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赤壁之战》综合资料之二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赤壁之战》综合资料之二》,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课文理解:

本文是历史故事,是依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

有关情节改写的。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于赤壁的故事。

1、课文一开头告诉“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写出两军隔江相对的形势。然后点出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于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这就是火烧赤壁的起因。

2、黄盖向周瑜献策,提出火攻之计,这是因为:曹军80万,我军才3万,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另外,曹操把船都连接在一起,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却能打败曹军80万。因为黄盖、周瑜知已知彼,看准了敌人的弱点,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二、重点学习: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会简要复述课文。怎样做到长话短说呢?例如,对《赤壁之战》我们要抓住时间:东汉末年;主要人物:曹操、周瑜、黄盖。课文的第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包括两点:1、曹操率兵南下,要夺取东吴,与周瑜的兵隔江相对。2、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曹操叫人把船连起来,铺上木板,练水上打仗的本领。第二段虽属于事情发展的基本过程——定计,但不是重点,可以复述得简略些,只要点明黄盖定了什么计就可以了。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分五个步骤简要地复述清楚,注意哪些该复述,哪些可删去,哪些可合并。

三、难点分析:

(难句理解)“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具体的内容?因为下文有这一计策的描写:黄盖写信向曹操假降,趁东南风起的这天,用20只船,都用幔子遮着,船上装满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后面拖着几只小船向北岸驶去。等船队离曹营很近时,就命令士兵把火点着,士兵们上了小船,解开缆绳,让20条火船冲进曹操的船队。

课文这样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内容的重复,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简洁,引人入胜。这是写文章的一种技巧。

四、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描述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开始,到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公元280年)止,前后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各个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小说结构宏伟严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流畅,以至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顶峰之作。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太原人。他根据《三国志》和有关传说资料,经过再创作写成了这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赤壁:在今湖北武昌县西北(一说在嘉鱼县东北),位处长江南岸,峙立江边,山岩石壁呈赭红色。

曹操:三国时候的政治家。汉献帝(190-220)时做丞相、大将军。

华容道:地名、在湖北省坚利县西北。

五、词语注释:

相持——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抵挡——抵抗的意思。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波浪滔夭——滔,大水弥漫。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

迎风眺望——迎着风在高处向远方看。

隐隐约约——看到的或听到的模模糊糊,不很清楚。

定睛——集中视线。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丝绒等。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不计其数——计,计算。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JAB88.com

丢盔弃甲——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银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编辑推荐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赤壁之战》预习解析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赤壁之战》预习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课文题解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位处长江两岸,山有一石峰伸延到江中,上面镌刻着“赤壁”二字。《赤壁之战》这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章节改写的。公元208年冬天,孙权手下的周瑜、黄盖等针对曹操的弱点,在赤壁用计打败了曹操。这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难点: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

●重点生字

率:shuài

带领:率领。统率。率队。率先(带头)。率兽食人(喻暴君残害人民)。轻易地,不细想,不慎重:轻率。草率。率尔。率尔操觚(“觚”,供写书用的木简;意思是轻易地下笔作文)。爽直坦白:直率。坦率。大概,大略:率常。大率。遵循:率教。率礼。模范,楷模:表率。漂亮,俏皮(亦作“帅”):这字写得率。姓。率lǜ比值,两数之比:效率。税率。概率。圆周率。出勤率。增长率。

笔画数:11;部首:玄

造句:不要轻率得做决定。

瑜:yú

美玉。〔瑜伽〕a.大乘佛教的派别之一,称“瑜伽宗”;b.印度哲学的一派,此派注重调息、静坐等修行方法。玉的光泽,喻优点:瑕瑜互见。瑕不掩瑜。

笔画数:13;部首:王

造句:瑜加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健身术。

遣:qiǎn

派,送,打发:派遣。遣送。差(ch乮)遣。调(di刼)遣。遣返(遣送回到原来的地方)。遣散(s刵)。遣词(说话、写文章运用词语)。排解,发泄:遣闷。消遣。遣兴(x宯g)。遣怀。

笔画数:13;部首:辶

造句:他已经被安全遣送到后方。

渡:dù

横过水面:渡船。渡桥。渡河。摆渡。强渡。远渡重洋。由此到彼:渡过难关。转手,移交:引渡。过河的地方:渡口。渡头。

笔画数:12;部首:氵

造句: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渡过难关。

策:cè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鞭打:策马。鞭策。激励,促进:策动。策勉。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策问。杖:策杖。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计谋,主意,办法:上策。献策。决策。政策。策划。束手无策。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姓。

笔画数:12;部首:竹

造句:政策好了,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

滔:tāo

弥漫,充满:滔天。滔滔。倨慢:“士不滥,官不滔”。

笔画数:13;部首:氵

造句:他恶行滔天,一定会遭到报应。

眺:tiào

望,往远处看:眺览。眺瞩。眺望。远眺。目不正,斜视。

笔画数:11;部首:目

造句:站在这里眺望远山,真是别有一番风景。

幔:màn

张在屋内的帐幕:幔帐。幔子。布幔。窗幔。帷幔。

笔画数:14;部首:巾

造句:这里的夏天家家都挂幔帐来防蚊虫。

遮:zhē

挡:遮蔽。遮挡。遮拦。遮阳。遮没(m?)。遮阴。掩盖,掩蔽:遮丑。遮盖。遮瞒。遮掩。遮人耳目。古同“庶”,众多。古同“者”,这。

笔画数:14;部首:辶

造句:这里的树叶遮住了阳光,正是乘凉的好地方。

苇:(葦)wěi

〔芦苇〕见“(葦)芦”。

笔画数:7;部首:艹

造句:芦苇丛是孩子们的乐园。

硫:liú

一种非金属元素,普通称“硫磺”或“硫黄”,可用以制火药、火柴、杀虫剂等,亦可用来治皮肤病。

笔画数:12;部首:石

造句:这种硫磺皂杀菌很有效。

磺:huáng

〔磺胺〕a.有机化合物,抗菌药;b.“磺胺噻唑”、“磺胺脒”等磺胺类药物的总称。〔硫磺〕见“硫”。

笔画数:16;部首:石

造句:硫磺可以用来制作火药。

缆:(纜)lǎn

系船用的粗绳或铁索:缆绳。缆索。缆桩。解缆。泛指许多股拧成的像缆的东西:电缆。钢缆。用绳索栓住:缆舟。一纵不可缆。

笔画数:12;部首:纟

造句:电缆周围是危险区,孩子们不要到那里去玩。

盔:kuī

用来保护头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头盔。钢盔。盔甲。形状像盔或半个球形的:帽盔儿。盔头(“头”读轻声)。盆子一类的器皿:瓦盔。

笔画数:11;部首:皿

造句:敌人被攻击的丢盔弃甲。

●课文生词

赤壁之战(chìbìzhīzhàn):发生在赤壁的战役。之,古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de)”。

东汉(dōnghàn):朝代名。公元25年至220年,建都洛阳,也称后汉。

隔江相对(géjiāngxiāngduì):课文指孙权的兵马在长江南岸,曹操的兵马在北岸,双方军队隔着长江相互对峙。

东吴(dōngwú):指三国时期的吴国,因地处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所以历史上称东吴。

号称(hàochēng):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是曹军名义上说是八十万,其实没有那么多。敌人号称二个师,其实只有两个团的兵力。

相持(xiāngchí):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定睛(dìngjīng):集中视力。睛,指眼珠。

失信(shīxìn):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做到,失去信用。

只道(zhǐdào):只以为。道,以为。

●近反义词

近义词:率领——带领相持——对峙计策——计谋

隐隐约约——朦朦胧胧防备——防护

反义词:夺取——放弃不计其数——屈指可数

失信——守信波浪滔天——风平浪静

●课文成语

无心应战(wúxīnyìngzhàn):没有心思和对方的战斗。课文指曹军完全丧失了斗志。

调兵遣将(diàobīngqiǎnjiàng):调动兵力,派遣将领。出自明.无名氏《鸣凤记.文华祭海》。

自不量力(zìbūliànglì):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形容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计其数(bùjìqíshù):无法计算它的数目。计,计算。其,代词,相当于“它的”。数,数目。出自《水浒全传》二七回。

丢盔弃甲(diūkuīqìjiǎ):把头盔和身甲都丢了。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盔,古代将士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弃,舍去,扔掉。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

●难句解析

1.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这一句话写出了曹操方面的战前准备。用铁索把船连起来,是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表面看起来,好像解决了曹军的困难,而实际上这样做直截了当暴露了曹军的主要弱点,一旦起火,就会火烧连营,这是致命的错误,是导致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

2.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样打,还得想个计策。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是因为它是针对双方的兵力情况和曹军的弱点提出来的。一是分析双方兵力悬殊,曹军八十万,而周瑜的军队只三万。二是长期相持对东吴不利,因为兵力弱的一方必然吃亏。另外曹军都是北方人,他们不习惯水上作战,就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用铁索把战船连在一起,针对曹军的弱点,只要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啦。

“火攻”是黄盖提出的,周瑜也想到用,所以火攻是水上作战以少胜多的好办法。只是具体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说明周瑜为了取胜考虑得周到。

●段落大意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曹、吴隔江相持,曹军不习惯水战用铁索连船。

第二段(第2—4自然段):讲双方战前准备,曹军连船练兵,东吴定计火攻。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东吴实施火攻计划,黄盖诈降,火烧曹军。

●重点词语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描述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开始,到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公元280年)止,前后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各个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小说结构宏伟严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流畅,以至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顶峰之作。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太原人。他根据《三国志》和有关传说资料,经过再创作写成了这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赤壁:在今湖北武昌县西北(一说在嘉鱼县东北),位处长江南岸,峙立江边,山岩石壁呈赭红色。

曹操:三国时候的政治家。汉献帝(190-220)时做丞相、大将军。

华容道:地名、在湖北省坚利县西北。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波浪滔夭:滔,大水弥漫。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

迎风眺望:迎着风在高处向远方看。

隐隐约约:看到的或听到的模模糊糊,不很清楚。

不计其数:计,计算。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盔,打仗时保护头部的银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相持: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抵挡:抵抗的意思。

定睛:集中视线。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丝绒等。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学习目标

1.学会本文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课文重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本课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文中心

课文记叙了周瑜设计火烧战船,大败曹军的故事,启示我们只要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就能撑握战争的主动权。

●写作特点

课文条理清楚,按照事物发展顺序,开头交代当时的形势和战役的起因,然后按照“定计—行计—计成”的顺序,并紧紧抓住火攻的全过程,把周瑜战败曹操,火烧赤壁的经过,写得具体生动,而且文章前后呼应,故事完整,突出了主题。

●精彩语段朗诵

本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读的时候,要贴近生活,娓娓道来,切忌语调平直无变化,应随故事情节的变化而有高低起伏。如在读黄盖的话时,要显得胸有成竹;在读曹操的那一句:“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这一句时,要刻出画曹操的洋洋得意。另外,在读文章的最后三段时,要读出嘲讽的味道,以表现出曹操的狼狈。

●课文知识拓展

赤壁之战的背景:公元208年,魏国的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又带领二十多万(号称八十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吴国的孙权和蜀国的刘备两股势力。刘备和孙权实力比较弱,面对强大的曹军,刘备派军师诸葛亮去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孙权派周瑜带三万人联合刘备,在赤壁一带同曹军战斗。

●课本难题解答

[思考.练习第2题]

因为“火攻”是黄盖正确、客观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态势提出来的,它避敌之优势,攻敌之劣势,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所以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因为“火攻”只是一种战术,即对这场战役的总体设想。但实施这种技术,还得有具体的办法和步骤,即怎样打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战术的成功运用,所以说“还得想个计策”。

黄盖的计策指的是实施火攻的“四步曲”: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②选择天气,借风行船;③使兵船接近曹营并火烧曹营;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逃跑。

●课后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shuàilǐngtiàowàngjícèdiàobīngqiǎnjiàn

()()()()

liúhuángmànzizhēzhùchìbì

()()()()

二、比一比,再组词。

瑜()遣()策()硝()硫()喻()遗()束()消()流()

缆()眺()幔()渡()壁()览()跳()慢()度()璧()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将波浪()天无心()战

自不()力丢()弃甲不计()数

●思维创新训练

据说国民政府刚建立时,办事人员常在机关大院内随便小便。时任政府要员的于右任先生写了一张纸条,贴在院墙上,纸条上写着“不可随处小便”。于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有人仰慕他的字,就把字条揭下来,颠之倒之,裁拼成警句,裱装之后,竞然堂而皇之地高挂在厅堂之上。

亲爱的读者,你知道那人是如何将这句话组成警句的吗?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赤壁之战》助读


《赤壁之战》是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节选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学习这篇课文,需掌握下面几点。

(一)要了解故事的“前因”

《三国演义》是讲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长期混战的情况。曹操力量最强大,要吞并刘、孙,刘、孙就联合起来,共同抗曹。刘备派了诸葛亮到孙权处协助作战,吴国都督周瑜因为“曹军号称八十万,我军才三万”,想用火攻,但当时一直吹西北风,急得生了病。接下来就发生了本课这个故事。

(二)要了解故事中的故事

课文中讲了曹操、周瑜两军隔江相对的形势以后,就讲吴国老将黄盖看到曹军的弱点,提出火攻的计谋,周瑜同意了,黄盖就给曹操写信假投降,结果顺利地取得了胜利。其实,这中间还有“庞统巧施连环计”、“蒋干偷书”、“苦肉计”和“借东风”等故事,是本课编者在节选时删去的。我们通过电视节目或连环画册了解一下这些故事,是很有必要的。

(三)要了解故事的“后果”

课文中讲周瑜大败曹军后,曹操从华容道逃跑了。心地狭窄的周瑜见诸葛亮果然“借”到东风,更加妒忌,就派人去杀他,而诸葛亮早有所料,在大将赵云的保护下回去了。周瑜气得吐血身亡。诸葛亮马上调兵遣将,派了大将关羽(关云长)潜伏在华容道上,结果因为某些原因,关羽放了曹操,使“三国演义”的故事继续下去了。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赤壁之战》的伏笔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赤壁之战》的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赤壁之战》中,多次巧妙运用伏笔,使文章一波三折,回环照应,颇具特色。

“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文章一开始就交待了双方驻兵的地理位置,为后文周瑜火烧曹营埋下伏笔。

“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曹军把船连起来,是曹操克服不习水战的措施,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曹军的致命弱点,使周瑜有机可乘。这又为下文周瑜“火攻”做了铺垫。

另外,文中四处提到的“东南风”也很重要。不但与前文双方驻兵位置呼应,而且为“火攻”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一天,东南风很急……”这一句点明了风向、风力,伏下重要的一笔;“……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这是借风行船;“二十条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这是借风火攻。可见,没有东南风的帮助,火攻计策难以成功。

“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这一伏笔同样很重要,一方面可迷惑曹操以为是追兵,从而对黄盖的船不加防备;另一方面和文章后面写周瑜带兵追杀曹军回环照应。

可见,文章中恰当运用伏笔,不仅可以使文章曲折生动,结构严密,而且使人读起来有趣、有味,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之妙。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人有两件宝》综合资料之二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人有两件宝》综合资料之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诗歌的形式写了人身上的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它告诉小朋友们只要用手又用脑,劳动才能有创造。全诗共有六句话。第一、二句讲“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第三、四句从反面说明用手不用脑或用脑不用手,事情就做不好;第五、六句从正面指出只要手脑并用,才能在劳动中有所创造。这进一步强调了课文的中心。在教学中,着力点应放在指导学生读书上。正如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通过读,读准字音,在读中学词学句,在读中悟理。

教法建议

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学习生字,注意读准“双、能、劳”的音,区分“工——公”的字义、用法。“劳”“动”两个字中都有“力”,可指导学生用劳动需要出力来记住字形。

2.写字教学

教写字,可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双:两个“又”写法不同。左边是偏旁,第二笔是点;右边是“又”字,第一笔横撇要左伸到点下,第二笔是捺。

做:左中右结构,左边要窄些,中间稍短些,右与左一般高,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办: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两点向外。

才:第三笔是撇,不能写成“寸”。

词句教学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句中的“做工”不是单指干力气活儿,而是泛指工作、做事。“思考”指动脑筋想办法。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双手会做哪些事,大脑会想些什么,不要抽象地理解。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句中的“创造”是指想出并做出新的来。要通过实例让学生具体理解。

朗读指导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这首诗节奏性强,韵味十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诗的节奏。通过黑板、幻灯标出节奏,在听录音、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停顿的记号,掌握读的速度。

如: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不用脑.工作/做不好。

用脑/不用手,空想/一大套。

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

教学一篇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从读中理解字词,体会句子的意思,领悟文章的道理。

在正确朗读之后,可采用师生引读、轮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还可跟着朗读录音练习背诵。

课时安排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解词导向

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例句]老师经常提出问题让我们思考。

创造想出新办法做出新成绩或东西。[例句]我们从小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创造新生活。

释句导读

“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这句话讲了手脑并用,才能有创造。如果光用手不用脑,就会做傻事。如果光用脑不用手,就只能是空想。

《手脑相长歌》原文:

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课文理解

段落段意

这首儿歌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写了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

第二句:写了双手和大脑必须要配合作用。

第三句:写了创造靠劳动,劳动要用手和脑。

中心思想

这首诗写了双手和大脑的作用,并告诉我们要充分利用双手和大脑去学习、劳动和创造。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教长课文要牵牛鼻子——《赤壁之战》的教学建议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教长课文要牵牛鼻子——《赤壁之战》的教学建议”,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要搞好长课文的教学,必须牵住文章思路这个牛鼻子。牵住了牛鼻子,就能使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双基训练全面落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赤壁之战》这篇长课文该怎样牵牛鼻子呢

一、抓预习摸索课文思路。

预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用一个课时进行。预习时要求学生弄清楚赤壁之战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三个问题,也就是向学生提供一条摸索文章思路的线索。学生据此去预习,就能初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审题揭示课文思路。

《赤壁之战》这个课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根据本文结构的特点,可把审题工作放在讲读课文开始时进行。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再揭示文章的思路,同时让学生思考:周瑜为什么能以三万人马战胜曹操八十万大军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通过答问就能明确思考的重点。再读课文,就能迅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的脉络。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从剖析课题入手,初步理解课文的能力,也为教师下一步讲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三、抓提问把握课文思路。

抓住文章思路提问,有利于学生顺藤摸瓜,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布局的特点。本课可设计下面七个问题:

(1)曹操是如何根据他的兵士的弱点进行战前操练的找出有关词句。

(2)黄盖是怎样分析敌我形势,想出火攻主意的

(3)“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黄盖给曹操的信有几层意思

(5)曹操为什么不怀疑黄盖从哪些地方表明了曹操的喜悦

(6)周瑜为什么选择刮东南风的一天进攻

(7)找出描写火势和曹军惨败的词句。这样紧扣词句,进行层层剥笋式的提问,让学生根据提问读读议议,就把他们的思路引导到作者的思路上来了。

四、抓结构理清课文思路。

抓住文章的结构,理清了段落层次,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课文的段落结构,学生通过预习有了初步认识,在讲读课文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层次。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两军在赤壁隔江对峙的形势,这是引起矛盾的根本原因;第二段(二至四自然段)描述了双方战斗的准备情况;第三段(五至十一自然段)从五个方面详细叙述了用火攻打败曹军的经过。课文的层次理清了,学生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五、抓重点开拓学生思路。

抓住重点词语和重点段落进行讲读分析,不仅可以带动全局,而且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开拓思路。比如“想夺取”这个词语,说明曹操是战争的发动者。“调兵遣将”一词,说明周瑜已做好应战准备。要了解火攻的原因,应着重理解“跟他们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这一关键句的含义。教师应加以指点,引导学生认识当时的形势:一是双方力量悬殊;再则曹操加速训练水兵,如果周瑜不积极寻找战机采取主动,一旦打起来,就会抵挡不住。在这种形势逼迫下,黄盖才针对曹军的弱点,想出用火攻的办法,战胜对方。第三段是全文重点,在讲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词句的含义,始终抓住“怎样烧的”这个问题去解决。

指导阅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可让学生读后口述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人嘶马叫、曹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的情景,启发学生想象曹军失败的惨状。

此外,教师的板书设计,也要简明扼要,有助于揭示课文的思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所见》综合资料之一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二、教材说明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插图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所”字,声母是平舌音s,不是翘舌音sh。六个生字都可以采取部件分析方法识记字形。下面字的偏旁要看仔细,记清楚。

所:左边是“”,右边是“斤”。

牧:左边是“牜”,不要记成“扌”。右边是“攵”。

振:右边是“辰”字,上边是三横不是两横。

2写字教学。

所:这个字撇画较多,左边第一笔不要写成横,第二笔不要写成竖,“”不要写成“口”。右边的“斤”第二笔要写长些。

牧:左边“牜”,第三笔是竖,收笔不能向左出钩。

振:右边“辰”略宽些,注意“辰”上边不要少一横,下边不要再写撇。欲:左边略宽些。“谷”做偏旁,第四笔写成点。

鸣:左边“口字旁”略高。“鸟”字末笔是横不是提。

学完课文后书写生字。指导书写时先让学生自主选择生字,分析记忆字形,互相交流记忆方法,然后教师示范指导书写,直接在课后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三)词句教学

诗中有些词语得让学生了解意思,才能知道每句话的大意。

所见:所看见的事物。

牧童: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

林樾:林中树木成阴的地方。樾:树阴。

意欲:心想。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在了解这些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句子、诗意。这首诗大致的意思是: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

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四)朗读、背诵指导

这首古诗情景交融,适合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朗读前两行时,要想象牧童中午放牛归来骑在黄牛背上,大声地唱着歌儿的样子,读出悠然愉快的情调。读后两行时,要想象牧童走着走着,听见树上鸣叫的知了,想去捉它,马上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树下盯住那只知了的神态,读出动作神态的突然变化,表现牧童的灵活机敏。诗句的节奏可以这样处理: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五)练习提示

第1、2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第三题的设计意图,是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发散想象,训练口语表达,培养创新意识。做此题,应先引导学生接着后两行诗的意思,想象事情的结果。然后,看图根据诗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编一个故事,可先自己试编同桌互讲,再指名讲给全班同学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看图、理解题意。

1板书课题,提示“所”字读音及字形。

2齐读课题,出示插图。仔细观察一下,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看到的图上的景象。

(二)初读,读正确、读通顺。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把每句诗读通顺。

3检查识字情况,指导把诗读流利。

(三)细读,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提出不懂的词句,先同学互相解答,再教师点拨。2小组内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拨。

(四)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2指导朗读,前两行读出悠然愉快的语气,后两行读出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多种形式练习,达到人人会背。

(五)展开想象,看图编故事。

1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2联系课文内容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讲述、评议)

(六)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画杨桃》综合资料之一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画杨桃》综合资料之一”,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作者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细致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准确、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4、学习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设法准备几个杨桃或蜡制、塑料制杨桃标本,图片等资料。也可发动学生准备。

2、创设情境,把杨桃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进行写生。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3、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试画出重点词句。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老师说的一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这段话始终是紧扣画杨桃这件具体事情叙述的,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交流。

4、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讨论:“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最后为什么又变得和颜悦色?”“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提问让学生实地观察后才说出道理?”通过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反复读,从中懂得了什么,联系实际谈体会,谈学习、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情。(教师要参与讨论,带头以生动的例子谈感受。)从而深刻理解图画老师从“画杨桃”中引出的道理,不仅适用于画画,而且适用于一切事物,一切问题。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5、朗读课文,可以自由读,分角色读,读出人物个性特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引导学生练习读老师神态变化及与学生的对话。然后,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比比谁在短时间内背下来,无错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6、“思考?练习”3“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可以在课文学完以后再进行,不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就做说话练习,以免打乱理解课文的思路。练习说话前先读读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像……而像……”和“不要……要……”都是从两种事物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前者是从两种样子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后者是从两种做法或态度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

7?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应注意:生字中,“审”“晌”是翘舌音,“肃”是平舌音,应注意读准。“肃”字笔顺容易写错,要进行指导。“审视、想当然、半晌、教诲、受用、和颜悦色”等词语,要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浪花》综合资料之一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浪花》综合资料之一”,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浪花、一会儿、雪白”等词语,认识“耍、痒、丫、泪、壳、篮、娃”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有三个自然段,通过“我”感到的、看到的,把浪花当作人,讲浪花涌来退去的样子、声音和它给“我”带来的欢乐。有一幅插图,以夸张的手法,画出了“我”坐在沙滩上,脚丫伸进海水里,与浪花嬉戏的欢快的神态。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彩色挂图或海边风光录像片。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浪”“篮”的声母是边音,“次”的声母是平舌音,“耍”“唱”的声母是翘舌音;“玩”“篮”的韵母是前鼻音,“浪”“唱”“痒”的韵母是后鼻音;“笑”是三拼音,不能丢掉中间的介音i。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步子”“篮子”中的“子”以及“了、的、地、着、啦”都要读轻声。

要着重指导学生分析识记以下几个生字。

浪:右边是“良”,不能少一点,写成“艮”。

“跑”“次”,可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偏旁和独体字识记,“跑”是足字旁加上“包”,“次”是把“吹”的口字旁换成“冫”。“贝”和“见”字形相近,要注意“贝”的第四笔是点,“见”的第四笔是竖弯钩。

2.写字教学

“浪、玩、跑、次”4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笑”上下结构,下面是“夭”,不是“天”,第七笔是平撇。

唱:口字旁位置偏上,但不能高于右上部的“曰”。右面两个“曰”相叠,上窄下宽。各横画间距离相当,各竖画两两相向。

(三)词句教学

本课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文中“迈着轻轻的步子”,“悄悄地搔痒了”,“笑着跑回家”,“唱着笑着跑来”,“捧来”等词语,把浪花人格化了,而且感情色彩鲜明,浪花像一个又可爱又淘气的娃娃,和“我”嬉戏,逗“我”快乐。教学时可以采用指导学生看图、比较句子和指导朗读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如“迈着步子”与“迈着轻轻的步子”比较,体会到“轻轻”是说浪花卷上沙滩的响声很小。“搔痒了小脚丫”与“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比较,体会“悄悄地搔痒”是说浪花轻轻地溅到“我”的脚上,给“我”一种痒痒的感觉,表达了“我”把浪花看成淘气的娃娃,对浪花特别喜爱的感情。“浪花跑来了”与“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比较,体会“唱着笑着”,既说浪花卷上来发出的声音,又表达出“我”欢快的心情。此外,还可以比较“卷来”与“捧来”,“贝壳、小虾”与“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像一群娃娃”与“像一群淘气的娃娃”等在意思上与感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

(四)朗读指导

本课是一首散文诗,内容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全文共有7句话,其中6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要重视朗读指导。朗读时自始至终要用欢快的语调。读“轻轻的”“悄悄的”等词语时,声音要轻一些,给人一种孩子般的神秘感。“哗哗哗”是象声词,要读得轻快,不能读成“哗、哗、哗”。“我的小篮子都装不下啦”“的”要读轻声,“小篮子”要读得稍快些,“装不下啦”,语调上扬,表达出一种兴奋的心情。

(五)练习提示

课后练习第三题要求学生照样子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可填“雪白的”“青青的”“淘气的”“美丽的”“凶猛的”。学生如果填其他的,只要与后面的词搭配得恰当,也可以。

第四题读的几个句子,都是比喻句。不要对学生讲“比喻句”这一名词术语,要让学生多读读,体会到这类句子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仿照着用“……像……”说一句话。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指导看图,理解词语

启发学生围绕重点,仔细观察图画,先看清“我”在哪里,干什么,表情怎样。理解“沙滩”一词,再让学生观察浪花什么样,想象浪花冲击沙滩时,不断卷上来互相碰撞时发出什么声音。再看看沙滩上还有什么,篮子里装的是什么,理解“浪花”“贝壳”“篮子”等词。

(二)初读课文

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三)指导朗读,读懂课文

1.指导朗读第一段,让学生体会到浪花像个顽皮、淘气的孩子,体会浪花给“我”带来的欢乐,有感情地朗读“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

2.指导朗读第二段,让学生体会到把浪花发出的声音说成是唱、笑,进一步表达了“我”的欢快心情。

3.指导朗读第三段,让学生体会浪花的可爱,大海的可爱。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复习巩固生字词

(五)分析识记生字

(六)指导写字

(七)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和第四题

五、参考资料

沙滩:沙子堆积成的海边陆地。

贝壳:贝类的硬壳,有白的也有带彩色花纹的。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赶海》综合资料之一


导航台

一、课文主要内容及思路导读

刚刚了解了一些海底世界的知识,一定对大海充满了好奇,想去看看大海吗?想让海水亲吻你的脚吗?想闻闻充满咸味的海水味吗?想脱掉鞋袜踩一踩松软的沙子吗?那就让我们去赶海吧?什么叫赶海?赶海指人们在海水退潮时,到海边去捕捉捡拾海鱼、海蟹之类的东西。有趣吗?

课文叙述“我”童年时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事。“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这是歌曲《大海啊,故乡》中反复咏唱的歌词,表达了对大海的一片深情。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其中第3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记叙了“我”赶海的过程,赶到海边-捉蟹、捉虾-满载而归,其中“捉虾”、“抓蟹”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先总写沙滩上很多,然后写一个山伙伴抓蟹。接着写“我”捉虾。最后写“我”满载而归。

第三段(第6自然段)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告诉我们童年时赶海的事印在“我”的心中。

精品屋

二、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片断点评

先总写沙滩上人很多

然后分写两件事

1)小伙伴抓蟹

2)“我”捉虾、

以画线一句过渡。

[欣赏]

这一段具体写了小伙伴抓蟹和“我”捉虾这两件事写得充满童趣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理。并且作出反击,用大螯夹住了那位小伙伴的手,还真难对付。倒是那只虾,看起来神气,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一捏,就成了我的俘虏“轻轻伸过手去”、“捏”写捉虾的动作,具体生动,准确的语言传神地再现了一个孩子的机敏、能干。“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则是一个“胜利者”喜悦之情的真实流露。

金手指

三、表达方法提示。

在《雪儿》那篇课文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顺叙”,就是按照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来叙述事情。“顺着来”。那有没有“倒着来”呢?有。所谓“倒着来”就是先叙过后发生的事情,再叙述先发生的事情,这叫作“倒叙”。

像《赶海》这篇课文采用的就是倒叙。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时赶海的趣事?“赶海”这件事发生在“唱歌”之前,但当“我”唱起这支歌时,回忆起童年时赶海的趣事。由现在写到以前,是不是倒着来?

同学们可以翻开这学期的《补充阅读》,其中有一篇《小木船》,文章的结构和《赶海》完全相同。“每当我看见珍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就会想起陈明来。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也是由一只小木船想起以前的事。上小学一年级在前,看见小船在后。这两篇课文都是由一个事物想起以前发生的事情。一位同学读了《小木船》有感而发,写了一篇习作《集邮册》:“今天,老师和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木船》这篇课文。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上学期发生的一件事……”这位同学也准确地采用了倒叙手法。相信你也一定学会了。

另外,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赶海》和《小木船》的结尾,它们都再次从“从前”回到“现在”,“那天以后,直到现在我俩也没有见过面”,或者呼应开头“我一边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这样子,整个文章的结构才完整、稳定。

益智园

1、本课作者饶有兴味地叙述了自己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读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谁没有金色的童年,谁的童年没有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也正处在快乐的童年。那么开心的事令你最难忘?请你采用倒叙的方法把它们写下来。

2、这篇课文写得最精彩的就是第3自然段了,你能把它们背下来吗?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王二小》综合资料之一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王二小》综合资料之一”,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儿童、常常、一边、八路军、山口、样子、前面、四面八方、下来”等词语。认识“帮、助、迷、英、冲”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的小英雄。

二、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先介绍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是怎么帮助八路军放哨的;再具体叙述王二小帮助八路军消灭了敌人,赞颂了王二小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精神。配有三幅插图,图文紧密结合。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崇敬抗日英雄王二小。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彩色挂图或投影片,生字词卡片。《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录音带。

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视片,如《鸡毛信》《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注意读准下面几类字的音:韵母是后鼻音的“王、常、样、帮、英”;翘舌音“助”;读音相近的“从、冲”。

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以下几个字的字形。

员:下半部分是“贝”不是“见”。

常:笔画较多,上面是“”,不是“”。

军:上下结构,上面是“冖”,不是“宀”;下面的笔顺是车车车车。

2.写字教学

王:三横要平行,长短不同,第三横最长,第二横最短。笔顺是王王王。

“常、路”的笔画多,要写得紧凑些。“路”左半部“”(足字旁),“口”下的右竖顶连“口”底部,右横极短,左竖略向右斜,提起笔偏左,收笔不过短横。右半部上面是“”(折文)不是“攵”(反文旁),“”中横要短,撇向左半边的提。下面的“口”略大于左部的“口”。

(三)词句教学

第一段中“常常”,让学生知道王二小多次帮助八路军放哨。“一边……一边……”是指王二小同时做两件事:放牛、放哨。这么做,既不耽误放牛,又可以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

第三段中的“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要让学生懂得,王二小不是真的顺从,而是假装的,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使敌人深信不疑。说明王二小机智勇敢。

第四段中“四面八方”,让学生知道指周围各个方面,说明敌人陷入了八路军的火力包围之中。

(四)朗读指导

教学本课要重视朗读指导。读全文,要注意逗号、句号的停顿。读第一段时要强调“儿童团员”“常常”“帮助”“放哨”,读出赞扬的语气。读第二段时要结合插图2,想象敌人威逼王二小带路时凶狠的样子。读第三段时要提示学生读得平稳、和缓,表现出王二小“装着顺从”“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时沉着、机智的情景。读第四段要先急、快,后低沉,读出既沉痛又惋惜的心情。读第五段时,句子要连接紧些,读出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五)练习提示

第三题选词填空,是练习区分“长长”与“常常”。这两个词字音相同,而字形和字义完全不同,容易混淆。在指导学生区分字形和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选词填空。还可以用这两个词说句子。如:“妈妈的头发长长的。”“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老师常常表扬我。”“夏天常常下大雨。”

如果学生不会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可请音乐老师教唱。

(六)扩展活动

请学生注意收集小英雄的故事,安排时间举办一次小英雄故事会。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联系《小八路》导入本课

1.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说说读课文知道了什么?相机出示生字。“儿童团员”“常常”“八路军”等。

3.提出自己还想知道或不理解的地方。

(二)逐段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中王二小的神态,想象出王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复述课文。

(四)听《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

(五)复习巩固生字词,分析生字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七)唱《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

五、参考资料

儿童团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少年儿童组织,叫“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

放哨站岗或巡逻。本课指王二小留心察看有没有敌人来,帮助八路军了解周围的动静。

扫荡抗日战争时期,敌人派兵到他们认为有八路军的地方去打八路军。他们杀害老百姓,残酷实行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莫泊桑拜师》综合资料之一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莫泊桑拜师》综合资料之一”,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怎样才能写好文章,这是我们许多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有许多作家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曾对如何才能写出好作品有过深深的困惑,莫泊桑便是其中的一位,他便去拜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向他求教,福楼拜给了他怎样的教益呢?课文《莫泊桑拜师》将给我们讲述其中的奥秘——

文章主要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给予悉心指导的事,表现了莫泊桑对所酷爱的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和福楼拜循循善诱、关心后辈的名师风范。

文章共1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莫泊桑为了使作品具有特色,拜福楼拜为师。

第二部分是第2~9自然段,写莫泊桑向福楼拜请教,福楼拜悉心指导,莫泊桑铭记在心,勤于观察。

第三部分是第10自然段,写莫泊桑经过努力,终于写出了许多有影响的名著。

文章的第二部分值得玩味,两个人的个性特点在这部分内容里有着鲜明的体现。内容本身层次很清楚,说理也较透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还应从中获得关于学习、写作的方法。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段落欣赏

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福楼拜继续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它的篝火、其它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专心地听着,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欣赏】

这是莫泊桑第三次来到福楼拜家,和前面两次相比,这次他从老师那儿领悟到些什么呢?当他把老师第二次指导以后完成的作品给老师看时,福楼拜很认真地看了几篇,可见福楼拜是很严谨地对待的,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为什么会发笑呢?原来他从这些作品中发现莫泊桑有了长进,莫泊桑终于从当初茫然而焦急中向前进了一大步。在这种时候,作为老师的福楼拜及时地肯定了学生的进步,但他也语重心长地告诫道:“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这句话说得多好啊,把持之以恒的训练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揭示出来,富有哲理。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吗?有许多事看似艰难,但在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也往往可以做到。莫泊桑仔细地观察和勤奋的写作使他比以前进步了。那么如何才能在这种基础上获得更大的提高呢?老师福楼拜提出了新的原则——观察时要抓住特点,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独特。为了使自己的主张更容易理解,福楼拜还举了描写篝火和绿树的例子,更形象的说明了自己的看法,使莫泊桑能清楚地理解其中的道理。从中,我们再次为福楼拜悉心指导学生的风范而慨叹!

发现了事物的特点之后,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与众不同呢?靠什么方法才能实现作品的富有特色呢?这些问题是莫泊桑当初就想知道的,而现在在他已经基本学会了认真观察之后,福楼拜则可以向他揭示出实现的最后途径了。就是要把观察到的特点写出来。福楼拜依然用例子深入浅出地说明该如何做,通过对从哪些方面去写一个工厂的守门人的指导让莫泊桑理解写作的训练方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福楼拜的语言展开,间以莫泊桑的反应,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生动的教学场景,使读者从中既认识了文中人物的特点,也对福楼拜的话有不少的感触。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

有条理的说明道理

读了课文《莫泊桑拜师》,你一定对福楼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他所说的话。他的话说得很清楚明白,极有条理,而且言之有据——许多事例为他的观点作了极好的支撑。我们同学应当学习这种表达的方法。

第一要学他说话的直白与简洁。当莫泊桑出次登门求教时,他很干脆的指出:你的功夫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习。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精辟而有针对性。

第二要学他说话的条理性。比如莫泊桑第三次去福楼拜那里,福楼拜在第二次教导莫泊桑学会仔细观察的基础上,

又向前推进一步:要写作有特色,就要抓住特点写。这样,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使他的话很有条理和层次。

第三要学他说话有理有据。福楼拜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并不是只讲原则性的标准,而没有实在的例子的。他在说道理的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的事例,从而使他说的话令人信服,而且可以照着做,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比如莫泊桑第二次去他家拜访倾诉观察马车没有结果时,福楼拜便列举不同场景下的马车,启发莫泊桑。而这样鲜活的事例在莫泊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终于使他有所收获。这正是福楼拜精于表达的作用啊!

由此,我们同学要从中学到说话的技巧。它可以为我们的交流带来很大的方便。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拜在教导莫泊桑注意仔细观察时,举例说“不同场景下的马车”是不一样的。我们同学见到过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表现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写一段文字,让我们领略到你的细致观察力吗?试试看—

2、从老师福楼拜那里,莫泊桑学会了细致的观察,这些在他的文章里有所体现吗?请找一本他的著作或一篇文章,从中找出一段描写细致而且很有特色的话。

五、万花筒

相关资料

练习3答案提示

1、(略)

2、皓月——洁白明亮的月亮。

凭栏——靠着栏杆。

3、(1)渐渐(2)居然(3)常常

(4)格外(5)更加(6)果然

4、主要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语气。

5、6、7、8(略)

小学教案 赤壁之战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鈥湻解€潯⑩€溩溻€潯⑩€溄€潯⑩€準€澋却实囊庖搴陀梅ǎ莆这€湹胤解€潯⑩€湵泵驸€潯⑩€溒拮逾€潯⑩€溒涫碘€潯⑩€溈梢遭€潯⑩€湷跻烩€澋裙沤翊室宓那穑礅€溣阝€濃€溎蒜€澋任难孕榇实挠梅ā?/p>

教学重点、难点:

1、常用文言词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鈥斺€敹窒嗔床⒎撬舸省?/p>

2、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鈥溩远撂崾锯€潱赋觥蹲手瓮肥潜嗄晏逋ㄊ贰!冻啾谥健返牟牧显蚶醋约痛宥洗贰度尽贰?/p>

(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鈥斺€敾平砭鹨濉8鞯鼐С耸贫穑┐笞约旱木率盗Γ岬嘏蹋纬纱蠓至训木置妗?/p>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补充。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

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

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

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①东吴内部鈥満外€濃€溦解€澚脚梢饧制纾乘嘣俅嗡捣锶ǎ岫共芫鲂模ǖ?段);

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第4段);

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

教师根据上述各段大意及学生回答作一口头小结即可,不必将段意抄在黑板上。

四、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鈥斺€斎辞菜嘈校?/font>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鈥溄较展蹋忠巴蚶铮棵褚蟾弧b€潱ㄒ笱馐停合展题€斺€斚找峁蹋皇棵疋€斺€斃习傩眨灰蟾烩€斺€敺岷窀蛔恪#┾€溔艟荻兄说弁踔室病b€潱ń馐停河锈€斺€斦加校蛔殊€斺€斪时尽⑵窘琛#┱舛位凹确治隽司V葜匾址纤锶厦娉乒碌男囊狻B乘啻嘶埃硬嗝娼沂玖顺啾谥降钠鹨蚝托灾剩晌奶岣訇熘省B乘嘟幼欧治隽烁髋傻那榭觯孩倭醣硇峦觯硬恍ê献鳎兄罱饔斜舜恕#ㄓ械南蜃拍潜撸械南蜃耪獗摺#诹醣赣氩儆谐鸷蓿脑⒂诹醣恚矶瘢╳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鈥湼О测€潱ǜ坷#涣硪恢挚赡苁橇醣赣肓醣礅€溛ダ脞€潱堋⒈忱耄蛞吮鹜贾ㄏ氚旆ǎ约茫ǔ删停┐笫拢ㄖ改厦娉乒轮拢?/p>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鈥溙煜驴啥ㄒ测€潯b€溈治偎肉€潯⑩€溔辞菜嘈锈€潱烩€溈肘€澮烩€溂粹€潱杉庖恍卸募鼻行院痛锏侥康谋厝恍浴?/p>

五、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鈥斺€敺冢?/font>

1、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鈥湸厦魅驶葩€潱ù戏泵髦恰⑷拾然荩聪屠瘢ǘ剩┦浚恚ń稀1恚猓辉诠糯灾性行模衔恚食柒€溄礅€潯U馐且桓龉糯幕J叮亲#┯⒑溃蹋ǘ迹┕椋ㄊ苟└剑ㄒ栏剑┲I厦娼驳氖撬锶ǖ钠返潞驼呒八玫拟€溔撕外€澨跫=幼庞执拥乩褪盗Ψ矫胬此得鳎衡€溡丫萘ぃǖ毓悖付噔€潱ㄊ盗π酆瘢"鬯得魑饩奘瞧接沟娜耍业氐闫叮灰艘揽俊4尤矫胬纯矗醣负稳ズ未右丫智宄式峁囟ㄊ氢€湵干踉免€潯?/p>

4、既然鈥湵干踉免€潱裁绰乘嗷挂胫罡鹆晾叵担?/p>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六、讲读第2段。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试译这一段,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第1段重点写鲁肃,这一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要学生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 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以:率领,动词。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铠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学生讲解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七、讲读第3段。

学生朗读并试译这一段,教师纠正、补充,然后研讨问题。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确:一、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奉辞伐罪);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三、威胁挑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古人云:骄兵必败。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

明确: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4、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八、布置作业

1、整理判断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译

①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4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

明确:①孙权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孙坚、兄孙策)之烈(功业)②割据江东,地方(方圆)数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资充足)。①讲门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②讲幅员辽阔,③讲实力。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明确:①操有后患:马超、韩遂在关西割据。②操扬短避长:舍鞍马,仗舟楫。③天时不利:盛寒,马无槁草。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必生疾病。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二、讲读第五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孙权既然已决计抗曹了,周瑜为何还要写信给孙权?

明确:为了报告军情,进一步消除孙权的担心。从愿将军勿虑句可以看出周瑜上书的用意。

2、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3、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

明确: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三、小结第2-5段。

这五段为第一部分,写孙、刘联盟形成的经过战前决策。是作者详写部分。赤壁之战完成准备阶段,胜负大局,已可预见。

四、讲读第二部分(6-7段)

1、第6段只用七个字概述孙、刘联军向西挺进的过程。

明确:一个进字省却了无限文字。因本文重点在于写战前准备(孙刘联盟的形成过程),故进军过程写得十分简略)。

2、指名学生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

①可烧而走也。

可以用火攻(的办法)来把他们赶跑呀。烧,指用火烧的办法攻击。走,使动用法,使逃跑。走后面省略一个之字。

②盖以十舰最著前。

黄盖把十只船排在最前头。著,居于。

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被烧死或被淹死的人马很多。

人马烧溺死者即烧溺死之人马,定语后置。烧溺,或烧或溺,是选择关系。

④操行军多华容道步走。

曹操率领军队从陆路上逃跑。

3、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全文作答)

明确:曹军失败的原因是:①劳师远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③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宁;⑤战线过长,粮草不济;⑥军纪不整,骄傲轻敌。第6条是最根本的原因。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一致,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条。

五、写作特点

(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细细阅读,掩卷沉思,则其结构形式、思路线索,全 部呈现在眼底,了然于心头。

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 赤壁会战。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 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 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 水陆并进等。

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说音shu,劝意)。其中,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孙刘联盟 事上写了三说:开头写了鲁肃说吴主孙权,原因是恐为操所先,以求得孙权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势并 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奔走;接着写鲁肃说蜀主刘备,以使他能主动同孙权联合抗曹;三写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 ,说孙权联刘抗曹。在促使孙权定下抗曹决心并早作决断之事上,写了四说:先是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 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认为对曹不如迎之;紧接着写鲁肃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 扩开大计,提醒孙权不要被主降派言论所惑,使其联刘抗曹决心不致动摇;最后两说是写周瑜日夜连说 孙权,力排众人之议,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赤壁之战》无论是叙写发生的事件,还是记述人物的活动,都有如链条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且又一气 呵成;又都有如影视上的特写镜头,一幕紧接一幕地显示在阅读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赏人的脑际。文章以事件 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来构建框架,并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来安排,以逻辑顺序来布局。在一系列事 件的发展进程中,或交替、或连续融入人物的活动。一个又一个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连的人物 活动,除有不可挪动的外在时空关系外,还有其紧密联系的内在因果关系。而这些因果关系正好体现出令人信 服的逻辑力量。若不得到孙权的认可与赞同,岂有后来一系列戏剧性事件的发生?若无鲁肃说服刘备,哪有诸 葛亮前往吴地说服孙权之举?没有鲁肃、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说服孙权,何来孙刘联盟的建立?若无肃、亮、瑜 对孙权的说服,又哪有孙权抗曹的决断?没有孙权的最后决断,何来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 战例?那又怎么会出现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呢?从纵横全方位观之,司马光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走笔的轨迹 图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犹如孙刘双方为了共同利益,经过主观努力而暂为一体 的态势;其下┃,形似锋利无比的宝剑,势不可挡地直插曹军大本营。我们说这一甲字,恰好是《赤 壁之战》的结构内涵和作者思路绝妙无比的图解。

(二)对话各求理正、据足,言辞尽透情态、性格

文章开篇写的是鲁肃得知形势有变而向孙权提出应变之计。他切盼得到孙权的准允,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 决定性意义的外交活动。可鲁肃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孙权急欲扩大帝王之资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 安的心理状态说话,其应变之计与要求,边说理边摆出。最后还以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句结束谈话。这 末一句强调了形势的严峻,反映出鲁肃心情的焦虑急迫,同时也激发了孙权,使其不能轻视怠慢。结果真的如 此,权即遣肃行,鲁肃终于如愿以偿。整个一席话说得孙权口服心服,言听计从,充分显示出鲁肃的政治 才能。

接下写的是鲁肃与刘备的一段对话。鲁肃本想与刘备会谈取得最佳效果自结于东,以共济事业, 然而老成持重的鲁肃含而不露,摸清对方意欲如何,再作计较。当得知刘备所想之后,便立即陈述东吴优势, 点出吴巨岂足托乎根由。一优一劣,对比鲜明,作何选择,不言而喻。文章用备甚悦三字表明刘备透 彻理解鲁肃话意。若鲁肃不这样与刘备会谈,那效果当作别论了。鲁肃主动创造和谐氛围,平等地与刘备商讨 ,体现了鲁肃友善和坦诚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他过人的外交智慧。

这之后写的是诸葛亮与孙权的会谈。刘备新败,遁逃至此,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处在什么地位。 为了这次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的外交活动的成功,他必须不卑不亢,始终占据主动。于是他先发制人,与权 相见后,就总论天下局势,客观分析孙、刘、曹三方面情况,紧接着连续两次反激孙权,使得孙权从根本上断 绝与曹操的关系,这就取得了会谈的初步胜利。但联刘问题还未解决,于是诸葛亮趁回答孙权提问之机,将刘 、曹对比,说明刘备军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着兵力(远来疲散)、战术(不习水战)、军心( 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点,不仅保住了刘备的尊严,更重要的是彻底消除了孙权在联合问题上的疑虑。 接着推测建立孙刘联盟必然产生一个接一个的美好前景,从而使孙权在主动断曹后又树立了主动联刘的思想, 取得了会谈的彻底胜利。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话语重理性分析,重事实证实。孙权能发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的誓愿,最后又有大悦的反应,全是诸葛亮言辞所具强大的征 服力作用的结果。

曹操的话语是在遗权书中。虽然只有三十个字,却显其杀气腾腾,骄横狂妄,气焰嚣张。即使人物的 言辞很短,作者也不放过写理由写事实。在短短的两句里,写有一理(奉辞伐罪)二事(刘琮 束手与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将曹操的狡诈性格反映出来了。写张昭的言论,也是重视写理由写事实。 张昭先说明曹操的本性与为人,作为提出拒之,事更不顺的依据,为后面提出不如迎之垫底。接着, 指出孙权优势已失,而曹操优势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政见。这样写理摆事,使张昭言论更具迷惑力 。这从孙权独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举止完全可以看出来。

听了张昭的讲话,孙权很不痛快,借故走出议事厅。鲁肃唯恐孙权改变主意,立即追于宇下,对孙权 讲了一段话。在情急之时讲话,他也是理据在前,结论随后。他直言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点出了要害 ,作为不足与图大事的因由,使得孙权的心情稍稍安定。接下又向孙权对比分析可迎操与不可的 两种人绝然不同的前途,设身处地,推心置腹,进一步劝权莫用众人之议,达到坚定孙权抗曹决心的目的 。言辞恳切,充溢着对孙权无限忠贞之情。

最后写的是周瑜对孙权讲的两段话。白天(公开),周瑜讲的也是不可迎。不过,所谈与鲁肃不同。 周瑜是在分析了曹操在政治上的不利(托名汉相,其实汉贼)和分析了孙权在环境、威望、兵力、人才方 面的优势的基础上得出不可迎的结论。这之后,他又分析指出曹操冒行数者用兵之患,同时向孙 权作出破曹许诺。从而激励了孙权的雄心,使他毅然摈斥了迎降的主张。夜里(私下)复见孙权,针对曹 操遗权书中所言,分析曹操来犯的实际军力(不过十五六万)及其弱点(疲病之卒、狐疑之众 ),并再次担保破曹,从而消除了孙权在抗曹问题上最大的疑虑。《赤壁之战》中周瑜的话,点点在情合理 ,句句掷地有声。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个生龙活虎,雄姿英发、气势非凡而又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形象。

《赤壁之战》,以写对话取胜。作者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把人物放到内外部矛盾斗争的焦点上来 刻画人物的语言。综观全部对话,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在对方面前,极尽所能,为了各自目的利益,力求所 言理正据足。正因为这样,客观上他们的言辞尽透出自己的情态与性格。从文中的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看,司马 光也是匠心独具,设计精巧的。

六、课堂练习

1、比较加点词的词性和词义。

当:

谁以当曹操者(动词,抵挡)

当横行天下 (动词,应该)

孤当与孟德决之(副词,当即)

将:

命猛将统兵数万 (名词,将领)

求救于孙将军 (名词,高级军官)

彼所将中国人 (动词,率领)

将顺江东下 (副词,将要)

治:

共治曹操 (动词,对付)

刘表治水军 (动词,管理)

卒:

疲病之卒 (名词,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 (动词,死亡)

五万兵难卒合 (形容词,同猝,匆猝)

次:

引次并北 (动词,临时驻扎)

余船以次俱进 (名词,次序)

方:

助画方略 (名词,次序)

地方千里 (名词,方圆)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副词,正在、将要)

方连船舰 (副词,正,或并)

乃:

此乃天也 (判断动词,是)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副词,竟,居然)

乃罢会 (副词,于是,就)

骑乃得过 (副词,才)

2、辨析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词性、作用或意义)

为:

为孙权长史 (wi 动词,是)

为操后患 (wi 动词,成为)

动以朝廷为辞 (wi 动词,做)

保为将军破之 (wi 介词,替)

安能复为之下乎 (wi 介词,在)

恐为操所先 (wi 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wi 动词,通谓)

于:

求救于孙将军 (介词,向)

见权于柴桑 (介词,在)

肃追于宇下 (介词,到)

受制于人 (表被动,被)

小学语文二年级练习设计——《赤壁之战》练习设计之一


一、多音字组词。

diào()jiàng()xiáng()

调将降

tiáo()jiāng()jiàng()

pū()chà()sàn()

铺差散

pù()chā()sǎn()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将自不()力丢()弃甲

()江相对定()一看不()其数

三、根据“火烧赤壁”的经过,整理下列句子(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周瑜带了兵船跟在后面。

()选择有东南风的一天作为进攻的时间,并在船上装上引火用的东西。

()黄盖率兵追杀,曹军兵将狼狈逃跑。

()黄盖写信,假意投降。

()黄盖下令点火,火船乘风冲进曹营,曹军惨败。

四、阅读课文片断,完成下列作业:

黄盖写了一封信给曹操,说东吴兵少,抵挡不住80万大军,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他愿意脱离东吴,带着兵士和粮草,投降曹操。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

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一共20条,都用幔子遮着,里面不是兵,也不是粮草,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1、黄盖的信是赤壁之战中很关键的,想一想,黄盖会怎么写这封信,使得曹操一定不怀疑呢?请你代黄盖写这封信。

2、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里面不是兵,也不是粮草,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短文,完成练习。

阿辽沙把迷路的小女孩送回家。小女孩的母亲为了表示谢意,就问阿辽沙:“你要我送你一点儿什么吗?”

阿辽沙说,什么也不必送,假如她肯借一本什么书给他读读倒好。小女孩的母亲微微一笑,从桌子上拿一本书给他。

阿辽沙把书藏在顶楼上。到了星期六,他上去晾衣服的时候,想起书,就拿起来读,一开始读,就叫书给迷住了。他站在天窗旁边读下去,一直读到身上有点儿冷起来。等到晚上,主人们做晚祷去了,他把书带到厨房里去读。他读得那么专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忘记了。

前门的门铃响了。阿辽沙虽然听见铃声,竟至于没能想到马上是谁在拉门铃。

“睡着了吗?”主人一进门就严厉地责问阿辽沙。……

吃晚饭的时候,主人还是责骂阿辽沙。可是阿辽沙觉得他们这些人,跟他在书里读到的那些有力量的高尚的人相比,显得那么渺小和可笑。

主人们吃完饭,睡觉去了。这时候,阿辽沙悄悄地起来,从炉灶底下拿出书来走到窗前去。夜色清朗,月光正好照在窗上,可是阿辽沙怎么用劲看也看不清小小的铅字。他想了想,从架子上拿下一个铜锅,把月光反射到书上去。但是没有用,仍然看不清楚。于是他爬到屋角的凳子上,在神像前的长明灯下读书。后来他倦了,就倒在凳子上睡着了。

阿辽沙想尽方法读书,他读书的热望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1、第3自然段可以缩写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7自然段可以缩写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赤壁之战》综合资料之二》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196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