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4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4”,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1、爱莲说
第一课时
陋室铭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运的字和压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CAI、录音
课前预习:查工具书,试译全文。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抽签完成)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
三、介绍作者、体裁(教师抽查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3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
本文陋室铭,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四、学生借助工具书解释常用实词和难句。6(完成目标2)
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
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
何陋之有:有什么狭小不好看呢?
(教师出示胶片)
五、朗读、翻译、理解分析。28
1、请一同学读一同学翻译全文,学生或教师适当补充。(完成目标2)
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
A、《陋室铭》中的那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B、《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并进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标3)
我们要学习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
4、请学生自渎领会。
5、教师介绍什么叫押韵?押运有什么作用?
(写韵文时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叫做押韵。韵文押韵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颂和记忆,因为它具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6、本文有那些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六、小结。2
七、布置作业。1
A、抄写常用实词和难句。
B、背诵全文。
C、写一读后体会,字数不限。
八、说课精要:安排学生先自己预习、多读、自主试译,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章。
九、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爱莲说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
二、掌握蕾染植鲜等词的意义,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
三、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CAI、录音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读后感)3`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3`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我国文人笔下。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3`
四、读讲课文。(完成目标1、2)27`
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蕾、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
扳本归纳之的不同用法:
一、水陆草木之花(的)
之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句中动词。不译)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直不阿,傲然坚贞。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读讲第2段。
学生阅读后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这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段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言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评,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强调:鲜,这里读作xian3,意思是少。这种用法现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
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目标1)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义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着就?quot;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第2段,试背诵。
五、总结课文。8`
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述句法描写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现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完成目标3)
六、布置作业。1`
A、背诵全文。
B、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C、完成课后练习四。
七、教学后记:
通过问题式教法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22、陋室铭
第一课时
陋室铭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运的字和压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CAI、录音
课前预习:查工具书,试译全文。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抽签完成)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
三、介绍作者、体裁(教师抽查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3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
本文陋室铭,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四、学生借助工具书解释常用实词和难句。6(完成目标2)
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
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
何陋之有:有什么狭小不好看呢?
(教师出示胶片)
五、朗读、翻译、理解分析。28
1、请一同学读一同学翻译全文,学生或教师适当补充。(完成目标2)
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
A、《陋室铭》中的那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B、《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并进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标3)
我们要学习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
4、请学生自渎领会。
5、教师介绍什么叫押韵?押运有什么作用?
(写韵文时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叫做押韵。韵文押韵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颂和记忆,因为它具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6、本文有那些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六、小结。2
七、布置作业。1
A、抄写常用实词和难句。
B、背诵全文。
C、写一读后体会,字数不限。
八、说课精要:安排学生先自己预习、多读、自主试译,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章。
九、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爱莲说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
二、掌握蕾染植鲜等词的意义,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
三、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CAI、录音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读后感)3`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3`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我国文人笔下。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3`
四、读讲课文。(完成目标1、2)27`
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蕾、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
扳本归纳之的不同用法:
一、水陆草木之花(的)
之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句中动词。不译)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直不阿,傲然坚贞。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读讲第2段。
学生阅读后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这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段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言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评,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强调:鲜,这里读作xian3,意思是少。这种用法现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
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目标1)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义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着就?quot;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第2段,试背诵。
五、总结课文。8`
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述句法描写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现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完成目标3)
六、布置作业。1`
A、背诵全文。
B、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C、完成课后练习四。
七、教学后记:
通过问题式教法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23、*口技
教学目的
1、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口技〉是一篇文言文。教学中,应首先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大意,弄懂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背诵课文的指导,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然后再背诵。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句中的停顿。
二、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一、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具体方法:组成两人小组(也可以3-4人一组,但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人读课文,其他人听,发现读音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讨论统一意见。
2、全班试读课文。具体方法:请1-2位学生读课文(可以各读一部分),其他同学注意他们读音是否准确,待他们读完课文后,集体统一字音。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字典或词典解决正音问题。
3、朗读课文。具体方法:学生出声自读两遍课文,读完即停;然后可全班齐读或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读。
[说明]熟读,是学习文言课文所必须要做的事情。熟读文言文主要应有尽在两个方面指导: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句子中的停顿,因为文言文是多单音节词。指导读书,为疏通文意打好基础,因为字义和句意有较密切的关系。这一步扎扎实实做好了,后面疏通课文大意就容易做到了。
二、疏通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译课文。具体方法:分组(方法与前边相同),一位学生借助课本的注释用白话串译课文大意(也可以分工串译),其他人随时指出其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大家都不明白的语句记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时提出。
课文中学生感到有困难的词语及其意思大致是:
会(适逢)厅事(大厅、亭堂)施(放置)但(只)闻(听见)虽(即使)走(跑)奋(卷起)宴(举行宴会)乳(喂奶)名(说出)善(擅长)
2、教师提问:京城有善口技者,从课文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表演者善口技?回答要点:口技表演者的道具,表演的内容:听众的反应(详细回答请参考教学用书)。
[说明]这样设计教学,意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之间的互相解答,利于年龄段学生渴望表现自己聪明才智的心理要求;在串译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上面的问题解答,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同时,答题的过程也就理清了课文内容,为下面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又打下了基础。
布置作业
一、熟读课文。做到读得正确、流利。
二、借助书上的注解将课文内容翻译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一、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借助课后练习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具体方法;两个同学商量着做,然后全班讨论。
附练习一及参考答案
二、作者对口技的表现,绘声绘色,摹写逼真。
将课文中两个场景所表演的声响填写在括号内,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第一个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到:
1、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及大
遥闻写声音之无,欠伸呓语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大啼叱大儿声一时并发,写声音由小而大。
2、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声渐拍渐止写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
第二个声响场景,表演一次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答题解说
1、由微弱而喧闹,由简单而纷繁
鼠声,梦中咳嗽,写声音之微弱,简单;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写声音由微弱到喧闹由简单而纷繁。
2、百千齐作,应有尽有呼声,笑声,犬吠声、房屋倒塌声、拉塌房屋时呼喊声,火爆声,风声,抢夺声,泼水声一齐发作,应有尽有。
[说明]在弄懂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借助课后练习,理解课文中所描写的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技巧,同时,进一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个练习答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清楚了。
三、背诵课文。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准备用白语复述两个场景描写的内容。
教师课在黑板上提示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满坐……未几……微闻……宾客……忽一人……俄而……中间……又夹……虽……于是……
[说明]复述是为了背诵打基础,教师用文言原文适当的提示,一方面利于巩固学生在前面对文言翻译的练习,另一方面为后面的背诵做准备。这一步工作可以请几位学生完成,也可以一位学生复述,其他学生补充。总之,用这样一种手段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熟悉,以完成好下面的背诵工作。
2、给五分钟时间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诵描写两个场景的内容。
[说明]限定时间性为了让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规定时间。
3、分成两人小组互相检查背诵。
4、先朗读一遍(齐读或各自读),然后找学生背诵。
[说明]分解成这样几个步骤是为了给学生以充分的准备时间,建立背下来的信心;每一步骤又要求具体,这就起到了指导背诵的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熟悉了课文,乃至背诵下来课文。
5、背诵第一段,进而背下来最后一段。
6、背诵一文。
[说明]很可能有的学生不能背下课文的全文或背诵的不熟,这是正常的,可通过课后作业形式使其熟练的背诵下来。重点是完成课后练习的要求:背诵第二段。因为有了背诵全文的基础,这个要求不难做到。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重点是第二段。
2、在书上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两道题。

24、*黔之驴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4、教育学生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1)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2)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突这两个成语。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CAI、录音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文也是一篇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目标2)
有好事者船载以人船载:用船载。以:连词,相当于而。
放之山下。虎见之这两个之奖代词,指驴。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以为:以为神。把(它)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因:虎因喜因而
因跳踉大阚于是
3.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目标3)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quot;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
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4、提问: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提问:虎后来为什么吃掉驴?
提问: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用一个成语表示是什么?
5、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6、黔驴技穷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技能低劣,无法解决窘境方面。请几位同学给这两个成语造句。(目标3)
7、学生自由说。
例句: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但实际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句: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例句:小明夸大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黔驴技穷,束手无策。
四、教师小结并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是一篇寓言。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描写把它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
六、布置作业。1`
A、背诵全文。
B、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C、完成课后练习四。
七、说课精要:通过问题式教法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CAI、录音
练习课(学生先独立做,后师生共评)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一)解释了列加点字。
A蔽林间窥之()()
B.稍出近之()
C.虎大骇()
D.益习其声()
E.尽其肉,乃去()
(二)翻译下列文盲句子。
1.以为且噬己也。
2.驴不胜怒。
(三)造句。
1.庞然大物:
2.黔驴之技:
3.黔驴技穷:
(四)《黔之驴随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说课精要:通过练习,学生对知识得到进一步掌握。

25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
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韵独到之
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在积
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难点_
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教学突破
古诗文教学应抓住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同时在
读中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拔,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磁带,幻灯片,多媒体教具,布置预习。
学生准备
预习诗文,搜集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诗。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学习《饮酒》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学习《次北固山下》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4.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
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
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
村生活是怎样的。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
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
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
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
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
料。
4.指导背诵。3.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加强对
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4.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
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
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
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
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
诗的基本知识。1.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2.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播放录音,要求注意停顿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乡时的感情是
怎样的呢?
3.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
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可以看
出。
紧抓“残夜”、“旧年”、“乡书”、“归
雁”来体会。
4.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假设你便是诗
人,把你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用你生
花的妙笔表达出来。1.听录音,正确把握诗的感情。
2.结合问题,自由读诗。
3.感悟诗意,通过合作、讨论、谈自己
的理解。

4.放飞想像,动笔写作,读小作。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五、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爱莲说》一文,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说说这是一个怎
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7.
2.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个性练习设计
从课外搜集一此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谈谈你对它的感悟。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将诗人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学习,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1.激情入境
2.指导析读2.赏析诗歌
3.指导自读3.体味赏析’
一、情境导入、情入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
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
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

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1.学生概括:体现凄凉、萧条、冷
落等词语即可。
2.闭上眼睛听节奏,想像创造秋
季的内容。

3.试创作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
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
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
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
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引出板书)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1.背诵《关净沙》感受意境。

2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
情景及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雁门太守行》。

4.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
气势及所抒发的情感。
5.诗句导读。(师略加提示,生展开想像,自觉
体会其中的意境)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师作个别辅导)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5.逐句理解字面意思。

6.大声朗读诗歌,再现意象
与雄浑的意境。
7.试背课文?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昧(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
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季
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
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
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背诵全
时。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
味诗境。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板书设计参考(略)
本课总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提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
饮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早春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
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
的凄苦愁楚之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其中一首诗来看作者,以“我读懂了”为题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全诗。
◆个性练习设计
将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历史故事。
教学探讨与反思
加强诵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补充一些作家作品
的相关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益。

25、诗词五首——饮酒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质疑释疑——感悟。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以下材料制作成课件:A.刘旦宅先生于1961年7月据陶潜《饮酒》(其五)诗意作的画。(见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第一册第104页的插图,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10月第1版。)B.陈老莲《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见于图文本《古诗三百首》第1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l版。)巴图文本《唐诗三自首》中《行路难》配图。(见该书1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D.图文本《唐诗三百首》第155页《临洞庭上张丞相》的配图。E.图文本《唐宋词三百首》第62页上《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的配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录音机:有关五首诗词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初步接触五首诗词,并进行生字教学,重点教学《饮酒》。
一、导语设计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人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给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补充《饮酒》的注释。
喧(xuān)金樽(zūn)珍馐(xiū)刈(yī)麦箪(dān)食饷(xiǎng)田
秉(bǐng)穗嶂(zhàng)人不寐(mèi)燕(yān)然
补充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A或B,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
“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参见骆玉明对《饮酒》诗的鉴赏之说)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明意并小结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默写《饮酒》。
2.预习并熟读课文中其余四首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3.课外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相关知识

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3


16、*纸船
教学目标:?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味诗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
3?把握读诗的方法?
4?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读诗的方法?
2?背诵?
说课摘要:?
一、教学目标?
《纸船》是本单元第一首现代诗,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注意从认知、技能、情感多维度来确定(如这节课十分注意读的技能指导)。也注重层次的要求,基础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这节课在迁移训练时,要求写一首小诗,这是个高层次的发展目标。?
二、学科模式理解
语文教学模式也强调目标的导向作用,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前我让学生欣赏音乐,创设一个充满母爱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内驱力。?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品析置疑,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这种模式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师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良状况,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等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语文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
三、模式的运用
1?情境创设:播放《圣母颂》,让学生在充满温馨的意境中学习,分组朗读,分组背诵,创设一种竞争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目标确定:这是第一次接触诗歌学习,这节课探究的重点应是学习诗歌的方法。?
3?置疑探研:通过学生学习研究得出读——品—背——写的学习方法。?
4?发展迁移:课尾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训练题——试写一首小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听音乐(舒缓的旋律响起……),听了《圣母颂》的旋律后,大家感受如何??

生:优美、动听。?
师:不错,听了这段旋律,我们仿佛置身于充满神圣、温馨的母爱的氛围里。母爱是人类永恒讴歌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赞美母爱的一首小诗《纸船》。?
二、朗读感知
师:下面老师范读诗歌,大家注意节奏和语调(教师范读),刚才老师读了,大家来评评,老师读的如何??
生:有感情。?
生:比较缓慢。?
师:谢谢大家的评价,这首诗的节奏应是舒缓、语调是深沉的,现在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大家可以分组互相朗读,互相提意见(教师巡视指导)。?
师:(学生互读互评后)现在每组推荐一名优秀者上讲台朗读。(学生朗读)大家认为他读的如何??
生1:比较有感情。?
生2:快了点,而且“船儿”中“儿”应读儿化音。?
师:大家评得不错,现在,请大家用散文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
生1:这首诗写诗人不肯妄弃一张用纸,把它叠成后纸船,从舟上抛进大海,希望纸船能流到母亲的身边,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师:口述的较好,希望大家也能这样,下面进一步品味诗歌。?
三、迁移训练
师:我先针对第一节提几个问题,然后你们依照我的提问角度和方法,你们自己来提出问题,自己来讨论解决,好不好??
生:好。?
师:如果把“我不肯妄弃了一张纸”中“妄弃”改为“丢弃”好不好??
生1:不好,“妄弃”表明很轻率丢弃,更能表达对母爱的珍惜。?
师:回答得不错,下面再看,“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中“一只”叠复删去一个好吗??
生:不好“一只一只”表示多,表明对母爱的思念很深。?
师:回答的十分好。好,下面请大家讨论置疑。?
生1:请问,“我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句中“不灰心”能不能删去??
生2:不能,因为不“不灰心”表明诗人对母爱思念的执着。?
生1:“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中“她”能不能改为“我”??
生2:诗中“她”可以泛指诗人和天下所有思念母亲的儿女。?
四、背诵积累?
准备1分钟。?
师:看谁能背诵这首诗?(学生纷纷背诵)。?
五、迁移训练?
师:今天学习《纸船》,大家看看我们如何学习现代诗歌呢??
生1:读。?
生2:品味。?
师:先读——感知,然后品——领悟,接着背——积累,最后是写——运用。今天的课上到此,下课。?
师:冰心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来抒发对母亲的思念。如果换成你,你将如何讴歌母亲呢?大家不妨试着写首小诗表达这种感情。?
学生动手写诗,教师指导。?
教学后记?
在情境之中体会诗的形象与意境,效果十分好;在迁移训练中,让学生写首小诗,部分学生有点为难,教师应加以指导。?
这节课运用本模式基本上还是得心应手,这种模式对诗歌、散文、记叙文的教学较理想,不过说明文、议论文、作文教学也许还有待进一步探研。本模式对学生积累学习语言有较好的效果。
17、苏州园林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分析:“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1.正音正字:镂lòu,从钅,娄声,不读lǔ,嶂zhàng不读zhāng。
2.补充解词:(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8)闲适:闲静舒适。(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
2词义辨析。
(1)“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苏州以外)
(2)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3)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3.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的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略加点拨。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讲析第二段。
1.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2.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磷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
3.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
①齐读第二层。
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出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③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小结第二段: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
(六)讲析第三段(10自然段)。
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学生答问。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2.齐读课文第三段并体味文意。
(七)总结课文。
(见:“难点、重点分析”)
【板书设计】
总说分说结语

18、桥梁远景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过程与方法1.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文章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2.分析体味课文合理的想像,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突破
◆重点
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难点
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运用辐射阅读教学方法,合理启发适时点拨,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以此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辐射材料《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投影片,图片(或vCD光盘)。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寻找相关图片。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l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情境导入1.激情入境2.朗读感2.把握内容3.解读体味3.揣摩分析
一、情境导入(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8页,今
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
远景图》。(出示课题)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
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
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
想。1.打开课本118页,进入课文学习。
2.回答问题:“远景图”是人们对某种
事物未来情况的合理设想。
二、朗读感知(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
意。
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读词语,用词语复述
课文片断)
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
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圈点词语
句子。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1)用词语连缀复述课文片断,感
知文章内容。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
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
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
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
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
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教师板书。
(2)主要写将来的桥梁什么样,怎样
造。
2.学生浏览课文,研读自己喜欢的自
,然段。学习批注阅读的方法。
3.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1)概括自然段的大意(只要学生
能大致概括即可)
(2)学生回答:第三自然段为过渡
段。它的具体作用是引起下文。
(3)思考回答:可笼统划分为两部
分:第一部分为l、2自然段,大意
为桥是什么样的;第二部分为3~
13自然段,大意为将来的桥是什么
样的。如果细致划分可分为四层。
也就是把第二部分再划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3、4自然段,大意为引出
下文,点明桥的重要性;第二层为
5、8自然段,大意为将来的桥怎样
造;第三层为9一13自然段,大意
为将来的桥是什么样的。
三、解读体昧(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
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将主要内容勾
、点出来,总结归纳)1.读课文,勾画总结归类。
归纳回答:将来的桥会造得“更快、
更低、更便宜、更美、更方便”。将来
的桥没有桥墩、空心的桥墩、自由弯
曲、袖珍桥、无梁飞渡。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提出问题:
(1)我们平时在向别人介绍某种事
物的样子时,除了对这种事物具体
描绘之外,为了说明得更清楚,更形
象,我们最爱用哪一种修辞方法?
(2)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
运用了什么方法?试加以具体分
析。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
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
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
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
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
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
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
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
(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
的句子,并分析作用)2.回答问题:
(1)比喻、拟人……
(2)把桥比喻成板凳,面是“桥梁”,
腿是“桥墩”,脚是“基础”。
3.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如:把桥比喻成板凳,我们很容易地
能理解桥是什么样的;还能了解桥
的构造,很形象;我们容易接受;使
语言“深入浅出”……
4.读课文,分析文中运用了说明方法
的句子。
作诠释。(说明什么是桥的语句)
作比较。(现在的桥与将来的桥比
较)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五、板书设计参考
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板凳”将来
什么样怎样造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解释词语:承载袖珍颠簸小巧玲垅水涨船高2.说说下边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个性练习设计1.用下列词语说一句话:望洋兴叹胜似闲庭信步2.你想像一下将来的桥是什么样的?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诱思导学1.品读语言2.科学幻想2.感受想象3.辐射阅读3.阅读探究
一、诱思导学(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
生动,文中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
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
析。
.明确归纳:文中语句运用了比拟、
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
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1.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进行
相互讨论,举手发言。
(1)如:“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
挤来挤去”;“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
时,‘胜似闲庭信步”’;“为大地生色,
为江山添娇”;“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
看见一桥飞架了”。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
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
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
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1)请学生读练习三中的3组句
子中的两种不同句式。归纳双重
否定句、反问句以及两种句式的
叠用的表达效果。(指导学生以
小组形式讨论研究)
归纳其作用:双重否定句具有强
调作用,反问句也有强调作用,并
能启发人思维,双重否定句和反
问句的结合,起强调作用。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
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
果。
(2)观察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A.“几乎…一就”说明了造桥之快,但
不等于是“同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
B.“差不多”是说明了“几乎”不需要人
的劳动力,体现了机械化的程度高,这
个词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小组进行讨论各组句子中不同句式的
不同表达效果。然后自由发言:①句
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了陆上和水
上交通的重要性。②句运用了反问
句,说明了这种设计的巧妙性,有启发
思维的作用。③句是两种句式的结
合,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3.学生仿造句:
(1)双重否定句:我不得不去。我非走
不可。我不是不想去。……
(2)反问句:难道你没听见吗?你不想
回家吗?你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吗?
两句式结合:难道你不能不捣乱吗?
难道你非走不可吗?…….
二、科学幻想(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出问题:作者的设想是不是胡思l1.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作者的想像不
乱想?请说出理由。是胡思乱想,因为他当时的设想许I
多已经成为现实。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
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
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
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
给同学们。2.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参
照课文前的彩图,进一步理解文中
作者想像的合理性。
3.学生发言介绍自己知道的资料。
“南浦大桥”、“洋浦大桥”等。
三、辐射阅读(约分钟)
、t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
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
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
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
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
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
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
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
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
“……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
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1.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
与现实》。
2.学生回答:两文的语言都很生动、形
象、通俗……
例如:而大脑却逃避了免疫系统的监
视和控制,“逍遥法外”。目前看来,患
者只能“自己救自己”了。…-.-.
3.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科学合理的想像很有可能成为现实,
没有“异想”哪有“天开”,没有科学合
理的想像,社会就不会前进……
4.完成课下作业。
四、本课小结.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两篇文章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文章,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五、板书设计参考
-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板凳”将来/什么样
怎样造
打比方科学幻想---à现实
本课总结
本文是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未来桥梁的建设和桥梁样式的展望。文章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用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对未来桥梁的发展作了合理科学的想像。.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以现在为起点,接着茅以升先生的想像,结合自己的设想展望将来的桥梁。查阅有关资料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这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2)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用一段话描述一座你想像的未来的桥梁。(至少使用一种说明方法)
个性练习设计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当初的设想已成为现实的某项技术的发展过程,从中寻找由幻想到现实的规律。
2.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想像类型的说明文。。
教学探讨与反思
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用辐射阅读的材料协助突破这一难点。用辐射阅读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多使用图片,合理启发,适时点拨,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以此来突破教学重点。

19、*洲际导弹自述
一,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洲际导弹的一般知识,懂得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尖端科学的兴趣,增强国防意识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
懂得本文采用拟人化方式说明事物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让导弹自叙身世,现身说法,既使文章通俗风趣,又有利于把复杂的结构讲得浅显易懂.
(三)能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内容,体会这些说明方法对介绍洲际导弹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20、*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介绍针鼹的说明文,作者紧紧抓住其“珍奇”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介绍,并恰当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以生动、准确、简洁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这位远方的来客。

教学本课的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提高学生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在教学中易采用导读启发式、讨论式、情境式、比一比等手段。

二、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游戏“你说我猜”。由教师依次出示动物图片,学生自由结组,一同学说特征,另一同学背向图片猜动物名字。以猜中多少给小组打分。

2.展示动物刺猬的模型,说说它的特征;

3.出示针鼹的放大图片,与刺猬作比较,说说针鼹的特征。

【设计说明】此环节作为导课部分,以形象的视觉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中(1)用游戏引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观察及口头表达能力,启示学生明白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重要性,对优胜者进行掌声鼓励,使其有一种成就感,能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2)、(3)是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运用比较的方式,由已知到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未知处,教师因势利导,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附:如有条件,可播放一些有关刺猬和针鼹的资料、录像。

(二)引导学生,共同探究

1.学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读了课文后,你能说出针鼹有哪些特点吗?

(2)针鼹是珍奇的稀有动物,表现在什么地方?

(3)聪明屋:全文可分为几部分?你能为他们各拟一个标题吗?试试看。

【设计说明】以上几道题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学生互动,以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其中(1)(2)意在让学生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其整合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结构,并以拟小标题的形式增强学生总结、概括归纳的能力。此环节可适当采用擂台赛等形式,看谁拟得简洁、准确、并鼓励拟得好的同学。

注:标题不必追求统一,只要能准确概括出内容即可。

2.小组互动,探究说明方法。

文章当中运用了好多说明方法,你能找出来吗?举例说明其作用。

【设计说明】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说明事物运用的方法,并让学生举例说明作用,加深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写作。

(三)拓展课题,发人深省

资料:

1.我国许多野生动物,从熊猫、象、金丝猴、长臂猿到普通的猴子、鸟类都在不断减少。就拿鹤来说吧!不久前在南京召开的鹤类联合会上宣布:我国鹤的总数只剩下1800多只,其中丹顶鹤500多只,白鹤700多只,黑颈鹤600多只,而且还有数量下滑的趋势。

2.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有猕猴大约100万只,到80年代末已不足20万只,原产我国的野马、高鼻羚羊、糜鹿等10多种珍稀动物在野外已经绝迹,大熊猫、黔金丝猴、长臂猿、野象、海南坡鹿、白鲟等20多种野生动物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3.我国境内仅存野生东北虎25一30只,为濒临灭绝珍稀动物。

4.仅为亚洲所特有,并且有“东方宝石”美誉的朱鹮,现仅存137只,也已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师:我们知道,一个物种就等于一个独特的基因库。一个物种的灭绝,就等于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永远消失,这会给人类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对我们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面对这惊人的数字,同学们能否想想办法来挽救这些可爱的生灵,来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呢?

【设计说明】这些资料可以用投影、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呈现,意在通过一系列惊人的数字,使学生认识到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产生心灵上的震撼。通过此环节真正体现了语文人文教育的特点,使学生在生动形象而又发人深省的资料分析中真正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同时也锻炼学生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且在指责别人的同时也教育自己,当所想的办法得到肯定时,自身会努力去做,从而很好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播放MTV《丹顶鹤的故事》说说歌曲包含的故事,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挽救物种、拯救人类的强烈意识。

(五)作业

1.搜集珍稀动物的图片(附上说明),小组互动装订成册,互相传阅。

2.选取历届运动会的吉祥物介绍给大家,最好能用上学过的说明方法。

【设计说明】此题的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珍稀动物、热爱动物的意识,而且要附上说明介绍,可巩固学过的说明方法,为以后写作说明文打基础。其中(2)可以在口语交际课上专题进行,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本

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2


 骆驼寻宝记

【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3.尝试学习创作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内涵的童话故事。
4.掌握续写的写作要领,学会续写作文。
难点
1.学习运用丰富的想像、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2.理解童话是幻想和现实巧妙结合的儿童文学样式。
3.童话中形象的塑造。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
携()手嫉()妒对峙()
踽踽()独行温馨()淙淙()
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浏览要求与策略: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明确:描写特点一瘸一拐高大
身姿雄伟
不大喊大叫谦虚
只默默地走踏实
“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这样写其实更能突出骆驼的高大,这说明骆驼是带伤上阵的。作者告诉我们,它去年冬天“为了送一位旅客”,“冻坏了一条腿”,这无疑增加了骆驼寻宝的困难。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在鹦鹉的眼里,骆驼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骆驼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傻劲”,瘸着腿,忍着痛,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明确:作者着重写了骆驼通过“夹扁谷”时的艰辛:
【这里可品析的点颇多,可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补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读比较
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明确:三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忍饥耐渴”、负重致远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骆驼的赞颂之情。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明确:①“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的样子。
②遇到困难,如黑熊。
③生性好斗的金钱豹和大灰狼。
(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寻宝的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些描写都从反面有力地衬托了骆驼的形象。)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明确: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
获取财富?(允许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和合作“双赢”的现代观念,都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六、总结活动
1.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突出的写作技巧:衬托手法。

10、地毯下的尘土

一、总体构思
这篇课文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想象,题目的设计很有深意,耐人寻味,在教学中要通过对题目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的内容富有教育意义,课文通过米妮出去找工作的故事,刻画了一个诚实、善良、勤劳、懂礼貌、乐于助人的小姑娘的形象,学习时要结合对主人公性格的分析,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学习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本文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非常独到细致,要在教学中通过朗读来认真品味、理解,弄清楚这些描写的作用及好处,并在作文中学会运用这些写法。
二、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对于主人公性格的分析,要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来概括,尽量避免用简单的词汇来给主人公的性格下定论。对于主人公的美德,可以要求学生联想读过的其它文章,思考哪些人物具有和本文主人公相类似的性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是否尝试过在假期出去找一份工作来为自己挣点零花钱呢?可能有很多同学有这个想法,只不过还没有付诸实践;也可能有的同学已经有过在假期卖报纸、冰棒、鲜花的经历了,可是大部分同学可能都还不需要自己出去挣钱来补贴家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大家会认识一位懂事的小姑娘,我们来看看她是怎样出去找工作的。
(二)字词积累
勉强葱茏眷顾真挚津津有味
以上词语,要求学生注音,并在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再分别另造一个句子。因为词语不多,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在课堂上完成。
(三)诵读课文
本文语言活泼生动,充满丰富的想象,诵读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前四段,做好感情的铺垫。
2、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其余部分,可以让一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女生扮演米妮的角色,一部分同学齐读小矮人的话,其余同学读课文的叙述部分。
3、诵读的同时思考问题:
小姑娘米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中?课文开始为什么不直接写她出去找工作,而是从她的身世写起呢?
诵读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
明确:米妮的家庭很贫困,“一家人勉强吃饱穿暖”,可是家里的气氛却十分温馨、和睦,母亲勤劳能干,女儿也很懂事勤快,“在这两个幸福的孩子看来,都充满了欢乐。”这些内容看起来无关紧要,却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做了重要的铺垫,因为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想到,米妮勤劳诚实的美德,应该只有在这样的家庭中才能形成。
(四)思考和讨论
1、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主人公性格的有关语句,用铅笔画出来,并指出这些语句反映了主人公什么方面的性格,并指出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明确:懂礼貌
①“她匆匆地赶过去,敲了敲小屋的门,没有人答应。她敲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人来应门。她想,这儿可能没有人住吧!她打开门,走了进去,决定就在这里过夜。”
——正面描写。先敲门,直到判断可能没有人住才进去,多么懂礼貌的孩子!
②“米妮看到了小矮人,就出来见他们。‘你们好,’她说,‘我是米妮.格雷,我出来找工作,因为我亲爱的妈妈病了。我是天刚黑时进来的,我——’”
——正面描写。见到房子的主人,先问好,再介绍自己,再说明进来的原因,很有教养。
③“所以她谢了谢他们,答应了下来,……”
——正面描写。答应帮小矮人工作后首先道谢,这里的描写虽然简短,但是不容忽视。
勤快能干
①“她的两个女儿……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像一只新的发夹一样光鲜。”
——这是正面描写小米妮的勤快能干。
②“等她的手一暖和过来,她就开始整理房子。”
——正面描写。在家里就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稍事休息马上干活。
③“她洗了盘子,整理了床,擦了地,正了正火炉前的地毯,把十二把小椅子沿着火炉摆成了一个半圆。”
——正面描写。做事情有条不紊,能干。
④“一进门,她就吃惊地缩回了脚,她看到了十二张小床,每张床上的被褥都是乱糟糟的,一张布满了灰尘的桌上乱七八糟地放着十二个盘子,房间的地上也非常脏,到处落满了灰尘,”“你刚来时我们的房子的样子有点惨,但现在你已把它收拾得清洁有敞亮。”
——房子里先前的脏乱和后来很清洁敞亮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小米妮的能干。
⑤“第二天一早,……她做了一顿可口的早餐。小矮人们离开后,她打扫了房子,并补好了小矮人的衣服。晚上小矮人回家来了,他们发现炉子里的火烧得红红的,桌上一桌热气腾腾的晚饭正等着他们。”
——这段话,先从正面描写,再从侧面描写了小米妮的勤快和能干。
善良和乐于助人
“米妮心里也很高兴,她很喜欢这些善良的小矮人,希望能帮助他们。所以她谢了谢他们,答应了下来。”
——心理描写。不仅答应的很爽快,而且在这前后的行动中,确实可以看得出,小米妮是很尽职尽责的。
诚实认真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米妮心里的那个小小的声音在说。她再也忍不住了,便拿起扫帚,开始扫地毯下的尘土。”——心理描写。在激烈的心理矛盾之后,米妮选择了诚实,于是也收获了金币,这也许是她所有美德的回报吧。所以在那以后,她“总是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而且总是要擦地毯下的地板。”
(五)交流活动
1、请学生概括米妮的性格,说说米妮这个形象在现代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一问题的讨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一些特点尤其是弱点,针对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娇骄二气、不够勤劳、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种种现象,进行深入讨论,应当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这些现象存在的巨大隐患,比如由于懒惰或者生活自理能力差引发的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就业问题等。
2、联系自己读过的故事,想想有哪些故事的主人公和米妮一样具有令人难忘的美德。要求学生说出故事的名称、大致情节、人物的姓名,以及自己对这个故事和人物的认识。
这一话题的讨论最好让学生在课前有一定的准备,讨论时自由发言,不一定拘泥于课文中涉及到的美德,诸如关于勇敢、诚信、舍己为人等美德的故事都可以。讨论时老师可做适当点评,通过这一讨论可以让学生得到道德教育,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和交际能力。
例如:
王尔德的《快乐王子》的故事:小王子生前不知道忧愁,死后被塑成雕像站立在广场上,亲眼目睹人民生活的苦难,善良的王子托小燕子把装饰在自己身上的珍珠、宝石、金片,全部送给了最需要帮助的贫苦的劳动人民。
安徒生的《海的女儿》的故事:大海深处,生活着无忧无虑的人鱼们,可是大海最小的女儿人鱼公主爱上了一位英俊的王子,因此将自己的声音送给女巫,乞求女巫帮助自己变成人形,以来到自己心爱的人的身边。可是女巫告诉她,一旦王子娶了其他的女人,她就将永远变成泡沫。人鱼公主为了爱情,毅然接受了女巫的条件,将自己的尾巴,变成了两条光洁修长的腿。可是,失去了声音的她却无法向自己心爱的人倾诉爱情,终于有一天,王子娶了另外的新娘。新婚之夜,人鱼公主的姐姐们给了她一把刀,只要她杀死王子和他的新娘,自己就可以变回人鱼的模样,回到大海里继续无忧无虑的生活。人鱼公主并没有这样做,她不忍心看着自己心爱的人死去,宁可让自己一个人痛苦,于是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她变成了泡沫。但是,由于她的善良、真诚,上帝使她的灵魂得到了永生。
3、朗读从“不久,小矮人们回家来了”到“就像月亮一样圆润、闪亮!”这几段文字。
讨论:
A、这几段文字集中写了小米妮的心理矛盾,“虽然当时没有人知道,但自己心里却很不安。”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愿意把它说出来吗?
这一节讨论老师可以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做引导,要求学生说出真实感受,有很多学生可能有这方面的经历,比如踢足球砸破了别人的玻璃窗,自己一直没有主动认错;弄丢了朋友的东西,朋友却不知道等等,通过这一节的讨论,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坦诚地说出自己的错误求得朋友的谅解,比忍受内心的自责要痛快得多。
B、这一节的内容和故事的题目有着紧密的联系,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并自己为课文拟一个新的标题。
明确:这几段文字是故事的关键,本文虽然写了小主人公很多美德,但作者着力刻画的还是“诚实”这一主题,而且通过小米妮打扫地毯下面的尘土获得金币这一情节,告诉读者“只要认认真真去工作,就回得到好的回报”这一道理。用“地毯下的尘土”做标题,因为它是揭示文章主题的主要内容。至于学生自己为本文设计的标题,只要能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合情合理即可。
(六)小结
本文的学习我们通过分析小主人公的形象,学到了运用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的方法,尤其是本文的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并把它运用到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去。同时,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发现许多美德,而这些,也许正好是我们所欠缺的。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短文,描述自己熟悉的一个人,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以上的描写手段(语言、行动、肖像、细节等描写),突出其主要性格。

11、*巨人和孩子
教法探讨
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积累词语。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4。快乐学习。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难点: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快乐学习教学流程设计
(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米妮是个勤劳诚实善良的女孩。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二)自主获取知识并交流
(1)王尔德其人:(1854---1900)。英国作家,诗人。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其作: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等。
(2)阅读感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请同学们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列出课文结构提纲。(四人学习小组)
答案:写结构提纲,参考如下:
第一部分(1~2段):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三)质疑,导读
(1)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
答案:可从原文第5和10段来回答
(2)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3)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答案: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的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鲜花怒放,鸟儿歌唱。小男孩的亲吻使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4)巨人的真诚,彻底改过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游戏场所。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巨人悄悄来到了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巨人提起斧头,把围墙砍倒了。
(5)说说下面的人或物的象征意义。
A小男孩:答案:(指最后一个没有受到爱与关怀的人,或指特别需要关爱的人。)
B孩子、花鸟,春天:(爱心的象征和化身。)
C围墙:(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自我封闭或自私冷漠的象征。)
D风雪冰雹:(象征人的自私冷酷。)
(四)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班级交流。
(1)本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
答案:*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一个巨人与花园,孩子
*一群孩子使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巨人禁止孩子在花园玩耍,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天,只有严冬。孩子们进入花园,春天就不邀而至了。
(2)巨人由______而变得_________,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
(3)孩子天真活泼,是____________的象征。
答案:(2)自私真诚而富有爱心
(3)快乐与活力
(四)拓展训练
仿句练习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_______。答案:(沙漠是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______,________。(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久旱的甘霖,使心田孤寂的人感受真情的滋润。)
本课小结:同学们,请记住: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自私是一切过失和不幸的源泉。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五)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下课。
板书设计参考
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
爱------春天
自私------寒冬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活动:
(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谈淡喜欢的理由。
(1)师: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分析。
生:a第2段,花园长满了。。。。。青草用“绿茸茸的”;桃花用“粉扑扑的团团”;果实用“累累的”用叠音词来表达一种欢快喜爱之情。
师: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准确的动词形容词,离不开拟之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找出来,分析分析。
生:b第8段,“小鸟无心歌唱”(唱)
“树儿也忘了开花”(忘)
“一朵花儿从草丛探出头来”(探)
“把头缩回去”(缩)
“霜和雪乐不可支”(乐)
“雪用白色斗蓬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盖)
“霜让树披上夹衣”(披)
“唤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唤)
“北风应邀而至”(至)
“他穿一件皮大衣”(穿)
“把冰雪叫来”(叫)
“冰雹不停敲打着城堡的屋顶”(敲打)
“被砸得七零八落的石板上”(砸)
“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跑)
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生:c第13段,树“欣喜若狂”;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些用词很形象。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物的神态。
生:D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
生:E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多得象天上的星星”。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师: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原因是什么?
生:形容词动词的准确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二)点拨探究
师:A把“房上的石板瓦片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句中的“猛跑”改成“走”行不行?
(不行,改成走就表现不出风夹着冰雹的来势凶猛)

B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把“纷纷”改为“一齐”好不好?
(不好,改用一齐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花朵是一朵一朵开放的,而不是同时开放的。)
C若把题目改为“男人和小孩”效果会一样吗?
(不一样,题目用巨人而不用男人,在于强调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强调主题)
(三)拓展训练
(1)课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走呢?他去哪了?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走呢?谈谈你的看法。
(2)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小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bsp;“雪用白色斗蓬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盖)
“霜让树披上夹衣”(披)
“唤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唤)
“北风应邀而至”(至)
“他穿一件皮大衣”(穿)
“把冰雪叫来”(叫)
“冰雹不停敲打着城堡的屋顶”(敲打)
“被砸得七零八落的石板上”(砸)
“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跑)
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生:c第13段,树“欣喜若狂”;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些用词很形象。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物的神态。

生:D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
生:E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多得象天上的星星”。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师: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原因是什么?
生:形容词动词的准确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二)点拨探究
师:A把“房上的石板瓦片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句中的“猛跑”改成“走”行不行?
(不行,改成走就表现不出风夹着冰雹的来势凶猛)
B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把“纷纷”改为“一齐”好不好?
(不好,改用一齐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花朵是一朵一朵开放的,而不是同时开放的。)
C若把题目改为“男人和小孩”效果会一样吗?
(不一样,题目用巨人而不用男人,在于强调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强调主题)
(三)拓展训练

(1)课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走呢?他去哪了?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走呢?谈谈你的看法。
(2)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小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12、*蟋蟀在时报广场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复述课文,积累语言。
2.理解文中形象的含义。
3.通过片断练习,培养学生想像力,提高写作水平。
◆过程和方法
在阅读、思考、发言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精神;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夺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乌云,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学习童话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设计曲折动人的情节。
每难点1.借这篇童话来了解美国风情。2.理解切斯特成功后却要回乡的原因。教学突破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相关联系。促进思维。
教学准备
晦教师准备准备几幅纽约街头的图片及相关课件,录音带等。◆学生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2.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谈话导1.谈话、交流2.梳理课文情节2.复述课文3.分析主人公形象3.分析、归纳、发言
一、谈话导入(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谈谈你在课前查阅资料所
了解到的关于美国的风土人情。
2.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以“你对美国知
多少”为话题交流旧知。
3.投影《蟋蟀奇遇记》一书封面图片。
导人:有一天,一只蟋蟀意外地来到
了纽约,从此改变了它的生活和命
运,它会有一段怎样的经历呢?它
会适应纽约的生活吗?1.交流课前阅读获取的信息。
2.学生交流时尽量围绕“流浪汉”、“流
浪歌手”、“美国贫民”几个关键词。
3.看图片,直观地了解作者及作品,唤
起阅读热情,从探究蟋蟀的命运人
手进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识记:
塞尔登,美国儿童文学作家)
二、梳理课文情节(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导同学们
以蟋蟀的口气(第一人称),按
顺叙的顺序来叙述这只蟋蟀
的遭遇。
朗读课文,并思考讨论如何将第三人称改成第一
人称,如何按顺叙来复述课文。
采用小组复述的方法,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补充。
使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
参考提纲:“我”在乡下的生活、“我”是怎样来到
纽约的、“我”在纽约的主要经历(结识朋友——
啃破钞票——意外失火——演唱成功)
三、分析主人公形象(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谈话:美国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富有、
文明、强大的代名词。这种认识是片
面的。在美国生活着一大批贫民、流
浪汉,文中的老鼠塔克和猫儿哈里就
是城市流浪汉的缩影。蟋蟀切斯特是
进入城市后发展的乡村流浪歌手的象
征。小学生马里奥一家是城市贫民的
代表。这篇童话热情歌颂了下层社会
人与人之间种种美好的品德。
2.这几个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请同
学们认真读课文,然后谈谈你最喜
欢他们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指导:评价,要结合课文情节,不能
架空分析。
1.听老师讲述,摘记要点。
2.朗读、讨论、分析、归纳。
要点:切斯特勇于承担责任,依恋故
土,富有才华。塔克和哈里助人为
乐,特别是塔克慷慨大方。马里奥重
友情,勤劳。马里奥妈妈虽一开始对
切斯特不太友好,可那也是生活所
迫,令人同情。梅德利先生既是伯
乐,又是个热情的宣传员。
3.提问:作者要借助这几个形象,表达
什么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各抒己
见)
4.组织同学们交流积累的有关友谊的
名言。并说明哪句能借过来描述作
者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每人说
出一条关于朋友的名言)3。回答问题。
如:友谊助人渡难关,真情促人获成
功。一个乡下的蟋蟀偶然问来到了
繁华的大城市,一切都是那么陌生,
生活没有着落。是马里奥收留了
他,使它不再寂寞。在切斯特因咬
坏美钞而遭到禁闭时,塔克解囊相
助。他的成功更是完全来自真情。
4.交流名言。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路遥
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
四、本课小结
一个乡下的蟋蟀偶然间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生活没有着落,是马里奥收留了切斯特,使他有了安身之所,是塔克和哈里使切斯特不再寂寞,在切斯特因咬坏美钞而遭禁闭时,是塔克解囊相助使他重获自由。一个一无所有的乡下“人”,想要在大都市里生存下来已属不易,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更是谈何容易!可是来自乡下的切斯特却成功了。他的成功完全来自真情。写蟋蟀成功,作者【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请同学们抄写下来,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参考
蟋蟀在时报广场
塞尔登’
结识朋友——啃破钞票——意外失火——演唱成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组织一次主题阅读活动。
活动内容:读余光中、鲁迅、黑塞希门内斯等经典作家关于故乡的文字。体会游子的思乡情结。
活动步骤
1.集中阅读材料。
2.组织阅读讨论。
3.总结阅读成果。
教学探讨与反思
如何把童话和生活区分开来,如何把童话中阐明的道理让学生有选择地接受是一个难点,这也是如何由浅人深地进行童话教学的一个关键。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辐射课外,理解课文1.跳读课文,阅读辐射材料
,2.指导续写2.续写练习
一、深入理解(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播放歌曲《天堂》、《想家的时候》。
2.指导朗读,说说这首歌抒发了作者
什么思想感情?1.体会歌曲意境。
2.学生朗读歌词,体味,发言,交流(对
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3.提问:你能说说蟋蟀为什么在成功
后却并快乐吗?
4.师讲解:蟋蟀来自乡间,与乡间的草
地等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虽然成功
了,但是他并没有归属感,并没有融
入这个城市。比如,许多民工虽然
在城市中挣了不少的钱,但仍愿意
有了积蓄之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
来,就是这个原因。3.结合课文描写分析、发言。(在蟋蟀
看来,荣誉虽好却使人疲劳,他失去
了自由,他的演唱要受人安排)
4.可在老师讲解过程中与老师互动,举
例子来阐释“边缘人”的心理。(西方
现代文明固然能给人带来丰裕的物质
享受,却是以牺牲人的心灵自由和个
性完整为代价的,因此,对于那些心地
纯朴、酷爱自由的人来说,他们更向往
的是人类古老的乡土家园)
二、续写练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准备活动(讨论:假如蟋蟀回到了故
乡,会和故乡的土拨鼠、野鸡、鸭子
和兔子产生哪些新故事,他会思念
在纽约结识的朋友吗?经历了都市
的繁华、事业的成功,回乡后,它还
能适应乡下的冷清与寂寞吗?)
2.说明续写注意事项:一要保持“人
物”的性格和语言风格的一致;二是
情节发展要符合原有故事的发展脉
络;三是要有创造性,故事在原有的
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3.巡视、指导。.1.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要发散开来,
发言尽可能细致。答案力求多样
化,不拘泥于一种。形成自由争鸣
的场效应。(观点一:蟋蟀会后悔回
到家乡。观点二:蟋蟀适应乡下宁
静,自由的生活。观点三:短时间内
它不会后悔,久而久之,会有悔意,
但仍会在乡下生活下去。。
2.自读、理解、质疑。
3.做继写练习。
三、本课小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在读、写两方面都得到了训练,请同学们将这个单元的四篇童话从形象塑造、情节设计、语言运用等方面做一总结。找出写童话的一般规律来。
四、板书设计参考
蟋蟀在时报广场
塞尔登
友谊助人渡难关,真情促人获成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积累名人名言“友谊篇”建立名言卡;并针对生活中朋友间的一些盲目的“义气”、“请客送礼”现象,进行“如何交往来加深友谊”的讨论,写成文段。
教学探讨与反思
语文出版社所选课文特别重视多元文化的吸收,学生应通过本课的学习,举一反三,多阅读几篇多种风格的童话。
想像训练要一以贯之,所以本单元每篇课文都安排了片断训练。写作是语文课的重头戏,应该在每一节课安排适当的训练,天长日久,即见成效。

13、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突破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象征意象来把握诗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学过程为启发方式展开问题——诱导思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探究互动——拓展文本创新阅读。
I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朗读带;辐射阅读材料《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朗读诗歌。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情境导入1.激情激趣2.诱思导学2.朗读感知3.析读意象3.品味意境
一、情境导入(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课堂调查:
(1)你喜欢读诗吗?
(2)你喜欢读哪些诗?

2.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
样读诗的?
根据调查结果,随机导入。如学生喜
欢读诗,’那按学生读诗的方法进人学
习。如读诗学生不多,那从这首诗开
始,引导学生读诗、爱诗、写诗。
3.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我爱这
土地》,作者艾青。(板书课题)1.喜欢读诗的同学举手表示,并说
一说自己喜欢的诗歌。如古体诗
(唐诗、宋词)、现代诗(毛诗、舒
婷、席慕荣、汪国真……)
2.谈自己读诗方式。(说出大体方
法即可)

3.有感情地朗读诗题:“我爱这土
地”。

二、诱思导学(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
的保姆》、《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早期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
朴,调子深沉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
望与憧憬。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
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昂扬。后
期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2.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吸收诗歌的主要信息,
感知诗作的基本内容。
请几位同学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
介,提出朗诵的方法。这首诗的感
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
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诗?1.认真交流倾听,筛选记忆重要信息。
特别是有关作者诗作风格的信息。‘

2.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把握
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介确定诗歌
朗读激昂悲壮基调。
几位同学分别朗诵,不断完善朗诵
效果。

(2)指导学生朗诵诗歌:请同学们根
据讨论的节奏、语调、语气朗诵诗歌。

3.品味诗情。
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
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
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
(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
说明观点)(2)这首诗格调昂扬,感情深沉。应
该用激昂悲壮的语调读出昂扬、深沉
的语气。朗诵,齐读诗歌i注意节奏、
语气、语调。
3.品味诗句,概括诗人表达的思想感
情。
要点: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
爱之情。(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

三、析读意象(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
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2.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
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
探讨理解。
3.由问题的探讨聚焦主要意象:土地、
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诗人
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
的思想感情?(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情感与情思
的事物)指导学生结合诗歌的时代
背景理解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4.齐读课文。1.再读诗歌,大体理解诗歌的字面意
思。
2.把理解中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之间
互相探讨解答。。

3.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理解土地、河
流、风、黎明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要点: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而又充
满希望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中
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
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
放区的象征。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朗诵了诗歌,感知了诗歌表达的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无限的热爱。同时理解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让我●们完整地感知了诗意、诗情,理解了诗歌的创作动力。
四、板书设计参考
土地歌唱{河流爱得深沉
黎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用楷书抄写课文。
2.诗歌创作的年代是1938年11月17日,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3.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
◆个性练习设计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如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你会选用什么事物来表达情感?为什么?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探究主旨1.赏析感悟2.拓展运用2.读写结合
一、探究主旨(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
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
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
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
解读):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
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2.探究主旨: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炽
烈的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请.
读诗歌《给战斗者》(节选)和《假使
我们不去战斗》,理解当时的时代特
征,用诗中的诗句来解读诗人的爱
国热情。
3.大声朗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
去打仗》,感受诗歌所抒发的在抗日
战争时期那种悲愤深沉的爱国激
情。.1.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
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
句深入挖掘。分析要点:
A.“嘶哑”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
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也是这
位“悲哀诗人”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
深情流露。
B.“悲愤、激怒”都渲染了抗战时期
的时代特点,表达了诗人缠绵而深
沉的感情。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将死
这种本属自然被动的结局,也写成
了主动咱勺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
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
深邃博大。
D.“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情状,托出
了他那颗真挚的心。
2.从整首诗的意蕴来思考。结合补充
资料,体会作者在当时背景下的爱
国热情。

3.酝酿感情,朗诵诗歌。

二、拓展运用(约分钟1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再读课文,品味揣摩诗歌巧妙的抒
情方式。指导学生从诗的感情发展
及以“鸟’i虚拟方面来思考问题。
请几名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抒情方
式的感悟,抓住要点引导学生分析。

2.诗情空间。
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
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
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3.速背课文。
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
课文。
1.朗读揣摩。
要点: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
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
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
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就诗的感
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
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
1.里。而最后两句便是感情的闸门轰
然打开,洪流冲激而下。
2.展开想像与联想,以“假如我是
……”开头,写一段诗。要用意象创
设意境,表情达意。

3.寻找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
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
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
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j诗
意层层递进。

三、本课小节
本课我们主要从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探讨了诗人对祖国无限热爱的精神实质,阅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两首诗,更加深了我们对这种情感的认知与体验。
四、板书设计参考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匐匍地/活着/也是死呀!
假如……歌唱——|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
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
本课总结
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所以本课的教学应强化诵读——不同层面的诵读,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味揣摩诗句的表达效果,探讨诗歌独特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理解诗人巧妙的抒情方式。阅读课外诗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加深了对课本诗歌的思想内核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诗歌的感染力。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这首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有很多作家写出脍炙人口的诗作,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一些这一时期的作品,认识学习诗歌中意象的使用与表达作用。
erun:yes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探究主旨1.赏析感悟2.拓展运用2.读写结合
一、探究主旨(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
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
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
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
解读):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
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2.探究主旨: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炽
烈的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请.
读诗歌《给战斗者》(节选)和《假使
我们不去战斗》,理解当时的时代特
征,用诗中的诗句来解读诗人的爱
国热情。
3.大声朗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
去打仗》,感受诗歌所抒发的在抗日
战争时期那种悲愤深沉的爱国激
情。.1.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
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
句深入挖掘。分析要点:
A.“嘶哑”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
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也是这
位“悲哀诗人”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
深情流露。
B.“悲愤、激怒”都渲染了抗战时期
的时代特点,表达了诗人缠绵而深
沉的感情。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将死
这种本属自然被动的结局,也写成
了主动咱勺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
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
深邃博大。
D.“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情状,托出
了他那颗真挚的心。
2.从整首诗的意蕴来思考。结合补充
资料,体会作者在当时背景下的爱
国热情。

3.酝酿感情,朗诵诗歌。

二、拓展运用(约分钟1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再读课文,品味揣摩诗歌巧妙的抒
情方式。指导学生从诗的感情发展
及以“鸟’i虚拟方面来思考问题。
请几名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抒情方
式的感悟,抓住要点引导学生分析。

2.诗情空间。
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
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
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3.速背课文。
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
课文。
1.朗读揣摩。
要点: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
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
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
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就诗的感
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
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
1.里。而最后两句便是感情的闸门轰
然打开,洪流冲激而下。
2.展开想像与联想,以“假如我是
……”开头,写一段诗。要用意象创
设意境,表情达意。

3.寻找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
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
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
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j诗
意层层递进。

三、本课小节
本课我们主要从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探讨了诗人对祖国无限热爱的精神实质,阅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两首诗,更加深了我们对这种情感的认知与体验。
四、板书设计参考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匐匍地/活着/也是死呀!
假如……歌唱——|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
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
本课总结
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所以本课的教学应强化诵读——不同层面的诵读,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味揣摩诗句的表达效果,探讨诗歌独特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理解诗人巧妙的抒情方式。阅读课外诗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加深了对课本诗歌的思想内核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诗歌的感染力。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这首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有很多作家写出脍炙人口的诗作,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一些这一时期的作品,认识学习诗歌中意象的使用与表达作用。
14、乡愁(余光中)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角度:语言品味课。
主要教学过程:朗读——品味——迁移。
训练实施过程:
一、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人。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
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慕蓉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
1.找出第一首《乡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美,美在”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有如下一些说法:
①“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美,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②“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③“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它们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
⑤“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美,美在它们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
⑥“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⑦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教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以及结构相似的小节富有节奏美,这些又都有整齐美。而量词“枚、张、方、湾”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用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慕蓉的《乡愁》。
四、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第二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学生写句举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习诗人丰富的想像力。
(二)能力训练点
指导学生“炼字”。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1.感受诗中新生活的美。
2.品味朴美、清新、明快的语言美。
3.欣赏诗歌所表现的音乐美。
二、学法引导
适当联系时代背景,简要点拨,重点理解“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和诗人把声音比喻成“微风”“阳光”的意义和表达效果。在朗读中体味其中的美。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想像的诗句。
2.难点:形象化的诗句。
3.疑点:歌声“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对这种想像写法的理解。
4.解决方法:多举例子。采用讨论,比较等方法,解决诗中的疑难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朗诵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根据诗歌的特点,本课的学生活动,主要采用朗读法。按个别、整体、部分、师生等形式,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中的感情。
阅读分析何其芳的《欢乐》(见后面参考材料)。
七、教学步骤
导语何其芳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以绮丽、精致又略带感伤的诗风闻名于世,在诗艺上造诣很深。1938年他从四川去延安。这首诗写于1941年,那正是旧中国艰难的年代,但在延安,诗人生活在另一个新天地之中,他情不自禁地要歌唱,要为少男少女们祝福。
(一)明确目标
学习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勾画生字词。
字弦xián

忧伤:忧愁悲伤。

潺潺:象声词,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曚昽〈书〉日光不明。

(包含后边的《欢乐》里的词)
2.学生朗读、理解、领悟、品味。
(1)提问:“少男少女”用现在的话,应当怎样说?作者为什么要为他们歌唱?
“少男少女”就是现在所说的男女青年。这是从文言文沿袭而来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少年”,指的就是现在所说的青年。诗歌第一节,从“早晨”,“希望”等不同侧面,表达了对新生活、新世界的赞美与向往;而青年,正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创建着“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体现了“正在生长的力量”。因此,他要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2)提问:你从整体上如何理解评价感悟这首诗?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
(三)总结、扩展
(1)提问:全诗四节,结构严谨,每节都写了什么?
第一节写了歌唱的是什么。不难看出,“早晨”,“希望”等并非具体形象,而是观念性的名词。这样开始一节就给作者自己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障碍,出了一个难题,因为直白的手法较难获得艺术感染力。这个平淡的开篇预示着在第二节必须有妙笔加以转换。果然,在第二节中,出现了“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这样的佳句。这就使第一节中的所有观念,似乎都获得了形体,诗的意境也由此逐渐形成。第三节着眼于“飞”,使第二节更具有实感,诗人写出了两个漂亮的意象:“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何其芳是运用意象的能手,他在第三节这样写,就使得一、二节诗腾空而起化为微风,化为阳光,显得活泼而空灵。最后一节情绪一转,诗人又用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相呼应,并紧接着出现最后三行,构成了浑然一体的意境。
(2)提问: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谁?
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通过全诗,读者看到了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了他深情的歌喉,他是如此真诚,又是如此激动地在歌唱。诗人把他的一片赤忱之心捧给了我们。
(3)提问:诗作者在锤炼词语上很下功夫,哪些词语用得好?
第一节中写了歌唱的“早晨”是“希望”虽然不是具体形象,但却获得了很深的艺术感染力。第三节的“飞”字用得很妙,使第二节更具有实感。
八、布置作业
诗人不停地歌唱,他的歌声、快乐和思想还长上了翅膀,飞到四面八方。你能说说诗人这样写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吗?
表达了对新生活、新世界的赞美与向往;而青年,正是祖国的未来,体现了“正在生长的力量”。诗人用“飞到四面八方”这形象化的词语,希望少男少女都和诗人一起,去赞美并迎接新的生活、新的世界。
九、板书设计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飞到年轻人心中;使“我”也失掉忧伤变得年轻
诗人的歌声、快乐和思想长上了翅膀
希望少男少女和诗人一起,去赞美并迎接新生活新世界

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5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重点教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另两首唐诗以课外自读为主。
一、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仲淹的《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如伺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句是说:在燕然山上还未刻石记功,归家问题还无计可施。其实,这里的“计”应是“打算”
“做计划”的意思。是说:还不曾破敌为国立功,回家的问题还未考虑。这“归无计”应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如何理解?
明确:
“人不寐”指“守边的将士睡不着”。
“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句中的“将军白发”与“征夫泪”可理解为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由于长期守边,边疆生活又极其艰苦,敌人未破,军功未立,思乡思亲之情当然不能免去,将士们不免早生华发,也经常会流下思亲的热泪。但与前面那句“燕然未勒归无计”联系起来看,这并非是消沉之意、怨慨之泪,而是一种“忠孝不能两全”的悲壮之隋。
3.欣赏品味
品味名句: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对上述名句的欣赏品味见前面的“课文研讨”相关部分。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一句写得精练而有气势。读着此句,眼前出现一幅边塞画:在人烟稀少的边塞,有一座孤城,两边光秃秃的重峦叠嶂,上空飘浮着缕缕青烟,悲壮的号角声和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城门紧闭,一片荒凉。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两句是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化用“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句。它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以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相信困难终将过去,阴云当能消除,那种让你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机遇在等着你。读了令人荡气回肠,精神振奋。
4.课堂训练
(1)默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
(2)初步背诵《行路难》和《观刈麦》。
5.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分别介绍李白及其《行路难》和白居易及其《观刈麦》。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另外,因课时关系将李白和白居易的两首诗作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尽管如此,我们已初步感悟到了唐诗的魅力和宋词的风采,我们若真的是个旅游团,可真应验了“不虚此行”这句话了。不过,我们的观赏绝不是到此为止,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要作更广泛更深入的欣赏品味。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诗词。
2.课外再找这五位诗人的一些诗词来读读背背。

25、诗词五首——次北固山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岱宗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
《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2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皈??ヒ??蝠使空牮迅??合????獭ㄩ??提皇????????????炳ˉ???抡??嬲ㄨ仆谘敝熏八盈??虮ゾ鲰佼宀?伟饕仆缣接鼯??提牯??????桨蝓??炮颤而??并还????牲睕龊传??馨????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弊肿疟实摹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26、包拯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了解人物,分析概括段意。
2、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
二、全班齐读课文,列出生字

鬻yù
涿zhuō
敛liān
惮dàn
讼sòng

茔yíng
三、串讲课文
1、第一节
解词:

知,主持,掌管。
诉,告状。
第,尽管。
寻,不久。
何为,为什么。
惊服,震惊,服气。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机智。文字简洁、生动,几十个字就交代了智服盗贼的过程。
2、第二节
解词:

徙,调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
遗,送。
才,仅仅。
岁,一年。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他煞住了利用端砚“以遗权贵”的不正之风,而且带头不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3、第三节
解词:

使,出使。
谓,告诉,对……说。
诱,引诱,诱惑。
刺,刺探。
遂,于是,就。

全班朗读,指名翻译。
简析: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4、第四节
全班朗读
解词:

召,召令
权,权且,暂且。
敛,收整,约束。
惮,畏惧。
径,直接。
造,到,往。
陈,陈述。
曲直,是非。

指名翻译。
简析: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5、第五节
解词:

恶,憎恶,讨厌。
苛刻,待人狠而刻薄。
敦厚,待人忠厚温和。
未尝,不曾。
推,推行,施行。
务,追求。
苟,随便。
悦,取悦。
从,听从。
志,意志。
若,和。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四、作业
1、熟读课文,翻译课文成现代文。
2、复习重点文言词句,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顺畅,正确句读。
3、讲评思考题一。
4、考察翻译准确与否,请数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1、提问: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讨论)
回答:写出他的聪明机智,语言十分简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
点拨:包拯的两句话很简单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第三节也是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性格。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2、提问:第四节与其他段相比,有什么特点?(讨论)
回答:这一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写他为官刚正不阿,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
3、小结:
全文五节,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文中有正面描写:1、2、3、4节;有侧面描写:第4节。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作者把概括描写第2、4、5段与具体描写第1、3节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三、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完成《每课一练》
2、熟读课文
3、预习新课

27、董宣执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
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
◆教学突破点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等
形式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通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古今社
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投影片。
◆学生准备
熟悉课文,准备资料。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1.回忆旧知
2.指导初读2.感知了解
3.验收效果3.理解积累
4.指导诵读4.巩固深化
一、情境导入(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包拯》一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包
拯这一人物,我们对他曾做过怎样
的评价。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样一篇传记,
看看他与包拯有哪些相似之处,两
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3.板书:董宣执法
1.积极发言。(发言应尽可能全面)
2.领悟学习本文时要与前一篇课文从
内容与写法两个角度做对比。
3.看注释①了解作者,理解本文作者
与前文作者都是史学家。
二、指导初读(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先自读一遍课文。
2.请互相讨论自读过程中的疑难问
题,也可请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共同翻译课文。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标
注生词读音。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质疑问难。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集中疑难,质疑,
解疑。,。.
_1“‘t
三、验收效果(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投影,组织竞赛)检查学生自
学情况。
(1)掌握下列字音:
晔、圉、骖乘、敕、绶
(2)解释加点生字词。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臣不须……。
C.将何以理天下乎?
D.使宣叩头谢主,……。
E.赐钱三十万。……
F.由是搏击豪强,……
2.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
事来表现人物?与《包拯》一文有何
不同?
1.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解释加
点词时,要读出原句。提倡翻译全
句)2.不要求学生翻译课文,说出故事大
意即可。与前文对比也不要求细致
周到,说出:本文是重点记叙一件
事,来突出董宣的精神。前文通过
几件事来表现人物。
3.那么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呢?请同学们找出事情的起因、发
展、高潮、结局。遇到疑难,可相互
讨论。
4.同学们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复述
全文。3.学生用原文回答也可,自己概括回
答也可。(参考如下:起因:湖阳公
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
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
杀”家奴。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
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
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结局:光武
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4.找一、二名同学复述课文。可在原
文基础上有所发挥。
四、指导诵读(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对课文情节有所了解,对课文的词语也
基本掌握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要求: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语调要
.抑扬。自由朗读、自由讨论。
五、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以读为主,通过合作疏通文意,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情节,
初步感受到了董宣的那种凛然正气,愿他的这种精神能体现在我们的身上,留在我
们的心中。
六、板书设计参考’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过关斩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大言数主之失
(2)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3)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4)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
2.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1)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2)宣悉以班诸吏。
◆个性练习设计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秉烛乎?”平公
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
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日:“善哉!”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问于师旷
(2)安敢戏君乎
(3)如日出之阳
(4)臣闻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
担心?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这样理解?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指导复述1.回顾旧知
2.诱思导学2.思考探究
3.组织讨论3.讨论发言
4.探究学法4.辐射练习
5.指导写作5.片断练习
一、指导复述(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董宣执
法》,哪位同学再来复述一遍这个故事?
(强调细节)可请一位同学复述全篇,也可让四位同
学分别复述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
局。
二、诱思导学(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问: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
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
怎样看待他的变化?
(此题使学生通过对刘秀的前后态
度的对比分析,理解秉公执法的意
义)
1.思考回答:
变化:刘秀一开始听了公主的告状,
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但后
来却不杀他,而奖励钱三十万。
对这个问题的第2问,学生可能会
从这几方面回答:(1)从中看出光武
帝是一个识别人才,知锗就改的明
君。(2)光武帝明白了个中道理,明
白了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
的重要性。(3)……
2.董宣为什么要“大言数主之失”?
3.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
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4.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
找出依据。
(此题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
析人物形象,从而体会董的不畏权
贵,秉公执法的精神)2.思考回答:因为公主管教不严,纵奴
行凶。、
3.思考回答,理解现代的“法”与“执
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从
而树立现代法制观念。(董宣秉公
执法,他知道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
必遭公主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
这们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果
敢英明。)
4.阅读回答: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
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
据地,终不肯俯。
三、讨论合作(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3.同学们都看过小说或电视剧《红楼
梦》,其中有一个“葫芦僧判断葫芦
案的故事。如果把“贾雨村”换作
“董宣”,请你设想他会怎么做?3.想像回答。
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从人物性
格特点上去推断“他会怎么做”,切
木可无根据地求新求异。
四、探究写法(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出思考题: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
宣廉洁,死乃知之”,这对表现董宣
的品质有何作用?
1.思考回答:因为刘秀发现,董宣死
后,是用布做的被子盖尸体,只有妻
子和儿子在相对哭泣,只有大麦几
斗,破车一辆,家境非常贫困,由此
可知,董宣生前非常廉洁。“刘秀的
这番话更加从侧面烘托出董宣的廉
洁。
2.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
样(侧面烘托)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如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
通过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
的感受等,来侧面反映老师对自己
的影响,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又
如,《口技》中通过观众韵反映来侧
面体现口技人的技艺高超。2.回顾旧知。举例体会侧面描写的写法和作用。
五、指导写作(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出创作要求:写一个小片断,运用侧面
描写来介绍一个人,能够准确体现这个
人的特征。
2.鼓励学生朗读作品。1.创作。
2.朗读自己作品。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对董宣这
个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体会到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也学习了正面、
侧面相呼应的描写方法。同学们都畅所欲言,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望大家今后
继续积极动脑、动口、动笔,主动学习,学会求知。
七、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说说鲁提辖的做法有哪些局限性。
2.阅读《糟糠之妻不下堂》一文,说说宋弘令人敬佩之处是哪一点。
练习设计
2.《董宣执法》选自——,作者——,——史学冢。
个性练习设计
请针对《董宣执法》这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文中通过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和董宣去世后家中
贫困景况,从正、侧面体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去_、廉:洁的高贵品质√课文虽不
长,但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分
析人物形象及写作特点。同时,可和已学过的课文《包拯》、《口技》等比较学习。’
Nlang=EN-USstyle=FONT-SIZE:9pt;COLOR:black;FONT-FAMILY:宋体敢英明。)
4.阅读回答: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
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
据地,终不肯俯。
三、讨论合作(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3.同学们都看过小说或电视剧《红楼
梦》,其中有一个“葫芦僧判断葫芦
案的故事。如果把“贾雨村”换作
“董宣”,请你设想他会怎么做?3.想像回答。
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从人物性
格特点上去推断“他会怎么做”,切
木可无根据地求新求异。
四、探究写法(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出思考题: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
宣廉洁,死乃知之”,这对表现董宣
的品质有何作用?
1.思考回答:因为刘秀发现,董宣死
后,是用布做的被子盖尸体,只有妻
子和儿子在相对哭泣,只有大麦几
斗,破车一辆,家境非常贫困,由此
可知,董宣生前非常廉洁。“刘秀的
这番话更加从侧面烘托出董宣的廉
洁。
2.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
样(侧面烘托)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如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
通过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
的感受等,来侧面反映老师对自己
的影响,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又
如,《口技》中通过观众韵反映来侧
面体现口技人的技艺高超。2.回顾旧知。举例体会侧面描写的写法和作用。
五、指导写作(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出创作要求:写一个小片断,运用侧面
描写来介绍一个人,能够准确体现这个
人的特征。
2.鼓励学生朗读作品。1.创作。
2.朗读自己作品。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对董宣这
个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体会到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也学习了正面、
侧面相呼应的描写方法。同学们都畅所欲言,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望大家今后
继续积极动脑、动口、动笔,主动学习,学会求知。
七、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说说鲁提辖的做法有哪些局限性。
2.阅读《糟糠之妻不下堂》一文,说说宋弘令人敬佩之处是哪一点。
练习设计
2.《董宣执法》选自——,作者——,——史学冢。
个性练习设计
请针对《董宣执法》这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文中通过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和董宣去世后家中
贫困景况,从正、侧面体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去_、廉:洁的高贵品质√课文虽不
长,但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分
析人物形象及写作特点。同时,可和已学过的课文《包拯》、《口技》等比较学习。’

28、*岳飞
教学目标:
1、自读自译,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岳飞的性格特征,了解岳飞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分析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难点:领会岳飞精神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岳飞的故事家喻户晓,关于岳飞的各类文学作品很多,在讲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岳飞的一些情况。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二、全班齐读课文,正音。
毕沅yúan
吴玠jìe
名姝shū
宵旰gàn
掳lǔ掠
束刍chú
颁犒kào
蹙cù额
三、讲解课文
1、解词(课下注解除外):
事,侍奉。
姝,这里指美女。
却,推脱,推却。
宁……乎,难道……吗?
舍,停留、休息。
掳,抢取。
颁,颁发。
犒,犒劳,犒赏。
众,多。
尽,都,全。
召,召集。
所向,达到的地方。
克捷,获胜。
缺,缺。
竭,尽。
辞官,辞谢升官。
何功之有,有什么功劳。
2、分层次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3、全班朗诵。
四、布置作业
1、查找有关岳飞事迹的资料,或者岳飞创作的诗词,明天上课讨论交流。
2、熟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岳飞品格
2.引导学生客观评价人物
二.教学设想: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岳飞品格,通过学生查找资料对人物的性格品质进行补充,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昨天让同学们回去之后把《岳飞》这篇课文串译一遍,然后总结出岳飞的三大品格,现在我请几个同学讲一讲。
(1)至孝至忠(2)治军有方(3)爱民如子
2.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
(1)写岳飞至亲至孝,只写了一句话,“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岳飞幼年丧父,所以“亲”偏指母亲,“家无姬侍”说明岳飞亲自伺候母亲;写他至忠,共写了两件事,一写吴玠送美女给岳飞,岳飞辞而不受,并对吴玠说:“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二是写友人问岳飞“天下何时太平”时,岳飞的回答“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两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岳飞爱国尽职的崇高品质。
(2)文章花了很多笔墨在表现岳飞的“治军有方”上,文中还引用了一句话从侧面概括了他的这一品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用岳飞的话讲,那就是“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说明?
仁——表现在三个方面:“卒有疾,亲自为调药”,写他爱兵如子;“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更写了他“仁”的程度之深。
信——“有颁犒,均给军吏”,皇上的犒赏,不贪不占,一律发给军中将士,为官诚信清廉。
智——“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猝遇敌不动”,不但表现在他指挥的智慧,还表现在他善于集中全体军官的集体智慧,所以能够“所向克捷”。
勇——“善以少击众”。
严——一是对将士作战训练严格要求,“课讲师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二是对将士军民关系要求严格,“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而且有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3)岳飞的爱民如子表现在他“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说明他关心百姓和将士疾苦。
课文正是从这三方面赞扬了岳飞的高贵品格。
3.岳飞这个名字太响亮了,我们总是能够通过各种路径听到关于岳飞的故事,我也布置大家去搜集了,根据你们搜集到的资料,你们还知道岳飞还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小组交流补充一下,各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小组交流、讨论)
如:他国尔忘身,爱民如母;力挽狂澜,无私奉献;沥血衔冤,忠贞不渝;他为抗金大业视死如归,气贯长虹,志酬乾坤。(学生举例说明)
这一切,铸就他成为万世楷模。岳飞的出现,不仅中国人民引以自豪,也为世界人民所敬仰。
4.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很丰富,那么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岳飞这个人物,是不是他所做的一切都值得颂扬?
如:我们要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学习他“仁,信,智,勇,严”的品格,当然他的一些“愚忠”的行为值得我们反思。
5.课文最后还谈到岳飞还是个“好礼贤下士,雅歌投壶”的“恂恂儒生”,他还创作了很多诗词,你们知道的最多的恐怕要数那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了,下课之前我们全班同学一齐朗诵一遍。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9《列子》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列子》一书。
2.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学生自行理解内容,把握文章的寓义是重点。
◆难点
掌握解读寓言的方法。
◆教学突破
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在必要时教师
做适当的指导;对难点的突破侧重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等环节,利用辐射阅读的
方式来完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布置预习任务,印发辐射资料,制作幻灯片,了解《列子》的资料。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浏览辐射资料,搜集有关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的材料。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l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激趣导入1.朗读课文
2.诱思导学2.自主理解
3.辐射巩固3.加滦蝰解
一、激趣导入(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括动
1.许多成语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你能
给大家讲一个吗?
2.你知道“杞人忧天”是什么意思吗≯
导人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1.讲所知的成语故事。(三、四个同学
讲述即可)2.生解说成语的意思,切入课文学习。

二、诱思导学(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指导读音、断句。(幻灯出示一些字
的读音,请生注意这些字)
巡视,做适当点拔仔细谛听,若有错
误应及时指出。
2.检查自学情况。幻灯片出示
词及句子解释翻译。(见随堂练习。
设计)
3.引导:你是如何看待杞人的行为的?
“晓知”者的话你赞成吗?

4.引导探究:①“杞人忧天”现在是什么意思?
②联系你的生活,你认为杞人的担
忧是可笑的吗?谈你的看法。、
③对于战国时的环境,杞人在担忧,
面对我们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
对你有什么启发?
5.对学生仍有疑惑的地方,师生共同
解决。1.读课文,结合课节注释及工具书疏
通课文内容,有疑难问题,小组讨论
解决。

2.据提示,逐一回答问题,说出词义及
¨句义。(加强常用词积累)

3.在小组内提出自己在理解过程中仍
”存有疑问_的问题,互相质疑解读。
并聚焦主要问题,。在小组内形成互
动、合作探究的形式。
’4、结合生活实际来深入评析杞人的行
为。学生展开自由讨论评析,联系
周围环境谈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
的观点(畅所欲言)。

5.解决疑惑。

三、拓展运用(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杞人尚且知道忧天,作为现实环境中的
你,将对我们目前的环境做点什么呢?
谈谈你的看法。自由畅谈。

四、本课小结
本课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似乎是“傻子”的杞人。但从
现在看来他却是一位多么有远见的人,让我们为今天的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吧!
五、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阅读《列子》一书,说说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随堂练习设计
1.请注意加点的字,你读对它了吗?
坠姗中小咖伤躇c胁步呲蹈舍舶然
2.说出加点字的意思:
(1)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2)若屈伸呼吸
(3)奈何忧天崩坠乎
(4)因往晓之.
(5)地,积块也。
3.说出句子的意思。
(1)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2)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3)终日在天中行止。
(4)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个性设计练习
1.调查你周围的环境,有哪些环境污染的现象?你能否对此提出点合理性的建
议。
2.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回答下列问题: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恒之。自是日
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
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怒,共杀食之,狼藉道
上。麋至死不悟。
(1)运用工具书,了解短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A.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B.外犬见而喜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2)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来。
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习寓言,应以分析寓意为主,寓意也不可拘泥于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
可用一固定答案限制学生思维,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朗读理解1.疏通文意
2.把握寓意2.思考探究
3.引导拓展3.思考发言
.一、朗读理解(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大家读一读《杨布打狗》这个故
事,注意字音及断句,小组讨论疏通
文意。(教师巡视)
2.请大家口头翻译课文,然后请几名
同学起来复述一下课文内容。
3.检查自学效果,幻灯出示练习题。
(见随堂练习设计)1.朗读课文(指名读,齐读,自由读),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小组
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2.生译课文,合书复述课文。
3.在教师引导下做练习。

二、把握寓意(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问疑解难,引导视点:,
杨布出了一趟门,回家后,他家的狗不认识
他了,这是为了什么?杨朱说:“向者使汝
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它说明了
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辐射资料:《美丽的谎言》、《弓的主人》、《鸽
与秋果》。
①用《鸽与秋果》中的语句来诠释狗的行
为。
②从三篇文章中找出具有相似之处的三个
形象,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③你愿做文中的哪个人?
④《美丽的谎言》中,小兵对他妈妈说谎话,
他便是个坏孩子吗?你认为呢?1.在小组内提出几个有探究价
.值的问题,并聚焦主要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

2.阅读资料,结合资料探究问
题。可用资料上的话来诠释
他(它)们的行为,也可用自
己的话来说明。、

三、引导拓展(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你的生活中有类似杨布之狗这样的现
象吗?你是如何看待这一普遍现象的?
学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吗?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畅所欲言,提倡有
个性的发言。

四、本课小结
本文行文虽短,但词语不重复,富于变化。故事虽小,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普遍
存在的社会现象,让自己能够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从这两篇课文,我们来看《列子》。《列子》是先秦时著作集,内容多记民间故事、
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形象鲜明,含义深刻,直到现在,仍有较
高的文学意义及思想寓义。
五、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杨布打狗》这则寓言很有现实意义,请关注现实生活,看有没有类似事情发生。
练习设计

30、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把握作品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在诵读基础上对诗歌的内容、感情和特色的理解、把握。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五首诗词。
二、学习《迢迢牵牛星》
1、全班朗诵一遍
2、简介《古诗十九首》
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五言抒情诗。它们大多抒写游子、思妇主题,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但是,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者是谁,因此就被笼统地称为“古诗”,意思指它们是魏、晋以前的古人所作的诗。西晋以后很多文学大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的作品。也是在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作品总集《文选》,从这批“古诗”中选取了十九首。
3、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玉帝察觉此事,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此事感动了玉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唐人《七夕》诗云: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着看。
4、解释重点词语
迢迢:遥远。
皎皎:明亮。
纤纤:形容手指细长。
擢:伸出。
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几许:多少。
脉脉:含情凝视的样子。
5、解析:
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写。
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接下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诗的五六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是写景句。“古诗十九首”擅长借景抒情,情寓景中,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绪,从而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中写的景,“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本可以涉足而过,但为何织女反而感到“迢迢”呢?原因是“思情”的缘故,因可望不可即,而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借景衬情,借景写情,景语即是情语,从而使诗具有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诗句委婉含而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去想象、去体味,“河汉女”在爱情上的爱慕、思念、渴望的甘苦。正如古人读“古诗十九首”时的评语那样:“诗思深远而有余意”。
6、小结
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7、要求学生当堂背诵该诗。
三、学习《渡荆门送别》
1、全班朗诵
2、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3、解释重点词语
从:跟,随从。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仍怜:依旧怜爱。
4、解析:
诗的首二句点明行程和去向,次二句紧接着便写山和江。“山随平野尽”,令人想到刚才还是崇山峻岭,而今已是平原旷野了,心中顿感无限开阔;“江入大荒流”,极写江水穿过狭窄的荆门之后,一泻千里,奔腾到海的宏阔气势,令人骤生壮美之感。这里,作者巧妙地用“随”和“入”两个动词,贴切地描摹出船出荆门以后,山尽江流、一缓一速的两种变化,真是传神写照。
五六两句承上而来,推出更为奇妙的景观。荆门一边洞庭在望,整个江面至此益发宽阔、平静。夜间,一轮明月倒映水中,宛如天上飞来的皎洁明镜;白天,云雾蔚起,形成海市蜃楼那样的壮丽景致。两句诗,一“月”一“云”,分别概括出江上的夜与昼;一“天镜”一“海楼”,分别展现出夜与昼的两般景象;一“下”一“生”,一“飞”一“结”,分别造成从天上到水底,又由水面到空中的强烈动感:这一切凝聚在一起,令人顿生无限美感。
最后两句陡作转折,诗人的思绪从眼前之景一下跳到对故乡的思念,但不明说思念故乡,而出以“仍怜故乡水”。一个“怜”字,将诗人对故乡的爱恋、留恋、思念的万般感情囊括无遗。水本是无情之物,却说它万里行来,为诗人“送行舟”,则水送人,人怜水,情意殷殷,难分难舍之状如在目前。
5、小结
这首诗的首联从直接叙述入手,介绍作者离蜀到楚漫游的行踪。中间两联描写途中所见的景色,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美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尾联表达了他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6、要求当堂背诵
四、学习《春望》
1、全班齐声朗诵
2、介绍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3、解释重点词语
感时:感伤国事。时,时事,时局。
烽火:战火。
不胜:禁不住。
4、解析
首两句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因而成发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的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5、小结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被安史叛军占领,却掠的长安城,荒凉而凄惨。作者目睹眼前一片破败的景象,不禁为战乱未愈、国势艰危而忧虑,也为自己困居长安,与家人离别而悲伤。竟至于看到春花也流泪,听到鸟鸣也惊心的地步。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6、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默写一遍

第二课时
一、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全班朗诵
2、简介岑参、背景
岑参(715~770),江陵人,其诗,题材多样,想象丰富。特别是几次随军出塞,描写边塞最为擅长,与高适齐名。他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他把激烈征战、远戍思乡,将军逸乐、战士悲苦等等内容都写入诗中;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祖国而英勇抗敌的战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个。有《岑嘉州集》。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岑参再度出塞,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判官,武判官是他的同僚,要回京述职,在中军帐里摆开酒宴,为武判官饯行,于是产生了这首咏雪送人之作。诗以咏雪起,在咏雪中暗寓别情。以送人结,展现了雪中送人的奇情和深情,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和戍边将士的精神风貌。
3、词语解释
草:一种干熟后变成白色的草。白草很有韧性,风能将白草刮断,可见风力的强劲。
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万树挂雪,好像梨花盛开一样。
散入珠帘湿罗幕:(雪)飘进珠帘里沾湿了罗幕。
锦衾薄:织锦的被子都显得薄了。
角弓:两端用角质装饰的弓。
瀚海:沙漠;山谷背阴的地方。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愁云:色彩惨淡,望之易于引发愁思的云。
凝:凝滞不动。
饮归客:为归京的人饯行。饮,给……喝,请人喝酒。
风掣红旗冻不翻:意思是说红旗在冰雪中僵冻,遇风也不能翻动。掣,牵曳。
去时:分手上路的时候
4、讲解诗歌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10句),写漫天大雪中边地的壮丽景象。这部分紧扣诗题中“白雪歌”三字,为送别作铺垫,展开了一幅广阔的飞雪图,以透露诗人的豪放感情。可分三层。
第一层(1~4句),写大雪纷飞,遍地银妆的图景。
第二层(5~8句),写雪天的奇寒。
第三层(9~10句),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第二部分(11~18句),写送别武判官的情形。这部分紧扣诗题中“送武判官归京”六个字,一边叙事,一边抒情,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11~14句),写送别宴会。
第二层(15~18句),写轮台东门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5、分析写作特色
⑴情景交融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⑵语言明快优美,又利用了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旋律。
6、小结
本诗是边塞诗的名篇佳作。全诗以塞外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衬托出送别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7、背诵本诗
二、讲解《西江月》
1、全班齐诵
2、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
3、解析
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清风徐来,半夜还有鸣蝉的“吱吱”声。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留下伏笔。前两句以动写静,以声写静,使人越发感到乡村的幽静。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以闹写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自己也陶醉在丰年在望的欢乐之中。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青蛙,青蛙也为丰年欢唱,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
骤雨将至。乌云几乎布满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个星,数也数得清,词人写星而不写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增画面的美而不煞风景。“两三点雨”,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的茅店在哪里呢?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真是情趣横生。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五首诗词
2、完成每课一练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895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