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学案
【目标引领】
基础目标
掌握理解文中词语:骇人听闻、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等。
发展目标
1.了解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包容并接受西方文化。
【过程记录】
一、预习
1.识记字形
至高无上—礼尚往来 绝无仅有—决不盛气凌人—陵园
2.识记词义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气势汹汹:盛怒凶狠貌。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3.预习过程中感到不理解的问题:
二、学习
1.东方与西方的科学是什么关系?东方科学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2.作者认为应以怎样态度对待东方科学?
三、质疑
1.思考:“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这句格言包含了哪些真理?
2.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记下来认真思考,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根据汉字写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覆辙()盛气凌( )人骇()人听闻(jué)无仅有 
2.解释成语
骇人听闻 
气势汹汹 
盛气凌人
(二)佳句品读
文句:

理由:
 
(三)文段理解
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
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美国文明而骄傲,但是它的历史记载至今还是很短的。只有300年!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是何等渺小,简直就是一瞬间。它会持久吗?它将进步,将衰退,抑或灭亡?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们想在疾病蔓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辩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憎恨迷信,不管迷信的伪装是多么美丽。我们文明的寿命至少还没有得到证明,其延续与否,还不一定。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归根结底,文明要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一这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
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尽管科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也还不是十全十美的。当科学方法能够被利用,并且是很好地被利用的时候,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不能不承认这种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有许多思想领域(艺术、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也许永远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第二,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
十分清楚,科学精神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掌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而即使是科学家,在一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可能滥用他们的知识。科学应该以各方面不同的力量,如宗教和道德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1.“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句中“这一点”指什么?“可能”与“确实”是否矛盾?
2.第二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所选文字从哪些角度阐述了对待东方科学的正确态度?
【收获整理】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中心内容
理解或评价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文学常识乔治萨顿(1884—1956),(国籍)科学史专家,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

【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
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十二音律和七声音阶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还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所谓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来构成音阶,即所谓七声音阶。公元1780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钱德明的观点当即遭到了欧洲学者的排斥。法国人沙宛在1898年说,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1962年,李约瑟在他的书中说,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说法。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即在一个钟上可以敲出两个构成三度谐和关系的乐音,这是要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支持的),证实了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入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
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二律是和十二个月对应的。在公元前14世纪的中国,有关闰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统,商代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协调月相与季节的关系。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地进行应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5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
另外,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4组,每组7宿,分别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乌龟蛇几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作四象或四律、四宫。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个宿名,顺时针围绕着一个斗字,这个斗字代表着北斗七星。在西方,古巴比伦平面球形图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1900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馆收集的一些残片复原了平面球形星图。人们对照古巴比伦平面星图和中国的二十八宿,并没有一个直接相对应的含义,由此可以显示,古中国的天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独立生成的,这对十二音律及七声音阶的起源,有一个值得启发的参照。
1.七音十二律长期以来被默认为是西方创建的。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始终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西方,故而极力排斥传教士钱德明提出的古希腊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观点。
B、法国人沙宛认为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C、李约瑟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向东传人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
D、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图刻上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弦乐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中国缺乏考古的直接证据。
2.原文以对中国古代乐器的研究为依据,倾向于否定七音十二律是从古巴比伦传人中国的。下列表述不属于原文推论依据的一项是()
A、与古巴比伦音乐文物所属年代同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
B、曾侯乙双音编钟证实中国的音律知识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古希腊,这是短时期内不可能达到的成就。
C、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弦乐器都很先进,说明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应该更早。
D、李纯一先生对商代多种乐器的系统研究表明,那时中国可能已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3.下列对“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对十二音律和十二月相的认识大体上是对应的。
B、中国古代把七宿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这与七声音阶的构成并非巧合。
C、中国古代对音律的认识其实是应用了商代就有的对闰月的认识。
D、中国古代天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独立生成的,与之相应的七音十二律音乐体系也不大可能是传自西方的。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有了新的依据。
B、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在音律方面的成就处于世界前列。
C、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
D、对古中国和巴比伦音律成就的比较,说明其对音律的认识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
【资料链接】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史专家。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在大学期间,学习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答案:东方与西方的科学
二、学习
1.两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科学与科学全部形式是东西方共同孕育而生的。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西方近、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东方传统文化在21世纪科学技术创新中将在观念上、理论上、方法上、史料上、技术基因上、灵感上等方面发挥重大的启迪或实用功能,东方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宝库,亦是近、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2.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憎恨迷信,谦虚对待东方科学,
三、质疑
文明始自东方。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学,实际上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而科学方法的产生于西方,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答案〔zhé〕〔líng〕〔hài〕〔绝〕
2.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气势汹汹:盛怒凶狠貌。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二)文句: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学,实际上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理由:以比喻的的手法形象地阐述了东西方科学的关系,两者共同孕育了科学。
(三)文段理解
1.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不矛盾,既是推测,更是从事实角度说明这一现象。
2.对比论证。
3.从美国文明的发展历史、科学方法的利用和科学本身的应用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收获整理】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中心内容文章着重地论述了东方与西方科学的关系,阐述了对待东方科学的正确态度,从而更好地为真理服务,能更塞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理解或评价文章没有具体列举中国古代以及中古时期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阐述其对世界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而是站在西方科学的立场上说明东方人民对于我们的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即光明从东方来。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文章使用了比较的方法,其中有历史的比较,也有各种不同见解的比较,如文章采用比较论证方法,或纵向比较,或横向比较。作者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辨明正误,表述自己的看法,这样正反结合起来说理,显得有说服力。
文学常识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国籍)科学史专家,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拓展迁移】
1.D。紧扣“根本原因”进行选择,ABC属于答非所问。2.A。抓住“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选择。3.C。C项属于无中生有。4.C。C项与“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不一致。

扩展阅读

《东方风来满眼春》学案


《东方风来满眼春》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新闻的特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整体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结构,理解作者贯穿全文的对邓小平同志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意义;分析文章结构,体会新闻特点。

教具:多媒体。

一.导入(《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啊......

点明:老人即邓小平同志

二.生字词语

荡漾(yàng)踱步(duó)颁布(bān)

远眺(tiào)俯瞰(kàn)鳞次栉比(zhì)

侃侃而谈(kǎn)亲昵(nì)面颊(jiá)

深圳(zhèn)证券(quàn)东莞(guǎn)

萦绕(yíng)

三.背景简介

1992年,是中国确立经济改革和实施现代化计划为永久主题的年份.邓小平视察深圳等地,给中国改革计划以巨大推动,并最终确立了中国毫不动摇的改革路线.

四.讨论与思考

1.本文以什么顺序、什么线索记叙小平同志的深圳考察?

确定:时间顺序,行踪线索

2.找出文中描写突出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形象的语句和表现小平同志性格的语句。

赏析:思维敏捷,严密,敢想敢做,有高瞻远瞩的政治气魄和雄视天下的政治谋略,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五.重点与难点

1.小平同志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都要硬“的阐述.

2.本文是如何安排材料的?

写场景表现改革开放的成就,表现人们对他的爱戴,写谈话是为了表现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气魄,以及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描绘的宏伟蓝图.

3.本文重点记叙了什么内容?

记叙了1992年小平同志到深圳视察时所作的指示和谈话内容

4.这篇通讯报道的标题有哪些特点?

简洁,含蓄,耐人寻味.

六.课堂练习

1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有哪些方法?

2通过学习本文你体会到通讯报道有何特点?此类文章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七.布置作业

1体会小平同志的伟大形象.

2搜集有关的新闻资料,了解本文特点。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导学案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导学案

【目标引领】

一、基础目标

1.掌握词语:别出心裁、琳琅满目、邯郸学步等。

3.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把握处理两者关系的态度及其意义。

二、发展目标

1.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2.理解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作用。

3.学习对比论证的手法,加以合理使用。

【过程记录】

一、预习

1.识记字音

慰藉(jiè)载体(zǎi)有悖常理(bèi)沉溺(nì)上乘佳作(chéng)雕塑(sù)宣泄(xuān)匮乏(kuì)

2.识记字形

别出心裁—才干 以偏赅全—以偏概全声嘶力竭—厮打—撕毁—歇斯底里

3.识记词义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琳琅满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原谓所见皆名流。后以“琳琅触目”谓眼前所见都是珍贵的物品或美好的诗文。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以偏赅全:片面地根椐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得出错误的结论。

雕虫小技:比喻微末的技能。多指刻意雕琢词章的技能。

匮乏:缺乏

2.预习过程中感到不理解的问题:

二、学习

1.摘抄文中表明中国文化的一些经典语句。

2.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的优点与缺点各表现在哪里?

3.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我们就如何对对待两者差异?

三、质疑

1.思考: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在全救化进程日益加剧的历史背景下有何作用?

2.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记下来认真思考,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渗透(shèn)载体(zǎi)有悖常理(bèi)

B.玄思(xuán)沉溺(niè)上乘佳作(chéng)

C.躯壳(ké)慰藉(jiè)处世哲学(chù)

D.雕塑(sù)宣泄(xuān)日益匮乏(k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修养身心相互交融惟其如此吐纳导引

B.声嘶力竭不可思异经世致用地质戡察

C.息斯底里别出新裁知足长乐无足轻重

D.弘扬国威延年易寿雕虫小技以偏盖全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要在宏观的视野下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加以比较。

②作为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西方人的科学事业是对人类理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种精神的。

③只重实践而忽视思辨的传统,有助于防止我们的民族陷入宗教神秘主义的精神。

④我们不应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唯一尺度,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和取代另一种文化。

A.考察沉醉误区统摄B.考查陶醉误区统治

C.考察陶醉错误统治D.考查沉醉错误统摄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式的武术不仅要打得准、打得狠,而且要打得漂亮,即要在花拳绣腿之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B.如果一味强调我们不仅在科学上要向西方学习,在艺术上也要向西方靠拢,其结果必然就像邯郸学步一样。

C.有人错误地以为工艺和艺术是属于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雕虫小技,其实这恰恰是中国文化的强项。

D.一走进第十届上海国际时装展览会展厅,我们顿觉眼前一亮,各色各样的时装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二)佳句品读

文句: 

理由:

(三)文段理解

如果说中国文化的弱点存在于感性与理性两极,因而其体育与科学均不够发达,那么,其“富矿”恰恰处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交融地带,因而其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说中国是一个艺术和工艺的国度,不仅是由于我们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先秦的诗经、战国的楚辞、汉代的辞赋、六朝的骄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时代的小说这些纯艺术的上乘佳作,也不仅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仰韶的彩陶、良诸的玉器、殷商的青铜、汉代的石像、唐代的三彩、宋代的泥塑、元代的青花、明代的园林、清代的宫殿这些泛艺术的工艺精品,而且是由于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就在西方的经院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或数学的手段来揭示宇宙乃至上帝的奥秘时,自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却要将写诗和作文看成是每一个国家官吏所应具备的必要的素养。因此,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必躲在幽暗阴森的教堂里去研究天文历算,但却必须以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儒家以忠孝安邦、以礼乐治国的传统,自然会把文章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道家“乘物以游心”的处世哲学更容易让人们以艺术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

1.文中加引号的“富矿”比喻什么?

答:。

2.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艺术和工艺的国度”?(不少于3点)

答:。

3.中西文化各有什么强项?

答:。

【收获整理】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理解或评价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拓展迁移】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其中中和论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这种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使得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那么导致这两种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且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

1.中国人与欧美人在思维方式的取向上具体有什么差异?

答:。

2.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与欧美人的逻辑思维各自强调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

3.尼斯比特从哪两个角度阐述了东西方思维产生的渊源和特性?

答:①,②。

4.据文意,选出下列推断能够成立的一项:()

A.“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内化成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B.西方的分析思维要优于中国的辩证思维,因此中国人要善于向西方人学习分析思维。

C.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开创了古希腊文化,而儒教和道教则造就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

D.在当今世界,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如果能做到求同存异,无疑必将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也更能有力地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

【资料链接】

陈炎: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

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首先是因为“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春秋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辞”,再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提诗。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真正含义,是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其次,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不仅是因为诗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而且也由于以诗为灵魂的艺术精神影响和左右着艺术之外的文化产品。在感性活动方面,中国的体育并不以开发人的肉体极限为目的,也从来不陷入狄俄尼索斯式的迷狂,而是在感性宣泄中强调理性的制约,在肉体的拼搏中注重智慧的较量。最能代表中国体育精神的不是足球,而是太极拳,它不是一种忘乎所以的肉体迷狂,而是强调身与心的统一、气与力的和谐。直到今天,我们在国际体育竞赛中的强项大都带有艺术的成分,如体操、跳水、技巧之类,而在足球、田径等单纯感性较量、张扬肉体迷狂的项目中,我们则常常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说到底,中国人的体育观念和西方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人不仅要以力量、以速度为原则,更要以美为原则;而在西方人那里,即使是所谓的“健美”活动,也不惜为了考察人的肉体极限而将其变得畸形……在理性方面,中国的科学并不以开发人的理性能力为目的,也从不陷入阿波罗式的精神沉醉,而是使理性的运演不脱离经验的内容。正如中国的体育活动往往具有艺术特征一样,传统的科学活动也常常具有审美的性质。例如,张衡的“地动移”既可以看作是一件科学仪器,也可以看作是一件艺术精品;而传统的许多中医方剂则采取歌诀体。这同西方人将科学的发展引向逻辑化、思辨化、超验化的轨迹完全不同。

第三,不仅中国古代的文化产品渗透了艺术精神,而且中国古人的行为方式也具有着审美的品格。与依靠法律来约束人们外在行为的西方不同,中国古代主要仰仗伦理来调节人们的社会活动。《乐记乐本篇》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这样一来,“乐”这种广义的艺术,便不仅成了“礼”的合法补充,而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只有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才能够理解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的意义所在。在“礼乐文化”的构架内,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要符合“礼”的规范,而且要具有“乐”的儒雅,即具备审美的特征。因此,就在西方的经院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或数学等手段来揭示宇宙、乃至上帝的奥秘时,自隋、唐而开始的科举制度却要将写诗和作文看成是每一个国家官吏所首先应具备的素质。这种对国家的统治者和管理者的美学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与儒家不同,道家是反抗礼乐文化的,但其“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的逍遥精神更容易让人们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无论是在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还是庄子的“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都显得比儒家更加接近于艺术的境界。因此,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可以不懂天文、历算知识,但却必须用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这种特有的行为方式和休养方式,难道不正是“诗性文化”的显著标志吗?

第四,从信仰方式的角度上讲,中国的传统艺术的过分发达,在功能上有着弥补宗教信仰的特殊意义。我们知道,在具有宗教传统的西方社会,艺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起着引导人们走向上帝的中介作用。与之相反,在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社会里,艺术的境界可以抚慰人们的情感、陶冶人们的性情,从而起着准宗教的功能。正因如此,被称为中国思想主要支柱的儒、道、骚、禅四家,无不以审美和艺术为其最高境界。孔子毕生“克己复礼”,但在关键的时刻还是道出了“吾与点也”(《论语先进》)的名言;庄子毕生“绝圣齐知”,但其“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天下》)的文章,显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楚骚思想自不待言,其中的神人、仙女并不是信仰的对象,而是审美的化身;佛教本来是从印度一带传入的宗教,但中国化了的禅宗却扬弃了其中的思辨内容和行为戒律,把它引向了充分自由的审美境界。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但却有了《诗经》。这种“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五,从语言的角度上讲,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也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根据。与印欧语系相比,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具有因声调而带来的音乐性的特点,这一切自然无助于逻辑性的表述和科学性的思维,但恰恰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思维(参阅加尔通、西村文子《结构、文化和语言——印欧语系语言、汉语、日语比较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第8期。)。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从这个“存在的家园”出发,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精通近十种语言的辜鸿铭指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国人的一封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

答案: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二、学习

1.宁静以致远”、“以不变应万变”、“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乘物以游心”

2.西方文化在感性与理性的两极最为发达:在感性一极,表现为体育活动;在理性一极,表现为科学活动。与之相反,中国文化在感性和理性的两极都不发达,而发达的是感性和理性之间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艺术和工艺。

3.我们不应以偏概全地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唯一尺度,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统摄和取代另一种文化。西方文化固然有其强项,亦有其弱项;中国文化固然有其短处,亦有其长处。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健全。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中国与西方文化资源优势互补

三、质疑

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健全。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的“审美附加值”的问题;还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D.A载(zài);B溺(nì);C壳(qiào),处(chǔ)

2.A.B.异—议,戡——勘;C.息—歇,新—心,长—常;D.易——益,盖—概。

3.A.考察:①实地调查观察,②细致深刻地观察;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察”重实地或细致观察,“考查”重检查,由句中“视野”可知,应当选“考察”。沉醉、陶醉程度前重后轻,选“沉醉”更能表现西人对科学事业的热爱程度。误区:长时间形成的某种错误认识或做法,重“区域、范围”,且能与句中“陷入”更好地搭配;错误:不正确,不合客观实际。统摄:统领,统辖;统治:①凭借政权来控制、管理国家或地区,②支配、控制。由下文“取代”可知选“统摄”较恰当。

4.D.“琳琅满目”适用于书籍或工艺品。

(二)文句: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的“审美附加值”的问题;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

理由:提出两种新的见解,指出了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的两种重要功能。

(三)文段理解

1.(中国)文化资源最集中的地带。

2.①我们的古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纯艺术的上乘佳作,②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举不胜举的泛艺术的工艺精品,③而且是由于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或中国人往往以艺术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

3.中国文化中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西方文化体育与科学特别发达。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本文从论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入笔,具体分析了两者的差异,并向深处开掘,找出了形成差异的原因,最后指明两种文化对话的意义。在作者看来,中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各有长项和弱项:西方人体育和科学最为发达,而中国人艺术和工艺最为发达。
理解或评价
中国与西方文化资源优势互补,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的“审美附加值”的问题;还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本文从中西方文化资源的角度,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了当今世界中西方文化对话的意义。

【拓展迁移】

1.中国人用辩证思维,而欧美人则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

2.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强调变化、矛盾和中和,欧美人的逻辑思维强调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3.①社会背景②社会认知系统。4.D。A“从而”后说法错,B“优于”说法不当,C“开创”不合史实。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文本导学

【目标引领】

一、基础目标

1.掌握词语:别出心裁、琳琅满目、邯郸学步等。

3.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把握处理两者关系的态度及其意义。

二、发展目标

1.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2.理解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作用。

3.学习对比论证的手法,加以合理使用。

【过程记录】

一、预习

1.识记字音

慰藉(jiè)载体(zǎi)有悖常理(bèi)沉溺(nì)上乘佳作(chéng)雕塑(sù)宣泄(xuān)匮乏(kuì)

2.识记字形

别出心裁—才干 以偏赅全—以偏概全声嘶力竭—厮打—撕毁—歇斯底里

3.识记词义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琳琅满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原谓所见皆名流。后以“琳琅触目”谓眼前所见都是珍贵的物品或美好的诗文。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以偏赅全:片面地根椐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得出错误的结论。

雕虫小技:比喻微末的技能。多指刻意雕琢词章的技能。

匮乏:缺乏

2.预习过程中感到不理解的问题:

二、学习

1.摘抄文中表明中国文化的一些经典语句。

2.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的优点与缺点各表现在哪里?

3.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我们就如何对对待两者差异?

三、质疑

1.思考: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在全救化进程日益加剧的历史背景下有何作用?

2.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记下来认真思考,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渗透(shèn)载体(zǎi)有悖常理(bèi)

B.玄思(xuán)沉溺(niè)上乘佳作(chéng)

C.躯壳(ké)慰藉(jiè)处世哲学(chù)

D.雕塑(sù)宣泄(xuān)日益匮乏(k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修养身心相互交融惟其如此吐纳导引

B.声嘶力竭不可思异经世致用地质戡察

C.息斯底里别出新裁知足长乐无足轻重

D.弘扬国威延年易寿雕虫小技以偏盖全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要在宏观的视野下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加以比较。

②作为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西方人的科学事业是对人类理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种精神的。

③只重实践而忽视思辨的传统,有助于防止我们的民族陷入宗教神秘主义的精神。

④我们不应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唯一尺度,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和取代另一种文化。

A.考察沉醉误区统摄B.考查陶醉误区统治

C.考察陶醉错误统治D.考查沉醉错误统摄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式的武术不仅要打得准、打得狠,而且要打得漂亮,即要在花拳绣腿之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B.如果一味强调我们不仅在科学上要向西方学习,在艺术上也要向西方靠拢,其结果必然就像邯郸学步一样。

C.有人错误地以为工艺和艺术是属于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雕虫小技,其实这恰恰是中国文化的强项。

D.一走进第十届上海国际时装展览会展厅,我们顿觉眼前一亮,各色各样的时装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二)佳句品读

文句: 

理由:

(三)文段理解

如果说中国文化的弱点存在于感性与理性两极,因而其体育与科学均不够发达,那么,其“富矿”恰恰处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交融地带,因而其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说中国是一个艺术和工艺的国度,不仅是由于我们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先秦的诗经、战国的楚辞、汉代的辞赋、六朝的骄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时代的小说这些纯艺术的上乘佳作,也不仅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仰韶的彩陶、良诸的玉器、殷商的青铜、汉代的石像、唐代的三彩、宋代的泥塑、元代的青花、明代的园林、清代的宫殿这些泛艺术的工艺精品,而且是由于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就在西方的经院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或数学的手段来揭示宇宙乃至上帝的奥秘时,自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却要将写诗和作文看成是每一个国家官吏所应具备的必要的素养。因此,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必躲在幽暗阴森的教堂里去研究天文历算,但却必须以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儒家以忠孝安邦、以礼乐治国的传统,自然会把文章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道家“乘物以游心”的处世哲学更容易让人们以艺术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

1.文中加引号的“富矿”比喻什么?

答:。

2.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艺术和工艺的国度”?(不少于3点)

答:。

3.中西文化各有什么强项?

答:。

【收获整理】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理解或评价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拓展迁移】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其中中和论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这种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使得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那么导致这两种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且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

1.中国人与欧美人在思维方式的取向上具体有什么差异?

答:。

2.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与欧美人的逻辑思维各自强调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

3.尼斯比特从哪两个角度阐述了东西方思维产生的渊源和特性?

答:①,②。

4.据文意,选出下列推断能够成立的一项:()

A.“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内化成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B.西方的分析思维要优于中国的辩证思维,因此中国人要善于向西方人学习分析思维。

C.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开创了古希腊文化,而儒教和道教则造就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

D.在当今世界,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如果能做到求同存异,无疑必将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也更能有力地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

【资料链接】

陈炎: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

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首先是因为“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春秋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辞”,再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提诗。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真正含义,是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其次,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不仅是因为诗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而且也由于以诗为灵魂的艺术精神影响和左右着艺术之外的文化产品。在感性活动方面,中国的体育并不以开发人的肉体极限为目的,也从来不陷入狄俄尼索斯式的迷狂,而是在感性宣泄中强调理性的制约,在肉体的拼搏中注重智慧的较量。最能代表中国体育精神的不是足球,而是太极拳,它不是一种忘乎所以的肉体迷狂,而是强调身与心的统一、气与力的和谐。直到今天,我们在国际体育竞赛中的强项大都带有艺术的成分,如体操、跳水、技巧之类,而在足球、田径等单纯感性较量、张扬肉体迷狂的项目中,我们则常常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说到底,中国人的体育观念和西方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人不仅要以力量、以速度为原则,更要以美为原则;而在西方人那里,即使是所谓的“健美”活动,也不惜为了考察人的肉体极限而将其变得畸形……在理性方面,中国的科学并不以开发人的理性能力为目的,也从不陷入阿波罗式的精神沉醉,而是使理性的运演不脱离经验的内容。正如中国的体育活动往往具有艺术特征一样,传统的科学活动也常常具有审美的性质。例如,张衡的“地动移”既可以看作是一件科学仪器,也可以看作是一件艺术精品;而传统的许多中医方剂则采取歌诀体。这同西方人将科学的发展引向逻辑化、思辨化、超验化的轨迹完全不同。

第三,不仅中国古代的文化产品渗透了艺术精神,而且中国古人的行为方式也具有着审美的品格。与依靠法律来约束人们外在行为的西方不同,中国古代主要仰仗伦理来调节人们的社会活动。《乐记乐本篇》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这样一来,“乐”这种广义的艺术,便不仅成了“礼”的合法补充,而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只有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才能够理解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的意义所在。在“礼乐文化”的构架内,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要符合“礼”的规范,而且要具有“乐”的儒雅,即具备审美的特征。因此,就在西方的经院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或数学等手段来揭示宇宙、乃至上帝的奥秘时,自隋、唐而开始的科举制度却要将写诗和作文看成是每一个国家官吏所首先应具备的素质。这种对国家的统治者和管理者的美学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与儒家不同,道家是反抗礼乐文化的,但其“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的逍遥精神更容易让人们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无论是在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还是庄子的“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都显得比儒家更加接近于艺术的境界。因此,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可以不懂天文、历算知识,但却必须用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这种特有的行为方式和休养方式,难道不正是“诗性文化”的显著标志吗?

第四,从信仰方式的角度上讲,中国的传统艺术的过分发达,在功能上有着弥补宗教信仰的特殊意义。我们知道,在具有宗教传统的西方社会,艺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起着引导人们走向上帝的中介作用。与之相反,在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社会里,艺术的境界可以抚慰人们的情感、陶冶人们的性情,从而起着准宗教的功能。正因如此,被称为中国思想主要支柱的儒、道、骚、禅四家,无不以审美和艺术为其最高境界。孔子毕生“克己复礼”,但在关键的时刻还是道出了“吾与点也”(《论语先进》)的名言;庄子毕生“绝圣齐知”,但其“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天下》)的文章,显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楚骚思想自不待言,其中的神人、仙女并不是信仰的对象,而是审美的化身;佛教本来是从印度一带传入的宗教,但中国化了的禅宗却扬弃了其中的思辨内容和行为戒律,把它引向了充分自由的审美境界。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但却有了《诗经》。这种“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五,从语言的角度上讲,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也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根据。与印欧语系相比,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具有因声调而带来的音乐性的特点,这一切自然无助于逻辑性的表述和科学性的思维,但恰恰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思维(参阅加尔通、西村文子《结构、文化和语言——印欧语系语言、汉语、日语比较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第8期。)。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从这个“存在的家园”出发,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精通近十种语言的辜鸿铭指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国人的一封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

答案: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二、学习

1.宁静以致远”、“以不变应万变”、“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乘物以游心”

2.西方文化在感性与理性的两极最为发达:在感性一极,表现为体育活动;在理性一极,表现为科学活动。与之相反,中国文化在感性和理性的两极都不发达,而发达的是感性和理性之间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艺术和工艺。

3.我们不应以偏概全地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唯一尺度,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统摄和取代另一种文化。西方文化固然有其强项,亦有其弱项;中国文化固然有其短处,亦有其长处。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健全。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中国与西方文化资源优势互补

三、质疑

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健全。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的“审美附加值”的问题;还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D.A载(zài);B溺(nì);C壳(qiào),处(chǔ)

2.A.B.异—议,戡——勘;C.息—歇,新—心,长—常;D.易——益,盖—概。

3.A.考察:①实地调查观察,②细致深刻地观察;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察”重实地或细致观察,“考查”重检查,由句中“视野”可知,应当选“考察”。沉醉、陶醉程度前重后轻,选“沉醉”更能表现西人对科学事业的热爱程度。误区:长时间形成的某种错误认识或做法,重“区域、范围”,且能与句中“陷入”更好地搭配;错误:不正确,不合客观实际。统摄:统领,统辖;统治:①凭借政权来控制、管理国家或地区,②支配、控制。由下文“取代”可知选“统摄”较恰当。

4.D.“琳琅满目”适用于书籍或工艺品。

(二)文句: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的“审美附加值”的问题;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

理由:提出两种新的见解,指出了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的两种重要功能。

(三)文段理解

1.(中国)文化资源最集中的地带。

2.①我们的古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纯艺术的上乘佳作,②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举不胜举的泛艺术的工艺精品,③而且是由于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或中国人往往以艺术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

3.中国文化中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西方文化体育与科学特别发达。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本文从论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入笔,具体分析了两者的差异,并向深处开掘,找出了形成差异的原因,最后指明两种文化对话的意义。在作者看来,中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各有长项和弱项:西方人体育和科学最为发达,而中国人艺术和工艺最为发达。
理解或评价
中国与西方文化资源优势互补,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的“审美附加值”的问题;还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本文从中西方文化资源的角度,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了当今世界中西方文化对话的意义。

【拓展迁移】

1.中国人用辩证思维,而欧美人则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

2.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强调变化、矛盾和中和,欧美人的逻辑思维强调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3.①社会背景②社会认知系统。4.D。A“从而”后说法错,B“优于”说法不当,C“开创”不合史实。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复习学案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复习学案
 一、学法指导
1.课标:
考点课标要求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进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文艺复兴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宗教改革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启蒙运动简述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资本主义与思想解放运动的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和政治经济利益的提出,必然会表现在意识形态上。反过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均不同程度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3.复习本单元要把握一条主线、四个重点。一条主线是就是“人”,要把握“人”在各个时期的地位变化,各个时期对“人”的道德修养的追求,各个时期未达到对“人”的追求而采取的措施和活动。四个重点,一是通过对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明确人文精神的起源;二是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众多巨匠的思想和作品的理解,认识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三是通过启蒙思想家观点或者作品的把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启蒙运动先驱是如何让将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阶段的。四是掌握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既是对西方优秀思想文化的回顾,又可以从中发现对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重大借鉴意义的史实。人文精神就是尊重人,重视人的价值,以人为本。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阶段特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社会根源历史影响
萌芽阶段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经济根源:雅典工商业的发展。社会根源:雅典民主制的繁荣为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创立提供了借鉴经验
复兴阶段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马丁路德信仰即可得救;因信称义天主教会的腐朽和黑暗;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成熟阶段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做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2.14-18世纪的西欧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星期的根本原因、各自特点和共同影响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的发展。
(2)特点。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提倡人性,反对神学,倡导个性解放。宗教改革——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用反映时代特征的宗教理论实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
(3)影响:冲破了封建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3.欧洲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异时间、背景14-16C资本主义萌芽17-18C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中心意大利法国
地区意大利→欧洲英国→法国→欧洲其他地区
主要对象封建神学(天主教会)封建专制统治及教权(天主教会、封建制度)
内容①未形成一成熟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体系;
②批判旧秩序;①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②批判旧秩序,提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
形式是以反对天主教神学来追求现世幸福,是在复兴古典文化形式下的思想解放运动,直接抨击教权主义、专制主义,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又是一次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影响①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②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发展①冲击了封建专制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②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核心思想人文主义理性主义
同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
性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都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制度及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以下关于文艺复兴运动实质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A.是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B.是早期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
C.是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运动
D.预示着新的社会到来的曙光
答案:A
辨析:文艺复兴是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所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并不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故答案为A。
例二: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荣光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主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A.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B.反对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C.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答案:A
辨析:本题材料的有效信息有:①“彼特拉克”,通过这以信息,判断是文艺复兴时期;②“属于人的那种荣光对我就够了……我只要求烦人的幸福”这一信息所反映的是人文主义的观点。B、C、D三个选项不是人文主义的内容,可以排除。故答案为A。
例三:下列关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发源地都是意大利
B.都是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
C.都强调人的解放
D.都将斗争的主要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
答案:C
辨析:A项不适合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发源地是英国;B项错在“充分发展”,文艺复兴运动是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产生的;D项不适合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斗争矛头还没有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只是对准封建神学思想。故答案为C
例四:人们由举起人文精神的旗帜到进入理性时代,其根本原因是()
A.基督教会的黑暗统治B.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
C.仁人志士对科学的不懈追求D.人文主义自身的魅力
答案:B
辨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人文主义的发展。故答案为B。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933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