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2、把握关键语句、语段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前期:反复阅读文本,并结合课前发下的资料(关于鲁迅、关于白莽,以及白莽诗作《血字》、《让死的死去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文字)进行阅读。
后期: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1-3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有了
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
在鲁迅棺木上。“民族魂”,这正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
2、关于鲁迅,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那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所了解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3、今天,老师要讲的是一个爱护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人心灵相通的鲁迅。
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鲁迅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积极地培养。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1931年,白莽被国民党枪杀后,白莽的身影就经常在鲁迅的眼前出现———“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鲁迅久久不能平静,为中国失去这样的英雄健儿而痛哭。鲁迅悲痛地回忆着和白莽相处的日子,在白莽死去已经五年后的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重病缠身的鲁迅当夜便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今天我们就来结识鲁迅用他那蘸满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的这位可爱的青年——白莽,以及他的诗集。
二、解题:关于序
《白莽作〈孩儿塔〉序》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序: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面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
它同时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杂文:包含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艺性和辩论性。它把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尖锐泼辣、风趣幽默的独特文体。鲁迅是现代杂文大师。
三、研读文章
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前让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从中提炼出了一个比较有价值,也能因此而解决一部分其它问题的问题:
为亡友的遗文作序是义不容辞的事情,鲁迅本身也视其为一种义务,这在文章第三段中
有所流露,但为什么作者在这篇序文要结束的时候却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也就是说在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背后,作者的感情起了怎样的波澜,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呢?我们一起来摸索文中的情感线索。
(一)在文中找出统领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眼:惆怅(文眼)(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关键语词)
(二)如何理解这种惆怅,它是怎样串联起全文的?
1、天气与心境:(时局动荡、身患重病、)时值暮春、寒意料峭;雨声淅沥、感时伤怀;为白莽遗诗写序→产生惆怅
问:如何来理解第一段中的“这就使我更加惆怅”?/第一段中作者写春天的雨和远道寄来的信,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抓住封号、“也因为”、破折号、“这”来理解。
2、由信的开首而回忆起白莽→更加惆怅
问:找出第二段中回忆白莽的句子。
品位相关语句:“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这里用了外貌和语言描写,思考作者用这寥寥数笔来回忆白莽的作用?
答:赞颂年仅19岁,已入狱3次的革命青年白莽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寄托作者的思念;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革命者的愤慨之情。
3、白色恐怖下不能详加评析诗稿→还是惆怅
(背景:“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抗战,国民党政府对外“不抵抗”,对内“大围剿”……)
问:作者这种惆怅的情绪有没有改变呢?
品位相关语词:“一团火”、“简直”、“也许”以及语句:“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答:这里作者作了一个比喻。
“一团火”:形象地展现出作者急于流布之心,从这一比喻中可以体会出作者与白莽深厚的友情。
在这种急切地想要流布诗集的心情之下,作者却说“我简直不懂诗”,为什么?
“简直”:鲁迅终身热爱诗歌艺术,关注和研究中外诗歌发展的情况,20多岁就写出了学术价值很高的《摩罗诗力说》。据统计:先生最早的诗作《别诸弟三首》写于19岁,而最晚的一首诗是逝世几个月前写的《亥年残秋偶作》。
不懂的是志趣不投者的作品,也可以是下文提到的“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也就是不愿懂那些无聊文人的诗。
“也许”:表示不肯定,回忆鲁迅与白莽第一次碰面的原因。鲁迅与白莽是因为共同热爱匈牙利革命浪漫主义诗人裴多菲的诗而相互认识和亲近的。真和鲁迅闹开的都是志趣不投者,和白莽没有闹开的原因是因为志同道合,属于同一战线的文艺战士,共同与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粉碎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貌似自嘲,实则顺乎一击。
“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不能说的原因见《为了忘却的记念》四:“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作者急切地想要使亡友的遗文流布,但却因为当时的白色恐怖而无法对诗稿详加评析,这使作者还是不能扭转自己惆怅的心绪。
4、《孩儿塔》的出世→走出惆怅
品位相关语段:第四语段
1)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对白莽的诗集作了高度的评价。全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2)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在替换词语中比较:
“东方的微光”(曙光,阳光)——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铁罐头”,“禁锢”等文字,体会其语言的准确性。给千万民众带来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光亮。
“林中的响箭”(利箭)——使视觉转化为听觉,使人惊心动魄。
包括后面的“萌芽”、“第一步”等都用形象的语言表明《孩儿塔》这部诗集的巨大作用。
体会“别一种意义”、“别一世界”指代的都是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世界/共产主义的世界。
“一般的诗人”、“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
3)再次全体朗读
(三)研读小结:作序对鲁迅而言是份内事,但是即使没有序,白莽的诗照样会流传,因为他有许多前仆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作者因此而走出惆怅,惆怅已不复存在,只是感到如释重负后的无限欣慰,所以在结尾处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这样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四、整体感悟:
问:在作者从产生惆怅到走出惆怅这样的感情波澜的涌动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什么?
答:体会到了作者深深的思念和火一样的友情,也就是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这是主要方面。再详尽深入一些的回答可以是: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对进步青年的爱和对反动派的恨。)
五、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鲁迅富有魅力的语言中,不仅了解了白莽以及他的诗集,更重要的是体会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炽热、深沉的情感。
其实,在鲁迅的诸多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作为精神战士的鲁迅,也可以是一个作为青年人朋友的鲁迅,还可以是一个作为孩童的鲁迅、作为孝子的鲁迅、作为丈夫的鲁迅、作为慈父的鲁迅、作为兄长的鲁迅等等。
了解一个人必须要用心灵去体会。如果你读鲁迅的文章越多,引发的思考越深,你就越喜欢他、越佩服他。
希望今天的这堂课能成为你尝试着认识生活中不同侧面的鲁迅,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一把钥匙。
六、拓展阅读
以“的鲁迅“的形式确定一个专题阅读,并进行一次这样的专题写作。
鲁迅的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王勃作《滕王阁序》一般定为26岁赴交趾省父途经南昌时而作(如清人姚大荣的《王子安年谱》及一般的教科书)。其实,那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如此流传千古的美文会出自一年仅14岁的少年之手。实际上,早在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中便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从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去,专会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曰:‘星公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其实,我们怎能把王勃这样一个“六岁属文”、“九岁读颜氏汉书”、“十岁包综六经”的天才少年,与一般少年等量齐观呢?《滕王阁序》中一再申说:“童子何何知,躬逢胜饯”、“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等语,都表明作者是个未成年人,与王勃后期的心态、境遇不合。况且,他晚年(王勃死时仅27岁!!)早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四海扬名,都督阎公岂能“不之信”?杨炯《王子安集序》云:“年十四,时誉斯归。”这“时誉”不正是指王勃写了《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的事实吗?
中国的文化精神,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融洽相亲,楼阁就很能体现这种特色。天无极,地无垠,在广漠无尽的大自然中,人们并不安足于自身的有限,而要求与天地交流,从中获得一种精神升华的体验。嫦娥、羽人、飞仙是表现这种追求的神话幻想,楼台观榭则是现实的体现。所以中国的楼阁和欧洲古代的楼房在精神风貌上有明显不同:后者用砖石砌造,只开着不大的窗子,楼外没有走廊,内外相当隔绝,强调垂直向上的尖瘦体形,似乎对大地不屑一顾,透露了人与自然的隔阂。中国的楼阁则相当开敞,楼内楼外空间流通渗透,环绕各层有走廊,供人登临眺望;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和栏干,大大减弱了总体竖高体形一味向上升腾的动势,使之时时回顾大地;凹曲的屋面、翘弯的屋角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也成了天地的一部分,寄寓了人对自然的无限留恋。有许多诗文就鲜明表达了楼阁的这种人文精神,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道出了诗人登楼远观,荡涤胸怀,浴乎天地之间的真切感受。从颇富意境的各种楼名,也可见出这层意思,如望海楼、见山楼、看云楼、得月楼、烟雨楼、清风楼、吸江阁、凌云阁、迎妲阁、夕照阁等皆是。
历史上的楼阁除佛寺宫殿所有者外,享有盛名者大都具有游观建筑性质,多建在风景佳胜之地或园林中,如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选址常在城市边缘临江或临湖地段,便于眺望并与城市联系密切,宜于“得景”,尺度和造型都经过精心构思,建筑和自然有和谐的呼应。楼阁本身也补充了自然之美,成为被观赏的对象,称为“成景”。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洞庭湖西岸,相传三国时此地就有阅兵楼,唐代以来诗文更盛,如李白:“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等。宋代重修岳阳楼,范仲淹曾撰《岳阳楼记》,楼名更传扬天下。宋岳阳楼仅从现存南宋岳阳楼图可略见一斑。现存岳阳楼重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在岳阳西城墙上,坐东向西,面临洞庭湖,遥见君山。楼平面矩形,正面三间,周围廊,三层三檐,通高近20米。屋顶为四坡盔顶,屋面上凸下凹,为中国现存最大盔顶建筑,覆黄琉璃瓦,翼角高翘。楼前两侧左右与楼品字并列,有三醉亭和仙梅亭作为陪衬。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长江南岸,相传也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宋画《黄鹤楼图》再现了宋楼的面貌。图中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浩淼。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宋以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几年。现仅留当时楼貌照片,已不是宋画在高台上丛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为折角十字,外观高三层,内部实为六层。下、中二檐有12个高高翘起的屋角,总高32米。
近年以钢筋混凝土重建之黄鹤楼大体仿自清楼,但增至五层,体量更大,位置也因避开长江大桥有所移动。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岸边,初建于唐永徽四年(653),以王勃《滕王阁序》闻名,后经历代重修重建达28次,唐宋旧迹早已崩坍入江。今存宋画《滕王阁图》是现知最早的滕王阁图本,反映了宋阁的形象,其体态之雍贵,结构之精丽,给人以深刻印象。从图所见,阁立在高大城台上,为纵横两座二层楼阁丁字相交。全阁共有28个内外转角,结构精巧,造型华美。阁内各层虽硕柱林立,但空间宏敞流通,上下楼层又都有外廊,便于眺望。
明清以来又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景观楼阁,如山西万荣飞云楼和广西容县真武阁。
飞云楼在万荣解店镇东岳庙内,相传始建于唐,现存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楼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总高约23米。平面正方,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外绕一圈廊道,屋顶轮廓多变;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但屋顶形象与中层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顶。各层屋顶构成了飞云楼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楼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此楼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醇黄若琥珀。
真武阁在容县城东绣江北岸一座石台上,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登阁远望,隔着南岸广阔的平原,东南山岭巍然矗立,气势雄壮。阁本身高13米,加上台高近20米,也是周围区域观赏的对象。
阁三层,三檐,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觉比一般楼阁的出檐节奏加快,使得真武阁不象是一座三层建筑,倒很像是一座单层建筑而有三重屋檐,有强烈的韵律感和动势,但又较一般重檐建筑从容和层次鲜明。再加屋坡舒缓流畅,角翘简洁平缓,给全体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气魄,非常清新飘逸,是充分表现中国建筑屋顶美的杰作。底层平面比上二层大出很多,也使轮廓更显生动。
除了专门用于观景或点缀景色的楼阁外,各地城楼虽具有很强的军事建筑性质,但对于环境景观也起很大作用。如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原来都有城楼和瓮城上的箭楼,内城东南、西南二角还有曲尺形角楼。它们是长段街道的构图重心,进出城门的重要标志,丰富了全城的天际轮廓,其凛然难犯的雄伟体量充分显示了皇权中心京畿重地的威仪。北京内城南面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清代地震后重建,1900年又毁于八国联军,现存者为1906年再次重建物。城楼建在城台上,木结构,两层三檐,带周围廊,通高达42米。箭楼在城楼前,下面也有城台,外墙砖砌,外观四层两檐,平面呈凸字形。箭楼窗子很小,反衬出楼的高大。墙面收分显著,显得稳重而坚实,防御性特强。北京角楼与箭楼的做法差不多,也是四层两檐砖砌厚墙,只是平面改为转角曲尺形,角台向城外突出。
城市里的钟楼或鼓楼较城楼角楼更多被人看到,对景观也有很大作用。钟声和鼓声有报时或警戒的作用,大约从东汉起就用来报时。隋唐城市实行里坊制,规定夜夜宵禁,晨昏都以钟声鼓声为启闭城门坊门的信号,多晨钟暮鼓。但隋唐没有专设的城市钟楼鼓楼,而以城楼代替。元大都在京城北部市肆区建造了专门的钟楼和鼓楼。明清继承元代并更推广,在北京、南京和许多地方城市普遍建造钟楼、鼓楼,有时二楼合二而一,布置在城市中心重要位置。
现存北京钟楼和鼓楼在城内北部,与北京同时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钟楼为全砖石建,下为四方而高耸的砖台,四周围以石栏干,台上建筑单层钟楼。鼓楼在钟楼南,俯临繁华市肆鼓楼大街,形象与北京城楼相似,也是下为城台,上为两层楼,三檐。鼓楼体形横长,体量较大,风格华丽,与钟楼的小而竖高,风格素洁形成对比。它们构成的群体景观是北京从南城正门永定门起向北长达7.5公里的城市中轴线的有力结束,仿佛是一首气势磅礴的乐曲两个有力的终结和弦。
此外,著名的城市钟、鼓楼还有如西安钟楼、山东聊城光岳楼、河北宣化钟楼、山西平遥市楼、太谷和大同鼓楼、辽宁兴城鼓楼、甘肃酒泉和武威鼓楼等。
我国九大名楼
黄鹤楼
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历代屡毁屡建。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楼”。
岳阳楼
是湖南岳阳市西门城楼,高三层,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称。始建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北宋岳阳郡守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岳阳楼曾多次兴废,清代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重建,解放后整修一新。烟雨楼,在浙江嘉兴市南湖湖心岛上,于五代吴越钱元潦所建。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49年),从湖滨移至湖中小岛。四面临水,晨烟暮雨,风物清华,堪称胜景。
镇海楼有三:
1、浙江杭州吴山东麓(吴越旧城之南门)。原名为朝天门,元改称拱北楼,明始换为镇海楼。楼上眺望钱塘江,历历在目。
2、福建越王山(屏山)顶的镇海楼明洪武二年(1365年)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高约20米,过去海船昏夜进口,都以此为标志。
3、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楼高五层,登高远望,全市尽览。解放后重新整修,辟为博物馆。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莆州镇城西南,系北周(557─581年)大将宇文护守城时所建,元初倒塌,目前正修复中。
甲秀楼
在贵阳鳌头矶上,明万历年间兴建,清代屡有修筑。
望江楼,在东南的锦江南。已辟为望江公园。园内有丽阁、濯锦楼、呤诗楼等,均系清代所建,绚丽玲珑。具有江南庭园特色。
太白楼
在安徽马鞍山南长江岩翠螺山麓的采石矶上。唐元和中始建,宋、元、明、清屡毁于兵火,清光绪重建。
大观楼
位于云南昆明滇池北岸,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后毁于战火,同治时重建。楼阁耸峙,绿树成荫,有揽胜阁、涌月亭、观稼堂及“蓬菜别境”等胜景,已辟为大观公园游览胜地。
文章来源://m.jab88.com/j/6401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