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用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习如何欣赏句子、词语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记住历史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自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有人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吗?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侩子手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从这段资料里,我们知道了这个令当今儿童欢欣鼓舞的一个节日,居然是来源于二战期间,成千上万无辜儿童的被毒害这么一个悲惨的事实。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会来到一个叫做克拉库耶伐次的地方举行这么一个悼念活动——悼念半个世纪前,被德国法西斯在一天之内残杀的300个孩子。这个悼念活动的场面如何?那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是怎样的?我们将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整体感知文章

1、参观完这个遗址,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一段文字。也就是文章开头的这段引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留意下萨特着重用哪几个词表达自己的观感呢?

(沉重记忆,美丽的记忆。)

两种记忆是否矛盾?今天,我们就跟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感受那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2、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复述重点,把握文本情感。

第一个是坟地所见所闻;

l悼念活动的气氛怎样?如何理解文中开头“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明确: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涌向屠杀的地方。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像一个画面。这样的开头,让读者感受到现实中的空气,弥漫着无尽的悲哀,而一切皆源于历史。

l这部分写悼念活动的所见多闻,那么作者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明确:回顾历史,现实中的悼念场面,两位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老人。

第二是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

l在开头,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l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怎样理解这句话?

(强调要记住历史,不能忘记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第三是记录作家座谈会;

l西德和日本两位作家对法西斯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的历史,各自的态度如何?在文中找找他们的语言。

从他们的语言可以看出:

西德——自责

日本——辩解

l从两人不同的态度,你了解到了什么?

西德——得到人们的原谅(握手)

日本——忘记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历史,自私,令人鄙视

人,要正视历史

第四是摘录遗言。

l作者为什么要摘录遗言,有什么作用呢?(这些遗言,你读出了什么?)

1、孩子们是热爱生活、牵挂亲人的。这令人感动。

2、孩子们是勇敢的

3、谴责屠杀者的罪行

4、屠杀、战争是残酷的,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巩固练习

一、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杀戮()纳粹()蜿蜒()()屹立()恍惚()()
荒谬()憧憬()()云霄()赤裸()
二、你一定能准确地解释下列词语的!(相信你!)
①杀戮:
②荒谬:
③憧憬:
三、知识迁移(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战争给人民带来了什么吧!)
奥斯威辛,波兰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距华沙约171千米,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它与波兰的另一座城市布热津卡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4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像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费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做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至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
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人们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
人们又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1.通读这篇文章之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2.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那个“温柔地微笑着”的照片,作用是什么?
3.留言簿: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四)、总结

整体感知全文后,有谁能告诉我,前面我们提到的“沉重的记忆”与“美丽的记忆”是否矛盾呢?或者说,为什么屠杀给人们留下的是既沉重又美丽的记忆?

(生答)

沉重:屠杀中,全是普通市民。另外,那场屠杀中有300个孩子遇难,孩子们临死前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多么撕心裂肺。

美丽: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

结束语: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既沉重又美丽的记忆。并且要和平,不要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也是这篇课文的主题。

(五)作业

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孩子们被屠杀前的场面。要着力刻画孩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抓住细节表现他们对和平、对自由的热爱和呼唤。300字左右。

相关知识

《亲爱的爸爸妈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亲爱的爸爸妈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记述了作者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通过对被屠杀的孩子们的深深同情,反衬出法西斯灭绝人性的强盗本质,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人类渴望和平。”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感悟非正义战争的罪恶,领会文章的主题。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恨和对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对生活热爱的敬佩之情,真正领悟和平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及解决措施理解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句子,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在老师的点拨启发下充分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及解决措施感悟非正义战争的罪恶,领会文章的主题。通过一组配有音乐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深入直观的感受到法西斯的罪恶,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从而感悟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自主合作学习法、情境感染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学内容时间

分配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

出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将针对学习目标的三组问题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深入学生中巡查并发现问题。

1、明确:“沉重”:在那场悲剧中,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个被残杀的人,其中还有300个孩子。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沉重的历史回忆。

要求学生找出并反复品读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语句,体会其中的作者的情感。

“美丽”:面对这场大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出“整个民族的英勇”,又是美丽的。

2、倾听学生关于第二组问题的答案,并明确:西德作家是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他反省本国的罪行,认识深刻,态度诚恳。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的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3、倾听学生对第三组问题的回答。充分让学生说话。点击课件:播放《南京大屠杀》相关图片,理解作者这句话的意思: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保证世界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进一步引向主题: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出示课件,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发挥想象,扩写一个片断作文。

1、阅读课文这段文字,“纳粹在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了,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刻!’”想象课堂上的情景(那位老师的深情动作,纳粹士兵的动作),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片断。

2、想象巴法尔给他父亲写信时的情景,把巴法尔的信扩展成100字左右的片断。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朗读并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2、.感悟非正义战争的罪恶,领会文章的主题。

阅读问题并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萨特在文中为什么说是“沉重”的,但又是“美丽”的?请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丽”的词语或句子来。

2、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为什么德国作家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3、如何理解“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这句话?

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在小组内交流,并提出自己不清楚明白的地方,交由小组内解决。

找出并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语句的作用,感受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是写天气,也是写心情。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们在纪念地的悲痛心情。

“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他们杀孩子……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突出了屠杀的残酷和悲惨。

两位老人“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幸存者和地下长眠的死者在这一刻是相通的。

“人已满山满谷。……站在47年前300个孩只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对生的渴望是美丽的。

在雨中的朗诵和合唱是美丽的:人们用诗和音乐来表达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自由的执著。通过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反衬敌人的残暴凶狠。

西德作家的发言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是美丽的。

遇难者的遗言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亲人的爱,对生命的渴望和留恋,这份爱是美丽的。

全班交流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不同之处和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并深入讨论,造成这样结局的原因。

谈自己对本句话的理解,小组内相互补充。

观看多媒体图片,感知非正义战争带来的罪恶。思考这样的历史我们能忘记吗,为什么不能忘记?作者强调的是什么?

阅读课件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写作。

写作完后,全班朗读交流。

温故知新顺利引入

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在三组问题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点拨,明确答案,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感知语言所传达的含义。在朗读中充分理解和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

通过对比阅读,理解两个不同国家的作家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深入理解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充分通过多媒体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用最直观最感人最震慑人心灵的图片帮助认识战争。

了解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全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历史——现实

沉重——美丽

(德)忏悔——狡辩(日)通过美丑的对比让学生理解主题

课后作业你对那位日本人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感想或评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相信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设计时候,重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对文章的概括能力、对语言的品析能力、对主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有涉及。在教学中也较为重视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但对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感情还不是很好,尤其是对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亲爱的爸爸妈妈”情感渗透不够,学生在情感上感染还不是很深。

八年级语文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人教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3.学习本文,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学习难点】
精读课文,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杀戮(lù)悼念(dào)屹立(yì) 肃穆(sù)(mù)恍(huǎng)惚(hū)荒谬(miù)憧(chōng)憬(jǐng)蜿(wān)蜒(yán)
2.解释下列词语。
杀戮:杀害。
荒谬:极其错误,非常不合理。
憧憬:向往。
缭绕不绝:这里指声音回环旋转不停。
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3.作者简介。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二、自主探究。
1.课文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哪四个片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
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2.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
(二)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象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一些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敲击人们的心灵,让读者受到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切体会到战争的罪恶。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五、达标检测。
1.文章开头有一段引文,引用了萨特的一段话,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这是因为纳粹将整个城市变成一座巨大的坟墓,7000人被残杀面对屠杀,,又说“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这是因为塞尔维亚人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
2.文章第二节开头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句中的“悲哀”指的是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美丽”指的是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真实”指的是眼前的一切,“荒谬”又指的是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
3.文中第二节最末一段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不能忘记”的是历史,“不能忘记”的原因是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教学后记】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学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难点:了解描写、议论的作用。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二战期间纳粹暴行的资料。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杀戮(lù)荒谬(miù)健忘
2、听课文录音;齐读。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精读研讨
1、为什么萨特会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
①沉重——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其中300个孩子遇害;
中国:南京大屠杀。
②美丽——整个民族的英勇:
a、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
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们)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仇恨,没人乞怜。
2、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预设:
①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不仅写天气,而且一词一顿,极力渲染无限悲哀的气氛。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③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历史的印迹(包括两位生还者),在这凄风苦雨中,与现实融为一体。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但不忘历史、纪念死者,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民族,是何等的荒谬。
四、探究反思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2、大家如何评价这两位作家的行为?
(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
五、课堂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空填2字)。
孩子们对未来的(),
对生命的(),对死亡的(),对亲人的(),父母失子的()和(),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和对自由的()——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2、句式仿写。
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面文段的内容。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六、课堂小结
对照德国,我们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呀!
七、布置作业

文章来源://m.jab88.com/j/6248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