少有人能够领会到这一点。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能够真正领略山水之绝的人,他就是张岱,让我们走进《湖心亭看雪》,领山水之绝色、悟作者之情怀。
二、读美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明清时期的一篇小品文,文中有很多容易读错的字,你们有30秒钟的准备时间,敢挑战的就勇敢的举起你的手。
师:全部正确,向他学习,每个词语读两遍。
(有错误时:咱们同学都读的跟他一样吗?学生纠错后。嗯,第一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勇者担当,第二位同学是汉字小英雄。)
师:扫清了文字障碍,请同学自己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一会找同学展示朗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兴致盎然。哪位同学为我们展示一下呢?(女生读一段,男生读二段)
师:这两位同学为我们开启了朗读之旅。谁能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呢?从字音、句读两方面评价。
师:两位同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让我们捧书端坐,大声地朗读这篇美文。(生:齐读)
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和整齐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你们的自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朗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有疑问的时候可以向小组成员寻求帮助。
那两个小组把你们积累的重点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回去后继续疏通文意!
(生:自主学习)
两个小组展示翻译
师:同学们对文章的字词句都有了准确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张岱在下雪后,到湖心亭看雪,遇到金陵人的故事。)
师:概括的很到位。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吗?
三、精读赏析
1.咬文嚼字品痴行
师:张岱确实是一个痴人,张岱的痴先表现在行为上,我们先来咬文嚼字品痴行。文中的哪个字最能表现他的痴呢?
生:绝。因为绝写出了大雪之后,湖中一片安静,什么声音也没有。
师:嗯,这个绝不仅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雪后的冷清寂静,还给人一种森然寒意。作者偏偏选择这时候看雪,表现作者冒寒赏雪的雅兴。可见他的痴。老师突然想起,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诗《江雪》,好像意境相似。
生:老师,我觉得独也能体现出他的痴。因为他是独自一人去看雪的,而不是跟很多人一起,表现他超凡脱俗的情趣。
师:我们赏雪,一般会选择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赏雪?这样的奇人张岱,眼中的景色定然是与众不同的,来到湖上,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让我们和张岱一样身临其境赏雪景
2.身临其境赏痴景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张岱眼中的雪景。
(生:读)
师:痴人眼里出痴景。这片景奇在哪里呢?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同学们边自由朗读边思考,然后跟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A:“天云山水,上下一白”,一个“一”字,写出天地间一白茫茫的,浑然难辨的景象。给人一种苍茫、辽阔的感觉。
师:分析的特别好。你能尝试着读出那种感觉吗?同学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生评价——语速应该慢一点)
师:在你的朗读下,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空阔的白茫茫的世界。
师:还有哪个小组有别的想法?
生B: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了雪的大,人和景的渺小;跟前面的苍茫辽阔形成对比,会让人产生一种孤独的感觉。
师:你理解的真深刻。你能读一读吗?
师:大家说我们在读这一句的时候,语速应该(慢一点),语调呢(低一点)?
(生:低一点,要越来越低,因为后面作者写的时候给人感觉越来越小,最后好像都没有了一样。)
师:哪位同学再来试一试?读出了人和景越来越渺小的感觉,也读出了作者内心的那种孤独。下面,我们一起将整片雪景朗读一遍。
师:在咱们同学的朗读声中,我仿佛置身于这片雪景,仿佛融入到一幅画中。如果说把这一片雪景画成一幅画的话,你觉得应该浓墨重彩,极力渲染呢,还是轻描淡写,简单勾勒的一幅水墨画呢?所以这两句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有没有运用大量的修饰语,细致地刻画雪景?
师:这种写法用在文章上就是白描。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事物的形象,不过多的渲染。给我们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带着这样想象,试着齐背这段文字,把景融入到自己的内心。
3.知人论世悟痴情
师:如此奇景,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痴情呢?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早有两人铺毡对坐,饮酒赏雪了。“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为什么要强调他们是金陵人呢?“金陵”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吗?“金陵”这是明朝的称呼,他乡遇知音,这两个金陵人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其实在第一段中,也有一个称呼是属于明朝的,“崇祯五年”可是明朝再也不存在了,所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师:我们了解张岱的生平经历。张岱的前半生和后半生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原因是什么?明亡后,张岱入山著书一直到死。他主要写了两本书《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书名中都有一个梦字,张岱自己告诉我们书中内容“想余生平……”,所以书中缅怀了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故国,在张岱的生命里,是永远地痛。
四、悟奇情
师:(音乐起)哪位同学来读一读?(找一名读的很好的同学)
师:这位同学深情的朗读,让我们走进了西湖,走进了张岱的梦,走进了他的家国情思。
(以他为榜样,我们再次捧读课文。机动时间)
师:在世人眼中,他如“痴”人一般,”在他自己心中,五十年来人生恰似一梦。
(板书:痴心似梦)(将“奇”画出来)
师总结:
这就是奇人张岱,他将自己的满腔奇情尽赋予西湖奇景之中。西湖之于张岱,也已超越了风景这一单纯的意象,而成为斯人留之守之,寻之忆之的精神家园。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693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