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课(学案) 繁盛一时的隋朝: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课(学案) 繁盛一时的隋朝:”,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①隋朝的建立和统一;②社会经济的繁荣;③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提问相关地理知识与讲故事两个环节导入新课。

②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表演历史短剧,再现“隋灭陈、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过程。

③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④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作用等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设计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这一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化难为易。首先,教师可设置一些可操作性强、指向性强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并与教师精当的讲解相结合。

难点:①隋初经济的繁荣。这一内容教材写得比较概括,学生较难感受和理解,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史料和数据,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繁荣表现”的基础上对“繁荣原因”进行理性分析。②分析、评价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初一年级学生要辩证、全面地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问题的设置、史料的提供、方法的传授、正确的引导、到位的总结等途径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教法:导学法、激趣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

学法:阅读、讲述、表演、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课前导学

①复习上学期所学南北朝的历史。

②指导学生收集有关隋统一和大运河的文字资料。

③准备历史短剧的表演。

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大运河的开通”的学习,与地理相关知识进行渗透。

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和历史剧的表演,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及表演能力。

③根据史实联系现实,珍惜今天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

②自制多媒体课件。

③网站资料。

板书设计

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运河吗?最长的运河又是哪一条呢?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补充说明:

运河的开凿,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修建运河。隋朝时期更是耗费巨资修建了京杭大运河。

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呢?在本课的“导入框”中有一个故事,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讲一讲?

对学生的讲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进一步设疑:

那么,大运河的开凿真是隋炀帝专为看琼花而开通的吗?大运河究竟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作用?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带着这些问题,老师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走进隋朝这段繁荣而短暂历史。

学习新课:

一、南北重归统一(多媒体显示)

1.隋朝的建立(多媒体显示)

复习旧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谁能简单概述一下?

导入:那么,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一个统一王朝是哪个吗?它又是怎样建立和统一的?

讲述:北周末年,继位的周静帝只有八岁,大权落到外戚——皇帝的外祖父杨坚手里。581年,杨坚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解释隋的来历),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多媒体显示)

设疑:在今天的江苏南京鸡鸣寺山坡下有一口“胭脂井”,谁知道它的来历?(请学生表演)

多媒体演示“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过程。

 

提问:隋朝能够重新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有哪些?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提示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统一的条件)

3.隋初经济的繁荣(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显示《隋书》中的一段史料:

他“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提问:①这段材料是对谁的评价?隋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②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隋文帝顺应历史发展,采取许多开创性的措施。他在位20多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前提和保障。

二、大运河的开通(多媒体显示)

导入:唐朝文学家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有过这样的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多媒体显示文字和图片)强大的隋王朝仅37年、经历了两代皇帝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追溯这条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1.目的和条件(多媒体显示)

提出讨论问题: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归纳:①开通运河是经济发展的需要。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势在必行。②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沟通南北的大运河。③当然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

提问:开通大运河势在必行,那么隋朝具备完成这样大的工程的条件吗?(结合课本中“动脑筋”1及已学过的第一个大问题思考)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指出:隋朝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安定统一的局面又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和社会条件。

2.概况(多媒体显示)

讲述: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沟通已有的天然河流和以往开凿的运河,开通了纵贯南北四五千里的大运河。

多媒体演示《隋朝的大运河》:

大运河有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抵余杭(今杭州);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大运河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显示)

讲述: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不仅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宽度和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多媒体显示以下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问题2: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提示学生注意: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小结:运河开通以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还促进了两岸城市的发展,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历史学家曾这样评价运河的作用:“京杭运河曾是封建王朝调控南北、维系中央集权和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

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释题”,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2.教师总结:隋唐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隋朝,从杨坚581年夺取北周政权称帝开始,到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结束,历时38年。隋朝存在的时间虽短,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它为后来唐朝的统一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则与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巩固练习(多媒体显示)。

布置课后探究题:

当今,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输水的绝大部分渠道都是延用了京杭大运河的河段,作为传承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京杭大运河,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你认为它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哪些新的贡献?

回答: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京杭大运河。最长的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

请一位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其他学生边听故事,边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学生概述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情况。

在教师的讲述过程中,学生掌握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等基础知识。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课下收集的资料,通过表演,再现隋灭陈、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过程。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分析得出:

统一的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②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④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主观条件是隋朝的强大。

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隋唐时期37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秦汉、西晋之后第三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答:隋朝在隋文帝统治时期出现经济繁荣的景象,表现有: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食丰实。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西汉初年的历史(“文景之治”),从课本、材料的分析中得出繁荣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不是专为看琼花,而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得出“完成条件”:①“隋文帝利用已有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以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随着教师的演示,学生回答出大运河“三点”、“四段”及连通的五条河流和流经的主要地区。并用歌诀记忆,填图巩固(多媒体显示):

隋朝开通大运河,

古代世界属最长。

全长四五千里地,

路线中心是洛阳。

连接五河经六省,

北至涿郡南余杭。

北通南达赖此河,

永通邗江记心上。

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寻找到以下论据,做好讨论的准备:①阅读理解教材第4页的材料;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思考该图的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小字内容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其次,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也可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最后,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

学生“释题”,多媒体显示:

学生课下查找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进行回答,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为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这一内容做铺垫,同时突出本课重点。

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温故而知新,形成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学生当堂识记住基本史实。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

帮助学生提炼知识,并形成准确的空间观念。

帮助学生学会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事件产生原因的方法。

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实现知识的迁移。

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由“已知”引出“新知”,培养学生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和歌诀,使学生当堂掌握大运河开通的基本情况,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同时把本课的学习推向高潮。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不准确,通过教师小结,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空间,使整堂课自始至终体现师生互动。

根据史实联系现实,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学以致用。

精选阅读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1)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播放《隋朝大运河》录像,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一定感性认识。

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小结(略)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隋朝相关多媒体、大运河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3、“隋初经济的繁荣”
a、隋文帝即位后,进行改革。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
b、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4、大运河的开通
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
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
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
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
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三、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作全课小结。
四、课堂练习:(使用投影)
五、推荐作业
制作与本课有关的自由阅读卡。
附:板书设计
一、隋朝的统一和开皇之治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长安,年号开皇。
2、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3、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
二、隋朝大运河: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三、暴君隋炀帝和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死,隋朝灭亡。
课后反思: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复习教案1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复习教案1”,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目的:
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南北,开皇之治的内容,隋朝的大运河,暴君隋炀帝,隋朝为什么覆灭。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
教学难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创设)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讲解,讲故事、诗词,练习,识图填图。
有条件时用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
一、隋朝统一南北
1.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②江南经济的发展。(让学生总结)
2.统一时间
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让学生看P1《隋朝疆域图》)
二、开皇之治
1.三省六部制的设立(讲对后世的影响)
2.在地方,把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减为州县两级。(讲背景意义)
3.改革选官制度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课堂练习:
三、隋朝大运河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动河?
①经济原因:南粮北运②政治原因:加强对南北的统治③炀帝的个人目的:到江南游玩。
2.开凿的过程
605年至610年,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让学生看《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记忆大运河的中心,南北端点,四段的名称。
课堂练习:
3.意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经济的交流,至今仍是重要的水运路线。
“尽道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
四、暴君隋炀帝
四大罪状1、营建东都洛阳2、开凿大运河3、游江南4、三次征高丽。
总之,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官逼民反(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课堂思考:隋炀帝的统治类似于谁?(秦始皇)
五、瓦岗军和隋朝覆灭
让学生看“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1.隋末农民战争开始
611年,山东长白山
2.发展
几十处之多,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3.隋的灭亡
618年,隋灭亡。
小结:复述本课内容,讨论如何评价隋炀帝。
作业:P7一、二题。
课后记: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思想认识
①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性改革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②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3.能力培养
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人物的评价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首先用复习课件复习上节内容。
导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皇帝。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统治时期。
一、唐朝的建立
1.晋阳起兵隋朝官僚李渊617年在晋阳起兵反隋。618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2.唐朝建立后,又经过七、八年的战争,逐步统一了全国。
二、玄武门之变
1.时间:626年
2.经过: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等,史称“玄武门之变”。
3.性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史料:“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太宗乃纵禁苑所养鹰犬,并停诸方所进珍异,政尚简肃,天政大悦。”――《旧唐书太宗本纪》

提出下列两个讨论题:
①什么是玄武门之变?事变的性质怎样?历史的根子在哪里?
②你怎样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评:李世民的帝位虽是通过政变夺得的,但从他即位后,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有利于唐朝走向强盛的角度看,政变的结局并不是坏事。
三、贞观之治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船水,要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让老百姓能够生存下去。
2.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
<1>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魏征(讲故事)
史料:
⑴征顿首曰:“愿陛下摔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福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抵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因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征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尧、舜氏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虽有共、玄,不能塞也,靖言庸违,不能惑也。秦二世隐藏其身,以信赵高,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信朱异,侯景向关而不得闻;隋场帝信虞世基,贼遍天下而不得闻。故曰,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瘟蔽,面下情通矣。”――引自《新唐书魏征列传》

⑵郑仁基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典册具。或言许聘矣。征谏曰:“陛下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食膏粱,则欲民有饱适;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诏停册。
直 谏(附)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征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臣传闻虽或未的,然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等云:“女适陆氏,无显然之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又陆氏抗表云:“某父康在日,与郑家往还,时相赠遗资财,初无婚姻交涉亲戚。”并云:“外人不知,妄有此说。”大臣又劝进。太宗于是颇以为疑,问征曰:“群臣或顺旨,陆氏何为过尔分疏?”征曰:“以臣度之,其意可识,将以陛下同于太上皇。”太宗曰:“何也?”征曰:“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陆爽以为陛下今虽容之,恐后阴加谴谪,所以反复自陈,意在于此,不足为怪。”太宗笑曰:“外人意见,或当如此。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乃出敕曰:“今闻郑氏之女,先已受人礼聘,前出文书之日,事不详审,此乃朕之不是,亦为有司之过。授充华者宜停。”时莫不称叹。――引自《贞观政要》


⑷它日,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并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刃,以赐两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时上封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欲加谯黜,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其谤本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也,无损于政。”帝悦,皆劳遣之。

――引自《新唐书》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引自《贞观政要》
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
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的人数。合并州县。
(让学生看“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经济发展,治世局面形成。“贞观之治”
四、女皇帝武则天
政绩①继续推行唐太宗的发展生产的政策。
②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让学生看武则天的肖像)
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讨论:如何评价武则天?
史料:“初,则天年十四时,大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择自《旧唐书》
五、开元盛世
1.武则天后,唐朝政局动荡,七八年后,唐玄宗即位,政局安定下来。
2.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这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小结:用复习课件。
巩固练习
课后记:玄宗的统治是唐朝的重要阶段,应增加讲解内容,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开元盛世”的含义。
开元初年的政治经济措施
1.任用名相。开元初年,相继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姚崇、宋璟为相。玄宗对他们深信不疑。两人“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
2.裁汰冗官。将武后以及中宗和睿宗时大量委派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吏,予以裁汰精简。精简了庞大的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
3.整顿吏治。比较严格地选官,强调以功以才授官。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定奖惩升降。
4.淘汰僧尼。
5.重视农业生产。
汉 唐 封 禅
汉光武建武三十年,车驾东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诏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欺?欺天乎!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令屯田。”从此群臣不敢复言。后二年,上斋,夜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感此文,乃诏梁松等按索《河》、《洛》谶文言九世封禅事者,遂奏三十六事。于是求武帝元封故事,以三月行封禅礼。
唐太宗贞观五年,群臣以四夷咸服,表请封禅,诏不许。六年,复请,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颠,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已而欲从其请,魏郑公独以为不可,发六难以争之,到以谓崇虚名而受实害。会河南、北大水、遂寝。十年,复使房乔裁定其礼,将以十六年二月,有事于泰山,会星孛太微而罢。
予谓二帝皆不世出盛德之主,灼知封禅之非,形诸诏告,可谓著明。然不能几时,自为?覆。光武惑于谶记,太宗好大喜名,以今观之,盖所以累善政耳。――《容斋随笔》
第3课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生产,曲辕犁和筒车,水利事业。唐朝的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唐都长安。
2.思想认识
①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与唐朝初调整统治政策也有密切关系。
②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3.能力培养
指导学生归纳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唐都长安的地位与繁荣。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绢、绫、罗、锦,学生未接触过实物,使他们形成准确概念是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经济是政治的集中体现,强大的唐帝国的物质基础是繁荣的经济,本课即从农业、手工业、唐都长安等方面给同学们介绍了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情况。
一、“稻米流脂粟米白”
1.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进步
二年三熟制在北方推广,一年两熟制在南方出现。
水稻的育秧移植栽培,冬季利用温泉水浇灌蔬菜。
2.茶叶与蚕桑生产
饮茶之风,唐时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人陆羽所写。
唐朝的衣服,主要是以丝、麻为原料。
3.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让学生看P16插图,讲解曲辕犁和筒车的功效。
4.水利事业的发达
教法: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总结出要点,并做练习。
二、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
1.丝织业
宋州、亳州的绢,质量居全国之首,益州、扬州的锦远近闻名。丝织品以轻盈精薄著称。
让学生看P17插图、故事,体会唐代丝织业的特色。
2.陶瓷业
瓷器的品种很多,以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闻名于世的唐三彩是艺术的珍品。
3.金属制造业
长安大雁塔的铁钟和扬州的铜镜就是代表。
课堂练习:列举唐代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
三、“长安百万家”
1.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2.城市布局特色,宫殿、衙署、坊、市分开,棋盘式的街道宽敞笔直。
3.人口众多,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长安,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4.商业繁荣,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
思想教育: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与唐初调整统治政策也有密切关系。
小结:
作业:P21一、二题。
课后记:

第4课“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关系。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的关系。
2.思想教育:①突厥、回纥、南诏、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贡献。②唐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边疆各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是友好的,其中吐蕃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教学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是的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讲解法,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1.让学生阅读P22-23内容,了解突厥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和习俗。
2.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兴衰
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6世纪末,突厥汗国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让学生看图,了解东、西突厥的位置)
3.唐对东、西突厥的战争
(讲唐和突厥的宿缘)让学生看图P23和小字。
①唐初,东突厥经济南下骚扰,威胁唐的安全。
②唐太宗积蓄力量,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给予适当安置。
③唐高宗时灭西突厥。
④唐太宗和武则天时先后在西突厥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课堂练习:
二、“回鹘衣装回鹘马”
1.回纥人的生活和习俗。(让学生看P25文字和插图)
2.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和唐朝关系友好。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三、“车书本一家”
1.靺鞨族的生活。(让学生阅读P25内容)
2.渤海政权的建立和与唐的关系。
7世纪中期,靺鞨的粟末部强大起来。7世纪末,大祚荣统一各部,建立政权。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
渤海文化较高,史称海东盛国。
四、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1.7世纪初,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居住在那里。
2.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3.千寻塔体现了南诏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课堂练习:
五、唐蕃“和同为一家”
1.吐蕃的社会生活。(让学生阅读P27内容)
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7世纪前期。
3.文成公主入吐蕃
松赞干布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这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有重要作用。
(让学生看彩图8,加深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印象,教师加以解释。)
4.唐蕃第二次通婚
8世纪初,唐中宗接受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给他。
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课堂练习:
小结:通过各族历史以及他们同唐朝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历史是各族共同缔造的,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唐时中央与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的加强。友好互助关系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斗争是一时的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是不可避免的。
布置作业:P30一、二、三。
课后记:
第5课“海内存知己”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唐朝对外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和鉴真,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唐和印度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唐和波斯、大食的友好往来。
2.思想认识
①由于唐朝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纪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和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②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唐朝也吸收了各国和积极成果,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唐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双方人民都有好处。
3.能力培养
在教师的教导下,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从而培养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唐和日本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
教学难点:地名、国名较多,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方法:阅读、识图、讲解、训练。
教学过程:
一、频繁的贸易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穆罕默德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3.与邻邦友好往来盛况空前,由隋时的十几个国家发展到70多个。
思想教育:通过讲述唐的强盛繁荣、发达,受各国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对学生进行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
二、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
1.使节往来和留学生
让学生阅读P32内容。强调:①唐留学生以新罗人最多。②新罗的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
2.唐对新罗的影响
唐文化从科举制到历法、以及政治制度、教育、医学、建筑等各方面给新罗以巨大的影响,以致于新罗文化昌盛、被称为“君子之国”。
课堂练习:
三、“唐风洋溢奈良城”
1.遣唐使和留学生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有13次之多。
2.阿倍仲麻吕阅读P33资料,讲他和李白等人的友谊及李白《哭晁卿》诗。
3.鉴真和尚看P33《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和郭沫若诗。
4.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①城市建筑②文学艺术③生活习尚④节日风俗
四、玄奘西游天竺
1.唐和印度的友好往来
①我国的纸张和造纸术传入天竺。
②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③天竺的数学、天文、医学编入唐朝的书籍。
④唐朝乐舞里有天竺乐舞。
⑤隋唐吸收天竺的建筑风格。
2.玄奘西游天竺
玄奘为研究佛经征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极其艰巨的使命,这种顽强性格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五、波斯、大食和唐朝通好
1.唐和波斯的友好往来
①长安城里的外国人以波斯人为最多。
②波斯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转运站。
③波斯钱币大量流入中国。
课堂练习:
2.唐朝和大食的友好往来
①大食使者来唐共40次之多。
②在广州有大食人的伊斯兰教礼拜寺。
③中国的造纸、制瓷、纺织等技术,传入大食,再传往非洲、欧洲。
课堂练习:
小结本课内容
作业:P37一、二、三题。
课后记:
第6课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天宝危机。安史之乱及其影响。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
2.思想认识
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大削弱了唐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②唐末农民战争沉重的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
3.能力培养
通过思考题“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藩镇割据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开元盛世”是哪个皇帝在位?(唐玄宗)出示:唐玄宗前后期行为对比表。
一、天宝危机
讲李林甫、杨国忠。“口蜜腹剑”
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去,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二、安史之乱
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讲安禄山发迹史的一些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
史料:
――引自《旧唐书安禄山》
讲唐政府平叛的经过。记住平叛将领:郭子仪、李光弼。
指图讲安史之乱的影响。
三、藩镇割据
1.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
2.看表《藩镇的割据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看P41《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加强形象记忆。
四、宦官专权
1.唐宦官专权的形成:唐玄宗后期
2.宦官专权的表现: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他们把持。
3.思考“唐朝的宦官专权,在学过的朝代里有类似现象吗?”
五、唐末农民战争
1.让学生看《黄巢起义流动作战》示意图,自制《唐末农民战争》表。通过图和表让学生记住黄巢起义的主要内容:
原因土地兼并,租税苛重,战火连绵
爆发875年,王仙芝,黄巢;山东、河南一带
特点流动作战
高潮进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失败884年,黄巢在泰山兵败自杀
作用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2.让学生看P43黄巢像和诗,讲黄巢诗和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补充:飒飒西风满园栽,
蕊寒霜冷蝶难来,
它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菊花诗》
思想教育:
作业:P44一、二、三题。
课后记:
第7课封建文化的高峰(一)
――科技发达、宗教兴盛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隋唐时的长安城和洛阳城。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文学家僧一行。药王孙思邈和他的《千金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兴盛。
2.思想认识:
①隋唐时期,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②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前列,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李春、僧一行、孙思邈等的功绩,对祖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3.能力培养
结合“隋唐时期,我国科技成就有哪些处于世界先进先行列?”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列表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火药的发明。李春、孙思邈的成就。
教学难点:隋唐先进的历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隋唐时期各族人民经过共同努力,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处于前列地位。
一、兴盛的建筑业
1.让学生看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分析唐建筑的特点: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2.赵州桥
①看赵州桥的图。
②讲赵州桥的结构;关于赵州桥的民间故事。
③让学生记住“隋李春设计建造”
二、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⑴雕版印刷术
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
2.让学生看图《金刚经》卷子。记住它的地位
3.讲什么是雕版印刷术。
⑵火药的发明
①讲火药的发明的故事
②讲火药的配方(硫磺、硝石、木炭)
③讲火药的应用
三、天文学家僧一行
1.看僧一行像。
2.了解一行的成就①测算子午线的长度②编制《大衍历》
四、药王孙思邈
1.贞观时,政府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2.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
3.“药王”孙思邈
①讲故事
②《千金方》
课堂练习:
五、宗教的发展
隋唐朝的统治者都重视宗教的作用。
1.佛教的发展
①隋文帝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令百姓出钱营造佛像,抄写佛经。
②武则天崇尚佛教,在全国各地广建庙宇,建造大佛。
③让学生看P50《隋文帝时期佛教的发展》示意图。增强直观印象。
2.道教
①在唐朝有特殊的地位(讲原因)
②唐玄宗时发展到极盛。
3.外来宗教――景教、伊斯兰教
小结:
作业:
课后记:
第8课封建文化的高峰(二)
――光耀千古的文坛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唐诗和杰出诗人――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古文运动和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唐代传奇。
2.思想认识: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佳作累累,在我国以及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诗歌的黄金时代,尤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重点中的重点。
教学难点:人物多,涉及的诗篇、文章、小说多,学生不易掌握,眼花缭乱。
教学方法:文学欣赏法,故事法,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一、诗歌的黄金时代
1.初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评:这首诗写出了陈子昂虽有远大抱负,但不能施展才华的忧愤和感慨。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世为豪族,少以侠知名。后入长安太学。文明初进士及第,拜麟台正字。从征西域,至张掖而返。后转右拾遗。又随军东征契丹,参谋军事。返京后,仍为右拾遗。谏议多不合,因解官还乡。为县令诬陷,入狱,被迫害致死。其为诗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一变初唐浮靡诗风,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落地作金石声。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2.盛唐时期
①王维山水田园诗让学生欣赏P53“王维的画”
为学生讲解《山居秋溟》的意境和画面。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书右丞。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受降官处分。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②李白“诗仙”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蜀道难
噫吁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月夜,
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
?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讲解、朗诵。讲李白的故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820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