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中,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他为我们留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毛泽东诗词。
2.查阅资料,补全下面背景知识。
1934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史称“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的形势,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开始长征。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红军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骨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泥丸(wán)
云崖(yá)铁索(suǒ)岷山(mín)
拓展:与下列生字字形相近的字有哪些?请你列出并组词。
岷眠(mián)睡眠抿(mǐn)抿嘴泯(mǐn)泯灭
4.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1)万水千山:也作“千山万水”,形容山水很多或者路途遥远而艰难。
(2)等闲:平常、寻常。(3)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4)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5)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样滚动。
(6)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7)开颜:欢悦。
5.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师生学习案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学科语文课题《七律长征》课型新授主备人主审人总第1课时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全诗关键词句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
3.联系诵读欣赏《诗人领袖》及其他作品,更加了解作者毛泽东
学习重点:
1.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件、实验器材、教具:
课前预习:
常识填空:律诗是由句组成,两句一联,依次是联、联、联、联。《七律长征》的颈联是,韵脚是
.读准下面的字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磅礴:
开颜:
4.结合课下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资料链接
长征背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导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从单元主题导入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长征之歌”,(可让学生读一下单元提示)我们将循着文字,去“重走”一遍长征路,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探究:
1.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险阻可想而知。诗歌中哪些词句表现出红军“远征难”?
点:为什么选取这几个地方和事件来表现“远征难”?
2.诗歌除了记叙长征的艰难,它还在表现什么?你可以从哪些细节中发现?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三、小组展示:
1.各小组分别展示,教师引导深入,做好笔记。
2.各小组朗诵竞赛
六.课堂检测
1.仿写:请你一句上联,结合《七律长征》的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里踏破;
下联:巧渡金沙夺泸定,万水等闲
2.是怎样的人写出这样磅礴的诗篇?结合“诵读欣赏”了解作者。
①朗读《诗人领袖》
②回忆背诵《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
五、小结检测:
1.默写《七律长征》
2.课后练习二1.2两题
课后作业:
阅读毛泽东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1.诗中哪一句与《七律长征》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达的意思和写作意图相类似?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课堂一得: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的山脉弯弯曲曲,就像奔腾的细流,乌蒙山气势磅礴,就像滚动的泥丸。金沙水拍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河上的铁索令人心寒。走过了岷山的千里冰雪,三军过后都笑口颜开
1.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险阻可想而知。诗歌中哪些词句表现出红军“远征难”?
(明确:颔联接“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以“逶迤”、“磅礴”极言其巍峨险峻,突现征途之“难”。颈联接“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描绘了两个经典战例。还有尾联“岷山千里雪”,论环境之艰险、跋涉之艰难、处境之险恶,莫过于“雪山草地”。)
点:为什么选取这几个地方和事件来表现“远征难”?(明确:这几个地方都是著名的天险,诗歌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万水千山”,只选择这几处,便能使人感受到长征中所历经的自然险阻,想像到长征中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讲一讲渡金沙江、大渡河的故事)
2.诗歌除了记叙长征的艰难,它还在表现什么?你可以从哪些细节中发现?
(明确: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
首联中“不怕”“只等闲”。
颔联——“五岭”、“乌蒙”,以“逶迤”、“磅礴”极言其巍峨险峻,突现征途之“难”。又以“腾细浪”、“走泥丸”极言其渺小些微,因为“不怕”、“只等闲”,逶迤千里的五岭、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腾”起的一道道“细浪”,滚动(“走”)的一颗颗小泥团!那还有什么可“怕”的!怎么不叫人“等闲”视之呢!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概!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表现出红军不畏艰险、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金沙水拍”一动,“大渡桥横”一静。“巧渡金沙江”,是“智取”,显示了红军的机智灵动,“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神奇的景象。“暖”字,既写出5月金沙江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飞夺泸定桥”,是“强攻”,经历了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寒”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一暖一寒,相对照,状写了红军战士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抒发了红军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的豪情壮志。
尾联_“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现。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推荐读物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背吧!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6.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五、作业设计
1.完成小练笔。
2.自学《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积极乐观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七律·长征》导学案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律·长征》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及长征的相关知识;掌握通过各种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意义,感受红军的高大形象及内心世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
2、教学重难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包含的感情。
二、自主、合作、导学:
(一)走进文本:
1、明确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长征组歌”这一主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过对长征的感慨和歌颂。
2、了解作品的体裁:七律。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养成查资料的好习惯)
(1)、了解长征的相关情况。把你所了解的长征知识用你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
(2)、把重点字词写在下面。
(3)、用自己喜欢的字体把诗歌抄写一遍,并读出自己的特色。
(4)、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活动(二):(学法指导:品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字与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1、读课文,写下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哪些字让你感动,你读出了什么?
2、从哪看出“远征难”,又从哪儿看出“只等闲”?
活动(三):(学法指导:扩大阅读,追求个人感悟,创作并大胆地把它说出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关于毛泽东的诗句你还喜欢哪些?
2、如果你是红军,你怎样想,我们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三、小组合作总结:(学法指导: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遗憾)
四、当堂训练:(略)
五、巩固、拓展延伸:
1、默写《七律*长征》
2、摘抄并背诵《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
六:反思:
《七律长征》课堂练习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红军不怕远征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
更喜岷山千里雪,。
2、给加点字注音。磅礴()云崖()逶迤()()
泯()山
通过预习你觉得能够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
是:。
3、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结束答记者问时,引用毛泽东同志长征时期所写《忆秦娥娄山关》词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名句,抒发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雄心壮志。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唐代诗人杜甫《望岳》中的诗句是:
省锡中匡村实验学校语文学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七律·长征》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全诗关键词句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
3.联系诵读欣赏《诗人领袖》及其他作品,更加了解作者毛泽东。
【学习重点】
1.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学习】
1.常识填空:律诗是由句组成,两句一联,依次是联、联、联、联。《七律长征》的颈联是,韵脚是
2.读诗歌三遍,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磅礴:
开颜:
4.结合课下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的山脉弯弯曲曲,就像奔腾的细流,乌蒙山气势磅礴,就像滚动的泥丸。金沙水拍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河上的铁索令人心寒。走过了岷山的千里冰雪,三军过后都笑口颜开。
5.资料链接
长征背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课中学习】
一、目标导入:
从单元主题导入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长征之歌”,(可让学生读一下单元提示)我们将循着文字,去“重走”一遍长征路,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探究:
1.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险阻可想而知。诗歌中哪些词句表现出红军“远征难”?
(明确:颔联接“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以“逶迤”、“磅礴”极言其巍峨险峻,突现征途之“难”。颈联接“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描绘了两个经典战例。还有尾联“岷山千里雪”,论环境之艰险、跋涉之艰难、处境之险恶,莫过于“雪山草地”。)
点:为什么选取这几个地方和事件来表现“远征难”?(明确:这几个地方都是著名的天险,诗歌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万水千山”,只选择这几处,便能使人感受到长征中所历经的自然险阻,想像到长征中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讲一讲渡金沙江、大渡河的故事)
2.诗歌除了记叙长征的艰难,它还在表现什么?你可以从哪些细节中发现?
(明确: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
首联中“不怕”“只等闲”。
颔联——“五岭”、“乌蒙”,以“逶迤”、“磅礴”极言其巍峨险峻,突现征途之“难”。又以“腾细浪”、“走泥丸”极言其渺小些微,因为“不怕”、“只等闲”,逶迤千里的五岭、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腾”起的一道道“细浪”,滚动(“走”)的一颗颗小泥团!那还有什么可“怕”的!怎么不叫人“等闲”视之呢!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概!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表现出红军不畏艰险、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金沙水拍”一动,“大渡桥横”一静。“巧渡金沙江”,是“智取”,显示了红军的机智灵动,“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神奇的景象。“暖”字,既写出5月金沙江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飞夺泸定桥”,是“强攻”,经历了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寒”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一暖一寒,相对照,状写了红军战士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抒发了红军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的豪情壮志。
尾联_“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现。
(听歌曲《长征》,在歌声中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朗读
三、小组展示:
1.各小组分别展示,教师引导深入,做好笔记。
2.各小组朗诵竞赛
四、巩固拓展:
1.仿写:请你一句上联,结合《七律长征》的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里踏破;
下联:巧渡金沙夺泸定,万水等闲
2.是怎样的人写出这样磅礴的诗篇?结合“诵读欣赏”了解作者。
①朗读《诗人领袖》
②回忆背诵《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
五、小结检测:
1.默写《七律长征》
2.课后练习二1.2两题
【课后学习】阅读毛泽东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1.诗中哪一句与《七律长征》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达的意思和写作意图相类似?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其二其三
山,山,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倒海翻江卷巨澜。刺破青天锷未残。
惊回首,奔腾急,天欲堕,
离天三尺三。万马战犹酣。赖以拄其间。
1.下列诗句意思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B.“山,倒海翻江卷巨澜”:骑着马在山中奔驰,感到一座座高峰像倒海翻江般卷起巨大的波浪。
C.“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站在山上,用利剑刺破青天,剑没有半点残损。
D.“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就是天塌下来了,山也能把它顶住。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三首词都是写山,第一首是写山的崇高,第二首写山的雄伟浩大,第三首写山的坚强。总起来都是写长征的红军。虽是三首,如同一首。
B.把山比喻为狂涛巨浪、奔腾的战马和刺破青天的利剑,极准确生动,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像余地,最有力地歌颂了伟大的红军战士。
C.毛主席诗词无论是咏雪的、咏梅的,都是通过物来咏人。这三首十六字令通过山来反映一个伟大的主题,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歌颂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D.第一首中“惊”字,不但表现了红军对山的高险的惊讶,更主要的还是表现红军战士征服了险阻的自豪心情。第二首描写的景象只有坐在奔驰的汽车上的人才能看到。第三首中,毛主席用坚强的山来比拟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工农红军。
【学习反思】
《七律·长征》教案
(一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朗读、思考,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MTV《七律长征》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1、描放MTV《七律长征》。
2、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诗歌《七律长征》(师板书:一七律长征毛泽东)。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通过朗读、思考,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老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认真自学,用心体会,—定能胜利达标。
二、初读,整体感知
l、老师:下面请同学轮流朗读诗歌,比谁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读错的地方,请随时帮助纠正。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老师板书读错的字。
学生可能读错字:岷逶迤磅礴
学生齐读板书的字词两遍。
3、老师:让我们一齐放声把诗歌朗读一遍。
师生齐声朗读诗歌。
三、研读,理解内涵
(一)自学指导
反复朗读诗歌,比谁六分钟后能:
1、流利地背诵诗歌;
2、回答探究·练习第一、二题。
[附:探究练习一、二题
探究—《七律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面。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并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探究二朗读诗句,讨论问题。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把五岭的“逶迤”、鸟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翻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三军过后”?)
(二)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激励、督促学生自学。
(三)检查、交流
1、背诵诗歌
老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下面检查自学情况。首先请同学背诵诗歌,比谁能正确背
诵,而且声音响亮。
若学生不能熟练背诵,则先让全体学生齐声背诵一遍。
老师:让我们一起把诗歌背诵一遍。
师生背诵诗歌。
2、交流探究练习一:
(1)老师:下面我们分两步检查探究练习第一题:第一步,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幅图的主要意思,先读诗句,再讲意思;第二步,请同学谈谈对其中某一幅图的
感受。要求回答问题语句通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概括画面的意思。
若学生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一幅图,待学生讲述完图画的意思后,老师问:这句话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句极有气势地统领全诗,以下各句都是围绕这—句写的。“五岭”“乌蒙”应“千山”,“金沙”“大渡”庄“万水”。气势磅礴的红军征难图]
若学生跳过第一句,老师则等到学生概括完所有画面的意思后问:那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这—句是什么意思?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概括图意时,老师适当板书,并相机投影剪辑的画面。
(3)指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放手让学生谈,可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乐观豪迈的情操;也可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方面体会红军精神,一方面激励自己学习红军,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交流探究练习二:
(1)指名回答第一小题。
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意思对,语言通顺即可)
(2)指名回答第二小题。
这是因为诗人坚信红一、红二方面军能够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张国涛的阴谋分裂活动,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顺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军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意思对,语言通顺即可)
若回答有困难,老师可以简要讲述历史背景。
四、美读,品味感情
1、自由准备两分钟。
五、作业: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七律·长征》表格式教案6(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标题
七律长征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体会并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突破重难点
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反复诵读)
难点: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比较法、联系生活)
教学媒体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10-15分钟)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品《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观看的电影电视说说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欣赏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5-10分钟)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2、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分钟)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全诗中有很多精彩的词语,你能至少找一个说说它的妙处吗?
示例:(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具体写山。“腾”“走”化静为动,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拍”“横”“暖”“寒”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激励评价,学用延展(8-10分钟)
1、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背诵全诗。
静听简记
看录像
自由发言
欣赏歌曲
听朗读录音,在文中注音
自由朗读
齐读课文
学习朗读技巧
标注停顿
有感情再读课文
看注释自学
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
自由发言
适当笔记
读文本思考
自由发言
全班讨论
简要笔记
读文思考
自由回答
全班交流
简写发言内容
自由发言
背诵
教学心得
《七律长征》学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齐读课题:七律长征,背景音乐)
1934年10月,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长征路线图),翻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示范朗诵)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正确诗句。有疑问的地方注上记号。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哪些地方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交流交流。等会儿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赏读诗句,领略诗境
1、课文中有两行诗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默读全诗,用笔划出来。(交流)你划的哪两行?你们都是划的这两行吗?(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七律·长征》教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课题:《七律长征》
【助学目标】
▲1.掌握诗中字音、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
▲3.理解诗句,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助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的二三联的含义
2.难点: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助学流程】
1.情境设计:长征是中国历史的绝唱,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毛主席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绝无先例的艺术构思,熔铸出这首千古绝唱。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诗。
2.介绍写作背景。
3.学生自助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不懂的字词查字典。
(2)结合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
(3)找出这首诗的中心句。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4.求助互助
(1)“万水千山”和以下两联有什么关系?
(2)《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远征难”,又从哪些地方看出“只等闲”?从中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4)你认为这首诗歌中哪些词使用准确、概括、生动、意味深远?请举例说明。
5.教师补助
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6.课堂巩固:熟读课文。
7.课后续助
背诵默写课文。
题:《七律长征》班级姓名
【助学目标】
▲1.掌握诗中字音、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
▲3.理解诗句,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查询资料,了解简要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三、读课文,请用“‖”正确划分诗句句读,读出节奏。诗中押的是韵。
四、思考探究: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各句的意思。
3.这首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其巧妙地用艺术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4.从这些画面中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诗歌洋溢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你认为这首诗歌中哪些词使用准确、概括、生动、意味深远?请举例说明。
6.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同学、老师的帮助?请提出来。
课堂巩固
1.完成以下练习。
(1)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全诗的诗眼是:。
(2)诗中用()、()代表红军长征走过的“千山”;用()、()来代表红军涉过的“万水”。
(3)诗中有一对反义词,用“()”字形象地描绘出红军战士渡江后的喜悦心情;“()”字正是对飞夺泸定桥浴血激战的形象描绘和对泸定桥险恶形势的烘托。
2.背诵诗歌
3.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续助方案
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磅礴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全诗,理解诗意。通过诗句展开学生想像,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不怕困难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红军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建立知识结构。
1、介绍作者
幻灯片出示人民币和毛泽东图片,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了解毛泽东。
2、介绍长征(由人物引入长征)
幻灯片出示长征有关资料,具体介绍长征,让学生初步了解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名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军长征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让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难)
3、导入课题,了解七律
(1)(过渡语)两万五千多里的长征,历时一年,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那么,作为领导人的毛泽东又是怎样看待长征呢?请大家翻到课本第 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生读,提示:缓慢、深情)
(2)学生再读课题,引导学生了解七律。
问题:大家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和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共8小句,每小句7个字。每两小句为一大句,共四大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初读诗歌,解决生字词,了解诗歌内容
1、检查学生词语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教师纠正错误和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
2、出示整首诗歌,学生自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学齐读、分小组朗读,师生评价)
3、听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诗歌节奏。
4、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同学根据画出的节奏再读诗歌。(同学齐读、指名读,师生评价)
三、再读诗歌,了解主题展现长征难和不怕难
1、前后桌合作交流。要求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讨论后仍然不懂的做上记号。(教师随机指导)
2、提问: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提问:哪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理解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1、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结合注解,让学生谈谈诗句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2、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结合注解,让学生谈谈诗句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3、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结合注解,让学生谈谈诗句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4、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合注解,让学生谈谈诗句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五、梳理诗歌,积累运用
1、小结诗歌。出示地图看红军走过的路线与省份。引导学生总结出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和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2、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了困难,能够发扬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和乐观的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六、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倔强的小红军》等)
板书设计:
远征难
只等闲
25、七律长征万水千山、千里雪 不怕困难 乐观、无所畏惧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的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时用心体会,做到入情入境,动心动情的能力。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中间四句的意思,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诗歌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1.同学们,在70年前,曾有一次伟大的壮举,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的诗篇,那就是这首《七律.长征》
(好,请同学们先看屏幕)
刚才我们跟随主席的笔触走近了长征,我发现了好多孩子和我一样都沉浸在那恢宏磅礴的旋律中,那看过短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板书:苦、难)
2.师小结:是啊!长征历尽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而作者仅用短短的8句话,56个字就生动地概括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历程,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当中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1.下面就请同学们快快把书打开136页来读读这首诗吧!
2.好,谁愿意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看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合理。
3.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七律诗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指生再读,请举手同学一起读。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1、过渡:老师发现孩子们真会读书,这么快就能把诗句读的正确、流利,真了不起!老师告诉你们呀,学习诗词的关键就在于诵读,那怎么样才能把诗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你的个性化理解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好!那就按照你们说的小组合作再认认真真地把诗读一读,并根据这学期的读书方式来进行批注,看看你们能有哪些收获?
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
谁来把你们的收获汇报一下,你们都读懂什么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自由汇报读诗后新的见解,新的体会或新的疑问。
(1)学生自由汇报对词句的理解,学生相机到板前板画逶迤,师相机板画磅礴。
(2)学生提出质疑:第3、4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不矛盾吗?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看黑板,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究竟矛不矛盾?
学生自由汇报,从而发现比喻和夸张的写作方法,也可能带出七律中对仗的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师相机板画细浪和泥丸。)
指导朗读: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峰峦起伏的五岭,越过了高大雄伟的乌蒙,走出了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红军的眼中,都算不了什么!谁能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学生可能体会出巧渡金沙江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暖字含有暖洋洋的胜利的喜悦心情,还可能发现寒和暖是一对反义词,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相机指导: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诗词的方法,老师也很喜欢这两句,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一次新的感受,你们也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那它准确的意思是什么呢?快查字典,看看他有几个解释?
在这句话中应是什么意思?这个寒字仅仅是字典上说的意思吗?这样吧!我们来看一段录像,结合画面来体会这个寒字的思想感情,相信你们还会有更深的体会(放录像,师描述:泸定桥的桥头刻有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长101米,宽2.6米,高达14.5米,东西横跨,高悬于湍急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5日,22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向东岸发起进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学生用心体会:令人心惊胆寒,作为悼念死难烈士的难过心理;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体会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现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师指导感情朗读:一个寒字蕴含着多少种感情呀!我们不仅要理解字词表面的意思,而且要深刻的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那快把你的体会化作你的朗读,读出来吧!
师:长征途中仅有像巧夺金沙江那样的智取,和飞夺泸定桥这样的恶战吗?(不是)那你还能从哪看出来?
生汇报:从五岭逶迤看出来
从乌蒙磅礴看出来
师:对了,就像这样来用心体会,看看你还能有哪些新的见解。
从千里雪看出来,师:是啊,翻越雪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同学们看屏幕,师相机描述: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北上四川,翻越了五座大雪山。8月间渡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9月17日来到了四川西部,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长征的最后征程。岷山高入云霄、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这大雪山,化作了晶莹的丰碑生相机补充《丰碑》,师:是啊,像这样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
师: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那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就遇到了诗中所提到的这些困难吗?谁能结合你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
这么多的困难,作者怎么可能一一写下,所以用了一个词来高度概括,找一找,是哪个词?(万水千山)对了,这就是艺术的高度概括。
诗中哪个字更能突出远征的艰难呢?(板:寒)
(4)生提出疑问,长征很难,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喜悦,尤其是只等闲,就感觉不出长征有多难了?
师:从哪些诗句能体会出只等闲?
生:从腾细浪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走泥丸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更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尽开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师小结: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出了只等闲,那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板: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看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播放(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录像
师:录像看完了,那快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师:通过我们刚才深入的理解和感情的朗读,此刻你们对长征有没有新的感受呢?(相机板:乐)是呀,长征不仅有苦,还有乐,这正是红军战士乐观
引导:作者这么写就是为了突出2个字(不怕),不怕不仅是总括句的句眼,更是全诗的诗眼,那红军不怕什么?(板:远征难)老师在备课时找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并制成了课件,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师演示并描述: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如: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激战腊子口等等,连续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作者仅用远征两个字就概括了红军1年的行程,可见用词何等的精炼!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1、感情朗读:诗人以难字开头,喜字结尾,难中不怕,喜中开颜,首尾呼应,更衬托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2、尝试背诵:老师发现有的孩子不仅有读,还有表情,甚至有的孩子都在悄悄地背诵了谁敢接受挑战,给大家背诵一下。
学生试背
3、课外延伸:短短的56个字,就让我们重走了长征路,可见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细心的孩子会发现,本单元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4篇文章,相信你们在认真学习之后会从不同的侧面,对主席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七律长征只是主席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写下的一首诗,还有两首,分别是《念奴桥.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他们都属于马背上哼成的作品,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
4、小结升华: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其他两首,进一步感受毛主席诗词的艺术魅力!毛主席的诗词还有很多,网上也有很多相关的资料,有时间我们召开一次毛主席诗词欣赏会。最后老师愿智慧和乐观永远伴随着你们,愿这种长征精神永驻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七律·长征》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七律·长征》教学案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总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徜徉历史,了解背景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这是一首。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
(2)初读,读准字音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再读,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如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两句具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激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结尾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二、分析揣摩
1、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着重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2、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
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
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总课时:
三、探究质疑
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作者这样写不是自相矛盾吗?
四、读写结合
写一篇文:《长征》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卷,请选择其中的一幅,放飞想象的翅膀,把它描绘出来。或写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五、基础巩固
1、默写全诗七律长征
,。
,。
,。
,。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一、1略2(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wēiyípángbóyámín(3)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磅礴:气势雄伟。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4)略
二、1(1)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2)夸张、比喻(3)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2略
三、不矛盾。都是运用夸张手法,意在衬托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略
五、略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
毛泽东的诗词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纵观历史人物,除三国中的曹操,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然后就是毛泽东了。毛泽东的诗词胸怀经纬,磅礴委婉,有指点江山,又有儿女情长。《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简笔画、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为了强化情感,拉近时空距离,大量采用情境引读,使学生随着作者想像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层层推进中,情感走向高潮。而在拓展环节,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诗到词,从作品到文风,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学殿堂徜徉,使这节课充满了语文味,对学生的发展自是不言而喻了。
(二)
《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活动板块:
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2、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3、正确对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现在有的课堂教学为了突显人文性,一味强调让学生感悟,而丢弃了作为第一性的工具性,这是极为片面的。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字的生成、理解。
4、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5、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坡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使得学生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问题,真诚地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八年级语文上册 1 七律·长征教学案 苏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案语文”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989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