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魏巍《我的老师》教学设计20”,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体验;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难忘,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把握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4.培养热爱">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难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解题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教师范读课文
(有条件的,可放录音。)
四、指导预习
请同学认真研读课文,完成下列预习思考题(可出示小黑板或印发)。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共记叙了七件事:
①蔡">蔡老师假装发怒;
②课外教我们跳舞;
③带我们观察蜜蜂;
④教我们读诗;
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
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
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头复迟“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研习新课
1.检查“预习题”1。
2.引导学生讨论“预习题”2、3。
3.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
教师归纳: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4.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提问: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凭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
教师归纳: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提问: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记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悦真爱”。
“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提问: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5.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
提问:蔡">蔡老师是教的什么学科?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证明?
学生快速阅读,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蔡">蔡老师是教语文(当时称国文)的。文中有几处可以说明:
①“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②“让我们观察蜜蜂”;
③“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④“我用石板一迎”(注:“石板”,是旧时私塾和50年代小学生练习毛笔字、听写生字词用的学习用品。有的地方称之为“粉板”。用石片或木板制成)。
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都认为蔡">蔡老师是一位好老师。请大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蔡">蔡老师的性格特点。
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概括:蔡">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6.赏析写作特色
(1)合理的选材。
本文以人物为中心,以深情为线索组织事例,寓情于事,以事传情。开篇第一句揭示全文主旨,点明了作者的情——“使我最难忘”,叙写的人——蔡芸芝">蔡芸芝先生。紧接着围绕“老师爱孩子,孩子更爱老师”这一中心,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期,从学校到家庭,从各个方面选取典型具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突出“最难忘”。例如“仅仅有一次”的假打真爱,“现在还记得”的扮女跳舞,“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的观蜂,“占据过我的心灵”的排解纠纷等,事事紧扣难忘。其材料安排由略到详(前五件事略,后两件事详),记叙节奏由快到慢,情感也越来越浓大军区、越来越深。其次,全文紧扣“我”而选材,蔡">蔡老师固然是“我们”的老师,课文中的每一个事例也都写到她对“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对她的热爱,但每件事都只是从“我们”起笔,简单带过,而又都落笔在“我”身上,详细地写蔡">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我”对老师的热爱与怀念,其落脚点正如题目所写,是“我的老师”的“我”。此外,由于是儿时的回忆,作者以儿童的口吻记叙全文,用了类似“现在回想起来”等十三处回忆性语言提示回忆童年,仿佛又“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邀游”。从那时孩子的眼睛写老师,紧紧抓住了儿童特点进行选材。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成全文。如“扮女跳舞”、“排解纠纷”,等等。
(2)质朴的语言。
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成段的抒情议论,只将浓郁的感情熔铸在娓娓动人的叙述之中,将老师的美德寓于素淡平实的描写之中,惟其无华,更见情意的真挚;惟其质朴,更显出亲切感人。另外,作者还以儿童的目光观察事物,以儿童的心理评判事物,用儿童的语言叙述事物,虽显稚嫩,但真实可信。比如“排解纠纷”一事,蔡">蔡老师在“我”心灵痛苦时写了一封信安慰“我”,当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有一段抒情性的议论,“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入网。”这里用“慈爱”、“公平”是可以的,用“伟大”则显得大词小用,而这却是具有儿童特点的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们真挚的感情,这比用成年人的心理去评价过去老师的写法更加亲切,更能顺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因为儿童还不能准确地评价人和事物,如果不这样说,反倒有“成人腔”之嫌了。
(3)传神、细腻的描写。
作者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打真爱”的场面,“从来不”“仅仅有一次”“好像要”“轻轻地敲”这词语说明蔡">明蔡老师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并没有真打我们的意思。这仅有的一次假装生气,写出了老师的“严”与“爱”,也表明了蔡">明了蔡老师最理解小孩子拍打的心理,表现了蔡">蔡老师的温柔、热情、酷爱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再如假期惜别时的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千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的动作,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六、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魏巍
老师假装发怒
老师教我们跳舞
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略写)老师爱学生
蔡">蔡老师老师教我们读诗
温柔美丽我们看老师写字学生爱老师
老师排除小纠纷
我梦里寻师(详写)
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蔡">蔡老师
我的老师(课堂实录)
魏巍
课堂导入:
(图)
师: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
废墟中,龙居小学女教师向倩一手搂住一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像母亲护卫着自己的孩子!她的身体已经断为三段,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那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
汶川民主中心小学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教学楼轰然倒塌……青春定格在26岁。
映秀镇小学教师,张米亚,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还有,丢下一岁半孩子,为救学生的严蓉等等……
师:刚才听了老师的这些故事,你有何感想?
生:老师为了学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师真伟大。
师:是啊,老师在生命危急的情况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真的很伟大。作家魏巍,他的心中也有一位伟大的老师,并为他写下了一篇文章《我的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请一位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生朗读课文。
(掌声)
师:掌声说明了陈烨同学读的非常好?有谁来做个评价?
生1:我觉得很有感情,把老师说的话语读出来了。
生2:我觉得他语气读的很生动,比如,“哎呦呦,你爹回不来了呦,他吃了炮子儿罗”。读的是抑扬顿挫。
生3:整个人的身心都融入了。
师:有无不足的呢?
生:在文中好几处,字读错了。
师:(点头)观察非常的仔细,同学们以后要多加注意。
你觉得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关心学生的人,
生2:是个很和蔼的人,很伟大的人。
……
师:文中讲述了几件事?
生:三件、四件/五件
师:用最简洁的话语来概括。
生1:真戏假做。
生2:男扮女装。
师:抓住重点字词。
生1:教跳舞。
生2:看蜂吃蜜。
生3:教诵诗。
生4:模仿秀/写字。
师:仿写字
生5:排除纠纷
……
师:第七件事呢?
生:平夜寻师。
生:梦中寻诗
师:为何写如此多的事件呢?
生:事件写的太少了,很难突出老师的特点。
师:围绕着一个中心去写。展现老师的一颗美好心灵。从哪些词体会出对老师情深。这一段还有那个词可以体现出对老师的感情。
生:漫长
生:对老师的爱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1:我最喜欢排纠纷那节,体现出老师的关爱。
生2:我喜欢假发怒那节: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三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可以体现出老师对我的爱。
……
师:从哪些词语体现?
生:轻轻的敲下来。
师:还从那个词语?
师:我读书时也喜欢。
生:观蜜蜂,也让我感受到了
师:从中体会到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温和、慈爱、公平、伟大、美丽的人
师:老师的伟大在哪里?
生:在平凡中,对同学们的关心和爱护。
生:对学生的教导方法。
生:想办法的安慰我和劝慰我。
作者简介: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作者以儿童的眼光和手法抒发了对老师的挚爱。
真情表白:
四十年后魏巍深情回忆:是蔡老师让他们领略了儿时的童趣;是蔡老师让他们明白人与人是相互平等的、是需要感情沟通的;更是蔡老师让他们品味了文学作品中的无限风光,懂得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这一切的一切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中,并作为种子埋在了他幼小的心灵深处,他的文学之路便是由此开始。
师:他的伟大,你有何感受?
生:是蔡老师改变了他的一生。
生:在蔡老师身上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生:从蔡老师身上学到了更多的。
生:从蔡老师身上懂得了什么事真正意义上的美。
师:讲的真好。这也是我们人生的启迪。
师:能否说说你和你的老师之间的故事呢?
生:我小学的语文老师是我的班主任,那时都是我舅舅带我,班主任像妈妈一样的关心我,并和我说:“学习很重要,没有知识是不能在社会立足的。”
师:我读懂了严厉也是一种爱。
师:巍巍直接抒发情感的还有哪些地方?
生:对老师的难忘,依恋和思念的情感。
诗意表达:
同学们,师爱就像一股涓涓溪流流淌在我们身边。请你用手中的笔用诗的形式改写文章的一小节或自己创作写一小节赞颂老师。试试看吧!
示例:轻扬的教鞭
幻成知识的海洋
不经意间
滑落在石板上
激荡起一串晶莹的笑声
灿烂了孩子们的目光
(数分钟后)
生1:默默的离别/牵起无穷的依恋/一个迷迷糊糊的夏夜里/一个朦朦胧胧的梦中/寻找一个依依不舍的人/她是我的珍宝/她是我的依恋/一步步,六七尺的距离/永远装载着我的思念/默默的离别/何时才能相聚?
生2:《梦寻师》一个夏季的夜晚,做着一个迷迷糊糊的梦/有着一个依依不舍的人/一个依依不舍的人/眷恋着一个孩子纯真的心/苦苦呼唤的名字/令人心痛的思念/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母亲的轻声呼唤/刹那间/轻轻的将我叫醒/一个思念的梦/犹如珍宝在我心头/一个无实地梦/一颗纯真的心/一个善良的老师/刹那间/紧紧地相连在一起/望着远方/看着背影/默默地……/那是一个夏季的夜晚
生3:
我/是一只孤单的小船/茫茫大海中我迷失方向/而你把炽热的希望/交给了小船的前方/是你告诉小船/那雾中的明灯便是方向/而你,是那小船遮蔽风雨的港湾
我/是一只翠绿的蜻蜓/曾经撞了一身黑色的蛛丝/而你把火热的青春/交给了蜻蜓的意志/你告诉蜻蜓/跌倒并不排除飞翔/而你,是那只救蜻蜓的雄鹰
阿/我又看见了你晶莹的眼泪了,它虽是苦涩的/但它也是甘甜的/我深深相信,明天/它将孕育出硕果
如今/我不知你在何方/你不知我在何处/哪怕永世不得相逢/那便是星星思慕太阳/但我满足了/因为你我同在一个天空
这堂课从课外引入课内,再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一节课,内容丰富。学生能够从老师的不断引导下,层层深入。打开自己的思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当然这一切和老师的扎实的基本功分不开。)
15.松鼠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说明顺序。
3.了解松鼠的特点,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重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布丰,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26岁入法国科学院。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部作品笔触富于感情,以形象的语言、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活泼而有趣,至今为人们所珍视。
2.给加点字注音。
驯良(xùn)矫健(jiǎo)长缨(yīng)榛子(zhēn)
榉实(jǔ) 分杈(chà) 舵(duò)苔藓(tái)(xiǎn)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驯良的小动物
和顺善良。
(2)身体矫健
强壮有力。
(3)错杂着放在一起
两种以上的东西夹杂在一起。
4.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下面横线上。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睡眠、蛰伏、一动)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警觉、机警、警醒)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晃动、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藏、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5.整体感知课文。
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的小动物的文学作品。文章通过对松鼠的形态、习性、用途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了这种小动物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令人喜爱的特点。
6.划分文章层次,理清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第1段):总括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6段):补充说明松鼠的其他特征及它们的用途。
合作探究
问题一: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表现特点的词可否调换?为什么?
松鼠总的特点: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不能。这三者是分别从外貌方面、生活习性(由外到内)进行讲解的。这样的安排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了解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一般规律。同时这三个词的顺序还决定了2-5段的说明顺序。
问题二:文章在说明松鼠习性时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作者在介绍这种小动物时,不是像写说明书似的,将松鼠的特点(包括长相、性格、习性等等)直接告诉读者,而是运用各种描写手段以及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介绍这种小动物。如:“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帽缨形”一词,写出了尾巴的长度和蓬松状,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松鼠尾巴的样子,同时,作者又对尾巴做了动态的描写,写了它的样子和用途,这样,文章就显得生动起来了。
问题三: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本文的主要说明顺序是什么?
总说:松鼠的特征。
分说:具体说明松鼠的主要特征。
补说:说明有关松鼠的一些知识。
由上可见,是逻辑顺序。
问题四: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
(1)抓住事物的特征;
(2)有合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3)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4)有准确、生动的语言。
一、学习目标:
(
1
)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
2
)概括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
(
3
)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
4
)理解揣摩词句,感受深厚的师生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
1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
2
、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三、预习交流
(一)自主学习
1
、给下列字词注音:
榆钱(
)
黑痣(
)
模仿(
)
褪色(
)
卜问(
)
磕头(
)
纠纷(
)
当屋(
)
蔡芸芝(
)
劝慰(
)
魏巍(
)
焚香(
)
模糊(
)
时辰(
)
2
、
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
l
)温柔:
(
2
)心清如水:
(
3
)依恋:
(
4
)纠纷:
(
5
)热恋:
(
6
)莫大:
(
7
)模模糊糊:
(
8
)迷迷糊糊:
(
9
)狡猾:
3
、
预习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试提出来大家交流解决。
(二)交流学习
1
、自主学习,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概括文中回忆的七件往事。温馨提示:用(谁
+
干什么)的方式去概括。
2
、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情感。(依恋、思恋、尊敬、感激等)
3
、小组交流,出示: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
②蔡老师教我们跳舞。
③蔡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④蔡老师教我们读诗。
⑤我们看蔡老师写字。
⑥蔡老师排除小纠纷。
⑦我梦里寻找蔡老师。
四、展示提升
再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的师生情谊。
五、达标测评
5
、当堂检测。
1
、蔡老师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老师,“我“是一个
_____________
的学生。
2
、填空
(1)
本文作者
__________
,是当
代著名的
_______________
。他的主要作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
_____________
。作者在文中回忆的老师名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课文中的这七件事情你认为略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选词填空。
(1)
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
________(
挡、击、迎、阻
)
,教鞭轻轻地
________(
砸、打、敲、抽
)
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2)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
________(
声音、声调、音调、调子
)
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
________(
声调、音调、调子、声音
)
。
(3)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
________(
接触、接受、接近、接收
)
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
________(
作用、影响、启发、帮助
)!
(4)
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
________(
珍宝、珍藏、珍贵、珍奇
)
之一。一个孩子的
________(
纯净、纯洁、纯真、纯粹
)
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
、精读课文,感知作者的情感。
2
、思考本文的情感线索。
一、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
、小组合作,探究情感线索和课文结构,然后明确。
①回忆、依恋、思恋“我的蔡老师。”
②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1
)开篇引出对蔡老师的回忆。
(回忆)
第二部分:(
2
—
14
)具体回忆七件往事。
(依恋)
第三部分:(
15
)转学与蔡老师分别。
(思恋)
2
、品味语言,细致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蔡老师真的是要打“我”吗?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家为什么都笑了?)
②“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这里用“狡猾”一次呢?)
③
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她,连
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情感?)
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本文全篇用第三人称指代蔡老师,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
、
各抒己见: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试谈谈你的看法。
4
、
本文在选材和组织材料上的特点:
①选择的顺序和面的广
度:从校内到校外
从平时到假期的顺序
②详略得当。(前五件事情略写蔡老师和学生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后
2
件事情详写蔡老师给“我”莫大的援助和“我”对蔡老师的无比依恋)
二、语言积累。
1
、圈点勾画出作者对蔡老师饱含深情的语句。
2
、本文语言质朴,充满感情。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3
、请你仿照下面
的句子,给你的老师拟一条祝福的短信。
您是高山,用伟岸的身躯为我遮风挡雨;您是海洋,用宽广的胸怀给予我温暖。您是
______
,用
__________________
;您是
_______________
,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上学以来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选取一两个故事讲出来大家听听。(课后写一篇短文回忆一下这位老师)
四、再读课文。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饱含感情朗读(特别是
3
、
8
、
10
、
15
等段)
五、总结归纳,当堂质疑。
1
、总结全文。
2
、学生质疑。
六、当堂检测。
1
、《我的老师》一文的感情线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蔡老师”
2
、熟读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
1
)我们见了她
_________
就围上去。(不自觉、不觉得、不由得、由不得、恨不得)
(
2
)我跟母亲非常
________
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想念、纪念、怀念、牵挂、牵连)
(
3
)这时候蔡老师
________
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帮助、援助、救助、支持)
3
、文中“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一句中“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可以交换顺序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品味下列语句,特别注意加点的词语,说出点你喜欢的理由来。
①他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意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的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点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她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
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1)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语段句子中甲、乙两处的括号里。(填序号)
甲(
)
乙(
)
A
模模糊糊
B
迷迷糊糊
(2)
这个语段中的记叙六要素分别是:时间:
_______________,
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
___________,
起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______________
。
(3)
作者对蔡老师一直是以
第三人称“她”来称呼的,但在画线的句子中改用第二人称“你”。下列选项中对其作用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直接对话,更加真实
B
直接抒情,感情强烈
C
形式变换,更加活泼
D
叙述自如,更加简洁
(4)
对“默默地”一词所表达的感情分析正确的是(
)
A
表达了“我”对自己喜爱的老
师所想念的感情。
B
表达了“我”对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
C
表达了“我”关心自己喜爱的老师的心情。
D
表达了“我”埋怨老师放假回家的心情。
(5)
最能体现本段中心的一句话是:
七、作业布置:
1
、仿写句子。
2
、拿出你的笔写下自己尊敬、热爱的一位老师,要通过具体事件来表现,并注意详略得当,还可以尝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方法去写。
七、课后反思:
这一节课也存在的不足
:
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的惰性,习惯性为题提出之后就等待着老师的答案。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能基本达到要求只有
20
多个学生而已。还有一半的学生依旧是听甚至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字词本分花的时间比较多,后面时间也不够了,结果后面的读的环节很少,很多同学没有亲自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最后面的介绍你与老师之间的一个感人的故事也仅仅只有两个同学说了之后就没有时间了。本节课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变得赶、紧、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一面
学习目标
1.掌握并准确运用生字、新词;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
2.学习本文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与劳苦大众呼吸相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贵品质。
●重点:学习本文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学习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阿累于10月写了回忆性的文章《一面》,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周刊。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窖(jiào)摩挲(suō)憎恶(zēng)
颓唐(tuí) 嵌(qiàn) 殷勤(yīn)
kāi(揩)油 hè(赫)然 抖sǒu(擞)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
言语、行动轻率鲁莽。
(2)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精神萎靡的样子。
(3)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
放纵感情。
4.整体感知。
本文记叙的是一位电车工人回忆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但这“一面”,却表现出了作为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战斗精神;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5.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合作探究
问题一:本文题为“一面”,那么,作者记叙的是自己和谁见的一面?为什么以“一面”为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叙的是自己和鲁迅见的一面。
一方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突出主题,虽然时间短暂,却能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可见鲁迅精神感人之深。
文章回忆了四年前作者去内山书店避雨,和鲁迅先生不期而遇,短短的“一面”使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言行铭记于心,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问题二: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如果按记叙的一般过程归纳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那分别是什么?
记叙的线索是“我”买书的过程。
记叙顺序是时间顺序:1932年秋天→一天中午→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1936年10月。
事情的起因: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所以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
事情的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先生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事情的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影响。
问题三: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买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鲁迅的崇高形象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其中对鲁迅三次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找出文中对鲁迅肖像描写的三段,比较其异同,并归纳鲁迅的总体形象特征。
这三处肖像描写分别在第3、19、32段。
第1处写远景,写“我”刚进书店所见:外形“瘦瘦的”,年龄“五十上下”,“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动作;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暗示。
第2处写近景,写老人走出来时:脸“黄里带白”,“瘦的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头发“约莫一寸长”,“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因为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故形象清晰;但作者还没有认出是鲁迅,故只以平视的视角,侧重于写头部特征。
第3处写近景,是鲁迅贱卖赠书后所见,基本重复了第2次所见:脸色“黄里带白”,“瘦的教人担心”,头发“寸把长”,“直竖”,胡须“隶体‘一’字似的”。但这次还写了衣服“牙黄羽纱的长衫”,左手“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这是因为“我”感到惊异,遂对着鲁迅上下打量了一番,特别注意到了他的衣衫和左手。这次描写刻画更为细致,外貌更为清晰,形象更加完整。
总体特征:黄里带白的脸色,根根直竖的头发,浓黑“一”字的胡须,虽然很瘦,但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问题四:本文在描写鲁迅的言行时,往往把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写。那么,“我”与鲁迅见面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感受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对于刻画鲁迅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
作者写自己的感受,情真意切,如诉如泣,既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又从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跃然纸上。
复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词的知识,背诵并默写本专题名句名篇。
2、鉴赏分析诗词主要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课前自主复习:
一、名句背诵默写:
1、雕栏玉砌应犹在,。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2010年高考北京卷、2011年高考湖南卷)
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2010年高考江西卷)
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2012年高考湖北卷)
。独上高楼,。(晏殊《蝶恋花》)(2010年高考浙江卷)
,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2010年高考湖北卷)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2010年高考上海卷)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李清照《声声慢》)(2012年高考浙江卷)
2、执手相看泪眼,。
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雨霖铃》)
,,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二、关于词的知识:
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体诗。它的名称很多,因它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所以在唐代也被称为“曲子词”,又因为它和乐府一样可以配乐歌唱,所以又称它为“乐府”,因它的句式参差,故又称之为“长短句”,另外还有“诗余”“琴趣”“歌曲”“乐章”等名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课堂复习:(欣赏诗词,明辨技巧)
三、文本研习: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请用几个词概括本词情感。
2、本词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四、学以致用:
青玉案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问题:“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原因何在?
五、文本研习: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题:请分析本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六、学以致用: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请对其简要分析。
总结手法特点及作用:
七、巩固训练:
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师,指船夫。
针对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写一段鉴赏文字。
八、课后作业:
研读晏殊的《蝶恋花》、李清照《声声慢》,完成后面的思考问题。
1、在沉浸在相思之苦的作者眼里,外在的景物有的和自己同病相怜,有的却冷漠无情。阅读《蝶恋花》,指出词中所写的这两种景物,并就此谈谈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2、叠字的运用是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一大特色,请讨论词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李煜虞美人答案:
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地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般地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贺铸青玉案答案:
“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柳永雨霖铃答案: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属实写。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属虚写。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
王昌龄送魏二答案: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巩固训练答案:
后两句,描写友人已乘船远去,诗人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草如毡,春光怡人,此时,他突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
1、《蝶恋花》上阕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2、《声声慢》开头三句十四个叠字的运用。第一句,“寻寻觅觅”,“寻”与“觅”的叠用就把词人反复而仔细寻找的情态动作非常船身地刻画出来了,这种若有所失的寻找细节描述出来的是遍寻不见后的冷清环境,这种环境的冷清寂寞程度是由接下来的“冷”与“清”的叠用表现的,“冷冷清清”给人感觉渐次浓重,“冷冷”出了外部环境,而“清清”似乎表现的是词人的内在心境,这种渐次浓重的凄清环境更进一步,就最终生成了词人“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二“凄凄惨惨戚戚”表达的情感仍然有渐次浓重的过程,“凄凄”是指冷清渐蹙而凝于心,“惨惨”比“凄凄”表达的凄凉心情更重些,到最后人所不堪承受时词人用了叠字“戚戚”来表达。十四个字,三句话,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每一个层次的叠字之间也同样是由浅入深地逐步推进。同样,“点点滴滴”中“点”与“滴”的叠用也是由写雨声起,以写人物心境终,在“点滴”之间逐层写出了词人孤寂而痛苦的灵魂。
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个太阳》导学案7(含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9.三个太阳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文中“南极精神”的内涵,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
2.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3.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感悟民族的胆略、气概以及崇高的南极精神。
●重点:明确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黄传会,当代作家,长年笔耕不辍,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希望工程纪实》《中国山村教师》《中国贫困警示录》。他的报告文学作品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曾多次在全军、全国获奖。
2.给加点字注音。
亘古(gèn)粗犷(guǎng)混沌(dùn)
舷窗(xián) 伫立(zhù) 翩跹(xiān)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为了筹建长城站,他呕心沥血。
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2)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
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3)一条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
形容舞姿的轻盈。
4.整体感知。
这篇通讯记叙了一位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了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赞颂了我国科学式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5.内容概括,结构分析。
全文四个小标题,引领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的文字。
第一部分:女画家向往并争取去南极工作的经过及愿望实现后投放漂流瓶的激动心情。
第二部分:女画家在南极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写她对南极、对风暴以及对南极人的观察和感受。
第三部分:女画家在长城站过生日以及她在长城站后山上的所见所思所感。
第四部分:女画家为长城站精心制作了一幅壁画,画中的三个太阳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艺术想象的宽广天地。
合作探究
问题一:文章为什么以“三个太阳”为题?
本篇通讯的标题“三个太阳”,直接取自女画家为中国南极长城站所画壁画的内容,既紧扣画家的画,又突出南极的特点: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充分想象、深入思考的余地。这里的“三个太阳”可以是指:南极、南极人和南极精神;也可以象征南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是代表不同时期的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老、中、青三代人;可以代表祖国、南极、世界。
问题二:从女画家的种种表现看,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南极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这位女画家是一位具有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的人,具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的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和开拓精神的人。
南极精神:就是我国考察队员在南极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朝气蓬勃、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团结拼搏、豪迈乐观、为国争光的精神。
问题三:文中插叙了画家申请赴南极的始末,申请过程中画家遇到了哪些困难?交代这些困难有何作用?
所遇困难:名额挤不上,自筹部分经费,性别不方便,行业不对口等。
作用:突出女画家争取南极之旅的曲折、艰难,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问题四:读完全文,你会发现文章里一个人物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连文章的主人公女画家都没有名字。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作者提人物名字,意在表明南极精神是我国前后好几代科学家身上共同体现的精神,是一种群体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而不仅仅是某个人身上所具有的。
问题五:文章以“南极!南极!南极!”结尾,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女画家离开南极时对南极的依依不舍之情,对南极人和南极精神发自内心的赞美、崇敬之情。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老师》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2题(15分)
我的老师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⑥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⑦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⑧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⑨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⑩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梦幻的风筝永远陪伴着我的心,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8.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几件事。(3分)
9.赏析文章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10.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刘老师的性格特征。(4分)
11.文章第⑦段使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何作用?(4分)
12.有人说本文的标题太一般,不如将它改为“记忆中的风筝”。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为什么?(4分)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8、(3分)刘老师笑谈残腿;刘老师写板书;带我们放风筝;让学生诉说学习心得。(3分)
9、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回忆刘老师带我们放风筝一事做铺垫。(3分)
10、(1)坦然、乐观;(2)敬业;(3)慈祥、爱学生。(4分)
11、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刘老师对学生的赞赏和鼓励,也表现了刘老师慈爱的性格特征。(4分)
12、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4分)
17.国宝—大熊猫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大熊猫的特点习性和特殊价值。
2.感受本文形象生动的说明特点。
3.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
●重点:体会准确、形象生动的说明。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叶永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多年从事科普创作,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嬉戏(xī)憨态(hān)濒危(bīn)璀璨(cuǐ)
繁衍(yǎn)扎碚(bèi) 掬(jū) 邛崃(qiónɡ)(lái)
分miǎn(娩) tián(恬)静 qī(栖)息 yì(翌)日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国王乐不可支
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3)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4)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
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4.整体感知。
《国宝——大熊猫》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的科普说明文。从全文看,文章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出了它的可爱及珍贵的特征。
5.课文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请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第1~7段):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
第二部分(第8~15段):介绍野生大熊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以及野生大熊猫数量极少、濒临灭绝的处境。
第三部分(第16、17段):介绍大熊猫生活历史古老的特征,说明它是“活化石”。
合作探究
问题一:“国宝——大熊猫”作为标题,你觉得有什么含义?其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呢?读完课文之后你认为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的原因有哪些?
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课文标题中的“大熊猫”,表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对象的最主要特征——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作者先说“国宝”,再用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对象“大熊猫”,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注意——这国宝究竟是什么?
结合课文对大熊猫的介绍来理解,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1)体态可爱,逗人喜爱。
(2)数量极少,濒临灭绝。
(3)生存年代久远,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被称为“活化石”。
(4)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出访国外。
问题二:如果让你来介绍大熊猫,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外形特点:可爱。
生长环境:人烟稀少、泉水丰富、竹类众多。
生活习性:喜爱食竹、食量很大、性情孤僻、爱独处。
活动范围: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
繁殖情况:繁殖力低,大多每胎产一仔。
问题三:文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熊猫进行说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作者为了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准确使用形容词和动词,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现了它可爱、机警的特点。(2)还运用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大熊猫“体态可爱”的特征。“悠然自得”“漫不经心”的拟人手法,“摇摇晃晃地”的生动描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熊猫的憨厚可爱。(3)文章还结合有关内容穿插了一些关于大熊猫的故事,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问题四:1972年10月,中国政府赠送的大熊猫“兰兰”到达日本上野动物园,在头9个月里,每天前往参观的人竟达30万之多,形成了“熊猫热”。能否将上句中的“竟”字删去?为什么?
不能。“竟”字突出了前往参观大熊猫的日本人之多是出人意料的,如果删去虽然也能表达参观人数多,但语气不如原来强烈,表达不够充分。
《我的老师》导学案
班级:姓名:字迹:
学习目标:
1、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经历。
2、找出文中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对烘托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环境、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自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明确海伦?凯勒的生平经历,并填空:
1、本文选自《》的作者是,国家,
家。文中的“老师”指的是。
2、“起初,我只是个有可能学习的毛坯,是我的老师帮我开了眼界,使我这块毛坯有可能发展进步”。运用的修辞,把起初的“我”比作“”,从而表现了老师对我的巨大作用,同时,充满了作者对老师的、之情。
二、给加点生字注音:
纳闷()启蒙()预兆()无垠()
温存()琢磨()毛坯()绚丽()
三、认真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下面思考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抒发了什么感情?
2、莎利文老师给海伦?凯勒教了些什么?她对海伦?凯勒产生了什么影响?
3、文章的题目是“我的老师”,为什么写自己的笔墨比写老师的还多?
4、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在文中几乎没有直接抒发,但我们在文章处处可以看到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其中通过环境描写加以烘托,便是重要的手段。请以课文第十二自然段为例,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形象、生动?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仿照例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仿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五、仔细体会下面一段话中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回答文后问题。
老师催促学生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上的作业本,问:“都交齐了吗?不会有漏网之鱼吧?”有位学生怯怯地说:“那条鱼明天自投罗网可以吗?”
老师话中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话里的意思是什么?
六、病句修改:
1、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
2、只有坚持经久不息的冶炼和艰苦卓绝的开采,才有可能获得一颗光彩夺目的金珠。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6课 我的老师》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
“
依恋、思念老师”
的深厚感情。3
、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难点
1
、真挚的师生感情。
2
、
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
、记事写人有主有从、详略得当。
学法指导:
带着问题读书,读出问题的答案。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有人说:
“
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
老师是人梯,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
同学们,从幼儿园到现在,有很多老师教过你们,这些老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他们给了你们哪些支持、鼓励和帮助呢?哪位老师使你终生难忘呢?你们也许也写过
“
我的老师”
这类作文,写得好不好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魏巍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察警芝的一篇文章,比较一下,有没有课文写得那么生动,有真情实感。知识建构,分享积累:
1
、
介绍作者、解题。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
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
1956
年9
月29
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
我”
即作者本人。“
老师”
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2
、写作背景
上世纪
50
年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因此振兴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
1956
年
9
月底,应《教师报》之约,魏巍写了这篇《我的老师》。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
、分别给多音字、形近字注音组词。
多音字
:
觉形近字:磕、瞌、嗑
2
、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
?
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3
、本文共记叙了
几件难忘的事情?
哪几件详写?
哪几件略写?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
、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
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1
、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
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
、
“
我”
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
、
“
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
全篇都用第三人称“
她”
,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
你”
?4
、
“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如果删去“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
行不行,为什么?5
、“我”凭什么认为“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呢?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一点?
拓展延伸,强化认知:
1
、假如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以后得知蔡老师的音讯,准备给老师写一张明信片。你能试写一段文字表达作者对蔡老师的思念、尊重和热爱之情吗?
总结回顾,当堂检测:
1
、蔡芸芝老师
给“我”写信时,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我”认为蔡芸芝老师是一个慈爱、公平、伟大的人,师生互相的评价说明了说明?
2
、阅读“每逢放假的时候……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回答问题。
(
1
)用四个字概括选文所讲的事情。
(
2
)写出这件事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
3
)选文中“迷迷糊糊”和“模模糊糊”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课后反思:
《我的老师》
部分参考答案:
“知识构建,分享积累”部分: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部分:
1
、见《教师用书》课文旁批。
2
、
本文记叙了
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3
、
共记叙了七件事:
①
蔡老师假装发怒;②
课外教我们跳舞;③
带我们观察蜜蜂;④
教我们读诗;⑤
我们看老师写字;⑥
正确处理“
我”
与同学间的纠纷;⑦
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4
、(
1
)本文有一条感情的线索——
回忆、依恋、思念“
我”
的蔡老师。记叙的七件事,始终贯穿着“
爱”——
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强烈的思想感情。(2
)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忆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部分:
1
、
(
1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2
)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3
)蔡老师排除“
我”
和“
小反对派”
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2
、(
1
)“
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写出“
我”
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2
)“
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
表现“
我”
的天真活泼。(3
)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
我”
聪明、好学、尊敬师长。(4
)梦里导师,更表现“
我”
尊敬爱戴老师。3
、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
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4
、从孩子的眼光评价老师给
“
我”
的支持和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删去,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过于夸张。5
、
与课文后“探究·练习”二中的(
2
)相同。“拓展延伸,强化认知”部分:
1
、与课文后“探究·练习”四相同。
“总结回顾,当堂检测”部分:
1
、与课文后“探究·练习”一相同。
2
、(
1
)梦里寻师(
2
)时间:一个夏季的夜里;地点:家里的当屋;人物:“我”和母亲;事情的起因:想老师;事情的经过:熟睡中“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往外走,走出席子六七尺远,要去找老师;事情的结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
3
)不能调换。“迷迷糊糊”形容从梦中爬起来,神志不清的样子;“模模糊糊”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6课《我的老师》导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概括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4)理解揣摩词句,感受深厚的师生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
2、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三、预习交流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榆钱()黑痣()模仿()褪色()卜问()磕头()
纠纷()当屋()蔡芸芝()劝慰()魏巍()焚香()
模糊()时辰()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温柔:
(2)心清如水:
(3)依恋:
(4)纠纷:
(5)热恋:
(6)莫大:
(7)模模糊糊:
(8)迷迷糊糊:
(9)狡猾:
3、预习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试提出来大家交流解决。
(二)交流学习
1、自主学习,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概括文中回忆的七件往事。温馨提示:用(谁+干什么)的方式去概括。
2、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情感。(依恋、思恋、尊敬、感激等)
3、小组交流,出示: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蔡老师教我们跳舞。
③蔡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④蔡老师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蔡老师写字。⑥蔡老师排除小纠纷。⑦我梦里寻找蔡老师。
四、展示提升
再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的师生情谊。
五、达标测评
5、当堂检测。
1、蔡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老师,“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学生。2、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__,是当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他的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_____________。作者在文中回忆的老师名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中的这七件事情你认为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词填空。
(1)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________(挡、击、迎、阻),教鞭轻轻地________(砸、打、敲、抽)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2)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________(声音、声调、音调、调子)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________(声调、音调、调子、声音)。(3)今天想来,她对我的________(接触、接受、接近、接收)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________(作用、影响、启发、帮助)!
(4)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________(珍宝、珍藏、珍贵、珍奇)之一。一个孩子的________(纯净、纯洁、纯真、纯粹)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精读课文,感知作者的情感。2、思考本文的情感线索。
一、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小组合作,探究情感线索和课文结构,然后明确。
①回忆、依恋、思恋“我的蔡老师。”
②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引出对蔡老师的回忆。(回忆)
第二部分:(2—14)具体回忆七件往事。(依恋)
第三部分:(15)转学与蔡老师分别。(思恋)
2、品味语言,细致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蔡老师真的是要打“我”吗?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家为什么都笑了?)②“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这里用“狡猾”一次呢?)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情感?)
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本文全篇用第三人称指代蔡老师,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各抒己见: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试谈谈你的看法。
4、本文在选材和组织材料上的特点:
①选择的顺序和面的广度: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的顺序②详略得当。(前五件事情略写蔡老师和学生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后2件事情详写蔡老师给“我”莫大的援助和“我”对蔡老师的无比依恋)
二、语言积累。
1、圈点勾画出作者对蔡老师饱含深情的语句。
2、本文语言质朴,充满感情。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读一读,说一说。3、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子,给你的老师拟一条祝福的短信。
您是高山,用伟岸的身躯为我遮风挡雨;您是海洋,用宽广的胸怀给予我温暖。您是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__;您是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回忆一下上学以来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选取一两个故事讲出来大家听听。(课后写一篇短文回忆一下这位老师)
四、再读课文。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饱含感情朗读(特别是3、8、10、15等段)
五、总结归纳,当堂质疑。
1、总结全文。
2、学生质疑。
六、当堂检测。
1、《我的老师》一文的感情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蔡老师”2、熟读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们见了她_________就围上去。(不自觉、不觉得、不由得、由不得、恨不得)(2)我跟母亲非常________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想念、纪念、怀念、牵挂、牵连)
(3)这时候蔡老师________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帮助、援助、救助、支持)3、文中“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一句中“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可以交换顺序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品味下列语句,特别注意加点的词语,说出点你喜欢的理由来。①他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意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的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点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她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乙)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语段句子中甲、乙两处的括号里。(填序号)甲()乙()A模模糊糊B迷迷糊糊
(2)这个语段中的记叙六要素分别是: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3)作者对蔡老师一直是以第三人称“她”来称呼的,但在画线的句子中改用第二人称“你”。下列选项中对其作用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直接对话,更加真实B直接抒情,感情强烈C形式变换,更加活泼D叙述自如,更加简洁(4)对“默默地”一词所表达的感情分析正确的是()A表达了“我”对自己喜爱的老师所想念的感情。B表达了“我”对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C表达了“我”关心自己喜爱的老师的心情。D表达了“我”埋怨老师放假回家的心情。(5)最能体现本段中心的一句话是:七、作业布置:1、仿写句子。
2、拿出你的笔写下自己尊敬、热爱的一位老师,要通过具体事件来表现,并注意详略得当,还可以尝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方法去写。
七、课后反思:
这一节课也存在的不足: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的惰性,习惯性为题提出之后就等待着老师的答案。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能基本达到要求只有20多个学生而已。还有一半的学生依旧是听甚至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三、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字词本分花的时间比较多,后面时间也不够了,结果后面的读的环节很少,很多同学没有亲自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最后面的介绍你与老师之间的一个感人的故事也仅仅只有两个同学说了之后就没有时间了。本节课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变得赶、紧、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难点
1、真挚的师生感情。
2、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记事写人有主有从、详略得当。
学法指导:
带着问题读书,读出问题的答案。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老师是人梯,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同学们,从幼儿园到现在,有很多老师教过你们,这些老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他们给了你们哪些支持、鼓励和帮助呢?哪位老师使你终生难忘呢?
你们也许也写过“我的老师”这类作文,写得好不好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魏巍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察警芝的一篇文章,比较一下,有没有课文写得那么生动,有真情实感。
知识建构,分享积累:
1、介绍作者、解题。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2、写作背景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因此振兴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1956年9月底,应《教师报》之约,魏巍写了这篇《我的老师》。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分别给多音字、形近字注音组词。
多音字:觉形近字:磕、瞌、嗑
2、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3、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
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4、“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5、“我”凭什么认为“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呢?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一点?
拓展延伸,强化认知:
1、假如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以后得知蔡老师的音讯,准备给老师写一张明信片。你能试写一段文字表达作者对蔡老师的思念、尊重和热爱之情吗?
总结回顾,当堂检测:
1、蔡芸芝老师给“我”写信时,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我”认为蔡芸芝老师是一个慈爱、公平、伟大的人,师生互相的评价说明了说明?
2、阅读“每逢放假的时候……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回答问题。
(1)用四个字概括选文所讲的事情。
(2)写出这件事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3)选文中“迷迷糊糊”和“模模糊糊”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课后反思:
《我的老师》部分参考答案:
“知识构建,分享积累”部分: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部分:
1、见《教师用书》课文旁批。
2、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3、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老师写字;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4、(1)本文有一条感情的线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记叙的七件事,始终贯穿着“爱”——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强烈的思想感情。(2)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忆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合作讨论,交流展示”部分:
1、(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2)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3)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2、(1)“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2)“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3)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4)梦里导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3、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4、从孩子的眼光评价老师给“我”的支持和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删去,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过于夸张。
5、与课文后“探究·练习”二中的(2)相同。
“拓展延伸,强化认知”部分:
1、与课文后“探究·练习”四相同。
“总结回顾,当堂检测”部分:
1、与课文后“探究·练习”一相同。
2、(1)梦里寻师
(2)时间:一个夏季的夜里;地点:家里的当屋;人物:“我”和母亲;事情的起因:想老师;事情的经过:熟睡中“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往外走,走出席子六七尺远,要去找老师;事情的结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
(3)不能调换。“迷迷糊糊”形容从梦中爬起来,神志不清的样子;“模模糊糊”形容说话含糊不清。
《魏巍《我的老师》导学案11(含答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老师的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149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