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卢沟桥烽火》依托教材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卢沟桥烽火》依托教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第十册中的《卢沟桥烽火》具体记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我认真研读了教材,下面把我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的一个片段记述下来。

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又蚕食华北,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人有咽喉吗?在哪个部位?重要不重要?

生:(指指自己的咽喉),咽喉就是一个人喘气的器官,它很重要,一旦这个部位卡住那人就会难以生存。

师:读一读第一节的最后一句,把什么比作了咽喉要道?

生:把卢沟桥比作了咽喉要道,可见卢沟桥十分重要,敌人一旦突破,那我们中国将被日本侵占。

师:那我们就来把卢沟桥的重要性读出来。指名学生朗读。

师: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方面最想做到的是什么?

生:突破卢沟桥。

师:他们来了。自己读读第二第三小节,用笔画出“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

师:“挑衅”就是什么?

生:故意找茬吧。

生:是故意挑起事端。

师:那“赤裸裸”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这显然是明显的故意挑起事端。

师:说得很好,那就请你们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本侵略者是故意挑起事端?

生找

生:他们是来找人的,那为什么白天不找,而要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时候去找呢?深更半夜看得见人吗?再看他们“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偷偷摸摸干什么呢?一看就没有好事。

师:请你把这些能表现日本侵略者故意挑起事端的词语突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你讲到的句子。(学生读)。

生:不就是一个日本士兵丢了嘛!军队里那么多士兵,也不在乎这一个,难道非要找到他不可?

生:举个例子说,你去问路,是不是应该要客气些,人家才会告诉你怎么走。那日本军官找人说话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客气些啊,那气势汹汹的样子,哪像找人,倒像吃人。(学生读相关句子)

生:(读句子)找人需要“全副武装”吗?

生:(读句子)找人就找人,干吗说成“搜查”呀?

生:找人就一定要过卢沟桥去找吗?他们想干什么一看就知道了。

师:由此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评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上述片段反映了教者的两种想法。

一、让课堂书声琅琅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生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上述片段中,教师在让学生感悟到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后,让他们通过读来表现卢沟桥的重要性,这样的读悟交融,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明白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原因。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次的朗读,在学生悟到一定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意要学生突出表现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词语,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体验内容,从中受到情感的撞击,获得思想的启迪。

二、让学生思想不断

片段中教师提出了一个颇具意义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本侵略者是故意挑起事端?”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积极从文中找寻理论依据,然后用自己精彩的语言呈现给大家,那一个个质疑的问句让我们不难感受到学生看得多么仔细,想得多么周到,回答又多么流利,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学生完全处于阅读的主体地位。

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菩萨兵》教材简析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菩萨兵》教材简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菩萨和兵是怎么联系到一块的?菩萨兵是指什么样的兵?为什么叫菩萨兵?同学们看到课题一定会提出许多问题。这个题目确定有些古怪,但它讲述的一个故事却很感人。

这篇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受民的一个感人故事。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以菩萨一样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赖与欢迎。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藏胞一听说军队过来,就躲进深山,不敢露面。藏胞见军礼就怕得要命,原因是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藏胞躲藏躲藏并不影响红军的体整,然而却急坏了朱总司令,为什么呢?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红军官兵具有“菩萨“心肠。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这里主要写了朱德与翻译的两次对话,从朱德的话语中字字句句皆见他一心为藏胞着想。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朱德总司令动员并带领红军主动替藏胞完成春耕工作。“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朱德的话,既指红军认真负责搞好春耕,又指他们要把军爱民的真诚爱心播在藏胞的心里。

第四段(第8-9自然段)写藏民们耳闻目睹红军的行动后激动不已。“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这是藏胞由衷发出的赞叹。这既点题,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xiao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

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lk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

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我军

仰马翻

同仇敌忾

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9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渎,渎刁;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在执行班级管理“新政”的同时,我又吸收着魏书生老师教学方面的精髓。在教学方面,还是要坚持自己的优点,不要“邯郸学步”,最后什么也不能做到;像做班主任一样,也要学会放手,要努力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简单教学+自主教学”。魏式的教学步骤比较固定,一般分为:定学、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评价。其实,这样的教学跟“先学后教,当堂测试”的洋思模式较为相似,只是更为灵活,更为自主。
教学《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我就努力采用这样的方式:
首先,确定教学的目标:1、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背景。2、读通课文。3、写好生字。4、解决生词。5、弄清主要内容。
其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把“自学”与“讨论”两个环节合而为一。卢沟桥事迹的背景,学生借助资料完全能够介绍。对于生字,学生先写,然后确定易写错的字;对于生词,通过查词典,学生能够顺利解决。
再次,我指导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读通各段课文。然后根据画出的表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弄清课文的脉络,概括出主要内容。
学完之后,利用《补充习题》进行测试,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最后,我对本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评价。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要采取这样的自主教学,每一节课,必须确定好自学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地自学、讨论。这样坚持下去,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检查下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变得有效起来。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之二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之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卢沟桥烽火

敌军我军

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

气势汹汹严词拒绝

首先还击

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同仇敌忾

狼狈举、冒

当天晚上抱头鼠窜悄悄

可耻下场英勇顽强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3、完成练习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一、第二段,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

3、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一、复习

出示词语,指名读。

1.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学习第二段。

(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并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我军

全副武装喝问

气势汹汹严词拒绝

首先还击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

第二天凌晨

日军我军

人仰马翻同仇敌忾

狼狈举、冒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现,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然遭到的惨败的下场。

当天晚上

日军我军

抱头鼠窜悄悄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及敌人的可耻下场。

指导朗读

(5)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听录音,加深印象

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指名复述

(6)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第三、第四段。

2、指导造句。

一、复习

1.指名说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及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指名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过渡:日寇岂肯就此罢休?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

(3)指导朗读好这一自然段

2.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解疑。

(3)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的抗击侵略者的呢?

(4)讨论,引导学生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三、指导造句

1.逐步

(1)指名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2)这里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2.万籁俱寂

四、延伸作业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教后感: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重点组织教学。而这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所以我重视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实践证明,朗读确实是学习此类教材的好途径。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材理解


【学习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至9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含义以及好处。

4、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冰心奶奶对充满活力的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根据作者的行踪,可以把文章分为4个部分。

第1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文章先写碰到儿童的地点,以及儿童之多;然后通过对两句诗的新的解释,点明题目,同时也道出了游园的缘由——被活泼可爱的孩子所吸引,不由得产生游园的兴致。于是,“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这一“笑”一“迎”,流露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一个“挤”字,表现出冰心奶奶那颗不老的童心。

第2部分(第3、4自然段),写游览时“我们”处处遇上儿童。这一部分在写儿童之多时,作者抓住儿童的不同情态——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的,说着的,笑着的,还有跑累了坐着看书的,在“一面面鲜红的队旗”的映衬下,他们显得那样的活泼可爱;在写儿童归队的情景时,用他们和我们常常“撞个满怀”,说明他们有点莽撞;但又用他们总是说一声“对不起”,表现了他们的懂礼貌。

第3部分(第5—8自然段),写“我们”在玉澜堂的院落里,与儿童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这一部分先写了开得很旺盛的几棵大海棠树以及对饱满、烂漫的春光的赞叹;接着写“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时,引来“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文章用“我”与孩子的对话的方式,写了一个女孩子的“忸怩”和一个男孩子的率真,然后就孩子说的那句“就是开得旺”作引申,写了花儿与儿童一样,借花喻人,表达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挚爱和期望。

第4部分(第9自然段),写“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一部分照应前文,再次点题,以突出题旨。

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和活力,读后令人感到十分兴奋和激动。

【字词点击】

生字提示

这篇文章共有15个生字,其中有7个生字只要求我们认识就可以了。在字音方面要注意读准:“澜(lán)”“忸(niǔ)”“怩(ní)”“拣(jiǎn)”“嚷(rāng)”“倚(yǐ)”“畅(chàng)”。在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中,有6个是左右结构的字,且多为左窄右宽的结构。“拣”的右边不是“东”,右边的第3笔是横折钩,不要写成竖钩;“嚷”的笔画比较多,口字旁的位置要上一点;“匣”的最后一笔是竖折;“堂”的第一笔是竖,不要写成点;“口”字写得收缩一些。

词语释义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成千盈百:盈,满。形容人很多。也作“成千上百”。

座无隙地:隙地,空着的地方。没有一点儿空地可以坐下来。形容人很多。

浑身解数:全身的本领。

【疑难解析】

句子解析

1、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这句话的前两句诗的意思是:儿童不明白春天到底在哪里,只是看哪儿的游人多就往哪里走。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反过来说呢?因为冰心奶奶特别喜爱儿童,在她的心目中,儿童就是春天,儿童的身上透发出春天的活力,哪里有儿童,哪里就会有春天,哪里就焕发着春的气息,所以要寻找春天,就得“只拣儿童多处行”。

2、女孩子、男孩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太阳,给人光明,给人温暖,给人希望,地球万物离不开太阳。太阳,多么好的一个词语啊,人们常把自己最喜欢的人比作太阳,冰心奶奶在这里把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儿童比作太阳,从儿童身上发出的气息是太阳的气息,是生命的气息,是希望的气息,表达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

问题解析

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建立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要抓住以下两个要点:其一,儿童多处就是春天,因为儿童多的地方春光最饱满最烂漫;其二,儿童是春的使者,春天荡漾在儿童的心里,春天写在了儿童的脸上,春天就住在儿童的身上,春天是儿童的,儿童就是祖国的春天。

【品评赏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不仅写了儿童之多,还写了花儿开得之旺盛。那么,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儿童的多呢?

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就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颐和园门口的儿童之多。

……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成千盈百”是说孩子之多;“闹嚷嚷地”是说孩子之欢。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用“魔术匣子”来比喻颐和园,突出了颐和园内含的丰富,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用“小天使”来比喻孩子们,“天使”本来是指宗教中神的使者,西方文学艺术中,天使的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少女和小孩,因此常用来比喻天真可爱的女人和小孩。一个“飞”字,既让我们想到天使的翅膀,更让人看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这里冰心奶奶用生花妙笔,写出了儿童之多、之欢,表达了对儿童的喜爱。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通过读使得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能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通过读来感受儿童之多之欢快;通过读来体会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

文章的第3、4自然段,先请你用笔把描写“儿童多”的词句圈画出来,然后请你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反复朗读,细细体会从字里行间所透发出来的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少年儿童的喜爱。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文章中“……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确具有诗情画意。我们知道,太阳,给人光明,给人温暖,给人希望,地球万物离不开太阳。太阳,多么好的一个词语啊,人们常把自己最喜欢的人比作太阳,冰心奶奶在这里把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儿童比作太阳,从儿童身上喷发出的气息是太阳的气息,是生命的气息,是希望的气息,表达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这些是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细细体会的。

从这几个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春天的大地上尽是一些爱动且冲动的孩子。他们举着贺知章的剪刀,把阳光、花朵、纯洁和爱,剪成希望种在泥土里,迅速地长出的阳光、花朵、纯洁和爱来。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幸福的,别人看了也快乐、也幸福。

课文的第5自然段通过写开得很旺的海棠花来反映春光的饱满与烂漫。这一自然段文字优美,比喻生动。用“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突出了花开得之多、之密、之美,既让人感受到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觉得海棠花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更让人感觉到春光的饱满与烂漫。文章的第六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对春光的赞叹。文章第5、6两个自然段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从读中感悟春天那番生机勃勃的景象。

文章的第8自然段借花喻人,抒发了作者的热爱儿童,以及寄希望于儿童的思想感情。这一个自然段要凭借朗读并联系前文来感悟儿童和花儿的相通之处——都是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都能让人感到快乐。

是啊,花儿与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春天荡漾在儿童的心里,春天写在了儿童的脸上,春天就住在儿童的身上,春天是儿童的,儿童就是春天。所以,“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文章的结尾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所见》赏析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所见》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所见

袁牧

牧童①骑黄牛,

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题解: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树阴。

今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诵读:

①内容简介: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准备捕捉知了的一刹那情景。

②写作特点:诗人善于抓住事物瞬间的特点加以描写,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状态,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动有静。

③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第二句之后要有较长的停顿。要突出“振”、“捕”、“鸣”、“闭口”、“立”等词语。要读出生活情趣。

④思考:

请将这首诗与后面的《小儿垂钓》对比着读,并分析在写作上的共同点。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祁黄羊


春秋时代,几个大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经常出兵征伐别的国家。当时,晋国的军事力量比较强大,由祁黄羊担任中军尉,负责训练军队。

在多年的征战中,祁黄羊的腿脚落下了毛病,走路很不方便,便请求晋悼公准许他辞职。

悼公说:“中军尉职责重大,决定人选的事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你在军中多年,心目中一定有合适的人选。你觉得谁能替代你呢?”

“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悼公深感意外,说:“解狐不是杀你父亲的仇人吗?你怎么会举荐他呢?”

“主公问我谁可以担此重任,并没有问我他是不是我的仇人哪!”

“好吧,我相信你,就照你的意见办!”

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悼公十分惊讶:“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举荐他,难道不怕人家说你偏心眼儿?”

“主公让我推荐能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任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悼公听了很受感动,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选自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8册〕

阅读一点通

这篇短文是根据《吕氏春秋》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的。读罢全文,一个“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一心为公、正直无私的春秋大夫——祁黄羊出现在眼前。

祁黄羊腿脚有病,不便指挥,他不恋高位,自动请辞,令人钦佩;当主公让祁黄羊推荐贤才,他考虑再三,两度荐贤,既不避仇,也不避亲,任人唯贤,深得晋悼公的赞誉。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最佳路径》预习解析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最佳路径》预习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重点生字

吆:yāo

〔吆喝〕(大声)喊叫。多用于大声叫卖东西和大声驱赶牲畜,如大声喊号子等。亦单用,义同,如“老姜头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吆着号子。”

笔画数:6;部首:口;

造句:老远就听见二叔吆喝的声音。

躁:zào

性急,不冷静:躁动。躁进。躁狂(浮躁轻狂)。急躁。浮躁。骄躁。烦躁。性情躁。

笔画数:20;部首:足;

造句:你的脾气还是那么暴躁。

庆:(慶)qìng

祝贺:庆贺。庆祝。庆幸。庆典。庆功。可祝贺的事:国庆。大庆。姓。

笔画数:6;部首:广;

造句:香港回归,举国欢庆。

滨:(濱)bīn

水边;近水的地方:海滨。湖滨。靠近(水边):滨海。滨湖。滨江。

笔画数:13;部首:氵;

造句:这个海滨城市真美。

郎:láng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郎。郎才女貌。对某种人的称呼:货郎。女郎。旧时妻称夫或情人:郎君。封建时代的官名:郎中(a.古官名;b.中医医生)。侍郎。员外郎。姓。郎làng〔屎壳郎〕“蜣螂”的俗称。

笔画数:8;部首:阝;

造句:我国古代称大夫为郎中。

施:shī

实行:施工。施政。设施。施展。施教(ji刼)。施为(w唅)。施威。实施。措施(办法)。发号施令。用上,加工:施肥。施粉。给予:施礼。施诊。施恩。姓。

笔画数:9;部首:方;

造句:这项措施实施后,效果很明显。

茵:yīn

铺垫的东西,垫子、褥子、毯子的通称:茵褥。茵席。茵饪(寝褥和烹饪,引申为睡眠和饮食)。绿草如茵。

笔画数:9;部首:艹;

造句:春天里绿草如茵。

覆:fù

遮盖,蒙:覆盖。覆溺。覆蔽。覆被(遮盖,喻恩荫)。覆庇。翻,倾倒,败,灭:覆舟。颠覆。覆灭。覆辙(翻过车的道路,喻曾经失败的做法)。覆没(m?)。覆水难收。覆巢无完卵(喻灭门之祸,无一得免,亦喻整体覆灭,个人不能幸存)。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同“复”①②。笔画数:18;部首:覀;

造句:白雪覆盖了整个大地。

敦:dūn

厚道,笃厚:敦朴。敦厚。敦实。诚心诚意:敦聘。敦请。督促:“使虞敦匠”。敦劝。敦促。姓。敦duì古代盛黍稷的器具。

笔画数:12;部首:攵;

造句:这个孩子老实敦厚,很招人喜欢。

●重点词语

精心:细心。

思绪:连绵不断的情绪,想法。

料理:办理,处理。

绵延:连绵不断的。

优雅:美好的,高尚的,不粗俗的。

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学习目标

第一:掌握本科的生字

第二:掌握本科几个生词的意义

第三:熟读课文,理解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时遇到的难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课文重点

世界建筑大师既迪斯尼乐园的设计者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时,遇到一个难题:各景点之间的路该怎样连接,还没有具体方案。

在一个很偶然的时间里,他从一位无力料理葡萄园的老太太身上得到了启发: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于是,他的难题也便迎刃而解了。后来,他设计的迪斯尼乐园,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世界上最佳的选择!

格罗培斯的成功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顺其自然,也许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相关知识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路该怎样联接时,别出心裁地撒上草种,提前开放乐园。半年后,草地被踩出许多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的小道,第二年,格罗培斯就按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其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其实,在生活中,有时不必去太刻意雕琢,顺其自然或许是最佳选择。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好比花草树木,有着各自的生长需要,如果我们一味地要求他们生长于被强行设定的“花”里,那么他们就可能没了舒筋骨,展枝叶的空间。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我想我们孩子的明天都会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卢沟桥烽火说课稿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在五年级学生心中,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因此,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读准多音字“爪”、“咽”、“处”。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其中目标2、3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险恶用心是教学的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首先,以歌典《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配上教师激愤的讲述“九一八”事变,用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然后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由此揭题,理解“烽火”,再解题、读题。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阅读障碍。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划出描写时间的词句,并指导学生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通过不同层面要求的读。估计学生能整体把握住课文主要内容。
下面就第二课时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明确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体会日本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
课始,通过“谁能简要说说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复习文章主要内容。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呢?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设想引导学生通过对“蚕食”“妄图”等词的理解,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并配以地图以及了解“咽喉”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使学生体会卢沟桥地理位置的极其重要。
二、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
课文(第2-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其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国军民顽强抗击的场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作如下预设:
1、让学生读一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事件的来龙去脉。
2、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组织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体会我军的英勇顽强和侵略者的蛮横狼狈。
比如理解“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这一句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挑衅”,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挑衅行为?”再引导学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然后,把日寇的狡诈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再如,学习我国守军顽强抗击侵略者这一部分,我首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关语句(第4、5自然段中);接着,圈一圈关键词语理解“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我国军民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板书:英勇顽强)我将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侵略者蛮横无理而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板书:蛮横狼狈)
4、再次朗读,加深体会。让学生自由选择两军表现部分,考虑到高年级学生有可能都选择朗读描写我军部分,这时我将以“只要你读出对日寇的无比憎恨,你同样是一名勇敢爱国的少先队员!”这句话来引导学生作出选择。如果学生感受不深,我就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联系电视电影中敌我双方的形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强烈的爱憎感情。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
5、编写提纲,练习复述。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描述敌我双方神态举动的关键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先同桌对说、小组互说,再全班交流评议。
三、感到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估计有学生会说到:我们必须响应党的号召,这就自然过渡到“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句话的学习。媒体出示这句话,我设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讨论“这三个危急能否调换顺序?”,使学生明白“绝对不能!”因为这三个危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平津有难,华北就保不住,华北有事,中华民族就危急!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这句话,深入体会咽喉要道——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至此,学生就会明白,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侵占中国。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不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誓不罢休的坚强决心,从而体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
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何在?引读最后一段后教师总结,使学生明白从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进入了八年抗日的艰辛历程。
学完课文,引导学生回忆看过的反映抗战的影片或电视剧,把最感动自己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一起讴歌英雄的爱国精神。
板书设计
卢沟桥烽火
我军日寇
英勇顽强蛮横狼狈

《卢沟桥烽火》课文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卢沟桥烽火》课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生命的壮歌》“生命桥”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生命的壮歌》“生命桥””,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几分钟以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类:老羚羊为一类,年轻羚羊为一类。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落了山涧。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了一群羚羊在狩猎人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帮助年轻的羚羊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动人故事。

羚羊飞跃山涧,“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连用四个四字词语表现了它们在生死存亡之时,沉着、冷静,顾全大局,洋溢着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作者把老羚羊的死亡比做“桥墩”,把跃涧的弧线比做“生命桥”,以及用“神圣”形容当时的情景,热情地赞颂了老羚羊牺牲自我,保存年轻羚羊的可贵精神,洋溢着作者深深的敬意。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赤壁之战》助读


《赤壁之战》是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节选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学习这篇课文,需掌握下面几点。

(一)要了解故事的“前因”

《三国演义》是讲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长期混战的情况。曹操力量最强大,要吞并刘、孙,刘、孙就联合起来,共同抗曹。刘备派了诸葛亮到孙权处协助作战,吴国都督周瑜因为“曹军号称八十万,我军才三万”,想用火攻,但当时一直吹西北风,急得生了病。接下来就发生了本课这个故事。

(二)要了解故事中的故事

课文中讲了曹操、周瑜两军隔江相对的形势以后,就讲吴国老将黄盖看到曹军的弱点,提出火攻的计谋,周瑜同意了,黄盖就给曹操写信假投降,结果顺利地取得了胜利。其实,这中间还有“庞统巧施连环计”、“蒋干偷书”、“苦肉计”和“借东风”等故事,是本课编者在节选时删去的。我们通过电视节目或连环画册了解一下这些故事,是很有必要的。

(三)要了解故事的“后果”

课文中讲周瑜大败曹军后,曹操从华容道逃跑了。心地狭窄的周瑜见诸葛亮果然“借”到东风,更加妒忌,就派人去杀他,而诸葛亮早有所料,在大将赵云的保护下回去了。周瑜气得吐血身亡。诸葛亮马上调兵遣将,派了大将关羽(关云长)潜伏在华容道上,结果因为某些原因,关羽放了曹操,使“三国演义”的故事继续下去了。

5《卢沟桥烽火》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卢沟桥烽火》”,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5《卢沟桥烽火》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xiao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lk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敌军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狈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渎,渎刁;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卢沟桥烽火》依托教材》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650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