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火烧云》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描写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象,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
【设计理念】
《火烧云》一课写了晚饭后火烧云从出现到消失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我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读要求重点在于注意积累材料和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运用讲授法,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不同形式和层次地阅读和交流等,帮助学生理解字、词,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边读课文边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地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及形态的变化的;并能边读课文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
火烧云相关资料介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导入:
进行汉字加笔画组成新字游戏。教师出示汉字二,要求加两笔变成新字,从而引出云字。
2、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看到过一些什么颜色的云?从而引出火烧云。
3、课题板书: 4、火烧云
学生齐读课题。
4、学习教师补充的火烧云的资料。从中明白什么叫火烧云?火烧云的作用!并积累和理解关与天气的谚语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二、明确目标,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找出本课的学习要求。
在指名学生回答后学生齐读要求。
⑴认真读课文:
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
⑵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学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⑴读不准的字音借助拼音读正确。
教学重点:
1.了解李时珍著书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学习他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
2.体会数字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1了解李时珍为什么决心重新编写一部药物书。
2结合课文明白完善的意思。
3体会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好处。
二、导入
1.(课件)自读全文,思考:你对李时珍有了哪些了解?
2.哪个内容是最主要的?(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
3.哪几段写了这一过程?(35)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每段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原因过程结果)
2.原因是什么?自读第3自然段,概括说说旧书有几个缺点?(不全、不细、不对)
3.为什么说比较完善,不说十分完善?比较是相对谁说的?
4.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完善的理解?(更全、更细、更准)
5.默读课文4、5自然段,李时珍是怎么做的?你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特别受感动,画下来。(课件)
(上万里、千百个数字说明什么?
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数字说明方法?(27年,几国)
这些数字说明什么?(课件)再读
四、总结
1.这27年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是坚持不懈的过程。(课件)
2.把你心中的感动用以下句式说说:(课件)
3.作者怎样评价他?(板书:伟大)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
(2)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1)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总结。
五、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第七册词语盘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小学语文第七册词语盘点
第一单元
kuānkuòbówùlǒngzhàofèiténgbēnténgyījiù
()()()()()()
huīfùcànlànzhúgānguīlǜfèngxìzhàoyào
()()()()()()
shùshāojìngjìbáimāngmāngruòyǐnruòxiàn
()()()()
ángshǒudōngwàngfēngpínglàngjìngshuǐtiānxiāngjiē
()()()
héngguànjiāngmiànqítóubìngjìnmàntiānjuǎndì
()()()
chàndòngshàshífǎnchāhuāhuìzhǎngcháoróngshù
()()()()()()
zhènjìnglíhuángzǐtánsèbǎihésèpútáohuīqiézizǐ
()()()()()()
jīncàncànxiàoyīngyīngrénshēngdǐngfèishānbēngdìlièbùróngzhìyí
()()()()()
shénmìmòcèshénláizhībǐqiānzībǎitàirénjìhǎnzhì
()()()()
yìngjiēbùxiájuānjuānxìliúliánliánfēipù
()()()
tāotāojiāngshuǐyùyùcāngcānghuǎnghuǎnghūhū
()()()
第二单元读读写写
jūnyúnchóngdiékòngxìyèbǐngchùjiǎohénjì
()()()()()()
zhújiànxiūxiǎngzhùzháiyǐnbìyǐncángxuǎnzé
()()()()()()
zhùzhǐdòngxuéróuruòsōusuǒqīngxiépíngtǎnbātǔ
()()()()()()()
kuānchǎngyǐnrénzhùyìháobùkěxīsuíyùérān
()()()()
第二单元读读记记
jiāolóngshènzhòngníngjìngjìngmìháofangwúliáo
()()()()()()
ǒuránzhǎnxīnpiāoyíqīngyìzīliàozhèngjù
()()()()()()
gǔwǔkǎozhèngqǐyuánzhàokāijiǎshuō
()()()()()
zhèndòngzuòwòbùānxiāomóshíguāngbùkěsīyì
()()()()
jīngshéndàzhènwǎngfèixīnjīhàorúyānhǎi
()()()
第三单元读读写写
yángyìyǔnxǔwéiqiánglóngdōnggūdúxùnchì
()()()()()()
fùgàiníngshìlěngkùyúkuàichāichúshèngxià
()()()()()()
fámùgàoshìpáihuǒlālāméiyóudēngxiānhuāshèngkāi
()()()()()
lǜshùchéngyīnxiānguǒpiāoxiāngkuángfēngdàzuò
()()()
xüěhuāfēiwǔcǎocuìhuākāi
()()
第三单元读读记记
liǎnjiábǐcǐtiěqiāoshùchàchàyì
()()()()()
màiziyìwùmùjiàngmùǒubiǎoqínglèngzhù
()()()()()()
zhuàizhùwēnróusāhuǎngmózhàngxiàoxīxī
()()()()()
xìngchōngchōngmáoróngróngkūzhībàiyèqínqínkěnkěn()()()()
bèngbèngtiàotiàokěliánbābā
()()
第四单元读读写写
gāoàozhèngzhòngjīngjùzīwèitǎngruòshìhòu
()()()()()()
píqìzébèirènpíngtānwánjìnzhígǎozhǐ
()()()()()()
méihuādiēdǎokāipìlínjìnxìnggé
()()()()()
háobùxiāngràngjúcùbùānyírìsāncān
()()()
cóngróngbúpòyángchángérqùkōngkōngrúyě()()()
gōngyǎngbùzhōubúshèngqífánjiàzishízú
()()()
bǐngxīníngshìbiànhuàduōduānzhīshéhuāluò
()()()
kuángfèipāntánnínìngqiāngdiàodiānliangliányīshǔyú
()()()()()()()
zhǔzǎitáoqìfǎnkàngqīwǔchéngjìqīcǎncíài
()()()()()()()
xīnkǔyǐnhángdàjiàomàntiáosīlǐzìyóuzìzài
()()()()
shēngqìbóbórúyuànrúsùchènqíbúbèi
()()()
第五单元读读写写
pánxuánchéngzhuānchéngqiángtúnbīngbǎolěi
()()()()()
dǎzhànghūyìngjiānbǎngzhìhuìníngjiéchángláng
()()()()()()
zhùzijiànzhùgōngdiàncōngyùyǎnyìngzhūhóng
()()()()()()
dīàndiāokèshīzifóxiānggéqìpòxióngwěi
()()()()()
jīnbìhuīhuángshénqīngqìshuǎngyǐnyǐnyuēyuēzītàibùyī
()()()()
第五单元读读记记
dǒuqiàosǒnglìhuàfǎngyuǎntiàoniǎokàntǒngshuàiduānxiáng
()()()()()()()
yúnchènpèihédiāosùqìgàijiāyùguānyíhéyuán
()()()()()()
chóngshānjùnlǐngjǔshìwúshuāngxiǎngyùshìjiè
()()()
shēncáikuíwúshéntàizìruòjiǔjīngshāchǎngnánzhēngběizhàn
()()()()
suǒxiàngpīmǐyuèyuèyùshìruòyǒusuǒsīshūsǐpīnbó
()()()()
第六单元读读写写
jiàngélǎnduòsúyǔpínghéngliánjié
()()()()()
kuàyuèhǎixiáguìshùcāngbáihóngrùn
()()()()()
yízhíxìngyùntáiwānxíjīqīdài
()()()()()
kōngkuàngzàntíngshānhóngbàofāqīngbōyàngyàng
()()()()
lǐsuǒdāngrántánhéróngyìpíngānwúshì
()()()
tūrúqíláigǔròutóngbāoxuèmàiqīnqíng
()()()
第六单元读读记记
qiǎnzédiāolínglìhàiliánmǐndīngníngzhǔfù
()()()()()()
huáibàobēiāishīrùnxǐyuèxiétiáoyǒuxù
()()()()()
rényǐngchuòchuòháotáodàkūhuǎngrándàwù
()()()
第七单元读读写写
bófùmófànxúnjǐngchǎorǎngchéngchǔbàofù
()()()()()()
xiōnghuáihècǎituījiànyǎnliánshāndiàoguīfàn
()()()()()()
zàorèróngqiàhuánghūnkètīngdìguózhǔyì
()()()()()
dēnghóngjiǔlǜrènàofēifánfēnghérìlìyàowǔyángwēi
()()()()
déyìyángyángzhènxīngzhōnghuá
()()
第七单元读读记记
qūshǐjuéqǐyúhuīyùnhánxǐshùqièyìfǎnbóluójì
()()()()()()()()
màomèishūyuǎncǎifǎngjìmòfēnxīpiāopiāoránkēngqiāngyǒulì
()()()()()()()
jīnpílìjìndiànhuàháomǎxíngdānyǐngzhīhémùxiāngchǔ
()()()()
huànnànyǔgòngshòuyìfěiqiǎnniánshàoqìshèngniányúgǔxī
()()()()
第八单元读读写写
gǎiguānchéngdùyīlàijìtuōhuànxiǎngdòngcháliánxì
()()()()()()()
kǒnglóngxiōngměnggēzimiáohuìqīngyíngmǐnjié
()()()()()()
yīntèwǎngyuánzǐhézhéxuéjiāhūfēnghuànyǔchūhūyìliào
()()()()()
nónggēngshèhuìténgyúnjiàwùnónggēngshèhuìténgyúnjiàwù
()()()()
chéngkòngdiànhuàguīgēndàodǐxīnxǐruòkuángxíngtàigèyì
()()()()
第八单元读读记记
shùjùqīngsōngyuèěrcāngkùchǔcúnshìfàn
()()()()()()
pēngtiáopēngchǎoyùyuēzōnghépànduàntígōng
()()()()()()
chídùnlìrúshāixuǎnfúshètáotàiyánjiǎn
()()()()()()
yuǎnyángchuánbóyòngwǔzhīdìměiwèijiāyáo
()()()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第七册《语文天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语文天地》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第七册《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1、出示地图:
让我们一起到地图上来找一找青藏高原,在这儿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2、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都带来了吧!谁来说一说?
(学生相互交流已搜集的文字、图片。)
3、出示图片:
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游览一下吧。
(板书课题:雅鲁藏布大峡谷)
4、读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估计学生会提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究竟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
(设计意图: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让他们在这样的期待中展开新的学习。)
二、自读课文,感知发现
1、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减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河床、切割、堪称等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
要读正确、流畅,同伴互相抽读课文,检查初读情况。
3、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合适的词?
4、完成填空练习: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观不仅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北师第七册《语文天地》9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第七册《语文天地》9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摘录笔记、读古诗)
一、摘录笔记
1、全班齐读文中摘录笔记的内容。
2、师:大家在读完后发现,它们都是好词、好句,而且是文中的重点词句。那么,你们还能找到更多类似的句子吗?
3、学生合作找到重点句子。
4、全班交流。
5、师:你能说说他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指名回答。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大量比喻手法
《月光曲》形象的情景描写
《林中乐队》拟人手法
7、举例说明。
A、血肉:比喻为抗击入侵者而拼搏的人们。
B、长城:比喻在入侵者面前建立起坚实的堡垒保卫我们的祖国。
C、魔爪: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8、找一找课文中类似的句子。
二、读古诗
1、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围绕着“音乐”来说,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会用象声词来表示声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2、全班齐读古诗。
3、自学并交流古诗的含义。
4、学生交流预习资料。
5、学生质疑诗意。
6、全班交流讲解。
嘈嘈:声音沉重悠长。
小弦:指最细的弦。
切切:弦声幽细琐碎。
第二课时
(自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合作学习
1、四人小组接力朗读课文,思考:诗人分别把吉他比喻成什么?
2、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
把吉他比喻成:丑小鸭、竹篱笆、少年的梦想和童话、星星、朝霞、友人的悄悄话、驼铃、灯塔、我需要的声声回答。
三、体会思想
1、讨论:诗人的比喻是否合适?
2、指名回答。
3、师:这些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充分反映了吉他在西班牙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4、师:谁能发现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
(每一段歌词的结尾都是一句:你是我的吉他。)
5、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6、四人小组交流。
7、个人汇报。
(重复出现,反复强调,抒发了诗人热爱音乐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拓展
1、师:诗人这么喜爱他的吉他,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吉他吗?
2、指名回答。
第三、四课时
(习作)
一、导入习作主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音乐)
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是——假如世界没有了音乐。
二、完成习作
1、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谈论,指名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3、教师点评。
4、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5、引导习作主题。
A、注意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B、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
C、合理、大胆地想象,没有音乐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D、拓宽视角,引向人、动植物、大自然等等。
6、学生开始习作。
7、修改习作。
8、抄清习作。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说勤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3.说勤奋(使用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题第一教时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五、作业抄生字。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懂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节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
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北师第七册《语文天地》10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北师第七册《语文天地》10教学设计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第七册《语文天地》11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语文天地》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有:分数的认识(一)、小数、三步运算和应用、统计表和条形图。
(一) 数和运算的教学
1、分数的认识;2、小数;3、混合运算;
(二) 统计图表的教学
(三) 数学思维专项训练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乘整数的乘法。
2、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整数、小数除以整数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计算和简单的口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的近似值。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计算三步计算式题,会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和比较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4、 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利用作图纸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四、教学措施
(一) 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二)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五、教学进度
略。。。
衔接内容、四则混合运算
第1课时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展示台展示例1、例2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展示第1页上的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书第2页上的“试一试”。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每个足球比每个篮球多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书第2页中间的“试一试”。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下面的“议一议”“试一试”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第3页课堂活动。
⑴先让学生说一说。
⑵正确计算。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第2课时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议一议”。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第6页第5题。
第3课时用两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第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列习题:
12÷4+25400-20×16
213÷(102-99)(120-63)×45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第3题。
出示第3题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2)自主探索
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
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4)即时练习。
2、教学书6页上的第4题。
出示第4题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与3、4题类型的题让学生练习。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书第6页第7题。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6页中的习题及。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吗?
指导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共同归纳。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书第6页上的第6、8题。
1、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运算顺序。
2、第8题。
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再列算式。
全班交流。
三、全课小结
对本节课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一单元多位数的认识
第1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3)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
(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猜一猜。
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一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
(2)认识数位分级。
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
(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
①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
三、巩固练习
提问: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
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1题
第2课时: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9—10页例1、例2,“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读一读单元导入图的文字内容,从而导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读一读。
先让学生读一读以下两个数:592、328。
再出示例题的数位顺序表和数:5920000和3280000。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指定学生读和学生自由读。
(2)、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怎样读这些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读法。
(3)指导学生讨论第14页的“想一想”。
2、教学例2。
出示例题。
(1)、读一读。
让学生根据提示,读一读书2050006和10002008这两个数。(采用个别读和全班齐读形式)
(2)、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读307000490和1800020000这两个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互听、互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及时纠正错误的读法。
(3)、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议一议: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接着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读一读”中的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强调读多位数时,先把多位数分级,再读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2、3、4题。
第3课时: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2页的例3、例4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读法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写法。
2、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培养类推、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写法,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难点: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里填上﹤或﹥。
290()300456()480
3700()37202223()2229
提问: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看一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万级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想法。
学生独立写出“七亿”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写多位数时,也应从最高位写起。
2、即时练习。
完成“写一写”。
先让学生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0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写出“五千万零四”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议一议。
提问:怎样写多位数呢?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4、教学例4。
(1)让学生独立尝试,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写数。
三百零四万零七十写作:
四亿零三百万零二写作:
三千万零三写作: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89898和101010173544和73579
四、全课小结
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5题
文章来源://m.jab88.com/j/5911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