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汇总》,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八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汇总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
2相关背景
《战国策》是一部国编体史书,又称《国策》。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3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通过邹忌以身设喻,规劝齐王纳谏的事,说明了国君广开言路,虚心接受谏言,对于修明国家政治的重大意义。
4句式
【判断句】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妄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用“……者,……也”句末表示判断)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省略句】
1、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于,省略介词)客曰
2、皆以(臣)美于徐公(省略宾语)
3、又弗如(其美)远甚
4自以为不如(其美)
5、(邹忌)暮寝而恩之
6、(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
7、(威王)乃下令(省略主语)
【被动句】
1、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动词“蔽”直接表被动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3、定语后置: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面刺寡人之过的群臣吏民)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整理
一、疏通文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句式: ),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 )徐公来,孰( )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曰:“吾妻之( )美( )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 )蔽( )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谤讥:)于()市朝(),闻(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间进: ) ;期年( )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详看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更漂亮?”他妻子说:“您比徐公漂亮的多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的相貌)远不如他的。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因为想求助于我。”
邹忌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就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嫔和身边的侍卫,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到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到中等奖赏;在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缺点,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大臣们还偶尔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后,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政治修明,不用出兵,就战胜了敌国。
三、文学常识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启示: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2、作者:西汉末
3《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八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学案
一、内容概述:本文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表现出邹忌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实事求是,头脑冷静,善于观察、思考。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也反映出齐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君主。他深知收买人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意见,对于邹忌的讽谏,他闻过则喜,并立马付诸行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
二、结构简析: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善于思考、实事求是。
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谏。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三、写作特色:本文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却鲜明的塑造了邹忌这个有头脑、有才能的谋臣形象,这得益于文章既有正面描写(如邹忌的冷静思考),又有侧面描写(如通过齐王纳谏和齐国磊治表现邹忌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运用众多排比句式,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四、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形貌昳丽(光彩美丽)/朝服衣冠(穿、戴)/窥镜(察看)/旦日(第二天)/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如,比不上)/孰视之(仔细:这个意义现在写作“熟”)/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表比较,意思是“与……比谁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王之蔽甚矣(受蒙蔽)/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侍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能谤讥于市朝(指责,讽刺。谤,指责。讥,讽刺)/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时时而间进(偶尔)/期年之后(满一年)
2、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到齐国朝见(齐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3、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邹忌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邹忌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而邹忌并没有陶醉于这些溢美之词,通过比较、思考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即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由此,他进一步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4、本文用“ ”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答:门庭若市。
5、“王之蔽甚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答:由于“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导致身边的人对王从不讲真话。(符合文意即可)
6、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另外,在语言上,排比句的使用营造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认点。
7、从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英俊、明智、精心、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
8、邹忌以事设喻(以小比大,以家比国,由浅入深,推己及人等),委婉规劝。他由“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推及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意对即可)
9、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因为写了后来,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意对即可)
10、从文中看,齐威王除“蔽”取得了什么效果?
答:在内,“虽欲言,无可进者”;对外,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11、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答:有邹忌这样敢于并善于进谏的大臣。
齐威王虚心纳谏,兴利除弊,修明政治。
12、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者都关注到了民意或民生。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王之蔽甚矣”,要求齐王广开言路,听取民声、关注民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要求鲁庄公取信于民;《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希望统治者关注百姓的疾苦。
13、本文中邹忌和齐威王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答:(示例)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或说: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14、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B)。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5、本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说明“王之蔽甚矣”的事实(用原文回答);接着叙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和措施;最后写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了巨大成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6、邹忌讽谏齐王与扁鹊规劝蔡桓公,劝谏结果有何不同?试从邹忌和扁鹊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示例)邹忌讽谏成功,而扁鹊规劝失败。原因:邹忌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使人容易接受,而扁鹊规劝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身份,直言不讳,让其难以接受。
文章来源://m.jab88.com/j/6542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