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相关知识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相关知识”,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小编推荐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说课设计


一、文本解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辛弃疾曾两次罢官,四十二岁至六十二岁,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当时的辛弃疾潜心研读庄子和陶潜的的文章。这首词与《清平乐村居》都是词人在这个时期写的。西江越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朱光潜)

二、教学难点、重点

对本词来说,学生对乡村生活,尤其是夏夜的乡村,没有表象积累,更没有情感体验。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如何帮助他们通过词作里对景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夏夜农村的清新恬静之美,品味词作朴实的语言描摹等文学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设计理念: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3、能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能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复习学过的词

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词作了,大家还记得吗?

(毛泽东的《咏梅》、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读起来都琅琅上口,而且别有一种意蕴,这也是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之一吧。因为词是依据曲子填的,不同的词牌名有不同的调,同一个词牌名因内容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情调。

2、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辛弃疾写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师介绍黄沙道

黄沙,就是指黄沙岭。辛弃疾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那里有一个黄沙岭,高约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农田十多亩。黄沙岭一带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很好。

●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辛弃疾在这隐居,一住就住了近二十年,也住出了闲情。听说还在这建了《黄沙书院》,所以夜晚出来走走,是经常的事。词中就描写了一次夜行的经历。

(二)初读词作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己练读

3、指名朗读交流

指出:见的读音

(三)解诗意

1、自己再轻声读读,看看哪些句子的意思,自己可以试着理解,还可以跟同学讨论讨论。不懂得可以提出来。

2、交流遇到的问题,我们先来看上阕,

●别枝惊鹊

●半夜鸣蝉

●蛙声一片

3、谁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教师随机引导理解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用语言描绘明月无言,清风无声,但黄沙岭的夜晚却是寂静中的热闹。)

(1)随机引导:

是什么惊起了鹊儿?你见过这样的明月吗?说说你的感受。

被惊起的鹊儿此刻在干什么?

此刻的蝉鸣会与白天一样吗?

田野里稻花飘香,令人陶醉。此的青蛙们在说些什么呢?

(3)在这样的一个夏日月夜,作者在夜行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感受到什么?如果你就是作者,你能不能来给大家说说你夜行黄沙道时的所见所闻,还可以加上所感。

(4)这样的夏夜,作者真是不虚此行,让我们再来一起读读上阕。

●谁先来读一读。

●再指名读、起度。

●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个字:惬意,快乐。再次朗读上阕。

4、学习下阕

(1)解决关键词,

●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

●旧时茅店路转溪桥忽见

(2)词人在路上一路走一路赏,一路乐,可夜行忽然又发生了一点小插曲,你能不能把他连起来说说呢?能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更好。

(3)大家理解的真不错。这一急一喜,让夜行更有了一种情致,谁把下阕连起来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四)诵读悟境

学习整首词作,似乎跟随作者一起夜行。与刚上课时比较,相信已经有了不同的体会或者更深刻的体会,或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连起来再读读全词,还可以边读边想象,便读边体会。

1、学生练读

2、指名朗读交流,并说说自己现在的体会。

教师随机捕捉这次夜行留给你最美好的记忆是什么?

3、齐读

4、背诵

(五)作业

1、展开想象,把作者的夜行经历写下来。

2、收集田园诗词,进行赏析比较。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材理解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

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

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作者简介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作者简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当代注本以邓广铭先生作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为流行。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课件设计:

PP四张抒情音乐一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2、揭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牌词题

二、布置初读。

1、自由诵读:字字正确、句句通顺。

2、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检查。

1、(出示课件1)指名读,正音;齐读。

2、质疑,引导解疑。

四、小组学习。

1、用心读,边读边想画面。

2、小组内互说,有感情地朗读。

五、大组交流。

1、自由说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

①引词句。②说画面。③作补充。④练诵读。

2、范读。学生闭眼想象完整画面。

3、(出示课件2)说完整画面。

①小组内互说。②独立说或合作说完整画面。

4、配乐诵读。

①指名诵读。②简评。③齐诵,可变换方式。④练背。

六、补充积累。

1、(出示课件3、4)补充辛弃疾词《南乡子》《破阵子》,师生齐诵。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乡村夏夜

舒适喜悦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之一


一、文本解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辛弃疾曾两次罢官,四十二岁至六十二岁,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当时的辛弃疾潜心研读庄子和陶潜的的文章。这首词与《清平乐村居》都是词人在这个时期写的。西江越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朱光潜)

二、教学难点、重点

对本词来说,学生对乡村生活,尤其是夏夜的乡村,没有表象积累,更没有情感体验。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如何帮助他们通过词作里对景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夏夜农村的清新恬静之美,品味词作朴实的语言描摹等文学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设计理念: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3、能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能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复习学过的词

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词作了,大家还记得吗?

(毛泽东的《咏梅》、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读起来都琅琅上口,而且别有一种意蕴,这也是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之一吧。因为词是依据曲子填的,不同的词牌名有不同的调,同一个词牌名因内容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情调。

2、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辛弃疾写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师介绍黄沙道

黄沙,就是指黄沙岭。辛弃疾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那里有一个黄沙岭,高约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农田十多亩。黄沙岭一带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很好。

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辛弃疾在这隐居,一住就住了近二十年,也住出了闲情。听说还在这建了《黄沙书院》,所以夜晚出来走走,是经常的事。词中就描写了一次夜行的经历。

(二)初读词作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己练读

3、指名朗读交流

指出:见的读音

(三)解诗意

1、自己再轻声读读,看看哪些句子的意思,自己可以试着理解,还可以跟同学讨论讨论。不懂得可以提出来。

2、交流遇到的问题,我们先来看上阕,

别枝惊鹊

半夜鸣蝉

蛙声一片

3、谁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教师随机引导理解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用语言描绘明月无言,清风无声,但黄沙岭的夜晚却是寂静中的热闹。)

(1)随机引导:

是什么惊起了鹊儿?你见过这样的明月吗?说说你的感受。

被惊起的鹊儿此刻在干什么?

此刻的蝉鸣会与白天一样吗?

田野里稻花飘香,令人陶醉。此的青蛙们在说些什么呢?

(3)在这样的一个夏日月夜,作者在夜行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感受到什么?如果你就是作者,你能不能来给大家说说你夜行黄沙道时的所见所闻,还可以加上所感。

(4)这样的夏夜,作者真是不虚此行,让我们再来一起读读上阕。

谁先来读一读。

再指名读、起度。

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个字:惬意,快乐。再次朗读上阕。

4、学习下阕

(1)解决关键词,

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

旧时茅店路转溪桥忽见

(2)词人在路上一路走一路赏,一路乐,可夜行忽然又发生了一点小插曲,你能不能把他连起来说说呢?能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更好。

(3)大家理解的真不错。这一急一喜,让夜行更有了一种情致,谁把下阕连起来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四)诵读悟境

学习整首词作,似乎跟随作者一起夜行。与刚上课时比较,相信已经有了不同的体会或者更深刻的体会,或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连起来再读读全词,还可以边读边想象,便读边体会。

1、学生练读

2、指名朗读交流,并说说自己现在的体会。

教师随机捕捉这次夜行留给你最美好的记忆是什么?

3、齐读

4、背诵

(五)作业

1、展开想象,把作者的夜行经历写下来。

2、收集田园诗词,进行赏析比较。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之二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八)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背诵课文。

2.抓“明月、惊鹤、鸣蝉”等词语进行品味,扣“说丰年”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并在诵读中感悟作者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句的意思。在读中理解、想象词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准备:学生课前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创作背景;预习课文。

教学准备:收集辛弃疾的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区别词与诗的形式,解题。

1.出示《静夜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区别诗与词的大致形式。(题目、字数……)

2.解题。

二、检查预习,读通字词

(一)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词语。

出示词语:(明月 清风)抽读。

出示词语:(惊鹊 鸣蝉 蛙声) 抽读。

出示词语:(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 抽读。

(出示句子: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抽读指导读准确;老师示范读、学生齐读。

(出示词语:忽见)抽读(正音,为什么读现呢?“见”是一个古今字,读“现”的音,是出现的意思。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是一样的。)

(二)检测读文的情况。

三、再读诗词,体会音韵

(一)划出节奏。

请同学们拿着笔,轻轻读这首词,试着划一划这首词的节奏。

(二)读出韵味。

押的是an韵,而这些句末押韵的字叫做这首词的韵脚。一起来读读这些韵脚。

四、品读诗词,感受意境

(一)品读夏夜的清幽

(出示句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明月、惊鹊、清风、鸣蝉

(1)抓住词中的意象“惊鹊”“明月”“清风”“鸣蝉”感受夏夜的美。

(2)抓“鸣蝉”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

2.品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示句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在“稻花香”中体会丰收的喜悦

(2)换角色,体会丰收的喜悦

(二)品读沉醉的喜悦

1.体会天色的变化。

(出示句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体会景美醉人。

(出示句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五、链接背景,感悟情感

(一)感悟情感

1.出示背景资料。(出示辛弃疾生平)

2.师:一位爱国词人,因为光复祖国的雄才大志得不到施展,一腔忠勇,奋发而为词,辛弃疾才会痛首疾呼:“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还写到:“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诵读全诗,升华情感。

附板书: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清幽

欣喜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三)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3.根据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4.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悠悠中华文明五千年,古代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多读一些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素养。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自由背诵。

看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先来看一位老朋友(出示辛弃疾的图片)这是谁?

对,那谁能谈谈你知道的辛弃疾?

辛弃疾,他出生时家乡已被今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苏上饶多年,今晚,月光如水,清风拂面,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词--

齐读,板书课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二)初读感悟。

请大家自读,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抑扬顿挫。

指名读。

看来大家都预习的很充分,词读的那么流利,那意思明白了吗?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把你读懂的地方跟大家说一说,不懂的地方请教一下周围的同学。

全班交流。

你能不能结合对字词的理解,把整首词的意思说一说?

(三)再读感悟。

你喜欢作者描绘出来的画面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相关诗句和你的想象谈谈想法。

是什么人在说丰年?会说些什么?丰年与稻花香、蛙声有什么关系?是什么样的心情?

从“旧时茅店社林边”和“路转溪桥忽见”两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当时心情怎样?

请你带着你的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

(四)拓展延伸。

词人用自然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园风光,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漂亮的图片,请你们来给配一配诗句,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有信心吗?

四、教学反思。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写的是作者在夏夜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色,表达了此人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热爱农村生活的思想感情,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让人不仅看到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园风光,而且产生一种身历其境的美妙感觉。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方法引导,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拓展延伸几个教学环节,希望引导学生在疏通、理解古词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搜集整理的资料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在理解古词意思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基本上完成了预设,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词的意思。但在理解“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时,我没能及时指出这里的七八个,两三点都是虚指,造成了错误,在课后也及时进行了纠正。体会意境这一环节本想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自己有没有过词人那种“路转溪桥忽见”的感受,可是因为前面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上课时就把这部分给略过了,造成了这点没有讲透。

新课标规定,对诗词的学习应该是由诵读开始,到体会意境,最后在落实到诵读,但整堂课我只在第一个环节扎实了诵读,没有进行诵读的指导,还是读得不够。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反思,今后我会继续学习怎样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争取讲好每一首古诗词。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十)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用问题为切入口,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感受了诗歌的魅力。也积累了不少名句。能背上几句吗?

1、名句背诵。

师:我还记得一句“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知道是谁写的吗?(南宋词人辛弃疾)相信大家对辛弃疾并不陌生,了解这位伟大的词人吗?

2、简介辛弃疾,知背景:

3、揭示课题:

而“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遨游吧!

理解题目:(“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山道中是词的内容。)

教师介绍黄沙道

黄沙,就是指黄沙岭。辛弃疾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那里有一个黄沙岭,高约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农田十多亩。黄沙岭一带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很好

二、整理学习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用问题为切入口,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

1、请看屏幕,指明读“学习任务”,齐读“自学提示”。

2、学生自学。

3、检验:

(1)指明读词语,齐读词语。(评价)

(2)解释词语

(3)检查朗读:(评价)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读“学习任务”、“温馨提示”。

2、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点拨启发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生1:词人看到了明月当空,喜鹊正在枝头欢叫,惊飞……(随机出示句子)

板书: 看: (学生写)明月 清风 惊鹊 鸣蝉

听: (学生写)鹊声 风声 蝉声

师:谁还从这一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2

师:明月无语,但流泻的是清幽的月光;树枝不动,但鹊儿飞起,引起枝儿摇曳;它飞到另外的枝头,甚至边舞边鸣。明月之夜,清风无言,但在夏日的夜半,徐徐拂来,令人神清气爽;蝉儿一改酷暑的喧嚣鸣叫,或许是被枝的颤动惊醒,送来几声悠长而又凉丝丝的蝉声。)

师:多美的月夜啊,词人深情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引读)

师:多美的月夜啊,我们深深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师: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月落乌啼”的场面,让我们再次感受诗句--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引:还看到、听到或闻到了什么?

板书:闻 : (学生写)花香 听:蛙声 人声

A、此时此刻,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耳听着水国的骄子们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词人拥有怎样的心情?为什么(板书:愉悦、与民同乐)

师引:作者行走在黄沙岭的道途之中,沐浴着清风、明月,嗅着晚风送来的稻花的清香,那种轻松与愉悦之情已经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从心湖之中溢出来,流淌出来。

他会想些什么呢? (课件) 板书:想

(如:“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啊!”他在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师:是啊,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就让这种喜悦通过你的朗读传递出来吧!

B、朗读诗句 生1

评:读得怎样? (生评)

谁再来吟一吟? 生2 齐读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千古名句,让我们也感受了丰收的喜悦。

过渡:还有另外的发现吗?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板书:雨声

生:我看到了天空中挂着几颗星星,听到了雨的声音。

师:谁也从这句听到了、看到了和想到了什么?

A、这里词人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偶)

(师引导:“天有不测风云”几颗稀疏的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小雨沙沙送来夜的清凉。这是无声中的有声,这是不动中的悄动。)

B、师:让我们再次诗意地读--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过渡:还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A、从这句诗,你想到了哪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诗人此时此刻有怎样的心情?(转急为安、兴奋不已、激动万分……)

C、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 板书:惊喜

D、请你带着诗人此刻的心情,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兴奋、激动)

师:是啊,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齐读这一句--

六、当堂达标--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先配乐,后画面展示

师:这样的一个夜晚,不仅是一首词,也是一幅优美的画,这幅画你可以用语言来描绘。咱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诗歌的意境。

1.仔细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配乐写话

师:此时此刻,老师知道你们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请你拿起笔,静静地想,静静地写。写下那动人的画面。(师巡视指导)

3、展示画面

(1)师:你能给自己的画配上一个动听的名字吗?尽量用精炼的语言。

(若有困难,小组讨论,比一比哪组的小标题最美。)

(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4、课件展示部分译文,一生朗诵

(1)学生补白

(2)译文展示:(师范读)

·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3)教师朗诵

师: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尽管词人没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笔下的一幅幅艺术画面,却流露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太平生活的珍爱。让我们再次把词人这种情、这种爱读出来吧!会背的可以背诵。

板书:珍爱生活

5、齐读(或背)整首词,整体感知 (师生共读)

师:我又一次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七、拓展延伸,对比欣赏。

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文笔,怎样的风格?(清新欢快,豪放)但是由于词人的生活遭遇,他的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

师生共读:

念奴娇o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八、请你选择喜欢的一项作业。

★★A. 请把这首词中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来。(动手抄抄,有益与学生掌握诗歌

★★★B. 如果你想画,拿起你的画笔,画一幅简单的夜行黄沙道图。

★★★★C. 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并背上几首。

★★★★★D.学完这首词,如果你也想写诗,那就大胆地行动吧!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九)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吟诵全词

2、 通过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词的意思

3、 品味词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吟诵全词

2、 品味词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学而不忘真是个好习惯,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另一首词

二、读

1、 首先看看我们的题目,西江月应该是这首词的?(学以致用真好)夜行黄沙道中才是题目,让我们来好好的读读题目,根据我的要求来

(1)重读夜(生读)(如知时间)

(2)重读行(生读)(如闻事件)

(3)重读黄沙(生读)(如晓地点)

那题目的意思就是?

2、 好,千古美文在手,须得朗朗上口!今天就让我们像读题目一样,细细地读这篇词,首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生读)

3、 古人常说,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既然是一首词,我们也可以手舞足蹈一番,体会其节奏美。请伸出你的手把上阙手舞一番。

不仅可以手舞,还可以足蹈,可以踏歌,让我们一起来踏歌下阙。

把整首词手舞足蹈一番

4、 我们的诗歌也好,词也好,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音韵美。请大家打开你的书,划出节奏,(生划好后)看看你们的节奏划得是否和老师一样呢?现在我们根据节奏来读读这首词,要做到音断气连(师试读一句,生再自读,再抽生读)

5、 现在观看我们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你有什么发现?(押韵,这些字叫韵脚)现在我们把韵脚拉长读一读,把这些含有韵脚的词语读一读。最后再连起来读,做到音断起连,韵脚拉长

三、想

1、词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夜行的道中,词人“遇”到了些什么?

(明月,阙,清风,蝉,稻花,蛙,星,桥、、、、)

2、读着这首词,说说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喜鹊被惊飞到了其他的树枝上,蝉此起彼伏的叫着,微风吹来很是惬意,稻田里飘来阵阵芳香,青蛙们聚在一起讨论丰收的场景,几颗星星挂在天边,几点雨落在我身上,我猜想大雨快来了,急忙想到找地方躲雨。以前熟悉的茅店好像就在土地庙旁边,怎么没看见了,转过溪桥,哦,原来它就在这里)

四、品

1、这些自然而然的景物,诗人对此赋予了什么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惊)

2、请大家默读这首词,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品,推敲这词中的哪些地方,饱含了 “惊”。

(1)“惊”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什么被惊动了?鹊,是什么惊动了它?月,月亮太迷人,惊动了熟睡的喜鹊,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可见这月亮可真有魅力,所以我们惊叹月亮。鹊出来,谁也跟着来赏月了?蝉,好像也被月亮迷住了,不停地唱着歌儿。)

过渡:惊有惊叹的意思,还可以是惊动或者是惊讶

(2)“惊”声

月亮惊动了哪些声音啊?

鹊声,蝉声,蛙声还可能有人声,我们也惊讶词人在夜晚能听到这么多的声音,那是不是说夜晚很热闹呀?这些声音其实是突出了夜晚的宁静(以动衬静)

其实这首词里不久有声音,它还感官齐聚,说说还有哪些?(嗅觉、触觉、视觉)

过渡:这样美好的夜晚,让词人沉醉其间。可天公不作美,说变就变,要下起雨来了,词人只好慌忙躲雨,忽见这时候词人的心情是惊喜

(3)“惊”见

月亮太美是惊叹,它惊动了鹊和蝉,声音太多是惊讶,惊动了各种声音,那忽然出现的桥是惊喜,词人为什么会惊喜呢?(他太沉醉月色,忘记了身边的一切,连以前熟悉的茅店都找不到了,忽然找到自然惊喜,也不会淋雨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看这两句里面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七八比较大,却是形容星星少,月明星稀,而两三点,数字比较小,却形容雨点大而稀。我们上阙的听取蛙声一片,这个一,数字最小,却感觉最大,满满的一大片全都是)

这样美好的夜晚,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什么图呢?给它取个名字?(乡村月夜)

月色迷人,丰收在望,诗人的心情自然是高兴的,此情此景,自然想到了老百姓的生活,这可以说是?(安居乐业)

看到这“安居乐业”,你觉得词人最终向往的应该是什么呢?(看时间是否讲故事)

(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安居乐业,渴望国泰民安)

小结:真好,这才是词人月夜所想,“安居乐业”才是他追求的境界,是词人寄托的精神家园。此景,此情,此刻,惊叹月夜,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再次吟诵起来吧!

五、唱

千年前的月夜,让我们惊叹,让我们惊讶,让我们惊喜,就让我们把这“月夜”吟唱出来吧!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四)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3、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

1、同学们,都说唐诗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相信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唐诗。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瞧,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首诗?(出示图)《咏柳》、《山行》、《江雪》(评价:学而不忘好习惯)

2、这三首唐诗中,有描写春景的《咏柳》,还有描写--(秋、冬) 唯独缺少描写--------(夏)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乡村夏夜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齐读课题)

4、那你们知道什么是“词”吗?

(预设)1、关注课后连接或查阅资料了解。

评价:你预习得真到位,连课文链接都关注到了。听了他的介绍,你捕捉到了哪些关键信息?

看来你已经学会利用多种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真不错!

2、未预习

评价:没关系,让我们打开书读读课文链接,看看你从中捕捉到了哪些关键信息?

5、老师不得不夸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捕捉到了关于“词牌”的介绍。为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词牌,老师请来一位博士为大家深入介绍。

(二)解词题

1、是的,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而夜行黄沙道中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2、题目“夜行黄沙道中”,是什么意思?你说--

3、不错,解读得很准确,那辛弃疾在黄沙岭欣赏到了怎样的风景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

(三)读词

(1)读准字音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来,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抽生读)

2. 掌声是大家对你的认可,(他字音都读准了吗? )(强调“见”)这一个字是一个古今字,读现的音,是出现的意思,这一个字在学过的一句诗中也出现过。(抽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 读诗词,就得这样将每个字都读准,来一起试一试,不过这次老师有更高的要求,用上老师的小妙招,读出这首词的节奏(齐读)

(2)读出节奏

1.老师评价 强调“稻花香里”“七八个星”“两三点雨”

2.来,再读一遍。(齐读)

(3)读出韵味

1.字音准,有节奏,大拇指送给你们。可是这还不够,古人吟诵诗词还要讲究平仄。这样,才能读出词的韵味。平,就是第一、第二声,要读得轻而缓。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重而短。

2.瞧,老师已将这首词的平仄音标记出来了,先听老师读两句。来,自己练习读一次。

3.请男孩子先试一试。有点韵味了,如果蓝色字的音再延长一点,会更好,来女孩子读。真能干,每读一遍都有进步,让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再美美地读一读。

(四)解词意,悟词情

1.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也跟辛弃疾着走进了夏夜里的黄沙岭。在这个夏夜,辛弃疾都听到了哪些声音?(蛙声、蝉鸣叫的声音、喜鹊拍打翅膀的声音)

2.喜鹊的声音。喜鹊为什么会拍打翅膀?被什么惊动了?(明月)怎样的明月,才能将喜鹊惊动得飞离树枝?(皎洁的月光)来,带上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明月别枝惊鹊)

3.蝉的鸣叫。(是谁送来了蝉儿的鸣叫?一缕缕清风伴着蝉的鸣叫徐徐吹来,它们的叫声早已没有了白天的聒噪、刺耳,此时,蝉叫声显得是那么清脆、悦耳)来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4.青蛙的叫声。青蛙是怎样叫的?是啊,闻着稻香的青蛙们就是这样此起彼伏欢乐地叫着,它们好像在说着(丰年)仅仅是它们在说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吗?

还有谁闻着稻香也在说丰年?(农民、辛弃疾)是啊!民以食为天,想到丰收的景象,想到农民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辛弃疾的心情一定很--?(愉悦、高兴、愉快、欣喜)板书:愉悦。这,真是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板书情景交融)

5. 在这个夏夜,辛弃疾听到了蛙声、蝉叫声、连喜鹊扑打翅膀的声音他都听得如此清晰,说明此时的夜晚怎样?这样的表现手法叫(板书:以动衬静)

6.来,让我们带着想象和愉悦的心情再来读一读上阕。

学习下阕

1.当辛弃疾正沉浸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和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出示句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是啊,夏夜的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说大就大,说小就小,此时,他心里一定很--?他真想--?

3.是啊,他太着急了,以至于旧时住过的旅店也一下找不到了,只好寻寻觅觅,幸好,山路一转,旧时的茅店忽然出现,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看着近在眼前的旅店,辛弃疾真是又()又()!(惊喜)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5.来,带着既着急又惊喜之情读一读下阙

(四)拓展,丰富辛弃疾人物形象

一个夏夜,辛弃疾吹着清风,散着步,赏着明月,闻着稻香、听着蛙声、蝉鸣,多么惬意、闲适的生活,真令人向往。这也不难看出辛弃疾对淳朴安乐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对恬静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我想,作为一位爱国词人,他憧憬的,心里所思的绝不仅仅是眼前的黄沙道,而是整个国家,所有的家庭,都能“安居乐业”,企盼的是“国泰民安”,这就更进一步地体现出他对恬静美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9、同学们,词的历史源远流长,每一首词,都是一幅画,一曲歌,更是一种情,希望你们下去之后,积累更多的词,满满品味词的魅力。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静谧 以动衬静

热爱

愉悦 情景交融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七)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材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这首词,上阕写农村的夏夜,月白风清,送来阵阵稻花香味,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年景象,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笔调灵活,轻快,构思浑朴、自然,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学情分析:诗词名篇,以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依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鹊”字。

2、有感情朗读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3、抓重点词语想象夜行的画面,读出意境,感受词人夜行的心情。

4、拓展辛弃疾作品,加深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认识。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词语想象夜行的画面,读出意境,感受词人夜行的心情。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语想象夜行的画面。

教学流程:

课前三分钟:背诵古诗词。

一、导入课题,了解背景。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一起读题目。

西江月是词的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呢?

一起来看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二、初读词句,整体感知。

第一遍读:读正确,声音响亮。

强调两个字:

鹊:知“鹊”字的字理,指导书写。

见:强调读音。随句子理解:什么路转溪桥忽见?

第二遍读:

1、读出节奏。

2、打着节拍读。

第三遍读:读出韵律美。

师生合作读,发现古诗词押韵的特点。

整体感知内容: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人们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首词你知道写的是什么了吗?

三、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一)上阕

黄沙道中,是什么样的景呢?一起来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蛙声。)

明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把这轮明月带入词句中,读出你的感受。

这样柔和的月光,这样明亮的月光,如水一样流泻下来,照在了黄沙岭上,照在了黄沙道上,照在了别枝上,照在了行走的词人身上,好宁静优美的月色啊!一起读。

惊鹊:

走着走着,词人听到了鸟叫声,抬头一望,他看到了什么?(惊鹊)

对,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上时分,它们常会被月儿惊飞。曹操《短歌行》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我们继续想象,月光惊动了树上的喜鹊,喜鹊吓了一跳,叫着飞出了巢,它一会飞到( ),一会飞到( ),一会飞到( ),它那晶亮的小眼睛四处搜寻着,什么东西,这么亮啊!它看看( ),看看( ),看看( ),噢,原来是月亮,虚惊一场,又欢快地唱几声,飞回巢了,只留下它站立的别枝还在轻轻摇曳,假如是你,走在这样宁静的黄沙道中,偶尔看到惊鹊的情景,感觉怎么样?把你的感觉带进去读一读。

这惊鹊惊得好啊!静中有动,使月夜显得宁静而富有情趣。

清风:说到清风,你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出来吗?而且,这是什么季节的清风?

夏天热啊!晚间,清风徐来,你看,枝叶轻摇,衣襟轻摆,送来稻花香,送来欢快的蝉鸣,送来凉爽,好舒服啊!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读。

孩子们,你看,明月、清风、别枝、半夜、惊鹊、鸣蝉,由六个一一相对的名词组成,简单的六个名词,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美而富有生机的夏日夜景,看似无技巧,实则高超。我们再来欣赏几句由名词组成的经典佳句。

出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杏花春雨江南。

稻花香、蛙声:

通过蛙声一片,你感受到了什么?

蛙声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宛如比赛,宛如开演唱会一样,叫得那个欢哪!它们在稻花香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农业不发达,老百姓是靠天吃饭的,风调雨顺,才会有丰收年。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水多,蛙才多啊!蛙声一片,说明今年雨水多,雨水多,稻田里水分充足,水稻就会长得怎样?而稻花浓郁,也预示着丰年的临近。

知道辛弃疾号什么吗?稼就是种植庄稼,辛弃疾曾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可见,他是一位关心农民疾苦的人,他为农民兴修水利,建学堂,多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者喜人的丰收景象,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与其说是蛙唱丰年,不如说是谁在赞叹丰年?

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滴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如此景象,怎么不让人欣慰呢?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足望丰年。朝朝出,一犁水足,才有丰年,这怎么不让人欢欣?

蛙唱丰年,是辛弃疾的独创,因为他有着丰富的农村经历,有着关爱农民的心,才会有如此合情而又独特的创造。

体会词人情感:

孩子们,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假如你是辛弃疾,在这样的黄沙道中行走,你会怎样走?读出你的感受。

(二)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师生合作读:师读上句中的句或词,生用下句中的句或词来对。

发现了什么?

出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与原句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意思没变,那用哪句好呢?

再次合作对对子朗读,师越读越快,感受下雨时着急的心情。

指导朗读:读出词人着急的心情。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

创设情境:乌云被月亮遮住了,刚才太沉迷路上风景了,这是到哪了?我以前经常住的茅店在哪呢?在这吗?在那吗?茅店啊茅店,你在哪里啊?呀!转过溪桥,茅店突然出现了。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读出你的感受。

换词比较: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出现。

将突现换成出现好不好?

引导学生体会“突现”的惊喜。

拓展:出示带有“忽”字的古诗词,继续体会“忽”字里含有的惊喜。

四、梳理内容,找出线索。

这首词上阕写的是景,下阕写的是避雨,两阙也没有什么关系啊,但是读起来就是那么和谐,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把上下阙连在一起了呢?看看题目,是哪个字?(行)

行,是全文的线索,上阕是词人在行的过程中看到的景,下阕是词人在行的过程中遇到的事,行如一条细线,将景与事连在一起,这也正照应了词题:夜行黄沙道中。

而且,在行的过程中,词人的心情也是变化的,欣赏黄沙道的景色,心情是愉快的,突然下雨了,心情是着急的,茅店忽现,心情是欣喜的,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这种心情的变化。

五、联系背景,对比延伸

孩子们,一次夜行,到了辛弃疾的手里,更添了一份闲情逸致,其实,他的闲情逸致多是无奈,辛弃疾是什么人?他武将,武功谋略可胜任大将军,他渴望驰骋沙场,却报国无门,一腔忠愤化而为词,因此,他的词,更多的是爱国热情,英雄豪情。

出示《破阵子》。

即使到了晚年,仍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出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着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我们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北大师生座谈讲话时,就曾引用了辛弃疾的一句词: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浩然的英雄之气,穿越古今。

孩子们,读辛弃疾吧!相信他的情怀和智慧,同样能够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六)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3、根据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根据上阕词意,自学下阙词意。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凭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件,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讨论,达到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通过老师写课题,你发现了什么?你对它有什么了解?

学生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动作;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本词写于他遭贬闲居江西上饶之时,作者对黄杀岭较熟悉。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学习诗词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板书:知音

看课件,听老师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见:读xiàn ,同“现”。

读对节奏,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

(4)师生评议。

4、齐读。

(设计意图:识字后排除学习困难。)

(三)再读课文,理解上阕词的意思。

字音读准了,我们还要明白词意。板书:明意

1、默读词的上阕,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上阕词的意思。

3、交流上阕词的意思。

(1)指名读第一句,并说说这句的意思。

出示动画,理解“别枝”的意思;

出示课件作选择题:

“别枝”现在有三种解释,

①离开枝头。

②斜枝、树枝;

③另外一枝。在本词中选哪一种?

(2)指名读第二句,并说说这句的意思。

(3)齐读三、四句。

讨论: A. 是什么送来一阵阵稻花香?

B. 是谁听取蛙声一片?

C. 是谁在说丰年?

把词句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三、四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理解上的难点。)

(四) 体会上阕词的意境。

明白了词意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需要我们进一步领悟词的意境。板书:入境

老师伴乐朗读,学生闭眼想象:皎洁的月光,带着稻花香的清风,微微吹拂在脸上,乌鹊被惊醒,拍动着翅膀离开了枝头,蝉儿不停的鸣叫着,农民在稻田边谈论着丰收的景象,青蛙在不停的唱着歌……

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板书:看  听  闻  想)

这些景物美吗?有这么多的美景陪伴着作者夜行,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学生配乐朗读。

(五)指导朗读。

带着喜悦之情读一读吧!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词,用心体会景物的美丽。

2、指名读,齐读并评议。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韵味,进一步感悟作者复杂的感情。)

(六)我们通过学习上阙,已经学会了学习诗词的方法,下面我们就用我们刚刚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下阙吧!

1、学生自学。

2、汇报学习成果:

(1)说词的大意。

(2)知道读出节奏。强调: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体会感情:在山野中夜行遇雨,仓皇之间,你什么心情?(着急)后来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夜行遇雨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经历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乐趣呀!

(4)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吧!

(七)拓展:

1、苏轼和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人,也写过两首《西江月》,(出示课件)这是其中的一首,读一读吧!

2、你读出了什么?给你了什么感觉?

3、师小结:是呀!好一个愁字了得!作者不同,境遇不同,心情不同,所作词作当然不同,所以我们再读诗词时,一定要了解词人,悟出词情。

(八) 作业

你能不能把这首词,变成一首现代美文?自己动笔写一写吧!

(设计意图: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看  明月  惊鹊

听  清风  鸣蝉  蛙声

闻  稻花香

想  说丰年

副板书:

悟情

明意

知音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相关知识》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幼儿园知识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198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