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育才二小三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课题:2、古诗两首
课型:新授课时数:2上课时间:
主备人执教:
学案
教案
一、自读导航:
1、作者相关情况搜索:
贺知章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熹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通诗句,疏通词句。
初读古诗,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结合注释和诗句理解词意,不懂的查字典或查找工具书,并在书上做好批注。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咏柳》中柳树具有_______特点。
《春日》讲的是作者在春日浏览,看到_______。
4、细读诗句,深入思考。
《咏柳》的一、二句分别把______比作了_______,三、四句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
《春日》里的_______景像让我们感受春的美好。
5、回顾全诗,总结提升。
《咏柳》,作者通过对初春二月____的描写,歌颂_____,赞美大自然呈现的_____。
《春日》,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也点出____是春天的的源头。
6、丰富阅读,拓展视野。
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清明》(杜牧),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春色。
7、诗情画意。
选择其中的一首画一幅画,并配上文字描述,突出春天的多姿多彩而又充满生机。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生字新词。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1、自学反馈
2、交流质疑
3、分组展示
4、课后检测
课后反思:
按照导学案进行预习后,课堂汇报时学生仍然说不好,导学案还要再细致些,要求再明确些。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8教案网编辑为您准备了一些有关“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的内容,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老师上课时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
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
2.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①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加。
②抽讲,其余补充或教师补充。
③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
④每生自己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⑤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注意生字读音
2.自学生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
3.学诗
①根据课前预习自学诗意,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参与。
②抽说,师生一起根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没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想嫦娥应该后悔吃了不死仙药。
③读诗、读诗
a.自读
b.互抽读
c.齐读
d.背
三、拓展
课后搜集其它神话或明间故事,准备园地八故事会讲。
资料:仙人嫦娥来到人间后怕死,丈夫羿经过千辛万苦到西王母那里要了一粒不死仙药,西王母叫他们夫妻吃了长生不老,嫦娥不想当凡人想成仙,就把灵药一人吃了,她立刻飘起来,朝窗外飞去。丈夫羿飞回急得喊起来,嫦娥身不由己越飞越高,后悔不该私自吃了药。飞到南天门她怕嘲笑,就转身向月亮飞去。月亮里有一只玉兔,一棵桂花树和一只蟾蜍,她感到很冷清,很后悔,许多年后,吴刚被罚到月亮砍桂花树。现在,玉兔、嫦娥、吴刚还住在月亮里。不信,你朝月亮看看。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反复朗读,结合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3.背诵课文,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李白、王维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引入课题
1.师即兴背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记住的古诗里,最喜欢的是哪一首?请勇敢地背给大家听一听。
2.师生一起回忆李白、王维的诗,学生齐背。
3.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李白和王维。
4.揭题并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自学字词,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结合注解,试着自己了解诗的意思。
3.自学检查:
(1)读准生字读音,特别是瀑和疑。
(2)说一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描画诗歌
1.朗读全诗,说说通过自学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画诗歌:瀑布在太阳照耀下像有紫色的烟雾在缭绕,远看瀑布犹如一条白练,高高地挂在山川之间,从峭壁上一泄千尺,好像银河从天而降。诗人把这气势磅礴的景象囊括在四句诗里。各小组先把诗歌内容讲一讲,再合作画出一幅画来。
四、精读品味,感悟意境
1.展示各组图画,再读诗歌。按顺序让小组代表讲解图画内容。
2.全班争议:紫烟用在这里恰当吗?三千、九天是什么意思?你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再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妙处,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
4.学生独自读全诗,体会诗歌在措辞和修辞方面的特点。抽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大家点评。最后教师小结。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6.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画面指导学生背诵。
五、拓展延伸
以朗读比赛的形式,交流搜集到的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六、总结学法,半扶半放学《鹿柴》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一起总结学法。
3.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自学提纲:借鉴前一首古诗的学法学习本诗;读准字音,把诗歌读流利;对照注释,思考诗句的意思,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小组内请教交流。
(2)依照提纲,学生自学。
4.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1)小组朗读诗歌,组长汇集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2)小组学习汇报:先报告讨论的问题,再汇报弄懂了什么,是怎样弄明白的?
5.指导精读,想象意境。
(1)学生读全诗,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2)分组读,说说哪两句写事,哪两句写景。
(3)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说给大家听一听。重点指导: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衬的寂静,但、闻、返、复的意思。
(4)让学生讲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6.背诵全诗。
六、延伸作业
把你搜集到的诗读熟,下节课准备开诗歌朗诵会。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生动传神)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反衬出静寂)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映衬出幽暗)
【应知应会】
1.理解诗句名义,了解古诗内容。
2.学习本课5个生字。
3.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重点难点例析】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例析:
这两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在内容上都侧重于写景,并借景抒情。
《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李白站在很远的山峰下面向上看瀑布,看到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遥看与题目《望庐山瀑布》中的望字相照应;挂是悬挂。这一挂字用得格外生动,它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这飞一样的瀑流从山上奔腾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长,让人感觉像是银河从天空中最高处落下来了。飞给人云俨技绷鞣杀嫉母芯酰弧爸毕隆奔刃闯隽烁呔盖停滞怀隽似俨急继诙隆⑹撇豢傻驳钠恰lt;BR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课练】
A组
一、选择正确读音,打号。
二、比一比,分别组词语。
三、结合两首古诗,理解下列词语。
遥:川:生:
疑:鸣:含:泊:
四、说说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疑是银河落九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黄鹂鸣翠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窗含西岭千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一、填空。
《望庐山瀑布》、《绝句》这两首古诗作者分别是()代伟大诗人()和()。在内容上都侧重于()。并借景()。《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的景色。《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二、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参照画出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绝句》,然后再回答问题。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诗中描写色彩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描写动作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色?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占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作业:
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诵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反复吟诵古诗,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意境的深远,音韵的和谐,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热爱。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同,理解其在古诗中的意思。
2.诵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重点难点
反复吟诵古诗,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了解作者(8)
1.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介绍你看过的描写春天的文章或诗歌。
2.想知道古人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诗《惠崇春江晓景》和《清明》。
3.读题,简介苏轼和杜牧。
二、初读古诗,熟读成诵(12)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古诗,相机指导认读生字,纠正容易读错的字音。
3.齐读。
三、背诵古诗,默写古诗(15)
1.多种形式背诵古诗,并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默写古诗。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意境的深远,音韵的和谐,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齐读两首古诗(5)
指名释义文中的生字、新词。
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0)
1.示范引路,学会方法学习《惠崇春江晓景》。
⑴想。自读古诗,想想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⑵看。看课后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将自己还未明白的地方在组内和同学讨论。
⑶猜。根据自己的理解猜一猜诗句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⑷议。师生对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⑸说。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⑹悟。感悟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⑺诵。感情朗读并背诵。
2.小组合作,自学探究学习《清明》。
⑴师生共同小结学习《惠崇春江晓景》的方法。
⑵学生小组内研读。
⑶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三、课外延伸,学会积累(10)
1.说说自己知道的写春天的名句。
2.师生互相介绍自己知道的写春天的诗歌和文章。开展课外读书竞赛。
四、作业设计
1.比一比,组词语。
芦()借()放()蒌()
户()惜()牧()楼()
2.先解释加点的字,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古诗《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古诗《咏柳》,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
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2.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可以《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学习古诗《春日》,感受春天的美好景物,感悟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到三分暖。
● 春天三日晴。
● 春雨贵如油。
● 一年四季春为首。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
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四、作业布置。
1.比比组词。2.默写《春日》。
频道小编推荐: |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四、背诵古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知识点苏教版
第三课《古诗两首》
1、《山行》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都是写秋景的。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远上的意思是向山的远处伸展。句意: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石子小路,弯弯曲曲的伸向远方。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的有几户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句意:我停下车子,是
因为我喜欢这深秋的枫林晚景。被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
还要红艳。坐是“因为”的意思。“于”是“比”的意思。其中
“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句意:月亮渐渐地落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只有江边的枫树、晃动的渔火陪伴着我,难以入眠。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到是“送到、传到”的意思。句意:在这充满寒意的半夜,只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
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6、《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7、《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作者张继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听到了乌啼和钟声,勾画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泊:停船靠岸。到:送到,传到。
8、再收集一首有关秋天的诗。《夜书所见》《静夜思》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安排两首古诗。《江雪》,即“江上雪景”,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诗歌描绘了一幅广阔而空寂的雪景图,并勾画出“独钓寒江”的“蓑笠翁”形象,读后让人感动和回味。《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的是诗人在风雪之夜投宿到一户贫穷人家的情景。寥寥几笔,诗人便把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生动地反映出山村人民生活的贫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歌作为抒写心灵的艺术,要靠心灵去体悟。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达到入境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的画面,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径、踪、孤、翁、暮、宿、柴、犬;要求会写的字有:径、踪、翁、钓、宿、柴、闻、犬、归。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描绘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背景音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教学《江雪》)
一、引入课题
(一)说几个表示冬天的成语。
(二)出示挂图(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三)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中的第一首——《江雪》,写的是唐朝诗人柳宗元雪天江边所见。]
(四)简介诗人柳宗元。(展示课件第三屏)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2.猜猜课文大概写了些什么?
(一)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读准生字读音。
2.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自读情况。]
(二)了解诗意
1.自读诗句,借助课后注释和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
2.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词的意思。
[3.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诗句,披文入情
(一)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练习朗读
(二)理解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千山、万径”难道不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2.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千”和“万”在数学上都是很大的数,在文学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千()万()”说几个成语?(既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又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三)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情?读读后两句。
2.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老渔翁独对寒意袭人的江流,冒着风雪垂钓。你感受到了什么?
[4.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找出表示数量的4个词。师板书:千万孤独。]
(四)讨论,升华诗情(展示课件第五屏步骤二):天气这么寒冷,老翁为什么还要在江面上独自垂钓?渔翁冒寒独钓,无疑是迫于生计,但如此严寒中还有孤舟独钓者,正表明他不向生活屈服的精神。柳宗元写这首诗,令人想到他在革新失败后的孤寂落寞而仍不畏缩的品格。(展示课件第六屏)
[(四)反复朗读,指导背诵。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意,在理解诗意中去读。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那大雪覆盖江野的意境,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语音、语调表达出来。]
四、认认写写,正确识记(展示课件第七屏)
(一)出示生字,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二)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指导书写。利用多种形式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三)学生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建立音与形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一)继续完成生字的书写。
(二)背诵诗歌。
第2课时(教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一、初读,感受情景
(一)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面,竖起小耳朵听听——(是什么声音?)
[风呼呼地刮着,天上飘着鹅毛般的大雪,这时一条铺满白雪的山路上走着一个人,显得十分疲惫,此时夜幕已经降临,他望望四周,隐隐约约看见离他不远处有一户人家,这是一户怎样的人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诗的题目叫:------全班齐读课题。]
(二)简介诗人刘长卿。(展示课件第八屏)
(三)配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
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
[(四)反复读诗歌,做到读正确,读熟。提醒学生读准字音:“宿”的声母是而不是,“芙”“吠”是唇齿音,“蓉”的声母是不是。]
二、再读,感悟诗意
(一)借助课文插图自读诗歌,看看自己从诗歌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里讨论。
[(二)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图)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
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幅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了什么?(寒、贫)读读这句诗。
1.诗的一、二两句中,“日暮”、“天寒”点明了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白屋贫”写出了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境况。“远”字把暮色中的山写得非常形象,“贫”字点出投宿的人家是山村里的贫民。
[再看看插图,诗人是什么时间投宿到芙蓉山主人家的?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你能读读这句吗?]
2.第三、四句写篱门外听到了犬吠的声音,原来是在这漫天风雪的夜晚,有人从外地回来了。回来的人是谁,诗句没有写明,但从“风雪夜归”来看,这个人必定是辛辛苦苦为生活而奔波劳累的人,很可能是主人家的人,结句这样写,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展示课件第九屏)
(三)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在头脑中转换成形象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想象的画面。
[听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
三、反复朗读,指导背诵(展示课件第十屏)
在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停顿,读出语气,读出味道,并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二、四句押的是“en”韵,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
四、复习生字,指导写字(展示课件第十一屏)
[(一)利用上节课交流总结的记字方法,识记本课的生字。
(二)利用灵活的形式,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三)写字教学:先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一说怎样才能把字写端正、美观;再让学生描、写。]
五、布置作业
(一)抄写会写字。
(二)把自己喜欢的诗句默写在《我的采集本》上。
(三)把本课的两首诗背给家人听。
六、课外拓展(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古诗朗诵会——每个学生准备一两首古诗,可以是学过的,也可以是自己另选的。先在小组进行朗诵,然后全班举行一次古诗朗诵会。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达到入境悟情。学生理解了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描绘的意境。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生字组词》,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生字组词
【乞】
读音:乞[qǐ]
巧记:想吃无口(“吃”去掉“口”),苦苦哀求。
字义:乞求,向人讨、要、求
组词:乞讨乞怜乞食乞求乞巧节
造字:象形法
造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
笔顺:横折弯钩起笔偏左,弯处圆转。
字歌:等级分甲乙水热变成汽农历乞巧节初秋好天气
2【巧】
读音:巧[qiǎo]
巧记:削掉朽木再加“工”。
字义:①灵巧,灵敏,手的技能好②恰好,正遇在某种机会上
组词:①灵巧心灵手巧②正巧恰巧
造字:形声法
造句:妈妈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
笔顺:“工”位置偏上,下横变提、右部折笔要自然。
字谜:功亏一篑力气白费时间恰好心思敏锐
3【霄】
读音:霄[xiāo]
巧记:小“肖”的头上都是雨水。
字义:①云②天空
组词:①云霄响彻云霄耸入云霄②重霄霄汉九霄云外霄壤之别
造字:形声法
造句:小明只顾玩,把写作业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笔顺:上部第一笔不宜长;“肖”的两横稍短。
字歌:肖小小吃元宵削个苹果吃不消却找爸爸去报销大家笑声冲云霄
4【渡】
读音:渡[dù]
巧记:镀金被水(氵)淹(度),横过大江去。
字义:①横过水面②渡口,渡头,过河的地方
组词:①渡过横渡②荒村野渡
造字:形声法
造句:红军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笔顺:三点水偏左,重心放在“度”字上。
字歌:坐船去度假渡口看彩霞好似被镀金色彩美如画
5【屏】
读音:屏[píng]
巧记:户字无头(尸)“并”来补。
字义:①遮挡,遮挡物②字画的条幅,通常以四幅或八幅为一组
组词:①屏风画屏②四扇屏儿
造字:形声法
造句:这面屏风的设计真的很别致。
笔顺:“尸”撇要长;“并”两横上短下长,竖为垂露竖。
字谜:并进屋内成为画屏并在食旁好吃馅饼
6【烛】
读音:烛[zhú]
巧记:飞“虫”扑“火”。
字义:①蜡烛,用线绳或苇子做中心,周围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②照亮,照见
组词:①烛光蜡烛烛台②火光烛天
造字:形声法
造句:在烛光中,我看见了妈妈脸上晶莹的泪珠。
笔顺:“火”捺变为点;“虫”的提斜度不宜大。
字歌:加主被虫蛀加火是蜡烛加水水混浊用角去接触
7【晓】
读音:晓[xiǎo]
巧记:早上(日)花儿不浇水(尧)。
字义:①天刚亮的时候②晓得,知道,懂得③使人知道
组词:①报晓破晓②家喻户晓③揭(jiē)晓
造字:形声法
造句:中国的版图好像一只报晓的雄鸡。
笔顺:右部上斜下正,“兀”的撇向左下伸。
字歌:日出天已晓提水把花浇食物很丰饶丝线来缠绕
8【偷】
读音:偷[tōu]
巧记:一人拿走前字帽(俞),一人(亻)前边紧紧靠。
字义:①窃取,趁人不知道拿人东西据为己有②行动瞒着人
组词:①偷窃偷盗②偷偷
造字:形声法
造句:我偷偷地把爸爸的烟藏了起来。
笔顺:左窄右宽。右部第二笔捺舒展。
字歌:心中很愉快张口会比喻做人莫偷懒有水志不渝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期末复习资料
【第五课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疑无路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
箫鼓追随春社近⑤,衣冠简朴古风存⑥。
从今若许闲乘月⑦,拄杖无时夜叩门⑧。
注释:
①:腊酒: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⑤: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⑥: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⑦: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⑧:无时: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生字:腊(là)浑(hún)豚(tún)
一、解释词句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不知道庐山的真样子,是因为自己在山里面,只能看到一部分。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不要笑农民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总能用足够的东西招待客人。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走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以为没有路,在前面看到一簇簇花,一棵棵树,就知道前面又有村子了。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二、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没希望了,忽然有了新的转机。
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应该用那句诗句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悟理:
1.《题西林壁》让我们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结果是不同的,我们要全面看事情。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导学案
古诗两首
本周习惯养成:认真倾听、乐于表达
学校:xx中心小学
主备人:张xx
审核:
课型:自学探究
总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小主人:
学习目标(学目标,明方向):
1、我会读写本课生字,理解生词。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重点)
3、我能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难点)
导入:秋天了,我看到了,感受到了。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不同的景色,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观赏山中的秋景。
自主预习,我尝试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我要先把古诗认真读一遍,边读边用笔画出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1、我会读写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石径霜叶枫林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解读作者:《山行》作者是代诗人。
二、我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坐:红于:
三、理解古诗
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在诗中画出)
2、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
3、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用诗中句子回答)
我能读出对枫叶的喜爱。(大声有感情读)
4、“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诗人用秋天的红叶和二月的鲜花进行,让我们感受到秋日山林呈现出的景象。
5、通过学习课文,我能体会出作者表达了自己。
合作交流,我参与(15分钟)
1、对子互学(同桌互助,解决疑难,交流分享,共同进步)。
2、组内群学(对子疑难,组内解决,红笔补充,讨论预展)。
展示探究,我愿意(25分钟)
我愿意大胆的和大家交流我的学习收获。
别的同学展示交流时,我会专注地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补充。
达标检测,我能行(5分钟)
1、读拼音,写词语。
Shuāngyèshíjìngfēnglín
()()()
2、《山行》描写了季的景色,诗人描绘了一幅由、
、、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作者
反思成长,我收获
我的收获是:
古诗两首
本周习惯养成:认真倾听、乐于表达
学校:xx中心小学
主备人:张xx
审核:
课型:合作探究
第二课时
学习小主人:
学习目标(学目标,明方向):
1、我会读写本课生字,理解生词。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重点)
3、我能朗读感悟,想象诗中的秋景。(难点)
导入:齐背《山行》,再学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自主预习,我尝试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我能边读边用笔画出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给带点字注音。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解读作者:《枫桥夜泊》作者是代诗人。
二、我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泊:啼:愁:
三、学习古诗
问题1:《枫桥夜泊》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再读古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问题2:你觉得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心情的字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合作交流,我参与(15分钟)
1、对子互学(同桌互助,解决疑难,交流分享,共同进步)。
2、组内群学(对子疑难,组内解决,红笔补充,讨论预展)。
展示探究,我愿意(25分钟)
我愿意大胆的和大家交流我的学习收获。
别的同学展示交流时,我会专注地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补充。
达标检测,我能行(5分钟)
1、想象《枫桥夜泊》中描绘的画面。
2、我能有感情地诵读《枫桥夜泊》。
3、我会默写这首诗。
反思成长,我收获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乞巧:古代节日,又名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间习俗。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神话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在这天晚上相会。
宵:夜。
碧霄:青蓝色的天空。
牵牛:课文中指牵牛星,是天鹰座中最亮的一颗星,隔银河与织女星相对。通称牛郎星。
织女:1、旧指织布、织绸的女子。2、指织女星,天琴座中最亮的一颗星,隔银河与牵牛星相对。课文中取第2种意思。
渡: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江河等)
河桥:课文指传说中银河上由喜鹊搭起的桥。
云母:一种矿物,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或绿色。能分成透明的可以弯曲的薄片。
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有的单扇,有的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烛影:烛光的影子。
长河:银河,天河。
晓星:黎明时的星星。
沉:落下。
灵药:灵验有奇效的药物。
碧海:课文中指青蓝色的天空。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课文知识点
29课《古诗两首》
1.《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今晚是七月七,我们早早地等着看蓝天了,因为牛郎织女今晚要过鹊桥相会。
宵:夜晚霄:天空碧霄:无边无际的青天
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家家户户对月穿针,享受着节日的欢乐。这两句也写出了气巧节的夜晚人们的做法。
几万条:不是真的几万条,是说用的线多。
4.《嫦娥》这首诗通过描写嫦娥夜夜孤寂悲凉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凄凉孤独的心情。
5.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一夜未眠,孤单寂寞的情景。
6.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
本句中一个“沉”字写出了晨星将落未落的景象。
7.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夜夜心:每天夜里都是这样的心情)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复习资料
一、听写词语并改错:
支援暑假舅舅抓捕逃窜夹子胡须
捏住俘虏暑假大虾赶海趣事
二、多音字:
便夹假似
三、近义词:
喧闹——喧哗平静——宁静
四、反义词:
寻找——丢弃兴奋——颓唐
五、知识要点:
1、《赶海》这篇文章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
2、赶海:指海边的人在海水退潮时到海边去捕捉或捡拾海鱼、海蟹之类的东西。
3、退潮:海水在涨潮以后逐渐下降叫“退潮”,也叫“l落潮”。
4、课文的语气词:“咦”表示奇怪疑问;“嘿”表示开心;“哦”表示明白了,恍然大悟;“哎”表示提醒。
5、“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去似的。”作者写“回过头来”“不忍离去”,赋予浪花人的动作情感,这种修辞手法叫拟人。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海底世界》复习资料》,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海底世界》复习资料
海底世界
一、听写词语并改错:
海底汪汪窃窃私语危险肌肉长途旅行指甲蜜蜂攻击遇到爬行伸缩
二、多音字:
参
三、近义词:
依然——依旧宁静——平静闪烁——闪耀
差异——差别丰富——丰盛奇异——奇特
四、反义词:
奇异——一般丰富——贫乏清楚——模糊伸——缩
波涛汹涌——风平浪静窃窃私语——大声喧哗
五、知识要点:
1、用“窃窃私语”造句。
2、本文的中心句是: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3、带“言”字的词语:留言、格言(有教育意义的话语)、诺言(应允别人的话。兑现和承诺后叫履行诺言)、谎言、誓言、寓言、预言(事情尚未发生而预先说出将要发生的状况)、名言(名人所说过具有某种特殊的话。)、忠言(忠直之言,指带有劝诫性质的直率之言)。
4、修辞手法:
(1)、设问句: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声音没有呢?也不是。
(2)、拟人句: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
(3)、排比句: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
(4)、打比方: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5、海底动物的特点:
海参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
梭子鱼靠肌肉伸缩爬行
贝类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乌贼和章鱼巴在轮船底下旅游
6、课文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是“海底动物各有各的特点”;这段话是总分结构;这段话写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六种动物。
7、课文第四自然段,共有4句话(省略号也算一句话),海底植物差异很大,表现在色彩多种多样和形态各不相同。
文章来源://m.jab88.com/j/6504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