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品味语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会的实质。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写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当然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就是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传奇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断句与感情。
2.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四、结合注释阅读,自己独立翻译课文,可以同时质疑。
五、交流翻译情况,进行互相评价。
六、综合体会。
1.把握古今异义词。
(1)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条件不同和结果不变。
2.出自本文的成语。
(1)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4)世外桃源: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也指空想的不存在的世界。
七、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复前行,欲穷其林。”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用原文回答。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八、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九、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1.复述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2.用下列词语造句:(1)无人问津(2)豁然开朗(3)怡然自乐
十、作业。
1.总结出古今异义的词语。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听读,想象画面。思考: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师生共同学习体味桃花源“美丽、快乐、奇异”的特点。
1.桃源之“美丽”。
(1)指名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请选择一个景点描绘出在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参考:桃花源土地平坦如砥,名花香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齐,土地肥沃,美丽的池塘中鱼儿恣意畅游,桑林竹树之间鸟儿尽情欢唱。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之间鸡犬相闻。男男女女往来耕作,乐其业。老老小小无忧无虑,安其居。环境优美富饶,宁静祥和。
(3)教师小结:在大家的描绘中,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静谧祥和。
2.桃源之“快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快乐”?他们分别因什么而快乐?
老人和孩子。老人衣食无忧,颐养天年。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学生小结:桃花源的快乐在于这里民风淳朴,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3.桃源之“奇异”。
(1)引导:美丽而神秘的桃源在何处呢?
(2)评说:学生进行自由发言,教师可作适当启发。
①“景”奇,桃林美景奇、桃源内环境奇。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3)教师小结: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深层研讨。
1.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等人寻找桃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么看?
(1)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自由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境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2)作者的这一理想是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四、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五、作业。
1.研究性作业:查找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及其诗文,分析陶渊明的特点,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总结出来。
2.基础性作业:背诵课文。
《桃花源记》复习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桃花源记》复习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复习学案
一、重点字词读音
俨yǎn然阡陌qiānmò垂髫tiáo诣yì间jiàn隔问津jīn
此中人语yù云
二.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4)悉如外人。悉:都。
(5)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先前
(10)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11)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三.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四.古今异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⑹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⑺虽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⑻屋舍俨然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⑼后遂无问津者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
⑽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五.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五.成语
(1)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六.句子翻译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七.文学常识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八.内容理解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⑹文章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⑺文章顺序:时间先后
⑻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⑼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⑽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⑾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⑿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⒀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⒁“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⒂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出了了哪几件事?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三件事: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⒅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⒆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
(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⒇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例如: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⒇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3)化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桃花源记》导学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桃花源记》导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桃花源记
【学习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
1、【基础知识归纳】
(1)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体。
(2)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其诗歌题材广阔,取景优美,辞藻瑰丽,精炼含蓄,可语可歌而又不流于平浅。《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3)解题: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4)背景简介: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尝试练习】
给加点粗字注音:
陋室()德馨()苔痕()帘子()鸿儒()案牍()
4、朗读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意思。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草色入帘青:
苔痕上阶绿: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课堂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素琴”可以说作者是喜爱音乐的,后面却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陋室铭》从文提来看,应该是讲居室如何简陋,读完这篇短文,你是否觉得文不对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陋室铭》哪些地方运用了类比?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结提升: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生活志趣。
【当堂检测】
1、《陋室铭》中表明陋室不陋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中写陋室优雅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把握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巧设情节,引人入胜的写法。
通过诵读,合作与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作者巧设情节,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难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
1、【教材助读】
记,是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出现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其优秀作品隐喻着他对腐朽政治集团的憎恶和不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他的散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有极为精炼。著名诗篇《饮酒》《归园田居五首》,代表作有《陶渊明集》流传于世。
(3)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值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的生活日益苦难。陶渊明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但他又无法改变,只好借助创作来抒情,描绘一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思想与美好情趣。
2、【识记字词】
给加点粗字注音:
缤纷()豁然()俨然()垂髫()怡然()郡下()
诣太守()刘子骥()屋舍()便要还家()邑人()阡陌交通()
【小试身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缘溪行: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乃大惊:
并怡然自乐:具答之: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遂于外人隔绝: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不足为外人道也:便扶向路:诣太守:欣然规往:
古今异义词
芳草鲜美:古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阡陌交通:古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魏晋:古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诣太守,说如此:古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假字: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具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________________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为:武陵人捕鱼为业________________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之: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具答之________________志: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_
词类活用
才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欲穷其林______________
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一、熟读课文,自己独立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句子划下来,小组讨论完成。
二、小组竞赛,翻译课文。
三、理清文章结构:
思考: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可分为哪几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探究
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第一部分在全文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畅谈:你怎样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拓展延伸】
桃园的风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示例: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例如:还可说,这里的土地美……………………,你也试着写写,说说。
我的创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来源://m.jab88.com/j/6410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