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信客》教案
预设目标:
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
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
有什么印象呢?
二、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
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
《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
《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
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三、新授
1.自由朗读课文,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
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恪尽职守有才干
3.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分别体现了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四、感悟讨论
信客为他人付出了很多(文章作了很多描写),自己却落得遭人误解,
穷愁潦倒,按现代某些价值观衡量,似乎很不划算。是不是当时的人
们都在想着做信客?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信客?
板书设计:信客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复习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学习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主旨2、托物言志的手法
【资料链接】
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轼的“荷尽已无遮雨盖”。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本文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佳作,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
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学习过程】
一、自学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1、背诵课文,注意技巧及感情!
2、注音检测:
蕃()颐()濯()淤()涟()
蔓()亵()噫()鲜()有闻
3、结合课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理解文言词汇,并疏通课文。
4、词汇检测:
①可爱者甚蕃()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濯清涟而不妖()④香远益清()
⑤亭亭净植()⑥不可亵玩焉()
⑦花之隐逸者也()⑧鲜有闻()
⑨宜乎众矣()
5、翻译检测:
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请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分析每一特征分别表现了莲花哪些美好品质?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是仅仅写莲花吗?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课文主要是写莲花,但在文中为什么又分别提到了菊花和牡丹,这又是什么写作手法?
分别有什么寓意?
三、质疑交流
学习贵在疑问,请问大家在本课学习中还有哪些疑问,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迁移延伸
1、学了《爱莲说》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的花木,不知大家喜欢什么花,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并说出为什么独爱这种?(可以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五、同步达标(中考试题节选)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本文运用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所言的的志是
6、这篇文章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7、积累一句有关莲的诗句:
答案:
同步达标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托物言志、莲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6、托物言志对比,反衬的手法
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复习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2.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动作描写。
3.体会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情谊。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
鞠()躬颤()巍巍更()夫
2.解释词语
拂晓:珍藏:屏障:
肃立:永垂不朽: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颤巍巍:肃穆:
二、自主探究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记叙的六要素吗?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找出精彩描写,品析人物形象美。
1.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2.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语句,体味文章意蕴美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三)探究思考艺术美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蜡烛》)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像,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五、课堂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六、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1、(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
2、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
3、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
4、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答案、1、(1)不多余。“还”字突出德军炮击时间长,老妇人的处境十分危险。(2)“揣”字写出了老妇人对大蜡烛十分珍惜的情态。
2、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献给苏联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3、围巾的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4、示例:耐心地、两臂交叉。
文章来源://m.jab88.com/j/6571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