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微型小说两篇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微型小说两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微型小说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微型小说的定义,鉴赏两篇小说的表现手法,理解其隐含的意义;
2、体会微型小说构思精巧、意蕴深刻的特点,增强作文时谋篇布局的意识;
3、总结、领悟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
4、培养学生的推断、想象能力。

相关知识
1.作者介绍
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1950年随父迁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上,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并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中篇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有散文集、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以及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森德国作家。JaB88.COm

2.文体介绍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微型小说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著名评论家罗伯特奥弗法斯特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微型小说必须高度“浓缩”,富有戏剧性,在一千五百字左右的篇幅中完整地包含一篇普通短篇小说应有的情节。他认为微型小说应当具备这三个要素:一、构思新颖奇特;二、情节相对完整;三、结尾出人意料。
微型小说是一种篇幅很短、情节简单、对人物和事件都不作完整描写和叙述的新兴的小说体裁。篇幅已决定了微型小说不可能是波澜壮阔的史诗性的宏篇巨著,它只能是文学园地中一方翠绿的草坪,一朵芬芳的米兰。它往往从一个画面、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生活,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思想。
资料:
(1)现有的微型小说作品资源:《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品赏析》、《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微型小说三百篇》、新出版的《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百花园——小小说世界》等报刊。
(2)现有的微型小说理论资源:《历史与理论:20世纪的微型小说创作》、《规律与技法:转型期的微型小说研究》、《群体与个性: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家研究》。校内外若干名微型小说作家、评论家(苏定华、李利君、林荣芝、邓石岭等)。
(3)网上的研究资源:小小说大王网站、《文学欣赏》学习网站、微型小说网站等等。
3.题目解说
《等待散场》所写的内容赞美了男女主人公纯真的爱情。所给的题目,使读者一看上去就产生悬念:“谁在等待散场?”“为什么要等待散场?”“散场以后干什么?”看罢,读者们便会嗟叹不已,一为作者的巧妙构思,二为男女主人公纯真的爱情。
《差别》这一题目正是对小说中心内容的一个恰当的概括。通过买土豆这件事,读者便会看出阿诺德和布鲁诺在头脑、眼光、意识等方面的差别。

课文评释

等待散场
刘心武
已经是晚上9点钟了,我才到达剧场门前。剧场里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肯定已经跳完了如梦如幻的第二幕,而且华丽诡异的第三幕说不定也所剩不多。我是个狂热的芭蕾舞迷,因此尽管因为业务上的急事耽搁到8点40分才得脱身,还是风风火火地跳进出租车赶到剧场。
[点拨:第一自然段,由“我”去看芭蕾舞剧作为引子,引出了下面故事的发生,即“我”在小说中的作用:线索作用。对时间的记叙,是下文赞美男女主人公纯真爱情的一个因素。]
评析:以上为第一部分,由“我”去看芭蕾舞剧引出了故事。
我出了汽车才感觉到下着小雨。从我下车的地方到通向剧场大门的宽大阶梯,还有一小段距离,为了避免淋雨,我从售票处以及相连的平房那儿绕向阶梯,因为那里有挡雨的棚檐。我一边小跑,一边朝剧院大门望去,慌急中,我忽然撞到一个人的肩膀上,我立足定神一看,是个小伙子,戴着一副眼镜。他的眼珠子在镜片后也仔细打量着我。
[点拨:第二自然段,对“雨”的记叙,又是赞美两个人纯真爱情的一个因素。]
“您有票吗?”
我吃了一惊。竟还有比我更痴迷芭蕾舞的。这剧场前的小广场上,在路灯光下,霏霏细雨中活像巨型甲虫的小汽车,默然地斜趴成一大排,除了我们俩再没有别的人影。里面舞台上剧已过半,他还在这里等退票?
[点拨:这一段对“车”的描写,作用是:写观看舞剧的人很多。由此可见,此芭蕾舞剧是多么的吸引人。这与后文姑娘不看芭蕾舞剧,而看场外的小伙子形成鲜明对比。对“车”的描写,又是赞美二人爱情的一个见证。]
“我自己要看!”我一边回答他,一边掏我的票。咦,怎么没有?
“不,”那小伙子蔼然地对我说,“我不要您的票,您快进去看吧!”
[点拨:小伙子一开始问“您有票吗?”,与后来“不,我不要您的票”,这种矛盾的言语让“我”感到费解,同时又是本文的一个悬念。]
我从衣兜里掏出一堆名片,从中抽出了那张宝贵的剧票,顺口问:“你不看,呆在这儿干什么?”
“等散场。等她出来。”
[点拨:“等待散场。等她出来。”小伙子的回答是对上面悬念的一个笼统的解释。]
我立刻明白,是一对恋人同时来等退票,只等到一张,因此小伙子让姑娘先进去了。我倏地忆及自己的青春,一些当年的荒唐与甜蜜场景碎片般闪动在我心间,我不由表态:“啊,你比我更需要……你进去吧!”
[点拨:“我”的表态表现了“我”的心地善良与善解人意。“我”被“小伙子”感动了,想成全他们。更重要的是“我”想起自己年轻时的行为,想起当年那些“荒唐与甜蜜场景”,在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也许“我”当年也做出了像小伙子一样的“傻事”。]
我把票递给他,他接过去,仔细地看了一下排数座号,退给了我,我那张票是头等席,180元一张,他是在等我主动打折么?我忙表态:“不用给钱,快进去吧!”他却仍然把我持票的手推开了。
[点拨:面对头等席,小伙子却将票退给了“我”,这又是一个悬念。]
我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古怪。
小伙子很难为情,解释说:“我答应在外面等她……她也许会随时提前出来……我还是要在这儿一直等着散场……”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生怕在我们交谈的一瞬间,那姑娘会从门内飘出,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
[点拨:他答应在外面等她,可见他是一个遵守承诺的人,对爱情充满了信心和幻想,坚贞朴实。前面所有的悬念在此一瞬间都统统解开,化为了灿烂的花朵。小伙子的表情、言语、动作给了我们最好的说明。]
评析:以上为第二部分,写“我”与小伙子的接触与谈话,为下文做了铺垫。
我抛开那小伙子,跑向剧院大门。小雨如酥,我险些滑跌在门前的台阶上。从每扇门的大玻璃都可以看到前廊里亮着的灯光,可是我推了好几扇门都推不开。后来我发现最边上的一扇是虚掩的,忙推开闪进。前廊里有位女士,我走过去把票递给她,她吃了一惊,迷惘地看看我,摇头;紧跟着前廊与休息厅的收票口那儿走来一位穿制服的人。显然,那才是收票员。他先问那位女士:“您不看了吗?”又问我:“您是……怎么回事儿?”我发现先遇上的那位女士,不,应该说是一位妙龄女郎,站在前廊门边,隔着玻璃朝外看,我也扭身朝外望去,只见那个小伙子仍在原地,双臂抱在胸前,痴痴地朝剧场大门这边守候着……
[点拨:“我”为什么跑?又是一个悬念。答案又有了:是跑去将票送给那个在场内的姑娘,让她送给在场外等她的小伙子。由于工作人员的问,点出了姑娘并不在看舞剧,而是与场外的小伙子痴痴地对望着。]
从演出区泻出《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即将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妙龄女郎望着雨丝掩映的那个身影,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我站在那儿,摩挲着鬓边白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
[点拨:一个“泻”字显出力量之大,也是在赞美爱的力量。“永恒的旋律”便是那“永恒的爱情”,是爱的旋律。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天鹅湖》,不仅在结构上达到完整,而且也升华了主题。小说最后写王子与天鹅公主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不正暗示着“小伙子”和“妙龄女郎”的爱情也将会得到圆满吗?这样,小说的主题便鲜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赞美了两个人彼此关心,相互挂念的美好纯真的爱情,赞美了美好的人性。]
评析:以上为第三部分,描写姑娘正在焦急的等待散场以及小伙子痴痴等待的神情,且用剧中的旋律来赞美两个人纯真的爱情。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结局部分。
评析:《等待散场》是一篇微型小说,所以篇幅相对比较短小。但是就在这不多的文字中,作者述说了一个比较感人的故事。故事情节虽然并不是绝对完整,但是小说也是波澜起伏,构思精巧,引人入胜。
这篇小说中故事情节有几个转折点,体现了作者的精妙构思。
故事开端:“我”在剧院门口碰到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
第一折:“我”误以为小伙子想要“我”的票
第二折“我”误以为小伙子因为票价高而不要票
第三折“我”误把小伙子的女友认作售票员
故事结局:“我”由小伙子及其女友的事,并随着《天鹅糊》的情节“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现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深受感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在《等待散场》中,作者使用最多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白描。具体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
课文解析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我”去看芭蕾舞剧(引出了故事)。

第二部分(从“我出了汽车才感觉到下着小雨”到“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
等“我”与小伙子的接触与谈话(为下文做了铺垫)。



第三部分(小说最后两段)描写姑娘正在焦急的等待散场以及小伙子痴痴等待的
神情,且用剧中的旋律来赞美两个人纯真的爱情(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结局部分)。

2写作特点
短小紧凑的结构
本文可谓之短小精悍,结构安排得非常紧凑,始终由“我”这根线贯穿着。小说由“我”去看芭蕾舞剧写起,引出我与场外等票的小伙子的谈话,然后又非常“自然地”在场内看到姑娘为了其男友而焦急地等待散场。内容不冗杂,短小紧凑,不零散,且单纯地以等待散场作为歌颂纯真爱情的一个角度。结构过渡自然,衔接巧妙,“我”的出现,引出了故事,并且悬念一个接着一个,但在随后的叙述中都有了答案。这些悬念的解答,将男女主人公的纯真美好的爱情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3主题思想
《等待散场》这篇微型小说写了剧场外的小伙子等待着剧场内的姑娘散场出来,剧场内的姑娘因为不舍得浪费这一张带着深情厚意的宝贵的票,一面看着剧场外的男友,一面焦急地等待散场,赞美了他们纯真的爱情。

课文评释

差别
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森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
[点拨:两个年轻人“同龄”“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拿同样的薪水”,这为下文的矛盾冲突做引子:正是因为许多条件相同,才导致了两个人“不同发展”的矛盾冲突。]
可是叫阿诺德的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却仍在原地踏步。对此,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点拨:一个“青云直上”,一个则“原地踏步”,于是矛盾开始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这就引出了小说的核心事件——“对土豆市场调查”一事。]
评析:《差别》的篇幅比《等待散场》更短,所以小说故事中的矛盾更加集中,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抛出了矛盾——两个许多方面都相差不远的年轻人在事业上有不同的境遇。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到现在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有40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
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上问来了价钱。
[点拨:对布鲁诺调查土豆市场状况一事用了繁笔。不惜一次一次地写,共用了三次,让读者清楚地看出布鲁诺的思维简单,目光短浅,考虑事情不周密,没有超前意识。]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说。”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并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有40袋,价钱是多少多少,土豆的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点拨:对阿诺德能力的描写,作者笔锋一转,运用了简单概括的写法。作者通过对阿诺德向老板汇报的描述,让读者看出阿诺德办事干练、果敢、心细,办事周密,有超前意识。其次,作者通过阿诺德向经理汇报的方式,比直接写阿诺德如何的有能力、有经济头脑更有说服力。]
此时,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点拨:结尾:文章到此,不仅是布鲁诺,而且读者对二人能力的差别也已经一清二楚了。]
评析:作者是一个善于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取材并且寓意深刻的作家,从他写这一则小故事就不难看出这点。两个同龄的小伙子同受雇于一家店铺并拿同样的薪水,阿诺德青云直上,可布鲁诺却原地踏步。老板叫他们分别到市场走一圈回来之后,原因马上一目了然,前者是推一步进一步,后者却是把老板想要的资讯一次找详细报告完毕并对此进行了评估,且带回了样品。整个故事简洁扼要描述,没有累赘的语言,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更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说明。便读完文章后,却令人茅塞顿开。
故事中并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它只是阐述了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的一件关于升迁的平常事,像这样的事几乎人人都会遇到,可是却很少有人去细细地对它进行分析。作者用这么一个故事,从侧面去反映了,让人们看清自己,从而告诉人们失败的原因和怎去做一个能让老板重用自己,适应社会竞争的道理。告诫人们,社会并不是被动的。
作者用了“阿诺德”和“布鲁诺”两个化名,这个故事看似纯属虚构,然而现实社会中却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这种戏。看完故事,心情不会跌宕起伏,然而故事却耐人寻味,不由得引起人们的思考:我是“阿诺德”还是“布鲁诺”?我可不可以甚至比“阿诺德”做得更好?此外,故事中的老板,这一人物用得巧妙至极,表面上看老板似乎无关紧要,言词也不多。可是,这个“无关紧要的老板”却正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中心人物,也是整个故事寓意的点破者。没有老板,布鲁诺也不会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
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故事,三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却深刻地提醒了人们: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者终将会被淘汰,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地进步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这就不再像以前所说的“安守本分”就可以的了,有时候太“安守本分”了就会只有被动的份,就变成死脑筋,不会变通了。被动在社会上意味着落后,所以要成为当今社会有用之才,主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课文解析
1文章结构
布鲁诺:三趟才搞明白信息
差别→两人同样的薪水→两人不同样的薪水→买土豆
阿诺德:一趟掌握土豆和西
红柿的市场信息
2写作特点
(1)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主要是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先看题目,题目是“差别”,这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两者之间的比较。再看小说的内容,除了第一段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以外,其余部分基本上都运用了对比这种表现手法。如,阿诺德青云直上,而布鲁诺则原地踏步;对于市场上的情况,老板的三个问题,布鲁诺跑了三趟才搞明白;阿诺德只用了一趟,不仅搞清楚了土豆的市场情况,而且还弄清楚了西红柿市场的有关情况,甚至连卖菜的人都带来了。
(2)紧凑的结构安排
这篇小说紧紧围绕如何表现出“差别”来展开的。矛盾的冲突源于小说中两个人阿诺德和布鲁诺的不一样的待遇,然后是通过买土豆一事表现出了两个人的差别是什么。一个是老板的三个问题,跑了三趟市场才搞明白;一个是只用了一趟,不仅搞清楚了土豆的市场情况,而且还弄清楚了西红柿的市场情况,甚至连卖菜的人都叫来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好似刚刚展开,便又合拢上。这便使得小说的结构非常紧凑,不拖泥带水。

3主题思想
两个同龄的小伙子同受雇于一家店铺并拿同样的薪水,后来阿诺德青云直上,可布鲁诺却原地踏步。老板叫他们分别到市场走一圈回来之后,原因马上一目了然,前者是推一步进一步,后者却是把老板想要的资讯一次找详细报告完毕并对此进行了评估,且带回了样品。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故事,三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却深刻地提醒了人们: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者终将会被淘汰,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学法指导
1、阅读小说时要先了解微型小说的定义,要仔细体会微型小说构思精巧、意蕴深刻的特点,增强作文时谋篇布局的意识;注意总结、领悟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
2、阅读小说之后要能够把握这两篇小说的主题,体会小说紧凑的结构安排。

写作微型小说方法
如何开头
方式有三种:1、造成悬念,引起兴趣。2、开门见山,进入情节。3、含蓄蕴藉,曲径通幽。
中间部分如何写作
三种基本类型:
1、曲折生致式
①单线曲折,一波三折。②双线交叉,内在联系。③反复回环,同中见异。
④前后对比,双峰对峙。⑤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2、重旨复意式
①象征②双关③比喻④省略
3、采用其它文体和艺术体裁的特长。
如何结尾
三种方法:
1、画龙点睛,首尾呼应。2、戛然而止,含蓄隽永。3、出人意料,扣人心弦。

“思考探究练习”提示
一、《等待散场》结尾中的“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什么?
提示:“永恒的旋律”是指是爱的旋律。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天鹅湖》,不仅在结构上达到完整,而且也升华了主题。小说最后写王子与天鹅公主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不正暗示着“小伙子”和“妙龄女郎”的爱情也将会得到圆满吗?这样,小说的主题便鲜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赞美了两个人彼此关心,相互挂念的美好纯真的爱情,赞美了美好的人性。
二、《差别》里阿诺德和布鲁诺的真正的差别是什么?布鲁诺该怎样弥补这种差距?结合现实,谈谈你觉得自己更接近谁?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阿诺德和布鲁诺不仅仅是工作方式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头脑、眼光、意识等方面的差别。布鲁诺要弥补这种差距就必须更新观念,化被动为主动。这篇文章深刻地提醒了人们: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者终将会被淘汰,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地进步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这就不再像以前所说的“安守本分”就可以的了,有时候太“安守本分”了就会只有被动的份,就变成死脑筋,不会变通了。被动在社会上意味着落后,所以要成为当今社会有用之才,主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三、课文中的两篇微型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提示:这两篇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共同之处是结构安排得非常紧凑,《等待散场》始终由“我”这根线贯穿着。小说由“我”去看芭蕾舞剧写起,引出我与场外等票的小伙子的谈话,然后又非常“自然地”在场内看到姑娘为了其男友而焦急地等待散场。内容不冗杂,短小紧凑,不零散,且单纯地以等待散场作为歌颂纯真爱情的一个角度。结构过渡自然,衔接巧妙,“我”的出现,引出了故事,并且悬念一个接着一个,但在随后的叙述中都有了答案。这些悬念的解答,将男女主人公的纯真美好的爱情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差别》则紧紧围绕如何表现出“差别”来展开。矛盾的冲突源于小说中两个人阿诺德和布鲁诺的不一样的待遇,然后是通过买土豆一事表现出了两个人的差别是什么。一个是老板的三个问题,跑了三趟市场才搞明白;一个是只用了一趟,不仅搞清楚了土豆的市场情况,而且还弄清楚了西红柿的市场情况,甚至连卖菜的人都叫来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好似刚刚展开,便又合拢上。这便使得小说的结构非常紧凑,不拖泥带水。

相关推荐

微型小说两篇(《等待散场》《差别》)学案


微型小说两篇(《等待散场》《差别》)同步测试
基础与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粗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诡异(guǐ)痴迷(chī)默然(muò)
B.倏地(xiū)荒唐(huāng)妙龄(líng)
C.摩挲(suō)旋律(lǜ)牢骚(sāo)
D.蔼然(ǎi)掩应(yìng)库存(cún)
【参考答案】C(A默mò;B倏shū;D掩映)。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与同事们一直保持中距离,不偏不倚,不太疏远,也不靠得太近,这样更有利于工作。
B.台湾当局“一边一国”的错误言论导致台湾股市下跌,也引起了台湾人民的怨声载道。
C.教育孩子决不能简单粗暴,那种动辄拳脚相加、耳提面命的做法,只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D.对您这篇文章中所谈的问题,我深有同感,忍不住在后面加了几句话,就算狗尾续貂吧。
【参考答案】D(A望文生义。不偏不倚——并非指交往距离,而是指处理问题的公正态度。B“怨声载道”——主谓短语,动词性,一般做谓语,而不能做宾语。C感情色彩错误。耳提面命——褒义词。)
3.下面句子使用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自己要看!”我一边回答他,一边掏我的票。咦,怎么没有?
B.“不,”那小伙子蔼然地对我说,“我不要您的票,您快进去看吧!”
C.小伙子很难为情,解释说:“我答应在外面等她——她也许会随时提前出来——我还是要在这儿一直等着散场……”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生怕在我们交谈的一瞬间,那姑娘会从门内飘出,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
D.又问我:“您是……怎么回事儿?”我发现先遇上的那位女士,不,应该说是一位妙龄女郎,站在前廊门边,隔着玻璃朝外看,我也扭身朝外望去,只见那个小伙子仍在原地,双臂抱在胸前,痴痴地朝剧场大门这边守候着……
【参考答案】C(“她也许会随时提前出来”前后“——”应改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哈利波特》中文版一经出版,便深受广大中学生读者所欢迎,短短九个月时间里,该书便重印了九次。
B.美国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既为了摧毁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地,还希望通过军事打击除掉萨达姆。
C.一部现代小说的优劣高下,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是否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D.在这次韩国内阁的大换血中,著名的梨花女子大学前校长张裳被提名担任新总理。一旦韩国国会批准这一任命,张裳将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
【参考答案】D(A项“便深受广大中学生读者所欢迎”结构杂糅,B项重复赘余,可去掉“的目的”。C项搭配不当。“塑造”“环境”搭配不好。)
5.下面对《等待散场》《差别》两文的解读,不太切合文意的一项是()
A.《等待散场》小说没有直面写爱情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是如何相爱的,而是通过“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描述这个故事。
B.《等待散场》故事结尾,《天鹅湖》里的爱情乐曲回荡,小伙子和恋人虽然没有在一起看舞剧,却以自身的爱恋向世人宣告,爱情是人间永恒的美妙旋律。
C.《差别》中的阿诺德和布鲁诺的真正差别是思维方式。两个人都很勤快,但是仅仅做到“勤”还是不够的。在勤的基础上懂得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和观察,会做得更好。
D.《等待散场》以叙述者沉浸在《天鹅湖》中的“永恒的旋律”结束,而《差别》最后用老板的一句问话结束。小说的结尾虽然告知了读者一些信息,但读者想像空间仍然很大。
【参考答案】D(“小说的结尾虽然告知了读者一些信息,但读者想像空间仍然很大”一语不确,应改为“小说并没有告诉读者什么,只是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体会”)。
6.仿照下面三个比喻句,任选一个英文字母,写两个与例句形式相同的比喻句。
例句:A像一张互相支撑的梯子;像一座高高耸立的铁塔;还像一枚冲向云端的火箭。
仿句①

【参考答案】①B像两本摞在一起的词典,像可爱的孩子的小脚印,像两个握紧的拳头。
②C像古代贵族妇女的发髻,像宁静的避风港,像一张笑歪了的嘴。
7.阅读下面的一段材料,请在下面的横线上为当事人拟一句幽默的话,再转换为一句充满诗情画意的话。
例:据说,一位美国记者曾指着周恩来的“派克”钢笔说:“总理阁下,贵国连一支上好的钢笔都要进口吗?”总理依旧谈笑风生地说:“这得感谢美国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厚赠啊!”令那位记者无地自容。可见,幽默在谈话中能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1)荣获第2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简惠景,在影片《约翰尼贝林达》中出色的扮演了一位又聋又哑的母亲。在颁奖晚会上,主持人让她谈谈获奖的感想。她说:“
。”
(2)转换为充满诗情画意的话:
【提示】此题考查仿用、选用、变换句式及语言的连贯。第一问要有幽默感且符合简惠景所扮演的角色特点;第二问要有文采,并紧扣第一问的内容(注意题干中“转换”一词)。
答案示例:(1)我在影片中一言不发而获奖,所以,我还是缄口不言为好;
(2)“彼时无声胜有声”,身体的残疾不能阻止爱心的传递和交融,这或许是我成功的秘诀吧!
8.填空:
刘心武(1942~),作家。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长篇小说《》,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刘心武擅长题材,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做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参考答案】当代班主任钟鼓楼青年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题。
等待散场
已经是晚上9点钟了,我才到达剧场门前。剧场里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肯定已经跳完了如梦如幻的第二幕,而且华丽诡异的第三幕说不定也所剩不多。我是个狂热的芭蕾舞迷,因此尽管因为业务上的急事耽搁到8点40分才得脱身,还是风风火火地跳进出租车赶到剧场。
我出了汽车才感觉到下着小雨。从我下车的地方到通向剧场大门的宽大阶梯,还有一小段距离,为了避免淋雨,我从售票处以及相连的平房那儿绕向阶梯,因为那里有挡雨的棚檐。我一边小跑,一边朝剧院大门望去,慌急中,我忽然撞到一个人的肩膀上,我立足定神一看,是个小伙子,戴着一副眼镜。他的眼珠子在镜片后也细打量着我。
“您有票吗?”
我吃了一惊。竟还有比我更痴迷芭蕾舞的。这剧场前的小广场上,在路灯光下,霏霏细雨中活像巨型甲虫的小汽车,默然地斜趴成一大排,除了我们俩再没别的人影。里面舞台上剧已过半,他还在这里等退票?
“我自己要看!”我一边回答他,一边掏我的票。咦,怎么没有?
“不,”那小伙子蔼然地对我说,“我不要您的票,您快进去看吧!”
我从衣兜里掏出一堆名片,从中抽出了那张宝贵的剧票,顺口问:“你不看,呆在这儿干什么?”
“等散场。等她出来。”
我立刻明白,是一对恋人同来等退票,只等到一张,因此小伙子让姑娘先进去了。我倏地忆及自己的青春,一些当年的荒唐与甜蜜场景碎片般闪动在我心间,我不由表态:“啊,你比我更需要……你进去吧!”
我把票递给他,他接过去,仔细地看了一下排数座号,退给了我,我那张票是头等席,180元一张,他是等我主动打折么?我忙表态:“不用给钱,快进去吧!”他却仍然把我持票的手推开了。
我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古怪。
小伙子很难为情,解释说:“我答应在外面等她……她也许会随时提前出来……我还是要在这儿一直等着散场……”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生怕在我们交谈的一瞬间,那姑娘会从门内飘出,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
我抛开那小伙子,跑向剧场大门。小雨如酥,我险些滑跌在门前的台阶上。从每扇门的大玻璃都可以看到前廊里亮着的灯光.可是我推了好几扇门都推不开。后来我发现最边上的一扇是虚掩的,忙推开闪进。前廊里有位女士,我走过去把票递给她,她吃了一惊,迷惘地看看我,摇头;紧跟着前廊与休息厅的收票口那儿走来一位穿制服的人。显然,那才是收票员。他先问那位女士:“您不看了吗?”又问我:“您是……怎么回事儿?”我发现先遇上的那位女士,不,应该说是一位妙龄女郎,站在前廊门边,隔着玻璃朝外看,我也扭身朝外望去,只见那个小伙子仍在原地,双臂抱在胸前,痴痴地朝剧场大门这边守候着……
从演出区泻出《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即将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妙龄女郎望着雨丝掩映的那个身影,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我站在那儿,摩挲着鬓边白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
9.解释下面的词语。
⑴诡异
⑵倏地
⑶摩挲
⑷旋律
【参考答案】⑴诡异:奇异;奇特。⑵倏地:忽然;快速。⑶摩挲:抚摩;抚弄。⑷旋律: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
10.简单梳理一下这篇小小说的结构。
答:
【参考答案】《等待散场》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主要写我去看芭蕾舞剧,但是有事情耽搁了一些时间。第二部分从“我出了汽车才感觉下着小雨”到“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写我与青年人的对话,知道他没有票,在等待看舞剧的女朋友。第三部分为倒数第二段,写剧院里小伙子的女朋友也在朝外看正在等待她的男友。第四部分是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感受。
11.从“迷惘”到“眼里闪出异样的光”,揭示妙龄女郎内心怎样的思想变化?
答:
【参考答案】姑娘先是“迷惘”,到后来“望着雨丝掩映的那个身影,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表明姑娘先是对爱情徘徊不定,后来被小伙子的行为感动,决心确立爱情,并对未来的爱情充满了信心。
12.小说结尾中的“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什么?文中描写《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作
用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永恒的旋律”就是指无私伟大的爱情。两个爱好艺术的年轻人彼此相爱,心牵对方,只想着对方。他们自己的爱情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奏出人间至善至美的永恒旋律。文中描写《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烘托故事氛围,暗示小伙子与姑娘的爱情最终走向成功,歌颂爱情的美好。
13.《等到散场》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也写得“一波三折”。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这一特点。
答:
【参考答案】无巧不成书,一撞,撞出个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来。“您有票吗?”以为小伙子要夺己所爱。“我自己要看!”此一波折。原来小伙子不看,等散场。二波折。“我”热情主动让票,虽然票价180元.但仍晏成人之美。但小伙子婉拒了,让人觉得“古怪”,此三波折。谜底解开,让人感慨。表达了小伙子的痴情与守信用。(大意正确即可)
14.下面对小说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多次描写到“霏霏细雨”、“小雨如酥”、“雨丝掩映”等雨的场景,目的是烘托全文,渲染意境。
B.通过对妙龄女郎的细节描写,可以揣摩她对于爱情是有一番思想斗争的。
C.结尾说“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是说“我”沉浸于优美的《天鹅湖》舞曲里,除此没有太多的深意。
D.小说语言细腻,思想表达含蓄,是一篇优秀的做型小说。
E.《天鹅湖》舞曲最后表达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将冲破恶魔阻挠而终于圆满,暗示人间所有的爱情都有曲折,但终会走向圆满。
【参考答案】CE(C项“我”也被人间美好的爱情所陶醉,讴歌了纯美、真挚的爱情;E对于人间的爱情说的太绝对)。
(三)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20题。
夜半来客
[美]罗阿瑟
奥萨贝尔一点也不像小说所描绘的侦探,跟他穿过这家阴暗的发着霉味的法国式旅馆走廊的福勒感到很失望。奥萨贝尔住的房间很小,在六楼,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应有的住处。
奥萨贝尔是个大胖子,很胖。“你失望了吧?作家先生。”奥萨贝尔转过头来说。他呼哧呼哧喘着气,悄悄笑着,打开他的房门,站在一边,让他扫兴的客人先进去。
“可是,我的朋友,鼓起劲来!”奥萨贝尔继续说道,“很快你就会看见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它,好几个男人和女人丧失了生命……这很有戏剧性,是吗?”他边说边从身后把门关上,然后打开电灯。福勒突然毛骨悚然:屋子中央站着个男人,他手里握着一支手枪。
奥萨贝尔惊愕地眨了几下眼睛。
“马柯斯,”他上气不接下气,“你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你在柏林呢。在我房间里干什么?”
马柯斯是个瘦弱的男人,个头不高,那张脸容易让人想起狐狸脸上的表情。除了眼前这支手枪,他看起来并不十分危险。
“今晚不是有人要送一份关于某种新式导弹的报告给你么?”马柯斯低声说道,“我想它在我手里要比在你手里更好一些。”
奥萨贝尔走到一张沙发旁,一屁服坐下。“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他咬牙切齿地说,“这可是第二次了:有人从窗外那个该诅咒的阳台翻进我的屋里来!”
“阳台?”马柯斯惊奇地问,“不,我用的是钥匙。早知道有阳台,我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了。”
“这不是我的阳台,”奥萨贝尔生气地解释着,“是隔壁房间的。可它延伸到我窗下,这两间屋过去是一个单元。任何人都可以从隔壁的空房间到阳台上去。上次有个家伙也是这么进来的。”
马柯斯看了一眼福勒,命令道:“请坐好!咱们得等上半个小时。”
“不,确凿地说,是三十一分钟。”奥萨贝尔闷闷不乐地说道,“会面定在十二点半。现在我想知道你是怎样得知这份文件的,马柯斯。”
这个瘦小的间谍不怀好意地笑起来:“我们倒想知道你们的人是怎么把它搞到手的。得啦,今儿夜里我要它重新回到我的手里,那是什么?谁在门口?”
听到敲门声,福勒跳了起来。奥萨贝尔不动声色地微笑着。“那是警察,”他说,“我觉得这样重要的文件,应该受到一点额外的保护。我通知过他们来这儿检查一下,以确保万无一失。”
敲门声一阵紧似一阵。
“现在你作何打算?奥萨贝尔先生!”
“假如我不去开门,他们会有其他办法进来的。对于开枪射击这个办法,他们是决不会犹豫的。”
马柯斯飞快地朝窗户退去。他用身后的一只手把窗户打开,一条腿跨进窗外的黑夜。
“把他们打发走!”他警告说,“我在阳台上待着。支走他们,不然我就开枪!”
敲门声更响了。有人在喊:“奥萨贝尔先生,奥萨贝尔先生!”
马柯斯将全身重量压在一条腿上,曲扭着身体,手枪仍然对准胖子和他的客人。另一支手抓住窗框。然后,他抬起另一条腿,跨过窗台。
门把转动,马柯斯飞快地用左手推了一下窗子,朝阳台跳下去,接着一声惨叫,他落下去了。
门开了。侍者亨利手托盘子站在那里,盘子里有一只瓶子和两只玻璃杯。
“这是您要的饮料,先生。”他把盘子放到桌上,熟练地打开瓶子上的软木塞,然后离开了房间。
浑身大颤、脸色苍白的福勒盯着他的背影。“可……可是……警察呢?”他结结巴巴地问。
“哪来的警察?”奥萨贝尔长叹了一声,“不过,我预料亨利会来的。”
“可是,阳台上的那个人……”福勒又问。
“不,”奥萨贝尔回答说,“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我想当一匹马》)
15.这篇小说,至少有三处令读者感到意外,请写出来。
答:⑴


16.文中画横线的“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一句,与下面的哪个情节相呼应?有什么作用?
答:
17.文中画波浪线的“福勒的眼睛转向这房间惟一的窗户。夜幕降临,窗外漆黑。”与下面哪个情节相呼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8.出色的烘托映衬,是这篇小说的特色之一。请结合文章简要说说这方面的特色。
答:
19.简要评述一下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
答:
20.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情节的发展环环相连,发展迅速,虽然短小,但堪称精悍,可与许多需要读几小时或几天的侦探故事或惊险小说相媲美。
B.小说以奥萨贝尔接受一份重要的新式导弹报告的始末为主线,表现了一个传奇人物不凡的身手。
C.小说第一段说明住所是在六楼,而那段的中心内容是福勒抱怨奥萨贝尔的住处不怎么样,这就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为下文悄悄地埋下伏笔。
D.福勒在小说中是个起穿插作用的人物,通过他的眼睛看到的情景,通过他提出的疑问,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真实可信。
E.小说中三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调动了大量人物描写的手段,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篇幅中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三)课外拓展【参考答案】
15.(1)马柯斯突然出现在寓所中;(2)马柯斯信以为真的阳台并不存在;(3)敲门人并不是警察而是侍者。
16.与后来侍者来送饮料的情节相呼应。这恰恰说明奥萨贝尔对旅馆服务的要求很高,成为侍者来送饮料的伏笔。
17.与马柯斯跳下“阳台”的情节相呼应。从福勒这个第三者眼睛,看到外面漆黑一片,加强了马柯斯跳楼的真实性。
18.为了突出主人公超人的智慧,小说首先以其体质之弱来烘托其智慧。从外表来看,从动作神态及举止来看,奥萨贝尔可谓与其职业、身份格格不入。正因为如此,其临危不惧的镇定与超人的智慧更能得到凸现。小说的另一人物——作家福勒,则对主人公起烘云托月的作用。其“失望”,其“扫兴”,其“毛骨悚然”的惊恐,其惊慌失措的语态,无一不对主人公起着很好的烘托作用。
19.“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小说情节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着多处扣人心弦的意外和悬念。神秘的“夜半来客”,奥萨贝尔耿耿于怀的“阳台”,突然而至的敲门声,一次次激起了读者心中的“审美期待”,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20.B、E

短新闻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特点。
2、掌握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特点。
2、掌握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短新闻两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点
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2、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
把握新闻的背景材料的新闻细节,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
教学方法
讲解法、探究法、品味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香港历来是我们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却遭殖民统治者蛮横地抢占,当地人民饱受残酷的压榨。百年沧桑最终换来云开日见,受苦受难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齐声朗读全文。
2、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新闻的特点和创作手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
明确:真实、新鲜、迅速及时、具有重要性。
(二)信息筛选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短新闻,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第1、2、3、5、6、7、8、9段。
2、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应该是什么?
明确:背景材料。
3、那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明确:第1段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为第二部分。
4、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有关新闻的知识,消息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
明确: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我为大家朗读课文的导语部分,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关键词句,想想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新闻事实?
(三)分析鉴赏
1、导语部分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
2、这些标志着什么?
明确:导语部分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3、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既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段落,说说课文如何将这两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作者在介绍每一种仪式后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3段的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4、那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是最后一次。还有第7段,7时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
5、将背景材料引入现实场景不会冲淡新闻的新鲜度吗?
明确:中国的山水画讲究浓淡的对比,远景淡墨、近景浓墨,远景衬托近景。新闻中的现实场景就好比是近景,背景材料就好比是远景,背景材料的引入更能突出现实场景的意义。
这篇文章之所以出色就在于(幻灯显示)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着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四)合作探究
1、本篇报道,作者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为我们真实地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同学们想一想,文中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自封为“日不落帝国”,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2、那又该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呢?
明确:当年英国殖民统治者是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的,现在他们又坐“不列颠尼亚”回去了。这既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文中像这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
3、现在让我们纵观全文,该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意?
明确:永别了,一去不复返了,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三、课堂小结
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国从海上走了,永远地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也终告洗刷。请不要忘记香港的过去,也不要忘怀香港回归的喜悦。让我们为香港的未来欢呼,为我们中华民族明日的腾飞欢呼。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收集香港回归祖国的新闻报道,与本文比较异同,以剪报形式交上来。

短新闻两篇(2)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短新闻两篇(2)》,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今天,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二、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
1、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请同学们默读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据文章思路拟写一个阅读提纲。
2、文章一上来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议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2段。能不能找出表现作者倾向的关键词?
明确:“可怕”“居然”“不该”。
3、“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为什么?“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居然”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出人意料。
4、第2段连用了4个“不该”,既然阳光不该有,鲜花不该有,绿草不该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这里——布热金卡本来应该有什么?
明确: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令人窒息的悲剧。
5、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作者正是用了反语。这儿固然景色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6、布热金卡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大家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吗?
明确:在第3、4、5段有交代。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
(二)分析鉴赏
1、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
明确:从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这里访问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
2、为了对得起当记者的良心,为了对得起在集中营遇难的人们,罗森塔尔动笔了。但文中却没有将笔墨集中在集中营环境的描写上,作者把重心放在哪儿呢?
明确:参观者身上。
3、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部分画出描写参观者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明确:第7段,第2行“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第9段,第1行“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他们表情茫然”。还有这段的最后一句:“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第10段,“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在执行绞刑的地下室里,“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还有倒数第2段。
(三)合作探究
1、一篇本该报道集中营的新闻作者为什么却把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呢?
明确:这样更能感染读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篇新闻之所以能成为各大报纸转载的佳作不是没有缘由的。罗森塔尔独辟蹊径,写奥斯维辛集中营,却不在描写它如何恐怖阴森上着墨,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为、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
2、这篇报道还有许多精彩的细节和精辟的议论,请同学们找出来仔细品味。
明确:第8段的最后一句:“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很耐人寻味。
4、能具体谈谈你的理解吗?
明确:作者是在讽刺。毒气室、焚尸炉是害人性命的东西,雏菊花怒放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两种事物反差很大,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作者也是在控诉。雏菊花的怒放象征生命的绽放。这本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但却被这个人间地狱毁灭了。
5、“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作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个句子从语气上看是什么句子?
明确:否定句!
7、文中像这样的否定句有很多,大家能否找找看?
明确:第2段的4个“不该”组成的排比句。
第6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最后一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8、大家想想,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因为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个否定句,后面大量运用否定句可以使文章的风格统一。
作者多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为了突出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就揭露了纳粹德国的罪恶行径。
三、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貌似平静的话语背后表现出对纳粹的深刻揭露。
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罗森塔尔这篇作品能成为新闻史上的名作实至名归。
四、布置作业
请完成课文后面“研讨与练习”第四题第2小题,倾注你们的情感,发挥你们的想象,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散文两篇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散文两篇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10.散文两篇教案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期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后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盈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独特的风格。她的短篇小说集《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二、写作背景

两篇文章都是冰心晚年所作,是历经人生风雨、对人生几近极境的思索后,在含泪的微笑中,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彻悟。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云翳(yì)璀璨(cuǐcàn)惆怅(chóuchànɡ)作揖(yī)

眷恋(juàn)朝思暮想(mù)迷惑(huò)衬托(chèn)

2.词义

云翳:阴暗的云。翳,遮蔽。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惆怅:伤感,失意。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的留恋。

朝思暮想:从早到晚一直想念。

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由一个英文句子引出了要吟咏的事物——霞。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通过分析阐释乌云与霞光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我的家在哪里?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梦写起,先写梦的作用和实质,为后文写自己的梦张本。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具体写自己做的梦,要回年幼时住在北京中剪子巷的家。

第三部分(第4~5段):梦醒后阐释对家的理解与认识。

第四部分(第6~7自然段):回顾九十多年来的生命之路,写出自己一生的坦荡及对“家”的无限牵挂。

《我的家在哪里?》这篇散文是“我”寻找精神家园历程的叙述,但此历程仅仅在于一夜之间,所行的路程是零距离,因为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肢体动作,而是一段思绪活动的里程。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梦境以及醒来后对家的思索与理解,表现出自己一生的坦荡,和对那个充满着“爱”的伊甸园般的、有着自己的父母和弟弟们的地方的深情怀念。

二、内容详解

《霞》是冰心晚年力作。阅读此文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之间进入一种魅力的艺术天地,享受一种幸福。因为《霞》表现了作家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人生含义的感知。这种感知有时是数十年,一旦化为灵感,就会凝聚成为警句,成为诗情。文章开篇有一个英文句子引出要吟咏的事物——霞。强调“霞,是我的老朋友了”为后文以霞喻理作铺垫。“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这是作者几十年人生的沉淀和感悟,是真挚感情的抒发,它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云彩”我们为何不可以理解成痛苦和磨难?“霞光”我们为何不可以理解成幸福和快乐?“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深刻含义应是:经历过痛苦和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文中后面3、4自然段,几乎全是诗情的迸发,全是警句,全都发出智慧和哲理之光。“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81岁高龄的冰心在垂暮之年总结一生的经历得出的结论,是她智慧的结晶。运用比喻,字面上轻巧、自然,内涵却深沉、厚重,文章结尾“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意在言外,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文章写得从容不迫,洒脱自如;表面看来,似乎全不费工夫,其实无一句、无一段不是落在实处;这一短文,实在是一生素养(包括思想和艺术)之自然的发挥。这是具有深邃的思想和坚实的艺术功力的作家,直至晚年始有可能写出的作品。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由一个英文句子引出要吟诵的事物——霞。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通过分析乌云和霞光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生中痛苦与快乐相生相成、互相映衬的辩证关系,点明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包含人生哲理的警句①“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②“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③“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④“一个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转。东方不亮西方亮。”

冰心晚年创作的散文《我的家在哪里?》文字简约,表达深切,起伏有致,智慧通达,看似平淡无奇的内容,实如太极推手,绵绵相扣,内力深厚,是历经人生风雨、对人生几近极境的思索后,在含泪的微笑中,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彻悟,更是在文学创作上为自己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这篇文章从“梦”写起。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暴露”与“揭发”的其实就是我们寄情最深而又竭力压抑的东西。冰心在潜意识里苦苦追寻的那个“家”,或许是梦,或许不是梦。高而厚的灰色城墙,尘土飞扬的黄土铺成的大道,匆忙而又迂缓的行人与流汗的人力车夫的奔走——这一切都在梦境中幻化出来,并将读者带到了二三十年代京城的胡同里,让读者看到“黄土铺地的”中剪子巷。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从梦写起,写出了梦的实质和作用,意在为下文写自己的梦张本。

第二部分(第2~3段)写自己所做的梦:要回以前住在中剪子巷的家。

在梦中,冰心被车夫称作“你”而非“您”,她感觉自己还小,“小”字在这里很耐人寻味。成长的过程即失落的过程。小时愿望大于遗憾,长大以后,愿望一天天的缩小,遗憾却与日俱增。肉体凡身的冰心,也无法幸免。于是她说:“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一句平常的话,简简单单的9个字,流露出复杂的感情。家是什么?谁渴望家?家是倦游者的情感归宿,经受了深刻挫折的人、有着深刻挫折感的人最需要家的温馨。九十多岁的冰心,梦中都想回北京中剪子巷的家。数十年的人生征途后产生这种强烈愿望,委实不难理解。在北京中剪子巷的家里父母之爱、姐弟之情陪她走过了一生中的黄金岁月,即“一生中最热闹、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一段”。(《我的大学生涯》)从十一二岁到三十来岁,她生命中最初的荣誉与美德、理想与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发芽。请看她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二》中的一段文字:“我的故乡,我的北京是一无所有!”但“北京纵是一无所有,然已有了我的爱,有了我的爱,便有了一切!灰色的城围里,住着我亲爱的一切人,飞扬的尘土里,何容我再嗅着我故乡的香气——”。可见,与其说冰心向往、眷恋一个具体、世俗的家,不如说她向往的是那段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激情岁月,眷恋的是一股股流溢着爱与温馨的生命灵泉。正如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灿烂的一笔,北京的中剪子巷的岁月与理想也是她一生中美丽的一轮。“车夫只是慢腾腾地走呵走呵,似乎走遍了北京城,我看他褂子背后都让汗水湿透了,也还没有走到中剪子巷!”走也走不到的中剪子巷,无疑寄寓着作者深深的向往与眷念、失落与无奈。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

梦醒的时候,老人还没走到中剪子巷。在恍惚的刹那,她一定还未从寻找中剪子巷的梦里回过神来,难怪当她看到墙上文藻(冰心的丈夫)的相片时,会迷惑地问自己,“这是谁啊?中剪子巷里没有他!”沉浸得如此之深,可知向往与眷恋之苦。

回顾九十多年的生命道路,冰心用了酸、甜、苦、辣四个字来概括。当“万千恩怨”纷沓而来,她不禁泪湿枕巾,是那么不容易说清楚缘由的泪。没有人会嘲笑这种眼泪,对于这位满载荣誉和美德的老人,我们尊敬而仰慕。她一直淡泊名利,从不自炫,从不张扬,只是安安静静做文,堂堂正正做人。晚年更是谢绝了所有的社会活动,执笔耕耘。这位冰清玉洁的老人,当她不躁不烈地喊出“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无旧可毁”,地道的无顾无虑,无牵无挂的心声时,是何等的坦荡从容!贪求一切的人才贪生,明白了个人生活、哀乐、苦难、死亡才是历代人类经验的真正内容。何不平静地把历史中的悲欢离合交还给世界,自己微笑着享受最后的安息,生命诚可总结,但真、善、美却永存。她那个“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将永在世间延续。

“高超的文体恰恰就在于以最少的字数传达出最多的思想。”冰心的这篇散文不足七百字,却如一颗久经琢磨的水晶钻石,有许多熠熠的光线在文中游荡。这些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字,传达着老人的心灵颤动,呈现给我们一个完整的思想、情感的世界,是冰心将生命与创作融为一体,臻于完美的佳作。

第三部分(第4~5段)梦醒后阐释对家的认识。

作者借鉴融会“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技巧,使用夸张手法,有意识模糊梦幻与现实的界限,寓意着梦即现实、现实即梦,现实中的家和梦中的家一样、难以追寻。

第四部分(第6~7段)回顾九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写出了自己一生的坦荡与对家的无限牵挂。

在文章的结束段,作者用平常的谈话风巧妙作出解释:现代社会“权”“官”“款”“旧”的角逐,使我在梦中、现实苦苦追寻的家不存在,此时,“家”不再是现实中存在的实体,而是具有了象征化意义的“家”,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家,是在躁动不安的时代下现代人的精神归宿。

三、技巧鉴赏

1.语言清丽,文字典雅,意出言外,哀而不伤,且富有人生哲理,是冰心散文中的极致

两篇课文的语言都清丽、典雅、超凡脱俗,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如《霞》中的“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相互衬托的”“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等等。《我的家在哪里?》作者表达了自己追寻心中理想的圣地而不得的失落与无奈,但就全文看来感情却哀而不伤反而给人一种清新的、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2.运用比喻,使表达形象、生动、贴切

《霞》中“霞,是我的老朋友了”“她是我的最熟悉最美丽的小伙伴”读来亲切,也为下文析理作好了铺垫。“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比喻贴切、形象。

3.运用叙述结合的手法

《我的家在哪里?》写梦境是虚写,醒后的内容是实写。梦中的那走不到的中剪子巷,无疑寄寓着作者深深的向往与眷恋、失落、无奈。梦中的“家”是一种思念,中剪子巷是理想人生的象征,是一种逝去的永恒。梦醒后的内容回顾九十多年的人生道路,漂泊一生,但她那个“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将永远在世间延续。虚实结合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疑难探究

疑难问题:郁达夫先生说冰心的散文有“意在言外”的特点。“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探究思路:解答此题,有下列几点需要注意:①文末的省略号就是表示作者没有明说的“言外之意”。②注意文末注明的写作时间。③冰心写作此文时,已经是81岁的高龄,1923~1926年她曾赴美国学习,并写下了著名的《寄小读者》。④本题属于读者与作者感情交融,答案可以多样,只要符合文理文脉即可。

参考答案:我好像又回到青年时代学习、生活过的美国。(或:国家改革开放,中美建立了友好往来。)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联系文章的主旨来理解。

参考答案:蕴涵痛苦和磨难越多,幸福和快乐就越值得珍惜,生命才越有价值。

二、点拨提示:问题之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就使问题的内涵更为丰富、深刻。

参考答案:在北京的中剪子巷的家里,父母之爱、姐弟之情陪她走过了一生中的黄金岁月,她生命最初的荣誉与美德、理想与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发芽。在“家”前加“我灵魂的深处永久”表达的是一种思念,中剪子巷是理想人生的象征,是一种逝去的永恒。

三、点拨提示:上文中有对此的解释。

参考答案:冰心的“无”是指没有贪欲,她之所以这样说正坦诚地表现了她自己胸怀的坦荡和对名利淡泊的高风亮节。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真善美的品德,她有“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

四、例(一)

山中的花,

何必和园里的花争艳呢?

你有你的旷野!

例(二)

桃花飘时,

大雁北飞;

枫叶飘时,

大雁却南飞;

可它们是一样的鲜红啊!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49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