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7.1你一定能摸到黄球吗?(1)课型:新授
2004年9月14日
学习目标:
通过实验,经历猜测、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果、检验等过程,初步体验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不确定事件。
重点:经历猜测、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果、检验等过程,初步体验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不确定事件。
难点:体验确定事件及不确定事件的区别。
学前准备:
1.每一讨论小组准备5个黄乒乓球,5个白乒乓球;
2.每一讨论小组准备一个骰子。
3.每一讨论小组准备一只黑方便袋。
预习疑难:通过对书本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请记录下来。
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看图回答问题:
2.感受下列事件,谈谈会出现什么现象:
事件
结果的可能性
1.
①玻璃杯从教学楼楼顶落到坚实的水泥地面会碎
②苹果被风吹离枝头后,会向下落
2.
①太阳每天从西边升起
②篮球从高处落到坚实的水泥地面会碎
想一想:
①你能总结出上表中类似1的事件的特点吗?
结论:
运用已有经验事先就能确定其一定会发生的事件,我们称其为
②请总结出上表中类似2的事件特点。
③你能发现上表中1、2俩类事件有什么共性吗?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做一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⑴将黄乒乓球放入黑袋中,白乒乓球放入白袋中,回答问题:
①在黑袋中会摸到白球吗?会摸到黄球吗?
②在白袋中会摸到白球吗?会摸到黄球吗?
③请举一些生活中的确定事件。(最好是讲学稿上没有的)
说明:此处由老师掷骰子决定哪一学习小组发言。
结论:有许多事情我们事先无法肯定它会不会发生,这些事件称为。
⑵将白袋中的白乒乓球倒入黑袋中(黑袋中黄球不动,注意观察老师是如何做的)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摸到的球是什么颜色的?
2.思考:足球比赛前,裁判员掷一枚硬币的方法决定双方的比赛场地,裁判员掷硬币时要注意什么?
①记录员先记录成员可能摸到球的颜色,再记录成员实际摸到球的颜色.
组员
猜一猜
结果
组长
黄()白()
黄()白()
记录员(组长同桌)
黄()白()
黄()白()
监督员(组长对面)
黄()白()
黄()白()
记录员对面成员
黄()白()
黄()白()
成员
黄()白()
黄()白()
(在上表括号中打“√”即可)由组长负责交流汇报。
②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不确定事件
说明:此处由老师从一副去掉大、小王的扑克牌抽出一张决定哪一学习小组发言。
3.随堂练习:
⑴下列事件中那些是确定的?那些是不确定的?说明理由。
①掷一枚均匀的骰子,骰子停止转动后6点朝上;
②任意选择电视的某一频道,它正在播动画片;
③南京市每年都会下雨。
⑵一个盒子里装有数量相同红白两种颜色的球,每个球除了颜色外都相同。摸到红球甲胜,摸到白球乙胜。为了使游戏对甲乙公平,摸球以前是否要将盒子里的球摇匀?
随堂检测:
1.下列现象中是必然发生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是不确定的.(填序号)
⑴打开电视机,它正在播广告;
⑵农历十五的月亮就象一个弯弯的细钩;
⑶黑暗中我从我的一大串钥匙中随便挑选一把,用它打开了大门;
⑷气温低于-10℃,水会结冰;
⑸明天有人走路;
⑹随意问一个人,他的血型是A型;
⑺小明去溧水摸奖,会中一辆汽车;
⑻袋中有10个黄球,能摸到红球;
⑼明天是晴天;
⑽小明的弟弟比他小;
⑾抛出的球会下落;
⑿掷一枚均匀的骰子,骰子停止转动后偶数点朝上;
⒀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偶数.
2.下列事件中是不可能事件的是()
(A)农历十五的月亮像圆盘(B)掷一枚骰子朝上的点数是8
(C)向上抛掷一枚图钉,尖端朝上(D)从一副扑克牌中任选一张是黑桃
3.下列事件:
①农民伯伯如果买到伪劣粮种,他家粮食将会减产
②班上某次数学考试中肯定有班级第一名
③任意踢出的足球一定射入球门
④随意翻日历,翻到的号数是奇数
其中是必然事件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学习小结:
1、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课堂上你解决了哪些预习时没弄懂的问题?
2、本节课你是否从你的同学身上学到了一些知识?同学应该如何学习?
3、在今后的生活中你将如何处理偶发事件?
思维拓展:
1.用一个骰子与同伴做下面的画小虫游戏.
(注意:组长掷骰子,记录员记录共掷了次骰子才画成了小虫,其他组员都按要求画小虫,比比谁画的漂亮).
要求:必须先掷出6点,才可以画出身体(画出身体后,才可以按照任意的顺序接着画以下部位):
掷出5点画头;
掷出5点以后,可以按照任意的顺序画眼睛和触须,(千万注意:如果头没有画好是不可以先画眼睛和触须的)
掷出2点画眼睛;
掷出1点画触须;(一次画一根,共两根)
掷出7点画嘴;
掷出4点画尾巴;
掷出3点画脚(一次画一只,共4只);
先画成整只小虫的获胜举手.
回答问题:你先画出的是什么?最后画出的是什么?毛毛虫的哪个部位不能画出来?它们分别列属于哪个事件?
2.课外活动:
到图书馆查找有关“科学家成功发明创造与实验次数多少”一类书籍,举两例。
《风筝》课堂导学设计
3风筝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风筝》的语言别具特色。如写早春二月故乡风筝季节的那一段文字,绘声绘色,创造了鲜明的意境。在作者笔下,似乎一切都活动起来了。我们好像从字里行间嗅到了大自然
散发出的温暖醉人的春意。风筝、柳枝、山桃、喧闹的孩子们,这些富有特点的事物唤起我们的联想,在想象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图画来。又如写“精神的虐杀”的那一段文字,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秘密被发现后,小兄弟是“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风筝被无端肢解了,他独自“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其惊恐不安的内心,其悲苦无奈的神态,写得多么真切,仿佛如见其人。“我”因为“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偷做风筝,便“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因被“瞒”而“愤怒”,只一笔,就勾画出了“我”的颇带几分“专制”色彩的心理状态,而一个“折”字,一个“掷”字,一个“踏”字,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一连串动作,十分具体地表现出了“我”的盛怒和狂暴,与小兄弟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平常的字眼儿,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产生了不寻常的艺术效果。
3把握重点:
正确全面地理解《风筝》的思想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在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1)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认为小兄弟没出息,那气愤,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3)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4)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引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4攻克难点:
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看见风筝,人之常情应是愉快的,而“我”却感到惊异和悲哀,似乎不可理解。但是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早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要想正确理解此句,联系文章主题便知道本文是批判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而“我”作为兄长恰恰扮演了虐杀者的角色,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儿”,现在想来,游戏之于孩子实是天性使然。更为悲哀的是时过境迁,弟弟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法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心情更加沉重。鲁迅先生有着严肃的自省意识,并不因为当初的行为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而原谅自己。
5质询疑点:
对文中“精神的虐杀”这一说法应如何理解?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儿”,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当时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陈腐观念在“我”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记。表面上看来,“我”折断、踏扁的只是一个风筝,可受到伤害的是弟弟那纯洁无邪的心灵。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小兄弟对风筝着迷,自己肯动脑筋去做,本是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我”却横加阻拦,不仅折断了蝴蝶风筝的一支翅骨,还掷在地下踩扁,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小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而作者的这种行为不是“精神的虐杀”又是什么?《错过》课堂导学设计
《错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
能力目标:能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情感目标: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要学会把握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要学会把握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生有许多的错过,我们该如何面对,今天我们走进刘心武的《错过》,看看他对待错过又是怎样的人生体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注音生字词
狂澜(lán)渊薮(sǒu)憬(jǐng)悟贻(yí)误
斑斓(lán)驾驭(yù)情愫(sù)惆(chóu)怅(chàng)
侥(jiǎo)幸颟(mān)顸(hān)滞(zhì)涩咀(jǔ)嚼(jué)
2、合作朗读
老师朗读1-2段;
两个学生分别朗读3-13段;
全班朗读14-15段;
朗读要求:
(1)读准生字词;
(2)注意语速、语调;
(3)思考:作者认为该如何对待错过?
3、文章具体论述怎样对待“错过”,这也是我们急需想知道的,请你找到对待错过的语句。
生读文本,明确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能含笑地把握最关键最美好的。
生答:习惯、品味;把握人生的最关键的;……
三、吟诵涵咏,合作探究
(一)品析关键词——习惯
品读1——6段,说说为什么要去习惯“错过”?
出示文句:
(1)是的,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又错过了许多……
(2)那样大大的贻误……总算起来,真是不少!
(1)人生的路啊,为什么,为什么总是充满了这样多的错过?
(2)然而细想,可有“万无一失”的人生?
(1)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
(2)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
引导朗读,探究答案:
明确:因为大小错过不少;错过是人生的常态;是人生的经纬线。
(二)品读“品味”
1、引导学生读第7-13自然段思考:品味错过的方式有哪些?
出示关键文句:
(1)没有意识到错过,……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2)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1)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遇到,……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2)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酝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1)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
(2)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探究明确:要意识到错过的存在,不同的错过用不同的品味方式,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使错过转化为掌握。
2、品读以上句子,你能发现这些句子在句式上、语言上(人称的使用上)的特点吗?这样的特点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思索后明确:
(1)整散句结合。整句结构均匀、铿锵有力;散句表达灵活,清新隽永。于句式的变换中,看出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底;
(2)运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像是与读者道出涓涓细流般的告诫。
(三)吟诵涵咏,体会——把握人生最关键的
1、试赏析以下句子: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定的到站。
生答: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生答: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2、这样生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话语,确实耐人寻味。放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有什么作用呢?
生答:总结全文,深化主旨,使论证更具严谨性。
四、回味总结,细数感悟
我们细细分析,不过难发现,我们对待错过的态度决定这我们人生的成败。随着作者的含蓄隽永的文笔中,我们懂得了要习惯错过的存在,要在品味咀嚼中升华成一种憬悟,进而把握住最关键的最美好的机遇、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习惯——品味——把握,这是符合人们一般的认知规律的,这种认知规律是逐层在深入。
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说说你的人生中有哪些错过?你又是如何面对的呢?学了本文,是不是对你面对错过时,有不一样的人生领悟了呢?
五、诗歌赏析,心灵回音
在作者心目中错过是一种美丽,因为意识到错过可以使我们在追悔中产生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使灵魂具备升腾的能力。来看一首小诗,相信心灵在激荡之余,定会产生回音。请仿写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671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