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一、单元主题解析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体裁上看:有杂文,有散文,有古代的赠序,有现代诗歌;从内容上看:有珍惜生命历程的独特体验,有对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弘扬,有对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的提倡,有对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的歌颂。
刘心武的《错过》辨证地叙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以及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人生的终点。莫怀戚的《散步》通过描写作者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平常的散步经历,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作者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和勉励之情。李瑛《我骄傲,我是一棵树》通过塑造一棵树这一艺术形象,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强烈愿望以及崇高精神。臧克家《有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打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二、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通过已经学过几个人文色彩浓郁的单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对于象征手法也已经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受到了年龄与生活体验的制约,他们在理解本单元含蓄深刻的人生体验时还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方法:学习本单元重在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悟作者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整合,产生对生命历程的更新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人生品位。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对文本的阅读,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透过品味语言把握感情。另外还应提倡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个性反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和生成新的意义。
3、学习方法:课前预习多用勾画法;解读文本时《错过》《送东阳马生序》《有的人》可以用比较法来学习;《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可以通过想象来把握一棵树的形象;《散步》可以用列提纲的方法来学习。在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主题、写法、语言、修辞等进行学习时,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质疑。要重视质疑、提问,因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形成技巧,促进能力的发展。总之,方法很多,但是要因文而异,灵活多样。三、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收集作者资料,研读作品,了解文学家崇高的人生境界,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历程。
2、通过品味作品中含蓄隽永、富含哲理的语言,学习辨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
3、通过诵读和品味语言,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深入领会诗的主旨。
4、通过诵读、识记,积累优美的语言。
5、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与人交流,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时的选材能力。
6、关心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二十一错过(2课时)
★二十二散步(1课时)
★二十三送东阳马生序(2课时)
★二十四我骄傲,我是一棵树(1课时)
★二十五有的人(2课时)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无题(1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3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2课时)
★专题叶(1课时)
五、单元教学过程
第1课时错过(刘心武)(一)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文章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2、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
3、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的经历,谈自己的体验。
2、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教学中,要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安排学生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
3、学法设想:
熟读课文,从感情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和态度。学习方法上,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联系生活、自由讨论的模式进行。
1、整体感知课文: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听,思考,回答。
导入:1、有一名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联系实际畅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错过吗?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谈谈)
2、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及作者)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错过为题好不好,为什么?错过能改成过错吗?为什么?
听,指导学生评价。(解决文章思路问题。)
2、细读课文: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你最想推荐的语句,并且简要说说推荐的理由。巡视2、
小组交流推荐。
巡视,或参与某组。3、全班交流推荐
听,指导学生评价。
课后学习:回忆自己最难忘的错过,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2课时错过(刘心武)(二)
1、语文活动:真情告白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听,回忆。
导入: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面对错过你是怎样表现的呢?2、回忆你的人生历程中最难忘的错过,用简要的语言写下错过的前因后果,并找寻课文中的话语来概括它或勉励自己。
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各人的错过,并评价引用课文中的话语是否恰当。
听,指导学生评价。
2、语文探究活动: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思考,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可能几近于过错。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有没有错过转化为掌握的情况,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听,适度评价。
3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学习本文,不仅要了解文章内容,分析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错过,在错过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课后学习:
了解亲人的错过,从你的记忆库里或用你背诵的精彩语句挑选出正确对待错过,抓住机遇的名言、成语、格言、熟语等评点或鼓励他们。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教师完全抛开了教参,另辟蹊径,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根据教学需要而设计的,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会了如何让语文与我们的生活、人生紧密联系。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培养,已基本上形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但如何真正学好语文,解读文本的同时,能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正是这一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展现给我们的最大亮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语文特点,从字、词、句入手,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如文章最后一段的:但在人生的终点站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了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其中最好含笑毕竟最关键等教师都要引领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这有助于从细微处理解文本的主旨。
当然这一节课,教师要是能把更大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就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新课程的信息。第3课时散步(莫怀戚)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揣摩语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浓浓亲情。
2、通过朗读,体会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和晓畅素雅的语言美。
3、通过对亲情的感悟,从而能继承并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并且要加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准备几则尊老爱幼的小故事。1、初读课文,理解内容。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想象思考
导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2、有感情朗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事件及表现的主题。
大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题。(注意:概括内容要有人物、事物、主旨。)
巡视;指导。3、回答事件及主题。
听,适度评价。
2、细读课文,美点寻踪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阅读批注
提示: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影响等内容。2、成果展示
听,适度评价。
3、比较阅读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巡视。2、回答听,点拨,讲评
小结: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教学设计二:目标:1、理解课文主旨,体会、珍惜家庭亲情。
1、读作品发现美,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2、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试着发现它的美点,并用几句话表述出来。
教学过程: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导入谈生活在具体的小事所体现的美点;
同学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美的身影,你能说一些吗?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它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真情的一次流露;它也许是久久寻觅的人生的真知灼见......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它的倩影。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在莫怀戚的《散步》中去寻找生活中的美。2、板书:《散步》
(二)学法指导: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提问:默读全文,说说对全文内容的理解。
1、人物谱系:
2、内容简析:
3、情感脉络:2、听,笔记记录。
听,点拨,讲评。
教师归纳:本文借一家四口散步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图景。事情虽简单,却写得一波三折,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3思考
引导提问:这篇散文为了表现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作者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生活中极普通的事情(散步)来写,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教师归纳:这种表现手法是--以小见大。
(三)、深层解读:
1主题阐释: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找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1)找出文中让你最感动的细节、有感情地细读这些语句,要求读出你感受到的人性之美与人情之美。
(2)让学生有感情地示范朗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教师提示后再让一名学生示范朗读。2、回答
听,点拨,讲评
提示:
⑴文章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⑵欢愉时语速快,深沉时语速慢。
⑶人物性格特征:我--善良孝顺、关爱母亲(劝母亲散步、决定走大路、背母亲)。
妻子--温柔贤惠(在外面听我的)。
儿子--活泼听话,聪明伶俐。我母亲--老迈、顺从、善解人意、慈爱亲切、爱护小辈。
2、美点寻踪。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1)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对春天景物的生动描写
小家伙的话表现他天真可爱
用生活的细节表现深沉的感情
结尾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2)男、女生分读,再分组评析。
各组推荐代表交流评析。巡视。2、回答听,点拨,讲评
例如:教师评: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1)分组用圈点批注法画出文中大家认为最精美的语句,并以旁批的形式分析其美在哪里。
(2)各组推荐代表以我们欣赏的美句是:__________,它有一种__________________之美的句式展示各小组的寻美成果。
学生展示:
巡视。
听,点拨,讲评。2、回答
教师补充:
(1)情趣昂然之美: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2)含义丰富之美: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3)句式对称整饬之美: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句子语意对举与反衬,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韵味无穷。运用顶真辞格,琅琅上口,富有韵感。(三)练笔(选择其中的两题)
1、学以小见大的手法,从生活中选取与亲情有关的真实、具体的小事,从中感受人间真情,感悟世间真理。然后用下列句式写一段话:
句式:亲情是___________,从中我感受(悟)到了_____________。
2、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节简单,作者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现了浓浓的亲情。
请依照句子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写一句话,要能反映出亲情小事中的一个分歧点或矛盾产生的焦点所在,以使所叙小事的情节更曲折、情蕴更丰富。
3、有矛盾分歧,就会有思想斗争,你能进一步想象一下出现分歧时双方的心理活动吗?
(四)教师总结: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第4课时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一)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成诵;
2、能理解常用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能理解课文对比手法的运用,联系自身,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听,想象
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2自读课文注释①
介绍作者和本文体裁特点3、听,用笔给不会读的字注音,用竖线标出某些长句的朗读节奏。
教师范读。4、自读,读给同桌听,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
听,适度评价。
2、疏通文意: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参照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用笔标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地方。
巡视,指导。2、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巡视,参与。3、全班交流疑难。
听,评价。4、听思考
点拨重点字词:序嗜无从致书每益以诸走汤再腰逾
俟衾烨负箧曳屣
课后学习:重点字词解释,熟读成诵课文。
第5课时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二)
1、复习上节课内容: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试背课文,听,评价。
由检查重点字词、背诵课文导入。2、分两组比赛:自行出题(关于课文翻译方面的问题),思考,回答。
主持比赛,适度评价。
2、语文活动:宋濂对马生对我(填表)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细读课文,填写表格。
巡视,指导。2、小组交流。
巡视,参与。3、全班交流,重在评价比赛结果,谈感受。
听,适度评价。
附表格:(比赛项目自填,越多越好)
选手
比赛项目宋濂马生我书的来源
向别人借,还要自己动手抄写
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师生态度
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对老师毕恭毕敬,弯着身子,侧着耳朵
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
生活情况
学习条件......比赛结果
3、迁移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讲故事比赛:把你知道(或收集到)的古今中外的勤学故事讲给同学听。
交流,如:①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②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③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④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⑤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等2、我喜欢的一句名言:将你收集到的有关勤学的名言推荐给同学们,要求将这则名言的意思给大家讲解清楚,并说明自己推荐的理由。
交流,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3、课堂小作文:读了本文,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字数不限。
如: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此句表明勤能补拙。②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③另有题目如尊师好学、谈学习、学习中的苦与乐等4、组织交流
相互启发、共享成果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小结:这篇文章作者以自己的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马生专心求学,刻苦自励,情真意切。文章的叙述、描写自然结合,中间穿插议论,道理明显。学习本文,在明白道理的前提下,熟记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文言词汇,为以后文言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我们好要从文言文的学习中,把握对比的写作手法,灵活巧妙地将记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融合在一起。课后学习:以马生的身份给宋濂写封回信。
古文基础概括:
省略句: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伺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一字多义:以之于通假字:被支
同义复词:假借扣问沃灌慕艳廪稍第6课时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李瑛)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一棵树的艺术形象;
2、理解诗所表达的主题;
3、学习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1、解题,把握情感。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听,思考,交流
导入:扎根于土地,有枝有条,抗风御沙,沉积地下而变成煤炭这是树的用途,假如你是一株树,你会怎样去做呢?2、思考: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能否换成我是一棵树,我骄傲?并回答。
指导解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轻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巡视2、
有感情朗读全诗,选出自己喜欢的诗节反复诵读,准备读给大家听。
巡视参与3、朗读,听,评价:看谁能把诗中骄傲的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听,适度评价。
3、再读课文,把握主旨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朗读课文,概括诗歌各部分内容巡视2、
合作探讨:诗歌中一棵树的形象
巡视参与:3、归纳课文主旨:这棵树是炎黄子孙的化身,是一位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战士的英雄形象。但他并不一定永远停留在那里,他有高度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他来自人民,所以他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他不仅抵挡自然界的雨雪风沙和雷火,而且把自己坚韧而又慈爱的枝条伸向社会,给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欢乐,他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消灭贫困,建设一个幸福的新世界。
4、三读课文,品味欣赏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从文中找出你最欣赏的词语,并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巡视2、
从文中找出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语句,并讨论它们的作用。
巡视参与
课后学习:借鉴本诗的写法,以我骄傲,我是一滴水(一棵草、一朵云一只蜂、一头牛......)为题写一首诗。
本设计对阅读诗歌的要求分为三大板块:一、通过反复朗读,初步整体感知树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二、注意诵读指导,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涵,同时真正理解树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三、注意品味语言的美,从词语到修辞手法的角度。第7课时有的人(臧克家)(一)
学习目标:
1、能理解鲁迅的为人和精神;
2、能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
3、能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课前学习:了解鲁迅的事迹,评价他的为人。
一、解题,熟读全诗: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听思考回答导入:1、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
2、哪一句体现鲁迅先生甘于给人民当牛马的崇高品德?2、听,思考。
学生放声自由读。
指名配乐朗读。
(师生互评)
熟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以第二小节为例,指导朗读:
有感情就是要进入角色,这里通过两种人的形象对比,表达了爱憎之情,这种感情朗读时就体同在语气和语调上。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狂妄、轻浮)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庄重、崇敬)3、思考并回答: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听,适度评价。
二、研析诗理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思考:1、①有的人分别指的是谁?
②怎样理解两个活和两个死?
③两种人的不同表现是什么?
④两种人的下场分别是什么?
2、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提问2、
听,思考。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3、思考问题,小组交流并回答
听,适度评价。(附表格)附表格对比对象
为人民的人结果反动派及剥削者结果对人民
恭恭敬敬,全心全意
人民永远记住他
作威作福,任意欺压
把他摔跨对人生对社会小结课后学习:课文中前四节出现了八处有的人,请把它们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一种人、某一类人写下来。第8课时有的人(臧克家)(二)第一块:交流写作,加深体会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学生展示:被人民憎恶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被人民爱戴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残酷剥削人民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妄想流芳千古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一心默默奉献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检查改写情况
组织点评,(具体,明确,有深度,同时要有指导作用)2、交流
通过改写,小结鲁迅先生的精神
第二块:交流收获,拓展延伸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独立思考,交流收获。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2、文天祥保尔思考交流
你们能从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的意义的启示吗?作业: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这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平等社会现象揭露得入木三分。请大家课外查阅这句诗,并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第9课时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能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3、能背诵和默写两首古诗。
课前查阅刘禹锡和李商隐的资料
1、诵读: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听,交流。
刘禹锡介绍2、浏览诗后语段后,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达到背诵的程度。
巡视;指导。3、成果展示,评价:谁读得最好(语气、节奏)。
听,适度评价。4、提问不懂的地方释疑典故:闻笛赋
烂柯人青鸟2、欣赏: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用现代汉语把这两首诗歌通译一下
巡视,指导,评价1、任选你最欣赏的一句话,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指导经典名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理解,并且把它们引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2、交流,评价。理由是否恰当。
听,适度评价。
提示:经典诗句理解。
课后练习:
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学以致用。
第10、11、12课时写作
训练目标:
1、能留意生活,细致观察,注重积累写作素材。
2、学会取舍,能对素材进行深加工,根据中心表达需要精心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自读《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一文,勾画要点。
布置学习任务,明确本次写作训练的基本要求。2、思考、交流
头脑风暴:①以快乐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②以爱心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
思考、确定写作内容、构思、列提纲、写作。
布置题目3小组评议作文,全班交流好作文,修改病文
巡视,指导
思考,感悟。
请作者诵读佳作,明确优点。收集问题作文的缺点,并加以总结。
听,思考
读自己的范文,学生评价优点和不足之处。
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且誊写
第13、14课时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训练目标:
1、了解语段修改的几种常用方法。
2、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自己的一篇周记的语段进行修改。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听,记录,思考,修改,整理
出示修改的语病和例句(见附文)1、自读《语段的修改》一文,了解语段修改的几种常用方法。
布置任务,明确修改重点2、交流学习所得
组织交流3、完成专题训练习题
组织训练,巡视,指导反思附文:
一词语错用
(一)词性误用
1名词误用:
例: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把病历写得完整、清晰、条理。(条理本是名词,此使用为形容词。与完整、清晰并列。可改为有条理)
2动词误用例:这是一个多么感动的场面啊!(感动是一个动词,此使用为形容词。可改为感人)
3形容词误用
例:他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顿时使我心中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沉重是形容词,此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沉重感〉。
4数量词误用例:上午,他吃了二个馒头和一碗粥。(二应改为两)。
5代词指代不明
例: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我的进步很大。因为老师对自己都是严格要求的。(自己究竟指老师,还是指我不明。根据语境可将自己改为我)
6副词误用例:新的政委和老政委一样,更会体贴战士。〈更与语境不符,应删去)
7介词不当:
例: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误用,应去掉)
8助词误用
例:广东农村正在掀起了科学种田的新高潮。(正和了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9连词误用例:他的话明确和有力。(和应改为而)
(二)词义不当
1词义误解
例:这种鼓吹有钱便是万能的说法简直是不刊之论。(不刊之论是不更改、磨灭的言论,可改为极端错误等)
2词义轻重不当
例:小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成就词义过重。应改为成绩)
3词义范围不当
例:社会主义建设时候,需要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时候范围太小,应改为时期)
(三)色彩不当
例:我军经过多次的冲锋。终于打退了敌人的顽强进攻。〈顽强是褒义词,此使用为贬义词,应改为顽固)
(四)关联词语误用
1错用关联词语例:尽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也要完成任务。(尽管是转折联词,此分句间是条件关系,使用它不恰当,应改为不管)
2滥用关联词语例:这幅画我一直非常喜欢,可是对它的领悟,却是不久前的事。〈却与可是重复,应删去却或可是)
3缺少关联词语:
例: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前面已用不仅,而后一分句缺少与之相呼应的而且等,应在体形前加而且)
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鸟的翅膀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不管应移到句首)
5关联词语配套使用不当
例,只有好好听课,好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就能大幅度提高。(只有和就不是同套关联词,不能配搭使用,应将就改为才,不能将只有,改为只要,因为分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而不是充分条件关系〉
二语法错误
常见的语法错误有五种:成分残缺、成分多余、配搭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杂糅。
(一)成分残缺
成份残缺是指必须具备的功法成份残缺不全,影响了语意表达,不指根据语境省略了某一成份或某些成份而语意表达不受影响的现象。
1缺主语:
例: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我很快有了进步。(因多用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全句缺主语情况是主语残缺的主要表现。此句应去掉在和下,或去掉使)
2缺谓语
例: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七百米长的拦河大坝魏然屹立在天目旁边。(因句子较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忘记前边结构而致使缺谓语,是谓语残缺的主要原因。此例中前面主语是南堡人民,后面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谓语,应在一道前加上使等)
3缺宾语
例: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句子稍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忽略了与前面成分呼应,是造成宾语残缺的重要原因。此例末没有与谓语讨论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其末加上的问题等)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就会造成表意不严密等情况。此例仅付出劳动是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应在劳动前加艰苦且有效的限制语)
(二)成分多余
1主语多余
例: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应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2谓语多余
例: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进行多余,应去掉)
3宾语多余
例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的编写多余,应去掉)
4附加成份多余例: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各种矿藏。有布满无数珍宝的山村。(的各种多余。应删掉)
(三)配搭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塑造与事迹不能构谓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3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早晨五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人群是一整体性名词,前面不能再用数万名予以限制。可将人群改为人)
4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例:规规矩短的两条平行线始终是两条可望而不可及的端点。(判断句中主宾意义不属同一范畴造成了主宾意义上搭配不当。此例中两条平行线是端点明显地搭配不当。可将端点改为直线等)
第15课时专题叶
学习目标:
1、积累有关叶子的经典语言,能在生活中感悟叶的精神。
2、通过对叶子的观察、体验、感悟,提高科学素养,培育思辩精神。
3、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采集一片或几片叶子,收集与叶有关的词语、诗词、图文资料等,推荐主持人。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欣赏《绿叶对根的情意》
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专题活动将围绕大家熟悉的叶子展开,请大家在每个环节上都听清规则,好好发挥,祝大家取得好成绩!2、我们今天的第一轮活动是进行谁是最美的美丽叶子评选。请大家把自己收集到的叶子或图片好好展示吧!3、分别交流展示,回答同学之间的提问。个别图片或叶子,可由主持人引导,让持有者简介,相互交流讨论。
巡视,参与,组织评选4学生列举:粗枝大叶、枝繁叶茂、红花绿叶、一叶知秋、叶落归根、叶公好龙、一叶障目......
叶子大词典:组织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叶的词语。5对答、背诵相关诗词句。
古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词大荟萃:组织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叶的古诗词。并引导背诵《诗三首》中的句子。6相互交流各自收集到的其他科学资料,并向对方提问或作答。
百叶箱:组织阅读文中参考资料部分,对照收集到的叶子,进行叶子知识交流、比赛。
交流口头作文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以我来告诉你我心中的一片绿叶为话题,自由口头作文。
课后练习:
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延伸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包括四篇古代散文,五首诗词曲,编为五课。这些作品,有写景,有传记,有议沦,有书序,都是我国古代诗文作品中的优秀篇章,非常适合中学生阅渎。这些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浓厚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提高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加强朗读和背诵,注意整体把握,主动探究以及延伸拓展。
2、加强文化素养,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安排
《与朱元思书》2课时《五柳先生传》2课时《马说》2课时
《送东阳马生序》2课时《诗词曲五首》3课时综合性学习2课时
检测及讲评2课时合计:15课时
五、教学措施与方法
1、诵读法:宋代朱熹认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教师用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带读等方式,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引领他们进入文中之境,继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成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互相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绿色课堂”。
3、拓展联读法: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获得更多信息,缩短与作者的距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趣味改写法:激励学生加强对优美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吴均去欣赏一下富春江的奇丽景色。
二、解题:
“与朱元思书”——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三、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
5分钟后我们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
1.学生自学。
2.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在读音和停顿方面还有没有解决不了的的地方?
3.指学生读课文(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4.再指生读课文。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6.再指生读课文。
7.齐读课文。
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你认为重点的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8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3.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4.交流展示.
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翻译过程出错的地方,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重点词语:(板书)
第一自然段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一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从,顺、随。
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清澈见底。④奔:飞奔的马。
第三自然段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边,名词作状语。(11)犹:好像,如同。(12)交映:互相掩映。
4.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练习巩固。
5.指生翻译课文。
六、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七、当堂训练。
考考你,屏幕出示练习题。
(1)解释词语。
①风烟②俱③缥碧④忘反
⑤相鸣⑥轩邈⑦急湍⑧经纶
(2)翻译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八、全班自由朗读全文
九、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欣赏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致。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两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与朱元思书》这一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或图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是哪句?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奇山异水”的(可以从修辞、描写角度等方面思考)。
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8分钟后比谁说得具体。
1.学生自学。
2.师生交流。
老师归纳:
(1)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湍急(“急湍
甚箭,猛浪若奔”);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形声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3.师质疑: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三、探究拓展
参考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参考2.置身于这样的奇山异水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请你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并结合这句话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提示: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富春江的山奇水异。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恶尘俗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四、当堂训练。(幻灯片)
你一定能准确解答语段后的问题!(来吧!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3.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4.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5.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2.文学吴均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5.一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竞轩邈争直泉声鸟声蝉声猿声6.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放飞想象的翅膀。
请将这篇文章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加入自己的想象。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3.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
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板书文题、作者。)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二、展示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首轮学习
(一)自学指导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拿起笔勾划出自己不认识或认为应该注意的字、词。借助书下注释和字典,达到读准字音的目的。(4钟后比一比看谁学的更好!)
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二)交流研讨
1.词语展台:同学主动把本文的生难字写在黑板上。
2.师生共同从音形义三方面完成黑板上所写的生难字。
3.学生在随堂练本上开始练习。
(三)质疑答疑
1.学生质疑:你还有哪些字读不准字音的提出来,其他同学帮你解答。
2.教师质疑:读这篇描写山水景物的文章应注意些什么?
四、朗读指导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找4-5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予准确的评价。
五、专项训练
1.指名读课文。(后进生)
2.给下面的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
戾()纶()鸢()窥()柯()
3.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字、朝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六、课堂小结
让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看看有多少同学会背课文了。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由学生齐读课文直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展示目标
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对于不能解决的字或句子做上标记,组内共同讨论,实在不会的大家共同讨论完成。(时间8分钟,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好)
(二)交流研讨
以小组为单位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教师对重点词语突出强调并进行板书。
(三)质疑答疑
1.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或句子,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2.教师质疑:教师提问重点字的理解或句子的翻译,学生抢答。
(四)专项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1)风烟俱尽()(2)从流飘荡()(3)一百许里()
(4)水皆缥碧()(5)直视无碍()(6)急湍甚箭()
(7)皆生寒树()(8)负势竞上()(9)互相轩邈()
(10)争高直指()(11)千转不穷()(12)鸢飞戾天()
(13)望峰息心()(14)经纶事务()(15)窥谷忘反()
(16)横柯上蔽()(17)在昼犹昏()(18)疏条交映()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参考答案:1.(1)全,都(2)顺着(3)表示大约的数量(4)青白色(5)阻碍(6)急流(7)耐寒碧绿的树(8)凭依(9)作动词,比高远(10)向(11)同啭,鸟鸣声(12)至(13)平息(14)筹划、治理(15)同返,返回(16)树枝(17)白天(18)掩映2.(1)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3)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4)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5)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6)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四、课堂小结
把你学到的文言知识在笔记本上归类。
教师指导:
1.通假字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词
(1)一百许里。许:表约数,左右;应允,可能。
(2)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指政治规律。
3.一词多义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断,停。
4.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名词作动词,往东,往西。
(3)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平息。
(6)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五、布置作业:不会背课文的同学自己抽时间背课文。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
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本文都写了些什么?然后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展示目标
1.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2.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
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5分钟后看谁最有见解。
(二)交流研讨
问题预设: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写水色、水清、水急。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2.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3.从视觉来写: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4.本文兼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写景
动态:游鱼,泉水,好鸟,蝉,猿。
静态:细石,高山,寒树。
(四)质疑答疑
教师质疑:你学会了哪些写景的方法?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四、二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3.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5.文章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好。)
(二)交流研讨
要点提示:
1.本文主要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奇山异水的景色。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余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
3.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仗和声律。
4.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5.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三)、质疑答疑
对于本文的学习,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知识?学生提出后分学生、教师层面给予解答。
五、专项训练
不同基础的同学默写课文不同的语句。
六、课堂小结
请同学谈本文的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综合训练)
1.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泠泠作响()缥碧()急湍()鸢飞戾天()()
轩邈()()嘤嘤()成韵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1)风烟俱尽()(2)从流飘荡()(3)一百许里()(4)水皆缥碧()
(5)直视无碍()(6)急湍甚箭()(7)皆生寒树()(8)负势竞上()
(9)互相轩邈()(10)争高直指()(11)千转不穷()(12)鸢飞戾天()
(13)望峰息心()(14)经纶事务()(15)窥谷忘反()(16)横柯上蔽()
(17)在昼犹昏()(18)疏条交映()
3.填空。
(1)本文作者,字、朝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2)作者描绘富春江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山水之美,概括为“、”八个字;第二段写“”二字,抓和特点;第三段又分写“”,多层次展开描绘。
(3)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4)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5)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特征。
(6)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7)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蝉则千转不穷(尽)B.负势竞上(凭依)C.横柯上蔽(隐蔽)D.好鸟相鸣(美丽)
(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B.任意东西C.互相轩邈D.天下独绝
(3)下列加点字不是虚指的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此人----为具言所闻
(5)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6)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
A视觉上的对偶句
B听觉上的对偶句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你对陶渊明有哪些了解?
生:答
补充: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质疑。
师:预习时你遇到哪些读不准的词、句?
生:答
2.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幻灯片显示)
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汲(jí)俦(chóu)觞(shāng)
3.指读课文,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4.再指生读课文。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6.齐读课文。
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3.交流展示。
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翻译过程出错的地方,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重点词语:(板书)
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
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4.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练习巩固。
5.指生翻译全文。
六、课堂小结。
七、综合训练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④造饮辄尽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学生回答,明确:
(1)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2)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3)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4)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内容吗?生:齐背诗文。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生:向往自然,宁静闲适的隐士心境。师:陶渊明的很多诗文都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宁静闲适的隐士心境。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五柳先生传》,看看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二、展示目标: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三、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将你的理解批注到旁边。6分钟后比谁谈得具体、深刻。
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研讨。
(1)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难点突破。
师质疑: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读书态度)
四、问题探究(幻灯片)
1.“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2.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1.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2.“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五、课堂小结(学生总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本文语言朴素平淡,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而又意味隽永,我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六、综合训练: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3)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4)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23马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大屏幕展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三、文学常识简介:(大屏幕展示)
1.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质疑
(师:预习时你遇到哪些读不准的词、句?)
2.给下列红字注音:(幻灯片显示。)
骈死槽枥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外见无马邪
3.指读课文,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4.再指生读课文。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6.齐读课文。
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3.交流展示。
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翻译过程出错的地方,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重点词语:(板书)
祗:只是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或:有时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马的人虽:即使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现不出来。且:尚且等:等同,一样安:怎么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道:正确的方法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临:面对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学生自由译文。
5.指生翻译全文。
六、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综合训练:
1.填空。
《马说》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字旧时被列为之首。本文选自。
2.翻译下列词语。
祗:骈死:槽枥:或:食马者:
不外见:且:策:尽其材:通其意:
3.翻译下列句子。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它的主人运送柴火,还遭到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瘪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
二、展示目标:(大屏幕展示)
1.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
1.文章开头作者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2.没有遇到伯乐时,千里马的遭遇如何?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其原因是什么?
4.作者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5.文中那句话点明了本文主旨?
(10分钟后看谁理解得透彻,谈得深刻。)
(一)学生自学
(二)交流研讨
要点提示: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作用,千里马依赖伯乐。)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三句话道尽千里马“没世而名不称”之悲)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揭露的淋漓尽致。)
5.其真不知马也。
四、问题探究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物、马吗?
2.全文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着怎样的感情?
要点提示:
1.“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发现并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人。
2.全文寄托了作者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懑之情。
五、拓展延伸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自己对于本节课的收获)
七、综合训练
1.文中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2.本文中“伯乐”喻指,“千里马”喻指,“食马者”喻指。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5.根据语境,在划线处填上与马有关的词语。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业的战具,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成语。
如:比喻富有经验熟悉情况,称为;比喻光阴迅速称为;说年老雄心依旧在称为;祝事业有成则言。

24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从古到今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生答。师: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一篇勤学故事《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参考):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展示目标(幻灯片)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介绍文学常识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词语,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将字音批注到书上,同时注意朗读停顿,自己解决不了的内容做上标记。
(10分钟后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自学
3.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研讨疑难。
4.质疑答疑
师:谁还有读不准的地方?
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可作补充。
5.专项训练
6.展示交流
(1)指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
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2)再指生读课文,每人读一段。
(3)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4)指生读全文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收获。
六、综合训练(幻灯片)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是(朝)家(人名)。
2.给下列词语中的黑体字注音。
嗜学逾加冠叱咄负箧曳屣怠皲裂媵人衾容臭烨然缊袍蔽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二、展示目标(幻灯片)
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三、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
(一)自学文本。
1.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二)质疑答疑。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生答。
(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
(三)交流研讨。
1.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重点词语:(板书)
嗜:喜欢,爱好。致:得到。每:常常。假借:借。
天大寒:大,是非常、很的意思。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走:跑,引伸为“赶快”。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的意思。叩:请教。趋:快步走,奔赴。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
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卒:最终。填:充塞,挤满。
2.学生自由练习、巩固。
(四)专项训练。
指生翻译全文。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收获。
四、综合训练(幻灯片)
先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再翻译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7.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直接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
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三、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
(一)自学文本
1.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二)质疑答疑。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生答。
(三)交流研讨。
1.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重点词语:(板书)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隆冬。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这里指学舍书馆。支:通“肢”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汤:热水。
沃灌:浇洗。衾:被子。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缨:帽带。腰:腰佩。腰,用作动词。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裘:皮衣。遗(wèi):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诸: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个词的意义。之,指书。于,向。僵劲:僵硬。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再:两次。食:同“饲”,给饭吃。慕艳:羡慕。
绮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非……则:表选择,不是……就是……
畅达:顺畅通达。称:称道,赞扬。言和色夷:言辞温和,脸色和悦
2.学生自由翻译,练习巩固。
(四)专项训练。
指生翻译第二段。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收获。
五、综合训练(幻灯片)
先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再翻译句子。
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品析重点语句,体会“勤且艰”
教学难点:品析重点语句,体会“勤且艰”
一、情境导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古到今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这样的名言警句?生答。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看看宋濂青少年时代是怎样勤奋求学的。(板书课文标题。)
励志名言
1.一个有决心的人终将找到他的路。——英国谚语。
2.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3.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4.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司马光。
5.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格言。
6.驶出避风的港湾,才能真正认识大海。——日本谚语。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和意志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学文本
1.出示自学指导:
文章结尾说:“余之勤且艰若此”。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到旁边。10分钟后我们比谁谈得深刻。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二)交流研讨

1.余幼时:得书之难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弗之怠
2.既加冠:从师之难: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求学之苦: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
生活之艰: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蔽衣
口体之奉不若人而不知
艰苦求卒有所获勤奋学习(自励;励人)
四、问题探究。
1.本文主要写作者求学之苦之艰,文末提到同舍生有何目的?
(对比,和我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我的求学之苦之艰)
2.作者给马生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目的何在?
(本文通过自述青少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告诉马生读书要专心,懂得勤苦求学的道理,就能学有所成。)
五、拓展延伸。
六、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全文。
七、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八、综合训练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回忆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3.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最能表现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2)描写作者求师途中所遭受的困苦的句子是:
(3)揭示文章的主旨的句子是: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赤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两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赤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研习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二)初读诗歌。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朗读诗词,注意字音和停顿。3分钟后比谁读得准确、流利。
1.学生自学。
2.指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纠正)
3.学生练读。
4.再指生朗读。
5.齐读。
(三)师生共同品读诗句。
1.出示自居易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及相关的内容讲解。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2.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默读诗文,结合《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的内容,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结合具体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分钟后比谁谈得具体深刻
3.交流研讨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
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学生质疑。
师:对这首诗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质疑
生:答疑。老师适时点拨。
(四)齐读这首诗。
四、研习诗歌《赤壁》。
(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歌。
1.指生朗读《赤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三)师生共同品读诗句。
自学指导(三):
请同学默读诗文,思考: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作者评论的是哪个历史事件?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钟后比谁说得具体、深刻。
1.学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探讨。
3.展示交流。
(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要点提示:赤壁之战。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背诵这首诗。
五、综合训练: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抒写作者长期谪居生活艰辛的诗句:
2.表达诗人对世事沧桑和亲朋凋零的伤感的诗句:
3.诗中表现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哲理的诗句是:
(二)《赤壁》
1.表达诗人对古事的追忆和看法的诗句:
2.阐明历史的发展进程由偶然因素决定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诵读《过零丁洋》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忧国思亲的诗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诵读《过零丁洋》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研习诗歌《过零丁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初读诗歌。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朗读诗词,注意字音和停顿。3分钟后比谁读得准确、流利。
1.学生自学。
2.指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纠正)
3.学生练读。
4.再指生朗读。
5.齐读。
(三)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默读诗文,结合《过零丁洋》这首诗的内容,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钟后比谁谈得具体深刻。
1.学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探讨。
3.展示交流。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齐读这首诗。
(四)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五)背诵这首诗。
四、研习诗歌《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作家作品简介。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二)初读诗歌。
自学指导(三):
请同学们朗读诗词,注意字音和停顿。3分钟后比谁读得准确、流利。
1.学生自学。
2.指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纠正)
3.学生练读。
4.再指生朗读。
5.齐读。
(三)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自学指导(四):
请同学默读诗文,结合《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诗的内容,思考:作者经过潼关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发了怎样的感慨?结合诗文原句说说你的理解。
5分钟后比谁谈得具体深刻。
1.学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探讨。
3.展示交流。`
要点提示: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四)背诵这首诗。
五、综合训练:
《过零丁洋》
1.诗中最能表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以死名志的千古名句:
2.写国家分裂、命运艰辛的一组对偶句:
3.概括出抗元失败后的心情的句子:
4.写诗人几十年来风雨历程的句子:
《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封建政治与人民对立的诗句:
2.写潼关雄险的形势的句子:
3.写怀古伤今,由眼“望”而心伤的句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诵读《水调歌头》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月夜的图片,请同学看图片,谈感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诵读《水调歌头》。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研习诗歌。
1.作家作品简介。(幻灯片检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补充介绍。
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3.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读诗。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è)绮(qǐ)户婵(chán)娟
5.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思考:作者几次向上天发问,每次发问引发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8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诗句谈自己的理解,比谁理解的透彻,谈得深刻。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先在小组内交流研讨。
(4)全班交流研讨
要点提示: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何事长向别时圆?”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6.问题探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背诵这首诗。
五、综合训练:
《水调歌头》
1.诗中“此事古难全”中“此”指代的内容是:
2.表现作者的豁达胸襟的句子:
3.表达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
4.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
5.诗中希望两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共享美好月光的两句词是: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一、教学目的: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2.提高综合归纳和口语交际能力。
3.积累古诗词的相关知识,开阔阅读视野。
二、教学重点:1.分类归纳整理2.诗歌赏析
三、教学难点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教法设计
1.合作探究2.赏析评价3.知识竞赛
五、学法指导
以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为主,可以让个别有特长的同学参与诸如诗意书画,音乐与舞蹈。
六、教具使用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外活动两周。
2.课内活动3课时。(成果展示)
八、教学步骤
课外活动阶段
(一)第一周
1.提交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
2.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将全班同学分成十三组分别为:
(1)诗中四季(2)诗中山水(3)诗中田园(4)诗中边塞(5)诗中送别(6)诗中乡情(9)诗中友谊(10)诗中亲情等(12)诗中花鸟(13)诗中日月
3.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
a.可上网看“中华诗词”有关内容:
b.搜集相关古诗词整理到一起。
c.每个小组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做一个演示文稿,选一首古诗词,其中有作家简介,作品背景,解释赏析、评价等。
d.找出以古诗词为词的歌曲。
e.诗人故事
f.各组可以根据需要涉及其他内容。
g.各组把本组要展示的所有内容整理到一起,自己设计展示的方式。
h.老师分类讲解古诗词的相关知识:
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
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朝代:古诗和现代诗
(二)第二周:
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诗歌朗诵,在小组热身、准备。
课内活动阶段
第一、二课时成果展示
主持人:(由班级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组织活动,自己准备开场白。)
评委:(请领导和老师担当评委)
形式:各小组分别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展示成果
展示内容:(各小组可以自行设计展示方式和展示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展示:
1.古诗词的编辑:
把这一段时间课前五分钟同学们收集的和以前所学过古诗词的整理出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2.诗词的欣赏:
诗配画,画配诗、为诗谱曲,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
3.古诗词的朗诵:
自己选择音乐来配音,朗诵一首或几首诗歌。
4.其他内容
活动说明:由评委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若得一等奖的小组,其成员在本次活动中的成绩都是5分,其中由小组长视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酌情加分减分,给小组长更多的权利,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及促进其他同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课时

古诗词知识竞赛
课前准备:1.将学生整理的资料汇编成题。
2.将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教具准备:课件、试卷
教学流程:
一、必答题(试卷)每组的题都一样(50分)
1.全班同学共同答题。
2.课下老师评分。将分数计入总分
二、抢答题(30分)
三、选答题(20分)
答对了给本组加20分,答错了给其他组加20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备课指导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备课指导”,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五单元叙事写景备课指导

一、单元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理解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哲理。

3.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

二、教学设想本单元入选的九篇名家经典古诗文短小精致而又形式多样,洗练简洁而又浑然天成,言语浅近而又意旨深远,叙事平常而又富有睿智和哲理。《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同时也是一篇词清句丽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富春江壮丽优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图景,文章造句骈散相间,写景历历如绘,清新隽永,是六朝山水小品佳作。《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写知遇之难,表达了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懑。《送东阳马生序》追忆了自己含辛茹苦发愤读书的往事。《诗词曲五首》有的追述不幸的遭遇,有的表达生死不渝的爱国豪情,有的追溯历史的踪迹,有的表明对国计民生的忧虑。因此,教学时要根据文言文的特点,以朗读为主线,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学建议

1.要了解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努力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山水风光对话,和仁人志士交流,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发与感悟。

2.重视对课文的诵读。本单元所选的这几篇文言文,都提出了背诵的要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这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如果能够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熟悉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就能逐步具备初步的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

3.要用心领悟课文的内容,弄清文言词语的含义和在课文中的用法。其中的一些重要句子要尽量准确、连贯、流畅地翻译出来。

4.要注意积累语汇。特别是保存在现代汉语中的文言语汇、名言警句以及说理、抒情、写景名段名篇,最好能做到烂熟于心,出口成章。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与朱元思书》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为什么?

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展开。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提示:景:异水“清”如“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看”如“高山寒树,轩藐成峰”“听”如“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根据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提示: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文句清新优美,写景状物细致,句式两两相对,又骈中带散。

5.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名句还有哪些,举例。

提示:如《与谢中叔书》、《使至塞上》、《望庐山瀑布》等。

【资料平台】

《与顾章书》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向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遍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然哉?

【注】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孤峰限日: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幽岫:幽深的山穴。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绵绵:形容声调悠长。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山谷所资,于斯已办:意思是说,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资,提供。办,具备。仁智之乐: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五柳先生传》

1.由八年级(上)所学《归园田居》引出陶渊明。思考:主人公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提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

2.作者以“五柳”为号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提示:以五柳为号,可见他家居环境的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3.作者与五柳先生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文记传?

提示:陶渊明实际是借五柳先生写自己,这在南朝梁代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已指出:“渊明少有高山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安贫乐道的生活写照。

【资料平台】

1.陶渊明的生活: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过去的一些人把他当作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这是不对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的生活除了物质的贫困外,还有另一面。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诗人在困苦之中,醉心文学创作,写了《饮酒》等组诗,他的文学创造达到高潮。公元427年,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为后代许多正直、进步的人士所景仰。

2.陶渊明、颜回、诸葛亮的人生态度的比较: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序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马说》

1.本文以“说”为文体,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说了些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第三段:提出主旨——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到底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为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甚至还会沦入“奴隶人”之手受辱。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这是什么写法?根据韩愈的生平说说本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不是单纯写马,古文运动提出“明道”的观点,韩愈的文章也是为了反映社会问题而作,这篇文章既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也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社会问题。

【资料平台】

师说(节选)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貌岸然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同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送东阳马生序》

1.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句回答。

提示: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未尝稍降辞色”等。

2.作者写了自己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3.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提示:“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4.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文章还运用对比揭示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资料平台】

黄生借书说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覃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随园主人:袁枚自称。授:给予。《七略》:汉代刘歆所著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四库:宫廷收藏的书。汁牛塞屋:形容书很多。无论:不用说。然:这样。假:借。虑:担心。惴惴焉:紧张恐惧而不安的样子。摩玩:观摩玩赏。业:已经。高束:包裹起来闲放在一边。庋藏:搁置不用。庋:放东西的架子。俟:等待。云尔:句尾语气词。致:获得。形: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切:迫。辄:就,便。省记:记忆。通籍:朝廷有了名籍,指开始做官。落落:连续不断的样子。覃:一种咬衣服、书籍的蛀虫。类:类似。公书:让书供别人公用。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提示:初步感悟诗歌内容。

2.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提示:本意是在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充满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

3.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提示:抒情诗、赠答诗

《赤壁》

1.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是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过零丁洋》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提示: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提示:一是两个地名,二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明作者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提示: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水调歌头》

1.上、下片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提示:上片叙述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下片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2.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上片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下片表现出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提示:三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中间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己私利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527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