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1.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热爱古诗词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一.引诗——“含月”诗句
二.诵诗
我欲又恐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何似
三.析诗——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四.品诗:想象、口述画面
五.拓展:欣赏、名句互通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熟读成诵;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感受词作的意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
3、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难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感受词作的意境,结合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教学过程4.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水调歌头
一: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掂来几句。比如:(生答)
思念家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思念亲人: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杨柳岸,小风残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夜院锁清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
教师继续引导:在上册课本里,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就由优美的月色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慨。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一起走进他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又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板书课题:《水调歌头》
文学知识介绍:
1、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文字,
如:雨霖林水调歌头卜算子长相思菩萨蛮
2、“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曲牌名。
3、曲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首词的格式由它的词牌决定,有多少句,每一句有多少字,平仄等都是,只要选定一个词牌名,这首词的格式也就定了。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
4、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一首词不分段的称一阕。
5、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6、作者简介
7、写作背景:作者写此词的时候,他官场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二(品读)朗读词文,走入文本,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
阙(què)琼(qióng)绮(qǐ)胜(shēng)
2、读准节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二二一、二一二或二二二、二三作逗,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找出韵脚:押an韵。
(每次读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是读得顺的基础,这是为后面意读作铺垫。)
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然后,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读,集体朗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3、理解括号里的词义
(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早晨)
(2)高处不(胜)寒。(能忍受)
(3)何(似)在人间。(哪里像)
(4)(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
(5)千里共(婵娟)。(借指月光)
(6)不应有(恨)(遗憾、失意)
4、内容感知
(1)“欢饮”、“大醉”怎样理解?
——欢饮:尽情的饮或痛饮。
——大醉:作者面对浩洁的圆月,触景生情,怎不思绪万千。为求得自我解脱只有举杯消愁。虽痛饮达旦,喝得大醉,也难解心中的愁结。也正因这一“醉字,使下文天上人间交织一起的离奇想象变得合乎情理,又使下文酒后吐真言显得贴切自然。
(2)为何说“兼怀”,除了怀子由以外,还怀什么?
——怀恋亲人之情,更主要的应是怀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之情。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上真的不如人间吗?作者真是这样想的吗?
——心情(矛盾):想回朝廷施展才华
恐惧、勾心斗角政治斗争让他心寒
做小官轻闲自在忧郁无奈碌碌无为
政治理想:辅君济世
应是天上人间都不如人愿
(4)谁“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亮。
(5)谁“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亮。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指什么事?
——欢合晴圆
(7)谁“但愿人长久”?谁“千里共婵娟”?
——苏轼“但愿人长久”,离别的人“千里共婵娟”
(这几个小题的设计,意在找到一个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近苏轼,理解苏轼写作此词时的背景和状态,他主要抒发的情怀以及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和思想。为下面学生把握词人的情感脉搏铺路)
三、(赏读)赏析课文情感把握
⑴情感起伏: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情绪高涨疑惑
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沉思忧郁无奈双重矛盾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沉思多遗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彻大悟排解遗憾
⑵苏轼几次情绪高涨?几次沉思?几次排遣忧郁和遗憾?
情绪高涨→沉思→情绪高涨排遣忧郁无奈→沉思→大彻大悟排解遗憾
⑶情感基调:整首词的基调是乐观开朗吗?
——词的思想感情是从起始的低沉郁闷到后来的豁达开朗可能更恰当些.作者的性格比较开朗、乐观,但也不能排除他阴暗忧郁的一面。
(把握了词人的情感脉搏,也就把握了词人的思想性格,也就把握了词的主旨。词人那种豁达开朗的性格,面对坎坷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定会感染学生。)
四、(精读)文本对话,主题升华
1、你喜欢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2、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
(例如:读到了苏轼对月亮的向往、读到了苏轼天上人间的矛盾、读到了苏轼怀念弟兄的抑郁惆怅、读到了苏轼积极乐观豁达的胸怀)
五、(美读)拓展延伸
1、既然政治生活让作者感到愁苦郁闷,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作为青春期的我们应该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这样的人生,定会无悔!
七、检测
1、同桌提示默写
2、语境默写
八、板书设计
上阙:望月(写景)
下阙: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水调歌头
一: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掂来几句。比如:(生答)
思念家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思念亲人: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杨柳岸,小风残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夜院锁清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
教师继续引导:在上册课本里,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就由优美的月色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慨。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一起走进他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又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板书课题:《水调歌头》
文学知识介绍:
1、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文字,
如:雨霖林水调歌头卜算子长相思菩萨蛮
2、“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曲牌名。
3、曲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首词的格式由它的词牌决定,有多少句,每一句有多少字,平仄等都是,只要选定一个词牌名,这首词的格式也就定了。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
4、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一首词不分段的称一阕。
5、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6、作者简介
7、写作背景:作者写此词的时候,他官场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二(品读)朗读词文,走入文本,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
阙(què)琼(qióng)绮(qǐ)胜(shēng)
2、读准节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二二一、二一二或二二二、二三作逗,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找出韵脚:押an韵。
(每次读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是读得顺的基础,这是为后面意读作铺垫。)
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然后,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读,集体朗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3、理解括号里的词义
(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早晨)
(2)高处不(胜)寒。(能忍受)
(3)何(似)在人间。(哪里像)
(4)(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
(5)千里共(婵娟)。(借指月光)
(6)不应有(恨)(遗憾、失意)
4、内容感知
(1)“欢饮”、“大醉”怎样理解?
——欢饮:尽情的饮或痛饮。
——大醉:作者面对浩洁的圆月,触景生情,怎不思绪万千。为求得自我解脱只有举杯消愁。虽痛饮达旦,喝得大醉,也难解心中的愁结。也正因这一“醉字,使下文天上人间交织一起的离奇想象变得合乎情理,又使下文酒后吐真言显得贴切自然。
(2)为何说“兼怀”,除了怀子由以外,还怀什么?
——怀恋亲人之情,更主要的应是怀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之情。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上真的不如人间吗?作者真是这样想的吗?
——心情(矛盾):想回朝廷施展才华
恐惧、勾心斗角政治斗争让他心寒
做小官轻闲自在忧郁无奈碌碌无为
政治理想:辅君济世
应是天上人间都不如人愿
(4)谁“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亮。
(5)谁“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亮。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指什么事?
——欢合晴圆
(7)谁“但愿人长久”?谁“千里共婵娟”?
——苏轼“但愿人长久”,离别的人“千里共婵娟”
(这几个小题的设计,意在找到一个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近苏轼,理解苏轼写作此词时的背景和状态,他主要抒发的情怀以及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和思想。为下面学生把握词人的情感脉搏铺路)
三、(赏读)赏析课文情感把握
⑴情感起伏: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情绪高涨疑惑
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沉思忧郁无奈双重矛盾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沉思多遗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彻大悟排解遗憾
⑵苏轼几次情绪高涨?几次沉思?几次排遣忧郁和遗憾?
情绪高涨→沉思→情绪高涨排遣忧郁无奈→沉思→大彻大悟排解遗憾
⑶情感基调:整首词的基调是乐观开朗吗?
——词的思想感情是从起始的低沉郁闷到后来的豁达开朗可能更恰当些.作者的性格比较开朗、乐观,但也不能排除他阴暗忧郁的一面。
(把握了词人的情感脉搏,也就把握了词人的思想性格,也就把握了词的主旨。词人那种豁达开朗的性格,面对坎坷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定会感染学生。)
四、(精读)文本对话,主题升华
1、你喜欢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2、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
(例如:读到了苏轼对月亮的向往、读到了苏轼天上人间的矛盾、读到了苏轼怀念弟兄的抑郁惆怅、读到了苏轼积极乐观豁达的胸怀)
五、(美读)拓展延伸
1、既然政治生活让作者感到愁苦郁闷,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作为青春期的我们应该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这样的人生,定会无悔!
七、检测
1、同桌提示默写
2、语境默写
八、板书设计
上阙:望月(写景)
下阙: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水调歌头》教案
【教学目标】
1领悟和感受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2赏析作品咏月抒怀、情理交融的艺术手法
3掌握知人论世、以意会境、比较辨味等诗词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领会作者的旷达情怀,理解词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2掌握比较辨味的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
把握作品借景抒情、情理融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模块学习小组交流分享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读:导入其趣
从苏轼“坡仙”的人格魅力引入他最具“仙”气的中秋明月词。
二诵读:初品其味(吟味涵咏)
1诵读要求:以声传情、切合意境、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2引出本课探究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而且九百多年来仍吟唱不衰、脍炙人口?
三赏读:深探其蕴(欣赏品评)
研讨一:《水调歌头》究竟好在那里?
(一)作者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
——自我抒怀与兼怀子由
(二)上阕对月抒怀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
——望月痛饮,向往飞升
2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比较,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决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说明]苏轼原来胸有大志,在朝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才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由于厌倦朝廷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感慨于自我的失意和屈没以及尘世的冷暖炎凉,才有超尘“出世”之幻想。
但毕竟“高处不胜寒”,暖意在人间。即使离开朝廷,为官一方,也同仍然可以为国出力,同样能享受人生的许多美好。于是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坚定了“入世”的决心,月下翩翩起舞,心灵自我解脱。
(三)下阕望月怀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怎样?
——苦闷、惆怅、孤独、不无忧伤
2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坦荡;面对兄弟久别,作者如何化解离别之忧?
——以理化情,解决了情感和理智之间的矛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美好的人生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明]三个问题讨论关注点:知人论世、以意会境
(四)上下阕是怎样相联贯通的?艺术上有何特点?
——借助想象和联想。明月的光明皎洁与心灵的豁达开朗两相契合,达到情景理的交融。
三比读:辨识其异(比较辨味)
研讨二:苏轼其他三首中秋词能否与《水调歌头》媲美?
赏析、比较苏轼四首中秋词的不同特色:
《水调歌头》——达观的月亮;
《阳关曲》——欣喜的月亮;
《西江月黄州中秋》——伤感的月亮;
《念奴娇中秋》——狂欢的月亮;
◎中秋明月:作者心灵变幻的折光;《水调歌头》最能引发大众心理共鸣。
研讨三:《水调歌头》一词为什么至今吟唱不衰?读来有何启示?
比较孟郊《游子吟》的大众情怀、共鸣效果。
可见《水调歌头》经久不衰的魅力来自于它的普遍共鸣的人生哲理和情景理相与浑融的艺术手法两者的完美结合。
四联读:感悟其理(拓展迁移)
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
1引进新闻材料:“9月20日,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9与11日,孟懿的父亲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遗书,在遗书中,孟懿坦言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这则消息说明什么?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八九,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襟怀。
2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这首词,可以从中得何启发?
[参考]《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词)、《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诗)、周国平语
【作业】
1必做作业:自选一首宋人的中秋词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作比较。写一则200字以上的鉴赏笔记。
[说明]此项作业为课外拓展迁移题,巩固应用“比较辨味”的诗词鉴赏方法。
2兴趣作业:补写下面一首《临江仙》词的上阕(或续写下阕):
劲竹凌霜气节,清风皓月襟怀。江山赤壁放歌台,
仙云乘鹤去,浩气破空来。
[说明]此项作业为对古诗词学习感兴趣的部分学生而设计,对词格的平仄要求可适当放宽。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348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