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M.JaB88.COM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延伸阅读

草船借箭 教案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
吴存明湖北武穴市江林小学
0713-6250293
黄冈市论文一等奖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5`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5`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3`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创造教育得失
草船借箭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周瑜:妒忌故意迟延不给齐全长叹一声自有妙用管保有箭诸葛亮:才干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近水寨立军令状
一字摆开擂鼓呐喊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资料提供者: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洛阳上田小学陈兴凤
设计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二、课堂导读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诸葛亮妒忌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三、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资料提供者:

草船借箭心得 教案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心得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设计理念】

遵循/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从文本语句的前后联系中品析人物形象,提升语文素养。

【设计特色】

注重研究阅读的过程,追求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周瑜、诸葛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借箭经过的研究性阅读,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课内外联系,指导排演课本剧,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课文影像片段主题歌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长江边,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板题。

(1)箭什么样子的?与剑有什么不同?各自怎样使用

(2)课文选自《三国演义》,你熟悉这部书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通过预习,你对《草船借箭》的背景有哪些了解?

2、审题、质疑。读读课题,围绕课题,你可以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梳理问题,区别对待:

浅显的,通过调查预习的方式解决。

有研究价值的,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思考,在学习研究中解决。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试读课文,相机正词正句,引导理解词语:

妒忌都督擂鼓呐喊丞相虚实、迟延四更弓弩手神机妙算

2、交流讨论(人物和事件):

(1)课文中介绍了哪几个主要人物?

(2)他们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联系?(什么事情把他们联系起来的?)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板书。

周瑜和诸葛亮理解妒忌,说说妒忌的原因,妒忌和造箭的联系。

周瑜和鲁肃派鲁肃探听,回来报告。

鲁肃和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不要告诉周瑜,鲁肃答应,果然照办。

诸葛亮和曹操。诸葛亮用草船借曹操10万支箭。

3、简要说说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段落:

借箭原因借箭的准备借箭的经过借箭的结果

三、精读借箭原因,体会人物内心。

1、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要陷害他。周瑜怎样把造箭的任务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接下任务的?同桌分角色读,分别说说两人的话里包含的意思。

引导: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你认真研究一下他们的对话,能否体会到对话里包含着的意思,能否体会到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想法。

2、分角色逐句朗读,说说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问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借公事要挟表面客气,暗藏杀机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步步紧逼

用箭最好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只要三天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

3、练习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草船借箭的原因,谁来说一说?

板书:瑜妒忌亮

2、那么,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指生读第四段。

板:神机妙算说说神机妙算的意思。

3、鲁肃告诉了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就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比不上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三段借箭的经过,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板书:?二、精读借箭经过,领悟神机妙算。

1、课件展示研究的问题,提示研究策略。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方法提示: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思考:

1、诸葛亮怎样做(说)的,为什么这样做(说)。

2、诸葛亮预见了什么,预见的准不准。

2、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快速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准备汇报。

4、交流研究成果,相机引导品读、感悟:

(根据学生的汇报,紧扣前后有联系的语句,进行灵活机动的处理。)

知天文

(1)生汇报,出示文字,相机引导体会:

A(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这句太罗嗦,没有动静干脆不写,直接写第四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不更好吗?清楚,简练。改不改?为什么?

组织讨论,小结,指导朗读: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B(雾大,诸葛亮的暗自高兴)

板书:大雾漫天

假如你是诸葛亮,看到这样大的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指导朗读:读出暗自高兴,得意的语气。

C联系这两组句子的方式:

为什么要等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找下文中有联系的句子。

这场大雾是不是碰巧遇上的呢?找上文中有联系的句子。

(2)完整地朗读这前后联系的两句话。

(3)评议、小结:

同学们这么聪明,通过研究这两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体会到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早已预见到的,他了解气象知识,能充分地利用天气的变化进行借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下面部分,板书:知天文)

知人心

(1)生汇报,出示文字,相机引导:

A(诸葛亮的自信)

板书:一定不敢

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言下之意是什么?你们这些小诸葛亮想一想,替诸葛亮把没有明说的意思说出来,让我们听课的老师评价一下,看你说得对不对?

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质疑:取乐的方式有很多呀,可以弹琴,可以下棋,为什么一定饮酒呢?(如果有困难,可以引导:课文中没有明说,但是同学们可以在看录象的过程中注意其中的一个细节,想一想原因。)

组织讨论,小结,指导朗读:读出诸葛亮的肯定语气。

B(曹操的谨慎、多疑)

曹操的言语和行动说明了什么?

C(放箭的多)

从这个比喻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D联系三组句子的方式:

诸葛亮对曹操的判断准确吗?从下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2)完整朗读这三组句子。

(3)评议、小结:

通过研究这几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对自己的对手了如指掌,准确地判断曹操多疑、谨慎,不敢派兵,只会放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上面部分,板书:识人心)

懂地利

(1)生汇报,出示文字,相机引导体会:

(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船头朝西,一字摆开,擂鼓呐喊,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掉转船头,仍旧逼近,这样做又是为什么呢?

最后的效果怎样呢?

板书:顺风顺水

(2)评议、小结:

通过有联系的这几句话,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考虑问题特别全面,布置安排非常周密,懂得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借箭之后及时赶回,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中间部分,

板书:懂地利)

(3)学生自由朗读这几句话。

5、欣赏借箭经过的录象,再次感受神机妙算。

提示:录象中扮演诸葛亮的是著名演员唐国强,为了在课外演好这个课本剧,

同学们认真观察体会唐国强的动作、神态,语言,看谁能当好课本剧的一号主角。

6、小结过渡:

我们研究借箭的经过,可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诸葛亮的神机妙的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段借箭的准备,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三、略读借箭准备,进一步体会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交流

(1)识鲁肃算准忠厚老实,能够帮忙,不会告诉周瑜。

(2)识周瑜算到周瑜对自己的陷害,了解周瑜也不是等闲之辈,借船的事不能告诉他,否则,借箭就很难实现。

2、质疑、过渡:

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陷害自己。为什么还要答应借箭的任务呢?不接受不行吗?

五、课堂总结,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1、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避免和周瑜发生正面的冲突,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创造了军事战争史的一个奇迹。

2、后人曾写诗对此进行赞叹:

课件演示,学生朗读。

3、你会怎样赞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结合刚才的研究学习,练说或练写。

六、延伸阅读,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有关的故事。

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

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

苦肉计借东风火烧赤壁

刘备娶亲三气周瑜诸葛亮吊丧

2、把本课的内容编写成课本剧,演一演。

板书设计

一定不敢识人心

还顺风顺水借懂地利东

大雾漫天

瑜交亮

(妒忌)造(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三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步骤: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巧安排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设计:

11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懂地利、巧安排

识人心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八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八》,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一、检复

1、学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共写了几个人物?谁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神机妙算)什么叫神机妙算?

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我们一齐学习雾中借箭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三段

1、出示要求:轻读第三段,想想在整个借箭过程中如何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划出重点句

②点出关键词

③说说理由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此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害怕、吃惊)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②那么诸葛亮看到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暗自高兴)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师述:光读这句话,就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吗?大雾也许是碰巧呢?所以你得找到联系的句子说明他早就料到了。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学生议论)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第三天四更船里。

①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候?(知天文)

②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船里。改不改?为什么?

③指导读。(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述:我们刚才抓前后句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近前

①你们说诸葛亮在笑谁?

②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你能把诸葛亮的话说出来吗?

师述:说得真好,你们都快成诸葛亮了。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近前。

③诸葛亮算准了吗?从这一点可看出诸葛亮知道曹操这人怎样?(知多疑)

师述: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4)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课件显示:

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①为什么一字儿摆开?

②又为什么掉转船身:

③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晓地理)

小结:刚才大家通过具体的词句,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还有好多地方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后再去研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

(5)课件显示借箭画面,老师叙说过程。

过渡: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那么这个故事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三、学第一段(快速默读第一段)

1、课文第二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可我们发现它的提示语都是周瑜问诸葛亮说,我们知道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试着给提示语加上表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好不好?

2、生交流,并指导读。

3、通过大家这样一添,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4、诸葛亮是来帮周瑜的。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5、诸葛亮不仅识周瑜的妒忌,知曹操的多疑,还相信谁?(鲁肃)你觉得鲁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

四、学习最后一段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用限期造箭陷害他,结果怎样?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这是一个诸葛亮、周瑜斗智的故事,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用过人的才智挫败了周瑜,取得了借箭的成功。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那么如何分清这一课中的前因后果呢?

3、课堂检测

①因为()所以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②因为()所以请鲁肃帮忙做造箭准备。

③因为诸葛亮知道曹操为人多疑,用兵谨慎,所以()

④因为()所以取得了借箭成功。

五、质疑

1、生提疑。

2、老师提疑为什么说草船借箭而不说受箭或骗箭呢?

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鲁肃,你打算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板书】

草船借箭

识天文识周瑜妒忌

诸葛亮知曹操多疑

晓地理信鲁肃忠厚

《草船借箭》(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学习课文。

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6、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㈡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㈢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分清前因后果。
2.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地发展是重点。课文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具体叙述了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经过,也是文章的重点。
采用指导朗读及介绍时代背景的方法解决重点。
(二)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既是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2、感知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同学们对于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略有了解,但是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还难以把握,因此参照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掌握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尤其对于曹操、周瑜的性格要有进一步明确的认识。曹操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周瑜虽然妒才忌能,但也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大将。
3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其中有一个《草船借箭》的故事,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自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同位讨论体会交流。
4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5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一)学习第一段。
①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②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③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④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⑤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是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小黑板,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再读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结合课文,你能说说对环境保护有什么看法吗?
3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资料提供者:李炜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一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周瑜心

知人心鲁肃人

神机妙算曹操性

识天象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九


教学要求: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ng罚f

4、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一)讲读第二段

1、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讲读第三段。

1、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讲读第四段。

1、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四)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引导课外阅读。

1、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六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渚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第2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①接受任务

②作好准备

③草船借箭

④按时交箭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上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都、更、了、只组词。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

1.读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战时,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2.出示思考题预习。

(1)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10万枝箭?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

3.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6.反馈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找出书中明确说明周瑜要陷害诸葛亮的话。

(周瑜对鲁肃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②书上哪些地方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说的几句话(不过就完了)。

朗读练习。(齐读)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把书上有关句子读出来。

(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读练习。

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

8.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二段中的对话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是抓诸葛亮的)

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书上从哪儿看出?(长叹不如)

长叹什么?(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四、巩固练习。

作业本上第5题(1)、(2)、(3)。

第6题(1)、(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生读第三段。

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

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从这里,说明了什么?(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J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

指导读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神)

诸葛亮是神吗?(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从书中学来的)(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是()。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而是()。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

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的(3)、(4),(5)、(6)。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诸葛亮鲁肃

接受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好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时交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四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学习课文。

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6、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㈡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㈢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二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设计理念】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草船借箭》这课,教师不读《三国演义》,特别是第42回至第46回,就很难把课文讲清。而如果教师不仅自己读,还组织学生读,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收到意思不到的效果。

【设计特色】

课内课外结合,自读自悟结合。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想一想: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是怎样的?

2.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是在什么季节进行的?经过是怎样的?(季节对于草船借箭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二、请学生介绍当时形势。

介绍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三、展开谈话,理解历史背景,学习部分生字新词。

四、阅读全文,分清过程。

1.读全文,将草船借箭这一事件分为几个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以学生自己分段、自列段意为主,不强求统一,但要注意纠错,激励学生创造。教师选取其一作为教例。)

2.借分段的机会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六、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七、深究借字,再塑诸葛亮形象。

八、听写字词,准备复述。

【评点】

按系统论的观点,开放系统是与外界有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的系统。本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第42至第46回)结合起来,实行大阅读策略,是很有教学价值的设计。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草船借箭》的理解,而且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开拓了阅读视界,使他们终身获益。

《草船借箭》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教案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鲁素: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957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